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山西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21:36:43

山西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39亿美元, 入境旅游接待位居世界第四位;国内旅游亿人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旅游业总收入达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它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文化则伴随着旅游的全过程。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作“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随着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产生了旅游文化演出这一新的业态。近年来,我国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欣欣向荣,演出规模稳步扩大,演出水平不断提升,资本和优秀人才不断聚集,形成了百花竞放的崭新局面,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定时定点上演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有153台,资金投入达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万人,观众达亿人次,实现演出收入亿元。涌现了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格调高雅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并得到广泛好评。三、旅游文化演出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旅游文化演出取得的成功,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晶,对我们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第一,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是关键。从地域分布看,旅游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旅游与文化结合得越紧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相对就越繁荣,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郑州、西安、成都、昆明、桂林等城市。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这是因为,相对于城市常住居民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往往表现为民族性、多样性、特色化、大众化。抓住这一潜在的观众流,就抓住了一个大市场。 第二,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是方向。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河南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策划之初就致力于要把这台节目打造成艺术精品和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前后二年的精心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已经打开市场,取得了成功。上海的“时空之旅”,集中了三方投资者的优势资源,精心策划、精心编排,至今已连续演出700多场,有的观众甚至专程去看这场演出。这一系列的精品,包括在会议上介绍经验的云南的“丽水金沙”、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不但本地观众爱看,各地来的游客也爱看;不但国内游客爱看,外国游客看了也赞不绝口。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第三,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是重点。因为旅游者具有“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这次会上六家单位的典型经验就各具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大唐乐舞”、深圳华侨城的“龙凤舞中华”、山东曲阜的“杏坛圣梦”、山西太原的“晋商歌谣”、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婚礼”、河北吴桥的“杂技大世界”、三峡大坝的“盛世峡江”、湖北的“夷水丽川”、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安徽的“绿水青山”、西藏的“雅龚盛情”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许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去,也一定能以鲜明的特色占有市场。 第四,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体制机制是保障。旅游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文化演出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有些剧目的初次投资高达上亿元,有些剧目每天动用演员四五百人,有些剧目当年就能收回数千万的成本,还有一些剧目已经连续演出了十多年仍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第五,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改革创新是动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旅游业来看,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马戏、武术等文化艺术,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等,便焕发出蓬勃生机,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广东番禺的“森林密码”,这个节目综合投资3亿元,仅灯光一项就投入2000多万。舞台宽度达100米,布景层次达11层,中外演职人员300多人,参加表演的动物400多只。虽然演出内容也是常见的歌舞、杂技、马戏等,但由于大量地采用创新手段,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自2006年1月开演以来,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000人,最多时达到8000人。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1. 论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论文 当代经济研究 1997年1期2.经济学中的非线性关系 论文 山西经管学报 1997年2期3.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论文 <<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3月4.企业集团:中间组织和有组织的市场 论文 中国工业经济 1997年12期5.资本市场建设与山西经济发展 论文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998年1期6.全面调整国有资本布局 论文 经济师 1998年2期7.古典企业和现代企业组织 论文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998年2期8.企业集团发展史分析 论文 经济管理 1998年3期9.论我国企业集团的组织与条件 论文 生产力研究 .乡村集体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改进措施 论文 前进 1998年5期11.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展望 论文 经济师 1998年3期12.日本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文 企业与税务 .企业集团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论文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论文 当代经济研究 .中西部发展要重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培养 论文 经济管理 2000。816.论资本与经济增长 论文 经济研究资料 2000。717.重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培养 论文 山西日报 2000。7。318.关于产品企业产业与产业结构调整 论文 决策与调研 2000。519.中国企业家人力资本供给水平评价 论文 发展导报, 2001。3。6-20连载20.韬奋经营思想评介 论文 晋阳学刊 2001、521.在经济改革中勇立潮头 论文 生产力研究 2001、522.山西省企业组织结构调查研究 论文 经济问题 2003、523.民营企业提升管理为当务之急 论文 山西市场导报 2004、3、7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全国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14-1367/C,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1723,月刊,大16开本,定价20元。本刊系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山西省历史发展的研究论文

太原简称“幷”,古称晋阳,创建于公元前479年。至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早在西汉时期,晋阳就成为全国十三个州部治所之一,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唐初先后封晋阳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幷称“三都”、“三京”。五代十国时的后唐、后晋、后汉等都以晋阳为都或陪都,因此,太原素有“龙城”之别称。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端,东北西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贯南北,平均海拔800米,全市总面积6988平方公里,辖一市六区三县,总人口逾300万。 太原矿产资源丰富,含煤面积1282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85亿吨,铁矿储量亿吨。非金属矿中石膏矿质量全国著名,探明储量5435万吨。太原是著名的重工业城市,有全国特种钢生产基地——太原钢铁有限公司,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龙头——太原重型机械工业集团等。 太原在历史上有过“晋人善卖”的辉煌,作为北方重要商业都会,早在西汉时期,太原就与西域、中晋有密切的贸易往来,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太原的钱庄、票号、商行遍及华北和东南沿海,雄踞“十大商帮”之首。建国以来,太原一直是山西省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消费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太原市地处内陆,人杰地灵,民风朴实。名胜古迹史载有:烈石寒泉,双塔凌霄,汾河晚渡、天门积雪,西山迭翠,土堂神柏等。市区有晋祠圣母殿宋塑侍女像,天龙山石窟北朝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经,纯阳宫关羽立马铜像及唐太宗李世民手撰“贞观实翰”《晋祠铭幷序》碑文。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景点20处,省级20处,旅游景点30多处。唐代宰相狄仁杰、诗人白居易、王之唤、柳宗元、温庭筠、宋代名将杨延昭、《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等籍贯幷州。 久居太原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近年来,这个古老的城市正在一天天变得年轻起来。街道拓宽了,高楼大厦多起来了,现代化的超市、购物中心环境幽雅,商品琳琅满目,酒吧、网吧、迪吧吸引着年轻人,夜晚的太原更是万家灯火、流光溢彩。其实,这些仅仅是表像,真正的变化在于,太原经济已经走出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困境,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正在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GDP年平均增长,人均GDP增长,工业总产值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九五”期间,虽然受亚洲金融危机、投资增速减漫、消费持续走低和自然灾害等影响,但太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GDP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均增长,高于全省2倍多,1997年,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19年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太原排名第23位。2000年,太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排序中,GDP第17位,人均GDP第12位,地方财政收入第19位,工业总产值第19位。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集聚了全省最先进的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龙头作用。2000年,太原GDP占全省的,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倍,财政总收占全省的29%。太原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双向支撑的战略地位。太原体现着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着山西改革开放的形象。 太原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国家特种钢生产基地、主焦煤基地、化工基地、重型机械重点企业和大型电厂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工四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兼有纺织、轻工、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14个大行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 太原汇集了全省52%的高等院校和46%的科研机构,其中,中科院煤化所是全国一流水平的重点科研机构,有一支实力较强的科技队伍。太原拥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的GDP的,位居全省11个地市第一位。信息网络、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有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广阔。2000年,拥有高等院校在校生占全省的,县以上政府科技机构占全省的46%,科技人员占全省的,其中自然科学中级以上科技人员占全省的62%。资料和多媒体用户、上网用户发展迅猛,位居全省之首,蕴含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和具有巨大潜力。 近年来,太原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太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钮,是全省六条铁路干线的中枢,省内八条公路干线以太原为中心向全省辐射,太原机场是北京国际机场的备用机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之一。太原邮电通讯设施较为完善,目前市话交换总量达到85万门,占全省的;移动通讯万门,占全省的。 太原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很大变化,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有很大改善,投资近亿元的汾河太原段治理美化工程是一项集绿化、美化、环保、水利、防讯、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截止目前,蓄水工程已全面竣工,绿化和景点建设已基本完成,6公里长的汾河城区段,清水渠已经蓄水,形成了130万平方米的水面,东西两岸各100米宽的绿化带。这一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太原的生态环境,成为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太原市政府合理确定了太原市的城市性质、规模和总体布局,幷相继完成了城市供水、燃气、集中供热、防洪、排水、环卫、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详细的专业规划,本着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区域性总体规划,兴建了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 太原市以塑造城市形象为目标,相继建成了迎泽大桥、滨河东西路、滨河体育中心、省建行大楼、华宇购物中心、山西日报大楼、东华苑小区、汇丰苑小区等一批既有古城特点,又兼具时代特征的精品工程。以五一广场为中心、以迎泽大街为主线,以“三街三路”(迎泽西大街、府西街、漪汾街、建设南路、新建路、解放路)和柳巷商业区为衬托,点线面相结合的灯饰工程,把太原装扮成一座繁华的不夜城。现在太原市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也初具规模。有旅行社90多家,星级饭店35家,其中山西大酒店、迎泽宾馆、愉园大酒店为四星级酒店,三晋国际饭店、幷州饭店等为三星级酒店,高、中、低档类饭店星罗棋布,幷具东、南、西、北各色菜肴,饮食已成为太原的一种文化现象。 太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中心城市,拥有全省最发达的货币、证券、期货等金融市场,服装、建材、装饰等一批专业市场在全国和“三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辐射力,连锁经营、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华联、山姆士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超市已在太原落户。2000年,太原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到全省的。 作为国家第一批内陆开放城市之一,太原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2000年,太原的对外进出口总额占到全省的,外商投资占到全省的40%,“三资”企业数占到全省的40.%。 2001年,市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加快省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路,这就是:全面实施“四大战略”(结构优化战略、城市功能提升战略、科教兴市战略、环境创新战略),重点抓好“六大工程”(规模化高效农业工程、工业集团化改造工程、专业市场培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乡生态建设工程、科教文化产业工程),努力实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省城在全省经济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和对外开放中的窗口作用,把太原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这种论文难道还要给你现写啊,上百度搜“论文”会有一堆专业论文网站,挨个找网站搜你的题目就好了,会有的。

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人数达49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39亿美元, 入境旅游接待位居世界第四位;国内旅游亿人次,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旅游业总收入达8935亿元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入境旅游人数将超过2亿人次。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编制的旅游卫星账户测算,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国GDP的。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它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以培育。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旅游是人们离开家门,求新、求知、求乐的一种社会活动,而文化则伴随着旅游的全过程。通过旅游,既能满足人们精神与物质的享受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旅游业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良好的发展前景,被称作“朝阳产业”,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密不可分。自有旅游活动以来,旅游与文化就从未分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少活力。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的角度看,抓住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市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随着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和不断发展,产生了旅游文化演出这一新的业态。近年来,我国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欣欣向荣,演出规模稳步扩大,演出水平不断提升,资本和优秀人才不断聚集,形成了百花竞放的崭新局面,展示了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定时定点上演的、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旅游文化演出有153台,资金投入达亿元,参加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万人,观众达亿人次,实现演出收入亿元。涌现了一批场面宏大、制作精美、演艺精湛、格调高雅的优秀作品,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旅游者,并得到广泛好评。三、旅游文化演出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旅游文化演出取得的成功,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晶,对我们进一步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 第一,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市场是关键。从地域分布看,旅游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旅游与文化结合得越紧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相对就越繁荣,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郑州、西安、成都、昆明、桂林等城市。从产品特征看,对文化和艺术内涵阐释得越有特色、越通俗,受众面就越大,越容易取得成功。这是因为,相对于城市常住居民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产品的需求往往表现为民族性、多样性、特色化、大众化。抓住这一潜在的观众流,就抓住了一个大市场。 第二,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培育精品是方向。所谓精品,是指精良、上乘的作品。旅游文化精品就是制作精良、演艺精湛、能够代表当地文化艺术水平、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旅游文化精品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构成新的旅游吸引力。河南推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从策划之初就致力于要把这台节目打造成艺术精品和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经过前后二年的精心设计、制作和市场营销,已经打开市场,取得了成功。上海的“时空之旅”,集中了三方投资者的优势资源,精心策划、精心编排,至今已连续演出700多场,有的观众甚至专程去看这场演出。这一系列的精品,包括在会议上介绍经验的云南的“丽水金沙”、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不但本地观众爱看,各地来的游客也爱看;不但国内游客爱看,外国游客看了也赞不绝口。因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 第三,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独具特色是重点。因为旅游者具有“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如果没有特色,就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也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这次会上六家单位的典型经验就各具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大唐乐舞”、深圳华侨城的“龙凤舞中华”、山东曲阜的“杏坛圣梦”、山西太原的“晋商歌谣”、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婚礼”、河北吴桥的“杂技大世界”、三峡大坝的“盛世峡江”、湖北的“夷水丽川”、贵州的“多彩贵州风”、安徽的“绿水青山”、西藏的“雅龚盛情”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许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作品拿到世界上去,也一定能以鲜明的特色占有市场。 第四,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体制机制是保障。旅游文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必须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有了与市场接轨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文化演出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有些剧目的初次投资高达上亿元,有些剧目每天动用演员四五百人,有些剧目当年就能收回数千万的成本,还有一些剧目已经连续演出了十多年仍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第五,打造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改革创新是动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旅游业来看,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马戏、武术等文化艺术,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等,便焕发出蓬勃生机,引起市场的热烈反响。广东番禺的“森林密码”,这个节目综合投资3亿元,仅灯光一项就投入2000多万。舞台宽度达100米,布景层次达11层,中外演职人员300多人,参加表演的动物400多只。虽然演出内容也是常见的歌舞、杂技、马戏等,但由于大量地采用创新手段,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自2006年1月开演以来,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000人,最多时达到8000人。

兄弟,你太有才了吧,论文写到这里来了!!!

山西省级经济类期刊

山西农经期刊是什么级别介绍如下:

《山西农经》属于省级普通期刊,上知网,普刊。按照一般的期刊划分标准,可以将期刊划分为abcd四个类别等级的期刊。一般abc这三类是核心期刊,d类是普通期刊。

《山西农经》杂志是由山西农经杂志编辑部主办的一本高端学术(专业)期刊杂志,杂志印刷精美,质量过硬。山西农经杂志自创办以来,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高端学术(商业新知)为己任,山西农经杂志为读者提供高端的精神粮食。

投稿须知: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2009到2010年是经济类核心期刊今年没有评上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

这个期刊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0-2004年是核心期刊,现在早不是核心了。这样的期刊不少,例如《企业导报》封面有中国企业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集体经济》封面都有经济类核心期刊字样,都是一些普通期刊,不是核心期刊。

经济与管理学专辑类的核心期刊、CSSICI级别期刊列举如下:

经济与管理综合:《当代经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家》。

企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管理》、《管理评论》。

管理学:《管理世界》。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管理科学》、《宏观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期刊:《经济问题探索》、《管理学报》、《公共管理学报》。

经济学南大核心期刊投稿有哪些推荐?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评论》是山东财经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管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传承创新学术、培养学术队伍、展示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

主要刊发国内外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与政策研究成果,探讨新时代经济领域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增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主办的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综合经济类学术期刊。跟踪并探索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设“财政与税收”、“会计与审计”、“西部经济”、“丝绸之路研究”、“金融研究”、“宏观经济”、“秦文化与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三农问题”、“社会保障”、“贸易经济”、“旅游经济”、“法学论坛”等栏目。

《产经评论》是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和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大型产业经济类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从产业经济发展实践出发,追踪理论前沿,传播产业经济学科的创新成果,为国内外学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经济问题》创刊于1979年,月刊,是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学术期刊。主要设有理论探索、改革与发展、企业经济、农业经济、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世界经济、山西经济、财政与税务等栏目。

《会计研究》杂志创刊于1980年3月,是财政部主管、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中惟一的会计类学术期刊,是学术界公认的会计学权威期刊。

内容涵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公司治理、审计等多个领域,读者群体主要是国内外具有较好理论基础的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

江西经济发展研究课程论文

刘金凤 刘金凤老师简介刘金凤,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金融专业硕士生导师。2002年以来主讲课程:主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国际投资》、《政策性银行学》等课程。2002年以来主要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核心刊物1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10个, 其中2006年结题的江西社科课题"中小银行对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于2007年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个人主要科研成果具体如下:论文:民间投资乏力的原因及对策探析,《企业经济》,日本政策性银行的实证分析及其启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的运行障碍及对策思考,《江西社会科学》,银行集中率对我国银行改革影响的思考,《金融与经济》,拆分不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由之路,《金融时报》理论版,中小银行如何应对银行业并购,《现代商业银行导刊》,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发展的宏观要素之比较,《企业经济》析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风险与信贷配给的形成,《金融与经济》我国中小银行的SWTO分析与应对策略,全国金融研讨会论文集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小银行支持的经验及对江西的启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中小银行支持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金融与经济》构建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区域金融体系,《江西财大报》第2版协作学习与大学生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创新 提高——关于建设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思考》(江西财经大学教学改革成果),高等教育出版社,课题:区域政府科技投入结构与强度分析,江西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结题,副组长。国际金融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团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江西省高等学校研究课题,结题,组长。中小银行对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江西社科课题,结题,组长。获奖:中小银行对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江西社科课题,2007年9月获得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构建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区域金融体系,2007年10月获得 “建言献策”校三等奖。个人邮箱: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5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摘 要]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但是,强调经济发展绝不能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本身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在这里,人是根本、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属于人,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 文化 、科教、国防等方面则为人所创造并为经济所决定,它反过来作用和制约着人和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根本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及其实践中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D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2-2426(2013)09-0004-05

实现中国人及其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理想和根本目标,本身蕴含着并首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它始终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包含着如何处理和解决社会发展中人与物、理论与实践、生活与观念、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矛盾和问题,以及经济、政治、科技、 教育 、文化、国防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不言而喻,所有这些矛盾、问题和关系都需要也都应该得到正确处理与合理解决。问题在于: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关系的内在规律与客观要求是什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和怎样的解决办法才是正确的与合理的?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发展基础上,在中国经济总量已处于世界第二位情况下,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原则和发展理念?本文拟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要求,主要就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做一理论探讨。

一、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二战”结束以后的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曾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所追求的首选目标。然而,将“经济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严重后果,使其本身受到了新的发展实践的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理论的严厉批判。以至于今天人们谈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往往还心存疑虑或心有余悸。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 反思 的理论课题。

正如人的生存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一样,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发展,而且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和必要的基础,因而也就根本谈不到社会其他方面发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1]

正因为如此,当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时,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的主题是经济发展。而在“二战”之后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不约而同地将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增长)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和观念在后来的发展实践中显露出其本身的某些片面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不应该脱离历史实际简单地将其仅仅视为发展实践的失误,实际上它本身带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它也不能仅仅被指责为发展理念上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其实它有其自身理论上的某种合理性;它更不能被视为缺乏根据的主观决策和长官意志,事实上它是面对各自现实需要所做出的一种现实抉择和理性选择。以我国发展为例,中国曾经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旧中国遗留下“一穷二白”的旧家底,新中国领导人一开始就将经济恢复、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关注重点。但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的决策由于后来指导思想上出现失误而未能坚持下去,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连起码的温饱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才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此,我们才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世纪之交顺利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在2010年使“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这是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本身正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巨大成果。

如果说经济发展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及其不同发展阶段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话,那么,它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来说,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地位和前提意义。其根据和理由,主要在于我国社会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复杂矛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特别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但同时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然艰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国防、卫生、社会福利等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也日益增多;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日益深化,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与此同时各种复杂的国际矛盾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心存疑虑,甚至仍然采用冷战思维而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围堵与遏制,这不仅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使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不可否认,这些问题并不都是经济问题,它涉及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应当看到,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那就是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很难真正解决,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会缺乏基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也就难以如期实现。 不仅如此,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更深刻理由和根据还在于,我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以此分析和判断为基础,显而易见,“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4]正因为如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5]而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而言,不言而喻,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首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意义。只要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未建成,只要我国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还未完全达到,只要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未真正实现,我们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就必须把经济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来对待。这也许正是当年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6]的重大而深远意义,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7]的真实意义和实质内涵。

二、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

毫无疑问,任何发展都不能忽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但是,强调经济发展并不排除社会其他方面发展。事实上,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发展还要有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自身也表明,发展本身是一个具有多种目标和多重任务的复杂系统。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及其各方面的协调性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否则,如果仅仅强调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而忽视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只看到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而看不到其他目标和其他任务,那么,发展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将可能导致社会畸形发展,甚至会重蹈“二战”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覆辙,从而使自身陷入各种社会矛盾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不仅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发展也不等于经济增长。通常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而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又被视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毋庸置疑,GDP的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经济发展绝不单纯等同于经济增长。由于社会发展的理论、观念和政策的不同,经济增长本身完全可能产生两种根本不同的结果。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观念,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能自觉地将经济发展成果用于解决贫困、失业、生态、体制、教育、文化和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仅仅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为增长而发展,把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其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贫困加剧、生态恶化、社会腐败等问题,导致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所谓“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与社会安定同时并举,受到世人普遍肯定;而同期巴西、阿根廷、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令人羡慕,但其产生的农民贫困、两极分化、社会动荡等严重社会问题[8]却也令人失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将社会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会使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累积和集中爆发,而且会导致人们陷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而使社会发展甚至经济增长本身陷入长期停滞乃至出现倒退现象。

正因为如此,许多发展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是一个全面范畴,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必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例如,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主任杜德利·西尔斯就指出:“调查一国发展情况应提出的问题是:贫困状况怎么样?失业状况怎么样?不平等现象又是怎么样?……一个没有包含减少贫困、失业和不平等现象诸目标的‘计划’,难以被认为是‘发展计划’”。[9]美国波士顿大学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保罗·P·斯特里登教授也指出:“发展必须重新下定义,应叫做向当今世界主要‘敌人’: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贫民窟、失业和不平等开战。”[10]西尔斯和斯特里登还明确区分了发展和增长的不同,并强调指出:“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的方面。因此,应当把发展看为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发展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即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11]此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谬尔·亨廷顿也强调指出:发展应当包括“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五大目标。因为,“落后社会是贫穷的、不公平的、压制性的、粗暴的、依附于人的。发展就是从后者转变为前者的过程。”[12]所有这些都表明: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首要的、前提的和基础的地位,但社会发展必须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发展才可能是合理的与健康的。

然而,当代社会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必须是协调的。这是因为,所谓社会,并非机械装置,也不是人口堆积,而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绝不是其本身各种构成要素的简单集合或机械拼凑,而是其人和物、存在和意识、实践和观念、经济和政治、科技和教育、生存和发展、生活与安全等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有机统一所构成的系统整体。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系统中处于一定地位并发挥某种特定功能且与其他要素发生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性及其各要素的相互关联,是系统本身的根本特征。因而,对于系统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要从它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理解,并要从它在系统整体中所处地位和所发挥功能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系统整体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系统也同样如此并且更为复杂。在这里,人是根本,物则是属于人的。因此,必须以人为根本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及其实践中的各种矛盾。这意味着:人是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思想和观念则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本身的内在构成要素;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文化、科教、国防等方面则为人所创造并经济所决定,它反过来作用和制约着人和经济发展;人创造社会生活并推动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历史条件也制约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来看,没有各方面要素的彼此协调,也就根本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而健康的发展。 坚持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经济与教育、科学、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13]党的十四大指出:“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4]党的十五大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15]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7]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 面相 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8]所有这些论述,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展 经验 教训的科学 总结 ,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

然而,理论的自觉与观念的合理,并不能保证社会发展实践本身就没有矛盾和不出现问题,关键在于以自觉的理论与合理的观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事实上,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之后,我国社会发展本身虽然解决了某些旧矛盾和旧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对此,党的 报告 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 安全生产 、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9]显而易见,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社会各领域和各方面及其发展过程各环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正确处理和有效解决,中国社会发展就可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它本身则意味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将需要努力解决好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熏1995:78-79.

[2][3][5][1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5,15,5.

[4][7][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14,15.

[6]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8]高清海等著:社会发展哲学——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3-184.

[9][12](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1,333.

[10](美)迈克尔·P·托达罗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50.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4.

[13]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250,367.

[14]江泽民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4.

[15]江泽民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3-10-1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500字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显著提高城市交通运力供给的运输方式,可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根本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深入探讨,并给出可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给出了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关键点。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发展;作用;规划;关键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出现于英国,扮演着协力和促进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汽车技术大幅跃进,加上公共汽车运输的普及,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越来越来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桎梏,在此情况下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逐渐式微。尽管在十九世纪之初轨道交通理论研究已发展相当成熟,但直到1863年1月10日伦敦地铁的正式投入运营,才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诞生。 城市轨道交通除了其列车的营运速度需达一定标准,车辆、路轨或操作等等都需要整体配合提升并系统化。依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是拥有专有路权,全线无平交道且行车绝对安全的铁路系统,不论是改良既有轨道路线(直线化、轨距标准化),或是铺设高速新轨道,多数均必须符合1435毫米轨距的国际标准轨。其组成包括车站、隧道、桥梁、路堤、路堑、维修基地等主要结构设施及车辆、供电、电车线、标志、通信、轨道等子系统。相较于公路经常有尖峰挤塞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速、高载客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及高准点率等优点,成为近年世界开始广泛关注的新运输方式。根据运输工具间的替代效果,在一定范围的区域范围内,易受路况、浓雾等气候因素影响的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恐失去其竞争力。 因循过去城市发展的脉络,运输系统的规划与城市的开发拓展关系紧密,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对于人口以及产业的分布可能有重大改变,城市轨道交通的设站可大幅改善当地的可及性,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周边的各项开发计划也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有相当大的直接影响。有鉴于此,许多城市均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提高运输效率和促进城市及产业发展。 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经济发展 运输建设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地方带来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与间接影响;影响层面可分为交通、人口、产业三部分讨论。将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加入既有的运输系统之后,地方之间相对交通可及性将会发生改变,城市轨道交通有设站的地区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可及性提升而直接影响当地的交通部门,可及性增加后,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也会受城市轨道交通的间接影响。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的各项开发计划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因其方便快捷、定时定向的特点通常会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其强大的人口内聚和扩散效应为地下商业带来巨大客流和商机。例如车站商铺和 广告 灯箱经营、区间通信网络使用权租赁、移动视频招商等,能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新天地;此外,若地下商业资源与地面著名商场、商业区实现无缝连接,那更将使前者的交通优势与后者的品牌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立体、辐射面广的城市商业圈。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还将引导城市经济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现有土地价格刺激明显,能带动沿线房地产开发,增加政府土地税收;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在其上兴建开发保障性住房和商业楼盘,不但可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也为城市在保持总体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大开发空间,有助于避免城市规模的无序盲目扩张;此外,还可以引导人口、产业园区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所经过区域合理分布,形成不同类型组团,将城市中心地区过剩的资源疏导至城市新兴地区。前瞻网认为,城市轨道的发展和建立将带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形成中心城市,并以此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城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环境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 报告 可得知: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每次能源消耗为1小时,公共汽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倍,私人小汽车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公共汽车及私人小汽车低,因而为了发展较好的交通运输系统,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世界各国交通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特殊刹车系统可在刹车时回收再生电力,可节省更多的能源,且其在专用路线上行驶,可运用外来电力牵引,无须将动力设备置于车上,加上因城市轨道交通的钢轨钢轮间的滚动阻力较公路运输轮胎与路面的阻力为低,所以具有较佳的燃油效率。因此,能源效率高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 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 从历史的脉络不难发现,从前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发展核心均延着交通系统扩展,车站几乎是每一个城市或市镇的经济重心。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快速跃进,安全、可靠、班次和票价都明显优于公共汽车,故诸多城市陆续以城市轨道交通做为国内重要城市的联系方式。然而,大众运输导向的城市规划理念,让许多规划者期待以大众运输系统开发新市镇或缩小城乡差距,使各区均衡发展,车站的数量及站位选择成为重要的关键决策,过多的车站数量将使系统的边际效益递减,选择太偏僻的站位若无搭配较好的辅助系统和配套 措施 ,将沦为浪费或导致人口外移现象。城市发展与大众运输的规划息息相关,若无审慎的思考,恐导致无法挽回的遗憾。 除此之外,运输系统建设涉及庞大的资金流动、复杂的范畴领域及带动产业发展的使命,城市轨道交通做为现今炙手可热的运输工具,可望带动城市其他相关的产业,而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各地不同的情形,来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这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建设 经验 中取经。例如,台湾与韩国约于同一时期决定兴建城市轨道交通,但其两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达成目标:台湾的政府部门首次在国内推动BOT的兴建及营运方式,虽过程波折、舆论不断,但不失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不仅广泛引起民众和研究单位对于不同型态的公私合作方式的重视,也为其日后其他公私部门合作提供借鉴;韩国政府则花费大笔资金向法国TGV购入技术移转及人员培训,多年之后,不仅能够独立研发新的技术成果,更能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推销。不同的决策也导致台湾城市轨道交通和韩国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两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各有优势之处,符合当地的发展。因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立也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提升系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晓阳.浅淡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地铁与轻轨,2003年第1期. [2]袁振洲,毛保华,于星鹤.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注意加强市郊铁路运输[J].科技导报,1996年第10期. [3]徐鹏.北京市轨道交通也庄线国产CBTC示范工程信号系统采购合同签约[J].都市快轨交通,2009年第4期. [4]朱国宏,__青,杨小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间接经济效益[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第3期. [5]刘江涛,冯雅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8期.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2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力求阐述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 引言: 目前,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时期是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 城市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城市发展依赖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进行有力支撑,城市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城市规划的有效调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能促进城市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不断摸索和 总结 经验中,中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很有效率的引导了城市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土地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土地开发市场所需的确定性,推动了绿地与人行道的合理划分; (2)市场经济角度,城市规划有效克服了土地开发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组织低效率的圈地发展,平衡工农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促进农村向城市转换以及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山东省济南市奥体中心项目为例,济南市为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而规划建设,该项目规划选址于当时尚未大面积开发的济南城市东部区域,它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品位,带动了周边住宅和商业价值的提升,而且带动整个东部城区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济南的地标性建筑,全运会之后,它成了民众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再以济南西客站项目和济南 文化 艺术中心项目为例,这两个相继规划和建设的项目,选址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济南城市西部区域,它们的建设,拆迁了大量棚户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加上之后配套基础设施和路网的完善,带动了整个西部片区快速发展,成为了济南新的地标,成为济南近期投资热度最高、人气最旺的区域。 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环保、低碳生态型发展 城市发展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需求,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生态型城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反之亦然,个别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或管理者,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时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对社会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废气废水超标排放,滥砍滥伐使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削减等成了获取这一系列利益的代价,这样的愚蠢行为到最后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科学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非常好的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固有弱点和缺陷,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门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它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所以,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或城市规划时效率较低下。 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无法最终主导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所以,政府的干预行为对规划管理上的倾向性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 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发展。 四、寻求城市发展的有效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的行之有效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引导,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如在规划时不能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擅自将原本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用地改变为停车场用地。 合理规划居住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出行的便捷。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镇化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工业布局。城市在进行工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地,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实现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 渠道 ,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投资者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已征土地的管理,规定土地建设期限,对于拖延建设期限的单位和企业法人追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要求缴纳延迟赔偿金。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制定最高建设期限,杜绝炒地现象的泛滥。 总结: 城市规划旨在引导城市经济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前进,它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成为城市发展的科学引导,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1]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4) [3]高中清;__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1) [4]耿毓修.对城市规划的几点研究[D].三联出版社.2010(8). [5]涂军飞.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6]冯现学.浅析如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论文

为了解我国中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民工荒的原因和影响、内地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程度、以及潜在的银行风险等问题,最近我们专门走访了中西部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就业的代表性省份——安徽,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就当地经济结构及增长方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投资者非常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我们的调研发现:一、综合优势推动产业向安徽转移,中西部“追赶效应”日益显现:安徽省正在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期,基建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将成为主要驱动。近年安徽等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增长异常强劲,这不仅会像98-99年东部沿海地区大量“铁公基”项目撬动房地产投资那样拉动安徽的房地产投资,其正外部性也将推动当地居民消费增速加快。基建改善、劳动力成本优势、政策优惠和良好工业基础等综合优势将推动沿海地区产业向安徽转移,使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追赶效应”日益显现。前瞻的看,东部沿海地区逐渐转向以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导和消费拉动的增长方式,但中西部地区由基建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所驱动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将进一步推升投资需求,此消彼长,因此短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不会使得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滑落。而伴随产业转移,中西部就业机会增加,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从而促进消费稳步增长,我们重申中国未来增长更趋平衡的观点。二、安徽地方融资平台负债风险值得关注,但基本可控:安徽地方财政本级收入和中央政府转移支付仅能保证政府正常运转,并有限的解决民生问题,即仅依靠预算内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没有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完成中央项目配套,因此,融资平台贷款和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筹措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但安徽地方融资平台起步较晚,以风险相对较低的市级融资平台贷款为主。我们维持对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应对的观点,即融资平台进行的基建项目往往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可加速其他行业发展和促进产业转移,并增强政府收入,而且地方政府手中尚有较多国企资产可以帮助融资,因此地方融资平台负债风险虽然值得关注,但依然可控。三、房价相对合理和刚性需求引领安徽房地产市场健康成长。2009年安徽商品住房均价3214元/平米,表明中国目前房价虽然在一线城市高出了普通居民购买力,但在广大中西部二三线城市仍较为合理。其省会城市合肥房地产消费的年龄结构显示80后购房人占42%,70后占31%,彰显安徽房地产消费以当地自住需求为主,再次印证了我们对于人口结构推升房地产刚性消费的观点。此外,近年强劲的经济增长和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安徽当地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将进一步迸发,引领市场健康成长。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由于当地城市建设,以及融资平台贷款的偿还能力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地方政府将说多做少,房地产市场依然乐观。四、招工难在安徽亦有所体现,显示民工荒并非短期局部现象,而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拐点的标志。安徽作为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境内企业也出现比较严重的缺工,尤其是简单劳动力(普工和初级工),这种民工荒向中西部地区的扩散,一方面说明产业转移和区域增长更平衡为内地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反映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接近尾声,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拐点这个更深层次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日益扩散的“民工荒”可能倒逼企业转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长远来看,企业应当改善工作环境、合理提高工资水平、加强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缓解用工荒的窘境。

[1] 舒沁沁.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 [2] 杨金凤. 关于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建设教育, 2006,(05) . [3] 周园. 以循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11) . [4]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 现代焊接, 2009,(09) . [5] 刘运动,宋守君. 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谈城市竞争力[J]. 中国建设教育, 2007,(03) . [6] 肖光荣. 论区域经济发展观的新发展[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05) . [7] 王翔. 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制度体系创新研究[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 [8] 朱允卫,阮建青. 非农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J]. 国际学术动态, 2006,(01) . [9] 沈锋. 区域经济合作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11) . [10] 汪剑平,程启智.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趋同和趋异及其制约因素[J]. 求索, 2009,(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5 条 [1] 严汉平. 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D]. 西北大学, 2004 . [2] 李文星.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四川大学, 2004 . [3] 马克继. 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 [4] 沈月琴.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5] 梁志杰. 联合补充库存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 [6] 黄文芳. 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 复旦大学, 2005 . [7] 杨筠. 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8] 吕勇斌. 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9] 刘拓. 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10] 陈文福.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更多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4 条 [1] 仲雷. GIS支持下的安徽省区域发展均衡性分析[D].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 [2] 赵全超. 我国三大经济圈城市群能级分布研究[D]. 天津大学, 2004 . [3] 介小兵. 陇南山区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4] 李燕.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5] 林琳. 区域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 [6] 李玮娜. 山东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开发研究[D]. 青岛大学, 2004 . [7] 李晓萍. 基于区间判断的AHP理论与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 [8] 闫卫阳.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04 . [9] 杨忠臣. 区域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苏省高淳县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 [10] 胡丽. 三峡库区小城镇资源集聚与配置途径研究[D]. 重庆大学, 2004 . >>更多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林奇胜. 城市用地扩张控制的思考[A].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 2007 . [2] 马丽卿. 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 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3] 陈德广,乔卫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分异研究[A].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 2008 . [4] 薛领. 海淀区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5] 肖春梅. 论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6] 刘镇. 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区域经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7] 阚兴龙. 基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莞市为例[A].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 2007 . [8] 闫卫阳. 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 2008 . [9] 侯希望,舒华英,方旭. 遗传算法在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 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 [10] 黄家骅. 论非均质空间的经济分析[A].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 2009 .麻烦采纳,谢谢!

与安徽所处的区位有很大关系。用一句话来形容安徽的区位: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处境非常尴尬。 还有路网太差,物流不畅。 不过咱们安徽人可不差,这点我同意海蓝无语的说法,仍坚挺咱们安徽人。 楚虽三户,犹能灭秦。

安徽是农业大省,自古以来都是。以前有粮是大爷,现在是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农业附加值太低。所以不行了

莘县啦

听说西海固地区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一、这些年里凡是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无不与外资和外部力量的涌入有关,象珠江三角洲和上海周边地区大多是外资拉动的发展模式。但浙江某些地区是例外,是靠内生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如义乌、温洲、永康等小商品城市,完全是靠当地洗脚上田的农民一分一厘地挣出来的。这些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前甚至完全没有工业基础和工业力量,只能发展力所能及的小商品,象打火机、吸管一类的产品,但就是靠这些小商品,集腋成裘,积累起钜额的资本。 总结起来看,我国的地区发展有三种模式:一是外资推动型,如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今天的长江三角洲;二是政策优惠型,如深圳、海南等特区,靠著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三是自力更生型,那就是以浙江义乌等城市为代表的一批城镇。 对比之下,赤峰目前有哪些条件?有大批外资的涌入吗?有格外优惠的政策吗?有浙江人的资本主义商业精神吗?如果这几种因素都没有,那么快速发展就很难。光着急是不行的,要创造条件,创造外资涌入的条件、国家政策优惠的条件,特别是要创造本地区内生的资本主义精神条件。改变以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 *** 主导型经济模式,调动起千千万万民众的力量。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民众经济,而不是长官经济。目前看,第三种模式可能是赤峰市最需要选择的模式。 二、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赤峰是北京的后花园,也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的地区,如果过分强调GDP的增长,那就很容易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破坏,因此赤峰的经济发展要谨慎,要两条腿走路,一只手抓钱,一只手搞环境保护。没有钱就很难有能力保护环境,没有好的环境也很难赚到钱。这两者的关系要搞清楚。对于那些生活在生态环境特别恶化的地区的人民,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没有致富的条件就不要硬来,“乐道” 是指遵守客观的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在恶劣的生态环境里再搞经济大跃进。要引导生态脆弱地区的人们适当地外流,减轻当地的生态压力,给负担过重的土地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三、与此同时,赤峰还要在尽量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工矿业,利用现有的矿产资源和农牧业资源,积累资本。通过这些工农业生产的所得,反馈环境保护,投资旅游产业,经过大约几十年的时间,旅游休闲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收入较大的产业。 总起来看,赤峰地区未来的产业结构可能是两头大、中间小,也就是一产和三产比例大,二产比重小。这种产业结构是否适合赤峰这样的地区,还有待于实践证明。另外,赤峰地区还要注意轻重工业的比重,轻工业更多地是与中小民营企业相联络,重工业多与国有企业相联络,要注意两者的发展关系。 四、农业产业化与土地产权问题。赤峰这样生态恶化的地区要特别注意“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土地使用权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很容易产生过度放牧和过度使用这样的“公地悲剧”。因此,赤峰地区要在土地产权方面有新的突破,要把土地的生态责任落实到人头。我国建国50多年来,生态环境之所以遭到这么大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土地公有制的结果。公有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家都不负责任制。因此,西部地区出现的生态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因素造成的。 五、 *** 的管理成本问题。 *** 的成本如果过高,不利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越是在欠发达地区, *** 越要简练廉洁,尽量降低农民和工商企业的负担。 六、在招商引资方面要有新思路,譬如旅游业是否寻找有能力开发经营的外地企业前来开发经营。是否可以采取桂林阳朔的承包手法,将一片风景点整片出租或承包出去,长期开发投资,长期收益。 西部开发的问题是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工业发展是好事,但有负面影响,赤峰当前的绿色环境是很宝贵的,但可惜的是赤峰人身在其中不觉得宝贵,要注意工业发展的节奏,要注意概念上的影响,譬如一提赤峰,是个工业基地,可能产生对旅游不利的影响。赤峰的农业要收缩,退耕还林,但你们的规划上说要增大灌溉面积,这可能导致盐碱化,赤峰的水利设施如修水库要考虑是否对水资源体系形成破坏。一些地区下游干涸都与上游修水库有关。旅游本身也会带来污染,发展战略要考虑负面影响。 至于新城的建设,要融入当地文化特色,每个地方都要有区别,要显示出独特的本地文化。赤峰将来的重点是旅游业,因为旅游业的特点是独此一家,具有对景点的垄断特点,别的行业都有竞争者,唯有旅游景点是独特资源,并且它的资源可以长久持续,工业资源是可以消耗掉的,唯有旅游资源可以随着时间升值。 赤峰的地理位置资源决定着它的兴衰,历史上经常出现路改城衰的事情,但赤峰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它未来的重要性,赤峰是内蒙的东大门,东部出口,也是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与内蒙联络的交通要道,要强调贸易对本市的作用。 我赞成草原文化,但还不够,要更独特些。当前我国各个地区都在竞争资源,谁获胜谁受益。但是在某些领域引进民营企业,在这些领域里市场有时是失灵的, *** 要制造市场。要对价格进行监管。在自然垄断的行业中,价格机制往往是失灵的,即使是民营企业进入后,也要有一整套的体系进行监管。我国有一些地区把整个区域交给一家企业去开发,这是一种模式,但非常复杂,如何签协议,要仔细推敲。如何进行官民合作,在中国还是一个新课题,而在国外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 赤峰是人口众多的地区,占内蒙的1/5,生态环境脆弱,不断地治沙,收效不大。传统的结构需要调整,新的结构还未建立起来,城乡人口收入差距较大,城市人均收入5000多元,农村不到2000元。我国过去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分离的,要想让农民富起来,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农民。赤峰周边是京津塘和沈阳工业地带,辐射距离不到一百公里,90年代后期,我国的重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轻工业,看来还要维持几年的时间。这种情况使沈阳的重工业重新焕发生机。赤峰要利用这些机会研究如何与沈阳和北京地区接轨。苏州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靠与上海接轨。发动所有的苏州市民到上海去拉亲戚回来,亲戚工程师带动了苏州经济。 赤峰最重要的是搞“富民工程”,东北的国有工业比重很大,但财政收不上钱来,老百姓也穷。海南的口号是变成全国的后花园,尽管对 *** 的财政收入无大影响,但对居民收入带来好处。第三是操作问题,过度的开发会带来环境破坏,要使人口集中发展,减少环境压力,甘肃地区已经实行了人口集中。总起来看赤峰今后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农产品供应京津和东北地区,二是向华北地区输送电力,赤峰在这一点上比西北地区有优势,输电距离超过800公里就不经济了,而赤峰电厂的位置距北京只有300公里,要与华北电站联网。第三,发挥当地铜锌矿的作用,这些专案可以短期见效,收益也非常高。总之,要实行富民政策,以城镇为动力,接收两大区的辐射,不搞单一经济,多元发展。 赤峰第一个优势是资源优势,第二是区位优势,靠近下一阶段经济翻两番的环渤海地区。赤峰落后的地方是城镇化率低,只有20%左右,这个比例的经济结构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要加速工业化,克服底子薄的困难,赤峰的工业比重只有30%多,比例太低,人均GDP只有500多美元,与全国平均数960美元差好多。要寻找外部资本前来承包荒山,长期经营,谁经营谁获利。 但赤峰目前没有一个总体发展规划,下阶段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到工业上,目前赤峰25%的工业创造了40%多的税收,旅游业带动力太小,工业上不去,经济也上不去。第三,要突出城镇化战略,开发赤峰新城,要尽量使用象太阳能一样的新能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二是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如三产的比重;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如消费水平高低;四是人均收入的高低。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开发建设程度的不同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二是工业基础,技术条件的差异导致发展不平衡;三是生态建设以及市场化运作程度等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是经济发展政策导致发展不均衡 ;五是人才流动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 ;六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的不均衡影响。

整体经济都不太行,发展前途都是一般 1、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地理原因,空气少,海拔高、紫外线强。交通不便。 2、另外人口稀少,不方便招工,人口教育质量低。也限制发展。 可以搞特色吧。如旅游、冷水养鱼等。

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约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60%,特别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天然气资源量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而在西部这种资源需求不大,这一严重的供求不平衡,是"西气东输"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启动"西气东输"工程是把西部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变成西部经济优势的大事,也是促进沿线几个省、区、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举措。 它不仅能有效地将新疆地区的天然气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造福新疆各族人民,而且能为沿线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的能源,有助于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天然气又称绿色能源,它洁净,二氧化硫、粉尘的排放量接近为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很低,几乎没有污染。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世界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抓紧了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1996 年,天然气在世界能源利用中的比重达到,世界天然气能源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因此,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专家指出,西部能源丰富,但需求不大,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仅靠西部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东部是我国主要的用气地区,但这一地区能源相当短缺,长江三角洲地区85%的能源要从外地调入。根据经济发展预测,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今后将大幅度增加。2003年需求量为40亿立方米,2005年为100亿立方米,201年则达到200亿立方米。因此加快建设西气东输工程将直接影响到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专家们形象地指出,我国天然气的源头在西部,而市场在东部,这一严重的供求不平衡,正是西气东输工程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把西部的天然气通过长大管道运往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西部天然气的功效,实现能源供求新的平衡,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可以说,这一工程是一项典型的"双赢工程"。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不仅会加速改善东、西部地区的能源结构,而且会强有力地拉动相关产业,启用东、西及沿途省市区钢铁、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企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据初步估算,工程将使用钢材174万吨,消耗焊条5100吨,挖填土石方量超过3000万立方米,同时需要大量的水、木材、气泵、仪器仪表和自动化装置。西气东输工程67%的管道都在西部地区建设,在新疆气田固定资产投资就在200亿以上,这种资金投入以后,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以及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还将促进西部与东部的经济联络.

The economy in the eastern district is very prosperous while the western district in very far behind.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安徽因为“不东不西”的尴尬处境而与中国的几次经济发展良机失之交臂。当临近的江浙等省都已快步进入经济强省之列时,而安徽仍然以落后的农业大省的身份在艰难地发展着。 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这“三低”问题较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稳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