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计算机参考文献文章

发布时间:2024-06-29 12:17:47

计算机参考文献文章

张爱平,赖欣.JSP调用JavaBean实现Web数据库访问[J].计算机时代,2007,(01).仲伟和.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马国财.基于JSP技术MIS系统复杂查询器设计与实现[J].青海大学学报(自科学版),2007,(02).李佳.基于JSP技术网页自动生成工具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03)梁玉环,李村合,索红光.基于JSP网站访问统计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04)熊皓,杨月英.JSP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04)韩世芬.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开发[J].科技资讯,2006,(17)孙年芳.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11)朱海泉,李兵.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2)仲伟和.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万晓凤,谢毅.基于JSP电子政务系统通知模块设计[J].南昌水专学报,2004,(01)[12]马云飞,张良均.利用JSP开发动态Web应用系统[J].现代计算机,2001,(01)

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1]谢延华,徐小亚.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159-160.

[2]蒋伟.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8:159-160.

[3]朱粤杭.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2:66-67.

[4]韩菁,张京辉,程婧.浅谈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5:35+38

[5]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2,21(4).

[6]付凡成,彭裕.关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探讨[J].电子制作,2013(21).

[7]贺秀玲,姜运芳,施艳.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探究[J].煤炭技术,2013,32(7).

[8]陈振宇.喻文烨.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5(32):117.

[9]黄石磊.浅谈企业管理的信息化[J].科技资讯,2010(8):251-252.

[10]吴苏云.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2).

[11]陈香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22).

[12]文勋,文金萍.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13]李滔.分析企业信息化如何受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

[14]张新刚.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

[15]昌文鑫.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3):211-212.

[16]程如贵.计算机用用技术对企业的信息化影响[J].计算机应用,2015(6).

[17]黄海明.电子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及特点[J].企业经济,2015(4)

[1]孙卫琴,李洪成.《Tomcat 与 JSP Web 开发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1-205

[2]BruceEckel.《JSP编程思想》.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1-378

[3]FLANAGAN.《JSP技术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6月:1-465

[4]孙一林,彭波.《JSP数据库编程实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0-210

[5]LEE ANNE PHILLIPS.《巧学活用HTML4》.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1-319

[6]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应用开发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32-300

[7]耿祥义,张跃平.《JSP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日:1-354

[8]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年8月:1-246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3-460

[10]Brown等.《JSP编程指南(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1-268

[11]清宏计算机工作室.《JSP编程技巧》.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1-410

[12]朱红,司光亚.《JSP Web编程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34-307

[13]赛奎春.《JSP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8月:23-

[14]赵婷.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23)

[15]谭朝贵.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1)

[16]崔玉礼.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进程及信息安全的影响[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4)

[17]文勋,文金萍.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3)

[1]米琦.基于多维变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汤文亮,曾祥元,曹义亲.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6)

[3]宋保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4]熊俊俏,冯进维,罗帆.基于JN5139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5]祝勇.基于LS-SVC的传感网络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

[6]程春蕊,刘万军.高内聚低耦合软件架构的构建[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07)

[7]孙利民等编着.无线传感器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甄甫,刘民,董明宇.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消息中间件的业务流程系统集成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5)

[9]陆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0]潘虎.煤矿安全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张杉.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12]魏宝玲.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施道路维护与监控[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13]吴中博,樊小泊,陈红.基于能量水平的多Sink节点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01)

[14]陈伟,吴健,胡正国.分布式监控组态系统实时数据传输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6(22)

[15]原羿,苏鸿根.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6)

[16]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07)

[17]张雪平.使用SecureCRT实现网络管理自动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18][J].(2-3)

[19][J].(4)

[1]江群斌.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安全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翟凤航.组织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D].天津大学2012

[3]张兴起.基于VPX标准和多核DSP阵列的信息处理平台设计[D].天津大学2012

[4]王璐.基于1553B总线的综合航电数据加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5]孙树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2

[6]郎桐.无源自组网络输电线路实时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4

[7]郭毅.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8]李灏.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空时编码的实现和测量[D].天津大学2014

[9]谢国聪.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10]高宜文.基于Wi-Fi的智能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视频采集与处理平台的设计[D].天津大学2012

[11]毛延超.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簇多信道传输协议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2]夏梓峻.LED-AODV:基于链路预测的车辆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3]尹超.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性能评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9

[14]童曦.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D].天津大学2014

[15]王广彧.基于历史轨迹预测的车辆自组织网络混合路由算法[D].天津大学2014

[16]王伟海.龙口矿业集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17]贺明.基于NC-OFDM的与ZigBee共存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8]叶君骄.基于SAT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管理平台[D].天津大学2012

[19]张松.基于的长距离无线链路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0]钟武汨.基于压缩感知的空间无线频谱感知与重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1]高明飞.北皂煤矿海域下开采水情在线监测应用系统[D].天津大学2012

[22]邹宇.基于卫星授时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MAC协议ST-TDMA[D].天津大学2014

[23]王为睿.山东省龙口矿业集团6000m~3/h制氧工程DCS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3

[24]莫志德.基于Web应用的停车管理系统开发和设计[D].天津大学2013

[1](美)BruceMolay着,杨宗源,黄海涛译.Unix/Linux编程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姜毅,王兆青,曹丽.基于HTTP的实时信息传输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0)

[3]崔文婧.数字娱乐产业中流行文化对于电子游戏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刘晓晖.SAP系统中不同物料分类的创建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

[5]封炜.基于GPS/GIS/GSM的物流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赵胤.基于SAP的离散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7]李长斌.驼峰空压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闵国石.铁路工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龚俊.基于Javamail技术的企业Email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0]朱骁勇.基于SCCM的软件分发管理与软件封装模板助手[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1]彭诚.基于GPS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2]苏政华.离散制造型企业的SAP系统FICO模块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3]周昕毅.Linux集群运维平台用户权限管理及日志审计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徐朱平.SDP-21框架下项目管理在对日软件外包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5]刘进学.DeltaVDCS系统在丙烯均相聚合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6]李立平.基于数据挖掘的勘探随钻分析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7]王平.半自动闭塞控制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8]潘忠锐.铁路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9]黄怡君.银行业的存储虚拟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0]孙英.浅谈Flash与XML之间的通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

帮你整理了一下,请参考!参考文献:1、 and Quantum Inform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mputable numbers,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Proc. Lond,、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QuIST program [J].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Agency DARPA,2004,、Karl Systems (3rd ed.).Prentice 、孙凤宏.探索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 青海统计, 2007,(11) . 6、蔡芝蔚. 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 电脑与电信, 2008,(02) . 7、文德春. 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7,(05) . 8、姚正. 计算机发展趋势展望[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1) . 9、许封元. 计算机发展趋势[J]. 农业网络信息, 2006,(08) .10、陈相吉. 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 法制与社会, 2007,(10) .11、何文瑶. 计算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07,(05) . 1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4. 13、兰晓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19(4):84-85. 14、张基温.基于知识和能力构建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J].无锡教育学院学,2003,(4):、姬志刚,韦仕江.网络信息环境下基于创新教育改革基础上的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10). 16、田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与心得[J].企业技术开发,2008,(02). 17、熊静琪.计算机控制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18、杨金胜.探析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辅助教学[J].华商,2008,、何克忠主编.计算机控制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0、李锡雄,陈婉儿.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科学出版社.21、赖寿宏.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3、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4、人杰、殷人昆、陶永雷 《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伍俊良《管理信息系统(MIS) 开发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6、郭军等《网络管理与控制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曾建潮.软件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熊桂喜.王小虎.李学农.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王虎,张俊.管理信息系统[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文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把握其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下面是我整理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 范文 ,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

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把握其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整体方向,并就计算机技术的几个具体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7-9599 (2012) 05-0000-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因此,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趋势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下是本人对此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整体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发展速度非常的快,但统观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发展,主要向着“高”、“广”、“深”三个方向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向“高”度发展。体现在计算机的主频上,随着主频的逐步提高,计算机的整体性能会越来越稳定,速度会越来越快。英特尔公司已经研制出能集成超出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也就是说一台计算机不止使用一个处理器,可能会用到几十、几百甚至更多的处理器,即并行处理,截止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性能最高的通用机就采用了上万台处理器。而专用机的并行程度又要高出通用机,其关键核心技术是 操作系统 ,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如何高效能的使很多计算机之间产生联系,实现处理机间的高速通信,另一方面是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计算机,并使之互相配合、协调工作。

第二,向“广”度发展。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普及,成为个人常用之物,可以说人手一台。向“广”度发展指网络化范围的扩大以及向各个领域的逐渐渗透。到那时,计算机就会无处不在,像现在的发动机一样,应用于所有电器中,你家里的电器不管是冰箱、洗衣机还是 笔记本 、书籍等都已电子化。说不定多少年后学生用的教科书也被淘汰,被和教材大小一样的笔记本计算机所代替,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查阅、记录所需的资料。有人预言未来的计算机如此普及价格就和买一本书一样便宜,还有一次性使用的,用完就可以扔掉,它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常用、最方便的日用品。

第三,向“深”度发展。即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比如说,如何把网上丰富的、有用的信息变为己有,如何使人机更好地互动等,这是计算机人工智能发展、研究的的主要课题。所谓人工智能,即计算机的智能成分占主要,会具备多种感知能力、 逻辑思维 能力,到那时,人们可以与计算机自由交流,用手写字输入,甚至可以用表情、手势和计算机沟通,人机交流方便、灵活、快捷。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交互设备也已经发明出来,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方面。同时,信息将实现永久性存储,百年存储器正在研发当中,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几个具体发展趋势

从近几年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来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具体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算速度大大提高的高速计算机

近年来,美国人发明了一种通过空气的绝缘性来大幅度提高电脑运行速度的新技术。由纽约保利技术公司研究人员发明生产出一种电脑中使用的新型电路,这种电路的芯片之间是由一种“胶滞体包裹的导线”进行连接的,而组成这种“胶滞体”的物质中有90%的成分是空气,众所周知,空气恰恰是一种不导电的优良的绝缘体。经实践研究表明,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快慢与晶体管或芯片之间信号的传递速度有直接关系,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硅二氧化物导线”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吸收掉一部分信号,因此延长了传递信息的时间。而保利技术公司研究制造的这种“胶滞体导线”,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几乎没有吸收任何信号,所以它能够更快的传递信息。除此之外,这种导线不但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电耗,节约材料成本,而且无需更改计算机芯片,可直接安装,最重要的是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运行速度。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导线的散热效果较差,无法及时排出电路生成的热量。为此,保利公司迅速组织科研人员,针对这一缺陷进行创新改造,终于研究出一种“电脑芯片冷却”技术,即在计算机电路中置放许多装有液体的微型管道,用以吸收电路在工作中形成的热量。电路开始发热时,其产生的热量可以将微型管中的液体汽化,汽化之后的物质逐渐扩散到微型管的另一端,会重新凝结,顺流到微型管底部,从而达到吸收热量、有效散热的功效。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对该项技术进行太空失重实验,如果实验取得成功,“空气胶滞体”导线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计算机的使用中,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二)超微技术领域的生物计算机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生物计算机就已经投入研制了,这种计算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生物芯片,由生物工程技术中所产生的“蛋白质分子”组合构成。在这种生物芯片中,信息是以波的方式进行传递的,其运算速度快的惊人,几乎相当于普通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十万倍,且具备强大的储存空间,而其能量消耗仅为普通计算机的十分之一,这种生物计算机的优势作用显而易见。由于蛋白质分子具有再生能力,因此,它可以通过自我组合而合成新的微型电路,这样就使得计算机具备了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因此被称为生物计算机。例如:这种计算机可以通过生物自身的调节作用自主修复出现故障的芯片,甚至能够模拟人脑进行思考。1994年,美国首次将生物计算机公诸于世,随之公布的还有模拟电子计算机而进行的逻辑运算,并提出了解决“虚构”的七座城市之间路径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前不久,来自世界各国的二百多名计算机专家学者就曾经齐聚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联名呼吁计算机科技应向生物计算机领域努力进军。根据现在的生物计算机技术发展来看,预计将在不久的未来,制造出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就能检测、处理、储存、分析、传输数据信息的分子元件。现阶段,计算机科学家们已经在生物超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实现了部分突破,制造出了超微机器人。而科学家们更长远的计划是让这种超微机器人变成一部微型生物计算机,从而在生物体内取代某些人体器官,完成血管、内脏等器官的修复作用,并杀死病毒细胞,使人类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三)以光为传输媒介的光学计算机

光学计算机是一种以光作为信息传输手段的计算机,这种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电子)相比,具有诸多优势特点:光的速度有目共睹,这是电子计算机永远无法比拟的,并且光速具有一定的频率和偏振特征,大大提高了光学计算机传输信息的能力;光的发射根本不需要任何导线,即使发生交会也不会造成干扰;光学计算机的智能水平也大大高于电子计算机。可见,光学计算机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理想计算机。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以及各个科研机构,就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以研发“光脑技术”。其中,由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60多个国家组成的科研队伍研发的光学计算机成果显著,该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比电子计算机快了一千多倍,而且准确率相当高。除此之外,有些超高速计算机只能在低温状态下运行,而光学计算机不受温度的限制;光学计算机的存储量超大,抗干扰能力超强,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能正常运行;光脑具有与人脑相似的特性,就算系统中的某一元件出现损坏,也不影响运算结果。

(四)含苞待放的量子计算机

计算机专家已经根据量子学理论知识,在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美国科学家已经成功完成了4个“锂离子”量子的缠结状态,这一成果体现了人类在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上已经更上一层楼。

(五)应用纳米技术的纳米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是用纳米技术研发的新型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纳米技术研制的计算机内存芯片,其体积只有数百个原子大小,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美国正在研制一种连接纳米管的 方法 ,用这种方法连接的纳米管可用作芯片元件,发挥电子开关、放大和晶体管的功能。专家预测,10年后纳米技术将会走出实验室,成为科技应用的一部分。纳米计算机体积小、造价低、存量大、性能好,将逐渐取代芯片计算机,推动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几点浅薄认识和看法,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2

[2]陈相吉.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10

[3]文德春.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5

[4]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8

[5]李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其中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最为明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计算机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计算机发展的论文 范文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在我国逐步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在逐年提高,多样的计算机及应用技术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人民生活及工作中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体现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文章 从多个方面阐述了计算机应用及技术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概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逐渐在人民日常工作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减少了人力劳动,降低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信息、政府、企业、通信行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进步与提高体现了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应用技术也融合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功能,方便了人民生活,提高的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计算机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其可促进社会信息化,加强人们的联系。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计算机,计算机进行复杂数据及信息处理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同时可进行电子信息共享。未普及计算机时,人们多使用书信联系,限制较多,而计算机的信息传播可跨越时空限制,满足人们信息的即时化、快速化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可以进行网络会议,不受空间、距离因素制约。同时,计算机还可用于远程教学,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本文综述了计算机及其应用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2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的现状

应用水平低现阶段,虽然我国人民计算机普及程度高,但应用水平普遍较低,仍需较长时间达到西方国家水平,并没有在企业及家庭生活中全面普及计算机技术。研发资金少目前,我国在计算机软件的研发方面投入较少,现阶段我国多数借鉴国外资源,自身研发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受到限制,因此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现状

数据处理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主要功能为数据及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技术主要依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进行数据转化、传输及存储。目前,医学领域的虚拟技术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治疗环境,在合适的时间及环境进行心理治疗,有利于锻炼医疗工作者的能力,提高教学及实践 经验 ,有效降低医疗风险。

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通过文字、视频、音频及 网络技术 结合实现,目前主要分为有限通信及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技术安装简单,与传统通信方式比较,计算机通信技术具有多样、便捷、交互性和同步性好的特点。计算机通信技术促进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增进了不同领域及地区的信息交流,在我国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起到浓墨重彩的一笔。

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又称计算机智能技术,在军事、航空、航天、医疗、生活服务、卫星定位、商业等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计算机智能技术主要由计算机辅助系统、智能信息系统、多媒体智能监控系统、智能识别系统等组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改变了生活方式,促进现代信息化建设,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计算机应用及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发展趋势

光计算机

在计算机的未来发展中,光计算机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其主要优点为:(1)在数据传输和处理过程中,信息量较大,而光器件运行中,可通过光频,使得两束光交涉必须保持相同频率。(2)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光计算机可迅速计算信息数据,光介质运行传输无寄生电阻及接地电位差[2],保证光计算机的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有效性、真实性。(3)光计算机传输信息过程中,耗能较少,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量子计算机

与现今计算机相比,量子计算机可平行运算处理相应信息数据,若某人在某栋办公大楼丢失重要文件,普通计算机需要依次进行各个办公室的搜索,而量子计算机可根据文件特征,复制多个与文件相似的文件,若某一文件副本找到原件,其他相似文件则自动消失[3]。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的网址数据库,使用量子计算机可提高搜索效率,保证搜索准确。量子计算机在搜索电台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加快了互联网发展进程。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可提高计算机处理数据效率。

化学计算机

化学计算机主要使用微观碳分子为信息载体,从而进行信息传输和储存。在化学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微观碳分子体积较小,因此数据的传输和运算速度较普通计算机快。在目前的研究中,西方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化学计算机及软件进行研究开发。化学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取代了硅电子部件的碳基制品[4]。现阶段,化学计算机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是问题也较多,需要各个国家的研发人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微型化计算机

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实现家用电气的计算机微型化。在工业控制的过程中,系统运行的核心部件即微型部件,也逐渐实现了智能化。微电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微型计算机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如平板电脑及 笔记本 型计算机的应用的普及。

巨型化计算机

计算机的巨型化是指:研究开发运行速度快、运算能力强、信息存储容量大、精确度准确度高的计算机。现阶段,我国研究巨型计算机过程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应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开发以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趋势

网络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的联系也逐渐越来越紧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及普及,在传统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网络化的计算机应用得到了不断发展。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领域逐步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通信一体化进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使信息技术逐步为大众接受,使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互联网也进入了大众的生活中,互联网的普及也为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近年来兴起的蓝牙技术通过与计算机通信技术结合,使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了多样化、通信无线化及小型化的发展。无线设备网络通信终端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系统,组成区域化 无线网络 [5],促进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及网络通信软件的更新。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网络化,使通信距离不再受限制,人们可以进行数据的高速传输及资源的远距离共享,使用者可任意查找使用全球范围内最新最快的网络资源,开拓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改变了生活方式。

集成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集成化方向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日益多元化。传统的计算机主要进行数据计算、处理及存储,将来,计算机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信息传输。为了减少体积,提高便利度,计算机技术的集成化发展成为趋势。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重点为如何实现多功能多样化。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同步的相辅相成结合发展,促进集成化发展。

智能化嵌入式发展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已具有了丰富的功能。准确的信息储存、智能化信息处理也在逐步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步嵌入电气设备,以实现电气设备智能化控制。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软件与硬件系统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应用性能得到了大大优化。在实际生活中,嵌入式计算机应用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电视机机顶盒、数字电视、网络冰箱等。

4结语

在当前时代下,计算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由于经济及技术水平等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及应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因此,我国应加大计算机科研资金投入,努力提高计算机及应用技术水平,争取赶超发达国家,促进信息全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波.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及发展趋势探析[J].软件,2013(6):70-71.

[2]范伟.浅论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80.

[3]杨净.关于计算机发展的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4):136-137.

[4]2014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5(1):89-96.

[5]温爱华,张泰,刘菊芳,等等.基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J].煤炭技术,2012(5):247-248.

关于计算机发展的论文范文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探析

【摘要】

当前信息处理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社会活动,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处理至关重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决定着信息处理工作的效率。本文对计算机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深入探讨了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在这一时期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形成了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技术等。在以上成就之中,以电子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最大。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揭开了信息经济时代的序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类的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密不可分。当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并在信息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1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可以用高、广、快三个词进行概括,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向“高”度发展

计算机性发展趋势的“高”主要包括两个内容:①指性能越来越高,主频频率不断提高是其主要表现。20世纪90年代,集成电路集成度已超过100万门,集成电路开始进入特大规模集成电路时期。随着RISC技术的成熟和普遍应用,CPU性能剧烈增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80年代CPU性能年增长率仅35%,而到90年代CPU性能年增长率达到60%。特别是近年来,CPU的发展更为迅速,如AMD发布的FX9590八核处理器,主频已经达到5GHz。②指计算机整体性能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数值计算、信息处理、实时控制、辅助设计、智能模拟等能力不断提高是其主要表现。以我国研制的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为例,其拥有万核CPU,存储容量高达200万GB,最高带宽达到,每秒峰值运算达千万亿次。

向“广”度发展

计算机向“广”度发展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向各个领域渗透上。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作为新技术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当前,计算机与手机的结合,使其应用范围更为广阔,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观点认为,未来计算机的价格可能会向纸张一样偏移,并且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通品。

向“深”度发展

计算机向“深”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智能化发展上。互联网上的信息浩瀚,如何在这些浩瀚的信息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即是要将互联网浩瀚的信息进行分类,优化人机界面,最有效的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目前,与人类 思维方式 相比,计算机“思维”的方式还较为低下。人类同计算机打交道主要通过语言、手势等方式,对于一般人而言,计算机应用难度仍然不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普通百姓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扩大,这对计算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正进一步向智能化的道路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计算机世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说是计算机向“深”度发展的典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智能化亦将飞速发展。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对于管理和处理信息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致力本国信息化建设。

高速、大容量

在信息技术中,微电子技术与软件技术是其核心。当前集成电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论是集成度、运算能力还是性能价格都在呈几何级数增长,有研究显示,集成电路的发展每年翻一倍,这带动了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每个芯片上的元件都达到了上亿的数量,构成了系统级芯片(SOC),整机与元器件之间的界限正在不断模糊,这使信息设备的功能大大提高,整机的质量不断变轻,体积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软件技术也正在以计算机为中心向网络为中心转变,特别是当前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联系更为密切,芯片正在变为“固化”的软件,软件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可以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硬件软化”的趋势愈发显著,典型的如“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另外,嵌入在硬件中的 操作系统 和开发工具软件也使软件逐渐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加速了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在推进信息化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综合化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另一个趋势就是三网融合与宽带化。三网分别是计算机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融合是指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三网的技术走向和业务内容一致化,即电话网、有线电视网都应向互联网靠拢,三网融合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计算机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合为一体。在三网融合中,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是基本特征。三网融合要求要重视业务变革,即由单向传输发展转变为以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的交互式发展。三网融合势必会打破原有行业界限,促进产业重组和政策调整。

个人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平板电脑、手机以及 其它 智能设备数量的不断增长,互联网上数据流量,尤其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大带宽势在必行。在广域网和城域网方面,全光网络技术兴起并迅速发展,典型的如以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技术,已经深入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预测,到2016年,平均固定宽带速度至少会比目前宽带速度提升四倍,而且美妙通过互联网传输的视频将达到100万min以上。并且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推动着信息个人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趋势。一方面家用电气和个人信息设备如电视机、手机等都在向网络终端设备方向发展,网络终端设备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往以计算机上网为主的局面被打破,进一步满足了个人的需求。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远程 教育 、网上娱乐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日益成熟,对使用者的要求不断降低,特别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完善了以互联网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亦催生了新的网络经济。

3结语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将会进一步普及,人类亦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未来全球最具活力的产业亦非信息产业莫属。

参考文献

[1]胡文海.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探究[J].煤炭技术,2013,06:220~221.

[2]薛军峰.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1:157.

[3]王剑波.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3:197.

[4]杨雄.概述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9:185.

[5]潘翔伟,张晓红.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探析和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2:107.

[6]喻涛.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应用[J].通讯世界,2015,05:28.

Since their first appearance on earth, men have gathered information and have attempted to pass useful ideas to other men. The carving of word-pictures on the walls of ancient caves as well as hieroglyphics on stone tablets represent some men's earliest effor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Scenes of hunting, maps of battles, and the stories of heroes were put down for all to see.自从人类在球上出现以来,人们就开始收集信息,并试图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别人。把口头流传的故事刻在古代洞穴的墙壁上,以及石片上的象形文字代表了人类最早的为传递信息而做的努力。打猎的场景,战役的地图,以及英雄的故事都被雕刻下来。2. But as civilizations grew more complex, better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were needed. The written word, carrier pigeons, the telegraph, and many other devices carried ideas faster and faster from man to man. In recent years one type of machine, the electronic computer, ah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lives of all the people in the industrialized nations of the world. Computers are now widely used aids for communication, calcula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Their effect becomes more important every day.然而文明更趋复杂化,因而需要更好的通讯手段。书面文字、信鸽、电报以及其他很多手段使信息在人们之间传递得越来越快。最近一些年里,在世界工业化国家的人民生活中有一种叫电子计算机的机器,其重要性不断增长。计算机已成为在通讯、计算以及其他活动中广为应用的辅助手段,其影响日趋重要。3. Man has always been interested in extending the range of his senses and the power of his mind. Through the years, he has invented many instruments to help him see better and understand more. The telescope, for example, was invented to allow him to look at far away objects. To see the very small things in the world, the microscope was developed. Radio,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are means by which man has extended the range of his senses of hearing and speech.人类一直想扩大感知的范围以及思维的能力。多年来,人类已发明了许多工具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观看和更多地了解。比如,天文望远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看到更远处的物体。为了看见世界上微小的东西,人们又发明了显微镜。收音机、电话和电报都是人们扩大听说能力范围的手段。4. While developing his power of thought, man first began to identify and count objects. He began to ask the questions "What is it?" and "How many?" It was a long time ago that this numbering and comparing of things began.辩认和数清事物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的第一步。人类开始问这样一些问题:“这是什么?”“有多少?”这种计算机和对比很长时间以前就开始了。 ways of helping with counting and recording information quantities, and other marks were taken to repres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quantities.帮助计算和记录信息的新方法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符号用来表示不同的数量,另一些符号则用来表示不同数量间的关系。6. New devices to aid in the manipulation of numbers were added to make the job faster and more accurate.许多用来处理数字的新方法加在一起又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快更准确。7. Electronic computers are among the fastest and most useful instruments for sorting and comparing now in use. Computers provide the means for greater speed and accuracy in working with ideas than had previously been poss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new tools, it is as if man has suddenly become a millionaire of the mind.电子计算机是目前所使用的最快最有用的分类和对比工具之一。计算机提供了处理信息的手段,比以前所可能达到的速度和准确度要快且好得多。随着这些新工具的产生,人类似乎突然间变成了智力上的富豪。8. Although man has been growing mentally richer ever since he started to think, the electronic computer allows and will continue to allow him to perform tremendous "mental" tasks in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Great scientists of the past produced ideas which were the basis for great advances, but their ideas sometimes had to wait for years before they were understood sufficiently well to be of practical use. With the computer, the ideas of today's scientists can be studied, tested, distributed, and used more rapidly than ever before.人们自从开始思考以来,精神上就变得越来越富有,但电子计算机已使、今后也将继续使人类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脑力工作。从前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创造许多伟大的思想,成为人类取得巨大进步的基础。但是,他们的思想有时得等好几年才能被人们充分理解,得以实际运用。由于有了计算机,对这些思想的研究、检验发布和运用比以前要快得多。9. Old lines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do not work easily or efficiently with as much information as we have now. The repeated actions of preparing, sorting, filling, distributing, and keeping track of records and publications can be as troublesome as calculating. Errors occur because men grow tired and can be distracted.旧的通讯方式和方法很难有效地处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信息量。反复的准备、分类、填充、发布以及对出版物的跟踪记录和计算是一件麻烦的事。由于人的疲劳和精力分散,很会产生错误。10. The basic job of computers is the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For this reason computers can be defined as devices which accept information, perform mathematical or logical operations with the information, and then supply the results of these operations as new information.计算机的主要工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由于这个原因,计算机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可以接受信息、对信息进行数学或逻辑处理,并把处理结果作为一种新信息提供出来的设备。11. Although a sharp dividing line between types of computers is not always easy to see, comuters are usually divided into two broad groups: digital and analog. Digital computers work by using specific information which is usually in the form of numbers. Analog compurters, on the other hadn, usually process continuous information.尽管计算机各类型之间难于找到十分明显的界限,但计算机经常被分为两大类: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通过运用具体信息来工作,这种信息通常为数字形式。模拟计算机则通常处理连续的信息。12. To explain this difference, let us consider two devices which handle information in a manner similar to the two types of computers. A turnstile, which has a counter attached to it, cna help to explain the way a digital computer works. Each time a person passes through the turnstile, the indicator quickly jumps from one number to another. each number registered is separate and specific.为了理解这一不同点,让我们考虑一下以与这两类计算机相类似的方式处理信息的两种装置。一个带有计数器的旋转门可以帮助解释数字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人们每次通过旋转门时,显示器上的数字就迅速地从一个数字跳到另一个数字。每个被记录的数字都是分开和具体的。13. The continuous change in the level of sand in an hourglass as time passes makes it an analog device. Perhaps the first analog computation was the use of graphs for the solution of surveying problems.沙漏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动的沙线使之成为一种模拟搁置。也许第一次模拟计算是用图表解决普查问题。14. Among the first analog computers was the one set up by Lord Kelvin in 1872 to predic the height of tides in English harbours. The machine contained pulleys, levers, and weights whose actions imitated the effect of winds, the moon, and the sun on tides. AS the known in 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changed, the complex equations represented by the insides of the machine would give continual indications of how the tides were to rise and fall. The results were to come out in the form of a graph. Although the machine was not a complete success, it did mark a beginning.在第一批模拟计算机中,有一台是凯文爵士于1872年建造的,用它来预测英国海港的海潮高度。这架机器包括滑轮、杠杆以及砝码,它们能够模拟风、月亮以及太阳对海潮的影响。当这些已知的影响因素变化时,由这部机器内部各部件所描述的复杂等式就会发出连续的信号来表明海潮如何涨落,这个结果将以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那架机器并非十分成功,但它毕竟标志着一个开始。15. Regardless of their direction of form, computer developments and uses of the future will depend upon the clevenrness and skill of men. Men created computers, and men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them.不论其方向及形式如何,未来计算机的发展和使用将依靠人的智慧和技能。人创造了计算机,也将不断地改进它。16. Computers can work through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make thousands of logical decisions without becoming tired. Computers can reach solutions to problems in a fraction of time it takes men to do the job. Computers can replace men in dull, routine tasks, but they are not creative and cannot exercise value judgements. computers have no orginality; they work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ions given to them. There are times when computers seem to operate like mechanical "brains", but their achievements are not very great when compared to what the minds of men can do.计算机可以自始至终地处理一系列问题或进行上千次的逻辑判断而不感到疲劳。计算机只需人类解决同类问题所需时间的极小一部分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计算机可以代替人做枯燥、重复的工作,但它没有创造力,不能进行价值判断。计算机没有创新性,它们只能按照命令行事。有些时候,计算机运行起来的确就象一个机械“大脑”,但它们取得的成就与人脑相比就不那么伟大了。

计算机论文文献参考

张爱平,赖欣.JSP调用JavaBean实现Web数据库访问[J].计算机时代,2007,(01).仲伟和.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马国财.基于JSP技术MIS系统复杂查询器设计与实现[J].青海大学学报(自科学版),2007,(02).李佳.基于JSP技术网页自动生成工具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03)梁玉环,李村合,索红光.基于JSP网站访问统计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04)熊皓,杨月英.JSP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04)韩世芬.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开发[J].科技资讯,2006,(17)孙年芳.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11)朱海泉,李兵.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2)仲伟和.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万晓凤,谢毅.基于JSP电子政务系统通知模块设计[J].南昌水专学报,2004,(01)[12]马云飞,张良均.利用JSP开发动态Web应用系统[J].现代计算机,2001,(01)

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在各个学科、各种类型出版物都有着明确的标注法。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 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丁宝康,董健全. 数据库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5-170.

[3] 孙强. 基于 的专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Michele Leroux your Apps and WCF services with Windows CardSpace. MSDN Magazine,April 2007.

[5] 肖建编. 编程实例与技巧集粹.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6] 巴兹拉等. 安全性高级编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 Jesse C#中文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 米切尔的等编著. 权威指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9] 曾登高编著..NET 系统架构与开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 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 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篇二:参考文献

[1] 冯燕奎, 赵德奎. JSP实用案例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 70-100

[2] 王家华 软件工程[M]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303页

[3] 王宜贵 软件工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0-79

[4] 孙卫琴 精通struts[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年8月 50-70

[5] 孙卫琴 精通hibernate[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4月 100-120

[6] 张洪斌 java2高级程序设计[M]中科多媒体出版社 2001年11月 85-90

[7] Jim Arlow and the Unified Process[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6月 30-40

[8] 林信良 技术手册[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6月 50-100

[9] 熊节、林仪明、峰、陈玉泉等主编[《CSDN社区电子杂志——Java杂志》创刊号]

[10]《程序员》杂志 2007 年第4期

[11] 耿祥义编著.JSP基础编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12]徐建波,周新莲.Web设计原理于编程技术[M].中南大学出版社,

[13] 孙鑫编著.Java Web开发详解[M].电子工业出版社,

[14] 林上杰,林康司编著.技术手册[M].电子工业出版社,

[15]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6] 蔡剑,景楠.Java Web应用开发:J2EE和Tomca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三:参考文献

[1]Booch G. Object-Oriented design[J]. ACM SIGAda Ada Letters. 1982,1(3): 64-76.

[2]建模的价值IBMRational技术白皮书[R].

[3]邵维忠.杨芙清.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郑红军.张乃孝.软件开发中的形式化方法[J].计算机科学.1997,24(6): 90-96.

[5]王一川,石纯一.基于n演算的一种Agent组织模型[J].计算机研宄与发展.2003, 40(2): 163-168.

[6]阿丽亚娜5型火箭发射失败的调查报告[R].

[7]Booch G. Object-Oriented design[J]. ACM SIGAda Ada Letters. 1982,1(3): 64-76.

[8]陈鑫,李宣东.基于设计演算的形式化用例分析建模框架[J].软件学报.2008,19(10): 2539-2549

[9]夏志翔,徐中伟,陈祖希等.UML模型形式化B方法转换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11): 15-20.

[10]袁晓东,郑国梁的面向对象扩充COOZ的设计[J].软件学报.1997,8(9):694-700.

[11]周翔.邵志清.顺序图与状态图的递归语义一致性研宄[J].计算机科学.2010,37(8):172-174.

[12]周翔,邵志清,薛炳蔚.基于ASM的活动图一致性规则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19): 4536-4539

[13]王红英.基于Petri网的软件模型验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4]黄正宝,张广泉.顺序图的XYZ/E时序逻辑语义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33(8): 249-251.

[15]汪文元,沙基昌.谭东风.基于Petri网和UML活动图工作流建模比较[J].系统仿真学报.2006, 18(2): 504-510

[16]Kroll P,Kruchten P. The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made easy: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the RUP[M].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2003.

[17]Seung Mo Cho,Hyung Ho Kim, Sung Deok Cha etc al. A semantics of sequence diagrams [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84. 2002: 125-130

篇四:参考文献

[1]王仁宏,数值逼近(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姚永雷.Web服务自动协商机制研究(博士论文).北京邮电大学.2007.

[3]程昱.面向自治计算的自动服务协商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8.

[4]程皇.高济.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协商决策模型.软件学报.2009,20(8):2160-2169.

[5]郭静.陈英武.1-多交互协议本体的描述.计算机工程.2008,34(12):162-166.

[6]翟社平.魏娟丽.李增智.基于概念语义协商的服务Agent划分.电子学报.2010,38(9):2030-2034.

[7]张林兰,电子市场中的双边同步自动协商研宄(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0.

[8]王斌.李艳.基于多Agent系统的自动协商机制及通用协商框架.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31(1):95-98.

[10]甘早斌.朱春喜.马务等.基于遗传算法的关联议题并发谈判.软件学报.2012,23(11):2987-2999.

[11]侯薇.董红斌.印桂生.基于Bayesian学习的适应性优化协商模型.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4):721-730.

[12]孙天昊.电子商务中一对多协商研宄(博士论文).重庆大学.2008.

[13]吴国全.基于模式的复合服务监管关键技术研宄(博士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14]程志文.赵俊.李田等.Web服务QoS数据多源采集方法及实现.计算机科学.2009,8(8):180-211.

[15]于卫红.基于JADE平台的多Agent系统开发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16]甘健侯,姜跃,夏幼明,本体方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11.

篇五:参考文献

[1]徐福成.基于RSSI测距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研宄[D].四川:西华大学,2014

[2]娄彦翔.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复制攻击的高效分布式检测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3]孙琳.基于车载无线自俎网络的高速公路安全信息传输机制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4]孙赫.物联网的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5]孙宏伟.田新广,李学春,等.一种改进的IDS异常检测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4,26(11):1450-1455.

[6]詹杰,吴伶锡,唐志军.无线传感器网络RSSI测距方法与精度分析[J].电讯技术,2010,50(4):83-87.

[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宄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汽车蓝皮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Chlamtac I, Conti M, Liu J J N. Mobile ad-hoc networking: imperatives and challenges[J]. Ad-hoc Networks,2003, 1(1): 13-64.

[9]Choi S J, Youn H Y. An efficient key pre-distribution scheme for secure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C]//Embedded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EUC 2005 Workshop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5;1088-1097.[39]Naor M,Pinkas B. Efficient trace and revoke schemes[C]//Financial cryptograph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1:1-20.

[10]Katsaros D, Dimokas N,Tassiulas 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ncepts in the design of wireless ad-hoc network protocoIs[J]. Network, IEEE, 2010,24(6): 23-29.

计算机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1]谢延华,徐小亚.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1:159-160.

[2]蒋伟.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8:159-160.

[3]朱粤杭.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2:66-67.

[4]韩菁,张京辉,程婧.浅谈计算机网络工程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5:35+38

[5]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2,21(4).

[6]付凡成,彭裕.关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探讨[J].电子制作,2013(21).

[7]贺秀玲,姜运芳,施艳.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探究[J].煤炭技术,2013,32(7).

[8]陈振宇.喻文烨.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科技展望,2015(32):117.

[9]黄石磊.浅谈企业管理的信息化[J].科技资讯,2010(8):251-252.

[10]吴苏云.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2).

[11]陈香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22).

[12]文勋,文金萍.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13]李滔.分析企业信息化如何受计算机应用技术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

[14]张新刚.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

[15]昌文鑫.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3):211-212.

[16]程如贵.计算机用用技术对企业的信息化影响[J].计算机应用,2015(6).

[17]黄海明.电子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及特点[J].企业经济,2015(4)

[1]孙卫琴,李洪成.《Tomcat 与 JSP Web 开发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1-205

[2]BruceEckel.《JSP编程思想》.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1-378

[3]FLANAGAN.《JSP技术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6月:1-465

[4]孙一林,彭波.《JSP数据库编程实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0-210

[5]LEE ANNE PHILLIPS.《巧学活用HTML4》.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1-319

[6]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应用开发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32-300

[7]耿祥义,张跃平.《JSP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日:1-354

[8]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年8月:1-246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3-460

[10]Brown等.《JSP编程指南(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1-268

[11]清宏计算机工作室.《JSP编程技巧》.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1-410

[12]朱红,司光亚.《JSP Web编程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34-307

[13]赛奎春.《JSP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8月:23-

[14]赵婷.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23)

[15]谭朝贵.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1)

[16]崔玉礼.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进程及信息安全的影响[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4)

[17]文勋,文金萍.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3)

[1]米琦.基于多维变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汤文亮,曾祥元,曹义亲.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6)

[3]宋保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4]熊俊俏,冯进维,罗帆.基于JN5139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5]祝勇.基于LS-SVC的传感网络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

[6]程春蕊,刘万军.高内聚低耦合软件架构的构建[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07)

[7]孙利民等编着.无线传感器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甄甫,刘民,董明宇.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消息中间件的业务流程系统集成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5)

[9]陆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0]潘虎.煤矿安全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张杉.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12]魏宝玲.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施道路维护与监控[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13]吴中博,樊小泊,陈红.基于能量水平的多Sink节点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01)

[14]陈伟,吴健,胡正国.分布式监控组态系统实时数据传输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6(22)

[15]原羿,苏鸿根.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6)

[16]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07)

[17]张雪平.使用SecureCRT实现网络管理自动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18][J].(2-3)

[19][J].(4)

[1]江群斌.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安全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翟凤航.组织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D].天津大学2012

[3]张兴起.基于VPX标准和多核DSP阵列的信息处理平台设计[D].天津大学2012

[4]王璐.基于1553B总线的综合航电数据加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5]孙树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2

[6]郎桐.无源自组网络输电线路实时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4

[7]郭毅.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8]李灏.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空时编码的实现和测量[D].天津大学2014

[9]谢国聪.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10]高宜文.基于Wi-Fi的智能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视频采集与处理平台的设计[D].天津大学2012

[11]毛延超.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簇多信道传输协议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2]夏梓峻.LED-AODV:基于链路预测的车辆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3]尹超.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性能评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9

[14]童曦.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D].天津大学2014

[15]王广彧.基于历史轨迹预测的车辆自组织网络混合路由算法[D].天津大学2014

[16]王伟海.龙口矿业集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17]贺明.基于NC-OFDM的与ZigBee共存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8]叶君骄.基于SAT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管理平台[D].天津大学2012

[19]张松.基于的长距离无线链路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0]钟武汨.基于压缩感知的空间无线频谱感知与重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1]高明飞.北皂煤矿海域下开采水情在线监测应用系统[D].天津大学2012

[22]邹宇.基于卫星授时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MAC协议ST-TDMA[D].天津大学2014

[23]王为睿.山东省龙口矿业集团6000m~3/h制氧工程DCS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3

[24]莫志德.基于Web应用的停车管理系统开发和设计[D].天津大学2013

[1](美)BruceMolay着,杨宗源,黄海涛译.Unix/Linux编程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姜毅,王兆青,曹丽.基于HTTP的实时信息传输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0)

[3]崔文婧.数字娱乐产业中流行文化对于电子游戏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刘晓晖.SAP系统中不同物料分类的创建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

[5]封炜.基于GPS/GIS/GSM的物流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赵胤.基于SAP的离散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7]李长斌.驼峰空压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闵国石.铁路工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龚俊.基于Javamail技术的企业Email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0]朱骁勇.基于SCCM的软件分发管理与软件封装模板助手[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1]彭诚.基于GPS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2]苏政华.离散制造型企业的SAP系统FICO模块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3]周昕毅.Linux集群运维平台用户权限管理及日志审计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徐朱平.SDP-21框架下项目管理在对日软件外包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5]刘进学.DeltaVDCS系统在丙烯均相聚合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6]李立平.基于数据挖掘的勘探随钻分析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7]王平.半自动闭塞控制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8]潘忠锐.铁路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9]黄怡君.银行业的存储虚拟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0]孙英.浅谈Flash与XML之间的通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

提供一些关于JSP网页页面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参考。 [1]张爱平,赖欣.在JSP中调用JavaBean实现Web数据库访问[J].计算机时代,2007,(01). [2]仲伟和.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3]马国财.基于JSP技术的MIS系统中复杂查询器的设计与实现[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 [4]李佳.基于JSP技术的网页自动生成工具的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03) [5]梁玉环,李村合,索红光.基于JSP的网站访问统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04) [6]熊皓,杨月英.JSP自动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04) [7]韩世芬.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的开发[J].科技资讯,2006,(17) [8]孙年芳.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11) [9]朱海泉,李兵.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10]仲伟和.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11]万晓凤,谢毅.基于JSP的电子政务系统通知模块的设计[J].南昌水专学报,2004,(01) [12]马云飞,张良均.利用JSP开发动态Web应用系统[J].现代计算机,2001,(01)

张爱平,赖欣.JSP调用JavaBean实现Web数据库访问[J].计算机时代,2007,(01).仲伟和.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马国财.基于JSP技术MIS系统复杂查询器设计与实现[J].青海大学学报(自科学版),2007,(02).李佳.基于JSP技术网页自动生成工具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03)梁玉环,李村合,索红光.基于JSP网站访问统计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04)熊皓,杨月英.JSP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5,(04)韩世芬.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开发[J].科技资讯,2006,(17)孙年芳.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11)朱海泉,李兵.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2)仲伟和.基于JSP网页自动生成工具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万晓凤,谢毅.基于JSP电子政务系统通知模块设计[J].南昌水专学报,2004,(01) [12]马云飞,张良均.利用JSP开发动态Web应用系统[J].现代计算机,2001,(01)

计算机网络云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知网有很多,不知道让贴不 [1]张戈. 云安全找回渠道价值[N]. 电脑商报,2010-03-08(027). [2]本报记者 那罡. Web风险让用户重新思考终端安全[N]. 中国计算机报,2009-08-03(040). [3]张戈周雪. 云安全改变商业模式[N]. 电脑商报,2008-09-15(033). [4]瑞星系统架构师 钟伟. 云安全——巨大的互联网软件[N]. 中国计算机报,2008-11-24(C03). [5]本报记者 那罡. 从云安全到安全云[N]. 中国计算机报,2010-08-02(036). [6]小谢. 云安全和安全云[N]. 电脑报,2010-09-27(I01). [7]电脑商报记者 张戈. “云安全”是趋势[N]. 电脑商报,2009-03-16(027). [8]本报记者 胡英. 博弈还在继续[N]. 计算机世界,2009-09-28(049). [9]电脑商报记者 张戈. 云安全降低终端压力[N]. 电脑商报,2010-03-15(026). [10]王春雁. 云计算首获安全防护,“安全云”横空出世——趋势科技正式发布云安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5). [11]李铁军. 云安全网民能得到什么 金山毒霸2009云安全试用[J]. 电脑迷,2009,(3). [12]善用佳软. IT风“云”录 云计算、云安全、云道德[J]. 新电脑,2008,(9). [13]网御星云安全专家畅谈网络安全之一:说说网络安全中“最熟悉的陌生人”[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5). [14]说说网络安全中“最熟悉的陌生人”——网御星云安全专家畅谈网络安全之一[J]. 计算机安全,2011,(5). [15]孙泠. 云的安全和云安全[J]. IT经理世界,2010,(7). [16]褚诚云. 云安全:云计算的安全风险、模型和策略[J]. 程序员,2010,(5). [17]趋势“云安全”为电力用户提供从内到外的安全——趋势科技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方案使网络更加稳定、更加安全[J]. 电力信息化,2009,(3). [18] 如何保障“企业私有云“系统? 云管理与云安全[N]. 计算机世界,2011-07-25(014). [19]电脑商报记者 张戈. 从云安全到安全云[N]. 电脑商报,2011-02-28(026). [20]小谢. 云系统、云平台和云安全是焦点[N]. 电脑报,2010-01-11(001). [21] 如何保障“企业私有云”系统?云管理与云安全[N]. 计算机世界,2011-07-25(014). [22]本报记者 邹大斌. 建立立体的安全防护网[N]. 计算机世界,2009-12-07(B26). [23]本报记者 郑燃. 从云安全到安全云[N]. 政府采购信息报,2010-08-09(008). [24]王汝林. 发展“云计算”必须高度重视“云安全”[J]. 中国信息界,2011,(1). [25]阿呆. 广东电信:云安全保障网络安全[J]. 通讯世界,2011,(1). [26]马晓亭,陈臣. 云安全技术体系下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安全威胁与对策研究[J]. 现代情报,2011,(3). [27]祝国辉. 云安全:从“杀毒”向“安全防御”转型[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24). [28]王汝林:发展云计算必须高度重视“云安全”[J]. 信息系统工程,2011,(3). [29]袁伟伟. “云安全”为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保驾护航[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3). [30]徐刚. 云计算与云安全[J]. 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Z1). [31]知己知彼,固网御安——网御星云安全专家畅谈网络安全之二[J]. 计算机安全,2011,(6). [32]网御星云安全专家畅谈网络安全之二:知己知彼,固网御安[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6). [33]聂利颖,孙胜耀,王芳. 将BP神经用于云安全客户端安全评定[J]. 福建电脑,2011,(5). [34]瑞星建立国内首个“云安全网站联盟”为百万网站提供安全预警[J]. 计算机与网络,2009,(17). [35]“云安全”推动安全行业改变[J]. 计算机与网络,2009,(14). [36]李新苗. 大云计划即将推出新版 云安全仍是最大落地障碍[J]. 通信世界,2010,(14). [37]陈运红. 软件与服务行业:云安全,无处不在的信息安全[J]. 股市动态分析,2010,(16). [38]张春红,王军,肖庆,赵庆明. 云安全对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影响[J]. 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3). [39]张艾斌. 云计算模式与云安全问题研究[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6). [40]黄海峰. 云安全两方面保障企业内网安全[J]. 通信世界,2010,(31). [41]江民打造“云安全”+“沙盒”双重安全保障体系[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1). [42]李伟,李成坤. 透过“云安全”看公安信息网安全管理[J]. 硅谷,2009,(3). [43]从云计算到云安全[J]. 信息系统工程,2009,(1). [44]“云安全”真的安全吗[J]. 中国传媒科技,2009,(2). [45]王盘岗. 互联网安全危机下的云安全[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2). [46]李祥明. 云安全不一定安全[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5). [47]瑞星“云安全”系统成功运行一周年,推动安全行业改变[J]. 计算机安全,2009,(8). [48]游向峰. 打造安全的网络环境之“云安全”[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16). [49]李雪. 重新思考你的终端安全——趋势科技云安全正式发布[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9). [50]马宁. “云安全”推动安全行业变革[J]. 中国金融电脑,2009,(9).

浅谈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应用

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衍生的一种新技术,对计算机设备容量提升和储存空间的优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云技术的应用。

摘要: 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网络技术已经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是在网络技术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技术,可以解决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信息储存和数据计算等问题,保证了数据和信息安全。但是由于计算机中的摩尔定律具有很大局限性,所以必须通过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和性能的改善,解决计算机网络中云计算技术出现的问题,促进计算机网络的云计算技术发展。文章主要从计算机网络的云计算技术概念、分类、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分析

经过对计算机使用者和广大网络人员使用效果研究发现,目前网络技术已经实现了网络资源向个人资源整合的操作,提升了计算机性能。由于计算机网络使用概念是面向网络应用层产生的,所以计算机性能提升出现了各种问题。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Web技术开始占据重要位置,扩展了计算机应用范围,云计算技术随之产生。

1概述

云计算是在互联网相关服务的基础上,利用增加、使用和交付等方式实现互联网通信扩展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通常以虚拟化状态存在。云计算技术是一项可以实现网络、设备、软件等多项功能结合的技术。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云计算还没有进入统一化发展规模,每位研究人员都有自己对该项技术的独特理解、认识和看法。所以对云计算机概念的定义依然存在很大争议。但是经过对相关研究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可以将云计算理解为:第一,云计算机技术中的不同“云”必须采用不同云计算方法。虚拟化和网络计算提供的服务层可以实现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同步;第二,云计算非常庞大,并不是单独孤立发展的一种技术或体系。很多计算机软件的研究都必须经过云计算,主要进行计算机网络云特征研究。网络使用者经常将云计算理解为网络层面上的集成软件。第三,计算机网络使用者没有经过长时间规划后使用,容易造成各种网络资源浪费,但云计算可以分秒完成计算和运作,减少了网络资源的浪费。

2云计算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云计算技术分类

简单操作和快速预算是计算机网络云计算中的主要特点。云计算可以利用计算机网上提供的广阔信息和资源,实现大量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系统处理和运算等操作。随着计算机网络计算的发展,根据分析和特性等因素形成各种云计算,可以将云计算划分为各个方面,形成不同种类的思想特点,主要是共同云和私有云。在私有云中,操作相对简单,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操作平台;公有云表示用户自身所需的资源,可以利用共享方式实现其他用户资源共享。通过对共同云和私有云的分析发现,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控制:第一,连续性。公有云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会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但私有云不会出现此种问题;第二,数据安全性。公有云可以与其他用户共享信息,所以不能保证安全性;第三,成本。从自身成本分析来看,公有云成本低、架构简单;私有云成本高,但稳定性较好;第四,监测能力。共同云有很多监控功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对所需对象进行严格监控。

云计算技术特点

第一,规模较大。云技术需要储存大量的数据,所以其内部通常有很多服务器组成,规模较大。第二,高可靠性。数据进入“云”之后,会多次备份并储存在服务器内部,保证了数据安全,减少了不良因素产生的数据变化或损坏。第三,虚拟化。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时候使用云技术。第四,通用性。云技术可以兼备不同应用的使用,保证各个应用都可以与云实现互动交流。第五,高可扩展习惯。云计算技术可以根据使用者提出的要求不断进行技术优化和改进,扩展了应用范围。

3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的实现

人们使用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的时候,为了简化操作程序,相关人员通常将其划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进行预处理,另一方面是功能实现过程。操作前必须对系统中的各项功能进行分析,分解出个功能,获得不需要进行系统处理和预算处理的功能。预先处理基本可以一次性完成,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利用预处理得到的结果进行利用,并完成系统功能。简化计算机系统与以上处理方法密切相关,不仅简化了信息技术,还提高了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技术开始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起来,给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利用方式实现计算机网络云技术:第一,软件程序。此种方式在企业中使用的较多,企业可以利用此种方式实现云技术,利用Web浏览器给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管理程序或具体信息,满足用户使用需求,减少资金浪费,缓解了企业发展状况。第二,网络服务。软件程序和网络服务具有很大联系。由于网络服务的运行必须有软件程序支持,所以实现网络服务和软件程序的'结合对研发组具有很大作用,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参与到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第三,管理服务提供商。管理服务提供上可以给企业提供比较专业的服务,例如病毒查杀和软件安全等,保证了使用安全。

4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核心技术的优势

服务器架构是云技术中的核心技术,主要进行云计算IAAS补充。从当前发展来看,要制定云计算服务器架构专门、统一标准,必须有大量相关技术的支持,例如,计算机局域网SAN和附网NAS等,这些技术都是服务器架构中比较关键的技术。NAS架构具有显著的分布式特征,这些文件计算系统都是比较松散的结构型集群。在NAS文件系统集群中,各个节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内部最小的单位就是文件,可以在集群中进行文件保存,方便计算出文件中的数据,减少了多个节点计算的冗余性。计算机网络云计算耗费成本较低、具有很好的拓展性,安全控制系统较安全,但是如果客户发出的请求较多,NAS系统就会起到限制作用,只有利用NAS中的云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二级计算需求。SAN是紧密结合型集群,将文件保存到集群中,可以将其分解为若干个数据块。与集群节点相比,各个数据块之间都可以实现相互访问。客户发出请求需求后,节点可以根据访问文件形成的不同数据块对客户做出的请求进行处理。在SAN系统中,可以利用增加节点数量方式满足系统相应需求,而且还可以提升节点自身的性能。SAN计算架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扩展性,还可以高速的传播数据,此种技术主要应用到云服务商对私有云服务器进行构建。但是从价格方面分析,SAN计算构建硬件的成本价高,必须将SAN架构服务器价格作为依托,从价格方面分析并实现该种技术,可以适当降低该种技术的性能和成本,获得比较低廉、性能优越的技术,实现SAN中OBS集成文件系统的发展。

5网络云计算技术在应用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云计算发展问题是研究网络云技术的主要问题,必须将云计算发展中存在的数据安全保护作为主要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在浏览器访问云中,浏览器是一种安全性能较差的应用,此缺点容易在用户使用证书和人证方面发生泄漏,但是很多输出和储存数据都由云服务提供商家供给,所以用户不能直接对数据进行控制,导致服务提供者很有可能在没有经过用户统一的基础上使用数据;其次,从云端储存分析发现,不同的应用程序会在云端中被转化为合法的机制,给用户数据使用和安全提供了保证;再次,在应用服务层中,用户使用数据和其他数据会发生变化,很难给用户使用提供安全保护,所以必须使用安全有效的方式保护用户隐私;在基层设施层中,如何进行数据用户隐私保护、安全保护以及重视事故影响的数据丢失都是主要研究问题;除此之外,有很多安全标准和服务水平协议管理缺失会产生很大法律责任,导致法律和政策领域的安全问题损失均得不到有效处理。

6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衍生的一种新技术,对计算机设备容量提升和储存空间的优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使用SAN技术可以彻底改变计算机内部磁盘之间的比例,保证计算机群体使用的顺利进展,增加SAN设备用户,直接进行海量信息访问。在此种系统构建下,云计算可以在本台计算机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控制和服务,同时进行远程操作,给计算机群构建起分布式、全球资源机构,实现资源信息网平台的构建和应用。

7结语

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云技术的应用。虽然云技术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是实用性较高,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和各个行业的运行效率,还保证了信息使用的安全,其已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柯.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软件,2013(7):47-48.

[2]苗宇.分析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存在问题及措施[J].软件,2013(10):119.

[3]徐爱兰.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分层技术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4):162-163.

[4]李大勇.关于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的应用研究与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0):78-79.

这些都是CCNP里面的内容,你可以看看人民邮电出版社的CCNP学习指南和认证指南的内容。BSCI BCMSN ISCW ONT

呵呵,你的要求有点多的,我只知道一点,不够15本,不好意思1、计算机网络清华大学出版社2、TCP/IP协议族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3、CCNA学院第一学期邮电出版社4、局域网组网大全邮电出版社这些都是我看过的,没看过的我就不说了。如果你是自己看的话,我觉得这些足够你看一段时间了,只要你不是走马观花。如果你是采购教材的话,希望你继续寻找,我所知道的就帮不了你了。祝你好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