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小学游泳课程的实施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7:36:26

小学游泳课程的实施模式研究论文

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结果与分析

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内容

游泳实践课前安全教育的内容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和讲解安全知识。在实践课前与学校医院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与病史调查,凡患有精神病、心脏病、癫痫病和传染病等大学生禁止选修游泳课,初步排除游泳课教学中的安全隐患,以及调查学生的水性情况:并通过多媒体宣传游泳安全知识,在水上课前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安全事项和上课纪律:游泳实践课前应向学生介绍游泳池的形状、深浅区和教学区的范围传授学生简单的自救方法和心肺复苏术。

游泳实践课的安全教育内容

(1)游泳课的开始部分。游泳教师应检查教学用具和救生用具是否损坏和齐备:游泳教师应在上课前10分钟到场,进行点名考勤和统计人数,安排见习生,再次核对下水学生人数:下水前应强调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注意易抽筋部位的拉伸。

(2)游泳课的基本部分。每次课要强调教学区的范围和进行统一管理,经常观察检查下水学生的人数,并经常与救生员核对人数:将游泳基础差的学生,始终置于自己的监控之下,或者安排水性相对较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配成一组:并要求学生离开游泳池应向教师汇报,归队应告知教师。

(3)游泳课的结束部分。上水后应及时清点学生的人数,指出还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离开游泳前应巡视游泳池,直至学生全部离开游泳池,教师方可离开。

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方式

游泳池实施安全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阅读游泳安全手册或读本、观看游泳安全教育影片、典型案例分析、游泳池宣传公布栏、教师理论讲解和教师指导下的自学。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实施安全教育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宣传为主,偏重于理论知识层面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游泳安全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游泳安全意识。

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课时

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课时是游泳课安全开展的根本保证。从表1可以看出,五所高校下水前需用1次课来实施安全教育和课堂常规教育,八所高校下水时每次课应利用3-5分钟/1次课来进行安全教育,说明每所高校对游泳课安全教育重视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安排的课时数也就不一样。

不同人群对高校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

体育部门领导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体育部门领导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游泳教师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如果体育部门领导不重视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会减少游泳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时数和次数,影响游泳教师在游泳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通过调查发现体育部门领导口头上十分重视和支持游泳课的安全教育,认为应把安全教育贯穿于游泳课始终,有80%的领导同意游泳课教学配备救生员和70%认为游泳课人数应控制在30人以下,根据国家标准上课救生员配备应视上课区域的大小,在一个50米×25米的游泳池,每25米两岸应配备一名救生员。而在十所高校中只有三所高校是在上游泳课中配备救生员的,说明部分体育部门领导只是口头上同意配备救生员,而在现实中没有配备救生员,究其原因部分领导认为只要控制一定的人数,是不需要配备救生员的。

游泳教师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游泳教师应充分利用下水前的安全教育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游泳课安全教育的理论灌输,使学生了解游泳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游泳教师能加强管理和提高自我责任心,可以避免游泳事故的发生。通过调查发现,从课前、课中和课后游泳教师实施安全教育态度看,课前和课后游泳教师不够重视安全教育,课中比较重视。说明游泳课的安全教育关键在于游泳教师的态度和是否坚持把安全教育贯彻于游泳课的始终。

大学生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大学生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效果。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表示支持和配合的态度。关键在于游泳教师的态度,所以在第一次课下水前应系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游泳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加深大学生头脑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强调上课纪律,要求学生做到不在水中打闹、嬉戏,不能跳水和推人入池,不能潜泳以及认识到做这些危险动作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2、结论与建议

结论

(1)综上所述,广州市大学城十所高校大多数领导同意游泳课应配备救生员和控制学生人数,大多数游泳教师比较重视课中的安全教育,大学生对于游泳教师在游泳课中实施安全教育是支持和配合的。

(2)广州市大学城十所高校游泳池实施安全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数游泳教师认为下水前每学期应利用一次课和每次课应利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

建议

(1)高校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游泳课安全教育宣传力度,防范于未然:二是加强游泳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游泳教师定期进行一些急救知识的培训工作。三是传授大学生基本的自救能力和安全教育理论知识。

(2)加强游泳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游泳氛围:游泳教学的安全管理是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忽视学生的配合,就达不到期望的游泳教学安全管理:丰富游泳安全教育的形式,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游泳安全意识。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高校把游泳课作为体育的必修课,安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游泳安全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复杂,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该文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现状,对其游泳课安全教育的内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保证一定时间的游泳课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教材、提高游泳教师师资和课程实践、加强游泳池管理和安全的警示宣传工作来提高大学生的游泳安全意识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为普通高校游泳课更好地实施游泳安全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游泳课;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安全教育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的永恒主题。随着越来越多高校把游泳课作为体育的必修课,安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游泳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任务更加繁重、复杂,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因此,在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工作,需要从诸多方面做出努力。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是高校游泳课中一项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工作。

1、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内容

加强安全教育

应在第一次水上课前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游泳安全教育知识(如要求学生要做到不在游泳课中潜泳,不在水中打闹和嬉戏,不在泳池中跳水,学生起水离队和归队下水时须向老师报告经同意)。利用互联网和墙报开展游泳安全教育,宣传游泳的安全知识及安全的重要性。

游泳课前了解清楚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游泳课开课前应对学生的身体进行常规性检查,凡对游泳教学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生应禁止他们选修游泳课。如果这样的大学生选修游泳课会大大增加游泳课的安全隐患,所以应把大学生的病史调查和常规性健康检查落实到位。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身体实行网络化管理,让游泳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身体情况。对于例假不能下水的女生任课老师安排见习内容。

了解场地情况

上下课前游泳教师应对游泳池底池边的坡度、水温情况、形状和深度等进行全面了解,并标出深浅区的范围,让学生了解,并提出注意事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还要对损坏和不符合要求的用具要坚决及时更换,跟学生讲解注意事项和教学用具的使用方法。

2、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意义

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游泳课安全防范能力的需要。大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游泳安全意识薄弱,忽视游泳安全防范。在没有救生人员的情况下游泳,在不知深浅的水域跳水,在没有安全保障设置的野外水域游泳,在水中与同伴毫无顾忌地嬉戏打闹,在天气情况极差时下水游泳,等等。在各种溺水事故中,由于缺乏游泳安全知识,不会判断或自救,结果导致溺水死亡。大学生因缺乏安全游泳知识导致溺水死亡的教训是非常沉痛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游泳的教育,使他们在溺水事故中学会自救,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游泳课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游泳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在游泳课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对游泳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更没有在下水课前将游泳安全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一次课进行施教。

游泳安全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只是表面功夫

游泳安全教育目标是有效地实施安全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开展游泳课安全教育的根本保证和方向。游泳课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向大学生普及游泳安全知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游泳安全防范知识,使他们逐渐形成游泳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游泳课时是游泳课安全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课时不充足会对游泳安全教育形式有影响,对其内容有所限制,更不能保障教学质量。因此要做好游泳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先保障课时充足。

游泳教师的安全素养与业务能力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

游泳教师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总结。游泳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让学生思想上多重视,安全知识与技能传授较少,这也导致大学生只能从其他途径获得游泳安全知识。大学生游泳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总结、媒体手段、宣传栏,游泳教师的讲授排在了后面,游泳教师在游泳安全教育方面未能发挥主导作用。游泳教师不单单只要做到对学生的游泳安全保护,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第一,选择合适的游泳场馆参与游泳活动;第二,选择合适的游泳服装与装备参与游泳活动;第三,了解自身的基本情况,科学地进行游泳锻炼;第四,遇到紧急情况能处理,懂得如何应对溺水的特殊情况。如果大学生掌握了这些游泳安全知识与技能,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体育活动中。当然,这对游泳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游泳池管理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学校制订游泳池规章制度,如游泳池(馆)使用制度》和《紧急情况处理制度》,用制度和严谨的工作程序来确保学生在游泳课中的安全。游泳池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发挥其管理的最大功能,还必须严格遵守才行。然而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例如,为大学生建立身体健康档案可以让游泳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高校仅有很少的学校为学生准备了医疗箱。对于游泳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方面,有很少有学校能够认真制定和执行。

4、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最为有效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方式

保证一定时间的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教材。把游泳课安全教育纳入游泳教学大纲,由游泳教师在游泳课程中完成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传输。课程缺乏系统性、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检查监督是当前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变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的薄弱状况尤其值得思考。该研究尝试提出将游泳课安全教育融合在大学生游泳课程之中,并从教材、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与游泳课进行结合,这对快速建立和发展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体系无疑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提高游泳教师师资和课程实践

学校必须根据游泳课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游泳教师学习或者进修游泳课安全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具备传授游泳课安全教育的专业能力。在游泳课安全教育实施环节,安全教育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特点要符合大学生层次学生的需要和身心特点;避免单调枯燥的说教,而是利用易于为大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以有效吸引大学生的注意;结合发生游泳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景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以掌握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让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5、结论与建议

结论

(1)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的内容:加强安全教育、游泳课前了解清楚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了解场地情况等3个方面。(2)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游泳课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游泳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只在于表面功夫;游泳教师的安全素养与业务能力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高校游泳池管理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4个方面。

建议

(1)保证一定时间的游泳课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教材。(2)提高游泳教师师资和课程实践。游泳教师不光肩负着安全教育与安全监督的任务,也肩负着让学生学会游泳的任务,同时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还要向学生传授游泳安全的技能。所以这对高校游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加强游泳池管理和安全的警示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游泳安全意识。在对大学生加强游泳安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在容易发生游泳伤害事故的地方悬挂安全标语,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注意,禁止学生在游泳池进行危险的行为。例如:在湿滑的游泳池里,在做好防滑工作的同时,张贴“小心地滑”的警示语,有助于提高安全注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警示宣传工作确能起到提醒安全注意的作用,在减少游泳风险、保障游泳课安全方面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雯霞.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2]荣悦.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李慧玲.构建学校游泳课安全保障体系的相关问题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11(6):93-96.

[4]赵立刚,向召斌.游泳课教学安全问题探析[J].科学之友,2010(6):141-142.

[5]李静静,李春.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手段的探讨[J].山西体育科技,2010,30(4):60-62.

教学生游泳的意义在于让他们锻炼身体,还有可以让他们在遇到紧急事件的时候可以使用上游泳这一个技能,他们肯定是该学的。

目前设施的投入是不到位的,很多学校都没有游泳馆,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影响的,同时也没有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意识,现在就应该加大投入,同时也要满足日常的训练需求,要让学生积极的进行学习,要提升教师的整体质量。

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耐力素质低谷徘徊、柔韧素质成绩向好;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等,其中有一项原因是学校体育课程开发不足;其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等。中小学缺乏游泳课就是很明显的表现。目前游泳课在江苏有一定的推广,但未达到全面的普及。

一,江苏中小学游泳教学开展的困境

(1)游泳教师的师资力量缺乏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科目的教师有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才可以倾囊相授。游泳因为其水下环境的特殊性与陆地上的运动有所不同,所以游泳的学习更加需要教师的专业讲解,若没有引路人,而是让学生摸索,则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目前中小学游泳教师普遍缺乏,其一主要因为缺乏培养游泳体育教师的意识。

(2) 学生及家长游泳安全意识薄弱

所谓“技多不压身”,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名了各类兴趣班与补习班,通常以艺术与音乐为主,但是在游泳方面进行投资教育的家长并不多,甚至不愿意在这方面有所花费。家长一方面担心游泳教学的不安全,担心孩子具有溺水的潜在危险;另一方面认为学习游泳不实用,并且不方便经常开展,游泳场馆收费也偏高。许多中小学生面对游泳也具有恐惧心理,担心在游泳的过程中,鼻腔进水,有呛水的危险。

二,江苏中小学游泳教学开展的优化策略

(1)提高游泳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游泳教师是游泳课堂的领导者,优秀的游泳教师不仅具有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更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教育的能力与知识。高水平的学科与教育能力,是提高游泳课堂教学效果地基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教学方法针对中小学生而言,更易于掌握游泳技能。

(2) 加强学生游泳安全知识教育

中小学校缺乏开展游泳课的安全保障,游泳课程的开展不仅需要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还需要救生人员,因此游泳教师需要加强救生知识的考核。学生的自身也应该掌握基础的救生技能,因此中小学可以在日常的体育课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传授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另一方面传授运动时保护自我安全的知识。

课程实施论文

小学科学课程中有效实施实验教学的措施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课程中有效实施实验教学的措施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每个人从小就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并且会受到生活的影响,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的教育课程,小学科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此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与科学意识,而这也是基于实验实践的科目。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逐渐了解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积极运用科学思维解决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将着重探究实验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小学教学;实验教学;科学教学;

科学是小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小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方面,作为一门重在探索自然与科学现象的学科,科学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实践操作的过程。作为小学科学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始终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它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一门主要探索自然与科学现象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科学认识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小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的学习需要重视探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好好体会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的本质,进行科学探索。而科学实验则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有效发现科学客体的理解受到实验客体的影响,并在实验中学生与科学客体之间交换信息,从而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以及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在科学素养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小学生处于基础阶段,其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限,学生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方法培训。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促进学生对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解,加深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三)有利于小学科学教育目标的整合

小学科学的教育目标在于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情感,帮助其树立价值观,以及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尽管每个目标都是独立的,但在科学实验中可以将其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良好的科学实验可以使学生体验精确性,在合作中加强沟通,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合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发展,科学知识得到积累。

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认识不够,参与度不高

由于小学科学不是小学教育中的主要学科,仅是一门辅助课程,加上实验课是比较不开放的,因而学生仅将科学实验视为兴趣活动,学生对小学科学学科的认识,尤其是对实验教学的想法,停留在兴趣乐趣的认知上。学生没有意识到科学实验是探究自然的有效手段,学生尽管对实验的兴趣很高,但是过于自由和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此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不高。多数实验操作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也是活动设计的主要形式,但有些学生在讨论实验时持有观望态度,或者只关心自己的实验操作,而忽略了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这影响了实验过程的发展。

(二)学生的集体意识有待加强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基本操作,使学生对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更加全面地理解。但由于小学生处于探究世界的初始阶段,对世界的认识并不全面,加上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限,学生很难能够在实验教学操作过程中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实验步骤,甚至部分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逐步示范和指导下才能顺利完成。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集体意识,但如果教师忽视了集体的想法,就很容易让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进而影响到学生实验的热情,使得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重视科学结论,轻视实验过程

对于大部分学科来说,都能认识到过程往往比结果更加重要,而对于小学科学来说,有时候结果可能会比过程更加重要,尤其是在科学实验中,实验结果往往会受到科学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的影响,会导致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与教科书的结果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导,但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些方面。

例如,在自动笔芯的导电实验中,一些较为厚重的自动笔芯的导电现象会非常明显,而一些比较薄的自动笔芯会受到电阻的影响,不易导电。在简单的实验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现象,就需要教师进行实验引导。但是,面对这些相对容易解释的现象,部分教师认为结论是正确的,就没有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实验一知半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明确科学实验的目的

众所周知,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而且科学实验也是经过前人的无数次实验才形成科学规划步骤的,所以科学实验不能随意进行,需要严格按照基本操作与步骤合理完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在正确实验过程的引导下,更加容易发现科学实验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及时发现科学实验中的规律,并能够有效掌握规律。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规划教学内容,特别是实验教学内容时,需要了解在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知识与教学规划,根据教学规划与实验目标,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地制订实验方案,做好科学预测,保障实验结果在预测范围内。

例如,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空气的实验,利用塑料针筒向装满水的塑料杯中注入空气,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验能明显发现水中存在很多气泡,说明了水中是存在空气的,而且在教师的实验教学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并观察实验,进一步发现科学实验的原理与规律,增强学生对实验探究和实验操作的兴趣。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认真地学习科学知识,对科学真理与规律进行科学探索,同时,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最为有效的动力。所以,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自由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产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在科学课程开始时,利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生动、有趣、形象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而良好的情境创设在于能够有效结合科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简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材进行灵活选择,使用和研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做好实验指导,规范实验步骤

小学科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有必要放弃以成绩试论教学质量成败的教学理念,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增加实验成绩的比例,通过实验操作和考试结果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做好指导示范,规范学生的实验步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操作是学生实验学习的基础,学生必然会在实验中加以模仿,因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按照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与流程进行科学实验,并保证实验操作与现象都能够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观察思考。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够为学生在已经学习和尚未学习的知识之间搭建一座良好的桥梁,进行良好地实践,让学生加以观察和探索,必然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积极进行实践操作,并加以创新。

此外,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后,还要做好课后评价,以便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使得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改善,调整教学办法,优化教学模式。对此,可以建立一个交流平台,以便学生在课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其在充分交流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让学生从课堂进入到生活。教师还要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然中蕴含着无限的科学,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会认真思考、探索身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探究的无尽兴趣,无数科学家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让其掌握科学知识的良好渠道,教师通过实验教学能够掌握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进而根据学生优化教学办法。作为科学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根据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规划与方案设计工作,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良好习惯。

五、参考文献

[1]颜红艳.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途径探讨[J].中华少年,2019(8):28.

[2]朱进杰.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科普童话,2019(2):14.

[3]刘达军.新课改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2):11.

基于学生与学校发展需求的大学先修课程建设实践论文

大学先修课程,是指在高中阶段开设的、由部分高中生选修的、具有大学水平的学术性课程,它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大学理事会提出的一个允许高中生选修大学课程的项目,其旨在拓宽高中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完成大学学业。20××年7月,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规定我国高中教育要积极探索多样化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形式和发展途径,随后全国各学校与机构纷纷积极推进大学先修课程的实践。大学先修课程由此成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校从20××年开始探索、筹备大学先修课程,于20××年1月开设了大学化学、微积分、高级英语三门课程;于20××年1月新增开了大学物理课程。本文将对我校大学先修课程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与分析。

一、大学先修课程是落实课程改革精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中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高中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及高中课程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所以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来看,我校开设的大学先修课程不仅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在高中阶段选修大学课程,试着接受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享受到契合其学习兴趣、符合其真实能力水平的教育,从而为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它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发现自己的学科特长,为其将来选择大学专业乃至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建设大学先修课程是践行课程改革,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先修课程定位于中学与大学的`衔接

大学先修课程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学术性课程,它的难度一定得高于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我校的大学先修课程强调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注重让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帮助其领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会介绍该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并进行探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大学课堂的氛围和大学学习的思维方式。不过还应意识到的是,大学先修课程毕竟是在普通高中开设的、面向高中生的课程,其知识结构也不能过高。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大学先修课程是一种在高中基础上开展的拓展类课程,它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性课程。基础教育主要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高等教育则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引导和帮助。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界限,两者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在管理方式和学业要求上,均有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大学先修课程应既能体现大学课程的学术性价值,又要兼顾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所以衔接是大学先修课程的重要特征和价值所在,也是我校将大学先修课程更名为“大学衔接课程”的首要原因。基于这一认识与定位,我校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加明晰。以我校的“化学衔接课程”为例,课程定位为基于高考和化学竞赛的大学衔接课程,其中的化学竞赛指的是上海市高中学生“华理化工杯”化学竞赛和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华理化工杯’’化学竞赛的基本要求是以《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为基本范围,着重考查参赛者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全国化学联赛的基本要求则与大学化学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专业课要求相近,这无疑更贴近大学先修课程对于课程内容学术性的要求。由此,我校根据这两个竞赛的不同特点,设计了衔接高中与大学的大学先修课程。当然,大学先修课程不同于竞赛课程,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应用公式进行解题,它更注重对学生知识逻辑结构的构建,从而培育他们的化学学科素养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我校的“化学衔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1)学生通过化学基本原理的学习,初步了解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满足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3)通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思维和方法的训练,来满足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

三、大学先修课程的设计应关注学情

我校在大学先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非常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选择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下面以我校“大学化学衔接课程”中“物质结构中原子结构”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我校对大学先修课程与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结构中原子结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详情见下表)。其中,大学先修课程以北京大学化学先修课程的要求为范本,高中化学课程以《上海市高中化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为范本。

根据下面表格,高中与大学关于该知识点的异同之处可谓一目了然,所以在教学时,我校能根据此表来有效研究学情,从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第一轮次授课时,教师发现学生很难理解量子化模型所揭示的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难以理解薛定谔方程的形式,自然就无法通过求解单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来理解波函数、量子数等概念。因此在第二轮次授课时,我校及时根据学情删除了有关薛定谔方程及波函数的概念,从高中生比较熟悉的电子云、电子层、电子亚层的伸展方向以及电子自旋等内容切入,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共价键的相关理论,此时教师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接受速度大大提高。

四、课程实施中注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我校大学先修课程的实施,主要采用教研组合作与课程内容模块化结合的方式。还是以“大学化学衔接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分为物质结构基础、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溶液中的三大平衡、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五大模块,每个模块由专门教师负责,课程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则通过教研组集体研讨完成,以确保各模块间的逻辑衔接与统一性。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我校主要采用常规讲授、慕课学习、项目式学习三种方式。对于较难的知识,主要以常规讲授为主,并注重课程内容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对于相对容易理解的概念,则采用慕课学习、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由清华大学领衔的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程(MOOCAP)已经上线,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课外优质资源进行自学,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来预设一些问题,供他们在网上学习时思考。此外,对于在讲课时未能完全理解的内容,他们也可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辅助学习,此类“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协同教学,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经过多年实践,我校认为大学先修课程无论是从教育改革、学校发展,还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言,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教学领域。如何应对未来形势,开发出更多符合我国国情,契合学生、学校发展需求的大学先修课程,并为此建设一个课程体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任务。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先修课程“物质结构中原子结构”知识点的比较表

模块高中化学大学化学先修课程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结构,原子、离子符号、结构示意图,质量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的概念,电子云概念,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从电子层j电子亚层、电子云的空间伸展方向和电子自旋解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式、电子排布式书写(仅限1N 18号元素),短周期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主族元素及短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模型,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电子运动的特点,电子运动的波函数与原子轨道(电子运动的波函数与原子轨道、量子数的取值与原子轨道、自旋量子数的取值规则),核外电子排布(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电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结果与分析

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内容

游泳实践课前安全教育的内容调查学生基本情况和讲解安全知识。在实践课前与学校医院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与病史调查,凡患有精神病、心脏病、癫痫病和传染病等大学生禁止选修游泳课,初步排除游泳课教学中的安全隐患,以及调查学生的水性情况:并通过多媒体宣传游泳安全知识,在水上课前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安全事项和上课纪律:游泳实践课前应向学生介绍游泳池的形状、深浅区和教学区的范围传授学生简单的自救方法和心肺复苏术。

游泳实践课的安全教育内容

(1)游泳课的开始部分。游泳教师应检查教学用具和救生用具是否损坏和齐备:游泳教师应在上课前10分钟到场,进行点名考勤和统计人数,安排见习生,再次核对下水学生人数:下水前应强调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注意易抽筋部位的拉伸。

(2)游泳课的基本部分。每次课要强调教学区的范围和进行统一管理,经常观察检查下水学生的人数,并经常与救生员核对人数:将游泳基础差的学生,始终置于自己的监控之下,或者安排水性相对较好、责任心强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配成一组:并要求学生离开游泳池应向教师汇报,归队应告知教师。

(3)游泳课的结束部分。上水后应及时清点学生的人数,指出还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不断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离开游泳前应巡视游泳池,直至学生全部离开游泳池,教师方可离开。

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方式

游泳池实施安全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阅读游泳安全手册或读本、观看游泳安全教育影片、典型案例分析、游泳池宣传公布栏、教师理论讲解和教师指导下的自学。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实施安全教育的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宣传为主,偏重于理论知识层面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游泳安全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游泳安全意识。

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课时

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课时是游泳课安全开展的根本保证。从表1可以看出,五所高校下水前需用1次课来实施安全教育和课堂常规教育,八所高校下水时每次课应利用3-5分钟/1次课来进行安全教育,说明每所高校对游泳课安全教育重视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安排的课时数也就不一样。

不同人群对高校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

体育部门领导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体育部门领导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游泳教师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如果体育部门领导不重视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教师在游泳教学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会减少游泳教学中安全教育的时数和次数,影响游泳教师在游泳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通过调查发现体育部门领导口头上十分重视和支持游泳课的安全教育,认为应把安全教育贯穿于游泳课始终,有80%的领导同意游泳课教学配备救生员和70%认为游泳课人数应控制在30人以下,根据国家标准上课救生员配备应视上课区域的大小,在一个50米×25米的游泳池,每25米两岸应配备一名救生员。而在十所高校中只有三所高校是在上游泳课中配备救生员的,说明部分体育部门领导只是口头上同意配备救生员,而在现实中没有配备救生员,究其原因部分领导认为只要控制一定的人数,是不需要配备救生员的。

游泳教师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游泳教师应充分利用下水前的安全教育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游泳课安全教育的理论灌输,使学生了解游泳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游泳教师能加强管理和提高自我责任心,可以避免游泳事故的发生。通过调查发现,从课前、课中和课后游泳教师实施安全教育态度看,课前和课后游泳教师不够重视安全教育,课中比较重视。说明游泳课的安全教育关键在于游泳教师的态度和是否坚持把安全教育贯彻于游泳课的始终。

大学生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大学生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效果。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表示支持和配合的态度。关键在于游泳教师的态度,所以在第一次课下水前应系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游泳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加深大学生头脑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强调上课纪律,要求学生做到不在水中打闹、嬉戏,不能跳水和推人入池,不能潜泳以及认识到做这些危险动作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2、结论与建议

结论

(1)综上所述,广州市大学城十所高校大多数领导同意游泳课应配备救生员和控制学生人数,大多数游泳教师比较重视课中的安全教育,大学生对于游泳教师在游泳课中实施安全教育是支持和配合的。

(2)广州市大学城十所高校游泳池实施安全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数游泳教师认为下水前每学期应利用一次课和每次课应利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

建议

(1)高校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游泳课安全教育宣传力度,防范于未然:二是加强游泳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游泳教师定期进行一些急救知识的培训工作。三是传授大学生基本的自救能力和安全教育理论知识。

(2)加强游泳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游泳氛围:游泳教学的安全管理是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忽视学生的配合,就达不到期望的游泳教学安全管理:丰富游泳安全教育的形式,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游泳安全意识。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高校把游泳课作为体育的必修课,安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游泳安全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复杂,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该文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现状,对其游泳课安全教育的内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保证一定时间的游泳课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教材、提高游泳教师师资和课程实践、加强游泳池管理和安全的警示宣传工作来提高大学生的游泳安全意识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为普通高校游泳课更好地实施游泳安全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游泳课;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安全教育是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的永恒主题。随着越来越多高校把游泳课作为体育的必修课,安全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游泳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任务更加繁重、复杂,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因此,在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必须受到高度重视,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工作,需要从诸多方面做出努力。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是高校游泳课中一项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工作。

1、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内容

加强安全教育

应在第一次水上课前系统地对学生传授游泳安全教育知识(如要求学生要做到不在游泳课中潜泳,不在水中打闹和嬉戏,不在泳池中跳水,学生起水离队和归队下水时须向老师报告经同意)。利用互联网和墙报开展游泳安全教育,宣传游泳的安全知识及安全的重要性。

游泳课前了解清楚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游泳课开课前应对学生的身体进行常规性检查,凡对游泳教学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生应禁止他们选修游泳课。如果这样的大学生选修游泳课会大大增加游泳课的安全隐患,所以应把大学生的病史调查和常规性健康检查落实到位。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身体实行网络化管理,让游泳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身体情况。对于例假不能下水的女生任课老师安排见习内容。

了解场地情况

上下课前游泳教师应对游泳池底池边的坡度、水温情况、形状和深度等进行全面了解,并标出深浅区的范围,让学生了解,并提出注意事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还要对损坏和不符合要求的用具要坚决及时更换,跟学生讲解注意事项和教学用具的使用方法。

2、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意义

加强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游泳课安全防范能力的需要。大学生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游泳安全意识薄弱,忽视游泳安全防范。在没有救生人员的情况下游泳,在不知深浅的水域跳水,在没有安全保障设置的野外水域游泳,在水中与同伴毫无顾忌地嬉戏打闹,在天气情况极差时下水游泳,等等。在各种溺水事故中,由于缺乏游泳安全知识,不会判断或自救,结果导致溺水死亡。大学生因缺乏安全游泳知识导致溺水死亡的教训是非常沉痛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游泳的教育,使他们在溺水事故中学会自救,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游泳课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游泳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应有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在游泳课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对游泳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更没有在下水课前将游泳安全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一次课进行施教。

游泳安全教育的目标没有明确,只是表面功夫

游泳安全教育目标是有效地实施安全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开展游泳课安全教育的根本保证和方向。游泳课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向大学生普及游泳安全知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游泳安全防范知识,使他们逐渐形成游泳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游泳课时是游泳课安全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课时不充足会对游泳安全教育形式有影响,对其内容有所限制,更不能保障教学质量。因此要做好游泳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先保障课时充足。

游泳教师的安全素养与业务能力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

游泳教师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总结。游泳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让学生思想上多重视,安全知识与技能传授较少,这也导致大学生只能从其他途径获得游泳安全知识。大学生游泳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实践总结、媒体手段、宣传栏,游泳教师的讲授排在了后面,游泳教师在游泳安全教育方面未能发挥主导作用。游泳教师不单单只要做到对学生的游泳安全保护,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第一,选择合适的游泳场馆参与游泳活动;第二,选择合适的游泳服装与装备参与游泳活动;第三,了解自身的基本情况,科学地进行游泳锻炼;第四,遇到紧急情况能处理,懂得如何应对溺水的特殊情况。如果大学生掌握了这些游泳安全知识与技能,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体育活动中。当然,这对游泳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游泳池管理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学校制订游泳池规章制度,如游泳池(馆)使用制度》和《紧急情况处理制度》,用制度和严谨的工作程序来确保学生在游泳课中的安全。游泳池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发挥其管理的最大功能,还必须严格遵守才行。然而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例如,为大学生建立身体健康档案可以让游泳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高校仅有很少的学校为学生准备了医疗箱。对于游泳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方面,有很少有学校能够认真制定和执行。

4、普通高校游泳课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最为有效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方式

保证一定时间的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教材。把游泳课安全教育纳入游泳教学大纲,由游泳教师在游泳课程中完成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传输。课程缺乏系统性、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检查监督是当前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变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的薄弱状况尤其值得思考。该研究尝试提出将游泳课安全教育融合在大学生游泳课程之中,并从教材、课程目标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与游泳课进行结合,这对快速建立和发展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体系无疑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提高游泳教师师资和课程实践

学校必须根据游泳课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游泳教师学习或者进修游泳课安全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程,具备传授游泳课安全教育的专业能力。在游泳课安全教育实施环节,安全教育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特点要符合大学生层次学生的需要和身心特点;避免单调枯燥的说教,而是利用易于为大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以有效吸引大学生的注意;结合发生游泳安全事故的案例,以知识竞赛、设置情景等方式学习、演练自救自护方法以掌握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让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5、结论与建议

结论

(1)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的内容:加强安全教育、游泳课前了解清楚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了解场地情况等3个方面。(2)普通高校大学生游泳课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游泳课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游泳安全教育目标不明确,只在于表面功夫;游泳教师的安全素养与业务能力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高校游泳池管理对游泳课实施安全教育的影响4个方面。

建议

(1)保证一定时间的游泳课安全自护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有权威的游泳课安全教育教材。(2)提高游泳教师师资和课程实践。游泳教师不光肩负着安全教育与安全监督的任务,也肩负着让学生学会游泳的任务,同时在游泳教学过程中还要向学生传授游泳安全的技能。所以这对高校游泳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加强游泳池管理和安全的警示宣传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游泳安全意识。在对大学生加强游泳安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在容易发生游泳伤害事故的地方悬挂安全标语,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注意,禁止学生在游泳池进行危险的行为。例如:在湿滑的游泳池里,在做好防滑工作的同时,张贴“小心地滑”的警示语,有助于提高安全注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警示宣传工作确能起到提醒安全注意的作用,在减少游泳风险、保障游泳课安全方面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雯霞.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2]荣悦.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李慧玲.构建学校游泳课安全保障体系的相关问题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11(6):93-96.

[4]赵立刚,向召斌.游泳课教学安全问题探析[J].科学之友,2010(6):141-142.

[5]李静静,李春.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教育实施途径与方法手段的探讨[J].山西体育科技,2010,30(4):60-62.

辩论课程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所谓教学策略,它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灵魂,而其采取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本文是我在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探索和运用的一些收获: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处理、主要教学行为的预设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有效教学准备包括:

1.选择并确定活动内容与目标。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选择幼儿喜欢的语言活动内容并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判断语言集体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如大班语言活动《我家是动物园》,其故事内容幽默风趣,贴近幼儿生活,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从选材看这个活动是符合大班幼儿发展目标的。活动目标有两点:一是观察分析画面,理解故事内容;二是激发阅读的兴趣。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从幼儿角度出发,不仅突出语言还涵盖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经验多个纬度多个领域教育因素,是适宜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是可以共同达到的,努力体现目标的有效的整合。

2.收集并制作适宜的教学具。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具体需要什么教学具、教学具是否能充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等,这些都应该是教师活动前必须要考虑周全并要充分准备的。如活动中师生都需要摆放小图片来学习讲述的,那教师就要事先准备相关图片;需要利用幻灯机、电视机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那教师就要事先检查这些设备性能是否保持良好等。根据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教师在活动前还要尽量把一些抽象事物付诸于直观的形象之中。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遵循多样性、丰富性、层次性、操作性、实效性等原则。

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集体教学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的预设活动。教师在活动前要预先考虑选择何种有效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多样化,在组织形式上力求突出生活化,在教学手段上努力结合现代化。如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导入部分是采用故事还是猜谜形式;设计的提问是启发式还是开放式等,教师一定要反复推敲来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以激活集体语言教学活动的气氛,有效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教学有效开展。如大班语言活动《逃家小兔》中,教师将大图书制成了PPT幻灯投影,还将故事录音结合在课件里面,比较有效地体现了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的新教育观念。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集体教学现场的一系列行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管理行为,它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及为了确保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的活动;二是教学行为,它包含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事先作好准备的预设行为和直接指向幼儿和教学情景的无法事先作好准备的偶发事件时采用的教学行为两种。有效教学实施策略包括:

1.导入环节要简洁生动。集体教学的导入环节所占的时间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如在教学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可以这样导入:你爷爷有胡子吗?你想知道冬爷爷的胡子是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听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就明白了……这是典型的与幼儿作简短谈话的导入方式,整个环节简洁、自然、切题。

2.教学策略要“因人而异”。所谓“因人而异”,是指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机智的实质就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实施过程中,教师先要深入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去捕获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然后教师及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确定幼儿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3.师幼互动要积极和谐。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各种语言艺术和魅力,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师幼有效互动的前提。过程中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能有效促进师幼情感交流,迸发智慧火花。如托班语言活动《小圆形》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开始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圆形画面,配合魔棒“变魔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设问“什么也是圆圆的”后,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让“ 魔棒”变出许多圆形物:一会儿变成太阳,一会儿变成皮球,一会儿又变成气球等图案,让幼儿来感受儿歌、学念儿歌,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起了小圆形变变变的游戏。活动中,师幼关系和谐、互动有效。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俗称教学反思。有效教学评价体现为:

1.评价标准多条。教学评价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有再发展的动力。《纲要》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也就是说教学的评价标准不再是统一的,而要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尽量满足每个幼儿被教师承认和赞许的愿望。

2.评价方式多样。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有的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以口头语言评价为多,而且词汇也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陈鹤琴先生在创立“活教育”理论是提出“教师要活。”这个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可以拿来努力消化,并付诸实践,我们除了可以口头语言评价,还可以以图画、身体动作如表情、眼神等方式来参与评价,这样可以把幼儿的兴趣点推向更高层次。

3.评价时间多元。习惯上教师是在活动结束时对幼儿进行评价,而活动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幼儿进行赞扬和鼓励。有的教师往往只对一个片面点进行评价,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是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的,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正因为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评价也应该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可以不断激起幼儿的主体参与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综观现在的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教师们都在努力地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但是如何有效,有效的程度到底如何,如何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这就有待于我们幼儿教师继续努力去尝试和思索了。

论课题研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策略论文

规范的课题研究实施必须经过选题、开题、证题和结题四个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否规范、有效,最终还是看课题研究实施状况如何,能否顺利解决遇到的问题。以下我针对课题研究出现的主要问题谈谈指导策略。

一、选题立题指导:为开题、证题和结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问题:

①不懂得课题选择的相关原则,选择了不该选择的研究课题。

②研究方向过于宽泛,研究题目太大、太抽象,不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变成研究的课题,对研究的地点、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结果不明确。

③不懂得区分课题研究的层次、以及解决问题和深化研究的常用方法,思维不够开阔。

④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选择研究性课题。

指导策略:好课题标准有:

①选择的课题不能太过宽泛,题目不能太大、太抽象。比如《文化现象研究》、《音乐研究》等课题太宽大,不宜作为课题。《慈溪附海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慈溪移民文化生态探究》都较好。

②要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生活中选题,要解决实际问题。

③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要充分考虑自身各方面的条件,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切忌贪大求全。

④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为学生选题。

课题选择应遵循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等原则。如《慈溪小家电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的调查研究》就很具有代表性。明确地点:宁波慈溪;研究内容:慈溪小家电业;研究重点:现状及发展前景;结果:调查报告。可行性与创新性兼备,同时颇具研究价值,为有关部门进行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指导开题即进行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与可行的工作计划。

问题:

①课题研究思路没有具体化:如没有将过程分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等阶段,没有每一阶段的具体做法等;不明确开题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使得开题报告的设计不规范。

②研究方法和课题没有太大关系,对到底用哪些研究方法感到困惑。

③缺乏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活动计划不完整。

④研究方向不够清晰,阶段目标不够明确。

⑤介绍课题背景空泛,时间分配凭空想象。

指导策略:认真开题,做到内容完整,设计规范,方法得当。

①开题报告内容要完整,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②开题报告的设计要规范。一般来说应包括课题名称及研究目的、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时间安排、成果形式设想等。

③研究方法多样,但要符合学科特点。常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等。

④既要有明确分工,又要有密切合作,既要有独立人格,又要有合作精神。

三、指导证题:为撰写结题报告获取证据的过程,是个关键阶段。

问题:

①对调查目标和调查对象不明确,缺乏足够了解。②在社会科学类课题证题过程中只注重经验性的认识活动,忽视理论认识活动,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③在自然科学类课题证题过程中缺乏有序系统的科学方法,观察不到位、实验不娴熟。

④对文献资料检索和查阅缺乏正确方法;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加工缺乏定量和定性分析;数据资料的整理只是描述性统计,缺乏推断性统计。

指导策略:严肃证题。做到目标明确,方案设计科学,价值判断准确。

①明确调查目标、调查对象和查阅工具。

②科学设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量表。可先做实验性调查,随时纠正原先设计的'量表,使调查得到的数据更科学合理。

③社会科学类证题:对观察或调查结果既要有经验认识活动,又要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自己将采取的行为和决策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思路。

④自然科学类证题要遵循有序、系统的科学方法。

四、指导结题: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问题:

①原创性不足,网上下载、抄袭现象较严重。缺乏诚信,对别人的成果引用时不注明出处。

②研究成果实用价值不足,研究对自身学习和发展所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③信息闭塞,缺乏与别人交流成果的机会。

④评价与反思形式化、过场化。

指导策略:快乐结题。做到:诚实信用,注重原创,加强交流,评价到位。

①结题要诚实。对别人的研究成果不能随便占为己有,一定要注明出处,在研究报告最后,要列出参考书目。

②结题报告要有原创性。千万不能抄袭他人的作品或从网上直接下载,在内容、方法上要讲究多元。

③交流要及时。加强与同学、指导教师的交流,分享成功,看到自己的不足,继而学习他人长处。

④评价要客观、公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评价要以学生自评为主,学校评、教师评、甚至社会评。学生既可看到优点,又看到不足。

由此,学校与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起素质教育理念。学校应对之加强管理,构建以学生的自评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如果考试制度不改革,评价体系、评价机制不转变,那么新课改与研究性学习都将会流于形式,现有的一点成果将化为乌有。

【参考资料】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课题组编著.《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范川.《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体会》(2008年宁波三等奖).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论文

原理清楚了,策略掌握了,接下来是队活动的设计。《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指出,“辅导员可根据时代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增设特色奖章。”要求辅导员根据纲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总之,只要我们牢记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儿童心理、教育原理等客观规律,根据少年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定能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既是少先队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素质和中华民族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需要。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能否将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实施艺术教育,对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何让少先队组织有效地融合于学校课程改革之中,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程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能力,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走班活动、挖掘资源、创新形式、多元评价、德美结合等方式打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 一、走班活动,体验美 在少先队艺术活动课辅导中,实行“走班活动”。所谓“走班”是指活动教室和辅导员固定,改革固定中队授课制的限制,打破队员年龄界限和原有中队次序,少先队员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艺术活动内容开展学习活动。不同层次的活动室,其活动内容和要求不同。每周开设两节连上的课,让队员们参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课中,队员们通过走班活动,可以体验到多种多样的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动作,美的思维。“走班”满足了队员的兴趣爱好,给了队员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队员的主体地位,更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资源,发现美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构建少先队艺术教育活动课的教材体系。一方面根据队员的身心特点,保持原有艺术校本教材相对稳定性,开设管弦乐、舞蹈、书画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原有艺术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创编富有少先队特色的艺术教育活动课程教材,加强少先队活动的设计,体现少先队艺术活动教材内容的特性。从少先队员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精选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抓住有利教育契机,创造性地设计开展主题鲜明、有吸引力、时代感强的艺术教育活动。比如: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队员在活动课中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一到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歌舞特色等资料,从中了解、发现各个民族的美的风景、美的服饰、美的文化、美的食物、美的故事、美的人……再由队员们自己发挥各自的特长,比如唱一唱民族歌、跳一跳民族舞、讲一讲民族故事、做一做民族饰品、秀一秀民族服装等等。我们的艺术活动课程就应该引导队员们挖掘身边的资源,巧妙运用这些资源,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美,懂得欣赏美,学会表现美。 三、创新活动,创造美 少先队艺术活动课,是在辅导员帮助下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的活动课,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我们可以一些开发特色活动,如:举办“五彩童心,放飞梦想”艺术节、“想唱就唱,唱响校园”超级童声歌唱大赛、“校园吉尼斯”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庆“六一”文艺汇演、艺术活动成果汇报、队员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大型艺术类活动,组建红领巾社团训练,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给队员们施展艺术才华的空间和舞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让队员在艺术审美中体验着无限快乐,在愉快的活动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 四、多元评价,追求美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制定少先队艺术活动评价机制。首先,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实行的少先队艺术活动不以考试为评价标准。评价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队员参与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三是活动的客观效果,辅导员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在评价目的上,主要突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手段的创新。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文艺展演或书画展示、组织比赛等形式,对队员审美能力进行评价。作为一个少先队活动,活动的评价就必须有少先队特色,我们的评价标准和具体指标,要落实在培养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范畴。活动评价要与奖章激励相结合,进行表彰和奖励。我们可以颁授“雏鹰奖章”,或评选优秀少先队员,评选“红领巾艺术小明星”和“红领巾艺术进步星”,专门制作精美的“红领巾艺术成绩报告单”和“红领巾风云榜”,激发队员参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多元评价也是对少先队员追求美的一种肯定与认可,同时,这样多元的评价也可以让部分少先队员找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美的方向,从而培养追求美的意识。 五、德美结合,提升美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中,我们除了要通过活动课来陶冶队员的情操,发展队员的特长,培养少先队员的审美能力,还应该注重提高队员的道德文化修养,使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德育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我校从2000年开始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艺术节,队员们或吹拉弹唱,或吟诗作画,或精心制作手工艺品,或凝神聆听美学讲座,或进行书法、棋类比赛,或排演相声、小话剧……他们的艺术才华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现。去年六月,在我校举办的第十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全校有11个班的四百多名队员演了武术操,场面恢弘、热烈,表达了队员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德美结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针对少先队员中一度出现的只知歌星,不知英雄的“追星热”,我们可以在表演课上组织队员观看优秀影片。观看影片前,我们要求教师帮助队员理清历史线索,了解历史故事的大背景。观看影片之后,组织影评讲演和征文比赛,不仅提高了队员的审美欣赏能力,而且使队员懂得,一个不能产生英雄、伟人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我们在美术活动课中还通过板报评比、辩论会、自编小报、摄影等形式开展美与丑的大讨论,使队员们懂得什么是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针对美术特长班队员爱好美术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武进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让他们目睹祖国灿烂的绘画艺术,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少先队员们的审美意识。 我相信,在打造少先队艺术活动课程中,只要围绕“培养少先队员审美意识”的核心内容,努力发现和挖掘审美教育资源,精心研究、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艺术活动,必能提升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提高少先队员生活品位,塑造少先队员健全人格,促使少先队员懂美、爱美并能创造美,形成审美意识,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在体验中,把审美情趣延伸至内在的道德审美,促进少先队员更好地成长成才,使我们的少先队工作有新的突破,形成自己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品牌。

少先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少年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为了一切少年儿童,为了少年儿童的一切。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设计,总是面向了大多数性格健全的儿童,而忽视了少数性格有缺陷的儿童。怎样设计少先队活动,弥补这种缺陷,让少先队活动面向一切少年儿童,这是每个辅导员必需掌握的策略。辅导员可根据时代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特色活动,力求少先队活动设计的巧妙、周全。努力满足少年儿童成长的多种需要。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它,少先队教育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①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开辟了多种教育渠道,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活动类型。“少先队活动要遵循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少先队员的主体性。贯穿两条主线,一是发挥少先队的优势,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提高少先队员综合素质;二是从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的角度,关注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少先队员健全人格。”②我们的队活动设计及大多数着眼于第一条主线,重视了思想品德范畴的教育,而忽视了第二条主线,轻视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教育。本文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两条主线平衡发展的原理、策略与方法。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竭诚为少年儿童成长服务是少先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娱乐、安全等多方面的具体需求入手,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一切为了少年儿童,为了一切少年儿童,为了少年儿童的一切。”③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接班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才是质量上的合格;我们还要面向全体少年儿童,决不落下一个,这才是数量上的合格。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里,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有充满爱的家庭,在此相同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有许多共同的心理特征,他们思想淳朴、天真活泼、学习认真、进取心强。但“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因为人的性格在形成过程中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主体的先天性气质是千差万别的,客体也因其家庭、个人挫折、身边人群的多样性,形成了性格的差异。”④所以,绝大多数少年儿童的性格是健全的,只要极少数少年儿童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少先队活动设计,总是面向了大多数性格健全的少年儿童,而忽视了少数性格有缺陷的少年儿童。这种设计的主流方向是正确的,但对照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不能不说这仍是一种缺陷。怎样设计少先队活动,弥补这种缺陷,让少先队活动面向一切少年儿童,这是每个辅导员必需掌握的策略。首先,辅导员要有面向全体少先队员的观念。在日常工作中能牢记 “三个一切”,⑤不断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在培养教育少先队员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决不让一个少先队员掉队。其次,辅导员要做有心人。我们“要细心观察、发现,还要善于从精神状态甚至表情中发现每一个少年儿童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把温暖和关怀送到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坎上。”⑥这有心人有两方面的要求:一要与少先队员接近,不仅要身体接近,还要心思接近。这样你才能了解他们的一切。二要善于思考,从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的角度,从少先队员的言行中,了解他们的心思,推测他们将来的行为。如果推测出的行为是不良行为,不仅要及时制止,还要溯及根源,以帮助少先队员从根本上改正错误。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⑦第三,努力满足少先队员成长的多种需要,特别是对极少数心理有缺陷的少先队员,其矫正既要及时又要有耐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性格不是天生的,它是主客观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形成过成中是可塑的。发现越早,越有利于矫正,对少年儿童的伤害也越小。及时发现,及时矫正,不良行为还没有形成为稳定性的性格时,也就说不上有心理缺陷。但一旦形成,其矫正过程并非易事,也不会有手到病除那么见效快,其不良行为往往出现反复。我们决不能迁怒于儿童,这是性格习惯性的本质特性。所以我们还要有耐心。第四,依法维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力求少先队活动设计巧妙、周全。有性格缺陷的人大多数是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人。前者情感和语言动作的发生强烈而难以控制,易产生过急行为伤害别人。后者往往敏感、多疑、感情较脆弱、内向、刻板,易产生伤害自己的行为。所以,活动设计时,要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不能让活动给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不能让他们的缺陷暴露在别人面前。最好是在所有的活动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达到对性格缺陷者的矫正。第五,少先队活动设计中基本目标的多维性和层次性。目标的多维性是指少先队员在同一次少先队活动中受到教育的多中多样,既有道德品质方面的,又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也有习惯能力方面的等等。层次性是指在同一次少先队活动中不同队员所受到教育的差异。队活动主体、队活动着用的客体,全体队员、部分队员、个别队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同一个少先队活动中,设计出达到不同目标的环节,以满足队员不同的需要。总之,只要我们牢记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遵循儿童心理、教育原理等客观规律,根据少年儿童心身发展的特点,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一定能把祖国的花朵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 相关论文2012年9月3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明确指出,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其中,小学1-2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时可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中安排,小学3年级至初中2年级少先队活动课时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从2019年10月开始,县教体局组织人员对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了摸底、调研,组织校长、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进行调研,并积极向县政府汇报。经县政府同意后,于2020年8月,教体局联合发改委等七部门同意后制定下发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标志着我县课后服务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2020年秋季开学,在部分学校开始试行,经过半年的实施、探索、调研、研讨、总结,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2021年2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教体局制定下发了《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对服务原则、服务时间、收费标准、资金利用、服务内容进一步明确,我县课后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目前,课后服务工作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避免不了的,但我们的“目标”不能偏离,若真正实施好课后服务工作,我自己感觉应该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课后服务? 百度给出的答案是“课后服务主要为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我个人认为,这个答案是不全面的,它只是给出了课后服务的内容。我认为,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为了解决学生放学早家长下班晚“时间差”学生课后无人辅导或家长辅导不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衍生的一种服务,它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安排学生开展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活动。(“课后服务”属于“延时服务”,对于学校来说“课后服务”更准确,“延时服务”范畴太广。)       为什么要开展课后服务?对于国家、社会来说, 是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机,是破解“作业不带回家、不让家长批改作业”这个难题的重要手段。课后服务可以解决家长接送孩子难和“辅导不了”的问题,可以解决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问题。课后服务工作是好事,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我们教育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对于学校来说, 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特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契机。我们来算一笔账,小学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为6小时,小学课后服务时间每天最少小时,以每周四天来算,每周就多出来6小时,刚好多了一天的时间,与以前相比,相当于每周学习时间多出了一天的时间。现在,我们有时间了,可以解决“想办而没有时间办”的事。学校应该对学校发展再规划,对学生全面发展再统筹考虑,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安排,对学校的特色再挖掘。时间可以证明一切,随着全县中小学课后服务全面开展,我认为,随着时间的迁移,课后服务势必将改变全县中小学优质学校布局,改变乡镇中小学现状。 对于教师来说, 以前我们教师“讲奉献”,初中学校、部分小学学校教师课后免费辅导,现在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给老师发补贴,使教师劳有所获;以前教师布置作业,让家长批改,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教师不能准确把握,现在亲自辅导、批改、讲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了解,同时,与学生单独交流的机会更多,进一步增加师生感情。 对于家庭来说, 可以解决家长接送孩子、辅导不了和无人辅导的问题。另外,学生高高兴兴回家,家长不用为辅导孩子作业而苦恼,家长可以陪孩子做更多有益的事,增进感情。 对于学生来说, 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写作业,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并且有教师辅导,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回家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劳动、锻炼等,同时随着学校特色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如何开展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前。一要学政策。 2017年2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课后服务的政府发文,也是第一个课后服务工作指导意见。河南省教育厅、洛阳市教育局分别于2020年5月、7月,联合其它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县分别于2020年8月和2021年2月制定下发了《方案》和《意见》。中心校和学校领导班子要认真学习这些文件精神,“吃透”政策,把握好方向,为课后服务的开展铺好路。 二要定方案。 学校应该充分调研,掌握有意参加学生数量,根据学生数量制定工作方案。方案要明确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和教师补助发放标准。课后服务要与下班时间相衔接。服务内容为课业辅导+素质教育,我县的新区实验小学采取的30+10+特色课程(30分钟学生认真书写作业,10分钟教师答疑解惑或个别辅导,作业完成后开展跳绳、篮球特色课程),彭婆小学将规范书写纳入课后服务,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教师补助发放标准应该为:教师每小时补助=教师月平均工资÷22÷8×,按每位教师一个月上22天班,每天工作八小时计算。学生收费标准应该为:学生每小时收取费用=教师每小时补助×参与课后服务教职工数(含值班人员)÷参与学生总人数。寄宿制学校教师补助发放标准应该为:教师每小时补助=(教师月平均工资-寄宿制学校教师每月财政补贴)÷22÷8×。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如参与学生少、寄宿制学校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另外,考虑到全县情况,应该以城区学校、寄宿制初中和乡镇学校为单位,统一标准。 三要强措施。 无规矩不成方圆。虽然课后服务是新生事物,但它仍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拟定相关制度,如检查制度、评比制度、奖励制度、值班制度、资金使用办法等,在试行中逐步完善。县实验小学已完善各项制度,将课后服务有关考核,纳入学校教学考核。 四要“吹风、洗脑”。 课后服务是教育部主导、政府支持、教育部门引导、有关局委配合、学生家长需求的一项民生工程,各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学校公众号、标语、微信等途径向家长学生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对老师要积极引导,做好人文关怀,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对校外培训机构,要掌握主动权,使用“大吃小,多吃少”的方法,引导其转变工作职能。宣传时要注意方法,不能违背有关政策,不能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不能对没有参与的学生“另眼相看”。       课后服务中。一、坚持自愿原则。 建立“家长自愿申请、班级初审、 学校核准”的课后服务工作制度,学生是否参加,学校不得强求,必须是家长、学生自愿,各学校要建立学生参加校内课后服务的申请审批表。对不参加校内课后服务的学生,学校不得强行要求学生离校,在课后服务期间要妥善安排好未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特别是寄宿生)。 二、坚持统筹安排。 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学校结合实际,统筹安排校内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的内容、师资队伍和安排资金使用。中心学校统筹安排辖区内课后服务工作。 三、坚持公正公开。 学校向家长公布课后服务课程表和服务老师。服务教师应该向家长公布每节课服务内容、学生学习状态和服务成效(学生完成情况),使家长适时掌握学生动态。学校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课后管理。学校应建立公平、工作、公开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 四、坚持巡查督查。 各学校要成立领导带班的上课督查查制度, 做到日记录、周公示、月汇总。建立安全巡查制度,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课后服务安全工作,及时排查安排隐患,确保师生安全。       课后服务后。一是优化工作方案。 课后服务工作是新生事物,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如家长期望值与学校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服务时间与学习效率之间的矛盾,参与学生数与教师不足之间的矛盾,学生个性化需求与服务内容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各学校要检查问题导向,认真总结,优化工作方案,努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 资金使用应包含教师延时补助和奖励性补贴。延时补助学校应该统一标准,学校要建立公平公开的考评制度,根据考评结果确定教师奖励补贴金额。通过奖励机制的建立,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高服务效率。 三是做好家校沟通。 课后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背后是家长。学校课后服务实施一个月后,应通过家长会、公众号等途径,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情况,并积极征求家长意见,对家长普遍反映的问题,学校要认真分析,研究对策。 四是积极探索课后服务新路径。 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特色课程;可以与校外活动场所、社区,联合组织开展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建立校外学生服务联系点(站),共建共享,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双向管理,让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在全校师生和家长的多方监督中开展。       课后服务是一项民生工作,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主动作为,积极实施,努力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激情,进一步激活中小学办学活力,使课后服务真正成为家长满意、学生成长的好载体,成为提高中小学校素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契机。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与双减有关的课题研究题目有以下:一、“双减”背景下区域教育生态建设研究二、“双减”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三、“双减”背景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研究四、“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五、“双减”背景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六、“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研究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教育的实践探索八、基于“双减四润”理念的课后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九、“五力三心”模式下的“双减”行动研究十、“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生“体验式”课后托管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双减政策课后服务论文题目的调查方法是,首先对双减政策课后服务论文题目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然后再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解析,最后再写出总结,就能调查完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