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关于莫泊桑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7 16:06:21

关于莫泊桑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已经写过了稍等 ,我现在发你。

亦作“蓺术”,古代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 艺术是 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是比喻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方式、方法及形式事物。1 古代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艺术《后汉书·伏湛传》:“永和元年,诏 无忌 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蓺术。”李贤注:“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艺术传序》:“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后汉为方术, 魏 为方伎, 晋艺术焉。” 清-袁枚《随园随笔·梁陈遗事出<广异记>》:“庾肩吾少事 陶先生 ,颇多艺术,尝盛夏会客向空大嘘,气尽成雪。”生活也包含的艺术的一种。2 特指经术。清方苞《答申谦居书》:“艺术莫难於古文,自 周 以来,各自名家者,仅十数人,则其艰可知也。”3 通过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而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摘要的规范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1.关键词规范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

关于莫泊桑论文的文献综述

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阐释很多。有一种意见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看法很明显是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中存在的“安贫乐道”观点的反映,至今认同者已越来越少。于是,近来出现以下几种意见:(一)认为小说告诉读者:人的命运是由意料不到的“造化”安排的。2(二)认为玛蒂尔德悲剧形象指明了妇女在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惟一的出路只能是饰物。③(三)认为小说是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④(四)认为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形象告诉读者,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5这些说法虽然试图从小说文本出发、从主人公形象解读人手去阐释主题,但是没有抓着主人公形象的主体内涵,因而仍然未能到位。那么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包孕哪些内涵呢?一是爱美小说是从“妇女天性爱美”的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这由开端六个自然段为证。开端分三层。第一层为一至二自然段,写了出生在小职员家庭的她又嫁给了小职员,因而不能够讲究打扮,“她觉得很不幸”,为什么呢?“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在妇女”云云表明了小说从妇女的天性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所以第二层(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说:“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所谓“生来”不即是“天生”、“天性”吗?显然,“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在语境中只能读作“美的生活”。小说接着用三、四、五这三个自然段写了她对住、吃、穿的美的生活的狂热的梦想,表达了她对美的强烈的渴求。最后的第六自然段为第三层,写了她从有钱的女朋友家里回来后的痛苦,以反衬上一层意思。开端为读者解读女主人公预设了一把钥匙,那就是《项链》刻画的女主人公具有妇女爱美的天性。小说进入情节之后全面地展现了玛蒂尔德是个爱美的女性。做新衣、借项链不就是她爱美的具体表现么?把玛蒂尔德爱美的特性描写得淋漓尽致的是她挑选首饰。面对着一个眼花缭乱的美的世界,她“先看”“又看”“随后又看”的“犹豫不决”的心态,她看到钻石项链时“心也跳起来”的高兴,她戴上项链照镜子的出神,以及借到项链后的“跳”、“搂”、“亲”、“跑”等一系列狂热动作,把一个爱美女性刻画得惟妙惟肖。晚会跳舞时的兴奋、陶醉把她的爱美推至高潮。回家后她在卸妆前“趁这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端详一下自己”,爱美达到恋恋不舍的境地。即使因为自己贪恋美而酿成悲剧陷入困境,她“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玛蒂尔德爱美爱到无怨无悔!二是单纯玛蒂尔德又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她从一个小职员的女性成为另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其生存环境局限于小职员家庭,因而她见识狭窄,处世缺乏经验,教养浅薄,不谙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爱美是天性,不需要后天训导:如何爱美,比如如何辨别真假首饰,则需要后天教育。玛蒂尔德显然缺少这一课,小职员的生存环境不太可能给她上这一课。另外,玛蒂尔德从未经受过世间纷繁复杂的风风雨雨,她虽然成了路瓦栽夫人,但她依然像少女一样单纯。要做一件新衣服只能用眼泪去求得丈夫的同意;没有首饰又想得到,她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苦恼样子。在丈夫出了借的点子后,“她发出了惊喜的叫声。‘真的!我倒没有想到这个!’ ” “没有想到” 四个字不是把她思维之单纯照得一清二楚么?在借到项链后又是跳又是搂又是亲又是跑,活脱脱地写出了一个单纯女子形象,宛若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当她买了真项链归还女友时她担心女友把她当做贼,女主人公的单纯几乎达到了“迂”的地步。十年后,她把失项链的真相告诉女友,小说写道:“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天真的笑容岂不镂刻出“单纯”两字么?正因为单纯,所以她不知道外部世界的纷繁斑驳、鱼龙混杂,所以她的思想中丝毫没有“假”的概念,更不用说去辨别真假首饰了。不然,她无力购买真首饰为什么想不到去买价廉物美的仿真首饰呢?她在挑选女友的首饰时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想到会有惯首饰呢?她在珠宝商老板有所暗示时为什么丝毫不去想失落的项链可能是假货呢?其实,只要从下面一点足以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在赔项链时丈夫拿出了“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在小职员家庭这是一笔不少的财产,然而玛蒂尔德作为家庭主妇却对此一无所知,这岂不是单纯的绝好证据么?玛蒂尔德在还债务之前如山中的溪水,清澈却不免浅显;如暖房中的花朵,美丽却显得嫩弱。三是勇毅失项链、赔项链之后,玛蒂尔德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在她性格层面上进发出了新的特性——勇毅。为了还清债务,面对着残酷的困境,她不气馁,不悲观,不走歪门邪道,更不出卖自己美丽动人的容貌(美女容貌是商品社会中一笔无价财产)。她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依靠自己的一双手,“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她“打定主意”,毫不动摇,信心十足地“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果然成功了。无怪乎连冷静地潜在小说纸背后的作家也冒出来公开赞叹:“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十年还债,锤炼了女主人公,使她成熟、坚强,使她成为一个勇毅的女性。爱美、单纯和勇毅,构成了玛蒂尔德形象的三个层面。爱美,是她作为女性的一种天性;单纯,是她出身、教养、经历和个人气质等形成的个性;勇毅,是爱美和单纯向善发展的深层的品质。二解读了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之后,我们还要解读另一个与女主人公发生纠葛造成矛盾冲突构建情节链的角色。这是“谁”呢?是路瓦栽,还是佛来思节夫人?都不是,这两人在小说中与女主人公并不构成冲突。小说主要写了玛蒂尔德、路瓦栽和佛莱思节夫人,哪还有其他角色?是的,小说还写了一个极有助于主题阐释的十分重要的“角色”,与玛蒂尔德发生冲突构成了小说的情节链,却被我们忽视了。这就是“项链”(那挂钻石项链)。在小说,“项链”已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首饰,不是一个纯客体的物体,它融注了作家的“意”,使它成为小说中的一个意象。那么,“项链”作为小说中的一个意象“角色”,它具有哪些涵义呢?一是外美请读一下它的出场:“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从玛蒂尔德“心跳”、“手抖”和“出神”的描写中强烈地烘托出“项链”具有无比的出众之美——其美任由读者去构想。(这种艺术手法用中国古典诗艺的说法叫“众宾拱主”,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便用此法)二是内假项链的外表具有卓然超群无与伦比之美,而它的内质却是假的。小说在结尾处暴露了项链内假的涵义。外美内假,是作家赋予“项链”的意象内涵。外美,是项链的表层义,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欺性;内假,是项链的内层义,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项链”是内外不一、表里相左的“角色”。三 现在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小说的情节是由玛蒂尔德和项链的矛盾冲突构建而成;爱美而单纯的玛蒂尔德与外美内假的项链发生冲撞形成了小说的情节链:结合——分离——别后。玛蒂尔德千挑百拣选中项链,是爱美与外美相吸的结果,这是“结合”。“结合”先让玛蒂尔德在舞会上获得陶醉,而后项链不辞而别悄然消失,这是“分离”。“分离”酿成了悲剧。在外美内假的项链离去后,玛蒂尔德从痛苦中振作精神,与厄运作勇毅的斗争,终于还清债务,这是“别后”。小说的主题就蕴寄在“结合——分离——别后”的情节链中。从“结合”到“分离”演绎了玛蒂尔德的悲剧过程(小说用隔行形式自然分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造成悲剧的原因。毫无疑问,外美内假的项链是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试想,如果是货真价实的真钻石项链会贸然脱落悄然离去吗?正因为项链外美,具有迷惑性和欺性,迷住了玛蒂尔德;又正因为项链内假,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所以它容易损坏脱落却不为人觉察,酿成了玛蒂尔德的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内因是玛蒂尔德性格中的单纯。单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在纷繁复杂、真假相混的世界中,仅凭单纯必然酿成悲剧。玛蒂尔德单纯的爱美,对外部芜杂斑驳的世界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辨别能力,怎么可能识破项链“内假”的真相呢?她被外美内假的项链所蒙迷住完全在于其自身的单纯。过于单纯,不谙世面,缺乏辨识真假的经验和能力,是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内在原因。至此,小说主题意蕴已经浮出了水面。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借项链而失项链的悲剧,向爱美的女性发出了严肃的警示:仅凭单纯的爱美,缺乏经验,缺乏涉世能力,缺乏辨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眼光,只看外表不识本质,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莫泊桑以小说的艺术向爱美女性敲响了警钟。《项链》主题意蕴还不止于警示意义。如果小说仅仅提供警示意义,那么小说中“别后”的情节(小说用隔行分为“还债务”)完全可以芟除,至少可以略写。显然,莫泊桑不想满足于小说的警示,他的人道主义关怀使他对女主人公的悲剧予以极大的同情之外,还要让她开放出绚丽的花朵。单纯中的浅薄酿成了悲剧,单纯中的真诚笃实也会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焕发出勇毅坚强、不屈不挠。莫泊桑在深切同情爱美女性的不幸中极希望她们在风雨中成熟起来,极希望她们在厄运面前不悲观不沉沦不堕落,极希望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精神去征服困难去赢得新的胜利。因而,小说又包孕着对受过欺陷入困境中的爱美女性赋以极大勉励的意蕴。对爱美女性的警示和勉励,构成了莫泊桑小说《项链》内蕴的主题。四 上述主题阐释是基于我对《项链》小说独特的创作艺术的认识。向来的论者常常把这篇小说纳入批判现实主义框子加以阅读,因而给小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贴上“小资产阶级”的标签,给小说主题刻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印记。其实,作家根本无意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在解读《项链》阐释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小说淡化了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现实主义为了“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分重视环境描写,总是从人物所处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的环境去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凡阅读过《项链》的读者却很难言说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环境,至少难以清晰地勾画出这一环境。从小说外在因素(比如小说创作的年代)去推理,女主人公生存于十九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但小说自身却没有为人物布设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也没有布设一个人物活动其中的透示着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小环境。小说显然淡化了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不想从某一社会制度体现了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环境(即文艺学中所谓“典型环境”)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二)小说设置的“开端”的特异性。一般而言,小说的开端是小说情节的开始。而《项链》的“开端”并非如此。小说情节起始于“有一天傍晚”她的丈夫回家拿来了一张教育部长签发的舞会请柬。显然“开端”与这一情节没有丝毫关联,完全是游离于情节之外的一个独立板块。这一特异结构的指向何在呢?我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已经指出过:“开端’’是解读女主人公的一把钥匙。小说先把钥匙交给读者,表明作家惟恐读者误读。然而粗心的读者还是辜负了作家的一番苦心,忽视了“开端’,的用意,没有抓着“妇女天性爱美’’这把钥匙。试想,遗弃了“开端”提供的解读小说的钥匙,对小说主题的阐释岂能到位?(三)玛蒂尔德的悲剧是个人悲剧个性悲剧。立足于现实主义范式去解读《项链》、,总以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这不切合小说的实际。小说根本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而外美内假的项链也没有谁去强加于玛蒂尔德,完全是她主动挑选的。她所以挑中那挂钻石项链,是她爱美本性使然,是她单纯的性格和气质所决定。设若她具备辨识真假首饰的能力会酿成悲剧吗?所以玛蒂尔德纯粹是自酿苦酒、自讨苦吃,而其主因是单纯、缺乏辨识能力。以上三点对我们解读《项链》,探寻小说的主题意蕴是十分有益的。当我们抓着“开端”提供的解读小说的钥匙,从“妇女天性爱美”去认识女主人公,因个人气质单纯而酿成悲剧,那么我们就不难懂得《项链》主题的恒久缘由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的人类岂不恒久地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吸取教训?《项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而又非常爱美的中学生,它的警示和勉励岂不是很有益处么?参考资料:百度

《项链》读后感 看过《项链》的人大多都会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美丽娇媚,但却出身不佳的女子的愚蠢,然后再自认为理智且正直地辛辣地指出小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种种人性的弱点。整篇小说作者都在调刺着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没有人能强行压制一个人对美,对富贵,对安逸生活的本能追求,对玛蒂尔德也是一样。她美丽动人,本不应该是城市平民的一员,但却受命运的捉弄降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在幻想有一个有钱的公子爱她,娶她的梦破灭后,她又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小职员,象其他中产阶级妇女一样,经营起了自己的的家庭。但事实上,在玛蒂尔德成为路瓦载夫人后,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向前延伸。 小说的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这种理想显然并不高尚。她确实虚荣,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呢?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呢?玛蒂尔德“美丽”、“丰韵”、“娇媚”,正是因为“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凭添了几许的不平与怨恨。年轻的她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梦想”。由于当时法国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和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而把理想寄托在梦境中,此时,可怜的玛蒂尔德已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但是她却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这种虚荣的真实感情表达可能让我们感到不自在,忍不住地批评几句。但是对于过不上自己满意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受着做人的基本道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特别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特别是在丢失项链之后,欠下一大笔债款,在这种种和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诚实的劳动生活下去。 当我读完“失项链”部分,我不禁想:“为会么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她都没有这样做,可见其自尊一面。“或者还可以在夜会街头用美貌吸引男人们的注意,很轻而易举还掉债务”。在当时法国确实有不少的女子愿意出卖人格,牺牲尊严而享受高物质消费。但她还是没有这样做。路瓦栽“决然”说:“要还!”,他们没有一丝的犹豫,他们悄然坚决地选择一条满布荆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齿相依地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过明天。玛蒂尔德洗衣服,干杂活,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节省,原先高贵美丽的她变成胡乱的挽着头发,歪着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双手的粗俗妇人。她变了,十分贫困生活的磨擦,不仅改变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艰辛的劳动、生活,把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云端拉回切切实实的地面,现在出现的是一个新生的玛蒂尔德。这时我不禁地为玛蒂尔德喝彩。 项链丢失后,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这两个法码摆在人生的天平上,逼她作出选择。她决定放弃青春,选择尊严。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说是懂得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那么对她来说那极细小的一件事是“败坏”她,还是成全她呢? 最初玛蒂尔德被强烈的可怕的虚荣心所俘虏,后来,她义无反顾地作出令人惊讶的决定。最后,当她再遇自己依然年轻美貌的朋友,当她得知假项链的事实后,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天真的笑容。这笑是她自信和骄傲的表现。 小说发人深省之处是让我们目睹了污浊,虚假,拜金的社会中的一颗金子般的心,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玛蒂尔德是不幸的,她不幸在于不能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白白地增加烦恼,同时她是幸运的人,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是脚踏实地一步步的走过。

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阐释很多。有一种意见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看法很明显是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中存在的“安贫乐道”观点的反映,至今认同者已越来越少。于是,近来出现以下几种意见: (一)认为小说告诉读者:人的命运是由意料不到的“造化”安排的。2 (二)认为玛蒂尔德悲剧形象指明了妇女在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惟一的出路只能是饰物。③ (三)认为小说是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④ (四)认为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形象告诉读者,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5 这些说法虽然试图从小说文本出发、从主人公形象解读人手去阐释主题,但是没有抓着主人公形象的主体内涵,因而仍然未能到位。那么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包孕哪些内涵呢? 一是爱美 小说是从“妇女天性爱美”的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这由开端六个自然段为证。开端分三层。第一层为一至二自然段,写了出生在小职员家庭的她又嫁给了小职员,因而不能够讲究打扮,“她觉得很不幸”,为什么呢?“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在妇女”云云表明了小说从妇女的天性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所以第二层(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说:“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所谓“生来”不即是“天生”、“天性”吗?显然,“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在语境中只能读作“美的生活”。小说接着用三、四、五这三个自然段写了她对住、吃、穿的美的生活的狂热的梦想,表达了她对美的强烈的渴求。最后的第六自然段为第三层,写了她从有钱的女朋友家里回来后的痛苦,以反衬上一层意思。开端为读者解读女主人公预设了一把钥匙,那就是《项链》刻画的女主人公具有妇女爱美的天性。 小说进入情节之后全面地展现了玛蒂尔德是个爱美的女性。做新衣、借项链不就是她爱美的具体表现么?把玛蒂尔德爱美的特性描写得淋漓尽致的是她挑选首饰。面对着一个眼花缭乱的美的世界,她“先看”“又看”“随后又看”的“犹豫不决”的心态,她看到钻石项链时“心也跳起来”的高兴,她戴上项链照镜子的出神,以及借到项链后的“跳”、“搂”、“亲”、“跑”等一系列狂热动作,把一个爱美女性刻画得惟妙惟肖。晚会跳舞时的兴奋、陶醉把她的爱美推至高潮。回家后她在卸妆前“趁这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端详一下自己”,爱美达到恋恋不舍的境地。即使因为自己贪恋美而酿成悲剧陷入困境,她“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玛蒂尔德爱美爱到无怨无悔! 二是单纯 玛蒂尔德又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她从一个小职员的女性成为另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其生存环境局限于小职员家庭,因而她见识狭窄,处世缺乏经验,教养浅薄,不谙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爱美是天性,不需要后天训导:如何爱美,比如如何辨别真假首饰,则需要后天教育。玛蒂尔德显然缺少这一课,小职员的生存环境不太可能给她上这一课。另外,玛蒂尔德从未经受过世间纷繁复杂的风风雨雨,她虽然成了路瓦栽夫人,但她依然像少女一样单纯。要做一件新衣服只能用眼泪去求得丈夫的同意;没有首饰又想得到,她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苦恼样子。在丈夫出了借的点子后,“她发出了惊喜的叫声。‘真的!我倒没有想到这个!’ ” “没有想到” 四个字不是把她思维之单纯照得一清二楚么?在借到项链后又是跳又是搂又是亲又是跑,活脱脱地写出了一个单纯女子形象,宛若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当她买了真项链归还女友时她担心女友把她当做贼,女主人公的单纯几乎达到了“迂”的地步。十年后,她把失项链的真相告诉女友,小说写道:“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天真的笑容岂不镂刻出“单纯”两字么? 正因为单纯,所以她不知道外部世界的纷繁斑驳、鱼龙混杂,所以她的思想中丝毫没有“假”的概念,更不用说去辨别真假首饰了。不然,她无力购买真首饰为什么想不到去买价廉物美的仿真首饰呢?她在挑选女友的首饰时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想到会有惯首饰呢?她在珠宝商老板有所暗示时为什么丝毫不去想失落的项链可能是假货呢?其实,只要从下面一点足以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在赔项链时丈夫拿出了“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在小职员家庭这是一笔不少的财产,然而玛蒂尔德作为家庭主妇却对此一无所知,这岂不是单纯的绝好证据么?玛蒂尔德在还债务之前如山中的溪水,清澈却不免浅显;如暖房中的花朵,美丽却显得嫩弱。 三是勇毅 失项链、赔项链之后,玛蒂尔德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在她性格层面上进发出了新的特性——勇毅。为了还清债务,面对着残酷的困境,她不气馁,不悲观,不走歪门邪道,更不出卖自己美丽动人的容貌(美女容貌是商品社会中一笔无价财产)。她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依靠自己的一双手,“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她“打定主意”,毫不动摇,信心十足地“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果然成功了。无怪乎连冷静地潜在小说纸背后的作家也冒出来公开赞叹:“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十年还债,锤炼了女主人公,使她成熟、坚强,使她成为一个勇毅的女性。 爱美、单纯和勇毅,构成了玛蒂尔德形象的三个层面。爱美,是她作为女性的一种天性;单纯,是她出身、教养、经历和个人气质等形成的个性;勇毅,是爱美和单纯向善发展的深层的品质。

论 玛 蒂 尔 德在一间低矮的小阁楼上,一位容貌衰老的“劳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独自坐在窗前凝神遐思,她回想起十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回想起十年前那个给她带来深刻变化的舞会,回想起当年编织的梦的追求……想到此,她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一 这位名叫玛蒂尔德的女子本来不应是城市平民的一员,她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完全可以象其他中产阶级妇女一样: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小职员,建立起温馨的小家庭,承担起社会赋予她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在玛蒂尔德成为路瓦载夫人后,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向前延伸。 她婚后的生活就是如此:差强人意的住宅,“好香的肉汤”,有一个小女仆“替她做琐碎家事”;还有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因此,这位不需要任何劳作的少妇风采依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保养她那美丽的容貌、“粉嫩的手指”和作种种“狂乱的梦想”。 命运为她安排了这种舒适的生活,但她却对此毫不知足,不屑一顾,统统以“寒伧”、“穷酸”而鄙视之。 她凭什么不守本分、想入非非呢? “她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这可不是每个女子都具备的条件。假若穿上一件漂亮的长衣裙,再戴上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出现于上流社会的喜庆宴会,足使那些自视为高贵无比的太太小姐们黯然失色!——夜会上动人的一幕证明玛蒂尔德对此有着充分的自信。 她又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教会女校是贵妇人的摇篮,它赋予玛蒂尔德以高雅的气质和温柔的性情,这位“天生聪明”的玛蒂尔德当初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学生。 更为糟糕的是,她竟然异常熟悉上流贵妇人的生活方式!与那位佛莱思节夫人——一位典型的贵妇人——的交往让玛蒂尔德得以亲眼目睹这些令人心动神摇的场面:宽敞的客厅,东方的帷幕,古式的壁衣,珍奇的古玩,粉红色的鲈鱼和松鸡的翅膀……还可以在幽静的厅堂里,带着迷人的微笑,“跟那些一般女人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玛蒂尔德的自身素质与上层贵妇人相比毫不逊色。她具备了跻身于贵族阶层的全部条件--家景的贫寒和地位的低微除外!因此,“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侈的生活”,并为此而“不断地感到苦恼”。 于是,悲剧发生了。 假若玛蒂尔德容貌平平,假若她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粗俗不堪,假若她没有交结"有钱的女朋友"而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一无所知,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玛蒂尔德将会安分守己地充当路瓦载夫人而毫无怨言。 假若玛蒂尔德出生高贵,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她将成为贵夫人中一朵鲜艳无比的花朵,交际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不是吗?那个难忘的星期一的夜晚,发生在教育部礼堂的动人一幕充分展现了她的无比魅力! 二 但这都仅仅是假设。现实是:她丢失了项链!当她正向理想王国迈进,似乎将要叩开大门之时,忽然跌落到社会的最底层--连原先中产阶级的地位都无法保全,而成为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可怜的玛蒂尔德当然无法预测未来的命运,可常识告诉她:丢失项链将是灾难的降临,在未来的岁月中必须为此付出及其沉重的代价! 夜会上,玛蒂尔德的迷人风采降服了所有的男宾,他们“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白领阶层!)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 多少年来朝思暮想、萦绕于怀的就在于此,还有什么比得到上层男子青睐,统统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吗?至于贵妇人的羡妒的目光则让其感奋不已!虚荣心得到极度满足的直接后果必然产生更为强烈的欲望,去寻找机会再显身手。无论如何,她已不可能回复到原先那种单调、寂寞和贫寒的“路瓦载夫人式”的生活。夜会的成功意味着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因此,夜会后的玛蒂尔德不可避免地命运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某位上层男子不顾世俗偏见,与她倾心相爱,娶其为妻;一是玛蒂尔德投入某个男人的怀抱,成为他的情妇,手中的玩物。 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已得到相当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确立导致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而中世纪以来温情脉脉的道德观念则已被铜锈蚀得面目全非,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成了彻头彻尾的童话。那些自视高贵的正人君子们极少有勇气或者说犯不着与传统观念决裂,联姻本身是一种巩固社会地位和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如果他尚不能将个人的前途置之度外的话,至于所谓的“爱情”生活则完全可以通过联姻之外的方法得以补偿。既然在婚前她无法"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婚后的路瓦载夫人——将永不可能成为豪门贵族家庭的女主人。 那么,“假若没有丢失项链”,答案不是显然的么?玛蒂尔德丢失了项链,但人性得以复归,客观上遏止了其在堕落的道路上的迅速下滑。从这个意义上讲,项链的丢失拯救了一个人的灵魂。于是,玛蒂尔德开始了真正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城市平民的生活。 这是一场人生的悲喜剧。 三 另一个极端亦会导致堕落。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女子经受不住贫困和债务的重压而走向堕落,她们可以去偷、去抢、去、去卖身——只要玛蒂尔德愿意,她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是她们的出身”。 我们来看看这对夫妇陷入什么样的困境:家中可怜的一点积蓄和丈夫继承的一笔遗产赔偿殆尽,外加一万八千法朗的可怕债务,还有不能如期偿还债务而面临破产或坐牢威胁的巨大精神压力--他们瘦弱的肩膀上承受得了这付重担吗? 然而,玛蒂尔德“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慨,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迎接十年艰苦生活的严峻考验! 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没有堕落而勇敢面对现实,接受生活的挑战呢? 在赔项链,还债务过程中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贯穿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小职员的谨小慎微和诚实、天真的性格在玛蒂尔德身上是统一的--她毕竟有别于缺乏良好教育的下层平民和充满了虚伪、道德沦丧的资产阶级的。此外,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亦证明她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可是这并不是玛蒂尔德鼓起勇气承受十年艰苦生活磨难的根本原因。 我们还是来看看玛蒂尔德十年后的形象吧。当初引起她“狂乱的梦想”的所有资本--高雅、美丽和温柔荡然无存,“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此刻,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真正的“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既不是中产阶级的小家碧玉,也不是珠光宝气的贵妇人。 但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对上层资产阶级生活的热烈向往,这种至死不渝的努力追求在十年磨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即对这个夜会的美好的回忆: 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让人倾倒啊。 一夜风流,十年艰辛。值,还是不值?玛蒂尔德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个夜会是她一生中唯一的高潮,是她自身价值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体现,是她暗淡无光的人生经历中留下的光辉亮点。一生中能有那么一次就足够了,对这个夜会的永恒的回忆是这十年来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 她是一位虚荣心达到极点的女人! 四 小说的结尾是这篇精美作品中最精美的一笔。多少年来,多少人想把它作为另一故事的开端,写出一部“《项链》第二”。其实以我愚见,大可不必劳神。因为小说情节乃至女主人公的命运发展至此已达极限,并无太多的发挥余地。 但毕竟作者给我们留下了玩味的余地。 佛莱恩节夫人告知这挂项链的真正价值,就意味着玛蒂尔德一瞬间成为一个拥有三万六千法朗的“富婆”,她可以藉此舒舒服服地度过后半生,把十年来的巨大损失弥补回来,甚而至于可以在这个金钱万能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成为一位资产阶级妇女。 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寻找回来的,那就是昔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那份企求,那份梦想。从项链丢失的第一天起,玛蒂尔德就明确地意识到今生已与“高雅而奢华的生活”无缘,而此时的她更是面目全非,人老珠黄,已不可逆转地成为一个城市平民——无论是外貌还是气质。 十年来,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是为那个的成功的夜会所付出的代价,所谓“三万六千法朗”只是这一代价的“物化”而已,正因为一夜的风流是以十年艰辛和三万六千法朗为代价,才显得它的价值弥足珍贵。对夜会的美好回忆使其心理获得平衡,虚荣心得以满足,于是玛蒂尔德勇敢地承受所有的苦难。 要是玛蒂尔德终身不知那挂“精美的钻石项链”的真正的价值,那末她仍将“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内心异常充实地度过余生。 可是现在,无可追回的青春,一生孜孜以求的希望全部被一场误会所葬送,“栽”在一挂仅值五百法朗的赝品上,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铁的事实。玛蒂尔德要接受这一严峻的事实远比接受十年艰辛要痛苦得多。 “我可怜的玛蒂尔德,那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朗!……”佛莱思节夫人此话无异于在流血的伤口上放把盐,其效果却不逊于《祝福》中四婶的“你放着罢,祥林嫂!”玛蒂尔德很难因意外得到三万六千法朗而惊喜若狂——假若她果真会因此发狂的话,结局只有一个:精神的彻底崩溃。 尽管作者本人对产生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认识不足,而归结为偶而丢失项链之使然,尽管作者对女主人公抱有同情之心。但是,莫泊桑对她虚荣心的揭露是彻底的。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描写了许多中下层青年为改变命运而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性事件--当然并不是都遇上丢失项链之类倒霉事。德莱塞笔下的嘉罗琳·米贝(嘉莉妹妹)就没有丢失项链,于是她成了赫斯渥之流的情妇;而《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则已成功地获得一纸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但最后仍不容于贵族阶级而被推上断头台。我们来听听他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吧: 先生们,我没有这个荣幸属于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有些人要用我来杀一儆百,使这样一种年轻人永远丧失勇气,他们出生一个卑贱的阶级里,可以说是受着贫困的煎熬,但是他们在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大胆地混入有钱人高傲地称为上流社会的圈子里。 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它将受到格外严厉的惩罚…… 于连只有说对一半,社会对人性的扼杀是外在的因素,而资产阶级思想对他的毒害使其性格的扭曲则是真正的原因。如若不然,社会上不过少了一些正直、善良、勤劳的中下层人民,而多了一批奸诈卑劣的绅士和寡廉鲜耻的贵妇人而已。 一 《项链》的主题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 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蒂尔德的一个 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 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当然,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落到更加悲惨的 境地。《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另外一种看法是,作者无意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第一,在玛蒂尔德看来,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何况“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种种贫 困与丑陋,不能因此而指责她有虚荣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的。第二,作者 对一心追求享乐生活并没有批判,对以十年艰辛还清债务也没有赞颂,对二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倾向性选择,只是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 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我们的看法是,《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 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 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二 《项链》的精巧构思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 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 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 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端,作者大 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向往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 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在借、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毫不在意, 这蕴藏着一个暗示,项链不是值钱的东西。小说最后点出项链是假的,读者想到上文的暗示,会恍然大悟。 三 《项链》的心理描写 《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 追求”,表现她希望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 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 性。

莫泊桑项链的论文文献

短篇小说。法文名为:La Parure。法国莫泊桑作于1884年。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回家途中不慎丢失。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为了偿还债务,她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整整劳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本文以项链本身为线索,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情节自然地带领读者走进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深刻领略19世纪的法国小人物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悲剧现实。

《项链》读后感 看过《项链》的人大多都会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美丽娇媚,但却出身不佳的女子的愚蠢,然后再自认为理智且正直地辛辣地指出小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种种人性的弱点。整篇小说作者都在调刺着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 没有人能强行压制一个人对美,对富贵,对安逸生活的本能追求,对玛蒂尔德也是一样。她美丽动人,本不应该是城市平民的一员,但却受命运的捉弄降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在幻想有一个有钱的公子爱她,娶她的梦破灭后,她又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小职员,象其他中产阶级妇女一样,经营起了自己的的家庭。但事实上,在玛蒂尔德成为路瓦载夫人后,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向前延伸。 小说的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这种理想显然并不高尚。她确实虚荣,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呢?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呢?玛蒂尔德“美丽”、“丰韵”、“娇媚”,正是因为“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凭添了几许的不平与怨恨。年轻的她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梦想”。由于当时法国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和婚姻。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而把理想寄托在梦境中,此时,可怜的玛蒂尔德已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但是她却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这种虚荣的真实感情表达可能让我们感到不自在,忍不住地批评几句。但是对于过不上自己满意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受着做人的基本道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特别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特别是在丢失项链之后,欠下一大笔债款,在这种种和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诚实的劳动生活下去。 当我读完“失项链”部分,我不禁想:“为会么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她都没有这样做,可见其自尊一面。“或者还可以在夜会街头用美貌吸引男人们的注意,很轻而易举还掉债务”。在当时法国确实有不少的女子愿意出卖人格,牺牲尊严而享受高物质消费。但她还是没有这样做。路瓦栽“决然”说:“要还!”,他们没有一丝的犹豫,他们悄然坚决地选择一条满布荆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齿相依地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过明天。玛蒂尔德洗衣服,干杂活,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节省,原先高贵美丽的她变成胡乱的挽着头发,歪着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双手的粗俗妇人。她变了,十分贫困生活的磨擦,不仅改变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艰辛的劳动、生活,把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云端拉回切切实实的地面,现在出现的是一个新生的玛蒂尔德。这时我不禁地为玛蒂尔德喝彩。 项链丢失后,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这两个法码摆在人生的天平上,逼她作出选择。她决定放弃青春,选择尊严。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说是懂得放弃,放弃也是一种美。那么对她来说那极细小的一件事是“败坏”她,还是成全她呢? 最初玛蒂尔德被强烈的可怕的虚荣心所俘虏,后来,她义无反顾地作出令人惊讶的决定。最后,当她再遇自己依然年轻美貌的朋友,当她得知假项链的事实后,她的脸上露出灿烂的天真的笑容。这笑是她自信和骄傲的表现。 小说发人深省之处是让我们目睹了污浊,虚假,拜金的社会中的一颗金子般的心,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玛蒂尔德是不幸的,她不幸在于不能盼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白白地增加烦恼,同时她是幸运的人,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生活不只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是脚踏实地一步步的走过。

论 玛 蒂 尔 德在一间低矮的小阁楼上,一位容貌衰老的“劳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独自坐在窗前凝神遐思,她回想起十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回想起十年前那个给她带来深刻变化的舞会,回想起当年编织的梦的追求……想到此,她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一 这位名叫玛蒂尔德的女子本来不应是城市平民的一员,她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完全可以象其他中产阶级妇女一样: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小职员,建立起温馨的小家庭,承担起社会赋予她的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在玛蒂尔德成为路瓦载夫人后,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向前延伸。 她婚后的生活就是如此:差强人意的住宅,“好香的肉汤”,有一个小女仆“替她做琐碎家事”;还有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因此,这位不需要任何劳作的少妇风采依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保养她那美丽的容貌、“粉嫩的手指”和作种种“狂乱的梦想”。 命运为她安排了这种舒适的生活,但她却对此毫不知足,不屑一顾,统统以“寒伧”、“穷酸”而鄙视之。 她凭什么不守本分、想入非非呢? “她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这可不是每个女子都具备的条件。假若穿上一件漂亮的长衣裙,再戴上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出现于上流社会的喜庆宴会,足使那些自视为高贵无比的太太小姐们黯然失色!——夜会上动人的一幕证明玛蒂尔德对此有着充分的自信。 她又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教会女校是贵妇人的摇篮,它赋予玛蒂尔德以高雅的气质和温柔的性情,这位“天生聪明”的玛蒂尔德当初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学生。 更为糟糕的是,她竟然异常熟悉上流贵妇人的生活方式!与那位佛莱思节夫人——一位典型的贵妇人——的交往让玛蒂尔德得以亲眼目睹这些令人心动神摇的场面:宽敞的客厅,东方的帷幕,古式的壁衣,珍奇的古玩,粉红色的鲈鱼和松鸡的翅膀……还可以在幽静的厅堂里,带着迷人的微笑,“跟那些一般女人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玛蒂尔德的自身素质与上层贵妇人相比毫不逊色。她具备了跻身于贵族阶层的全部条件--家景的贫寒和地位的低微除外!因此,“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侈的生活”,并为此而“不断地感到苦恼”。 于是,悲剧发生了。 假若玛蒂尔德容貌平平,假若她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粗俗不堪,假若她没有交结"有钱的女朋友"而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一无所知,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玛蒂尔德将会安分守己地充当路瓦载夫人而毫无怨言。 假若玛蒂尔德出生高贵,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她将成为贵夫人中一朵鲜艳无比的花朵,交际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不是吗?那个难忘的星期一的夜晚,发生在教育部礼堂的动人一幕充分展现了她的无比魅力! 二 但这都仅仅是假设。现实是:她丢失了项链!当她正向理想王国迈进,似乎将要叩开大门之时,忽然跌落到社会的最底层--连原先中产阶级的地位都无法保全,而成为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可怜的玛蒂尔德当然无法预测未来的命运,可常识告诉她:丢失项链将是灾难的降临,在未来的岁月中必须为此付出及其沉重的代价! 夜会上,玛蒂尔德的迷人风采降服了所有的男宾,他们“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白领阶层!)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 多少年来朝思暮想、萦绕于怀的就在于此,还有什么比得到上层男子青睐,统统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吗?至于贵妇人的羡妒的目光则让其感奋不已!虚荣心得到极度满足的直接后果必然产生更为强烈的欲望,去寻找机会再显身手。无论如何,她已不可能回复到原先那种单调、寂寞和贫寒的“路瓦载夫人式”的生活。夜会的成功意味着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因此,夜会后的玛蒂尔德不可避免地命运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某位上层男子不顾世俗偏见,与她倾心相爱,娶其为妻;一是玛蒂尔德投入某个男人的怀抱,成为他的情妇,手中的玩物。 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资本主义制度已得到相当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确立导致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而中世纪以来温情脉脉的道德观念则已被铜锈蚀得面目全非,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成了彻头彻尾的童话。那些自视高贵的正人君子们极少有勇气或者说犯不着与传统观念决裂,联姻本身是一种巩固社会地位和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如果他尚不能将个人的前途置之度外的话,至于所谓的“爱情”生活则完全可以通过联姻之外的方法得以补偿。既然在婚前她无法"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婚后的路瓦载夫人——将永不可能成为豪门贵族家庭的女主人。 那么,“假若没有丢失项链”,答案不是显然的么?玛蒂尔德丢失了项链,但人性得以复归,客观上遏止了其在堕落的道路上的迅速下滑。从这个意义上讲,项链的丢失拯救了一个人的灵魂。于是,玛蒂尔德开始了真正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城市平民的生活。 这是一场人生的悲喜剧。 三 另一个极端亦会导致堕落。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女子经受不住贫困和债务的重压而走向堕落,她们可以去偷、去抢、去、去卖身——只要玛蒂尔德愿意,她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是她们的出身”。 我们来看看这对夫妇陷入什么样的困境:家中可怜的一点积蓄和丈夫继承的一笔遗产赔偿殆尽,外加一万八千法朗的可怕债务,还有不能如期偿还债务而面临破产或坐牢威胁的巨大精神压力--他们瘦弱的肩膀上承受得了这付重担吗? 然而,玛蒂尔德“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慨,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迎接十年艰苦生活的严峻考验! 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没有堕落而勇敢面对现实,接受生活的挑战呢? 在赔项链,还债务过程中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贯穿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小职员的谨小慎微和诚实、天真的性格在玛蒂尔德身上是统一的--她毕竟有别于缺乏良好教育的下层平民和充满了虚伪、道德沦丧的资产阶级的。此外,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精神亦证明她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可是这并不是玛蒂尔德鼓起勇气承受十年艰苦生活磨难的根本原因。 我们还是来看看玛蒂尔德十年后的形象吧。当初引起她“狂乱的梦想”的所有资本--高雅、美丽和温柔荡然无存,“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此刻,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真正的“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既不是中产阶级的小家碧玉,也不是珠光宝气的贵妇人。 但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对上层资产阶级生活的热烈向往,这种至死不渝的努力追求在十年磨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即对这个夜会的美好的回忆: 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让人倾倒啊。 一夜风流,十年艰辛。值,还是不值?玛蒂尔德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个夜会是她一生中唯一的高潮,是她自身价值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体现,是她暗淡无光的人生经历中留下的光辉亮点。一生中能有那么一次就足够了,对这个夜会的永恒的回忆是这十年来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 她是一位虚荣心达到极点的女人! 四 小说的结尾是这篇精美作品中最精美的一笔。多少年来,多少人想把它作为另一故事的开端,写出一部“《项链》第二”。其实以我愚见,大可不必劳神。因为小说情节乃至女主人公的命运发展至此已达极限,并无太多的发挥余地。 但毕竟作者给我们留下了玩味的余地。 佛莱恩节夫人告知这挂项链的真正价值,就意味着玛蒂尔德一瞬间成为一个拥有三万六千法朗的“富婆”,她可以藉此舒舒服服地度过后半生,把十年来的巨大损失弥补回来,甚而至于可以在这个金钱万能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成为一位资产阶级妇女。 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寻找回来的,那就是昔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那份企求,那份梦想。从项链丢失的第一天起,玛蒂尔德就明确地意识到今生已与“高雅而奢华的生活”无缘,而此时的她更是面目全非,人老珠黄,已不可逆转地成为一个城市平民——无论是外貌还是气质。 十年来,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是为那个的成功的夜会所付出的代价,所谓“三万六千法朗”只是这一代价的“物化”而已,正因为一夜的风流是以十年艰辛和三万六千法朗为代价,才显得它的价值弥足珍贵。对夜会的美好回忆使其心理获得平衡,虚荣心得以满足,于是玛蒂尔德勇敢地承受所有的苦难。 要是玛蒂尔德终身不知那挂“精美的钻石项链”的真正的价值,那末她仍将“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内心异常充实地度过余生。 可是现在,无可追回的青春,一生孜孜以求的希望全部被一场误会所葬送,“栽”在一挂仅值五百法朗的赝品上,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铁的事实。玛蒂尔德要接受这一严峻的事实远比接受十年艰辛要痛苦得多。 “我可怜的玛蒂尔德,那挂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朗!……”佛莱思节夫人此话无异于在流血的伤口上放把盐,其效果却不逊于《祝福》中四婶的“你放着罢,祥林嫂!”玛蒂尔德很难因意外得到三万六千法朗而惊喜若狂——假若她果真会因此发狂的话,结局只有一个:精神的彻底崩溃。 尽管作者本人对产生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认识不足,而归结为偶而丢失项链之使然,尽管作者对女主人公抱有同情之心。但是,莫泊桑对她虚荣心的揭露是彻底的。从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描写了许多中下层青年为改变命运而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性事件--当然并不是都遇上丢失项链之类倒霉事。德莱塞笔下的嘉罗琳·米贝(嘉莉妹妹)就没有丢失项链,于是她成了赫斯渥之流的情妇;而《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则已成功地获得一纸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但最后仍不容于贵族阶级而被推上断头台。我们来听听他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吧: 先生们,我没有这个荣幸属于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有些人要用我来杀一儆百,使这样一种年轻人永远丧失勇气,他们出生一个卑贱的阶级里,可以说是受着贫困的煎熬,但是他们在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大胆地混入有钱人高傲地称为上流社会的圈子里。 这就是我的罪行。先生们,它将受到格外严厉的惩罚…… 于连只有说对一半,社会对人性的扼杀是外在的因素,而资产阶级思想对他的毒害使其性格的扭曲则是真正的原因。如若不然,社会上不过少了一些正直、善良、勤劳的中下层人民,而多了一批奸诈卑劣的绅士和寡廉鲜耻的贵妇人而已。 一 《项链》的主题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 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蒂尔德的一个 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 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当然,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落到更加悲惨的 境地。《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另外一种看法是,作者无意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这种看法的根据是,第一,在玛蒂尔德看来,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何况“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种种贫 困与丑陋,不能因此而指责她有虚荣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的。第二,作者 对一心追求享乐生活并没有批判,对以十年艰辛还清债务也没有赞颂,对二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倾向性选择,只是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 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我们的看法是,《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 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 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二 《项链》的精巧构思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 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 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 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端,作者大 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向往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 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在借、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毫不在意, 这蕴藏着一个暗示,项链不是值钱的东西。小说最后点出项链是假的,读者想到上文的暗示,会恍然大悟。 三 《项链》的心理描写 《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 追求”,表现她希望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 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 性。

世上的漂亮动人的女子,每每像是由于命运的差错似地,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我 们现在要说的这一个正是这样。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使得一个既有 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到末了,她将将就就和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 结了婚。 不能够讲求装饰,她是朴素的,但是不幸得像是一个降了等的女人;因为妇女们本没有 阶级,没有门第之分,她们的美,她们的丰韵和她们的诱惑力就是供她们做出身和家世之用 的。她们的天生的机警,出众的本能,柔顺的心灵,构成了她们唯一的等级,而且可以把民 间的女子提得和最高的贵妇人一样高。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 自己房屋的寒伧,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难过。这一切,在另一个 和她同等的妇人心上,也许是不会注意的,然而她却因此伤心,又因此懊恼,那个替她照料 琐碎家务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佣人的样子,使她产生了种种忧苦的遗憾和胡思乱想。她梦想 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帏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如何派着两个身 穿短裤子的高个儿侍应生听候指使,而热烘烘的空气暖炉使得两个侍应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 打盹。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 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和 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然而事实上,她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就在那张小圆桌跟前和她的丈夫对面坐下了,桌上 盖的白布要三天才换一回,丈夫把那只汤池的盖子一揭开,就用一种高兴的神气说道: “哈!好肉汤!世上没有比它更好的……”因此她又梦想那些丰盛精美的筵席了,梦想那些 光辉灿烂的银器皿了,梦想那些满绣着仙境般的园林和其间的古装仕女以及古怪飞禽的壁衣 了;她梦想那些用名贵的盘子盛着的佳肴美味了,梦想那些在吃着一份肉色粉红的鲈鱼或者 一份松鸡翅膀的时候带着朗爽的微笑去细听的情话了。 而且她没有像样的服装,没有珠宝首饰,什么都没有。可是她偏偏只欢喜这一套,觉得 自己是为了这一套而生的。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能够被人羡慕,能够有诱惑力而 且被人追求。 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一个在教会女学里的女同学,可是现在已经不再想去看她,因 为看了之后回来,她总会感到痛苦。于是她由于伤心,由于遗憾,由于失望并且由于忧虑, 接连她要不料某一天傍晚,她丈夫带着得意扬扬的神气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 “瞧吧,”他说:“这儿有点儿东西是专门为了你的。”她赶忙拆开了信封,从里面抽 了一张印着这样语句的请帖: “教育部长若尔日·郎波诺暨夫人荣幸地邀请骆塞尔先生和骆塞尔太太参加一月十八日 星期一在本部大楼举办的晚会。” 她丈夫希望她一定快活得很,谁知她竟带着伤心而且生气的样子把请帖扔到桌上,冷冰 冰地说: “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 “不过,亲人儿,我原以为你大概是满意的。你素来不出门,并且这是一个机会,这东 西,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多少力才弄到手。大家都想要请帖,它是很难弄到手的,却又没有 多少份发给同事们。将来在晚会上看得见政界的全部人物。” 她用一种暴怒的眼光瞧着他,后来她不耐烦地高声说: “你叫我身上穿着什么到那儿去?” 他以前原没有想到这一层;支吾地说: “不过,你穿了去看戏的那件裙袍。我觉得它很好,我……” 瞧见他妻子流着眼泪,他不说话了,吃惊了,心里糊涂了。两大滴眼泪慢慢地从她的眼 角向着口角流下来;他吃着嘴说: “你有点怎样?你有点怎样?” 但是她用一种坚强的忍耐心镇住了自己的痛苦,擦着自己那副润湿了的脸蛋儿,一面用 一道宁静的声音回答: “没有什么。不过我没有衣裳,所以我不能够去赴这个晚会。你倘若有一个同事,他的 妻子能够比我打扮得好些,你就把这份请帖送给他。” 他发愁了,接着说道: “这么着吧,玛蒂尔蒂。要花多少钱,一套像样的衣裳,以后遇着机会你还可以再穿 的,简单一些的?” 她思索了好几秒钟,确定她的盘算,并且也考虑到这个数目务必可以由她要求,不至于 引起这个节俭科员的一种吃惊的叫唤和一个干脆的拒绝。 末了她迟迟疑疑地回答: “细数呢,我不晓得,不过我估计,有四百金法郎,总可以办得到。” 他的脸色有点儿发青了,因为他手里正存着这样一个数目预备去买一枝枪,使得自己在 今年夏天的星期日里,可以和几个打猎的朋友们到南兑尔那一带平原地方去打鸟。 然而他却回答道: “就是这样吧。我给你四百金法郎。不过你要想法子去做一套漂亮的裙袍。” 晚会的日期已经近了,骆塞尔太太好像在发愁,不放心,心里有些焦躁不安。然而她的 新裙袍却办好了。她丈夫某一天傍晚问她: “你有点怎样?想想吧,这三天以来,你是很异样的。”于是她说: “没有一件首饰,没有一粒宝石,插的和戴的,一点儿也没有,这件事真教我心烦。简 直太穷酸了。现在我宁可不去赴这个晚会。” 他接着说道: “你将来可以插戴几朵鲜花。在现在的时令里,那是很出色的。花十个金法郎,你可以 买得到两三朵很好看的玫瑰花。”她一点也听不进去。 “不成……世上最教人丢脸的,就是在许多有钱的女人堆里露穷相。” 但是她丈夫高声叫唤起来: “你真糊涂!去找你的朋友伏来士洁太太,问她借点首饰。你和她的交情,是可以开口 的。” 她迸出了一道快活的叫唤: “这是真的。这一层我当初简直没有想过。” 第二天,她到她这位朋友家里去了,向她谈起了自己的烦闷。 伏来士洁太太向着她那座嵌着镜子的大衣柜跟前走过去,取出一个大的盒子,带过来打 开向骆塞尔太太说: “你自己选吧,亲爱的。” 她最初看见许多手镯,随后一个用珍珠镶成的项圈,随后一个威尼斯款式的金十字架, 镶着宝石的,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跟前试着这些首饰,迟疑不决,舍不得丢开这些东 西,归还这些东西。她老问着。 “你还有没有一点什么别的?” “有的是,你自己找吧。我不晓得哪件合得上你的意思。”她忽然在一只黑缎子做的小 盒子里,发现了一串用金刚钻镶成的项链,那东西真地压得倒一切;于是她的心房因为一种 奢望渐渐跳起来。她双手拿着那东西发抖,她把它压着自己裙袍的领子绕在自己的颈项上面 了,对着自己在镜子里的影子出了半天的神。 后来,她带看满腔的顾虑迟疑地问道: “你能够借这东西给我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抱着她朋友的颈项,热烈地吻了又吻,末后,她带着这件宝贝溜也似地走了。 晚会的日子到了,骆塞尔太太得到极大的成功,她比一般女宾都要漂亮,时髦,迷人, 不断地微笑,并且乐得发狂。一般男宾都望着她出神,探听她的姓名,设法使人把自己引到 她跟前作介绍。本部机要处的人员都想和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 她用陶醉的姿态舞着,用兴奋的动作舞着,她沉醉在欢乐里,她满意于自己的容貌的胜 利,满意于自己的成绩的光荣;满意于那一切阿谀赞叹和那场使得女性认为异常完备而且甜 美的凯歌,一种幸福的祥云包围着她。所以她什么都不思虑了。 她是清晨四点钟光景离开的。她丈夫自从半夜十二点钟光景,就同着另外三位男宾在一 间无人理会的小客厅里睡着了;这三位男宾的妻子也正舞得很快活。 他对她的肩头上披上了那些为了上街而带来的衣裳,家常用的俭朴的衣裳,这些东西的 寒伧意味是和跳舞会里的服装的豪华气派不相称的。她感到了这一层,于是为了避免另外那 些裹着珍贵皮衣的太太们注意,她竟想逃遁了。 骆塞尔牵住了她: “等着吧。你到外面会受寒。我去找一辆出租的街车来吧。” 不过她绝不听从他,匆匆忙忙下了台阶儿。等到他俩走到街上竟找不着车了;于是他俩 开始去寻觅,追着那些他们远远地望得见的车子。 他俩向着塞纳河的河沿走下去,两个人感到失望,浑身冷得发抖。末了,他俩在河沿上 竟找着了一辆像是夜游病者一样的旧式轿车——这样的车子白天在巴黎如同感到自惭形秽, 所以要到天黑以后才看得见它们。 车子把他俩送到殉教街的寓所大门外了,他俩惆怅地上了楼。在她,这算是结束了。而 他呢,却想起了自己明天早上十点钟应当到部。 她在镜子跟前脱下了那些围着肩头的大氅之类,想再次端详端详无比荣耀的自己。但是 陡然间她发出了一声狂叫。她已经没有那串围着颈项的金刚钻项链了! 她丈夫这时候已经脱了一半衣裳,连忙问: “你有点怎样?” 她发痴似地转过身来向着他: “我已经……我已经……我现在找不着伏来士洁太太那串项链了。” 他张皇失措地站起来: “什么!……怎样!……哪儿会有这样的事!” 于是他俩在那件裙袍的衣褶里,大氅的衣褶里,口袋里,都寻了一个遍。到处都找不到 它。 他问道: “你能够保证离开舞会的时候还挂着那东西吗?” “对呀,我在部里的过道里还摸过它。” “不过,倘若你在路上失掉了它,我们可以听得见它落下去的声响。它应当在车子 里。” “对呀。这是可能的。你可曾记下车子的号码?” “没有。你呢,你当初也没有注意?” “没有。” 他俩口呆目瞪地互相瞧着。末了,骆塞尔重新着好了衣裳。 “我去,”他说,“我去把我俩步行经过的路线再走一遍,去看看是不是可以找得着 它。” 于是他出街了。她呢,连睡觉的气力都没有,始终没有换下那套参加晚会的衣裳,就靠 在一把围椅上面,屋子里没有生火,脑子里什么也不想。 她丈夫在七点钟回家。什么也没有找得着。 他走到警察总厅和各报馆里去悬一种赏格,又走到各处出租小马车的公司,总而言之, 凡是有一线希望的地方都走了一个遍。 她对着这种骇人的大祸,在惊愕状态中间整整地等了一天。 骆塞尔在傍晚的时候带着瘦削灰白的脸回来了;他一点什么也没有发现过。 “应当,”他说,“写信给你那个女朋友说你弄断了那串项链的搭钩,现在正叫人在那 里修理。这样我们就可以有周转的时间。” 她在他的口授之下写了这封信。 一星期以后,他们任何希望都消失了。并且骆塞尔像是老了五年,高声说道: “现在应当设法去赔这件宝贝了。” 第二天,他们拿了盛那件宝贝的盒子,照着盒子里面的招牌到了珠宝店里,店里的老板 查过了许多账簿。 “从前,太太,这串项链不是我店里卖出去的,我只做了这个盒子。” 于是他俩到一家家的首饰店去访问了,寻觅一件和失掉的那件首饰相同的东西,凭着自 己的记忆力做参考,他俩因为伤心和忧愁都快要生病了。 他们在故宫街一家小店里找到了一串用金刚钻镶成的念珠,他们觉得正像他们寻觅的那 一串。它值得四万金法郎。店里可以作三万六千让给他俩。 他们所以央求那小店的老板在三天之内不要卖掉这东西。并且另外说好了条件:倘若原 有的那串在二月底以前找回来,店里就用三万四千金当郎收买这串回去。 骆塞尔本存着他父亲从前留给他的一万八千金法郎。剩下的数目就得去借了。 他动手借钱了,向这一个借一千金法郎,向那个借五百,向这里借五枚鲁意金元,向另 一处又借三枚。他签了许多借据,订了许多破产性的契约,和那些盘剥重利的人,各种不同 国籍的放款人打交道。他损害了自己后半生的前程,他不顾成败利钝冒险地签上了自己的名 姓,并且,想到了将来的苦恼,想到了就会压在身上的黑暗贫穷,想到了整个物质上的匮乏 和全部精神上的折磨造成的远景,他感到恐怖了,终于走到那个珠宝商人的柜台边放下了三 万六千金法郎,取了那串新项链。 在骆塞尔太太把首饰还给伏来士洁太太的时候,这一位用一种不高兴的神情向她说: “你应当早点儿还给我,因为我也许要用它。” 她当时并没有打开那只盒子,这正是她的女朋友担忧的事。倘若看破了这件代替品,她 将要怎样想?她难道不会把她当做一个贼? 骆塞尔太太尝到了穷人的困窘生活了。此外,突然一下用英雄气概打定了主意,那笔骇 人的债是必须偿还的。她预备偿还它。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租了某处屋顶底下的一间 阁楼下。 她开始做种种家务上的粗硬工作了,厨房里可厌的日常任务了。她洗濯杯盘碗碟,在罐 子锅子的油垢底子上磨坏了那些玫瑰色的手指头。内衣和抹布都由她亲自用肥皂洗濯再晾到 绳子上;每天早起,她搬运垃圾下楼,再把水提到楼上,每逢走完一层楼,就得坐在楼梯上 喘口气。并且穿着得像是一个平民妇人了,她挽着篮子走到蔬菜店里、杂货店里和肉店里去 讲价钱,去挨骂,极力一个铜元一个铜元地去防护她那点儿可怜的零钱。 每月都要收回好些借据,一面另外立几张新的去展缓日期。 她丈夫在傍晚的时候替一个商人誊清账目,时常到了深夜,他还得抄录那种五个铜元一 面的书。 末后,这种生活延长到十年之久。 十年之末,他俩居然还清了全部债务,连同高利贷者的利钱以及由利上加利滚成的数 目。 骆塞尔太太像是老了。现在,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 挽着头发,歪歪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发红的手,高声说话,大盆水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 丈夫到办公室里去了,她独自坐在窗前,于是就回想从前的那个晚会,那个跳舞会,在那 里,她当时是那样美貌,那样快活。 倘若当时没有失掉那件首饰,她现在会走到什么样的境界?谁知道?谁知道?人生真是 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 然而,某一个星期日,她正走到香榭丽舍大街兜个圈子去调剂一周之中的日常劳作,这 时候忽然看见了一个带着孩子散步的妇人。那就是伏来士洁太太,她始终是年轻的,始终是 美貌的,始终是有诱惑力的。 骆塞尔太太非常激动。要不要去和她攀谈?对的,当然。并且自己现在已经还清了债 务,可以彻底告诉她。为什么不?她走近前去了。 “早安,约翰妮。” 那一位竟一点儿也不认识她了,以为自己被这个平民妇人这样亲热地叫唤是件怪事,她 支支吾吾地说: “不过……这位太太!……我不知道……大概应当是您弄错了。 “没有错。我是玛蒂尔德·骆塞尔呀。” 她那个女朋友狂叫了一声: “噢!……可怜的玛蒂尔德,你真变了样子!……” “对呀,我过了许多很艰苦的日子,自从我上一次见过你以后;并且种种苦楚都是为了 你!……” “为了我……这是怎样一回事?” “从前,你不是借了一串金刚钻项链给我到部里参加晚会,现在,你可还记得?” “记得,怎样呢?” “怎样,我丢了那串东西。” “哪儿的话,你早已还给我了。” “我从前还给你的是另外一串完全相同的。到现在,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 价。像我们什么也没有的人,你明白这件事是不容易的……现在算是还清了帐,我是结结实 实满意的了。” 伏来士洁太太停住了脚步: “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 “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 伏来士洁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 “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莫泊桑项链毕业论文

读了莫泊桑的《项链》,对于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我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厌恶。诚然,玛蒂尔德这种追求虚荣的举动,在我们看来是可笑而恶又可悲的。但她生活在那样一个虚伪的制度下,那样一个崇尚虚荣的社会里,这种想法也是无可非议的。在当时的社会里,那些占统治地位的大人物们讲究排场,崇尚虚荣。玛蒂尔德身处如此环境内,渴望自己和那些显赫人物有相同地位是十分正常的。所以,我们不该嘲笑她,她是值得同情的。有了对她的同情与理解,我们就能发现她性格中好的一面,也就是那潜在意识的反抗。如果她像那些那些安于本分的人们一样相信自己的命运上帝安排的,唯有逆来顺受的生活,那么她就不会想去挑战命运和承载梦想了。事实上,她也有过成功的快乐:那天的舞会上,她不是那样的美丽活泼、风度翩翩压过了所有上层女士吗?虽然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但毕竟是她对命运的一种反抗。如果有人说玛蒂尔德的这种勇气完全是靠虚荣心支持着的,那我绝对不会同意。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她无论如何不会熬得过这艰辛的十年,她无论如何不会用自己的美丽容颜和青春年华去换取虚荣—虚荣心绝不会是一个人奋斗整整十年的精神支柱。如果有人说她这样完全是自作自受到走投无路是逼出来的,我也不会同意。为什么她没有被逼上绝路,没有被逼得失去信心呢?要知道,几万法郎,在肩上各种各样的高利,还有维持两人十年生活的费用,对于玛蒂尔德这样的清寒家庭实在是一座吃人的坟墓。但她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命运,是她倔强的不肯向命运低头的性格的胜利,是她那种反抗精神的胜利。作为十九世纪的一个弱女子,能有如此精神和勇气,实在令人敬佩。她的这种不肯屈服的反抗精神,在她因图一时虚荣而遭厄运后,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得知项链确实丢失,玛蒂尔德惊慌了好长时间。因为这意味着梦想的破灭,悲惨日子的开始,这对一个软弱的人来说无疑是致命子弹。但她马上冷静下来,决定不顾一切来赔偿。虽然决定也是出于那可悲的虚荣心,但玛蒂尔德不屈的性格占了上风。她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忍辱负重省下一个个的钱用以还债。为此,她献出了美丽青春,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市民,所有的一切她都顽强地挨过来了。最后她偿还了全部债务。因此,当她在街上碰到借她项链的有钱的夫人时,也敢与理直气壮地上前打招呼。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着一切,有了金钱,就有了名誉与地位,就有了一切。玛蒂尔德作为小职员的妻子,当然没多少金钱,从而没什么地位可言。她的住宅寒酸,家具破旧,衣料粗陋。身为小职员的丈夫虽然爱她,却不能为她带来名誉,这就是玛蒂尔德的命运。如果玛蒂尔德是那种安于现状的女人,她就不会去梦想那些高贵华丽却可望不可即的东西。但她是不安分的,她倔强的认为所有的那些高贵的享受本就因当属于她。她不承认自己的命运,因而总不肯抛弃自己的梦想。很显然,在莫泊桑的小说里,在辛辣讽之时,也流露出对主人公命运的同情,使我们看了之后受到感动。相信我们的想法是能与作者的思想合拍的。

篇一:莫泊桑的项链读后感

这部作品让我感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其实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像小说女主人公马蒂尔德。路瓦灾一样地生活着。

马蒂尔德。路瓦栽本是可以在家当个安稳的年轻太太,不用做家务、不用愁吃穿、不用干苦活儿还债。可是,她不甘于平凡地生活着,她向往着上流社会的生活,那种被人羡慕向往的生活。就是因为这种欲望在一次舞会上她通过各种方法使她满足了,她沉醉在这种满足里流连忘返。但人生怎么可能这么顺利呢?很快,她丢失了借来的项链,为了还清买这条项链的钱几乎是倾家荡产,最后她用十年的时间才还清了债务。可天意弄人,她原本借的那条项链是假的,根本不值那么多钱。十年来,她从一个美丽年轻的太太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穷妇人。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不是这样呢?为了追求功名利益多少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是到后来我们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追求的究竟是那种令人向往的生活还是我们朴质而充实的生活?人生就是会经历着这种大起大落才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但努力终究还是会有回报的,女主人公的生活也因此充实、幸福。她物质虽不富有,但心灵却获得了真实。如果我们能早点抛弃那些欲望浮躁的话,那么或许就能早一点获得幸福。但如果我们不经历那些挫折或许也就不会明白原来幸福可以这么简单而踏实。有多少人嘲笑着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可是又有多少人却跟她一样呢?就算是简单的生活也是通过我们努力而来的。所以,不要幻想着我们有天能一夜暴富或我们可以拥有多么美好的生活。这些只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来的。多少人在生活中迷茫、无助、挣扎?多少人渴望幸福、富有、自由?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我们也许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的存在就是为创造属于我们的这下一秒。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对待生活,如何努力地去收获成果。它还让我看到的不仅有悲还有喜,正所谓苦尽甘来。就像文中女主人公最后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还清了所有的债务,生活过得充实,和丈夫相守扶持。要是她没有丢失项链,或许她也不会懂得生活的真谛。同时,她那遇事不逃避、诚信的行为也深刻地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即使遇到了再大的困难只要勇敢地去面对解决,那么你不仅可以解决困难还能收获到更多的东西。

我们人生中都有那么一条项链,有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有的是暗淡无色。这是一条衡量我们的道理与内心的项链,那就是我们的.内心。愿我们的内心都是一条美丽的项链。

篇二:莫泊桑的项链读后感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束缚他们的,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束缚他们的,是一颗自私又冷漠的心……生活中,人们无止尽的欲望,成为束缚他们的枷锁,正如莫泊桑的《项链》里,那位爱慕虚荣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能在人面前“出风头”, 为了一条假项链她耗费了自己宝贵的年华,付出了无数的血汗,最终使自己容颜早衰,青春不再。

爱慕虚荣使她受到了生活的重创,虚荣却成了她生命里一串无形的锁链,使她在生活里磕磕碰碰,酿成了一段可怜而又可悲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玛蒂尔德的影子。这有些被称为“问题少年”的学生,他们之所以成为“问题”,有些其实也是虚荣、狭隘的心胸在做怪。由于成绩不佳,他们觉得自己无足轻重,甚至被人忽视。于是,在学习上不能成优,他们便在生活上“求异”。他们的种种错误,也许只是吸引别人眼球的手段,面对校纪校规,他们一犯再犯。玛蒂尔德的十年艰苦生活,夺取了她引以为傲的容颜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那么这些“问题少年”为满足虚荣所犯下的一切错误,不也将夺去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求知机会吗?当他们决定“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又有多少筹码供他们在生活的天平上衡量自己的价值?倘若无一技之长,又有多少明天可以期待?

生活中,种种欲望汇成一串串无形的锁链,锁住了早已疲惫的心,让生活偏离原来的轨道,欲望的天平也永远不会平衡。

所以,我们应该抛弃这些无形的枷锁,“带着镣铐舞蹈”实在太辛苦,让我们轻装上阵,舞出生命的辉煌!

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阐释很多。有一种意见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种看法很明显是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中存在的“安贫乐道”观点的反映,至今认同者已越来越少。于是,近来出现以下几种意见:(一)认为小说告诉读者:人的命运是由意料不到的“造化”安排的。2(二)认为玛蒂尔德悲剧形象指明了妇女在以金钱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惟一的出路只能是饰物。③(三)认为小说是一曲诚挚相爱的颂歌。④(四)认为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形象告诉读者,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5这些说法虽然试图从小说文本出发、从主人公形象解读人手去阐释主题,但是没有抓着主人公形象的主体内涵,因而仍然未能到位。那么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包孕哪些内涵呢?一是爱美小说是从“妇女天性爱美”的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这由开端六个自然段为证。开端分三层。第一层为一至二自然段,写了出生在小职员家庭的她又嫁给了小职员,因而不能够讲究打扮,“她觉得很不幸”,为什么呢?“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姿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在妇女”云云表明了小说从妇女的天性视角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所以第二层(第三至第五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说:“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所谓“生来”不即是“天生”、“天性”吗?显然,“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在语境中只能读作“美的生活”。小说接着用三、四、五这三个自然段写了她对住、吃、穿的美的生活的狂热的梦想,表达了她对美的强烈的渴求。最后的第六自然段为第三层,写了她从有钱的女朋友家里回来后的痛苦,以反衬上一层意思。开端为读者解读女主人公预设了一把钥匙,那就是《项链》刻画的女主人公具有妇女爱美的天性。小说进入情节之后全面地展现了玛蒂尔德是个爱美的女性。做新衣、借项链不就是她爱美的具体表现么?把玛蒂尔德爱美的特性描写得淋漓尽致的是她挑选首饰。面对着一个眼花缭乱的美的世界,她“先看”“又看”“随后又看”的“犹豫不决”的心态,她看到钻石项链时“心也跳起来”的高兴,她戴上项链照镜子的出神,以及借到项链后的“跳”、“搂”、“亲”、“跑”等一系列狂热动作,把一个爱美女性刻画得惟妙惟肖。晚会跳舞时的兴奋、陶醉把她的爱美推至高潮。回家后她在卸妆前“趁这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端详一下自己”,爱美达到恋恋不舍的境地。即使因为自己贪恋美而酿成悲剧陷入困境,她“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玛蒂尔德爱美爱到无怨无悔!二是单纯玛蒂尔德又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她从一个小职员的女性成为另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其生存环境局限于小职员家庭,因而她见识狭窄,处世缺乏经验,教养浅薄,不谙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爱美是天性,不需要后天训导:如何爱美,比如如何辨别真假首饰,则需要后天教育。玛蒂尔德显然缺少这一课,小职员的生存环境不太可能给她上这一课。另外,玛蒂尔德从未经受过世间纷繁复杂的风风雨雨,她虽然成了路瓦栽夫人,但她依然像少女一样单纯。要做一件新衣服只能用眼泪去求得丈夫的同意;没有首饰又想得到,她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苦恼样子。在丈夫出了借的点子后,“她发出了惊喜的叫声。‘真的!我倒没有想到这个!’ ” “没有想到” 四个字不是把她思维之单纯照得一清二楚么?在借到项链后又是跳又是搂又是亲又是跑,活脱脱地写出了一个单纯女子形象,宛若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当她买了真项链归还女友时她担心女友把她当做贼,女主人公的单纯几乎达到了“迂”的地步。十年后,她把失项链的真相告诉女友,小说写道:“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天真的笑容岂不镂刻出“单纯”两字么?正因为单纯,所以她不知道外部世界的纷繁斑驳、鱼龙混杂,所以她的思想中丝毫没有“假”的概念,更不用说去辨别真假首饰了。不然,她无力购买真首饰为什么想不到去买价廉物美的仿真首饰呢?她在挑选女友的首饰时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想到会有惯首饰呢?她在珠宝商老板有所暗示时为什么丝毫不去想失落的项链可能是假货呢?其实,只要从下面一点足以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在赔项链时丈夫拿出了“父亲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在小职员家庭这是一笔不少的财产,然而玛蒂尔德作为家庭主妇却对此一无所知,这岂不是单纯的绝好证据么?玛蒂尔德在还债务之前如山中的溪水,清澈却不免浅显;如暖房中的花朵,美丽却显得嫩弱。三是勇毅失项链、赔项链之后,玛蒂尔德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在她性格层面上进发出了新的特性——勇毅。为了还清债务,面对着残酷的困境,她不气馁,不悲观,不走歪门邪道,更不出卖自己美丽动人的容貌(美女容貌是商品社会中一笔无价财产)。她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依靠自己的一双手,“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她“打定主意”,毫不动摇,信心十足地“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果然成功了。无怪乎连冷静地潜在小说纸背后的作家也冒出来公开赞叹:“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十年还债,锤炼了女主人公,使她成熟、坚强,使她成为一个勇毅的女性。爱美、单纯和勇毅,构成了玛蒂尔德形象的三个层面。爱美,是她作为女性的一种天性;单纯,是她出身、教养、经历和个人气质等形成的个性;勇毅,是爱美和单纯向善发展的深层的品质。二解读了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之后,我们还要解读另一个与女主人公发生纠葛造成矛盾冲突构建情节链的角色。这是“谁”呢?是路瓦栽,还是佛来思节夫人?都不是,这两人在小说中与女主人公并不构成冲突。小说主要写了玛蒂尔德、路瓦栽和佛莱思节夫人,哪还有其他角色?是的,小说还写了一个极有助于主题阐释的十分重要的“角色”,与玛蒂尔德发生冲突构成了小说的情节链,却被我们忽视了。这就是“项链”(那挂钻石项链)。在小说,“项链”已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首饰,不是一个纯客体的物体,它融注了作家的“意”,使它成为小说中的一个意象。那么,“项链”作为小说中的一个意象“角色”,它具有哪些涵义呢?一是外美请读一下它的出场:“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从玛蒂尔德“心跳”、“手抖”和“出神”的描写中强烈地烘托出“项链”具有无比的出众之美——其美任由读者去构想。(这种艺术手法用中国古典诗艺的说法叫“众宾拱主”,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便用此法)二是内假项链的外表具有卓然超群无与伦比之美,而它的内质却是假的。小说在结尾处暴露了项链内假的涵义。外美内假,是作家赋予“项链”的意象内涵。外美,是项链的表层义,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欺性;内假,是项链的内层义,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项链”是内外不一、表里相左的“角色”。三 现在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小说的情节是由玛蒂尔德和项链的矛盾冲突构建而成;爱美而单纯的玛蒂尔德与外美内假的项链发生冲撞形成了小说的情节链:结合——分离——别后。玛蒂尔德千挑百拣选中项链,是爱美与外美相吸的结果,这是“结合”。“结合”先让玛蒂尔德在舞会上获得陶醉,而后项链不辞而别悄然消失,这是“分离”。“分离”酿成了悲剧。在外美内假的项链离去后,玛蒂尔德从痛苦中振作精神,与厄运作勇毅的斗争,终于还清债务,这是“别后”。小说的主题就蕴寄在“结合——分离——别后”的情节链中。从“结合”到“分离”演绎了玛蒂尔德的悲剧过程(小说用隔行形式自然分为“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造成悲剧的原因。毫无疑问,外美内假的项链是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试想,如果是货真价实的真钻石项链会贸然脱落悄然离去吗?正因为项链外美,具有迷惑性和欺性,迷住了玛蒂尔德;又正因为项链内假,具有隐蔽性和危害性,所以它容易损坏脱落却不为人觉察,酿成了玛蒂尔德的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内因是玛蒂尔德性格中的单纯。单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在纷繁复杂、真假相混的世界中,仅凭单纯必然酿成悲剧。玛蒂尔德单纯的爱美,对外部芜杂斑驳的世界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辨别能力,怎么可能识破项链“内假”的真相呢?她被外美内假的项链所蒙迷住完全在于其自身的单纯。过于单纯,不谙世面,缺乏辨识真假的经验和能力,是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内在原因。至此,小说主题意蕴已经浮出了水面。小说通过玛蒂尔德借项链而失项链的悲剧,向爱美的女性发出了严肃的警示:仅凭单纯的爱美,缺乏经验,缺乏涉世能力,缺乏辨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眼光,只看外表不识本质,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莫泊桑以小说的艺术向爱美女性敲响了警钟。《项链》主题意蕴还不止于警示意义。如果小说仅仅提供警示意义,那么小说中“别后”的情节(小说用隔行分为“还债务”)完全可以芟除,至少可以略写。显然,莫泊桑不想满足于小说的警示,他的人道主义关怀使他对女主人公的悲剧予以极大的同情之外,还要让她开放出绚丽的花朵。单纯中的浅薄酿成了悲剧,单纯中的真诚笃实也会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焕发出勇毅坚强、不屈不挠。莫泊桑在深切同情爱美女性的不幸中极希望她们在风雨中成熟起来,极希望她们在厄运面前不悲观不沉沦不堕落,极希望她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精神去征服困难去赢得新的胜利。因而,小说又包孕着对受过欺陷入困境中的爱美女性赋以极大勉励的意蕴。对爱美女性的警示和勉励,构成了莫泊桑小说《项链》内蕴的主题。四 上述主题阐释是基于我对《项链》小说独特的创作艺术的认识。向来的论者常常把这篇小说纳入批判现实主义框子加以阅读,因而给小说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贴上“小资产阶级”的标签,给小说主题刻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印记。其实,作家根本无意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此,在解读《项链》阐释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小说淡化了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现实主义为了“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十分重视环境描写,总是从人物所处的、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的环境去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凡阅读过《项链》的读者却很难言说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环境,至少难以清晰地勾画出这一环境。从小说外在因素(比如小说创作的年代)去推理,女主人公生存于十九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但小说自身却没有为人物布设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也没有布设一个人物活动其中的透示着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小环境。小说显然淡化了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不想从某一社会制度体现了社会关系本质的特定环境(即文艺学中所谓“典型环境”)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二)小说设置的“开端”的特异性。一般而言,小说的开端是小说情节的开始。而《项链》的“开端”并非如此。小说情节起始于“有一天傍晚”她的丈夫回家拿来了一张教育部长签发的舞会请柬。显然“开端”与这一情节没有丝毫关联,完全是游离于情节之外的一个独立板块。这一特异结构的指向何在呢?我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已经指出过:“开端’’是解读女主人公的一把钥匙。小说先把钥匙交给读者,表明作家惟恐读者误读。然而粗心的读者还是辜负了作家的一番苦心,忽视了“开端’,的用意,没有抓着“妇女天性爱美’’这把钥匙。试想,遗弃了“开端”提供的解读小说的钥匙,对小说主题的阐释岂能到位?(三)玛蒂尔德的悲剧是个人悲剧个性悲剧。立足于现实主义范式去解读《项链》、,总以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这不切合小说的实际。小说根本没有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本质;而外美内假的项链也没有谁去强加于玛蒂尔德,完全是她主动挑选的。她所以挑中那挂钻石项链,是她爱美本性使然,是她单纯的性格和气质所决定。设若她具备辨识真假首饰的能力会酿成悲剧吗?所以玛蒂尔德纯粹是自酿苦酒、自讨苦吃,而其主因是单纯、缺乏辨识能力。以上三点对我们解读《项链》,探寻小说的主题意蕴是十分有益的。当我们抓着“开端”提供的解读小说的钥匙,从“妇女天性爱美”去认识女主人公,因个人气质单纯而酿成悲剧,那么我们就不难懂得《项链》主题的恒久缘由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的人类岂不恒久地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吸取教训?《项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而又非常爱美的中学生,它的警示和勉励岂不是很有益处么?参考资料:百度

论文题目莫泊桑小说一生

《一生》是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莫泊桑优秀、最有生命力的小说。 小说以朴实细腻的笔调,描写一位出身破落贵族的纯洁天真、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少女进入人生旅程后,遭遇丈夫背叛、父母去世、独子离家出走等一系列变故,在失望中逐渐衰老的过程,概括出了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状态:人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坏。 整本书讲述了一个贵族女子从懵懂天真、浪漫纯情的修道院少女,变成满脸沧桑、垂垂老矣的妇人,曲折坎坷的一生。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也不可能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雅娜的一生是悲催的,不幸的,令人怜悯唏嘘的,陷入“情”与“欲”,“灵”与“肉”的漩涡中。 雅娜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母亲是个沉湎于风流往事的多愁善感的病弱女人,父亲男爵是一个乐善好施的老派贵族,他信奉卢梭的“顺应天性”的教育思想,在雅娜12岁时送去修道院,与外界隔绝,不与人事接触,以免受社会环境的毒害,计划把女儿培养成为快乐、善良、正直而温性的女性。 十五岁之前的雅娜一直生活在修道院中,与世隔绝,不曾踏入社会接触世俗中的“肮脏”“不堪”。她如一张白纸般天真无邪,纯情善良,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无数憧憬和美好幻想。 十七岁时,出修道院开始她的一生时,她仍然是个纯情天真、富于幻想的姑娘。幸运之神降临了,赐予她一位与他一见钟情的心上人,一个仪表堂堂的没落贵族青年子爵,他风度翩翩,彬彬有礼,正是她心目中的那个他。她们迅速坠入爱河,热恋后马上步入婚姻殿堂,从少女到新娘,她遇到了第一个冲突——情欲。刚刚情窦初开的她,一时难以接受子爵的欲望,敏感的她心灵一开始就遭受到情感的暴击。直到蜜月旅行中,雅娜才完成欲望觉醒的转变,在短暂的时间内情欲达到了协调。这段美好的日子,是她后来曾多次怀念的弥足珍贵的印记。 然而,甜蜜和幸福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像一场华丽的幻灭。她深爱着的丈夫立即现出自私吝啬,薄情寡义,残酷无情的本性。 蜜月旅行回来,他接管了庄园的产业、掌管了财务,之后苛刻雅娜的花销;稍不如意,就对雅娜和岳父岳母大喊大叫,还数落岳父坐吃山空。 病痛的她某天夜里无意间发现丈夫和小侍女睡在床上,她紧绷的那根弦蹦断在那一刻了,她的幻想破灭,她穿着单薄的睡衣跑到积雪的荒野上,此后她大病一场,早产生下儿子保尔,便像所有家庭中不幸的女人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儿子身上。 令雅娜绝望的是,他本性难移,后来与伯爵夫人私通,在奸情被伯爵发现后,遭到报复而死于非命。       一次次的失望令她对爱情不再抱有希望,转而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和心血全部寄托在儿子保尔身上。她对他百般宠爱,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保尔在一家人的溺爱中慢慢长大,15岁上中学后开始赌博成性且寻花问柳,最后同暗娼私奔。短短几年间,提前把自己继承的财产挥霍殆尽,还欠下大笔债务,逼得雅娜不得不忍痛卖掉祖传的庄园。 暗娼生下一个女儿。生活对她还不至于那么坏,她失去了所有,却最终还有孙女,成为她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晚年,在归来的小侍女的照料下,雅娜只能从儿子和暗娼生下的女婴身上,再次寻得一点点人生的温暖。         雅娜的一生追求的只是拥有一个爱她和她的丈夫,过着平凡的生活。然而,现实总是一次次让她失望,希望破灭,直至绝望。 雅娜的前半生被保护得太好了,她没看到过俗世的丑恶,也不肯相信俗世的丑恶,以为所有的一切都会很美好,世界很美好,爱情很美好,父母很美好,儿子也很美好;后来她发现,世界不美好,爱情很糟糕,父母隐藏着丑恶,儿子无情到绝望。 一个女人学不会独立思考,后果很重要!小的时候依赖父母,结婚依赖丈夫,丈夫靠不住又依赖儿子,从来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一生可以爱,可以付出,可以放弃,但不能迷失自我! 我们这一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美好,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糕,懦弱与坚强始终并存与平衡,总会有辛酸和悲哀,也总会有温暖和希望。 一生要怎么过,一生又是怎么过来的,这是摆在女人面前的真正的终身大事。 “一个人唯有经历磨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灵魂才会变得丰富,而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周国平 有人说变老是grow old,是生理性向下坠的力量,无人可以对抗。但成长是grow up,是精神向上的力量。这是一种岁月的积淀,使人心灵富足。攒足了坦然面对一切的底气,才能撑起老去时的干瘪灵魂。 是的,你得在磨难中不断成长,才不枉磨难陪你一场。女人只有灵魂独立,人格独立,经济独立才能过好这一生! 每个故事都有凄凉之地,每个故事都有哲理之源;每个故事都有精彩片段,每个故事都有咀嚼的价值。 世上唯一不能复制的是时间,唯一不能重演的是人生!趁有生之年,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岁月会被掩盖,过往亦会消失,回首心中那份执念,依然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没有事先可彩排的人生,亦没有事后可涂改的人生,且活且行且珍惜,尽可能地靠近我们所希望的人生!

《一生》(1883)是莫泊桑对长篇小说的初次尝试,这部小说试图通过一个女子平凡而辛酸的身世来剖析和探索人生。主人公冉娜属于那种心地单纯、温柔善良的女性典型,既无狂暴的激情,也没有过分的欲望,她的全部追求,不过是成为一个幸福的妻子,一个幸福的母亲。然而丈夫欺她,儿子抛弃她,她被儿子榨干了全部财产,不得不卖掉心爱的白杨山庄,和老使女一起节俭度日。冉娜受到这一连串打击,已经心力交瘁,虚弱不堪,这时儿子的女人死了,他把刚出世的婴儿交给了老母亲,冉娜满心喜悦,感到生活又有了生气。故事平铺直叙,丝毫没有剪裁的痕迹,却充分发挥了作者在“白描”技巧上的特长,使小说达到了“以单纯的真实来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加之作者善于运用富有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展示他最熟悉的诺曼底傍海村庄的迷人景色和人情风俗,更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一生》(1883)是莫泊桑对长篇小说的初次尝试,这部小说试图通过一个女子平凡而辛酸的身世来剖析和探索人生。主人公冉娜属于那种心地单纯、温柔善良的女性典型,既无狂暴的激情,也没有过分的欲望,她的全部追求,不过是成为一个幸福的妻子,一个幸福的母亲。然而丈夫欺她,儿子抛弃她,她被儿子榨干了全部财产,不得不卖掉心爱的白杨山庄,和老使女一起节俭度日。冉娜受到这一连串打击,已经心力交瘁,虚弱不堪,这时儿子的女人死了,他把刚出世的婴儿交给了老母亲,冉娜满心喜悦,感到生活又有了生气。故事平铺直叙,丝毫没有剪裁的痕迹,却充分发挥了作者在“白描”技巧上的特长,使小说达到了“以单纯的真实来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加之作者善于运用富有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展示他最熟悉的诺曼底傍海村庄的迷人景色和人情风俗,更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很好看的一篇文章啊~~~~~~~~~~

《一生》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长篇处女作,是其生平仅有的6部长篇小说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小说以朴实细腻的笔调,描写一位出身破落贵族的纯洁天真、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少女雅娜进入人生旅程后,遭遇丈夫背叛、父母去世、独子离家出走等一系列变故,在失望中逐渐衰老的过程,概括出了人们生活的一种基本状态:人生既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坏。茅盾推荐的中国读者要读的37部世界名著之一。入选日本城冢登等著名学者开列的世界优秀古典名著书目。参见百度百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