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有关小麦呕吐毒素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1:30:50

有关小麦呕吐毒素研究论文

霉菌毒素是毒性很强的霉菌次生代谢产物,这些霉菌主要属于镰刀菌属,青霉菌属以及链格孢属 (Fusarium, Aspergillus, Penicillium and Alternaria species)。据估计,至少有300种这类真菌代谢物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潜在毒性, 但是为大众熟知并被广泛研究的只有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ON), 呕吐毒素(DON), T-2毒素,赭曲霉毒素(OTA)以及烟曲霉毒素(FUM)。dd全球范围都存在霉菌毒素, 这被认为是一大主要危险因素。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调查,世界上每年有25%的粮食受到已确认的霉菌毒素的污染。这些霉菌毒素可以通过被污染的谷物、饲料和由这些饲料喂养的动物所提供的动物性食品(奶、肉、蛋)进入我们的食物链。霉菌毒素的结构、化学、生物和毒理性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毒性在不同情况下也完全不同,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摄入量、摄入时间长短、动物种类、性别、年龄、品系、生理状态、营养状况、环境条件(包括卫生状况、温度、空气状况、湿度、生产密度)以及最终同时存在于饲料和食品中的霉菌毒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尽管存在着诸多变异,霉菌毒素得毒性效果仍主要表现为致癌性、遗传毒性、致畸性,还会引起肾中毒、肝中毒、生殖异常以及抑制免疫反应。d................ 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食品、饲料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在粮食和动物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霉菌毒素都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即使是在相当良好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霉菌毒素污染也会造成上百万美元的损失。然而,要解除霉菌毒素造成的困扰却不容易,因为:这些毒素的浓度通常很低,难以检测出。通过分析也不能对情况给出一个真实的评估,因为方法的不够完善或可能有未知的霉菌毒素的存在。临床症状经常不明显或者不是唯一的、特征性的。人们观察到的一些典型的症状,例如精神萎靡、嗜睡,食欲下降,生产性能变差或易受感染也可能由一些其它健康或管理因素引起的。霉菌毒素中毒没有典型的依剂量性反应。对霉菌毒素之间的互作效应没有清楚的认识。由于受污染的饲料经常包含多种霉菌毒素,对其中某些了解不透彻甚至还是完全未知的,要解释所发生的情况就变的更加困难。现行《粮食卫生标准》(GB2715-81)制定于1981年,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食品中重金属、农残等24个污染物限量卫生标准中也涉及到粮食。由于这些标准制定时间较长,部分指标相对滞后,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形势需要,本次修订对原《粮食卫生标准》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适用范围原标准中无适用范围,新标准中明确“本标准适用于供人食用的禾谷类、豆类、薯类的原粮和成品粮,不包括工业用和饲料用的粮食”。二、增加感官要求新标准除要求粮食“不得有发霉变质现象”外,增加了热损伤率、污秽物、麦角(菌斑麦)、毒麦、蔓陀罗籽、麦仙翁及其它有毒植物种子在粮食中不得检出的指标。【小知识】* 热损伤粒是防止粮食因受潮受热引起品质发生变化的指标,因该变化导致最终会影响粮食的卫生,国外的标准中也有此指标,如美国大麦的标准规定受热粒是由于受热而发生实质性变色和损坏的大麦、其它谷物和颗粒碎片被称为热损坏粒。美国大豆标准和玉米标准设立了总损坏粒和热损和热坏粒的指标;因此本次修订时增加热损伤粒的指标。* CAC的系列粮食标准都设立污秽物、麦角(菌斑麦)、毒麦、蔓陀罗籽、麦仙翁及其它有毒植物种子的指标,所以本次修订时与CAC接轨,增加上述指标。其中污秽物是特指“动物源杂质”,例如动物粪便,动物尸体、动物分泌物及其组织。三、增设霉菌毒素指标*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一直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所关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黄曲霉毒素列为天然存在的人类致癌物,JECFA曾于第31次会议、第46次会议和第49次会议上评价了黄曲霉毒素,但未推荐ADI或PMTDI。本次修订时黄曲霉毒素B1的指标直接引用GB2761-2005《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非致癌性的霉菌毒素的单端孢菌素族,是由几种粉色镰刀霉真菌属产生的,又称作呕吐毒素(VT)。这种呕吐毒素在小麦、玉米以及稻米中的含量通常是mg/kg级的,由于他们高的细胞毒素及免疫抑制性质,对人类及动物构成了健康威胁。新标准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直接引用国家标准GB16329-1996《小麦,面粉,玉米及玉米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限量标准》的要求,规定小麦、面粉、玉米及玉米粉中DON的限量为1000μg/kg.* 新增加玉米赤霉烯酮指标,玉米赤霉烯酮(ZEN)是禾谷镰刀菌在玉米、大麦、小麦等作物上产生的二次代谢产物,猪和牛等家畜吃了被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谷物和饲料后,可引起动物的雌激素中毒症。目前有许多国家制定了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奥地利规定小麦、裸麦、硬质小麦中不得超过60µg/kg,巴西、法国、罗马尼亚、俄罗斯、乌拉圭等国也制定了限量标准。本标准规定小麦、玉米中ZEN的限量为60µg/kg。* 新增加赭曲霉毒素A( Ochraceus A)指标,OA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的某些菌种产生的二次代谢产物,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该毒素多发生在30℃以下潮湿地区,目前主要发现在加拿大和欧洲地区,第56次JECFA会议对OA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得出的结论是体内和体外试验显示OA具有遗传毒性,引起DNA的损伤,大鼠和小鼠试验能穿透胎盘引起致突变作用,上泌尿管肿瘤的患者,其血液中OA的水平高于其他人群,因此继续维持其暂定的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100ng/。因此本次修定时国家标准时参照了CAC的指标值,规定赭曲霉毒素A在谷类、豆类中的限量为5µg/kg。四、增设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新标准在保留磷化物、六六六、滴滴涕、艾氏剂、狄氏剂、磷化物的指标和限量值不变的基础上,新增设了溴甲烷、马拉硫磷、甲基毒死蜱、甲基嘧啶磷、溴氰菊酯、林丹、七氯的指标,新增列的农药品种是当前使用较为普遍和值得关注的品种。【小知识】我国粮食标准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指标与国际标准的比较单位: mg/kg项目GB2715-2005GB2715-81CAC磷化物 ≤溴甲烷 ≤5------马拉硫磷 ≤甲基毒死蜱 ≤(大米)甲基嘧啶磷 ≤5---10溴氰菊酯 ≤全麦粉1 ;小麦粉 六六六 ≤滴滴涕 ≤林丹 ≤粮食及小麦全麦粉 氯化苦(以原粮)≤22---七氯 ≤艾氏剂 ≤狄氏剂 ≤

呕吐毒素对于粮谷类的污染状况与产毒菌株、温度、湿度、通风、日照等因素有关。小麦赤霉病主要分布在潮湿的温带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又恰恰处于这一地带,这是中国呕吐毒素污染较严重的原因之一,在多雨年份DON的污染状况则更为严重,赤霉病麦中毒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真菌性食物中毒之一。 1、呕吐毒素的防治首先是防止霉菌的产生,而防霉关键在于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选育和培养抗霉菌的饲料作物品种、选择适当的种植或收获技术、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贮存与运输、添加防霉剂等。但需注意的是使用防霉剂无法去除饲料原料中已存在的霉菌毒素,添加防霉剂只是预防作用,所以饲料的脱毒也是必要的一项措施。饲料及饲料原料发生霉变后,产生的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具有较强的热抵抗力。因此,可以根据饲料霉变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脱毒处理。一般有物理脱毒法、化学脱毒法、酶解法。 2、物理脱毒法主要是水洗法、剔除法、脱胚去毒法、溶剂提取法、加热去毒法、辐射法等; 化学脱毒法主要是采用碱或氧化剂进行处理脱毒。上述的诸多脱毒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对于饲料业、养殖业来说均不适用。因其操作不但困难,且大批量的饲料及原料用此类方法是无法进行, 而且经化学脱毒处理后往往会降低饲料的营养品质和适口性。 3、酶解法主要是选用某些酶,利用其降解作用,使霉菌毒素破坏或降低其毒性。与物理学和化学方法相比,酶的降解处理法对饲料营养成分的损失和影响较少,但因其费用高,效果不稳定制约着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4、吸附法即在饲料里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进行脱毒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仍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但在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用上,应认真考虑。因为吸附剂选用不当,不但起不到吸附霉菌毒素的作用,还会产生副作用。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用,一般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1)必须具备高吸附能力。原则上选择产品比表面积在600以上的吸附剂。2)选择性吸附。理想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应具备只吸附毒素,不吸附营养物质的特点。3)广谱吸附。因为通常污染原料的霉菌毒素不只一种,所以选择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一般应对多数霉菌毒素都有效。4)无副作用。

呕吐毒素对人和动物均有很强的毒性,能引起人和动物呕吐、腹泻、皮肤刺激、拒食、神经紊乱、流产、死胎等,猪是对呕吐毒素最敏感的动物,家禽次之,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耐受力最强。对生长肥育猪而言,含有12~14g/t呕吐毒素的饲料饲喂后10~20min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的焦虑和磨牙现象,含毒量19g/t以上即完全拒食。研究表明,不同种类动物的LD50(mg/kg)为:小鼠经口腹腔注射;新生大鼠经口;大鼠径口;北京雏鸭皮下注射;而致吐剂量为:北京雏鸭皮下注射;狗皮下注射经口;猪腹腔注射;鸽子经口。 几乎所有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都有可引起鸭雏、猫、狗、猪、鸽子等动物的呕吐。猪对DON的致吐作用最敏感,约为其他动物的100-200倍。DON还可引起拒食反应。致呕吐作用的机理除了DON对粘膜的刺激作用外,同时也有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曾有人以含DON毒素18-20mg/kg的赤霉病小麦,按﹪的不同比例混入饲料中,喂养大鼠18个月,发现高比例组动物睾丸、子宫、肝、肾脏受到一定的损害。 DON化学性能非常稳定,一般不会在加工、储存以及烹调过程中破坏,在实验室条件下可长期贮存保持毒力不变,有较强的热抵抗力,121℃高压加热25min仅有少量破坏。酸性环境不影响其毒力,但是加碱或高压处理可破坏部分毒素含有呕吐毒素谷物类加工产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限制不可能完全去除,人类食用含有一定量呕吐毒素粮油食品后,会出现胃部不适、眩晕、腹胀、头痛、恶心、呕吐,手足发麻、全身乏力、颜面潮红、以及食物中毒性白细胞缺乏症。症状严重者可见呼吸、脉搏、体温及血压的波动,四肢发软、步态不稳、形似醉酒,故有的地方称其为“醉谷病”。 呕吐毒素的产毒菌株适宜在阴凉、潮湿的条件下生长。广泛存在于大麦、小麦、玉米和燕麦中。不同动物对呕吐毒素的敏感程度不同,猪是对呕吐毒素最敏感的动物,断奶仔猪尤其敏感。饲料中的微量毒素就会引起猪拒食、生长下降以及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下降,饲料中含1mg/kg以上的呕吐毒素时可引起猪拒食、嗜睡、生长严重受阻、体增重减慢、免疫机能减退、肌肉协调性丧失以及呕吐等症状。此外,呕吐毒素可在人和动物体内蓄积,具有致畸性、神经毒性、胚胎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 呕吐毒素主要在胃肠道吸收,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代谢后经肾脏随尿液排出,造成各器官的广泛损伤。呕吐毒素在人体中的半衰期为2~4h,代谢迅速,8h后就检测不到呕吐毒素和它的代谢物。 呕吐毒素可引起雏鸭、猪、猫、狗、鸽子等动物的呕吐反应,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呕吐毒素的急性毒性与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染毒途径有关,雄性动物对毒素比较敏感。急性中毒的动物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竖毛、食欲下降、呕吐等,还可引起动物的拒食反应,其中猪对呕吐毒素最为敏感。呕吐毒素能引起猪食欲减退或废绝,呕吐,体重下降,流产,死胎和弱仔,抑制免疫机能和降低机体抵抗力。对生长肥育猪而言,含有14mg/kg呕吐毒素的饲料饲喂后10~20min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的焦虑和磨牙现象,呕吐现象仅发生在第1天。而且呕吐毒素含量在0~14mg/kg的试验中,饲粮中每增加1mg/kg呕吐毒素,生长肥育猪的采食量减少6%,在含毒量10mg/kg以上即完全拒食。对于呕吐毒素的慢性毒性世界研究都比较少。有人用大鼠进行了为期2年的染毒试验,呕吐毒素的浓度为0、1、5、10mg/kg,雄性、雌性大鼠各分为4组,试验结束后发现,各组动物均未见死亡,动物体重增加与染毒剂量呈负相关。雌性大鼠的血浆中IgA、IgG浓度较对照组饲料中呕吐毒素的危害与防治增高,生化指标、血液学指标也可见明显异常。病理学检查还发现有肝脏肿瘤、肝脏损害。 长期摄入被DON污染的病麦或粗毒素对动物有一定的毒性,可影响动物的生长、繁殖率和子代的存活率,甚至可使生长停滞,形成“僵鼠”,并产生对心、肝、肾的伤害,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但不同种属、性别的动物对DON的敏感程度不一,猪是最敏感的动物,反刍动物比其它动物受的影响小,奶牛的健康状况、产奶量、摄食量几乎不受影响,牛奶中也检测不到DON及其脱氧产物。 在很多物种上已经得到证实,DON可以通过胎盘转移到胎儿。怀孕母猪感染DON后在胎儿的血浆、肝和肾中均检测到DON。用DON纯品灌喂Swis小鼠,引起明显的胚胎毒作用和骨骼畸形:DON在10~15mg/kg剂量时胎儿100%吸收,在5mg/kg的剂量时胎儿吸收率为80%。在大鼠妊娠期5~19d中饲喂5mg/kg的DON会降低胎儿的发育,母鼠采食量和平均日增质量都显著降低,胎儿质量、母体子宫质量和头臀长降低,胸骨、趾骨、背骨和椎骨等骨化能力下降,这些可能是由于母体毒性和胎儿大小减小造成的。在啮齿动物上的致畸和繁殖试验证实DON影响大鼠的体质量增长,导致吸收胎增多、骨骼形成不良及仔鼠出生后存活率的降低。刚断奶的幼鼠除了在血浆和体组织中检测到DON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成年鼠以外,DON诱导幼鼠脾和肺中产生的IL-6和TNF-α质量浓度也比成年鼠的高,持续的时间更长,且脾中IL-6、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量比成年鼠高出2~3倍,这些均表明幼鼠对DON引起的多种影响的反应比成年鼠敏感,所以DON对幼鼠机体组织造成的负荷更大。Vesely等研究了DON对于3日龄鸡胚的毒性作用,发现其胚胎毒性剂量范围很窄(1~3mg/kg),DON致使试验组鸡胚头部畸形,身体发育畸形,畸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调查显示,中国饲料和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超标的比例为60%~70%,其中呕吐毒素的超标比例接近70%,在被检的玉米、麸皮和DDGS样品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均高达90%以上,分别为、和100%。豆粕的检出率较低为。麸皮和豆粕中呕吐毒素未见超标,其平均含量分别为和,属于轻度污染。玉米中呕吐毒素的超标率为,毒素平均含量为,其最高含量为,属于中度污染。DDGS中呕吐毒素的超标率为,毒素平均含量为,最低含量为,最高含量为,属于中度污染。玉米和DDGS中呕吐毒素的平均含量极显著高于麸皮和豆粕(P<),DDGS中呕吐毒素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玉米(P<),麸皮中呕吐毒素的平均含量极显著高于豆粕(P<)。被检配合饲料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为,仔猪料、中猪料、妊娠母猪料和哺乳母猪料的检出率高达100%。其中,乳猪料呕吐毒素未见超标,其平均含量为,显著低于其他种类全价料(P<),属于轻度污染。仔猪料、中猪料、大猪料、妊娠母猪料和哺乳母猪料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超标率分别为、、、和,其最高含量分别为、、、和,属于中度污染。 小麦面粉中呕吐毒素色谱图图册参考资料。 DON的污染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国,中国、日本、美国、前苏联、南非等均有发现。DON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谷类作物,也污染粮食制品,如面包、饼干、麦制点心等。另外,在动物的奶、蛋中均有发现DON残留。DON对于粮谷类的污染状况与产毒菌株、温度、湿度、通风、日照等因素有关。小麦赤霉病主要分布在潮湿的温带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又恰恰处于这一地带,这是中国DON污染较严重的原因之一,在多雨年份DON的污染状况则更为严重,赤霉病麦中毒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真菌性食物中毒之一,这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DON毒性较低,但它最易出现,广泛存在于温热带地区的饲料中,因此在谷物中DON中毒发病率最高。例如:在日本,小麦和大麦中的DON浓度为40ppm;在加拿大,安大略地区白色冬小麦中的DON浓度为。对一些亚洲国家的未加工的农产品和加工过的饲料样品进行检测时发现,中国的饲料样本中,含有一定量的呕吐毒素。超过70%的样本被呕吐毒素污染。2000年的样本中呕吐毒素的最高含量达到4582μg/kg。2003年中国配合饲料样品中呕吐毒素的阳性检出率为100%,平均含量为600μg/kg;据估计,2005年中国饲料原料的呕吐毒素检出率为100%,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规定食物中呕吐毒素的安全标准是1000μg/kg,呕吐毒素的含量超过l000μg/kg就会对人及一些动物健康产生损害。 呕吐毒素对中国谷物类原料的污染相当普遍,其次是油籽类原料。从内蒙、宁夏、黑龙江、辽宁、湖南、湖北、河北、广东等省市采集31份玉米、21份全价饲料、27份植物蛋白饲料。被检的玉米样本中呕吐毒素检出率达100%,平均含量达820μg/kg;被检全价料中呕吐毒素的检出率达100%,平均含量为1020μg/kg;蛋白质饲料中呕吐毒素检出率达87%,平均含量为240μg/kg。据顾薇2003年研究发现,从中国送来的样本中,超过70%的样本被呕吐毒素污染,1998-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呕吐毒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48,607和378μg/kg}2000年的样本中呕吐毒素的最高含量达到4582μg/kg。据奥特奇公司研究结果,2005年中国饲料原料呕吐毒素检出率为100%,超标率(最高为)。 镰刀菌属霉菌属于田间霉菌,野外菌株,通常在作物生长期间就被污染,其最适生长温度为5~25℃,由于镰刀菌属霉菌的上述特点,呕吐毒素的分布与对饲料原料的污染也呈现出一些特点:1)镰刀类霉菌主要在田间污染谷物类原料作物和油籽类原料作物。呕吐毒素则是在刚收获后的谷物呕吐毒素污染较为严重。2)呕吐毒素对中国谷物类原料的污染相当普遍,其次是油籽类原料。3)呕吐毒素的污染程度存在地区和年份的区别。由于温度、湿度等的差别,不同地区、同一季节收获的玉米所带菌属有较大差别,同一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玉米所带菌属也不一样。北方地区的玉米(如河南、山西等地的部分玉米)以镰刀菌为主要菌属,而东北玉米以圆弧青霉为主要菌属,镰刀菌次之。所以,华北地区的部分玉米呕吐毒素的污染较重一些,而东北玉米相对较轻一些。就年份而言,与收获时的降雨量有关。如2003年,华北部分地区,由于下雨太多,造成部分玉米呕吐毒素污染严重,少数玉米用于生产饲料,严重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导致饲料退货。而2004年因收获时天气较好,呕吐毒素没有达到危害的程度。2005年的新玉米,部分玉米又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研究表明,DON可能对免疫系统有影响。DON既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又是一种免疫促进剂,其作用与剂量有关。在体内DON可以抑制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同时又可以诱发自身的免疫反应。DON引起实验动物免疫系统的疾病与人类lgA肾病及其相似,同时DON还可以诱发辅助性T细胞超诱导产物-细胞因子的产生,激活巨噬细胞、T细胞产生炎症前细胞因子。 动物毒力学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畜种的动物对DON的敏感程度按顺序是:猪>小鼠>大鼠>家禽和反刍动物。DON对人畜会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低剂量摄入会造成食欲下降、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和病死率升高等现象;大量或长期摄入会发生急性中毒、呕吐、直肠出血和腹泻,与肠道炎症极其相似。呕吐毒素对动物机体毒性主要分为免疫毒性和细胞毒性。DON在低质量浓度时能诱导辅助性T细胞超诱导产物—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高质量浓度DON可抑制免疫,诱导免疫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同时还影响免疫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弱免疫应答、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吞噬作用和巨噬细胞的杀菌作用。 胸腺是T细胞发育、分化、选择和成熟的场所。原胸腺细胞经过前胸腺细胞、CD4-CD8-双阴性细胞。CD4+CD8+双阳性细胞和CD4+CD8-或CD4-CD8+2个单阳性胸腺细胞亚群这5个阶段,发育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因此T细胞在胸腺整个发育过程中会先后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经过阳性选择的单阳性胸腺细胞既可识别异己抗原又可识别自身抗原,但识别自身抗原这一特性对机体是有害的。只有与自身抗原亲和力低和不识别自身抗原的胸腺细胞才会经过阴性选择后进一步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反之就会发生细胞凋亡。所以T细胞在胸腺活化时会引发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和凋亡,而且在T细胞活化或胸腺细胞阴性选择期间,DON促使抑制免疫的基因表达升高,所以胸腺对DON有高敏感性。在小鼠口服5、10和25mgDON/kg体质量各3、6和24h后,Sandra分析基因时证实在前胸腺细胞阶段DON选择性的使抑制免疫的基因(抑制线粒体、核糖体或蛋白质合成的基因)高度表达,也证明了在胸腺细胞发育成T细胞过程中双阳性CD4+CD8+阶段对DON最敏感,高质量浓度DON能明显诱导胸腺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 但是,在T细胞活化反应期间,用低质量浓度DON刺激胸腺细胞3h,很多基因,如:钙依赖基因和核内转录因子(NFkB)的靶基因被刺激表达,诱发内质网钙储存的消耗,活化NFkB,导致大量钙离子依靠钙转运蛋白流过细胞膜,胞内钙质量浓度增加,激活钙调磷酸酶,使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去磷酸化,DON诱导NFAT转至胸腺细胞核内,活化更多基因,促进T细胞活化和增殖。 巨噬细胞在动物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机体免疫应答的组成部分,构成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参与机体的获得性免疫。巨噬细胞被活化后产生不同的炎性因子,并表达一些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或白细胞分化抗原(CD)。研究表明:低质量浓度DON可提高个别炎性因子的分泌和产生,高质量浓度DON则诱导巨噬细胞的凋亡。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巨噬细胞活化的主要因子,依赖剂量提高细胞表面受体(CD14、CD54和CD119)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P/DQ/DR)的表达,而DON被证实不论质量浓度高低均会干扰TNF-α活化巨噬细胞的过程,起到免疫毒性的效果。DON在细胞因子受体和两面神激酶(JAK)水平上作用于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抑制细胞因子受体(TNF-α受体)的信号转导,进而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共用的信号转导途径—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的信号转导,干扰TNF-α刺激巨噬细胞活化的过程。鼠巨噬细胞中脂多糖(LPS)诱导一氧化氮聚合酶(iNOS)的表达,干扰素(IFN)-β是该诱导过程不可缺少的信号,IFN-β的表达引起STAT、干扰素调控蛋白和iNOS表达。DON还可以抑制iNOS和IFN-β的激活和表达,直接或间接抑制NO和IFN-β的产生。 DON诱导淋巴组织表达的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症细胞因子可损害生育能力,尤其是TNF-α已证实会影响猪和牛卵母细胞的发育。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与其周围的卵丘细胞(滤泡细胞在卵母细胞发育时凸向滤泡腔所形成)形成卵胞质,在卵胞质结构和分子的变化及2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下卵母细胞逐渐成熟。不论卵丘细胞的来源—滤泡细胞的大与小,其对卵母细胞成熟过程的作用都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卵丘细胞的扩增和死亡是卵母细胞获得发育能力的关键因素。在猪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用DON感染其卵母卵丘细胞复合体(COCs)后,检测发现大量卵丘细胞死亡的同时卵母细胞潜在的发育能力下降,由此推测DON对卵母细胞的毒性是通过抑制卵丘细胞增殖和控制卵丘细胞周期间接作用而导致的。减数分裂中纺锤体是在第一次分裂中期形成的,纺锤体形成是微管的动态组成。微管合成的异常和受精后染色体的异常分裂会造成胚胎发育受到抑制。Schoevers等在DON感染后的COCs中发现,随着DON质量浓度的增加,到达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显著减少,而且显微镜检测出很多卵母细胞的核染色质和微管发生畸变,说明成熟卵母细胞在中期I到中期II对DON最敏感。当卵母细胞感染高质量浓度(2μmol)DON时,畸变发生在减数分裂纺锤体形成时期—中期I(在此质量浓度下卵丘细胞增殖被完全抑制);若是低质量浓度,畸变更容易发生在末期I或中期II。DON也会在以下3个阶段损害卵母细胞发育以降低胚胎发育:1)减数分裂纺锤体的形成过程中;2)减数分裂纺锤体形成前(因为DON已经在卵母细胞成熟前21h中降低了其发育潜力);3)受精过程中。DON还可通过直接影响动粒蛋白(纺锤体形成的关键点)而干扰减数分裂纺锤体形成,使减数分裂停滞在中期I或末期I。

中医杂志登载的治疗呕吐

呕吐,中医病证名。是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一种病证,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辨证以虚实为纲。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根据虚实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呕吐的发病原因:1、外邪犯胃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胃失和降之常,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由于季节不同,感受的病邪亦会不同,但一般以寒邪居多。2、饮食不节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及不洁食物,皆可伤胃滞脾,易引起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难运化,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4、病后体虚脾胃素虚,或病后体弱,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食滞胃中,上逆成呕。

【中医治法】

[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方名]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处方]柴胡10克,枳壳20克,白芍、厚朴各15克,紫苏13克,半夏15克,茯苓15克,生姜9克,甘草5克。

[方义]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厚朴、紫苏行气开郁,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呕。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若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咽干,可合左金丸清热止呕;若兼腹气不通,大便秘结,可用大柴胡汤清热通腑;若气滞血瘀,胁助刺痛,可用膈下逐瘀汤活血化瘀。还可辨症选用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

(1)脾胃虚寒:稍感凉即呕吐,四肢困重,脘腹冷痛,面色发白,神疲乏力,喜热喜按,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濡弱。

(2)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饥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或嫩红苔,脉细数。

呕吐病人应安静休息,消除恐惧心理。呕吐时,亲属应轻拍病人的背部,以免把呕吐物咽下,吐后应用温开水漱口。呕吐后病人不能立即进食。

食滞伤胃所致呕吐者,应使其胃中所停滞的宿食全部吐出,不宜单纯止呕。痰饮内阻及脾胃虚寒所致呕吐者,要忌食生冷油腻食品;肝气犯胃及胃阴不足所致呕吐者,应忌食烟、酒、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品。

呕吐日久或量多引起脱水时表现为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窝下陷等,胃阴虚者尤易发生此种情况,应注意遵医嘱补充体液。

一般都是胃病算一类吧

有关梅毒研究论文

有争议的研究项目、不道德的实验和人体试验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医学领域的一部分。这并没有减少它的错误,但是某些伦理道德有问题的科学家已经以科学的名义逃脱了很多。比较著名的任性科学的例子包括优生学绝育、电击疗法、电离辐射实验和中央情报局的MKULTRA计划。但是, *** 资助的塔斯基吉梅毒实验是20世纪中叶在阿拉巴马州梅肯县进行了40年的一个项目,它是其中一个更骇人听闻、更具欺性的项目。

在1932年,医学界对梅毒的治疗仍然知之甚少。尽管有文献记载这种疾病可以追溯到哥伦布著名的蓝色之旅之后,《牛津日报》称,梅毒是一种“文化尴尬”,有许多不同的名字,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偏见。德国人和英国人称之为“法兰西痘”,俄罗斯人称之为“波兰病”,波兰人称之为“德国病”,日本人称之为“中国溃疡”,16世纪称之为“Kdspe

”,欧洲经历了一场梅毒传染病,很可能是由于大量的水手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在他们进港时做水手们做的事。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哥伦布和他的船员是从新大陆带回梅毒的人。不管怎样,尽管这种疾病已经存在了至少450年(有些证据表明比这还要长),但没有一种真正的成功的治疗方法。几个世纪以来,一种流行的治疗方法是使用水银,水银本身就有相当大的毒性,可以通过吞食或在皮肤上摩擦。这导致了流行的说法“在金星的怀抱中度过一个夜晚会导致一辈子依赖水星。”

1908年,日本科学家Sahachiro Hata(在德国工作)发现,药物Salvarsan对梅毒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它也相当有毒,因为它来自砷家族。有病人服药后失去四肢的例子。最终,在1912年,哈塔和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埃尔里奇开发出一种更容易管理,但仍然有毒的药物,称为新萨尔瓦散,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才成为治疗梅毒的标准药物。

塔斯基吉大学成立于1881年,是一所为内战后的前奴隶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这是前奴隶刘易斯·亚当斯和前奴隶主乔治·W·坎贝尔的创意。一年后,1882年,伟大的布克·T·华盛顿成为该校校长,并通过购买附近一个前种植园的土地扩大了该校的规模。这所学校位于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基吉,是马肯县的一部分。正如所说,这个地区之所以常被称为“黑带”,是因为“其肥沃的土壤和大量的黑人佃农是该地区的经济支柱。”

在20世纪初,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局(PHS)负责监测、识别,找出治疗影响到所有美国公民的疾病、疾病和状况的方法。他们被分成几个部门,其中一个部门完全专注于性病。1957年,这个特别的部门将被转移到疾病控制中心(CDC),但是在1932年,小灵通覆盖了性传播疾病。1929-1931年间,“小灵通”“小灵通”组织罗森瓦尔德基金(Rosenwald Fund)赞助了一项研究,以确定美国南部男性梅毒患病率最高的县。他们的初衷是鉴别和治疗这种疾病。阿拉巴马州梅肯县的感染率最高,超过35%的男性感染了tN部分。1942年,青霉素被用来治疗波士顿椰子林大火的幸存者后,它成为美国军方治疗感染的首选药物。到1945年,青霉素已成为梅毒的公认治疗方法。尽管如此,塔斯基吉梅毒实验的受试者从未服用或提供青霉素作为治疗。研究管理者希望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在研究进行的40年中死亡,尽管其中的大部分有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法。据估计,128名病人死于梅毒或与梅毒有关的并发症,40感染了他们的妻子(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有其他人),并且有19个男性孩子出生时患有先天梅毒。

终于,在1972年7月25日,美联社的Jean Heller揭露了这项研究的真相。一个 *** 小组裁定这项研究“在道德上是不合理的”,并就此结束。1973年夏天,弗雷德·格雷律师代表这些人对小灵通提起集体诉讼,最终以900万美元(今天约5000万美元)的赔偿金被分发给参与者作为和解。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可能也会喜欢我们新推出的流行播客“脑粮秀”(iTunes,Spotify,Google Play Music,Feed),还有: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一)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 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3)计划免疫的实施: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3.防护措施 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裸露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 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⒌健康教育 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二)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2.对接触者的措施 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 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三)治疗性预防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1.托幼机构 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2.集体野外工作 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麦绿素功效研究论文

“麦绿素”的保健作用是:通过改善细胞营养、修复损伤细胞,清除体内自由基,抗疲劳,抗氧化,调节血脂。 麦绿素的分子结构与人体红血球分子结构相同,只是中心离子有区别,故麦绿素被称为绿色的血液,它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原因是: 1、容易吸收。麦绿素汁粉是一种新鲜的浓缩食品,新含的营养物质能全被人体吸收,利用效果比高剂量的维他命、矿物质要好。2、是典型的碱性食品,平衡着人体内的酸碱PH值、防止现代病的发生。3、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麦绿素中蛋白质含18种氨基酸。4、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麦绿素含十几种维生素,二十多种矿物质,其中B-胡萝卜素、蛋白质、铁、钾、钙含量超过一般其它食物的几倍至几十倍。5、含大量天然叶绿素,能促进细胞修复和再生,增强局部血液供应,有较强的消炎、解毒作用。6、是活性酶的仓库。麦绿素含几百种酶、抗炎症、抗溃疡。7、全面的均衡营养品。新含的多种营养素平衡着人体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保证人体的健康

(1)人体缺钾就会表现得无力、嗜睡、胃肠活动力低下。麦绿素含有远高于水果和蔬菜的钾及氨基酸,能补充人体对钾的需求,而产生抗疲劳作用。又由于麦绿素内钾含量丰富,钠含量比较低,并且都是以天然营养的方式存在,可以减少钠的摄入量,增加钾的摄入量,对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2)麦绿素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通过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肝脏疾病、胰腺炎、高血压等有一定疗效。 (3)麦绿素富含矿物质,能有效保持体液的碱性,有碱性食品之王的美誉,对酸性体质有平衡作用,能降低血糖,改善并预防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根本治疗就是体液碱性化,麦绿素还对过剩的体内脂肪有消化清除作用,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4)麦绿素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酶等,可通便排毒,是目前国际流行的通便排毒保健食品。 (5)麦绿素所含有的矿物质会矫正精神紧张或压力产生的细胞内失衡,而所含的酶则会使细胞功能恢复正常,麦绿素中的叶绿素还具有抗炎能力。因此,当胃不舒服时服用麦绿素,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麦绿素虽然功效多,但它不是药物,仅对多种疾病有很好的辅助疗效,是一种食疗佳品。因此它的价值体现在突出的“增强活力,消除疲劳”的功能功效上。

一、保健功效

1、清除体内的自由基

2、抗氧化调节血脂,有效的抗疲劳

3、同时通过改善细胞营养

4、修复一些损伤的细胞

二、麦绿素的具体功效

1、麦绿素汁粉是一种显现的浓缩食品,所含的营养物质能够完全的被人体吸收,利用效果比高剂量的维他命、矿物质要好很多。

2、典型的碱性食品,平衡着人体内的酸碱ph值,防止现代病的发生,对痛风有一定的疗效。

3、还有大量的蛋白质,麦绿素中蛋白质含18种氨基酸。

4、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麦绿素含十几种维生素,二十多种矿物质,其中b-胡萝卜素、蛋白质、铁、钾、钙含量超过一般其它食物的几倍至几十倍。

5、含大量天然叶绿素,能促进细胞修复和再生,增强局部血液供应,有较强的消炎、解毒作用。

6、是活性酶的仓库。麦绿素含几百种酶能有效的抗炎症、抗溃疡、治疗痛风等相关病症。

扩展资料:

GOP有机麦绿素片含有18种氨基酸、70多种矿物质、20多种维生素、还有大量的天然叶绿素和百余种活性酶以及丰富的植物黄酮、活性多糖和水溶性膳食纤维等。有“天然碱性食品之王”、“绿色的血液”之号的麦绿素可以迅速改善不健康的酸性体质。GOP有机麦绿素不含纤维、吸湿性强,口感更细腻。能排毒减肥、防止衰、抗疲劳、提升免疫力,是非常优良的增强人体体质、改变亚健康状态的天然食物。

参考资料:麦绿素片 百度百科

麦绿素的基本概念 麦绿素,英文“Barley Green”, 是中国麦绿素之母徐新月博士,在日本荻原义秀博士对大麦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自己多年研究的发明专利为工艺核心及细胞疗法为理论依据研制而成。1994年,徐新月博士正式将麦绿素从美国引入中国,在徐新月博士的带领下,由国内营养学权威专家组及中国养生院科研组正式命名为麦绿素,从而拉开了中国细胞营养保健品的帷幕,并于2000年开创了杭州博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麦绿素以100%越冬大麦嫩苗为原料,通过完全性细胞破壁技术及常温真空干燥技术完全保留越冬大麦嫩苗中200多种营养素的活性。其中 含有 70多种矿物质、18种氨基酸(优质小分子蛋白质)、SOD酶等100多种酶、各种维生素、植物黄酮、可溶性膳食纤维、天然叶绿素、二十六烷醇等,被世界各地科学界称之为“碱性食物之王”。 麦绿素对人体有如下几项功能: 1.基础保健,固本正源。 麦绿素富含200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全面均衡细胞营养,调节机体酸碱度。让细胞充满活力,加速自我修复速度,增强免疫力,固本正源,康复疾病。对肠胃不适、便秘、胃炎、前列腺炎、失眠等亚健康症状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2.预防康复现代病,调节血脂。 麦绿素富含的有效成分对预防康复现代病,全面调节血脂有特效。其中所含有的100多种酶、维生素群、矿物质群和二十六烷醇等有效成分协同作用,对脂肪代谢问题引起的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肥胖症、高血栓、心脑血管病康复有杰出的效果。 3.延缓衰老,促进器官年轻化。 麦绿素含有丰富的抗氧化营养素,超乎寻常含量的超氧化歧化酶(SOD酶)、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还含有70多种矿物质、植物黄酮、过氧化氢酶等等。能强效降解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促进器官功能年轻化,从而提高机体的活力,促进各种慢性疾病及并发症的康复。 “大麦嫩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单一主源,可提供人体最丰富、最均衡的营养物质—日本医学博士荻原义秀。” [编辑本段]麦绿素的起源及发展 麦绿素之历史一瞥 早在1300多年以前,唐代名医孙思邈就已经认识到大麦嫩苗汁的医疗作用,并将其应用于医学实践。当时鲁、豫、秦、晋等地瘟疫流行,孙思邈用大麦叶熬水,辅之以大枣,解疫毒甚效,救人无数。 400年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详细记载了大麦嫩苗可以治疗肺癌、肺病等,特别是对皮肤的美白、细腻、嫩滑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局限性、无技术性生产工艺等原因,大麦嫩苗(麦绿素的原料)并没有被大家所认识。 麦绿素之西方发现 20世纪80年代末,一位日本医学博士荻原义秀因实验室汞中毒病倒了,荻原义秀博士的公司当时生产100多种药品,在合成化学药品的过程中,他接触了比较多的有机汞。短短的数月,荻原义秀博士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头发全变白了,牙齿脱落,显得十分苍老、病态,当时根本无药可救。 无奈之中,他想起了古老的中国草药。他坚信,大自然一定会给他延续生命的机会,于是,他开始扩大范围寻找并尝试。凭着科学家的严谨和灵感,在1000多种植物中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生长在寒冬季节的有着深绿色叶脉的大麦嫩苗,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素,而且各种营养素的含量搭配均衡,并含许多的活性酶及叶绿素,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单一主源,可提供人体最丰富、最均衡的营养物质。 他每天喝几大杯大麦嫩苗汁,奇迹就这样发生了。他的有机汞中毒症状明显得到了改善,头发逐渐变黑,红光又在脸庞上显露出来,病魔退却了。他终于获得了彻底的健康。 康复后,他和搭档久保田教授开始了对大麦嫩苗的研究与实验,经过几年的努力,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后,他们发现大麦嫩苗浓汁有以下几种作用。 ● 抗炎症作用:食用了麦绿素后,可以明显改善皮肤红肿的症状。 ● 抗溃疡作用:众多病例证明,服用麦绿素后可以减轻溃疡症状,甚至痊愈。 ● 降低胆固醇:麦绿素中可溶解的部分,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且效果很好。比当时在日本使用的降胆固醇药——Soysterol强两倍。 ● 降血糖:服用麦绿素后,可以促进细胞对血液中葡萄糖的吸收而使血糖趋于正常;并且对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病变也有较好防治作用。 ● 抗皮肤过敏:29例皮炎病人服用麦绿素后发现,有80%的皮肤过敏病人的症状得到了改善。 ● 增强耐力和体力 荻原义秀对大麦嫩苗的研究揭开了近代人类营养史上的崭新一页。 大麦嫩苗风潮迅速风靡西方。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麦嫩苗制品在美国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医学家、营养学家史娥普教授开始对麦绿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大量研究的成果,使她折服了。她确认麦绿素具有以下功能: ● 增进体能和精力,所需睡眠时间减少。 ● 思维敏捷清晰,精神的压力有所改善。 ● 减少了对“垃圾食品”和超量食物的需求。 ● 改善口臭和体臭。 ● 加速开刀、受伤和某些感染后的康复。 ● 减轻化学治疗的中毒症状。 ● 改善更年期综合症症状,减少经前紧张症症状。 ● 缓和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和胰腺炎症状。 ● 降低血脂,调节血压。 ● 缓解肌腱炎、关节炎引起的疼痛。 ● 改善过敏和皮炎症状。 ● 增强对酒精的耐受力,减少醉酒,甚至不再醉酒。 史娥普教授最终出版了《大自然神奇的返老还童剂——大麦的嫩苗》一书。她在这本专著的序言中写道: “我认为一个人想要身体健壮免于疾病,必须研读及遵循科学上证实的营养原则,忽视营养而想经常保持健康是不可能的事。人类的生存、更新与复健等过程都与营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麦绿素之中国传承 从西方到东方,研究者的接力棒偶然地传到了徐新月手里。这个旅美的华人科学家,因为服用了美国市场上的大麦嫩苗制品明显改善了睡眠,改善了健康状况,于是,她开始关注这个神奇的植物。 当时美国市场上的大麦嫩苗制品琳琅满目,但研究者的严谨告诉徐新月,这些大麦嫩苗产品还不是最理想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两点: 1、 有的产品只是将原料粉碎加工,相当于大麦草,人体的吸收能力相当有限; 2、 鲜嫩的大麦嫩苗制成营养片之后,其中的营养素怎么保持生物活性?似乎并没有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徐新月放下了在美国研究所的课题,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专项研究。1994年,在两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 采用植物细胞物理破壁技术,把营养素从细胞壁里“请”出来,利用人体吸收(人体没有分解植物细胞壁的酶); 2、 营养素提取出来之后再采用“瞬间常温真空干燥”技术,可迅速“凝固”大麦嫩苗营养,保持产品的生物活性。 于是她作出了一个的决定,把关于麦绿素的研究成果带回中国。 于1994年初,徐新月正式将英文 Barley Green 的中文译名“麦绿素”导入中国,并在同年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更在中国实施了产业化。 1995年8月,在中国浙江北部的一个美丽地区正式建立中国第一块大麦嫩苗种植基地。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细胞破壁提取”及“常温瞬间干燥”两项植物营养提取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生物科技企业。 1996年12月,第一条大麦嫩苗营养提取生产线在中国浙江北部的山区正式投入运行。国内首家从原料栽培、新鲜提取、干燥分离到产品成形一体化的现代高科技生物企业。 1999年3月,徐新月著作的《神奇的麦绿素》一书在中国大陆正式发行,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央视《百科探秘》、北京卫视《华人纪事》、浙江卫视《天下浙商》、香港亚洲电视台(ATV)、等相关媒体对徐博士进行了报道。一时,全国掀起一片麦绿素热,今后麦绿素将会走的更长远。 如果说荻原义秀是大麦嫩苗幸运的发现者,徐新月则是大麦嫩苗产业的接力者,世界应该记住这两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科学家,是他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今天的人们才有幸享用这一神奇的植物营养,并且,他们的坚持和实践,最终形成了麦绿素的全球标准: 1. 越冬季节有机种植的大麦嫩苗原料; 2. 30公分以内,具有顶端优势的大麦嫩苗; 3. 90天苗期生长期,充足的光合作用合成充足营养素,吸取充足矿物质; 4. 完全性植物细胞破壁提取,常温真空瞬间干燥。 5. 富 含 70多种矿物质、18种氨基酸(优质小分子蛋白质)、SOD酶等100多种酶、各种维生素、植物黄酮、可溶性膳食纤维、天然叶绿素、二十六烷醇等,被世界各地科学界称之为“碱性食物之王”。 [编辑本段]徐新月与麦绿素 徐新月博士开始研究麦绿素,原于1993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麦绿素(Barley green)这个产品。它基本治愈了她的失眠症;稳定了她母亲的糖尿病,改善了因糠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同时,她也把麦绿素介绍给了许多朋友,他们服用后,感觉也很不错。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的徐新月,对麦绿素的绿与那种青草味特别有好感。从此,徐新月就着手收集资料,开始对这绿色的粉未进行深入的研究。 徐新月博士在1995年前是美国BOK生命科学院的一位高级研究员,该院具有一流的科研环境和令人羡慕的优厚待遇,此时的徐新月博士在事业上可以说是前途无量。当麦绿素开始风靡欧美、东南亚及香港时,这位旅居海外的赤子心里不平静了。她希望在外商抢滩中国市场之前,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祖国同胞受益于生机无限的麦绿素。 徐新月博士在开垦国内麦绿素这一处女地时,虽然有政府提供的良好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也有助手顾苏林等这样肝胆相照的合作伙伴,但徐新月还是困难重重。然而,千难万险她没有打退堂鼓,徐新月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终于,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她研制的麦绿素各项指标均居世界同类产品前列,特别是经营过程中,徐新月坚决反对各种钻营和投机取巧,固守着“百术不如一诚”的人生信条,她坚信,只有“诚信”,企业经营者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企业也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企业。 荻原义秀博士于2002年6月在杭州参观了徐新月博士的生产和研究基地后,大大赞扬“你做的中国麦绿素产品比我的更好。”这个世界的麦绿素之父很高兴,赞扬徐新月博士不仅为中国,也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荻原义秀博士还与徐新月博士商议,希望明年共同在香港建立世界麦绿素协会。 如果说荻原义秀是大麦嫩苗幸运的发现者,徐新月则是大麦嫩苗产业的接力者,世界应该记住这两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科学家,是他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今天的人们才有幸享用这一神奇的植物营养, 从1992年提出这一新的营养观点开始,10多年来,已有几十种大麦嫩苗的产品风靡欧美保健品市场。作为一位华人科学家、中国麦绿素的创始人,徐博士认为振兴中华民族,健康是基本要素。徐新月呼吁中国奋斗在健康产业的同仁们,都能以科学的态度去经营这一与每一个同胞的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付出自己的真爱,得到民众的信任,这是我们经营企业的光明大道。徐新月说,科学的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可以享用,但不要玷污,特别是对自己祖国的根深蒂因的感情。徐新月衷心希望这一国际先进的、科学的保健产品能为祖国人民的健康提供有益的帮助。 [编辑本段]麦绿素的营养成分 麦绿素含有200多种活性营养素,其中 包含 70多种矿物质,如钾、钠、钙、镁、铁、锌、铬、锰、磷等;18种人体所必需氨基酸(优质植物小分子蛋白质)、100多种活性酶,如超氧化歧化酶(SOD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酶,脱氢酶等;各种维生素,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泛酸、叶酸、叶黄素、烟酸、维生素H(生物素)、维生素E、胆碱等;另外还有天然叶绿素、天然植物黄酮、可溶性膳食纤维、水溶性纤维素、二十六烷醇等,麦绿素的碱性度为,被世界各地科学界称之为“碱性食物之王”。 麦绿素所含主要成分表: 主要营养成分 单位 每100G含 蛋白质(%) g 钾 mg 4880 钙 mg 1108 铁 mg 锌 mg 镁 mg 224 磷 mg 594 锰 mg 铬 mg β胡萝卜素() iu 52000 维生素E mg 51 维生素C mg 329 维生素B 1 mg 维生素B 2 mg 维生素B 6 mg 叶酸(ug) ug 640 叶绿素 mg 1490 SOD酶(U) U 15000 二十六烷醇 mg 50 植物黄铜 mg 1500 注:部分数据取自日本食品中心 [编辑本段]麦绿素的保健功能: (1)人体缺钾就会表现得无力、嗜睡、胃肠活动力低下。麦绿素含有远高于水果和蔬菜的钾及氨基酸,能补充人体对钾的需求,而产生抗疲劳作用。又由于麦绿素内钾含量丰富,钠含量比较低,并且都是以天然营养的方式存在,可以减少钠的摄入量,增加钾的摄入量,对治疗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2)麦绿素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亚油酸,通过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肝脏疾病、胰腺炎、高血压等有一定疗效。 (3)麦绿素富含矿物质,能有效保持体液的碱性,有碱性食品之王的美誉,对酸性体质有平衡作用,能降低血糖,改善并预防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根本治疗就是体液碱性化,麦绿素还对过剩的体内脂肪有消化清除作用,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4)麦绿素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酶等,可通便排毒,是目前国际流行的通便排毒保健食品。 (5)麦绿素所含有的矿物质会矫正精神紧张或压力产生的细胞内失衡,而所含的酶则会使细胞功能恢复正常,麦绿素中的叶绿素还具有抗炎能力。因此,当胃不舒服时服用麦绿素,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麦绿素虽然功效多,但它不是药物,仅对多种疾病有很好的辅助疗效,是一种食疗佳品。因此它的价值体现在突出的“增强活力,消除疲劳”的功能功效上。 [编辑本段]正品麦绿素之源--越冬大麦嫩苗的种植 大麦在我国是个古老的作物,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古羌族(居住在青海)就已在黄河上游开始栽培,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大麦的气候适应性强於其他谷类作物。有适於温带、亚北极地区、亚热带的品种。生长期至少90天,在谷类作物中是较短的。所以在喜马拉雅山脉生长季节很短的坡地也可栽培,但产量较低。其抗乾热的能力也较其他小粒作物强,在北非近沙漠地带於秋天播种,在欧洲西部和北美的冷温潮湿地带於春天播种。大麦具有早熟、耐旱、耐盐、耐低温冷凉、耐瘠薄等特点,因此栽培非常广泛。 [2] 但是用于保健药用价值的麦绿素之源--越冬大麦嫩苗的种植需要近似苛刻的种植条件: 1.选种条件 越冬大麦嫩苗的种子必须是经过科学选育的品种,选取种籽必须饱满,无病菌潜伏,且分蘖多,叶面宽厚浓绿,种子发芽率≥95% 、含水率≤13% 、纯度与净度≥97,为的是提高发芽率,且能进行强光合作用,孕育丰富的营养成分,富集200多种营养素。 2.地域条件 种植越冬大麦嫩苗需要气候适宜,日照充分。年降水量为1300毫升以上,气温不得低于零下8摄氏度,能保证大麦苗在冬季的生长期为60-90天。 (1) 北纬30°——北纬35°是最适宜种植越冬大麦嫩苗。在该地区,如我国的安徽,浙江北、湖北东等地,气温适宜,光照充沛,可以保证越冬大麦嫩苗在越冬种植的时候,生长周期在60天——90天,从而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吸收土壤里的养分及进行800多小时光合作用。 (2) 如果在北纬35°——北纬45°的地域种植越冬大麦嫩苗,如我国的河北、辽宁、山东、山西等地,会由于该地区冬天的平均气温太低,大麦嫩苗叶子容易冻伤,造成大麦苗受到的光合作用不充沛,营养成分欠缺,严重影响越冬大麦嫩苗的合格率。 (3) 超过北纬45°的区域,如我国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区域,因为受到冬天平均气温太低的影响,不能种植越冬大麦嫩苗,只能在来年4、5月种植春大麦。 (4) 如果选择低于北纬30°的区域种植越冬大麦嫩苗,如我国的福建、广州等区域,由于冬天的平均气温太高,越冬大麦嫩苗的生长周期达不到60天,而导致大麦嫩苗吸收土壤养分及光合作用时间严重不足。 3.种植条件 越冬大麦嫩苗的种植应采用有机种植。 种植越冬大麦嫩苗的土地应符合GB15618中二级以上标准。土壤肥力应符合NY/T391二级以上标准。土壤上层厚度需达30cm以上,疏松、结构良好、富含有机质的中性土壤。 种植越冬大麦嫩苗应保证60—90天生长期,使麦苗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营养素及吸收大地的矿物质。种植过程中杜绝使用农药及化学肥料,只使用厩肥、绿肥、土杂肥。种植基地应远离工业污染、远离大气污染、远离生活污染。种植期间的灌溉水质符合GB5084的要求 ,并且要有完善的田间水利设施,排灌通畅。日降雨量达100mm以上时,能在2天~3天田间排除积水,地下水位在50cm以下。 4.收割条件 当越冬大麦嫩苗的苗高长至25-35公分时,即可以进行收割。收割时,应采用人工收割,以避免机械收割时对越冬大麦嫩苗造成污染。收割好的越冬大麦嫩苗,需要采用专用包装袋包装后,在四个小时内送到工厂生产加工成粉。 好的源头造就好的产品,只有严格遵循以上的越冬大麦嫩苗种植标准才能制造出正品的麦绿素。

病毒类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关于疫情的议论文作文范文有哪些,我整理了相关信息,来看一下!

夜深人静的午夜,或许那时你已沉沉的睡去,抱怀着对明天的期望走入那甜蜜的梦中。但在那一夜不熄灯的医院——空档走廊的尽头,在痛苦的患者身旁,跟那些致力于抗疫,投身于广大患者之中的医生护士们。

中国是一个大国,历史悠久,沉淀了深厚的知识文化,财富珠宝。久经磨难而又都化险为夷,如此众多的灾祸无情的将它的烈火带向中华的儿女们,可是他们并没有倒下,他们坚持着。或许些许国家抵抗不住波涛汹涌的潮水,沉没在了大海之中,但中国不一样,即使它一时的倒下了,它也会竭尽全力的去站起来,它有这种精神,也有这种毅力,这使它始终屹立在这片凶险的“大海”中。

新型冠状病毒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很多人巴不得它彻底消失,也有人抱怨着它的出现,但这是必然的——在那未知而值得探索的未来中,这种危害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永远的生活在安逸之中,它们总得经历些大大小小的“考验”,新型冠状病毒就是如此。有些人诅咒着它的存在,但有些人反而觉得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是一件好事——大大小小的国家有些可能会因为这次疫情而渐渐衰退,但是我相信中国不一样,它能挺过这次疫情,然后通过新型冠状病毒这个考验变得更加强大,在众多国家之中展现着他的雄雄威风。

为何我能如此肯定?因为我相信中国是一个最团结的群体,它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国家,它有文化的积淀,长久的历史,但最为重要的它的团结,它的精神,它不屈的气质!中国人民的心永远是相连的,他们永远是最团结的,他们总能在危难的时机沉着的思考,共同的面对这些危机,没有人会退缩,他们都会勇敢的站出来,共同面对这次疫情,自古以来这么多的磨难,哪一次中国不是化险为夷?我相信着,这一次中国也能挺过去。

此次的疫情,最关键的人物就是那些医生护士们,他们致力于一线,彻夜不眠,积极乐观的为中国而奋斗,中国如此的富强,这样的人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一次次的磨难,便是这样的人将中国带向胜利,有着这样的英雄,中国又怎么会失败?

只要有这样的人,中国的未来只有成功!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当下,我们每个人最关注的就是疫情。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刷着手机,看着每天的疫情情况以及有关病毒的一些科普知识和如何防护的信息。同时,也不断有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传来。医疗专家团队们也相继开启了对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

当疫情蔓延增长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慌和焦虑。“我会不会被感染?”成了每个人都很担忧的话题和心病。与此同时,官方媒体也在第一时间不断更新发布着“紧急扩散!某某车次,航班发现患者,急寻同行人!”的公告。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也在加急地进行各种研究。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最新消息,“速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工具来了”。

只要输入日期、车次和地区等信息,即可查询到对应行程是否与已披露的确诊患者同行,做到早预防、早隔离、早救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控疫情硬仗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了我们国家在医疗科技,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硬核”攻关的实力,充实资源,保障到位,既全力救治患者,又构筑坚实堤坝,保护民众免受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在创纪录的短的时间内甄别出病原体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信息,迅速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阻止疫情蔓延。中国体制之有力和中国举措之有效,世所罕见,令人敬佩。

此时此刻,虽然我们正处在严峻复杂的疫情之中,正处在疫情防控的紧急关头,但是我们不怕,我们万众一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随着资讯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也随之产生,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和巨大破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网际网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预防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计算机网际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还有全球网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相互间的邮件的传输和档案快递方面更加的方便,人们在网际网路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相应的,伴随着网际网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路安全与计算机病毒也得到了发展。在网际网路的环境中,计算机病毒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就是指数模式,其传播速度也非常快。如果计算机病毒入侵了计算机网路系统,因其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整个计算机软体系统的瘫痪。本文重点研究了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关键字:计算机网路安全;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一般情况下,电脑保安包含了软体和硬体的安全,同时还包含了计算机资料资料安全以及计算机执行的安全,因此,计算机的安全对于相关资料的储存管理与安全防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为计算机病毒的威胁,也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对计算机网路安全以及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进行不断的研究。

1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自然灾害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资讯系统比较容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溼度、温度、冲击、振动等诸多因素。而不少计算机房常忽视防震、防火、防电磁泄漏等方面的工作,接地系统也考虑的不够周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软体漏洞

黑客对计算机发动攻击往往把网路软体的漏洞当成最好的利用条件,此外,还有软体“后门”的问题,这些“后门”都是软体设计程式设计人员为了自己方便才进行设定的,通常情况下。外人难以得知,而一旦“后门”洞开,其后果和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黑客的攻击和威胁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路上,黑客攻击事件频频发生,愈演愈烈,已成为具有一定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各种各样的攻击者活动的舞台。之所以会出现黑客,大多情况下,并非黑客本身有随意入侵的本事,往往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发现并利用漏洞。资讯网路具有缺陷和不完善性,这正好成了黑客或病毒进行攻击的绝佳途径,资讯网路的脆弱,引起了不少资讯社会的脆弱和安全问题,对人们和社会构成了极大威胁。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通常是一种由人为编制、对计算机效能和资料进行破坏且能够自我复制的程式程式码,它感染速度快、破坏性强,且传播形式复杂,很难彻底清除,可以轻易对硬碟、光碟机、主机板等造成破坏,是当今网路安全的头号强敌,一旦病毒在网路上扩散,会引起网路的瘫痪,使之不能正常执行。所以,加强网路安全防范意识尤其重要。

2计算机网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加密技术

资料加密是指根据一定的演算法,将原有的明文或资料进行定的加密转换,对所进行的储存和传输工作进行加密,只有相关的资讯使用者进行解密之后才能对相关资料进行使用,这同时也是资料保密性得以实现的有效保证。通常来说,加密演算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称加密演算法,另一种是非对称加密演算法。对称加密演算法主要是指进行解密的钥匙都是一样的,而非对称加密演算法所受用的钥匙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非对称加密的方法运用更为广泛。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运用广泛,主要用于网路访问控制、阻止外?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狈欠ń?耄?芄挥行У囟阅谕?试唇?斜;ぁ7阑鹎蕉允?莅?械脑吹刂泛湍勘甑刂芬约霸炊丝诤湍勘甓丝诘刃畔⒔?屑觳猓?儆胩崆吧柚玫姆梦士刂乒嬖蚪?衅ヅ洌??a href='' target='_blank'>成功,就允许资料包通过;若不成功,就丢弃资料包。状态检测防火墙是当下市场上最常见的。防火墙一般只能防止外部,对内部网路起不了作用。

物理隔离网闸

物理隔离网闸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资讯的安全性进行保护,其工作原理就是运用多种的控制功能进行固态开关的控制,从而保证对相对独立的主机系统进行一定的读写分析。而进行连线的主系统问,并没有相关的物理连线和逻辑连线,同时也不存在对资讯包转发的依据,所以,从物理方面来说,物理隔离网可以有效的对黑客进行预防。

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通常就是:繁殖性强、攻击隐蔽性强、潜伏时间长、传播方式多样、破坏能力大,其注入技术可分为无线电方式、后门攻击式、固化式方式以及资料控制连线方式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人造的,这也导致计算机病毒对其系统自身和资讯储存等危害非常大。网路病毒技术一般有三种,一是病毒预防技术,利用固有的常驻系统记忆体,优先获得系统控制权,判定病毒是否存在,做好病毒扩散的预防工作;二是病毒检测技术,对档案自身特征和病毒特征对计算机进行侦测,判断系统是否感染病毒;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资讯网路安全以及网路病毒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应的,资料保密也发展到了更重要的阶段,资料保密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网路资讯科技研究的重点内容。当前情况下,我国的网路安全技术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有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网路病毒技术等,相应的,网路安全不仅需要技术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法律法规,并对资料资讯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行加强,大力的进行宣传教育,尽可能的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范文二:计算机病毒防护思考

摘要:资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载体,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中人类的活动越来越离不开资讯,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更是开创了资讯时代的新纪元。但是随之而来的诸多安全隐患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计算机病毒,极大的威胁了资讯保安,在计算机系统以及网路通讯中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文章主要针对目前计算机系统以及网路应用中常见的病毒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分类、危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了几点有效的病毒防护措施,以促进电脑保安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安全;防护

1计算机病毒

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资料,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码”。计算机病毒往往会对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路造成破坏,使之无法使用,甚至会对硬体系统造成损害。计算机病毒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着复制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一旦感染往往无法彻底根除。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计算机病毒通常附着于各类档案中,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路中迅速传播,且又难以根除。当感染了病毒的档案被复制或者传输时,病毒就随之传播开来。病毒布局与独立性,其往往隐藏于执行程式中,具有潜伏性、传染性以及破坏性。一旦被感染轻则计算机装置执行速度降低,重则会使得硬体装置瘫痪,资料被破坏、丢失,给使用者造成巨大损失。

病毒破坏过程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首先是潜伏。在这一阶段中病毒始终为休眠状态,需要通过某一条件进行启用。这种条件一般为时间、程式、档案或者磁碟容量超出某一范围等,并非所有的病毒都具有潜伏期。其次是繁殖。这一阶段中,病毒会将自身在特定的系统区域或者程式中防治同自身的副本,受到感染的程式都会含有病毒副本。继而是触发。这一阶段中,病毒会通过某一系统事件被启用,从而实现其功能,而触发事件往往依照病毒的不同而不同,激发功能也可能包含病毒的复制次数。最后则是执行。在这一阶段中,病毒最终实现自身功能,这一功能可能无害也可能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种类

计算机病毒种类多种多样,目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寄生病毒、以及隐形病毒和多型病毒等。寄生病毒是最为常见的传统病毒形式。其主要在可执行档案中附着,当执行该程式时,该类病毒就会急需感染其他档案,以此重复执行。而储存器病毒则主要驻留于主存中,从而感染所有的执行程式。引导区病毒主要对引导记录进行感染,从而在系统中传播。隐形病毒是一种针对反病毒软体设计的病毒种类,在反病毒软体进行病毒检测时能够隐藏自己。多型病毒则是一种在感染时会发生改变的病毒,若通过检测病毒“签名”的方式检测该种病毒,则无法检测出。

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以下便简要分析几种常见的传播途径。首先为移动储存装置。移动储存装置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常见的移动储存装置包括行动硬碟、U盘以及光碟等。这些介质使用频繁,移动性高使用广泛,一旦移动储存装置中感染了病毒,不但会破坏装置中原有的档案,还会对装置硬体完成损坏,一旦移动储存装置又连线了其他计算机,则会将病毒传播出去,加速了病毒的扩散。其次为网路传播。现在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终端接入网际网路,网际网路以其便捷的资讯传输优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是网际网路中所传播的资讯、资源等并非是完全安全的。其中夹杂的病毒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常见的网路传播方式包括即时通讯软体、网页以及邮件等,计算机病毒会附着于正常档案通过上述方式在网路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目前几种传播方式中最快且影响最广的。系统漏洞以及软体漏洞是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近几年,不法分子通过系统漏洞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也成为了病毒传播的又一途径。另外,计算机中不可移动的硬体装置也能够传播病毒,虽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的病毒种类极少,但其破坏力无与伦比,且目前没有检测手段能够对付该种病毒。无线通道以及点对点通讯系统也是病毒传播的方式。由于无线网路传输中,资料资讯的加密很弱或者有些根本没有加密,因此该类资讯极易容易被窃取、修改,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而随着无线网路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网路应用的普及,大量针对无线终端的病毒层出不穷,无线通讯网路成为了病毒的又一“温床”。

2防护措施

防治是减少、消除病毒威胁的最有效方式,从根本上杜绝病毒侵入系统。从而削弱病毒的危害性,降低病毒攻击的成功率。但这只在理论上可行,实际中这个目标无法完美实现。目前对电脑保安技术中防护病毒的措施主要有三步,即检测、标识、清除。若被感染的程式被检测出来但无法予以标识和清除,那么就只能被丢弃,使用者可以重新安装一个干净的程式,以此消除病毒威胁。病毒防御技术在发展,同样病毒技术也同样在发展,二者的发展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最早出现的病毒主要由程式码片段构成,相对较为简单,当时使用的反病毒软体也同样较为简单,秩序对病毒程式码进行标识清除即可。但随着病毒技术的不断演化发展,反病毒也越来越精密复杂。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计算机的安全防护常识也随之普及,人们也逐渐的掌握了一些简便有效的计算机病毒防护知识和技能,下面便针对几种常见的病毒预防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1系统备份。在确认计算机未感染病毒时,对使用者系统中重要的档案进行备份,以便在系统受计算机病毒攻击而崩溃时进行恢复。除了系统本身的备份外,也要及时备份使用者资料。2安装防病毒程式、及时更新病毒特征库并定期扫描,同时,要及时进行计算机病毒特征程式码库升级,目前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及时的线上升级。3安装防火墙。安装较新的正式版本的防火墙,并要及时升级。同时为作业系统及时安装补丁,阻止程式入侵作业系统。经常使用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体对系统进行计算机病毒查杀。4关闭系统还原。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属性”-“系统还原”-选中“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系统还原”。5注意远离恶意网站或不健康网站。上网浏览时一定要开启防毒软体的实时监控功能,特别是“网页监控”,以免遭到病毒侵害。6不要开启不明来历的邮件。邮件是传染病毒最快的也是影响最广的途径之一,若邮箱中发现不明来历的邮件,一定不能轻易开启。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路技术的普及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文化秩序也烙上了资讯文明的烙印。但是技术带给人们以方便的同时,也带了诸多的挑战,安全问题始终是目前计算机技术以及网路应用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来自网路外的计算机病毒就是现代资讯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如何应用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是目前电脑保安技术研发的重点。对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进行研究能够令人们对计算机病毒攻击进行正确的认知,从而有效进行防范,保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路安全,发挥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网路的积极作用,令其更好的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闫丽娟.计算机病毒的防范[J].资讯与电脑,20105.

[3]张冠群.浅谈计算机病毒防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