论文发表百科

现代农业科技编辑

发布时间:2024-07-03 10:06:52

现代农业科技编辑

农业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一 我国发展农业科技的战略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 关键词:农业科技;战略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这就是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三)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建立一个宏大、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 (七)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八)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九)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二、突出科教改革 (一)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近期重点: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关注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二)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1、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2、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3、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4、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作者单位:鸡西市园林管理处)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篇二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就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多渠道投入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农村教育质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调整农业科技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研体制 作者简介:周志太(1956-),男,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2-0037-04 一、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是导致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据资料显示,国家技术发明奖中已连续7年没有农业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农业每年也只有1至2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在国内日趋不足,其原因如下: (一)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农业科技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的农业投资强度不到,远远低于世界农业平均投资强度,而比起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2%-4%,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更显得微乎其微。 我国农业科技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支出,其它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一是企业和农户的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二是外资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科技以人为本。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环境差、待遇低,使得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许多涉农高校的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创新教育,教学内容“过期”;缺乏与国外著名涉农高校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三)农业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其中有4点表现较为严重: “重物轻人”,重成果而轻发现、培养、稳定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农业科研机构缺乏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测评机制,从而很难把握每个科技人员的真实水平,经常出现一些有能力、创新意识强的优秀科技人才被埋没的情况。 农业科研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指挥,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研项目重复,经费严重浪费,难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与实际相脱节,科研机构与推广部门、生产部门相脱离。我国许多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只停留在实验室,依靠理论进行研究,而与市场和实际缺乏联系,信息闭塞,常常造成科研项目脱离实际需要,使得科研成果使用价值有限。二是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往往由于一些人为因素而使得某些缺乏可行性的科研项目“过关”,这使一些科研成果成为“次品”。三是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推广能力低。 此外,我国农民的科技需求不足,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投资不足。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还不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年农民进城打工,老农民种地,而老农民中,文盲、半文盲比重大。因此,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有限,这就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 二、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一)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意义的认识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促使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都制定长期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改革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当前,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可持续性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只有靠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走产业化道路的重要依托。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重大飞跃,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农业产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尽快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些都需要农业科技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使得竞争日益激烈。而农产品要想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质量,这只能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二)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由于农业科技具有长期性、公共性和外部性,需要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主体,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 充分发挥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对落后产业――农业的财政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 大力调整农业投资结构。适当减少一些具有竞争性的农业财政投资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一些生产性投入,相应地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 尽快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的不利局面,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争取到2015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的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把科技投资强度提高到2%的水平,以提高农业科研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可以用相关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三)构建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支出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所需资金多,单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求更多、更广的投资途径。要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倾斜、政府奖励等政策,调动企业投身农业科技研究的积极性。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得到利率低、额度充足的银行贷款;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丰硕的企业,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补贴和奖励。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企业可凭借其科技成果,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待遇。凡是“效益优、力量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得到政府的相关扶持。 尽快建立起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向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业科技领域进行投资,从而筹集农业科技资金。 重视引进外资和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与国外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对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共同研究与开发,解决科研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 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走自我发展之路。 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依靠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来推动,这就需要加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途径有: (一)加强农业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应尽快实现从学历教育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提高农业科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互派学者、合作研究、举办双边研讨、联建实验室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所、大学、公司等进行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培养创新人才。(1)密切关注农业科技的最新走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农业专家、农业教授和学生的互动,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课程和学科。大量引进反映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书籍报刊,建立有关知识的电子阅览室,给师生提供一个便捷的信息平台。(2)加强高校与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之间的联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西北农大与企业以股份制形式于1994年4月成立的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是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学院通过建立稳固的校外产学研综合生产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进行系统的实岗实练,查漏补缺,按缺补学,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 (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者和终端主体,是农业科技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农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针对农村教育严重落后的状况,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从而逐渐提高农村教师质量,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网络、电视广播讲座,创办农村科技知识学习培训基地,建立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站等形式,加大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密围绕当地特色产业,根据农业劳动者与非农业劳动者、外出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普通从业者与经营管理者的不同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需要,选择最有效的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单独指导、课堂传授与实地讲解、有偿培训与无偿培训结合起来。 重点选拔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民到大学深造,让他们发挥科技带头人的作用,从而实现“一小批”科技能人带动“一大批”农民的效果。 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增加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不仅要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还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的效益。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严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农研管理体制创新。全国一盘棋,按照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培养与使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的整合、改革、改造和改建,解决国有科技力量分散、课题重复、农业科技资源浪费的问题,逐步建立以重点农研机构和涉农大学为主体、科技力量集中、机构精干、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竞争合作、与生产者联系紧密、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发展、效益优化的农业科技体系。 不断满足科技人员的课题经费要求,给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心情舒畅地搞科研。 建立公平竞争、奖惩分明的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高额奖励,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效率低、考评不合格的科研人员给予惩处,如降低待遇、调离或解聘等。 鼓励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去,到田间地头去创新、创业。这样,他们才能选准课题,抓住和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科技参股,鼓励以科技项目、科技专利为主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让农业科学家先富起来。 (二)加快农业科技结构调整,提供适销对路的农业科技产品 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开发良种扩繁技术,建立完善良种检测标准和技术体系,推动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符合市场需要、丰富多样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良种。 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把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星火计划、 中小企业科技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工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完成。 努力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快培养农业优秀科技人才,引进先进农业科研设施,保证软件和硬件的配套,并使之有机结合,产生合力。 建立广泛有效的信息网络渠道,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了解对农业科技的最新需求。随“需”应变,使科研始终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适销对路”。 加强项目的评审,保证项目评审公开、公平、公正,确保优先选拔成熟、可行性强、紧密联系现实的科研项目立项,保证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依靠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数量和质量的统一。由农业部牵头,科技部门、高校、研究单位配合,组织科技下乡、科技流动站、科技特派员,利用互联网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试验田的“互联”和无缝对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更快更好的传播、转化。通过利益导向、科学准确考评考核,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科技产品的购买力。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商五一.新时期农业科技投入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看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的人还看: 1.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参考 3. 大学科技论文范文 4. 科技小论文范文 5. 大学科技小论文范文

是要评职称吗?单位都是有要求的,按要求去发就可以了

《现代农业科学》投稿须知《现代农业科学》杂志是教育部主管、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原《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改名, 11月首刊。国内统一刊号 :CN42-1359/S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5-4650 邮发 :38-185本刊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农业科学,相关栏目设置有:畜牧兽医、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园林科学、食品加工、水产养殖、植物保护、生态农业;第二部分是农业教育教学,相关栏目设置有:教育教学管理、教育发展研究、高校领导论坛、比较教育、学生工作;第三部分是三农问题研究,相关栏目设置有:农业农村经济、农村法制进程、农村金融、农民素质、农村城镇化、粮食安全与农业补贴、农业科技进步。*来稿要求一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二 论文3500—5000字符数为宜,来稿请使用word排版,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三 论文的基本要素齐全,文章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关键词、摘要(中英文)、结语、参考文献等。四 本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收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收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收据库全文收录。若不愿收录的作者请在文章注明。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来稿请通过邮箱发送,我们将在一周内给您答复,请您及时打开邮箱查看回复及修改意见。*本刊现特邀一些高校老师为特约编辑,负责文章初审和杂志发行工作 ,有意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经审核合格者,可设为当地工作站负责人(需寄申请书)欢迎高校老师推荐、自荐。作者自留底稿。6、 投稿信箱:通信地址:湖北武昌(华中农业大学院内)《现代农业科学》杂志社邮编:430064

现代农业科技编辑部老师电话

在网上找到一个此问题的答案,希望您参考吧! 您所提的这一问题,也曾经试着搜索一下,结果正像您说的那样输入“科技信息”、“科技信息杂志”和“科技信息杂志社”都会出《现代科技》杂志的相关网页。这原因很简单,就是这所谓的《现代科技》杂志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购买了以“科技信息”、“科技信息杂志”等词语的排名,因此出现了上述情况。这是《现代科技》杂志的恶意竞争和百度排名缺乏法律监督导致的结果。我认为科技信息杂志社应该祭起法律的利剑,斩断《现代科技》杂志的小人黑手。 关于《现代科技》杂志的有关信息,我从网上摘录一个网友问答答案给你,仅供您参考:您所问的《现代科技》杂志,我到国家新闻出版署网页上查了一下,根本全国就无此期刊,有一个和它类似的期刊是《现代农业科技》杂志。据《现代科技》杂志发帖人自称,现代科技杂志是属《现代物业》杂志的科技版,由云南省建设厅主管、《现代物业》杂志社主办的。其实,内行人一看就明白它的一二三来了。首先这个所谓的《现代科技》杂志我们断定它肯定是一个没有独立刊号的增刊或者套刊,其次按照国家出版政策的规定,这是不允许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一个非法期刊。目前国内许多杂志为了能发表学术论文赚钱,把本来不属于学术范畴的杂志,都用来刊登学术论文了。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起码不正常的,我们希望能在职能部门的干预下得到一定的规范。那么,《现代物业》杂志为啥又搞出来一个新名字,走到非法出刊的途径呢?还是一句话,就是为了赚钱,赚发论文收取版面费的钱。本身《现代物业》杂志和发表学术论文是不沾边的,是为了打一个擦边球,套学术刊物的近乎而采取的变通术,目的是人钱。在此类杂志发表的论文一般是不作数的,因为它或是增刊、套刊或非法期刊。我们期望云南新闻出版局严肃查处此刊的恶意操作,还学术期刊一块净土! 另外有关科技信息杂志社的官方信息,请您到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和山东新闻出版局网站检索一下更有权威性的。我搜索的结果是:编辑部电话:,信箱: 。

该杂志是正规刊物[杂志简介] 《现代农业科技》是由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省农委、安徽省农垦局等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期刊,创刊于1972年。大16开本,136页,封面250克铜版纸。2005年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主管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编:王洪江,地址:合肥市西郊农科南路40号,邮政编码:230031,电话: 5160716,电子邮件:,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5739,国内统一刊号:CN 34-1278/S,邮发代号:26-41,单价:4,定价:96,刊期:月刊,创刊日期:1972-01-01年创刊,开数:大16开评定职称应该杂志社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评定职称只有国家机关才可以评定的.

广东顺德均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系方式:公司电话22362388,公司邮箱,该公司在爱企查共有4条联系方式,其中有电话号码2条。

公司介绍:广东顺德均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08-05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成立的责任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新华华丰北路55号之一。

广东顺德均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关耀华,注册资本2,000万(元),目前处于开业状态。

通过爱企查查看广东顺德均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更多经营信息和资讯。

大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系方式:公司电话,公司邮箱,该公司在爱企查共有5条联系方式,其中有电话号码2条。

公司介绍:大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2007-03-15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成立的责任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凤仪镇芝华村。

大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定莲,注册资本3,000万(元),目前处于开业状态。

通过爱企查查看大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更多经营信息和资讯。

现代食品科技编辑部

1.中国食品卫生

食品行业协会、大型食品企业,以及对食品卫生、食品安全感兴趣的各方人士。是中国在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领域的权威期刊。编委会集中了中国最优秀的食品安全专家,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

2.现代食品科技

作为广东地区唯一的、拥有国内、国际刊号的食品科技杂志,本刊以报导食品的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科技动态为已任,是广东省食品科技的桥头堡,在广东食品界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食品科技》本刊...

3.食品科学

《食品科学》本刊作为中央级专业刊物,面向食品行业科研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全面集中地反映了我国食品科学各专业领域的科研与实践活动,客观地展示了国内外食品行业的学术现状,代表了我国食品...

4.中国食品学报

《中国食品学报》(月刊)创刊于2001年,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会刊,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刊载内容主要有:食品及食品工业发展相关的原料、配料、工艺、工程、包装...

5.食品与发酵工业

《食品与发酵工业》(月刊)1970年创刊,是全国众多食品刊物中由国家一级学会创办的、代表我国现代食品与发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纯学术期刊,刊载内容主要有:食品与发酵工业发展相关的原辅料、工艺、包装、机械、...

6.食品科技

与食品行业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专业组织机构、大学、企业联系密切,同时作为英国加工包装机械协会(PPMA)和法国科技新闻处(FTPO)特约供稿合作媒体,尤其在粮油深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食品配料与添加剂、...

当然那要选黄网44了,绝对的超爽感觉!看了你就知道离不开它,在地址栏里输入hw44,再加上com就行了哦![tp=D:\soft\pic$]

我哦的方式刚有点事很多事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农业现代化研究编辑

蒋和平教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农业技术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4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等刊物全文转载。近年来,在国内出版10本专著。 1. 蒋和平等,《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1月;2.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专家大院运行机制与模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0月;3. 蒋和平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4. 蒋和平,《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培训教材》,中国气象出版社,2006年12月;5. 蒋和平,《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会议论文集》,中国气象出版社,2006年9月;6.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思路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6月;7. 蒋和平,《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8. 蒋和平等,《农业科技园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中国气象出版社,2002年8月;9. 蒋和平,《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中国气象出版社,2002年1月;10. 蒋和平等,《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规划与评价》,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10月;11. 蒋和平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2月;12. 蒋和平,《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4月。 1. 蒋和平,《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对策》,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3期。2. 蒋和平,《北方干旱影响我国粮食和生态安全》,生态经济,2009年第3期。3. 蒋和平,《关于改善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建议》,中国发展观察 2009年第5期 。4. 蒋和平,《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技术选择》,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第3期。5. 蒋和平,《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世界农业,2009年第10期。6. 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经济学家,2009年第10期。7. 蒋和平,《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20期。8. 蒋和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科技成果纵横,2009年第4期。9. 蒋和平,《湖南省汨罗市实施粮食补贴补贴政策的绩效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11期。10. 蒋和平,《建立粮食主产区对主销区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11期。11. 蒋和平,《美国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09年第8期。12. 蒋和平,《日本建设现代农业模式及借鉴》,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2期。13. 蒋和平,《《我国种植业的现状与对策》,世界农业,2008年第7期。14. 蒋和平,《北京劳动力转移培训思路与对策》,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15.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年增刊。16. 蒋和平,《建设丘区特色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农村经济,2008年第4期。17. 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证分析》,乡镇经济,2008年第1期。18. 蒋和平,《北京市农民收入构成及增收对策》,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2008年第1期。19. 蒋和平,《北京市农民收入构成及增收对策》,新疆农垦经济,2008年第1期。20. 蒋和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7年第5期。21. 蒋和平,《巴西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及其借鉴和启示》,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4期。22. 蒋和平,《新农村建设分类指导的政策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23. 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农业展望,2007年第2期。24. 蒋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25. 蒋和平,《2006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2期。26. 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特征与模式》,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2期。27. 蒋和平,《构筑北京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8. 蒋和平,《农业专家大院与农民进行科技对接的运行模式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7年第1期。29. 蒋和平,《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30. 蒋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研究》,科技与经济,2006.第6期。31. 蒋和平,《北京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6.增刊。32. 蒋和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评价》,科技与经济,2006.第4期。33. 蒋和平,《国外实施植物新品种管理规划及对我国的借鉴》,科技与经济,2006.第2期。34. 蒋和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第2期。35. 蒋和平,《“十一五”期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发展重点》,科技与经济,2005.第6期。36. 蒋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导刊,2005年1期。37. 蒋和平,《改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农业科技管理,2005年6期。38. 蒋和平,《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科技与经济,2005.第4期。39. 蒋和平,《高技术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3期。40. 蒋和平,《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思考》,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1期。41. 蒋和平,《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政策支持和前景展望》,农资导报,2004年第10期。42. 蒋和平,《中国农业技术产权运行管理的模式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4期。43. 蒋和平,《中国科技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04年第5期。44. 蒋和平,《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与对策措施思路》,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45. 蒋和平,《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模式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04年第2期。46.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和类型分析》,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期。47. 蒋和平,《转基因抗虫棉专利分析》,知识产权,2003年第10期。48.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农业产业化,2003年第5期。49. 蒋和平,《北京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思路》,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50.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模式研究》,农业产业化,2003年第6期。51. 蒋和平,《SARS对中国农村与农业经济冲击有多大》,调研世界,2003年第7期。52. 蒋和平,《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与功能的研究》,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53. 蒋和平,《抗虫棉国内外专利现状及应对策略》,知识产权发展研究,2003年第5期。54. 蒋和平,《贫困地区农业补贴的政策选择》,调研世界,2003年第10期。55. 蒋和平,《中外农业补贴政策的比较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3年第5期。56.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基础理论、运行模式和机制研究》,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2002年12月。57. 蒋和平,《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和生产能力的预测》,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 蒋和平 2002年12月。58.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4期。59. 蒋和平,《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体系》,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6期。60. 蒋和平,《北京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思路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61. 蒋和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模式研究》,北京软科学优秀成果论文集,2002年8月。62. 蒋和平,《1995-1999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农业技术经济,2001年第5期。63. 蒋和平,《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选择》,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64. 蒋和平,《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1年第6期。65. 蒋和平,《北京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年第3期。66. 蒋和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高科技产业化,2001年第3期。67.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的特点和类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10期。68. 蒋和平,《建立农业高新科技示范项目风险防范机制的构想》,农业科技管理,2000年第2期。69.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分类》,农业科研管理,2000年第3期。70. 蒋和平,《不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的方向和重点》,农业综合开发,2000年第3期。71. 蒋和平,《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6期。72.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和类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73. 蒋和平,《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调研世界,2000年9期。74.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建设特点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江苏农业,2000年第4期。75. 蒋和平,《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与对策》,大自然探索,1999年第69期。76. 蒋和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科学管理研究,1999年第6期。77. 蒋和平,《关于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建议》,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9年第11期。78. 蒋和平,《北京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布局》,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六期。79. 蒋和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及其发展现状与对策》,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80. 蒋和平,《农业高新技术的科学界定》,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第3期。81.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及政策性建议》,农业技术经济,1998年第6期。82. 蒋和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大自然探索,1998年第65期。83. 蒋和平,《我国农业离现代化还有多远》科技导报 ,1998年第4期。84. 蒋和平,《加强与完善我国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的构想》,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2期。85.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经济分析》,经济学家,1997年第2期。86. 蒋和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技术体系》,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陆世宏 1997年第1期。87. 蒋和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转化模式》,南方农村,1997年第2期。88. 蒋和平,《广东省发展“三高”农业的对策与措施》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年第2期。89. 蒋和平,《建立我国扶贫资金投入产出机制的设想》 调研世界,1997年第4期。90. 蒋和平,《优化政府调控中国农业的市场行为构想》 中国研究,1997年第4期。91. 蒋和平,《合理确定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的界限》,经济问题 ,1997年第12期。92.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研究》,管理世界,1996年2期。93. 蒋和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战略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94. 蒋和平,《农业高新技术创新运行模式的探讨》,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第1期。95.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农业技术经济,1996年第6期。96. 蒋和平,《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传递系统的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年第1期。97. 蒋和平,《论我国农业工程技术开发的对策与措施》,大自然探索,1996年第2期。98. 蒋和平,《农业发展宏观调控制约及矫正思路的研究》,经济研究 ,1995年11期。99. 蒋和平,《沿海发达地区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模式选择》,中国软科学,1995年10期。100. 蒋和平,《沿海发达地区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方向》,未来与发展,1995年第6期。101. 蒋和平,《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科技导报,1995年11期。102.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科学学与科技管理,1995年12期。103.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机制》,科技进步与对策,1995年第11期。104.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科学管理研究,1995年第5期。105. 蒋和平,《广东省工厂化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农业技术经济,1995年6期。106. 蒋和平,《建立农业科技传递机制的构想》,农业技术经济,1995年5期。107. 蒋和平,《建立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的探讨》,科技管理研究,1995年5期。108. 蒋和平,《建立农业科技导向的宏观政策体系的构想》,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9期。109. 蒋和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大自然探索 1995年第4期。110. 蒋和平,《农业工程技术创新》,科研管理,1995 第1期。111. 蒋和平,《农户技术行为的诱导》,科学学与科技管理,1995年4期。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以内,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最好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200字为宜。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用A4纸打印,正文用5号宋体。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9.注释:是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文字与标点应与正文一致,注释置于文尾,参考文献之前。10.参考文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11.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13.其他:请勿一稿两投,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投寄稿件后,等待审查。审查通过编辑部会通知您一般杂志社审核时间是1-3个月: 14.稿件须为署名作者独立完成、未发表过的学术论文。

农业现代化研究的编辑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将传统的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这个过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机械设备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对农业进行管理,建立出高产、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拥有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现代化目标:建立发达农业,建设富庶农村,创造良好环境。

一、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1、农业现代化的定义

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将传统的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将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机械设备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对农业进行管理,建立出一个高产量,优质,低能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既能合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拥有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

2、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建立发达的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建设富庶的农村,创造良好的环境。

3、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1)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机械化。

(2)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是生产技术科学化。

(3)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产业化。

(4)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农业信息化。

(5)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6)农业现代化的是必由之路是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二、农业现代化关键是

1、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切实保证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益。

2、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来适应农业现代化。

3、大力推广农业相关的高新科技,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技术。

4、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鼓励“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满足农民的相关信息需求。

6、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7、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的耕作制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三农”理论体系;第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好农业,用城镇化的方式建设农村,用现代化的进程转变农民的美好愿景和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第一种观点是过程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此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单一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徐更生,1993;张仲威,1994;马焕喜,1998;梁荣,2000)。第二种观点是制度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制度现代化(张叶,1999;王明华,2001)。第三种观点是配置论。他们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主要为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生产力系统(主要为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和农业人力资本)和作为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农用生产资料工业及流通体系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体(蒋伏心,1996)。第四种观点是可持续发展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黄国桢,2001)。第五种观点是转变论。他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他们把农业现代化定义为: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即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顾焕章,1997;牛若峰,2001)。第六种观点是一体论。他们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人WTO的战略高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在一个封闭状态下的独善其身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武装过程(杜晓君,1995;闵耀良,2001)。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都有一定道理,有助于推动更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他们在重新审视中西方农业现代化之后,明确指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选择走一条既要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要侧重生物技术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一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亿左右农户,广大农村仍属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还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合作社的桥梁作用。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关系重大,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否则。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