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媒介环境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7:48:35

媒介环境毕业论文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

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

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

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

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

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

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

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

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

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我们上个月刚做的开题报告,我懒得给你打了,让你看看截图好了……

With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media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he media environment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media era before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new media age with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media have suffered different degrees of integ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understanding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 analysi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rms of motivation, and then find convergence in the media industry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profit model proposed convergence trend in the media industry profit mode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how to deal with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industry chain in China triple play background.

媒介环境学文献综述论文

论新媒体时代传者与受者的身份趋同字数东南学术 2009年4期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向内容制作者转变,分析关于这一现象的若干研究案例及其研究方法之优劣,不难看出:“使用与满足”学说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研究需求;在进一步的研究不应忽略资本和政治经济权力对新生的互动媒体所产生的影响;把传受过程结合在一起的“Produsage”,也许是能更好地理解传受趋同现象的一种研究路径。关键词:用户自创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主动受众;新媒体;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09)04—0166—03一、研究缘起和文献综述近年来,受众研究领域的许多成果已经表明,观众(audienecs)或参与者(participants)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他们开始用不同的手段创建媒体内容(Blog博客、YouTube视频、nickr图片)并通过各种社交软件与他人共享,形成自己的传播渠道。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这种实质意义上的双向传播不仅挑战了传统媒体的操作模式,也对民主社会、经济和法律框架有着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受者变身传者(adicnces as producers)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用户自创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也被称作消费者自创内容。遗憾的是,尽管各种形式的UGC最初总是出自于免费分享的目的,但是一旦它们在新媒体中吸引了眼球,就会迅速被商业渗透,成为新的谋利平台。为了扩大受众群,适应用户的多样性,像英国广播公司(BBC)这样的媒体巨头也在寻求建立这一平台,以服务现有观众并吸引潜在观众。业界的需求呼唤能够充分解释UGC行为的有力研究,但实际上大部分研究都只是应用传统媒体工业时代的分析框架,鲜有引发深思的批判视角。现有的uGC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者创造媒体产品的行为特征、这些产品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对形成网络公共领域所产生的影响等。本文旨在提供针对UGC主体研究的概述,并批判地分析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例如使用与满足理论(Li,2005),修正的自我表露理论(Fung,2006),或“produsage”——这个由布伦斯(Brans,2007)自造的词用“produce”+“usage”(生产与使用合二为一)来表明同时性生产和使用的混合形态。限于篇幅,本文只能集中讨论此主题的热点问题,评述相关研究的优劣,探寻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二、关于UGC的四个研究案例根据每日更新的全球点击量最大的网站排行榜,Youtube和Wikipedia(维基百科)名列第三和第七。这些提供用户自创内容(UGC)的免费网站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呢?关于UGC的研究力图解释这一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现象,以下将重点概述其中四个研究案例。案例1:德国学者Stoeckl(et )和他的同事们试图找出博客及视频制作者与那些不生产内容的“纯用户”之间的区别。他们认为UGC最让人振奋的特点就是:“消费者现在成为了制作者”、“创造并不是为了马上获利”、“UGC最终还是面向大众的”。此研究应用“使用与满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这个学说假定人们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而主动、有目标地使用媒介的(Katz and Blumler,1974)。此研究发出的在线调查被792人下载,其中489人完成了问卷。通过质化和量化的研究,发现博客和视频制作者谈到创作动机时最经常使用三个原因:纪录生活,娱乐,自我表达。相反,那些专业“潜水员”不生产内容的原因是:不愿付出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以及担心隐私可能被侵犯。案例2:同样,Li(2005)所做的研究也是立足于使用与满足框架上的。博主认同的开博动机包括:自我纪录、提高写作水平、自我表达、媒介诉求、获取信息、社交需求。和第一个案例相似,Li的研究得到了60%的答复率。某些动机与特定的使用博客的方式有强关联。出于自我纪录动机的人倾向于设置反馈管理、使用鲜明个性的表达,以及期望读者量;而那些想要提高写作技能的人的博客就没有那么强的互动;寻求自我表达的博主甚至会在博客中加入设计的元素;强调信息诉求的博主往往添加超链接等。此研究还发现,博客中存在较强的性别差异,男性更倾向于信息诉求,而女性更多选择自我纪录、自我表达以及消磨时间;而年龄与自我纪录、自我表达和消磨时间的动机成负相关。案例3:与上述两个案例不同,Fung在2006年所做的研究采用了“修正的自我表露”(re-vised self—disclosure)(WheeIess and Grots,1976)理论,调查了545个香港本地的博客。使用博客的满足感实际上标明了多种维度的自我表露,特别是自我满足和自我表达。研究表明。经常使用博客的人倾向于表露私密和个人事务。年轻女性拥有更长的博客经验。案例4:任职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阿克塞尔·布伦斯(Axel Bruns)在2007年提出的“Produsage”模式在本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Produsage模式下,所谓“产品”(pro-duction)已经不是工业时代的那种具体的完成品了,而是动态的produsage过程中一个临时的作品:就像维基百科(Wikipedia)某词条最新编辑过的一个页面、由开源软件设计者刚刚发出来的一个软件包、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授权框架下的一组原创设计,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上规模化生产的“产品”,而是网络用户随用随创的“作品”,创作目的和作品形态的不同所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必须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三、对于案例的分析在数字媒体时代,受众拥有独特的解读媒体内容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全球性普及,探寻传受互动中受者向传者转变的本质已成为受众研究的新热点。以上案例都是在规范的研究框架下通过翔实调查得出的审慎结论,但是,在样本选取、方法使用、理论运用等方面,显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样本选取方面,Stoeckl等人的调查所选取的样本是隶属于传统媒体的电子平台,如英国较保守的《卫报》(Guardian)网站,以及德国杂志Neon的网站。就像世界上许多其他传统媒体一样,网站上的内容其实还是由编辑人员选取和审查的,就算你能在网站上发表文章,但这些文章在原报或原刊上得以发布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的。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新闻线索往往是在传统媒体的追踪下被放大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者变身媒体生产者,是限于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的(网络中),其影响力要扩散,还需要特殊的催化条件。研究方法上,问卷可信度及统计上的抽样偏差依然存在。UGC领域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年轻人身上,因为他们更精通新媒体的技巧,并有更积极的参与意识。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技能的复杂性限制了积极参与者的数量和年龄,大部分公众还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来获取信息。因此,除了尽可能减少统计软件的误差,更重要的任务是改进研究方法,尽可能设定合理的抽样范围,力求得到更加客观的结论。这些研究还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对于管理层权力的忽视。众所周知,大众传播还是处于一些政治经济力量实体的控制之下的。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Lazarsfeld&Merton,1948)认为,社会和心理机制决定了受众对媒体的需求和使用⒀。戴维·莫利(Morley,1985)指出:“观众诠释意义的能力,和中央集权的媒体机构建构文本的力量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在当今新媒体受众研究的语境下,要完全抛开行政管理方面的力量,还为时尚早。从理论框架上来看,应用“使用与满足”学说并非不妥,然而,如果用它来检验从受者到传者的角色转变,就显出不足来——由于此理论最初是用来考量二战期间美国日间广播系列剧对于受众的影响的,其出发点是媒介强效果论,现在看来,已经有些过时了。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解受者向传者的过渡,还应从Produsage开始。正如上文所概括的那样,Produsage克服了“内容生产”这个概念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所无法解决的制度性问题。它为理解数字环境下的“协同内容创新”(collaborative content creation)及其发展实践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当然,现在就认为新媒体能够完全颠覆传统意义上的传者和受众的关系还为时尚早,看看以下几个例子: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收购了最成功的社交网站MySpace,流量最大的图片分享网站Flickr被雅虎并购,极富创新意识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也拱手出让给谷歌……技术和创新在资本的威力面前纷纷缴械,这是信息时代还未进化完全的悲哀吗?传者和受者之间那道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会被用户之间的免费分享特性所弥补吗?这些都是开放的命题,在时代,没有人敢预言5年以后会发生什么,雨后春笋般的媒体现象,正是激发学者研究热情的源泉所在。

媒介环境学派简介 概述“媒介技术学派”被称为传播学第三学派,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教授称其为“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派:开创了以研究媒介/技术为视角的生态学研究模式,将媒介视为环境,研究生存在其中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共生关系,吸收了生态学和系统论的理念,追求技术/媒介、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媒介环境学理论学派主要分为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 前者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后者以波兹曼、莱文森和梅罗维茨等为代表。意义和影响将传播学关注的焦点由内容、环境转向媒介本身,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媒介环境学派关注媒介技术与人类的和谐共存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媒介环境学派很少论及社会对技术的使用和改变,但他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也从未忽视人在技术面前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 技术作用于社会的方式:媒介环境学派并不认为技术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直接、唯一因素。 在他们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传播内容和特定环境的作用。 英尼斯 英尼斯是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一代人物,是多伦多学派的鼻祖。师从帕克,是麦克卢汉的老师。代表作有《帝国的传播》《传播的偏向》 等。在《帝国的传播》中,他提出一一个社会主流媒介的时空偏向与文明的兴衰密切相关。在《传播的偏向》中,他认为某种媒介与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一起。 1.泛媒介论:即凡是能够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化和社会思潮的介质,都是媒介。 2.传播偏向论:所谓的偏向可以看作是文化、制度的内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断裂。 ①偏时间的媒介:石刻文字、泥板文字之类能够保存较长时间的媒介(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有助于连续文明的发展)) ②偏空间的媒介:轻便容易携带,,扩散范围较大的媒介(有利于增强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 3.知识的垄断:英尼斯把将集团利益与传播技术及其内容捆绑的机制,称为知识的垄断。 4. 文明的失衡:英尼斯将传播媒介理解为隐藏在历史进程、社会组织和人们感知系统背后的重要动力,并将传播视作一切历史运转之核心。 评价: 揭示媒介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把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技术作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将媒介研究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 某一种媒介与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比如文字时代打破了 口语时代“年长者垄断知识”的局面;印刷术时代培育了人类的理性思维方式,催生了理性主义的诞生;而电子时代则击碎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后喻文化:子女教父母如何使用电子媒介) ,彻底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这些论述的启示是媒介技术并非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文化。(媒介本身就是一 种文化) ②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改变了传播学中以信息内容研究为中心的传统,开创了媒介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关系研究的新领域。 ③媒介生态学派认为媒介创造了一种“环境", 对社会现实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同时媒介生存具有“外环境”,其生存发展受到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个思想较早的来源就是英尼斯的媒介思想。 不足: 他将媒介的因素放大了,忽略了人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失衡,政权就会崩坍。英尼斯这种简单武断的说法显然是受到了科技决定论因果模式的影响。麦克卢汉 01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共有两层含义: 1  媒介效果层面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相较于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真正有意义的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媒介成为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部落社会)、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和电子媒介(再部落化社会/地球村)。 2  媒介功能层面 “一个媒介总是另一个媒介的内容”。比如文字的内容是口语,广播的内容是文字,电视的内容是文字或电影。这就导致我们很难把内容和媒介本身严格地区分开来,使我们注意不到媒介的影响。 作为一个隐喻,“媒介即讯息”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延伸——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对“整体的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产生影响。媒介的影响在于引入了一种新的尺度,不同的内容呈现格式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框架,最终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媒介是社会交往的讯息”。 02 媒介即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的理论中心概念是“感觉”。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是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接触的中介,一切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或拓展。例如印刷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延伸,电子媒介则是人中枢神经的延伸。这一论断强调了媒介本身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接着他提出“延伸意味着截除”。使用替代性工具,身体那部分的原有功能就会退化。不同器官的延伸,会带来人整体感觉器官的不平衡,只能借助麻木或堵塞感知通道,才能承受这种强度。电子媒介是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人整体的延伸),中枢神经的截除意味着全身的麻木。 不同媒介延伸了人的不同部分,也延伸了不同的感觉器官。由于口语媒介没有借助任何外在的媒介,没有感觉器官得到延伸,因此在口语时代,我们的多种感官处于平衡状态。麦克卢汉认为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听觉是最理想、最平衡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全方位的、整体的,触觉也具有同样特征。如果因为使用某种媒介而使人的某种感觉器官得到延伸,人类就会处于感觉不平衡状态,人类文明就会向危险的方向发展;只有整个人身都得到延伸(如通过电子媒介),社会才会进入一个理想状态。 03 热媒介/冷媒介 麦克卢汉提出“冷媒介、热媒介”的比喻式论断,将媒介区分为两种:冷媒介和热媒介。一般而言,热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高,不需要参与者投入较多的想象力;冷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低,需要接受者参与其中,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缺失的信息。如:报纸是热媒介、电话是冷媒介、收音机是热媒介、电视是冷媒介、电影是热媒介。需要强调的是,冷热媒介的判断并非绝对,麦克卢汉本人对各种媒介“冷热程度”的判断也十分主观。 媒介冷热论实际上是在探讨媒介技术与民主参与之间的关系问题。麦克卢汉推崇冷的媒介,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热媒介进行批评。热媒介具有排斥性,冷媒介具有包容性。人们已越来越醉心于用技术塑造越来越热的媒介,不知不觉放弃了民主选择的阵地,不利于民主发展。 04 地球村 “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是在《古登堡群英》中被提出的。麦克卢汉认为,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各种现代交通方式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口语媒介产生了部落化的社会形态,人们结成面对面的亲密社群,共同参与生产和仪式(部落化);城市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去部落化);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都市化,即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的交往方式重新回到个人与个人的交往(再部落化)。他把媒介的发展分为口语-拼音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阶段,分别对应着部落化时代-脱部落化时代-重新部落化时代。 05 媒介即按摩 媒介即按摩,其含义在于“媒介作用于人类感官的比率,渗透其中并对其塑形和改造”。人们感受媒介更像是全身接受按摩一样,能切身感受到媒介对我们生活及社会的影响。理解媒介意味着理解媒介的后果,理解“媒介即按摩”意味着理解“按摩的后果”,这种后果致力于改变人们的认知模式和感官比率。 《媒介即按摩》的策划人阿尔吉指出,取名“按摩”实际是暗示“媒介不是中性的东西,它拽住人,摩擦人的肌肤,按摩人的肉体,把人撞击得团团转”。通过媒介,受众获取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大多数人在更大程度上把媒介当作娱乐的工具,作为一种让自己得到放松的手段。受众从媒介处得到了一种“按摩”的效果,而这种“按摩”却在无形之中使人们被麻痹而不自知,让受众变得乐于接收各种碎片化信息,懒于自我思考。 06 内爆 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时代,过去的许多差异正在消失,正在经历着“内爆”(implosion)的过程。内爆指界限的模糊,是电子媒介作用下人与环境的一种界限的崩溃。内爆是消除所有界限、地域区隔或差异的后现代性过程。①物理空间上,媒介使人的感官得到延伸,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消失;②虚拟和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即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的模糊。 鲍德里亚引申出“外爆”的概念,外爆即界限的清晰。 ①外部表现为扩张。国家、地域和资本的不断扩张,为追求利益会划分自己的市场边界,不断扩张; ②内部表现为分化,社会、话语和价值的不断分化,文化分化,价值体系分化。 当今的内爆首先是真实与虚拟之间界限的内爆,即意义的内爆。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存在差异,但人们总是错把前者当后者。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中,将各种真实、意义和价值的界限进行摧毁的内爆,在社会内部首先成为一种破坏、一种颠覆,最终,这种内爆又变成了对社会大众的控制。在这样的意义上,鲍德里亚的内爆已经远离了麦克卢汉制造和使用这一概念的初衷。 07 媒介四定律 马歇尔•麦克卢汉、埃里克•麦克卢汉在《媒介定律》(1988)里提出媒介四定律: 提升——一种新的媒介是对现有传播能力的提升; 过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媒体会过时和淘汰; 复活——旧媒体不会完全消失、灭亡,而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社会当中; 逆转——新的形式被推向潜能的极限后,原有的特征会发生逆转。 各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更新换代的固有属性,它们有各自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轨迹,而在这演化过程中又不断受到其他媒介的影响。提升-过时-复活-逆转 不是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线性单向递进的序列,而是媒介之间复杂的此消彼长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形态演化阶段。 “媒介四定律”概括出了伴随科技发展而导致的媒介更新换代和形态演化的客观规律。新兴的媒介强化和提升了旧媒介的某些功能,使旧媒介变得过时,新媒介的功能达到极限之后又发生逆转。有些媒介在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不断的形态逆转中相继消亡,有些旧媒介过时、被更先进的新媒介取代之后,这些旧媒介并没有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08 对麦克卢汉的评价 1、意义 ①理论有独到见解,扩大了媒介的概念; ②将媒介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研究,媒介分析有了高度和纵深的品质,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③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和范围,使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④关于地球村的预言符合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 2、局限 ①具有技术决定论倾向,强调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②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人成为媒介主宰的对象; ③忽视了媒介的具体内容,对冷热媒介的划分过于牵强; ④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人类行为是片面的; ⑤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林文刚在其文章中阐述了媒介环境学的主要特点,引文如下:“媒介作为环境”(或“环境作为媒介”)这一概念包含了三个媒介环境学领域中相互连结的理论命题。理论命题之一媒介环境学假定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地方时并不是中性、透明或无价值的渠道。相反,媒介的内在物质结构 (physical structures) 和符号结构 (symbolic structures) 在塑造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和怎样被编码、传输以及怎么被解码的过程中扮演着解释和塑造性的角色。就这个可探讨的层面而言,媒介的符号形态限定了该媒介所能代表信息的代码特征,例如“模拟符号对应数字符号”(analogic vs. digital symbols),也限定了将符号整合在一起的结构,例如“命题结构对应表象结构”(propositional vs. presentational structures)(Langer, 1942; Nystrom, 2000)。同样,媒介的物质结构涉及到技术的特征,而技术则传递代码和进行编码、传输、储存、恢复、解码和传播信息的物理要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命题,因为它定义了媒介环境学一种最基本典范的独特性,认为正是媒介的结构决定了信息的本质。例如,小说读者常常对根据小说而改变的电影深表失望。一种解释也许认为电影的编剧、导演、制作人或者演员并不胜任改变工作。虽然这是一种可能的解释,但媒介环境学的第一个理论命题说明,这种解释是一种误导,因为将这两种媒介 (小说和电影) 所“包含”的内容视为同样的信息毫无意义。而这一命题表明,小说和电影体现了两套完全不同的符号和物质结构或形态。因此, 纵使它们可能基于同样的来源(小说中的故事), 小说和电影这两种不同媒介分别向受众 (读者和观众) 传递的是两套不同的信息或者说“现实”。理论命题之二作为第一个命题的逻辑延伸,媒介环境学同样假定每一媒介那套专门的物理和符号特征为其带来了一套偏倚或倾向(biases)。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参考一套由尼斯纯 (Nystrom)所做的理论归纳:由于不同的符号形态 (symbolic forms)编译出不同的信息,而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符号形态,所以它门便具有不同的理性或知识(intellectual)和感性(emotional)偏倚。由于不同的物质形态(physical forms)编译、存储并传输不同的信息,所以不同的媒介便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感知的偏倚。由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获得性 (accessibility),所以它门便具有不同的政治偏倚。由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参与条件,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偏倚。由于不同的媒介在组织时间和空间上方式不同,所以它们具有不同哲学思辨上的偏倚。由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物质和符号形态,所以它们也具有不同的内容偏倚。由于不同的媒介在物质和符号形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理性或知识、感性、时间、空间、政治、社会、哲学思辨和内容偏倚上的种种不同,所以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认知论 (epistemology)的偏倚。(转引自 Lum, 2000, p. 2).理论命题之三作为第二种命题的逻辑延伸,媒介环境学进一步指出媒介会促使各种不同的物质的,知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果关系,它们与媒介独特的内在偏倚有关。这一理论命题直接谈到了媒介环境学主要典范的关注点,即技术和文化的关系。媒介环境学正是通过此节点来探究传播技术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推进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因果关系。我们在这里将这一理论命题视为一个连续统一体,而该统一体的两端则是两种分别不同的解释性观点。一端是确定性的观点,正如有人所谓的“硬性决定论”(hard determinism)或“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该观点主张技术是社会变化,或者更广泛的历史变化的首要决定因素。统一体的另一端是我所谓的共生观点,或“软性决定论”(soft determinism),此观点认为社会力量或人类自主力量 (human agency),也能在技术变化中扮演角色(注3)。这两种观点都承认传播技术在文化或人类传通中所扮演的深远而具阐述性的角色,但它们在解释当面临技术扩散或媒介变革时,人类的自主力量在社会变化中所能扮演的角色这方面上存有分歧。

国内媒介环境学研究论文

浅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论文

1.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国内外新闻资讯,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关注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缩短了个体与世界的距离.新媒体对于信息的传递和评论的角度都是多元的。从积极层面来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和自由意识,思想上与先进文化实现同步;但大学生在心理上还有着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缺乏独立思考,青年群体有着昂扬斗志的同时也比较气盛,思想上很容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同化,随波逐流.若没有及时的引导,大学生就会陷入迷茫和误区.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弱化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文明道德意识。

2.网络媒介素养认知

所谓网络媒介素养,指的是互联网用户在了解互联网的前提下,理性使用和正确利用互联网,使互联网媒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种能力包括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对互联网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对互联网接触行为的自我管控能力和应该具备的网络道德基础和网络安全意识。而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指的便是大学生群体在具备了网络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合理、健康、有效、创新地使用互联网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的能力。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六个层次,分别是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辨别素养、网络媒介法律道德素养、网络安全意识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约束素养以及网络创新发展素养。

3.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和构成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并非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学生以及借助系统的训练获得,而是依赖经验主义,即在日常的媒介接触经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直觉形成所谓的媒介素养。这样的媒介素养,是自发的,是低层次低水平的。这种不科学的媒介素养无法帮助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做出理性和科学的评价,使得花费大量精力获取的信息不能为自己有效服务。

网络媒介理论素养较低

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传媒素养训练,参与媒介实践较少,对信息如何产生、如何选择信息、信息如何能有效传播、信息的传播意图是什么等问题并不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使用非常频繁,但是由于缺乏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特性及传播学方法论认知不足,缺乏基本的媒介理论知识,导致对于网络负面信息的免疫力较弱,信息接受效果较差。

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媒介道德水平,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体时,能否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新闻出版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能否自觉遵守媒体道德规范。新媒体因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特性,使其不自觉地具有了细节化监督的职能.所有人的言行被无限放大,遭受着来自社会全方位的关注和苛刻的审视。网络媒体的隐匿性和空前的自由性,使得有些网民侥幸地放纵自己的网络行为,肆意传播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甚至引发网络犯罪行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很多网络语言暴力、上传他人隐私信息、通过安装越狱软件登陆非法网站等有悖于媒介道德规范的行为。

面对新媒体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大学生在网络运用方面,很迷茫,多数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网络游戏、看电影、漫无目的地聊天、娱乐消遣。真正在使用网络查阅资料、交流有效信息的学生很少。有的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自控能力较弱,沉溺在网络游戏,耽误了正常专业的学习;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网络虚拟世界的爱情;有的学生对于非法网站、网络传播的不良信息等没有抵制能力和辨别能力。

新媒体信息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娱乐信息和时政新闻,对于专业技能信息和就业信息的获取还比较机械,层次较低。多数大学生是为了应付学期末论文才搜索专业技能信息,而且只是机械地拼凑。因此,大学生尚未有效借助网络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也仅是简单地表层认识,缺乏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对于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4.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途径

随着传媒的`发展,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自由和多样化,与此同时,受众被传播活动中的噪音也严重困扰着。因此,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面对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引导大学生提高自身借助网络实现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网络信息服务于个人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学生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英国学者最早倡导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意在“反对当时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国外的传媒素养教育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而在我国还是刚刚兴起。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开设了传媒素养教育课程,这在我国大陆高校中是首创,该校还出版了专著《新闻 传媒 传媒素养》。授课对象除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外,还有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及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得大学生成为真正的“具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从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来看,大学生很有必要接受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开展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迫在眉睫。陈先元在《大众传媒素养论》中曾这样指出,一个人的传媒素养反映着“个体和社会传播机制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现代媒介社会中应该普及展开的公民素质教育,在大学启动推广,是一现实可行又功效显著的战略.高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符合现代大学的功能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对其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开设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的媒介理论,为媒介素养实现从由自向自觉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此外,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辨别、传播、评判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得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功能发挥者,而不是沦为“大众媒介或信息的奴隶”。

充分利用和不断构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更不应该局限在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内进行,而应面向全校大学生深入开展宣传,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师生应起到骨干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环境下,让媒介素养教育走出专业教育的局限,成为全体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应该成为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方面。⑥此外,依赖传统的第一课堂远不能满足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通过校园媒体报纸、广播、网站、手机媒体等对网络媒介知识进行有效地并充分利用大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开展网络媒介知识的宣传、竞赛等活动,针对热点问题开设论坛专区,在探讨中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评判体系,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互动和媒介制作能力

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时要经过严格的把关不同,网络媒体有着极大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大学生面对网络媒体,可以真正掌握话语权,大学生也非常享受这种主导感受,他们更容易参与到媒介互动和媒介制作环节。例如,交际平台的QQ空间、微信、微博等,网民可畅所欲言,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论坛自由互动,组织发起讨论,甚至可以担任版主,管理他人的言论。在网络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积极进行着媒介互动,参与了媒介制作,会对媒介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实践收获的认知,会指导他们的网络行为更加理性、更加有效。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欢迎大家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论文

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网络资源、广泛使用网络内容成为传统新闻媒体应对网络挑战,谋求发展之路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借力网络的过程中,传统新闻媒体表现出了不应有的焦虑和浮躁,这不仅体现为过度使用网络信息,缺少专业价值标准的衡量与辨别,还表现在对网络价值取向不应有的盲从等方面,丧失了传统新闻媒体应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对于公众的社会舆论引导力日渐式微。

关键词:信息依赖价值盲从网络崇拜取向迷失

互联网的诞生,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构成了极大挑战。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大潮,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共识。传统新闻媒体大量整合网络资源为己所用,不仅丰富了新闻素材,提高了新闻采编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新闻的贴近性。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借力网络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却出现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现象,导致在整合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放弃自身优势,成为网络的附庸。

一、过度依赖网络信息

互联网极大释放了网民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欲望与能力,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仅过度采用网络信源,而且大量转载、使用网络内容,记者从传统的“跑新闻”变成了在网上找新闻和摘新闻。

1.大量采用网络信源。寻找丰富的新闻源,是记者新闻报道工作的起点,能否发现和掌握权威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源也是衡量记者专业素养的重要尺度。正如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所说:“消息来源是维持记者生命的血液。不能通过消息来源接触信息的记者无法开展工作。”互联网为记者迅速发现和掌握信源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极大丰富了记者的信息资源。但是,目前很多新闻记者过度依赖网络信息,以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取代了到社会生活中发现信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5年前,70﹪的新闻从业人员以消费者的身份上网浏览信息,仅有15﹪的人从BBS、USENET中搜寻新闻线索,如今有65﹪的人每天以参与者的身份,频繁进出论坛和博客,并且从中获得新闻线索。

国内亦是如此,美通社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国记者曾经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完成选题报道。“2009年《现代快报》改版后,大量新闻线索从网络社区获得,其中区域新闻版的重点稿件,有50﹪的线索来自于网络社区。”2010年年底,上海《新闻晨报》成立微博小组,由一线采编记者从微博采集新闻线索。在网络中寻找线索已成为许多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常态活动。

2.过多转载网络内容。传统新闻媒体对于网络的依赖不仅表现在大量使用网络线索,还表现在大量直接引用、摘录甚至全文转载网络内容,这种情况在一些市场化的晚报、都市报以及民生类新闻节目当中尤为突出。2009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严厉批评了不经核实就将网帖内容当做新闻报道出来的做法。[6]但是时至今日,新闻媒体直接使用、摘录、转载网帖内容的做法却越来越普遍。河北电视台《非常道》是一档午间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解读时,往往大量直接使用网帖内容。

如2010年2月6日对张家界“擎天一柱”改名事件的评论,无论是评论角度还是基本话语,大多来自同年1月26日中国新闻网的一篇评论文章。2010年国庆期间“小月月”事件在网络热炒,《京华时报》《潇湘晨报》《天府早报》《东南快报》等诸多纸质媒体跟进报道,其中大部分的报道都是直接摘录网络内容,如《东南快报》的报道只在结尾有一句“记者联系该社区客服,客服表示无法帮助联系发帖人,而记者通过站内短消息联系发帖人,但截至记者发稿,暂未收到发帖人的回帖”,其余报道内容皆为网上摘录。这种做法不仅助长了职业惰性,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新闻媒体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盲目跟风网络热点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因为过度依赖而滋生出对网络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表现为放弃自身把关职责,盲目跟风,将是否为网络热点作为新闻选择的依据,既不认真核实信息真伪,也无视新闻选择的基本价值规律。

1.不辨信息真伪。网络的.确有着广泛的信息源,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又容易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流传,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纳网络信源的时候严格把关,否则就容易导致虚假新闻泛滥。近年《新闻记者》每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都是记者盲从网络热点,不加把关而导致的。

2.无视新闻价值规律。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整体过程中,新闻记者通过判断社会生活中各类现象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决定其能否成为报道对象,而新闻编辑同样根据价值规律决定记者的报道在版面的位置或电视时段的排序。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很多新闻工作者却把是否为网络热点作为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传统媒体缺少足够的新闻理性,有时将网络推手请到访谈现场,媒体对网络的依赖与盲从可见一斑。

3.缺少理论自信。新闻概念和新闻理论是在长期新闻实践过程中对新闻活动的理论总结和提炼,体现的是新闻学专业的理论智慧和哲学高度,是一代一代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研究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指导性,新闻工作者的各种新闻实践活动正是建立在新闻概念和新闻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却表现出不应有的理论焦虑和自卑,这往往表现为轻易放弃传统新闻理论的权威性,生硬炒作一些新概念、新理论。如《华西都市报》提出的“微新闻”概念:“‘微新闻’是《华西都市报》为应对网络时代快速阅读而创新的新闻品种,稿件最长不超过三四百字,最短为一句话,但又不同于过去的‘边栏小稿’或者‘一句话新闻’。简而言之,‘微新闻’就是借鉴微博的优势为我传统媒体所用。

它在形式上类似微博,短小精悍;在内容上却要求字字说事,客观报道新闻,具备新闻的五要素,不议论不评价不感慨,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读者新闻价值何在。”但是只要稍微有点新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微新闻”概念特征与传统新闻学中动态消息的内涵要求并无丝毫差别。

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发表文章认为:《环球在线》在“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特点,借鉴微创作的理念和手段,充分利用微内容”方面作出了有益和有效的尝试,而分析其文中所谓的“微内容”,无论是视频、漫画、文字、照片还是地图,都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的使用手段并无二致。不难看出,“微新闻”“微内容”“微时代”“微革命”等系列概念无不充满对微博这一网络传播形式的技术与理论膜拜,这种用新概念包装传统规则的做法,一方面表现出新闻媒体炒作概念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则彰显出媒体人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挑战职业自信的丧失。

三、被动追随网络声音

与虚假无序、信息泛滥的网络相比,传统新闻媒体在提供权威信息、积极引导舆论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与网络的渗透与互动过程中,很多新闻媒体未能主动引导舆论方向,反而被动依从网络议程设置,放弃应有的媒体立场,成为网络议程的附庸,甚至被网络水军利用成为伤害无辜公众的帮凶。

1.盲从网络议程。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主动设置议程,媒体不仅决定着受众能够接受的新闻内容,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受众解读新闻的角度和立场,因此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但在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的议程受网络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媒体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的过程成了不断追随网络议程的过程,分析近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几乎都曾经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内容。

但实际上,很多热点事件只是无聊的网络炒作,如“贾君鹏”事件、“小月月”事件等;有些热点事件是别有用心的人为策划,如“闫德利”事件、“兽兽”事件等。但是大量新闻媒体对这些所谓网络热点争先恐后地报道,助长了无聊的网络宣泄之风,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对无辜公众,有时对当事人也造成了伤害。

2.放弃权威立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舆论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在网络上发表意见,一些观点在网络上迅速积聚,形成网络舆论,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但是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也为大量非理性情绪的发泄提供了很大空间,因此很多网络事件中偏激情绪的宣泄往往遮蔽了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新闻媒体本应以权威性和公信力引导或纠正舆论走向,但往往被网络的强势声音主导,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附庸。

2010年“小月月”事件的热炒过程中,有很多网民质疑:对“小月月”形象的展示是否涉及侵权、这是一个真实事件还是网站的人为策划、网民的大量谩骂是否违背社会伦理等等。如果传统媒体就这些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给出权威答案,作出独到解读,就会起到改错纠偏的重要舆论引导作用。遗憾的是众多传统媒体只是摘录网络内容,始终没有表现出丝毫舆论引导的意识和立场。

轻易放弃对新闻专业主义规律与价值立场的执守,使得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无序信息、非理性信息、虚假信息、恶意信息等的传声筒和放大器,对于网络依赖现象,新闻媒体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与警惕,才能保证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守住阵营,实现共赢。

拓展资料:

简介

网络依赖症不可不防的流行病

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甚至成了全部。网络突然断了,你会心烦意躁吗?如果一二天不上网,你会觉得少了什么东西吗?会觉得空虚吗?

面试穿什么衣服?上网查!相机买什么型号?上网查!当生活面对选择题时,越来越多的人却患上了“网络选择恐惧症”,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网络了吗?

网络时代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网络成为年轻一代必须面对的问题。“最近心里很乱,我想跳槽,但是又怕跳砸了;按兵不动,又心有不甘。以下附上我的具体信息,大家帮我看看,我到底应该怎么选择?”

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学生多表现为失眠焦躁,容易发脾气,不愿上学等症状,目前患“网络依赖症”的学生比较多,其中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学生患上“网络依赖症”主要是因为假期里整日上网,打游戏、聊天。

网络依赖症的特点总体有二个特点:有依赖性、社会功能障碍。精神空虚、情感受挫、无所事事的人最容易患上网络依赖症。

心理症状

在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患者先是感到上网其乐无穷,随之不断延长上网时间,有些人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上“溜达溜达”。

他们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而后可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该病晚期,患者会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

外表憔悴,一旦停止上网还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生命安全。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8.5%左右,女性约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心理医生称之为“网络依赖症”。要想治愈网络依赖症,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对网络上瘾;其次是将上网后便不再去做的事列出清单;第三是认清无节制地上网给自己带来了多少麻烦或严重后果:比如视力下降、身体变差、头昏脑涨、食欲不振、学习成绩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生活没有热情、家庭失和甚至破裂等,从而认清其危害性。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临床也可应用抗抑郁药物及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

尤其对少年儿童的网络依赖症,当家长的要及早采取措施,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避免因高压而产生逆反心理。网络给人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坏处。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健康上网,不要对网络成迷,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助长网络暴力

北大法学院教授近日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称:中国当下的公众参与存在一种网络依赖症,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互联网承载了这么大的显示民意的功能。

贺先生的观察很敏感,“网络依赖”确实是当下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鲜明特征,这表现在许多方面:许多重大事件都是通过网络曝光并产生影响的,公众也是通过网络留言和跟帖的方式参与和推动事件的,上网看新闻、到论坛灌水和发帖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要方式;公众的许多权利是通过网络动员来激活、实现和凝聚的;许多官员都把网络当成听民意的重要通道,领导开博客、上网听政成为政治时尚,等等。

网络民意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当然是一种进步。但网络成为公众参与的主流渠道,公众参与对网络形成过分的依赖,就绝不是什么好事了。

确实,网络民意有着开放性、民主性、草根性等许多优点,但其缺陷也不容忽视,比如:容易滋生小道消息和谣言;缺乏理智和建设性,攻击性很强,容易发展成多数人的暴力;网络表达缺乏约束力,代表性也非常弱,等等。这些缺点使得这种参与的民主质量非常差,并容易滋生社会紊乱因素。基于这一点,当代世界政治发达的国家根本不会让网络成为主流的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其间必须设置中介,民意必须通过代议制等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才能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见,并最终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样才是健康的、制度化的过程。

在我国,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期待越来越高,公众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寻求表达空间,但这种表达方式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其一,改革成果的分配不公催生出民间的许多非理性情绪,如仇富、仇官、反权力、反市场之类,这些情绪借助网络表达出来,在多数人的受迫害幻觉和暴力性语言的强化中只会变得更加情绪化和极端化,并扩展成为与精英、政府和主流对抗的民粹主义,攻击性和破坏性非常强。其二,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正常的制度参与渠道的建设力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中国当下的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真正起到过正面建设作用的事例很罕见,即使有也只是偶然的,更多是杂乱无章的,众声喧哗一阵后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

其三,网络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又容易滋生小道消息和谣言,这种无责任约束的表达很容易变成极富伤害性和以暴易暴的网络暴力,对公民的私权利形成威胁。典型如去年的虐猫事件和铜须事件中杀气腾腾的网络追杀,今年烧狗事件和辱师视频事件中的网络围剿。其四,由于缺乏理性的参与渠道,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正在网民中激起一种原教旨式的民主情绪,网络已经成为“失控的陪审团”。

因此,仅靠网络,显然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要求,网络单通道只会滋长网络民粹暴力,必须有更制度性的参与渠道。

治疗方法

网络依赖症“网络依赖症”是新近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疾病起源于网络空间的无限与学生儿童自身辨别能力的有限之间所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再加上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因而,致使许多学生上网后便极易坠入“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上,学生们往往有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无意识地将网络看成是自己最好的家,把上网当成人生的最大的快乐。早有网络专家指出,一个原本无邪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因为链接了一个不合适的网站而闯入完全陌生甚至有害的领域,终致沉迷其间无法自拔。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的学生和孩子都是伴随着电脑长大的,学电脑、用电脑、上网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体验。可正是这个“不可或缺”,却使不少患上了“网络依赖症”的孩子为了能够上网,有的人对家长说谎,有的人偷钱上网,有的人为网友离家出走,有的人终日恍恍惚惚萎靡不振,有的人甚至走向色情,走向暴力对于患上了网络依赖症的学生,光靠几句说教是不够的,而一些惩罚措施也只能起到短时间的效果。要从根本上治疗其病症,还必须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厌恶治疗的形式以有下列三种:

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想象厌恶疗法。

对学生应以想象厌恶疗法为主。具体做法是:

1、在班上开展“我和网吧”的演讲比赛。要求写出网吧的好处和害处,写出上网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好处呢?是为了辨证的思考问题,也是为了避免学生的抵触心理。通过演讲比赛,同学们认识到了网络的魅力,也认识到了网络对青少年有害的一面。

2、把学生演讲中关于网吧环境的乌烟瘴气、关于网吧中不良少年的语言污秽与行为放荡、关于上网后的头昏脑涨视力下降精神萎靡等等描述集中起来,每天放学时在班上反复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刺激中对网吧产生厌恶心理。

3、对个别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以橡皮筋代替电击。只要心中一有上网的念头不能消除就拉手腕上的橡皮筋,直到消除上网的念头为止。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减轻学生对网吧的依赖。

首先,多媒体汇合的兴起加上一系列公共传播部门的利益相联使得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再次被提出:所有权模式的可能联系,公司控制的结构,文化产品的范围和差异。这也引发了一些对新构架的探索研究。通过象本·巴迪齐安《媒体垄断》一样的作品,对新兴结构意义的讨论在学术圈子外也找到了读者。 其次,通过研究主要媒体部门内生产过程组织的对照方式,寻求它们对于创造性劳动和文化生产范围与形式的意义,分析家们尝试改进“文化产业”的总体观念。法国学者们的创见在创立这一研究领域格外突出,如帕特里克·弗里奇1980年出版的《想像产业》与伯纳德·米亚格与他的同事于1986年出版的《视听产业化》。 第三,由于哈贝马斯公共空间观点的影响,学者回到了政治经济学对综合民主构建的中心关注。哈贝马斯认为的公共空间是指一个公共讨论的空间,它位于国家与资本之间,却对两者相对独立。这在英国和欧洲引发了众多批判性的分析,以回应有些批评家扩大电视市场门类的呼吁,坚定地维护将公共广播服务作为调节公共空间的基石。对市场驱动广播的批判在美国早有发展,这一思想最先由前联邦通讯委员会经济学家达拉斯·斯迈兹提出。五十年代,其他政治经济学家起了重要作用,成功地在十年后游说引入公共广播体系。 第四,学者们超越了由国家媒体变动状况所引发的问题,开始思考新兴跨国传播体系的重新构成。正当最后一块前殖民地获得了政治独立,成为自治的民族国家,赫伯特·席勒在他1969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美帝国》,在他的带领下批评家主张,新兴的民族国家正在被纳入新的帝国主义体系,这一体系不是基于相邻的领土,而是由美国媒体和娱乐企业推行侵略性的消费主义进行的文化殖民。 第五,地下报刊、社区广播和6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系列另类和抵抗性媒体的快速增长促使批判研究者开始研究非主流与激进媒体的政治经济学。这些作品受到了来自不同知识传统的文化分析者的广泛批评,他们指责政治经济学将文化生产简化为经济动力。这些批评是误置的。政治经济学试图展示经济生活的潜在动力如何通过分配行动所需的物质与象征的资源,从而影响传播实践;对资源控制和分配的不对称如何构成文化产品中创造力的状况和获取参与文化消费的状况。它关注资本主义动力如何帮助组织日常社会行为发生的游戏场,如何制定游戏规则。从认识论上说,它植根于批判现实主义而不是阐释模式。它并不否认,在某些特例中,行为的趋势被标上有创意的、即席的偶尔还是对立和抗争;但它主要关注的不是事件,而是潜在结构的构成以及它们促使和抑制行为的可能。正如前文所述,它兴趣特别浓厚的是,核心资源分配与控制的不对称如何使文化行为侵害民主的活力。

新的学术化导致了学术研究的显著增长,然而政治经济学占有一席之地的院系并不欣赏观念独霸,以及大学外的批评者对讨论的干预。尽管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再度兴趣范围宽广,但还是趋向于围绕于几个关键领域。 首先,多媒体汇合的兴起加上一系列公共传播部门的利益相联使得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再次被提出:所有权模式的可能联系,公司控制的结构,文化产品的范围和差异。这也引发了一些对新构架的探索研究。通过象本·巴迪齐安《媒体垄断》一样的作品,对新兴结构意义的讨论在学术圈子外也找到了读者。 其次,通过研究主要媒体部门内生产过程组织的对照方式,寻求它们对于创造性劳动和文化生产范围与形式的意义,分析家们尝试改进“文化产业”的总体观念。法国学者们的创见在创立这一研究领域格外突出,如帕特里克·弗里奇1980年出版的《想像产业》与伯纳德·米亚格与他的同事于1986年出版的《视听产业化》。 第三,由于哈贝马斯公共空间观点的影响,学者回到了政治经济学对综合民主构建的中心关注。哈贝马斯认为的公共空间是指一个公共讨论的空间,它位于国家与资本之间,却对两者相对独立。这在英国和欧洲引发了众多批判性的分析,以回应有些批评家扩大电视市场门类的呼吁,坚定地维护将公共广播服务作为调节公共空间的基石。对市场驱动广播的批判在美国早有发展,这一思想最先由前联邦通讯委员会经济学家达拉斯·斯迈兹提出。五十年代,其他政治经济学家起了重要作用,成功地在十年后游说引入公共广播体系。 第四,学者们超越了由国家媒体变动状况所引发的问题,开始思考新兴跨国传播体系的重新构成。正当最后一块前殖民地获得了政治独立,成为自治的民族国家,赫伯特·席勒在他1969年出版的《大众传播与美帝国》,在他的带领下批评家主张,新兴的民族国家正在被纳入新的帝国主义体系,这一体系不是基于相邻的领土,而是由美国媒体和娱乐企业推行侵略性的消费主义进行的文化殖民。 第五,地下报刊、社区广播和6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系列另类和抵抗性媒体的快速增长促使批判研究者开始研究非主流与激进媒体的政治经济学。这些作品受到了来自不同知识传统的文化分析者的广泛批评,他们指责政治经济学将文化生产简化为经济动力。这些批评是误置的。政治经济学试图展示经济生活的潜在动力如何通过分配行动所需的物质与象征的资源,从而影响传播实践;对资源控制和分配的不对称如何构成文化产品中创造力的状况和获取参与文化消费的状况。它关注资本主义动力如何帮助组织日常社会行为发生的游戏场,如何制定游戏规则。从认识论上说,它植根于批判现实主义而不是阐释模式。它并不否认,在某些特例中,行为的趋势被标上有创意的、即席的偶尔还是对立和抗争;但它主要关注的不是事件,而是潜在结构的构成以及它们促使和抑制行为的可能。正如前文所述,它兴趣特别浓厚的是,核心资源分配与控制的不对称如何使文化行为侵害民主的活力。

毕业论文开发环境介绍

这样填写,写硬件环境的话按照我的格式写就行,我给你一个格式: 硬件环境:E7500+4G内存+320G硬盘+百兆兆网卡+百兆局域网。然后把你需要的信息写上就好了。 延展阅读: 硬件环境( Hardware Environment),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组成的计算机物理系统。 即硬件设施,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网站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网站的运行环境是指网站正常运转的硬件、软件及网络环境。任何网站开发、运行、管理都是在一定的软硬件平台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规划好网站后,必须确认软硬件平台的选型,同时也要考虑到安全性、扩展性、易维护性。运行平台性能直接影响到网站的实施性能,一个高时效、高运转且适当的软硬件平台是企业网站开发成功的必要因素。

软件开发的毕业论文主要写的是你开发软件的整个过程。

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文档,测试等都要写的。

主要写的还是前五项是很重要的。文档也很重要,文档也是验证是不是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好的软件开发的标准之一,不可忽略。

1、验收人员:由各专业答辩委员会聘请校内或学院内熟悉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人员组成若干个软件验收组,负责本学院的软件验收。每个验收组由3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设组长1人,组员中一般应包含1名所验收软件学生的指导教师。

2、验收方式:由学生向验收组提交论文中所涉及的计算机软件部分,包括源程序、执行程序和使用说明,将源程序编译成执行程序后并运行,在程序真实、运行结果正确和程序文本资料完整的情况下,当场将源程序和执行程序拷贝到存储介质(如软盘、光盘等)上,连同程序文本资料一起交验收组,即可通过验收。软件验收未通过者,不能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验收组的工作应实事求是,认真负责。验收结束后,由验收组填写软件验收报告,并将验收报告与全部验收材料(包括存储介质、资料等)一并交学生所在学院。

3、验收时间:验收工作应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完成后,答辩之前。各专业答辩委员会在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时,应将是否已通过验收作为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一、 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要求与成绩评定1.目的(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2)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3)书面材料:框架及字数应符合规定3.成绩评定(1) 毕业设计采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计分的方法。(2)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成绩给予评定。4.评分标准(1) 优秀: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 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较高技术含量。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谨,结论合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科学作风严谨;毕业设计(论文)有一些独到之处,水平较高。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充分,符合技术用语要求,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图纸完备、整洁、正确。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概念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2)良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 有一定的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结论合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为,科学作风好;设计〈论文〉有一定的水平。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正确,符合技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设计图纸完备、整洁、正确。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3)及格:在指导教师的具体帮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忽和遗漏;能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但技术含量不高。在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中,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符合要求。文字材料通顺,但叙述不够恰当和清晰;词句、符号方面的问题较少i图纸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个别错误明显。答辩时,主要问题能答出,或经启发后能答出,回答问题较肤浅。(5)不及格:任务书规定的项目未按期完成;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未掌握。没有本人结合实际的具体设计内容或独立见解的论证,只是一些文件、资料内容的摘抄。毕业设计(论文)未达到最低要求。文字材料不通顺,书写潦草,质量很差。图纸不全,或有原则性错误。答辩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不清,基本概念糊涂,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或回答不出。二、 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论文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1.对管理类论文要求:•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本人独立论证的内容。•要求论点明确,立论正确,论证准确,结论确切•论证内容要求有调查研究,有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要有分析、归纳、总结,•根据总结得出结论。•最后有例证说明管理类论文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要领增强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力量,达到概念明确,论证充分,条理分明,思路畅通,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提高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性,需把握以下几点:(1)要思路畅通写毕业论文时,思维必须具有清晰性、连贯性、周密性、条理性和规律性,才能构建起严谨、和谐的逻辑结构。(2)要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写毕业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行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3)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写毕业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4)毕业论文行文要注意思维和论述首尾一贯,明白确切。(5)文字书写应工整、规范,语言准确、简洁。2.通信类对工程设计性论文要求:•有设计地域的自然状况说明和介绍•有原有通信网概况介绍及运行参数的说明•有设计需求,业务预测•有具体的设计方案•有相应性能及参数设计和计算•有完整的设计图纸例如:(1) 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一、A市概况简介二、 A市电信局本地网网络现状 1、 A市电信局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本地网的逻辑结构 2、各局容量及局间话务量状况,业务流量矩阵 三、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 2、各局站间业务预测与计算-----作出话务流量矩阵、数据业务需求及租用电路需求矩阵 3、各局站间中继电路需求的计算与中继电路矩阵4、通路组织与时隙分配 5、 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与确定6、设备选型及功能说明 四、 SDH网络保护方式 1、 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简介 2、 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保护实施过程的说明 五、 SDH网同步 1、 SDH网同步的概念简介 2、 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设计 六、 方案论证,评估 (2 ) 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一、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现状1、A地区概况;人口、地形、发展情况2、系统现状;现有基站、话务状况3、现行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①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②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③拥塞率数据采集与分析4、话务预测分析计算二、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1、优化网络拓扑图设计2、硬件配置及参数的优化3、基站勘测设计及安装4、交换局容量及基站数量5、传输线路的设计三、网络性能及分析对比1、优化前网络运行情况2、数据采集与分析3、拨打测试四、网络优化方案评价(3 ) A 市无线市话系统无线侧网络规划设计一、无线市话网络概述1、A 市通信网络发展情况2、IPAS网络特点二、A 市本地电话网络现状1、现有传输网络结构2、传统无线网络规划三、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方案1、A 市自然概况介绍2、总体话务预测计算3、IPAS网络结构设计及说明4、覆盖区域划分,基站数量预测计算(l〉每个覆盖区话务预测计算(2)基站容量频道设计5、基站选址,计算覆盖区域内信号覆盖情况6、寻呼区的划分(1〉各个网关寻呼区的划分(2〉各个基站控制器寻呼区的划分7、网关及CSC的规划(1)网关到CSC侧 2M 链路设计(2)CSC到CS线路设计四、基站同步规划(4 )A 市 GSM无线网络优化一、GSM网络概述二、A市GSM网络情况介绍 网络结构 网元配置 现网突出问题表现三、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及流程3. 1 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 交换网络优化流程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的实际应用四、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指标接通率掉话率话务量长途来话接通率拥塞率 其它五、无线网络优化设计及调整 网络运行质量数据收集 网络质量优化及参数调整 网络优化建设六、优化后总结及建议3.计算机类型题目论文(毕业设计报告)(一)主体:1.设计目的2.设计的理论、方法、过程;3.设计的结果。(二)具体内容1、 管理信息系统——参考《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需求分析(含设计目标)总体方案设计(总体功能框图、软件平台的选择、运行模式等)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库设计、逻辑库设计、物理库设计,E-R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模块软件设计(各模块的设计流程),系统运行与调试。附主要程序清单(与学生设计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检测是否是学生自己作的)。2、校园网、企业网等局域网设计(1)系统拓扑——与Internet的联接;(2)硬件设计、设备选型、配置(路由器、VLAN、IP地址)(3)软件配置(4)相关管理软件的设计,(4)网络服务(5)网络安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1)系统结构框图(2)系统平台(3)系统功能及具体实现3、网络信息服务(1) 工作模式(C/S、B/S)(2) 数据库设计(3) 控制程序设计(4) 硬件配置(服务器端)(5) 安全措施(网络、数据)参考实例(1) 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含设计目标)•总体方案设计(总体功能框图、软件平台的选择、运行模式等)•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库设计、逻辑库设计、物理库设计,E-R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模块软件设计(各模块的设计流程),•系统运行与调试。•附主要程序清单(与学生设计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检测是否是学生自己作的)。(2) 校园网、企业网等局域网设计•功能需求•对通信量的分析•网络系统拓扑设计•设备选型、配置•软件配置 •子网及VLAN的划分•IP地址规划•接入Internet•网络安全例如:(1)××校园网的规划设计 (或××局域网的规划设计)毕业设计任务书主要内容:一、××校概况简介1、 ××校概况2、 学校建筑物分布二、需求分析1、校园网功能需求分析2、校园网所需信息点的分布3、对通信量的分析三、××校园网的规划设计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2、 信息流量,端口数及端口速率计算3、硬件设备的选择及功能描述4, 应用软件及操作系统的选择5,子网及VLAN的划分6, IP地址的规划及分配7, 接入Internet方式8,传输方式设计与说明四、校园网的布线结构设计1,室外布线系统2,室内垂直布线系统3,室内水平布线系统 五、网络安全的设计1、设置防火墙2、选择杀毒软件六、投资预算七、方案评估例如:(2)XX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一、开发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1、现行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简介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3、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二、系统开发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介绍三、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概要设计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需求分析、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3、系统开发环境简介四、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详细设计1、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2、应用程序对象的创建3、应用程序的主窗口设计4、菜单结构设计5、数据窗口对象的创建6、登录程序设计7、输入程序设计8、查询程序设计9、报表程序设计五、总结1、安全性考虑2、系统使用情况说明六、系统设计总结例如:(3)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一、系统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二、系统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案1、设计基本理论及实现方法2、系统设计方案(设计目标、设计思想、系统软硬件框架及结构系统分析)三、业务需求分析及数据库设计1、需求分析2、划分模块3、数据模型及数据库设计四、系统编程实现1、数据库编程2、中间层组件编程3、客户端页面编程五、系统测试及维护说明六、方案价值评价、结论三、 设计报告格式与书写要求 •设计报告应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其顺序为:封面、任务书、指导教师评语、内容摘要(200~400字)、目录、报告正文、图纸、测试数据及计算机程序清单。 •报告构思,书写要求是: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简练、文字打印清楚;插图清晰准确;文字字数要求1万字以上。四、从答辩的角度看对论文的要求1.答辩程序:①个人讲述报告主要内容及本人所做工作,重点是本人所作主要设计内容、设计思路及得到的主要结果。占时10分钟;对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可以不必讲述。这一环节是培养和锻练做为一个技术人员如何进行技术交流,如何表述自己的技术观点。对这一环节的要求是:讲述问题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语言表述简练。 ②由答辩老师提出3~4个问题,答辩人回答,在答辩过程中还可能追加问题,回答问题占时20分钟。提出问题的主要范围是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内容的问题以及论文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的问题。这一环节考核的是对所设计的内容掌握的深度及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这就要设计者对所设计的内容掌握到较深入的程度,不能只是掌握了一些皮毛的概念或者从其他资料上抄来的内容,这样就很难回答好问题。这就要求对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要有较深入的了解,例如某些数据和公式的引用一定要有依据,并能说明其概念。再如一些软件和程序的设计一定要能讲清楚设计思路和流程,并能解释某一段程序的含义及作用。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毕业论文需要介绍开发环境吗

软件开发的毕业论文主要写的是你开发软件的整个过程。

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文档,测试等都要写的。

主要写的还是前五项是很重要的。文档也很重要,文档也是验证是不是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好的软件开发的标准之一,不可忽略。

1、验收人员:由各专业答辩委员会聘请校内或学院内熟悉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人员组成若干个软件验收组,负责本学院的软件验收。每个验收组由3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设组长1人,组员中一般应包含1名所验收软件学生的指导教师。

2、验收方式:由学生向验收组提交论文中所涉及的计算机软件部分,包括源程序、执行程序和使用说明,将源程序编译成执行程序后并运行,在程序真实、运行结果正确和程序文本资料完整的情况下,当场将源程序和执行程序拷贝到存储介质(如软盘、光盘等)上,连同程序文本资料一起交验收组,即可通过验收。软件验收未通过者,不能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验收组的工作应实事求是,认真负责。验收结束后,由验收组填写软件验收报告,并将验收报告与全部验收材料(包括存储介质、资料等)一并交学生所在学院。

3、验收时间:验收工作应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完成后,答辩之前。各专业答辩委员会在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时,应将是否已通过验收作为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题目是什么哦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导语:开题报告是拉启毕业论文写作的大幕,开题报告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论文的质量。那么计算机专业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呢?其写作内容和固定格式有哪些呢?接下来我整理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论文题目:计算机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以网络为纽带快速、高效、方便地实现知识传递,以现代化手段促进教学改革,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电脑+网络课堂+internet等多种学习方式,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为之努力的方向。基于JSP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是依托校园网的'优势设计和开发的,通过此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实现网上浏览教学内容、完成作业,参加测试等功能,教师也可借助此平台,发布公告信息,发布试题,实现课件上传下载,组织讨论答疑等功能。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

在国外,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已经走上正轨,能高效、方便地实现知识传递,具有很强的可靠性,但是功能稍显不足。

在国内,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开发与使用都处于低层次阶段,只有少部分信息存于系统中,系统功能不够全面,人们更多的是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毕业设计,目的就是要开发一个通用的功能比较全面的网络教学平台。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网络教学平台按照Browser/Server模式,将传统的浏览器/WEB服务器的两层体系结构扩展成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这种模式采用多种标准的协议和技术,适合于任何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

系统采用JSP与mysql数据库相结合,其实现的基本原理是利用mysql作为数据仓库,用Servlet等高性能服务器端程序作为后台总控程序,JSP程序在前台运行,Servelet接受用户的输入,分别调用不同的JSP程序向客户端反馈信息,JSP/Servlet通过HTTP连接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传递数据。

四、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1、教师教学系统与学生学习系统

教师教学系统与学生学习系统的功能相对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1)网络课堂。

(2)网上作业。

(3)网上测试。

(4)讨论答疑。

(5)网上交流。

(6)实验指导。

2、教学管理系统

系统分为人员管理、课程管理、作业管理、考试管理和讨论交流管理。

(1)人员管理。

(2)课程管理。

(3)作业管理。

(4)考试管理。

(5)讨论交流管理:包括BBS版主管理、帖子管理。

五、本课题重点和难点

1、重点:各功能模块的创建。

2、难点:数据库的连接和数据库的各种操作。

六、论文提纲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开发环境简介

第三章:需求分析

第四章:系统的总体设计

第五章:系统的详细设计

第六章:系统实现

第七章:系统运行

第八章:结束语

七、进度安排

1、_______年____月:

完成开题报告,学习、翻阅大量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

2、_______年____月:

对系统作整体构思,初步完成系统框架。

3、_______年____月~____月:

对系统框架作进一步调整和细化;进入代码设计与调试阶段,按照系统的功能要求编写相应的VC++程序,并进行调试。

4、_______年____月:

对系统功能作进一步完善,优化其代码;撰写毕业论文并完成初稿。

5、_______年____月上旬:

对毕业论文作进一步修改,直至最后定稿。

八、主要参考文献

[1]陈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M],1986

[2]郑人杰·软件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Binstock&

[4]Gamma,Helm,Johnson&

[5]Hamilton,Cattell&

[6]Cornel&

[7]

[8]PatrickChan&.北Addison-Wesley,199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