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东亚区域合作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15:17:49

东亚区域合作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篇2 浅析中国周边形势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关系冲突矛盾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但是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0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7周年。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不断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扩大对美军事支援的范围。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美国 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回缩到我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 四、中亚 与中亚国家关系不断深化。2009年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建交17周年。17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成功解决边界问题,不断增进互信,共同建立“上海五国”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已成为新型国家关系和区域合作的典范。中亚地区面临着颜色革命的冲击,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中亚地区毗邻我国西部边境,自古以来就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五国作为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国家,地理上位于大陆心脏地带,是大国政治势力和地区政治势力缓冲区和交汇区。在经济上,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 文化 上,中亚是伊斯兰文明,____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结合部。我国和中亚各国是长期睦邻友好的关系,并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长期的政治、经济贸易伙伴,以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五、俄罗斯 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 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 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六、南亚 与南亚国家关系稳步发展。在南亚地区,印巴冲突由来已久,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 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印度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地位在升高,国际影响也在不端加强,而中印关系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双方的经济贸易逐步扩大,且中印双方都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周边华宁,共同利益将决定两国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保持密切的关系。我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则将会长期维持下去,两国关系将获得不断的发展。我国与南亚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七、东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对外战略对于大国关系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东盟可以说是我国崛起的一个战略支点,我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负责任的表现,促进了东盟国家与我国关系的新进展。 在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我国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启动和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达到了新的水平。但是我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也存在主权争端,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猜你喜欢: 1. 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 2.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 3.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3000字 4.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梦 5.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提供一些国贸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参考。1. 我国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 2.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3. 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理论政策的研究 4.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 5. APEC挑战WTO 6. 外贸企业财务问题 7. 东亚地区双边自由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8.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 9. 东亚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 10.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11. 中国企业应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12. CEPA框架下,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前景 13. 论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 14. 论我国进出口市场的变化 15. 论东北亚经济合作 16.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17. 全球FTA发展新趋势与中国的FTA战略 18. 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引资对策 19. 论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发展 2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 2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原因,特点与前景分析 22. 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 23. 欧盟东扩论 24. 评欧盟(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 25.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 26. 美国新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27.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 28. 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29. 欧盟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0. 美国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1. 提升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32. 国际营销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33. 国际营销中的绿色壁垒研究 34. 网络营销的应用问题研究 35. 企业促销战略研究 36.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37. 关于无单放货的有关法律问题 38. 关于倒签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39. 关于预借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40. 提单的运输合同属性问题 41. 关于海运货物灭失及损坏有关问题 42. 国际贸易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运用 43.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评估 44. 出口信用保险浅析 45. 无船承运人法律地位 46. CIF合同初探 47. 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 48. 我国对外贸易代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外贸公司发展前景探讨 49.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50. 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欺诈胁迫与重大误解问题探讨

懂得合作,学会合作,也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捷径,合作了,我们才会更成功。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合作的 议论文 高中素材,欢迎参阅!

我国一向倡导合作,“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相传已久的古训,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更成为时代的风尚。但也要看到,有些地方过多地强调个人奋斗,而忽略了应该怎样与他人合作以取得成功,更忽略了如何在竞争中不伤害别人。

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赛了多次,互有输赢,后来乌龟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相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外国,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火海逃生”。老师将许多 乒乓球 放进瓶子,只露出系着的棉线。花瓶代表楼房,细细的瓶颈是唯一的出口,七只乒乓球是居民,要求当大楼起火时,全体居民能在短时间里安全逃离。七名学生兴奋地上场了,他们个拿一根棉线,都以最快的反应拉扯棉线,可一个“人”也没能脱离火海,原来,七只乒乓球都卡在了瓶口。这几个学生面 面相 觑只见其中一个小声跟同伴们商量了几句,又开始了新的一次实验,这回大家没有各顾各的拉棉线,而是由左到右依次地拉。果然,火还没有起来时,七位“居民”已离开了出口。

由此见,良好的合作很重要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同样也是呼吁合作的社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竞争是合作的目的,合作是竞争的基础。

正是我们的合作意识使自己变的如此高大,我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登上成功的顶峰。使自己有了竞争的实力,并最终胜利下去。

作为初三的我们,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中考,我们同学之间一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信心,那么我们在学习上就不敢与其他对手对抗竞争,争取理想的成绩,那么我们就是学习上的手将败将,我们的学习不在于单单只想有理想的成绩,而且为了成功,不想在学习上与其他同学交流,不想告诉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那可以摆明是不想互相合作,也是做人的懦夫,一个不想与他人合作的人,就算现在取得优秀的成绩,到头来以后就不能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了,因为在这个社会中合作是社会的立存,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竞争与合作是彼此之间不能分离的,如果没有合作的竞争,只会弄的两方都两败俱伤,合作不竞争,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

竞争与合作是相随相生的,只有共同发展,我们人类才会有所真的发展与进步。

在十四、十五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称为包买主的生产方式,它是将生产资料分配给多个手工业者,通过他们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生产任务。这也许就是现代商业合作的雏形了吧。

而在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合作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它不在只是一种商业运营方式,而逐渐变为一种精神,成了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

合作无处不在。便是在自然界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合作的身影。在不大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的哺养后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下去。

世界著名飞机协和客机的生产正是通过合作分工完成的。它的每一个部件,大到机翼,小到起落架上的一颗螺丝,都是由不同国家的专业部门分别制造的。最后再将不同的部件组装,一架协和机才算上了天。合作真的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合作源于信任。在现金诸多的国际组织与团体中,其实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而这样的合作正是建立在各国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合作是需要不同的个体共同完成的,而且是需要默契的。如果个体间缺乏充分的信任,就不会有默契,合作也就不可能成功。譬如世界贸易组织中关于定期汇报签约国财政状况的规则,倘若签约一方为了保留实力而虚报少报相关数据,那么,这种不信任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不难看出,缺少诚意和信任的合作毫无存在的价值。

合作就是力量。如果仅让你用一支筷子吃饭,它几乎连块肉都夹不起来,而用一双筷子,结果就会截然相反。可见,只有合作才能发挥个体不具有的力量,才能拥有大于个体的力量。正如当年诸葛亮指挥蜀军大败曹兵的战役,大多是以少胜多。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诸葛亮清楚地知道,只有合作才具有无穷的力量。

合作的确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信任,且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是难以估量的。这个时代呼唤许多精神,而合作精神将永远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不竭动力。

东亚货币合作研究论文

没问题的,我会的了

《新经济”为什么出现在美国?》,《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1期;《苦涩的“独立宣言”──从日本银行的利率调整看日本的金融制度改革》等。

李晓学术论文(2000年以来)主要有:《新经济”为什么出现在美国?》,《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1期。《东アジア通货システムの构筑及び円のアジア化》(1,2,3,4)、(日)「世界経済评论」2000年9月号、10月号、11月号、2001年4月号。《苦涩的“独立宣言”──从日本银行的利率调整看日本的金融制度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布什新政权的“以日制中”战略及其影响》,《国际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3期。《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具体构想与实现路径》,《经济科学》2002年第8期。《论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措施》,《世界经济》2002年第12期。《关于东亚地区汇率制度选择的若干争议》,《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及中日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3期。

扩展资料:

李晓相关介绍:

1、1982年考入吉林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1989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进行 2015-07-31;省校共建项目 “一带一路”建设中吉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 进行 2017-10-08。

3、获奖情况: 著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的视点与战略》入选201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荣获第四届金融图书“金羊奖”;第三届“刘诗白经济学奖”,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李晓

[摘要] 亚洲金融危机后, 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东亚各国加强合作的愿望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景广阔,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存在两种可能的途径。 [关键词]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10+3 东亚自由贸易区 1964年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建立“太平洋共同体”(Pacific Community)的设想,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迟缓。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亚各经济体认识到了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这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18%以上,2006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608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2001年11月16日,中国在“10+1”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建议,并与东盟领导人达成共识: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是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从总体上确定了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该《框架协议》是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 2003年10月,东盟系列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中国与东盟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双方同意一项大幅度削减关税的计划,以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根据这项减税协定,从2004年1月1日起落实“早期收获”计划,每年举办中——东贸易博览会。自由贸易区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落实,6个东盟国家(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同意在2010年与中国落实自由贸易协定,其他4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延至2015年落实。同时,中国还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国家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这是中国第一次同一个地区组织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随着互利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已于2005年7月启动。中国与东盟将开始按照2004年11月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时间表,逐步调低7000种产品的关税,目标是在2010年以前将关税减到0或至5%。这意味着,一个人口超过17亿 、经济总值达24000亿美元、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渐成型,将有力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其他国家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进展 (1)日本与东亚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2年1月,日本与新加坡签署了名为《日本和新加坡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日本与外国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东亚地区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项协定从2002年4月起生效。同时,日本希望以日新协定为模式,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希望以日本与东盟建立“共同体”关系为基础,实现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即从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扩大到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10+3),并吸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2003年10月东盟峰会期间,日本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日本和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议》,决定双方从2005年4月开始谈判,到2012年落实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2)日本——韩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002年3月,日本与韩国领导人在汉城会晤,同意由高层人士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就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展开研究,该自由贸易协定提案将适用于两国亿人口、共5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但由于农民及受保护企业的强烈抗议,此协定的落实将耗费时日。 (3)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年报,新加坡在2004年于约旦签定了自由贸易区协议,同时与科威特、卡塔尔开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并计划与巴林、斯里兰卡进行磋商。而韩国则同新加坡、东盟、智利积极进行磋商。 3.“10+3”合作走向正常化的轨道 “10+3”经济合作机制是指东盟10个成员国与中国、日本、韩国之间的合作。1997年底,当时的东盟9个成员国首脑与中、日、韩领导人进行了首次会晤,东盟希望通过更有效的地区合作,促进东亚的经济增长。此后,每年年末,在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期间都举行“10+3”的非正式首脑会议。 1999年11月,“10+3”领导人在马尼拉举行了非正式会晤,并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为了进一步保持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各个成员国应加强彼此间的政策对话和区域合作,建立区域资本流动监控机制,强化资金自我支持的相互援助体系,增强区域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这可以视为东亚经济区域联合的发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0+3”合作框架凸显了“东亚意识”,将有力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使合作走向机制化进程。 二、东亚经济合作的前景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周期增长的进程之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2005年、2006年、2007年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与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相伴的,还有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和国际投资的明显复苏。2006年全球贸易增长8%。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为出口导向型的东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并与美国一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2006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高达%;日本经济出现良好增长势头,2006年日本实际GDP增长了%,比此前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提升个百分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东亚也必然要汇入其中,顺流而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不仅仅是一种构想,而是切实看得见的区域经济合作,而首先就可以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东亚国家建立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性很高,各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措施和外交活动层出不穷。在东亚地区整体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上至少有四种组织形式:“10+3”、“10+1”、“1+1”、“3”,即东盟——中日韩首脑会议、中日韩同东盟的双边合作、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中日韩之间的合作。 从当前的实际情势推断,在上述四种组织形式的共同磋商、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中,东亚地区整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存在两种可能的途径: 1.三个“10+1”自然融合为一体,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 所谓三个“10+1”,是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于日韩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削弱日韩对东盟的出口,并加剧日本、韩国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导致日本、韩国的所谓“产业空洞化”。日本、韩国还担心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和营运中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可能导致日本、韩国在世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被“边缘化”。由于这样的担心,日本和韩国政府在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后,积极行动,谋求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由于东亚地区主要国家都参加了自由贸易区安排,通过这种方式,以东盟为中心,最终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 2.若干东亚国家间的双边自由贸易区交叉统一,最终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 当前,东亚各国对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颇感兴趣,试图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地区整体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指导,影响将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在区内建立或正在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将近10个。这些自由贸易区相互交叉,非常容易达成统一目标,从而形成整个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 这两条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途径同时存在于当前东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进程中。它们不是彼此孤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一种途径对东盟内部加强合作产生了更大的压力,驱使东盟成员国为应付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加强内部合作,也驱动中日韩三国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样,第二种途径的发展促使该地区成员国为本国经济利益、经济主权和安全而寻求更强大、更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亚地区成员国同区域内外经济体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不仅不会影响成员国建立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努力,还会推动它们积极促成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并会带来更高层次的合作——成立东亚共同体

(一) OCA指数模型的变量选择OCA指数法运用OCA基本标准解释现实的汇率波动或汇率干预行为,检验OCA理论对汇率波动性和汇率制度的解释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货币合作的综合成本进行度量,得出各成员国两两之间组成货币区的综合成本和收益(即OCA指数),OCA指数越低,实现货币合作也就越容易。参考万志宏的OCA模型,本文选择以下这一系列因素进行分析和筛选,从中确定代入OCA指数模型进行回归的各项指标。1、国家规模。传统汇率制度理论认为规模较大的国家放弃自主性货币工具所付出的成本加大。本文使用的数据经修正后的GDP平减指数。2、贸易结构。根据Kenen(1969)的研究,出口结构多元化的国家更容易分散供给或需求冲击,降低了汇率调整的必要性。在此引用的是万志宏(2004)所定义的“DIV”指标衡量这一因素。3、产出增长。经济受到冲击后所产生的反映,最终都将反映在产出增长率上。本文采用的是各国实际GDP增长率差异的长期标准差衡量两国在产出增长差异上的对称性高低,并以“DY”表示。4、国家间通货膨胀水平差异。根据OCA理论,在开放条件下,异国总体物价水平同汇率水平之间高度相关。对于这一因素的衡量,采取的事国家间通货膨胀水平的绝对差异,以“INFL”表示。5、政策干预差异。政府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既可能通过储备变动来实现,也可能直接通过国内的利率水平来实现,因此,本文选择利率水平差异指标IN,反映两国利率政策协调性的高低,计算阶段内的均值。6、金融体系差异。根据Andrea Savvides(1990),一国的金融发展程度会影响该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传导的途径。对于这一因素,本文选择的变量是M2/GDP长期均值的绝对差,以“M2”表示。7、贸易开放程度差异。根据(1963),一国的贸易开放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实施固定汇率制度。本文利用贸易开放程度差异指标来研究这一因素。贸易开放程度差异指标是两国贸易总额占GDP比重均值之差的绝对值,以“OP”表示。8、双边汇率波动。回归方程最终的解释变量双边汇率波动由“EX”表示,计算方法为练过汇率对数值差分的长期标准差。根据数据可获得行和研究目的的限制,本文选择进行回归的国家为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八国,时间跨度为1999-2004年。

区域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1] 舒沁沁.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 [2] 杨金凤. 关于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建设教育, 2006,(05) . [3] 周园. 以循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11) . [4]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 现代焊接, 2009,(09) . [5] 刘运动,宋守君. 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谈城市竞争力[J]. 中国建设教育, 2007,(03) . [6] 肖光荣. 论区域经济发展观的新发展[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05) . [7] 王翔. 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制度体系创新研究[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 [8] 朱允卫,阮建青. 非农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J]. 国际学术动态, 2006,(01) . [9] 沈锋. 区域经济合作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11) . [10] 汪剑平,程启智.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趋同和趋异及其制约因素[J]. 求索, 2009,(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5 条 [1] 严汉平. 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D]. 西北大学, 2004 . [2] 李文星.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四川大学, 2004 . [3] 马克继. 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 [4] 沈月琴.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5] 梁志杰. 联合补充库存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 [6] 黄文芳. 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 复旦大学, 2005 . [7] 杨筠. 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8] 吕勇斌. 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9] 刘拓. 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10] 陈文福.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更多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4 条 [1] 仲雷. GIS支持下的安徽省区域发展均衡性分析[D].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 [2] 赵全超. 我国三大经济圈城市群能级分布研究[D]. 天津大学, 2004 . [3] 介小兵. 陇南山区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4] 李燕.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5] 林琳. 区域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 [6] 李玮娜. 山东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开发研究[D]. 青岛大学, 2004 . [7] 李晓萍. 基于区间判断的AHP理论与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 [8] 闫卫阳.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04 . [9] 杨忠臣. 区域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苏省高淳县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 [10] 胡丽. 三峡库区小城镇资源集聚与配置途径研究[D]. 重庆大学, 2004 . >>更多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林奇胜. 城市用地扩张控制的思考[A].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 2007 . [2] 马丽卿. 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 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3] 陈德广,乔卫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分异研究[A].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 2008 . [4] 薛领. 海淀区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5] 肖春梅. 论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6] 刘镇. 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区域经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7] 阚兴龙. 基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莞市为例[A].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 2007 . [8] 闫卫阳. 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 2008 . [9] 侯希望,舒华英,方旭. 遗传算法在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 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 [10] 黄家骅. 论非均质空间的经济分析[A].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 2009 .麻烦采纳,谢谢!

区域联片教研活动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论文

【 摘要 】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让老师更加从容地面对新课程,并且加快专业的成长进程这一重大课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事实上,在现阶段只有对新课程提出来的目标进行全面地落实,再通过联片教研的形式去解决出现在课程实施中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才能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联片的实质是通过区域合作,有些弱势的学校学习和借鉴各方面都比较有优势的学校,对校本教研共同体进行组建。对区域联片教研活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推进的积极作用进行探究。

【 关键词 】区域联片;教研活动;教育质量;行动研究

一、创建机制,保障联片教研顺利开展

对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的建设,是对联片教研工作重视的表现。在县级成立教研领导机构;在乡级成立教研组织机构;在学校成立教研实施机构。对众多制度例如专业引领制度、研讨交流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等的建立,是践行着联片教研工作的实效性和全面性的体现。为了保障联片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对各联片教研组和学校开展的活动进行监督,并每学年都要进行评估考核。

二、构建模式,提高联片教研的有效性

对以往教研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和吸取之后,在调动区域教研组内学校和老师的智慧,对合理且可推广的联片教研模式进行创立。下文将对四种不同的模式进行讲解。1.“主题研究”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老师将会面临一些较为困难的实际问题,将老师们的这些困惑,总结成一个个研究主题,通过区域教研进行讨论之后,能够得出的.有效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这种联片教研模式有着众多的具体做法,其中最为典型的“名师解疑”。2.“临场会诊”模式为了实现个性和共性的相统一,需要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对随时教研和大型联片教研进行结合,并且要时刻谨记资源共享。它有着三种具体的情况:调研会诊;观摩会诊和教学质量会诊。调研会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灵活性强,可以随时随处进行教研。具体的工作流程是:当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教学问题和教学亮点出现了,就要对联片教研组进行上报,他们会组织联片教研现场会对其进行解决和经验的推广。观摩会诊是区域联片教研组开展观摩教学,在对其中的需要改进的讲授方法进行点评和诊断,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教学质量会诊是教育局相关领导对联片区域的校长和骨干教师对每次的大型教学质量检测进行质量分析。会议上不仅仅是讨论成绩还会对各学校之间的差距进行探讨。3.“课例引领”模式这种模式的载体是课例,它有三种形式:“多人同课循环”“一人同课多轮”“五同两课”。本文对“多人同课循环”进行详细地解读。每个学校的老师将会拿到由联片教研组设置的课题,因此每个老师都要进行精心地备课,每个学校都会推荐出讲课有特色的老师进行授课,然后再由联片教研组对这些教师的课进行点评,这些老师的讲课方式或方法都有自己的风格,经过组内的反复对比之后,进行评议,那么一个质量较高的教学方案就能形成了。优秀教师的选拔机制也随着联片教研活动的开展而被建立起来了,一些名师在这种机制之下被选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之下,老师的参与联片教研活动的热情和活力就能够被激发出来。那么校本教研活动的纵深发展就被极大地推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受到了极大地推动了。4.“点名示范”模式为了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能力,实现区域教学的均衡发展。教育局根据每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老师的素质能力,使强校和弱校成为结对,就是通过点名实现的。在实施的过程之中,如果在强校的帮助之下,弱校学校的质量没有得到提高,那么就取消强校年度内的评优评先。

三、收获成果,突显联片教研生命活力

1.教师理念发生了积极变化,教学方式呈现多元特色联片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得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也不断地缩小了区域间的教学质量的不均衡,很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联片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区域内的学校获得的优秀成果不断地涌现出来了。积极的变化出现在了教师的理念之中,无论是学生、课程和教学观都有着新的面貌。新的学生观是将学生在教学之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肯定和突出,和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被建立起来了。多元特色的教学方式也在联片教研的开展之中展示出来了,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气氛进行了改变,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平等和宽容,如对学生自由表达和质疑的勇气进行肯定等。2.学生得到了课改带来的真正实惠随着联片教研进程地不断推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方式也逐渐呈现出来了自主、合作的特点,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整体的素养都得到了增强。学生们在课改之中,真正地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实效。

四、总结反思,明确连片教研努力方向

1.评价滞后影响联片教研广度发展实际上,“旧痕迹”依旧存在于考试评价领域,素质教育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在中考和高考指挥棒之下,有些老师依旧将学生的成绩看作衡量其素质的唯一标准,在这种环境之下,联片教研的视野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一种办大教育的气势和胸怀在联片教研活动之中有所缺失,是因为它更多地局限在教材、课堂和教学的层面上。2.缺乏专业支持影响联片教研的深度之所以有些教研活动的研究深度缺乏,只是停留在表面,是因为来自上层的高校专业支持的缺乏导致的。3.教师科研素质偏低制约着联片教研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习惯了对教科书和参考书的以来,一些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积淀仍有待提高,或者是对联片教研活动的热情不够,在这种情况之下,联片教研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较低的教师科研素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五、结束语

本文对联片教研工作进行了探究,发现了为了保障联片教研顺利开展,创建了相关的机制;为了提高联片教研的有效性,构建了相关的模式。这些模式分别有:“主题研究”“临场会诊”“课例引领”和“点名示范”。在对联片教研工作被践行之后,收获丰颇,它的生命活力都突显出来了,主要表现在:教师理念发生了积极变化,教学方式呈现多元特色;学生得到了课改带来的真正实惠。为了进一步地发挥连片教研的作用,本文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发现在实际工作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的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评价滞后影响联片教研广度发展;缺乏专业支持影响连片教研的深度;教师科研素质偏低制约着联片教研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对这些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决,并不断地对联片教研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对教育科研在课改中的先导地位进行不断地加强和巩固,那么联片教研工作的进程就会被进一步地推动起来,真正地发挥其在促进教育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戈玉洁,蔡亚忠.教研活动中实施专题研究的探索[J].中小教师培训,2003,(8):10.

[2]曾爱华.校本教研联片互动、区域推进的实践与思考[J].试教通讯,2004,(17):23.

[3]刘良华.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J].人民教育,2003,(05):31.

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论文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关于经济学的论文该如何选题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推荐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1、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3、1997-1999国际金融危机传播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14、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

15、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

16、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17、干散货国际海运的经济学分析

18、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中的中国因素研究

19、铁矿石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分析

20、美国新型保护主义的动力机制

21、《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论

22、论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 经验 实证教学——以罗伯特?卡伯版国际经济学第十五章部分内容为例

23、“霸权稳定论”与当代国际经济法——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

24、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机制论

25、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26、论国际私法的价值取向——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利益追求

27、论中国问题意识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28、国际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兼谈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

29、论国际营销学与国际经济学对RCA的不同把握

30、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小国理论——依附论理论体系的批判性解读

31、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提高浙江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兼论产业基地建设

32、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经济学

33、论国际旅游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

34、论国际关系研究的经济学视角

35、依附论与拉美国际政治经济学

36、论比较优势的微观实现机制——兼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由分离到统一

37、论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印关系

38、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39、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 方法 与“霸权稳定论”——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0、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41、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逻辑起点与微观基础

42、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读《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

43、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4、《国际经济学》案例教学探析

4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霸权稳定论为视角

46、论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分野与发展前沿:基于英美学派局限性的视角

47、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8、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对地区主义的不同理论解释述评

49、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内变迁与国际体系的关系(1978~2007)

50、对外开放深化经济安全何在?——评《经济发展安全论——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51、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

52、论印度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作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53、美国知识产权强保护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霸权稳定论的视角

54、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

55、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

56、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结构性衍变——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理解

57、“文明冲突”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58、对外贸易利益的效用分析与价值分析

59、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大厦——评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

60、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论析(摘要)——关于民族主义的一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61、服务贸易开放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不同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

62、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分析

63、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64、绿色壁垒对进口国的福利影响

65、国际经济学中的套利与平价理论

66、国际经济学中套利与平价理论刍议

67、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及其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启示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

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

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

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

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

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

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

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

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

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

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26、经济核算原理在现代制造业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

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

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

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

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

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36、20x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 反思

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

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

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

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

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51、宏观经济学的重构发展

5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兼对当代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53、从宏观经济学百年简史看“宏观经济学的麻烦”

54、DSGE会使宏观经济学“大一统”吗?

55、香樟系列推文之2:DSGE与宏观经济学

5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问题

57、宏观经济学演进:一个新视角

58、宏观经济学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

5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60、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研究

61、阿莱西纳对政治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62、刍议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

63、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64、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65、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

66、试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和未来

67、互联网改变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

68、意大利货币循环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69、基于主体建模方法及其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70、新供给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71、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探索

72、全球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学思潮转变

73、浅析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

74、论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 毕业 论文题目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 企业管理 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有哪些

★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2021

★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

★ 管理类的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

★ 2021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2)

★ 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经济学论文选题

★ 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的回顾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区域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增大,形成了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的经济区域。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则严重地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增加了地方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损害了经济增长。按照法国经济学家Sandra Poncet 的研究,1997年中国国内省级间商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了46%,比10年前整整提高了11%.这一关税水平超过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水平,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关税相当。也就是说,1987年中国消费者购买各自所属省份自制产品的数量是它省产品的10倍,而到了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21倍[①].因此,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构筑区域经济的总体优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现有的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就当代中国区域问题研究而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是最丰富和最深刻的,它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尤其是近段时期以来围绕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一系列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的论著[②],大大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在诸多经济学者看来,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因为市场的力量迟早要冲破行政区划的边界,从而促进经济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认为,一旦企业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定格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角,一个国家便步入了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快车道。[③]二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经济地理学与政区地理学的研究也不断触及区域行政问题。这一领域的学者往往从行政区域改革的角度切入这一研究课题,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围绕着一些热点问题如“撤县改市”、“市领导县体制”、“撤消地区行署建立实体市”等,展开激烈的争论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对策。[④]这些对策的一个共同的思路就是调整行政区划,使行政区与经济区尽可能一致,这一点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见解,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性建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现有的体制背景下,上述两种思路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毫无疑问,应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障碍的最佳思路。然而,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市场化机制的发育成熟、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无疑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即使在市场经济已经完全发育成熟的发达国家,其固有的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也使我们无法完全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市场万能的神话之上。进言之,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因此,即使是市场发达的社会,也倾向于实行政府干预型的协调模式。其次,按照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的改革思路,即重新调整行政区划,从理论上看似乎可行,从实践的角度看却未免是脱离了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现实的纸上谈兵。众所周知,许多行政区划是历史形成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刚性,不能也不应该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变化而随意调整。同时,经济区以经济为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而行政区则要考虑到综合性因素,而不能仅以经济为限。对现行的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很可能是一项比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还要困难和复杂的工程,搞得不好恐怕治丝益棼,引发出难以预料的后果。 我们认为,研究现阶段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切入,通过对政府结构、政府的决策程序及其微观基础的考察和审视,推进问题的解决。因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即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在于现行的体制和结构。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法治极不健全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民间经济交往这一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显然难以冲破这一体制性的障碍。在我们看来,通过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依靠政府间的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现行体制下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性选择。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体化的含义是把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一体化概念在很多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领域中得以应用.在经济学领域里,一体化首先出现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研究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起,一体化被广泛应用于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研究中,用来形容多个国家独立的经济活动融合为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按照涉及的国家范围来划分,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性的经济一体化.就目前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和理论来看,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区域性的. 经济一体化的定义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丁伯根还把经济一体化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他认为,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交易自由化是消极的一体化;而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是积极的一体化. 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1年则提出的.他说:"我们建议把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 巴拉萨的定义是从行为或手段的角度来描述经济一体化的,但没有指出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或效果是什么.为此,另外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柯森对巴拉萨所说的一体化是"过程"解释为:"导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间生产要素再配置;对一体化是"状态"解释为"业已一体化的国家间生产要素最佳配置." 波兰经济学家查尔斯托斯基回避"过程"或"状态"之分,指出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劳动分工,即"按国际劳动分工的要求来调整各国的经济结构." 我们综合了众家之说,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内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另一个方面是外部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即有关成员国之间实施统一的对非成员国的经济贸易政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中,并不是一开始就在这两个方面同时实现统一的.参与一体化的国家往往先在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和其它经济活动中的人为限制,逐步实施统一的内部经济政策,然后实现外部经济政策的统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实质上是成员国经济主权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这种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从而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出来的部分,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管理及行使.因而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都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议而组成的超国家机构,并赋予该超国家机构一定的权力和职能.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更多的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更多的共同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另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对此, 学术界将前者称为功能性一体化, 将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两种趋势.功能性一体化的发展来自于各国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而制度性一体化会加深功能性一体化的程度.功能性一体化是制度性一体化的准备,具有一体化的实质性意义;制度性一体化是功能性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具有一体化的形态性意义. 因此,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既可相互促进,也可相互制约.从世界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来看,制度性一体化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制度性一体化的进展.

[1] 舒沁沁.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再思考[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 [2] 杨金凤. 关于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建设教育, 2006,(05) . [3] 周园. 以循环经济助推区域经济发展[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11) . [4]我国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J]. 现代焊接, 2009,(09) . [5] 刘运动,宋守君. 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谈城市竞争力[J]. 中国建设教育, 2007,(03) . [6] 肖光荣. 论区域经济发展观的新发展[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9,(05) . [7] 王翔. 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制度体系创新研究[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4) . [8] 朱允卫,阮建青. 非农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J]. 国际学术动态, 2006,(01) . [9] 沈锋. 区域经济合作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09,(11) . [10] 汪剑平,程启智.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趋同和趋异及其制约因素[J]. 求索, 2009,(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5 条 [1] 严汉平. 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D]. 西北大学, 2004 . [2] 李文星. 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四川大学, 2004 . [3] 马克继. 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 中央民族大学, 2005 . [4] 沈月琴.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5] 梁志杰. 联合补充库存问题的模型及算法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 [6] 黄文芳. 大城市郊区农村的价值研究[D]. 复旦大学, 2005 . [7] 杨筠. 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8] 吕勇斌. 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9] 刘拓. 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10] 陈文福. 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四川大学, 2005 . >>更多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4 条 [1] 仲雷. GIS支持下的安徽省区域发展均衡性分析[D].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 [2] 赵全超. 我国三大经济圈城市群能级分布研究[D]. 天津大学, 2004 . [3] 介小兵. 陇南山区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4] 李燕.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5] 林琳. 区域人口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大连理工大学, 2004 . [6] 李玮娜. 山东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开发研究[D]. 青岛大学, 2004 . [7] 李晓萍. 基于区间判断的AHP理论与应用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 [8] 闫卫阳.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模型化与智能化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04 . [9] 杨忠臣. 区域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方法——以江苏省高淳县为例[D].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 [10] 胡丽. 三峡库区小城镇资源集聚与配置途径研究[D]. 重庆大学, 2004 . >>更多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林奇胜. 城市用地扩张控制的思考[A]. 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 2007 . [2] 马丽卿. 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 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7 . [3] 陈德广,乔卫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分异研究[A].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 2008 . [4] 薛领. 海淀区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5] 肖春梅. 论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6] 刘镇. 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区域经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A]. 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7] 阚兴龙. 基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东莞市为例[A]. 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 2007 . [8] 闫卫阳. 第四章 城市体系分析与布局的理论模型[A]. 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 2008 . [9] 侯希望,舒华英,方旭. 遗传算法在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 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 [10] 黄家骅. 论非均质空间的经济分析[A].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 2009 .麻烦采纳,谢谢!

东亚地域研究论文题目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关于经济学的论文该如何选题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推荐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1、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3、1997-1999国际金融危机传播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14、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

15、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

16、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17、干散货国际海运的经济学分析

18、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中的中国因素研究

19、铁矿石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分析

20、美国新型保护主义的动力机制

21、《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论

22、论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 经验 实证教学——以罗伯特?卡伯版国际经济学第十五章部分内容为例

23、“霸权稳定论”与当代国际经济法——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

24、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机制论

25、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26、论国际私法的价值取向——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利益追求

27、论中国问题意识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28、国际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兼谈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

29、论国际营销学与国际经济学对RCA的不同把握

30、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小国理论——依附论理论体系的批判性解读

31、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提高浙江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兼论产业基地建设

32、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经济学

33、论国际旅游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

34、论国际关系研究的经济学视角

35、依附论与拉美国际政治经济学

36、论比较优势的微观实现机制——兼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由分离到统一

37、论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印关系

38、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39、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 方法 与“霸权稳定论”——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0、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41、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逻辑起点与微观基础

42、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读《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

43、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4、《国际经济学》案例教学探析

4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霸权稳定论为视角

46、论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分野与发展前沿:基于英美学派局限性的视角

47、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8、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对地区主义的不同理论解释述评

49、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内变迁与国际体系的关系(1978~2007)

50、对外开放深化经济安全何在?——评《经济发展安全论——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51、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

52、论印度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作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53、美国知识产权强保护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霸权稳定论的视角

54、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

55、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

56、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结构性衍变——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理解

57、“文明冲突”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58、对外贸易利益的效用分析与价值分析

59、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大厦——评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

60、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论析(摘要)——关于民族主义的一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61、服务贸易开放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不同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

62、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分析

63、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64、绿色壁垒对进口国的福利影响

65、国际经济学中的套利与平价理论

66、国际经济学中套利与平价理论刍议

67、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及其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启示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

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

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

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

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

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

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

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

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

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

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26、经济核算原理在现代制造业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

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

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

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

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

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36、20x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 反思

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

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

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

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

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51、宏观经济学的重构发展

5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兼对当代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53、从宏观经济学百年简史看“宏观经济学的麻烦”

54、DSGE会使宏观经济学“大一统”吗?

55、香樟系列推文之2:DSGE与宏观经济学

5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问题

57、宏观经济学演进:一个新视角

58、宏观经济学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

5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60、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研究

61、阿莱西纳对政治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62、刍议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

63、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64、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65、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

66、试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和未来

67、互联网改变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

68、意大利货币循环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69、基于主体建模方法及其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70、新供给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71、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探索

72、全球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学思潮转变

73、浅析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

74、论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 毕业 论文题目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 企业管理 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经济学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有哪些

★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2021

★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

★ 管理类的博士论文题目与选题

★ 2021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2)

★ 经济学毕业论文选题

★ 国际经济学论文选题

★ 2021经济学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国际商务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参考。1. 我国外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问题 2. 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研究 3. 对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理论政策的研究 4.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化" 5. APEC挑战WTO 6. 外贸企业财务问题 7. 东亚地区双边自由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8.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 9. 东亚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 10.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 11. 中国企业应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战略 12. CEPA框架下,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前景 13. 论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 14. 论我国进出口市场的变化 15. 论东北亚经济合作 16.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 17. 全球FTA发展新趋势与中国的FTA战略 18. 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引资对策 19. 论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发展 2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 21.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原因,特点与前景分析 22. 东亚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及路径选择 23. 欧盟东扩论 24. 评欧盟(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 25.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 26. 美国新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27.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 28. 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29. 欧盟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0. 美国企业竞争力个案研究(以具体企业为例) 31. 提升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32. 国际营销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33. 国际营销中的绿色壁垒研究 34. 网络营销的应用问题研究 35. 企业促销战略研究 36.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 37. 关于无单放货的有关法律问题 38. 关于倒签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39. 关于预借提单的有关法律问题 40. 提单的运输合同属性问题 41. 关于海运货物灭失及损坏有关问题 42. 国际贸易结算支付方式的选择及运用 43. 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评估 44. 出口信用保险浅析 45. 无船承运人法律地位 46. CIF合同初探 47. 国际贸易买卖中的违约与违约救济制度研究 48. 我国对外贸易代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外贸公司发展前景探讨 49.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50. 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欺诈胁迫与重大误解问题探讨

[摘要] 亚洲金融危机后, 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东亚各国加强合作的愿望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前景广阔,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存在两种可能的途径。 [关键词]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10+3 东亚自由贸易区 1964年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建立“太平洋共同体”(Pacific Community)的设想,但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迟缓。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亚各经济体认识到了加强本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这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18%以上,2006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608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2001年11月16日,中国在“10+1”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建议,并与东盟领导人达成共识: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是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从总体上确定了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该《框架协议》是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 2003年10月,东盟系列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中国与东盟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双方同意一项大幅度削减关税的计划,以启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根据这项减税协定,从2004年1月1日起落实“早期收获”计划,每年举办中——东贸易博览会。自由贸易区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落实,6个东盟国家(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及泰国)同意在2010年与中国落实自由贸易协定,其他4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延至2015年落实。同时,中国还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国家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这是中国第一次同一个地区组织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随着互利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已于2005年7月启动。中国与东盟将开始按照2004年11月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时间表,逐步调低7000种产品的关税,目标是在2010年以前将关税减到0或至5%。这意味着,一个人口超过17亿 、经济总值达24000亿美元、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渐成型,将有力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在菲律宾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其他国家在经济一体化方面的进展 (1)日本与东亚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2年1月,日本与新加坡签署了名为《日本和新加坡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日本与外国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东亚地区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项协定从2002年4月起生效。同时,日本希望以日新协定为模式,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希望以日本与东盟建立“共同体”关系为基础,实现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即从建立“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扩大到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10+3),并吸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参加。2003年10月东盟峰会期间,日本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日本和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议》,决定双方从2005年4月开始谈判,到2012年落实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2)日本——韩国自由贸易区的谈判。2002年3月,日本与韩国领导人在汉城会晤,同意由高层人士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就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展开研究,该自由贸易协定提案将适用于两国亿人口、共5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情况。但由于农民及受保护企业的强烈抗议,此协定的落实将耗费时日。 (3)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年报,新加坡在2004年于约旦签定了自由贸易区协议,同时与科威特、卡塔尔开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并计划与巴林、斯里兰卡进行磋商。而韩国则同新加坡、东盟、智利积极进行磋商。 3.“10+3”合作走向正常化的轨道 “10+3”经济合作机制是指东盟10个成员国与中国、日本、韩国之间的合作。1997年底,当时的东盟9个成员国首脑与中、日、韩领导人进行了首次会晤,东盟希望通过更有效的地区合作,促进东亚的经济增长。此后,每年年末,在东盟非正式首脑会晤期间都举行“10+3”的非正式首脑会议。 1999年11月,“10+3”领导人在马尼拉举行了非正式会晤,并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为了进一步保持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各个成员国应加强彼此间的政策对话和区域合作,建立区域资本流动监控机制,强化资金自我支持的相互援助体系,增强区域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这可以视为东亚经济区域联合的发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0+3”合作框架凸显了“东亚意识”,将有力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使合作走向机制化进程。 二、东亚经济合作的前景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周期增长的进程之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2005年、2006年、2007年全球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与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相伴的,还有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和国际投资的明显复苏。2006年全球贸易增长8%。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为出口导向型的东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并与美国一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2006年中国实际GDP增长率高达%;日本经济出现良好增长势头,2006年日本实际GDP增长了%,比此前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提升个百分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东亚也必然要汇入其中,顺流而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不仅仅是一种构想,而是切实看得见的区域经济合作,而首先就可以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东亚国家建立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性很高,各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措施和外交活动层出不穷。在东亚地区整体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上至少有四种组织形式:“10+3”、“10+1”、“1+1”、“3”,即东盟——中日韩首脑会议、中日韩同东盟的双边合作、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中日韩之间的合作。 从当前的实际情势推断,在上述四种组织形式的共同磋商、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中,东亚地区整体建立自由贸易区存在两种可能的途径: 1.三个“10+1”自然融合为一体,成立东亚自由贸易区 所谓三个“10+1”,是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于日韩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削弱日韩对东盟的出口,并加剧日本、韩国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导致日本、韩国的所谓“产业空洞化”。日本、韩国还担心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和营运中心进一步向中国转移,可能导致日本、韩国在世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中被“边缘化”。由于这样的担心,日本和韩国政府在中国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后,积极行动,谋求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由于东亚地区主要国家都参加了自由贸易区安排,通过这种方式,以东盟为中心,最终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 2.若干东亚国家间的双边自由贸易区交叉统一,最终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 当前,东亚各国对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颇感兴趣,试图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地区整体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指导,影响将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在区内建立或正在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将近10个。这些自由贸易区相互交叉,非常容易达成统一目标,从而形成整个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 这两条走向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途径同时存在于当前东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进程中。它们不是彼此孤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一种途径对东盟内部加强合作产生了更大的压力,驱使东盟成员国为应付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加强内部合作,也驱动中日韩三国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样,第二种途径的发展促使该地区成员国为本国经济利益、经济主权和安全而寻求更强大、更多的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东亚地区成员国同区域内外经济体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不仅不会影响成员国建立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努力,还会推动它们积极促成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并会带来更高层次的合作——成立东亚共同体

据学术堂了解,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下面分享十五个关于国际经济学论文的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5、共赢性博弈论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11、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1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13、1997-1999国际金融危机传播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14、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15、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