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植物神经头痛的症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3:37:42

植物神经头痛的症状研究论文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能会引起头疼,一般以轻微胀痛为主。可能是前额疼或后枕部以及双颞部的头疼,严重时,也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主要是指,人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状态出现异常。当交感神经功能降低时,可出现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降低等表现。而颅内血管扩张,可引起扩血管效应,从而引起头胀痛。当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时,则可表现为心率增快、内脏和皮肤血管功能收缩、血压升高等。其中血压升高及血管收缩,也可引起头部搏动性疼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头疼后,可检查头部CT或头颅MRI,与其他疾病进行区分。如果头疼特别厉害,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止疼药缓解不适症状,如布洛芬缓释胶囊。也可进行心理疏导治疗,学会释放压力,进行自我心情调整,并多去户外参加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以缓解不适症状。植物神经紊乱是有可能出现头疼的症状。因为植物神经紊乱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会导致身体的器官出现明显的变化,这时就容易引起头疼及头晕等不适感。患者出现这种症状时要及时的口服止痛类的药物来进行疾病的治疗。在疾病治疗期间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及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光会有偏头痛,可能还会有更多的现象发生,这个时候需要了解清楚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严重性,通过支配内脏器官活动神经。如果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会有头痛、失眠、乏力现象产生,除了头痛外,还会有其它的现象发生。所以,目前对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偏头痛的现象要多加注意。植物神经紊乱属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疾病,这主要是指人体内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异常平衡,患者可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比如偏头痛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症状,这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大脑系统造成了影响。尤其是神经系统血管受到压迫时,偏头痛的现象就会频繁发生,但偏头痛发生也不完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患者除了这种原因外,偏头痛还有很多原因会诱发疾病。

植物神经紊乱可能会导致头疼。主要是由于人体的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失去平衡所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头部胀痛,可能为整个头部产生弥漫性疼痛,也可能是后枕部疼痛,还可能是前额痛或双颞侧疼痛,严重者可伴有呕吐症状。针对植物神经紊乱引发的头痛,通过头颅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检查均为阴性。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后可使头痛症状予以缓解。如果患者头痛比较严重可服用复方羊角片、氨酚待因片等止痛药物予以治疗。必要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让患者学会放松心情,自我调节情绪利于缓解神经功能紊乱。

植物神经紊乱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疼症状,主要是因为植物神经紊乱是由于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失去平衡所引起。头晕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常见症状,其头晕的特点主要为持续性的昏沉感,同时还会伴有疲乏感。这类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又会加重头晕症状。久而久之会导致患者失眠,致使身体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掌握平衡的前庭神经也不能得到充分休息,这时神经系统不平衡的感觉会更加严重,进而导致头晕加重。

神经性头痛药物治疗研究论文

一、什么是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 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年。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型头痛。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二、怎样治疗神经性头痛 1、药物治疗: 本专家门诊部神经内科医师长期从事头痛病的研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对各种慢性头痛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祖传秘方,结合20多年临床研究成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地运用几十味名贵药物研制出专治神经性头痛的系列方药—神经性头痛系列协定处方,利用该系列特效药成功的治愈了2000多例慢性神经性头痛病人。神经性头痛系列协定处方对各种头痛病(包括各种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肌肉紧张性头痛、月经性头痛、脑外伤性头痛、癫痫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均有特效,突出的特点是治愈后不复发。静痛灵系列协定处方具有健脑养神、定心安神、祛风止痛的功效,根据不同病因,类型,辩证用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本方剂调治的优点是: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巩固治疗后不易复发。 神经性头痛系列方药专门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包括慢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功能性头痛等)及其伴发的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头部压迫感、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本处方可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供氧、消除精神紧张、缓解头部肌肉痉挛,对各种类型神经性头痛、头晕、心慌、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有特效。 神经性头痛系列协定处方21天一个疗程,一般病例可以连续服用1—3个疗程。 系列特效药物头痛系列方剂简介: 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 主要成分: 功能与主治:镇静安神、健脑益智、健脾和胃,可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供氧、消除精 神紧张、缓解头部肌肉痉挛,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引起的头痛头晕、烦躁不安、 心慌、气急、失眠、多梦、颈项僵硬等症。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日一付,水煎服或开水泡服,分三次服用,饭后服。儿童患者酌情减量 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 服用说明:以上方剂为基本方之一,本方剂治疗各种类型头痛有显著疗效,忌饮酒,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一般服用一个疗程症状消失后可逐渐减量。服药的同时应去除不良心理因素,加强心理调整,抑制焦虑情绪,保持心身安静,做一些放松训练、晨练、气功、放松功等,或者头颈部按摩,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二、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血管性头痛,它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功能紊乱造成颅内外血管舒缩障碍而引发的血管收缩性或扩张性头痛。治疗也是根据其发病机理:调节神经、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偏头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郭医师认为:偏头痛的病因不是单纯的,而是人体五脏功能发生紊乱,阴阳平衡失调而造成的,因此,在治疗上打破了只养血安神的老路子,根据病人症状、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药物的作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通过严格配伍,精选多种名贵药物配制而成治疗各种偏头痛的系列方剂—偏痛灵系列方剂,具有健脑养神、定心安神、祛风止痛的功效,根据不同病因,类型,辩证用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本方剂调治的优点是: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巩固治疗后不易复发。 偏头痛系列方药专门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偏头痛及其伴发的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头部压迫感、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本处方可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供氧、消除精神紧张、缓解头部肌肉痉挛,对各种类型偏头痛及头晕、心慌、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有特效。 偏痛灵系列协定处方21天一个疗程,一般病例可以连续服用1—3个疗程。 系列特效药物偏痛灵方剂及偏头痛汤剂简介: 偏头痛汤一号方剂 主要成分: 功能与主治:镇静安神、祛风止痛,用于治疗各种类型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日一付,水煎服或开水泡服,分三次服用,饭后服。儿童患者酌情减量 忌饮酒,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 注意事项:1、本方不宜用于经期偏头痛。2、阴虚患者不宜使用。 偏头痛方剂二号方剂 主要成分: 功能与主治:镇静安神、活血化淤、祛风镇痛、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日一付,水煎服或开水泡服,分三次服用,饭后服。儿童患者酌情减量 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 服用说明:以上方剂为基本方之一,本方剂治疗各种类型偏头痛有显著疗效,忌饮酒,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 物。一般服用一个疗程症状消失后可逐渐减量。服药的同时应去除不良心理因素,加强心理调整,抑制焦虑情绪,保持心身安静,做一些放松训练、晨练、气功、放松功等,或者头颈部按摩,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系列特效药物珍珠青龙散简介 珍珠青龙散 主要成分: 功能与主治: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焦虑症、神经衰弱、抑郁症、失眠症引起的头痛、 头晕、烦躁易怒、心悸、尿频、易汗、失眠多梦等症。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日三次,每次一包,温开水冲服,饭后服。儿童患者酌情减量, 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 为方便外地患者就诊,本专家门诊开展函诊邮购业务,中药方剂可单独服用,也可结合穴位埋线或穴位割治疗法治疗。 2、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在有关的针刺穴位、或通过经络触诊发现阳性反应的某些部位注射一定的药物,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出现一定的针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穴位的选择:根据经络触诊检查:根据病种、病因及疾病的经络走向循经触摸,选择出现反应最明显的经穴作为治疗的主要经穴,这些反应主要表现为结节、压痛、形态变化等,有经验的医生可很容易的找到这些穴位。其次是用经络测定仪寻找穴位:人体表一定部位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经络测定仪就是通过一定部位的皮肤电阻变化情况,结合临床表现来观察和推测某些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选穴依据,或作为临床诊断治疗参考。 (2)、药物的选择:神经性头痛病人穴位注射,这是一种复方制剂,是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的,他参考国外的治疗经验,终于发现某些药物对大脑神经细胞有激活作用,对沉睡的神经细胞有唤醒作用,同时还能使某些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即可起到调整神经、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作用。还能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改善大脑血液供应的作用。临床及实验证明本疗法可明显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及思维功能、头痛发作次数及程度明显减少。许多病人穴位注射后头脑立即清晰,视物清楚,可起到立杆见影的功效。而且穴位注射还能起到温通经脉,祛除寒湿,调整脏腑气血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能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得到改善,即通过经络-神经-皮层-内脏的综合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法。有关论文已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多次在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宣读交流,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穴位注射一般每周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 3、穴位埋线法: 穴位埋线疗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穴位埋藏法,它是用埋线器具将特种药物浸泡的蛋白质磁化线植入相应的穴位,通过药物及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线在体内15天至3个月自然被溶解吸收),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埋线疗法弥补了扎针时间短、扎针次数多、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不易巩固的缺点。 在病人的一定的经穴上进行穴位埋线可有效的治疗神经性头痛,穴位埋线治疗疾病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因进行辩证选穴,然后在穴位上埋线起到温通经脉,祛除寒湿,调整脏腑气血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能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得到改善,即通过经络-神经-皮层-内脏的综合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疗法可调整神经、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改善大脑血液供应、激活神经细胞,临床及实验证明本疗法可明显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及思维功能,对神经性头痛有明显效果。穴位埋线15天埋线一次,免去患者每天“针”一次的麻烦和痛苦,使繁忙现代人易于接受。 穴位埋线疗法最大优点是无任何副作用,安全无痛苦,病人易于接受,且复发率极低。 4、穴位割治疗法: 20多年来我们对祖国医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发展,穴位割治疗法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观点,从针刺疗法演变而来,其功能在于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阴阳协调,定心安神之目的。穴位割治治疗疾病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因进行辩证选穴,然后在穴位上进行割治可起到温通经脉,祛除寒湿,调整脏腑气血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结合口服系列特效药物配穴位割治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起到相互协调、增强疗效之功效。 口服药物与穴位注射或穴位埋线疗法有机结合,疗效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神经性头痛的目的。一般一疗程21天,轻型病例2~3个疗程即可治愈,一般无毒副作用。治疗期间忌饮酒,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多数是可以治愈的。

首先呢我们要去锻炼身体,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来减少疾病发生几率。

郭成林,男,生于1949年。吉林省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通化市名医,通化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中医工作40余年,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疾病,治疗冠心病、慢性胆胰疾病、风湿病、颈椎病、口腔溃疡等疗效显著。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

组成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蜈蚣3克,全蝎5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蔓荆子10克,徐长卿10克。

功能活络通窍,缓急止痛。

主治神经性头痛。

用法冷水浸泡60分钟,急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30分钟,共煎两次,药液合并一起。将煎好的药液分成两份,每日早晚饭后30分钟各服一份。在治疗期间要加强体育锻炼或适当的体力劳动,但勿过劳。减少脑力劳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勿吸烟、饮酒,勿食辛辣厚味。

方解神经性头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脑力劳动者发病较多。患者除头痛外,常伴有失眠、心悸、头晕、多梦、记忆力减退、感情容易冲动、易疲劳等症。神经性头痛多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头痛病因多由于肝气郁结,化火伤阴,或脾虚失运,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或精血不足,脑失所养,而致筋脉拘急,脉络不通而头痛。芍虫芎芷汤方用白芍、甘草相合,为《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能酸肝化阴,缓急止痛;蜈蚣、全蝎通络化瘀而止痛,二药相配对顽固性疼痛有良好的通络止痛功效;川芎味辛上行,能升清阳之气,善治诸经头痛;白芷祛风,通九窍,止头痛;蔓荆子祛风,止痛;徐长卿止痛。诸药相伍,相得益彰。

加减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脉涩,属瘀血者,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头痛头胀,头晕目眩,性情急躁易怒,脉弦属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头痛头晕,耳鸣口苦,面红目赤,便秘尿黄,脉弦数属肝火上炎者,加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头痛绵绵,过劳则剧,气短乏力,语音低微,面色白光白,失眠多梦,脉细无力属气血两虚者,加当归10克,龙眼肉15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熟地黄20克;头痛而胀,首重如裹,恶心纳少,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属痰湿者,加制半夏10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生薏苡仁25克;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脉沉细无力,属肾虚者,加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20克;头痛恶热,口渴喜凉饮,满面红赤,脉数属胃热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伴有心悸,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20克,柏子仁10克,五味子10克;胸腔满闷,嗳气不舒者,加香附10克,枳壳10克,陈皮10克;记忆力减退者,加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后头痛者加羌活10克,前额部头痛者加葛根15克,两侧太阳穴或偏头痛者加柴胡10克,巅顶部疼痛者加吴茱萸3克。

神经性头痛的治疗方法,在痛时可以服用解缓性的药品,如芬必得的效果是不错的,其他的可以服用谷维素,以改善和调整神经,并可以配合用中成药正天丸会有不错的疗效的。

国医大师治神经性头痛研究论文

【单穴功用】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寸,头正中线旁寸,为足阳明胃经腧穴。穴为阳明脉气所发,犹牴角之作防御也,故名头维。维有维护、护持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于人身胸腹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用于治疗偏头痛、目眩、目痛如锐、迎风流泪、眼睑瞤动、视物不明等症。

厉兑,在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寸(指寸),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出,为井金穴。其穴犹居临岸危之处,故曰厉,兑者口也,本穴与脾脉相通,脾又主口,其穴主治口疾,故名厉兑。本穴具有疏泄阳明之邪热、清胃泻火、醒神开窍、通经活络、回阳救逆之功。用于治疗颜面浮肿、口喎、口噤、鼻衄、牙痛、胸腹胀满、发热、热厥、多梦、癫狂、足胫寒冷。

【伍用功能】

头维位于头侧部,额角入发际寸处,以舒调局部经气、祛风泻火、清头目而止疼痛之功;

厉兑为足阳明经腧穴,居于足第2趾外侧,距爪甲根角寸处,为之井穴,有清泻胃火、活络开窍、回阳救逆之效。

二穴伍用,一上一下,疏调胃经经气,清热泻火,活络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头痛,证属风火为患者。

2.血管神经性头痛诸症。

【操作法】

头维:正坐,先取头临泣,并以此为据点,向外量取头临泣至神庭间距离,入前发际寸处。向下或向后平刺 寸。

厉兑:仰卧或正坐,于第2趾爪甲外侧缘与基底部各作一线,当二线之交点处是穴。从前向斜后刺 寸。

【经验】

头维—厉兑伍用,原为治疗风火头痛而设。常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颇有良效。于书庄先生用于治疗风寒袭络之头痛,采用火针点刺屡建奇功,据云:治疗5例风寒型头痛,皆在2 3次病愈。吕老2005年秋曾治一青年男性,两头维穴周跳痛5年,时轻时重,痛时头脑发热,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采用本组对穴,每日针治1次,连针5次,痛止病愈。

吕老:1964年治一校友高某,18岁,右侧头痛年余,发无定时,痛时右眼流泪,依法治疗3次,痛除病愈,未再复发。

国医大师王绵之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王绵之精研经旨,注重实践,在70年的临床生涯中,始终在“悟”字上下功夫。本文所述的脑病不是一般的功能性脑病,如头痛、头晕,而是指西医诊断明确、目前尚没有好的治疗方法的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脑肿瘤、帕金森病、癫痫、运动神经元病、橄榄桥小脑萎缩、脑外伤后遗症、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等等,王绵之对这些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笔者侍诊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对脑结构、生理、病理的认识 王绵之认为,在结构上:脑为髓海。《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主骨生髓,髓汇于脑为髓海。《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所以,脑由肾所生之髓汇聚而成。同时,脑靠五脏六腑精气上注充养才能完成生理功能,如《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将视觉的生成、变化与脑紧密联系起来,脑之精源于五脏六腑。故脑为元神之府,需要气、血的滋养。气血充足,神清目明;脑也离不开髓之充养,《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 王绵之认为,虽然在《黄帝内经》时代没有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直至明代李时珍、清代王清任才提出脑是灵性、记性所在,但是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头者,精明之府”,精明二字指出元神的功能,所以在中医学中,心脑同主神明。病理上,由于髓海不足、气血不荣,使元神失养而出现各种症状,《灵枢·海论》中记载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均是说明脑失所养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脑藏元神,为清虚之地,元神依靠精、气、血充养。脑怕寒怕热,寒则伤髓易头痛,热则扰神便神昏;寒从何来,《素问·奇病论》指出:“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热从内生,或大怒血瘀,心肝火炎,或阳明腑实,邪热内干神明;后世温病学中浊邪害清,清窍被蒙,多见于痰湿、痰热、湿热;瘀血阻于脑络,气血失养,易致头痛头晕。肝之疏泄助脾之升清以荣脑,然疏泄太过则肝阳上亢,每可挟痰化风,内乱起矣。王绵之认为,脑病的病机特点为易虚易实,虚证多系精、气、血不足,实证多表现为痰、火、血瘀、阳亢;从脏腑关系而言,虚多与肾脾有关,实则与心肝胃关系密切。 治疗用药特色 常用补肾益气、养血活血、理气化痰等治法 补肾常用生地黄、熟地黄、怀牛膝、肉苁蓉、炒杜仲、桑寄生、天冬、麦冬、枸杞子、鹿角霜、鹿角胶等,平补温补,补而不燥,盖肾是水火之脏,两水涵一火,虽曰水火之宅,实偏阴,所以即是补肾阴药物也是偏温,旨在燮理阴阳水火之关系,但温药补肾易挑动命门相火,故常配牡丹皮防止相火上炎,用砂仁防止熟地黄等补肾碍胃,影响脾胃运化。 补气用四君,四君健脾益气,王绵之尤其喜用生黄芪,盖生黄芪补而升,补脾肺之气,有升清荣脑之意,常配川芎等。川芎为血中气药,“上行巅顶,下达血海”,此处取其上行的特点,两药相合有补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脑气之虚得补,脑络之郁能达,气血运行通畅,脑之元神得养;然升清切忌过度,过度每致化火助阳生风,血压高者、阳热体质者不宜,如欲使用,可配合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引血引火下行,磁石重镇补肾益精,两药既补肝肾治脑髓之虚,又利用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黄芪、川芎升发太过。四药结合,气血精兼补,气行血活,脑之元神自然恢复正常功能,这是王绵之治疗脑病的深邃思想所在,是他组方配伍的神来之笔。 活血养血用桃红四物汤,补活兼顾,或结合丹参,内寓四物之功、心脑并调之意。当然,生地黄配熟地黄、赤芍配白芍、桃仁配红花是王绵之临证喜用的配伍药对。 重镇之品,针对肝阳而设,如生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生龙齿、珍珠母、磁石、代赭石、炙龟甲,虽然均有潜阳作用,使用时也有讲究,生石决明兼清肝明目通便,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兼安神宁心,磁石兼补肾填精。赭石、龟甲、龙齿也是重镇之药。王绵之指出:“赭石是阳明经的药,是冲脉的药。冲为血海,所以凡是气血上涌者,用赭石治是个好药,比磁石好些,但它是阳明经的药、肝经的药,是镇而不补”。实际临床上,“龙骨、牡蛎作用太缓,如果作为镇肝息风来用,头胀痛得厉害,有中风先兆的时候,用龙齿和生石决明更好”。这是王绵之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 清肝息风药用天麻、钩藤等,王绵之的处方用量比较小,一般天麻3g,钩藤6g,老师认为,如大量使用,这些熄风药性外散,有助风之嫌疑。对于如川芎、羌活等辛温香燥的升散药物,即祛外风药物,使用时一定要量小,同时要配性凉沉降之品来牵制,达到升降有制,以免升散助阳,伤津动风。 不同脑病用药不尽相同 治脑瘤,在活血的同时,注重化痰,盖痰瘀是瘤之本。化痰喜用二陈汤、涤痰汤,石菖蒲配生蒲黄是王绵之治疗脑瘤的经典药对,石菖蒲豁痰开窍,生蒲黄活血化瘀,两药合用,痰瘀并治;痰瘀胶结还常配虫类通络,如全蝎、僵蚕、地龙,利用虫类走窜,剔络透邪外出。 对于多发性硬化、炎性脱髓鞘病,注重补肾,盖肾主骨生髓,髓灌于脊柱为脊髓、上汇于脑为髓海。补肾切忌蛮补,主张少火生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切忌蛮补而动命门相火。如熟地黄、山萸肉、制首乌、天麦冬、五味子等。多发性硬化反复发作后,髓鞘不断损伤,无法修复,运动功能受限而无力行走,王绵之将之归入“痿证”范畴,在补肾同时,也兼顾调治阳明气血。 老年帕金森病、小脑共济失调者补益肝肾之阴为要,常用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玄参、生龙骨、生牡蛎、炙龟甲等,有滋阴息风之意。 运动神经元病,肢体肌肉、舌体痿软萎缩,精血大亏,在补元气基础上,每用鹿角霜、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补气以健脾为主,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无力,健脾为要。 对于癫痫病,多责之肝责之痰。儿童癫痫脾虚痰湿为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意出入;阴血不足,肝体失养,肝阳化风者,用生地黄、白芍、当归、石斛、白菊花养肝,以生石决明、磁石、夏枯草清肝平肝,以天麻、地龙通络息风。 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急性期后血瘀,其共同的病理特点,在辨证的前提下,加强活血化瘀,甚至用破血逐瘀药,如土鳖虫、水蛭等。王绵之认为,离经之血即是瘀血,所以脑出血治疗也要活血化瘀,而且要早,但血液的运行必须靠气之推动,气足则血行,所以往往补气活血并用。这一治法对脑外伤也适用。王绵之指出:“偏瘫在左侧比右侧容易好,下边(下半身)的症状比上边(上半身)恢复得快,如果是手屈而不伸,更不好治”。诚是经验之谈,今天验之临床仍然适用。 对于如头痛、头晕、麻木、颤抖、抽搐等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予辨证治疗,如头痛、头晕,早晨起床时明显,稍活动后减轻,但继之又加重,王绵之认为,此系气虚所致,因为方醒之时清气未升,清窍失荣,头痛头晕表现明显,活动后清气上升荣脑,故头晕头痛减轻,但劳则气耗,继续活动气虚愈明显,头痛头晕又加重,所以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麻木乃营卫之行失常,肌肤失养所致,王绵之常用桂枝汤出入调和营卫,桂枝用量较小,或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补气活血通痹。颤抖、抽搐常责之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肝风内动,取吴鞠通的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加减治疗,临床有较好疗效。 典型医案 患者某,男,35岁。初诊时间:1994年9月30日。诉走路不稳伴语言不利半年。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走路不稳,伴见语謇,症状逐渐加重。在外院查头MRI示橄榄-脑桥-小脑萎缩,给予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近1个月来走路日益困难,已经无法行走,语言謇涩难懂,且小便频数,夜尿益甚。刻诊:走路困难,自己勉强能站立,缓慢挪动2~3步,且摇晃不稳,下肢微肿,语言謇涩,小便急,夜尿多,时有失禁,舌质淡红,边有瘀点,苔薄白,中有黄腻苔,脉细。 诊断:(肾亏血少,气虚痰瘀,虚风内动型)喑痱证(西医称为橄榄-脑桥-小脑萎缩)。 治则:补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痰息风。 方药:生黄芪30g,怀牛膝10g,川芎3g,磁石(先煎)25g,僵蚕6g,炙远志6g,茯苓18g,全蝎3g,石菖蒲12g,红花9g,桃仁9g,当归18g,肉苁蓉12g,炒枳实9g,天麻3g。10剂。 1994年10月11日二诊:上方服10剂,药后下肢力量增加,药前走2~3步,药后能走20~30步,脚肿消,走路轻,尿频减。上方取效,加丹参12g,继进30剂。 以后连续治疗4个月,症状继续好转,能连续行走50米,在室内慢走较以前稳,能自行上厕所,脚不肿,语言较前清晰,小便急改善,每夜小便从5~6次减为2~3次。 按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疾病之一,以慢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目前临床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中医病名为喑痱,以语言不利,走路不稳为特征。肝肾主下焦,筋骨痿弱则不能行走。《素问·脉解》曰:“太阳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说明本病肾虚是本。水亏于下,则风摇于上,所以走路不稳。肾开窍于二阴,主膀胱之气化开阖,肾虚则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急,夜尿频。当然,肢体痿废、语言不利也与气血不足有关,气血不足,肢体与舌体皆为之不用。气虚血行无力则生瘀,气虚津液运行无力则停聚成痰、水饮,舌边瘀点、舌苔中黄,为有痰、有瘀;下肢肿有水饮内停。治疗宜补肾益气、养血活血、化痰息风。用大量生黄芪补气,补而能升;川芎辛温,乃血中气药,走窜力强,上行下达,无处不到,配黄芪补气活血,上达至脑,配当归补气养血活血,使脑中气血得养得行;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磁石补肾益精,两药既能补肾以治本,又可因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黄芪、川芎升举过度,助火生风;肉苁蓉补肾润肠;石菖蒲、炙远志、茯苓,化痰开窍、宁心安神;僵蚕、天麻、全蝎虫类药,善入络,入络剔邪,化痰息风;炒枳实行气,化痰消痞,有助活血消痰。诸药合用,药证对应,补泻兼顾,服10剂即见效,以后适当调整服药4个月,症状不断改善,能在室内慢走,二便自理。 综上可见,王绵之主张脑心同主神明学说,脑病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虚以脾肾虚、气血虚为主;实以痰瘀湿为患。治疗病证兼顾,补脾肾,益气血,化痰瘀,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余症状均减轻。

作为中国西南精神心理康复临床研究基地成员的贺立新洞察到精神疾病的治疗瓶颈,汲取“自律神经平衡疗法”的精髓,将中西医融为一体,提出中医离子导入结合BV超级光介入疗法治疗精神疾病,有效克服了西医及中医的弊端,推动了精神疾病治疗事业向前发展,深受同行及患者的好评。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中西医治疗失眠抑郁的优劣性报告》、《《失眠障碍临床解析》 《600例抑郁症治验》《顽固性头痛与神经调控治疗》、《综合性疗法治疗失眠,抑郁症,神经性头痛,的可行性研究》、《失眠的辩证平衡治疗要领》等多篇学术论文;.获国家医疗技术成果二等奖,国家神经科疾病研究科学进步奖,并担任《中华神经内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神经性头痛中成药研究论文目录

头晕、头痛,多见于中老年人,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中医学,其发生多由于肝火上炎,肝肾阴虚, 气血两亏, 肾精不足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凡梅尼埃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所以用 药物治疗此病时应该查找原因而对证治疗。

养血清脑颗粒 由熟地黄、当归、钩藤、珍珠母、决明子、夏枯草、白芍、川芎、鸡血藤、延胡索、细辛组成。方中熟地甘、微温,归肝、肾经,能够补血滋阴,益精添髓;当归甘、辛,温,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之功,二药合用,滋阴养血,补肾益肝,兼有活血通脉之能,共为君药。钩藤甘、微寒,能够熄风止痉,清热平肝;珍珠母甘、咸,寒,能够潜阳安神,清热平熄肝风;决明子甘、苦,微寒,归肝、大肠经,能够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夏枯草苦、辛,寒,清肝火,解郁结,共为臣药;白芍滋阴养血,川芎活血行气,合归、芍而成养血和营之用;鸡血藤、延胡索补血活血,化瘀行气,舒筋通络,养血祛风,共为佐药。细辛散风通窍止痛,又可制约方中凉药之性,能够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为使药。诸药相合,标本兼治,共奏养血平肝、活血通络之功。

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有效作用于引起头晕头痛的多个环节,具有减少血小板的异常聚集、调节颅内血管的异常舒缩、改善脑部供血、镇痛等作用。

主要用于 血虚肝旺 所致的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失眠多梦。

临床应用于 头痛 :多因血虚肝旺所致,症见头痛,眩晕,视物昏花,心悸,失眠等; 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 见上述证候者。 眩晕 :系由血虚肝旺所致,症见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原发性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不寐 :系由心肝血虚,血不养神所致,症见失眠多梦,心悸,乏力;神经衰弱见上述证候者。

注意事项: 外感或湿痰阻络所致头痛、眩晕者慎用;脾虚便溏患者慎用 ;孕妇禁用。

眩晕宁片 由泽泻、菊花、陈皮、白术、茯苓、法半夏、女贞子、墨旱莲、牛膝、甘草等组成。方中泽泻功能淡渗利湿,化痰定眩;菊花甘苦微寒,平肝熄风而除眩定晕,二药相合,针对病机,故为君药。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半夏燥湿化痰散痞,三药相合,制痰源,竭湿流,湿无所聚而痰自消,为臣药。女贞子、墨旱莲、牛膝均能补益肝肾,平肝潜阳,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利湿化痰、补益肝肾之功。

现代研究表明,眩晕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胸闷呕恶、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经TCD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示,眩晕宁可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降低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主要用于 痰湿中阻、肝肾不足 所致的眩晕,症见头晕目眩、胸脘痞闷、腰膝酸软。临床应用于 眩晕: 因痰湿中阻,风阳上扰所致,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头重如蒙,胸闷,呕恶; 原发性高血压病、梅尼埃病见 上述证候者; 头痛: 因痰湿中阻,风阳上扰所致,症见头痛,眩晕,脘痞,腰膝痠软,耳鸣,目涩,心烦,口干;原发性高血压病见上述证候者。

注意事项:应餐后服用、 平素大便干燥者慎用 、孕妇禁用、7天无缓解,应就诊。

天舒胶囊 由川芎、天麻组成。方中川芎辛温走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既入血分,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熄,且本品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散肝之风,治少阴厥阴经头痛,为君药;天麻甘平,专入肝经,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甘以缓肝之急,故善治肝虚风动之偏正头痛,为臣药;二者合用,川芎偏于熄风止痛,天麻长于熄风治眩,相辅相助,共奏活血平肝,通络止痛之功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天舒胶囊具有改善软脑膜微循环、抗血管性头痛等作用。通过激活偏头痛大鼠模型三叉神经颈复合体内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的表达,使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减少。

主要用于 瘀血阻络或肝阳上亢 所致的头痛日久,痛有定处,或头晕,胁痛,失眠,烦躁,舌质黯或有瘀斑; 血管神经性头痛 见上述证候者。

注意事项: 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孕妇禁用,可能引起胃部不适、头胀、月经过多等副作用。

患者在出现突然头疼的情况以后,需要及时对其进行缓解。患者可以通过热敷或者是冷敷的方法来对头部进行放松,并且需要多加休息。同时药物治疗也能够起到镇定止痛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突然头疼的情况。有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突然地头痛。这有可能是因为过度的劳累而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因为头部健康出现问题而造成的。因此患者需要找出头疼的主要病因,才能够有效缓解头疼的情况。那么突然头疼怎么缓解才比较有效呢?一、冷敷和热敷患者在出现突然头疼的情况下面,可以通过冷敷来缓解头疼。患者可以选择冰袋或者是冷的毛巾敷在头痛的位置,能够有效缓解头痛的情况。特别对于感冒发烧或者是饮酒以后出现的头疼,冷敷的效果会更好。而热敷的方式能够让血管得到扩张,对于感冒受凉或者是神经性头疼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突然发起的头痛。当患者出现头痛以后,适当的休息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冷敷和热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缓解头痛的加剧。二、药物治疗患者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对头痛进行治疗。可以选择仁止天昕茶药物来治疗头痛,中药方深入调理,起到缓解头疼,促进循环,活气补血的作用。此方为中药方,京东药房有售。同时一些因为高血压或者是脑血管疾病而造成的头疼,患者也可以服用活血止痛的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头痛。并且通过中医的方法来治疗头痛,能够有很好的诊治效果。三、听音乐和深呼吸缓解头疼患者在出现头疼以后,可以多听一下轻音乐来缓解头疼,因为有镇定的作用,对于偏头疼的患者来说十分有用。并且在头痛的时候进行深呼吸,能够有效地缓解紧张性的头痛,保持头部的健康。此外深呼吸能够让头部更好地吸入氧气,起到缓解的作用。四、头部按摩出现突然头疼的情况,患者可以适当地给头部进行按摩。可以对头部的穴位进行按压,能够有效缓解头疼头痛的情况。并且还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服用尼美舒利胶囊和待因片止痛,一般十分钟就能止痛,另外注意平时不要用脑过度不要着急上火压力过大,注意保证睡眠时间八小时,放松心情一般就不会犯了。

分类: 医疗健康 问题描述: 大家快来帮帮我吧,我真的是受不了,我最初头痛可能是上学累的,但是现在怎么总是痛,希望大家帮我想想办法,我应该坐什么能看出来我的病,有时候恶心呕吐就象是胆汁,还有点苦 啊,现在我也很害怕,如果哪位大夫知道怎么处理我的病情希望能给我打个电话***********,我也是一名学生,我是吉林大学临床医学,学医特别累,一直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想好好的看下病,多少还懂点吧,我现在是大五了 谢谢各位 解析: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 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年。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型头痛。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神经性头痛“综合物理疗法” “综合物理治疗”包括电针灸疗法、神经肌肉电 *** 疗法、电兴奋疗法、经络导平治疗以及 *** 推拿治疗等,治疗是按疗程的,一般病例一个月一个疗程,住院综合治疗一个月后回家继续服药治疗。许多慢性病例,病程10-20余年,住院治疗时间需要适当延长,可以连续治疗2-3个月,多数病人可以康复。住院治疗除了上述综合治疗措施外,最主要的是心理调整,因为这种疾病属于神经心理疾病,配合心理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住院的环境下,心理医生可以与病人详细交谈,探讨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病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鼓励,探讨治疗经过及治疗效果,在轻松缓和的气氛下治疗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我们头痛专家门诊的住院环境是比较特殊的,完全不象大医院的杂乱住院条件,环境比较优美、气氛缓和、医患关系融洽。 一、电针灸治疗 二、电兴奋治疗 三、经络导平治疗 四、 *** 推拿治疗 五、刮痧、拔火罐疗法 六、生物反馈治疗 神经性头痛特效中药方剂 本专家门诊部神经内科医师长期从事头痛病的研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对各种慢性头痛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祖传秘方,结合20多年临床研究成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地运用几十味名贵药物研制出专治神经性头痛的系列方药—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他们利用该系列特效药成功的治愈了5000多例慢性神经性头痛病人。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对各种头痛病(包括各种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肌肉紧张性头痛、月经性头痛、脑外伤性头痛、癫痫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均有特效,突出的特点是治愈后不复发。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具有健脑养神、定心安神、祛风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根据不同病因,类型,辩证用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本方剂调治的优点是: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巩固治疗后不易复发。 神经性头痛系列方药专门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包括慢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功能性头痛等)及其伴发的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头部压迫感、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本处方可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供氧、消除精神紧张、缓解头部肌肉痉挛,对各种类型神经性头痛、头晕、心慌、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有特效。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21天一个疗程,一般病例2—3个疗程即可治愈。 放松疗法治疗头痛 放松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是通过主观想象和客观措施,使人达到肌肉松弛精神安定减轻焦虑的治疗方法。放松疗法作为一种减轻焦虑的心理行为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明显的缓解精神因素造成的各种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大家知道,精神焦虑、神经兴奋等因素可引起的头皮及颈背部肌肉痉 挛而造成头皮紧缩感而产生头痛、头晕,紧张或情绪 *** 可加重,伴焦虑、烦躁、心慌、多汗、颈背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可并发抑郁症状及强迫症状等其他神经症状。其发病机理就是焦虑—肌肉痉挛,这两种因素互为因果,久之造成恶性循环:焦虑—痉挛—头痛—失眠。其治疗就是根据其发病机理:抑制焦虑—缓解痉挛。非药物疗法主要是放松疗法。 头痛及睡眠障碍的原因很多。治疗头痛及睡眠障碍的关键是调节恢复人体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放松训练可使全身的骨骼、肌肉、韧带、血管、神经放松,辅以轻松的音乐与合适的温度,可以调节紧张心理,调节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平衡性,达到身心松弛,使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朝着有利于放松和睡眠的方向转化,从而改善头痛和睡眠。放松疗法以整体观为指导,除局部肌肉的放松训练外,还强调配合深呼吸的全身整体放松训练,所以它使患者较易进入放松状态,且同时达到较深的层次放松,患者反映见效快。另一特点是心身放松法通过良性的语言诱导和特殊的视觉想象训练,使患者较易出现放松后愉快的高峰体验,从而改善患者既往的不良情绪体验,在全身肌肉放松的基础上,患者能体会到精神与心理的同时放松。故躯体和心理的同时放松是心身放松疗法的突出特点,可以认为该法是属于一种心理生理疗法。心身放松疗法无药物副作用,且因其具有心身兼治的效应,对于伴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的头痛及睡眠障碍患者尤为适宜。放松疗法能够有效缓解压力,而且对于压力所导致的失眠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神经症患者的头痛是功能性头痛,以头重、头压感居多,放松疗法对这类症状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对于焦虑状态、神经抽动症、神经衰弱、高血压、结肠炎、冠心病、哮喘、胃溃疡等心身疾病也有显著疗效。 患者处在安静的环境中,舒适的躺在沙发或床上,安静休息10—15分钟,排除杂念,身心保持松弛状态,每次训练30分钟,每日1—2次,最好安排在中午或晚上睡眠前,做完放松训练后很自然就进入完全放松的睡眠状态,醒来头脑清晰,精力充沛。一般15—20次为一疗程,本疗法在我院治疗的病人中广泛应用,只要坚持训练必将收到良好的疗效。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 010-***********、***********、***********(节假日不休) 邮 编: 100007 地 址: 北京市东城区南剪子巷17号(宽街东50米) 乘车路线: 104、2、108、42、118、115、803、823、701路汽车到宽街车站.宽街十字路口往东走50米往南拐弯进口就看到北京同力医院

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论文

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⑴三叉神经痛手术与非手术《中国麻醉与镇痛》1996第8卷第6期⑵论中医在面神经科的运用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年5月第6卷第1期⑶细胞免疫介入技术在临床中的各种运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报》98年8月第8卷第9期⑷当今面瘫治疗方法面面观 《中国医药学报》 2008年6月第5卷第2期⑸不同保守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对比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0年8月第1卷第1期

中医学毕业论文可以写综述类或者医学实验类的文章。开始也不会弄,还好关键时刻寝室同学给的雅文网,有专业的帮忙轻松多了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中医饮食调护对压疮疗效的影响浅谈中医特色整体护理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图式论框架下的中医英语教学管理模式中医术语英译研究再论浅谈案例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时俱进 春华秋实 “十五”期间河南省中医事业成就显著借鉴循证护理理论发展循证中医护理SARS辨证论治及其中医现代化琐议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与中医证型的研究我国中医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调查分析将中医护理引入基础护理教学的尝试中医针灸治疗手术后并发症验案4则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进展中医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模糊学理论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钼靶X线征象在乳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面的分析研究外敷穴位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培训难点及其对策——“十一五”农村卫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述评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开设中医特色课程的调查研究城市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和中医防治知识需求情况分析高血压患者中医分型治疗观察对中医活档案的认识与探索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嗜睡中医临床评价初步研究中医古籍文献在中医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讨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特征聚类研究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对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影响分析北京民众对中医看法的简易调查分析社会需要铁杆中医制约中医内涵与外延式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研究“李约瑟难题”与中医发展之难中医的科学性全面理解中医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中医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评价中医发展路径思考汉中市乡镇卫生院中医服务质量现状调查成立中医护理专项小组推动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与效果以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可行性探讨中医肾主耳理论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进展与思路PBL教学法及其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 本刊欢迎下列各方面的论著、经验总结等文章,(1)疼痛性疾病的诊治,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疼痛、舌咽神经痛、头部疼痛、面肌痊孪或麻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雷诺病、癌痛以及某些内脏性疼痛,如顽固性心绞痛、膜腺炎疼痛及某些非疼痛性疾病用疼痛治疗方法有良好疗效者;(2)各种神经阻滞疗法的操作技术、用药、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与合并症;(3)疼痛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及镇痛药的临床应用;(4)手术后镇痛、无痛分娩及各种无痛诊疗技术;(5)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6)文献综述;(7)疼痛科室(中心)介绍;(8)述评。论著要求有丰富而具体的临床资料,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有合理合适的对照组,评定治疗效果有适宜的标准,有随诊。2. 为了突出对疼痛性病症诊疗方法的介绍,本刊论著性文章的段落除前言外第一部分为方法,详细介绍治疗操作技术或研究方法,并详述效果评定标准和随诊时间;第二部分为临床资料,又分为一般资料与结果两部分。在资料内要求有症状与体征分析,在结果内应全面介绍研究结果,一般不加评论;第三部分为讨论,请密切联系本文临床资料,引证文献,总结经验,忌大段摘引与本文资料元关的书本知识,也忌将讨论写成文献综述。参考文献应主要为近 3~5年杂志上的,以亲自阅读全文者为限,不应引用文献中的文献,也不应从摘要中摘用,来稿请附全部参考文献的复印件。3. 论著文稿一般不超过 5000字(包括: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标点符号及图表所占用版面),并附 1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两者应基本致,按目的( Objective)、方法 (Methods)、结果 (Results)、结论 (Conclusion)的顺序书写。综述等文稿也请附简短的中英文介绍。英文摘要希请熟谙英文的本专业专家修正,字母拼写请认真核对。药物名称、特殊术语、英文缩略语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请加英文全文,本刊不用“封闭”术语,请改为局部注射、穴位注射或神经阻滞疗法等适当词语。4. 本刊栏目有述评、论著、临床经验总结、实验研究、短篇报道、病例讨论、综述与讲座、继续教育、新疗法与新药物介绍、疼痛科室(诊疗中心)简介、编委简介、业界先驱人物介绍和各种信息.其书写格式视具体内容而定。5. 表格一般采用三线表,分组进行比较的数字还应做统计学处理:图可用线条图、影像片或照片,要求灰度对比明显,影像片需附示意图;文中的数字及外文要认真核对,做到准确无误;附表与附图请排在文末,但应在文中表明位置。6. 来稿请打印式三份,要求 Word格式、 A4幅面、页边距均为 3cm、正文用 4号宋体、行距 倍,图表及其题目均居中。也可在网上投稿,稿件直接发送的本刊电子信箱,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投稿,在邮件中注明自己的单位、通讯地址、电子信箱、联系电话;来稿需附寄稿件处理费 50元,被采用稿件刊登前按规定交纳版面使用费,发表后致稿酬。 1.文题应以最简明的词组表达论文的主要内容,文题与内容要一致,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尽可能不设副题;2.论著应有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共4段连续书写。摘要应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不加评论和解释,结果内应有主要数据;3.英文摘要的主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也按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的顺序书写,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市省及邮编。应请熟谙英文的本专业专家修正,一般不用缩略语,务必核对拼写无误;4.关键词的中、英文应一致,分别列在中、英文摘要下方,论著文稿一般2~5个,首标关键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英文关键词应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写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为准,其中文译名应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切勿杜撰;5.前言 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即引用文献对本病诊治的疑难处或各种诊治方法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评价,然后指出本文的目的,并说明本研究起止日期。本法治疗结果如何不应写在前言内;6.方法 除前言外,第1部分为治疗(诊断)方法。本刊要求资料与方法分开写, 将方法写在资料之前, 目的是突出诊治方法,使读者对方法学先有全面了解。在方法内主要介绍研究方法、试验方法、诊断与治疗方法,并介绍观察指标、疼痛评估方法、随访时间、效果评定标准及统计学处理。在方法内以介绍实际操作为主,不加评论与解释,文字难以描写清楚时,请用图示。仪器设备应注明产地、型号,所用参数如电压、频率等要描述,药品、试剂应注出其产地、批号、生产时间并加注英文,复合药物的成份与剂量必须写出。某些常规操作如消毒、铺巾等宜省略。个人创造的方法要详述其细节,改进的方法要详述改进之处,可用参考文献之角码标注原方法之来源,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之方法时不用角码,而直接写为“……方法见参考文献[1]”。随机对照研究应描述随机方法和所采用的盲法(单盲、双盲)。统计分析应说明其方法及选择依据。7.临床资料 此为全文的第2部分,其中又包括一般资料与结果两段,一般资料应有年龄、性别、诊断、病程、分组等基本资料,尤其强调某些特殊资料如特殊检查和一般资料的进一步整理,例如疗效与年龄、疗效与病程、疗效与不同治疗方法、疗效与不同病种、疗效与不同用药等多种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在疾病诊断上,应对症状与体征进行统计分析,例如某种症状或体征有多少例,从而为诊断提供依据,而不是从书籍或杂志上抄录诊断标准。对于CT等放射学检查也要有分析统计,而不能仅写符合影像诊断。在临床资料内希作两组或两组以上资料的对比性观察。设立对照组,将使论文更具说服力。应在年龄、病种、病程、病变等一般情况基本相同(似)的前提下进行两种不同方法的对比。对照组必须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采用合理、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双盲或单盲法进行。对照组应在开始研究时设立,摘引过去的病例与现时相比较的方法不可取。充分的临床资料与详细的统计分析是讨论的依据。评定治疗效果应有严格而适宜的标准,不仅靠症状,还要有体征的复查。疗效的判定应在随诊时,而不是在治疗刚结束时。随诊时间的长短与随诊患者的多少直接反映论文的水平。只有长期,甚至数年的随诊,方能对某病的诊治结果做出恰当的评价。随诊时应尽可能包括完整资料,例如治疗后进行放射学复查,这对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适应证与作用机制可提供客观根据。结果或治疗效果作为临床资料的后一段,应客观真实、简洁明了,不必解释,不应与讨论内容混淆,可用文字说明,但最好用图、表表示,能收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文中若有图、表,则正文不需要重述其全部数据,只需摘述其主要发现或具有重要意义者。数据应翔实准确,避免数字不符。8.讨论为第3部分,是全文的关键,但充分的临床资料是写好讨论的基础。讨论应密切联系本文的临床资料,将作者的经验总结成理论,发展、修改或提高现有文献上的观点。讨论不应是操作技术的解释,也不是无临床资料作根据的主观臆断,更不能凭想象做推测或凭印象做结论,例如只有在分析统计并比较了两组不同病程患者的治疗效果后才能写病程长的效果差。参考或引用文献,尤其是近3~5年外文和中文期刊杂志上的文献全文十分重要,应该有针对性地引用其某观点、某看法、某方法或某数据.结合自己的临床资料加以评论,延伸自己的观点。引用文献不应大段摘录与本文临床资料无关的文字。众所周知的基本概念或书本上已明确记载的理论,不必抄袭。原本是一篇研究临床治疗效果的文章,却从文献中大量抄写发病与治病机制,是初写论文的通病,讨论的重点应是针对临床效果。非研究作用机制的文章,虽可涉及机制,但无必要用较多篇幅写机制。在描述镇痛合剂的作用时,习惯写的“局麻药止痛、维生素营养神经、激素抗炎”不必反复重述。引用文献尽量不以书籍作参考,因为即便是新出版的书籍,其内容也是陈旧的。参考文献的另一目的是和其他作者的研究相对照、相比较,同意或不同意某作者的观点均可写在讨论中,以便将自己的研究摆在该课题国内外整体研究范围之内写讨论,而不是只写自己的研究结果。参考文献是论文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因为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参考他人的经验不可能搞好研究。9.表 一律采用三线表,表的序号与表题在表的上方,只有1个表时,序号为表l,表内数据的单位相同时,计量单位在表题后注明。表格的主语如分组,一般在表的左侧,谓语如统计指标在表的右侧,尽量避免主、谓语倒置。表内计量单位不相同时,计量单位应标在该统计指标后,主、谓语项目较多时可分层。表内某项未测,填入“一”符号;结果为零的例数或百分数均写“0”;同一栏上下各行的数字应按个位数对齐,若数值中有(士)或(~)号者,则按此符号上下对齐;同栏内的数字要求小数点后的位数一致;表内数字或文字需加备注时,在其右上角依次标注“*”、“#” 、“△”、“☆”符号,在表下以简练文字注释。表内某项未测,填入“一”符号;结果为零的例数或百分数均写“0”;同一栏上下各行的数字应按个位数对齐,若数值中有(士)或(~)号者,则按此符号上下对齐;同栏内的数字要求小数点后的位数一致;表内数字或文字需加备注时,在其右上角依次标注“*”、“#” 、“△”、“☆”符号,在表下以简练文字注释。10.图 插图应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与图例,即可理解图意。一般用线条图,要求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图的高度与宽度之比为5:7,图中文字在缩放后以6号或新5号为宜,图例一般标注在图形内的空白处,图号与图题在图的下方。照片图要求清晰、准确,灰度对比明显。病理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与放大倍数如HE×200。影像片需附示意图,便于读者看懂。11.量和单位 体内压力恢复使用mm Hg、cm H2O。在组合单位中斜线不应多于1条,例如mg/kg/d应写成mg/(kg·d)或mg·kg-1·d-1。时间的表示,日用d,小时用h,分用min,秒用s,但不能用第×d。平均值±标准差用(平均值士标准差)单位符号表示,例如(±)kg。数量范围用~符号,例如1~2h,1%~2%。12.统计学符号均用英文斜体,如算术平均数用小写x,标准差用小写s,标准误用英文小写斜体sx,,t检验用小写t,相关系数用小写斜体r,但F检验用英文大写斜体F,中位数用英文大写斜体M ,卡方检验用希腊文小写斜体χ2,样本数用英文小写斜体n ,概率用英文大写斜体P,概率数值用小数表示,例如P<,不用百分数(P<5%)13.药名在第1次出现时需加注英文,医学名词、药品名称应以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但可注出商品名及其产地,。冠以人名的综合征、体征、方法等,人名后不加“氏”,外国人名后也不加“'s”,例如霍纳综合征(不加氏字),但若人名为单字,加“氏”,例如唐氏综合征。14.中、英文缩略语在第1次出现时应写出其全称或英全文,本刊不采用非规范的缩略语,例如静注应写成静脉注射。英文名词除专用名词(国名、地名、姓名、公司、注册商品名)首字母大写外,其余首字母均小写。本刊不用“封闭”术语,请改为“神经阻滞疗法”。 实用疼痛学杂志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1 文内引用参考文献的标注文内标注引用文献,以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号,并将序号置入方括号中。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按下述3种格式之一标注角码,角码在右上角:(1)Birbaumer等[1]指出吗啡从体内排泄缓慢。(2)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有3种机制参与[2, 4, 6]。如序号连续(统一论点参考了连续的4篇论文),可书写成[1-4]。(3)间质细胞cAMP含量测定方法见文献[7]。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角码标注于作者姓名之后(如例1);正文未指明作者时,角码标注于句末(如例2);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时,不用角码标注(如例3)。标注应尽可能靠近有关引文。标注写在标点符号之前。如引文在全句之末,其中句号在引号之内,则应标注在引号之外(“……。”[x] ),否则应标注在句号之内(“……”[x]。)图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次序编号,序号标注写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图中不应出现引文序号标注。表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表注中依次标注;若必须在表身中标注,可另列一栏并将引文序码置于方括号之中,以避免与表中其他数字相混淆。2 文后参考文献表文后参考文献表的顺序应按文中引文的顺序依次排列,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不加方括号,也不用标点,序号后空一字,按GB 7714-87要求依次著录。只有1条参考文献时,序号写为1。著录用文字原则上要求用文献本身的文字,数字除版次、期号、册次、页数、出版年等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外,均保持文献上原有的形式。责任者(个人作者或集体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照录。责任者超过3位时,只著录前3位责任者,其后加“, 等”或者其他与之相应的字(西文加“, et al”,日文加“, 他”,俄文加“, идр”)。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健康路12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实用疼痛学杂志》杂志社 邮政编码:050011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西医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病史及症状 体检发现 辅助检查 鉴别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药物治疗 封闭疗法 手术治疗 4 中医 古人对三叉神经痛的论述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现代研究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疗效标准 辨证治疗 风寒外袭 症状 方药治疗 推拿治疗 胃火上攻 症状 方药治疗 肝火上炎 症状 方药治疗 痰瘀阻络 症状 方药治疗 单方验方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用药规律 针灸治疗 体针 穴住注射 电针 耳针法 推拿治疗 其他措施 医案 三叉神经痛患者日常保健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穴位 2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成药 3 三叉神经痛相关药物 1 拼音 sān chā shén jīng tòng 2 英文参考 epileptiform neuralgia face ague forthegillFothergill’s neuralgia prosopalgia tic douloureux TN tortua facies trifacial neuralgia trigeminal neuralgia trismus dolorificus 3 西医 三叉神经痛系叁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剧痛的一种疾病,原因不明,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临床表现多见于一侧面部,剧痛往往骤然发作,持续数秒在1~2分钟,重者可出现面部抽搐。多在40岁以后发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至今不明,现代西医学亦缺乏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疗法。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病史及症状 常无预兆骤然出现的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如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紧按病侧面部或用力磨擦面部,以期减轻疼痛。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并有面部发红、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涎等症状,又称"痛性抽搐"。每次发作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即骤然停止.间歇期一切如常,发作频度可数日一次,或数分钟一次。 体检发现 神经系统检查多无阳性体征,但可有以下发现:1.板击点:病人面部叁叉神经分布范围的某个区域内特别敏感,稍加触发即可引起疼痛发作,以上下唇、鼻翼、颊部等常见,故称此区域为"板击点"。 2.病人因痛而不洗脸、刷牙、进食,致面部、口腔卫生极差,精神抑郁、情绪消极。 3.由于痛时经常磨擦面部皮肤致患侧面部皮肤粗糙,眉毛稀少或缺如。初起病人多疑为牙痛而误拔牙齿。 辅助检查 原发性叁叉神经痛辅助检查多无异常,继发性叁叉神经痛、腰穿CSF可有异常,必要时内听道X线摄片,头颅CT或MRI检查。 鉴别 三叉神经痛常需与三叉神经炎、牙痛、舌咽神经痛等相鉴别。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药物治疗 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用卡马西平或得力多100mg 3/d次,苯妥英钠100mg 3d/次。中药七叶莲片,每次4片, 3/d次。继发性叁叉神经痛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封闭疗法 5%石碳酸、95%酒精等注射于叁叉神经半月节或分枝处以阻断其神经传导获得止痛效果。 手术治疗 分为 ①周围支切断术; ②叁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③叁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 ④叁叉神经减压术。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4 中医 古人对三叉神经痛的论述 中医学无相类似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现代研究 现代首篇以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见于1955年,而用中医中药证治的临床文章则迟至60年代中期才出现。自70年代起,开始有较大样本的观察资料公诸于世,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如七叶莲等进行了一系列发掘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是在80年代,这一时期所发表的有关论文达70余篇,为六、七十年代总数的10倍以上。通过大量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在治疗上,创制新方,改进剂型,产生了不少重复性强的有效专方,发现了活血化瘀之法对本病的作用,如活血与祛风并用,或突出活血,或加虫类药逐瘀,往往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值得一提的是针灸治疗,近十余年来,随着穴位刺激方法的不断增多和对针刺部位的反复探寻、筛选,其有效率亦获得迅速提高。目前,还有一些单位重视中西药物协同增效途径的探索。 从已收集到的文献统计,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有。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风寒外袭 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胃热上攻 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肝火上炎 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痰瘀阻络 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入络人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疗效标准 目前对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级尚不一致,有分三级,有分四级。且本病可以出现较长的缓解期,故应包含一定随访期。据多数医家的意见,综合如下: 缓解:痛止,诸症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者。 显效:痛止,诸症基本消失,随访时间不足半年,或在3~6个月内复发,但症状较前轻,再治仍有效者。 有效:疼痛减轻,发作间歇期明显延长,症状改善者。 无效:疼痛程度及发作次数减轻不明显或症状无改善者。 辨证治疗 《证治汇补·面痛》:“面痛皆属于热,但暴病多实,久病多虚。饮食妨碍,皆因膏粱风毒;食卧少安,无非胃虚有火。” 《张氏医通·诸痛门》:“面为阳明部分,而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皆在于面,故面痛皆因于火,而有虚实之殊。” 实火者治宜清热解毒,用犀角升麻汤等方。 老人过劳,饥则面痛,用补中益气加芩、栀、连翘、鼠粘、黑参。 郁结积成胃热,而致面痛,用越鞠丸加山栀、连翘、贝母、橘红之类。 风寒外袭 症状 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疼痛呈阵发性抽动样痛,痛势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1]。 方药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推拿治疗 选穴:太阳、头维、上关、下关、翳风、颊车、听宫、听会、耳门、颧髎、睛明、四白、外关、合谷[1]。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者以一指禅推法从太阳至头维、从太阳到上关和下关,往返6~8遍。以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做“8”字型操作,往返5~6遍。指按揉翳风、颊车、下关、听宫、听会、耳门、太阳、颧髎、睛明、四白,每穴1分钟。用扫散法在颞部胆经循行路线,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两侧交替进行,各做30次左右。用大鱼际揉法在颜面部应用约3分钟。用点法、指揉法在触发点上施用1分钟左右,刺激要强。拿外关、拿合谷,每穴约1分钟,用力以酸胀为度。[1] 胃火上攻 症状 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方药治疗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第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肝火上炎 症状 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方药治疗 治法:泻肝降火止痛。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痰瘀阻络 症状 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睦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方药治疗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疗效:上述四型,按以上方药共治疗456例,缓解及显效220例,有效156例,无效80例,总有效率为% 单方验方 ①七叶莲制剂 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当于原生药5~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疗效:共观察82例,缓解2例,显效30例,有效29例9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 ②桑椹煎剂 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疗效:以本药治疗6例,疗效颇好。适用于阴虚内热者。 ③蓝根僵蚕丸 组成: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温开水送服。 疗效:以本方治疗4例,均有效。适于风热外袭所致者。 ④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加减: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人余药)、荜拨;热重加生石膏、黄芩、黄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版、黄柏、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重者每日2剂。 疗效:共治86例,缓解44例,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⑤止痛汤 组成: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 加减: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黄或火麻仁;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蜈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剧痛可日服2剂,分4次服。 疗效:共治疗56例,缓解15例,显效3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⑥三叉Ⅰ号片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蔓荆子各9克,菊花、地龙、白芍各12克,细辛9克。 用法:先将细辛、菊花提取挥发油备用,再将已提过挥发油的细辛、菊花同余药(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状,加等量的95%乙醇过滤,再浓缩至膏状,再以半量白芍细粉与煎膏制成颗粒,喷入挥发油,加润滑剂压片。每片重克(含生药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剂量,每次可服16~20片。 疗效:共治疗100例,缓解18例,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为63%。 ⑦颅痛宁 组成:川芎2份,荜拨1份。 用法:上药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缓解后减半量。 疗效:共治疗82例,显效52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与西药治疗相比,发现本法疗效较佳。 ⑦龙蝎饼 组成:地龙5克,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疗效:以上法治疗45例,显效4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用药规律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本病治疗用药己取得一定经验。现将所收集的观察人数在30例以上的18首专方归纳统计,其用药情况娜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300 8~10 川芎、细辛。 5~7 防风、全蝎、地龙。 100~299 3~6 石膏、羌活、白芷、当归、白芍、白僵蚕、蔓荆子。 2 生地、玄参、麦冬、牛膝、红花、荜拨、桃仁、生半夏、川乌。 30~99 2~3 蜈蚣、赤芍、陈皮、附子。 1 知母、路路通、独活、黄芩、苍术、黄芪、夏枯草、熟地、甘草、木瓜。 上表表明,诸药中以川芎、细辛两药的使用频度最高。在药理上,川芎有解痉镇静扩张血管的作用,能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细辛亦有明显的镇静镇痛、局部麻醉作用,能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故成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其次是散风胜湿解痉之防风和搜风逐瘀之全蝎、地龙等。这是由于本病病程多久长,久病必瘀。在王清任头痛从瘀血证治经验的启示下,联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在临床上活血逐瘀药和治风药同时并用,故这两类药物在本病治疗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针灸治疗 体针 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夹承浆穴位置:前正中线左右各旁开厘米,口角下一横指凹陷处。 操作: Ⅰ支痛,取鱼腰。从鱼腰斜向下方刺人~寸,待有触电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50次。 Ⅱ支痛,取四白。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20~50下。四白穴用1~寸26号毫针,斜向上方45°角刺入~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提插20~50次[2]。 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颔等处时,提插20~50次。下关穴用2寸26号毫针,向对侧下颌角方向刺入,当触电样针感传至患侧下颌时,提插20~50次[2]。 效果不显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50次。均针患侧,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每日1次。夹承浆用1~寸26号毫针,斜向前下方约300角刺入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30次[2]。 疗效:共治疗1000例,痛止率%,显效率%,总有效率为%。其中540例,随访半年至5年,复发率为%。 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机点。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3个配穴。以4号针头刺入皮内,注人毫升注射用水或5~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89例,总有效率为96%~100%。 电针 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操作: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1~2个配穴,均取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10~2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126例,总有效率为%~%。 耳针法 选穴 肝阳 神门 面颊 颌 胃 肾 方法 每次选2~3穴,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推拿治疗 以下方法对骤然发作、没有先兆、多为一侧者有效[3]: ①用双手食指轻轻按揉四白1分钟。 ②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颧髎1~3分钟。 ③用双手食指指腹按揉下关1分钟,力度适中。 ④用双手食指同时按压翳风1分钟。 其他措施 疼痛剧烈者,可适当配合某些止痛镇静的西药(痛痉宁、苯妥英钠等)。久治无效者,可试用纯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经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发症。对顽固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医案 患者,女,48岁。右侧面部疼痛突然发作,以眼部、上颌部为甚,呈针刺样疼痛,持续数秒至2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紧。以上法治疗8次,疼痛明显减轻。再治疗2次,休息6天,又继续1个疗程,疼痛消失,无面部不适感。嘱其适当活动,调节自己情绪。随访半年未复发。 黄丈东医案: 史××,女,38岁。初诊日期为964年1月24日。患者自1961年起左侧面部及头部剧烈疼痛,类似触电。经中西药治疗3年,未见显效。最近一月发作尤甚,头面剧痛并引起呕吐。曾流产5次,失血较多。夜寐不安,舌尖红,苔根厚腻,脉细。治拟养血柔肝,和络熄风。 处方:煨天麻3克,钩藤12克(后下),生石决15克,丹皮4,5克,赤芍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陈木瓜克,忍冬藤12克,制胆星9克,茯神9克。 2月21日二诊,前方服后症减,近日头痛较轻,夜寐尚安,胃痛时作。舌尖红刺,苔薄白,脉细弦。再拟平肝理气,佐化痰瘀。 处方:石决明15克,白蒺藜9克,桑寄生9克,钩藤9克(后下),陈胆星6克,赤芍9克,丹参9克,木瓜克,云苓9克,炙甘草克。之后,以前法出人加减。 3月13日五诊。头痛已减,胃中不舒,经脉窜痛,肝胃不和,肝火易动,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再予清肝调气,和胃畅中之法。 处方:白蒺藜9克,蔓荆子9克,生石决18克,稆豆衣6克,甘菊花9克,陈皮克,香附9克,赤芍9克,木瓜克,嫩桑枝30克,面部抽痛消失,再以丸药调理而愈。 按:本例头面疼痛已有3年病史,痛势剧烈,引起呕吐。5次流产,失血过多,以致阴血不足。风阳扶痰瘀上扰,导致头面疼痛时作,乃本虚标实之症。各诊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以平肝熄风,丹参、赤芍、木瓜等化瘀通络。最后以丸药调理,三年宿恙,得以治愈。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三叉神经痛患者日常保健 (1)嘱患者慎起居,避风寒,以防御外邪侵袭[1]。 (2)适当参加锻炼,以增强体质,避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