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纽约时报的文章在哪可以读到

发布时间:2024-07-05 22:41:19

纽约时报的文章在哪可以读到

这是继00年《纽约时报》一组有关中国法治化进程的报道获奖之后,中国报道连续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垂青中国题材的《纽约时报》00年月日在评论版中罕见地出现了中文标题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以此提醒

现在纽约时报网站打不开,只能使用数据库下载,比如LexisNexis数据库,可以登陆大学图书馆里面的免费数据库资源使用。

···或者直接搜具体事件··

这里有 其实就在网上浏览也不错嘛,想了解时事看这个不错,但我想要是学英语,这个就不是个好选择,因为上面有太多专业语术,大学生看了都头疼,学英语嘛,还是21世纪报好!

纽约时报文章精选

超过20家银行在本周提交了建议,就其长期预期股票市场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 - 中资银行带来了更接近发射分析家认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首次公开招股。

把人的知识的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身上, 是大清国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

“大清国当然有未来,而且充满希望的未来,这毋庸置疑。大清国正像由各个国家和民族组成的世界大家庭中每一个新成员那样有着一个光明的未来。”

“假如我们这个世界允许她按自身的方式发展的话,那么在其努力下,大清国肯定会拥有一个令人瞩目的未来。”

《纽约实报》对大清的未来也是看好的,有批评也有表扬,批评的多表扬的少。

1875 年 7 月 6 日,《纽约时报》刊发《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清国青少年的教育与功名的授予》的报道,对中国存续千年的科举制度进行批评。

“无论起初多么完美或符合时代要求 ,此刻它决不可能再适应于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的新时代了 ……把人的知识的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身上, 是大清国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 。”

“任何明智之士都不会否定对古代知识的研究 ,但把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方式限定在一条狭窄的思想道路上肯定是错误的 ,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开放人类知识的整个殿堂 。宣称`世界历史就是从创世纪到昨晚 10 点半' 的美国教育无疑是正确的。”

《纽约时报》批评四书五经是几块干骨头,认为用这套古老的知识教育出来的人“反对电报、铁路以及一切新鲜的东西”。“世界历史或人类思想、智慧的发展史 ,以及所有事物发展和学问的来源之一切最本质的东西, 就在那个时刻停顿下来。从那以后, 华人就一直在不断地咀嚼着那几块干骨头。并且,如果有任何其他知识的小舟敢于向他们靠近的话,他们就会咆哮不止。”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纽约日报》在一篇《大清帝国军事资源透析》的报道中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国的军事力量像大清国这样脆弱”。“装备极差,而且几乎全军都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在军容严整的欧洲军队面前恐怕抵抗不了五分钟。此外,清国军队军纪恶劣,他们的兵丁通常是社会上一些举止粗野和品行不端的人渣,在哪里驻扎,哪里的民众就恐惧万分。”

《纽约时报》刊发《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的述评,文章认为,大清帝国是一个“受贿者兼掠夺者的国度”,“是现行官僚阶级的无能和腐败。只要目前的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继续存在下去,大清国就不可能取得重大而持久的社会进步。”

《纽约时报》对大清的报道涉及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包括风土人情等。既有批评,自然也有表扬,如对洋务运动的改革,立宪的改革的报道,《纽约时报》认为,“这显示出了清国人的进取精神,他们准备从外国人那里获取到科学的萌芽,并把它传播到社会和民众中去。”

《纽约时报》是这样评价大清帝国的: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关于研究纽约时报的论文

推动我国传媒产业化是历史的必然我国社会节目制作公司的生态环境研究试析我国省级卫星频道的特色化经营频道专业化带给城市台的机遇与困惑试析城市电视台的发展空间辩证看待“收视率”《哈利·波特》营销案例专项研究女性杂志营销策略研究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论广告的舆论引导广告创意的道德规范论名人广告效应媒介:打开公共空间——论当前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加入WTO之后的中国传媒改革谁之自由?何种权利?——对新闻自由合法性的思考对媒介集团化发展的思考女性主义与大众传媒国际传播条件下的“媒介帝国主义”及文化殖民问题广告传播告知性和艺术性关系初探省级卫视频道新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西方媒介集团的演变与发展趋势国外著名媒介人物研究(可选某个或某类人物就其传播观、传播活动等进行影响研究)广播电视广告、经营活动及产业化研究在集团化、数字化、高科技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研究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传媒现代化研究农民工问题报道中媒体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论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媒介公共关系研究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新媒体与视觉文化传播视觉文化与传播的个案研究:透过某一类作品或某一作品,透过某一群创作者或某一创作者的深入剖析,以凸现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传播的新走向。电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电视广告的创意与表达广告投放中的媒体组合传媒产业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传媒核心竞争力研究媒体品牌价值的建构媒体生产经营的特点研究受众注意力与传媒影响力关系的研究中国分类广告探析广告文本中的意象多品牌营销战略初探中西方电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儒家文化下的中国广告福建广告公司的生态环境电视广告对儿童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虚假广告行为及其规制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广告代言人使用的沟通策略研究消费心理与广告表现手法研究城市户外广告创新研究广告在整合行销中的作用DM广告发展研究儿童广告创意研究广告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影视广告的发展趋势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文化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当代教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试析报纸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性浅论报纸发行定价与发行量的辨证关系对《环球时报》经营模式的一些思考地市级党报的广告经营初探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探析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盈利模式探析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思路探析中国媒介购买公司发展历程探究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我国党报生存策略分析梁启超新闻思想对当今传媒的启示中外讣闻报道的对比分析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我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梁启超(或其他名报人)办报思想研究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改革研究中国电脑游戏产业运营前景探析博客现象研究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象及前景分析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网络作品版权保护问题研究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研究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论我国农村文化市场的构建与培育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业与发展对策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研究论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国内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女性歧视问题研究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超级女声"营销得失论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试析解读新闻中的"解"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新闻发现与综合新闻工作报道与时政新闻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谈文学期刊的时尚趋势论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网上消费群体和购买行为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论采访的技巧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本专业选题要求紧靠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选择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进行论文书写。以下选题供参考,希望大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与写作,特别强调的是本科选题不要太大。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002 评“用事实说话”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009 舆论引导之我见010 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011 新闻传播效果论012 马恩新闻思想研究013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014 刘少奇新闻思想研究015 近代新闻思想研究016 晚报与日报比较谈017 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018 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019 论新闻客观性020 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021 《都市快报》之我见022 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023 邵飘萍研究024 韬奋研究025 范长江研究026 旧中国的百科全书??《申报》研究027 浙江新闻史研究028 建国以来新闻史专题研究029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研究030 邸报、京报、小报的研究031 近代外报研究032 维新报刊研究033 近代新闻业务研究034 五四“四大副刊”研究035 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研究036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研究037 鲁迅、邹韬奋、范长江、斯诺现象研究038 中共各个时期新闻事业研究039 国民党各个时期新闻政策研究040 略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深远意义041 大众化报纸研究042 十九世纪廉价报纸成功的原因043 美国著名报人和报纸研究044 客观报道、新新闻主义和精确新闻学评析045 西方著名新闻媒介研究046 略论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048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走向049 西方报纸商业化(或垄断化)之我见050 试析鲁珀特.默多克的经营特点051 竞争中的美联社(或路透社)052 报纸与网络053 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061 采访技术初探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064 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065 略论新闻导语066 新闻背景初探067 新闻结构探讨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069 略论人物通讯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073 试论新闻特写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076 试论新闻语言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083 重视自身规律,把握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丰富性??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084 试探阐释性报道中动态信息的契机作用和强化方式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之一086 专业知识、思辩能力、人情味??试论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087 科技报道主体的受众意识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091 复合型人才、专业化文笔??对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重要成功点之理解092 专栏记者的哲学修养和政治品位??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办报”093 穆青“时代典型采写思路”给今日记者的思考和启示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095 试论评论的选题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098 报纸短评初探099 报刊署名评论特色小论100 试论评论语言的形象化101 评论写作论证的技法102 略论杂文的形象性103 王韬政论的特色104 梁启超的“时务体”风格刍议105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106 广播电视评论专题研究107 新闻编辑的功能108 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09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110 集纳专栏研究111 试论编辑技巧112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113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114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115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116 编辑策划研究117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118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119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120 采编播合一是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121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122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123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124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一与解说词写作125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126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127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128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29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130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131 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132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133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34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135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136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137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138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139 爱德华.默罗与现场直播140 BBC的体制改革对公共广播电视的意义141 CNN对我们的启迪142 广告学原理研究143 广告传播研究144 广告运动研究145 广告策划与创意146 广告心理学研究147 广告文案写作148 广播电视广告制作14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规150 消费行为学研究151 市场营销与广告152 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153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154 名牌战略研究155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56 中国广告市场法要素关系现状分析研究157 21中国广告发展趋势研究158 老年消费市场研究15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制建设160 公共汽车上的平面广告研究161 广告中商品文化的传承研究162 从“不买的消费者”一说看广告产品的定位163 广告内容的编排与人们的认知规则164 阈下广告的原理与应用165 消费者的决策研究166 广告人的情感体验与广告作品的情感诉求167 广告效果测量方法之我见168 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173 公益广告研究174 媒介全员公共关系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177 报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179 传媒集团化研究180 传媒组织管理研究181 人力资源配置研究182 传媒领导人类型研究183 我国媒体经营特色研究184 西方传媒集团发展历史研究185 中西媒体经营理念研究186 媒体的垄断与竞争187 发行研究188 媒体整合营销战略研究189 传媒现代化研究190 中国传媒大扩版、改版机制分析191 产业化研究192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193 媒介定位与细分市场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参考选题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2、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3、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4、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5、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7、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8、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9、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33、谈广播节目设置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z铵h骇gp£ぇぃqoěЫm榨jsp£ぇぃ

Harvard Researcher May Have Fabricated Data哈佛研究人员学术造假?Harvard authorities have made available information suggesting that Marc Hauser, a star researcher who was put on leave this month, may have fabricated data in a 2002 paper.哈佛大学官方消息证实,该校重量级研究人员Marc Hauser涉嫌在2002年发表的论文中造假,本月已被校方辞退。“Given the published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 my conclusion is that the control condition was fabricated,” said Gerry Altmann, the editor of the journal Cognition, in which the experiment was published.发表实验论文的《认知周刊》的编辑Gerry Altman说:“由于实验设计已经发表,我个人的结论是,论文中提及的控制情况是伪造的。”Dr. Hauser said he expected to have a statement about the Cognition paper available soon. He issued a statement last week saying he was “deeply sorry” and acknowledged having made “significant mistakes” but did not admit to any scientific 博士本人称,稍后他可能发表一篇在《认知周刊》上论文的相关陈述。上周他刊发一份声明称,他“深感抱歉”,而且已经认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他拒绝承认任何科学的误导。Dr. Hauser is a leading expert in comparing animal and human mental processes and recently wrote a well-received book, “Moral Minds,” in which he explored the evolutionary basis of morality. An inquiry into his Harvard lab was opened in 2007 after students felt they were being pushed to reach a particular conclusion that they thought was incorrect. Though the inquiry was completed in January this year, Harvard announced only last week that Dr. Hauser had been required to retract the Cognition article, and it supplied no details about the 博士是比较动物和人类精神处理工作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专家,最近他撰写了一本广为接受的书——《道德心灵》,在书中,他对道德的进化基础进行了深入探究。早在2007年,哈佛的学子们感觉他们被迫达成一致的结论,而他们认为该结论并不正确。于是校方对Hauser在哈佛的实验室进行调查。尽管到今年1月已经完成调查,哈佛大学只是于上周宣布,他们要求Hauser博士撤销在《认知周刊》上发表的论文。但是校方并未给出详细的说明。On Friday, Dr. Altmann said Michael D. Smith, dean of 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d given him a summary of the part of the confidential faculty inquiry related to the 2002 experiment, a test of whether monkeys could distinguish algebraic 博士周五称,针对2002年的一项实验——测试猴子是否能够辨认代数规则进行的学院内部调查,艺术和科学院的院系主任Michael 对其中部分情况做出自己的总结意见。The summary included a description of a videotape recording the monkeys’ reaction to a test stimulus. Standard practice is to alternate a stimulus with a control condition, but no tests of the control condition are present on the videotape. Dr. Altmann, a psych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York in England, said it seemed that the control experiments reported in the article were not performed.总结中谈到,Smith描述了记录猴子对测试刺激有何反应的录像。标准惯例是为了用控制情况取代刺激,但是,录像中并没有记录对控制情况的测试。英格兰约克大学的心理学家Altman博士说,文章中提到的控制实验似乎并没进行。Some forms of scientific error, like poor record keeping or even mistaken results, are forgivable, but fabrication of data, if such a charge were to be proved against Dr. Hauser, is usually followed by expulsion fro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某些科学失误类别,诸如,存档不当或者甚至是错误的研究结果,都是可以得到原谅。但是伪造数据这种行为,如果证实确是Hauser博士所为的话,通常会导致他被从科学界中除名。“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breaking the rules and breaking the most sacred of all rules,” said Jonathan Haidt, a moral psych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The failure to have performed a reported control experiment would be “a very serious and perhaps unforgivable offense,” Dr. Haidt said.弗吉尼亚大学的道德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说,“破坏规则和破坏所有规则的最神圣部分是有区别的”。未能进行报告中提到的控制实验,可能是“非常严重而且极有可能不容原谅的违规行为”。Dr. Hauser’s case is unusual, however, because of his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s of animal cognition and the basis of morality. Dr. Altmann held out the possibility of redemption. “If he were to give a full and frank account of the errors he made, then the process can start of repatriating him into the community in some form,” he said.但是,由于Hauser博士在动物认知和道德基础领域颇有建树,该案可谓一波激起千层浪。而Altman博士倾向于采取补救措施,他说,“如果他能对所犯错误做出全面、诚恳的解释,那么,校方将启动以某种形式将其请回科学界的程序”。Dr. Hauser’s fall from grace, if it occurs, could cast a shadow over several fields of research until Harvard makes clear the exact nature of the problems found in his lab. Last week, Dr. Smith, the Harvard dean, wrote in a letter to the faculty that he had found Dr. Hauser responsible for eight count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He described these in general terms but did not specify fabrication. An oblique sentence in his letter said that the Cognition paper had been retracted because “the data produced in the published experiments did not support the published findings.”如果Hauser博士因为这次事件声名扫地,将对多个研究领域造成不利影响。这样的不利影响将持续到哈佛大学可以解释清楚在Hauser所在实验室中出现的问题之真相。上周,哈佛大学院系主任Smith博士在一封致学院的信中提到,他已经发现Hauser博士要为8种不当的科学行为负责。他用普通措辞描述了这些行为,但是并没明确提及伪造行为。在他的信中,有一句清楚地提到,由于“在发表的实验中产生的数据不能支持公布的发现”,在《认知周刊》中发表的论文已被撤销。Scientists trying to assess Dr. Hauser’s oeuvre are likely to take into account another issue besides the eight counts of misconduct. In 1995, Dr. Hauser published that cotton-top tamarins, the monkey species he worked with, could recognize themselves in a mirror. The finding was challenged by the psychologist Gordon Gallup, who asked for the videotapes and has said that he could see no evidence in the monkey’s reactions for what Dr. Hauser had reported. Dr. Hauser later wrote in another paper that he could not repeat the finding.除了8种不端的科学行为,试图评估Hauser博士所写论文的科学家们很有可能考虑他其他的不端行为。1995年,Hauser博士发表论文称,棉冠绢毛猴——与其共事的一种猴子,能够在镜子中认出自己。心理学家Gordon Gallup对他的这一发现提出质疑,向他索要了录像。之后,Gordon称在其提供的录像中并没有迹象显示Hauser报告的猴子反应行为。随后Hauser博士写了另外一篇论文称自己不能重复他的发现。The small size of the field in which Dr. Hauser worked has contributed to the uncertainty. Only a handful of laboratories have primate colonies available for studying cognition, so few if any researchers could check Dr. Hauser’s claims.博士所在的研究领域并不大,却促成了不确定性。只有极少数的实验室拥有灵长类群体可供认知研究,所以只有少数研究人员能够论证Hauser博士的说法。“Marc was the only person working on cotton-top tamarins so far as I know,” said Alison Gopnik, a psychologist who studies infant cogni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t’s always a problem in science when we have to depend on one person.”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在位于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婴儿认知能力,他说:“Marc是目前我所知的唯一一位研究棉冠绢毛猴的人。如果我们不得不依赖一个人,科学界就永远少不了问题。”Many of Dr. Hauser’s experiments involved taking methods used to explore what infants are thinking and applying them to monkeys. In general, he found that the monkeys could do many of the same things as infants. If a substantial part of his work is challenged or doubted, monkeys may turn out to be less smart than recently 博士的许多实验都采取一些用来开发婴儿想法的措施,并将之应用到猴子身上。总的来说,他发现许多婴儿能做的事情,猴子也能做。如果他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受到挑战或怀疑,猴子很有可能并非最近所塑造的那么聪明。But his work on morality involved humans and is therefore easier for others to repeat. And much of Dr. Hauser’s morality research has checked out just fine, Dr. Haidt said.但是,Haidt博士说,Hauser博士在道德观念上的研究涉及到人类,因此容易为人所重复。另外,他对道德观念的研究已被证实没有问题。“Hauser has been particularly creative in studying moral psychology in diverse populations, including small-scale societies, patients with brain damage, psychopaths and people with rare genetic disorders that affect their judgments,” he said.他补充说:“Hauser在多元化人口的道德心理研究领域(包括小规模社会、脑部残疾患者、精神变态者、以及那些患有影响其判断力的罕见遗传病的人)颇具创造性,功不可没。

自己做不就行了吗?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感的民族,对于“历史性的变化”有着同样深沉的感悟。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同时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逐渐增强,军费连年激增,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感到兴奋和激动的,有的对此感到惶恐不安,有的则视其为挑战和威胁;虽然中国一再表达自己和平崛起的诚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平静的对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更离不开美国,美国与中国在经济上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它将会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呢?做为世界上的二号经济大国,最有潜力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中国,他又将会如何发展对美关系?笔者将在本文中讨论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其走势。 经贸关系无疑是中美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市场潜力国家,同时中国也使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利益是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前进的保障。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以来,经贸关系一直是中美关系中发展较快的领域,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发展尤为迅速。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有着愈益重大的共同利益,双方在经贸上相互需求和依存度及利益交合不断增多增大。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对象,也是四化建设所需的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 经验 的主要来源地。美国也亟需中国广大的市场、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投资场所。中国的优质廉价商品每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成百亿美元的开支,为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起了积极作用。美国在中国的巨额投资每年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中国超过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的70%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投放在美国,为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发挥了一定作用。中美经济关系好于和高于政治关系。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的重点和基础地位将不断增强,成为中美关系强有力的胶合剂和催化剂。同时中美关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摩擦,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据美国方面的分析,影响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三个因素是: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内失业和中国执行WTO协议的情况。美国在推行其贸易政策时将利用中美入世协议,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为防止我国更多的竞争力产品冲击其国内产业,美国会更频繁地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301”条款等贸易制裁 措施 对我国输美产品设限。美 国还可能会利用其国内立法破坏 WTO规则,与我纠缠。但制裁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双方贸易关系紧张,从长期来说对美国不利,对此美国也是持慎重态度的。应该看到,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民主分歧是造成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负有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这种“上帝选民”和“天赋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白人 文化 之中,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当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发展与 其它 国家的外交关系时,这种使命观对政府决策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出来。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竭力把自我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力图使种族文化、意识形态与美国不同的国家接受美国的发展模式,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将意识形态与之对立的共产主义视为最严重的威胁,积极推行“西化”图谋,对目前存在的最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倍加警惕与仇视。尽管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当今美国在执行“神圣的使命”时已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但中美的民主分歧依然影。 在2009年下半年,对台军售、中国制裁美国军工企业、奥巴马会见__等一系列事件是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又一次交锋。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他国干涉。诚然,中国的统一问题,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务,但是,外交政策必须基于现实主义。无论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受诸多国际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大的因素是美国。朝鲜南北双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南北最高领导人的会谈,但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情况看,在可预见的将来,仅靠这样的努力显然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在这方面,美国可望扮演积极的角色。美国政府至今仍遵循一个中国政策,真诚邀请美国扮演积极角色,推动两岸最高领导人会谈,对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抑制“台独势力”,有积极意义。虽然美国未必乐意见到大陆与台湾很快统一,但海峡两岸改善关系,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美国利益。中国需要与美国就台湾问题进行认真务实的探讨,在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时,不仅考虑台湾的利益,又尊重和照顾美国的利益。中国可以承诺,如果实现和平统一,整个台湾可以成为自由港,并允许美国在台湾租借军事基地,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台湾民众的恐惧心理,又让美国得到了较大利益,而最大的获益者仍将是中国。 中国必须承认并尊重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真正把美国当作友好合作伙伴。中国对美国所表现出的所谓“霸权主义”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批评,并努力通过联合国的机制给予一定的制约,但不要走得太远。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中国的国力和地位,对这样的国家,尤其在经济等领域颇受其惠的国家,应给予充分的承认和尊重。政策制订者应该清楚,在历史上,美国在西方列强中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在中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血债(朝鲜战争没有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美国曾是制约日本和前苏联的最主要力量,而后两者曾是威胁中国的最大敌人;美国在抗日战争中给予中国诸多无私的援助。在中国改革开 放时代,中美的经济合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中国人还应该看到,美国在行使通常所指的“霸权主义”时,也还往往遵循人类共同的良心和价值观,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与当年的日本和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必须真诚地把美国看作合作伙伴,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基于这样的立场,中国应该对美国在全球政策中的有关事物,如打击恐怖主义等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向准盟友关系靠拢。在两国关系中,还要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防止类似侦察机事件那样的事发生,或即使发生,能在机制内迅速得到妥善解决,不演化为双方的对抗与冲突。 结语:中国和美国早已结束敌对关系,中美两国和平友好是大势所趋势,虽然在台海问题上,人权问题上,知识产权问题上,以及汇率问题上,中美两国的较量不可能短时间内结束;美国虽尤其自私的一面,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但也应该看到,中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不容妥协,在人权问题上,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确实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相信随着中美经济关系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灵活调整对台政策,在知识产权和人权问题上不断完善,这些矛盾反而会成为解决中国内部问题的动力。中国已经崛起,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引导下,对外,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不对他国产生威慑的大国,对内,它能够不断完善社会机制,改善人民生活,真正实现中国的国富民强。 参考文献 [1] [美]卡特. 妖魔化中国是错误的[J ] . 纽约时报,1997 -08 - 10. [2] 黄硕风. 综合国力论[M ]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王诵芬. 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M] . 长沙:湖南出版社,2007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篇2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它远远超出了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一对影响世界的大国关系。中美经贸关系,以及其他建设性合作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举足轻重,中美关系的阴晴冷暖对世界将产生重大影响。中美两国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点,在国际事务中,中美两国有许多共性,同时中美两国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的分歧和矛盾。 关键词:中美关系 崛起 贸易 台湾问题 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同时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逐渐增强,军费连年激增,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感到兴奋和激动的,有的对此感到惶恐不安,有的则视其为挑战和威胁;虽然中国一再表达自己和平崛起的诚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够平静的对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更离不开美国,美国与中国在经济上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它将会如何对待中国的崛起呢?做为世界上的二号经济大国,最有潜力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中国,他又将会如何发展对美关系?笔者将在本文中讨论影响的因素,并分析其走势。 经贸关系无疑是中美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市场潜力国家,同时中国也使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经济利益是推动中美关系不断前进的保障。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以来,经贸关系一直是中美关系中发展较快的领域,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发展尤为迅速。中美两国在经济领域,有着愈益重大的共同利益,双方在经贸上相互需求和依存度及利益交合不断增多增大。美国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对象,也是四化建设所需的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主要来源地。美国也亟需中国广大的市场、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投资场所。中国的优质廉价商品每年为美国消费者节省成百亿美元的开支,为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起了积极作用。美国在中国的巨额投资每年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中国超过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的70%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投放在美国,为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发挥了一定作用。中美经济关系好于和高于政治关系。经贸关系作为中美关系的重点和基础地位将不断增强,成为中美关系强有力的胶合剂和催化剂。同时中美关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摩擦,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据美国方面的分析,影响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三个因素是: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内失业和中国执行WTO协议的情况。美国在推行其贸易政策时将利用中美入世协议,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为防止我国更多的竞争力产品冲击其国内产业,美国会更频繁地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301”条款等贸易制裁措施对我国输美产品设限。美 国还可能会利用其国内立法破坏 WTO规则,与我纠缠。但制裁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双方贸易关系紧张,从长期来说对美国不利,对此美国也是持慎重态度的。应该看到,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 民主分歧是造成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负有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这种“上帝选民”和“天赋使命”神话根深蒂固于美国白人文化之中,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当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外交关系时,这种使命观对政府决策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出来。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竭力把自我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力图使种族文化、意识形态与美国不同的国家接受美国的发展模式,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将意识形态与之对立的共产主义视为最严重的威胁,积极推行“西化”图谋,对目前存在的最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倍加警惕与仇视。尽管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当今美国在执行“神圣的使命”时已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了,但中美的民主分歧依然影。 在2009年下半年,对台军售、中国制裁美国军工企业、奥巴马会见__等一系列事件是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又一次交锋。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他国干涉。诚然,中国的统一问题,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务,但是,外交政策必须基于现实主义。无论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受诸多国际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大的因素是美国。朝鲜南北双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南北最高领导人的会谈,但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情况看,在可预见的将来,仅靠这样的努力显然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在这方面,美国可望扮演积极的角色。美国政府至今仍遵循一个中国政策,真诚邀请美国扮演积极角色,推动两岸最高领导人会谈,对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抑制“台独势力”,有积极意义。虽然美国未必乐意见到大陆与台湾很快统一,但海峡两岸改善关系,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美国利益。中国需要与美国就台湾问题进行认真务实的探讨,在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时,不仅考虑台湾的利益,又尊重和照顾美国的利益。中国可以承诺,如果实现和平统一,整个台湾可以成为自由港,并允许美国在台湾租借军事基地,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台湾民众的恐惧心理,又让美国得到了较大利益,而最大的获益者仍将是中国。 中国必须承认并尊重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真正把美国当作友好合作伙伴。中国对美国所表现出的所谓“霸权主义”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批评,并努力通过联合国的机制给予一定的制约,但不要走得太远。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中国的国力和地位,对这样的国家,尤其在经济等领域颇受其惠的国家,应给予充分的承认和尊重。政策制订者应该清楚,在历史上,美国在西方列强中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在中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血债(朝鲜战争没有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美国曾是制约日本和前苏联的最主要力量,而后两者曾是威胁中国的最大敌人;美国在抗日战争中给予中国诸多无私的援助。在中国改革开 放时代,中美的经济合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中国人还应该看到,美国在行使通常所指的“霸权主义”时,也还往往遵循人类共同的良心和价值观,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与当年的日本和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必须真诚地把美国看作合作伙伴,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基于这样的立场,中国应该对美国在全球政策中的有关事物,如打击恐怖主义等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向准盟友关系靠拢。在两国关系中,还要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防止类似侦察机事件那样的事发生,或即使发生,能在机制内迅速得到妥善解决,不演化为双方的对抗与冲突。 结语:中国和美国早已结束敌对关系,中美两国和平友好是大势所趋势,虽然在台海问题上,人权问题上,知识产权问题上,以及汇率问题上,中美两国的较量不可能短时间内结束;美国虽尤其自私的一面,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但也应该看到,中国政府在台海问题上的不容妥协,在人权问题上,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确实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相信随着中美经济关系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灵活调整对台政策,在知识产权和人权问题上不断完善,这些矛盾反而会成为解决中国内部问题的动力。中国已经崛起,相信在中国政府的引导下,对外,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不对他国产生威慑的大国,对内,它能够不断完善社会机制,改善人民生活,真正实现中国的国富民强。 猜你感兴趣: 1.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 2. 2017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 3.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国际形势 4. 2017年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推荐 5. 2017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

哪里可以找到新华日报的文章

可以在印华日报官网上查看发表的文章,也可以关注印华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可以获取最新的报纸文章内容。

新华社只是一个通讯社,主要履行向全国各大报刊提供新闻稿件的职责.如果发表社论,也一定是在全国各大报刊或它的下设报刊上了。新华社编辑出版20多种报刊,主要有: 《新华每日电讯》(日报)、《参考消息》(日报)、《经济参考报》(日报)、《中国证券报》(日报)、《上海证券报》(日报)、《现代快报》(日报)、《了望》(周刊)、《半月谈》(半月刊)、《中国记者》(月刊)、《中国年鉴》(中、英文版)等。 这些报刊都有相对应的网站的。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在网上收搜应该会有

关于纽约时报论文范文资料

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我们是个位于亚洲的国家。我认为,正在日益显现活力的东亚地区必须被确认为日本的基本生存范围。所以,我们必须持续建立覆盖整个地区且稳定的经济合作和安全框架。很多人从金融危机中认识到,美国单边主义的时代也许会终结。金融危机也使人们对于美元作为关键全球性货币的永久性地位产生了怀疑。我还认为,由于伊拉克战争的失败和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主导的全球主义的时代正走向终结,我们正迈向一个多极化的时代。当前的事态明确表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中国经济的规模将超过日本。日本夹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应如何保持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独立并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呢?这个问题不仅日本关注,而且亚洲的中小国家也关注。它们希望美国的军事力量有效地发挥作用,以维护该地区的稳定,但是也希望约束美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过分行为。现在,不管怎样,超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和全球主义政治经济哲学的发展已经陷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民族主义却再次开始对各种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在我们设法建立国际合作的新架构之际,我们必须克服民族主义过度的问题,走以规则为基础的经济合作和安全之路。与欧洲的情况不同,这个地区的国家大小、发展阶段和政治制度各异,因此经济一体化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然而,我们应该有迈向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追求,使区域性货币一体化作为快速经济增长的自然延伸(快速经济增长始于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紧随其后,后来又在东盟和中国得以实现)。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建立对巩固货币一体化至关重要的永久性安全框架。建立亚洲共同货币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这样一种单一货币带来政治一体化所需的时间无疑会更长。东盟、日本、中国(包括香港)、韩国和台湾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占世界的1/4。东亚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该地区内部相互依赖的关系不断扩大和深化。因此,成立区域性经济集团所需要的架构已经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安全利益互相冲突以及存在历史和文化冲突,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军事化增强的问题和领土争端无法通过类似日本和韩国之间或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双边谈判得到解决。双方对这些问题讨论得越多,情绪被激发、民族主义加剧的风险也就越大。所以我认为,只有迈向程度更大的一体化,阻碍地区一体化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欧盟的经历告诉我们,地区一体化能够化解领土争端。我认为,地区一体化和集体安全是我们在实现日本宪法主张的和平主义和多边合作原则方面应该遵循的道路。这也是为保护日本的政治和经济独立、在身处美中之间的情况下追求我们利益应该遵循的适当道路。

很多人从金融危机中认识到,美国单边主义的时代也许会终结。金融危机也使人们对于美元作为关键全球性货币的永久性地位产生了怀疑。我还认为,由于伊拉克战争的失败和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主导的全球主义的时代正走向终结,我们正迈向一个多极化的时代。当前的事态明确表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中国经济的规模将超过日本。日本夹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应如何保持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独立并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呢?这个问题不仅日本关注,而且亚洲的中小国家也关注。它们希望美国的军事力量有效地发挥作用,以维护该地区的稳定,但是也希望约束美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过分行为。现在,不管怎样,超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和全球主义政治经济哲学的发展已经陷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民族主义却再次开始对各种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在我们设法建立国际合作的新架构之际,我们必须克服民族主义过度的问题,走以规则为基础的经济合作和安全之路。与欧洲的情况不同,这个地区的国家大小、发展阶段和政治制度各异,因此经济一体化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然而,我们应该有迈向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追求,使区域性货币一体化作为快速经济增长的自然延伸(快速经济增长始于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紧随其后,后来又在东盟和中国得以实现)。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建立对巩固货币一体化至关重要的永久性安全框架。建立亚洲共同货币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这样一种单一货币带来政治一体化所需的时间无疑会更长。东盟、日本、中国(包括香港)、韩国和台湾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占世界的1/4。东亚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该地区内部相互依赖的关系不断扩大和深化。因此,成立区域性经济集团所需要的架构已经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安全利益互相冲突以及存在历史和文化冲突,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军事化增强的问题和领土争端无法通过类似日本和韩国之间或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双边谈判得到解决。双方对这些问题讨论得越多,情绪被激发、民族主义加剧的风险也就越大。所以我认为,只有迈向程度更大的一体化,阻碍地区一体化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欧盟的经历告诉我们,地区一体化能够化解领土争端。我认为,地区一体化和集体安全是我们在实现日本宪法主张的和平主义和多边合作原则方面应该遵循的道路。这也是为保护日本的政治和经济独立、在身处美中之间的情况下追求我们利益应该遵循的适当道路。(编辑:陶志彭)A New Path for JapanBy YUKIO HATOYAMAPublished: August 26, 2009TOKYO —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Japan has been continually buffeted by the winds of market fundamentalism in a movement that is more usually called globalization. In the fundamentalist pursuit of capitalism people are treated not as an end but as a means. Consequently, human dignity is can we put an end to unrestrained market fundamentalism and financial capitalism, that are void of morals or moderatio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finances and livelihoods of our citizens? That is the issue we are now these times, we must return to the idea of fraternity — as in the French slogan “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 — as a force for moderating the danger inherent within as I mean it can be described as a principle that aims to adjust to the excesses of the current globalized brand of capitalism and accommodate the local economic practices that have been fostered through our recent economic crisis resulted from a way of thinking based on the idea that American-style free-market economics represents a universal and ideal economic order, and that all countries should modify the traditions and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ir economies in line with global (or rather American) Japan, opinion was divided on how far the trend toward globalization should go. Some advocated the active embrace of globalism and leaving everything up to the dictates of the market. Others favored a more reticent approach, believing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xpand the social safety net and protect our tradit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 Since the administration of Prime Minister Junichiro Koizumi (2001-2006),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has stressed the former, while we in the 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 have tended toward the latter economic order in any country is built up over long years and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s, habits and national lifestyles. But globalism has progressed without any regard for non-economic values, or for environmental issues or problems of resource we look back on the changes in Japanese society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 believ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the global economy has damaged tradit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destroyed local terms of market theory, people are simply personnel expenses. But in the real world people support the fabric of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are the physical embodiment of its lifestyle, traditions and culture. An individual gains respect as a person by acquiring a job and a role within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being able to maintain his family’s the principle of fraternity, we would not implement policies that leave areas relating to human lives and safety — such as agriculture, the environment and medicine — to the mercy of responsibility as politicians is to refocus our attention on those non-economic values that have been thrown aside by the march of globalism. We must work on policies that regenerate the ties that bring people together, that take greater account of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that rebuild welfare and medical systems, that provide better education and child-rearing support, and that address wealth national goal that emerges from the concept of fraternity is the creation of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Of course, the . security pact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cornerstone of Japanese diplomatic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not forget our identity as a nation located in Asia. I believe that the East Asian region, which is showing increasing vitality, must be recognized as Japan’s basic sphere of being. So we must continue to build frameworks for stabl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across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suggested to many that the era of . unilateralism may come to an end. It has also raised doubts about the permanence of the dollar as the key global also feel that as a result of the failure of the Iraq war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era of globalism is coming to an end and that we are moving toward an era of multipolarity. But at present no one country is ready to replace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dominant country. Nor is there a currency ready to replace the dollar as the world’s key currency. Although the influence of the . is declining, it will remain the world’s leading military and economic power for the next two to three developments show clearly that China will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conomic nations while also continuing to expand its military power. The size of China’s economy will surpass that of Japan in the not-too-distant should Japan maintain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protect its national interest when caugh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is fighting to retain its position as the world’s dominant power, and China, which is seeking ways to become dominant?This is a question of concern not only to Japan but also to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nations in Asia. They want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 to function effectively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on but want to restrain .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xcesses. They also want to reduce the military threat posed by our neighbor China while ensuring that China’s expanding economy develops in an orderly fashion. These are major factors accelerating regional , as the supra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hilosophies of Marxism and globalism have,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stagnated, nationalism is once again starting to have a major influence in various we seek to build new structur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e must overcome excessive nationalism and go down a path toward rule-based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Europe, the countries of this region differ in size, development stage and political system, so economic integration cannot be achieved over the short term. However, we should nonetheless aspire to move toward regional currency integration a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begun by Japan, followed by South Korea, Taiwan and Hong Kong, and then achiev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nd China. We must spare no effort to build the permanent security frameworks essential to underpinning currency a common Asian currency will likely take more than 10 years. For such a single currency to bring about political integration will surely take longer , Japan,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South Korea and Taiwan now account for one quarter of the world’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 economic power of the East Asian region and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region have grown wider and deeper. So the structures required for the formation of a regional economic bloc are already in the other hand, due t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flicts as well as conflicting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we must recognize that there are numerous difficult political issues. The problems of increased militarization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 cannot be resolved by bilateral negotiations between, for example, Japan and South Korea, or Japan and China. The more thes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bilaterally, the greater the risk that emotions become inflamed and nationalism , I would suggest, somewhat paradoxically, that the issues that stand in the wa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can only be truly resolved by moving toward greater integrati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 shows us how regional integration can defuse territorial believe that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collective security is the path we should follow toward realizing the principles of pacifism and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advocated by the Japanese Constitution. It is also the appropriate path for protecting Japa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dependence and pursuing our interests in our pos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 conclude by quoting the words of Count Coudenhove-Kalergi, founder of the first popular movement for a united Europe, written 85 years ago in “Pan-Europa” (my grandfather, Ichiro Hatoyama, translated his book, “The Totalitarian State Against Man,” into Japanese): “All great historical ideas started as a utopian dream and ended with reality. Whether a particular idea remains as a utopian dream or becomes a reality 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believe in the ideal and their ability to act upon it.”

媒体形象广告语是指表达媒体理念和媒体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媒体形象广告语创作的沟通策略包括“说什么”和“怎么说”两个层面,其中“说什么”是广告语所表达的内容,这主要与媒体的品牌定位和品牌理念密切相关;而“怎么说”则是广告语用以传达品牌形象的方式和技巧。 一、意念提炼:沟通内容的选择 意念提炼就是从媒体庞杂众多的原始信息中,沥沙披金,提炼出媒体形象最有价值的“闪光点”——立意点。意念提炼既要考虑媒体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更要考虑媒体消费者(目标受众)的心理需求,它通常是从如下几个侧面入手: 1、媒体经营理念、定位和目标。例如中央电视台广告语“传承文明,开拓进取”,充分展示了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历史责任和精神追求;《城市画报》广告语“新生活的引领者”则以该刊“引导都市生活潮流,创造都市生活文化”的办刊理念为出发点,同时也体现了其追求的目标。 这类广告语的优点是能让受众对媒体形成整体印象和宏观评价,或者能立即对受众进行分隔,有利于让媒体的目标受众进入该媒体“引力场”。但如果表述不当,也容易步入自说自话、忽视消费者内心需求的误区。如《南方都市报》广告语“办中国最好的报纸”,虽然能让人感受到新兴报纸的活力和锐气,但却忽略了与消费贴近的沟通,有王婆卖瓜之嫌。 2、独特的新闻观念和执着的敬业精神。即从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是记者、编辑)对新闻报道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方面来创作广告语。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广告语“用事实说话”,体现了该栏目的制作者重视以事实为依据的报道观念,《生活空间》栏目广告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则表达了新闻从业人员对平民老百姓的人文关怀。《南方周末》曾用的广告语“你看到我们时我们在报上,没看到我们时我们在路上”,虽然语句较长,但记者们日夜兼程、不辞辛劳、追求重量级报道的工作精神跃然纸上。 这类广告语的特点是能在价值观念、职业精神方面获得受众的认同,从而塑造媒体的人格化魅力。但在运用时要避免传者孤芳自赏的自恋和清高心态,例如曾获得《羊城晚报》广告语征集三等奖的作品“浓缩风雅颂,聚焦时代潮”,可谓言辞华美,字斟句酌,但缺少的是大众化报纸所应有的平民意识。 3、媒体的实力和优势。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广告语“视听全球,传播中国”,强调了该频道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中国信息报》广告语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自身的实力:“观测市场风云,剖析热点问题,报道天下要闻,提供权威数据”。但在实践中,这类广告语很容易滑向传者本位的传播陷阱,因而也更容易使受众产生逆反和抵触的情绪。现在不少报刊喜欢用“创办最早”、“发行量最大”、“荣获某某奖”之类的广告语,这些广告语所揭示的不能说不是其媒体产品的“独特之处”,但是与其说是广告语,不如说是该媒体的官方报告和结论,难以在受众心中产生共鸣。所以,以媒体的实力和优势为立意点的广告语创作要特别谨慎,宜采用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如《纽约时报》的广告语“期望于世”(Expect the World)就显得比较高明,寥寥数字表现了《纽约时报》的实力——是世间所共同企盼看到的报纸,隐示没有这份报纸是不行的,同时突出了它与读者和公众的关联,即它是被社会公众所期待的。 4、消费者的信息需求。能满足人们自身需求和利益的东西是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其说服效果也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因此,这类广告语更容易被消费者理解、接受和记忆,也更容易拨动消费者的心弦。例如新浪网的广告语“你的网上新世界”,切中了受众想第一时间获得网络资讯的需求,也表现了受众在新的网络信息世界里享受网上冲浪的无穷快感。凤凰卫视的广告语“让你看得通通透透”表现了凤凰卫视能够给观众提供全面的新闻资讯、深入的新闻报道和专题调查,让受众能够真切地了解新闻事件以及事件背景,满足了观众对于信息深度了解的需求。《妇女家庭伴侣》杂志的广告语“就像在后花园里说的悄悄话”表现了该杂志对于女性的深切关怀和理解,使目标受众体会到一种犹如和姐妹们在后花园促膝谈心的亲密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还有《北京晚报》的广告语“晚报,不晚报”,前一个“晚报”体现了报纸的性质和消费者阅读报纸的时间,后一句“不晚报”反映了读者对于信息求新求快的需求,整句连读起来,使读者感受到《北京晚报》新闻时效不打折扣的鲜明承诺。 二、叙述角度:沟通方式的选择 沟通方式包括诉求方式(理性诉求、感性诉求)和叙述角度,本文仅讨论叙事角度。 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500种方式。从叙事学理论来看,“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映和情感效果,因此,如何讲述直接决定着这种效果能否得到实现。”①所以,在诉求内容一定的前提下,叙述角度的选择将会对媒体形象广告语的传播沟通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确定叙述视角的关键在于找到担当故事叙述者的最佳人选——谁最适合将这个故事告诉别人,谁就来担当故事叙述者的角色。”②由于媒体广告语一般为叙述语言,必然存在着一个叙述主体,因而,确定叙述主体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媒体形象广告语有以下几种叙述角度: 1、从媒体(广告主)的立场发布信息,由媒体管理者、经营者担当叙述者的角色。这种叙述角度运用应当避免让人感觉到媒体是在自我吹嘘,或容易产生“盛气凌人”的强迫性和居高临下的“官方口吻”,以利于与受众进行平等的沟通。首先,媒体应有真诚的态度,对消费者开诚布公。我们对比一下《新周刊》的两个不同的广告语。(1)“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报”,(2)“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新一点”。前一条广告语使用了最高级用语,显然有悖于我国的《广告法》,给受众留下自吹自擂、夸大其辞的印象;而后一条广告语则有一种谦和、诚恳的态度,能体现《新周刊》踏实、肯干、创新的形象。其次,媒体要能与受众进行交流和互动,或增加受众的荣誉感,如《法制文萃报》广告语“好人有好报”,一语双关,使读者像是被颂扬了;或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如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的广告语从“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为“体验世界无限魅力,尽在《正大综艺》”,体现了从“带您看世界”到“带您走进世界,零距离体验世界的无限魅力”的节目定位的转换,大大增强了节目品牌内涵的互动性。 2、以中立客观的“第三方”口吻推介媒体产品。由于这里的叙述者是隐秘的,从表层形式来看,是对媒介产品的纯客观介绍,因此也能产生较让人信服的效果。例如《书城》的广告语“再现文字之美”和《三联生活周刊》的“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给受众的感觉是纯客观的描述。不过这种角度用得太过,也会让受众对广告语中所刻意营造的“客观性”产生怀疑。 3、从受众(消费者)的角度诉说期望和感受,也就是受众(消费者)充当叙述者。由于处于同一地位,这种叙述角度较容易被受众接受,也更有亲近感。例如网站Myweb的广告语“Myweb,我的网”,令消费者的荣耀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羊城晚报》新广告语“我家的报”既能显示报纸的定位,又能让受众体味到家庭的归属感和温馨感。再如雅虎网站的广告语“Are you Yahoo?(你是雅虎一族吗?)”以雅虎老用户的口吻,道出了雅虎成员之间强烈的认同感,并且对非雅虎的网络用户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总之,媒体形象广告语创作要力图在内容和方式上与受众进行贴近而深入的沟通,牢固树立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念,惟有如此,方能起到塑造媒体形象的作用。

那你就去白宫找星巴克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