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关于开国大典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6-30 20:14:16

关于开国大典的论文参考文献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礼炮声中,五星红旗第一次冉冉升起,接着举行盛大阅兵式,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迈着雄壮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天色已晚,长安街华灯齐放,群众举行热闹游行活动!

扩展资料:

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主持仪式的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人。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尚与中华民国政府维持外交关系,这些国家并没有派代表出席这次仪式,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派代表出席了这次仪式。

参加仪式的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等约三十万人。

开国大典由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主持。仪式高潮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成立。

在升旗仪式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公共场合升起。升旗者(按动电钮者)为毛泽东。 这时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的光辉历程。随即,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升旗仪式之后,毛主席向全世界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第1号公告。接着举行盛大阅兵式。随后,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列成方阵,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由东向西分列式通过天安门广场。

天色已晚,长安街华灯齐放,群众游行开始了。一队队游行群众高举红旗和红灯,纵情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开国大典

杂么这么多字。真详细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 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 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 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 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有巨幅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把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知名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生于浙江绍兴,曾在苏州艺专、杭州艺专等地学习过,后又到西南、西北地区学习创作。他在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他的画作多次得到徐悲鸿等众多著名画家的好评。 “抽掉一根柱子”在建筑上是错误,在绘画上却是成功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里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没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在他的想像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他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按自己的理解选择画面构图。董希文先画了一张草图,并经常揣着这张画稿,征求美术界及文艺界人士的意见。 草图上,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一个是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另外一个是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草图中被抽掉了,广场显得更为开阔。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全身心投入创作 为了画《开国大典》,董希文搬到亲戚家的一间小屋。这个临时画室很窄小,面对2米多高、4米多长的画布,后退的空间仅有三四米。董希文作画时后背紧贴墙壁, 也不能将画面尽收眼底,无法看到画面的整体效果,董希文是凭借经验和直觉完成创作的。 董希文的女儿董一沙说:“《开国大典》动手以后,父亲常常是没日没夜地画。那时,他抽烟抽得很多,没半天工夫,烟灰缸就满满的了。在他画得入神的时候,喊他吃饭,都听不见,家里人都知道,这时候绝不能打搅他,只好先把饭收起来。” 为了节省时间,董希文常在画室的椅子上过夜。由于房间太小,画幅上接房顶,下贴地板,作画时,一会儿爬上房顶,一会儿躺在地上。 《开国大典》的创作进度很快,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完成七八成,而且从画作创作中的一些细节里可以看出董希文心思所用至深。董一沙介绍说:“父亲画天安门城楼上的地毯时,为了增强地毯的质感,他在颜料中掺上锯木的木屑和沙子,增强了地毯的质感。张澜长袍上的褶皱看上去是特意熨平折好,专等到庆典才穿上去的,还有汉白玉的栏杆故意没有画得很白,而是偏黄,是为了体现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 当年5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查一批美术作品,当他们看到《开国大典》时,都很兴奋。毛主席点头赞道:“是大国,是中国。”这对董希文无疑是莫大的奖赏和鼓励。因为用油画来体现中华民族的气派,一直是他的愿望。 《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不久随即和广大群众见面并博得广泛称誉的革命历史画。董希文精心设计的这件新颖的油画也被艺术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它的成名之作。董希文早已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但自从《开国大典》问世,这幅洋溢神州风采的油画,使他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声誉。 反映重大主题的绘画作品,总是不同程度地维系于特定时代的,革命历史画更是直接和时代的命脉相联系,和人们向往光明、进步的心态紧紧的扣在一起。人们热情欣赏《开国大典》,正是因为它形象地揭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新世纪,它不仅鼓舞了中国各民族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震撼着世界人民的心坎,为新中国从此屹立宇东方而同心欢庆。人们喜爱《开国大典》无疑是受到了它的强烈艺术感染,没有艺术性的绘画是不可能令人瞩目倾心的。然而,考察一件艺术品的成就如何,首先映着眼于它的社会效益,然后估计它的艺术价值,社会效益与艺术价值的统一是艺术品是否完美的标准。董希文的成功正在于艺术地完成了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揭开了新中国美术史册的第一篇章。 遗憾的是现在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开国大典》并不是董希文的原作,而是由靳尚谊、赵域、阎振铎根据原作同时参照印刷品临摹的复制品。原作因在"文革"中蒙受不实之辞的连累,作了很大的改动,以后又不能恢复原貌,只能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画库里。为了纪念董希文完成这件重要创作近四十周年,现在我把所了解的有关情况作为美术资料记述下来,以供大家参考研究。 董希文接受这件创作任务时,正在北京郊区参加土改工作(1950年初)。他被调回城里后,遵照必须尽快完成的指示,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便交了卷。他虽然不习惯赶任务的创作方法,但以无比旺盛的创作热情克服了许多困难,如在收集文字资料、形象素材进行构思的同时,还亲自参与制作画布(那时没有现成的宽门面油画布),以及筹划做大型油画的各种设施和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决定《开国大典》的构图,曾做了较长时间的推敲,在构草图的阶段,他身上经常揣着一张像明信片那样大小画在重磅卡片纸上的画稿,凡遇到美术界及文艺界人士,便拿出来征求大家的意见。我就是从六郎庄土改工作队回美院开会时第一次看到这张草图的。草图的设计很有创造性,他既根据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举行开国大典的庄重而喜庆的气氛为基调,又不局限于再现当时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一种表现派和现实派相结合的手法,艺术处理很大胆。但是董希文当时并没有把握,因为构图上有几个问题可能会引起争议,甚至要被否定。他对我说:"能有机会创作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画,是千年难逢的好运气。可是照片和电影资料不合我的构思理想,只能用作参考。这幅草图试图把天安门广场的群众场面和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不这样不足以表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的宏伟气概……这件作品必须集思广益,否则难以画好,限期又紧,我真有点着急呢!"董希文对油画创作一向深思熟虑,同时又很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开国大典》的创作过程中,特别在起草阶段,更是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据我所知这张画在小卡片上的草图,有不少北京美术界的同行曾经看到过,他也向一些年轻美术工作者征求过意见。一位很有威望的教授,在业务问题上表现出如此自觉的群众观点,是非常可贵而且值得称道的。 这幅画在不到十五平方英寸卡片纸上的草图和原来定稿的构图没有多大出入,画面的格局已经可以看出天安门广场的开阔。人物的勾画虽很简单。但已经能看出主要国家领导人的身材特征。董希文所要征求的意见重点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关于画面上人物的布局安排。草图上除了毛主席侧身站立在画面中间,其他的领导人都站在左边大约三分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从一般的构图规律来看,似乎失去了平衡。他特别担心画成大幅油画以后,不知将是什么效果。其次是构图上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大大放宽了,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非议。他所以要做这样的构图处理,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关于前一个问题,以为在主体性人物构图上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见到过,骤然间大家感到很奇特。但是董希文告诉我,画家中没有提出异议,不少人还很喜欢。关于第二个问题,大多数同行认为很大胆,从表现天安门广场和城楼的空间整体来看,加大两柱之间的跨度是必须的,从视觉感受上说不画右边的柱子很畅快,画上倒反累赘。李宗津当时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课,他听到梁思成说,这个构思是成功的。以精研古建筑的行家慧眼,梁思成指出,非但两柱之间的跨度加大了好几倍,而且从透视学的角度指出,画面右方应该能看到的半边柱子也没有画上去。他说,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确是一个大成功。他认为绘画应该服从自身的艺术规律,对这样大胆的构图处理非常激赏。 传闻董希文自己说过,他并没有少画一根柱子,只是少画了一只灯笼。但梁思成指出这个问题时,董希文并未否认。那么他为什么又有这种说法呢?我想是因为少画天安门城楼的一根柱子(有时说成"抽掉一根柱子"),容易引起牵强附会,有的人会觉得不吉利,所以想避免纠缠这个问题。何况人们从画面上所得到的视象,只觉得天安门很宽畅亮堂,并没有少了一根柱子的感觉。美术界的同行对这个问题之所以感到兴趣,是因为董希文在这幅画上创造性的运用了美术透视法则,他突破了什么时候都要用透视准绳去衡量的机械方法,使得构图更符合绘画空间造型的视觉效应。 另一个透视上的问题是画面上的正阳门城楼坐落在画面上垂直的子午线上,这和天安门城楼的方位稍有偏差。董希文对我说过,他要把正阳门城楼画成正南北方向,也是为了使得广场感到开阔。我觉得这个作用不大,但是他还是这样画了。《开国大典》上有这样一些透视上的问题,可是爱挑毛病的透视学教授却并没有提出过非议,这也说明董希文的创作构思得到了大家的理解,而主要是画面的感人效果说服力。如果画面上看起来别扭,那是一定要责怪透视上的错误的。

关于新古典的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学发展相当兴盛的国度,对于古代文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我国对于古代文学的重视程度,造就了古代文学教学的高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们能够掌握到足够的古代文学知识,还要有足够的文学素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孔子在《为政》一书中曾这样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这句话也充分讲述了他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育思想

一、温故而知新

在孔子的名言中,我想大家都应该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很熟悉,对于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首先,温故而知新中的“故”通“古”,也就是暗指过去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等;“新”也就是指今,通俗地讲就是指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想让他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过去的文化知识,更要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知识,这种文化要求来自各个方面。孔子在《季氏》中还提到了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更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说得言语,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大家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果;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到。孔子主张他的学生们要善于创新。创新就是做别人所没有做的,想别人所没有想的。孔子曾非常谦虚地说自己无所作为,但实际上他对我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编写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和《春秋》,都是非常宝贵的著作,为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学而优则仕

孔子一直认为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的这种观点也在《子路》中这样写道:“一言可以兴邦。”他曾在《阳货》中这样写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句话也就是说言为心声,知言才能知人心。这些都充分地说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编制的六经适合所有的人群,在六经中他教人们去学习,教人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去发现与思考,教导人们要学会孝顺父母,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地去思考,去领悟其中的真理。为当时的朝廷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那么对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点来进行阐述和理解。

(一)孔子倡导言语上的温文尔雅

孔子的这种观点在《左传》中也进行了特别概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语如果没有文采,那么它就流传不远。这也就充分表明讲话要有所讲究,要讲究方法。他还曾在《颜渊》中这样说过:“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文采和内容同样重要,这就好比豹子和狗羊去掉了身上的花纹和色彩之后的毛,这两类皮革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这些语句都证明了一点,孔子在教育弟子,要求他们在说话的时候要讲究方法,讲究文雅。在《论语》的书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表现为各种形式,哪怕人物的形态也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也正说明孔子要求其弟子在讲话的时候要讲究艺术、发挥文采。

(二)孔子倡导诚信

在《宪问》一书中,孔子曾这样说过“: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从这句话中也充分地说出了言和德之间的重要关系。孔子一生一直在倡导“仁”、“礼”,这也是孔子一直以来的主张和他所倡导的精神所在。在一整部《论语》中,涉及到“仁”字的就有58章,其中“仁”字就有百余处,从这些数量上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极其重视。这也道出了孔子在教育思想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仁”,要让更多的人去体会到“仁”的来之不易和其重要性。

(三)孔子倡导德才兼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愤”则启,“悱”则发。朱熹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之开意“;发”,未达其辞。孔子曾在《子张》中这样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由于孔子一心想要从政,所以他就大力倡导他的弟子们在学成之后要从政。这句话也就是说,做了官的人,除了尽力干好本职的工作外,还须不断地学习,没有做官的人,首先要进行学习,在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之后再做官。这句话也道出了孔子所倡导的学习和仕途是分不开的思想。

三、孔子倡导循循善诱

孔子是我国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再去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从循循善诱这种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对不同情况的弟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曾在《雍也》一书中这样说:“中人以上,可以悟商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是说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人,给他讲授高深的知识;水平不及中等的人,就不要把难于理解的知识传授给他。

(二)兴趣先行

孔子在《为政》一书中曾这样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这句话也充分讲述了他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素质。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孔子强调学生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所以他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知道的人赶不上喜好的人,喜好的人追赶不上乐于实行的人。孔子通过对他的弟子们灌输这样的思想,促进他的学生们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努力培养自己学习知识的强烈兴趣,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三)多听多看

《雍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存疑,把有疑问的地方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能少犯错误;要多看,有危险的事情要回避,有把握的事情就去做,这样就不会后悔。多闻多见,是把话说好、把事做好的一条基本途径。在《论语》一书中,也曾反复地提到过这些道理,也充分地说明了其中所蕴含道理的重要性和哲理性。我自小对古典文学很挚爱,十年的寒窗苦读,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也再一次呈现在了我们莘莘学子的面前,但我仍感觉只是学了点皮毛,可否建议我们的教学多从古代文学中吸收蕴含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并积极将其投入教学实践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的文史关系──史传文学概论李少雍文学遗产1996-03-2031

2、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乔以钢天津社会科学1988-03-0130

摘要:每一次实践教学完成之后,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要看实践目的、教学目的是否完全实现,要看各个环节是否顺利,有无值得改进的地方,以便于进一步完善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实践的水平,从而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古代文学;实践

宋代的朱熹说:“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答吕子约》)清代的王夫之也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尚书引义》)意思就是“离开行必然不能获得真知。”“知”是“行”的结果,对“行”具有指导作用,但必须回到“行”中才能得到检验和提高,“行”是“知”的源泉,“知”“行”合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古代文学教学之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表现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书轻育人,学生的发展与所学内容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联系。近些年来,尽管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始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对于技能性、技术性课程而言,实践教学不在话下,但是像古代文学这样的人文类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课程的实践性,论者大多语与不详。要使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对古代文学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还必须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考察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以及古代文学课程实践的情况,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有观察实践、阅读实践、赏析实践、表达实践、教学实践以及人文实践等六大环节。这些环节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古代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是观察实践。观察是人类最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那些具有突出才能的人都是观察能力特别强的人。高职院校古代文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向他人学习。

古代文学的观察实践主要有以下一些:一是教师课堂上的授课,这种授课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如何学习古代文学,怎样分析作家作品,如何将思维的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等等,如果是学习的有心人,完全可以从教师的言行当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二是聆听讲座,无论是本系教师、本校教师还是外校专家的讲座,必定是讲者关于某个主题的研究或者整理的成果,不仅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讲者的学识、水平,而且还能从中窥见讲者的研究方法、表达方式、分析方法等等,不清楚的地方还能与讲者面对面近距离地对话与交流;三是影视观摩,这里观摩的影视都是由古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最大的特点是可视性、形象性,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形象地接触到部分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影视本身已经包含了编剧、导演的理解,学生在观摩时更多的也是在接受一种现成的结论,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四是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既可以是把中小学教师请到高校做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公开课,也可以是学生到中小学去具体观摩教师的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主要是观察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如何有效使用教学语言等等。无论何种观察实践,教师事先都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讲清观察的角度,怎样得出观察的结论,如何利用观察的结果等等。第二是阅读实践。阅读是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如果连作品内容都不甚了了,那么古代文学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肯定都是在做无用功,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了。阅读是古代汉语所学内容的实践,也是自己多年所学习的阅读方法的实践。

就古代文学而言,阅读实践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浅层阅读,追求读通、读懂,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要弄清楚,整个作品是什么意思,表达的是什么主题,使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要大致知道;二是中层阅读,追求对作品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学生读“情”悟“理”,“涵咏体会”,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三是深层阅读,是在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化”的境界,获得思想智慧的启迪,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感染,得到语言表达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借鉴,成为自身文学素质的组成部分。对于经典作品,不仅能够达到读懂、理解,更重要地是要能够背诵,做到张口即诵。第三是赏析实践,主要就是鉴赏分析,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文艺理论的具体运用。古代文学中优秀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对作品的鉴赏就是要发现和甄别古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思想美、情操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而这些美存在于栩栩如生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健康向上的情趣、优美动人的形式之中[1]。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建立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识别标准,引领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分析和鉴赏密不可分,鉴赏的过程也是分析的过程,赏析实践不仅要对作品本省进行鉴赏,还要联系作品出现的年代与作者的身世背景、创作理想和创作风格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进一步的欣赏美文,陶冶性情,抚慰心灵,善待人生。第四是表达实践。观察、阅读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表达是信息的输出过程。表达实践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实践。口头表达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故事复述、师生问答、课堂讨论、专题辩论、读书报告会等。

故事复述主要是培养学生抓住故事要点的能力和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这种实践形式在教学中应用时间长(小学已经开始),在大学教学中不常用。师生问答是最为基本的口头表达实践,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正确回答,或者给出合乎情理地分析,再进一步,学生能够在师生问答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课堂讨论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有两种形式:临时小组讨论和正式小组讨论,临时小组讨论就是根据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临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小组推荐代表报告讨论结果;而正式小组讨论是事先就布置讨论的问题,划分好学生小组,由小组推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资料查阅,课下组织讨论,上课由小组代表报告讨论结果。专题辩论主要根据教学需要设定,先根据辩题把全班分成正反双方,由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推选主持人一名,推荐正反辩手各四名,按辩论赛的组织程序组织辩论,组织专题辩论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敏性和团结协作意识。读书报告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定向读书报告会,由教师事先公布阅读篇目,规定好时间,由学生向全班汇报读书心得;一种是非定向读书报告会,由学生自行确定阅读篇目,并在约定的时间向全班汇报读书心得。这两种读书报告会的参与人员最为广泛,报告人既可以事先确定,也可以临时确定。书面表达实践有两种类型:一是研究论文,包括专题论文、学期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二是创作尝试,包括诗词创作尝试,小说创作尝试,剧本创作尝试。

专题小论文一般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如讲《三国演义》,要求学生写统计报告:第一,统计曹操的笑、刘备的哭,写出具体回目、事件过程;第二,叙述西蜀“五虎上将”的一生事迹,写出具体回目、主要事件;第三,统计三国主要战事的谋略、得失关键。第五是教学实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教育者,教学能力就是合格师范生必备的能力,教学实践是一种综合实践,它基本上可以包括以上所有的实践。教学实践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试讲;二是试教;三是实习。试讲中,学生面对的是自己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这种教学带有模拟性质,主要是实战前的演练,其目的是让老师和同学帮助即将实习的学生在出校门前进一步地查漏补缺。试教就是尝试教学,是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尝试。实习生到了实习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跟班听课,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就需要走上讲台,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将自己所有学习和掌握的古代文学的教学技能技巧进行展示和练习。实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经过指导老师的引领,慢慢地自己逐渐熟悉了各种技能技巧,而且开始得心应手地加以应用。第六是人文素质实践。人文素质的核心是思想道德素质、情感素质、心理素质。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素质因素,我们通过阅读实践、赏析实践,已经能够与正确地理解这些素质,并且能够对这些素质进行恰当的分析,也能把这些素质正确地表达出来。但是,即使学生在这个层面上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人文素质没有与学生本人发生联系,没有对学生有所影响。

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我们讲文明、讲道德,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情感素质要求我们心中有爱,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人、爱环境,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心理素质要求我们积极进取、珍惜时间、善于计划和安排人生,正确地面对人生不利的局面和人生逆境,知足常乐,时刻保持健康和快乐的心态。这些都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为人处世的具体细节之中。其实,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身处人文素质的实践活动当中,关键是要将相关的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学习者本人以及当下的社会语境结合起来,感同身受,不断地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以上这些实践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实践环节,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直观接触、现场感悟、开展表述,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文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理论分析与作品鉴赏的互动。”

而且这些实践活动大多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截然分开的,我们这里将其分开,纯粹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古代文学教学在开展这些实践活动的时候一是要考虑实践的整体性,要做到通盘考虑,合理安排,比如各个实践环节开展的形式、开展的次数都要考虑进来;二是要注意实践的层次性,这是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决定的,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每一次实践教学完成之后,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要看实践目的、教学目的是否完全实现,要看各个环节是否顺利,有无值得改进的地方,以便于进一步完善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实践的水平,从而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吴承学文学评论1994-01-1543

青岛农业大学当 代 音 乐 鉴 赏 选 修 课 课 程 论 文论 文 题 目 古典音乐遭遇现代学生专业班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9级2班学生姓名(学号)指 导 教 师完 成 时 间 2010年10月17 日2010 年 10 月 17 日当 代 音 乐 鉴 赏课 程 论 文学生姓名论文题目 古典音乐遭遇现代论文内容:古典音乐—— 作为具有极高价值的艺术珍品,应该得到当代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创新和发展古典音乐,必须在保持纯粹的基础上融合进一些有利于贴近大众的元素,伴随时代给予的契机消弭古典与现代音乐不可逾越的鸿沟,让古典音乐重新焕发光彩。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古典音乐的含义及历史进程;二、古典音乐当前的生存状态;三、古典音乐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现有文献来借鉴他人的学术成果,同时到现实当中获取调查数据等第一手资料,做到资料翔实,数据准确,引用规范,论证充分。要围绕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社会调查,详尽地把握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取证,数据要真实可靠,论点要鲜明正确,论据要充分,言之成理,言之有物,注意论文的逻辑性,语言通顺,选题及论述要具有现实意义,对现实生活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发出任务书日期 2010年10月13号完成论文日期 2010年10月17号古典音乐遭遇现代摘要:音乐艺术是人类极富灵性的伟大创造,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生产,它与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语言、宗教、哲学基础、美学观念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古典音乐作为其要组成部分,它的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烁着异彩。古典音乐作品所散发出的永恒的魅力,不仅影响着人们情绪的波动,也引导着人们的思维与精神世界。作为不同的民族和国度的人们普遍认可的可以慰藉人们心灵的音乐作品,以其永恒的价值一直在欣赏者心目中占据着应有的地位。关键词:音乐 古典 当代古典音乐产生以来,理论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究。自上世纪8O年代以来,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古典音乐漫谈、古典音乐欣赏、古典音乐的市场化研究、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高校学生接受古典音乐的情况调查等几个方面。但在电子信息飞速发展、知识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日趋严重、市场竞争力不断激烈的今天.流行音乐等“快餐文化”几乎占据了人们生活,古典音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漫步大街小巷,人们耳机里听的、嘴里哼的都是流行音乐,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中所充斥的也大都是流行音乐。与之相反.古典音乐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少,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重新领略古典音乐艺术内涵、回顾其发展历史,让更多的人们步人到欣赏古典音乐的大潮中来,应该成为当前我们每个人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一、古典音乐的含义及历史进程古典音乐这一流传较广的词语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古典音乐是指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这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特定时代的概念。广义的古典音乐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作曲家通过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一种音乐类别,它还需要音乐家的“二度创作”,即:通过歌唱家、演奏家或指挥家在音乐会或歌剧舞台上的表演达到艺术传播的目的。所以,在古典音乐领域.作曲家是创作的主体,乐谱是承载艺术蕴含的“文本”,音乐表演是作品阐释的艺术结果,这种广义的古典音乐也被称为“严肃音乐”或“艺术音乐”。如果以西方音乐史来界定,通常是指巴洛克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的音乐。在我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一个相对明显的阶段划分。首先.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交响乐为代表的西方音乐文化进人我国;其次,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之初,古典音乐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再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逐步引进以电子音乐为标志的流行音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伴随着高新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加上从未有过的音像业的兴起更如虎添翼,古典音乐的生存状况随之大变,其重视力度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二、古典音乐当前的生存状态当商业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当流行音乐的洪流冲击着古典音乐堤坝的时候, 当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古典音乐节目日趋减少的时候,当越来越趋向单一的甚至浅薄的音乐审美逐渐成型的时候.当古典音乐唱片公司急不可待地把一版再版的单张唱片打包结集发行的时候,古典音乐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冷落。究其根本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古典音乐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严肃性,在表现手法上过于拘泥程式化。古典音乐更强调音色的美感、和声的丰富、曲式的合理、逻辑的缜密,而流行音乐则更多地通过有力的音响、富于变幻的节奏或借助听觉之外的其它客观因素来表现。二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逐步深入,流行音乐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推陈出新,那朗朗上口的旋律、平铺直叙的内心独自,那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以及光彩夺目的明星偶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既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又满足着人们因精神压力增大必然需要释放的心理需求。相比之下,古典音乐并非“现炒现卖”的文化快餐,它的严肃性、高雅性、经典性以及对欣赏者文化素养的要求令许多人“望而却步”,另外在欣赏环境上要求尽量是安静的家中或最好去音乐厅、歌剧院等亲身感受现场演出,而流行音乐与之相比则没有特别的要求。三、古典音乐的创新与发展古典音乐不像流行音乐那样直接反映我们身处的时代.但是我们的时代却比以往更需要古典音乐。因为古典音乐严谨精致、内在感染力和思想深度的本质正是流行音乐里普遍缺少的。它所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味营造出一种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幻境,足以使终日竞争奔忙、身心俱疲的现代人得到彻底的休息。正是它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指引我们重新重视它的出路和发展。1.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们来说,已经具备音乐理论、作曲、音乐欣赏、音乐史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因此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解决欣赏的问题。这里要求重在把握欣赏过程中的“会听”问题。即:明确要听什么,这是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循序渐进方可全面掌握。(2.站在社会的角度,古典是曾经的流行。在宣传中要以更加贴近大众的姿态来展示自己,同时也要求大众以正确的心态去理解和感悟古典音乐,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古典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必须要做到多听,找出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除了在房间独自聆听以外,还可以通过观赏音乐会的方式,切身感受音乐厅内壮观、宏伟、整齐的乐队演奏的音乐效果。当然,闲暇的时候还可以多翻看音乐史、音乐欣赏、作曲等个人有兴趣的相关音乐理论的书籍或杂志,以提高综合欣赏水平。3.媒体普及方面,以通俗的方法解读古典音乐。通过其表现形式的改变,使其适应现代传媒及大众的需求。4.要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受教育者对于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受教育者能够在众多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小学一中学一大学音乐课教材的内容选择上,必须加大古典音乐作品的数量,逐渐将之提高到教学主导地位,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势,从小培养受教育者对古典音乐作品的兴趣,日积月累,最终做到能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音乐本身蕴涵的思想感情。这才是让古典音乐流行起来,为更多人所了解、欣赏的根本。让古典音乐走进大众生活,作为音乐工作者责无旁贷,同时离不开社会、媒体等诸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用古典音乐的纯净朴素去中和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用古典音乐的严格秩序、完美和谐去中和这个世界的混乱无序.使我们的生活张弛有度、动静结合。总之,以通俗、娱乐、多样的方式,让古典音乐走进大众,让更多的人去聆听、欣赏、品位古典音乐,在保持纯粹的基础上融合进一些有利于贴近大众的元素.伴随时代给予的契机消弭古典与现代音乐不可逾越的鸿沟,让古典音乐重新焕发光彩。参考文献:[1]格劳特(Grout,D.J.)(美),帕利斯卡(Palisca,C.V.),注启璋等译.西方音乐史『M1.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2]李秋华.西方音乐史f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IN].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4 3[英1斯坦利,谢力听等译.古典音乐:伟大作曲家及其代表作【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5]【英】莱布雷希特,查修杰,施璧玉,陈效真译.谁杀了古典音乐[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6]许钟荣.古典音乐400年【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09级2班论文题目 古 典 音 乐 在 当 代指导教师评语及意见:指导教师评阅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年 月 日注:此表装订在课程论文之后。

青农大的同学呀

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关于企业规模的研究述评聂辉华李文彬内容提要:本文从市场范围、生产要素、交易费用、产权、激励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了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以及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也指出了关于企业规模的企业理论对企业并购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前景。关键词:企业规模企业的边界企业并购据统计,在美国经济史上,从来没有全职雇员超过100万或者层级超过10个的巨型企业(Canback,Samouel & Price,2003)。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因素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在企业理论领域,这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Frank Knight一度认为很大程度上这不是一个可理解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而是一种历史偶然。John Williamson也曾感叹企业理论最难描绘的一个概念是何为企业的“最佳规模”。近年来,企业最佳规模或者说企业的边界问题,依然是企业理论界权威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例如Homstrom & Roberts(1998)①,Hart & Homstrom(2002)。本文综述了关于企业规模或边界的主要理论假说及其实证结果,并做了简短评价,试图为经济学或管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一些线索。一、关于企业最佳规模的几种主要理论归纳起来,经济学家们在回答何种因素决定企业规模时,主要有“市场范围论”、“生产要素论”、“交易费用论”、“产权论”、“激励成本论”和“信息成本论”等六种理论。第一种解释是“市场范围决定企业规模”。亚当·斯密(Smith,1776)最早在其不朽巨著《国富论》中提出“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被后人称为斯密定理(Stigler,1951)。斯密认为,企业源于专业化与劳动分工,而分工受交换能力的制约,即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企业规模就受制于市场范围。Allyn Young(1928)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范围,而市场不仅是由人口、区域决定,更是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由生产力决定,而生产力由分工决定。因此,是“劳动分工决定劳动分工”,这便是“杨格定理”。杨格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市场范围与企业规模的关系。Stigler(1951)从另一个角度扩展了“斯密定理”,他将厂商视为若干“功能”的组合,分析了具有递增报酬的那部分“功能”随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形成一个专门产业的过程,推断衰退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垂直非一体化”。换言之,处于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尽管面对的市场范围不断缩小,但是却偏向于多角化经营。但是,Becker & Murphy(1992)批评了“斯密定理”,认为企业内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协调费用”(coordination costs)对劳动分工从而企业规模更具决定性作用。他们用一个总量模型说明了,当分工获得的收益与协调费用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规模便达到均衡水平。由于理论解释上的冲突,因此市场范围是否限制企业规模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证的结果。重要的是,市场范围本身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产业内部会出现不同的企业规模,这要求理论家们把视角从产业、市场转向企业内部。第二种解释是“生产要素决定企业规模”。新古典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一个投入产出的∗本文受到杨其静主持的“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课题”资助。限于篇幅,本文节略了一些参考文献,需要详细参考文献的读者请发email给。①需要说明的是,Homstrom和Roberts的文章《企业边界再考察》发表在著名的《经济学展望杂志》上,这表明企业的边界问题依然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黑箱”。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追求成本最小化,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决定产量,因此企业的最佳规模在平均成本最低处实现,而这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新古典理论认为,存在某种难以随着企业规模改变而改变的“神秘”投入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张,比如经营能力。在Viner(1932)和Manne(1965)的基础上,Lucas(1978)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中推断,给定一个封闭经济中劳动者的“管理才能”不变,最大化产出的企业规模将与人均(物资)资本正相关。人均资本越多,企业规模越大。Rosen(1982)侧重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为将具有管理才能的人配置到高级职位并给予其较高报酬,将扩大企业规模,因为企业科层具有放大管理才能的“乘数效应”。因此,通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企业规模正相关。Kremer(1993)强调了人力资本的匹配问题,认为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分别匹配在一起工作会产生帕雷托最优,产出和工资收益都将提高,从而企业规模也将扩大。富国和穷国之间工人收益的差异,与它们之间企业规模的差异正相关。相对于古典企业理论或生产者理论,新古典理论近年来的发展,正逐步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但是它仍然无法解释,如果说要素供给限制了企业规模,那么为什么不通过企业之间不断的合并来实现扩张呢?看来,除了生产成本,企业还需要考虑其他成本,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出现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这一缺陷。第三种解释是“交易费用决定企业规模”。科斯(Coase,1937)指出,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谈判和达成契约的成本。因此,通过成立一个组织,允许某一权威(企业家)来指挥资源配置可以节省某些成本。这种组织就是企业,“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市场的替代”。由于在企业家的权威指令下,要素所有者无须为每一次交易都与其他合作者签定契约,而由企业家用一个契约取代了一系列契约,这样自然就减少了交易费用。但企业组织一项交易也要耗费管理费用(企业内的交易费用),因此当增加一项交易的边际交易费用在一个企业、市场和另一个企业相等时,企业就在均衡上实现了最佳规模。科斯认为导致企业内交易费用上升的原因有三个:企业家边际报酬递减、资源浪费增加和要素供给价格上升。进一步地,Williamson(1985)以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为关键假设,将不同的交易区分为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契约,不同性质的契约有着不同的交易费用(或治理成本),分别对应着市场治理、三方治理、双方治理或者统一治理(一体化)等不同的治理结构,形成市场、混合形式以及科层(企业)三种组织形式。与市场治理相比较,企业治理在生产成本方面有劣势,但是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加强,企业治理在交易费用方面的优势将逐步抵消其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因此,最佳企业规模将由交易费用(治理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最小总和决定。契约数量的减少固然可以节约部分交易费用,但是契约的质量如何保证呢(聂辉华,2003)?有什么机制可以消除企业内的机会主义行为吗?交易费用经济学忽视了组织内员工的激励问题,似乎过于乐观地假设了一体化带来的正面效应,实际上也和新古典企业理论一样,把企业导向一个规模无限扩大的佯谬。这遭致了Hart 等人的批评,因此,其后发展的企业理论在解释企业最佳规模时纷纷将焦点从交易费用、套牢(hold-up)问题转向激励问题(Homstrom & Roberts,1998)。第四种解释是“产权决定企业规模”。企业理论中,主流的GHM理论(G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Hart,1995)把企业看作一个可控制的物质资产的集合。在不完全契约(incomplete contract)框架下,当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个企业时,兼并方将获得全部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从而增强了专用性投资激励;而被兼并方因为丧失了剩余控制权,从而削弱了专用性投资激励。因此,企业的最佳边界取决两个企业一体化给双方企业成员造成的专用性投资激励的总效应是否为正。Rajan & Zingales(1998,2000)对GHM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企业的边界不是由GHM意义上的物质资产所决定,而是由企业的权力所能控制的资源决定。而权力除了来源于产权,还可以来源于对通道的控制(control over access)。企业的最佳规模应当由基于产权和通道的权力所能控制的物质资产和人力资产决定。Holmstrom(1999)认为应当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企业”是一种“活动”(activity),一种“子经济”(subeconomy),具有外部性。为了改进和拓展GHM理论,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Hart & Homstrom(2002)将视角从资产(asset)扩展到活动(activity),假设一个企业的活动具有(正的和负的)外部性,老板或管理者具有货币利润和私人收益(如对工作的满足感)。他们认为,企业合并的好处是可以将正的外部性内在化,从而增加利润,但是代价是会导致管理者丧失部分私人收益,因此最佳的企业规模将是对两者的权衡。以物质资产定义企业的边界或活动,固然便于理论上的处理,但是资产(或产权)毕竟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企业的最佳边界应当是多种激励手段的综合。第五种解释是“激励成本决定企业规模”。Homstrom & Milgrom(1994),Homstrom & Roberts(1998)和Holmstrom(1999)分析了包括产权在内的多种激励手段所产生的激励成本。他们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出发,把企业看作是一种激励装置(incentive instrument)。一项任务是采取内部雇佣(make)还是外部购买(buy),取决于不同的任务对不同约束的人所需要的绩效度量成本、监督成本和激励效果。企业可以采取三种基本的激励方式:给予产权、授权和严格工作安排,而最佳的企业规模体现了不同激励手段之间的合意权衡。因此,企业有些活动是自己制造,有些活动则是外包。如果绩效度量成本较低,那么偏向于采取市场契约的方式,比如代理制、特许经营等。经济学家们总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产权、权力上,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甚至不是决定企业边界的最重要变量。特别是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企业战略、金融工具、管制法律也都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这似乎表明,经济学家们在解释企业最佳规模时,单纯的经济学视角可能显得有些狭隘了,从管理学或者组织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的最佳规模问题可能给我们带来另外的启发。第六种解释是“信息成本决定企业规模”。Williamson(1967)把企业视为一个科层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人的有限理性在这种结构下会造成“控制性损失”(control loss)。这种控制性损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企业科层结构的增高,最高管理者能够从生产现场获得的信息将发生自下而上的偏差;二是最高管理者根据这种被过滤了的信息发出的指令又将自上而下发生偏歧。因此,这种科层所造成的信息传递成本、控制性损失决定了企业规模。这一观点与把企业看作是“信息处理器”(information processor)的企业能力理论学派是一致的。该学派把企业描述为在一个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执行任务的企业成员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的过程。在组织中,对信息的注意能力和处理能力成为稀缺的资源。组织的优势就在于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通过使成员专业化于收集和处理不同类的信息而节约成本(Marschak & Radner, 1972)。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在代理人中处理新信息和传播旧信息的成本。企业就是一种最小化这两类成本的一个信息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Bolton & Dewatripont(1994)进一步指出,企业在处理不同的信息时在专业化处理信息的收益和成本之间存在一种权衡关系(trade-off),并由此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信息成本显然是影响企业规模的重要因素,但是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例如,Calvo和Wellisz(1978)指出,造成控制性损失的主要原因不是科层的高度,而是监督过程的状态。如果雇员不能预期其绩效被监督的时间分布,那么科层高度就不会限制企业规模;反之,则控制权损失会限制企业规模。这表明,单纯的管理学观点也不能洞悉企业规模问题的全貌,我们需要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综合视角。二、关于企业规模的实证研究关于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关系,实证的结果是混合的(mixed)。Sutton(1991)表明,市场越大,企业就越是容易摊销固定成本,因此相应地企业规模也就越大。Campbell & Hopenhayn(1999)也支持了这一假说。但是Bresnahan & Reiss(1990)又表明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之间没有线性关系。典型地,斯蒂格勒(Stigler,1958)利用“生存技术”(survivor technique)对美国钢铁业和汽车业的实证分析表明,最佳企业规模通常是相当宽广的。无论市场性质是怎样的,企业的最佳规模都没有唯一的点。关于生产要素和企业规模的关系,基本上理论假说能得到实证支持。Lucas(1978)根据美国1975年左右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发现人均资本或者人均GNP确实与企业的平均规模高度正相关。Mellow(1981)证实了工资收入与企业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是影响企业规模的重要因素。关于交易费用和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最新的实证结果有一些分歧。Klein、Crowford & Alchian(1978)关于通用汽车公司和费雪车身公司的经典案例表明,在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特征下,套牢威胁会导致纵向一体化,这支持了Williamson的假说。但是,Coase(2000)和Casadesus-Masanell & Spulber(2000)最近对该案例的重新考察又表明,主要是交易费用而非套牢问题导致通用汽车公司兼并费雪车身公司,这似乎支持了Coase的观点。Freeland (2000)对该案例的考察也没有支持Williamson的观点。关于产权和企业规模的关系,Kumar、Rajan & Zingales(2001)最近对1991-1992年欧洲企业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产权决定企业规模的观点。研究表明,在产业层面,资本密集的产业、高工资的产业和R&D投入较高的产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比较大,因为产权容易得到保护。在国家层面,那些具有高效司法制度或者对专利权保护较好的国家,企业的平均规模相对要大。相反,欠发达国家由于司法制度落后,对产权保护不力,因此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小。至于从管理学的角度综合考察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Canback,Samouel和Price(2003)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支持了理论假说。他们把影响因素分为结构性因素(组织结构的形式、大企业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和战略性因素(资产专用性程度、大企业具有的内部规模经济),利用784家销售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制造类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计量分析证实了上述因素对企业规模的限制作用。他们认为,M型组织结构、高度资产专用性和内部规模经济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获得更高利润率;而由于官僚主义、控制性损失等造成的大企业内部的规模不经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增长。他们的分析同时支持了新古典企业理论和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三、企业规模理论对企业并购的启迪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规模或企业边界的理论,对应于企业管理中的并购问题。近几十年来,全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并购浪潮。然而研究表明,大约有一半的企业并购是失败的,被收购公司的利润平均都下降了。拉杰科斯(2001)对并购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认为缺乏战略规划、协同效应和资源共享是主要原因。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东方高圣公司的研究表明,成功并购的比率还不到20%。他们追踪研究了1998年以前实施重大重组的45家上市公司样本,发现15%的公司在经过资产注入后情况良好,20%的公司经营动荡不定,36%的公司在财务游戏中艰难生存,29%的公司重陷困境(转引自胡玲,2003)。从企业规模理论的角度不难解释如此普遍的并购失败。很多企业在并购时缺乏战略规划,选择的时机不对,恰逢行业衰落时期,这印证了“市场范围论”的观点。反过来,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并购浪潮通常发生在产业迅速发展时期。更多的企业则是因为忽视了并购过程中的协同效应。根据前述关于企业规模的“生产要素论”、“产权论”,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越显著,或者不同企业之间的资产互补性越强,那么就越是适合合并。但是,现实中很多企业都盲目扩张,实行的是非关联性合并,导致企业并购后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协同效应或规模经济。另外,一些企业往往只看到企业并购的好处,比如规模效应、广告效应,但是忽略了并购过程中由于文化冲突、体制不同导致的高额交易费用,或者忽略了被兼并企业的管理层的激励,从而导致了失败的并购,这印证了企业规模的“交易费用论”和“激励成本论”。此外,一些企业虽然在资源整合、文化协调方面做得很好,但是由于企业并购后规模扩大,信息传递成本更高,导致决策迟缓、市场反映速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这正是企业规模的“信息成本论”所提醒的。四、一个结论性的评论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市场规模、生产要素、交易费用,还是产权、激励和信息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企业的最佳规模造成影响。而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因素的确起着一定作用。无论如何,企业理论的发展表明经济学家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更深刻地认识了企业的最佳规模问题,起码它不像新古典理论所假设的那般简单。从完全竞争的理想状态到非完全竞争的现实状态,从完全契约框架到不完全契约框架,从单纯经济学视角到管理学和组织经济学视角,由于初始假设条件不一,各种理论假说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说服力。麻烦的是,现在的实证结果也常常是混合的,因为很多理论的重要变量(例如管理者的边际激励)不是可以直接检验的。这提醒理论家们,一方面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分析诸因素在均衡条件下是如何动态地决定企业最佳规模的(聂辉华,2003);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展更好的计量工具来对现有理论进行更科学的实证检验,这是微观计量经济学在近年来备受重视的动力之一。尽管“企业理论”仍然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但是从“企业的最佳规模”入手,也许是一个方向。毕竟,何谓“企业的本质”更像是一个规范性命题,而企业规模则是一个实证性命题。我们相信,在比较静态环境下,如果模型的外生变量是可以观察的或实证的,那么就容易对局部均衡的结果进行经验检验。企业理论在这一领域的推进,不仅仅是提醒人们现实世界中有多少因素会影响企业的最佳规模,而是进一步检验经济学家所提到的这些因素是否真的具有普适的解释力,同时力图发现决定企业均衡规模的更深层次因素。无疑,这要求经济学家们提炼出更清晰的命题,发展更加严密的模型,做更可靠的实证检验。就模型的严谨性而言,“产权论”和“激励成本论”遥遥领先于其他理论,因而目前已经成为该领域最受重视、引用次数最多的两种观点。然而,它们同样面临着实证检验在证据和方法方面的挑战。我们也注意到,以往主要依靠案例研究的方式在经验和工具两方面都受到质疑,一部分经济学家对以往“耳熟能详”的案例重新考察其真伪,另一部分经济学对以往的计量方法提出批评,并试图用更精心的计量工具来检验现象之间的关系。当然,还可以在一些新的方向上继续拓展。例如,能否超越法律意义上对“企业”的定义而发展一个得到经济学家们认可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定义?Rajan和Zingales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他们以“权力”而非产权为基准,把丰田公司及受其控制的供应商看作是一个“企业”,并提出用基于事实的(de facto)机制来取代法定的(de jure)机制以重新定义企业的边界。但是如何处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把分析对象从两个企业的双边关系拓宽到多个企业的多边关系,是否会得出新的有意义的结论呢?如果从企业战略、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企业最佳规模又当如何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索的。参考文献[1]Bolton, Patrick, and Mathias Dewatripont. The Firm as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 809-839. 1994.[2]Canback, Staffan, Philip Samouel and David Price. 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Interaction: What Determines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Z] WUSTL Working Paper No. 0303003. 2003.[3]Coase, Ronal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 Economica. 4: 386-405. 1937.[4]Hart, Oliver. Firm, Contract and Financial Structur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5]Holmstrom, Bengt, and Paul Milgrom. The Firm As an Incentive System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4): 927-991. 1994.[6]Holmstrom, Bengt, and John Roberts.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Revisited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4): 73-94. 1998.[7]Lucas, Robert E., Jr. O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Business Firms [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9: 508-523. 1978.[8]Rajan, Raghuram G., and Luigi Zingales.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 387-432. 1998.[9]胡玲.企业并购后整合: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3.[10]聂辉华. 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J]. 经济研究. 2003 (8).What Determines the Best Size of the FirmNIE Hui-hua LI Wen-bin(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Shandong FinancialInstitute, Jinan 250014)Abstract: This paper completely investigates the determinations of firm size and their test results from market size, production factors, transaction costs, property rights, incentive costs and information costs. Also,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highlights of the size theory of the firm for M & A of the firm in management, and prospects their research words: firm size; the boundary of the firm; Merger and Acquisition原文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

关于古典文献学的论文题目参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技巧

(一)写作流程:

1) 学生根据下面分设的专业选择一个,作为毕业论文的专业方向

2) 在所选择的专业方向里面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拟论文题目,开始论文写作流程。参考论文选题附后(学生论文选题不宜相同):

(二)专业类别:

1.文艺学

文学概论 文化诗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语文教学法 美学概论

2.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

明清小说研究 唐诗宋词研究 红楼梦专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 元杂剧研究 《史记》研究

古典文献学

3.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小说研究 儿童文学 台港及海外华人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

青少年儿童文学概论 影视文学

4.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民俗学 民间文学概论 比较文学概论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外国文学史(欧美) 外国文学史(东方)

(三)参考选题:

1. 文艺学:

1.形象——文学艺术的共同特征

2.“自我表现”与“ 摹 仿现实”

3.说“ 艨 胧”——对语言艺术的特点的新认识

4.面向生活——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5.艺术,需要呕心沥血的创造

6.“性文学’是文学表现人性的必然趋向吗?

7.试论文学的不朽魅力

8.艺术典型化的要求过时了吗?

9.“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试论文艺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

10.化丑为美——典型化在塑造反面形象上的魔力

11.对实践派美学理论的历史考察

12.试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13.简论“自然人化”与自然美

14.试论自然美的'根源与本质

15.艺术美与现实美关系之我见

16.“意象”与“意境”的比较研究

17.试论艺术美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8.试论艺术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辩证关系

19.社会美与自然美特点的比较研究

20.试论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

2. 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

1.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

2.论《诗经》中的爱情诗

3.论《离骚》抒情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4.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

5.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

6.被压迫者的心声——汉乐府中的人民自由精神

7.《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

8.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9.论汉乐府民歌与

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分享

个人介绍:我是第二次考研,考的是浙大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某211,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学习期间,比较喜欢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又因本科学校古文字学氛围相对浓厚,虽然不太懂,浸染其中,也一知半解。

2019年1月1日,我结束在学校周围租房初试备考,回到乡下老家,等待成绩与复试。一开始,我读一些与复试似乎关系不大的书,比如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念孙的《读书杂志》、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李零先生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董莲池先生的《说文部首新证》、季旭升先生的《说文新证》。中期,我读了一章《仪礼》,标点礼疏、画礼图;读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写本文献学》;听音韵学方面的公开课,请教学友音韵学知识,重新学习现代汉语及国际音标等相关知识;读曾运乾先生的《音韵学讲义》、唐作藩先生的《音韵学教程》、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和《汉语音韵学》;翻阅《广韵》,填《广韵补谱》。每天睡觉、烧柴帮忙做饭,去田间地头走走。

2月15日,考研成绩公布。思想政治理论65分;英语一59分;文史基础124分;汉语与文献129分;总分377分。

3月8日,浙江大学公布复试分数线及复试名单,知道自己需要调剂了。那一晚,我想了很多事情,在床上反反复复地睡不着,默默地流着眼泪,一遍遍地循环孟小冬的《击鼓骂曹》:“平生志气运未通,似蛟龙困在浅水中。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

二、调剂二十七天

(一)填报、申请、通知

3月9日,正式着手考研调剂。我是个怕麻烦的人,我想着考研分数一出或者调剂系统一开再去关注,而且我确实不懂怎么样调剂。但老师和朋友们劝我不要如此,要赶紧打电话联系。

我开始搜寻各种信息,浏览学校的招生网和文学院网站,查看往年的复试信息等,给各个学校的招生办公室、学院的招生办公室打电话。有些学校打了很多电话,一直打不通。有些学校说可能有调剂名额,等等看;有些学校说要等国家线出来再说;有些学校记下了我的信息或者让我把信息发到他们指定邮箱;有些学校创建了QQ群,让我们进去填写信息表。看着QQ群里的人渐渐多起来,甚至有很多的985学校的,我的心情慢慢焦急起来。总之,没有任何一个学校给准确的答复。

那时,老师每每电话鼓励我,询问情况。而弟弟恰恰相反,他每天跟我聊天,总是给我泼凉水,比如说人家只要“双985”,即考生的毕业院校和报考院校都必须是985、别人只是吊着你等待更优质的生源。每天上午和下午我打通了调剂电话,感觉还有一丝希望,但傍晚或是晚上弟弟又给浇灭了。回过头想想应该感谢弟弟,因为他确实给我了很多帮助,重要的是他让我保持冷静。

与此同时,还有两件事值得说说。一件是我加了一个调剂群,调剂群里的人总在讨论各种调剂的事情,他们很多人的调剂意向在我看来有点一般,我也不知道从哪儿来的自信。另外一件是我开始准备调剂简历,整理各种材料。简历主要包括基础信息、一志愿报考信息、科研经历、获奖经历、工作经历等。复试材料我汇编了一些自己的论文、个人申请表等,还制作了封面,以便胶装。我筛选了几个比较喜欢的学校,在文学院的网站上找到老师的邮箱,给他们发邮件。

3月15日①当天下午我给重庆某学校打电话,对方说可能会有名额,让我等等看。傍晚,重庆某学校打电话来,确认我此前留的信息。我觉得有一丝希望,很高兴。但3月18日星期一我再打电话的时候,对方说今年不接收调剂了。②西安某学校电话总也打不通,打通后,让我关注,他们可能会有调剂名额。我一直等到他们公布文学院复试方案,迟迟没有等到调剂公告。直到4月1日左右他们才在调剂系统公布调剂名额,7日通知我面试,我婉拒了,当时我已经参加其他学校面试了。③南京某学校官方回复的调剂为优秀生源调剂,要求“双985”,也没能去成。④联系华中师范大学,对方回应很好,我也一直关注着,注意他们的信息发布。

3月20日,调剂系统开。我填写了浙江师范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还留了一个空白的。当晚20:34,我的手机收到浙师大的调剂信息,很高兴。但每天仍然焦急地等待其他学校发布通知公告、担心复试时间冲突。3月24日下午16:47,我收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复试通知,与浙江师范大学冲突了。3月25日,我给浙师大打电话,说了抱歉,不能去参加面试。之后几天,我读了一遍张三夕先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大的考研参考书),做了一些笔记。3月27日,我打印了复试材料(包括毕业论文、个人简历、复印证书),去人才市场去复印成绩单。傍晚,去公园走走。这期间我主要翻看了一些自己的以前做的笔记,其实每天提心吊胆的,也没有太多的心思看书。

(二)华中师范大学复试

3月28日,整理东西,也看不下多少书。当晚21:08,我坐火车去武汉参加复试,一晚没怎么休息。坐在我旁边是四个一起去武汉看樱花的小姐姐,还有一个武汉学校的大三小哥。我本来想看看书,背背英语。但小姐姐们一上来就吃辣条,问我去武汉看樱花什么攻略?还让我吃辣条、面包,我29日早晨要空腹体检,所以拒绝了食物。我们六个人就一直瞎聊,主要我听他们聊。我还借给她们充电宝、耳机、洗面奶,看着她们很兴奋地聊天、看着她们自拍、又卸妆、看着她们瞌睡……

(图为地铁上化妆的四个小姐姐)

3月29日,早晨5:10,我叫醒其余五个人,到达汉口站,下了火车,准备坐地铁。等了一个多小时,坐上了第一班地铁,小姐姐排队还帮我买了地铁票。她们在地铁上,重新化妆“复活”,我们在虎泉站分别。七点左右,我到达华中师范大学,在文学院与报道的老师交流,老师很热情,鼓励我好好表现。八点半左右,拿完材料,就去体检,人特别多,一直体检到十一点半。体检如果有什么经验的话,就是先去抽血、做CT之类的,再去量身高,这样会比较快。测完最后一项的时候,我十分饿,几乎要晕倒。紧接着我订了五芳斋的外卖,在文学院门口的凳子上吃完饭,休息了一会。因为古典文献学的面试提前了。面试开始,我们先在古典文献学教研室抽签,很“幸运”,我是第一个,其他四个人先出去。面试一共六个老师,坐在我对面。老师让我先做自我介绍,我就开始说自己的性格、学习经历、读过哪些书(有点紧张、可能说话比较快),说自己曾经整理过一些文献,还说到了自己的带去的毕业论文和平时的论文。接下来,老师主要围绕着我的毕业论文和我平时的论文展开问题,比如四库全书、数据库、日记文献等等,聊了半个小时左右。最后一位老师可能是看时间太久了、且问得都差不多了,就说,“我就问你一个问题,你只要回答有还是没有就行了。中国基本古籍库所收的图书有没有序跋?”我回答完,老师让我叫下一位进来。当天,我感觉自己表现还不错,就是有时候说话有点快。出学校的时候,听到学校里有一群老人在唱京剧,我去听了一会,跟着哼唱了几句,很放松,心情很好。回到宾馆,洗了个澡,就睡了。

(图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门口)

3月30日,上午口语考试,主要是自我介绍、抽问题回答、自由对话。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有导向性地往我的爱好是京剧、喜欢读书方面上说,抽到的问题是课外活动是什么。自由对话的时候,老师主要问了京剧、读书方面的问题。下午是专业课笔试,之前我加了一位同样复试古典文献的小姐姐,我给她发了一些资料、聊了一些我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小姐姐可能看我比较真诚,就把去年复试的真题发给了我。我看了看,觉得挺基础。专业笔试,主要是连线、标点、问答之类的。有一题10分的问答,我有点短路,写得很少,也很一般,最后笔试只考了分。答题的时候,我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战国竹简《诗经·伐檀》的异文、《说文解字》的各种版本等等。这些都是我在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的,自己课后又查了资料总结。复试完的那天晚上,我很累,心情很复杂、睡不着觉。八点多躺在床上,后来又起床,洗个澡,收拾了一下东西,看了一期更新的《中国新相亲》,到十二点多睡了。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试

3月31日,这一天是华中师范大学其他专业的面试,我已经结束了。上午去湖北博物馆看展,人特别多。曾经我来武汉,与好友二人共同游玩,当时博物馆正在修缮闭馆,甚憾。湖北博物馆的藏品十分精美。出了博物馆,急匆匆地赶往火车站。在车站买了一些周黑鸭给我的朋友,给自己买了面包和水,时间比较紧张,就没有吃午饭。坐在火车上,回想起当年与好友游玩之情形,古人与故友皆不在,“此地空余黄鹤楼”,内心有些凄凉。

之所以匆匆赶往北京,是因为3月27日我收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通知,因为担心自己不能被华中录取,所以还是往北京赶。幸运的是,华中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不冲突。下午五点多,抵达北京。第一次到北京,换乘地铁,让人头晕。因为提前找到了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试的男生,他是文艺学,小哥很好。我们拼了房,就住在北京站附近。我们晚上一起吃了饭,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转了一下,熟悉路程。回去之后,拆了一盒周黑鸭,两人吃了起来。看了一会书,十一点半睡觉。当天晚上,华中师范大学公布了复试成绩,我的成绩都还好。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文艺学小哥入镜)

4月1日上午,我们和其他小伙伴(因为有几个人住在同一宾馆)一起去社科院文学所领了体检材料,然后坐地铁去体检。两点十五开始笔试,三个小时,一百五十分钟,试题主要是报考的导师根据报考方向命制。我的那份第一大题是名词解释,比如古文尚书。我记得老师说的答题方法以及要注意的一些点,所以我先介绍一下古文尚书的由来,“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以及民间献之(因为之前熟读过《汉志》和《四库提要》的一些序,甚至能背下来,所以答题的时候,都直接写下来了),今古文之差异,古文尚书的流传以及辨伪,最后谈到清华简中《咸有一德》能证古文尚书之伪等等。第二大题我答得很一般,主要是古人名姓的关系,没怎么复习到,所以尽力“胡扯”。第三题分析训诂材料,这种题目我总觉得是言之成理即可,主要调动的是小学知识。第四题是标点,老师选的文章很有哲理,读的时候,很受启发,每每会心一笑。第五题算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题,我以前有过实践经验,写起来比较舒服。整体除了第二大题答得一般以外,我感觉良好。两次笔试,都和我想的不一样,虽然有些题答得不好,但华中的比较基础,社科院的有基础、也十分考查能力。回到宾馆,我和文艺学小哥看了一下电视,正在放京剧《昭君出塞》,我给文艺学小哥说了说京剧的一些知识。不过这出戏,我更觉得牟元笛功夫帅一些。晚上,华中师范大学在系统里给我发了拟录取通知,一旦接受了该通知,就全部结束了。我特别矛盾,很怕两边最后都没得到。但是来了北京之后,北京又有点吸引我。晚上七八点钟,坐地铁给朋友送去周黑鸭,和朋友在西单一起吃了点东西、聊聊天。十点左右回到宾馆,歇。凌晨三四点忽然醒了,发现文艺学小哥灯没关,关上灯,又睡了一会。

4月2日,上午专业面试,下午口语面试。专业面试分两组,很“幸运”,我和文艺学小哥分别是两组的第一个。我站在走廊面对着窗户,吹着冷风,十分紧张。第一次面试的时候,我什么都没有,所以无所畏惧。而这一次,我生怕都失去了。我在走廊默记自我介绍,我报考的那位老师在我面前走来走去,他不认识我,我是在网上看过他的照片,所以认出来了。我也没好意思多看,也记不太清模样,只是觉得老师很帅,有点像《万万没想到》里头的刘循子墨(可能是错觉),而且感觉有点高冷。一会儿,有老师叫我进来面试。这次面试的阵仗比较大,正对我的是主持老师,一位女老师,很和蔼,两边坐两排老师,报考的那位老师坐在我右手边第一位。主持老师让我先做个自我介绍,这次自我介绍,我感觉就比第一次好,说话很清楚、语速也适中。紧接着是我报考的那位老师提问,问了一下与论文相关的问题,又问了跟我名字相关的问题,问我的姓是什么意思?又问汉朝为什么叫汉朝?我不知道,瞎说了几句,老师说我说得不对以及没有好好读《史记》,其他老师听了,也笑了笑,我心里就比较紧张(其实《汉书》的《高祖本纪》以及《史记》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我都细细读过的)。后面老师问我懂不懂音韵学,我说知道一些,而且比较推崇曾运乾先生。老师就问我曾运乾先生著名的音韵学论断是什么?我当时还沉浸在“汉朝”的紧张中,就说,“曾运乾先生有很多著名的论断”,老师说,“最著名的”,我回答,“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到后来有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来文学所……时间控制的比较好,大约聊了十五分钟,就结束了。

文艺学小哥也结束了,我们一起回宾馆,准备口语考试。但我们也看不下书,就睡了一会。昨晚与故友吃饭的时候聊天,她还谈及她当初面试北大,英语要准备研究生的读书计划啥的,我只准备了自我介绍和一些常用话题。在宾馆的时候,我看到文艺学小哥的英语自我介绍,感觉自己准备的似乎有点简单。下午两点口语,文艺学小哥又是第一个,我是第四个。面试所有的人一起在教室等待,文艺学小哥先去,我们聊得正欢,他就回来了,感觉很快。我错误地第三个就进去了,我开始介绍,等我说了三四句到我的名字时候,老师很诧异,问我难道不是XXX?我说不是,老师让我先介绍,然后翻看我的资料。这样我更紧张,说了一会,就结束了。老师看到我的资料就用英语问我,学写古诗多久了?古诗和现代诗有什么区别?还有我获得证书等等,感觉挺难的,但是我都努力地回答了。口语结束,我跟文艺小哥回宾馆歇着。下午,和在北京的大学同学以及文艺学小哥去逛了公园,一起吃了饭。晚上六点多的时候,华中师范大学收回了给我发送的拟录取通知。我们在公园的时候,就有人在群里说自己接到了文学所的电话。一般,当天傍晚,文学所会给需要再调剂以及被刷的同学打电话,没打电话的就基本上没有问题。我跟文艺学小哥当天一直都没接到电话。

4月3日,上午我和文艺学小哥一起去逛了故宫,看到了出自《诗经》的“螽斯门”以及“翊坤宫”、“正大光明匾”,因为我之前挺喜欢《甄嬛传》。中国国家博物馆闭馆了,所以才去的故宫。当时有一种“百年世事不胜悲”的感觉。中午,我们吃了肯德基。之所以又逗留一晚,因为体检报告要今天下午才可以取回。下午一点半取回了体检报告,交到所里,但老师不在,也没打听到什么消息。我送走了文艺学小哥,自己去了西单图书大厦,歇了很久。想买一本点校本《毛诗传笺》,因为是原价,没舍得买。吃了点东西,坐火车回家了。坐了很久的火车,很累。

4月4日,回到家,睡到十一点多,打开手机,收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拟录取通知。哥哥买了十一点半的电影《调音师》,我们又匆匆赶过去。电影很好看,尤其结尾,但我也是有点心思不在其上。确认了拟录取,我的心情恰是“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三、我之心境变化

2018年2月,第一次考验我得知自己考不上了,难过了一阵子。回到学校后,我就一门心思地转入毕业论文写作。每天早晨七八点钟到院办公室值班,到晚上十点左右回去。整理了三个月左右的论文文献,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慢慢地静下来,对于一些其他的事情没有任何想法。在那三四个月,是我的论文陪伴我走过来的,没有人能体会论文之于我的重要。

毕业前后,我和同学一起吃饭,送走他们,心里空荡荡的。在这前后也有一些人,可能看我没有什么价值或者其他原因,删除了我的微信,不和我往来了。我也曾难过,但也都好了。不过还是有很好的朋友,探望我、关心我、鼓励我。一直到十月份,起起伏伏的,心情也没啥大的变化。

到了十二月,我的心情很紧张,很有压力,晚上睡不着。每天十点半左右回去,就特别饿,总要吃点东西,但是吃了东西又睡不着。尤其快到了考研那几天,压力特别大,睡不着的时候,我看着微信列表里的人,无论是家人还是那些师友,我都不太想跟他们说,因为怕他们担心。我记得比较搞笑的是,认识了一个麦当劳的外卖小哥。最后实在很压抑,就跟他聊天、倾诉。那段时间好友说的“晴耕雨读”,很启发我。十二月底,我即将离开学校,那时我才感觉到“毕业”,要跟这座城市、跟我的学校告别。临别前,与好友、老师吃饭。和老师一起吃饭,老师说,“把你交好的同学一起喊着吧”,我回复说,“故人皆不在”。当晚,喝了点白酒,四年来第一次喝白酒,有些晕晕的。饭后,和老师一起在公园散步,老师说了很多,最后跟我握手告别。老师的手有些粗糙,握着的时候很用力。我往回走,微醺,空中刮着的雨丝又让我有点清醒,颇有“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感。那一晚睡得很香。

回到家之后,一开始很轻松地看书,后来等待成绩、复试线、调剂等,心情焦急起来,但表面仍然要保持镇定。四年来,在家从没待过这么久,周围的人也开始表现出担心、焦躁,很多人开始询问我,我的心情其实很烦、很烦、很烦,但还是保持镇定。每天我吃完饭就去田间散步,看着东风吹来、麦苗渐长,想起《离骚》、老杜的诗、冯延巳的词,更加忧伤。当然散步时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胡思乱想,比如自言自语地幻想面试,幻想以怎样的面貌站在老师面前,告诉他们我读了什么书?怎么样回答他们的问题(这可能就是模拟面试吧)?幻想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幻想着那之后我可以安心地读书。

调剂的那段日子,取舍,很难。其实,依照我自己的内心,本也没有太大想法,只是要兼顾很多东西。那几天,很累,很矛盾,恐怕都得不到。但我内心不知从哪儿来的一点盲目的自信,我觉得我还是能做到的。

四、不成熟的小建议

如果非要说什么关于调剂的经验或者建议,我想:

第一、自己全面、深入地了解调剂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每年的调剂、复试的政策都有所变化,所以首先应该去全面地了解调剂政策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国家的调剂系统和学校的调剂系统。有些学校的调剂是先通过自己的调剂系统报名,然后复试、录取,最后让录取的学生在国家调剂系统里填写。调剂系统什么时候开放?怎么样填写调剂系统等等?一般申请调剂的时候,会有备注,字数有限制。我也不知道对方学校会不会看,但我很精简地写的是最有代表性的。

第二、广泛撒网,认真准备。调剂只要过了A区的线,A区的学校都可以去申请。我反复地去估量自己,到底能到达一个什么层次,可以申请到一个什么样的学校?然后划定了一批学校,不停地去筛选。去他们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的官网和院的官网去查找信息,然后打电话问。广泛撒网不仅仅是指学校,有时候也可以试试其他专业,比如我报考的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和古文字学也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但一般都是在文学大类里面的调剂。同时,还要准备一些材料,如简历、证书等(有些学校可能不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看一些他们指定的参考书,了解他们院系的治学传统等(比如我去社科院面试时,有被问及是否读过一些社科院老前辈的书,我确实没怎么读过,我回答说“我没有怎么读过,因为我是调剂过来的。我想,等我进来之后,肯定会更多地了解文学所的传统,读一些书。”)。无论是华中还是社科院,复试老师对于毕业论文、科研能力都是非常重视,一则是有无完成、能否提交完整稿;第二就是论文规范与由论文衍发出的复试问题。在这方面,还是要好好准备一下。

第三,谈一些小的点。

①关注信息。调剂时,我认识的一位研友因为没有注意邮件,而错过了一个学校的面试去了一个并不太好的学校。那封邮件提到说,她能力很不错,欢迎她来面试。我因为没有关注某些学校官网的信息,而错过过了投报。所以大家还是要及时查看与回复信息。

②写邮件给老师,一定要真诚、有礼貌,且言语恰当。不要过多地打扰老师,频繁发送邮件。同时要制作一份像样的简历、复试材料等等。

③不要过度地听信别人的话,自己多去试试。有些学校网传有出身歧视,但是你也可以试试看。而且今年情况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

④最好最坏打算。调剂的时候,要奋力去跳一跳,但也要给自己留下一个后路。

⑤见好就收。调剂有一个满意点的学校就可以了。同时如果你确定不能去参加学校的调剂复试时,最后提前打电话告诉别人,以便把名额留给别人。

⑥自信,多模拟。我可能比较喜欢幻想,所以每次散步我都会假想地模拟自己面试时怎么回答问题,说什么,自我介绍怎么办?

⑦累了、难过了、迷茫了,再坚持坚持。

后记

去年的一月到三月,每天我坐在窗前,看着庭院里积雪渐深再到春归柳长,看着嫩芽始吐直到花开烂漫,焦急、失望、幻想,各种复杂的心情,“终朝如醉还如病……”,一周左右的复试,我也算是“历尽风霜万苦辛”,而今一切都好了。

北京,从没在我的考研计划中,我也从没想去那里读研究生,我不喜欢灯红酒绿的都市、冰冷的建筑、那些来往往的人群、拥挤的地铁。杭州的那一片湖,似乎总充满着温情,吸引着我。但真正去了北京,也确实挺有趣。首先是遇到了我的导师,(此处略去若干夸赞、崇拜的字)。其次,确实有很多资源,去国图查看古籍,还可以申请去北大等高校看古籍,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去其他高校听听课,认识一些新的朋友。挤北京的地铁,看看人来人往、灯红酒绿,迷茫有时又有着希望。

以上鄙言累句,仅供参考。祝各位幸运!

一、 个人介绍

大家好!我是22级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上岸学姐。很高兴能跟大家分享我的考研经验。作为考研上岸的学姐,对专业课的考点以及出题方式都自己的独到见解。学姐也研习了多所高校的真题,对于学院的出题角度和学习技巧有了一定的经验。

二、 择校原因

湖南师范大学也是热门211,所以难度也不小,2022考研报考人数更是名列全国第二。湖南师大文学考研不考大综合,也就是每个方向的试题是不一样的,复习的范围比较小,所以考的题目比较精细,更需要有独树一帜的见解。湖南师范大学在文学类学科上一直都有所建树,值得一考。

三、 专业课备考

推荐资料:

l 潘树广《文献学纲要》

l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

l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l 中华书局《十三经译注》

学习流程:

1月—6月:跟着b站上杜泽逊老师《文献学概要》的课程,精读《文献学纲要》和《文献学概要》,自己按照模块(名词解释、书籍辑撰者、翻译、文学常识等)整理笔记,也可以顺着两本书后的参考文献再寻找新的书籍,这样能够为自己打下较为坚实的文献基础,也能够掌握考试重点。

7月—8月:选读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与中华书局的《十三经译注》,训练自己定句读和翻译的能力。

9月—12月:查看研究生院官网更新的教材,一般是一些语言类、训诂类的集子,每篇迅速过一遍;知网上查一些自己感兴趣方面的论文,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文学史考察以及文学评论中一定要展现自己独特的观点;最重要的还是定句读和翻译的能力。购买历年真题,训练自己的答题能力,主观题答题一定要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有层次,有逻辑。关于是否要报班,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建议如果是基础不好、自制力较差且跨考的同学,可以考虑报个新祥旭考研一对一辅导课程,会根据大家自身的情况和需求来制定授课计划,全程跟进学习进度,学起来会比较省时省力,效率会很明显的提高。

四、 政治备考

推荐资料:

l 双姐考研政治视频

l 双姐考研政治配套的冲刺资料

l 肖秀荣1000题

l 肖八

学习流程:

1月—8月:细致地听双姐的政治课,背诵冲刺手册,配合做双姐的题和肖秀荣1000题。可以下载跟谁学APP,双姐讲课风格利落干净,也非常有趣,听课的时候完全不会走神。她的背诵资料也很薄,直击重点。当然前八个月政治不算特别着急,可以分配少一些时间,每天两个小时以内,打下基础。

9月—10月:二刷、三刷双姐的题和肖秀荣1000题,整理错题,巩固背诵不熟悉的知识点。此时可以每天多分一个小时给政治,一定要反复刷错题,搞懂知识盲点。

11月—12月:主要攻克肖八、肖四,认真听双姐的冲刺押题课,配合讲解视频反复做肖八、肖四的选择题,后期还有时政更新。政治答题看双姐的点睛课,双姐一般押题很准,而且她押的是答案,所以要打印政治答题卡,每天结合肖四的大题练习一题。我最后只背诵了双姐押的5道大题,但对了答案再结合最后的政治成绩,主观题应该有40分左右,还是非常省时高效的。

五、 英语备考

推荐资料:

l 张剑英语考研真题

l 何凯文考研英语每日一句(关注“何凯文考研英语”公众号,每日一句每天认真分析大概要30分钟)

l 何凯文考研英语阅读思路与解析(配合kk三步法讲解视频)

l 心一英语(心一作文比较有名,会一对一写大小作文模板,如果是咸鱼上拼单,要注意一起拼单的人考的是不同地区的学校。)

l 跟谁学考研英语(我报名了韩苏老师的全程班,他的单词课和作文课很好)

学习流程:

1月—7月:背单词,先看心一英语、宝爷万词班的阅读技巧课, kk三步法的阅读技巧课在3月左右出了也可以买来看,总之可以广博地看一些做题方法技巧课,不停调整自己的做题方法与策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直接刷考研英语真题的阅读题,可以从97年的阅读开始练,一天一篇,整理单词,有条件最好能做到逐字逐句翻译,网上有免费的唐迟老师的英语阅读从04年开始的详细讲解。

8月—10月:开始跟着技巧课熟悉写完型、新题型、翻译、小作文等题型。

11月—12月:背诵作文,按照作文主题,整理出自己专属的作文模板,可以去网上买心一的一对一作文,但不能依赖别人的模板,可以作为参考,形成自己的模板。拿15~19年的考研英语试卷进行每周模考,12月之后打印英语作文答题卡,每天大作文、小作文各写一篇。

注:英语基础在于阅读,最好控制在错4个以内,但新题型、翻译和作文很容易提升,掌握比较容易,完型比较难,找找语感,根据技巧来练习。

六、其他

【文学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一套四本)、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彬彬《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丁帆《中国新文学史》(上下两册)、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下两册)、朱维之《外国文学史》、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

文学理论:胡有清《文艺学论纲》、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研究导引》、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语言卷】

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一套四本)、高小方《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黄廖版《现代汉语》、邵版《现代汉语》、南京大学现代汉语教案、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研究导引》

语言学:叶蜚声《语言学纲要》、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普通语言学研究导引》

(南京大学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考研专用教材,也可以买来参考着一起看)

教辅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煜编笔记、齐鲁书社《古代文学考研直通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煜编笔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齐鲁书社《现当代文学考研直通车》

外国文学史:煜编笔记、郑版《外国文学史》辅导与习题集

文学理论:煜编笔记

古代汉语:煜编笔记、王力《古代汉语参考译文全集》、南大高小方老师古代汉语配套视频

现代汉语:黄廖版《现代汉语教学与自学参考》、北大沈阳老师现代汉语配套视频

语言学:煜编笔记、叶版《语言学纲要笔记和考研真题讲解》

优秀从来没有既定的样子,每一个拼尽全力的人,都是闪闪发光的,今日蝺蝺独行,他日化蝶飞去,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须凭借谁的光,加油,考研人!

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一定会在某一天让你看到努力的意义!冲!冲!冲!

关于韩国论文的参考文献

你应该写个邮箱,直接发送给你。因为太长了下面是片段韩剧的文化内涵的解读无疑,韩剧是成功的。成功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文化视野与审美主体的期待视野的融合。优秀的韩剧是以展现“家文化”为核心的。韩剧真正吸引中国观众的倒并不是韩剧中靓丽的演员、精美的服装、时尚的生活和娱乐,而是韩剧展现的“家文化”,这种重视家庭伦理规范的和谐的“家文化”与中国观众审美期待相融合后,具有了超越国界的文化魅力。“家文化”是非物质的,通过电视剧这种传播形式展示的这种“家文化”可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所有的媒介中,电视是最适合在家庭成员中共同接受的一种媒介。在家庭的特殊的接受场中,一家老小围聚一堂,通过观看别人的“家庭故事”,感受、体验和认同“家文化”中的人伦和规范,唤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审美参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我反思的精神家园。屏幕上的家庭和实际生活中的家庭在第一时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心理的互动空间。因此,韩剧很容易引发家庭成员共鸣效应。在文化心理上,中韩同属于东北亚文化圈,有着彼此相近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国一体和融合形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孔子也说“:治国难!齐家更难!”“、孝乎,唯友于兄弟,施于有政”。①他认为一个人在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家人、朋友(社会关系),也就是最大的政治了。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注重“家”,国是“大家”,家庭是“小家”。韩国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情感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与中国人比较相近,代写毕业论文个人与家族的关系更注重和谐,社会需求、国家利益和个人自由融为一体。因此,在文化心理接受机制上,韩剧也较容易引发家庭成员的认同效应。而当代韩剧的精美制作能够让它的观众达到了审美的三个层次上的享受:一是悦耳悦目,二是悦心悦意,三是悦神悦志。②只有触动到观众的心灵深处,才是韩剧作为诗剧的审美追求。正是韩剧所表现的直抵人心的“家文化”,使韩剧产生了诗剧的魅力。那么,韩剧表现的“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是回归原儒的生活儒学(这种生活儒学有别于官方儒学和学院派儒学,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崇尚和遵循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与国产电视剧不同,韩剧往往撇开宏大的政治叙事和深刻的主题,更善于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寻找冲突和矛盾。韩剧在触手可及的家庭生活中挖掘琐碎的小事,在微妙细致的人物关系中再现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等人伦关系规范,更表现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和敬畏,忠恕、仁爱、诚信、礼仪、天下一家、天人一体的价值观念在韩剧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一遍一遍地不断地强调。人伦关系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儒学构成了“家文化”的核心内涵。《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加油!金顺》不断再现的就是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这些冲突和矛盾的根源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最后总是在兼顾个人和家庭关系的前提下,以合理的符合人性的方式得到解决,而这种解决过程中所体现的生活儒学的智慧、传统文化的魅力,总是那么令人心悦诚服

韩语论文参考文献找的方法: 전문정보()这可以说是最综合的论文搜索网站,能搜索到学位论文、学术论文、报告等专业资料,资料下载是否收费也可以直接在搜索结果中看到。()这个里面韩语论文大多都是免费的,我比较喜欢用这个。()这个网站的会员注册同样很简单,只要点击右上角的개인회원 가입之后按照提示一步一步填写就行。网站有一个特点就是:基本都要收费。论文价格一般都在一万韩元(约60元人民币)以下。但是,在购买之前你可以先预览几页,之后再确定你要不要买这篇论文。4.韩国国会图书馆()韩国国会图书馆,有没有很高大上。在这里不仅有学位论文,还有学术论文、参考书籍等更加专业的资料。当然,这里的下载要求更加严苛,有些资料需要韩国本国居民或者韩国机关账号才能下载,当然,因为这是他人的知识产权,多数都是收费的。

我能帮你下一些相关文献,告诉我你的邮箱,我发给你哦~

关于国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去听听翟鸿燊的讲座吧!!

学概说一、国学基本概念和内容"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经部分为 “诗类”、“书类”、 “礼类”、“易类”、 “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儒学十三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周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 “释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 “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汇贤雅国学 提供,仅供参考

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她历史悠长,光彩夺目,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学经典形象和故事,因此我国古代文学经典是我们当代人值得不断学习、探索、挖掘的富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一般情况下,学术史包括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流变等,从学术史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国学;古代文学

一、从学科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认识

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不断发展中,“文学”在很多典籍中出现过,例如:孔子的《论语》就是比较经典的古代文学。在汉代时期,“文学”也被称作是“文章”,是一切书面行为和作品的统称。由此可见,古代文学和国学在早期时候没有明确的被区分开,古代文学既包括现代人公认为文学的相关题材,也包括部分不属于文学的体裁。因此,从学科史的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部分研究者给以的解释是古代文学属于国学范畴,但是,实际上古代文学和国学又存在一定差异。

二、从研究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存在的异同进行分析

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范围来看,国学研究的是词句、文理、考据等,是对事物的本真进行分析和辨别,主要包括文字学、版本学、辨伪学、目录学、训诂学和校勘学等多个方面。从古代文学的作品来看,主要分为先秦、秦汉到唐代、唐代到元末、明初到五四运动这四个时期,其中,诗、词、歌、赋、传奇、小说等都是古代文学的体裁。在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相互影响下,中国文学文献学的形成,给目录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刻印、排版、辨伪、检索等,对中国文化发展带来极大影响。由于国学与古代文学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一样的作品会产生不一样的研究效果,从两者的研究方法上来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在对《诗经》进行研究时,国学研究的是其中的目录,古代文学研究的是各种词赋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由此可见,从研究史来看国学与古代文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使国学与古代文学具备各自的特色和研究体系。

三、从学术史视角对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般情况下,学术史包括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流变等,从学术史角度,对国学与古代文学进行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国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的学术史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早很多古代文学中得到了证实。其中,宋学和宋代文学观念的关系,是国学与古代文学相互渗透的典型代表;二是,国学学术史具有比较独特的特点,在很多时候可以更好地凸显文学家多方面的思想观念,使古代文学家的思想得以充分展示。同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全面地研究古代文学的文学成就;三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学术史的相关研究必须客观、公正,才能对国学学术史和古代文学学术史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从学术史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对国学和古代文学的关系有更系统的了解,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王兆鹏;江汉论坛2006-05-1545

2、文话: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王水照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7-2037

摘要:总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体系。各文体的实践性学习各成体系:既有分散进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又有相对独立、承担多项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关键词:古代文学;实践教学

一、诗歌部分

作为广义的概念,诗歌在中国古代涵盖了古诗、词、曲、民歌等内容。从认知、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来说,古诗、词、曲的实现途径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设计了三个实践教学目标:识记、背诵名篇;理解、鉴赏古诗;对古诗进行文本解读、设计教学方案并付诸实践。下面依次谈谈具体操作。

1.识记与背诵。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学号顺序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导老师,按照系部制定的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在两年理论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也依赖于这一前提,二者紧密配合,互为体系的组成部分。一定阶段的内容结束后,老师给出必背篇目,每个小组的成员到本组小组长那里背诵过关,小组长做出详细记录并评分;小组长集中到学习委员那里过关并评分;学习委员的背诵情况则由任课教师直接负责。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会进行不定时不定人数的随机抽查背诵,抽查到的同学的背诵情况若与小组长记录情况不符,本组同学需抽时间接受学习委员的检查过关。这种方法比之期末试卷中的填空默写更能落到实处。此外,职业技能训练中每学期都有古诗背诵的任务。

2.理解与鉴赏。这一目标和实践任务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学生对给出的古诗篇目进行鉴赏,写出书面的小文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老师评改。

3.古诗解读、讲好一首古诗。古诗解读安排在第三学期专业技能训练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分析文本的角度写出书面的文章,小组交流教师评改。诗歌部分结束后,安排时间由各组准备教案,选派一人在课堂上讲一首古代诗词。

4.在识记、理解、鉴赏、深入认识之后,分班组织古诗词朗诵会,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个感情上的升华。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期间参赛选手可以请老师指导。班委做好会务工作。朗诵完毕,由学习委员、普通同学、老师组成的评委评分并确定名次,给出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扎实的过关,到综合性活动朗诵古诗词、讲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可以表现的游刃有余,也为他们今后在中小学课堂上讲授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散文部分

古代散文一个是语言的隔阂,一个是与政治、道德的紧密联系,都使得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而要集中在课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搞清楚文中的字词、特殊用法、句式等,大体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课堂上,大家先互相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写法、结构等。

1.课前预习。在每次课前一周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文言字词读法意义、文章大意结构以及相关的问题。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自主学习,并分组整理学习成果。

2.汇报学习成果。用一堂课时间让学生分组解决上述基本问题,采用面对全班讲解的方式,过后老师不再重复,只对缺漏的部分做出补充。

3.提高与升华。解决基本问题之后,针对选文中涉及的观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论辩,如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得一士”就可以称霸天下,让学生结合战国历史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树立自己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口头讨论之后,形成文字,在此过程中学习古人立论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散文部分的实践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点燃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课堂气氛也从之前老师一言堂时的沉闷而变得比较活跃。

三、小说与戏剧部分

小说和戏剧都属于叙事性文体,很多古代的小说和戏剧也都搬上了现代荧屏。但总体来说,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具体操作方面,有细微的差别。

1.小说

唐传奇、明清小说的故事是学生之前都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内容基本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大家互相讲一讲小说所写的故事、对人物的看法以及对主题的讨论,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只对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主题趋向进行总结和点拨。这样就有效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避免了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去叙述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自己参与其中了,会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2.戏剧

戏剧部分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比较难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它与现代影视在性质、作用上有一致之处,但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学生很难直观地去把握古代戏剧的真正面貌。所以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先放映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许多古代戏剧唱段、扮相等,虽然主要是京剧,但已经足以让学生对古代戏剧有所认识了。看完之后,就结合影片内容讲解古代戏剧的一些常识,并让学生写观后感。

3.综合性实践活动

小说、戏剧部分结束以后,布置学生按照分组,每组同学选取古代小说或戏剧中的某个片段或场景,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的舞台剧。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在班上表演并上交剧本。学生通过选题、改编、分派角色到具体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乃至心理活动,不止对戏剧和小说的文体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古老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亲近感。

四、小结

总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并基本上形成一定的体系。各文体的实践性学习各成体系:既有分散进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性学习,又有相对独立、承担多项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同时,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与职业、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实践学习双线并行、互相配合。经过这一系列的主动参与和探索,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古代文学“高山仰止”、望而生畏了,而是从内心里感受到了古代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活力,甚至喜欢上古代文学。这正是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就是——发掘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她进入现代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王兆鹏;文学遗产2006-03-154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