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新青年杂志口号

发布时间:2024-07-03 10:26:23

新青年杂志口号

只有两大口号吧,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

青春是短暂的,同时也是最完美的。我们也应为此而更加明白青春的珍贵,珍惜我们的大好年华。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疯狂的。有哪些好的适合奋斗者正青春口号?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时代新青年奋斗口号”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成黄金;沙漠要繁衍成森林。青春时代的我们,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

2、你脚踩的地狱是天堂的幻影,你所向往的伊甸是地狱的幻影。

3、生活的有趣还在于,昨日的最大痛楚,极可能会造就你明日的最大力量。

4、幻想仅仅是幻想,童话终究只是童话。

5、忘记昨天,直面今天,迎接明天。

6、假如你但愿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顾问,以当心为兄弟,以但愿为哨兵。——爱迪生

7、只要心情是晴朗的,人生就没有雨天。

8、出门,冬天的寒冷全在那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中融解了,他坐在一辆三轮车上面,摆摆手,说,我帮你把东西要过来了。原来是他上班晚,回执法队时看到这些东西,一眼就看出了那些熟悉的花色,问清情况,做了个人情,把东西租了辆车拉回来了。

9、青春!你永远是可亲可爱的。 —— 荷马

10、当你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

11、如果可以,我愿在回到那个年代,再去重温一遍,因为我很在意,你们是不是把我放在了心底。会不会也像我这样,不经意的就把你们想起?

12、你是我想着想着掉下的时光,我挥动残裂的翅膀飞过万水千山,看着眼前所谓的悲伤,竟想笑着离开飞不动的蓝天钻进你的心房……

13、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14、错一步没关系,一错再错就是自作孽。

15、大河有小鱼,小河有大鱼。你虽没考上理想名牌大学,但以你的聪明才智,勤奋努力,相信四年后依旧前途无量,加油!

16、人有二亩田,白天的一亩田是填饱肚子,晚上的一亩田是耕种自己的未来。

17、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贵的东西却不甚为人所爱惜,最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进它的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

18、谁在柒月弹奏放肆的喧嚣,渲染了这份凄美的离别,竟会在一瞬之间苍白……

19、小孩儿时候,再加上刚刚进入青春时期的两三年是生活中最充足的最优美的最属于我们的部分;它不知不觉地决定整个未来。 —— 赫尔岑

20、所谓猪一样的室友,应该就是我感冒了,让他回来给我带一盒白加黑,他给我带了一包奥利奥。

21、所有成长的秘诀在于自我克制,如果你学会了驾驭自己,你就有了一位最好的老师。

22、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

23、用冷静的目光去看待人世间的一切,才能活得坦荡,活得超然。

24、今天的成就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有赖于今天的努力。

25、当世界所有人都追求个性,平凡才是独一无二的。

26、青春不奋斗,你的青春用来干嘛?

27、有理想,就算失败,也不迷茫;有理想,即使劳累,心怀希望;有理想,哪怕辛苦,幸福飞扬。祝你:树立远大理想,扬帆驶向远方!

28、人生就像是在画一幅没有橡皮的画。

29、面对梦想道路上的困苦艰难坎坷,执著是最好的利刃,它会帮助一个人劈开艰难,穿越困境,抵达铺满鲜花的梦想。

30、有人说你不行然后你信了的时候,你就真的不行了。

31、不要让挫折感把你吞噬,你就必须会成功。

32、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33、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理想,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不息的涌流

34、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真珠,石头要化做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叫枯枝长出鲜果,沙漠布满森林;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快乐,青春的本份。 —— 郭小川

35、别低头,王冠会掉,别哭泣,坏人会笑,别抽啼,爹妈会疼。女人,必须要好好减肥,必须要好好护肤,必须要好好赚钱。当你又瘦又好看,钱包里都是自己努力赚来的时候,你就会恍然大悟,哪有时间患得患失,哪有时间猜东猜西,哪有时间揣摩别人,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36、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裉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 雨果

37、混乱生起的地方,也是宁静生起的地方。透过智慧,哪里有混乱,哪里就有宁静。

38、青年是多么美丽!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梦幻,青春是书的第一章,是永远无终结的故事。 —— 朗费多

39、青春也可以是紫色的。那是成熟的颜色,就像紫藤萝一样,生生不息,永不放弃。青春的我们不再躲在父母怀里撒娇,不在听于爹娘的哄,不再让眼泪成为自己的专利。我们开始逐步学会独立,走向坚强。

40、眼睛为你下着雨,心却为你撑着伞。

41、有的人生来就不需要任何原谅,因为他们不论有多少次机会都没点改进。

42、不要抱怨你的朋友圈都是微商,那说明你的朋友都很上进,总比都是怨妇强。跟着苍蝇会找到厕所,跟着蜜蜂会找到花朵,跟着千万赚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活鱼逆流而上,死?随波逐流。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微商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或是思想上,或是财富上!

43、对于人类来说,友谊是一种交换行为。没有下次交换,友谊便不再继续。

44、这个年代的青春,无法被发掘,无法被品味,无法被正值青春的孩子们深深地印在脑里,刻在心里。人们强调青春的美好,却忘了美好的青春若不细细品味,那与垂暮之年又有何分别呢?

45、做最好的自己,打败最强的敌人。

46、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47、前行的路上,我必须孤身一人,因为没有人能跟的上我的脚步。

48、事不三思,恐怕忙中有错;气能一忍,方知过后无忧。

49、放下你的浮躁,放下你的懒惰,静下心来好好做你该做的事,该好好努力了!不论做什么事,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如果你找不到一个坚持的理由,你就必须找到一个重新开始的理由。记住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

50、曾经看到过一对相互掺扶,步履蹒跚的老年夫妇在路边留下的佝偻的背影,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了青春的美好,年轻的富有,因为拥有青春,就会拥有五彩斑斓的岁月和未知的将来。

51、不是因为坚强而变得寂寞,而是因为寂寞而变得更加坚强。孤独而痛哭苦的寂寞,将他化作精神食粮。悲伤的回忆,开心的回忆,尴尬的回忆……各种各样的回忆让它成为过去,把它吃掉。成为下一个努力奋斗的自己的精神食粮的动力源泉。那么我变得不再孤单了。

52、人生就像一个球,无论如何滚来滚去,总有在一个点上停止的时候。

53、只要这一秒不绝望,下一秒一定会有希望。

54、当你不能成就伟业,请你把握住平凡的幸福;当你不能让自己辉煌灿烂,请保持恒久的微笑。

55、不要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不要辜负了曾经所受的苦难!

56、最清晰的脚印,留在最泥泞的路上。

57、不苛求过去,满怀信心对待未来;业精一分汗千滴,爱心一颗花万朵。

58、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

59、我已享受过这世界的欢愉,青春的快乐早已流逝,生命的春天离我非常遥远。 —— 海塞

60、请你别悄悄松开你的梦想迟早有一天它会在你手里发光。

61、我们谁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离不开生活,谁都不能鄙视和逃避生活,人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如人意的,生活中,十之有八九也都是如此。如果每天都在抱怨,那么,自己的世界里怎么会有美好存在呢?

62、有朋友问我,她是该选航船,还是选港湾。我说这世界上没有不沉的船。

63、青春——人的一生中最美好年岁。它是一个人的生命含苞待放的时期,生机勃发朝气蓬勃;它意味着进取,意味着上升,蕴含着巨大希望的未知数。

64、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俞良弼

65、有种脾气叫,不放弃。

66、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我特别推荐

德先生 和赛先生 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提倡白话文

民主和科学。

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主要宣传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复刊后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追根溯源,也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的;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

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

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新老事物容易出现冲撞,《青年杂志》因和老刊物“撞名”,《青年杂志》的出版商群益书局收到上海基督青年会的来信,说《青年杂志》和他们办的杂志刊名雷同,要求《青年杂志》更名。

在出版一卷、总计6本刊物后,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出版,成为其时反封建和呼吁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提出时代青年的新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签署“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简字第七百九十二号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受命当天上午,蔡元培便到前门外西河沿的中西旅馆拜访来京出差的陈独秀,力邀他出任文科学长。

移居北京,陈独秀为《新青年》寻找到了新阵地,《新青年》迎来了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重要作者加盟。从此,陈独秀不再是上海弄堂里的个人办刊,“独人杂志”成为同人杂志。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人民群众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1917年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这本期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直接影响到陈独秀一生的命运,也强烈而深刻地影响到近代中国的格局。

当时的上海有另一本杂志叫做《上海青年》。这个杂志认为这两本青年期刊容易混淆,要求后者尽快改名。于是陈独秀接受出版发行机构群益书社经理陈子寿的建议,改名《新青年》,并于1916年9月1日复刊,仍然承接《青年杂志》,出版第2卷第1号。

陈独秀本来承受资金压力和社会压力,这次易名复刊可谓排除万难,但是陈独秀能言善道,在《新青年》的第2卷第1号的通告中巧妙解释说:“本志自出版以来,颇蒙国人称许。第一卷六册已经完竣。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嗣后内容,当较前尤有精彩。此不独本志之私幸,亦读者诸君文字之缘也。”这个解释反而提高了《新青年》的声望。被迫改名变成了众望所归。

新青年杂志青春原文

青春是文言文。《青春》是李大钊于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原文青年锐进之子,尘尘刹刹,立于旋转簸扬循环无端之大洪流中,宜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

《青春》是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文章再次将爱国与救国高度统一,指出中国正处于黑暗与黎明之交,鼓励青年为建设蓬勃朝气的国家而奋斗。

新青年

《青春》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李大钊于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当时对青年一代有着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他那饱含爱国激情的语言,对祖国再造、恢复青春的热望,影响着很多人。直到今天,仍然有着爱国主义的启迪作用。

新青年

李大钊坚信:中华青年是热爱祖国的,是一定要为中华之再造而努力奋斗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

1、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轻轻的风青青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2、而你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这也是最好的事情。

3、继续走继续失去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

4、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5、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却突然忘记是怎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6、青春是骄傲,青春是狂放,青春会让人误以为自己是强者。

7、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

8、鬼逝青春,半生飘零。年过花甲,不后起没愁容。

《新青年》杂志文章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狂人日记》,向“吃人”的社会提出了强有力的控诉。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站在新文化运动的最前线,他的小说集《呐喊》充分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绩,其中收有他的名作《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后来,鲁迅又出版了小说集《彷徨》,里面收录了《祝福》、《伤逝》等名篇。

由陈独秀撰写,带有纲领性的政论。他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

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陈独秀对当时青年表现出的殷切期望,在现在仍有其积极的意义。如今读来,仍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感。区区两千多字,却将中国青年之于中国社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得至情至理、淋漓尽致。

重要文章

1917年1月1日2卷5号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广白话文,以打破旧思想(如儒家思想)及推动文学改革为目标。

1918年5月15日4卷5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10月5卷5号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第6卷第1号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塞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第一次将科学与民主称为“赛先生”与“德先生”。

无论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史,还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大家都无一例外地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重要时段来考察。而要考察五四新文化运动,谁也不能忽略《新青年》这个杂志。这个杂志的出现及其所凝聚的力量、所产生的影响,都太大太重要了。它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页,对此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新青年》创刊的背景《新青年》的创刊,最大动因是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倒行逆施,导致政局混乱、民怨沸腾,让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先进知识分子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到一个新的出路。辛亥革命的主动力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其领导的武装起义严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力量。但清室退位后,全国政权却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旧势力手中。袁世凯在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先是取消国会中国民党议员的资格,紧接着就解散国会,把立宪派也踢到一边。表面上,袁世凯似乎使天下“定于一”了,实际上他的有效统治只限于北方数省。革命党与立宪派分别在南方数省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但真正拥有权力的,除了袁世凯的势力,是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阀、政客。承清末数十年腐败政治,加以数年革命与动乱,人民早已穷蹙不堪。当时的中国外债累累、外患频频,内战不断、灾荒连年。于是,变乱迭出,土匪遍地,民不聊生。身历清末民初革命、改革与动乱的梁启超有一段话,最能表明当时人们的失望心理。他说:“我国民积年所希望所梦想,今殆一空而无复余。惩守旧而谈变法也,而变法之效则既若彼;惩专制而倡立宪也,而立宪之效则既若彼。曰君主为之毒也,君主革矣,而其效不过若彼;曰乱党为之梗也,乱党平矣,而其效不过若彼。二十年来朝野上下所倡言之新学、新政,其结果乃至为全社会所厌倦所疾恶。言练兵耶,而盗贼日滋,秩序日益扰;言理财耶,而帑藏日益空,破产日益迫;言教育耶,而驯至全国人不复识字;言实业耶,而驯至全国人不复得食。其他百端则皆若是。”他形容当时社会之险象“譬犹悬千石之钟于坏宇,而恃一发以系之,旁无化身,而后无替人,天下险象孰过于是”。可以说,当时一些人心理上都以为中国必亡。另一位身历当时种种艰难困苦的陈独秀也说:“自国会解散以来,百政俱废,失业者盈天下。又复繁刑苛税,惠及农商。此时全国人民,除官吏兵匪侦探之外,无不重足而立,生机断绝,不独党人为然也。”在这种状况下,先进知识分子们秉承中国历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苦苦寻觅国家和民族的出路。《新青年》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创办起来的。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陈独秀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特别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人。他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党人,但却不曾参加过同盟会。“二次革命”后,他就想到要办杂志,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入手,为国家和民族寻找走出愚昧、穷困、动乱并朝向长期发展的道路。他到上海,对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说想要办一个杂志,“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他创办《青年杂志》的最初动机。为什么以“青年”为刊物的名号呢?这是因为,当时头脑比较清醒的人都认为,中国社会积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为旧污所染、旧习所困,唯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一线生机所系。李大钊说:“国中分子,昏梦罔觉者去其泰半,其余丧心溃气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托于青年。陈独秀认为,当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所以他说:“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就连梁启超也是这样认为的。他对青年学生们说,“以诸君一己之命运,即吾中国之命运也。我辈年已老大,对于国家已负莫大之罪孽。国家之所由致此者,皆吾辈中年人之责也。而吾国将来唯一之希望,即未来之学生,即今日在座诸君是也。”他断定“吾国处飘摇欲倒之境,所恃者厥为青年。”陈独秀等人都认为,创造一个新国家,求得真共和,只有把希望寄托于青年。所以,他们的杂志主要是面对青年说话。其创刊号所登的《社告》第一条即明言:“国势凌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而这一期上的重头文章,就有陈独秀的《敬告青年》、高一涵的《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汪叔潜所写的《新旧问题》,实际上也是向青年说话,文章最后一语即请“吾社会未来之主人翁”对新旧问题要“急择所趣舍”。陈独秀翻译的《妇人观》,无疑也是对青年女子说话。此外,还有自署“一青年”翻译的美国人的《青年论》。我们从《青年杂志》和后来改名《新青年》的“通讯”专栏内容中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刊物感兴趣的、作出回应的恰恰主要是青年人。他们有问求学门径的,有希望介绍新书的,还有讨论卫生问题、女子问题、文学问题、统一国语问题、政党问题、国体问题、对孔子的态度问题等等的。《青年杂志》出版后很受青年人的欢迎,第一卷第二号已登出在全国各地有代派处76处。据当时的亚东图书馆编辑汪原放回忆,《青年杂志》初办时每期只印千余册,后来增加到一万五六千册。这一万五六千册的数字,应该是到五四前后的时候了。但从第二卷改称《新青年》后,发行量应有较大增长。《青年杂志》改称《新青年》,原属偶然。负责印行《青年杂志》的群益书社受到了教会方面的压力。教会方面借口教会办有《上海青年》,反对他们用“青年”的名号。群益经理人遂提议改名《新青年》。没想到,这恰好正中陈独秀及其朋友们的下怀。《新青年》带动了受新思想、新观念影响的一代新青年出现。个性主义和世界化《青年杂志》和《新青年》是用什么样的新思想、新观念熏陶出来、鼓动起来一代新青年的呢?多年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一致认为,《青年杂志》和《新青年》所倡导的新思想、新观念最主要的是科学与民主。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科学与民主作为一种观念在清末已经比较普遍流传,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中这两个概念变得充实和深刻得多了。如果仔细考察《青年杂志》和《新青年》所着力倡导并加以深刻论述和身体力行的,我觉得还可以有更具涵盖力、也更容易与清末以来先进知识分子们所大力宣扬的东西有所区别的说法。这个说法,可以用个性主义和世界化来概括。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所发《敬告青年》一文,实际上相当于发刊词。他提出六条倡议:“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里的第二、第三条即“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和“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基本上是进化主义观念,在清末已经相当流行。第五条“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与嘉道时期以来的经世致用思想显然有相承的关系。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上面已说过。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陈独秀所表达的是个人主义的精义。因个人主义在汉语文献中经常被扭曲,故《青年杂志》和《新青年》的作者们更多地使用个性主义的提法。这种个性主义观念,清末虽有梁启超宣传过,但不曾普及。《青年杂志》和《新青年》的作者们把个性主义看成是青年们能否觉醒、民主制度能否在中国得到落实的最大关键。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应当说是比较新鲜的提法,而且它可以涵盖更多东西,其基本要义是开放的观念。个性主义追求的是人的解放,主要是个人的解放和个人创造精神、创造力的解放。世界化追求的则是与世界文化的充分互动。人家有好的东西,我尽量地学习借鉴;我们自己有好的东西,则要尽量地介绍给别人,完全打破“夷夏之防”,消除“中西文化”的困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解放自己每一个成员的创造力,又能够轻松地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还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其进步与发展呢?可以说,这就是当年陈独秀他们及其所呼唤的新青年们热烈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们要传递给全体中国人的主要的新思想、新观念。

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青春。

1916年,《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一文,不仅强调青年之青,而且强调一个“新”字,指出从精神上、思想上有新青年与旧青年之分,希望青年们站在时代前列,做一个有为的新青年。

李大钊坚信:中华青年是热爱祖国的,是一定要为中华之再造而努力奋斗的。“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

拓展解析:

《青春》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李大钊于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在文章中,李大钊明确指出,中华是否能回春再造,衰老的民族是否能变成青春的民族,关键在于青年是否自觉。

青年首先要冲破网罗、去除陈腐,保持青春的精神;其次超越世俗平庸虚伪的生活,义无反顾,发愤图强,这是青年们唯一的责任。

贵州新青年杂志

他演过八次毛泽东同志!

他曾是2008版《鹿鼎记》中光明磊落的杨溢之。

《新神雕侠侣》中聪明机敏的冯默风。

也曾是《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的不靠谱好丈夫南海。

他是特型演员,从2010年起就先后在《铁肩担道义》《毛泽东》《秋收起义》《伟大的转折》等多部电视剧中扮演毛泽东形象,被誉为“伟人专业户”。

他就是85后青年演员侯京健。

侯京健,1985年4月2日,出生于北京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侯京健从小就展露了表演天赋,读书的时候就会说相声,还在北京市拿过几次奖。

学生时代的侯京健是班里的文艺积极分子,经常去参加一些相声表演的比赛。因为之前也没有读过艺术学校,像舞蹈、台词这些都是零基础。高三艺考前,侯京健持续大半年,每天早起来练台词,学舞蹈,到老师家去上课。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戏、北电、上戏三所表演系的最高学府均考上,侯京健最后选择了离家近的北京电影学院。

侯京健1994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反腐风云录》,在剧中饰演钟小童,从而正式出道。

在多部主旋律电视剧中饰演中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是山东演员侯京健给观众留下的深刻荧幕形象。侯京健饰演的毛泽东形象,也得到国内多位著名导演的信任。

2009年首次扮演青年毛泽东,被侯京健称为是自己的角色初期启蒙阶段。

侯京健:第一次出演毛泽东是2009年一次特别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位长辈是一个制片人,偶尔看到这个有部剧叫《铁肩担道义》在招募青年毛泽东这个角色。这部剧跟《觉醒年代》的时代背景差不多,我去试戏的时候,片方就给我简单的造个型,粘了个头套,穿了一个长衫。当时的年纪也是20多岁,外形和气质可能挺吻合的,于是有了第一次出演毛泽东的经历。

2012年,侯京健身上干净的气质和英气的眼神,吸引了导演高希希。

侯京健得以出演高希希执导的大型史诗电视剧《毛泽东》,在剧中饰演青年毛泽东。回想起最初饰演毛泽东的心境,侯京健说,这不仅是在完成表演工作,更带着 社会 责任感,“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今天的幸福日子是怎么来的,让每个年轻人都可以珍惜现在。”

此后,侯京健又连续在《秋收起义》《毛泽东寻乌调查》等多部作品中饰演毛泽东。2019年,更是在革命题材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伟大的转折》《绝境铸剑》三部作品中三度饰演毛泽东,凭借精湛的演技,侯京健饰演的中、青年毛泽东形象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侯京健每一次扮演毛泽东都在进步。

侯京健:其实第一次出演的时候,我心里是没底的,只能抓紧时间阅读史料、了解时代背景,而且那时候的影像资料都不像现在这么丰富。

到后来,我出演过不同阶段的主席,从20多岁到56岁都尝试过,他每一个阶段的特质是不一样的。他在北大的时候,对新知识新文化的求知欲和 探索 欲是非常强烈的;在革命时期,他有一种坚韧、不服输的精神;而到长征时期和苏维埃时期,这可能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但他的这种打不倒的精神是比较足的,有一种运筹帷幄的感觉。

所以对于我来讲,拍每一部戏虽然名字都叫毛泽东,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不能一成不变。每一次要尝试突破对我来说是非常难的事情,反而第一次出演是最简单的,因为别人都会觉得我是一张白纸,对我的包容度会比较大,现在我觉得会越来越有压力。

为了演好毛泽东的伟人形象气质,侯京健费了不少精力去揣摩毛泽东的人生底色。

特别是在剧组拍摄行程紧张、条件尤为艰苦的情况下,侯京健拍摄过程中吃过不少环境的苦头,这被他认为更好地帮助了自己还原角色人物的状态。“演戏过程中需要无限地去接近这个角色,才可能塑造好他。在贵州拍摄《伟大的转折》时,由于大雪,只能步行从山里的拍摄地回剧组驻地,当时感受着毛泽东和红军走过的长征路,这11公里让我觉得在冥冥之中,注定了要去走一次,感受当时的氛围和艰苦,体会红军的韧劲儿。”

侯京健今年35岁,数次独挑主旋律剧集的大男主,他主演的《共产党人刘少奇》《伟大的转折》《绝境铸剑》三部作品同时斩获“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他说,这也是他第一次最近距离地触碰到了大学时的梦想,“参加飞天奖,走一次飞天奖的红地毯,是我学表演之后一直的梦想。这次拿奖对我来说是一种认可,是一份荣耀。”

很多圈内的朋友都说侯京健背词儿背得快,大段独白还能一条过。

在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中,遵义会议和会理会议这两场戏中,侯京健的段个人独白分别长达二十八分钟和三十六分钟,打破了中国电视剧个人独白记录。侯京健说,自己流畅的台词功底离不开每天阅读的习惯,“我每天坚持看书,拍戏再累我都会看个半小时,文字带来的自信和你对文字的敏感性会增加很多,拍摄的过程也会相当顺利。”

在《共产党人刘少奇》中,侯京健第一次挑战扮演中老年阶段的毛泽东。怀着 历史 和 社会 责任感,侯京健认为塑造毛泽东的形象应该演进老百姓的心里,更接地气儿,“我会尽量做到比别人更努力刻苦,比别人更踏实。”

重大革命 历史 题材剧《觉醒年代》,是侯京健第八次扮演毛泽东。

在这部剧中,从受到《新青年》杂志影响,到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青年毛泽东呈现了不断 探索 救国之路的思想变化历程。

虽然饰演这个角色已经数次,但侯京健坦言,要完美塑造不同时期毛泽东的形象,难度依然较大。

首先要保证“形似”。拍摄前,侯京健将体重减了十七、八斤,试图在纤瘦外形上更接近朝气蓬勃的青年毛泽东。由于毛泽东是湖南人,剧中特意增加了不少吃辣椒的戏份,不擅吃辣的侯京健向导演申请尽量找一些比较辣的辣椒,力求真实,而不是用菜椒代替。这些细节在表演上会对演员有很大的帮助。

在“神韵”上,侯京健认为毛泽东最显著的特征是“真诚”——发自内心地想去了解很多不知道的知识,尤其在第一次到北大后,他对这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同时他也是一个愿意直面自己缺点的人,坦诚直接,不去伪装;谦虚友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且不盲目,会产生自己的思考。“比如毛泽东同志喜欢看书,但他并不是盲目求学,别人告诉他不懂的东西,他会记下来,也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侯京健: “一部影视作品除了让大家观看之外,还能让观众感受到一些精神,是我们演员的初心和使命。”

演员侯京健一直为人低调,所以关于他的绯闻也是少之又少。

据网友爆料称侯京健的女友叫牟星,是一名模特、演员。

牟星不仅有着甜美的外表,而且在性格方面也是那种非常大气豪爽的女孩子,凭借着如此多的优点成为了众多粉丝心目中的偶像女神,很多观众就是因为看过她所出演的影视剧后才成为了她的粉丝,大家在关注牟星的同时对于她的感情生活也非常好奇,虽然网上一直有牟星的绯闻恋情,但是牟星生活中目前还没有结婚也没有老公,其实直到现在牟星男朋友是谁都不被我们所知。

其实,侯京健目前还是未婚状态。

1911年11月21日,李星华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几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使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1927年5月10日,李星华全家被迫回大黑坨村。她从此辍学,在农村照料重病的母亲。一直到1931年的暑假,才又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北京复学。第二年,她升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生活无法维持时,她在父亲朋友的关照下,勤工俭学、给学校刻印法文讲义蜡版,每月补贴一些生活费用。1932年春天,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借给学校刻印讲义为掩护,为党刻印革命传单。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参与营救被捕同志。1932年初冬,因情况变化,她失掉了党的关系。第二年春天,把母亲接到北京,准备安葬父亲。1933年4月23日,在党组织安排下,李星华同送葬队伍一起把父亲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父亲35天后,母亲赵纫兰病逝。她在亲友的帮助下,将母亲和父亲并排葬在万安公墓。这年暑假,李星华升入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1935年12月,李星华投入“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第二年她与贾芝结婚。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李星华一家受到残酷迫害。因郁愤成疾,她双目失明。在失明的情况下,坚持整理编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 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病故于协和医院。她去世后不久,《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出版了,为读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李星华创作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已编入小学课本。

作者父亲: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作者:李星华(1911-1979).1911年11月21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在监狱关押二十三天。她在法庭上机智地回答了敌人的审问,使大哥李葆华躲过了敌人的搜捕。她有两个弟弟:李光华和李欣华;有一个妹妹:李炎华。 李大钊就义后,京师警察厅勒令李大钊遗属限期离京。1927年5月10日,李星华全家被迫回大黑坨村。她从此辍学,在农村照料重病的母亲。一直到1931年的暑假,才又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北京复学。第二年,她升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高中部。生活无法维持时,她在父亲朋友的关照下,勤工俭学、给学校刻印法文讲义蜡版,每月补贴一些生活费用。1932年春天,她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大同盟,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的地下革命工作。她借给学校刻印讲义为掩护,为党刻印革命传单。掩护党的地下工作者,参与营救被捕同志。1932年初冬,因情况变化,她失掉了党的关系。第二年春天,把母亲接到北京,准备安葬父亲。1933年4月23日,在党组织安排下,李星华同送葬队伍一起把父亲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父亲35天后,母亲赵纫兰病逝。她在亲友的帮助下,将母亲和父亲并排葬在万安公墓。这年暑假,李星华升入孔德学院社会科学系。1935年12月,李星华投入“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第二年她与贾芝结婚。1937年夏天,她由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 1940年11月6日,几经周折,到达陕北延安。到延安后,她选入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之后就长期在延安中学教书。1942年,她参加了延安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重新入党。在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她跟着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群山中,仍然备课教书,始终如一。1947年9月,随学校东渡黄河,到晋西北的临县等地,参加了郝家坡等村的土改调查。全国解放后,李星华从延安回到北京,分别在师大女附中和马列主义学院第二分院任教。1956年起,她开始从事民间文学工作。她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编辑部和采录编选部负责民间故事采编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此集还译为日文,在日本出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李星华一家受到残酷迫害。因郁愤成疾,她双目失明。在失明的情况下,坚持整理编辑《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 1979年11月27日,李星华病故于协和医院。她去世后不久,《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出版了,为读者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李星华是缅甸归侨,于1940年归国。曾任省第九届人大代表、兴仁县四、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街道办事处副支书。1979年病故,贵州黔西南州归侨李星华因病去世,享年68岁。作者哥哥:李葆华,李大钊的长子,95岁。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中央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华北局党校副校长,北京市委第二副书记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北京市市委副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同志190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在父亲李大钊的引导和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李葆华同志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在父亲李大钊被杀害后,根据组织指示,在进步人士帮助下到日本,进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并于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 “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同志回国在上海参加了进步组织开展的反日爱国斗争。1932年4月回到北平,参加了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工作。6月任中共北平门头沟矿区支部书记。后曾历任中共河北省京东特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京东特委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委员、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1935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中共中央北方局和河北省委驻京东特委代表。 1936年5月李葆华同志调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1937年1月调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后曾历任中共山西工作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共晋察冀省委书记等职。 1948年12月李葆华同志被任命为中共北京市委第二副书记。1949年10月至1958年2月任水利部副部长、1958年3月至1961年2月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书记。1962年2月后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1962年7月起当选为政协安徽省委员会主席。1973年9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二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11月当选为政协贵州省委员会主席。 1978年3月至1982年4月李葆华同志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79年12月被推举为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5月被委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理事。1982年6月当选为中国钱币学会名誉理事长。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当选为十二届、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李葆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八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特邀代表,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革命先烈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同志从小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在其一生的革命历程中,无论走到哪里,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以其坚定不移的革命原则性和平和宽容的团结性感染着周围的同志,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以对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的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始终坚持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李葆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2月19日18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大钊烈士(1889-1927) 李大钊同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七岁起在乡塾读书,一九○五年入永平府中学,一九○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夺后,开始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一九一三年,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向中国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亡国条件后,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这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九一六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猛烈的斗争。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发表了许多热情地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随着大钊同志等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九二○年三月,大钊同志在北京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许多青年在他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中有些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如邓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也都受到过他的影响。大钊同志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是我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二四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他领导下,北方党组织派出许多同志在冀、鲁、豫、晋、陕、内蒙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开展了党、团工作,先后发动了开滦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等著名斗争。一九二二年,他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并在一九二四年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九二五年在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和逝世时,在五卅运动中,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北方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他积极地进行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领导改组后的国民党在北京的组织。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他努力为南方的革命运动培养、输送了大批干部。他坚决支持当时主要在南方一些农村蓬勃兴起、同时也开始波及北方的农民运动,并著文论述开展农民运动和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军队中扩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对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钊同志作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者和革命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尊崇,名重当世,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反对日本等国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会,并到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杀。大钊同志在惨案发生后,继续领导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北方组织坚持斗争。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进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严重。次年四月六日,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逮捕了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大钊同志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凶残卑怯的敌人不顾广大舆论的反对,将大钊同志和谭祖尧、邓文辉、谢伯俞、莫同荣、姚彦、张伯华、李银连、杨景山、范鸿劼、谢承常、路友于、英华、张挹兰、阎振三、李昆、吴平地、陶永立、郑培明、方伯务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数是共产党人,也有国民党人)一齐绞杀。大钊同志临刑时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三十八周岁。 李大钊同志的灵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门外的一个庙宇内。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的家属和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发起为大钊同志举行葬礼,将灵柩安葬于香山万安公墓。大批学生、工人、市民群众冒着白色恐怖参加葬礼,形成一次壮烈的示威运动,许多参加者为此而被捕,甚至被杀害。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集,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直没有能发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万字的《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永垂不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