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摄影与新闻摄影主题论文范文大全

发布时间:2024-07-04 10:05:27

摄影与新闻摄影主题论文范文大全

新闻学是在文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逻辑学、语言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相关。新闻学是当前最有前途、最有影响、最有时代特点的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网路新闻编辑对网路传播现状的改进

摘要:随着网路时代的全面来临,网路新闻编辑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网路新闻编辑作为媒介资讯的“把关人”,要想在媒介融合时代改变网路传播现状,就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对网路资讯的选择、分析、评价和创造性传播的能力,表达出新闻的真实内涵,实现网路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网路新闻编辑;职业素养;媒介融合;网路传播现状

一、网路传播现状

有的网站为了迅速发新闻、争“独家”报道,仅仅靠网路上的海量资讯来写作新闻,所以大量未经认真采访和核实的新闻稿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结果稿件中错误百出,逻辑混乱、连篇错别字出现、虚假新闻等现象随处可见。当今虽然进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但是很多网路媒介并没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功用,仍然依赖于传统媒体,导致网路新闻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网路新闻编辑需要如何改进

一提高网路新闻编辑的选择能力

现在很多网路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只是将纸质版的文字转化为电子版,然后加上一个显目的标题,这样就完成了日常的工作。网路资讯的庞大冗杂,受众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资讯,而且由于各种社交软体的涌现,网路编辑获取资讯的来源越来越广,甚至有的资讯是从普通网民的释出中获取的,所以讯息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这种情况下,网路新闻编辑就需要具有收集、分析、鉴别的能力,这就是一种选择的能力。[1]网路新闻编辑要在接触社会的资讯后,筛选出有价值的资讯进行释出,这样不仅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也能让新闻正确引导受众,正确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二对网路媒体自身及受众的清晰定位

网际网路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媒体网站建设的需求增加,然而很多入口网站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后却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展示作用。很多网路媒介之所以得不到大众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的定位以及对受众群体的定位不清晰,一味地大面积、大领域释出资讯,又怎么能获得自己的忠实受众呢?网路媒体在受众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但由于媒体对受众调查不够,一些媒体不顾自身优劣,也不管自身释出内容的取向,就随意释出资讯,所以其受众定位存在高度重叠和盲目性。而现代社会,人们在受教育水平、职业、兴趣取向、收入水平、生活享受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网路媒体的受众也出现了群体分化,需求也由过去的较为同一转为分化,必须要了解其中的差别,进行“差异化”受众定位。因此,只有在较长时期内向受众传达差异性的资讯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形成媒体的特有受众群体,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三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闻学给我们的是一种从事新闻的工作思维,让我们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要观察现实,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还需要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中吸取养料。网路的普及,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给大众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资讯的释出具有不可控性,网路新闻编辑如何正确识别并独立地作出判断呢?网路新闻传播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的限制,与世界联通,所以要求网路新闻编辑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充套件自己的全球视野。现在的网路新闻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网上查询相关资讯时,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阅读专业所需要的资讯,面对这样的受众,网路新闻编辑就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积累,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因此,网路新闻编辑不能只学习新闻学科,还应该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网路新闻编辑才能对新闻线索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运用数字化工具来进行特色报道

网路新闻传播运用高科技进行讯息传播,网路新闻的表现形式将逐步由静态转向动态。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资讯编写由简单的“文字+图片”的形式,发展成为集视讯、音讯、文字以及大量相关资讯连结的立体报道形式。今后,网路新闻采访中还会更多地运用视讯采访等手段,远距离实现“面对面采访”。[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路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会用高科技,而且要能熟练地掌握现在的媒介工具,只有不断学习网路知识,加强网路传播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媒介素质,善于利用各种软硬体装置,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这个网路媒体云集的时代,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包括新闻内容的竞争、讯息可信度的竞争,也是网路新闻编辑自身素质的竞争。编辑应该充分利用网路的互通性,不能只求自己的发展,要与其他不同型别的网路媒体相互配合,互相促进,这样才能使自身竞争力有更大的提高,才能改善网路传播现状。

五记者应具备更强的道德意识

网路新闻工作者在资讯传播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道德意识,对发出的每条讯息负责。新闻工作者还要积极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发现并谴责不道德的资讯传播现象,以保证资讯传播的有效性和纯洁度,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记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在努力增强责任感的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尽可能地减少稿件中差错的发生。总之,网路记者应重视整体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良好的整体职业形象,以顺利完成资讯时代新闻传播者角色的转换。

三、结语

网际网路作为第四媒体,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网路新闻编辑作为这个拥有海量的网际网路资讯海洋里的瞭望者,在这个有害资讯滋生并可迅速传播的温床里,不仅要扮演好瞭望者的角色,利用自身优势及时传达新闻资讯,还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让虚假、有害资讯止于网路之外,还受众一个干净的网路新闻传播环境,改善现在纷乱繁杂的网路传播现状。

参考文献:

[1]赵振杰.浅论网路编辑的文化修养[J].出版发行研究,20025:26-27.

[2]王巨集.网路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新闻爱好者,200511:45.

二: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新闻传播人才亦是如此。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特点,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案提出了新的观点。笔者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探讨,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其能够满足当前的时代特征和传媒行业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媒介融合;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路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并在传媒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旧媒体的界限日渐模糊,媒介受众也由大众化向分众化转变,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媒介的融合发展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更加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因此,探索更加适合媒介融合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方案势在必行。

一、媒介融合时代传媒融合的特点

21世纪是媒介融合时代,网路、手机等新媒介出现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媒介。同时,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现代传播成为平民化甚至是全民化的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资讯传播渠道更加开放与多元,传播渠道的多元使受众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受众向分众化转变。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成为趋势。但同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传媒发展中也存在诸如新闻真实性存疑、传媒公信力降低、受众选择性困惑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

二、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新要求

相较于其他新闻传播者而言,受众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要求更高。体育新闻传播者不仅要懂体育、爱体育,拥有海量的体育知识,同时还要拥有敏锐的判断力与独到的见解。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新要求。

一运用多种媒介蒐集与整理资料

资料的蒐集与整理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海量的体育资料与丰富的体育知识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先决条件。一篇好的体育新闻报道,不仅要有记者的观点与见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撑。大资料的来临使得资料的蒐集与整理不再复杂,在网际网路平台上,可以进行各种资料的蒐集、整理分析。所以,运用各种媒介蒐集、整理与分析资料,是一名体育新闻传播者应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综合应用多种媒介渠道传播体育新闻

媒介融合时代,多种媒介使用统一的以网路平台为基础的数字工具和数字语言,形成了大众传播特性、艺术表现形式和数字技术平台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体育新闻传播者亦是如此。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性要求体育新闻报道风格的娱乐化与内容的专业性。所以,体育新闻传播者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既要hold住官方文章,又要能报道街边趣闻,同时还要善于捕捉竞技场上潜在的新闻。使用资料工具与资料语言进行多种媒介渠道的报道,是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能力。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报道,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写出适合各媒介传播特性的各种风格与体裁的文章,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新闻策划能力,策划出适合各种自媒体传播的“萌文”。当然,图文的处理与音视讯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上海体育学院试办体育新闻专业方向。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方向点已达2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以及民办学校和其他社会办学机构。其课程设定大多以体育新闻评论、体育新闻学、广播电视概论、网路传播理论与务实、电视新闻务实、新闻摄像、体育新闻传播学等为主。但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体育新闻≠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专业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几代优秀的体育新闻人才,但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课程设定问题及教材问题。目前,国内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教材包括郝勤的《体育新闻学》、毕雪梅等的《体育新闻学概论》等。虽然弥补了体育新闻专业教材方面的空白,但是部分院校仍然将体育新闻专业停留在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体育简单叠加的层面,缺乏课程设定的专业性。

二师资结构有待调整,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虽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体育新闻教育仍相当于起步阶段。随着新闻媒体的更新换代,专业教师仍处于较为缺失的状态。绝大部分院校的体育新闻学教师由高校新闻学或专业专案教师担任,缺乏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

由于师资结构存在问题,学生能接触到的有体育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使得目前我国体育新闻教育实践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师资方面的问题,还使学生最后的实习环节受到影响。首先,部分院校没有设定实习部分,即使设定了,对学生的实习地点等也没有做过多要求。其次,部分院校设定了对口的实习基地。此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但部分实习基地的建设尚未落实,或者无法跟上时代要求,这也成为制约体育新闻专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

为应对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满足当前体育新闻报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应该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多是理论知识掌握得多,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如何进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定,增开融合型技能专业课程

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在进行专业设定时,体育新闻学、体育电视编导、体育广告学、体育播音主持等相关专业都是分而立之,各专业的课程设定与安排也都是基于该专业设定形式而形成的。这种专业和课程设定模式造成了各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的割裂,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定,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技能多样、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的传媒人才。同时,为了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网际网路、手机等新兴媒介主流化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定方面,除了传统体育新闻专业开设的采、写、编、评、摄等核心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摄影摄像基础、计算机图形影象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以及包含有音视讯与图文立体互动设计的多媒体互动设计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网路、手机新闻的采编、制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网路传播用语与网路受众特征等方面的课程培训,使学生快速掌握网路受众的特性,方便学生在网路传播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传播实践中快速上手。

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媒介融合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在我国的体育新闻专业中,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教学工作做得并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拥有媒介融合技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所在。由于传统的专业与课程设定的弊端,院校现有的教师往往只对某一类媒体有较深的认知和了解,对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认知和研究则相对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与掌握更是少之又少。体育新闻传播者独有的体育属性要求体育新闻专业的教育与普通的新闻学教育不尽相同,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师更加侧重对体育专案的熟悉与了解。因此,教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时刻关注体育比赛与体育新闻,对某个或多个体育专案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在教学中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领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与关注,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思考。

三整合实践平台,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

对于传媒专业而言,完备的教学实践平台是培养传媒人才所必需的,体育新闻也是如此。早在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就投资数万元建设了模拟媒体生态环境的媒介融合实验室,并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本科媒介融合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特别强调理念和技能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当然,就现实情况来说,建设媒介融合实验室需要高昂的费用,这对于国内很多体育院校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幸运的是,媒介融合本身也为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便利。例如,电脑PC机和智慧手机等网路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开设个人网页、个人部落格、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PR、EDIUS等软体工具进行音视讯的制作,并通过网路相互转发与评价,在互评中得到提高。还可以将这种平台与学院已有的教学实践平台相连线,大大强化学生各种媒介技能的训练,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梅,杨颖.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J].新闻传播,201514:55+57.

[2]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张丁丁.我国体育新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解析[J].视听,201407:119-120.

摄影是什么?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科技。有人说,摄影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照片让人知真假,懂善恶,而且令人感美丑。 美与丑,这是美学探讨的问题,也是摄影应该探讨的问题。然而,实际状况又如何呢? 先看美学研究者的态度。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使用的美学教材,厚厚的几百页,没有“摄影”二字,仿佛说,摄影与美学无关。北京大学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教授的《美学漫步》提到了摄影。他认为“轻易的、表面的、虚假的东西”不是艺术,例如摄影,这位美学大师不仅看不到摄影有美学,而且看不到其中有艺术性。 我认为,大师们不了解摄影,自然也不懂得摄影有美学。 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摄影人自己的态度。1、关于摄影美学“美学”的定义,即使有不同的说法,但如果你说它是一种反思的哲学,应该不会有异议。所以说,“美学”不是“被指导”的学问。你不能说朝哪个方向才是摄影艺术最好的发展方向,也不好说要成为摄影家,必须如何如何来构置画面。我不反对人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张,我只觉得不应该认为这些主张就是“美学”。举个例子,有ABC三个摄影家。A专门拍水墨山水画风格的作品,而且认为这才是唯一有艺术价值的摄影。而B呢,一贯“创作”那些谁都不理解,拍的是没人能看懂的作品,然后罗列出诸多艰深的理论,证明他的作品才是“纯粹的艺术”。C呢,则专门把镜头对准街头,美其名曰,摄影的天生使命就是“写真”。三位“专家”,都自诩为摄影领域的创新者,坚守着自己的“主义”,无论他人讲什么,总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向。假设来个大辩论,那结果大概是,甲说甲的“摄影的艺术性”,乙说乙的“摄影的本质性”,最后没有结论。假设这三位有朝一日怀疑起自己的工作,开始学会退一步反省自身的立场,这时候如果能有所突破,就不能没有“摄影美学”这个抓手,以对过往进行系统的批判研究。真能这样,A也许会发觉,一味在摄影作品中追求绘画的笔法不免偏颇;B也许会注意到艺术作品避不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协调问题;还有C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被自己一直忽略的地方,也还隐藏着微妙的审美空间。现实中,美学不但被很多人以各种形式“权力滥用”,而且还有众多“美学专家”不顾及现实艺术世界,只管将自己编织进抽象的理论大网里,自顾自地满足。我以为,中国在编纂自己的精神科学时,太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理论,所以对美学不免有些过于偏爱。作为摄影作品的创作者,需要具备美学方面的反思态度。因为再伟大的美学专家的学说,即使完全构成体系,在实际操作者看来,也只是“常识的集成”而已。理论最多只是为你的想法搭个脚手架。2、摄影美的特征从广义上讲,作为审美鉴赏对象的摄影作品,种类繁多。从日常报刊上的新闻报道照片到艺术至上主义的“创意作品”,其间还有街头摄影、商品摄影、肖像、风光摄影等。大到国家级建设项目的摄影,小到随身装饰品的广告摄影,统统算进。不用说,这些作品,均追求一定的“摄影效果”。正是这些被追求的“摄影效果”里,往往包涵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每一个作品里都有“摄影的美学”。而且,每一个摄影部门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标准都不一样,想要从中挖出某种“共同原理”,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如果实在要找点什么出来,最终能找到的也许只有片鳞只爪。事实上,要弄清这些作品的存在价值,必须向每一个摄影部门一一去求证。不仅如此,就摄影作品本身而言,其审美价值还会随着作品创作时所应用科技手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同样是拍一个风景,用普通摄影和高空摄影,以及自然摄影和角度摄影,所得到的审美性质截然不同。最近,德国就运用以上四种不同的摄影方法,分别拍摄了国内的风景名胜,并编辑成不同的画册,供人们欣赏。通过欣赏这些摄影集,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科技给“摄影效果”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看来,仅就风景摄影而言,所谓“纯摄影之美”,就有好多种。所以,必须分门别类,以不同的标准给予相应的价值评价。这是“摄影美学”特有的性质。3、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必须根据摄影类别的不同,以及所用科技的相异等,做出复杂多样的区分。在我们的摄影家之中,有一些人过快肯定自己的尝试,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源于以下三种条件。其一,摄影的种类和技巧太多,可以尝试的空间太大。本来仅仅的“尝试之作”,很快,也很容易就被误认为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其二,看看摄影创作者的数量,会发现大部分是非专业人才。而且,不同于别的艺术,摄影不需要常年一点一点的训练才能学会,入门比较容易,那些本来觉着“好玩”来尝试一把的人,往往容易被误以为是“艺术家”。其三,因为摄影是新兴艺术,它不像绘画那样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伟大的先行者和严肃的传统。即使有“摄影艺术”一说,其中的“艺术”的含义,很容易被轻视,甚至被认为和所谓商业艺术、街头艺术没有两样。以上三个条件,如果正面运用,那么会使摄影具有特别的优势。反过来,如果被误解,会造成艺术价值水准的深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自己超强的批判精神,不断对种种新奇的尝试给予严肃的反省。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而是要切切实实去付诸实践。为了这种反省,我们还要加强自己与摄影相关的其他艺术的修养,学会在与其他艺术的比对中思考问题。结语摄影的优势在于,它能在完全保持审美功效的前提下大量生产,需要的时候,谁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摄影的这一强项,是不能否认的。而且,这一强项可以直接带来重要影响,那就是摄影所具有的社会效应,它肩负着相当重要的社会作用。————————————————————————————————————————————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本质体现在摄影这一整个过程的完成中,从摄影师对于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对观察到的事物在脑海中的加工和整理;运用摄影技术将美的事物记录下来的过程;以及最终欣赏者对于摄影作品的鉴赏才完成了对于摄影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包含着美学对于摄影艺术的影响和引领。 一、摄影艺术创作前期的体验阶段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就是摄影师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因此摄影艺术的创作是从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开始的。 生活体验即是摄影创作者在观察或接触生活中,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和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心潮起伏,形成物我同一、主客体交融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摄影师发现事物或主体内在美,发现万物之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把一般人容易忽略的角度,处理成审美主体。 在这个创作的前期或者准备阶段,对于世界和生活的体验阶段,无不要求摄影创作者必须具备发掘美和欣赏美的基本素养。首先摄影创作者必须有发现美的目光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独到的感受力,这就要求摄影师本身要懂得什么是美的本质,并具备自觉的乃至下意识的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和捕捉所需要的艺术创作的素材的能力和习惯,对这些被观察的对象的审美特征能迅速的把握住并产生深刻的感受。由于摄影创作者是带着自己丰富的审美经验,带着自己的艺术思想、情感、不同的心境去观察和感受他所认为的美的事物,对生活中美的体验也有所不同,因此被体验或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必然受到创作者主观审美目的、态度、情绪的影响。才会出现同一景物,不同的摄影师,却能创作出风格、意境完全迥异的作品。 二、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阶段 摄影创作的构思阶段是摄影师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引下,在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的艺术想象力,对美进行加工,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审美意象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摄影师对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这一过程是将摄影师对生活的体验和自身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的典型性过程。 首先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并不是单纯刻板的将客观事物重复性的记录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摄影师必须发挥其审美特质,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使得这按下快门的决定性瞬间,包含了内心的感动,在静止的图像背后有创作者主观的情感体验。决定性瞬间的展现并不是美好景物的无序罗列和摆放,摄影师必须发挥主观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认知对美好的事物进行审美再创造,在头脑中发现客观事物的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色彩与明暗,并按照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审美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这个典型性意象既具有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普遍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例如在人物摄影中,摄影师往往抓住一个典型性人物的动作、或者表情的一瞬间来表达一群人的思想和面貌。这就需要摄影师在前期对拍摄主题的生活进行深刻的体验,他要掌握和理解他所要表达的这一群体的生活面貌和生活细节,从而在这生活细节中提炼出值得记录的瞬间,对这许多个瞬间进行选择、提炼、集中和虚构,最后抓住最有典型性的瞬间进行记录。这个构思的过程是摄影师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三、将意象物化,记录瞬间的阶段 意象物化和记录阶段是摄影创作最决定性的阶段,是摄影师运用摄影语言,将构思成熟的意象记录为可供审美和鉴赏的摄影艺术作品,其实质即是摄影创作者的一种审美表现活动。和其他的艺术创作相同,这也是摄影创作最重要的环节,是形成摄影作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在这个记录、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借助照相机等一系列摄影器材,也必然更加需要发挥其艺术想象和审美思维,将艺术意象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和完善化,同时运用摄影师独到的审美素养,构造最具有美感的摄影语言,将最终的艺术形象记录下来。这期间,摄影创作者要将美学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于画面的构图即是这个阶段摄影师应用美学元素的体现。在摄影构图中,按美学原理就有很多种讲究。1、平衡,一幅摄影画面中,往往有多重事物组合而成,客观事物如何组合,取舍是最后画面有和谐美感的关键,因此在将摄影意象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应用平衡的构图法则,对取景器中的所有景物进行细致主观的删选和组合,使得最后画面能呈现出视觉上的平衡之感;2、对比,在画面中难免会出现客观事物虚实、明暗、粗细、大小、方圆的对比等,此时摄影师为了表达其主观的创作目的,就会巧借画面中的对比,突出主题。例如为了突出颜色的醒目,可以采用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颜色的对比,为了表现客观物体的高大,可以用极具反差的低矮来衬托,从而达到摄影创作的主观目的;3、虚实,虚实交互应用,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但摄影中常用的清晰与模糊,留白等等也都与美学上的虚实观念有关。画面中什么地方应当留有空白的空间,什么地方应当满满当当,都看创作者想要突出的主体以及其表达的情感主题。虚实相生的手法也常被摄影师用来构造画面的空间层次。4、比例,画面中的部分与整体以及各个元素之间都存在着比例关系,这就需要摄影师发挥其审美想象和审美思维,将画面中各个元素展现的比例,大小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来。5、和谐,和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准则之一。和谐建立在统一及类似的原则之下,同时也蕴涵着平衡,构图过分规整,则会缺乏生气,此时就需要或加强对比,或利用虚实来增强画面的活力。而相反的,若是过度变化,则又会显得画面散漫无章。因此在摄影构图中,美学就如同一把尺,平衡着画面中的各种元素,使得画面呈现出生动而不显杂乱,又有章可循的和谐画面。 四、摄影艺术作品的鉴赏 摄影艺术的意象物化,最后形成了可供欣赏的摄影作品,这还没有完成摄影创作的最后步骤,摄影作品的形成以及摄影创作的最终完成是以观众对于作品的鉴赏为标志的。在这个鉴赏的过程中,由于受众要形成自身独有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理,要运用自身的情感、思想和经历去解读作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美学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当鉴赏者或者观众看到一幅摄影作品,会先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其次,这期间受众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决定了这幅作品对于鉴赏者产生的影响。由于鉴赏者的人生阅历,受教育程度以及审美习惯和趣味的不同,其对同一幅作品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是各有不同的,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审美态度的影响下,受众还会以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艺术的理解、生活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充分发挥其联想和想象解读作品中包含着的情感和寓意。 综上所述,从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看,美学都始终指引和影响着其每一个步骤的完成,要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就必须要将美学元素充分的融入进摄影创作的点滴中。

时间就像流水,日夜不停悄悄流过,回忆里总是让人觉得十分伤感和感慨,想要了解照片里的 故事 作文 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有关照片里的故事 优秀作文 范文 素材,希望大家喜欢。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篇一】

我有一张珍藏的老照片,角边都已经泛黄了,但上面定格的那个人,却是永远活在我童年里的人。

他是个打白糖的,其貌不扬,我也从没问过他的名字。穿着上他也不讲究,衣服皱着,还有明显的污渍,尤其是裤子上常年沾着些白糖碎末。但他是我们孩子中,欢迎的人。

清晨,只要听到他那“卖白糖”的浑厚声音,我便会冲出家门,远远地看着他骑着那破旧单车来了,又看他停下车。邻居家的小朋友们也和我一样都出来了,待他单车停稳,我们便都一窝蜂围了上去,纷纷掏出自己身上的所有钱来,按他的指令排好队,但总免不了插队的,便又要费一番周折。

只见他粗略的数了一下钱,往单车上的铁盒子里一丢,便拿起小锤子,打起白糖来。他先重重地敲四周的白糖,知道糖块松动,便小心翼翼地一下一下有节奏地敲着白糖的下半部分。当白糖看着要掉下去时,他又立马换了一把小铲子,迅速的把那块白糖铲进早已准备好的小袋子里,在手里掂一掂,是在估算重量。但不同的是,他卖给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时候,总会再多敲下一小块。

就这样,我们可以围着他玩一上午。到了中午,他很想去吃饭,却又放心不下自己的糖,只得干等。我看时机已到,走上前去,邀他去我家吃饭,而我帮他守糖。他大概是饿极了,满口答应着就走了。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便开始学着他的样儿,敲下一块糖,不料力度没控制好,糖碎了。我一边责怪自己,一边手忙脚乱地将白糖铲到袋子中,又拿起锤子,敲下一块,赶紧用铲子铲出白糖装上。我刚装完,他就回来了。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我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他似乎没发现什么异常,只是朝我笑了笑。我便赶紧转身,故作镇定的走了。

这张照片是我即将离开小镇时拍的,依稀记得他当时笑着说:“我没 文化 ,不会用这东西,也买不起,现在赶一回时髦喽。”我们便合了影,照片,自然是留给了我。

照片里的他,用甜甜的白糖,温润着我的童年,那一声声敲打白糖的曲子似乎还在耳畔响起,你听!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篇二】

我的家里,有一张让我难以忘怀的照片。因为有它,我的记忆像定格在了那一刻,久久不能忘却。

那是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班主任帮我们排好了最后的队伍,并告诉我们:“拍完这张 毕业 照,就代表你们的小学生涯结束了,你们可能也就各奔东西,以后就谁也顾不上谁了。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好好珍惜这最后一次拍集体照的活动吧!”班主任刚说完,学校的领导,我们的科任老师也都纷纷到了场,去到了自己的地方,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我们的班主任在照片的正中心,虽然脸上洋溢着微笑,但那不争气的泪水却在眼眶中打转。英语老师的脸上写满了忧愁,以前她给我们上课时的那双炯炯目光,如今却已经变得暗淡了,是因为不舍吗?每当我看见校长右手边那个残缺的位置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语文老师吧,他并没有参与拍照,因为他说了,我们不需要记得他的容貌,不需要记得他的功,只需记得他的严格,只需在十年后记住,在我们的生命中,还有他这样一个路人甲经过了就足够了……

想到这一切,我不禁潸然泪下,仿佛我们的别离就在昨天,我们一起去野外疯,一起闹,我们的每一次秋游、春游,每一次活动,每一次演出,所有的一切都那么美好,所有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从前总说“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到了今天,时光仍旧也没老,但我们却都散了,都各奔东西了。许多年后谁都不会有多记得谁了。

虽说世界上有许多事等着我们去感悟,可是呢,我们也必须抓住时间,与它共进退,时间在推移,我们在成长,我们又为什么不可以抓住时间快乐的成长呢?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篇三】

我翻开了一本相册,眼神只在一瞬间就瞟到了一张照片,定格在了照片上。在照片上,我和爸爸妈妈快快乐乐地笑着——这是我们去年在方特玩时拍的。我的思绪也随着照片飘到了去年的方特游。

到了方特,我欢呼着冲下车,便迫不及待地拉着爸爸妈妈开始我们一天的方特游。

我再次欢呼了一声,就赶紧坐了上去。等一切准备就绪茶杯就慢慢旋转起来,且速度越来越快。这时,坐在我们对面的一位姑娘告诉我们:“这里茶杯中间的黑色转盘,是用来控制茶杯旋转的方向和速度的。”我们试了一下,果然如此。可是我一激动,用力过猛,使茶杯一下子旋转如飞。我在刺激得快感中嗷嗷乱叫。闭上眼,我仿佛飞了起来,耳边尽是呼呼的风声。不过这下可把爸爸害惨了。当“旋转杯:好不容易结束后,他差点晕过去。

我们早上四点起床,快速吃了饭,就急忙到旅行社坐车准备去郑州。一路上,车上满是欢声笑语。车窗外艳阳高照,高大茂密的树木冲着我们点头,好像在祝福我们玩得愉快。我的心也早被这欢乐的气氛渲染了。

我们打开地图,目前距离我们最近且可以玩的是“转转杯”。我们到了地方,就被眼前这一幕震住了:在一个大转盘上摆放着几只青花瓷模样的巨大茶杯,可以容纳好几个人。在转盘中央则有一只被茶杯包围住的茶壶。看那样子,似乎是要人坐到茶杯里,被不停地旋转,享受天旋地转得快感。

“啪”的一声,相册掉在了地上,把我拉回现实。即使过去一年,每当我回想起来,也仿佛身临其境。那次方特游,如一只彩色画笔,在我的人生画卷上如上快乐的颜色。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篇四】

这是一本台历,上面挂了一张照片。由于年代久远,已积了一层灰。轻轻擦去灰尘,一个站牌显现了出来。站牌上四个黯淡的白色大字清晰可辨“南京西6”,由此牵出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许多年前的“五一”节,南京人头攒动,各大景点人满为患。不得已,我们只好放弃游玩计划。猛然想起在某本书上看到南京有个已经不办理客运业务的古老火车站——建于光绪三十一年的南京西站,于是动身前往。

下了16路公交车就看到铁道口,不过横杆已被拆除,只剩指示灯还在。从侧门进了站,照片上的“南京西6”站牌就出现了。此时这个站台还有一辆绿色列车停靠。再往前看,几个残破的、饱经风霜的站台,一段段锈迹斑斑的铁轨。不远处的1号站台,还停靠着三节更老的硬座车厢。我看到水牌上写着“南京东—南京西”,下面还有三个小字“通勤车”。这是一辆普客列车,蓝色的硬座已变成了灰色,车身绿漆早已剥落,露出大小不一的黄铜色铁皮,看上去已不再运营。铁轨之间稀稀落落长着些绿草,站台上也没人打扫。远一些的地方有一个机车库,里面存放着很老的机车。我看见有东风机车停在那里,有一辆还在运行的蓝色车头,居然还能听见汽笛声。过一会儿一辆红色的东风机车拉着绿色火车进了站,调头后又拉走了绿色火车。因为这实在难得一见,我便不失时机地拍了几张照片。

站在6号站台,望着这个小火车站,恍如隔世。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这个车站的繁荣,犹如今天的各大景区人流如潮的景象。俱往矣!再如何繁华,都有结束的一天,不可能万古不朽。

此时,照片依然无声地挂在台历上。它默默地诉说着去往南京西站的往事。它无声的语言,一直镌刻在我心里。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篇五】

一张照片,记载着一个故事;一张照片,讲述了一段经历;一张照片,勾起了一份回忆;一张照片,饱含了一份情感——奶奶抱着年幼的我,在公园玩耍。

这是十年前的照片了。奶奶抱着我,眼神里透露出慈祥的目光。而我,则是展现出了孩子那天真可爱的笑容。这一张照片的像素虽不太高,但照片中的爱却可以超过山高。坐在书桌上,看着这张照片,回忆满满的它,让我回忆起许多……

奶奶,是我除了父母外最亲的亲人。她待我很好,很疼爱我。可是上帝很欣赏她,早早把她给带走了,带去比这里更好的地方生活。她,很慈祥友好,从来不骂人。“为什么你要去那里买,有什么好的?老是走来走去干嘛!”有人冲着奶奶喊道。“为了给你买更好的东西吃啊。”奶奶心平气和地笑道说,丝毫听不出一丝丝愤怒的语气。奶奶就是不爱生气。她开朗爱笑。她认为,笑一笑,十年少嘛。来这世间走一趟,就要过得开心、有意义。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金色的阳光挥洒在路上,草丛边,河岸。阳光暖暖的,阳光不燥。一阵清风吹来,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脸,噫,舒服极了。这么好的天气,绝不能错过去公园玩。绿油油的草坪上坐着许多人。风一吹,空气里的花香味,青草味使人神清气爽。奶奶拉着我稚嫩的小手,走在草坪上。

刚刚学会走路蹒跚学步的我追不上奶奶。她总让我似抓又抓不到。每次我的小手快抓到奶奶的衣服角时,奶奶又加快了脚步,跑得我上气不接下气,气喘吁吁。突然,在我的视线里奶奶的脚不见了。抬头一望,人呢?到处都是我不认识的人,奶奶跑哪儿去了呢?我停下了脚步,驻足原地。心里涌起一股焦急,望着消失不见的踪影,我……“咯咯咯”奶奶突然从后面挠了我痒痒。刚刚的焦急瞬间风吹云灭了。被奶奶这么一逗乐“扑哧”我笑了出来。

奶奶抱起我,给我讲笑话啊,故事啊,还扮了很多鬼脸来逗我就开心。周围又响起孩子们天真银铃般清脆的笑声。正好,妈妈刚好下班路过,见我笑得这么开心,赶忙从兜里掏出相机“咔嚓”拍了下来,留住这美好的一刻。这一瞬间,就此定格了下楼,成为最珍贵的故事。

玩转着手中的笔,拿着这一张珍贵的相片迟迟不愿放下。想起了天堂里的奶奶。在我脑海里,奶奶的背影是那么的朦朦胧胧,倘若给我多一些时间,我一定要记住她的样子。但是,奶奶的性格,却永远烙印在我脑海里:不生气,慈祥,善解人意。

奶奶,你现在过得好吗?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篇六】

哈,那么多的照片!我喜滋滋地从相册中翻出照片。品尝着那些照片中的喜悦。看见它们,我就会想起一切,想起那些欢乐的时光:看见它们,我就会忘记一切,沉静在那些欢乐的时光。

瞧,这不是我们上《数的整除》前拍的照片吗?我们14位同学站着,坐着,躺着,在那片绿油油的草坪上,我们笑着,愉快的笑着,但笑中似乎露出一丝疑惑:不是上数学课吗?拍照干什么?原来,老师为了让我们了解数的整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知道数的整除需要哪些条件,特意拍了照。以同学们怎样进行分组来说明两个整数相除,商正好是整数,余数为零时才被整除。大家从活动中学到了知识,从学习知识中得到了快乐,这多好啊!

喏,这是我们在“六一”节时拍的照片。照片上的我们正在高兴地踩气球呢!只见参赛的同学脚上都系着五颜六色的气球,互相踩着对方的气球,又要防止被其他人踩到气球,这个游戏需要极高的警觉性和灵活性。我小心地跨步来到比赛场地,集中了精神。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我趁一位同学不备先下手为强抢先踩破他的气球。谁知我还没来得及庆幸,只见小华一个箭步快速向我的气球踩来,我急忙连躲带闪,把脚抬起,他踩了个空。可我却一跃而起,下来时踩破了他的气球,太棒了!这使我更是欣喜,沉静在胜利者的.喜悦中呢!又听见了“啪”的一声。我正在纳闷呢,一看,地上又是一个破气球,是我的!原来,机灵的晖晖乘我和小华“激斗”时,乘虚而入,把我的气球踩破了。真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呀!看来,做事不能得意忘形啊!踩气球这个游戏锻炼了我们的灵活性,又提高了警惕性,真是令我们乐开了花。

啊!又是一张照片。是我和小飞的合影!那时,我正专心致志地教着小飞解难题,小飞耐心地听着我讲的内容。说得诚恳,听得专注。我俩谈得投缘,是 爱好 摄影的小张捕捉了这一美好的瞬间。小飞已经转学了,这张照片是我和他唯一的合影,这是友情的见证,友情的合影。

嗨,照片里的故事像七彩的泡泡一样,飘逸在蓝天下,飘逸在美丽的校园里,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塑照了一个七彩缤纷的校园。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篇七】

时间就像流水,日夜不停悄悄流过。我也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小男子汉了。放下那本尘封已久的相册,我抚摸着每一张照片,每一张照片上都记录着童年的一件件往事。忽然,我看到一张照片,不禁笑了起来。

在这张照片里,有一个穿着T恤衫、短裤,还剔着光头的小男生,正在看老虎呢,而这个小男生就是我。

记得在我六岁左右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带我去动物园。我蹦蹦跳跳的进了动物园,看见了许多动物,有可爱的梅花鹿、高傲的长颈鹿、聪明的猴子、还有冷冰冰的蛇……后来我左拐右拐,来到了一个没有动物的栅栏旁,我心想:这里怎么怪怪地,只有一座假山?谁知这时突然从假山后面蹦出来一只大老虎,老虎十分威风,看到我在看它,便冲我大吼一声,随后向我这边跑来。我看到老虎凶恶的样子,就吓哭了。爸爸看到后,急忙抱起我来安慰,我不停的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止也止不住。爸爸一边用手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一边轻声说道:“宝宝不要怕,宝宝不要怕,你看,大老虎在笼子里呢,它出不来的,它可是山中之王,你以前不是常说你也要像老虎一样什么也不怕,当大王吗?”听了爸爸的话,我慢慢地不哭了。

我又看了看老虎,这会它已经爬在了假山旁,虎头虎脑的真好玩。我的胆子也渐渐地大了起来。我走到了栅栏边,静静地看着大老虎。这时爸爸拿出照相机,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

一张照片,一段回忆,这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永久珍藏。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篇八】

轻轻翻开那尘封记忆,静静欣赏你和他的故事,那一张张艳丽的照片仿佛能把我带到那些年,你俩在一起时的场景。

那时,你还剪着齐耳的短发,身上穿着一件橘色的背心和墨绿色的七分裤,俨然一副清纯学生的样子,实在无法联想到现在的你。水灵的大眼睛被那单眼皮衬得既可爱又单纯,嘴角微微翘起,望着山的那一方,似乎在遐想着些什么。

那时,他还留着一个大背头,土气十足,但他后来一本正经地跟我解释说,当年刘德华也是这个头型。除了头型的怪异,他还带着一个棕色镜片的近视镜,眼睛本来就小的他,在那副能把眉毛都罩住的眼镜里,愈加显小。咖色的皮大衣,黑色的羊毛衫,藏蓝色的西裤,棕色圆头的皮鞋,这样的装束,配上那个不规则的“大鹏展翅”的姿势,让人觉得滑稽有趣。

后来,你穿着浅粉色的婚纱,长长的头发被高高挽起,被一朵娇嫩的花朵覆住,饱满的额头露在外面。而他穿一身黑色西服,还是那个大背头和棕色的'眼镜,胸前插了一朵红色的花,他将你轻轻抱起,从二层小楼抱到婚车里,我想,那五分钟的路程在那一刻应该很漫长吧!

你和他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对方,我真想穿越到那时候,听你和他说:“我愿意。”你和他皆是笑靥如花,两手紧紧地牵在一起,再换成一个深深的拥抱。旁人脸上的羡慕、欣慰、喜悦、被拍红的双掌,都在为这对新人祝福。

现在你从当初的清纯变成如今的成熟干练,现在他从当初的傻气变成如今的稳重潇洒。你们从当初热恋中的小情侣,变成今天默契十足的“老”夫妻,从当初的艰辛动荡变成今天的舒适安稳。我不禁想说:“爸爸妈妈,我好羡慕你们!”

缓缓合上相册,慢慢闭上双眼,幻想着,我的他,我和他。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篇九】

今天,我在整理照片时,发现有一张我骑着木马的照片,使我想起去年爸爸妈妈带我去泉州游乐园玩的情景。

我一进游乐园的大门,马上就可以看见许许多多好玩的游戏,如“勇敢者转盘”,“激流勇进”,“摩天轮”……

在游乐园里,最惊险刺激的游戏就要数“过山车"了。随着隆隆的响声,山车开了。一开始,山车的速度很慢,如马车行驶,不知不觉,车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像骏马在奔驰,让人提心吊胆的。车倒翻走时,那惊人的速度让人赶紧闭上眼睛,等我眼睛睁开时,惊人的地方早已过去了。当我正要吐一口气时,山车突然像一条蛇在树枝上爬行,一上一下的,不停地绕来绕去。我刚落下来的心又提上去了。山车停了,我走下楼梯时都快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在游乐园里,最幼稚的游戏就要数“旋转木马”了。我坐上了一匹带有黑色的白木马。木马一开始也是转的很慢,过了一会,木马转的速度变快了,可是不像过山车的速度那么快。坐到第二圈时,我就叫爸爸帮我照了一张照片。

每当我看见这张照片,就会想起爸爸妈妈带我去游乐园玩的情景。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篇十】

今天,翻开我的相册,一张醒目的照片映入我的眼帘,那是一张我们到河边 野炊 的照片,野炊的情景又立刻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记得那是去年的春天,老师告诉我们要去野炊的消息后,我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头一天,老师就给我们分好小组,提醒我们各自要拿的东西。第二天,我们就带上自己的东西来到学校,有的背铁锅,有的背柴,有的背碗筷和 炒菜 的佐料……

来到河边,老师首先告诉我们要注意安全,然后我们各自找了一块平地挖坑煮饭。由于我们太小没有 经验 ,所以挖的坑不是大就是小,不是深就是浅。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挖了两个坑当灶,放上锅平平稳稳的。一个煮饭,一个炒菜。我们先煮饭,舀上水,淘好米之后,王小明就开始烧火。他把一把干草点着就放进灶里,结果火熄了,他就把头神到灶口用嘴去吹,烟一下子把他熏得眼泪都流出来了,他就用手揉了揉眼睛,结果一个大花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王小明负责烧火煮饭,我们几个就负责炒菜。我们准备做一个莴笋炒腊肉,一个炒胡萝卜,还有烧一个番茄蛋汤。我们先要剥掉莴笋的皮,莴笋皮真难剥,我们把莴笋剥得坑坑洼洼的,难看死了;胡萝卜切得大的大、小的小、厚的厚、薄的薄。还好,腊肉不用切,是大人们给我们切好了的。一切准备好后,我们就往锅里倒油,老师告诉我们,要等油出烟才能倒菜。我们看见油出烟了,就把切好的莴笋倒在锅里,只听见“哧”的一声,小油珠溅得我们脸上、手上到处都是,隐隐作痛。接着,张__赶紧舀来一勺盐放在锅里,又把腊肉倒在里面。这时,烟熏得我们睁不开眼睛,只能跑到一边去,不时的过来把菜翻一翻。大约十分钟后,第一道菜终于被我们做好了,我们心里都很高兴,于是又一鼓作气,炒好了胡萝卜,烧好了番茄蛋汤。

该是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时候了,我们请来老师一起品尝,结果却出人意料:莴笋炒腊肉咸了,胡萝卜淡了,番茄蛋汤水少了,就像红烧的。我们都很失望,老师安慰我们说:“不错嘛,这可是你们自己的劳动果实。这次不太好,吸取经验,我相信你们下次会做得很好的。”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我们又高兴地吃起来。

照片里的故事优秀作文范文素材相关 文章 :

★ 照片里的故事优秀作文范文素材【5篇】

★ 照片里的故事优秀作文素材大全10篇

★ 小学生照片里的故事作文优秀素材10篇

★ 照片里的故事满分作文素材6篇

★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精选10篇

★ 照片里的故事优秀作文素材6篇

★ 照片里的故事七年级优秀作文15篇

★ 照片里的故事600字优秀作文素材(5篇)

★ 照片里的故事作文素材800字【5篇】

★ 照片里的故事优秀作文5篇

摄影与新闻摄影主题论文选题方向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摄影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摘要: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新闻摄影 成像特点 色彩

一、M模式

这是一种手动曝光模式。包括基本拍摄区里的全部模式的功能和创意拍摄区里的P、AV、TV、A-DEP模式功能。用好“M”模式:

1、 了解全部光圈与全部速度的功能

2、 明确侧光与曝光的关系——先侧光,之后按下快门曝光。

3、 明确侧光点——主体形象的重点部位,即整个画面的趣味中心。

ISO感光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ISO25、ISO50为低速感光度,ISO100为中速感光度,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200、ISO6400为高速感光度。感光度等级之间是倍率关系。感光度与快门速度:1、感光度依据快门速度的等级而设,即感光度的每一倍率之间相当于一档快门速度的时间量;2、感光度为快门速度而设,为作者提高快门速度而提高感光度。

二、不同焦距镜头的成像特点

1、标准镜头(焦距长度为50mm,视角在46°的为标准镜头)

镜头的视角宽度与人的生理视角宽度基本一致。所摄画面对角线基本一致。所摄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与人在现场的感觉基本一致。性能优势:景深范围较大,所摄图像不变形。适合拍摄真情实感的人物、景物、动物和大场景。

2、 广角镜头(距在28mm(120相机*())以下,视角75°以上为广角镜头。)

特点:视野宽、景深大,适合拍摄大场景。注意利用前景透视,可强化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

3、鱼眼镜头(焦距在15mm,视角在180°的镜头为鱼眼镜头。)

这种镜头前边大,后面小,其形状酷似鱼的眼睛。故取名为“鱼眼镜头”。此类镜头视角极宽,对景物囊括力极强,适合表现场景的博大气势,但所拍摄物象变形。

4、长焦镜头(焦距200mm(相机*()以上,视角12°以下。)

此类镜头视角窄,远摄能力强,可把小的物象放大,适合拍摄微小物体,摄取远处景色,抓拍人与动物的活动。

三、影响景深的因素

景深是指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的大小受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物距)远近制约。光圈的大小: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因为光圈越大,在焦平面前后弥散圈范围缩小,所以得到的景深越小。焦距的长短:不同焦距的镜头用同样光圈对同一距离的目标拍摄,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则最深越长。用焦距长的镜头,镜头伸出量比焦距短的镜头大,在焦平面上形成的像大,弥散圈直径也大,那么,焦深和景深也就变小了。物距的远近: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景深的大小取决于被摄物体的距离。物距愈远,景深愈大;物距愈近,景深愈小。

四、新闻摄影构图

新闻摄影构图,就是摄影者在新闻现场围绕拍摄目标,通过照相机的取景框把握画面的主次关系,轻重关系以及主体与画面空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建立一种画面秩序,寻求一种生动的画面形式,来透彻地表达主题思想。

1、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

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户主要是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突出主体,处理好主次关系),提炼动人的美景,构建一个动人的画面形式(a、使用镜头;b拍摄角度;c衬景选择;d光线选择;e色彩运用;f拍摄技巧),透彻表达主题思想。

2、新闻摄影构图的特点

以事实本身的形式为基础;现场选择;瞬间构图,摄影师在新闻摄影构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律,多在运动状态下构图,少在静止状态下构图,多在抓拍中构图,少在摆拍中构图,多以人物为构图对象,少以景物为构图对象。画面要有明确的视觉印象(结构的明确性),结构要简洁明了(结构的简洁性),要统一协调(结构的整体性),要具有生动性(结构的生命力)。

五、照片画面内部结构运作

画面构成的三大要素:主体、陪体、衬景。主体: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主题思想表达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分量和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度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主体可以是单一形象,可以是并列形象,还可以是一个群体。主体选择与表现把握的基本标准一是具备典型性;二是在画面中必须突出(A近景拍摄法;B抓取典型动作;C情节与细节表现;D影调、色彩对比法;E景深突出法;F光线构图法;G线条透视)三要要传情达意,陪体:画面中的“配角”,其主要作用是协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与主体承担共同的使命。摄影作品有了陪体可以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对画面发挥多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但这也取决于自身的形象价值和精神价值。

六照片画面外部框架把握

1、画面的种类:从取景框的轮廓结构看,伺周边线就是一个影像框架,随着作者对空间范围的取舍,被其框入的影像会形成四种画幅: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自由式画幅。

2、画幅的适应特点

横幅——适合表现左右走向和辽阔宽广的场景。

竖幅——适合表现上下走向和高大的物体。

方幅——适合表现高宽等同和具有一定视觉力度的物象。

自由式画幅——适合表现轻松自由的事物。

变化拍摄距离,主动把握画面景别(照片画面景象空间的大小不同变化)

1、远景:从远距离拍摄的画面场景。它尽可能广阔地展现被摄事物场景的广阔度。获得出色远景照片的方法是事先选择具有姿态变化、明暗变化g、高低变化、色彩变化的景色。

2、全景:全景取景范围比远景略小,为表现整个被摄体的画面,摄影者从较远距离拍下事物的全貌。通常多指人文景观及社会景观,这种景别视觉空间大,且相对完整,通常需要在高角度与远距离拍摄。其作品价值也要建立在形象特色和精神力量之上。

3、中景:主体相对突出,在其周围有一定的空间的摄影景别为中景画面。这种景别适合展现情景交融的场面。(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近景:用比中景更近的拍摄距离拍摄。使用近景拍摄人物时,主体占画面最大部分,几乎没有什么环境,这使画面显得更为集中。这种画面适合表现人或物体的具体特征,解释事物的内在境界,有利于达到形象的个性化。

5、特写:摄影师逼近人与物体的某一局部进行细致深刻地刻画为特写。这种画面通常需要用长焦镜头或微距镜头拍摄。

参考文献:

[1] 《明室》 罗兰.巴特 / 赵克非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3-1-1

[2] 《走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瓦尔特·本雅明 / 许绮玲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8

我国新闻摄影的传播学思考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现在,新闻学的内涵正在向传播学扩展,从而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一、新闻摄影和传播学概述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摄影图片主要依靠抓拍完成,用来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新闻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新闻摄影一般都会对摄影图片进行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新闻摄影图片的主要特征为:

(一)时效性

新闻摄影必须体现一个“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引人关注的新闻事实。如政治事件、经济消息、社会热点、国际关系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报道等。

(二)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虚假的新闻报道只能遭受谴责。

(三)典型性

新闻摄影报道的典型性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

(四)现场感

新闻摄影的的现场抓拍,应以正确反映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而不应过分雕琢,因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损于对事实的报道。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新闻摄影与传播学息息相关,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都需要通过新闻摄影来记录和传播。

二、新闻摄影的传播学理论研究

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许多为传播学研究所感兴趣的问题被引人了新闻摄影的论研究之中。新闻摄影理论界在研究新闻摄影本身的属性之外,已开始向传播学至社会学领域扩展。如研究新闻照片中总统候选人的形象是怎样改变选民们的投票决定的报纸改为彩色印刷发表彩色照片之后,是否改变了读者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除了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在题材上的扩展外,许多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被认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也大量地使用在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之中,如统计学、问卷调查以至实验等等。这些定量取代定质,科学取代人文的研究方法,将新闻摄影的问题放人社会结构上加以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为新闻摄影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充分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人类社会中经过人脑加工处理的信息,属于意识范畴,但其内容来自客观世界,表达形式则以声音、文字等为其物质补充,不同的人在接受理解、使用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改变人类社会信息来源及其内容的客观性。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主要为两个阶段,传播者信息处理过程和接收者的接收传播的信息处理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制作和发行,其中摄影师拍摄新闻作品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摄影作品汇总后,编辑对新闻摄影照片进行挑选、剪裁、然后发排制成媒介、传递给受众。

这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于信源,他们拍摄和捕捉具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增加其信息价值,试图将自己的感觉、观念传递给社会大众。第二步骤则是编辑在大量新闻照片中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以保证媒介的宗旨和报道计划的完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守门人”行为。这些传播者主宰着对社会信息筛选加工的大权,并通过媒介对社会信息进行主产、表现和传插。传播学家巴斯曾就此提出著名的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并进行归纳描述,很有参考价值。

新闻摄影传播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新闻报道发生后,广大受众对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和信息内容的反映过程。“在艺术传播中,最简单的反馈出现在作者与受众之间。而在新闻摄影传播中,情况略有不同,要相对复杂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情形,实际上与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相关联,这里要强调的是,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既有被动的信息接收,又有主动的信息寻求,这是由受众心理因素决定的。在传愉与反馈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读者看了作品,接受传播者的信息,只构成一种传播关系。

对新闻摄影信息,接受者同样具有可选择性,因为人们总是通过主动地求取对证明有利的信息,以减少自己认知的不协调。也就是说,新闻摄影同样要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明确的目的性,以求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由于新闻摄影形象语言的缘故,接受者不仅不可能接受全部传播信息,而且有可能在进行解读时,与报道者希望达到的主观意愿不一致。因此,传播媒介的影响并不是出现于有意识的预见和观念的层次上,而是在感觉比例和知觉类型的下意识层次上。希望这在新闻摄影传播研究中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结语

新闻摄影是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并用传播学的原理、观点、方式、方法重新审视新闻摄影的全过程,实际上已找到了和以往不同的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途径,将新闻学的内涵向传播学扩展。由此,我们可以考察、分析、研究新闻摄影的各个构成环节和外延,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论 文 选 题 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 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 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文化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当代教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试析报纸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性 浅论报纸发行定价与发行量的辨证关系 对《环球时报》经营模式的一些思考 地市级党报的广告经营初探 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探析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盈利模式探析 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中国媒介购买公司发展历程探究 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我国党报生存策略分析 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当今传媒的启示 中外讣闻报道的对比分析 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梁启超(或其他名报人)办报思想研究 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改革研究 中国电脑游戏产业运营前景探析 博客现象研究 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象及前景分析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网络作品版权保护问题研究 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论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的构建与培育 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业与发展对策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 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 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研究 论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 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 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超级女声"营销得失论 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 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 试析解读新闻中的"解" 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 新闻发现与综合新闻 工作报道与时政新闻 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 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 谈文学期刊的时尚趋势 论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 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 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 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 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 论采访的技巧 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 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 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本专业选题要求紧靠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选择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进行论文书写。以下选题供参考,希望大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与写作,特别强调的是本科选题不要太大。 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 002 评“用事实说话” 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 012 马恩新闻思想研究 013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014 刘少奇新闻思想研究 015 近代新闻思想研究 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 论新闻客观性 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21 《都市快报》之我见 022 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 023 邵飘萍研究 024 韬奋研究 025 范长江研究 026 旧中国的百科全书??《申报》研究 027 浙江新闻史研究 028 建国以来新闻史专题研究 029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研究 030 邸报、京报、小报的研究 031 近代外报研究 032 维新报刊研究 033 近代新闻业务研究 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 035 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研究 036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研究 037 鲁迅、邹韬奋、范长江、斯诺现象研究 038 中共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研究 039 国民党各个时期新闻政策研究 040 略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深远意义 041 大众化报纸研究 042 十九世纪廉价报纸成功的原因 043 美国著名报人和报纸研究 044 客观报道、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评析 045 西方著名新闻媒介研究 046 略论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 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48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走向 049 西方报纸商业化(或垄断化)之我见 050 试析鲁珀特.默多克的经营特点 051 竞争中的美联社(或路透社) 052 报纸与网络 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 采访技术初探 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 略论新闻导语 066 新闻背景初探 067 新闻结构探讨 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 略论人物通讯 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 试论新闻特写 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 试论新闻语言 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 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083 重视自身规律,把握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丰富性??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084 试探阐释性报道中动态信息的契机作用和强化方式 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之一 086 专业知识、思辩能力、人情味??试论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 087 科技报道主体的受众意识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 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1 复合型人才、专业化文笔??对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重要成功点之理解 092 专栏记者的哲学修养和政治品位??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办报” 093 穆青“时代典型采写思路”给今日记者的思考和启示 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5 试论评论的选题 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 报纸短评初探 099 报刊署名评论特色小论 100 试论评论语言的形象化 101 评论写作论证的技法 102 略论杂文的形象性 103 王韬政论的特色 104 梁启超的“时务体”风格刍议 105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6 广播电视评论专题研究 107 新闻编辑的功能 108 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09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0 集纳专栏研究 111 试论编辑技巧 112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114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 编辑策划研究 117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118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119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 120 采编播合一是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 121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122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 123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124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一与解说词写作 125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 126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 127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 128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129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130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 131 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 132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 133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134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135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 136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137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138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 139 爱德华.默罗与现场直播 140 BBC的体制改革对公共广播电视的意义 141 CNN对我们的启迪 142 广告学原理研究 143 广告传播研究 144 广告运动研究 145 广告策划与创意 146 广告心理学研究 147 广告文案写作 148 广播电视广告制作 14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规 150 消费行为学研究 151 市场营销与广告 152 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 153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 154 名牌战略研究 155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 156 中国广告市场法要素关系现状分析研究 157 21中国广告发展趋势研究 158 老年消费市场研究 15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制建设 160 公共汽车上的平面广告研究 161 广告中商品文化的传承研究 162 从“不买的消费者”一说看广告产品的定位 163 广告内容的编排与人们的认知规则 164 阈下广告的原理与应用 165 消费者的决策研究 166 广告人的情感体验与广告作品的情感诉求 167 广告效果测量方法之我见 168 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 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 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 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 173 公益广告研究 174 媒介全员公共关系 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 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 177 报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 179 传媒集团化研究 180 传媒组织管理研究 181 人力资源配置研究 182 传媒领导人类型研究 183 我国媒体经营特色研究 184 西方传媒集团发展历史研究 185 中西媒体经营理念研究 186 媒体的垄断与竞争 187 发行研究 188 媒体整合营销战略研究 189 传媒现代化研究 190 中国传媒大扩版、改版机制分析 191 产业化研究 192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193 媒介定位与细分市场 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参考选题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2、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3、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社会现象,比如一些道德、经济方面的东西

我也是学新闻的,不过毕业论文没想这个,给你点我的建议,1、“新闻图片的商业传播”主要现在新闻和经济挂钩,摄影记者的商业取向;2、新闻图片和肖像侵权这类事情发生的很多,随着国民的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高,尤其在报道一些反面新闻的时候,也可以和第一个商业传播联系起来,图片是卖钱的,摄影者可以得钱,而被拍着着呢,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另外1楼的建议也是很好的

新闻摄影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新闻学的论文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字,应以最恰当、最简洁的词语反映出新闻学论文的主旨。下面我将为你推荐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一) 1. 中原摄影与中原 文化 2. 广告 摄影表现的难点与攻克途径 3. 广告摄影与新闻摄影异同 4. 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 5. “虚拟世界”与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6. 英文报刊的特点分析(或相关研究) 7. 解读虚假广告现象 8. 古文基本功与新闻学子的发展“后劲” 9. 呼唤绿色收视率 10. 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11. 谈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 12. 旅游广告策划 13. 招商广告策划 14. 服务广告策划 15. 汽车广告策划 16. 地产广告策划 17. 化妆品广告策划 18. 饮品广告策划 19. 食品广告策划 20. 服装广告策划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二) 1. 论隐性采访的优势 2. 传媒中健康资讯对女性的负面影响 3. 广告创意中的幽默表达 4. 广告中的“性”诉求 5. 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 6. “假日报纸”新闻误区浅探 7. 论科技新闻报道的贴近性 8. 论广电从业者的角色错位 9. 中外言论写作风格比较 10. 社会阶层与广告、产品定位 11. 路透社成功运作之探析 12. 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 13. 权威信息来源初探 14. 谈“问题竞争谋者胜” 15. 消费角色与广告策略 16. 消费者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中广告的作用 17. 信息时代的公众媒体素养 18. 浅谈学习型媒体的建构 19. 学习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20. 对报纸版面设计趋势的观察与思考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三) 1. 节目主持人的的文化素质问题研究 2. 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3. 我国主持人的优势及劣势 4. 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的问题研究 5. 发展主持人节目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6. 我国节目主持人素质的现状及发展的方向 7. 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8. 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比较问题研究 9. 当代广播传媒中发展新闻广播的重要意义 10. 广播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研究 11. 我国广播节目和传播特色及未来趋势 12. 广播节目编辑艺术的探讨 13. 试论当代广播媒介中广播节目现代及发展变化 14. 试论广播宣传的“符号”特色 15. 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 16. 论主持人在名牌栏目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17. 《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比较研究 18. 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19.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 方法 的运用 20. 天下风云—报人——XXX的记者生涯 21. 采访中的情感因素探究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四) 1. 报纸新闻的语言要求 2. 新闻标题 3. 晚报“早”出现象 4. 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 5. 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 6. 都市新闻的叙事 7. 报纸的扩版 8. 版面编排 9. 新闻策划 10. 深度报道 11. 经济新闻 12. 法制新闻 13. 新闻时评 14. 报纸广告 15. 记者的职业道德 16. 媒体的社会责任 17. 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 18. 隐性采访 19. 新闻摄影 20. 虚假新闻 2017新闻学论文题目(五) 1、我国新闻队伍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和复位 2、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3、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 4、刘少奇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改革的启示 5、中国最近十年的新闻改革 6、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 7、我国当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症结所在 8、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 9、论都市报新闻与党委机关报新闻的区别 10、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11、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2、论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3、汶川地震报道研究 14、新闻类博客研究 15、发展新闻广播必要性的现实意义 16、邹韬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探讨 17、中西新闻评论风格之比较 18、后奥运时代的央视体育报道 19、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 20、网络新闻标题与传播效果研究 猜你喜欢: 1. 有关新闻学论文题目参考 2. 新闻学论文题目参考目录 3. 新闻系毕业论文题目 4. 传播学论文选题参考题目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新闻与摄影的学术论文范文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摄影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摘要: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新闻摄影 成像特点 色彩

一、M模式

这是一种手动曝光模式。包括基本拍摄区里的全部模式的功能和创意拍摄区里的P、AV、TV、A-DEP模式功能。用好“M”模式:

1、 了解全部光圈与全部速度的功能

2、 明确侧光与曝光的关系——先侧光,之后按下快门曝光。

3、 明确侧光点——主体形象的重点部位,即整个画面的趣味中心。

ISO感光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ISO25、ISO50为低速感光度,ISO100为中速感光度,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200、ISO6400为高速感光度。感光度等级之间是倍率关系。感光度与快门速度:1、感光度依据快门速度的等级而设,即感光度的每一倍率之间相当于一档快门速度的时间量;2、感光度为快门速度而设,为作者提高快门速度而提高感光度。

二、不同焦距镜头的成像特点

1、标准镜头(焦距长度为50mm,视角在46°的为标准镜头)

镜头的视角宽度与人的生理视角宽度基本一致。所摄画面对角线基本一致。所摄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与人在现场的感觉基本一致。性能优势:景深范围较大,所摄图像不变形。适合拍摄真情实感的人物、景物、动物和大场景。

2、 广角镜头(距在28mm(120相机*())以下,视角75°以上为广角镜头。)

特点:视野宽、景深大,适合拍摄大场景。注意利用前景透视,可强化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

3、鱼眼镜头(焦距在15mm,视角在180°的镜头为鱼眼镜头。)

这种镜头前边大,后面小,其形状酷似鱼的眼睛。故取名为“鱼眼镜头”。此类镜头视角极宽,对景物囊括力极强,适合表现场景的博大气势,但所拍摄物象变形。

4、长焦镜头(焦距200mm(相机*()以上,视角12°以下。)

此类镜头视角窄,远摄能力强,可把小的物象放大,适合拍摄微小物体,摄取远处景色,抓拍人与动物的活动。

三、影响景深的因素

景深是指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的大小受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物距)远近制约。光圈的大小: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因为光圈越大,在焦平面前后弥散圈范围缩小,所以得到的景深越小。焦距的长短:不同焦距的镜头用同样光圈对同一距离的目标拍摄,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则最深越长。用焦距长的镜头,镜头伸出量比焦距短的镜头大,在焦平面上形成的像大,弥散圈直径也大,那么,焦深和景深也就变小了。物距的远近: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景深的大小取决于被摄物体的距离。物距愈远,景深愈大;物距愈近,景深愈小。

四、新闻摄影构图

新闻摄影构图,就是摄影者在新闻现场围绕拍摄目标,通过照相机的取景框把握画面的主次关系,轻重关系以及主体与画面空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建立一种画面秩序,寻求一种生动的画面形式,来透彻地表达主题思想。

1、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

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户主要是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突出主体,处理好主次关系),提炼动人的美景,构建一个动人的画面形式(a、使用镜头;b拍摄角度;c衬景选择;d光线选择;e色彩运用;f拍摄技巧),透彻表达主题思想。

2、新闻摄影构图的特点

以事实本身的形式为基础;现场选择;瞬间构图,摄影师在新闻摄影构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律,多在运动状态下构图,少在静止状态下构图,多在抓拍中构图,少在摆拍中构图,多以人物为构图对象,少以景物为构图对象。画面要有明确的视觉印象(结构的明确性),结构要简洁明了(结构的简洁性),要统一协调(结构的整体性),要具有生动性(结构的生命力)。

五、照片画面内部结构运作

画面构成的三大要素:主体、陪体、衬景。主体: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主题思想表达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分量和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度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主体可以是单一形象,可以是并列形象,还可以是一个群体。主体选择与表现把握的基本标准一是具备典型性;二是在画面中必须突出(A近景拍摄法;B抓取典型动作;C情节与细节表现;D影调、色彩对比法;E景深突出法;F光线构图法;G线条透视)三要要传情达意,陪体:画面中的“配角”,其主要作用是协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与主体承担共同的使命。摄影作品有了陪体可以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对画面发挥多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但这也取决于自身的形象价值和精神价值。

六照片画面外部框架把握

1、画面的种类:从取景框的轮廓结构看,伺周边线就是一个影像框架,随着作者对空间范围的取舍,被其框入的影像会形成四种画幅: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自由式画幅。

2、画幅的适应特点

横幅——适合表现左右走向和辽阔宽广的场景。

竖幅——适合表现上下走向和高大的物体。

方幅——适合表现高宽等同和具有一定视觉力度的物象。

自由式画幅——适合表现轻松自由的事物。

变化拍摄距离,主动把握画面景别(照片画面景象空间的大小不同变化)

1、远景:从远距离拍摄的画面场景。它尽可能广阔地展现被摄事物场景的广阔度。获得出色远景照片的方法是事先选择具有姿态变化、明暗变化g、高低变化、色彩变化的景色。

2、全景:全景取景范围比远景略小,为表现整个被摄体的画面,摄影者从较远距离拍下事物的全貌。通常多指人文景观及社会景观,这种景别视觉空间大,且相对完整,通常需要在高角度与远距离拍摄。其作品价值也要建立在形象特色和精神力量之上。

3、中景:主体相对突出,在其周围有一定的空间的摄影景别为中景画面。这种景别适合展现情景交融的场面。(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近景:用比中景更近的拍摄距离拍摄。使用近景拍摄人物时,主体占画面最大部分,几乎没有什么环境,这使画面显得更为集中。这种画面适合表现人或物体的具体特征,解释事物的内在境界,有利于达到形象的个性化。

5、特写:摄影师逼近人与物体的某一局部进行细致深刻地刻画为特写。这种画面通常需要用长焦镜头或微距镜头拍摄。

参考文献:

[1] 《明室》 罗兰.巴特 / 赵克非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3-1-1

[2] 《走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瓦尔特·本雅明 / 许绮玲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8

我国新闻摄影的传播学思考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现在,新闻学的内涵正在向传播学扩展,从而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一、新闻摄影和传播学概述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摄影图片主要依靠抓拍完成,用来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新闻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新闻摄影一般都会对摄影图片进行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新闻摄影图片的主要特征为:

(一)时效性

新闻摄影必须体现一个“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引人关注的新闻事实。如政治事件、经济消息、社会热点、国际关系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报道等。

(二)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虚假的新闻报道只能遭受谴责。

(三)典型性

新闻摄影报道的典型性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

(四)现场感

新闻摄影的的现场抓拍,应以正确反映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而不应过分雕琢,因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损于对事实的报道。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新闻摄影与传播学息息相关,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都需要通过新闻摄影来记录和传播。

二、新闻摄影的传播学理论研究

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许多为传播学研究所感兴趣的问题被引人了新闻摄影的论研究之中。新闻摄影理论界在研究新闻摄影本身的属性之外,已开始向传播学至社会学领域扩展。如研究新闻照片中总统候选人的形象是怎样改变选民们的投票决定的报纸改为彩色印刷发表彩色照片之后,是否改变了读者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除了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在题材上的扩展外,许多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被认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也大量地使用在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之中,如统计学、问卷调查以至实验等等。这些定量取代定质,科学取代人文的研究方法,将新闻摄影的问题放人社会结构上加以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为新闻摄影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充分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人类社会中经过人脑加工处理的信息,属于意识范畴,但其内容来自客观世界,表达形式则以声音、文字等为其物质补充,不同的人在接受理解、使用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改变人类社会信息来源及其内容的客观性。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主要为两个阶段,传播者信息处理过程和接收者的接收传播的信息处理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制作和发行,其中摄影师拍摄新闻作品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摄影作品汇总后,编辑对新闻摄影照片进行挑选、剪裁、然后发排制成媒介、传递给受众。

这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于信源,他们拍摄和捕捉具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增加其信息价值,试图将自己的感觉、观念传递给社会大众。第二步骤则是编辑在大量新闻照片中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以保证媒介的宗旨和报道计划的完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守门人”行为。这些传播者主宰着对社会信息筛选加工的大权,并通过媒介对社会信息进行主产、表现和传插。传播学家巴斯曾就此提出著名的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并进行归纳描述,很有参考价值。

新闻摄影传播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新闻报道发生后,广大受众对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和信息内容的反映过程。“在艺术传播中,最简单的反馈出现在作者与受众之间。而在新闻摄影传播中,情况略有不同,要相对复杂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情形,实际上与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相关联,这里要强调的是,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既有被动的信息接收,又有主动的信息寻求,这是由受众心理因素决定的。在传愉与反馈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读者看了作品,接受传播者的信息,只构成一种传播关系。

对新闻摄影信息,接受者同样具有可选择性,因为人们总是通过主动地求取对证明有利的信息,以减少自己认知的不协调。也就是说,新闻摄影同样要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明确的目的性,以求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由于新闻摄影形象语言的缘故,接受者不仅不可能接受全部传播信息,而且有可能在进行解读时,与报道者希望达到的主观意愿不一致。因此,传播媒介的影响并不是出现于有意识的预见和观念的层次上,而是在感觉比例和知觉类型的下意识层次上。希望这在新闻摄影传播研究中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结语

新闻摄影是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并用传播学的原理、观点、方式、方法重新审视新闻摄影的全过程,实际上已找到了和以往不同的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途径,将新闻学的内涵向传播学扩展。由此,我们可以考察、分析、研究新闻摄影的各个构成环节和外延,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新闻学是在文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逻辑学、语言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相关。新闻学是当前最有前途、最有影响、最有时代特点的学科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网路新闻编辑对网路传播现状的改进

摘要:随着网路时代的全面来临,网路新闻编辑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网路新闻编辑作为媒介资讯的“把关人”,要想在媒介融合时代改变网路传播现状,就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对网路资讯的选择、分析、评价和创造性传播的能力,表达出新闻的真实内涵,实现网路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网路新闻编辑;职业素养;媒介融合;网路传播现状

一、网路传播现状

有的网站为了迅速发新闻、争“独家”报道,仅仅靠网路上的海量资讯来写作新闻,所以大量未经认真采访和核实的新闻稿件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结果稿件中错误百出,逻辑混乱、连篇错别字出现、虚假新闻等现象随处可见。当今虽然进入了媒介融合的时代,但是很多网路媒介并没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功用,仍然依赖于传统媒体,导致网路新闻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网路新闻编辑需要如何改进

一提高网路新闻编辑的选择能力

现在很多网路新闻编辑每天的工作只是将纸质版的文字转化为电子版,然后加上一个显目的标题,这样就完成了日常的工作。网路资讯的庞大冗杂,受众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资讯,而且由于各种社交软体的涌现,网路编辑获取资讯的来源越来越广,甚至有的资讯是从普通网民的释出中获取的,所以讯息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这种情况下,网路新闻编辑就需要具有收集、分析、鉴别的能力,这就是一种选择的能力。[1]网路新闻编辑要在接触社会的资讯后,筛选出有价值的资讯进行释出,这样不仅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吸引受众阅读,也能让新闻正确引导受众,正确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二对网路媒体自身及受众的清晰定位

网际网路的迅速发展,使得对媒体网站建设的需求增加,然而很多入口网站在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后却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展示作用。很多网路媒介之所以得不到大众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的定位以及对受众群体的定位不清晰,一味地大面积、大领域释出资讯,又怎么能获得自己的忠实受众呢?网路媒体在受众市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但由于媒体对受众调查不够,一些媒体不顾自身优劣,也不管自身释出内容的取向,就随意释出资讯,所以其受众定位存在高度重叠和盲目性。而现代社会,人们在受教育水平、职业、兴趣取向、收入水平、生活享受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网路媒体的受众也出现了群体分化,需求也由过去的较为同一转为分化,必须要了解其中的差别,进行“差异化”受众定位。因此,只有在较长时期内向受众传达差异性的资讯产品和服务,满足其特殊需求,形成媒体的特有受众群体,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三根据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闻学给我们的是一种从事新闻的工作思维,让我们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要观察现实,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还需要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中吸取养料。网路的普及,在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给大众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资讯的释出具有不可控性,网路新闻编辑如何正确识别并独立地作出判断呢?网路新闻传播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的限制,与世界联通,所以要求网路新闻编辑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充套件自己的全球视野。现在的网路新闻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在网上查询相关资讯时,人们一般更倾向于阅读专业所需要的资讯,面对这样的受众,网路新闻编辑就必须有更丰富的知识积累,具备更高的文化修养。因此,网路新闻编辑不能只学习新闻学科,还应该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网路新闻编辑才能对新闻线索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运用数字化工具来进行特色报道

网路新闻传播运用高科技进行讯息传播,网路新闻的表现形式将逐步由静态转向动态。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资讯编写由简单的“文字+图片”的形式,发展成为集视讯、音讯、文字以及大量相关资讯连结的立体报道形式。今后,网路新闻采访中还会更多地运用视讯采访等手段,远距离实现“面对面采访”。[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网路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会用高科技,而且要能熟练地掌握现在的媒介工具,只有不断学习网路知识,加强网路传播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媒介素质,善于利用各种软硬体装置,才能开创一片新天地。这个网路媒体云集的时代,竞争异常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包括新闻内容的竞争、讯息可信度的竞争,也是网路新闻编辑自身素质的竞争。编辑应该充分利用网路的互通性,不能只求自己的发展,要与其他不同型别的网路媒体相互配合,互相促进,这样才能使自身竞争力有更大的提高,才能改善网路传播现状。

五记者应具备更强的道德意识

网路新闻工作者在资讯传播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道德意识,对发出的每条讯息负责。新闻工作者还要积极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料,发现并谴责不道德的资讯传播现象,以保证资讯传播的有效性和纯洁度,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记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在努力增强责任感的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尽可能地减少稿件中差错的发生。总之,网路记者应重视整体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良好的整体职业形象,以顺利完成资讯时代新闻传播者角色的转换。

三、结语

网际网路作为第四媒体,已经得到大众的认可。网路新闻编辑作为这个拥有海量的网际网路资讯海洋里的瞭望者,在这个有害资讯滋生并可迅速传播的温床里,不仅要扮演好瞭望者的角色,利用自身优势及时传达新闻资讯,还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让虚假、有害资讯止于网路之外,还受众一个干净的网路新闻传播环境,改善现在纷乱繁杂的网路传播现状。

参考文献:

[1]赵振杰.浅论网路编辑的文化修养[J].出版发行研究,20025:26-27.

[2]王巨集.网路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新闻爱好者,200511:45.

二: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新闻传播人才亦是如此。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时代的新特点,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方案提出了新的观点。笔者对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探讨,旨在为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其能够满足当前的时代特征和传媒行业发展的需求,从而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媒介融合;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路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并在传媒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新旧媒体的界限日渐模糊,媒介受众也由大众化向分众化转变,媒介融合时代悄然来临。媒介的融合发展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更加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因此,探索更加适合媒介融合时代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方案势在必行。

一、媒介融合时代传媒融合的特点

21世纪是媒介融合时代,网路、手机等新媒介出现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媒介。同时,人人都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现代传播成为平民化甚至是全民化的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资讯传播渠道更加开放与多元,传播渠道的多元使受众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受众向分众化转变。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成为趋势。但同时,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传媒发展中也存在诸如新闻真实性存疑、传媒公信力降低、受众选择性困惑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

二、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新要求

相较于其他新闻传播者而言,受众对体育新闻传播者的要求更高。体育新闻传播者不仅要懂体育、爱体育,拥有海量的体育知识,同时还要拥有敏锐的判断力与独到的见解。媒介融合时代对体育新闻传播者提出了新要求。

一运用多种媒介蒐集与整理资料

资料的蒐集与整理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海量的体育资料与丰富的体育知识是体育新闻报道的先决条件。一篇好的体育新闻报道,不仅要有记者的观点与见解,同时还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撑。大资料的来临使得资料的蒐集与整理不再复杂,在网际网路平台上,可以进行各种资料的蒐集、整理分析。所以,运用各种媒介蒐集、整理与分析资料,是一名体育新闻传播者应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综合应用多种媒介渠道传播体育新闻

媒介融合时代,多种媒介使用统一的以网路平台为基础的数字工具和数字语言,形成了大众传播特性、艺术表现形式和数字技术平台紧密结合的融合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体育新闻传播者亦是如此。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性要求体育新闻报道风格的娱乐化与内容的专业性。所以,体育新闻传播者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既要hold住官方文章,又要能报道街边趣闻,同时还要善于捕捉竞技场上潜在的新闻。使用资料工具与资料语言进行多种媒介渠道的报道,是体育新闻传播者必备的能力。利用多种媒介进行报道,要求体育新闻工作者写出适合各媒介传播特性的各种风格与体裁的文章,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新闻策划能力,策划出适合各种自媒体传播的“萌文”。当然,图文的处理与音视讯的制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

中国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上海体育学院试办体育新闻专业方向。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方向点已达2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院以及民办学校和其他社会办学机构。其课程设定大多以体育新闻评论、体育新闻学、广播电视概论、网路传播理论与务实、电视新闻务实、新闻摄像、体育新闻传播学等为主。但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体育新闻≠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专业成立至今已经培养了几代优秀的体育新闻人才,但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课程设定问题及教材问题。目前,国内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教材包括郝勤的《体育新闻学》、毕雪梅等的《体育新闻学概论》等。虽然弥补了体育新闻专业教材方面的空白,但是部分院校仍然将体育新闻专业停留在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体育简单叠加的层面,缺乏课程设定的专业性。

二师资结构有待调整,师资力量亟待加强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虽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体育新闻教育仍相当于起步阶段。随着新闻媒体的更新换代,专业教师仍处于较为缺失的状态。绝大部分院校的体育新闻学教师由高校新闻学或专业专案教师担任,缺乏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

由于师资结构存在问题,学生能接触到的有体育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使得目前我国体育新闻教育实践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师资方面的问题,还使学生最后的实习环节受到影响。首先,部分院校没有设定实习部分,即使设定了,对学生的实习地点等也没有做过多要求。其次,部分院校设定了对口的实习基地。此举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习难的问题,但部分实习基地的建设尚未落实,或者无法跟上时代要求,这也成为制约体育新闻专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

为应对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满足当前体育新闻报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性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当前体育新闻传播人才应该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多是理论知识掌握得多,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如何进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定,增开融合型技能专业课程

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在进行专业设定时,体育新闻学、体育电视编导、体育广告学、体育播音主持等相关专业都是分而立之,各专业的课程设定与安排也都是基于该专业设定形式而形成的。这种专业和课程设定模式造成了各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的割裂,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必须要打破专业壁垒,调整课程设定,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基础扎实、技能多样、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的传媒人才。同时,为了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网际网路、手机等新兴媒介主流化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定方面,除了传统体育新闻专业开设的采、写、编、评、摄等核心课程之外,还应开设摄影摄像基础、计算机图形影象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以及包含有音视讯与图文立体互动设计的多媒体互动设计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网路、手机新闻的采编、制作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网路传播用语与网路受众特征等方面的课程培训,使学生快速掌握网路受众的特性,方便学生在网路传播的实践中,尤其是在娱乐化的体育新闻传播实践中快速上手。

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媒介融合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现阶段,在我国的体育新闻专业中,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教学工作做得并不好,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拥有媒介融合技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所在。由于传统的专业与课程设定的弊端,院校现有的教师往往只对某一类媒体有较深的认知和了解,对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认知和研究则相对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与掌握更是少之又少。体育新闻传播者独有的体育属性要求体育新闻专业的教育与普通的新闻学教育不尽相同,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师更加侧重对体育专案的熟悉与了解。因此,教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时刻关注体育比赛与体育新闻,对某个或多个体育专案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在教学中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领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与关注,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思考。

三整合实践平台,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

对于传媒专业而言,完备的教学实践平台是培养传媒人才所必需的,体育新闻也是如此。早在2008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就投资数万元建设了模拟媒体生态环境的媒介融合实验室,并开设了我国第一个本科媒介融合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特别强调理念和技能双管齐下的培养模式。当然,就现实情况来说,建设媒介融合实验室需要高昂的费用,这对于国内很多体育院校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幸运的是,媒介融合本身也为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便利。例如,电脑PC机和智慧手机等网路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够自己开设个人网页、个人部落格、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PR、EDIUS等软体工具进行音视讯的制作,并通过网路相互转发与评价,在互评中得到提高。还可以将这种平台与学院已有的教学实践平台相连线,大大强化学生各种媒介技能的训练,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梅,杨颖.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研究[J].新闻传播,201514:55+57.

[2]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张丁丁.我国体育新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解析[J].视听,201407:119-120.

摄影论文题目大全

第一,你可以从构图角度入手。例如讲张艺谋,就是个摄影专业出生的,拍些电影虽然内容不好,但是讲究画面构图大气或者唯美。第二,你可以从固定镜头拍摄入手,例如讲侯孝贤,全用固定镜头拍摄,用平淡累计情感最后爆发。第三,你可以从定格动画角度入手,一帧即一张照片。甚至从胶片电影入手,电影就是每秒24张胶片照片么。你也可以分章节讨论把以上的都写进去,应该字数不成问题。

目前摄影有静态电影主题的摄影,就是通过图片配文,讲一个故事,不知道这个跟你要的是不是一种1312443351空间里有一个名叫:静态电影写真 新鲜出炉 喜欢的赶紧预定啊,的帖子里有类似的照片,你可以参考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态摄影与自然风光摄影的差异并不大,拍摄自然风光的作品理应被纳入生态摄影的领域中。但从学理上讲,生态摄影与自然风光摄影当有不同,它要求摄影师具有创作层面的生态审美自觉,要求观看者具有欣赏层面的生态审美自觉,还要求生态审美意识在作品的传播解读阶段进行介入和引导。为助推生态摄影的创作实践,不必给生态摄影限定过高的学术基调,以便融入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塑造更深刻的生态审美自觉。生态摄影的三个生态审美自觉之维暂且悬搁作品内在固有的特征而转向与作品相关的外围因素,我们从创作、欣赏与传播的角度建构生态摄影的三个生态审美自觉维度,三者协同合作,交错出生态摄影的内涵之网。被自然风光环绕时,人们心中都会有感动与悸动,凡手中持有相机,必会贪婪地拍摄,定格美好的景致,用来回味和分享,让记忆看得见,让依恋摸得着。生态摄影属于这个特殊的世代,属于大众群体,也是艺术在当前社会历史规定性下诞生的特有产物。从实用价值上看,以艺术的手段对抗生态危机是徒劳的,但摄影对人心的感染力所构建的生态审美自觉,却是其它科技手段无法达成的。我们不必给生态摄影限定过高的学术基调,不如给它自由,放它融入大众,让生态保护、珍惜自然的意识化作拍摄自然风光的冲动。

要你要的,,原创的哦按照你的要求完整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