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应用生态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8 13:57:41

应用生态的论文题目

生物学是一门能打通很多跨界知识的学科。相比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更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底层规律,其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生物类专业的论文题目及选题方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物技术 毕业 论文选题

[1]生物技术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禽源HSP70、HSP40和RPL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3]中间锦鸡儿CiNAC038启动子的克隆及对激素响应分析

[4]H9和H10亚型禽流感病毒二重RT-PCR检测 方法 的建立

[5]单细胞测序相关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6]动物细胞工程在动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7]现代生物化工中酶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8]GIS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概述

[9]现代生物技术中酶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0]两种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试剂盒获批

[11]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应用进展

[12]基于CRISPR的生物分析化学技术

[13]生物信息技术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4]高等工科院校创新型生物科技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5]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

[16]生物技术启发下的信息技术革新

[17]日本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推进管理

[18]中国基因技术领域战略规划框架与研发现状分析及建议

[19]鸡细小病毒与H_9亚型禽流感病毒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基于化学衍生-质谱技术的生物与临床样本中核酸修饰分析

[21]合成生物/技术的复杂性与相关伦理 政策法规 研究的科学性探析

[22]合成生物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3]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24]知识可以改变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吗?——探究科技争议下的极化态度

[25]基因工程在石油微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26]干细胞技术或能延缓人类衰老速度

[27]生物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8]动物转基因高效表达策略研究进展

[29]合成生物学与专利微生物菌种保藏

[30]加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31]微生物与细胞资源的保存与发掘利用

[32]颠覆性农业生物技术的负责任创新

[33]生物技术推进蓝色经济——NOAA组学战略介绍

[34]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35]中国合成生物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36]桓聪聪.浅谈各学科领域中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

[37]转基因成分功能核酸生物传感检测技术

[38]现代化技术在农业 种植 中的应用研究

[39]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及其考核方式的改革

[40]生物技术处理船舶舱底含油污水

[41]校企合作以产学研为平台分析生物技术类人才培养

[42]生物技术专业“三位一体”深化创新创业 教育 改革

[43]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44]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5]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优化与改革

[46]地方农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47]不同育种技术在乙醇及丁醇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

[48]探秘生命的第三种形式——我国古菌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49]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50]我国科研人员实现超高密度微藻异养培养

生物教学论文题目

1、本地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

2、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策略

3、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

4、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5、激活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

6、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8、本地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9、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10、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糖尿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2、心血管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3、 儿童 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研究

14、结合当地遗传病例调查谈谈对遗传病的认识及如何优生

15、“3+X”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分析

16、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差生转化教育

17、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8、在当前中学学科分配体制下谈谈如何转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观念

19、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0、直观教学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1、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策略

22、编制中学生物测验试题的原则与方法

23、浅析生态意识的产生及其培养途径

24、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25、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6、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当地旅游区为例

27、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8、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以当地农村为例

29、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

30、大学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衔接的初步研究

31、国内、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研究

32、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33、河北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动态分析研究 “

34、幼师生物学教材改进思路与建议

35、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践

36、中学生物双语教材设计编写原则探索与研究

37、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构想

38、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9、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课程创生研究初探

40、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41、中学生物学情境教学研究

42、游戏活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43、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44、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45、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6、生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47、白城市中学生物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的调查及优化对策

48、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

49、让人文回归初中生物教育

50、课程结构的变革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结构的研究

51、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2、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

54、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研究

55、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艺术探讨

56、“生态系统”一节的 教学方法 探讨

57、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58、初中生物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59、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60、中学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生物技术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1、生物反馈技术在运动性疲劳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2、微流控生物催化技术酶促合成天然产物的增效机理研究

3、海洋生物污损过程的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4、浮游生物多样性高效检测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渤海褐潮研究中的应用

5、基于QCM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组氨酸标签蛋白芯片和悬浮细胞芯片的研制及其应用

6、蛋白核小球藻油脂检测技术评价及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的研究

7、基因工程制备微藻生物柴油中两项关键技术的研究

8、农业水污染治理环节中的生物技术应用问题研究

9、人工构建耐热大肠杆菌的分子设计与应用

10、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分析

11、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细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

12、利用菊粉和木薯淀粉生产高浓度山梨醇和葡萄糖酸的生物技术

13、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中的非科学因素探究

14、面向分子生物系统的计算技术应用研究

15、大规模生物数据中的生物信息挖掘技术研究

16、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重金属和蛋白质的检测

17、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单碱基突变与蛋白质的检测

18、基于功能核酸的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

19、论我国生物技术专利保护

20、纳米生物相关技术专利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

21、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 反思

22、基因发明专利制度相关问题分析

23、转基因动物专利研究

24、GAPDH作为原核及真核生物通用型内标蛋白的研究及相关生物技术研发

25、基于生物信息与影像技术识别材料缺陷的研究

26、基于金属纳米材料的光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酶活性的检测

27、DNA assembler技术在顺

28、晋西黄土高原生物农业发展初探

29、睡眠剥夺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0、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对生物组织的初步研究

31、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研究

32、人类基因专利战略布局

33、Web Services和XML技术在生物信息数据发布及整合中的应用

34、面向快速成型技术高分子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

35、化学修饰电极与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技术联用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36、小型底栖生物样品自动分离技术研究

37、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及其在生物仪器中的应用

38、强电场常压离子注入方法研究

39、生物信息学中的模式发现算法研究

40、聚类和分类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生物类专业的论文题目及选题方向相关 文章 :

★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

★ 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

★ 生物类学术论文(2)

★ 生物类学术论文

★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我们身边的生物技术论文(2)

★ 生物制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 生物制造技术论文范文(2)

★ 动物科学论文题目

生物是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如果我们写一篇生物 毕业 论文要怎样来拟定题目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生物教学论文题目

1、本地珍稀濒危植物生存现状及保护对策

2、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策略

3、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

4、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5、激活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

6、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创新 教育

8、本地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9、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10、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糖尿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2、心血管病研究进展研究及策略

13、 儿童 糖尿病的现状调查研究

14、结合当地遗传病例调查谈谈对遗传病的认识及如何优生

15、“3+X”理科综合高考试题分析

16、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差生转化教育

17、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8、在当前中学学科分配体制下谈谈如何转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观念

19、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0、直观教学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1、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准备策略

22、编制中学生物测验试题的原则与 方法

23、浅析生态意识的产生及其培养途径

24、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25、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6、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当地旅游区为例

27、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28、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以当地农村为例

29、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

30、大学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衔接的初步研究

31、国内、国外高中生物教材的比较研究

32、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33、河北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动态分析研究 “

34、幼师生物学教材改进思路与建议

35、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践

36、中学生物双语教材设计编写原则探索与研究

37、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生物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构想

38、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9、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课程创生研究初探

40、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整合

41、中学生物学情境教学研究

42、游戏活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43、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

44、尝试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45、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6、生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47、白城市中学生物师资队伍结构现状的调查及优化对策

48、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

49、让人文回归初中生物教育

50、课程结构的变革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结构的研究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

1、脲解型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研究

2、马铃薯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

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4、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检测

5、贺兰山东麓荒漠微生物结皮发育过程研究

6、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污染微生物分析

7、油脂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代谢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8、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驱动的化能自养固碳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9、地膜降解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0、微生物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与检测中的应用

11、草莓不同生育时期根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动态变化

12、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致腐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13、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14、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5、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16、东北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17、不同 教学方法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18、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

19、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21、关于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探讨

22、外源汞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论研讨式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4、采煤塌陷复垦区先锋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5、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26、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7、土壤微生物总活性研究方法进展

28、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29、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0、外源生物炭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1、浅谈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32、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33、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34、高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35、5种江西特色盆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36、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

37、浅谈林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改革

38、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39、利用微生物学原理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40、高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1、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42、淡水湖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

43、微生物法修复水污染技术研究进展

44、玉米栽培模式对暗棕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45、浅谈案例教学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46、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47、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机制及影响因素

48、地方性高校《动物微生物学》教学体系的优化

49、微生物技术修复水污染的发展

50、浑河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题目

1、生物制药产业化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2、现代生物技术管理的企业策略与集群发展研究

3、现代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及企业的相关策略研究

4、武汉华龙生物制药的营销策略研究

5、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研究

6、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研究

7、亮菌口服液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

8、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制药企业之融资策略研究

9、B医药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

10、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效果比较研究

11、基于财务视角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

12、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杠杆效应的实证研究

13、九阳生物人力资源战略研究

14、以生物制药为例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效应的实证分析

15、我国海洋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化政策研究

16、生物制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问题研究

17、中国制药产业价值链特征研究

18、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对产出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19、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应用研究

20、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21、WS生物制药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研究

22、科兴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与设计

23、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实证分析

24、企业混合所有制模式选择与绩效研究

25、AMP生物制药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26、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生物制药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27、DBZY公司财务能力测评及提升对策研究

28、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29、生物制药企业专利权评估方法研究

30、专利制度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影响

31、生物制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探究

32、CDZZ药业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

33、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云南生物制药产业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

34、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云南生物制药产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35、引入非财务指标的生物制药企业估值研究

36、私募股权融资在科技初创企业的应用

37、艺普生物制药教育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38、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财务成长性分析

39、基于EVA的安科生物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40、基于自由现金流的上海莱士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2021生物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生物制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生物类学术论文(2)

★ 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 毕业论文题目来源

★ 毕业论文题目怎么选

zi ji cha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植物景观设计方向的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1.郑州紫荆山公园植物群落美景度评价2.多肉植物在景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3.南宁市彩叶植物研究概况4.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植物配置研究5.浅析园林植物病虫害现状及综合防治6.佳木斯市园林木本植物多样性与应用调查研究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植物景观美学评价8.塔里木盆地园林工程提高植物成活率的途径9.地锦育苗及园林绿化栽培技术10.陕西关中主要城市观花树种花的观赏性状分析11.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特点及生态控制策略12.广西地区15种典型园林观赏植物的耐阴性及光合特性13.上海常绿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研究14.南京市不同园林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富集特征15.园林道路绿化种植的配置方法探索

应用生态环境学报

明显前者因为生态环境学报是国家级别的,是正式学术期刊而后者是地方型的,主要面对江苏这块,主办单位是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应用生态学报》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生态学、地学、林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工作者,有关专业学生及经济管理和决策部门的工作者。

虽然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知道一本环境保护前沿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通报都是可以的。偏冶金方面的还有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这个是国内。国外的话,LDD,EST,chemo,WARTER RESEARCH,EP,JHM,journal of clean producttion,,,都算非常好的期刊了。。。加油,看好你哦

应用生态学报经验

博士生导师——李玉李玉,男,1944年出生,真菌及植物病理学教授,农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学科带头人,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菌物研究》主编,《Inte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编委。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科院微生物所客座研究员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6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多项,吉林省农业推广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菌类作物学和作物生态学。博士生导师——高洁高洁女,1964年11月生,汉族,九三学社社员,吉林省梨树县人。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1986年获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吉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吉林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估中心专家,吉林省科技专家特派员,吉林省检疫性有害生物审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农科院第九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委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病害的鉴定和诊断、综合治理技术和植物的抗性基因工程研究,在细菌病害的鉴定及诊断方面具有专长。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或副主持项目4项,获奖10余项。在国家级及省级重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近10部书籍的编著;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在研项目近5项。多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讲授《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细菌学》、《植物病理学Seminar》、《高级植物病理学》等多门课程,教学中注重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时吸收与教学有关的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融入到教学中来。主讲的《农业植物病理学》2001年获省级优秀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3名。博士生导师——图力古尔图力古尔男,1962年11月出生,内蒙古通辽市人,蒙古族,农学博士,蒙古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吉林省食药用菌协会副会长,长春市政协委员,民盟吉林省委委员、农业与农村经济委员会主任,《菌物研究》编委。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2001年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5部(合作)。主要从事北温带菌物分类学及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在菌物多样性(Mycodiversity)及其保育(conservation)研究领域颇具特长。博士生导师——王玉兰王玉兰女,1936年12月10日生于沈阳市,九三学社社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高级专家、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东北特用玉米研究会理事长、吉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科协委员、吉林省专用玉米首席专家、全国特用玉米东华北区区域试验主持人。曾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带头人,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玉米科学》编委。先后主持科研课题20多项。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农业技术改良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著作8部。博士生导师——王丕武王丕武男,1958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曾先后去日本和美国开展合作研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生物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生物技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吉林省遗传学会、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大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和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先后被遴选为“吉林省农业科技骨干”,“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吉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吉林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长春市突出贡献专家”、“吉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十五”以来主持选育出高产、抗病、优质的大豆新品种9个,主持培育出玉米新品种3个。获得吉林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0年以来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国家重要核心期刊论文3篇 。博士生导师——马景勇马景勇1951年11月生于吉林省前郭县。1985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至1991年赴澳大利亚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任吉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高产机理研究。马景勇同志多年来培育了“吉农大3号、7号、19号、吉农大808”等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10个,其中吉农大3号、7号、19号3个水稻新品种分别被评为吉林省一、二、三届优质水稻品种,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马景勇同志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北方优质粳稻新品种与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技术开发”项目,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北方优质粳稻新品种示范”项目,吉林省科技厅“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研制与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代表作有:《北方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借鉴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经验 探讨我国农业发展途径》等。曾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三等奖多项、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被批准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吴春胜吴春胜 1956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现任国家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吉林中心)、吉林农业大学作物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耕作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省首批农业专家顾问组成员,长春市科技评估中心咨询专家。先后主持并参加了国家科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三项、国家“863”项目一项、省级课题三项,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一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先后在《作物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玉米科学》等国家一、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2部。博士生导师——徐克章徐克章,男,1954生,汉,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党总支书记,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作物学报》、《大豆科学》编委。吉林农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徐克章教授主要从事作物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原国家医药总局、农业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科委等10多项研究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四项。先后在《植物学报》、《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大豆科学》、《植物学通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7部。博士生导师——杨伟光杨伟光,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作物育种教研室主任。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玉米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高产杂交种的选配”等15余项;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吉玉4、吉玉8、吉玉106和高粱新品种吉农8。通过吉林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5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吉玉4选育与推广”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作物学报》、《玉米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2篇。主要从事作物育种教学和玉米育种工作。博士生导师——杨信东杨信东,男,1945 年生,汉族。吉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1968 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 1982 年获中科院理学硕士学位。自 1982 年起,他一直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植物病原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病研究方法》、《植物病害诊断》、《植物病害流行学》、《生理及分子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编写了《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病研究常用技术》、《吉林省主要农作物常见病害诊断》等教材。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病害流行学。针对生产中危 害严重的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烟草野火病、赤星病;瓜类霜霉病等病害,开展了病害流行环节的定量研究工作。在研究中解决了空气相对湿度对叶部病斑产孢的定量影响、降雨对空气中游浮孢子携落率的计算及雨露中病原细菌数量动态等问题。首次在国内提出“天气促病指数”概念并组建了稻瘟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野火病的天气促病指数表解模型(利用查表代替计算机运算的模拟模型)。首次发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衰老病斑仍然保持旺盛产孢能力的独特规律。提出了科学实用的稻叶、穗瘟、烟草赤星及野火病的药剂防治指标,已在吉林省稻区、烟草产区普遍推广。在病害影响因素监测及病害防治效果分析研究领域,研制成 DLY-2 型重量式结露仪,获国家实用型专利;提出利用地面台站常规观测因子推算露时的回归方程。提出了针对多循环病害疫情控制效果计算的杨信东公式,解决了公式的广适性问题。对稻瘟病、大豆花叶病等病害的抗病性鉴定、评价也进行了研究。已发表植物病害研究论文 70 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其中“吉林省稻瘟病预测技术研究”课题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于 1997 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吉林省第四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

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与景观设计研究~~~~各种语言论文代写、发表、翻译、现存论文提供~~~~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湿地(Wetland),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有的土地资源和生境,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宝库。国际《拉姆萨尔湿地公约》(Ramsar Converntion,伊朗1971)给地球表层湿地下的定义是:湿地(Wetland)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并以水成土和土壤水分饱和为其主要特征。1992年1月,中国加入联合国《拉姆萨尔湿地保护公约》(LWWPC)。同时在同年6月制订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列入议程并为优先项目。2000年3月,国家林业局编制并公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概念,已经从“湿地作为水禽及其栖息地”上升到新的高度,即“保护湿地,更是为了保护其独特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特别是保护湿地在提供淡水资源、蓄洪防旱、控制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功能和效益。”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条件,支持了独特的适应此条件的生物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自然生产力。植被(Vegetation)是湿地的显著标志,沼泽(Marshland)是湿地的主要类型。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与上述生命形成有关的非生命的水、光、热、无机盐等组成,这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它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同时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特殊的水、光、热等条件,其初级生产力高,能量积累快,成为许多重要野生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栖息之地,尤其是鱼类和珍稀水禽的栖息与繁衍区域,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与水、城市与湿地有着不解之缘,大凡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城市都有湿地(水系),如北京的海(北海、中海和南海),上海的江(黄浦江),济南的湖(大明湖),而杭州兼具江(钱塘江)、湖(西湖)、河(运河)和溪(西溪),世界上的著名城市如纽约、东京、日内瓦、巴黎和堪培拉也是如此。但是,正由于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以及诱人的吸引力,湿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影响。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许多地区的湿地,特别是城市湿地(Urban Wetland)正受到严重地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湿地盲目地开垦和侵占、工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动植物逃离和死亡、湿地生态系统严重干扰、湿地景观的破坏。城市(Urban)和城市边缘(Suburban)湿地,受城市化、工业化影响最深,破坏程度最大。如何在搞好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恢复和改善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还湿地之本来面貌,已成为城市湿地生态恢复的当务之急,也是城市规划中的当务之急,而在城市湿地生态恢复中,植被的恢复和湿地植物群落构建是最基础的,也是最被关注的,从一定意义来讲,植物群落能否得到科学地营造,直接关系到城市湿地建设和城市湿地景观构建的原动力。浙江省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全国都处于前列,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实施“蓝天、碧水、绿地、清净”工程,建设“绿色浙江”,全面进行生态省建设,建立全面小康社会,这给园林绿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省建设首先是绿化建设,城市湿地的绿化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通过对我省重要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的研究,提出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方法和途经,保护、恢复和改善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改善城市湿地的景观,为中国城市边缘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生态省建设和“绿色浙江”建设服务,为城市化推进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湿地是目前国际众多学者关注的前沿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但近年来发展得非常迅速,国内外对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水文、湿地植物资源调查、湿地水污染、湿地分类、湿地鱼类、湿地鸟类等方面的研究。在湿地水文学研究方面:1869年,湖泊学创始人福艾专著《湖泊学专长概论》,奠定了湿地研究的开始;1923年,瑞士全国水文局领导人、日内瓦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地质学教授高莱写就的权威性《湖泊学》专著,主要对湿地水文学进行研究,专著中记载了距今100年前后的湿地水文研究深度。在湿地土壤研究方面:1979年,Cowardin等专家开始将“水成土”(hydric soil)术语引入到湿地土壤研究,20多年间,专家们对水成土的理化性质特别是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著名的有Mausbach and Richardson(1994);Richardson et al.(1994);Vepraskas(19994);Hurt et al.(1998);and Vepraskas and Sprecher(1997);杨青、吕先国(1998)研究了湿地基底呼吸活动;白军红、余国营等(2001)利用统计学定量研究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等。在湿地植物研究方面:1999年,朗惠卿主编《中国湿地植被》,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湿地植被的专著,首次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我国湿地植被的植物区系、植物生态、植物群落,并对植被分类、分布、区划以及形成、结构、演替过程、生产力与营养物循环深入探讨;2001年美国学者朱莉K.克朗克和M.修伯翰芬尼斯(Julie 和 Fennessy)合作出版了《湿地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Wetland plants: biology and ecology),对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学、湿地生物化学和植物作为湿地生态完整性的进行研究;陈吉泉研究了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作用(1996);汤庚国、李湘萍、谢继步等对江苏湿地植物的区系特征及其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1997);李湘萍、汤庚国、王定胜等研究了江苏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及其分布和演替规律91998);顾长明等对安徽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研究(2003)。在城市湿地研究方面:还刚刚开始,1999,陈运生对浙东湿地的古地理环境研究作了研究;杨学军、唐东芹提出了城市地区湿地生境类型的生态绿化与对策(2001);2002,陈久和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对城市边缘湿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人类对城市湿地研究较迟,作为现代城市湿地生态设计的研究却是上个世纪才开始,1925年荷兰生物学家蒂济(Jaques P. Thijsse)和园艺师西普克斯()在布罗门代尔(Bloemendaal)2公倾土地上创造了一座乡土植物的的园林,种植了一些湿地植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剧,环境的迅速恶化,迫使人们在考虑对于自然湿地索取同时,开始重视如何保护湿地,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于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上海率先开展了生态园林的研究,其中有一部分专门研究城市湿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北京市园林科研所的陈自新和北京林业大学苏雪痕等园林专家开始进行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课题科学地分析了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测定了近百种植物的环保效应和环境适应性,并提出了不同环境下的多种植物种植结构方式,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为园林环境生态设计的科学化作出了新的贡献。在理论研究突破同时,实践上也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北京土城遗址公园、杭州西湖西进等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从国内外城市湿地研究来看,对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和定量化设计还未见报道,而这却是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城市水生植物和城市水生动物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我们希望通过对城市湿植物群落构建进行研究,进一步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湿地景观,让“地球之肾”发挥健康机能,为人类服务。参考文献1、中国花经,陈俊愉,程绪珂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82、中国高等植物,傅立国等主编,青岛出版社, 2000╱103、陈久和:《试论城市边缘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181-183页。4、余国营:《论湿地研究的若干基本科学问题》,《地理学报》2002年第2期,第25~26页。5、陈运生:《浙东湿地的古地理环境研究》,《地理科学》1999年第3期,第35~36页。6、陈桥驿.浙江地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6.7、顾长明等,安徽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3):323-3288、汤庚国,李湘萍,谢继步,等,江苏湿地植物的区系特征及其保护与利用,南京林业大学学报,(4):47-529、江苏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10、刘昉勋,等.江苏海岸沙生植被的研究.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6。10(2):115-12311、刘昉勋,等.江苏海滩植被演替的研究.植物资源与环境,1992,1(1):13-1712、林文棣.中国海岸带林业.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13、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199514、刘厚田.湿地生态环境.生态学杂志,1996,15(1):75—7815、殷康前,倪晋仁.湿地研究综述.生态学报,1998,18(5):439~、国家林业局等编制.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陈吉泉.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作用.应用生态学报,1996,7(4).18、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生态学报,1998,18(5).19、李湘萍,汤庚国,王定胜等.江苏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及其分布和演替规律.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2(1).20、杨学军,唐东芹,城市地区湿地生境类型的生态绿化与对策,林业科技通讯,2001•721、Kenneth , Douglas T. Shaw, Kurt W. Weiler. Hydrologic design of a wetland:advantages of continuous modeli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4(1995)99-11622、Richardson,J. L. 2001. Wetland soils:genesis,hydrology,landscapes and classification23、Cronk,J. K. and M. Siobhan Fennessy. plants:biology and ecology24、Gopal, Brij. \iodiversity in wetlands:assessment,function and conservation.三、研究开发内容和技术关键1、研究内容①、城市湿地类型和湿地植物调研现状进行分析,对国内(以长江三角地区为主)主要城市湿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目前城市湿地的景观现状、生态特色和植物应用,分析城市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可应用湿地植物的丰富性。②、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研究构建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模型,研究湿地群落的安全性、稳定性、景观丰富性和美感可变性。总结出不同类型城市湿地的植物群落特色。③、城市湿地生态效益评价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湿地,测定湿地植物的生长量、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建立光响应曲线,建立绿量回归方程,对城市湿地进行生态效益进行评估。④、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选育适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湿地植物30-50种,根据测定的生长指数、光响应曲线和绿量回归方程,初步定量地开展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克服城市湿地植物应用的随意性和设计的模糊性。⑤、城市湿地植物快繁技术研究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选育城市湿地特色植物8-10种,利用现代先进植物繁育技术和设施,进行快繁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2、技术关键①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自然界的植被群落是植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演替的结果,而人工湿地植物群落不仅受湿地植物“装配式”地模仿自然构建,还受到水位、城市负载的影响,使得群落构建可变性和复杂性。②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通过生长、生态因子测定,利用生态位的原理进行城市湿地植物定量设计,因受环境影响,测定数据会有偏差,导致设计的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富有挑战性。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初步研究计划和方案,吸取森林植被群落和城市陆地植物定量设计的经验,从我省城市湿地的实际出发,吸收国内外各种先进经验,通过认真测定、科学分析,结合不同类型湿地实际,解决好我们的城市湿地群落的不稳定性和景观丰富性,攻克技术难关。四、预期目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用或产业化前景)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①发表湿地相关学术论文3-5篇,城市湿地专著1本②选育城市湿地特色植物30-50种,并进行扩繁;③测定20-25种湿地植物光响应曲线和绿量回归方程;④城市湿地植物设计样板工程(示范湿地)1-2处。2、应用或产业化前景① 可以整体改善城市湿地景观的单调性和生态脆弱性;② 提高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可持续性;③ 增加城市湿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④ 改善城市环境,减缓城市矛盾,提高城市的品位。本研究的产业化主要是利用湿地植物素材、造景技术、设计品牌、模型指标等进行城市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推广湿地植物素材、群落模型、数据指标,引导城市湿地开发和生态建设。五、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组织方式与课题分解1、研究方案本课题根据群落理论和生态原理开展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其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①、城市湿地植物调查和指标测定②、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和景观设计③、城市湿地植物快繁技术研究生态效益评价2、技术路线3、组织形式(1)、项目研究体系结构和组成本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由浙江林学院园林、植物、生态等专业科研人员组成,为了使学科完整性和利于工作开展,适当邀请校外协作单位人员参加研究和样板湿地建设,共同团结、高效、严谨的课题研究组,其构成简单示意如下: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研究项目组织方式示意图(2)、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方法及步骤成立课题组,由浙江林学院蔡建国博士主持,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苏雪痕教授担任顾问。课题组在项目下达以后,首先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各司其职、分头执行。在项目执行中,做到月月互通情况,半年一次汇报,一年一次汇总检查。项目研究中期全面检查,找出问题,及时寻求解决办法,保证项目研究顺利进行。项目结题,通过技术验收鉴定,达到预定的技术目标。4、课题分解子课题一:城市湿地类型和湿地植物子课题二:城市湿地植物生态效益评价子课题三: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和设计子课题四:城市湿地植物快繁技术研究计六、计划进度安排在项目实施年限为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3年。分步实施:1、2005年1-10月:城市湿地调研分析;湿地植物选育和引种栽培。2、2005年11月-2006年10月,城市湿地植物选择和指标测定;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模型研究。3、2006年11月-2008年5月,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和试点;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城市植物快繁技术研究。4、2008年6月-12月,材料总结和论文撰写;课题结题和验收。七、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课题组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基础条件。◆浙江林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课题组成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多年,曾主持和参与研究的项目有省科委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委、省林业厅种苗站等研究项目10多项,并有多项成果获奖。浙江林学院现已有试验湿地和苗木基地,并有组织培养设备和设施齐备的温室。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是重点学科,设备先进,基础好。◆主持人蔡建国博士:师从我国园林植物开发和园林植物造景权威苏雪痕教授,从事园林植物研究10余年,曾先后主持和参与省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委、省林业厅种苗站项目多项,并如期完成研究任务,主持和参加研究的成果多次获奖,先后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和参与安排及参与了多个良种基地、花木基地的建设工作,并使这些场均能成功建成并取得良好效果。近几年开展城市植物配置、植物优化、城镇绿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并主持完成多项城市绿化规划设计任务。◆课题组主要成员都是从事湿地植物、园林植物育种、景观生态、园林效益评估、园林设计和试验分析等教学、科研多年,对城市湿地和湿地植物较为了解。◆已完成的相关课题和成果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已完成和在研相关课题5个(“浙江省城市林业结构调整及优化技术研究”、“杭州市道路行道树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城市绿化观赏花木新优品种引繁与开发研究”、“滨海特色园林植物引繁与开发研究”和“农村小城镇绿化工程集成技术应用与示范研究”),完成有关规划设计项目多项。◆仪器设备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研究项目仪器一览表仪器名称 型 号 数 量 价格(元) 备 注照度计 ST-85 2 1860 租用负氧离子测定仪 1 16000 租用叶面积测定系统 AM-100 1 52705 租用温、湿、光照记录仪 HOBO H8系列 3 6000 租用数码相机 CANON 1 7000 已有笔记本电脑 NEC 1 15000 已有手持GPS定位仪 2 4000 已有八、经费预算预计所需的研究经费为15万元,具体见下表。城市湿地植物群落构建研究项目经费预算经费开支预 算(万元) 设备费 能源材料费 试验外协费 资料印刷费 会议及调研费2.4 1 租赁费 鉴定验收费 人员经费 管理费 其他费用1 1 0 1 1

金晓媚1李洪文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2.镇江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城市数量持续增加、规模持续增大,已经成为地球巨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其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而且决定了国家,甚至地球的未来。世界城市化给全人类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一系列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城市必须是可持续、高效率、安全、公正、健康、人文化和生态化的。探求更加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模式,已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学术团体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镇江市地处沪宁工业带、长江和运河十字交汇点,具备发展基础工业所必要的港口、交通、能源、水利、用地及城市依托等优势条件,它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江苏省及周边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镇江市的发展状况看,部分水系水质恶化,水土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生态退化,已成为制约镇江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因素和瓶颈。因此,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镇江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城市化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1]。19世纪末期,英国学者著述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反映了人们试图用理性的规划方法来协调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2]。但真正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在20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将人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25年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的《城市》[3]的发表,意味着生态学对城市问题的重视。该学派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原理将城市化外部生态问题的研究转向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方面,从此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学研究方法成为主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了MAB研究计划,把对人类聚居地的综合生态研究列为重点项目,开展了城市与人类生态研究课题,提出用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研究城市环境[4]。1973年日本的中野尊正等编著的《城市生态学》一书,系统阐述了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绿化、城市环境污染及防治等[5]。1977年的发表的《当代城市生态学》,系统阐述了城市生态学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应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形成机制,奠定了城市因子生态学的研究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研究更加活跃,它不仅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学科间展开,其微观机理与运行机制也得到环境科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将环境问题定格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中人类居住区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动向和热点。1995年,Gossman,Krueger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42个发达国家的板面数据进行实证,揭示了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倒“U”形的演变规律,提出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设[6]。1997年6月在德国莱比锡召开了国际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内容涉及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城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环境学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制定21世纪议程的科学基础。2002年雷吉斯特在其著作《Ecocities: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中综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介绍和精炼了世界各个角落生态城市建设的各种最好的理念、模式以及设计和建设的具体案例,提出了城市、城镇及乡村建设和生活的全新方法。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于2002年8月在深圳召开,大会通过并发布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其主要内容是提出世纪城市发展的目标、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评价与管理方法。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有开创性的理论和方法。1984年马世骏教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人类与环境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思想[7],近30年来已经渗透到各种规划和决策程序中,对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王如松、刘建国等提出了生态库的概念,同时对北京和天津等地的生态库进行了专门研究[8]。王其藩、赵英魁等探讨了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适用方法[9,10]。在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或数学模型[11,12]。李宏文等在生态城市评价中引入了突变评价法[13];焦胜等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14];宋永昌等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度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法[15]。王如松进一步提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生活还原功能的结构体系,用生态系统优化原理、控制论方法和泛目标规划方法研究城市生态。从自然生态系统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提出,标志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新突破,也是生态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新综合,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近年来,随着3S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已经普遍应用于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中。遥感数据以其数据量大、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性强等特点,在大尺度的生态环境研究中具有其他数据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16,17]。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大尺度数据处理,从时空维度进行过程模拟和空间分异成为当前国际上进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宏观研究的主要趋势。曹小娟等[18]利用实时遥感数据监测区域边界类型的变化,进行生态环境监控,提出了基于城市、城郊生态过渡区及其周围自然生态支持系统为统一体的城市生态功能分区思想。李洪义等[19]利用ETM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土壤、湿度、热度指数,结合气象和其他辅助信息,对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师培[20]利用美国陆地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结合城市环境统计资料,分析了城市生物、植被、土地及环境污染方面的情况,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江振蓝等[21]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建立了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模型,对福州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二、研究的不足

(1)研究角度。有关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很多,也涉及了很多的学科。但是由于学科研究的差异以及人们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概念的认识及理解上的差异,真正将其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特别是从系统的、动态的、定量化的角度来深入探讨并提出确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的专题性研究还十分少见。所以采用定量方法,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并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是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当务之急。

(2)研究内容。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思路复杂,内容繁多,具有典型的多维性特征。从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退化为研究界面;以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对城市化制约效应以及生态城市、健康城市为研究主线;最后统一于城市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并从时间、空间和视角3个维度上展开。各个维度之间相互交叉,共同构建起丰富的研究内容。然而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不仅没有做到时间、空间和视角的多维化结合,大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对单要素的分析上,而且不够深入,缺乏深入定量的长期定位研究。因此,开展多因素综合分析,注重动态、区域相结合的研究是国内与国际研究的一个方向。

(3)研究理论。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复杂性,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重点及基本理论点相差很远,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很多研究更注重经验分析,很难做到对理论的深层次把握。另外,目前的研究重视城市规划,但是轻基础数据研究,尤其缺少第一手基础数据的获取及研究。在这种研究环境下,很难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因此,注重基础资料的获取及研究,是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4)研究方法。虽然目前在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很多,但采用传统方法的研究较多,而采用多方法相结合,特别是新技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开展新技术、多方法相结合来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镇江市生态城市研究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分析,本次研究将以镇江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遥感技术对镇江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其研究特色:

(1)在研究角度上,采用定量方法,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研究镇江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

(2)在研究内容上,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在建立生态环境子系统、生态经济子系统、生态社会子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镇江市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对镇江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镇江市的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区,为镇江市的城市远景规划提出科学依据。

(3)在研究理论上,重视基础数据研究,特别是第一手基础数据的获取,将遥感解译数据及定量遥感反演数据与有源数据(经济、环境、社会、地质、土地、气象、污染、灾害数据等)相结合,建立综合数据库,即时更新,保障评价结果的稳定性。

(4)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低、中、高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新方法,为掌握生态环境信息提供了实时数据,也为动态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其结果将为镇江市政府部门制订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上弘-城市生态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7

[2]宗跃光.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Park 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5

[4]Vester F,Von Hesler and plan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 sensitivity Environmental Agency,1980

[5]中野尊正,沼田真.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6]Gossman G,Krueger growth and th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53~377

[7]马世骏.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4(1):1~9

[8]王如松等.生态库原理及其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1(2):28~32

[9]王其藩.系统动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10]赵英魁.承德市生态系统仿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7(4):27~32

[11]朱兴平,曹荣林.生态城市的数学模型建立.四川环境,2004(2):16~19

[12]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城市发展研究,2001(6):56~60

[13]李宏文.突变评价法在生态城市评价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04(9):26~32

[14]焦胜,曾光明,何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5~78

[15]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5):16~19

[16]Krajewski W F,Anderson M C,Eichinger W E,et remote sensing observatory for hydrologic sciences: a genesis for scaling to continental Resources Research,2006(42): 1~13

[17]Tenhunen J D,Kabat hydrology,ecosystem dynamics and biogeochemistry in complex York: John Wiley Press,

[18]曹小娟,曾光明,张硕辅,周建飞,朱华,石林.基于RS和GIS的长沙市生态功能分区.应用生态学报,2006(7):1269~1273

[19]李洪义,史舟,郭亚东,沙晋明.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1):49~54

[20]师培.利用遥感解译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煤炭科技,2008(1):53~54

[21]江振蓝,沙晋明,杨武年.基于GIS的福州市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模型.国土资源遥感,2004,9(3):46~50

赵凤香,会计专业负责人,讲师,毕业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曾发表论文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困惑与思考、浅析高职会计专业介绍的意义与策略,主持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从教多年来,掌握了一套“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好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先进党员”称号。张涛,男,博士后,著名科学家,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导师。他奉行的“打牛—管理—教书”的专业授课程式,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敖屹兰,女,副教授,基础部主任。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取得本科学历和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长沙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结业。先后任教于交通部呼和浩特交通学校、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曾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研室主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委员会督导专家 。发表《模糊综合评判及其在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应用》《用外微分形式在积分中的应用》《数学教学如何适应专业改革的需要》《多元统计分析在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评价中的应用》等多篇论文,出版《高等数学》《高等数学习题解答》《管理数学》《管理数学题解》等8部教材。其中,主编的《高等数学》与《高等数学习题解答》获国家级中国科学院优秀教材一等奖。曾被广东省交通厅授予“岗位排头兵”称号。许连忠,建筑系主任,博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注册房地产经纪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人居环境分会会员,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会员,广东省环境政策与政策研究会理事。本科毕业于长安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地球化学硕士、环境科学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具有十多年工程企业经验,曾参加多项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主持建设项目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代表项目有广东省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基处理工程、梅州燕南飞旅游度假村建设工程、梅州华侨城沿江半岛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部低碳生态示范项目浙江象山大目湾新城等。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及省市研究课题20多项,独立和合作公开发表论文20篇。张友瑞,管理系主任,中共党员 ,高级经济师,高级国际财务管理师,高级项目管理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本科毕业,美国管理技术大学工商管理(项目管理方向)硕士。 在高校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企业项目管理、企业战略、组织再造、流程管理等咨询和培训经验。主编及参编《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高职教材近8部。赵中山,机电工程系汽车高级讲师,汽车维修高级技师。他走过大江南北,一生投身于职业教育。几十年的跌打滚爬,形成了独自的教学风格。他奉行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专业授课程式,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刘珊珊,信息工程系副主任,本科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11年经过评定获得高校讲师职称。从事高职教育十年期间,主要研究的方向为网站建设、数据库设计、网络安全、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等。曾参与或主持省级院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包括广东省重点培育专业建设,广东省重点实训基地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民办高校校园网网络监控体系设计与解决方案等。同时,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关于网站页面布局的最新方法研究》、《民办高校系部督导工作的探究与实践》,并且参与编写校企合作教材《信息化办公实训教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编写。任教期间,教学等工作效果良好,曾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教学督导”等称号。在2013年广东省网站设计师技能大赛中荣获第三名的好成绩,于同年11月,获第十三届肇庆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连续几年获得“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徐健,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讲师,高级技师,曾发表论文《基于逻辑法的长距离和多方向皮带输送机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基于单片机AT89S52的网线断点测试仪的设计》《消除大直径薄壁圆筒轴磨外圆振纹的方法》等多篇,出版教材《机械设计基础》,曾主持课题多项:校本教材开发探析、基于逻辑法的长距离和多方向皮带输送机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两足机器人阶梯步行控制系统模块的设计和仿真等。曾获得论文二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杨艳,教务处副处长,讲师,多年教务处工作经验,先后发表《从词性和语法发展的角度试析被字句中“被”字词性》、《高职院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与改革》、《“是”字作为代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等多篇论文,曾出版教材《财经应用写作》《国学经典选读读本》等。先后主持教育教学课题多项:同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常见困难和具体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稳定性研究、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等。多次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校优秀教师、优秀管理干部。马成刚,广州东华职业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兼团委书记,圆号演奏家。1990年12月参军入伍,1991年4月考入PLA海军南海舰队军乐队,师从海政歌舞团著名圆号演奏家陈乃胜先生学习圆号演奏。历任军乐队分队长、圆号首席、声部长、指挥等职。多次受到嘉奖表彰。1996年12月受海军总部调遣到北京参加海军出访东南亚的演出工作;1997年2月回广州海军基地军乐团任圆号首席演奏员,期间师从广交圆号演奏家郑祖棉先生学习圆号演奏。1998年3月正式考入北京中国海军军乐团。1999年任圆号首席演奏员、乐团独唱演员、声部长等职。1999年至2001年连续三年被海军军乐团评为优秀演奏员。多次参加国家、中央军委接待各国来华使节的演出,并受到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夫妇的热情接见。参加大型的音乐会上百场,足迹遍及万丽海疆。 曾随我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多个多家,个人的圆号演奏和歌唱受到外国友人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赞扬。2006年3月正式从事(大学)圆号的专业教学工作,曾任私立华联学院音乐表演系主任。参与组建广州边防武警指挥学校管乐团、指挥过广州空军某部军乐队、深圳武警特区检查站管乐团。乔磊,讲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八级,俄语四级。曾发表论文《语义学与其邻近学科之间的关系》,《感性求真意象致胜——译文忠实性新论》,《行云流水意到笔随——评吕叔湘译<伊坦·弗洛美>》,《含蓄上口情深意切——从语言学角度解析戏剧》,《论历史比较法中的规律与例外》。曾参加综合英语精品课程课题项目建设,出版教材《新理念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综合实训》。指导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广东赛区选拔赛,获指导教师优胜奖。张玉英,经济师,毕业于吉林财经大学。主讲过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财政与税收,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授课风格,条理清晰,层层推进,深受学生欢迎。陈安,工业设计专业负责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业产品设计,毕业后加入美的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所带领的设计团队,从事家电设计与研发,所设计的多款产品获外观专利,数款产品成功上市并畅销,同时部分产品参展国内外大型展会(德国IFA展,美国芝加哥展,广交会等等),从业期间参与了所在团队关于前瞻性概念产品设计和研发,荣获了Reddot,IF,IDEA等国际设计大奖,2012年,前往东南亚考察家电市场以及研究“宗教文化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杨燕华,硕士研究生,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万元,五年的科研助理经验,2012年获得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与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排名第一)。曾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和一般期刊《应用生态学报》《江西农业大学学报》和《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付水英,公共基础部主任,讲师。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现长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从教14年,具有高等院校“两课”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理念,曾参加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荣获过市级和省级的多项奖励。多次荣获市年度优秀教师称号和优秀班主任称号。先后发表论文多篇:《在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大学语文对高职学生情商培养的作用——论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传统守望者和创新先行者 ——浅析莫言〈生死疲劳〉的创作技巧》。在“十五”期间主持的课题《高中作文“主体教学法”研究与实验》获得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魏娜,硕士,管理科学系教师,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曾留学于新加坡MDIS学院并获得金融硕士学位,并在新加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回国后担任过银行理财经理,现主要致力于金融学、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教学严谨,勇于创新,熟悉英式高等教育。莫嘉林,本科,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负责人,汽修工高级技师,汽车驾驶员高级技师。三十多年的汽车行业的从业经历。在多年的工作实践经历中,曾自主研发的技术有:解决东风、解放汽油机排气超标的废气处理系统,柴油机排气净化系统,无怠速行车控制系统,双蓄电池电源系统,发动机电容器启动系统,汽车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停机保护系统,行车制动器强制通风系统以上技术均已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专利申请;其中已获三个授权的专利是:汽车供电系统、延时开关、汽车双蓄电池电源充电电路。担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交通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应用生态学报主编

高中毕业的彭镇华于1951年9月考取安徽农学院林学系;1956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经全国统派留苏学生统一考试录取,于1960年秋赴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在著名植物解剖及生理学教授雅申科博士指导下,通过《应用显微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32P、45Ca、14C在松、槭幼苗组织中的分布与运输》论文答辩,如期完成学业,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64年7月学成回国,在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林业研究所所长。1996年3月奉调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镇华从事森林生态、国土环境治理、植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等教学科研40年,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共获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他曾获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他任林业部、卫生部“兴林抑螺”工程顾问、全国山区综合开发专家组成员,曾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绿化奖章等多项表彰。1995年至今任《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1995 年任安徽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安徽省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996 年任全国核农学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任中国林科院木材科学茅以升科研专项奖励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注重与生产实际结合,注重高新技术应用,注重技术集成与创新,是组织中国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的力量进行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开拓者之一。

彭镇华教授,1964年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大学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林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应用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研究》副主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生态工程、城市森林、土地利用、林木遗传育种等。主持完成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等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等。出版专著11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彭镇华教授荣获首届梁希科技一等奖,2001年被授予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称号。2004年被授予“全国十大英才”称号。论文与著作1 彭镇华.中国新林种:抑螺防病林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 彭镇华等.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论文选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3 彭镇华.兴林灭螺论文选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4 彭镇华.大别山五针松及起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5 彭镇华.中国杉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6 彭镇华.以林代芦,灭螺防病,治理和开发三滩.安徽农学院学报,1990,(增刊)7 彭镇华.以林代芦,灭螺防病的复合效益研究.见:国际血吸虫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8 彭镇华.从长江中下游“兴林灭螺”和“低丘滩地”开发两项目谈整治与开发相结合.见:王志宝主编.森林与环境.中国高级专家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9 彭镇华.林农复合系统汛期前后钉螺密度变化及其防治对策.应用生态学报,1994,5(4):425~ 彭镇华.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见:王志宝主编.森林与环境.中国高级专家研讨会——兴林灭螺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1 彭镇华.杉木起源研究.安徽农学院学报,1984,11(2):23~3212 彭镇华.大别山杉木主要自然类型的研究.安徽农学院学报,1987,14(1):35~44等

应用生态学报的影响因子

生物科学类国内学术期刊影响力最大的前五名是,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遗传学报、生物多样性.你所列的里面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影响力最大,相同类型的还有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进展,影响力更大一些.体现在影响因子上.

不同领域差别比较大,不能一概而论。3-4比较好了,至少是主流期刊吧。生物方向不太了解。

您好,根据中国影响因子查询网()统计和整理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影响因子为3-4已经是非常非常高了,中文期刊被SCI收录的还没有超过4的,2005年SCI收录中国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是《岩石学报》它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管主办的,影响因子为: 。 一、2005年SCI收录中国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影响因子 被引次数 1 物理学报 中国物理学会 2 中国物理C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3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中国光学学会 4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中国光学学会 5 金属学报 中国金属学会 6 无机材料学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7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中国物理学会 8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吉林大学 9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0 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11 物理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 12 催化学报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3 高分子学报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4 有机化学 中国化学会 15 无机化学学报 中国化学会 16 结构化学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17 化学进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18 地球物理学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9 岩石学报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0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21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22 植物分类学报 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所 23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24 新型炭材料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25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中华医学会 26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Mechanics & Astonomy 中国科学院 27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28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29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 中国科学院 30 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31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32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中国科学院 33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 34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复旦大学 35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工程学会 36 Cell Research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37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上海大学 38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9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中国海洋学会 40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中国力学学会 41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中国地质学会 42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 中国科学院 43 Rare Metals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44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武汉理工大学 4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中国稀土学会 46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科学院金属所 47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 48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9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5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51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中国化工学会 52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中国化学会 53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吉林大学 54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55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北京科技大学 56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南大学 57 Pedosphere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58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59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中国药理学会;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60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 6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二、全球2007年影响因子排行榜(来源:) J CLIN ENGL J MED REV IMMUNOL MOD PHYS REV BIOCHEM REV REV CANCER REV IMMUNOL MED IMMUNOL REV NEUROSCI GENET AM MED ASSOC REV NEUROSCI CELL REV CELL DEV BI REV DRUG DISCOV REV REV GENET REV PHARMACOL MATER SCI REV ASTRON ASTR REP MATER REV PHYSIOL 顺便我补充提供一下CJCR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行榜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物理学报 3.应用生态学报 4.科学通报 5.生态学报 6.电网技术 7.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8.电力系统自动化 Physics Letters 10.地理学报 11.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2.中国沙漠 13.中国农业科学 14.分析化学 15.地球物理学报 16.土壤学报 Physics 18.中草药 19.岩石学报 20.作物学报 21.植物生态学报 22.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3.化学学报 24.中华医学杂志 25.光学学报 26.植物学报 27.光子学报 28.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9.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30.软件学报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生物学上,国际期刊的影响因子达到3-4已经很不错了,国内的核心期刊都很少被SCI收录,即使收录了也很少达到这个因子。至于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怎么算,价值有多大,这个很少关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