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荷花诗词意象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3:11:40

荷花诗词意象毕业论文

写荷花的唐诗宋词不可谓不多,它们有的是写夏天的风光,有的是形容女子的美好,有的是写少男少女的感情,也有的是写佛家的信仰,还有的是写君子的高洁清廉。所以荷花的意象代表了众多不同的象征意义,就看诗人们怎么用。 如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个荷花就是用来描写西湖夏天的美丽风光的。西湖那么宽阔,那么清澈,才容得下映日的荷花和连天的荷叶。 同是写西湖风光的,我们不得不提到宋朝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是写西湖的富裕繁华。还有“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不管是白天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打鱼人的羌笛和采莲女的歌声。 用莲花来写女子的美丽漂亮的诗也是很多的,最典型的要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了:”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但是更多的写荷花的诗词,是表达男欢女爱的。爱情是诗词里永恒的题材,更何况它跟荷花结缘在了一起,那就成了绝配。如白居易的《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荷叶再茂密,也阻隔不了那些青年男女的互相爱慕之情。两只小船在荷花丛里相接了,女子腼腆羞涩,想说又不好意思开口,一低头碧玉簪就掉落到水里去了。这里诗人白居易写的是多么生动,使人如临其境。 莲花的意象里,还有一种是指佛教的圣洁的,因此向佛的人追求的是像莲花一样明艳的心性。佛陀、菩萨们打坐在莲花宝座上,有的手上还作出各种莲花的姿势。 孟浩然有一首诗叫做《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全诗都是写高僧义公在禅房练习禅寂的,那些风景的描写无不和佛家的清净有关。最后一联更是代表了莲花的佛家意象,指有心向佛的人,都要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怀。 莲花自古以来都有清白高洁之称,因此被叫做君子之花,宋代的周敦颐有一篇《爱莲说》,他就专门写出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之风,从此以后莲花更是成了清正廉明的象征。 早在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就把自己的爱国情怀比喻成圣洁的荷花。他的《离骚》里就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这里诗人说他自己穿着荷花样式的衣裳,为的是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洁身自好的君子品格。 由于荷花的“莲”与廉政的“廉”同音,再加上莲花高洁的特点,所以历来荷莲也当作了光明正大、清正廉洁的化身,为人们所赞扬。 实际上莲花意象的象征意义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细分了。我们在读唐诗宋词的时候,最低要知道,莲花象征君子、象征女子、象征佛教这些最基本的内容。至于其它的方面,可以自己再去慢慢体会。

此花真合在瑶池——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盛夏之时,漫步湖边池畔,但见亭亭玉立的荷花,迎风摇摆的荷叶,正露尖尖角的蓓蕾,飘溢出一阵阵清香,散发出一缕缕幽馨。人们身临其境,看薰风翻背,赏红蕖与绿水交映,顿减几分暑气。荷花也叫莲花、芙蓉、芙蕖、菡萏等,历来为文人所钟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蔚为壮观的古代诗词中,咏荷花的诗词不在少数,或赞美其君子风度,或欣赏其品格高雅,或唱和其风韵独胜,或咏颂其优美风姿……下面让我们徜徉在古诗词中,品味荷花意象的艺术魅力。 荷花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能找到关于荷花的记载:“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荷花是种植在湿洼地里的。《诗经·陈风·泽陂》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起兴,烘托像荷花一样美丽动人的女子。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旷世佳作《离骚》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碧绿的荷叶制成上衣,用粉红的荷花缝成下裳。诗人为了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妥协的决心,要穿上用荷叶荷花做成的衣服。衣服不同于一般的装饰品,它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诗人从百花园中撷取荷花为衣,正是看中了荷花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情操,这一点与诗人自身的气质是相契合的。 莲花还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采莲是江南旧俗,以六朝为胜。在汉代乐府诗中有《江南》一诗,诗曰: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采莲民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声,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这又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我们在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 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最高成就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对莲花和采莲也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诗歌对采莲情景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鱼米之乡独具特色的生活,它又不局限于对生活场景的重现,而是借此表达对远游情人的思念之情,是一曲优美的闺情诗。 荷花意象频频出现在唐诗里。诗人们吟咏荷花的美丽,赞美荷花的品格,借花抒情,托物言志,写下了许多精彩诗篇。 诗仙李白非常喜爱荷花,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反对装饰雕琢。他写有多首咏荷花的诗。先看这首《古风》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全诗的意思是: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清秋季节,一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青烟。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可是谁来举荐她们呢?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难免红颜凋谢。但愿她们能在王母的瑶池里生长,时时鲜艳,永不颓色。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看诗意应该作于应诏前不久。此诗借碧池芙蓉暗示自己的才高德洁,并希望举荐给皇上。 全诗以荷为咏颂对象。写荷之美,综以“艳”、“鲜”;分以“花”、“叶”、“色”、“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末二句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 李白的这首《古风》以荷为喻,道出了荷花的心事,也传递了诗人的心声:空有绝世的美艳,过人的才华,却无人欣赏。也表达了不甘被埋没,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地方的志向。 李白另一首《折荷有赠》则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摇曳多姿的荷花令诗人产生了爱慕之情。如此良辰美景,若有佳人相伴,真是相得益彰。可惜诗人眼中的佳人,像荷花一样,“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令诗人产生了无限怅惘之情。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咏道: 荷花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荷香,随风飘来: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听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句,写风送荷香,竹滴清露,是写纳凉消暑的佳句。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分爱慕莲花的高洁,特别是对白莲花情有独钟。他的《六年秋重题白莲》有“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的诗句,写的是纯洁如玉的白莲;在《感白莲花》中更欣赏莲花的遗世独立、孤清不群:“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在《东林寺白莲》中进一步写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 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 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 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白莲的形象怎样?诗人用四句诗尽情描绘:“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日光下流光溢彩,清风里芳香飘逸,花朵张开如同剖开香囊,荷叶伸开就如同玉盘,露珠点点滚落。“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用红莲的有色与白莲对比,突出白莲的清净纯洁。至此,诗人发出这样的慨叹:“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在诗人心里,这荷本就是天上仙子,怎能在人间生长呢。表达了诗人对白莲花的由衷喜爱之情。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赠荷花》,赞美荷叶荷花的相互交映: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这是一篇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诗。我国民间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李商隐的这首七言古诗,形象地表现了和这谚语相似的可贵思想。作者说,一般人总是重视花,不重视叶。花栽在金盆里,叶子却让它落地成为尘土。但荷花的红花绿叶,却配合得很好,它们长期互相照映,一直到绿叶减少,红花谢落,使人觉得无比惆怅的时候。这样就写出了荷花荷叶的共同命运,而且写得很有感情。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工丽绮美见称,常通过运用典故或意境迷离的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深邃意念,其诗给人隐晦曲折、扑朔迷离之感,特别是他的《无题》诗。不过,他的《赠荷花》却不是这样。诗人以清新明晰的语言,描绘出荷花花、叶相映的绚丽。 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的命运。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讲到花和叶,人们一般总把它们分别看待,对花,欣赏不已、关怀备至,而对叶,则不屑一顾,于是,花入金盆,精心呵护,浇水浴日,不厌其繁,叶呢,则不闻不问,任其凋落,萎而入土,化作尘埃。由此,再隆重推出荷叶荷花的情谊:碧绿的荷叶,由刚刚露出尖尖角,慢慢地卷舒伸展;而粉红的荷花,则由似箭的花苞渐渐地绽开、怒放,它们开合伸卷,出于自然,摇曳多姿,尽态极妍,叶映花红,花衬叶绿,其景其境,美不胜收。诗人由衷地赞叹:“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他多么希望,花红叶翠,久盛不衰,直到翠减红退,依然光彩照人。通过这样的描绘,我们看到,荷花真的不同一般,它们的花叶同荣同衰、坚贞不渝,于众花中独树一帜,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韵。 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赞美高洁脱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这首诗,却咏了荷叶“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

1、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荷花》 清·石涛2、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3、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 唐·李白4、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折荷有赠》 唐·李白5、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喜韩少府见访》 唐·胡令能6、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 宋·晏殊7、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夏日杂诗》 清·陈文述8、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采莲曲》 唐·李白9、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咏菊》 唐·白居易10、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采莲曲》 唐·贺知章1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宋·杨万里1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13、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1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15、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池上》 宋·刘攽16、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观刈麦》 唐·白居易17、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18、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19、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渭川田家》 唐·王维20、荷盖倾新绿,榴巾蹙旧红。《南歌子·荷盖倾新绿》 宋·程垓21、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无家别》 唐·杜甫2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2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 / 冬景》 宋·苏轼24、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2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26、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采莲曲》 唐·白居易27、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赠荷花》 唐·李商隐28、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29、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秋夕》 唐·窦巩30、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绝句漫兴九首》 唐·杜甫

以荷花为意象的毕业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荷花的话题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暑假的一天,我随夏令营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极负盛名的赏荷佳处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

我一直以为,曲院风荷是一个有很多曲曲折折小路的院子。听导游姐姐介绍才知道,曲院风荷旧称曲院荷风,最早是酿造官酒的地方,因种有许多荷花而出名。每逢夏日熏风吹拂,荷香与酒香四溢,令人沉醉,人们称之为曲院荷风。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游西湖时,将其改名为曲院风荷并沿用至今。

究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吟颂着杨万里的咏荷诗篇,心里激动万分,我马上就要看到这样一种人间美景了呀!一进曲院风荷的大门,我和同伴们就迫不及待地欢呼雀跃着穿过铺着鹅卵石的林荫小道,饶过绿草如茵,争奇斗妍的花坛,直奔湖边。

站在湖边,一眼望去,水波潋滟,莲叶田田,挨挨挤挤的荷叶青翠欲滴,圆润的露珠闪烁着光线,阳光在上面舞蹈,微风在上面歌唱。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满眼是绿,满眼是荷,满眼是景,真是美不胜收,我被眼前这一幅布满生气和情趣的漂亮画面深深吸引住了。当然,这幅画面的主角就是那人称花中君子的荷花。她,宛如一位位妙龄少女,一个个娇艳欲滴,一个个冰肌玉骨。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穿着翠绿的萝裙,随着微风的节奏在翩翩起舞;有的则有些害羞,撑着一把可爱的绿伞,遮着自己的面颊要妆扮一会,才把最美的笑脸展现给大家;有的则英姿飒爽,朝气蓬勃,含苞欲放

站在亭榭中,观满湖翠影,看万点荷红,闻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漫步在造型各异的小桥上,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曲院风荷俨然就是一首诗,一幅天然画卷,一曲美妙动听的音乐,一个漂亮动人的故事。

我爱荷花,爱她的淡淡清香,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娇媚容颜,更爱她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

我欣赏过雍容华贵的牡丹,赞美过纯洁无暇的百合,但我最喜欢那清新淡雅的荷花。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我和妈妈一起去唐徕渠旁的荷花池散步。荷花真美呀!叶子碧绿碧绿的,好像一个大绿盘。他们被“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茎高高的擎出水面,像一把把被风吹翻的绿油油的小伞。“玉盘”里晶莹的露珠在朝阳的照耀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娇艳的花儿从挨挨挤挤的叶片间钻出来,有的欣然怒放,仿佛在比谁开的美;有的含苞待放,宛如一个个莲花灯;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他们风度高雅,但毫无哗众取宠之心,秀丽端庄,却无娇柔造作之态。我仿佛看到诚斋主人站在荷塘边,留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绝唱。

野荷虽然没有人工荷那么显眼,却有自己独特的美:有的像雪一样洁白,有的如霞一样粉红,有的似玉米一样金黄。那些花浮在水面上犹如一只小花船。它们的叶是那么浓绿,那么光亮,好像打了一层蜡。叶片紧紧贴在水面上连成一片广阔的舞台,小麻雀在上面唱歌舞蹈,鱼儿在叶下嬉戏玩耍,它们都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了。

浮萍,也不甘示弱,尽管他们的黄花是那么渺小,他们的叶儿只有一元硬币那么大,但他们也努力把自己奉献给大自然,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增加一抹色彩。

“一、二”,号子声溜进我的耳朵,只见三五个健身的大哥哥正在帮一位奶奶将坐在轮椅上爷爷抬下台阶,还没等爷爷奶奶答谢便转身离去,只留下幽幽花香。

我徜徉在花的海洋,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这一刻我真开心。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穿着漂亮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舞蹈,衣襟随风飘动。

夏季的早晨,清风徐徐。一池新绿的荷叶在风中摇曳。中间夹杂着几朵粉色或白色的荷花,亭亭玉立,微笑着把自己展示给世界。红绿相映,好不可爱! 我爱荷花,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她的心灵美。正如《爱莲说》中所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现在的荷花生于池,长于池。可最初,荷花是生在泥潭里。小小的茎完全被淤泥和杂物掩盖,它甚至不知道自己头顶那一片天到底是怎样的。可是,它不怕。它有足够的信心能够看到那一片天。因为它有美的心灵。于是,它不顾身边的丑陋将它围绕,它卯足了劲儿,只是一心一意要长大,要看外面的美景。 成长的历程是艰辛的,然而它永远不放弃,并且努力的为自己吸取营养。它坚定不移。它默默地,默默地为自己努力。 付出就会有回报,这是亘古不变的定理。荷花开了,她粲然一笑。她看到了梦中的晴空和太阳的光彩。她终于呼吸到了澄澈的空气。她虽出于淤泥,却不染;她虽纯净,却不妖。她是大自然一个干净的孩子。

当你看到这么一池荷花时,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荷花?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高尚,纯洁,至少也象征了一些虽出身贫寒却洁身自爱,有傲骨的平民?难道你就一点也不想到,在中国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像这荷花一样高尚,纯洁的人们?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密密麻麻,靠紧团结的纯洁的.荷花,宛然象征了这一类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却不退缩的伟大的革命前辈? 那一池荷花还在微笑着,我的心忽地颤了一下。荷花全身都是宝。荷花既有观赏价值又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荷花的果实莲子和根藕营养也很丰富。 我爱荷花,爱她的美,她的价值,更爱她的品格。我赞颂这伟大的荷花!

我喜欢娇艳的玫瑰,喜欢性情孤僻的昙花,也喜欢高贵的牡丹,但更喜欢那高雅脱俗的荷花。

清晨,旭日东升,我来到池塘边,只见枝枝荷花如千双纤纤素手,又如数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们有的如羞涩腼腆的姑娘,含苞欲放,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如热情奔放的孩子正与风姐姐拥抱,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如美丽的女孩正向人们展示自己娇美的容颜。远远望去,有粉红色的,有紫红色的,有鹅黄色的,还有雪白的,朵朵荷花千姿百态,一阵清风吹过,数朵荷花翩翩起舞,连河边的柳树也为她们伴舞。

中午,艳阳高照,知了尽情的鸣唱,荷花都展开了花瓣,在阳光的照耀下,如位位仙女正在池中嬉戏。咦?怎么只有几十朵荷花,其它荷花到哪去了?仔细一瞧,原来,天气太热了,顽皮的荷花妹妹正躲在荷叶下乘凉呢!再看看荷花头上荷叶,它们像一把把绿色的伞,恰到好处地为荷花遮阳。荷叶十分光滑,如打了蜡一般,几滴水滴在荷叶上头,也不会渗下去,远远望去,犹如在碧玉盘里放上了几颗晶莹透亮的钻石。如果把荷花比作公主的话,那荷叶就是用来打扮公主的衣裳。

傍晚,夕阳西下,天空中洒下了一颗颗雨珠,荷花在风中摇摆,如同少女在舞蹈,这时荷花中间的莲蓬就露了出来。雨水落在荷叶上便像断了线的珍珠一般一直往下滚。雨渐渐大了,荷花都钻到水底下去了,而荷叶就像大伞为荷花挡雨。

荷花她普普通通,不论是在富贵人家的池塘里,还是在穷人家的小院,只要有水有泥还有合适的温度荷花就能生存。有位诗人曾说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虽然在淤泥中生长,但开出来的花还是那么纯洁美丽。

我爱荷花,爱她那花洁如玉的样子,爱她那沁人心脾的芳香,更爱她那玉洁冰清的品格。

那一抹芬芳推开记忆的大门,一抹阳光照来,乌云渐渐散去,似水晶的雨珠摇摇欲坠,那一池荷清凉了一个夏季,感染了一个少年人,芬芳……

清晨,薄雾朦胧,微风中散漫着一股清香,我寻着香气走近一池荷塘,清幽,淡雅,花与叶紧紧相依;轻快,悠扬,随风雨轻轻曼舞。风中夹杂着一些雨丝,雨并不大,如针一样密,我撑起伞,细雨滴落在荷花,使人心旷神怡。

一会儿,我的悠闲逐渐转为焦急,因为这雨渐渐大了起来,夏雨,终于露出了它真正的面目。豆粒大的雨打在荷花上,使一池荷花东倒西晃,雨珠一颗颗落下,我的心也一次次绷紧,我不敢再去看,紧紧地闭上了双眼。

再次睁开眼睛,雨依旧那样大,但荷花却与雨奋斗着,用尽力气挺直腰背,任风吹雨打。我真想撕下一片云彩来为这些娇美的花儿遮挡雨水,但上天并没有因我的善意而停止降雨,反倒加强了雨势,地面上激起一阵阵水雾。

强大的雨势不仅没有使荷花屈服,反倒坚定了它的意志,雨水将荷花压弯,但也只是微微弯了一下,又马上挺直。

风雨中,那一池荷花,那么倔强的坚持,风吹雨打还是劲直。风弱了,雨停了,它似乎累了,但那一池荷花却仍是最初的模样,是那样芬芳,那样劲直。

又是一股芬芳浓浓地灌入鼻腔,荷亦如此,人该若何?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划过,望望那一池风雨过后仍散着芬芳的荷花,我眼中闪过一丝悟。迎难而上的坚定念头将陪伴着我,我想:“荷散出的是生命的芬芳。”

夏虽有雨,但仍有壮观;人虽处逆,但仍有坚强,在劲雨中漫步,却感受到生命的芬芳,人生在世,亦是如此。

在奶奶家的后园里有一片荷塘,春末夏初的时候,一池新荷便在蛙声的鼓噪中很快圆大起来了。

荷塘里最先吸引人的当然是荷叶。那荷叶有的还蜷缩着,像一个大菱角形状,里面似乎包含着一些稀世珍品,使人不觉想把它剥开来细看;有的却已经舒展开来,如摊开了一张碧绿的大手掌,掌心向天,承接阳光雨露。菏叶下是荷杆,纤细但坚韧,风儿过来,荷叶袅娜翻卷,翩翩起舞,格外妩媚,瞬间风过,又各自恢复举天而立的姿态,给人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如同梦幻。但是荷叶并不柔弱,夏天的时候,我曾见暴雨噼哩啪啦地打在荷叶上,叶心聚着一块块白银似的雨水,来回滚动,随后荷叶一弯腰,把水注入池塘,依旧挺直腰杆承受暴雨的洗礼。

待到荷叶全都张开,完全覆盖了水面的时候,层层的荷叶中就挺立着一支支标枪一样的荷杆,上面是含苞欲放的荷花。这时的荷塘就像是一座碧绿的城池,而花骨朵就是那碉堡吧,不知谁是那碉堡中的守卫者呢?荷花一旦开放,荷塘可就热闹了。蜜蜂嗡嗡地来回忙碌,蝴蝶更是流连忘返,荷叶底下不时有鲤鱼活泼泼地跳跃,发出“扑啦”的拨水声,青蛙更是得意,每天早晨都要跳到荷叶上练嗓子。最迷人的当然是荷花了,红的,像天边鲜艳的朝霞,白的呢,仿佛是穿着一尘不染的白色衣裳的仙女,微风过来,更有缕缕清香沁入肺腑,让人心旷神怡。人们常说“荷花仙子”,那是恰到好处的比喻,我看荷花,就常忘却了自己,像是到了天庭瑶池。

莲子收获的季节更是热闹,大人小孩们都跑到荷塘边来,放下一张张充气的橡皮筏,挤开层层叠叠的荷叶,去采摘丰实饱满的莲蓬。我喜欢一边靠着橡皮垫,一边剥着莲子,那滋味是微苦中带着甘甜,清新爽口,吃得再多也不会腻。听妈妈说,“莲子清凉降火,可以入药。”真是好东西!离开故乡后,我也吃过几回莲子,但怎么也寻不回在荷塘上靠着橡皮垫剥莲子吃的那种味道。

故乡的荷塘有着多么美丽的景致啊!我常常怀念故乡的荷。

一天,一颗种子无声无息地落入湖底淤泥母亲的怀里。淤泥母亲非常珍爱这颗种子,给了她很多养分和温暖,希望她快快成长。

那颗种子一点点地从淤泥母亲怀里伸出嫩嫩的幼芽,慢慢地从水中长出翠绿的枝叶。夏天来了,她终于完全展开了整个身体,抬头看见了蓝蓝的天空,看见了美丽的白云,看见了一群群的水鸟在湖面上飞翔。她低头在湖水中看见了自己的身影,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出落成了一株粉嘟嘟的荷花。

但是,当她发现竟然生长在淤泥母亲的怀里,真是比挨了一百大板还要难受得多得多。因为她觉得淤泥母亲又粘又脏,又黑又臭,实在太恶心了。

于是荷花生气地说:“瞧瞧你这个母亲,多难看呀!再看看草地母亲,人家多漂亮啊!上天能让这么美丽的我给你作女儿,实在太宠着你了!”

可怜的母亲说:“可是,我也不想。”

荷花根本听不进去,“别跟我解释!”

她骄傲极了,“很快我就要成为大明星了。哈哈哈哈!”

没过多久,来到湖边游玩的人们发现了盛开的荷花。荷花的美丽,将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在她的身上,换来了人们对她的热爱。但是,她忘了河水老师的话:父恩比山高,母爱似海深。那天晚上,荷花悄悄地离开了母亲,到了草地母亲那里生活。草地母亲非常喜爱荷花。但是因为草地母亲不能给荷花提供所需要的养分,所以没过几天,她美丽的花瓣都脱落了,枝叶也不再碧绿。荷花完全枯萎了。

这时,荷花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很多:我的妈妈虽然不美丽,但是她的爱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没有了她,我无法生长,更谈不上美丽了;我不该嫌弃她,而是应该感谢她的爱,爱我自己的妈妈。

她慢慢地爬到湖边,倒在了亲生母亲的怀里。在死前的那一刻,她轻轻地说:“妈妈,我爱你!我错了,对不起。”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好好地对待父母和家人,珍惜他们对我们的每一份爱。

我是在乡里出生的孩子,荷花、荷叶从来没少看过,可是当我看到君山的荷花时,自己简直不敢相信,荷花、荷叶在太阳的照耀下,镶上了一道金色的花边。

看电视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则广告,是有关于荷花的:君山荷花节。虽然看到过不少的荷花,可我心里总感觉去了以后会有一个big

我就催着爸爸要他带我去看。

在太阳的炙烤下,许多花木都已弯了腰,可这些荷叶仍是那么青翠欲滴,太阳反而给它们镶上了一道金灿灿的花边。几个顽皮的小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许多人用优美的词汇赞美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可我觉得,如果荷花没有荷叶的陪衬,一定不会那样美丽动人。

那些花骨朵亭亭玉立,一个个都包着一层薄薄的绿皮,宛如一个个披着绿纱的仙女。那些绿色的叶子包裹得紧紧的,不留一点缝隙,更是那些花骨朵显得娇羞、可爱。

船划到湖的中央,有些花骨朵的绿色披风中间有了一道明显的缝隙。而且很鼓,饱胀的快要破裂似的。一道道缝隙中露出了几丝花瓣的颜色:有白的、有粉的。白的纯洁如雪,粉的绚丽似霞。这一丝丝色彩,能让人想象出包在这层绿纱中的是何等美丽纯净的东西。

船划到湖的对岸,也就是游客一进门就能看见的位置。这一朵朵荷花都争着让人们观赏自己。它们的花瓣像纸一样薄,大自然赐予它们不同的色彩,有的洁白如玉,有的粉红似霞。粉红的比白得更美丽,就像少女脸上的红晕一般。两三层花瓣围着淡黄色的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一阵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幽幽的花香,使人心旷神怡。

荷花没有牡丹那样富丽堂皇,也没有月季那样姹紫嫣红,更没有茉莉那样浓郁馨香,只是用它那沁人肺腑的清香,默默的点缀着人们的生活。

“接天连夜无穷碧,应日荷花别样红。”荷花是多么的美呀!今年暑假,老师把我们带到解放公园去看荷花展。

我星期一早上我早早的起了床就到了解放公园,一进解放公园大门,一副美丽的画卷就出现在我的面前。前面是一行桃花树,左边是一个圆形的“湖”这湖中有许多的荷花,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粉红色的,还有的粉白相间,说不清是什么颜色。风儿一吹,它们宛如水中仙子在跳舞;右边则是一片片碧绿的荷叶上面有一些豆大的水珠,我们把它一摇,这些水珠如珍珠般的洒落下来,像洒下幸福的热泪。

等了不久,张老师来了,带我们走进了这美丽的画卷。

里面的荷花争芳斗艳,像似正在举行荷花选美大赛呢。

里面的荷花如小仙子在随风舞动,又如一个个穿着不同颜色衣服的小仙女。随着风的伴奏,跳着舞。这是多么美的景象啊!

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小池塘,这个小池塘像农村的小塘子;这个小塘子的对面是一座亭子,亭子是用草盖起来的,乡村气息十分浓厚。小池子里面是一些荷花与荷叶。荷花如仙女披在身上的轻纱,是那样的美。有的荷花雪白雪白的,花瓣重重叠叠,真是一花中之仙子呀!有的荷花是粉红色的,最外面一层花瓣搭在荷叶上里面的花瓣一层层的,里面的花心像一个个又嫩又黄的豆芽儿,看起来非常的新鲜。有的荷花红白相间,风儿吹过,她在水中翩翩起舞。厚厚的荷叶,如塘里的小鱼打的伞,这伞是碧绿碧绿的,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伞。

接着,我们跟老师谈了谈话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但我脑海时常浮现出那美丽的荷花。它的根在污泥里,它的花却是那么的纯洁娇嫩。我爱荷花,爱她清新的香气,爱她圣洁的傲气,更爱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

古之隐者自洁其身,并以“出淤泥而不染”自喻,我想荷花是可以这样的,但人却望之不及,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及言环境之效力,倘若他的亲人朋友各个品格污秽,他怎么能够高尚得起来呢? 后来仔细想想,我的看法略有偏激,我只注意到外因对事物的影响,反而把更重要的一点—内因给忽略了。其实,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 是的,的确外因的影响不容忽视。从大处论,环境施压于人类,把其推向进化里程的不可见的终点;从小处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塑造了人的容貌和性格。正如泉水冲刷砾石,海浪拍打岩岸,把每一块石头造就成特殊的模样。再看看采煤工人面目黝黑,炼钢师傅满面红光,外界对于我们的影响是不能忽略的,就是碧波上的荷花,也有与塘泥相混污秽的根。 但是,这些都是次要的。荷花之所以花叶纯美,是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一株美丽的荷花,花叶是发自于内的,是从荷花的生命里萌枝抽芽的。而我们人,只要不离开自己的主观努力,,就可以不沦陷于环境,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的思想是从他的生命里成长崛起的,他的意志直接来源于他的心灵。在某个范围内,人的坚定的前额和深邃的头脑,都具有他们的独立性的。 事物的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 你可以面对戈壁荒滩而思潮澎湃,面对寂寥寒秋而热情似火,也可以在喧嚣尘世里堕于沉寂,在灯火辉煌中心灰意冷。总之,你可以抵触你周围的环境,而完全不受其左右。虽然,你还是属于他的,你不能凌越于他之上,就象任何人不能超脱他所在的社会和他所在的时代那样,但要记住,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决不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你必须沾染环境的色彩,受他的影响,但你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显示你的独立;你必须扎根于淤泥,任他覆盖你的根基,但你可以积蓄力量而发,开始智慧、美德、艺术等等的人类之花。 以上就是我对“出淤泥而不染”的一点看法。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荷花优秀作文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一个清雅的梦,多姿多彩地飘然而至,带着缕缕沁人心脾的芳香,变幻莫测地向你展示出醉人的笑意。浓郁的花香净化了你的诗情,为你高贵的思想增添新的动人。清水悠悠,玉莲迷人,清纯高洁的莲花可是阳光里一个美丽的梦?

冰清玉洁的莲花一朵一朵绽开在湖面上,碧油油的莲叶恬静的摇曳在水上,忽而有几尾漂亮的金鱼悄悄的绕着莲花茎游过,爱莲的你是否觉得有这洁白花瓣的莲花可是你梦中的美丽?远观静美绽放清姿的白莲花,情不自禁的吟咏,清水芙蓉香甜蜜,如花美人穿紫衣,冬去春来如梦里,细数莲叶情依依。春日绽放美丽的仙荷,何尝不是人间最圣洁的点缀?

出水芙蓉有着纯洁的语言,她冰清玉质的香瓣,如梦似幻,令观赏莲花的你心生善念,禅意缓缓,听,水里可爱的金鱼在悄悄私语,诉说心中无边的快乐。早晨的时候,爱莲花的人们走过湖边,细心地欣赏着莲花醉人心神的美丽,也许每个人都愿意象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永远芳香四溢。

南方水乡楚楚动人的莲花,是生长在北方的我向往的神奇。

奶奶家屋前有一个荷花湖,每年的暑假,我都会去荷花湖观赏美丽的荷花。

拿着小凳来到湖边的柳树下,那千万条柳枝随着风儿用力扭动着腰肢。阳光投射在湖面上,反射着叠叠波光,就像展开一卷斑斓的彩墨画。池中的荷花,绿叶亭亭,清淡美丽。几只可爱的鱼儿从荷叶下游过,生怕惊动了荷叶。

往远处看,荷花既像倾在湖里的胭脂,又像在湖上的白云,更是别具一格。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瞧,那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它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正在为荷花湖演奏动听的交响曲。荷叶展绿叠翠,浑圆宽阔;在翠绿的荷叶从中,一只只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亭立,清香阵阵,沁人心脾。采下那片荷叶,不仅可以挡风雨,还可以遮骄阳。露珠在那翠绿的荷叶上微微滚动着,闪烁着晶莹的光辉,像一个个珍珠一样。粉色的莲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争先恐后地开放,远远望去像一盏盏灯,陪衬着那肥绿的大荷叶和好像酒盅一样的莲蓬。

我喜欢清香四溢的荷花湖,更喜欢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在我们核电南苑的北面有一块休闲绿地,绿地的中央是一个月牙形的池塘,池塘的一端生长着一片面积不大的荷花。清早,当我在荷塘边散步,望着池塘中随风飘动的荷花时,心中不由得想起了课文中的《荷花》。

你看:那荷叶挨挨挤挤的,相互交替,相互掩盖着,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粉红的、纯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中冒了出来,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粉红色的荷花好似清晨的朝霞,露出了红彤彤的笑脸;那纯白色的荷花显得那样的清秀纯净,它微微地仰起了头,让人们尽情地欣赏那冰清玉洁的丰姿。虽说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但那亭亭玉立的风姿,却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一片芳香,使人心中的“暑气”不觉一扫而光。

我静静地坐在池塘边的太湖石上,一边欣赏着随风摇曳的荷花,一边观赏着那池塘中各色的锦鲤鱼在自由自在的游玩。清清的池水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映衬着蓝天白云,构画出一幅赏心悦目的“荷塘水墨画”。一阵微风掠过池塘,清淡的叶香、沁人的花香,使我在夏日里感到无边的舒心

荷花全身都是宝,荷叶可以用来做荷包肉、荷包鸡,清香扑鼻;荷花凋谢后会结成莲蓬,长出莲子,莲子又可以用来做莲子汤、熬八宝粥;还有长在水下泥土里的藕,不但可以炒菜吃,还可以煮成“糖藕”吃,又香又甜。

哦!荷花虽生长在淤泥中,但它却是一身清纯。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清凉、带来了欢乐、还带来了美食。它不愧是夏日里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啊!我爱荷花,我爱生活。

夏天到了,知了叫了,太阳的脸更红了。村前池塘的荷花开了。今晚我坐在院子里乘凉,忽然想到了天天路过的池塘。夏天到了,那里的荷花应该开了吧!今晚夜色如此美丽,必然有另一番风味吧!

我走出家门,一个人走在那热闹的街上,感受着那夏风,轻轻吹过。

果然,我的想象没让我失望。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是那青蛙的“家”——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玉女的舞裙。荷花散发出缕缕清香,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美好心情。它像阿娜多姿的舞者随风摇摆,跳出优美的舞蹈。像羞涩的女生,打着那出水很高的荷叶。像一盏盏莲灯静静绽放出迷人光彩。

荷塘的鱼儿五颜六色。它们悠闲的“跳”着属于它们的舞蹈。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远处是一亩亩绿绿的稻谷,远远望去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近处是那一棵棵古老的榕树,它们挺直“腰”,守护着这一座村庄。

街上不远处,走来一群人,哦,原来她们是在这美好夜晚散步,闻着淡淡芳香,赏这美丽荷花的人。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小朋友们也来赏花了。我心想:这要是中秋节肯定很热闹,赏花赏月,这一定是绝世美景!

月色渐渐暗了,是时候回家了。

回去的路上,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采莲是江南的习俗,似乎很久之前就有了。今晚若是有采莲就更好了。

我喜欢漂亮的玫瑰,我喜欢国色天香的牡丹,我喜欢素雅清新的水仙……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在我家的楼下就有一个池塘,夏天一到,池塘里就会钻出许多荷叶与荷花。

荷花的样子,千姿百态,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小小的莲蓬,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风吹过,荷花随风摇晃,又像一位从天上飞下来的仙女在翩翩起舞。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是被妈妈抱在怀里的小娃娃。有的花瓣已经凋谢一半了,就像一位老奶奶。有的花瓣凋谢光了,只剩下一根杆了,像是一位已经过世的老人。

不急,荷花的样子,千姿百态和谐的样子也各不相同:有的小小的、圆圆的,像个小碟子。有的大大的,圆圆的,正着像一个大玉盘;反过来像一顶帽子;雨后又像一个摇篮,拖着露珠宝宝,稍不留神,露出宝宝就滚到水里去了。

荷花不仅美丽,而且出淤泥而不染。我家楼下池塘的水很脏,里面还有很多泥,怎么看也看不清水底有什么,十分浑浊!但是荷花每年都会开放,而且十分漂亮一点也不像是在当水里的花。

蜻蜓飞来,炎日照耀。在这种美丽的季节里,深圳市民们在洪湖公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荷花展。作为深圳市民的我,怎能不去瞧瞧呢?

刚走进公园,就会看见来这里参观荷花展的游客络绎不绝。再走近些,就会看见许多人在广场上开心地跳着舞。瞧!那几位老爷爷老奶奶,多开心呀!音乐伴随着他们的脚步,像专业的舞蹈家一般。看来,天气在炎热,也挡不住大家的热情呀!

越走进去,你会发现,人愈来愈多了,原来是到了荷花展的地方了啊!

看着碧绿的荷叶丛,里面有着娇艳的荷花,有的盛开着,有的还是含苞欲放的花蕾。在盛开的荷花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花心里的小莲蓬。荷花有一种特殊的清香,随着夏日的凉风,阵阵吹来,沁人心肺,引得蜻蜓在上面欢乐地飞来飞去。

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荷花虽然生长在环境不是很好的地方,但却长得如此洁净、娇艳!这会使我想到:有些人虽家庭清贫,但却能自立、自强,为国家作出有贡献的事。

在湖中,那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荷花的“衣服”五颜六色,有粉红的,有嫩黄的,也有洁白如玉的,那荷花,好像穿着漂亮的衣服,闪亮登场。

一旁的游客在合影,也专业的拍摄者在拍摄荷花。我想:来此处参观荷花展的游客们,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次参观荷花展,让我看到荷花的洁白,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更让我有学习荷花这种品格的理想。

炎热的夏天,知了无趣的吊着嗓子,仿佛在诉说夏日的苦闷,猫儿也无精打采,眯着小眼睛,打着瞌睡,然而,当你走进那一片荷花,漫步在荷花池畔的时候,在碧波荡漾的池水中,在“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中,娇艳欲滴的荷花发出阵阵幽香,沁人心脾,,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佳句,一阵微风吹来,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夏季的炎热早已烟消云散。

荷花是一种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岷江等南方地区,深受人们的喜爱。荷花浑身是宝,既能够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又能够作为药物,救死扶伤,莲子可以清心,利尿;莲花的花托有固肾养颜的功效,荷花还是一种漂亮的观赏植物,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愉悦,国内的观光风景地,总是少不了荷花的倩影。

那一片荷花,远远望去,好比一位位奋斗努力的战士,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依然开出让人惊艳的花朵,这不正是周敦颐在《爱莲说》里所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吗?这不正是当代的我们所欠缺的`精神品质吗?

那一片荷花,开的如此娇艳,看着看着,我的心里,仿佛也开满了一片荷花。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是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荷花的“出污不染,”也正是这句话,勾起了我对荷花深深地喜爱之情。

有人说:“荷花全身都是宝。”我也赞成这句话,别看荷花长得这么美丽,就像是专门用来观赏的一样,实际上,用它的花瓣来做肥料,或者药材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它凋谢过后,结出的果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莲蓬,”更是营养丰富,它即可食用,也可药用。更有和它同根生的荷叶,它可以用来泡茶,品茶时,若把眼睛放在茶杯口,让茶的热气沁入眼内,便可保持眼睛清亮,心里觉得无比舒畅。

荷花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它的身子常常浸泡在半水半泥之中,它得不到干净得水,也得不到湿润的泥土,而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虽说可以吸收不少有害物质,但它们经常用嘴咬荷花的颈部或者根部,使荷花的营养减少。

荷花从不懂得争奇斗艳,它只懂得把自己做得更好。每当夏季来临的时候,荷花们纷纷抬起头来,把自己最好的以免展现出来,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夏季的清凉,放眼望去,除了荷花还是荷花,它们朵朵都是那么美丽,没有好坏之分,我想:它们一定都把自己做到最好了吧!

荷花有着高尚的品质,它的出生地是那么的肮脏,可它确实那么的高雅素洁。

出污不染的荷花,无私奉献的荷花;拥有顽强生命力的荷花;只懂得把自己做得更好的荷花。它是那么伟大,它不正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吗?如此美丽的生命怎不令人敬佩?

夏天,荷花池中的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竞相开放。绿油油的荷叶,粉嘟嘟的荷花,它们真是绝妙的搭档。一池的绿叶荷花给人带来缕缕凉意。你可明白,荷花也是有奥秘的?

暑假的一个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齐来到了滨江公园的荷花池边。真是应了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爸爸看到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摘下来送给了我。它真美丽啊,就像一位害羞的荷花姑娘!淡淡的花瓣好像水晶似的,我看着它爱不释手。

我把荷花拿回了家,仔细地端详着:荷花的花瓣很薄,就像餐巾纸似的;我轻轻地将花瓣一片片地拨开,只见一个金灿灿的小莲蓬就这样暴露在我的眼前。深绿色的花柄上有一个个小刺,虽然小刺不扎,但拿着还是有点不舒服的。爸爸走过来,跟我说:“你把它放进金鱼缸里吧,长大了还能够吃莲子呢!”我一听,好像就要吃到莲子一样,急忙把荷花放进鱼缸里。

一天,我和爸爸一齐陪妈妈值班,很晚才回家。走进家门,我随便瞄了一眼荷花,竟发现荷花闭合了。“咦?早上还开着的荷花,怎样到了晚上闭合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心想:难道荷花晚上睡,白天醒?嗯,我明日得观察观察。第二天早上,我一齐床就直奔荷花。果然,荷花是开着的。

不起眼的荷花都有奥秘,那万物肯定都有秘密。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哦!

人们赞美不畏严寒盛开的梅花,赞美在悬崖绝壁上生长的松树,赞美在沙漠中生长的白杨,却少有人赞美在娇阳似火的夏天里盛开的荷花,少有人赞美在淤泥中成长的荷花。

你看,河面上那一张张荷叶,展绿叠翠,光滑油亮,它们挨挨挤挤;有的浮出水面,有的高出水面,还有的打着卷儿。那高高挺立的荷叶,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张开的舞裙。浮在水面的却另有一种趣味,像玉盘,当露珠在荷叶上微微滚动时,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词:“碧盘滚珠”,看那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辉,像玉盘里托着珍珠一样。

光是荷叶就令人心醉,那它的花是不是更让人心醉呢?在那荷叶丛中,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像披着轻纱在水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那花蕊真是嫩蕊凝珠,盈盈欲滴,那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就像周敦敦颐所说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虽是从淤泥中出生,却出淤泥而不染,虽在水中洗涤过,却濯清涟而不妖。

它虽是婀娜多姿,却如昙花一现,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不忘了奉献自己,当花瓣凋谢的那一刻,它给我们献出了什么?是让人回味无穷的莲篷。

看到美丽的荷花,你是否从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想到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也不孤高自许。

我爱清香四溢的荷花,但更爱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它告诉了我应该怎样做人。

在一个幽静的森林里,有一个池塘。池塘里有一片荷叶和一群鱼儿。

荷花才出生的时候只长了荷叶,过了几年也没有长出花苞。那些鱼儿说:“你怎么和别的荷花都不一样呀?是不是你根本就不是荷花,以前却我们说你是荷花,我看你就是一个不会开花只会长叶的假荷花吧!”荷花执着地说:“我是一株荷花,不是假的。”唯一能证明我是荷花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荷花有了这个信念,每天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夏天里结出了一个花苞,荷花十分开心,心想:这会儿鱼儿一定相信我了吧?鱼儿刚巧游了过来,看看荷花头上的花苞大笑:“哈哈,我以为是真的花苞呢!原来是一个大瘤,你最好去看看医生吧!”荷花它并不想和鱼儿说话,只是想:不管鱼儿怎么嘲笑我,我都要开出花朵。

它又经历了一年的时光,终于长出了一个又大又粉的花朵来,鱼儿看到了不禁赞叹道:“你真开花啦了,以前都是我的不好,请原谅我!”“没关系儿,那是以前的事了。再说,我还要谢谢你,是你激发了我的潜能,我才能开出如此美丽的花。”从此,有许多人来到这里观赏这美丽的荷花。

只有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才能开出胜利的花朵。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人喜欢艳压群芳的牡丹,有人喜欢幽香袭人的兰花,有人喜欢姹紫嫣红的月季,我却独爱那映日荷花。

荷花在夏季开放,有艳丽的红荷花,纯洁的白荷花,清雅的黄荷花……我却独爱那淡淡的粉荷花。

下雨时,满池的荷花抬起了头,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荷叶更绿了,更亮了;荷花更粉了,更香了。走在水中的石柱上,看着两边迷人的荷花,仿佛步入仙境。

看着看着,就好像许多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水里梳妆。

不知不觉,你就完全陶醉在荷花的美丽之中了,仿佛看到许多身披粉衣的小精灵在对你点头,向你招手。回味许久,才发现自己已经站了很久,双腿麻木到动弹不了。

历代文人墨客在歌颂梅竹的品格,松柏的坚贞,菊的勇斗西风,兰的朴实无华……我只想为最爱的荷花唱一首赞歌。

荷花不但美丽,最重要的是它“出淤泥而不染”,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努力克服,乐观面对!那么,我们也能像荷花一样,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荷花不及牡丹的国色天香,不及月季的娇艳欲滴,不及桂花的芳香怡人,不及玫瑰的姿态迷人。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荷花。

在我的外婆家有一片荷塘。

六月,炎炎夏日。伴着落日的余晖,我独自一人来到荷塘。顿时,我惊呆了!因为在我的面前是无尽的碧绿,其中又点缀着团团红火。真像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仙女在碧玉中翩翩起舞。风一吹,荷花沁人心脾的香味飘进我的鼻子里,是那样的好闻!我本来是在欣赏荷花动人的舞姿,直至黑暗的到来,我才依依不舍离开,但脑海中依然在回忆着荷花仙女们动人的舞姿。

因为上学的原因,我很久没有回外婆家。只有在暑假的时候才回了一次外婆家。可那时已是初秋了,荷塘早已成了莲塘,莲塘中有几个人正在弯腰采莲,外婆也不让我下去,只让我在岸上观望。这让我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无华。

从那次以后,我天天想着快点放假,这样就可以回外婆家,欣赏荷花仙女们的舞姿了。

终于放假了,我又回到了外婆家,但我看见的却是满塘的枯荷,荷花把青春和美丽留给了六月,自己却被岁月雕刻成了一尊雕像。有许多荷花可能不愿把青春和美丽留在六月,可它们不得不向岁月屈服。

荷花,你把美丽留在了六月,把莲子留在了八月,把莲藕留在了十月,而你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说到荷花,我就会想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的诗仙李白的“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荷花受到了古代多少文人雅士的赞赏,素有“凌波仙子”之美称。

荷花的颜色多变,粉色、紫色、白色都是它的衣服。碧绿碧绿的荷叶就像一把巨大的雨伞,为荷花遮风避雨,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呵护子女一样。含苞欲放的荷花就好似一个个娇羞的姑娘,已经开放的荷花呢?则又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如果有一阵风吹来,你还可以闻到一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荷花还有很多作用,荷叶可以清热解毒,它的莲藕可以做很多吃的,可以做成莲藕排骨汤,可以炒莲藕,可以做成凉拌的,各种做法都很可口。夏季炎热容易烦躁,剥开几颗鲜嫩的青莲子,在齿间细细品味,立刻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荷花可真的全身都是宝啊!

荷花,它虽然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霸气炫丽,没有菊花的阳光灿烂,没有桂花的十里飘香,也没有百合花的可爱、美丽,但是荷花,不在乎名利,它浑身是宝,全部都无私的奉献给我们,只要给它泥土,给它浇水,它就可以开出美丽、纯洁的花朵,它出淤泥而不染,世上有哪几种花可以做到像荷花一样,生长在淤泥里,却可以开出这么美丽而洁白的花朵呢!

我爱荷花,爱它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大家好,我叫王梦媛,我想大家一定都很喜欢花吧!今天,我就介绍一下我喜欢的花——荷花。

夏天到了,当烈日炎炎的太阳升上天空时,我走到了池塘边,看见了一只青蛙正在跳来跳去,对荷花姑娘们说:“呱呱,别睡了,别睡了,夏天到了!”荷花姑娘们听了青蛙的话,立刻展开花瓣,好似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露出了美丽的笑容,但还有一朵荷花像一个害羞的小女孩始终不敢开放,听了青蛙的一席话,它终于慢慢地展开了花瓣。

荷花姑娘的清香弥漫在天空中、树林里……把鸟儿召唤来了,把蝴蝶召唤来了,就连正在采蜜的蜜蜂也飞过来了,伴随着荷花的芳香,鸟儿、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蜜蜂在旁边伴奏,就连天上的神仙也想来跳一支舞。

我为什么喜欢荷花呢?因为它有着高贵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它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清秀、高贵,自己独立的、顽强的生活着。它全身皆宝,藕和莲子可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等都可入药,为人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

大家要学习荷花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让这种精神不断的鼓舞自己,发奋学习。

这就是我喜欢荷花的原因所在。

论古诗词中的意象美毕业论文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明明只是读诗,眼前却常常表现一幅幅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并没有新奇的结构,奇特的想象,绚丽的情思,有的只是平淡如水,近乎白话的语言,可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使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读去品。其实,做人何尝不是这样呢?追求名利,跟随潮流,让自己金光闪闪,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空白而又自卑的心罢了。一个真正自信的,有才华的人并不需要这些外在的修饰,他仅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场。“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内而外的。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内蕴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洒脱的人。时光易逝,一生几十年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人于世光,如蚍蜉于天地,沧海之一粟,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伤怀。这时去读一读李白,苏轼的诗,去品味诗中的洒脱人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他们活得随性,没有为世俗所累,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生短短数十载,如果不能活得充实洒脱尽兴,岂不可惜?让我们做一个洒脱的人吧!读诗,让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现在的人,少了一份“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决心,多了一份利欲熏心的贪婪,少了一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坚持,多了一份溜须拍马的奉承;少了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的博爱,多了一份自私的贪心。所以,读诗,让我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古诗,就像茶一样,初入口只觉苦涩,但却有绵长的回味,期中蕴含了无数做人的道理,需要仔细品读,这大概就是古诗的魅力吧!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诗词如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为我们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诗词又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千年后,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我们走向生活,面对挑战。喜欢诗词,喜欢诗词的韵律美。谁不曾陶醉于诗词的天籁中?谁不曾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而乐以忘忧、喜笑颜开?牙牙学语时,我们被父母教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虽然不通其意,但心中却有种异样的感觉;上小学时,我们背着手,昂着头,摇晃着脑袋朗诵“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个个都瞪着无知的双眼,乐在其中;至于现在,当我在心中吟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仍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就是诗词的音乐美所带来的美好体验。诗词如歌,让我们陶冶性情,促我们享受人生。喜欢诗词,喜欢陶醉于诗词的意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向往荒居野处的古人,携一张琴,捧一杯茶,于深山幽林之中偃仰啸歌,在千里澄江之上快乐垂钓。与自然同呼吸,和天地共变幻,倘佯在大自然奇妙的景物中。喜欢陶渊明式的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淡观天边云卷云舒;沉醉于王维的山水田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更流连于苏轼“水风清,晚霞明”的初晴凤凰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诗词如画,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瑰丽,我只愿做一个画中人,永远陶醉在诗词的意境中。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古诗词正是先人给予我们的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中的精品。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知识积淀。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使学生领悟蕴涵在古诗词中的各种美,从而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呢?一、吟——古诗词声律之美吟,即“吟咏”。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吟咏”是第一位。所谓“吟咏”,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说“吟咏”是第一位,这是古诗词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决定的。作为古诗词,其语言本身就是有音响、节奏、旋律的,是抑扬顿挫的,是音乐性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感悟古诗词,还是要从“吟咏”开始。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们不可能向学生灌输有关古诗词声律方面的知识。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用“吟咏”的方式来让古诗词呈现其特有的声律之美韵。就拿程颢的《春日偶成》来说吧。全诗的内容是这样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而全诗的主题是:通过描写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一味地不遵循任何方法地去读去背;或者通过教师的无休止的讲解。我想,学生是很难从古诗中体会到诗人那近乎孩童似的无比愉悦心情的,更无从谈起从诗中得到美的享受。但如果我们教师指引学生来“吟咏”这首诗,我想,那效果就明显不一样了。首先,我们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将这首诗分出节奏: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分的节奏来读一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标上需要重读的字词: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最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标出何处该扬,何处该挫,从而形成这首诗的“吟咏”效果: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经过反复吟咏之后,那云之“淡”,那风之“轻”,那鲜花之清香,那绿叶之婀娜,一幅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春光美景图不就早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吗?那“余心乐”之高亢,那“学少年”之窃喜,不也都早就荡漾在学生那因“吟咏”而陶醉的小脸之上了吗?学生不懂什么是声律,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绵长的“吟咏”,这正是对古诗词声律的最好诠释。二、品——古诗词妙语之美品,即“品味”。古诗词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对于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一是要品诗眼,正如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说“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去搜求最贴切的字辞入诗。这一点,我们从贾岛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二是要品佳句,古诗词中有着许多令人回味一生的句子,这些句子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美的享受。面对如此精湛的词句,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巧妙呢?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用心去“品”,古诗词妙语当尽展眼前。在教学白居易《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诗中之妙语的。师:请大家读古诗的第一、二句。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师: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描写了什么?生:描写了夕阳余辉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绿色,一半成了红色。师:是“照”吗?生:是“铺”在江面上。师:大家看得真仔细,可白居易为什么不用“照”,而用“铺”呢?(生一时语塞)师:没关系,我们来好好读一读这两句。注意在读到“铺”字时,我们大家要慢慢地,轻轻地去读一读,回味回味。让这个字响在耳边,现在眼前,熔在心中。(生又开始读诗了。)生:我想,此时的太阳一定是贴在江面上,所以作者才用了“铺”字。生:我觉得“铺”这个字用得特别好,一个“铺”字就能把夕阳照在江面上这一画面写“动”起来了。生:我也认为作者“铺”字的运用非常得恰当,当我读到这个字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红红的阳光从江的那一头向江的这一头缓缓滚来。生:读到“铺”字,我感觉到夕阳是多么的美好,它轻轻地为江面抚上一层红绿相间的衣服,是那样的体贴入微;也让我知道秋天不仅有丰收的果实,更有美伦美幻的夕阳。生:当我从“铺”字展开去看这江面时,那江水在缓缓流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光彩在不停的闪烁,那红的,那绿的,映入眼帘,好一个“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面!师:是呀!多美的景色!一个“铺”字用得多形象。当我们大家读到这个字的时候,心中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安闲。这是秋天夕阳的柔和,这也是秋天夕阳的魅力之所在。让我们再来读读两句话,读读这首诗,品一品这无与伦比的“铺”字!回味回味这江水一半是绿,一半是红的壮观景象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总是停留在对诗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上,或只是把诗人的思想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始终无法在古诗词学习中走得更远。所以,古诗词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指引学生去对古诗词语言的品味是一条必经之路。毕竟,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美韵是要“品”出来的。三、想——古诗词意象之美想,即“想象”。中国的古诗词有着丰富意象,这也决定了古诗词深沉的内涵和表达的含蓄。如何把诗歌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古诗词来一起做一个深呼吸?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美的感悟。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古诗词意象之美呢?我认为,除了“想”,别无其他佳径。看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一词时是怎样让学生在想象之中感悟古诗词意境的吧!伴随着如袅袅轻烟似的丝竹民乐《琵琶语》,王老师开始了:师:好,孩子们,请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沽,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往家挑着水,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喝酒聊天。可以说,“想象”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缺乏“想象”的一堂古诗词教学课,必将会使堂课变得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王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使得教师与文本,课堂与文本浑然一体,当学生置身其间时,必然会与课堂的意境也浑然一体了。这么一个依托“想象”而整合而成的意境,能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其实,我们真的要感谢我们的祖先,是他们为我们创造这么一种让人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而不乏美韵的文学形式。古诗词是“美”的,我们要以“美”的方式来让其展现在我们学生的面前。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的那样,让我们的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hi 更容易

古代诗词的意象对楹联的影响一直很大,自古以来一副好的楹联作品离不开好的意象。用好的意象能使楹联作品升华,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无尽诗意的美,读起来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 中国古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律:有些意象经常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而有些情感经常用某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例句:伤春不过常折柳;绝色当归客葬花。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例句:长亭一曲琵琶泪;细雨千弦杨柳风。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 《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例句:南浦绿波西山爽气;春风落日秋水长天。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例句:薄奠几杯西凤酒; 空留一点贡心香。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①表达思乡、思亲念友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例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历史的见证今昔沧桑感 。例句:小月西沉,看一棹空明,摇泼寥天孤鹤影;大江东去,听半滩呜咽,吹残后夜洞箫声。③冷寂、凄清的感觉(多用残月来表达) 。例句: 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絮雪;自东坡去后,夜灯孤塔,一湖风月冷梅花。④清新感 ,幽情自在。例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怀。例句1:我愿乘风破浪,鸿雁可传书; 谁能坐享其成,缘份能通灵。 。。。。。。

中国的古诗词历史悠久,魅力广泛,它的包含的内容特别多,是我们具有深深的意。

诗词意象研究论文陈述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永昼”:即长日。“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约大家,三首词都是睹菊怀人,把菊作为引起离愁的媒介,借菊来表达内心思念、愁怨等复杂情感,体物感情敏锐深挚,菊之意象便成了词人种种感情的载体。然而三首词中菊之意象又各有异。晏词中之菊,表达执着不移的“痴情”,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而秦词中之菊,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奇想”与凄伤。“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正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晏、秦以写男妇相思的艳情为其主要内容,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他们虽以擅写柔情而著名,但与女词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细柔相比终逊一筹。词贵阴柔之美,易安身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更钟情于花,其词不乏香韵。《醉花阴》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触起怀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发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观照后的菊之意象,变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在使人在外物界寻回自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词人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潜入到灵魂最深处,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菊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于是产生了与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黄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李清照伉俪之情的真挚。“人比黄花瘦”之句,可谓女词人独出心裁之佳品。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词人品格之高洁。全词幽细清丽,声情并茂,实为晏、秦所不及矣。难怪当赵明诚收到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词时,在叹赏之余,自愧不如,又“务俗胜之”,便一切谢客,废餐忘寝三日夜,写出五十阙词,竟没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务欲胜之”,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作为丈夫的憨态可掬的纯情和对妻子赏识的一片爱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在后世文坛上被传为诗趣佳话。而南渡之后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之句,则表现了一种生命枯竭意识。这里,女词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二、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词作数不胜数。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言溢于表的对春雨的无限喜悦之情;又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含蓄而又微妙的感情;还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极言闲愁之深广;更有“竹杖芒鞵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旷达的心态。而在李清照的笔下,“雨”这个意象的出现更是频繁而又多样化的,其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多变而又细腻入微的。如果以南渡为界,将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的话,无论是在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中,表现“雨”的词作有很多,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早期作品《浣溪纱》(淡荡)中曾写到:“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作者年轻时所作,上片写的是闺中梦醒时的情景,下片写的是室外风物,把少妇春闺中的舒适以及懒倦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新婚后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满,且十分耐人寻味的。同样是写“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词作《如梦令》(昨夜)中则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韵。其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因伤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伤别的交织复杂的思想感情。清人黄了翁在《蓼园诗选》中便有中肯的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两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一个“雨疏风骤”便把闺中生活的寂寞,闺人心情的苦闷轻轻烘托出来了。结合女词人当时的心境来看,正是作于“易安结褵未久,明成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之时,因此,在《浣溪沙》中“湿秋千”的令人心情愉悦轻快的“疏雨”已转变为此时唯恐年华逝去,春色又减几分中“雨疏风骤”的苦闷之情了。“雨”这个意象在词人的后期词中所表达神韵的转变就显得更明显了。以南渡以后的名作《声声慢》为例,其中关于雨的描写是这样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儿的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种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以及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在其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日落黄昏后,窗外细雨绵绵不绝。傍晚时分,凉风习习,大雁哀鸣着从愁云惨雾的天空飞过,可这绵绵的细雨却又打落得满地落英。这是怎样一幅凄灯苦雨的图画呀,也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喟叹了。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北人”听着这南方之夜的雨打芭蕉声,充满了凄苦之感。这也许是北方来的难民的共有感受吧!下阙几乎全是描写“点滴霖淫”之雨的。这雨正是被赋予了离愁别恨的色彩。国破、家亡、夫死这三重灾难骤然降临到这位旷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满了凄苦、忧伤与迷惘,而这种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随着这点点雨声却又倍加凄凉了。值得一提的是,易安词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风骤雨疏”的小雨,而从未出现过瓢泼的倾盆大雨。我想这与点点滴滴的小雨更能激发女词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又更能表现愁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有关吧。三、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种载体,也可形成一种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完美发现,其酒的意象十分丰富,可分别表现山水之乐、思亲怀远、家国巨痛、社会悲歌等多元情愫。

词 李清照对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形式上,她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并且善用白描手法,常“以寻常语"创新意,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在内容上,她以知识女性特有的艺术感受,来展示前人未曾展示过的种种人生境况和生活情趣,使两宋以来的婉约雅词的题材、意境更加深化、细腻,把婉约雅词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同时,她又以一个词人的敏锐目光审视北国南度、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通过抒写个人遭际的苦难,反映出两宋之交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悲剧。她的一首被传诵了八百多年的名篇《声声慢》她连用七对叠字,便把一种掺和着血泪的家国之痛,一种哀愁孤苦、度日如年的人生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诗李清照对诗和词的分界看得很严格,所以她的诗的内容多以政治为主,有着明确的倾向性。她对时局的思考和分析远远地超过了当时一介妇人所能企图的深度,甚至高明不让许多以国家政治为己任的大臣。她的诗是爱国言志诗,她的词却是对自身的感怀,对于身世,对于家破国亡的痛苦无奈的最为切身的描述。易安的诗,空洞地架构在借史咏志上,有情绪,但没有实在的深刻的悲苍感。但是易安的词,却鲜明地表达着她作为自己,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女子,在少女时期的娇羞,青年时期的幸福和晚年时国破家亡的悲哀。

从唐诗中的“月”浅析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论文关键词:唐诗;月;意象;忧患意识;感伤色彩论文摘要:月亮,向来是诗人的宠儿,与中国文学生而有缘,作为一种意象源远流长。唐诗中的月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唐代的诗人或借月造境,或以月融情,将自己独特的人文、宗教体验寄予其中,展示了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尤其是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自古至今,人们描写月亮,赞美月亮,借月抒怀的诗歌比比皆是。这类作品尤以唐诗为甚,而唐诗中的月亮又经常与人们的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纠结在一起。本文主要从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愁、两地相思的哀婉情怀、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对月感怀的历史沉思几方面来阐释由唐诗中的“月”意象透视出的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一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璀璨、繁荣的唐代诗坛上,月亮从众多的自然物象中脱颖而出,成为唐诗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那么,为什么月亮会如此受到唐代文人的青睐呢?诗歌中“月”意象的存在有其历史的渊源。首先,“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月圆之时,发出清幽明亮的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引;它那“由缺到圆、由朔到望的有规则的形体变化”,构成了其“形体美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月亮的这些美感特质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原始社会中,初民所认识的月亮是与女性相结合的。在我国古代的传说或历史神话中有许多感月而孕的故事。《遁甲开山图解》:“女狄暮汲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宋书·符瑞志》上记载:“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等等。这都应该属于生殖崇拜的范畴。现在不少地方还有着小儿拜月、老人望月的习俗,人们仍是把月亮当作一种生殖崇拜物,渴望对月祈福得以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在古老的传说中,月中捣药的是蟾蜍,又作“蟾蝣”、“詹诸”。《太平御览》卷四引《春秋纬演孔图》:“蟾蝣,月精也。”《淮南子说林》云:“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蟾蜍本是一个为天所‘媚’,受天之恩的‘非类’。然而,它恩将仇报,斗胆蚀月,毁了天之‘目”’,所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常用蟾钩、蟾盘、蟾轮来指代。其次,诸如“嫦娥奔月”等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更体现了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嬗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汉高诱注:“妲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妲娥盗食之,得仙,奔人月中为月精也。”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自然地谈起月亮,人们不能不联想到嫦娥(又作姬娥)。她孤独地在广寒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因而又成为诗人反复抒写的一个女性形象,作为月亮的灵魂被赋予了多重意蕴。月亮“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问”,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再者,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相契合,“文人们对‘月亮’这个代表着阴柔、和谐、随顺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些以自然闲适、清净虚远、淡泊宁静为生活和艺术目标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反映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上的中国特色”。亘古不移的月亮总是莹莹地照着大地,照着有情众生。月光是柔和、迷蒙又清冷、朦胧的,似是蒙娜丽莎那浅浅的微笑。可以说,月亮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离不开月的激扬和烘托。李白、杜甫、王昌龄、孟浩然、李商隐……常是一卷在手,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沐一身月辉,抒胸中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由此,月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古朗月行》、《拜新月》、《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峨嵋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难以尽数的优美诗篇在月光的浸润中登上了唐代诗坛。唐诗中的“月”意象俯拾皆是:1.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契合着生命的轮回,因而古人常以“月”来感伤生命的易逝,岁月的飞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的慨叹。2.月的边塞意象。“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俭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清……我们还可从盛唐边塞诗中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的浑融苍茫,“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3.月的相思意象。如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孤寂凄恻;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深沉蕴藉;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归雁》)的郁怀难耐……在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渴念甚为空灵,同样,爱情也甚是挚热。“待月西厢下”(崔莺莺《答张生》,一作《明月三五夜》)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的空虚寂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李端《闺情》)的深深痴情……月似乎是爱情的最佳见证,凄迷的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总之,“月”的意象是时光的飞逝,是情爱的寄寓,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这其中蕴涵着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体现着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一)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代表着团圆,寄寓着和亲人相聚的心愿与期待。然而,唐代的诗人们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欢乐,却屡屡倾诉着离散的痛苦。月在漂泊迁徙的游子、独守空闺的思妇心中,不仅寄托着团圆的期盼,更是引发愁思、怅恨的讯息。月以其惨白凄清的光辉,孤独孑然的身影,唤起并契合了诗人们寂寞孤独的感伤之情。无论他是在踯躅旅途,还是在独守客舍寒窗,只要在月光的沐浴下,就会情不自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借月表思乡怀远之情的莫过于杜甫的《月夜》:今夜廓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此诗是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八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所俘,于沦陷的长安月夜思家所作。诗的起首两句“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但他更焦心的是他远在郧州的妻子对自己的处境何等的忧虑。“今夜”的“独看”与往日的同看形成鲜明对比,“忆长安”,百感交集。“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平添妻子的负担。一个“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清朗的月光下,“我”身羁敌巢,诸事萦怀。整首诗不正面写自己对月怀人之情,而从写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态人手,使怀人的愁思倍显具体、深切,匠心独具。全诗曲折有致,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语丽而情悲。由于家是依附在故乡的土地之上的,所以游子思欲归家之情便会自然延伸为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唐代边塞诗中抒情主人公钟情于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象征,借助“月”意象强化征人置身偏远异地、内心孤寂凄凉的特殊处境与感受,从而离开了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阳刚之气,产生了阴柔之美。每当我们读到“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二)等诗句时,便能体会到征人的深深哀怨。王昌龄的名作《出塞二首》(其一)曾被誉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它“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其“悲壮浑成,应推绝唱。”J(诗人从“秦月”、“汉关”入手,月照关塞,尽显边地荒凉,征人辛苦,意境悲凉苍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气势雄浑,统摄全篇。唐代经常对外用兵,战争时起时伏,戍边的将士常年镇守边疆,置身在广漠无边的黑夜,孤寂、清冷。可以想见,他们的思乡之情是何等迫切,愁绪又是多么的深沉!面对一弯冷月,月下彷徨,忧苦之情难遏。“征人月”因饱含深沉悠远的历史内涵而尤其显得悲凉空旷。月亮那凄冷的光,为自伤飘零的人们添愁益恨,成了他们失意困顿、羁旅行役之苦的见证;他们努力寻求慰藉和归宿,于是流于文人骚客笔端的“月”又成了他们借以抒发愁肠百结的归乡之情的载体。“归家”这个永恒的文学母题积淀在唐代诗人心头的依恋显得格外的沉重,在这里,月亮成了孤臣浪子们启动乡愁,回归家园的精神寄托了。(二)两地相思的哀婉情怀唐代诗人还用“月”表殷切之爱,达别离之恨,抒发痴男怨女间的无限情思。花好月圆,是爱情美满的象征。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正是情侣们互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对于相隔两地的情人来说竟是这样的撩人心绪,勾起了多少离愁别恨。张九龄《望月怀远》便是一首怀人之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起句意境雄浑阔大,气象高华。在这漫漫“遥夜”,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久不能寐,一个“怨”字油然而生。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月亮皎洁圆满的光华,更加让人难以入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唯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哀婉的情思,真挚感人。明月似乎确实与思妇结下了不解之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盖全唐,可谓《全唐诗》的诗中诗。在《春江花月夜》里,月光从思妇心头流过,我们不难瞥见民间永驻的情爱光辉。诗人用民歌般清丽忧伤的笔调,将离愁别绪的缕缕情丝,客愁闺思的脉脉情缘娓娓道来。从“自云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切景语皆情语,极写春、江、花、月、夜五字之外的“情”字。“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孤舟飘零的游子、阁中思夫的怨妇们共有的“相思”情结。“此时相望不相闻”到“江潭落月复西斜”:今夜月圆人不圆,既然只能“相望”,那么,倘能跟随“月华”,“流”到他的身边也好啊!然而这样也不能如愿,那就请“鱼雁传书”吧,却又“光不度(渡)”、“水成文(纹)”。至此,思妇望月怀人的凄美深情已逐层深入。“梦落花”——“月西斜”——“春欲尽”——“不还家”这一连串让人神伤的意象,极大地激起形影相吊的妇人心中思人、惜春的耿耿情怀。经过曲折、含蓄而又深沉的渲染,全诗自然地进入尾声:“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明月终于慢慢落下,情人却依然远隔天涯。诗人在极写一对恋人忠贞爱情的同时,又宕开一笔,喊出了“不知乘月几人归”的时代心声。这就使五字之外的“情”字有了新的色彩,余情袅袅,情深意远。(三)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称得上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还因为诗人引出了对江月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面对这一轮孤月,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不仅仅是“梦境中晤谈”的“宇宙意识”~8J(P17s),还是经人类生命情感浸润过的忧患意识。从明月初升——皎月当空——斜月西沉——落月摇情,这条生命网络直贯无穷的宇宙和有限的人生,从而使诗篇具有了崭新的思辨美和哲理美的意蕴。月亮也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首诗以孤独之苦写乐,以乐反衬孤独之苦。相传写于天宝三年,当时李自供奉翰林,遭人进谗言被唐玄宗疏远,他无处诉说,只好借月下赋诗来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诗人身在花间,手持酒杯,一个人登场,其孤独之感可以想见。孤苦实在难耐,于是诗人便把天上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让人感到了淡淡的、难以言状的悲愁。在诗中,月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诗人从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了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我想这便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道”家境界吧。再来看他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以体道合天的豪情,抒发了对永恒生命的渴望。“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人把人与月进行比较,从中感悟到了一种超越宇宙的永恒。李白的一生始终在“仕”与“隐”的纠葛之中难以自拔,于是用及时行乐、对酒当歌的呼吁来舒缓心头的压力。“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酒是人间的奇物,月是天国的使者。在月下独酌的韵致中,孤独与充实、短暂与永恒都幻化为一片银色的月辉,与茫茫的宇宙浑然相融了。李白对月进行了永恒性的审美观照,而后,他忘却了苦闷与烦忧,感悟到生命的律动,实现了现实生命与无限宇宙完美统一。永恒而宁静的月亮,曾经引发了多少文人骚客关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哲理思考啊!他们深沉的喟叹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对于人生局限性的审美悲情。面对着月华如水的明月,诗人们总会生发许多感慨,或感于怀才不遇、仕途偃蹇、壮志未酬,或慨叹命运坎坷、时局黑暗、民生多艰……于是唐诗中又有了许多感怀之月。(四)对月感怀的历史沉思唐王朝从辉煌的盛唐逐渐走向衰败,面对依旧高悬的明月,中唐以后的一些文人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他们仍有着安邦治国的壮志雄心,对国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事的感慨寄寓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发出了盛衰无常、今昔兴亡的感慨。从而,月意象也被寄予了诗人宦海浮沉,人生失意的感慨和抚时伤世的悲悯情怀。刘禹锡在《石头城》中咏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曾经繁华一时,而如今,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依旧多情地照着这早已残败的古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描写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反思的却是六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是江月见证了这些朝代骤兴骤亡的悲凉历史。这秦淮旧月融进了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自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等等,这些“月”同样都带有历史的痕迹,笼罩着无限哀婉的色彩。即便是在盛唐,当诗人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以后,在创作中便体现出他们人生价值的追求。杜甫的沉郁,子昂的悲慨无不由此开始。正是有开元盛世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使诗人得以认清国家时事,关怀生命,具有了一种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国难当头,时代又赋予了诗人更为严峻的历史任务。与道教的遗世高蹈和佛教的参禅坐忘不同,儒生士子多是“人世”的,他们注重的不是个性的自由和灵魂的升华,而是民族的荣辱和国家的安危。“诗圣”杜甫的诗歌不仅富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人世情怀,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儒家严谨整饬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忧患意识。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怀古之作并不仅仅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主要是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社会、民生、自身命运及未来的沉思。需要指出的是,诗人们感时伤世,情感虽然凝重,但并不悲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之间,状态历来是紧张的,自屈、陶、李、杜以来,有无数的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焦虑。这种焦虑必然带来一种反抗,他们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忧患相结合,以宣泄或抗争。长期影响中国文人的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也是形成这种意识的原因之一。诗人通过凭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将忧时、忧世、忧己之情熔于一炉。于是就有了望月之时宦海沉浮的人生辛酸,报国无门的苦闷压抑。三综观从唐诗中“月”意象透射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的种种体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爱情和青春本是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而我们却不难发现,除少数作品有明亮、欢快的色调外,绝大多数诗作都充满了哀怨、忧郁的色彩。在封建时代,自由美满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不得不唱出凄苦的哀歌。第二,民族的灾难,政局的危机,国家的前途堪忧,再加上诗人的身世之慨,凡此种种都通过“忧患”的面貌体现。第三,诗“可以怨”(《论语·阳货》)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使得许多失意的诗人们借月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讯息,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在边塞诗、怀古诗中总隐含着挥之不去的哀婉、寂寥的意味。唐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本着表现忧患意识的传统,体现出民族精神中深刻的悲剧意识。总体看来有两大共性:第一,唐诗中多表现伤春悲秋、离愁别绪、国仇家恨、世路艰难以及韶华难驻的感慨,令人掩卷怃然;其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一些痴男怨女、游子思妇等等,他们孤单,他们寂寞,他们苦闷,他们悲凉。总之,他们身上几乎背负着人类全部的悲剧体验而艰难孤独地行进在历史的漫漫长途上,因此谓之悲剧性。第二,唐诗多以“月”的意象来表达泪、愁、恨、怨、叹等情感。不论是豪放诗人的悲慨苍凉,还是婉约诗人的缠绵凄怆,最终都逃脱不了感伤的调门,因此谓之感伤性。对于唐代诗人在诗作中体现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我们不应持简单的否定态度。忧患意识、感伤情绪不免有消极的一面,但它也蕴藏着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肯定的人生态度。应该说,忧患和感伤是人类必定要向历史所付出的精神代价之一。在唐诗的“满纸荒唐言”中,我们看到的是诗人们对于美好人生、美好理想的一片痴情!唐诗中的“月”所折射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使得唐代诗篇因此又拥有了无限丰厚的精神感召力和汲取不尽的艺术美感。

提起李清照,人们首先把她当作词人,并誉之为婉约派宗主。即使相信李清照改嫁的有关记载,对其晚节颇致不满的纪昀,修《四库全书》为《漱玉词》作提要,也称赞其词“抗佚周柳”,“为词家一大宗”。还有人特别欣赏她的诗。晚清樊增祥《石雪斋诗集》卷二《题李易安遗像》诗序云:“其所为古诗,放翁、遗山且犹不逮,诚斋、石湖以下无论矣。”李清照的文章,赞赏者亦大有人在。曾与柳如是摹仿赵、李“翻书赌茶”故事、学际天人的钱谦益,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拍案叫绝:“其文淋漓曲折,笔力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耶。” (《绛云楼书目》卷四)。这些关于李清照文学成就的评论,未免有过誉之处。相对而言,李清照在史学方面的贡献,却很少有人予以重视,并做出公正评价。 李清照对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清道光《济南府志·列女传·李清照》:“明诚作《金石录》,考据精确,多足证正史之失,清照实助成之。”应该说是可信的。他们在青州一同生活了十年的“归来堂”,实际上是一个史学研究的“夫妻店”;《金石录后序》前半部分,基本是叙述他们共同研究史学的经历;所谓“浸觉有味,不能自已”,所谓“甘心老是乡矣”,所谓“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所谓“意会心谋,目往神受,乐在声色犬马上”,道出了两人对史学的共同兴趣。可以这样说,即使李清照没有参与《金石录》的编著、整理,她能力尽艰辛把这部珍贵的史学著作保存下来,也已经难能可贵了。 李清照和《金石录》的关系,一般学者都了解。但李清照对史学的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却一直被学术界忽略。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己酉南渡,国史散失,靡有孑遗。其后数下诏访求之,绍兴元年,才得布衣何克忠所藏《太宗实录》四册而已。上以书籍残缺之际,特命以官。已而戚里张懋家献太祖至神宗六朝《实录》、《会要》、史志等书,小校唐开亦献王珪所编《五朝会要》,最后五年三月,始从故相赵挺之家得蔡京所修《哲宗实录》,皆下之史官。”《宋会要辑稿》:“(绍兴)五年五月三日,诏令婺州索取故龙图阁学士赵明诚家藏《哲宗皇帝实录》,缴进。”按,赵挺之去世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去世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所以准确地说,《哲宗皇帝实录》是从赵明诚遗孀李清照处索得。据李清照作于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的《打马图经·序》:“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余自临江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陈氏第。”金华为婺州治所,李清照在这里一直居停到次年五月以后。 《哲宗皇帝实录》由蔡京主持编写于徽宗大兴党狱之际,自然有褒贬颠倒、轻重失伦等诸多问题,但作为历史文献,它叙典章,述文献,次第先后,却大致能保存真相,对后世修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清照于兵荒马乱、辗转流离中,所收藏文物丧失殆尽,而最终将《哲宗皇帝实录》与《金石录》一同保存下来,说明她充分了解在汴京沦陷,碧简飞灰之后,这部著作关系国史存亡,斯文绝续的意义。 李清照对历史文献的热心不是偶然的,她出生在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右文”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生活,又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空前充满活力。李清照的本家、婆家,都是经史世家,她本人对历史有浓厚兴趣,她的丈夫赵明诚对历史研究更是情有独钟。两人志同道合,相得益彰。《金石录后序》云:“丞相在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哲宗皇帝实录》可能就是他们利用这个方便条件从史馆抄录的。 《宋史·哲宗本纪赞》:“哲宗以冲幼践祚,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马、吕诸贤,罢青苗,复常平,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佑之政,庶几仁宗。”赵明诚、李清照都是所谓元佑旧家后裔。哲宗朝历史,记载着他们父辈的辉煌和光荣。两人家世传闻,多得故实,足以辩诬订讹,这也是他们珍重保藏《哲宗实录》的原因。 李清照遗著中,有《夜发严滩》(又名《钓台》)一诗,是绍兴五年从金华返回临安之作。诗云: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这首诗可能是有为而发,诗中所说为名利来往的可能不仅是李清照自己。她是为避难而来,也不用乘什么“巨舰”。这首诗有可能是讽刺那些倚仗权势,催逼她交出《哲宗实录》的官吏。当然,李清照也是凡人,她未必心甘情愿的把自己历尽艰辛保存下的重要典籍平白献出。也应该讨价还价。当局给她以精神和物质奖励,酬劳报功,更是理所当然。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附录之《李清照年谱》,说李清照藏《哲宗皇帝实录》,“这当时是一种有违禁性质的大事,清照不久离开婺州治金华,当与此事有关”。这是著者猜测。宋代文禁不严,《实录》也不是“非扩散性材料”,更何况是在“书籍残缺之际”。 李清照对历史的兴趣,很自然的升华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而两宋之际北方故国的沦陷,她本人的颠沛流离,使这种关心更加痛切。这在她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乌江》、《咏史》、《浯溪中兴颂和张文潜》、《上枢密韩肖胄诗》等,或借古讽今,或以今寓古,充满爱国激情和民族义愤。有人批评其中有些诗典故用得“太多太滥”(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译注》,205页,济南出版社,1998)。这是事实,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是否我们的历史知识比李清照贫乏? 《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史官熟知古今天下存亡兴衰、人情真伪消长之事实,从中总结出规律,故能出乎史而入乎道。而“道艺为一”,也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欲达到“道艺为一”的境界,不能不知史。李清照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与她渊博、深厚的历史知识是分不开的。即使李清照最负盛名的抒情题材——词的创作,也与她的历史意识有关。《词论》虽然不长,但其中包括一部词史,铺展开来又可以成为一部类似莱辛“论绘画和诗的界线”的《拉奥孔》。任何文学体裁,都只有在历史中,才能充分展开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表现其独特性。这是李清照的《词论》在今天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一个女性,李清照在史学上的造诣、贡献与她的诗词创作一样,不让须眉。与今日当红的一些女性作家相比,琼瑶老妈子之流的撒娇派,虽能窃取李清照一二清辞丽句,但在史学上的造诣与文学表现的深刻等方面,实难望其项背;至于那些吃青春饭、用身体写作,专门向洋人献媚,斯滥至极的所谓美女作家,更难同日而语。

李清照诗词意象研究论文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的一首词淋漓尽致的道出了易安的生活的艰辛。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这就是易安初期生活的快乐写照。处于两宋之交的她,在北宋灭亡之前,她享受着贵妇般的生活,幽情雅趣自不会少,于是一篇篇吟酒惜花之作便应运而生。那时候的她真的愁为何物。 直到十六岁嫁入赵家的那一刻,世人都为她祝福,祝福她可以继续她的幸福生活。起初的一切也正如世人所愿。她与丈夫赵明诚幸福的生活着,她会夫唱妇随。她会与明诚对酒当歌,明诚也与她品香茗而作诗,他们还会一起考究金石之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然而幸福终究还是短暂的,天不遂人愿,这短暂的幸福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不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也许是易安南渡以后另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了。于是在一个又一个梧桐夜雨之时,易安都无法安息。如今又是黄花再开之时了,可是明诚何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知道如果此刻明诚还在身边的花,他一定会摘下最美丽的那一朵为自己戴上的……罢罢罢!明诚已去,不想也罢!忆起明诚,只会图添自己的烦恼而已,空恋自伤情。只是心中仍然忍不住在隐隐的痛着。抬头间,无语问苍天,却只见大雁北归。不禁亡国之恨再起! 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愁到了极致。即使不看她的《声声慢》,不算她的《醉花阴》,只看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易安已经是愁到了何处!觉来不禁令人心痛! 古来万事东流水。原来一切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也许正是这沧桑世事才使易安顿悟了。所以经历了如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易安不再寻寻觅觅。而是在每一个东篱把酒黄昏后勤修《漱玉词》,在冷香倪之时拷撰《金石录》。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于,她成功了! 战胜自己的愁苦的易安为世人留下了字字珠玑的漱玉词与那难得的金石录。她终于舍弃了自己的黄花之愁,而留下了一篇篇留传千古的名词佳作! 回眸易安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而安?又何安而易呢?!他曾经在历史的黑夜中蹒跚的走过,而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易安,终于走上了成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坛上最光辉耀人的女词人!终于成就了名垂青史的李清照!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呢?哦!易安啊,原来你是在以自身的行动来告诉我:只要战胜自己就可以易而安之。

题目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中文摘要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作品记录着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风婉约兼豪情,一追求爱情 体现女人真挚缠绵的柔情 ;二南渡及丧夫之痛,孤苦飘零的切身感受反映出国恨家仇的悲痛。关键词: 柔情 豪情在中国历史上李清照是个奇迹,她以一部《漱玉词》跻身于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对于李清照的艺术才华,词的艺术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词分为两种:一种是婉约,一种是豪放。我读诗词喜欢先了解作者,有人写东西追求华丽的词句,比之我更喜欢那些不拘形式、表达内心思想、情溢语出的诗人。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情诗人,诗词中有女人特有的柔情与豪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人,嫁于官宦之家。在这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下生活的李清照闺中少女和初为人妇,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阶段。此段时期李清照的词风大多向往追求美好爱情和婚后幸福生活的。“靖康之难”改变了宋朝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文人的命运。此时的李清照也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的命运,词风也为之一变,多为抑郁低沉的。一 少女时期,聪明活泼向往爱情李清照父亲乃北宋“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善长诗文。在这一个环境长大的李清照,从小就表现出对诗词极大的兴趣,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的她,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闲来没事吟诗作画,与好朋友把酒欢歌。与人共享欢乐,像是说与别人听,也为自己以后再度品位,便用笔记下了这闲逸的趣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情浓时,唱出的一首欢快之歌,卧舟河塘,畅饮溪边凉亭,后醉迷归路,情景交融。隐约听到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那爽朗的笑声,飘荡了千年。什么有趣的事,这么好笑呢?听她在回忆:在溪边凉亭里与人饮酒,一直到傍晚,迷迷的醉了,是酒醉人?还是景醉人?还是人自醉?可笑到最后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既然找不到路,那一定是走错了路。果然是,兴尽时已经很晚了,于是乘船归去。但因荷花开的正弄,越走越深,迷了出路。赶紧划船抢渡,不料早已栖息的鸥鹭,被划船声惊醒,叫着飞起一片。每读到此处,似乎总能听到她对鸥鹭抱歉的笑。李清照那活泼的天性跃然纸上。不过试想在那个年代的女人是被封建社会的礼数束缚的,像李清照那样大家闺秀的千金,竟然能泛舟于外,兴尽才归,而且还与人把酒欢歌。可见李清照对当时社会无言的抗拒,对追求自由的向往。(一)追求爱情 展示女人独有的丰富细腻的柔情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女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心理和行为深受压抑,他们都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但李清照却描写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羞走,依们回首,却把青梅嗅。”[1]《点绛唇》)她写爱情矜持羞涩:“锈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相思,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2]《浣溪纱》她写伉俪小别的相思离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确上心头。”[3](《一剪梅》)这些词,慢怀至情,自然率真,体现出女性纯真细腻的灵光。通过咏花来赞美自我形象和人格精神 纵观李清照的所有咏花词可以发现,她吟颂最多的是梅花、银杏、桂花、和菊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女人感情的细腻。 中国人历来喜欢傲霜斗雪、凌寒怒放的梅花,称它为“花魁”,名在“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列。绝俗的精神气质,李清照不仅突出它们与众不同的颜色、姿态,更注重挖掘它们的精神意蕴。桂花正是因为具有平和淡泊,隐迹留香的精神气质,赢得了李清照的青睐,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在它身上看到了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梅更是词人最爱《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小阁藏春》等都是泳梅杰作。“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梅花这种淡雅高洁、冷峻清幽的风韵正是词人芳洁自爱的精神品质。在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花自喻,表现出她对超俗逸尘、高洁自恃、孤芳自赏的人格追求,使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的卑弱性格具有了名人雅士的千古风流。李清照的词在某程度上就是她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对自我形象的描写是其重要的内容,更多时侯是通过咏花委婉含蓄的表达出来的。“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娇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这首《庆清朝慢》通过对菊花的颜色、形态、和品质的赞美,来表现词人对自我超群绝伦的芳姿的欣赏。在《减字木兰花》中更可以看出词人对自己美好面貌的赞美,“卖花担上。买的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狠”。这是多么美丽的花啊!含苞待放。词的下句却又写出“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原来写花是为了烘托,突出自己的容颜之美,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容貌充满珍爱,谁敢让郎“比并看”呢?二 初为人妇,袒露自己爱情体验和真挚缠绵的柔情李清照的婚姻在古代是少有的幸福婚姻,甚至可以用有情人终成眷属来概括。不过她的爱情有很大的局限性,她只爱她的丈夫,而没有像现当代的女性主义者一样超越一切去爱。然而,在李清照这里已经足够了。女词人毕竟是从小生长在诗书礼仪的氛围中,又嫁与高官显贵之家。(一)、与夫谈诗鉴石 李清照的丈夫曾做了一个梦,梦中说:“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⑦他的父亲认为他要娶词女为妇。婚后二人果然情深意切,志趣相投,作诗、斗茶、猜书的生活细节,传为一时佳话。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描写了那段幸福生活:“李清照说自己记性强,每当饭后,坐在书房归来堂,泡上茶,指这图书史料说:,某件事记在某一本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说的对错决胜负,胜了先饮茶。每当说对了就举杯大笑,以至与茶水倾倒在怀中里。有时夫妻俩也谈论诗文。赵明诚说道:“我就喜欢你那些‘惊起一滩鸥鸳’,‘夹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犹谢恐难禁’一类句子。这样的夫妻生活估计连现代人都要羡慕了。赵明诚特别喜欢金石,在攻读经史之外,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件都刻意搜求。婚后李清照对于金石学也有了浓厚的兴趣,帮助丈夫考证、鉴别。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才请假回来两次,尽管同在一个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千里,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来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说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游大相国寺,在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二)、赠诗与夫 盼君早归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的书信,约他到泰山,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招抚打点行囊,为丈夫饯行。李清照为赵明诚写了一首送别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⑧ 如果不是一个十分钟情与丈夫的女子,她怎么有一会皱眉头,一会儿伤心,放不下,丢不掉的感情呢?没有这样的感情,也难以写出这样质朴儿动人的文字。诚然,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无心登泰山、访古碑了,游玩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夫妻之情跃然纸上。(三)对红颜易逝的伤感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失去,花的凋零何其神速.人们在花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美貌,也感悟到了青春美貌的短暂和脆弱.李清照虽是个才女,青春美貌仍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诗中有意无意的透露出对容颜易失的伤怀。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表现出女词人对花的怜惜,对青春的悼惜。青春,还有爱情都像花一样美好,也像花一样难经风雨的无情摧残。那无限凄凉的叹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⑥可看出此时花 的香消玉殉,是怎样深切地触动了女词人内心深处的。把女人的那种心底的柔情挥洒的淋漓尽致。 三 南渡逃难,感世伤怀以及俊爽开朗的豪迈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丈夫赵明诚途中又病逝,只剩李清照孤身一人,后又经历再婚又离婚,晚景格外的凄凉。因此,李清照不仅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更有永失爱侣之悲。其词风也为之一转,尽显沧桑。 “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同时也改变了李清照平静幸福的贵妇生活。李清照虽然有比同时代女性较为宽松的生活环境,甚至身上带有一些士大夫气,却无法完全超越自己的角色。她的个人生活毕竟和那个苦难时代紧密联接在一起,此时的情况已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国破家亡的沉重悲哀,渗透了忧国怀乡的痛苦思绪。她以自己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武陵春》一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啊,在李清照的人生舴艋舟上,曾经载过多少忧愁。没有李清照的身世,就没有李清照的作品,《武陵春》如此,《声声慢》也不例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宇了得。我们读这首词,仿佛看到一个哀怜无告的老妇人,在暗淡的屋子里,若有所失地寻觅什么东西,又恍恍然地隔窗怅望。她看到南去的雁字、枯萎的黄花,更引起了伤心事:早年思妇的感伤曾使她像“西风”中的黄花般的消瘦,如今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种种折磨,更使得她像堆积满地的黄花一样,憔悴不堪了。窗外的秋雨落在梧桐上,点点滴滴下个不停。这种凄凉的境况叫她怎么禁受得了呢?如此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的“推愁不去还相觅”(《老学庵笔记》卷八)的悲戚心境和恍惚神情。这就是连下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真正艺术效果。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个“黑”字,除了出类拔萃的文笔外,主要地还是她有深切的生活感受。从少妇起,她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以至46岁上死了丈夫,自己成了老妇。三四十年来,她不知孤独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她对“黑”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同时,“黑”字还很自然地领出了下面的“愁”字。“怎一个愁字了得”,概括了我国这一中世纪女词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又是上元佳节,隔壁邻家的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李清照掀帘走进屋内,只见条几上的古瓶里,斜插着几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几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红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邻家的笛声停了,传来几个少女的说笑,李清照来到窗前向那边望去,只见三四个十六七岁的少女插着满头珠饰儿,戴着铺翠小冠儿,红妆艳裹,立在残雪的院子里,准备去看上元的花灯。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在她们这样年龄,她也曾换了男装,和丈夫一道去观灯夜游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转过身来,默默地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手稿,放在书案上,恋恋地抚摸着那经自己补充誊录的赵明诚手稿,闭上眼睛,流下两行清泪。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生当作人杰,死已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⑨《思项羽》表现出李清照对不屈不挠的英雄气节的热情讴歌。风格刚健,格调豪壮。“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当然李清照在宋朝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的观察人生和社会的方式,必然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女性的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审视,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深刻地感知和记录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参考文献1、 古代文学家的艺术特质 中国文联出版社2、 刘艺《论李清照及其作品》中华书局3、 王秀思《漫谈李清照的词》中华书局4、 徐培钧《李清照》上海古籍出版社5、 胡国瑞《诗词赋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6、 褚斌杰《论李清照及其创作》中华书局文章摘自:

李清照词的意象分析一、李清照词中花之意象在李清照现存的四十多首词中,颇多自然意象,竟有三十五首词写到花,花这频频出现的意象,在她词的意象系统里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如海棠、梅、菊、桂、荷、银杏、芭蕉、丁香、梨等等,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其中写梅十三次,荷花四次,菊三次,桂花二次,海棠二次,梨花二次等,几乎全是在人们意识里风韵独特、毫无媚俗之态的花种。然而,花在李清照的笔下,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花”,“人化”了的自然物。这位好与花为伴的女词人把她杰出的人格精神及特殊时代背景下种种际遇的复杂体验都潜注于对这些花的描写之中,使她成为一个独特的“花间”女性词人。从李清照对花的意象的描绘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她在早年,抒欢乐之情;中年,抒离别之情;晚年,抒忧凄之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那么,李清照不是简单地把最能引起视觉刺激的花采入词中,而是把意念和理性中与自己的人格追求能够相融合的花撷于笔下,其间的一枝、一境都摇曳着属于女词人自己的那一片“风月”。这既是为了寄情写志所作的有意选择,更是人生体验、人格追求与自然之花的无意契合。她有一种特殊生活环境中对花事的异常敏感。梅花尚未大开,她就关注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梅开刚刚落英,她又怜惜“晚风庭院落梅初”(《浣溪沙》);而“昨夜风疏雨骤”(《如梦令》)更是牵系着她对花儿命运的关切。任何情感的形成与抒发,无不是词人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作出的反映。因此,“风疏雨骤”之后的“海棠花”,就不仅仅是引发作者惜春伤花情感的一种外物,在此,海棠花的生命遭遇与词人对自身命运的意识已经融合。即在这“浓睡不消残酒”的背后,便有着对人生价值的现状的思考,或者对未来命运摇落的隐忧。这正与海棠花在“风疏雨骤”之后“绿肥红瘦”的那种生命状态的沟通,怜花自怜,花的生命状态成为人的命运状态的象喻。“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情、辞随物而变化,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李清照独特词风的形成,固然是与其先天的性别、性格和后天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学养、才识等诸因素分不开的,但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心理,敏感入微的体察、捕捉外物入词,以神工妙笔对花之意象描摹刻画,也是形成她词风独具一格的重要原因。早年的李清照,天姿聪颖、潇洒不羁,虽囿于狭小的深闺庭院,但有远大的抱负理想,这从她早期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可见。婚后,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即使与丈夫暂时的分别,在她的笔下自然写出的是伤别离的离情词。南渡以后,李清照流离至建康(南京),此时,气质非凡的李清照诗兴不减当年,还常与丈夫出门郊游觅诗句。宋人周辉记云:“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觅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你看她“直欲压倒须眉”。明诚病逝,给李清照沉重地打击,显然使她的词风随着时代和个人命运的巨变而由前期的清丽妍媚变得凄婉幽恻。花之意象的情调也由前期的蕴含着快乐而转为浸透着悲苦。如她早年笔下的海棠,无论是经风雨后,变得“绿肥红瘦”,还是海棠开后的“拥红堆雪”;或写她沉醉“误入藕花深处”,或写她流连于露洗的“苹花汀草”;或笔下春深时的“梨花欲谢恐难禁”,或笔下寒食天的皎月“浸梨花”……诸花之意象,都包蕴着无穷的遐想,深含着词人的轻灵神思。把读者引进一个无限清新而又无比洁静美妙的境界。这在当时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仅有菊花为例。在李清照之前颇多咏梅诗作。屈原咏菊是为表明自己的卓尔不群,“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菊趣轩记》)而李清照人品文品深受“屈平、陶令”的影响。在追求崇高理想的情操上,在高洁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上,他们是一致的。屈子“餐秋菊之落英”,陶令“东篱”下“采菊”,易安笔下的“琼肌”、“清芬酝藉”,在《多丽》词中对白菊的赏爱成为易安与屈、陶相合的契合点。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廋语。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做为具有东方式大家闺秀典雅风范的李清照,却因其先天秉赋异俗,才华志向超群,以及传统文化中儒家人格精神的影响,自然突破了一般闺阁女子所具有的柔弱、逆来顺受的人格规范,她不仅具有热烈、浪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而且强烈地、自觉的追求着超尘绝俗、高洁自负、孤芳自赏的君子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那些风韵气质压倒群芳的花,才在这种生命之气的酝酿中,显得格外夺人心目。她特别崇尚梅的风韵气质,她欣赏“柳眼梅腮”(《蝶恋花》),“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形象里蕴涵的诗情,更能体味出“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玉楼春》)的神韵。她的《满庭芳》一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句句写梅,也是句句写己,词中写的是梅花的寂寞环境、潇洒风韵,及其遭遇和所表现的孤标傲世的精神。词的上片,通过“藏”、“锁”、“闲”、“深幽”几个词,表达着“寂寞”度日的人生滋味的体验。然而,一株“江梅”却吸引了她此时此境的全神贯注,寄托了她在人生逆境中的精神追求。下片以“韵胜”二字表现梅韵与自己人格精神的同一境界。她虽香消玉殒而情志永存的人格,使生命的价值就不在于身居要津,荣华富贵,而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这是历来命运不佳而志趣高远的骚人墨客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李清照对桂花的欣赏更是出手不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里的桂花“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是,它有奇“香”留在人间,所以“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正体现了李清照对内在美、人格美的崇尚。她把桂花视作“花中第一流”,自然也是把人的内在美、人格美视作最高的人生境界,具有这种人生境界的人,也才是“第一流”的人。李清照十八岁时和赵明诚结婚,从此开始了充满学术气氛的爱情生活,情趣十分高雅。她在爱情上是幸运的。她所得到的共同生活的伴侣,竟是一位志同道和、才华卓绝的太学士。他们的爱情生活既美满又充实,可谓伉俪相得。她的“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得到丈夫的爱慕和敬重,志趣相投,两心相印。明诚“每遇苏黄诗文,虽半简数字必录藏。”清照则“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无论踏雪寻诗,还是射典斗茶都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良缘,对清照和明诚都如鱼得水,对他们自各事业上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此,李清照前期词对爱情的描写,主要是精神生活的抒写。她倾心于菊,并以菊之意象象征纯洁的爱情与高尚的人格,艺术品位较高。比如她的代表作《醉花阴》一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重阳节思念丈夫赵明诚远行的词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即负笈远游”。深闺寂寞,时届重九,“每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上片以“薄雾”、“浓云”起兴,勾画出暗淡阴沉天气,烘托出女词人郁闷心境和愁思。“永昼”:即长日。“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指刻着兽形的铜香炉。重阳佳节,女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感到度日如年。独守闺房,眼看着香炉里燃的瑞脑香慢慢地消融了,而女词人愁情更浓,象袅袅青烟,不绝如缕。这里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个阴雾迷蒙的环境,以衬托她孤寂无聊的心情。情景交融。“愁永昼”一语,耐人寻味,言愁之多,愁之久。上句写外景,下句写内景,内外衬托女词人之愁。物态人情,两相映衬,使愁越发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此二句比温庭筠的“玉炉香,红腊泪,遍照画堂秋思”更为深沉凝炼。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佳节又重阳”,只能增添女词人的离愁别苦。深秋之夜,秋凉更使人难寝。往昔的玉枕、纱厨是和丈夫与共的,如今却孤零零地独对着。触景生情,寓意相思之苦。“凉”字,一是“秋凉”,更是“心凉”,指女词人孤单凄凉。这两句通过女词人对“玉枕纱厨”和“凉初透”的切身感受,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切。下片利用重阳黄昏把酒赏菊的特写镜头,更加细致入微地表达怀人之情。前两句是说,傍晚时,在菊圃赏菊饮酒,满身都是菊花的幽香。古代人们在重阳日,或头插茱萸,登高望远:“遥知兄弟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或饮酒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重阳赏菊自陶渊明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然而李清照一怀愁绪,本无心赏菊,更何况是在“黄昏后”呢?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东篱把酒”,是为了借酒排遣,但睹物伤情,难以自禁,反而勾起更深远的离愁。此二句深含着无限辛酸的滋味。“此情无计可消除”,于是想避开菊花,回到屋中。此时女词人感情高度升华,于是产生出流传千古之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切不要说莫为离别伤神啊。“帘卷西风”一语奇妙,妙在巧用词语倒置的手法,倍增其动态美感。“人比黄花瘦”一语为警句,乃千古绝唱。“瘦”字为“词眼”,它是词人感情、精神的集结处。在这里,瑟瑟西风中憔悴柔弱的瘦菊与女词人清瘦的形象叠印在一起。比秦观的“人与绿杨俱瘦”更高一筹。煞拍两句,形象地刻画出女词人消魂后的情态,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少妇,玉肌消瘦,花貌憔悴,比帘外清瘦的菊花,更是弱不禁风了。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用以喻人,其人高雅不凡。把酒赏菊,是以陶渊明高远清淡的人格来喻己。菊花又具清丽俊秀的风姿,用以状物,以拟人之瘦,其人之神态更活灵可见了。此乃女词人独创之语,用于这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特定感情时,尤为深刻逼真。这首词不明写相思情,以深婉含蓄之笔出之,而情却愈深。词的首句点出一个“愁”字,末句以“瘦”字作结,与首句“愁”字相呼应。因离愁伤情,使腰肢瘦损,衣带渐宽,“为依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了。宋代咏菊词作颇多,如东坡、山谷等人词中所用菊之意象为数亦可观。这里仅以小山的《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少游的《满庭芳》(碧水惊秋)词中菊之意象与李清照之《醉花阴》比较,从中可见李词以女性特有的细柔轻灵之深婉清瘦的独到之处,赢得更高的赞誉。晏、秦、李三人都是婉约大家,三首词都是睹菊怀人,把菊作为引起离愁的媒介,借菊来表达内心思念、愁怨等复杂情感,体物感情敏锐深挚,菊之意象便成了词人种种感情的载体。然而三首词中菊之意象又各有异。晏词中之菊,表达执着不移的“痴情”,颇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而秦词中之菊,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奇想”与凄伤。“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正可谓“泪眼问花花不语”。晏、秦以写男妇相思的艳情为其主要内容,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他们虽以擅写柔情而著名,但与女词人易安特有的深婉细柔相比终逊一筹。词贵阴柔之美,易安身为多情善感的女性,“天姿秀发,性灵钟慧”,她更钟情于花,其词不乏香韵。《醉花阴》中的菊之意象,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景物,不再是触起怀人之愁思的中介物,也不再是因痴情而发生的幻化物。在李清照凝神观照后的菊之意象,变成了其情趣的反照。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最大的任务在使人在外物界寻回自我。”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比晏、秦等男性词人婉曲、轻灵、细柔,使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潜入到灵魂最深处,从而达到了物我两忘,菊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于是产生了与菊比瘦的奇幻神思遐想,以清瘦淡雅的黄花,喻已因相思之苦而使人消瘦的情态,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李清照伉俪之情的真挚。“人比黄花瘦”之句,可谓女词人独出心裁之佳品。这一菊之意象,既喻相思之苦之深情,又喻女词人品格之高洁。全词幽细清丽,声情并茂,实为晏、秦所不及矣。难怪当赵明诚收到李清照寄给他的《醉花阴》词时,在叹赏之余,自愧不如,又“务俗胜之”,便一切谢客,废餐忘寝三日夜,写出五十阙词,竟没有一首比得上其妻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务欲胜之”,并不是什么大男子主义,而是作为丈夫的憨态可掬的纯情和对妻子赏识的一片爱心。是的,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在后世文坛上被传为诗趣佳话。而南渡之后在她的《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之句,则表现了一种生命枯竭意识。这里,女词人把自己的形象又移入了菊花。二、李清照词中的雨意象“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词作数不胜数。既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言溢于表的对春雨的无限喜悦之情;又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含蓄而又微妙的感情;还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极言闲愁之深广;更有“竹杖芒鞵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旷达的心态。而在李清照的笔下,“雨”这个意象的出现更是频繁而又多样化的,其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多变而又细腻入微的。如果以南渡为界,将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的话,无论是在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中,表现“雨”的词作有很多,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早期作品《浣溪纱》(淡荡)中曾写到:“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这首词是作者年轻时所作,上片写的是闺中梦醒时的情景,下片写的是室外风物,把少妇春闺中的舒适以及懒倦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疏”字来形容雨,既表明了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能从更深层反映出作者春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新婚后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美满,且十分耐人寻味的。同样是写“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词作《如梦令》(昨夜)中则被赋予了不同的神韵。其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因伤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伤别的交织复杂的思想感情。清人黄了翁在《蓼园诗选》中便有中肯的评价:“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两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一个“雨疏风骤”便把闺中生活的寂寞,闺人心情的苦闷轻轻烘托出来了。结合女词人当时的心境来看,正是作于“易安结褵未久,明成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之时,因此,在《浣溪沙》中“湿秋千”的令人心情愉悦轻快的“疏雨”已转变为此时唯恐年华逝去,春色又减几分中“雨疏风骤”的苦闷之情了。“雨”这个意象在词人的后期词中所表达神韵的转变就显得更明显了。以南渡以后的名作《声声慢》为例,其中关于雨的描写是这样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儿的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这种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以及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在其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日落黄昏后,窗外细雨绵绵不绝。傍晚时分,凉风习习,大雁哀鸣着从愁云惨雾的天空飞过,可这绵绵的细雨却又打落得满地落英。这是怎样一幅凄灯苦雨的图画呀,也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喟叹了。建炎四年,李清照逃至越州。这次逃难前后半年,行程数万里,历尽颠簸,饱尝了流离失所之苦。她触景感怀,写下了一首《添字采桑子》。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北人”听着这南方之夜的雨打芭蕉声,充满了凄苦之感。这也许是北方来的难民的共有感受吧!下阙几乎全是描写“点滴霖淫”之雨的。这雨正是被赋予了离愁别恨的色彩。国破、家亡、夫死这三重灾难骤然降临到这位旷代才女的身上。她的心中充满了凄苦、忧伤与迷惘,而这种迷茫痛苦的心情伴随着这点点雨声却又倍加凄凉了。值得一提的是,易安词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风骤雨疏”的小雨,而从未出现过瓢泼的倾盆大雨。我想这与点点滴滴的小雨更能激发女词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又更能表现愁的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有关吧。三、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种载体,也可形成一种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完美发现,其酒的意象十分丰富,可分别表现山水之乐、思亲怀远、家国巨痛、社会悲歌等多元情愫。

李清照诗词风格的两面性 既雄浑大气而又不失委婉缠绵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还有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对比一下 还要结合诗人所处的年代以及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等等对于诗人的影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