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融合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22:36:10

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融合研究论文

摘   要 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经济体正处于一个更先进更高级的经济阶段——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正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因此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为深入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产业转型升级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一)数字经济的涵义 什么是数字经济?最早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是DonTapscott,DonTapscott(1996)在《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和危险》中指出,数字经济是“利用比特而非原子”的经济。[1]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各国对数字经济的理解及发展重点也大相径庭。 在中国,一般以2016年杭州峰会《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的表述为准,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同中国一样,韩国和俄罗斯也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是韩国对其的定义更为广泛,认为“数字经济是基于互联网在内的所有信息通讯产业为基础的所有经济活动”;俄罗斯认为这种经济活动是用来保障国家利益的。[3]反观美国、法国,对数字经济的理解是基于数字经济的测算,美国对于数字经济的测算包括电子商务和数字服务两部分[4],法国则是从行业的角度来进行测算的。英国研究委员会(2010)对数字经济的理解着眼于产出角度,认为其是通过人、过程和技术发生复杂关系而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澳大利亚则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和传感器网络等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球性网络化的社会进程。[6] (二)实体经济的涵义 次贷危机之后,各业界频繁使用“实体经济”,美联储从行业市场区分的角度将实体经济定义为除去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刘骏民(2003)却不主张这种做法,他认为实体经济是以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7]而成思危(2003)从物质生产角度对实体经济进行定义,他认为实体经济就是与具体的产品生产及为增加产品价值的经济活动。[8] 但对于服务业是否属于实体经济,学者们的争议不断。金碚(2012)认为实体经济应该包括一、二、三产业中直接服务业和工业化服务业[9],所以金碚认为部分服务业也隶属于实体经济。同时,金融时报词典(Financial Times Lexicon)和经济术语(Economic Glossary)中都认为实体经济是一种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一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经济活动。吴秀生和林左鸣(2006)对此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实体经济仅仅包括物质生产活动,[10]服务业不属于实体经济,应隶属于广义虚拟经济。刘晓欣(2011)则根据马克思的“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分类”来定义实体经济,她认为狭义的实体经济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和商业以及相关的物质生产但不包括服务业,但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二产业,还有部分第三产业,如虚拟经济、高端服务业。[11] 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基本理论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内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近几年才提出来,因此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研究的不多,同时融合涉及不同方面、层次、内容,是一个极为抽象、宽泛的概念。其中于乐和潘新兴(2012)认为:狭义的是指数字信息技术与工业、农业、建筑业和商业以及相关的物质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广义的是指工业化的社会进程和数字化的社会进程相结合的进程。[12] (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 1、实体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基础 学界对于数字经济是融入而不是取代实体经济这一观点达成共识。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无疑奠定了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我国全面小康的目标不能片面的强调数字化,而应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出发,将数字经济融入农业、工业、服务业,整体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于乐,潘新兴,2012)离开了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字化和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两面,两者缺一不可。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闫德利(2018)认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产物就是“数字化的实体经济”,它是数字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主体属于实体经济[13];邬贺铨(2016)基于数字经济就是数字化的工业经济、数字化的农业经济的理解,认为数字经济就是实体经济[14]。马云(2018)也指出数字经济本身就是实体经济,它们既非各自独立存在,更非相互对立地存在,因为只有拥抱了数字技术的实体经济,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流通业,才是真正健康、有前景的实体经济。 2、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动力源泉 国内外学者对数字经济的认识基本呈一致观点,他们认为数字经济能够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是实体经济的动力与源泉。其中Brookes, Martin和Zaki Wahhaj(2000)通过观测电子商务对日本和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认为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典范,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15]另外,Georgion(2009)测算电子商务对英国、德国等13个西欧国家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电子商务通过提升公司市场表现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16] 王亚男(2011)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仅能改变制造业原有的增长模式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更能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寻找制造业新的增长点。[17]刘吉超和庞洋(2013)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数字化革命和分布式能源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将带来分布式、社会化、网络化的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分散、开放、合作的社会商业架构和商业模式,以信息化改造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全流程、通过服务化将经营重心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是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路径。[18]马化腾(2017)认为,“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手段,目前“互联网+”带来的各行业的改变只是开始,但在不久的将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会重塑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19]陈养才(2018)发现煤炭行业在两化融合的推动下,转型升级效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产业技术得到升级、实现产业化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提高,煤炭绿色发展落到实处以及煤机装备制造水平提升。[20] 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才开始信息化发展,所以国外学者直接探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问题比较少,多数是研究信息技术与产业转型、企业发展之间的关联。(1999)认为将信息技术嫁接到传统产业、产品和工艺方面,会提高相关企业的生产率。正如Salvador和Ikeda所说,互联网可以通过信息透明化释放巨大的价值,大数据时代会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和组织间管理规则。 然而,Michael等(2001)认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并不一定能够直接增强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对竞争优势的潜在贡献则是通过其对独特组织能力的开发和利用的影响。[21] Anna Giunta和Francesco Trivieri(2007)通过对约万家公司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使用IT采用指数作为因变量,对这些公司进行了有序的probit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地理位置、员工的职能构成、研发活动、分包、出口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意大利中小型制造企业采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决定因素。[22]。 Moosa(2011)通过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和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现融合中的企业能够利用信息化网络来构建拓展生产模式,从而实现网络化、集约化制造,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进而利用更加人性化的生产组织来降低经营风险。[23] Concetta Castiglione(2012)使用translog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估计1995年至2003年期间意大利制造公司的信息通讯技术(ICT)对技术效率(TE)的影响,结果信息通讯技术(ICT)投资对企业的技术效率(TE)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4]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企业效益或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上进行研究。实证研究结果均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企业效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各地区融合水平各有差异,导致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何帆和刘红霞(2019)利用A股2012~2017年数据考察实体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业绩提升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数字化变革显著提升了实体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发现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以及增强创新能力,可以有效实现企业数字化变革的经济效益提升。[25]李晓钟和黄蓉(2018)为研究分析了实体经济(纺织产业)与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及其驱动纺织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理,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通过构建两大产业融合评价模型,实证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与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和产业融合水平呈正相关,同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纺织产业创新能力、出口规模及出口质量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26]杨德明和刘泳文(2018)为探讨“互联网+”对传统企业业绩的影响,采用2013—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并构建反映传统企业实施“互联网+”的指标,实证研究发现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显著提升了公司业绩[27]。倪萍(2013)基于重庆市数据对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信息化建设,会显著加快重庆市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且后续作用会互相产生积极发展的影响,[28]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出之前,被称作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由于两化融合提出较早,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为丰富。主要研究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作用机理与区域差异。 张亚斌等(2014)利用协调发展系数法和SBM-Luenberger指数法分别测度了区域两化融合质量和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结果表明,重化工业化趋势不利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而区域两化融合质量的提升可以有效改善,提高区域工业环境质量绩效,进而促使工业向绿色发展转型。[29]谷唐敏(2016)通过对全样本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进行回归分析我国30个省市2010-2014年考察两化融合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效果与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两化融合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呈现显著区域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最大,但东、中两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却逐步减弱。[30]焦勇和杨蕙馨(2017)研究表明,两化融合耦合程度和增值能力、政府干预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同时发现不同区域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出正向影响。[31]刘桂林(2017)以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三个测度两化融合水平的分指标探讨了两化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基础环境和应用效益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相对显著,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提升应用效益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32]马欢欢(2018)分析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显著的正向效果,且作用最强;且不同区域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不同,其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东部地区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33] 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诸多问题。而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认识融合发展中问题,并及时解决,才能够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康发展。 (一)产业结构发展失衡 网络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应用,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但发现存在三次产业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远超一、二产业;而且,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极不不均衡;同时,数字经济生产领域技术、资源投入不如消费领域多,在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变革上远低于发达国家。(鲁春从,孙克,2017[34];孙克,2017[35]) (二)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大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但是由于许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力普遍不足,存在着资金、技术和融合性人才缺乏,而导致缺乏创新,数字技术运用水平低下,以及涉及数字技术的领域其从投入应用到产生收益周期较长,亟需完善传统产业软硬件的基础发展。(严震,2018[36];康伟,姜宝,2018[37];方晓红,2019)同时,由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使得实体经济逐渐出现企业退出、不良资产积累等问题,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小的冲击,反过来因为融合后主体、行为、环节更为复杂,联系更为紧密,从而导致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便极可能波及整个经济。(孙克,2017) (三)新旧动能转换支撑不足 数字经济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但多数传统产业存在着高转换成本、搞试错成本和风险、大信息化投入、强资产专用性、长投资周期、等运用数字信息技术的动力不足问题;传统产业存在着较强的固化思维,使得数字信息技术子在实体经济中应用难度大,并且由于新兴产业刚进入,行业标准不够完善甚至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前进的脚步;由于传统企业内部大多信息化基础较差,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足,使得企业内部基础无法与外部服务体系相协调。(方晓红,2019)同时,由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会使得企业原因的生产方式、生产模式发展变革,会对传统产业相关部门造成不小的冲击,因此这些组织部门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但据研究表明,这个适应性调整的时间,即从数字信息技术投入到产生收益所需时间为3-10年。(孙克,2017) (四)高层次人才缺乏 数字经济产业在我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精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本来就缺乏,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便要求复合型人才,这远不能满足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地,对于依稀中小制造企业来说,由于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无法实现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产业完美的进行融合,从而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方晓红,2019)同时,普通高校培养方向重理论、轻实操,课程设置跟不上企业实际需求。(康伟,姜宝,2018) (五)自主创新能力差 近年来,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从技术方面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只是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而在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方晓红,2019)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来看,我国的技术创新力水平低下,其中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从目前来看,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并没有没有形成技术扩散后的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反而大多数企业基于眼前的利益,往往在引进核心技术后便进行模仿,以至于制造业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状态。(王亚男,2011) 五、总结性评述 (一)评述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研究,对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发现西方学者直接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文章较少,大多是研究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对两化融合研究相对较为丰富,然而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实证研究仍旧太少。但实证分析侧重于研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即基于整个国家或区域的视角研究产业间的转型升级,没有具体到某个省市、某个产业内的转型升级。由于我国各省份产业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的主导产业不同,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具体产业的发展不具有针对性,相关建议适用性不强。 从目前文献来看,对于数字经济的研究大多基于“数字”或信息技术视角,从经济视角的较少,并且由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2016年才提出来的,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咨询机构、互联网企业等相比学者来说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中具体的细分领域入手进行的实证和案例研究较多,系统性的理论分析较少。 (二)展望 数字经济发展历史并不长,且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容融合发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加强相关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理论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本质与内涵,来挖掘数字经济的价值对传统产业的作用机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出明确的道路;实证方面,今后的研究可以具体到省市的具体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具体作用,以弥补目前研究领域的空白。 同时,现今的研究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测定的研究相对较为丰富,但是缺乏系统的关于数字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测度的指标,因此今后应注重融合的测度及评价。因为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数字经济的特点,还充分考虑到实体经济的结构特征。此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反映两者融合的成熟度,从而可以指标帮助企业及政府有效找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今后研究中的一大重点,应该分别构建一套完备、系统、权威的总体评价指标模型和反映区域、各行业的评价指标模型。 参考文献: [1] Don Tapscott. 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in the age of network and intelligence. ,1996. [2] Предложения Экспертногосоветапр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е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поразра боткепрограммы《Цифроваяэкономика》.23января 2017г.Цит.поэл.версии .(). [3] ,BEA Advisory the Digital Economy[EB/OL].  . [4] UKGovernment,Digital economy act2010[EB/OL].  . [5] Australian digitale conomy strategy[EB/OL].   economy strategy. [6] Brookes,Martin,Zaki Wahhaj. The Shocking Economic Effect of B2B[M]. Goldman,Sachs & Co. Global Econimics,Februrary . [7] Georgiou,. E-Commerce has a Pos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A Panel Data Analysis fou Western Europe [R].2009. [8] Haltiwanger J, Jarmin R the Digital Economy[J].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2000. [9] Bo Digital Economy:what is new and what is not[J].Structural Change&Economic Dynamics,2004,15(3):245-264. [10] Michael J Zhang, Augustine A Lado.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a competency -based view[J]. Technovation,2001,21(3). [11] Anna Giunta, Francesco Trivieri.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evidence from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J]. Applied Economics,2007,39(10). [12] Imad Moosa. On the .-Chinese trade dispute[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2011,34(1). [13] Concetta efficiency and ICT investment in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J]. Applied Economics,2012,44(14). [14] 引用自《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 [15] 刘骏民. 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16] 成思危. 虚拟经济探微[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28. [17] 金碚. 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2(5):5-17. [18] 吴秀生,林左鸣. 以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定位“新”经济[J]. 经济体制改革,2006(2):12-16. [19] 刘晓欣.个别风险系统化与金融危机——来自虚拟经济学的解释[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4):005. [20] 于乐,潘新兴. “两化融合”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价值工程,2012,31(14):148-150. [21] 闫德利. 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其主体属于实体经济[J]. 中国信息化,2018(06):99-100. [22] 邬贺铨. 邬贺铨:数字经济就是实体经济[J]. 南方企业家,2016(12):18. [23] 王亚男. 两化融合中我国制造业的机遇、挑战与发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2):75-82. [24] 刘吉超,庞洋. 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 未来与发展,2013, 36(11):69-73. [25] 马化腾.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野终将消失[J]. 中国经济周刊,2017(18):82-83. [26] 陈养才.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J]. 中国煤炭工业,2018(06):8-12. [27] 何帆,刘红霞. 数字经济视角下实体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业绩提升效应评估[J]. 改革,2019(04):137-148. [28] 李晓钟,黄蓉. 工业背景下我国纺织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基于纺织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8(2):21-31. [29] 杨德明,刘泳文. “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J]. 中国工业经济,2018(05):80-98. [30] 倪萍. 两化融合对现代服务业影响的统计研究[D]. 重庆工商大学,2013. [31] 沈裕谋,张亚斌. 两化融合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03):70-77. [32] 谷唐敏. 两化融合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与区域差异[D]. 江西财经大学,2016. [33] 焦勇,杨蕙馨. 政府干预、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200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 经济管理,2017,39(06):6-19. [34] 刘桂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能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2017(10):48-50. [35] 马欢欢.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D]. 上海师范大学,2018. [36] 鲁春丛,孙克. 繁荣数字经济的思考[J]. 中国信息界,2017(02):32-35. [37] 孙克. 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变革、问题与建议[J]. 世界电信,2017(03):31-36. [38] 严震. 四川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问题初探[J]. 四川省情,2018(09):3-64. [39] 董浩,韩文泉. 山东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J]. 山东纺织经济,2019(03):5-7. [40] 卢永真,杜天佳,王佳佳,袁雪. 实体与数字经济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J]. 国家电网,2019(02):24-25. [41] 张丽哲.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评价的差异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8(24):37-39. [42] 严震. 四川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问题初探[J]. 四川省情,2018(09):63-64. [43] 倪晓炜,张海峰.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路径[J]. 中国电信业,2018(08):75-77. [44] 周士跃.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融合问题研究综述[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3):72-75. [45] 杨德明,刘泳文. “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J]. 中国工业经济,2018(05):80-98. [46] 王春晖.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J]. 通信世界,2017(33):9. [47] 许旭.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新模式与新路径[J]. 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29):49-51. [48] 司晓,孟昭莉,王花蕾,闫德利. 数字经济:内涵、发展与挑战[J].互联网天地,2017(03):23-28. [49] 陈畴镛. 把握数字经济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建议[J]. 决策咨询,2017(01):11-12. [50] 康伟,姜宝.数字经济的内涵、挑战及对策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0(05):12-18. 文章写于2019年6月,仅供参考!

客观看,根据数字经济的定义不同,其参与到实体经济的程度也是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通过手机APP下单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性的消费习惯,而其背后便是各大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的支持,而如果将数字经济定义为如ERP一类的产业信息化系统,我们可以发现此也在很多大中型的厂商中普遍存在,对其财务、生产、销售、采购等多个部门产生信息提升效率的影响。按照不同定义的对应的经济场景,其中既有数字化的成分,也会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可根据场景的不同来区分具体两者的结合形式。首先,类似上述提及的产业信息化、移动互联网中的TO B、TO C等场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具体的营销方式有所改变,例如从过往线下的卖场促销转变为现在线上的生态会议、直播卖货,但本质的商业机理仍是以实体经济的供应链作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数字经济和技术的助力更多是在渠道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最终以更加直接的方式促成订单。基于渠道方式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流量的巨大提升,不仅仅带来的是各类实体商家的渠道方式转变,还为相关互联网平台和技术的支持商带来了巨大的头部效应,典型的便是随着数据量的巨量沉淀,对于数据耦合架构、数据颗粒度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以至于可以明显看到云计算作为新赛道开始参加到各类数字化系统之中。在过往若干年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国产自主等方面要求的提升,以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开发,开始向更加深入的产业应用进军,典型面临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通过数字化系统,在更少人力等资源的投入下产出更多的成果,尤其是在建筑工程等传统范式较强的行业之中。以建筑工程为例,由于其涉及产业链条长、专业逻辑强、参与利益相关方等因素,数字化的软件工程需要结合强业务逻辑澄清相关场景的需求和痛点,从而定向开发出适合客户工作需要的功能和应用。如此的业务开发,除了产品逻辑上的定性,其关键基础在于软硬件架构的支持,硬件方面来源于算力的充足支持,软件方面需要符合松耦合、资源可伸缩的特点,在软硬件的前提架构下,根据客户不同阶段的需求来针对性的开发功能,并保持功能模块之间的可组合性,例如针对正向设计阶段的三维审图平台,施工阶段的项目问题协同平台等,其中的自动语义识别模块、BIM模块、任务处理模块等,都可以作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在类似低代码系统进行另外系统的组装。如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界限愈加模糊,最终评判的标准便是数字化是否真正为现实客观世界产生降本增效、开源增利的成果。

甘肃省数字经济助农兴农的发展现状正常。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甘肃省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催生发展新动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了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应用。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而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不仅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国民经济得以进步的源泉。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农业经济方面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建议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总结这些制约因素,采取积极地应对策略,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水平。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制约因素?第一,经营模式不佳。不可否认,许多经济落后地区,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以消费为主,剩余的农业产品再进行市场交换。这种经营方式规模弱小,利润低。第二,缺乏现代化装备。农业经济为粗放型经济,农业产品大都没有进过深加工,经济利益不高。第三,农民素质不高。我国的农民朴实、勤劳,但缺乏现代农业生产的观念及对农业科技的运用能力。第四,农业资源没有深入开发。一些闲置的土地,其实是大有可为,但由于思想、技术限制,致使其成为“不毛之地”。第五,农业体制僵硬。农村基层干部,管理模式僵硬,“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不适宜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六,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分散,二是覆盖面积不够。第七,农业生产不够生态化,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2发展农业经济的改进建议措施

农业经营商品化

农业经营商品化,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有效手段。农业经营商品化,指的是农业经营模式从“自给自足,余粮销售”,转变为“以卖为主,为卖而产”。商品化的农业经营理念有何优势?一方面是能够有效的活跃农业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是农民能够从中赚取丰厚的经济利润。如何推动农业的商品化经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做起,首先是政府加以引导,鼓励农民种植反季节农产品。如反季节蔬菜、反季节水果等。众所周知,反季节农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能有效的刺激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建立“村菜市场”。据笔者调查发现,我国许多农村没有村菜市场。建立村菜市场,一方面节省了农民进城买菜的交通费用;另一方面,村菜市场打通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促进了农场品的商品化生产。

农业装备现代化

农业装备现代化,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营销理念,让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如何实现农业装备现代化?首先,农机服务。引导组建农机服务公司,这类公司能够吸收农村闲散资金,通过市场运转后实现优化配置。农机服务公司生产规模大、效率高,有效改变农民小规模生产的状况。其次,引导组建农民协会。组建农民协会,旨在帮助农民转变农业生产理念,在破除传统农业观念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市场组织能力,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再次,微型企业。微型企业指的是在农村,组建农产品深加工的小企业,农场品的深加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农产品深度加工微信企业,能够吸收农村剩余的弄动力。农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岂不两全其美?因此,应加大力度宣传、扶植、推广、优化农产品深加工微型企业的建立。

农民武装科技化

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是切实发展农业经济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首先,加强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农村基础教育搞好了,即使部分孩子不能进一步深造,而选择留在农村务农,也比一字不识的文盲更具有创造性、发展性。因为这些人受过一定的基础教育,头脑灵活、眼界开阔。因此,我们要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建设。其次,吸引知识青年。很多农村知识青年有文化、干劲、思想。如果吸引更多的知识青年加入到农业行业中,相信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力。如何才能吸引知识青年务农?一方面,应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及居住环境,特别是在农村的住房方面,要在节省土地资源的原则上,设计出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的房屋结构。另一方面,政策调整,应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适当降低农业相关物资价格,从而缩短农业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以此来吸引知识青年务农。

农业资源深入化

深入挖掘农业资源,从那些看似不能产生经济利益的地方,开发出它特有的经济潜力。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是境内多山地、丘陵。这些地区“沟壑纵横、崎岖不平”,不适合大规模种植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闲置的荒地。我们可根据这些地区的土质、气候、水分、阳光等条件,合理的开发闲置或者半闲置的土地资源。如何深入挖掘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农业经济?笔者从荒山、荒地、荒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荒山,由于土质等条件限制,一般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但却适合于发展林业,而这也契合了“农业损失副业补”的原理。因此,可结合当地气候、降雨、土质,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美化了环境。对于荒地,适合发展“荒地育苗”、“木上植菌”,或者是养殖业。在荒地发展养殖业契合“种植损失养殖补”的原理。至于河滩,发展河滩养鸭鹅或者是发展水产业,能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总之,要以科学、合理的手段挖掘出这些“不毛之地”的经济潜力。

农业体制创新化

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组织。强有力的基层领导,一方面能够正确贯彻上级对农业发展的指导意图;另一方面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锐意革新,切实改变当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农业体制创新化,就是指创新农业的基层领导组织,以强化组织领导的方式,引导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其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已不在适合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那么,如何落实农业体制创新?首先,调整村干部组织。村干部“无为而治”的管理效率低下,清退原来的农村基层干部,考察、选拔责任心强、管理能力强的大学生为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意义甚大。其次,完善人才配置制度。完善人才配置制度,指的是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将高学历、高智力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工作。具体在实施中,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工作的福利待遇,以丰厚的物质回报抢占人才市场。有了人才到农村地区,政府的理论指导与农村的实践可以有效的结合起来,农业经济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农业设施扩大化

农业设施扩大化,指的是扩大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优化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如何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首先,扩大投入。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应在当前的基础上再度扩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加强监管,确保足额资金运用于农村农业基础建设之中,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行为。对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一方面是完善农村的水利设施;另一方面是农村公路建设。其次,有机结合。这里的有机结合,指的是加强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科技的相互结合。国家对农业科技开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农业科技研究也取得丰厚的成果。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要加强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相互结合,例如,建立“科学种田示范基地”、“畜牧养殖示范基地”等,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学习基地。例如,建设“农家书院”、“农业图书馆”等学习的基础设施,方便农民闲暇之余借阅、学习、改进、融合,促进农民科学种田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农业发展生态化

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高效。生态农业追求资源的集约开发,摒弃粗放型生产模式。土地、人力等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生产效率较高。其二,环保。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而发展生态农业,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对污染防治、改善环境具有重大的贡献作用。如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首先,强化意识。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意识,做好宣传工作,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企业进行鼓励、扶持。其次,示范效应。政府加强与养殖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机企业等的合作关系,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一方面可进行生态农业的科学研究,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及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作为学习、参观、交流的场所,吸引农民、企业家前来交流学习,从中吸取经验,弥补自身不足。最后,实验项目。我们需大力继续抓好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实验,探讨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建设与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机制体系等问题不断开展和实现循环农业经济模式的交流与创新。

3小结

总之,想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就要改变现状,向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商品化的经营模式;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科技化的农民素质;深入化的资源挖掘;创新化的管理机制;扩大化的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化的农业生产。只有努力做好以上工作,才能有效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切实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欧阳承忠.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

[2]李生梅,周强.青海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2013(02).

>>>下页带来更多的农业经济方面论文参考范文

网络经济农村产业融合研究论文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思考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思考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概念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的需求、价格等信息的发布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为地方农产品提高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的一种营销活动它包括农产品的市场调查、目标市场的锁定、促销、交易洽谈、付款结算、物流配送等活动。这种“鼠标+大白菜”式的营销,为服务当地农业经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的日益扩大,各种问题也渐渐显现。

2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面临的问题

2.1农民接受的市场信息不灵

当前,农产品流通不畅已成为阻碍我国农村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信息的获取又跟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意识有着必然联系。农产品好产难卖,其中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供过于求,也不是因为农民思想落后,其实质问题是由于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灵,需求反映迟缓,农村市场商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产品的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过剩。

2.2农民接受网络信息的素质较低

影响农民信息素质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传统的价值观念。文化水平的低下,使得农民缺乏对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及观念,有些农民已经开始对网络营销产生意识和兴趣,但却因为文化不高无法开展农产品网络推广。农民接受能力受到阻碍,反映到现实中就是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利用。目前很多农民已经在政府、产业经济的推动下对网络营销了解得很多,甚至很多农民很迫切学习到相关的技能,但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开发能力和高水平应用能力的人并不多。

2.3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在电子商务开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物流将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要实现农产品网络营销,其至关重要的优势在于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要实现真正的低成本、高效率、服务优、专业强。而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线上推广主要依附于一些现有的综合服务平台,其专业性和功能服务都达不到农产品特有的一些需求,也就无法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与服务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的发展。

2.4网络营销服务体系不完善

中国现行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比较落后,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设落后;信息网站建设不甚完善,为农产品生产、流通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服务的水平低;信息员队伍建设滞后;信息部门缺乏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

2.5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网络营销开展的一个鲜明前提,就是要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因此,在如此庞大的农产品市场中,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就成为影响网络营销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农产品的质量等级划分、分装规格以及产品条形码的标准统一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本前提。

3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

3.1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支持体系建设

农产品网络营销服务体系是指服务于农产品网络交易及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一系列服务手段、服务平台的总称。其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生产平台、组织平台、市场平台、信息平台等。这些平台的组件应由当地政府完成农村信息网络设施的基础建设同时,改变农民思路,树立农民的网络营销信心,对农民进行网络营销基础知识的培训和宣传,让农民真切感受到网络经济所带动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改变固有陈旧思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为切实做到这些,政府还可以组织培训班,交流团等形式的活动,帮助农民获取网络新知识体系。地区移动手机运营商还可以在农村推广手机上网,让大家认识到,作为上网有效补充手段,移动电子商务的优越性。

3.2做好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

3.2.1进行网络市场调研

与传统市场调查相比,网络市场调查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是最具有吸引力的特性,为了深刻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更好的做好适合地区差异的营销决策,对目标顾客开展网络调查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由于农民网络知识有限,当地政府或农业组织可以以产品形式、特色、价格优势比较、渠道远近的舍取以及适合当地农产品的促销方式为几大板块来开展网络市场调研。同时,也可以利用已有的调查资源来作为决策依据。

3.2.2发布农产品信息

农户可根据自己农产品的特色,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营销平台。以阿里巴巴全球贸易网为例,发布商可将自己公司的信息及提供的产品详情加入产品目录列表,通过商情板,搜索全球买家及其采购信息;直观、形象的引起目标买家的关注;采用推广服务———横幅广告,将产品和企业的LOGO刊登于页面显眼位置,有效推广产品和企业品牌。

3.2.3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

农产品网络销售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但对于最初涉及电子商务的农户来说,自建平台是明显不可取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目前,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网站平台可以免费帮助农户加入电子网络广场和虚拟电子商城,让消费者了解、认识自己的农产品,同时还可以在线完成订购。但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因为商品区隔较大,不同的商品对于网站的要求大相径庭,包括页面设计、商品描述及促销策略,这就要求质量更高,细节更优的网络开发。例如在网络中销售香水玫瑰,与其说这种花卉本身是一种农产品,还不如说它是一种高端时尚的年轻化商品,它的销售跟大白菜和土豆这种传统的农产品不一样的。

3.3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配套措施

3.3.1加强农产品专利及品牌建设

品牌指公司的名称、产品或服务的商标,和其它可以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标示、广告等构成公司独特市场形象的无形资产。品牌建设的核心是让商品品牌的良好形象深深的可在消费者心中,提升产品知名度。农户通过在网络营销中创建和宣传农产品的品牌,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从而巩固和扩大其市场地位在将品牌创立到一定成熟的时期,品牌还有响应的品牌价值,能为商家带来额外的意想不到的收益。例如“三只松鼠”,这是一家在淘宝上专门从事坚果销售的网站,“三只松鼠”就是它的`自有品牌,其品牌标志就是三只犀利可爱,形态不一的小松鼠。现在它的销售范围已从坚果蔓延到其他食品,但是只要见到这个牌子,消费者会毫不考虑的购买,这就是品牌动力。

3.3.2构建和完善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开展还有一重大实现意义,那就是高效,而物流体系是否科学与完善,就成为最大的影响因素。构建和完善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体系,它能带给我们的优势不仅仅是省时,省力,一个优秀的物流供应链体系还能帮助农户最大程度的缩减流通成本,使农产品本身更具有竞争优势。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制约,对当地的农产品开展渠道优化时要因地制宜,对于易损坏、易过期的农产品,也要根据其个体需求,完善供应链。

4结语

作为新型营销模式的网络营销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强有力的促进,在这一革新创造中,农产品也可以寻求适合自身特色的网络营销方式,虽然在寻求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但面对如此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的来临,网络营销将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利器,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中,必将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作者:庞苑 单位: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

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现如今,互联网以其先进的技术、思维及商业模式,席卷并革新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其中,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显现出巨大潜力,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例如在2015年天猫“双十一”期间,八种产品成功刷新了销售业绩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中接近半数为农产品。然而纵观全国,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还存在许多问题,现有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次,如网络基础设施差、农民网络意识不强,网络营销人才不足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到网络营销的微观层面,对微观问题的及时发现及解决,也是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1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过度依赖大型互联网平台

农产品企业对大型互联网平台过度依赖主要是指农产品商家入驻大型平台之后,在利用大型平台优势的同时,其营销活动也受到大型平台的各种限制。一方面,农产品商家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的依赖主要源于农产品商家本身的限制,如网络意识不强,技能不足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其他多方主体的引导与帮助,现阶段主要还是寄希望于政府或者是大型平台固有的优势进行营销活动,这是导致其过度依赖大型电商平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政策的发展,电商巨头纷纷看好农村市场的前景,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们纷纷抢占农村电商市场。然而,电商巨头做农资的真正意图并非是帮助农产品顺利实现网络的转型,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农村市场,使农民转化成消费者,事实上,很多电商巨头从未真正关心农民的需求。

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不充分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成功的农产品商家在进行网络时注重从用户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出发,只有做到对顾客充分了解,才能提高用户流量,然后通过无微不至的用户体验,充分与消费者交流与互动,最后才能够将流量转化为利润。然而对于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商家甚至是其他零售领域的互联网商家来说,与用户交流互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面对上述大环境的改变及对消费者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的洞察并不容易,尤其是众多小型的农产品商家,受自身观念、习惯以及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足够耐心与用户进行交流,这就造成了用户体验不好的结果。

品牌推广深度及广度不足

许多农产品商家在产品品牌推广中存在深度与广度均不足的现象,大多数是因为其选择的渠道及工具相对传统。一方面,传统的产品推广渠道主要为广告及公关,主要媒体为电视、报纸、电台以及网站,追求的是所谓的覆盖率,这种方式为登高一呼式的传播模式。这种宣传模式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缺点很明显,即很难了解到受众看到广告后的反应。另一方面传统推广渠道对虚拟世界渗透性不强。现在社会的商机更多存在于传统推广渠道渗透能力不高的虚拟世界中。

营销未能实现精准化与个性化

现在大多数农产品企业在进行精准营销时,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农产品商家对用户数据管理权限有限。大多数依附于大型平台的小规模农产品商家,并没有独立拥有所有用户在该平台消费的数据,例如在淘宝平台中,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淘宝来决定推荐哪家的商品给哪些消费者,农产品商家并没有管理自己用户数据的权限。另一方面,用户数据稀疏。拥有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也必须保证用户相关数据是完整的,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营销,然而,用户数据稀疏是经常发生的一个问题,例如,淘宝上号称有近10亿商品,但是一个用户平均不能浏览1000件商品,数据稀疏度应该在百万分之一甚至更低。

产品扩张速度慢

我国农产品营销中产品扩张速度慢,主要是相对于那些还在更多地使用传统产品扩张思路与方法的商家。因为,传统营销中产品的扩张模式主要依靠分销渠道和终端实现,分销渠道中依赖分销商和代理商;传统的终端扩张是依靠门店和零售店的增加来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范围。这两种扩张方式在诸多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例如管理困难、成本高、沟通不顺畅等问题,进而导致资源的浪费,产品扩张速度缓慢等。

2对策建议

同时入驻多个互联网平台,避免过度依赖

想要避免对部分平台的过度依赖,就需要从入驻平台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权衡。一方面可以同时入驻多个大型平台。十几年来,农产品电商逐步形成了“两超-多强-小众”的寡头竞争格局,都可以作为农产品商家的平台选择,而且不同规模的农产品商家应该针对不同的现实情况与目标进行平台的选择与布局,这样不仅可以拓宽销路,还可以借助不同平台的特点逆推生产走向集约化、专业化之路,有助于农产品企业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自主开发平台。首先,自主开发平台的优势有很多,例如对用户数据的独立拥有权,以及对用户管理的权限;然后,可以基于用户数据对不同用户进行个性化营销与精准广告投放;最后,综合起来,可以避免受到大型平台的限制及过度依赖。

全流程重视用户体验,满足用户情感需求

面对用户消费心理与习惯发生的改变,一方面,商家要全流程抓住用户消费心理,从每个消费环节中都能找到让用户心动的细节,做到极致的用户体验,赢得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要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为自己喜爱的商品提供建议,甚至参与到产品设计、制造与营销的过程中来,实现更深层次的价值感。农产品商家可以使用网络社区营销方式,在做好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引导用户参与商品的改造、流通、推广与宣传等环节中来,实现用户价值。

利用新媒体实现品牌推广深度与广度目标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一方面,新媒体可以提高品牌推广深度与广度。相对于传统的品牌推广方式,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形式多样、渗透力强、多媒体、多文本、跨时空、移动性强等优点,能够渗透到广大的人群中。另一方面,新媒体能够以低成本产生明星效应。因为新媒体营销中的“明星”可以来自任何人,而且很可能是自发形成的,不需要农产品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如果农产品企业在注重自己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使用新媒体,潜入各种互联网社区、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就会获得很多无形为自己产品代言的“明星”。

利用大数据,实现营销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首先,大数据能够实现精准定位目标与广告投放。借助于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找到目标群体,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投放不同的广告内容,还可以根据实时收到的反馈结果来调整广告的投放策略,让广告的投放更加张弛有度。然后,大数据技术结合用户数据,实现精准营销。现在企业可以通过丰富的渠道获得用户相关信息,然后经过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的流程对用户信息进行管理,最后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广告推送以及个性化服务。最后,如果大数据技术能够不断进步,各组织之间的数据能够进行共享与融合,就可以实现通过全渠道的数据聚合和标签运算建立描绘用户兴趣模型的用户画像,并进行用户的细分和个性化标注。用户画像所带来的会员营销是更高层次的个性化营销,其核心是定制化,也既精准化。

大力发展微商,实现产品的病毒式复制和扩展

微商是基于微信生态集移动与社交为一体的新型电商模式,其作用是基于微信生态的社会化分销模式。一方面,微商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管理。微商是去中心化的电商模式,基于微商作为零售商没有等级之分,结构扁平化,是产品市场扩张的绝佳渠道,可以改变传统产品扩张模式中存在的金字塔组织结构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分销商与用户沟通不畅的问题。另一方面,分销商能够与消费者自由沟通。微商中的微客属于移动电商系统分出的一个分销功能,因为基于社交网络朋友圈,在认识的人之中分享商品本身附带着一种信任机制,可以有效减小商品与商家之间的隔阂,做到无缝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1]梁瑞仙.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2):1690-1692.

[2]2013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阿里研究院[R].

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探讨论文

摘 要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正式来临,在这种局势下,“互联网+农业”逐渐兴起,并且发展效果显著。本文分析探讨“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互联网+” 农业经济 影响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也得到了有效发展,农民对土地的利用率要求发生改变,既要满足温饱供给,还要提升农业产品质量及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笔者分别从“互联网+”时代研究、“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互联网+”时代研究

所谓“互联网+”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技术升级、信息挖掘、信息与技术应用,通过“互联网+”可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力,使国家财富逐渐增加。而“互联网+农业”则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贯穿到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等环节中,“+”并非指农业与互联网的相互融合,而是通过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结合来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的全面融合,促进农产品要素的合理优化,为农业生产及运营提供有效支撑,使农产品迅速更新换代。总之,“互联网+农业”是传统农业朝互联网方式发展的有效管理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互联网+农业”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

(一)基于生产领域

在农产品生产领域,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其中,拓展智慧农业模式覆盖范围,提升农产品生产的精确化,减少劳动力浪费,为农民争取更多经济效益。

(二)基于流通领域

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电商模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从线下单一渠道向线上线下共同流通渠道转变,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

(三)在产业链方面

基于产业链方面,通过农业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产业链中,可获取更多农产品信息,如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农产品生产技术信息等,并不断完善融资服务和法律服务,促进“互联网+农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二、“互联网+”时代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农业生产逐渐朝规模化发展,促进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生产逐渐规模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完善,集约化生产局面逐渐形成。在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后,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趋势发展。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在农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粗放管理现象极为严重。尤其在资金周转、农资产品采购方面,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基于这种情况,应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但因其缺乏完善的经营模式,导致互联网实施力度严重不足。

(二)实现农村网络普及化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许多居民家中均配备了完善的信息设备,如宽带进村等。此外,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将各种互联网技术贯穿其中,使原本技术荒漠朝新兴技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极速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网络工具的创新速度,提升了我国农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的速度,通过线上线下的互通,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有效发展。据相关报告显示,农村地区逐渐成为网民数量最大的地带,随着未来互联网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普及,“互联网+农业”将拥有更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实践路径

“互联网+”时代下,为实现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还应采取有效的管理途径,如扩大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经济、加大农业信息化管理投入力度、创建并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培养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详情如下:

(一)扩大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经济

在传统农业产品的销售模式上,多以出售原农产品为主,在这样的销售环境中,农户的收入低,加上受到自然环境与农贸交易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经济收益更是得不到保障。有关部门应结合地区农业发展特点,扩大农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完善集生产、经营、加工于一体的农产品经营产业链。有关部门还应为扩大农产品产业链对农户的'收益影响,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增加对农产品的加工和经营环节。

一方面,在农副产品加工环节中,集合农业生产与工业加工,并经再次加工和生产后,将原始农产品加工成为现代市场需要的产品。经加工后的原始农产品提升了自身附加值,并且产品质量有了保证。所以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产品的再加工被普遍使用。

另一方面,在农产品的经营环节上,有关部门应结合目前正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和交通运输服务的优点,突破地域条件限制,扩大农产品销售区域,增加农产品经营收益。

(二)加大农业信息化管理投入力度

在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非常普遍。首先,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调研方面,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与整理市场信息,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市场动向。其次,在经济管理中的农业资金分配上,需要掌握并分析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信息,然后确定农业生产资金的分配方向与具体的分配方式。最后,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如种植技术、饲养技术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询和学习相关的技术资料,并且运用到实践中。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而言,需要设备的支撑、人员的驾驭以及技术的基础。

(三)创建并完善农业电子商务

为促进我国农业创新发展,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电子商务,这也是农业电商最直接的表现。实际上,农业电商的完善并非只是帮助农民买卖农产品,而是通过明确农民消费导向,使其了解市场实际需求。从中也不难发现,农业电商的创建及完善的目的在于促进农业传统经营观念的转变,形成互联网思维。就目前来看,我国部分农村已着手构建农村电商生态体系,试图通过网购来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规避农产品买卖信息的不对称风险,提高农产品网络信息的利用率。

(四)培养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

人才培养是每一个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要培养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不仅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储备好人才,力求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熟练地运用到农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引进和培养农业信息化技术,以及经济和管理类型人才,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素质够高的农业经济管理团队。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群众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参与到基础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中,努力提高其文化水平,要以能力为主、学历为辅,保证高素质、高修养的管理人才投入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当中,这样才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放宽,我国的农业经济也随之得到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互联网+”时代下,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笔者分别从扩大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经济、创建并完善农业电子商务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为宾阳县宾州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徐瑛楠.“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通讯世界,2017(19):30-31.

[2]郭浩.“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7(10):9-10.

[3]郭佳妮.“互联网+”时代下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7(05):7-8.

摘 要: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产业融合产生的前提是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以及产业管制环境的变化。按照技术发展的方向,产业融合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形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信息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信息产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信息产业的管制方式,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及促进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渗透。因此,深入研究产业融合理论以及产业融合对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对推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J.中国工业经济,200l(02).[4]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 ... 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02).·38· ...以上商界人土与学者揭示和研究的多数局限于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也正是基于这样 .... 构建融合型产业体系给我国发展经济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但决不是对各地区都适用 ...

摘   要 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经济体正处于一个更先进更高级的经济阶段——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正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因此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为深入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产业转型升级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一)数字经济的涵义 什么是数字经济?最早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是DonTapscott,DonTapscott(1996)在《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和危险》中指出,数字经济是“利用比特而非原子”的经济。[1]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各国对数字经济的理解及发展重点也大相径庭。 在中国,一般以2016年杭州峰会《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的表述为准,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同中国一样,韩国和俄罗斯也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是韩国对其的定义更为广泛,认为“数字经济是基于互联网在内的所有信息通讯产业为基础的所有经济活动”;俄罗斯认为这种经济活动是用来保障国家利益的。[3]反观美国、法国,对数字经济的理解是基于数字经济的测算,美国对于数字经济的测算包括电子商务和数字服务两部分[4],法国则是从行业的角度来进行测算的。英国研究委员会(2010)对数字经济的理解着眼于产出角度,认为其是通过人、过程和技术发生复杂关系而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澳大利亚则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和传感器网络等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球性网络化的社会进程。[6] (二)实体经济的涵义 次贷危机之后,各业界频繁使用“实体经济”,美联储从行业市场区分的角度将实体经济定义为除去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刘骏民(2003)却不主张这种做法,他认为实体经济是以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7]而成思危(2003)从物质生产角度对实体经济进行定义,他认为实体经济就是与具体的产品生产及为增加产品价值的经济活动。[8] 但对于服务业是否属于实体经济,学者们的争议不断。金碚(2012)认为实体经济应该包括一、二、三产业中直接服务业和工业化服务业[9],所以金碚认为部分服务业也隶属于实体经济。同时,金融时报词典(Financial Times Lexicon)和经济术语(Economic Glossary)中都认为实体经济是一种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一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经济活动。吴秀生和林左鸣(2006)对此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实体经济仅仅包括物质生产活动,[10]服务业不属于实体经济,应隶属于广义虚拟经济。刘晓欣(2011)则根据马克思的“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分类”来定义实体经济,她认为狭义的实体经济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和商业以及相关的物质生产但不包括服务业,但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二产业,还有部分第三产业,如虚拟经济、高端服务业。[11] 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基本理论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内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近几年才提出来,因此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研究的不多,同时融合涉及不同方面、层次、内容,是一个极为抽象、宽泛的概念。其中于乐和潘新兴(2012)认为:狭义的是指数字信息技术与工业、农业、建筑业和商业以及相关的物质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广义的是指工业化的社会进程和数字化的社会进程相结合的进程。[12] (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 1、实体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基础 学界对于数字经济是融入而不是取代实体经济这一观点达成共识。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无疑奠定了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我国全面小康的目标不能片面的强调数字化,而应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出发,将数字经济融入农业、工业、服务业,整体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于乐,潘新兴,2012)离开了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字化和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两面,两者缺一不可。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闫德利(2018)认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产物就是“数字化的实体经济”,它是数字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主体属于实体经济[13];邬贺铨(2016)基于数字经济就是数字化的工业经济、数字化的农业经济的理解,认为数字经济就是实体经济[14]。马云(2018)也指出数字经济本身就是实体经济,它们既非各自独立存在,更非相互对立地存在,因为只有拥抱了数字技术的实体经济,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流通业,才是真正健康、有前景的实体经济。 2、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动力源泉 国内外学者对数字经济的认识基本呈一致观点,他们认为数字经济能够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是实体经济的动力与源泉。其中Brookes, Martin和Zaki Wahhaj(2000)通过观测电子商务对日本和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认为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典范,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15]另外,Georgion(2009)测算电子商务对英国、德国等13个西欧国家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电子商务通过提升公司市场表现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16] 王亚男(2011)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仅能改变制造业原有的增长模式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更能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寻找制造业新的增长点。[17]刘吉超和庞洋(2013)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数字化革命和分布式能源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将带来分布式、社会化、网络化的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分散、开放、合作的社会商业架构和商业模式,以信息化改造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全流程、通过服务化将经营重心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是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路径。[18]马化腾(2017)认为,“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手段,目前“互联网+”带来的各行业的改变只是开始,但在不久的将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会重塑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19]陈养才(2018)发现煤炭行业在两化融合的推动下,转型升级效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产业技术得到升级、实现产业化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提高,煤炭绿色发展落到实处以及煤机装备制造水平提升。[20] 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才开始信息化发展,所以国外学者直接探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问题比较少,多数是研究信息技术与产业转型、企业发展之间的关联。(1999)认为将信息技术嫁接到传统产业、产品和工艺方面,会提高相关企业的生产率。正如Salvador和Ikeda所说,互联网可以通过信息透明化释放巨大的价值,大数据时代会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和组织间管理规则。 然而,Michael等(2001)认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并不一定能够直接增强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对竞争优势的潜在贡献则是通过其对独特组织能力的开发和利用的影响。[21] Anna Giunta和Francesco Trivieri(2007)通过对约万家公司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使用IT采用指数作为因变量,对这些公司进行了有序的probit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地理位置、员工的职能构成、研发活动、分包、出口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意大利中小型制造企业采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决定因素。[22]。 Moosa(2011)通过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和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现融合中的企业能够利用信息化网络来构建拓展生产模式,从而实现网络化、集约化制造,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进而利用更加人性化的生产组织来降低经营风险。[23] Concetta Castiglione(2012)使用translog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估计1995年至2003年期间意大利制造公司的信息通讯技术(ICT)对技术效率(TE)的影响,结果信息通讯技术(ICT)投资对企业的技术效率(TE)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4]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企业效益或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上进行研究。实证研究结果均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企业效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各地区融合水平各有差异,导致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何帆和刘红霞(2019)利用A股2012~2017年数据考察实体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业绩提升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数字化变革显著提升了实体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发现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以及增强创新能力,可以有效实现企业数字化变革的经济效益提升。[25]李晓钟和黄蓉(2018)为研究分析了实体经济(纺织产业)与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及其驱动纺织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理,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通过构建两大产业融合评价模型,实证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与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和产业融合水平呈正相关,同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纺织产业创新能力、出口规模及出口质量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26]杨德明和刘泳文(2018)为探讨“互联网+”对传统企业业绩的影响,采用2013—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并构建反映传统企业实施“互联网+”的指标,实证研究发现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显著提升了公司业绩[27]。倪萍(2013)基于重庆市数据对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信息化建设,会显著加快重庆市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且后续作用会互相产生积极发展的影响,[28]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出之前,被称作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由于两化融合提出较早,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为丰富。主要研究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作用机理与区域差异。 张亚斌等(2014)利用协调发展系数法和SBM-Luenberger指数法分别测度了区域两化融合质量和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结果表明,重化工业化趋势不利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而区域两化融合质量的提升可以有效改善,提高区域工业环境质量绩效,进而促使工业向绿色发展转型。[29]谷唐敏(2016)通过对全样本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进行回归分析我国30个省市2010-2014年考察两化融合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效果与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两化融合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呈现显著区域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最大,但东、中两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却逐步减弱。[30]焦勇和杨蕙馨(2017)研究表明,两化融合耦合程度和增值能力、政府干预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同时发现不同区域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出正向影响。[31]刘桂林(2017)以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三个测度两化融合水平的分指标探讨了两化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基础环境和应用效益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相对显著,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提升应用效益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32]马欢欢(2018)分析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显著的正向效果,且作用最强;且不同区域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不同,其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东部地区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33] 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诸多问题。而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认识融合发展中问题,并及时解决,才能够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康发展。 (一)产业结构发展失衡 网络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应用,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但发现存在三次产业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远超一、二产业;而且,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极不不均衡;同时,数字经济生产领域技术、资源投入不如消费领域多,在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变革上远低于发达国家。(鲁春从,孙克,2017[34];孙克,2017[35]) (二)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大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但是由于许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力普遍不足,存在着资金、技术和融合性人才缺乏,而导致缺乏创新,数字技术运用水平低下,以及涉及数字技术的领域其从投入应用到产生收益周期较长,亟需完善传统产业软硬件的基础发展。(严震,2018[36];康伟,姜宝,2018[37];方晓红,2019)同时,由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使得实体经济逐渐出现企业退出、不良资产积累等问题,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小的冲击,反过来因为融合后主体、行为、环节更为复杂,联系更为紧密,从而导致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便极可能波及整个经济。(孙克,2017) (三)新旧动能转换支撑不足 数字经济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但多数传统产业存在着高转换成本、搞试错成本和风险、大信息化投入、强资产专用性、长投资周期、等运用数字信息技术的动力不足问题;传统产业存在着较强的固化思维,使得数字信息技术子在实体经济中应用难度大,并且由于新兴产业刚进入,行业标准不够完善甚至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前进的脚步;由于传统企业内部大多信息化基础较差,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足,使得企业内部基础无法与外部服务体系相协调。(方晓红,2019)同时,由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会使得企业原因的生产方式、生产模式发展变革,会对传统产业相关部门造成不小的冲击,因此这些组织部门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但据研究表明,这个适应性调整的时间,即从数字信息技术投入到产生收益所需时间为3-10年。(孙克,2017) (四)高层次人才缺乏 数字经济产业在我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精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本来就缺乏,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便要求复合型人才,这远不能满足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地,对于依稀中小制造企业来说,由于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无法实现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产业完美的进行融合,从而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方晓红,2019)同时,普通高校培养方向重理论、轻实操,课程设置跟不上企业实际需求。(康伟,姜宝,2018) (五)自主创新能力差 近年来,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从技术方面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只是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而在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方晓红,2019)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来看,我国的技术创新力水平低下,其中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从目前来看,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并没有没有形成技术扩散后的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反而大多数企业基于眼前的利益,往往在引进核心技术后便进行模仿,以至于制造业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状态。(王亚男,2011) 五、总结性评述 (一)评述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研究,对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发现西方学者直接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文章较少,大多是研究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对两化融合研究相对较为丰富,然而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实证研究仍旧太少。但实证分析侧重于研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即基于整个国家或区域的视角研究产业间的转型升级,没有具体到某个省市、某个产业内的转型升级。由于我国各省份产业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的主导产业不同,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具体产业的发展不具有针对性,相关建议适用性不强。 从目前文献来看,对于数字经济的研究大多基于“数字”或信息技术视角,从经济视角的较少,并且由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2016年才提出来的,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咨询机构、互联网企业等相比学者来说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中具体的细分领域入手进行的实证和案例研究较多,系统性的理论分析较少。 (二)展望 数字经济发展历史并不长,且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容融合发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加强相关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理论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本质与内涵,来挖掘数字经济的价值对传统产业的作用机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出明确的道路;实证方面,今后的研究可以具体到省市的具体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具体作用,以弥补目前研究领域的空白。 同时,现今的研究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测定的研究相对较为丰富,但是缺乏系统的关于数字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测度的指标,因此今后应注重融合的测度及评价。因为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数字经济的特点,还充分考虑到实体经济的结构特征。此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反映两者融合的成熟度,从而可以指标帮助企业及政府有效找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今后研究中的一大重点,应该分别构建一套完备、系统、权威的总体评价指标模型和反映区域、各行业的评价指标模型。 参考文献: [1] Don Tapscott. 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in the age of network and intelligence. ,1996. [2] Предложения Экспертногосоветапр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е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поразра боткепрограммы《Цифроваяэкономика》.23января 2017г.Цит.поэл.версии .(). [3] ,BEA Advisory the Digital Economy[EB/OL].  . [4] UKGovernment,Digital economy act2010[EB/OL].  . [5] Australian digitale conomy strategy[EB/OL].   economy strategy. [6] Brookes,Martin,Zaki Wahhaj. The Shocking Economic Effect of B2B[M]. Goldman,Sachs & Co. Global Econimics,Februrary . [7] Georgiou,. E-Commerce has a Pos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A Panel Data Analysis fou Western Europe [R].2009. [8] Haltiwanger J, Jarmin R the Digital Economy[J].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2000. [9] Bo Digital Economy:what is new and what is not[J].Structural Change&Economic Dynamics,2004,15(3):245-264. [10] Michael J Zhang, Augustine A Lado.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a competency -based view[J]. Technovation,2001,21(3). [11] Anna Giunta, Francesco Trivieri.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evidence from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J]. Applied Economics,2007,39(10). [12] Imad Moosa. On the .-Chinese trade dispute[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2011,34(1). [13] Concetta efficiency and ICT investment in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J]. Applied Economics,2012,44(14). [14] 引用自《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 [15] 刘骏民. 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16] 成思危. 虚拟经济探微[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28. [17] 金碚. 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2(5):5-17. [18] 吴秀生,林左鸣. 以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定位“新”经济[J]. 经济体制改革,2006(2):12-16. [19] 刘晓欣.个别风险系统化与金融危机——来自虚拟经济学的解释[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4):005. [20] 于乐,潘新兴. “两化融合”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价值工程,2012,31(14):148-150. [21] 闫德利. 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其主体属于实体经济[J]. 中国信息化,2018(06):99-100. [22] 邬贺铨. 邬贺铨:数字经济就是实体经济[J]. 南方企业家,2016(12):18. [23] 王亚男. 两化融合中我国制造业的机遇、挑战与发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2):75-82. [24] 刘吉超,庞洋. 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 未来与发展,2013, 36(11):69-73. [25] 马化腾.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野终将消失[J]. 中国经济周刊,2017(18):82-83. [26] 陈养才.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J]. 中国煤炭工业,2018(06):8-12. [27] 何帆,刘红霞. 数字经济视角下实体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业绩提升效应评估[J]. 改革,2019(04):137-148. [28] 李晓钟,黄蓉. 工业背景下我国纺织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基于纺织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8(2):21-31. [29] 杨德明,刘泳文. “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J]. 中国工业经济,2018(05):80-98. [30] 倪萍. 两化融合对现代服务业影响的统计研究[D]. 重庆工商大学,2013. [31] 沈裕谋,张亚斌. 两化融合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03):70-77. [32] 谷唐敏. 两化融合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与区域差异[D]. 江西财经大学,2016. [33] 焦勇,杨蕙馨. 政府干预、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200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 经济管理,2017,39(06):6-19. [34] 刘桂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能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2017(10):48-50. [35] 马欢欢.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D]. 上海师范大学,2018. [36] 鲁春丛,孙克. 繁荣数字经济的思考[J]. 中国信息界,2017(02):32-35. [37] 孙克. 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变革、问题与建议[J]. 世界电信,2017(03):31-36. [38] 严震. 四川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问题初探[J]. 四川省情,2018(09):3-64. [39] 董浩,韩文泉. 山东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J]. 山东纺织经济,2019(03):5-7. [40] 卢永真,杜天佳,王佳佳,袁雪. 实体与数字经济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J]. 国家电网,2019(02):24-25. [41] 张丽哲.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评价的差异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8(24):37-39. [42] 严震. 四川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问题初探[J]. 四川省情,2018(09):63-64. [43] 倪晓炜,张海峰.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路径[J]. 中国电信业,2018(08):75-77. [44] 周士跃.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融合问题研究综述[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3):72-75. [45] 杨德明,刘泳文. “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J]. 中国工业经济,2018(05):80-98. [46] 王春晖.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J]. 通信世界,2017(33):9. [47] 许旭.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新模式与新路径[J]. 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29):49-51. [48] 司晓,孟昭莉,王花蕾,闫德利. 数字经济:内涵、发展与挑战[J].互联网天地,2017(03):23-28. [49] 陈畴镛. 把握数字经济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建议[J]. 决策咨询,2017(01):11-12. [50] 康伟,姜宝.数字经济的内涵、挑战及对策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0(05):12-18. 文章写于2019年6月,仅供参考!

农村产业融合难题研究论文

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全产业链或者产业链上多点增值,有搞种养的,有搞加工的,有搞销售服务和在第三产业上进行观光、休闲、养老、采摘、亲子、文旅等延伸价值的,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为综合产业,使农产品增值,让农民和农业企业增收。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和品牌农业的本质特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是中国矛盾的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同步是农业农村没有办法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同步。我们要求四化同步,四化短腿就是这个,所以需要追求产业振兴,需要追求一二三产业融合。现在中国已经有世界上最大的中产阶层,保守估计至少三个亿,乐观估计九个亿。九个亿多少,把全部欧洲人口加全部美洲的人口加起来等于九个亿。我们有这么多需求产生了,得需要有新供给。在这种情况下要催生新的业态,新的业态一定需要一产、二产和三产相加或者相乘,这是融合,是重要趋势。如果只做一产,就是农业版本靠天吃饭;如果只做二产,把农业做成二产就是靠地吃饭,靠密集的投入;如果是做农业三产化,可能靠人吃饭,靠人来消费,不管农家乐也好,还是各种各样的旅游也好。一二三产融合是尽量把农村的一二三产跟城市里面的倒置过来的一二三产相融合,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布局。我们知道农村肯定一产大,三产少,城市正好倒过来,两边相加或者相融都是很好的业态。在农业综合体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了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使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特产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载体,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农业综合体具有三大功能:社会公益性功能、企业盈利性功能和生态环保性功能,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途径和抓手。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长夜融合发展为entire我可以丽丽姐

产业经济与管理研究论文

可以借鉴参考他人的题目来进行寻找与自己匹配的论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管理学方向参考题目1、论起夜核心竞争力2、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研究3、消费者行为研究4、现代商务谈判5、激励理论的研究6、领导理论的研究7、组织发展与变革8、企业文化模式研究9、“扩展企业”运作研究10、企业协同效应研究11、企业智力资本研究12、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13、克服“克隆公司”现象14、大企业组织流程化设计15、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16、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17、入世后黑色家电的产业分析与企业对策18、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19、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安全的保障问题20、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21、论企业战略联盟22、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23、西部大开发问题的探讨24、企业的跨文化管理25、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26、企业如何应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27、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28、虚拟企业29、企业核心竞争力30、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问题的研究31、企业成长研究32、知识管理研究33、组织结构及形态演变研究34、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35、管理伦理与现代公司经营36、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37、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38、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39、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40、资本经营方式研究41、企业并购研究42、管理者收购研究43、战略联盟研究44、租赁经营研究45、定制生产模式的系统设计与管理46、全球化与企业生产战略选择4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支持体系的设计与管理48、JIT在我国企业的运用49、M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50、企业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51、企业生产性资源的计划管理52、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53、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54、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55、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56、公司治理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57、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58、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59、公司合并中关联人的利益保护问题研究60、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61、论管理创新62、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63、试论中国加入WTO的对策64、论组织怎样做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65、中国企业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66、国企法人治理结构难在哪儿67、中国股票市场应建立退市制度68、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69、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70、跨国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71、CEO的激励和监督机制72、企业的经营与发展73、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74、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75、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可控因素分析76、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控因素风险分析77、启示眼与借鉴:流通企业迈出国门78、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79、我国入世后,市场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预防80、入世后如何增强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81、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82、中国跨国公司的创建与发展8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发展契机84、企业模式的比较研究85、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迪与借鉴二、市场营销方向参考选题1、企业营销网络建设和管理问题2、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3、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4、客户关系管理(CRM)问题5、中外营销管理创新的案例分析6、网络广告理论与应用研究7、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研究8、网络营销的应用研究9、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模式研究10、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11、品牌策略探讨12、广告创意策略探讨13、各种类型的市场研究报告14、各种类型的市场营销策划方案15、关于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16、关于关系营销与建立顾客忠诚17、关于营销行为中的职业道德18、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19、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2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21、网络营销刍议22、WTO框架下的服务营销23、关于服务营销文化24、公关与品牌形象的塑造25、关于品牌运营的几个问题26、试论城市营销27、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现状与对策28、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对策2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30、新资本的成分在改变,资本的观念在更新31、试论发展中小企业的若干问题32、知识就是财富,就是新资本33、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34、关于中国就业的几个问题的探讨35、企业战略理论演变的研究36、多元化战略问题研究37、战略联盟问题研究38、核心能力问题研究39、我国家电企业价格大战的案例研究40、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41、战略性资源外包问题研究42、战略转型问题研究43、企业并购问题研究44、企业文化重建问题研究45、市场营销问题研究46、企业营销策划47、品牌战略研究48、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研究49、国际贸易问题研究50、关于提高我国商贸企业竞争能力的思考51、关于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思考52、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5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54、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赢得市场竞争优势55、对加入WTO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56、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57、零售业的业态创新与技术进步58、论农村市场的开拓59、中国零售业连锁经营与国际接轨探索60、第三方物流是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突破点61、网络广告研究62、定价策略与技巧63、消费者行为研究64、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65、品牌战略与决策66、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组研究67、绿色营销中的渠道建设问题研究68、入世对我国分销业的影响分析69、物流的电子商务化发展问题研究70、我国批发业的发展转型问题研究71、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72、公共关系管理研究73、某企业整体营销企划方案74、某企业营销现状诊断报告75、某企业年度营销计划三、人力资源方向参考题目1、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研究3、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研究4、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研究5、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管理与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6、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7、某市各种成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8、论人力资源管理公正性意义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10、人力资本投资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1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及完善对策分析12、工资理论——企业的薪酬管理13、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14、中小企业发展与管理研究15、家族企业管理研究16、加入WTO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7、21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8、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研究19、企业绩效考核研究20、企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研究21、企业人才激励与薪酬管理22、顾客满意与人力资源管理23、跨世纪人力资源开发研究24、企业财务管理研究25、浅议企业财务分析26、企业资本运营研究27、入世对中国IT业的影响28、中国风险企业发展战略初探29、试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30、入世后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31、电子商务企业的客户服务32、中式快餐的发展问题33、企业文化的塑造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加快发展,在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畜牧业经济管理是农业经济管理理论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畜牧业经济管理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策略

【摘要】 发展地区畜牧业的循环经济可提高粮食产量。减少污染、开辟新能源、增加农民收入。可参照禽-粪-饲料、畜-粪-渔-果、畜-沼-菜、草-畜-草等的循环模式发展。应采取的主要 措施 有:大力宣传、调整农牧业结构、秸秆过腹还田、先行示范、逐步推广、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等。促进欠发达地区畜牧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 畜牧业循环经济 模式措施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过程,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畜牧业是农业的转化产业,上连 种植 业,下连运销加工业,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畜牧业在全省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意义深远。

l.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是提高粮食产量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食粮畜禽数量大增,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建设的日益扩大,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今后粮食的增产只能靠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现阶段,为了提高粮食单产,大量的使用化肥,一是导致投入的边际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上升;二是土地板结,地力下降,致使粮食单产很难有大的提高。有效利用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不仅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土地有机物质含量,而且还可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的产量,真正达到以农养畜,畜返哺农,促进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有利于开辟新能源,缓解农村燃料紧缺

燃料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活,影响到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户燃料以煤、柴、秸秆为主,成本高,污染大,一些地方因燃料缺乏而砍林木、挖树根、铲草皮,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畜禽的代谢物――粪尿,是较理想的沼气原料,沼气的热值较高,5000J/m3,相当于lkg原煤或标准煤。据测算,每头牛的粪便每年可产沼气600m3,相当于500kg标准煤,如果合理应用,相当于每头牛直接增加经济效益300元以上【l】。利用畜禽类粪便生产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动物粪便不能有效利用给农村环境带来了较大污染。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对畜禽粪便进行再处理、再利用,可大大减少空气臭味和蚊蝇、病菌的滋生,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保障人畜健康;秸秆过腹还田、循环利用,可减少以往焚烧秸秆、随意丢弃秸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净化农田和大气环境;扩大人工种草、减少林木砍伐,可尽快恢复林草植被,保持水土,净化空气。

可形成新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据统计,目前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极低,70%的农作物秸秆被当作垃圾烧掉。农作物秸秆和粮食一样都是重要的农产品,是发展食草畜禽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加大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力度。发展秸秆饲料【2】。如果将农作物秸秆全部开发,全市可增加几十个加工厂,增加上千人就业,每亩农作物秸秆还可增加数百元的经济收入。

2.全省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模式

在畜牧业的发展上,应转变方式,变可持续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把畜牧业和农业、加工业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畜多-肥多-粮多-畜多的良性循环。根据全省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省畜牧业循环经济可走如下发展模式:

禽-粪-饲料(有机肥料)循环

该循环就是将鸡粪作为饲料原料,鸡粪中含有大量的氮、磷、蛋白质等可利用有机物质,将鲜鸡粪晾干,再用鸡粪膨化机进行膨化即可。膨化出的鸡粪不仅无臭味,而且色泽淡黄,有炒香味,可替代粮食饲料喂养畜禽。用同样 方法 制成有机肥后,可完全替代化肥,而成本仅是尿素价格的一半。

畜-粪-渔-果循环

该循环就是将畜禽粪便稍加处理(消毒)后,直接撒人鱼塘, 捕鱼 后,用鱼塘水浇灌果树,实现三赢【3】。此循环已被全国许多地区应用,效益十分显著,不仅降低了养鱼成本,而且减少了果树的施肥量,提高了果肉含糖量。

畜-沼-菜循环

经测算,每头标准畜可年产600多立方沼气,产生的沼气可以解决农户照明和生活燃料需要。除了将沼气用于生活之需外,还可把富余沼气通人种植蔬菜的大棚里,用于冬天增温,还可把沼液、沼渣作为蔬菜使用的肥料,用此肥料所生产的蔬菜能达到绿色要求。

草-畜-草循环

种草养畜是提高畜牧业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其效益。用牧草养奶牛,经济效益比种粮食高,并且能提高乳脂率,还能大幅度提高产奶量。

3.全省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我们认为,现阶段我省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可采取如下措施:

大力宣传,提高农民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意识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农民明白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科学道理和综合效益。农民才能转变为自觉行动。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 教育 和技术的普及来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要积极引导科技人员进行畜牧业清洁生产和资源再利用开发研究,并在农村搞好模范试点,推广和普及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调整农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开发为依托,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退耕种草和饲用玉米面积。基于目前约三分之一粮食用作饲料的现实和饲料粮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应按人畜分粮的要求,对现有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把饲料生产纳入种植计划,促进土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改变过去种玉米以收籽实为主的传统,把青贮玉米、高蛋白玉米等专用玉米的种植作为调整玉米品种的主导方向.以解决冬季多汁饲料缺乏问题。

推行秸秆过腹还田,提高秸秆的饲料利用率

目前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的途径主要有:秸秆直接还田、秸秆堆沤还田、秸秆气化作能源、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等【4】。上述方法,有的生产成本高,有的技术尚不成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秸秆利用问题。秸秆过腹还田,在我国目前是一项技术上最成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好的利用方式,具有秸秆利用量大、节约饲料用粮、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牧业良性循环等综合优势。

先行示范,逐步推广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相关的技术如何配套、工作如何开展,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应尽快选择一批不同地域的代表性乡村,通过财政扶持,先行试验示范【5】。在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上,应以资源利用量大、覆盖面广、技术成熟、投资相对较小的秸秆过腹还田、新式沼气池推广等为主进行示范,取得 经验 后再在全市推广。

坚持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相结合

发展循环畜牧业,必须改变现有生产方式,由注重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式外延发展,转变为数质并举的集约型发展【6】。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把发展重点放在促进畜牧业规模成长和质量提高上及有效物质循环利用上,依靠科技进步,注重产业升级和功能开放,真正使可利用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母瑾,王林喜,邱清廉.重视解决“养牛致贫”现象[N].北方经 济报, 2005-Ol- 12.

[2] 滕有正,鸟海芝.草原循环经济与畜牧业产化经营[J].内蒙古 财经 学院学报, 2007,28(1):25-28.

[3] 林天锋.努力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 院学报,2005, 22(5):97-101.

[4] 林向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23 (1):23-26.

[5] 郝继明.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着力点[J].贵阳学院学报,2007,2 (1):50-54.

[6] 刘学敏.循环经济机制与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7,23(1): 21-22.

试谈发展现代畜牧业管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就发展现代畜牧业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发展措施,以此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畜牧业:管理:经济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加快发展,在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畜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现代畜牧业管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一)建设现代畜牧业有利于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现代畜牧业建设的进程和水平。畜禽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是现代化畜牧业的重要特征。现代畜牧业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以发展高效、生态、品牌畜牧业为目标,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建设现代畜牧业,要通过改善生产环节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规范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扩大优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提高畜禽的生产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为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供了可能。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根本措施,通过建立优势产区,以畜牧企业为龙头,以培植世界知名品牌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畜牧业,不断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畜牧业与消费者健康畜牧业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深远,可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从积极影响来看,畜牧产品消费大大有助于人们的健康。从不利影响来看,主要是畜牧业生产中的公共卫生问题,如药物残留的影响(瘦肉精、抗生素等),动物疫病的影响(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畜牧产品的安全性如何,饲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发展现代畜牧业,就是通过舍饲化、集约化和企业化,一方面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提供出更多的畜产品,另一方面更好地控制药物科学合理使用,更好地防控禽流感等各种动物疫病,从而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三)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畜牧业,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已达600多元,占到现金总收入的30%,在一些畜牧业主产省超过了50%,四川省已超过60%。建设现代畜牧业,可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不断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大力发展畜牧业,不仅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副产品,而且带动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业、兽药、食品、制革、毛纺、畜牧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目前,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达1亿多人。2005年与我国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饲料工业、畜产品加工、兽药等产业的产值超过了8000亿元。2005年饲料工业的产量达到1,07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八分之一,居世界第二位,产值为2742亿元。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 渠道 ,成为繁荣经济的重要途径。

二、不断提高发展现代畜牧业管理水平,实现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目标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积极发展畜牧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一要突出抓好优质高产人工牧草、饲料作物生产基地建设和农副秸秆加工利用,不断提高牧草的利用效益。二要着力搞好天然草地恢复与建设,充分发挥草地生态屏障功能,推动畜牧业稳定发展。同时,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要充分利用冬闲地突出抓好多年生牧草和一年生牧草及粮草轮作的种植。加强草原防火、鼠虫害防治、对草原灾害、草原纠纷和草原违法处理率达100%;及时监测、及时治理、减少损失,提高草地生态建设服务能力。三要着力推行畜禽清洁生产,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要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运用生态养殖新理念、新工艺,积极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无害化处理及利用等生态养殖技术,大力推行猪沼果等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以畜牧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产业化是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畜牧产业化经营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使生产、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可有效地将分散的个体生产与市场联结起来,既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又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加工增值的自我良性循环,解决畜牧业效益低的问题。

(三)坚持科学管理这个理念,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兴牧的第一要务,加快畜牧业科技体制和兽医体制改革,着力提升畜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畜牧兽医人才资源配置,加大对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人员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快现代畜牧科技知识的更新和普及,全面提高畜牧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培养懂管理、善经营的畜牧企业家,带领和帮助农牧民发展畜牧生产。深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增强农民应用科技、掌握职业技能的能力,让传统农民转化成现代农民和现代农业企业家,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发展高效、低耗的现代化畜牧业,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科技进步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支撑。

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保护环境是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根本?在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从而达到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的目的。

(五)加速畜牧产业化经营。

要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通过发展畜牧业实现持续增收的能力。要鼓励加工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将初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系起来,各环节利益统一起来,形成良性循环。更主要的是通过联结加工,进一步拓宽市场,增加系统的整体效益,企业发展,农民收益稳定,消费者满意。这是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现代畜牧业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光荣而又神圣的事业。因此,积极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方略,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不断加大畜牧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是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提供一些产业经济学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制度环境构建2.加入WTO后我国电信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3.基础设施领域的民营化问题4. 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融资问题5.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问题6.城市化进程中的二元结构难题及对策研究7.城市化与二、三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8.从电力严重短缺看基础性产业的市场化改革9.从电力短缺看基础性产业超前建设的必要性10.基础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超前建设程度的研究11.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与路径12.“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发展研究13.产业集群与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14.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15.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及其创新转型17.中小企业集群组织结构研究18.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及其相关问题研究19.论我国医药价格形成机制20.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管制政策21.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22.医疗服务市场化与医疗体制改革23.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24.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机制研究25.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问题(包括水价、管理体制等)26.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研究27.某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问题28.矿业安全问题研究29.目前我国煤、电价格冲突问题研究30.对我国邮政产业管制体制改革的分析31.论我国民航产业的放松管制及其管制政策32.论我国城市公用事业融资体制改革33.后WTO时代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34.流通产业政府管制研究35.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研究36.第三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37.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流通产业连锁化发展研究

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研究论文

有一个现象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这个现象就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变得愈加紧密。 不过,现在正在发生的这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与互联网时代的那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是存在着本质区别的。 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是通过平台模式来实现的,所谓的平台模式其实就是通过资源的集中与整理来实现高效撮合与对接。 现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则是通过一种全新的形式来实现的,继通过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上的应用来实现。 我们看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虚拟经济的元素在制造、物流等实体经济上的应用就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以阿里、 京东 和拼多多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开始了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应用上的真实探索,我们看到的灵犀制造、多多工厂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出现的。 当这些现象开始不断出现的时候,其实正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虽然产业互联网这个词汇当中含有“互联网”一词,但是,它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真的不大,真正驱动产业发展和变革则是以大数据、云计算、 区块链 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 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不大,但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则是诞生于互联网的母体,缺少了互联网提供的营养,它们的发展和进化将会举步维艰。 或许,这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字眼里依然有“互联网”的元素存在的根本原因。 尽管产业互联网本身依然与互联网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但是,产业互联网底层运作逻辑与互联网的底层运作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本在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和运行逻辑早已不再有效。 这才是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真正有所区别的地方,认清了这个地方,并且真正将这个地方进行深入,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跳出以往的牵绊,进入到属于自己的新阶段。 产业互联网:源自互联网,超越互联网 一味地割裂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是不对的,一味地强化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同样是不对的。 正确地看待,并且理顺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确保产业互联网可以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 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产业互联网,源自互联网,却又超越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自我校正与回归。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以往的以线下为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开始转移到了线上。 这带来的是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实现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全新发展。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看到互联网式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完美的,它对于资本和流量的极度依赖,最终让它的发展缺少了稳固的根基,一旦资本和流量的红利不再,所谓的繁荣必然面临诸多问题。 我们看到的一系列的互联网乱象,正是这种矛盾的直接体现。 校正互联网式的,以资本和流量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从而让互联网与行业本身产生更多联系,并且用互联网去改变行业本身的痛点和难题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产业互联网便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出现的。 通过兼顾互联网时代并未兼顾到的领域,通过改造互联网时代并未改造完成的任务,产业互联网扮演的是互联网的接棒者和传承者的角色。 以阿里、京东和拼多多为代表的互联网玩家们对于产业端的关注,正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为什么产业互联网的萌芽最先出现在这些资深互联网玩家的身上?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玩家真正明白他们在互联网的模式之下缺少了什么,忽略了什么,于是,他们开始通过自我修正的方式来弥补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缺失,从而投身到产业互联网时代大潮里。 可以说,没有了互联网,就没有现在的产业互联网,没有了互联网的玩家,就没有现在产业互联网的玩家。 然而,尽管产业互联网源自于互联网,但是,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们所做的并不仅仅只是互联网时代的事情,或者是说他们早已不再做互联网的事情。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玩家们所做的其实是改造产业端的工作,通过新技术的方式来改变产业端的生产和制造流量,最终完成的是产业端的升级和改造。 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其实是超越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逻辑的,它既是对互联网的校正,又是对互联网的回归。 产业互联网的底层技术诞生于互联网的母体里。提及产业互联网,我们提到最多的就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并且很多人说产业互联网的底层驱动技术早已不是我们经常所看到的互联网技术。 话虽如此,但是,我们看到很多的底层技术其实都是诞生于互联网的母体里的,缺少了互联网这个母体,所谓的新技术便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大数据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发展脉络。 何为大数据?所谓的大数据,其实就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重新的梳理、整合与再造。 那么,这些海量的数据究竟从哪里来呢? 很明显,这些海量的数据背后其实正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孜孜以求的海量的流量,流量即数据,数据即流量,没有了流量就没有数据,没有了数据流量同样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不能因为为了加持大数据的概念就忽略了它与流量之间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也不能因为流量的强大而忽略了数据的整合与再造。 正确看待流量与数据关系,不仅是一种成熟,同样是一种发展的新开始。 大数据如此。人工智能就不是这样吗?其实,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与大数据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很多时候,我们提及人工智能会将它与算法联系在一起,所谓的人工智能不过是将大数据加入了算法的元素而已。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所认为的人工智能其实就是一种大数据的再计算和再应用。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大数据来源于流量,而人工智能又是大数据的再计算,所以,从本质上来看,人工智能依然是以流量为源头的。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都与流量之间存在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区块链其实依然与流量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区块链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去中心化,激活个体的积极性,这个个体,其实就是流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块链的改造和激活的对象,正是互联网时代的那些逐渐沉寂的流量。 我们看到的那些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其实都与互联网时代的流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为了彰显产业互联网的领先而一味地割裂它与互联网的联系,或许,我们恰恰失去了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底层技术提供营养的流量,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真正将互联网看成是新技术的母体,并且建构一个全新的发展逻辑,才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真正发展的正确之义。 产业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改造对象的。经过了互联网时代的洗礼,所有的行业都与互联网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在,各行各业里,我们几乎都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影子。 对于产业互联网来讲,它主要是以产业为改造对象的,在我们将产业看成是改造对象的过程中,如果忽略了互联网的存在,其实是没有完全把握产业发展的真实状态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互联网同样是与互联网有着很深的联系的。 忽略了互联网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对当前行业发展的真实状态有一个完整的判断,更加无法找到改造产业的正确方式和方法。 离开了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就失去了改造对象,离开了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就失去了正确对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同样要正确认识和看待互联网。 互联网即是产业互联网的改造对象,同样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从改造对象的角度,我们同样可以看出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存在着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产业互联网的玩家衍生于互联网,互联网又为产业互联网提供改造对象,没有了互联网,就没有产业互联网玩家,更加没有产业胡来那我的改造对象,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同样变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管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产业互联网是源自于互联网,而又超越了互联网。 一味地割裂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的,一味地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困囿于互联网的发展逻辑同样是不对的。 只有真正认清,并且正确看待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发展才有意义。 互联网视角下,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之道在哪? 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告诉我们,若要找到产业互联网的正确发展之道,就必须正视互联网的存在。 在互联网的视角之下,寻找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之道,才是真正将产业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带入到新阶段的关键。 不断向互联网要生产力,而非一味地割裂与互联网的联系。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极力撇清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人开始谈互联网而色变。 这种简单的、武断的做法非但无法有利于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甚至还有可能将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到发展的死胡同里。 只有不断向互联网要生产力,不断挖掘互联网的宝藏,我们才能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积蓄能量。 所谓的向互联网要生产力,首先是要挖掘互联网本身对于新技术的能量供给能力,不断为新技术的发展来提供营养,让新技术从萌芽走向成熟;其次是要真正明白互联网的弊端和短板,通过弥补互联网的弊端和短板来找到行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不断弥补互联网的弊端和短板来找到产业互联网的切入点; 第三是要优化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找到互联网式的商业模式的弊端,通过不断完善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来打造出属于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正确的商业模式。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被诸多产业互联网的玩家认为是正确的S2B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的终极状态,未来,产业互联网的产业模式同样还将会发生不断地进化和优化,最终让形成一种全新的模式。 这种模式应该彻底摒弃了平台的概念,真正站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角度来出发的全新的存在。 不断将互联网下沉,而非继续做旁观者和观察员。虽然互联网时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将人们的生活从线下为主带入到了线上为主的时代,但是,互联网的玩家们始终都是站在一种旁观者或者中介者的角度来审视与看待行业的发展的。 这是互联网时代出现那么多的互联网平台的根本原因,同样是互联网玩家在改造行业时略显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彻底破除互联网玩家们的这种旁观者和观察者的角色定位,通过不断下沉到行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来寻找到适合产业互联网时代发展逻辑的正确方式和方法。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以阿里、京东和拼多多为代表的头部的互联网玩家开始下沉到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随着他们的这种运行模式的成熟,我们还将会看到更大的下沉,并且衍生出来更多新的发展模式,直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从这个逻辑上来看,如果站在互联网的视角下寻找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正确发展之道的话,不断将互联网下沉,不断利用互联网的触角,深入到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全面的融合,才是产业互联网时代正确的发展之道。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以赋能和改造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之道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以此为起点,真正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完全结合,才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终局。 结语 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并且找到真正适合产业互联网的正确发展之道,才是产业互联网真正发展成熟的标志。 这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必然和趋势。 然而,产业互联网刚刚萌芽的现实,导致了人们依然没有理顺它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产业互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以互联网为立足点和出发,寻找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之道,最终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完美结合,才能让产业互联网不再俗套,而是有所创新。

摘   要 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经济体正处于一个更先进更高级的经济阶段——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正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因此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为深入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产业转型升级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一)数字经济的涵义 什么是数字经济?最早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是DonTapscott,DonTapscott(1996)在《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和危险》中指出,数字经济是“利用比特而非原子”的经济。[1]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各国对数字经济的理解及发展重点也大相径庭。 在中国,一般以2016年杭州峰会《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的表述为准,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2]同中国一样,韩国和俄罗斯也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是韩国对其的定义更为广泛,认为“数字经济是基于互联网在内的所有信息通讯产业为基础的所有经济活动”;俄罗斯认为这种经济活动是用来保障国家利益的。[3]反观美国、法国,对数字经济的理解是基于数字经济的测算,美国对于数字经济的测算包括电子商务和数字服务两部分[4],法国则是从行业的角度来进行测算的。英国研究委员会(2010)对数字经济的理解着眼于产出角度,认为其是通过人、过程和技术发生复杂关系而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澳大利亚则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移动电话和传感器网络等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球性网络化的社会进程。[6] (二)实体经济的涵义 次贷危机之后,各业界频繁使用“实体经济”,美联储从行业市场区分的角度将实体经济定义为除去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刘骏民(2003)却不主张这种做法,他认为实体经济是以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7]而成思危(2003)从物质生产角度对实体经济进行定义,他认为实体经济就是与具体的产品生产及为增加产品价值的经济活动。[8] 但对于服务业是否属于实体经济,学者们的争议不断。金碚(2012)认为实体经济应该包括一、二、三产业中直接服务业和工业化服务业[9],所以金碚认为部分服务业也隶属于实体经济。同时,金融时报词典(Financial Times Lexicon)和经济术语(Economic Glossary)中都认为实体经济是一种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一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经济活动。吴秀生和林左鸣(2006)对此持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实体经济仅仅包括物质生产活动,[10]服务业不属于实体经济,应隶属于广义虚拟经济。刘晓欣(2011)则根据马克思的“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分类”来定义实体经济,她认为狭义的实体经济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和商业以及相关的物质生产但不包括服务业,但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二产业,还有部分第三产业,如虚拟经济、高端服务业。[11] 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基本理论 (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内涵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近几年才提出来,因此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研究的不多,同时融合涉及不同方面、层次、内容,是一个极为抽象、宽泛的概念。其中于乐和潘新兴(2012)认为:狭义的是指数字信息技术与工业、农业、建筑业和商业以及相关的物质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广义的是指工业化的社会进程和数字化的社会进程相结合的进程。[12] (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 1、实体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基础 学界对于数字经济是融入而不是取代实体经济这一观点达成共识。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无疑奠定了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我国全面小康的目标不能片面的强调数字化,而应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出发,将数字经济融入农业、工业、服务业,整体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于乐,潘新兴,2012)离开了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字化和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两面,两者缺一不可。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闫德利(2018)认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产物就是“数字化的实体经济”,它是数字经济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主体属于实体经济[13];邬贺铨(2016)基于数字经济就是数字化的工业经济、数字化的农业经济的理解,认为数字经济就是实体经济[14]。马云(2018)也指出数字经济本身就是实体经济,它们既非各自独立存在,更非相互对立地存在,因为只有拥抱了数字技术的实体经济,包括制造业、服务业、流通业,才是真正健康、有前景的实体经济。 2、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动力源泉 国内外学者对数字经济的认识基本呈一致观点,他们认为数字经济能够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是实体经济的动力与源泉。其中Brookes, Martin和Zaki Wahhaj(2000)通过观测电子商务对日本和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认为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典范,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15]另外,Georgion(2009)测算电子商务对英国、德国等13个西欧国家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电子商务通过提升公司市场表现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16] 王亚男(2011)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仅能改变制造业原有的增长模式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更能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寻找制造业新的增长点。[17]刘吉超和庞洋(2013)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数字化革命和分布式能源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将带来分布式、社会化、网络化的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分散、开放、合作的社会商业架构和商业模式,以信息化改造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全流程、通过服务化将经营重心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是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路径。[18]马化腾(2017)认为,“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手段,目前“互联网+”带来的各行业的改变只是开始,但在不久的将来,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会重塑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19]陈养才(2018)发现煤炭行业在两化融合的推动下,转型升级效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产业技术得到升级、实现产业化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提高,煤炭绿色发展落到实处以及煤机装备制造水平提升。[20] 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才开始信息化发展,所以国外学者直接探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问题比较少,多数是研究信息技术与产业转型、企业发展之间的关联。(1999)认为将信息技术嫁接到传统产业、产品和工艺方面,会提高相关企业的生产率。正如Salvador和Ikeda所说,互联网可以通过信息透明化释放巨大的价值,大数据时代会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和组织间管理规则。 然而,Michael等(2001)认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并不一定能够直接增强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对竞争优势的潜在贡献则是通过其对独特组织能力的开发和利用的影响。[21] Anna Giunta和Francesco Trivieri(2007)通过对约万家公司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使用IT采用指数作为因变量,对这些公司进行了有序的probit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地理位置、员工的职能构成、研发活动、分包、出口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都是意大利中小型制造企业采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决定因素。[22]。 Moosa(2011)通过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和制造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现融合中的企业能够利用信息化网络来构建拓展生产模式,从而实现网络化、集约化制造,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进而利用更加人性化的生产组织来降低经营风险。[23] Concetta Castiglione(2012)使用translog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估计1995年至2003年期间意大利制造公司的信息通讯技术(ICT)对技术效率(TE)的影响,结果信息通讯技术(ICT)投资对企业的技术效率(TE)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4] (二)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企业效益或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上进行研究。实证研究结果均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企业效益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各地区融合水平各有差异,导致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何帆和刘红霞(2019)利用A股2012~2017年数据考察实体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业绩提升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数字化变革显著提升了实体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发现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以及增强创新能力,可以有效实现企业数字化变革的经济效益提升。[25]李晓钟和黄蓉(2018)为研究分析了实体经济(纺织产业)与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及其驱动纺织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机理,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通过构建两大产业融合评价模型,实证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与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和产业融合水平呈正相关,同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纺织产业创新能力、出口规模及出口质量等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26]杨德明和刘泳文(2018)为探讨“互联网+”对传统企业业绩的影响,采用2013—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并构建反映传统企业实施“互联网+”的指标,实证研究发现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显著提升了公司业绩[27]。倪萍(2013)基于重庆市数据对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信息化建设,会显著加快重庆市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且后续作用会互相产生积极发展的影响,[28]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出之前,被称作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由于两化融合提出较早,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为丰富。主要研究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果、作用机理与区域差异。 张亚斌等(2014)利用协调发展系数法和SBM-Luenberger指数法分别测度了区域两化融合质量和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结果表明,重化工业化趋势不利于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而区域两化融合质量的提升可以有效改善,提高区域工业环境质量绩效,进而促使工业向绿色发展转型。[29]谷唐敏(2016)通过对全样本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进行回归分析我国30个省市2010-2014年考察两化融合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效果与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两化融合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呈现显著区域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最大,但东、中两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却逐步减弱。[30]焦勇和杨蕙馨(2017)研究表明,两化融合耦合程度和增值能力、政府干预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同时发现不同区域融合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影响,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出正向影响。[31]刘桂林(2017)以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和应用效益三个测度两化融合水平的分指标探讨了两化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基础环境和应用效益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相对显著,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提升应用效益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32]马欢欢(2018)分析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显著的正向效果,且作用最强;且不同区域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不同,其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东部地区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33] 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诸多问题。而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认识融合发展中问题,并及时解决,才能够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康发展。 (一)产业结构发展失衡 网络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应用,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但发现存在三次产业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第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远超一、二产业;而且,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极不不均衡;同时,数字经济生产领域技术、资源投入不如消费领域多,在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变革上远低于发达国家。(鲁春从,孙克,2017[34];孙克,2017[35]) (二)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大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但是由于许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力普遍不足,存在着资金、技术和融合性人才缺乏,而导致缺乏创新,数字技术运用水平低下,以及涉及数字技术的领域其从投入应用到产生收益周期较长,亟需完善传统产业软硬件的基础发展。(严震,2018[36];康伟,姜宝,2018[37];方晓红,2019)同时,由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使得实体经济逐渐出现企业退出、不良资产积累等问题,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小的冲击,反过来因为融合后主体、行为、环节更为复杂,联系更为紧密,从而导致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便极可能波及整个经济。(孙克,2017) (三)新旧动能转换支撑不足 数字经济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但多数传统产业存在着高转换成本、搞试错成本和风险、大信息化投入、强资产专用性、长投资周期、等运用数字信息技术的动力不足问题;传统产业存在着较强的固化思维,使得数字信息技术子在实体经济中应用难度大,并且由于新兴产业刚进入,行业标准不够完善甚至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前进的脚步;由于传统企业内部大多信息化基础较差,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足,使得企业内部基础无法与外部服务体系相协调。(方晓红,2019)同时,由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会使得企业原因的生产方式、生产模式发展变革,会对传统产业相关部门造成不小的冲击,因此这些组织部门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但据研究表明,这个适应性调整的时间,即从数字信息技术投入到产生收益所需时间为3-10年。(孙克,2017) (四)高层次人才缺乏 数字经济产业在我国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精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本来就缺乏,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便要求复合型人才,这远不能满足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地,对于依稀中小制造企业来说,由于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无法实现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产业完美的进行融合,从而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方晓红,2019)同时,普通高校培养方向重理论、轻实操,课程设置跟不上企业实际需求。(康伟,姜宝,2018) (五)自主创新能力差 近年来,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从技术方面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只是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而在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方晓红,2019)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来看,我国的技术创新力水平低下,其中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从目前来看,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并没有没有形成技术扩散后的吸收和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反而大多数企业基于眼前的利益,往往在引进核心技术后便进行模仿,以至于制造业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状态。(王亚男,2011) 五、总结性评述 (一)评述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研究,对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发现西方学者直接研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文章较少,大多是研究信息技术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对两化融合研究相对较为丰富,然而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实证研究仍旧太少。但实证分析侧重于研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即基于整个国家或区域的视角研究产业间的转型升级,没有具体到某个省市、某个产业内的转型升级。由于我国各省份产业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的主导产业不同,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具体产业的发展不具有针对性,相关建议适用性不强。 从目前文献来看,对于数字经济的研究大多基于“数字”或信息技术视角,从经济视角的较少,并且由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2016年才提出来的,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咨询机构、互联网企业等相比学者来说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中具体的细分领域入手进行的实证和案例研究较多,系统性的理论分析较少。 (二)展望 数字经济发展历史并不长,且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容融合发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需要加强相关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理论方面,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本质与内涵,来挖掘数字经济的价值对传统产业的作用机理,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出明确的道路;实证方面,今后的研究可以具体到省市的具体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具体作用,以弥补目前研究领域的空白。 同时,现今的研究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测定的研究相对较为丰富,但是缺乏系统的关于数字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测度的指标,因此今后应注重融合的测度及评价。因为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数字经济的特点,还充分考虑到实体经济的结构特征。此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反映两者融合的成熟度,从而可以指标帮助企业及政府有效找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今后研究中的一大重点,应该分别构建一套完备、系统、权威的总体评价指标模型和反映区域、各行业的评价指标模型。 参考文献: [1] Don Tapscott. 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in the age of network and intelligence. ,1996. [2] Предложения Экспертногосоветапр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е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поразра боткепрограммы《Цифроваяэкономика》.23января 2017г.Цит.поэл.версии .(). [3] ,BEA Advisory the Digital Economy[EB/OL].  . [4] UKGovernment,Digital economy act2010[EB/OL].  . [5] Australian digitale conomy strategy[EB/OL].   economy strategy. [6] Brookes,Martin,Zaki Wahhaj. The Shocking Economic Effect of B2B[M]. Goldman,Sachs & Co. Global Econimics,Februrary . [7] Georgiou,. E-Commerce has a Pos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A Panel Data Analysis fou Western Europe [R].2009. [8] Haltiwanger J, Jarmin R the Digital Economy[J].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2000. [9] Bo Digital Economy:what is new and what is not[J].Structural Change&Economic Dynamics,2004,15(3):245-264. [10] Michael J Zhang, Augustine A Lado.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a competency -based view[J]. Technovation,2001,21(3). [11] Anna Giunta, Francesco Trivieri.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evidence from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J]. Applied Economics,2007,39(10). [12] Imad Moosa. On the .-Chinese trade dispute[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2011,34(1). [13] Concetta efficiency and ICT investment in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J]. Applied Economics,2012,44(14). [14] 引用自《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 [15] 刘骏民. 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16] 成思危. 虚拟经济探微[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28. [17] 金碚. 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2(5):5-17. [18] 吴秀生,林左鸣. 以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定位“新”经济[J]. 经济体制改革,2006(2):12-16. [19] 刘晓欣.个别风险系统化与金融危机——来自虚拟经济学的解释[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4):005. [20] 于乐,潘新兴. “两化融合”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 价值工程,2012,31(14):148-150. [21] 闫德利. 数字经济是融合性经济,其主体属于实体经济[J]. 中国信息化,2018(06):99-100. [22] 邬贺铨. 邬贺铨:数字经济就是实体经济[J]. 南方企业家,2016(12):18. [23] 王亚男. 两化融合中我国制造业的机遇、挑战与发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2):75-82. [24] 刘吉超,庞洋. 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 未来与发展,2013, 36(11):69-73. [25] 马化腾.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野终将消失[J]. 中国经济周刊,2017(18):82-83. [26] 陈养才.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促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J]. 中国煤炭工业,2018(06):8-12. [27] 何帆,刘红霞. 数字经济视角下实体企业数字化变革的业绩提升效应评估[J]. 改革,2019(04):137-148. [28] 李晓钟,黄蓉. 工业背景下我国纺织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基于纺织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8(2):21-31. [29] 杨德明,刘泳文. “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J]. 中国工业经济,2018(05):80-98. [30] 倪萍. 两化融合对现代服务业影响的统计研究[D]. 重庆工商大学,2013. [31] 沈裕谋,张亚斌. 两化融合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03):70-77. [32] 谷唐敏. 两化融合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与区域差异[D]. 江西财经大学,2016. [33] 焦勇,杨蕙馨. 政府干预、两化融合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200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 经济管理,2017,39(06):6-19. [34] 刘桂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能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2017(10):48-50. [35] 马欢欢.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D]. 上海师范大学,2018. [36] 鲁春丛,孙克. 繁荣数字经济的思考[J]. 中国信息界,2017(02):32-35. [37] 孙克. 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变革、问题与建议[J]. 世界电信,2017(03):31-36. [38] 严震. 四川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问题初探[J]. 四川省情,2018(09):3-64. [39] 董浩,韩文泉. 山东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J]. 山东纺织经济,2019(03):5-7. [40] 卢永真,杜天佳,王佳佳,袁雪. 实体与数字经济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J]. 国家电网,2019(02):24-25. [41] 张丽哲.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评价的差异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8(24):37-39. [42] 严震. 四川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问题初探[J]. 四川省情,2018(09):63-64. [43] 倪晓炜,张海峰.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路径[J]. 中国电信业,2018(08):75-77. [44] 周士跃.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融合问题研究综述[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3):72-75. [45] 杨德明,刘泳文. “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J]. 中国工业经济,2018(05):80-98. [46] 王春晖.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石[J]. 通信世界,2017(33):9. [47] 许旭.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新模式与新路径[J]. 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29):49-51. [48] 司晓,孟昭莉,王花蕾,闫德利. 数字经济:内涵、发展与挑战[J].互联网天地,2017(03):23-28. [49] 陈畴镛. 把握数字经济机遇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建议[J]. 决策咨询,2017(01):11-12. [50] 康伟,姜宝.数字经济的内涵、挑战及对策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0(05):12-18. 文章写于2019年6月,仅供参考!

浅谈新经济下网店与实体店的矛盾与互利共赢论文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渠道不断拓宽的同时还带动了网店的批量涌现和成功运营,这让实体店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影响。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新经济下网店与实体店的矛盾与互利共赢”的电子商务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新经济背景下网店与实体店的发展现状和矛盾

摘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经济发展逐渐走向了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渠道不断拓宽的同时还带动了网店的批量涌现和成功运营,这让实体店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影响。文章简述了网店和实体店面的发展史,并列举了两者产生的典型矛盾,通过分析矛盾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运用各种功能补偿以及整合营销的方式来缓解和消除两者冲突,使两者做到互利共赢。

关键词: 电子商务;网店;实体店;矛盾;互利共赢

自2014年以来,全国多地出现“关店退租”现象。继关闭济南门店后,百货业巨头百盛了关闭了位于江苏常州的新北门店,这已是近2年内百盛关闭的第6家门店。李宁实体店已经关掉1800多家,未来三至五年全国有近80%的书店将关门,服装店、鞋店有近30%将关闭。半年报显示,多家A股上市百货公司业绩亮红灯,其中南宁百货净利润同比下降达,杭州解百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达44%,广州友谊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3%.电子商务大潮冲击下,百货商场越来越有沦为“试衣间”的尴尬。

1新经济的特征及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互联网不断发展,我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形态就一直处于一种急剧的变化中。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我们需要面对的矛盾现象日益增加。例如,科技的飞速进步,改变着我们对市场经济微观主体边界的认识;在线虚拟空间的网络性,改变着人类沟通的方式;企业间的关系不再是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竞争关系,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依存度的提高,一种以合作为本,竞争为辅的新型伙伴企业关系渐渐显露头角。

为了能够确切地描绘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新经济”应运而生。新经济的四点特征,即信息化(信息技术逐步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知识化(知识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凸显)、人本化(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以客户的需求为重)、全球化(资源配置遍及全球)。

而且新经济的这四种时代特征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循环属性,人本化的形成被信息化和知识化推动着,而其又在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化的`不断加速直接导致了知识价值不断实现和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从而实现了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推动。

2网店及实体店的发展

网店及实体店的含义

所谓网店,顾名思义就是网络商店(虚拟店铺),它其实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它能够让人在网上浏览图片的同时,对图片所展现的物品进行实际的购买,并且通过多种多样的在线支付手段进行支付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的网站。但在实际生活中,网店大都使用各种大型网络贸易平台来完成交易如天猫、拍拍、易趣等。这主要是因为,个人制作电子商务站点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和技术含量。

实体店是网络购物兴起后出现的名字,它与网络店铺相反,网络店铺是虚拟的,而它则是真实存在的。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实体店是传统产品的销售终端。实体店是借助一定的硬件设施建立起来的,它的地点相对固定并以盈利为目的。它的商品既能是实物,也能是虚拟商品(如翻译,充值卡等服务)。

网店与实体店的发展现状

网店的发展

网店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被广大消费者所青睐。但网店产生的初衷其实并不是为了进行网上贸易,只是为了展示产品,从而让浏览者对所浏览的物品有更全面的认知。

但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网店也有了显着地改善,它从一开始的单一的网上产品展示,逐步演变成一种不仅仅可以用来展示商品,还可以让浏览者进行实际购买行为。

网店来源于电子商务,因此它的发展也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从1999年发展至今实属不易,总的来说,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电子商务经历了起步期(1999年)、冰冻调整期(2000-2002年)、恢复回暖期(2003-2005年)、高速发展期(2006-2008年)、转型升级期(2009年至今)。

以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集团为例:马云在1999年和18名同事用50万元成本创立阿里巴巴,一路艰难发展到2002年开始盈利,在2003年谋求改变成立淘宝网,2004年发布支付宝。在2005年,淘宝宣布个人开店免费,这大力地推动了网店的发展,并为淘宝打下了夯实的群众基础,不得不说,马云走的每一步,日后看来都堪称绝妙。2011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将淘宝网分拆为三个独立的公司:淘宝网、淘宝商城和一淘,以更精准和有效地服务客户。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改名天猫,以实现在之前利益切割之上更为独立的品牌切割。将现有阿里巴巴集团子公司的业务升级为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淘宝网、天猫、聚划算、一淘和阿里云七个事业群。要重视的是这一年爆发了线上与线下的价格战,电商渠道对传统渠道的冲击和替代逐步显现。

2013年淘宝余额宝业务开创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先河,也给移动电子商务开辟了一个新的入口---移动金融。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11月11日“购物狂欢节”,阿里巴巴支付宝成交额超过350亿元,2014年达到600亿元。可以说,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扩大了就业和内需,带动了物流金融宽带基础设施发展,促进了零售批发、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实体店近年来的发展

相比网店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相反,实体店的发展态势则较为惨淡,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众多小商家都选择结束实体店的经营。因为在高额的库存金额和租金负担以及金融危机的重创下,经营实体店想要盈利对商家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当然,实体店也有发展较为优秀的,他们拥有愈发成熟的信息技术与物流的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传统门店的得以蜕变。它们发展主要通过“开源”和“节流”.“开源”就是让门店变成物流基地。这个比较典型的就是必胜客最早兴起的HS服务,现在肯德基也开始了这项服务,具体来说比如加班订餐:人们可以在午饭下班后到门店去看到实物并且咨询,而上班时间以网络和电话为平台发生购物行为的。这不仅仅扩大了辐射区,同时由于其传统的能够让顾客看到真实商品,购物氛围以及实体店使得顾客产生的信任感等一个都没有被弱化,更加促进了销售。

“节流”就是让门店变成展示中心。以大型电器店苏宁、国美为代表,门店主要是用于商品展示,并且从中分离出了仓储的业务。门店面积缩小后,租金成本直接降低,相应的装修与维护成本也降低,继而发生连锁反应,需要的运营人员数量也会相应的减少,因此整体成本低了。

虽然通过“开源”和“节流”,实体店可以产生比传统情况下不可想象的投资回报,扩大发展空间。但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下,实体店面对沉重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多的客户被分流到电子商务公司的情形,压力倍增。

3在新经济下网店与实体店间涌现的矛盾

“超低价格战”

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几乎所有商品都要比实体店的价格低,幅度少则八九折,多则过半。网店打出低价来吸引客户,同种商品销售网店为抢客流量会给予相同、甚至更低的折扣。在低价环境下实体店被动不堪,与网店的矛盾不断升级。

“网店试衣间”

越来越多的买家在实体店感受实物,记下货号,然后在网店上以较低的价格购买,经常见在商场试衣服却在淘宝下单;到国美选电器却在京东下单……实体店提供售前服务,却没有任何收益,成为了网店的免费体验店。

“资源竞争”

生产商、批发商相对于实体零售商具有更多的资源,为了在短期内提高销售额,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价格优势,发出网络团购订单,短期内成团销售,其数量之大,挤占实体店的客户资源和利润空间。

“品牌信誉消磨”

网上销售地域广,经销商良莠不齐,网络监管不到位,商品质量、售后服务难以有保证。用户网络购物后,在无法采用传统外包装加印标识、代码区分供货商等手段鉴别的情况下,必然将责任归咎于品牌本身,影响到品牌实体店声誉和市场份额。面对电子商务咄咄逼人的挑战,如何协调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之间的冲突,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

4在新经济下网店与实体店间的矛盾剖析和互利共赢

矛盾剖析

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冲突由于商业平台改变而产生,本质上是网络销售与传统销售之间的市场占有矛盾,同种或同类商品销售商不能协同而发生敌对性行为。究其原因,分为主观客观两点。

第一,主观上一些厂商和经销商没有多平台下的行销政策,也没有应急渠道管理手段,在传统营销方式和价格控制无法奏效的情况下,会导致失控。一是厂商管控政策和手段欠缺。通常情况下,厂商为了保持商品销售的活跃度,会主动在经销商内制造竞争,以竞争刺激渠道成员拓展机会,使市场趋于理性。而网络销售绕过传统经销商,这决定同一商品在网店销售与实体销售具有悬殊的竞争力,导致分销中的过度竞争,厂商的传统层级管理与价格控制手段,会因对经销商自发网上销售行为无法奏效而引起市场混乱,影响实体店的销售。二是经销商对渠道变动预期不足。面对网路销售带来的乱价和窜货,经销商没有处理经验可循。网络销售的低价打乱了经销商价格控制,经销商对渠道关系变动没有足够的预期,没有可行的预案的情况下,面对电子商务的冲击,实体渠道的抗风险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将不断下降。

第二,客观上市场资源有限、成本支出不同。一是资源的重叠与争夺。顾客资源上,网络对传统顾客没有天然区隔,在更强大的价格吸引下,传统顾客渐渐转移为网络用户。商品资源上,网络对于售出的产品没有严格的限制,而市场产品的有限性,导致了商品资源的重叠。二是经营成本的差异。网店能低价经营,而实体店不能低价,否则就无法解决租金、人员成本和经销商的利润。网店的低成本低价格冲击传统价格体系,这种固有的成本矛盾是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自身难以调和的。

共赢前提

面对网店与实体店的诸多矛盾,问题不可能在一时之间都得到解决,但两者之间却可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情况下,两者共谋发展。

第一,对于网店来说,完善网站商品信息,保证顾客购物安全性,提高店铺信誉,留住老顾客,提供优秀的售后服务,更有利于网店的发展。纵观淘宝、天猫客流量高的店铺,都能为顾客提供充分信息,贴心的服务,满意的购物。

第二,对于实体店来说,资金充足的店家不拘泥于一店一铺,可以大力发展使店铺连锁化,提高品牌效应,通过“开源”和“节流”降低门店运营成本;资金较少的门店则可以开展各种活动,用适宜的价格,优秀的服务,留住老顾客,发展新顾客,提高业绩。

第三,当网店和实体店都得到完善后,两者可以进行整合营销,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两者合作,线上线下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目的。

共赢方案

无论是网店还是实体店,各有利弊,电子商务具有信息、物流高效的优势;实体店的售后服务和维权更有保障,谁也不会取代谁,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在两者发展都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做到合作,在规范体系的引导下达到双赢的效果。

矛盾一解决方案:网店销售、实体店体验,各取所长,合作营销

以用户为导向,在订单和价格处理上持双赢的思路。订单上,运用网络良好的互动性进行产品、品牌宣传、传递信息、获取订单;价格上,严格统一定价或者区别价格,统一定价把网店与实体店的价格差异缩小到可以被忽略的程度,通过网络订购和实体店配送相结合,统一价格、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方式;区别价格的情况下,按网络订单销售额按区域,计入经销商的累积销售额中,重新分配利益,或者划分经销商区域配送、售后服务等工作,按订单额的比例返利,解决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利益分配问题,创造让大家都满意的价格。

矛盾二解决方案:专属定制,错位经营,市场多元化

经销的批量性,使得市场的产品样式单一重复,随处可见。开发专门用于网络销售商品,错位促销。专属商品只在网上销售,电子商务和实体销售采用各自的竞争策略,由企业做总体战略控制;面向消费市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化的专属服务,采取买赠、捆绑立减、现金返利、限时单品特卖、赠送饰品等服务,迎合网络用户购物追求低价格的心理期望,解决价格冲突,又保证与网上同类商品相比具有竞争力。同时开拓多元化增值领域,有个性就怕客户不来“试”.

矛盾三解决方案:将电子商务定位为实体销售的补充,整合利用

电子商务虽然方便、价格实惠,但是与实体销售相比,传统实体店提供的消费体验非常重要。实体店可以开展促销活动,如发放优惠券,吸引用户凭优惠券在当地实体店购买可获得相应实惠,扩大销售覆盖面,拉抬实体店的人气;店铺会员制,给成为会员的顾客以更多的优惠,更为全面的服务。利用薄利多销原则,既能保住客户资源,又能收获利润。即便网上开展团购,也不用害怕客户的流失。

矛盾四解决方案: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差异化,强化品牌地位

通过差异化设置,平衡因货品重复而产生的矛盾,可以共同维护品牌形象和地位以各自平台商品和服务创造更多顾客,而非争夺顾客。将网络作为处理实体店库存商品的销售渠道。实体店作为高端店,高质高价,网店作为低端店,用于处理实体店的库存或过季商品,把实体店滞销的库存商品拿到线上来扫贷,减轻品牌库存压力。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划分定位销售平台。产品投入期时,选择在网络上试销或限量版产品展示,此时购买者多是前卫的品牌忠诚者;当产品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时,转入到实体店作为正价新品销售,此时的购买人群是理性的消费者,他们更注重亲身体验;衰退期时,再转入网上低价出货。不同的销售方式对应不同的购买人群,既保证了品牌信誉又强化了市场份额。

5结论

综上所述,新经济下的市场,是网店与实体店相结合的市场,网店以实体店为支撑,实体店以网店为扩展,两者合作,着眼于用户“购物是否便利”,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渠道结构,安排不同层级、不同平台经销商的利益格局,对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进行战略布局,引导两个平台间利益平衡,优势互补,整合可用资源,使其互相促进,“和谐”发展。二者联合才能实现互利双赢,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爱珍。中国电子商务下的“新经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1(8)。

[2]薛凤。网店与实体店联合发展探析[J].市场论坛,2013(5)。

[3]牛全保,邹英杰。网店与实体店的渠道冲突探索[J].管理学刊,2012(2)。

[4]罗娟。淘宝双十一2013年350亿2014年600亿:四大武器发力[EB/OL].(2013-11-12)。

[5]吴馆长,盛婷。一个从业者眼中的未来的零售业态:电商、便利店、体验店[EB/OL].(2014-11-28)。

[6]乔艳荣。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4(19)。

[7]王强。电子商务时代市场营销的新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5(1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