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学术大牛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2:52:41

学术大牛论文

这种事情确实非常罕见,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首先,sci论文虽然确实很难发表,但是这对于很多学术型的人才来说并不是非常困难。学术研究一直是天才的游戏,对于很多适合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一年发表几篇甚至几十篇SCI论文,都是唾手可得的,我们平常人觉得很难办到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这位导师的论文确实非常多,但是对于很多大牛来说也不算是很夸张。

其次,根据这个导师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本人就是特别优秀的人,不管是研究经历还是学习经历都是特别优异的,在学校学习期间都是前几名,做研究之后更是一句绝尘。这样的人才发表60多篇论文,完全是轻而易举的。虽然他的论文确实比平常的多很多,但是也是因为他本人就比较优秀,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论文,这也算是比较符合常理的。

最后,我们国家的环境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很多学术型研究毕业之后会进行大量的论文创作,这种情形在我们国内是比较罕见的,但是也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情况也造成了我们国内有很多学者有很多的论文篇目。

总而言之,发表60多篇论文看上去很难,但是也并不是做不到,对于哪些是适合研究的人才或者智商很高的人来说,发表论文也是非常容易的。当然这种符合常理是建立在这个人是特别优秀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于普通人而言,发表60多篇论文是非常难的,甚至发表一两篇都是非常困难的,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分析,而这个老师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博导,所以这种情况并不是特别罕见。

大家好,我是一个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学博士,这是我在土澳的日常 我们系有个学术大牛老师叫Margret L. Kern,不过大家都叫她Peggy(这里是她的网站: )。她不仅论文发的牛,还是个超级爱运动的人,各种马拉松拿奖,有一次还跟我们说要去参加铁人三项……不过今天主要谈学术! Peggy学术牛到什么程度呢?她2010年拿到博士学位,到现在7年,Google学术h指数26。26什么概念?引用 知乎一个回答 : 当然每个学科都有区别,但博士毕业7年h指数刷到26也绝对是牛人中的牛人。而神奇的是,可能因为资历问题(因为毕业时间太短?),她在墨大暂时还只是高级讲师,还不能带博士。 (这里插一句,与国内不同,澳洲的正教授很难评,副教授已经很牛了,高级讲师也很厉害,有些高级讲师也是可以带博士的,对照国内高级讲师应该至少相当于副教授) 今天主要想说一下跟Peggy合作写论文的经历,这次经历真的太愉快了!差一点就让我爱上写论文了!(恩……还差一点……囧) 这次写论文的过程有三次让我感动: 第一回:连论文大纲都写好了,怎么好意思再拖延? 我和以前清华的一个同事准备修订Peggy编的一个叫做 EPOCH的青少年幸福感量表 。我们收完数据以后,发给Peggy看。当时Peggy正在度假,隔了两个星期没有回复。写过论文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这种情况太正常了。所以我们又发了一封邮件,准备催她一下。 这一发不要紧,过了几天Peggy自己把数据跑了一遍,然后把所有的结果贴在一个excel表格里,并且回邮件说结果还不错,可以按照她给的大纲来写。同时, 在邮件中附上了文章的大纲!大纲包括三级标题,以及每一段可能要写的重点内容! 我当时真的完全震惊了!很多人写论文都会有拖延症,而拖延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而这样已经把大纲写好了,只要填空就可以完成一篇论文,就没有拖延下去的道理了呀!我和一起写文章的同事都感叹:怪不得Peggy发那么多文章呢! 第二回:本来只是挂名,不用改的这么认真吧! 因为是二作,我们的文章初稿写好以后我就没有太多参与了。一作的同事和Peggy来来回回又改了几次。当我拿到终稿的时候又惊呆了。。。我们当时写的东西估计被改掉了50%……改的真的好认真。 我们本来只是想让Peggy挂个名,结果她改的这么认真!后来我的同事都不好意思了,跟Peggy说要不她来做一作,毕竟改了这么多很辛苦。 Peggy拒绝了,说她还有很多发文章的机会,而且也不缺文章,我们比较年轻,现在正是需要发文章的时候,所以不跟我们抢了。 这让我想到在知乎看到一些国内的导师跟学生抢一作,真是感慨啊。可能这就是大牛吧,自己文章够发,不用跟其他人抢;而且也正是因为不跟其他人抢,而是 靠自己一点点踏踏实实做研究,才成了大牛吧。 第三回:原来跟牛人投稿也会被拒,还是三次! 文章写好了,问Peggy要投什么杂志。Peggy说可以试试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这是一个在我们领域还算不错的杂志。我当时很天真的想: Peggy发过那么多文章,应该很有经验。我们的文章她都改好了,还亲自选了杂志,应该是一投就中吧!? 结果没想到,这篇我们觉得非常靠谱的文章被这个杂志transfer给了其他杂志,因为主题与他们杂志不符。 这时我想,没关系,只是主题不符,找到一个主题相符的应该很快就可以发了吧~ 没想到,第二家杂志要问我们要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家长的知情同意书。在学校做过心理学问卷的同学可能知道,大多数时候跟学生和老师打好招呼就可以了,老师会在家长群里发一个通知,如果有家长不想让孩子参加调查,可以跟老师说。但几乎不会找家长挨个签知情同意书,尤其是全校普查的情况下。可是那家杂志非说孩子是未成年人,必须监护人的知情同意。Peggy跟出版社argue未果之后,我们只好再换一个杂志。 然后我又找了一家影响因子相对低一些,感觉容易投稿的杂志说:要不我们试试这个。于是我们把文章投给了第三家杂志,以为这次总可以了吧!这么普通的杂志,发我们这么好一篇文章,应该很容易吧! 结果并没有……我们的文章字数超了要求,被编辑退回来修改了。我跟出版社argue了一下并没有成功,于是只好问Peggy是再投另一个还是修改一下。Peggy说等我看看。 结果一星期以后,就在我正想要发邮件催她的时候,Peggy发了邮件,说她已经把论文修改到要求的字数以内了,可以投了。 当时我惊呆×666!Peggy并没有因为我们被退了3次而有任何的犹豫或不满,而是不断地改进和尝试,而且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了回复。此前在我的概念中,退修都需要一个月左右……现在我们第三次把文章投出去了,并不再想以前一样抱着天真的一次就中的期待,而是做好了修改的准备。 我一开始以为Peggy牛,是因为她写的文章好,一投就中。可是经过这次我意识到,牛人也不是什么稿子投出去就能中的,她也一样会遇到拒稿、退修、以及各种编辑或者审稿人的问题。不同的是,牛人可以迅速根据反馈做出调整和修改,而不是被这些东西绊住了手脚,不会因为一两次被拒稿就放弃。 这次跟Peggy一起写论文的经历是我读博士过程中很重要的一课。我正在修改一篇以前的研究论文,也已经改了4版了,已经有点疲惫了,不过显然还是要继续的。 不记得是谁说过得了,不过肯定也是另一个牛人说的: 我才被拒了两次,看来还差很远。

来自清华、北大、上海交大;腾讯、华为、京东、字节跳动,和炙手可热的AI研发机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十多家知名机构的数十名国内AI大牛参与署名的论文,被Google Brain的一名研究员指出严重抄袭。被指控的论文名为《A Roadmap for Big Model》(下称《大模型》)。名叫Nicholas Carlini的研究员近日在其博客中直接罗列了大量该论文与他更早发布的“Deduplicating Training Data Makes Language Models Better”论文一摸一样的段落。而且,他还表示,被抄袭的可能至少还有其他十余篇论文。查阅预印本服务器arXiv可以发现,谷歌大脑研究员的论文上传时间为去年七月份,而《大模型》的上传时间在今年三月。Nicholas Carlini在其博客中表示:“很可能只有少数作者参与了这种抄袭,一小部分作者的不当行为不应该被用来指责大多数行为良好的作者。”

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争议性,只要论文是真实创作的,不抄袭就可以。

如何追踪学术大牛的论文

如果你能进入维普资讯网(以前叫中国期刊网),就可以查到了。你都准备靠博士了,查找文献的能力还这么差?那你得加油了。

一:首先找找这个导师有没有自我介绍的网站/个人主页什么的,如果他/她有列举自己过去的学术著作、论文什么的当然是最好;当然还有可能是很久没更新的,但已经就有一部分信息啦; 二:如果这个导师没有做自己的主页,那么就google他吧~~~找出他/她的平生经历,什么时间在哪个科研院所,以他/她的名字以及单位名称一起去找找论文数据库啦!

直接告诉我那个导师的名字,我帮你下。找我吧

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之一,是分析和解决一个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际训练。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查找学术论文的方法,谢谢你的阅读。 查找学术论文的方法 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关于社会的学术论文 “共和构想”是社会包容性政策的核心思想 [摘要]我们不能将“社会包容”一词单纯地理解为“社会排斥”的反义词。“社会排斥”强调的是个体正常的社会关联被边缘化的状态,它是一个与社会秩序相关的保守概念。而“社会包容”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远见的概念,它建立在社会团结的基础之上,它使得个体能够更多、更广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社会包容/社会排斥/社会团结/共和 [作者简介][法]Claude Didry,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经济历史动力与制度研究所(IDHE)所长、主任研究员。 当我们界定“社会包容”一词的时候,有必要提及与之相对的另一个词,那就是“社会排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包容”一词所承载的伟大政治抱负。这一政治抱负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克劳德·尼科莱特(Claude Nicolet)所说的“共和的构想”(Idée Républicaine)①;它也亦如印度籍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所言的“人类发展”②。简而言之,“社会包容”一词意味着社会关联,这就好比伟大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对于“团结”的界定③。实质上这一界定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的,涂尔干认为“团结”这一社会关系,最终将演变为一种永恒的形式存在。我们对这一历史转变过程的认识正是对这一过程中国家角色的考察。 一、对“社会排斥”界定的思考 有人可能会认为,所谓的“社会包容”政策就是反对“社会排斥”的相关政策。但是在我看来,却并没有这么简单。在某些方面,这甚至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社会排斥”一词的相关界定早已完善,我们认为它是用于分析贫乏、苦难及不幸等状况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社会排斥”是一个与物质匮乏或精神贫乏等相关的概念。物质匮乏,主要涉及收入不足、无家可归(没有住所)等等;而精神贫乏,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缺失,好比在失业的情况下失去专业领域根基的个体,亦或是家庭破裂的情况等等。我们在此所谈及的“社会排斥”也可理解为一种边缘化的情境,用来刻画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个体或群体。“社会排斥”一词是由社会关联存在的不确定性来界定的,它也可能会导致如法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卡斯特(Robert Castel)所说的“社会的去参与化”(Désaffilialisation sociale)情况的发生④。 生活在“社会排斥”中的个体们是因为某些原因被束缚在了物质或精神的困乏的情境中,他们偏离了“正常”社会生活的轨道。这也印证了“融入政策”(une politique d' “insertion”)以及“再融入政策”(une politique de “réinsertion”)的社会必要性。刑满释放人员面临的情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法国的“社会融入政策”以及“社会再融入政策”旨在帮助这些被社会所排斥的个体重返其社会位置,重拾其正常的生活方式。比如,为他们提供住所等等,还包括一些扶持重组新家庭的相关方案及政策。这些相关政策的目标群体十分明确,它们只涉及国家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在法国,这些相关政策涉及到了成千上万人,但是和法国近6600万的总人口相比,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当我们谈及“社会排斥”一词时,我们常常会忽略“社会包容”政策的维度。我们往往认为“社会包容”所涉及的情境并没有被排斥,那么所谓的包容也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现象,是一种人尽皆知、显而易见的情况。“社会排斥”一词的出现意味着国家赋予其自身将被排斥群体带回正常社会生活轨道的使命。换言之,公共行为被视为了一种“矫正行动”,它用以纠正自发性的社会机制,这一社会机制使得大部分人能过上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小部分被排斥的个体生活在社会边缘。 二、社会包容:一种社会关联的动态视角 “社会包容”一词的概念决不能简化为一种正常稳定社会状况的描述。它涉及全体社会成员个体之间社会关系的转变或强化的过程,包括那些并没有被排斥的个体及群体。阿马蒂亚·森就对于发展中国家女性群体社会关系的动态演变非常感兴趣。他认为,妇女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她们要打理家务、做饭及照顾孩子。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说这是一种社会排斥,但是妇女承受着巨大的家庭压力,她们必须不断回应着他们的丈夫、孩子以及双方父母们的各种需求。阿马蒂亚·森研究表明那些在外工作的妇女比起留在家中承担大家族服务工作的妇女要更为健康。这也正解释了这样一个社会事实,那就是那些有工作的女性们与强加于她们身上做家务的义务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她们可以开始考虑自身,而不是全身心地聚焦在为家族其他成员服务上。因为她们有工资收入,所以她们在家庭中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她们可以与丈夫一起讨论家庭中的各项决定,她们甚至可以考虑离开丈夫,通过离婚的方式脱离不幸的痛苦深渊等等。在这一情境中,我们强调通过开放工作市场来扩大及提高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度,进一步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社会包容”的形式,它使得个体的社会网络关系得以扩展和转变。 我们再来看看卡尔·马克思(Marx Karl)笔下关于19世纪末法国农村的例子⑤。在那里,工作和家庭生活被混为一谈。在农村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很少会延伸出自己生活的村落之外,人与人之间也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国家存在的意义也仅限于有限的秩序维持上。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是“社会排斥”的现象,而是一种有限社会环境中的嵌入状态(l'encastrement),这是一种超越个体的限制。在对巴黎公社的分析中,马克思写到,农村人口是社会保守派,是一股反对推行公社制度的力量,是一股反对进行社会改革的势力。农民群体想的更多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财产,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家庭生活圈子,他们拒绝尝试那些可能会威胁到社会秩序的改革。我们也能在中国发现同样的情况。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被禁锢在各自的“单位”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小企业主害怕改革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在这两种情况下,个体的社会生活面临被限制的风险,同时这也是对开放精神的阻止,很可能会阻碍科技和人类的进步。 但是,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正在逐渐挑战着这些有限社会群体的嵌入现象。市场交换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学者、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社会之间的合作,还有旅游事业的发展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赋予了个体发现其他社会领域的权利。在此,我从教育、劳动法以及民主辩论三个角度来阐释这一观点。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个体提供了彼此之间沟通的技巧,我们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学习阅读、写字以及计算的能力。法国劳动法明文规定禁止雇佣童工,同时规定工作不能占据个体的全部生活,要给予个体家庭生活、休闲娱乐的空间;劳动法也赋予工作者更进一步参与到工作中的权利,鼓励他们为改进工作出谋划策,赋予他们要求通过培训来提高个体工作能力的权利。民主辩论的发展避免了个体被统治集团排斥在外的局面,它推进了满足公民相关需求的立法工作,强化了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契约以及他们对公共机构的信任。这一切都建立在选举制度的基础之上,当然同时还包括了对各种协会以及工会工作的依赖。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一起思考如何对民主生活作出贡献,如何解决现存的问题,集思广益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何认识及处理国家政府与立法机关之间的关系等等。 让我们重新回到阿马蒂亚·森的观点上,我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予了个体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的能力,使得个体有权利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但是个体的社会参与能力建立在个体社会参与的自由之上,而这一自由又建立在基本自由得以保障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展个体的社会参与能力。 三、社会包容:一个伟大的政治抱负及政策构想 为了进一步理解个体能力的发展过程,即“社会包容”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超越“价值增值的增长”(La croissance de la valeur ajoutée)及财富增长的发展观。价值增值的增长对于个体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使得工作者以及他们的家庭有足够的收入来参与消费。但是这一增长取决于工作者的良好健康状况,以及其自身读写等能完善其工作的能力。将它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过程中来解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还整合了公共机构以及公共机构所能提供的对个体基本自由的保障。这也导致了在社会和人类发展过程中国家角色的觉醒。它包括市场自由的进步和发展,一如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流的参与自由的发展一般。这一意识的形成正是“社会包容”政策的出发点。在法国,这就如前文所提及的,被我们称之为“共和的构想”一样,“社会包容”的相关政策重点关注的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个体的社会参与能力。这一构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公共服务。我们应该将发展大型的公共服务看作是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必经之路。其中两项具有优先权的任务,为公民参与国家生活提供可能性。其一是对健康的保障。社会保障与个体的社会安保及医疗保障体系密切相关。这一保障应该是不分贫富贵贱的,应该是全体公民都能享有的。这就意味着市场机制的健康发展,这些也将打消大多数人自己照顾自己的念头。其二是对教育的扶持。这将确保个体能够讲同样的语言⑥。对于一门共同语言的掌握还延伸到了对阅读、写作和算术等能力的掌握。它涉及到一种文化的共享,在文学和科学方面抱有开放精神,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兴趣等。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共和政体已经逐步开始发展,并涉及到健康等公共服务体系。例如,提供社会保障经费,建立免费、义务制的非教会学校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基本的公共服务以及即将变为必须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举例来说,公共交通服务的发展,它为应对交通拥挤等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从能源公共服务角度出发,从对环境的担忧出发,同样也是出于对个体健康的考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以及核能源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民主参与。对社会的选择性参与、民主参与的重要性都是有据可依的。因为我们假定公民们都是训练有素的,他们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运行都是有意识、有想法、有选择权的。这就涉及了选举制度的存在,公民选出国家层面的代表,这些代表听取选民的意见,一如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所提及的“民主激励”(l'aiguillon démocratique)政策。民主参与还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结社自由。例如工会,它是关注劳动状况,并想方设法改善劳动环境的机构。再比如一些公共利益协会,包括保障和维护妇女及儿童的权利的组织以及环境保护组织等等。 第三,参与交换的自由。市场的自由提供个体自由选择消费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个体自由公平选择工作的权利。 第四,独立的司法机构。独立且不腐败的司法机构对于建立共和政体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的司法机构才能真正捍卫个体的权利,尤其是在家庭、就业以及消费等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上。 第五,安全网的存在及完善。一个社会中,只有社会安全网的建立及其完善,才能够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尤其是在他们丧失了经济来源,失去了工作,或是生病的时候。在他们孤立无援的时候,这一安全网的存在意义重大。 “共和的构想”这一重大的政策是保障个体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政策。它为个体更大的自由权奠定了基础。但是,当下的法国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同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个体自由的体制基础,即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平等自由权,正逐渐变得越来越淡化。这些体制基础就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饮用的水一般。如今,它们已经被个体以及国家因为太过于熟悉而遗忘。个体似乎早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公民权。他们不再愿意参与选举,不再愿意加入工会或是其他相关组织,他们更愿意关注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在国家层面,首先是税收和公共支出的削减,其次是公务员职位的减少,最后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私营化,例如健康卫生、教育以及电力系统等等。在2011年日本核泄漏事件中,这些核电站正是政府委托给私营公司运行的。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公共服务私营化将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这种情况可能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它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生态灾难,包括经济和政治危机。在欧洲,社会包容政策的推行最终却导致了公民的无保障、不稳定状态,这其中还有民族主义的反作用力,即对自由的威胁等等。在世界范围内,受金融危机和紧缩政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正遭受着叛乱、革命及变革。但中国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中国公民拥有市场参与的自由权,拥有消费产品市场的自由权,拥有就业市场中的自由权,这一切都要感谢邓小平同志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也逐步意识到建立一个法制国家的必要性,江泽民同志就多次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偶尔牺牲一下个体的自由,但仍予以社会包容极大的动力。这一社会包容的极大动力预示着一个全新领域的开放,它将进一步发展全体公民的参与权,即全体公民社会流动的自由权。 “社会包容”政策意味着要进一步发展国家的公共服务事业。例如教育、卫生以及公共交通等领域。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所带来的结果之一即是全体公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及身心健康⑦。这也意味着中国应该构建全新的公共服务体制,适用于全体公民,而不应该再像从前那样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和区隔公民。 “社会包容”政策也意味着发展公民参与立法环节的自由。通过协会或是工会组织的磋商,当然同时也要考虑到自由可能带来的风险。中国社会是一个果敢、好学以及充满求知欲和创造力的社会。国家的实力也已发展成为了一种安静的力量,即对政权的清醒意识。显然,中国已经意识到了在保守主义与经济强国之间碾碎创造性美好憧憬将带来的危机。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考察社会包容,我们不难发现,它注重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的强化及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股复杂的推动力,这股力量不能简化地理解为市场的发展或是财富的增长。它还整合了国家的角色,以及制度在保障个体追随这一转变的能力时所起到的作用,以此来强化和延伸社会关系纽带的作用。这也致使国家意识到在这一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以至于产生一系列社会包容性政策,它们将超越简单的财富积累及发展,而将是一整套发展个体能力、实现真正自由的政策体系。 来源:《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作者:Claude Didry 看了“如何查找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如何搜学术论文 2. sci论文怎么查询 3. sci论文怎么搜索 4. 关于学术论文怎么写 5. 大学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牛津大学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一般部分1、按统一格式打印A4纸张2、封皮(“毕业论文一般部分”字样、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3、正文部分具体要求与专题正文部分相同(见五、六)(二)专题部分1、封皮;2、毕业论文任务书;3、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意见书;4、毕业论文主审教师意见书;5、毕业论文答辩评语;6、论文部分;(1)标题(中文)(2)摘要(中文)(300字左右);(3)关键字(中文)应选择3—5个规范的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字符另起一行,排在内容摘要下方。(4)标题(英文)(5)摘要(英文)(6)关键字(英文)(7)目录(“目录”字样居中,目录写到文章的二级标题并标明页码)(8)正文(6000字左右)(9)参考文献(10)致谢论文一律按以上顺序装订。三、论文封皮由鸡西大学实践处统一提供。四、除封皮外,其余部分统一使用实践处统一提供的论文纸打印、在左边装订成册。五、毕业论文题目一律用加黑2号国标楷体字居中,论文其它文字为四号仿宋体字体(“摘要”、“关键词”及各级小标题加黑),首行缩进,两端对齐,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落间距均为零;单倍行距;段落标题除可以加黑外,不得再使用其它任何样式;页边距上、下均为厘米,左为厘米,右为厘米;整篇文章不得使用自动套用格式;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六、标题序号按以下规定使用:“一、二……”用于论文内一级标题;“(一)(二)……”用于论文内二级标题;“1、2……”用于论文内三级标题;“(1)(2)……”用于论文内四级标题等。七、毕业论文须有自己的观点。八、对所引用的他人观点、参考文献等需按要求注明,示例如下:(著作)作者:《书名》XX出版社XXXX年第X版(论文)作者:《论文题目》《刊物名称》XXXX年第X期(网上论文)作者:《论文题目》网址

一、题目作者:论文题目(宋体二号、不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宋体四号(单位全名 部门全名,市(或直辖市) 邮政编码) 宋体小四二、摘要关键词:摘要宋体四号:摘要内容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宋体四号:内容宋体小四号三、引言部分: 宋体小四号四、正文部分: 正文文字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五、标题部分:1一级标题宋体三号标题二级标题 宋体四号标题. 1三级标题 宋体小四号标题3六、图片格式:正文文字中,先见文后见图,全文统一按顺编号,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分辨率为400DPI以上。七、注释文献:[注释] 宋体五号①注释1宋体小五号②注释2宋体小五号[参考文献] 宋体五号[1]参考文献1 宋体小五号[2]参考文献2 宋体小五号附件:论文格式要求[注:采用A4页面,版面尺寸39字×44行/页]:实验教学环节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注:大标题宋体2号加粗,不超过20字,可列副标题]李三[1],王四,张五[注:作者姓名,4号仿宋](浙江大学, 杭州 310027) [注:作者单位:小5号宋体]摘 要: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实验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实验教学环节涉及的七个方面内容进行了探索。[注:摘要,小5号宋体,要求概括全文内容]关键词: 实验教学;质量;能力[注:关键词,小5号宋体加粗,一般为3至6个]实验教学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代表一所高校的教学水平。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涉及人、财、物等诸多因素,本文针对实验教学环节的七个方面内容进行探索,以期提高高校实验教学质量。[注:论文正文,5号宋体,行间距倍,A4普通页面,39 字×44 行/页;文章中变量符号均为斜体,矩阵、向量还需加粗;变量的上标或下标若表示某种含义,则为正体,若上、下标也为变量或表示变动性数字则为斜体;文中英文缩写第一次出现需写出英文全称或中文名,特别是英文摘要中的缩写词第一次出现必须写全。]1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大纲[注:二级标题,4号宋体加粗,行间距2倍]教学计划是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应同属于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大纲是组织和实施实验教学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依据,只有将实验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方式、学时分配、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成绩评定等。实验教学大纲的拟写,要经过反复的集体讨论与修改,并经过反复的研讨论证与严格的审查,避免因个人拟写而带来的不足。保证实验教学大纲的相对稳定与实验项目的有效开出,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改革[注:三级标题,5号宋体加粗] 教学计划大纲[注:四级标题:5号楷体,空2字,后面接正文] 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科学化,与时俱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现代人才培养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关系,在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要反映出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样图1 增强配方水泥土的σ?ε曲线[注:图中字体6号宋体;中文标题为小5号加粗;变量符号与单位符号之间用”/”隔开,变量符号为斜体,单位符号为正体,复合单位用括号扩起来。](正文主题内容省略。)样表1 土样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注:中文表题小5,号宋体加粗]参考文献: [注:中文4号宋体加粗][1 ]王和平.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培养应用性人才.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 ,17 (1) : 1082l10.[2 ]张雅琴,等.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思考.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 ,20 (3):59-62.[注:参考文献内容采用宋体小5号字,作者第4人开始写“等”;国外参考文献,作者姓全大写,名缩写为首字母;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名、中文书名、外文书名加粗;英文期刊名写全或缩写,全文统一,缩写时去掉省略点。]论文格式要求一、题目、摘要、关键词1.论文题目,按常规学术论文标题作出。2.论文摘要,要求摘出(或者说“提取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者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具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不必追求全面反映文章的概貌;客观地把文中的观点摆出来,不以介绍的口气叙述自己的文章讲了哪些内容。摘要篇幅100-300字。3.关键词:3至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概念等。以上三项置于论文之首。二、论文中“注”和“参考文献”的区别1.“注”指作者进一步解释 自己 所要表达的意思,文中标码 ① ,注释内容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2.“参考文献”指作者引文所注的出处,一律放文末,文中设序号 [1] ,文献说明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页码置于文中序号之后,例: [1](P12) 。3. “参考文献”也指虽未直接引述别人的话、但参考了别人著作和论文的意思,应在段中或段末设序号 [1] ,并在文末注明。本项与第2项不必分列,交叉排序即可。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此种情况可以不注明页码。4.同一参考文献多次被引用,文末只标一个序号,文中应多次出现同一序号,在文中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所引文献的不同页码或篇名。三、文末参考文献格式1.著作[序号] 作者.书名〔标识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 [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56 .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选、邓选以及《鲁迅全集》、《朱光潜全集》等每一卷设一个序号。2.译著[序号] 国名或地区 (用圆括号) 原作者.书名[标识码].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1] (英)霭理士. 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 北京: 商务印务馆, 1997 .3.古典文献文史古籍类引文后加序号,再加圆括号,内加注书名、篇名或页码。例如:文中 “……孔子独立郭东门。” [1] (《史记·孔子世家》)4.论文集[序号]编者. 书名[标识码].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1] 伍蠡甫.西方论文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论文集中特别标出其中某一文献[序号]其中某一文献的著者.某一文献题名[A]. 论文集编者.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 出版单位,出版年.[1]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期刊文章[序号]作者.篇名[标识码].刊名,年,(期).[1] 叶朗.《红楼梦》的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2).6.报纸文章[序号]作者. 篇名[标识码].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1]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7.外文文献要求外文文献所表达的信息和中文文献一样多 ,但文献类型标识码可以不标出。[1] Mansfeld,.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nd discovery,Chinago: NelsonHall, 1981.[2] Setrnberg,.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8.[3]Yong,. Managing creative people . Journal of Create Behavior,1994,28(1).说明 : 1.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切忌用中文叙述外文,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某某书,多少页”等等。2.英文书名、杂志名用斜体,或画线标出。四、参考文献类型标识参考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词典资料文献类型标识MCNJDRSPZ五、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市或县)、工作单位(包括邮政编码、所在城市)、职称、学位(何种学科的学位)等。六、年代和数字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分数、小数、百分比等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不能用 96 年、 97 年等。星期几一律用汉字。中华民国和日本明治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括号内注明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明治以后年号纪年用阿拉伯数字,括号内注明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如秦文公四十年(公元前 722 年),民国 37 年( 1948 年),昭和 16 年( 1941 年)等。约数用汉字,如“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整数用阿拉伯数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所引古籍的数字用汉字,与所据版本一致,如:许慎 . 说文解字号[M]. 四部丛刊本,卷六上,页九.《朱文公文集》卷三六七、外国人名的表述外国人名在论文中第一次出现时,中文译名后用括号注明外文,例如:当代经济学家诺斯( Douglass C. North )、科斯( Ronald H. Coase ) ; 社会学家泰勒( Charles Taylor ) ; 墨西哥 1991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巴斯( Octavio Paz )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例如马克思、列宁、黑格尔、康德、罗素、杜威等,当今经常在新闻中出现的政治家,例如克林顿、布莱尔、布什等,毋须注明外文。研究生论文格式要求1、 论文封面按学校规定统一制作2、 前二页内容:a) 第一页写清题目、导师及本人姓名b) 字体——黑体 二号c) 题目——上距:9cm;左右边距各3cm 装订线:1cm (一排放不下可分二行)d) 副标题:e) 字体——楷体 小三号 正、副标题相距、 第二页下载论文原创性声明。地址:。论文在交到研究生部前这一页必须全部由本人和导师签名,否则研究生部不予接收。4、 目录:a) 提要:中文,字体——宋体 小四号;行距——倍1. 英文,字体——罗马 小四;行距——倍b) 章标:字体——宋体 四号;行距——倍c) 节标:字体——宋体 小四号;行距——倍d) 结论:字体——楷体 四号;行距——倍e) 参考书目或尾注:字体:黑体小四号;行距——倍5、 提要:a) 中文——楷体 小四号;行距——倍 英文——罗马 小四号;行距——倍6、 正文a) 关键词[黑体];关键词内同:字体——楷体、小四号;行距——倍(上下空一行)b) 章标:字体——标宋 小三号;行距——单倍c) 节标:字体——标宋 四号(加粗);行距——单倍d) 正文内容:字体——标宋、 小四号;行距——倍e) 章标开始空二行;章与章之间另起一页;f) 章与节之间空一行; 节与节上下各空一行。7、 结论:a) 标题:字体——黑体 小三号(另起一页);行距——倍(上下空一行)b) 内容:字体——楷体 小四;行距——倍8、 参考书目:a) 标题:字体——黑体 小四号(另起一页);行距——倍b) 内容:字体——标宋 五号;行距——倍c) 有尾注的另起一页,字体与参考书目相同。9、 版心格式:a) 页眉上距:2cm 字体——标宋 小五号 页脚下距:) 页眉从目录开始c) 注脚同页的字体为宋体、小五号;文章编注号用1、2、3……上标d) 版心距边位置:上距3cm 下距3cm 左距3cm 右距3cm 装订线1cm参考资料: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的字体要求是这样的:标准论文格式字体的第一页:论文题目(黑体、居中、三号字)(空一行)作者(宋体、小三)(空一行)[摘要](四号黑体)空一格打印内容(四号宋体,200-300字)……(空一行)[关键词](四号黑体)关键词内容(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标准论文字体格式的第二页:目录(居中、四号黑体)(空一行)(空一行)引言(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一、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1.(小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1)(下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二、(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1.(小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1)(下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附录(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致谢语(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第三页开始:毕业论文正文引言(居中、四号黑体)(空一行)(空一行)引言内容用小四号宋体打印(空一行)(空一行)一、(标题)(居中、四号黑体)(空一行)(空一行)1、(小标题)(四号宋体)(空一行)(1)(下级小标题)(小四号黑体)(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下同)(空一行)(空一行)1、(小标题)(四号宋体)(空一行)(1)(下级小标题)(小四号黑体)···(空一行)(空一行)结论(内容用小四号宋体)(空一行)(空一行)附录(居中、四号黑体)附录内容(内容用小四号宋体)(空一行)(空一行)参考文献(居中、四号黑体)参考文献(内容用五号宋体)(空一行)(空一行)致谢(居中、四号黑体)(空一行)(空一行)致谢语(内容用小四号宋体)(空一行)(空一行)最后一页(英文题目)(居中、小四号Arial体)(空一行)(空一行)摘要(小四号Arial体)(内容用五号Arial体)关键词(小四号Arial体)(内容用五号Arial体、每个单词间空二格)备注:1、英文译文打印格式:标题用四号黑体、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 210×297毫米。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 上:3厘米;下:厘米;左:厘米;右:厘米;装订线: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厘米;页脚厘米。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正式)论文的基本格式:一、题目作者:论文题目(宋体二号、不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宋体四号(单位全名 部门全名,市(或直辖市) 邮政编码) 宋体小四二、摘要关键词:摘要宋体四号:摘要内容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宋体四号:内容宋体小四号三、引言部分: 宋体小四号四、正文部分: 正文文字宋体小四号,单倍行距五、标题部分:1一级标题宋体三号标题二级标题 宋体四号标题. 1三级标题 宋体小四号标题3六、图片格式:正文文字中,先见文后见图,全文统一按顺编号,图片格式为JPG格式,分辨率为400DPI以上。七、注释文献:[注释] 宋体五号①注释1宋体小五号②注释2宋体小五号[参考文献] 宋体五号[1]参考文献1 宋体小五号[2]参考文献2 宋体小五号(正式)论文的格式要求:一、题目、摘要、关键词1.论文题目,按常规学术论文标题作出。2.论文摘要,要求摘出(或者说“提取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者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具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不必追求全面反映文章的概貌;客观地把文中的观点摆出来,不以介绍的口气叙述自己的文章讲了哪些内容。摘要篇幅100-300字。3.关键词:3至5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概念等。以上三项置于论文之首。二、论文中“注”和“参考文献”的区别1.“注”指作者进一步解释 自己 所要表达的意思,文中标码 ① ,注释内容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2.“参考文献”指作者引文所注的出处,一律放文末,文中设序号 [1] ,文献说明统一置文末,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页码置于文中序号之后,例: [1](P12) 。3. “参考文献”也指虽未直接引述别人的话、但参考了别人著作和论文的意思,应在段中或段末设序号 [1] ,并在文末注明。本项与第2项不必分列,交叉排序即可。文末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此种情况可以不注明页码。4.同一参考文献多次被引用,文末只标一个序号,文中应多次出现同一序号,在文中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所引文献的不同页码或篇名。三、文末参考文献格式1.著作[序号] 作者.书名〔标识码〕.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 [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56 .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毛选、邓选以及《鲁迅全集》、《朱光潜全集》等每一卷设一个序号。2.译著[序号] 国名或地区 (用圆括号) 原作者.书名[标识码].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1] (英)霭理士. 性心理学[M].潘光旦译. 北京: 商务印务馆, 1997 .3.古典文献文史古籍类引文后加序号,再加圆括号,内加注书名、篇名或页码。例如:文中 “……孔子独立郭东门。” [1] (《史记•孔子世家》)4.论文集[序号]编者. 书名[标识码].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1] 伍蠡甫.西方论文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论文集中特别标出其中某一文献[序号]其中某一文献的著者.某一文献题名[A]. 论文集编者.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 出版单位,出版年.[1]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A].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期刊文章[序号]作者.篇名[标识码].刊名,年,(期).[1] 叶朗.《红楼梦》的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2).6.报纸文章[序号]作者. 篇名[标识码].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1]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7.外文文献要求外文文献所表达的信息和中文文献一样多 ,但文献类型标识码可以不标出。[1] Mansfeld,.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nd discovery,Chinago: NelsonHall, 1981.[2] Setrnberg,.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8.[3]Yong,. Managing creative people . Journal of Create Behavior,1994,28(1).说明 : 1.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切忌用中文叙述外文,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某某书,多少页”等等。2.英文书名、杂志名用斜体,或画线标出。四、参考文献类型标识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词典资料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Z五、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市或县)、工作单位(包括邮政编码、所在城市)、职称、学位(何种学科的学位)等。六、年代和数字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分数、小数、百分比等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如不能用 96 年、 97 年等。星期几一律用汉字。中华民国和日本明治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括号内注明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明治以后年号纪年用阿拉伯数字,括号内注明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如秦文公四十年(公元前 722 年),民国 37 年( 1948 年),昭和 16 年( 1941 年)等。约数用汉字,如“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整数用阿拉伯数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0 周年”。所引古籍的数字用汉字,与所据版本一致,如:许慎 . 说文解字号[M]. 四部丛刊本,卷六上,页九.《朱文公文集》卷三六七、外国人名的表述外国人名在论文中第一次出现时,中文译名后用括号注明外文,例如:当代经济学家诺斯( Douglass C. North )、科斯( Ronald H. Coase ) ; 社会学家泰勒( Charles Taylor ) ; 墨西哥 1991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巴斯( Octavio Paz )等。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例如马克思、列宁、黑格尔、康德、罗素、杜威等,当今经常在新闻中出现的政治家,例如克林顿、布莱尔、布什等,毋须

大学物理牛顿力学论文

(一)广义惯性使牛顿力学进化爱因斯坦独具慧眼,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及自由落体运动与质量因素无关的经验事实,总结出了等效原理,且明确与准确地说:物体的同一性质按照不同的处境或表现为"惯性",或表现为"重性"([3]第55页)。这个同一性就是广义惯性,这个处境就是空间。牛顿第二定律实质是其第一定律涵义的数学表达式。所以,广义惯性的发现,其革命意义是指动摇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核心地位。广义惯性包含了牛顿惯性,所以,又是其进化。同时,也说明了需要建立一个取代牛二律的进化性质的核心命题系统的新力学理论。广义惯性又引出了两种空间及其区别的新问题。这个新问题困扰了爱因斯坦的一生,走了一大圈"弯"路后,在他晚年时,才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曙光--物体具有空间的广延性([3]第十五版说明),由此"广延性"再往前走一步,就是[2]文说的ρ空间及其区别的标志是其梯度值的有否。这说明还需要一个新的涉及空间的基本概念及与其相对应的原来等效原理所没有涉及到的新的经验事实:物体质量部分的压强梯度现象(注:在固态的具体物体内部,此"压强梯度"表现为"胁强"),也就是爱因斯坦的物体的空间广延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引出了物体的非刚性及其具有内部空间结构的抽象性质([4]第六章)。于是,"万事俱备",只欠建立一个新的核心命题系统了。可以说,惯三律就是这个系统。广义惯性是由于把"重性"也归于同牛顿惯性一样的物体属性,所以,其革命意义也主要体现在"重力"方面。"引力"是对重力本质的错误认识。广义惯性与场概念把原来引力中的两个平权的物体分离开来:一个是仅表现广义惯性的一般(非整体)物体;另一个是具有产生重力场的特殊性的中心物体。一般物体与中心物体之间已经没有"力"的关系了。但通过重力场(原来引力场与自转惯性离心力合成的重力场涵义需要改变)有"能"的关系(见此文的"ρ空间与能"一节)。到此为止,广义惯性已经完成了其逻辑任务,即取消了引力及导出了中心物体的特殊性(当然也具有广义惯性的一般性)。这个特殊性的中心物体就是整体天体。于是,广义惯性与整体天体就构成了理论的内部逻辑性(也就是"自圆其说")。广义惯性取消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区别。当然,更没有质量的第三个属性--产生引力场。说重力场是特殊的ρ空间,也有其对应的经验事实,即具有重力场的质量部分的天体,一般都具有密度及压强(也有温度及磁场因素)与中心距离近似反比分布(中聚度)的现象。同时,其现象也表明了这个天体(中心物体)的特殊性。中聚度现象已经是整体性的一种体现。(二)再看牛顿力学为什么人们回避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外力)的反作用力就是物体的惯性力的道理呢?就是因为把重力也当作外力(引力)时,物体本身没有反作用力 --惯性力(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无关),这正是牛顿力学理论内部的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这也正是爱因斯坦所注意的地方。为了回避这矛盾性(无意识的),不得不让其"外力"担当"广义"的力的重任。"力是物体加速运动的原因"这一没有条件限制的观念,是牛顿力学最主要的思维定势。不管是相对的加速运动还是"绝对"的加速运动,人们都在头脑中马上反映出来要乘上物体的质量,使力成为其运动的原因。于是,其直接错误后果就是把非牛顿惯性系内或重力场内的物体"自由"或有阻力的"不自由"的加速运动,也当作有外力(不包括阻力)正在作用之。之所以把非牛顿惯性系中的外力惯性力叫做虚构力,是说明牛顿力学中还有第二个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直接作用"--这是作用方式力,但有的教材除了摩擦力外,把作用方式力几乎都归结于弹性力则是错误的。又从这第二个观念来看其外力惯性力时,真的不存在另一个物体来表现之,只得权宜称为虚构力。当把重力也当作外力时,发现确实有另一个物体(中心物体)与之对应,这可是"真实"的外力了。麻烦又出现了,这个引力是超距作用性质的力,从作用方式力的观念角度来看时,又难理解了。为了让引力回复到可理解的直接作用性,又引起了从牛顿时代起至今的许多人去虚构在两个超距的物体之间飞来飞去的各种"微粒子",以此物来担当引力成为直接作用性的重任。引力本来也是虚构力,还要为这虚构的"东西"再虚构一些东西,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凡是具有质量的物体都具有广义惯性,也可以说是"万有"惯性。之所以惯性力学在力学体系中占有主要及重要的地位,而其他属性(如弹性与磁性等)力学占次要地位,且以"惯性力"作为力的物理单位,也是由于其"万有"的原因。但作为表现广义惯性力的重力的空间(重力场)及场源物体(整体天体)可不"万有"。这两个角度分不开,还会认为重力(引力)"万有",这又会回到为什么会超距作用的难理解的怪圈。广义惯性使探索"引力作用机制"的研究方向成为毫无意义的方向,是徒劳无功的方向,因为引力本身是由牛二律的局限性而派生出来的虚构的力。(三)再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特有的知识结构(马赫哲学、狭义相对论、四维时空、光、场及黎曼几何),决定了他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的理论之路。马赫的功绩是看到了牛顿力学体系中有一个缺陷,就是物体的运动状态依参考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于是,作为判断牛顿惯性运动的前提也就成为不确定的了(相对性)。不得已,马赫把现象世界的远处的恒星当作其绝对参考系了。马赫的错误就是把牛顿惯性定律中的物体的属性(保持性)与其运动状态问题混在一起了。爱因斯坦受马赫哲学的启发,又发现了等效原理,但同时又继承了马赫的错误。被夸大为改变人们时空观念意义的四维时空,只不过是用"运动"(还是光运动)角度来规定空间的一种方法。规定有结构的空间可有各种方法,其各种方法是平权的。用什么方法来规定空间则取决于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如果去掉了"光速"的弯曲时空还有力学意义的话,与牛顿引力定律正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本体性的场的描述:一个是以广义惯性"运动"的角度的描述;一个是以广义惯性"力"的角度的描述。而牛顿引力势所包含的空间意义,正是中心结构的ρ非均匀空间(重力场)的经验性的描述。终究是"描述",都不能代替核心命题性质的"表述"。没有明确的命题表述,其描述也就没有明确的理解前提。惯三律与广义相对论都以等效原理为其经验基础。只不过爱因斯坦又走上了光速的等效原理之路。而光速的等效原理是由"思维"实验得来的,且唯一能验证其理论的星光在太阳附近偏转现象,爱因斯坦在具体计算其偏转角度时,实际上是"非常谨慎地用惠更斯原理"([5]第23页)。而惯三律所依据的" 低速"等效原理,连幼儿园里的儿童都可以感觉到坐滑梯时的加速度与坐汽车时的汽车加速度的区别,因其身体内有胁强的有否或大小之区别。战斗机飞行员已经体验了低速等效原理的所有内涵。所以,任何脱离与回避"低速"等效原理的力学理论,肯定是不会成功的理论,因为其现象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且与力学密切相关。爱因斯坦之所以对"光"情有独钟,也许是无意识的回避其理论中的一个内在矛盾:"产生"引力场的中心质量(中心物体)必须很大,而体现弯曲时空(引力场)作用的物体必须很小且产生与不产生引力场无关紧要,这与引力中的两个平权的物体涵义是矛盾的。而"光子"正好是最小的物体,也就回避了这个矛盾。只有"整体天体才产生重力场"的结论,才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引力波、黑洞与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的课题,来源于爱因斯坦。引力已经不存在了,当然"引力"波也不存在了;如果重力场有边界,重力场就与电磁场不同,当然引力"波"也不存在了。如果以光线在重力场中弯曲的角度而导出的"黑洞",黑洞不存在,因为光线在重力场中弯曲的原理不是由于"引力";如果是由于"弯曲时空"原理而导出的"黑洞",黑洞也不存在,因为本来弯曲时空是由光线的弯曲(光子的广义惯性运动)而规定出来的,反过来又认为光线的弯曲是由弯曲时空所造成的,这是什么逻辑?如果光线在重力场中有红移效应,那么,由此原理而导出的黑洞,黑洞有可能存在。引力都不存在了,也就无所谓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的问题。目前的"大统一理论"仅剩下"引力"没有被统一进去,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经归纳的现象)再变为抽象层次的基本概念的过程,是人们最不习惯的过程,总不容易摆脱"具象"。之所以不习惯,其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人们先有了原来理论的抽象及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即使有了"具象"也看不到其抽象意义。而由抽象变为"具象"的过程,那可容易多了,但也往往"具象"出来客观世界不存在的东西。从逻辑学角度,基本概念是不能被其它概念来定义的概念,其内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ρ空间也是如此,只能用"感觉"到的物体质量部分的压强梯度现象来说明之,但又不是压强梯度本身。"真空"是具象空间,真空里照样存在"重力场"的ρ梯度值的有否,可用具象的压强梯度来检验之。但不能认为真空是ρ均匀空间。ρ空间与压强梯度的关系可类比铁粉末直观表现磁场结构的关系。摆脱不了具象,不能变为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爱因斯坦的"一无所有"的空间怎能分出两种空间的困惑原因之一,而用"运动"规定出来的弯曲时空又不能区分出是表述了物体的广义惯性还是表述了场的属性。特别强调的是:物体内部空间只能指物体质量部分所占据的空间,也是爱因斯坦晚年醒悟的"物体具有空间广延性"的涵义;而重力场空间不仅包含质量部分(整体天体)的空间,也包含没有质量部分的空间。这样就避免了变为"一无所有"的无边界的抽象参考系而带来的"相对"不清的问题。总的说来,ρ空间仅在数学形式上是标量场(其梯度为矢量场),但在物理意义上,则包含了表述广义惯性、可变为物体内部空间及重力场的本体性场、势、能、熵与质量部分的压强梯度等涵义。

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学力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摘 要:物理力学主要是研究宏观力学的微观理论学科。研究物理力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解微观粒子性质的相互作用,找出介质的力学性质计算方法,进而使解决力学问题建立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物理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有关物理力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理力学;产生;发展

一、物理力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在物理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物性的问题,另一个是有关运动规律的问题。物理力学主要通过物性及其运动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微观化而成为解决问题、建立微观分析的基础。关于物性的参数主要表现为运动方程组中的系数,例如弹性系数、热导率、粘性系数、声速、比热等。为了求解运动的方程组,需要知道它们相关的数值。

在传统力学中,物性参数的数值是需要试验测定的。而在我们研究的物理力学中,是通过微观的分析以及对宏观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参数的数值。我们研究物理力学,不仅是为了能够找出物质性质的微观规律,而且还需要找能够预见新物质性质的方法。

针对物理力学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先了解一下有关激波结构问题的例子。物态在激波前后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波阵面一定的厚度之内,物质是处在远离平衡的状态的。这时,对于宏观物态的参数已经不适用了。因此,我们需要从分子运用的这一个角度进行描述。像从波尔兹曼方程的角度出发,进而直接进行求解。

在上世纪60年代,一对无内部自由度的影响激波结构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发展主要得力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使波尔兹曼方程进而得到模型数学方程,求精确解。另外,还能够实现激波管与稀薄气体风洞在较高区域的分辨率的相关方面的测量。虽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都是初步的,但是从物理力学微观运动规律上看,确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就是对爆震波反应区结构方面的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激波结构更加复杂的,解决问题的困难在于理论的复杂性,也有实验经验的不足等原因。分子气体的动力激光器中非平衡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分子内部自由度性质在不断膨胀的气流中产生的自身不平衡现象。在这种迅速膨胀的气流中,分子振动的自由度两方面是不平衡的,不能够采用统一的温度对其进行描述。因此,这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问题。

二、新技术不断推动物理力学的发展

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即是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促进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由于尖端的技术以及基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力学面临着大量的超高温和超高压等特殊条件下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力学家钱学森在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应该建立物理力学这门学科,其真知灼见把握了力学发展的大趋势,并且预见了今后突飞猛进的结果。

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物理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条件。纵观近五十年间的物理力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液体理论的重大进步。1972年,麦克唐纳等人计算出等压线结果和多种液体实测数据等,促进了对液体理论的研究。1997年,威尔逊提出了采用重正化群理论解决临界现象,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近20年来,对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平衡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世纪50年代之后,原子分子物理学才重新被重视,尤其是计算机的不断应用大大地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其他的像分子束技术、光散射技术、中子衍射技术等都成为了研究固体以及液体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另外,高压技术能够产生千万大气压以上的高压条件,高倍电子显微镜能够用来观测原子尺的现象等。新技术以及新发明都为进一步研究物理力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本文对物理力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对物理力学进行研究时,我们应该明确物理力学研究的目的,还应该充分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将其不断应用到研究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物理力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继美.理论力学与普通物理力学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钱学森.从原子分子物理出发,经由物理力学的思路和方法搞发明创造[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7,(02).

[3]干洪.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21世纪展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4]陈卫平.现代力学发展趋势及研究课题[J].台州师专学报,2007,(06).

浅析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

[摘 要]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本文立足于力学,简要论述了力学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力学 弹性力学 断裂力学 工程力学 机械

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物质的宏观机械运动,它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众多且广泛的科学。力学与天文学和微积分学几乎同时诞生,在经典物理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进步,如大气物理、海洋科学等,同时力学也在机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应用广泛。

一、力学

力学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固体、液体及气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可粗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

力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古希腊时代力学附属于自然哲学,后来成为物理学的一个大分支,1687年,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标志着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到18世纪末,以动力学和运动学为主要特征的经典力学日益完善。19世纪,大机器生产促进了力学在工程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结构力学、弹性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等主要分支的建立。19世纪末,力学已是一门相当发展并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

二、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

力学在机械中的应用广泛,其典型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弹性力学也称弹性理论,是固体力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弹性体在外力作用或温度变化等外界因素下所产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从而解决结构或机械设计中所提出的强度和刚度问题。机械运动当中,许多机械运转速度较高、承载很大,机械的弹性变形对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将机械系统按弹性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由此可见,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应用广泛。一般情况下,弹性力学在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设计、轴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

齿轮机构在设计时运用了弹性力学的知识,渐开线作为齿廓曲线存在诸多优点,但用弹性力学知识加以分析便可得出它存在的一些固有缺陷,即当两齿轮啮合传动时,根据弹性力学中的赫兹公式分析可得,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想降低两齿轮在接触处的最大接触力,就必须增大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对于渐开线齿轮传动来说,由于要增大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就需要增大齿轮机构的尺寸,而两轮齿廓在接触点处的综合曲率半径增大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难以进一步达到齿轮机构尺寸小、而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的目的。同时,弹性力学在轴设计中也有众多应用。为避免共振现象,对高转速的轴,如汽轮机主轴、发动机曲轴等设计时振动计算尤其重要,此时必须运用弹性力学知识。

2.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断裂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门新分支,主要研究含裂纹构件的强度与寿命,是结构损伤容限设计的理论基础。断裂力学主要可分为线弹性断裂力学与弹塑性断裂力学两大类,前者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小范围屈服的情况;而后者适用于裂纹尖端附近大范围屈服的情况。断裂力学发展迅速,在机械工程中应用广泛,并占据重要地位。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机械的性能与功效,更能防止工程设备发生灾难性的断裂事故,以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可靠与良好运行。

首先,我国在采用断裂力学方法制订结构缺陷评定标准及安全设计规范方面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压力容器、小型但用量大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及汽轮一发电机组等。

其次,概率断裂力学在可靠性设计中应用较多。概率断裂力学在可靠性设计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可靠性设计的快速发展。运用参量的分布及安全余度来反映常规设计中不能准确反映的客观实际和常规设计安全评定中用安全系数不能准确反映的真实安全性。由于安全余度考虑了应力和强度的二阶矩,较好地反映了结构可靠度的实质,既考虑了变异特性又考虑了平均值,因而与失效分布有较直接的关系,使安全设计更可靠。国外已较完整地应用于飞机结构,如概率损伤容限分析、飞机结构可靠性和事故分析、飞机结构的耐久性分析等方面。我国在这方面开展的典型性研究则是海洋石油平台导管架焊接管节点的疲劳强度分析。

再者,可用断裂力学方法进行机械产品的失效分析。失效分析是指事故或故障发生后所进行的检侧和分析,目的在于找到失效的部位、失效原因和机理,从而掌握产品应当改进的方向及修复的方法,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发生,以推进技术不断前进。因此,失效分析技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断裂力学在机械产品失效分析中具有着重要作用。机械产品的主要失效模式有: 断裂、蠕变、疲劳、腐蚀、磨损及热损伤等,它们都可以借助断裂力学方法及断裂分析技术予以解决,断裂力学方法是失效分析的有力工具。

最后,运用断裂力学可以指导改进工艺及合理选材,如模具、焊接工艺等方面,可以减少工人的劳动量。

3.工程力学在机械修理中的应用

工程力学涉及众多的力学学科分支与广泛的工程技术领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密切的技术基础学科,工程力学的定理、定律和结论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工程技术中,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处理机械工程出现的大量破坏问题,绝大多数是根据力学方面的知识作出判断和分析的。例如,汽车修理中汽车零部件的破坏分析与修理也是如此,其中,判断汽车半轴套管断裂的原因与确定修复方案等,全部流程无一不体现着工程力学知识在汽修中的应用。

三、结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力学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且在机械中获得更广更深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同骥,浦群.现代力学的发展[J].力学进展,1990,(1).

[2]李彦军.工程力学在汽修中的应用与对策[J].科技向导,2012,(32).

[3]侯岩滨.弹性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5,(1).

[4]吴清可,刘元杰,张毓槐.断裂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机械强度,1988,(6).

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好别人发表的文章(应用物理)上的,把他们的格式套过去~

牛顿 爱因斯坦的肩膀

牛顿的大学毕业论文

牛顿是因为年纪太大而逝世的。

1727年3月31日(格兰历),伟大的艾萨克·牛顿逝世,与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当西元1727年牛顿以85岁的高龄过世时,英国人将他葬于西敏寺。西敏寺的前身是一个修道院,1579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将西敏寺改为学院,校长由英国君主任命。

西敏寺的正式名称因此改为“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学院教堂”,其后三个世纪,西敏寺成为牛津与剑桥之后的第三所英国高等学府。

扩展资料:

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竖立着一座墓碑,碑文用拉丁文写成的。碑文的最末一句是这样写的:“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伟大的一位人类之光。”——这是英国政府对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赞颂。

1661年,牛顿考进剑桥大学。在这里,他遇上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学者”巴罗教授。巴罗以研究数学、天文学和希腊文著称于世。他发现牛顿是株好苗子,便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专长给牛顿。1665年,牛顿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留在剑桥研究室,1668年获得硕士学位。

次年,巴罗教授为了让牛顿这株好苗尽早地破土成长,便以年迈为由,辞去数学教授的职务,竭力推荐年仅27岁的牛顿继任自己的职务。从此,牛顿的钻研精神是惊人的,真正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有一次,他一边读书,一边煮鸡蛋,揭锅时发现煮的竟是怀表。

还有一次,他请一个朋友来吃饭,自己却在内室做实验,朋友见他不出来,就把自己的那份鸡吃掉。后来牛顿出来见到餐桌上的鸡骨,竟自言自语地说:“我以为自己没吃饭呢,原来已经吃啦!”

牛顿作为一个科学家和近代科学的力学奠基人,他在科学的很多领域里都取得巨人的成就,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但是,他非常谦虚,保持着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

他在临终遗言中说:“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象是在海滨上玩耍的孩子,时而拾到几块莹洁的石子,时而拾到几片美丽的贝壳并为之欢欣。那浩瀚的真理的海洋仍展现在面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642年12月25日 牛顿诞辰

牛顿后半生是作为铸币行行长而度过的,他活了八十多岁,最后死于膀胱炎.

伊萨克·牛顿(1642—1727)是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峰人物,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力学上提出作为近代物理学基础的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他关于白光由色光组成的发现为物理光学奠定了基础;他还是数学上微积分的创始人。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牛顿出身于英国北部林肯郡的偏僻农村乌耳索浦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出生前两个月,父亲伊萨克就去世了,但他母亲仍然给他取了一个与父亲同样的名字伊萨克。牛顿两岁时,因母亲改嫁给一个名叫巴顿的牧师,于是牛顿就被其外祖母收养。到了上学的年龄,牛顿进入了一所公立学校,他资质平常,学习成绩一般,但是他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很浓,外祖母给他的零花钱舍不得用,积攒下来全买了锤子、锯子、钳子等工具,成天敲敲打打,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具,其精巧程度,常常令人惊讶。

12岁,牛顿进了格兰汉镇中学读书。他对手工和机械方面的爱好得到了继续发挥。他仿造镇上磨坊磨面动力的大风车,也做了一架小风车,风一吹叶片就转动,加点麦粒进去就像大风车一样磨出面粉来。他还根据滴漏的原理,制作成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会自动将水珠滴到脸上催促他起床。继父病故后,母亲带着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回到了家。由于家境贫困,母亲希望牛顿能分担些家庭重担,刚14岁的牛顿休学回家开始了放牧耕种。

牛顿身在家里,但他的头脑却充满了理想,思考着各种学习问题。为了学习,他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常常将一切置于脑后,不是走失了马,就是跑散了羊群。有一次,他在暴风雨中测量风速,浑身被淋得透湿,母亲简直惊呆了,怕他为此精神失常,只好让他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1661年,牛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剑桥大学特里尼蒂学院。学院教授巴罗认定牛顿是个人才,推荐他当研究生。1665年,牛顿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留校研究室深造。是年6月,鼠疫流行,学校关门,牛顿只好回到家乡。在这期间,牛顿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科学研究。他系统地整理了大学里学习过的功课,潜心研究了开普勒、笛卡儿、阿基米德和伽利略等前辈科学家的主要论著,还进行了许多科学试验。1666年,牛顿找到了一块三角玻璃棱镜,用它来进行把白光分解成各种有色光的试验,经反复实验证实:白色光线所以能散射成彩色光谱;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由于它本身就是由折射率不同的各种彩色光线混合组成的。当它透过三棱镜时,紫色光线的折射率最大,其次是蓝色……折射率最小的是红色光线,以至在三棱镜后面,形成了彩色光谱。太阳光透过蒙蒙雾气时,产生出美丽的七色彩虹,也是相同的原理。牛顿的这一成功实验和结论,从而纠正了有色光只是棱镜的折射、光本身并不能分解的错误认识,为后来科学家创立光谱学开辟了道路。

1667年3月,牛顿又回到大学里当研究生,1668年,获得硕士学位。牛顿在研究光分解的同时,还对改进折射望远镜产生了兴趣,并发现了球面像差和色差现象,成功地研制了反射望远镜,成为反射望远镜的发明人之一。早先罗马人祖基、法国的默森和苏格兰的格里戈里都进行过有关反射望远镜的设计,但都没有成功,牛顿是第一个制造反射望远镜的人。

1669年,牛顿由巴罗教授推荐,当上了数学教授。1671年被选举为皇家学会会员,他提交给学会的论文《光和颜色的新理论》,提出了光的粒子性,这是牛顿的第一篇论文。不料,他的论点同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大科学家胡克的波动说冲突,于是引发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一直持续了近300年,直到20世纪初才以光的波粒二象性为结论而告一段落。牛顿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他还发现了牛顿圈,描写了光的衍射现象,特别是还研究了光的振动理论,提出了所谓光的“猝发的间隔”,这与后来波动说中的波长相似。牛顿在光学方面取得如此成就,以至有人说,单凭光学方面的贡献,牛顿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牛顿在自然科学中最辉煌的成就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时期许多科学家都在探索天体运动的奥秘。1679年胡克已认识到引力平方反比定律,但始终没法证明,为此他还写信给牛顿,探询他在这个问题研究方面的进展。1684年,雷恩、哈雷、胡克等人又提出要推动这一问题的研究,希望能从天体间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得到椭圆轨道的结果。同年8月,哈雷专门拜访了牛顿,发现牛顿已解决了这个难题。11月,当牛顿把重新计算过的稿纸及有关材料寄给哈雷时,哈雷兴奋而激动地看完了计算底稿,竭力劝说牛顿将其发表。《关于运动》一文的发表,立即在皇家学会引起巨大的反响。1685年,牛顿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可是皇家学会却以经费不足暂缓出版,后在热心的哈雷慨然帮助下,资助了全部出版费用,这样才使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于1687年得以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它集中表现了以空间、时间、质量和力四个绝对化的概念为基础,以运动基本三定律为核心,以万有引力定律为最高综合,并用微积分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因果律。它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的力学统一起来,是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是一个立足于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的、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

牛顿在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后,就投入了政治活动。1688年,他被选为国会议员。由于英国货币混乱,1696年,任财政大臣的同学蒙特洛请牛顿出任造币局副局长,他恪尽职守,工作十分出色。1699年,升任为造币局局长。1703年,胡克逝世,61岁的牛顿被推选为皇家学会会长。1704年,牛顿的《光学》一书问世。同年,又出版了《三次曲线枚举》、《利用无穷级数求曲线的面积和长度》、《流数术》(微积分)等一批数学著作。1705年,英国女王授予牛顿爵士头衔。1711年,牛顿发表了《使用级数、流数等等的分析》。1727年3月,年已85岁的牛顿在出席了皇家学会的例会后突然发病,于当月28日逝世。作为对国家有功的伟人,牛顿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但他的思想属于自发的唯物主义。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信奉上帝,特别是到了晚年,埋头于神学题材的著作,在唯心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堕落成一个宗教狂。当他无法解释行星的切向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的谬论。牛顿在临终前曾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面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儿要远一点,因为我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牛顿逝世后,科学又有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在物理学领域,200年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已突破了牛顿经典力学的体系。但是,不可否认,牛顿是近代物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块坚实柱石。直至今天,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运行轨道的计算,仍以他发现的万有引力为依据。

牛顿(IsaacNewton,1643―1727)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恩格斯说:“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天文学,由于进行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学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的确,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作了奠基性的贡献,堪称科学巨匠. 牛顿出生于英国北部林肯郡的一个农民家庭.1661年考上剑桥大学特里尼蒂学校,1665年毕业,这时正赶上鼠疫,牛顿回家避疫两年,期间几乎考虑了他一生中所研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贡献: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微积分和光学.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他用一个公式将宇宙中最大天体的运动和最小粒子的运动统一起来.宇宙变得如此清晰:任何一个运动都不是无故发生,都是长长的一系列因果链条中的一个状态、一个环节,是可以精确描述的.人们打破几千年来神的意志统治世界的思想,开始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是智慧所不能确切知道的.相比于他的理论,牛顿更伟大的贡献是使人们从此开始相信科学. 牛顿是一个远远超过那个时代所有人智慧的科学巨人,他对真理的探索是如此痴迷,以至于他的理论成果都是在别人的敦促下才公诸于世的,对牛顿来说创造本身就是最大的乐趣. 回答者:西伯利亚的狼 - 状元 十四级 5-10 21:56 牛顿简介 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 牛顿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诞生于英格兰东部小镇乌尔斯索普一个自耕农家庭.出生前八九个月父死于肺炎.自小瘦弱,孤僻而倔强.3岁时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继父去世,母亲又带3个弟妹回家务农.在不幸的家庭生活中,牛顿小学时成绩较差,“除设计机械外没显出才华”. 牛顿自小热爱自然,喜欢动脑动手.8岁时积攒零钱买了锤、锯来做手工,他特别喜欢刻制日晷,利用圆盘上小棍的投影显示时刻.传说他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都有他刻划的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中央,被人称为“牛顿钟”,一直用到牛顿死后好几年.他还做过带踏板的自行车;用小木桶做过滴漏水钟;放过自做的带小灯笼的风筝(人们以为是彗星出现);用小老鼠当动力做了一架磨坊的模型,等等.他观察自然最生动的例子是15岁时做的第一次实验:为了计算风力和风速,他选择狂风时做顺风跳跃和逆风跳跃,再量出两次跳跃的距离差.牛顿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寄住在格兰瑟姆镇克拉克药店,这里更培养了他的科学实验习惯,因为当时的药店就是一所化学实验室.牛顿在自己的笔记中,将自然现象分类整理,包括颜色调配、时钟、天文、几何问题等等.这些灵活的学习方法,都为他后来的创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牛顿曾因家贫停学务农,在这段时间里,他利用一切时间自学.放羊、购物、农闲时,他都手不释卷,甚至羊吃了别人庄稼,他也不知道.他舅父是一个神父,有一次发现牛顿看的是数学,便支持他继续上学.1661年6月考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作为领取补助金的“减费生”,他必须担负侍候某些富家子弟的任务.三一学院的巴罗(Isaac Barrow, 1630~1677)教授是当时改革教育方式主持自然科学新讲座(卢卡斯讲座)的第一任教授,被称为“欧洲最优秀的学者”,对牛顿特别垂青,引导他读了许多前人的优秀著作.1664年牛顿经考试被选为巴罗的助手,1665年大学毕业. 在1665~1666年,伦敦流行鼠疫的两年间,牛顿回到家乡.这两年牛顿才华横溢,作出了多项发明.1667年重返剑桥大学,1668年7月获硕士学位.1669年巴罗推荐26岁的牛顿继任卢卡斯讲座教授,1672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成为皇家学会终身会长.1699年就任造币局局长,1701年他辞去剑桥大学工作,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被封为爵士.1727年牛顿逝世于肯辛顿,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的伟大成就与他的刻苦和勤奋是分不开的.他的助手H.牛顿说过,“他很少在两、三点前睡觉,有时一直工作到五、六点.春天和秋天经常五、六个星期住在实验室,直到完成实验.”他有一种长期坚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彻解决某一问题的习惯.他回答人们关于他洞察事物有何诀窍时说:“不断地沉思”.这正是他的主要特点.对此有许多故事流传:他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牛顿的成就,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概括得最为完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牛顿在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及经典力学方面的成就详见本手册相关条目),这里着重从数学、光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成就作一些介绍. (1)牛顿的数学成就 17世纪以来,原有的几何和代数已难以解决当时生产和自然科学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例如:如何求出物体的瞬时速度与加速度?如何求曲线的切线及曲线长度(行星路程)、矢径扫过的面积、极大极小值(如近日点、远日点、最大射程等)、体积、重心、引力等等;尽管牛顿以前已有对数、解析几何、无穷级数等成就,但还不能圆满或普遍地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笛卡儿的《几何学》和瓦里斯的《无穷算术》对牛顿的影响最大.牛顿将古希腊以来求解无穷小问题的种种特殊方法统一为两类算法:正流数术(微分)和反流数术(积分),反映在1669年的《运用无限多项方程》、1671年的《流数术与无穷级数》、1676年的《曲线求积术》三篇论文和《原理》一书中,以及被保存下来的1666年10月他写的在朋友们中间传阅的一篇手稿《论流数》中.所谓“流量”就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自变量如x、y、s、u等,“流数”就是流量的改变速度即变化率,写作等.他说的“差率”“变率”就是微分.与此同时,他还在1676年首次公布了他发明的二项式展开定理.牛顿利甩它还发现了其他无穷级数,并用来计算面积、积分、解方程等等.1684年莱布尼兹从对曲线的切线研究中引入了和拉长的S作为微积分符号,从此牛顿创立的微积分学在大陆各国迅速推广. 微积分的出现,成了数学发展中除几何与代数以外的另一重要分支——数学分析(牛顿称之为“借助于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并进一步进进发展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变分法等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例如瑞士J.伯努利曾征求最速降落曲线的解答,这是变分法的最初始问题,半年内全欧数学家无人能解答.1697年,一天牛顿偶然听说此事,当天晚上一举解出,并匿名刊登在《哲学学报》上.伯努利惊异地说:“从这锋利的爪中我认出了雄狮”. (2)牛顿在光学上的成就 牛顿的《光学》是他的另一本科学经典著作(1704年).该书用标副标题是“关于光的反射、折射、拐折和颜色的论文”,集中反映了他的光学成就. 第一篇是几何光学和颜色理论(棱镜光谱实验).从1663年起,他开始磨制透镜和自制望远镜.在他送交皇家学会的信中报告说:“我在1666年初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玻璃棱镜,以便试验那著名的颜色现象.为此,我弄暗我的房间……”接着详细叙述了他开小孔、引阳光进行的棱镜色散实验.关于光的颜色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儿都认为白光纯洁均匀,乃是光的本色.“色光乃是白光的变种.牛顿细致地注意到阳光不是像过去人们所说的五色而是在红、黄、绿、蓝、紫色之间还有橙、靛青等中间色共七色.奇怪的还有棱镜分光后形成的不是圆形而是长条椭圆形,接着他又试验“玻璃的不同厚度部分”、“不同大小的窗孔”、“将棱镜放在外边”再通过孔、“玻璃的不平或偶然不规则”等的影响;用两个棱镜正倒放置以“消除第一棱镜的效应”; 取“来自太阳不同部分的光线,看其不同的入射方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计算各色光线的折射率”,“观察光线经棱镜后会不会沿曲线运动”;最后才做了“判决性试验”:在棱镜所形成的彩色带中通过屏幕上的小孔取出单色光,再投射到第二棱镜后,得出核色光的折射率(当时叫“折射程度”),这样就得出“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所组成的非匀匀的混合体”.这个惊人的结论推翻了前人的学说,是牛顿细致观察和多项反复实验与思考的结果. 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牛顿还肯定:不管是伽利略望远镜(凹、凸)还是开普勒望远镜(两个凸透镜),其结构本身都无法避免物镜色散引起起的色差.他发现经过仔细研磨后的金属反射镜面作为物镜可放大 30~40倍.1671年他将此镜送皇家学会保存,至今的巨型天文望远镜仍用牛顿式的基本结构.牛顿磨制及抛光精密光学镜面的方法,至今仍是不少工厂光学加工的主要手段. 《光学》第二篇描述了光照射到叠放的凸透镜和平面玻璃上的“牛顿环”现象的各种实验.除产生环的原因他没有涉及外,他作了现代实验所能想到的一切实验,并作了精确测量.他把干涉现象解释为光行进中的“突发”或“切合”,即周期性的时而突然“易于反射”,时而“易于透射”,他甚至测出这种等间隔的大小,如黄橙色之间有一种色光的突发间隔为 1/89 000英寸(即现今 2 854×10-10米),正好与现代波长值5 710×10-10米相差一半! 《光学》第三篇是“拐折”(他认为光线被吸收)即衍射、双折射实验和他的31个疑问.这些衍射实验包括头发丝、刀片、尖劈形单缝形成的单色窄光束“光带”(今称衍射图样)等10多个实验.牛顿已经走到了重大发现的大门口却失之交臂.他的31个疑问极具启发性,说明牛顿在实验事实和物理思想成熟前并不先作绝对的肯定.牛顿在《光学》一、二篇中视光为物质流,即由光源发出的速度、大小不同的一群粒子,在双折射中他假设这些光粒子有方向性且各向异性.由于当时波动说还解释不了光的直进,他是倾向于粒子说的,但他认为粒子与波都是假定.他甚至认为以太的存在也是没有根据的. 在流体力学方面,牛顿指出流体粘性阻力与剪切率成正比,这种阻力与液体各部分之间的分离速度成正比,符合这种规律的(如、空气与水)称为牛顿流体. 在热学方面,牛顿的冷却定律为:当物体表面与周围形成温差时,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散失的热量与这一温差成正比. 在声学方面,他指出声速与大气压强平方根成正比,与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他原来把声传播作为等温过程对待,后来 .拉普拉斯纠正为绝热过程. (3)牛顿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牛顿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连同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和一套初具规模的物理学方法论体系,给物理学及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给18世纪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变革及机械唯物论思潮的发展以巨大影响.这里只简略勾画一些轮廓. 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事实上,牛顿把一切化学、热、电等现象都看作“与吸引或排斥力有关的事物”.例如他最早阐述了化学亲和力,把化学置换反应描述为两种吸引作用的相互竞争;认为“通过运动或发酵而发热”;火药爆炸也是硫磺、炭等粒子相互猛烈撞击、分解、放热、膨胀的过程,等等. 这种机械观,即把一切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归为机械运动的观点,把解释机械运动问题所必需的绝对时空观、原子论、由初始条件可以决定以后任何时刻运动状态的机械决定论、事物发展的因果律等等,作为整个物理学的通用思考模式.可以认为,牛顿是开始比较完整地建立物理因果关系体系的第一人,而因果关系正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 牛顿在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正如他在物理学特别是力学中的贡献一样,不只是创立了某一种或两种新方法,而是形成了一套研究事物的方法论体系,提出了几条方法论原理.在牛顿《原理》一书中集中体现了以下几种科学方法: ①实验——理论——应用的方法.牛顿在《原理》序言中说:“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方去论证其他的现象.”科学史家 正确地指出,牛顿“主要是将实际世界与其简化数学表示反复加以比较”.牛顿是从事实验和归纳实际材料的巨匠,也是将其理论应用于天体、流体、引力等实际问题的能手. ②分析——综合方法.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如微分、原子观点),综合是从部分到整体(如积分,也包括天与地的综合、三条运动定律的建立等).牛顿在《原理》中说过:“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找到,并且已经把它们定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它们发生的现象,并证明这些解释的正确性”. ③归纳——演绎方法.上述分析一综合法与归纳一演绎法是相互结合的.牛顿从观察和实验出发.“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通的结论”,即得到概念和规律,然后用演绎法推演出种种结论,再通过实验加以检验、解释和预测,这些预言的大部分都在后来得到证实.当时牛顿表述的定律他称为公理,即表明由归纳法得出的普遍结论,又可用演绎法去推演出其他结论. ④物理——数学方法.牛顿将物理学范围中的概念和定律都“尽量用数学演出”.爱因斯坦说:“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只有微分定律的形式才能完全满足近代物理学家对因果性的要求,微分定律的明晰概念是牛顿最伟大的理智成就之一”.牛顿把他的书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好说明这一点. 牛顿的方法论原理集中表述在《原理》第三篇“哲学中的推理法则”中的四条法则中,此处不再转引.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简单性原理(法则1),因果性原理(法则2),普遍性原理(法则3),否证法原理(法则4,无反例证明者即成立).有人还主张把牛顿在下一段话的思想称之为结构性原理:“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的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规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体系被爱因斯坦赞为“理论物理学领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纲领”.这是一个指引着一代一代科学工作者前进的开放的纲领.但牛顿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不可避免地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是科学处于幼年时代的最高成就.牛顿当时只对物质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作了初步系统研究,并且把时空、物质绝对化,企图把粒子说外推到一切领域(如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他所发现的“牛顿环”),这些都是他的致命伤.牛顿在看到事物的“第一原因”“不一定是机械的”时,提出了“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地井井有条……是否好像有一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的问题,(《光学》,疑问29),并长期转到神学的“科学”研究中,费了大量精力.但是,牛顿的历史局限性和他的历史成就一样,都是启迪后人不断前进的教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