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弃土场选址规划方法研究论文结论

发布时间:2024-07-01 08:48:39

弃土场选址规划方法研究论文结论

取弃土(碴)场建设标准(试行)1、弃土(碴)场选址依据设计文件规划或与地方有关部门协商,结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详细选址和平面布置报监理单位审批。2、碴场一般选择在坡度较缓慢、易于形成坡度开发山坡荒地处,避开大面积江水地带的滞留谷地,并避免下游有重要设施成击中居民点。3、弃土、碴场应勘探,不得选在地质不稳定地区,留下安全隐患。并对弃碴场进行安全评估。4、取土场的位置、深度、边坡应结合当地土地利用、环保规划进行布置,不得随意取土及在水下取土。5、取土后的裸露面应按设采取土地整治或防护措施。取弃土场可设置剥离表层土集中堆放场。必要时,堆放场应设置临时挡护工程。6、土地覆垦覆土自然沉实土壤厚度不应小于,覆土后场地地面坡度不应大于5%.7、取土场、复耕土存放处应设置明显标志。弃土(碴)堆放处应设置明显标志。8、弃土(碴)场的高度应保证山体和自身稳定,不得影响附近建筑物、农田、水利、河道、交通和环境等。不能满足时应加设挡护或采取其他措施。9、为防上雨水冲刷弃料堆,在碴场周边挖截排水沟,必要时在碴场坡脚干砌或浆砌护脚矮墙防护。10、采用自下而上分层填筑的方式填碴,每层厚度3~5m,严谨采用自上而下的倾倒方式弃碴。11、河床内施工产生的弃土、弃碴应外运至规定的地点防止对河流状态造成改变,防止弃土弃碴淤积河床、污染河流水质。12取弃土(碴)场的平整、道路修筑、坡面防护和排水应配置推土机和反铲,专人统一管理。13、铁路宣传挂图参见《铁路交通安全宣传挂图》,标志参见《铁路建设项目现场安全文明标志》。其它行业参见行业标准,自制均为白底红字

一、垃圾场选址影响分析[6~18]

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优良,这里地形平坦、宽阔,第四系沉积物厚度巨大,地下水分布广泛。该区域的垃圾场选址几乎不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控制,除在自然地理、社会环境、经济学因素等方面影响与一般垃圾场的选址保持一致外,因地表填埋垃圾的溢出物质对地质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地下水和土壤植物方面,填埋垃圾是否会污染地下水问题将成为垃圾场选址的最重要考虑因素。因此,该区域垃圾场的选址将更主要受到第四系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和控制。

在平原区里,第四系沉积物结构变化与分布差异较大,黏性土类地层具有一定的截污容量防污性好,而砂性土类地层的防污性偏差。且这种防污性能又与土层厚度有关,它是土质与土厚变化的函数。显然,包气带土层的防污性能可用土层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来表示,对地下水污染防护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这个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不同土质结构分布区地层的这个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差异较大,它们对垃圾污染物的净化和阻隔能力亦差异较大,可将Hz值作为在平原区开展未来垃圾填埋场规划选址时,进行地质环境分区的主要依据参数。Hz越大的区域场地,具有较大的截污容量,对地下水的保护作用越强,选址垃圾场的威胁性就越小。

二、垃圾场选址评价原则[6~17]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和成功的处置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平原区的特点,我们认为平原区垃圾场选址的总体原则与一般垃圾场选址原则大体接近。但需在以下方面作加强工作。

(一)地质环境条件选择及分区

1.地质环境分区

地质环境分区参数的确定,应从能防止垃圾场物质对地下水污染起决定性防护作用的包气带土层方面来考虑,选择土层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来作为垃圾处置场地质环境分区的主要参素。该参数的标准,可根据现有国内外对垃圾场渗滤液中污染物的生物化学性质、污染物在地层中迁移转化、黏性土对垃圾污染物的净化和阻隔能力的研究结果等来确定。相关标准值见表4-3-1。在无法确定包气带土层是否具备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的地区,应利用其分布土层进行相关的实验或进行相近土层资料的对比来获得[6~9,15~18]。

表4-3-1 地质环境条件分区参数标准

2.地质环境条件选择

平原区的垃圾填埋场址一般宜选在:具备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的包气带地层结构区,如地下水位埋深大、包气带土层防污能力强,底部黏土层较厚且渗透系数较小(在10-7cm·s-1以下)的地区。

(二)场地可利用性

填埋垃圾场选址应满足场地容量至少使用10年以上,这样才能基本保证垃圾填埋处置的成本经济合算。而且要考虑土地的升值潜力,尽可能不占用良田和升值潜力大的土地。充分利用废弃土地、荒地或使用便宜土地等。同时,应避开溢洪道和洪泛区等。

(三)环境保护条件

垃圾填埋场选址应避免选择在人群密集居住区,垃圾填埋场应远离居民区500m以外。同时,远离飞机场10km以外。

三、垃圾场选址评价方法[6~18]

(一)选址评价思路

根据包气带土层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差异,对拟规划的平原区进行地质环境分区。再针对每一分区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场地建设条件、与城市的距离、交通运输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发展规划等情况,结合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2004)[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护法》[1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11]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等,利用系统工程的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评价。最后根据每个分区的分值大小,对它们的适宜性进行排序,选出适宜性较好的未来垃圾填埋场地区。选出的未来适合垃圾填埋处置的规划区———它不是具体的场地,但在该区域内能选出适合的场地[6~7,15~18]。

(二)垃圾场选址评价方法

1.进行目标区的地质环境分区

(1)分区参数确定

平原区垃圾场对地质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对地下水污染方面。进行平原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规划时,应着重考虑垃圾场溢出物质对地下水的污染防护问题。这个污染防护作用将主要由包气带土层来承担,它通过土质和厚度的联合阻滞效应来防控垃圾溢出物质对地下水的污染。不同土质与土厚地层具有不同的防护效应,地层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较好地表达了这种防护效应的差异。因此,我们可选择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来作为进行垃圾填埋场优选时,首先需进行的地质环境分区的依据参素[6~9]。

(2)分区参数标准值的确定

垃圾渗滤液中的污染成分较为复杂,一般可大体分为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及细菌微生物类等。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George Tchobanoglous,Hilary Theisen,Samuel Vigil,Integrated Solid Waste Management-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Management Issue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刘长礼等,垃圾卫生填埋处置的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1999年12月)揭示,地层对垃圾污染物的阻控、净化能力具有多相谱特征,其针对不同污染物类的净化能力不同,而由不同污染物类得到的地层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的大小不等。除细菌微生物类,由于其土层迁移性偏差,土层对它们的净化更多的是体现在物理截留与自然衰亡层面,可以不作考虑外。其他污染物质则易随入渗液迁移至较深土层部位,它们产生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大小不等。可采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土层厚度Hz来作为整个地层对垃圾污染物的有效阻控层厚度值[6~7,15~17]。

表4-3-1为一些学者(刘长礼等,1999)经采用大量平原区土层进行的针对垃圾液污染的阻控效应研究结果值[6~7,15~17]。表中数据揭示,黏土对垃圾污染物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平均值为(可取值为),粉质黏土对垃圾污染物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平均值为(取值为)。若场区地层的有效阻控层厚度达到或大于Hz,这样的场地区是非常理想的;而若场区地层的有效阻控层厚度小于Hz,但最低不能小于5m厚的黏土,因为建设场地时可通过铺设3m左右厚的黏土隔层使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达到Hz厚度效果,可使场地防渗性能符合要求(聂永丰等,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2000年9月);同时,研究结果揭示,5m厚黏土的阻隔能力相当于厚的黏性土或1m厚的胶泥土的阻隔能力。因此,我们一并把5m厚黏土、厚黏性土及1m厚胶泥土称为基本阻隔层或基本阻隔条件,达不到这个基本条件的地区,为不宜填埋垃圾地区[6~7,15~17]。

(3)进行地质环境分区

根据表4-3-1中的参数标准,再依据平原区的大量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钻孔资料及实际调查数据,可对平原目标区域进行地质环境分区,为进一步的垃圾场选址规划提供可量化比较的面积单元。

2.垃圾场选址的层次分析评价模型构架

由前述相关分析可知,在平原区选址垃圾填埋场的影响因素具有层次结构特征,开展平原区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适宜采用前述层次分析模型来进行。根据平原区的城市发展规划、地理环境和位置、交通运输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环境保护要求、场地建设条件以及平原区污染防护的重点问题,构造平原区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的层次结构图如图4-3-1所示,其相应的层次分析计算,可采用前述层次分析计算公式(4-2-1)、(4-2-2)式来进行。

图4-3-1 平原地区城市垃圾填埋场优选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图

3.垃圾场选址评价因子的实际权值标准构建

根据上述相关分析,开展平原区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时,还需对影响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因子进行量化处理,才能最终实现在平原区选址垃圾填埋场的量化评价。而对于这个量化处理,又需要通过参照各影响因子的实际贡献权值标准来进行。由此,我们需要依据平原区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影响因子特点,来构建进行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时,各影响因子的实际贡献权值标准表。按照前述在平原区选址垃圾填埋场的影响因子特点,需构建的相关影响因子的实际贡献权值标准表如下(表4-3-2~表4-3-6示):

(1)地质环境条件(B1)

表4-3-2 地质环境条件影响表

(2)环境保护条件(B2)

表4-3-3 环境保护条件影响表

(3)交通运输条件(B3)

表4-3-4 交通运输条件

(4)建场条件(B4)

表4-3-5 建场条件影响表

(5)社会环境影响(B5)

表4-3-6 社会环境影响表

4.垃圾场选址评价标准

根据有关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适宜性的等级标准采用百分制是较适合的。按照习惯的百分制表述方式,我们构建了平原区垃圾填埋场(区)选址评价的适宜性等级标准,见表4-3-7示。

表4-3-7 适宜性等级标准

5.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

先依据包气带土层的有效阻控层厚度对平原目标区进行地质环境分区。然后针对每一分区,结合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2004)[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护法》[1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9]、《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11]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等,依据各分区地质环境条件,在主要考虑环境地质条件、环境保护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建场条件及社会环境条件等五大因素影响,各大因素之下又包含若干子因素影响的框架模式下,利用系统工程的层次分析法,对各分区选作垃圾填埋场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按同级并列、下级分类递阶归属及排列,并构造如图4-3-2的层次结构框图。依此分层结构图,对分类递阶及排列的各影响因素,按照9标度法则进行重要性排序与赋权,并参照各影响因子的实际贡献权值标准(表4-3-2~表4-3-6示)进行实际贡献权值赋分,通过逐层量化计算各递阶层影响因子的权重和分值。代入到前述(4-2-1)、(4-2-2)式中,计算出各区选作垃圾填埋场的适宜性等级分值。最后按各分区值大小排序,选出不同适宜性等级的垃圾填埋场区。规划选出的垃圾填埋处置区不等于就是垃圾填埋场地,但在该区域内能选出适合的垃圾填埋场地。

四、垃圾场选址评价应用实例[6~7,15]

下面我们以北京市平原区的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适宜性评价作为例子,来阐述整个选址评价的过程。

(一)北京市地质环境概况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的西北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一年四季分明。平原区位于华北沉降带上,受新华夏构造和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大石河、沙河、错河、水河等河流冲洪积的控制形成了广袤平原。平原区第四系沉积物厚度较大,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其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复杂。从山前向平原纵深分别为:山前地富水,防护性差;山前冲洪积扇顶部富水带,径流量大;冲洪积扇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溢出、蒸发损失较大;冲洪积平原区,由浅部潜水和深部多层承压水组成,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灌溉回渗水补给,以垂直循环为主,水平径流条件差。各区域包气带土层的厚度变化较大,防护性由山前向平原区纵深呈增大趋势。

(二)规划区分区评价

依据北京市平原区的大量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应用表4-3-1中相关分区标准值,对北京市平原区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差异进行了分区,共划分出9个Ⅰ类理想区、7个Ⅱ类较好区、9个Ⅲ类基本合格区,共25个地质环境亚区,如图4-3-2所示。此分区将为北京市未来垃圾填埋场的优选规划,提供不同地质环境条件的目标区域。

(三)规划区分区适宜性评价

1.单个分区适宜性评价

下面以北京市平原区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初步划分出的未来垃圾填埋场规划区中的Ⅰ1编号区为例,进行平原区单个垃圾填埋场的优选适宜性评价示范。

(1)构造适宜性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

根据北京市平原区的城市发展规划、Ⅰ1区的地理环境位置、交通运输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环境保护要求、场地建设条件等,我们构建了如图4-3-1所示的层次分析结构图。

(2)进行影响因素及其归属子因素的理论权值计算

利用层次分析法,依照平原地区环境地质特点,按照地质环境条件、环境保护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场地建设条件及其他条件等为第一层面组合,再依此层面各因子的下属因子集合分别为次一级层面组合(再次一级的层面组合依次类推),得到一系列呈递阶式排列的不同层面影响因子的组合。再按9标度法则构造出一系列判断矩阵,通过一定方式的计算及相关检验,得到影响平原地区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因素及其递阶归属因子间的相对权重值(表4-3-8)。

表4-3-8 Ⅰ1区作为填埋处置垃圾场的适宜性评分结果

(3)进行单个分区的适宜性评价

依据上述计算出的垃圾填埋场选址影响因素及其归属子因素的理论权值,结合Ⅰ1区的实际情况,参照表4-3-2—表4-3-6的各因素的实际贡献权重值,分别代入(4-2-1)、(4-2-2)式,即可计算得到Ⅰ1区的最终得分是分,再根据表4-3-7所示的适宜性等级标准,确定它是一个较适宜的场地。

2.全部分区的适宜性评价

采用相同的方法,对北京市平原区其他编号的地质环境分区进行平原区优选多个垃圾填埋场的适宜性评价,结果见表4-3-9。将表4-3-11的评价结果进行优化排序后,可得到填埋垃圾适宜性最佳的规划区是Ⅰ7、Ⅰ9编号区,适宜性好的规划区是Ⅱ7、Ⅰ8、Ⅱ6、Ⅰ3、Ⅰ6编号区,其他为适宜性较好和勉强适宜编号区。

图4-3-2 北京市平原区未来垃圾填埋场优选规划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区图

表4-3-9 北京市平原区垃圾处置规划区优选评价结果

五、结论

城市垃圾的地质填埋处置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在垃圾填埋处置的选址中,地质环境条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以上垃圾填埋场址优选的适宜性评价方法,是通过建立拟规划场地土层的“有效阻隔层足额厚度Hz(m)”,来作为进行垃圾填埋选址中首要考虑的地质环境条件因素,这个设计较符合平原区的环境地质特点。由此而建立的相应评价方法,较适宜作为平原地区城市垃圾填埋处置的优选评价方法,此将为平原地区的垃圾填埋处置提供科学的选址评价思路。

一、垃圾场选址影响分析

与岩溶山区相比,一般山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同样复杂。但在进行城市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时,无须考虑岩溶作用的影响问题。仅需重点考虑基岩裂隙、节理、断裂构造等对垃圾填埋场的影响。与平原地区相比,影响垃圾填埋场选址因素的差异突出表现在:①地形复杂。天然负地形有利于减少垃圾场的修建费用,山脊或山梁可阻隔垃圾臭味,降低对附近居民的影响,但却增大了场地道路的修建费用。②地质灾害多发。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影响垃圾填埋场的稳定性。地质灾害发生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泄露的污染物还会严重污染周围的地下水和土壤。③基岩裸露、松散土层薄,难以满足建场或填埋垃圾时的覆盖土取材需要,以及影响垃圾场底土层的天然自净化能力降低等方面。

二、垃圾场选址评价原则

一般山区的垃圾填埋场选址原则基本与岩溶山区相同,除在地质环境条件方面无须考虑岩溶作用、岩溶塌陷的影响,需重点考虑基岩裂隙、节理、断裂构造等的影响、避让外,其余与岩溶山区相同。

三、垃圾场选址评价方法

(一)圾场选址评价思路

参照岩溶地区的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方法,依据垃圾填埋场建设宗旨和选址基本原则,结合一般山区的环境地质特点,提出一套适用的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方法,可为一般山区的城市垃圾填埋处置选址提供服务。

(二)垃圾场选址评价方法

1.垃圾场选址的层次分析评价模型构架

根据以上分析,借鉴现行一般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方法及其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特点,构建适用于一般山区的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方法和相应的层次分析模型。新构建的评价方法共设6大类评价因子层面和28小类评价因子,并按影响因子的不同特点,构架为A、B、C三层分析模型(图4-4-1示)。其相应的层次分析计算方法,依然采用前述层次分析评价模型(4-2-1)、(4-2-2)式进行。

2.垃圾场选址评价因子的实际权值标准构建

按照上述在一般山区选址垃圾填埋场的影响因子特点,结合一般山区的城市发展规划、经济实力、土地资源及环境地质条件等,构建相关影响因子的实际贡献权值标准值如下(表4-5-1、4-5-2)。

表4-5-1 一般山区环境地质条件-水污染防护性权值确定

注:(CJJ17—2004)代表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2004)。

表4-5-2 场地稳定性影响权值确定

续表

3.垃圾场选址评价标准

根据有关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适宜性的等级标准采用百分制是较适合的。表4-3-7是填埋处置场(区)适宜性等级标准。

4.垃圾场选址评价流程

与岩溶地区的垃圾场选址评价流程相同。

四、一般山区垃圾场选址评价应用实例

下面就上述分析提出的选址评价方法,以石家庄山区为例,进行一般山区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应用实例分析。

(一)石家庄市自然概况

石家庄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部为山区、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东部为平原。市区在东部平原滹沱河冲积扇地带,地势平坦,自西向东略有倾斜。市区西部数十千米内,为太行山南段山区。

(二)石家庄市西南山区垃圾填埋场选址适宜性评价

根据石家庄市的地质、地形等相关资料,针对距市区西南部太行山南段山区进行的实地踏勘与调查,选出杜家庄西、水峪、岺底采石场、岺底北、山神庙、果园-蜂场平谷等6个拟选垃圾填埋场地。各拟选场地概况见表4-5-3。拟评选垃圾填埋场址全部位于山区,可采用一般山区评价模型对待。针对该一般山区环境地质特点,我们应用前述相关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方法构建如图4-4-1的层次评价结构图和计算了相关各影响因子的理论权值。结合表4-6-1实际环境情况,对应表4-4-1~表4-4-4、表4-4-5~表4-4-9及表4-5-1、表4-5-2查出各拟选场地按层次分析模型评价的基层影响因子的实际贡献权值,连同相应理论权值,一同代入目标函数(4-2-1)、(4-2-2)式计算,得到各拟选场地的适宜性评价分值(表4-5-4示)。再对照表4-3-7标准,即可得到石家庄市一般山区的垃圾填埋场选址适宜性评价结果(表4-5-4)。

由表4-5-4评价分值,对应表4-3-7可得出杜家庄西、岑底采石场、山神庙等6个场地可作为石家庄市一般山区较适宜的填埋垃圾后备场地。其中,水峪、山神庙场地为较适宜级场地,其余为勉强适宜。

五、结论

通过前文论述及应用实例验证,本节垃圾填埋场址选择方法适宜作为一般山区城市垃圾填埋处置场址的优选方法,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表4-5-3 石家庄市太行山山区拟选垃圾填埋场概况表

表4-5-4 石家庄一般山区垃圾填埋场地选址宜性评价结果

弃土场选址规划方法研究论文题目

当年参加土改的干部,还有多少人健在?土地法大纲手册。是古懂宝书了?

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眼睛”,是读者关注的首个要点,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论文而已,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导师的评审结果,那么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如何拟定比较好呢? 本文精选了230个优秀选题,供该专业的毕业生参考。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一: 1、基于现代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2、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对抗震问题的分析 5、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7、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9、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探析 10、土木工程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应用探讨 11、土木工程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的应用分析 12、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1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 14、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5、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探讨 16、论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17、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18、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 19、试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20、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有效应用 21、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22、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研究 23、土木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研究 24、浅议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25、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26、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实践与规划分析 27、大型土木工程施工中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与改革措施 28、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30、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31、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论述 32、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 33、土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法分析 34、提高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35、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简述 36、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分析 37、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3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做好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39、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40、浅析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绿色环保技术 4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研究 42、提高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研究 43、注浆技术在建筑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工艺初探 44、浅谈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45、土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创新实践研究 46、关于土木工程施工中钢结构技术的探讨 47、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究 48、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探究 49、论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 50、浅析建筑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案 51、土木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中BIM技术的实践应用分析 52、关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53、土木工程监理程序及控制要点分析 54、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55、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措施分析 56、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57、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58、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59、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60、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要点与现场控制策略 61、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62、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63、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64、浅谈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策略 65、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 6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要点的分析 67、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68、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69、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 70、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探究 71、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7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的探究 7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测量施工分析 74、土木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75、对土木工程现场管理的问题探究和应对措施 76、高层建筑施工土木工程问题初探贺建彪 77、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分析 78、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监管的有效措施 79、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 80、土木工程建筑中深基坑施工技术分析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二: 81、浅谈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 8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相关分析 83、土木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84、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析 85、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86、关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探讨 8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88、土木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89、浅析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90、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的应用 91、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92、土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探究 93、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及施工技术要点阐释 9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与经济性分析 95、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探讨 96、试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97、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98、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抗震问题分析 99、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100、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101、探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102、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103、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04、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探究 105、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06、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建筑与土木工程抗震分析浅谈 108、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安全性与经济性分析 109、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110、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1、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112、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113、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 114、基于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115、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论述 116、土木工程施工项目中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17、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简述 118、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分析 119、浅析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120、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 12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22、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探究 123、浅谈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管理和质量管理 124、无人机在土木工程应用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25、关于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 126、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127、土木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128、对土木工程监理管理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129、解读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130、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 131、浅谈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3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研究- 133、对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探讨- 134、基于项目实践的土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探讨-- 135、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6、标准化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137、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研究 138、解析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139、试析土木工程项目中的钢结构施工技术 140、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解析 14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14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管理-- 143、论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144、土木工程发展状况与趋势 145、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研究-- 146、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 14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 148、浅谈土木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149、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150、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管理策略探讨-- 151、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分析 15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53、探究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 154、浅议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的研究进展 155、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56、论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57、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探究 158、《铁道车辆毕业论文题目》 159、燃料电池铁道车辆的开发 160、铁道车辆液压减振器油液热平衡研究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题目三: 161、空气弹簧附加气室对车体振动行为的影响研究 162、基于非线性因素的铁道车辆运动稳定性研究进展 163、铁道车辆节能技术研究及展望 164、铁道车辆吸能式防爬器垂向屈曲研究 165、混合动力列车的应用前景展望 166、常规铁道车辆的节能技术 167、用阻燃性镁合金实现铁道车辆轻量化 168、东日本铁路公司ATACS的最新动向 169、铁道车辆车钩缓冲系统常见故障与检修 170、最新研发的转向架技术 171、使用压力传感器的转向架构架损伤的检测 172、基于测力轮对的铁道车辆运行安全性验证 173、铁道车辆整车铆接质量分析诊断系统的研究 174、车轮扁疤对铁道车辆齿轮箱动态特性影响 175、铁道车辆用轴承及其技术动向 176、基于SIMPACK的铁道车辆曲线通过能力研究 177、铁道车辆空气弹簧系统常见故障分析方 178、铁道车辆系统垂向非线性动力学的定量分析 179、基于HyperMesh与ANSYS的镐窝回填车车架有限元分析 180、铁道车辆车体焊接结构疲劳强度分析方法与可视化研究 181、铁道车辆主电路和牵引系统最新研究趋势 182、电阻点焊质量稳定性研究 183、转向架技术的研究开发 184、铁道车辆车轮的锻造及热处理技术 185、铁道车辆用牵引电动机的最新技术动向 186、铁道车辆上压电橡胶的应用 187、在设计阶段提高车辆乘坐舒适度的振动分析模型的构建 188、转向架中心距对机后一位单编组运行车辆轴重转移的影响 189、火车车轴加工工序图CAD系统开发与应用 190、基于数理统计的铁道车辆车轮轮缘厚度旋修值研究 191、试论磁粉探伤技术在铁道车辆零部件检修中的应用 192、车辆通过曲线时提高乘坐舒适度的方法研究 193、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铁道车辆轴箱弹簧参数化设计 194、三菱公司的铁道车辆用空气压缩机技术与产品 195、基于传感器的铁道车辆转向架维修技术 196、铁道车辆动力学模型设计及优化分析 197、磁粉探伤技术在铁道车辆零部件检修中的运用 198、欧标铁道车辆车轴用钢EAN的研制与开发 199、基于模态连续追踪的铁道车辆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现象研究 200、吊挂方式对铁道车辆设备模态和传递特性的影响 201、铁道车辆用转K型承载鞍鞍面加工 202、蛇行运动对铁道车辆平稳性的影响探究 203、铁道车辆规范驱动三维布管技术研究 204、奥氏体形变对铁道车辆用高耐候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205、混合动力铁道车辆的发展趋势及最新研究 206、欧洲货车转向架低噪声技术研究 207、空气弹簧在击穿状态下的车辆运行仿真建模 208、铁道车辆车轴轴箱用油封的技术动向 209、提高铁道车辆内饰件的质量及生产率——摩擦搅拌点焊面向内饰件的应用 210、铁道车辆的维修保养与修理焊接技术 211、运用全方位声源探测系统评价车内噪声特性 212、铁道车辆车钩缓冲系统常见故障与检修 213、镁合金材料在铁道车辆上的应用探究 214、铁道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动态曲线模拟方法 215、铁道车辆用SFH-C型电子防滑器主机研制 216、铁路特色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探析 217、铁道车辆用高强高耐候钢焊接连续冷却转变规律 218、日本铁道振动的控制和振动特性的利用 219、利用对中式气动作动器改善铁道车辆的横向乘坐舒适度 220、铁道车辆的拖车车体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 221、对某型车橡胶金属件生命周期的研究 222、UIC和我国铁道车辆卫生设备标准对比研究 223、铁道车辆承载摩擦副摩擦系数测试方法研究 224、浅析铁道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25、铁道车辆的焊接技术现状与前景 226、铁道车辆地板布起泡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探讨 227、基于UM的磁流变阻尼器模糊控制 228、旅客舒适度与车辆设计问题探讨 229、铁道车辆单元制动缸用耐低温橡胶皮碗的研制 230、铁道车辆用钩缓装置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

新土地法,还是旧土地法?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你这个范围太宽。给几个别人以发表文章的论文题目吧,做个参考。《土地法》中的一个矛盾——论《土地法》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缺失《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再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法》的传播及其影响《井冈山土地法》历史经验分析土地法的理念更新与制度完善《井冈山土地法》产生不足原因探析我国土地法中行政合同的现状及相关思考执行“新《土地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好了,先这么多了。做论文的有大小取舍。别太大容易太泛,没闪光点;别太小容易自杀,写不出来。

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研究论文

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国土空间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安排,具有战略性、整体性、约束性、引导性等基本特性,是其他各类空间性规划的上位规划,是国土空间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制定其他规划的基本依据。区域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各类涉及空间要素的其他总体规划都应纳入或整合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不再单独进行编制。2) 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是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针对国土空间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特定问题而制定的规划,如生态保育规划、交通港口规划、水利工程规划、国土整治规划、风景旅游规划等。专项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同时又是总体规划在某一特定领域的细化,是对总体规划的某个重点领域所做的补充和深化,具有针对性、专一性和从属性。它具体可以区分为区域性专项规划和行业专项规划。区域性专项规划包括海岸带规划、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规划、城市群和都市圈规划,以及跨行政区域或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等;行业专项规划是以空间利用为主的某一领域专项规划,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军事设施,国防安全设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3)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局部地区具体地块用途、强度、空间环境和各项工程建设所做的实施性安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详细规划具有微观性和地方性,范围一般比较小,直接服务于具体项目。一般来说,详细规划具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内容,明确的各类用地指标调整方案,明确的工程布置或综合措施方案,明确的工程投资概算和资金保障。其内容应当包括: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地下管线控制要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即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即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即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即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从部委体制改革到“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规划及相关学界对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热度高涨。文章首先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空间性规划的形成与演变,并将其划分为计划经济下的空间“落实”“双轨制”下的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增长主义”导向下的空间依据、“多规冲突”下的空间管制矛盾并发及“生态文明”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五个阶段;其次通过文献梳理及可视化表达,将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概括为内涵逻辑及范式研究、编制体系研究、编制技术方法研究、管理体制与立法研究四个方面;最后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应在理论方法、规划体系、实践探索及学科发展四个方向展开深入研究,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和发展献言献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空间性规划的形成与演变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计划经济下的空间“落实”新中国的空间性规划起步于计划经济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的城市亟待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也相继确定了一系列重大建设任务,在“全面向苏联学习看齐”的政治口号下,城市规划作为国民经济计划实施的手段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也重新建立。例如,“一五”时期为落实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而确立的八大重点城市规划,主要包括北京、西安、包头和大同等8个城市,可以说,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是作为“落实”一些重要的建设项目空间载体而存在的。

新一轮空间规划包括五级三类,即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以及乡镇级等共五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详细规划等共三类。该报告称,即使不考虑乡镇级市场,其余四级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260亿元至350亿元,这将是一个比国土三调规模更大的市场。泰伯智库分析师表示,以上预测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市场调研以及九个空间规划试点省份的项目数据分析。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选取吉林、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西、海南、贵州、宁夏作为空间规划试点省份。其中,海南、宁夏是更早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的试点。试点省份的国土面积、资源本底、地形地貌、发展水平、陆海统筹等方面情况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试点目的是探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经验、校验试点成效并向全国复制推广。目前,各省级试点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泰伯智库统计后发现,从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九个空间规划试点省份的相关中标项目共有113个,中标总金额为亿元。从中标金额占比来看,规划编制类约占59%,信息平台类约占27%,另外还包括规划研究、地理数据、监理、硬件、法律服务等。从项目金额来看,百万级项目占比最高,占比约为66%。泰伯智库还对国土空间规划市场的供应商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类项目中,以规划设计院为代表的事业单位占据明显优势,规划编制类项目中标金额占比超过70%;但在信息平台类项目中,民营企业几乎占据绝对优势,中标金额占比高达93%。泰伯智库在报告中透露,目前关于国土空间规划总体工作方案、技术标准、预警监测基础指南等系列标准文件已经基本编制完成,但尚在修订过程中。一旦发布,料将显著加快国土空间规划市场的进程。报告最后还展望了国土空间规划市场的未来趋势。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在国土空间规划上,深规院做出了不少探索,发表了多篇研究文章,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助力。

城市规划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研究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的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 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5、拟定新区开发和旧城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设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短期建设项目,为各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特点摘 要 结合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分析总结了其规划研究过程的一些方法和特点,以期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科学思路。轨道交通网络规模2020 年为130 km ,远景年为215 km 。城市地区轨道网规模为325 km。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由7 条路组成,总长215 km ,设站178 座,设置车辆维修基地3 处,车场10 处;规划大型客运枢纽5 个,布置跨长江线路3 条(控制预留4 个通道),跨汉江线路2 条。关键词 武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Wuhan City rapid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analysis summed up the study of their planning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methods with a view to explore the suitable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s rapid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scientific ideas. Rail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ize in 2020 to 130 km, the vision was 215 km. The orbital network of urban areas the size of 325 km. Wuhan City,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 program by the seven road component, with a total length 215 km, set up 178 stations, set up vehicle maintenance base 3, 10 yards; planning five major passenger hub, layout lines cross the Yangtze River 3 ( Control set aside four channels), cross the Han River Line words: Wuhan, rail transit, network planning1 线网规划特点(1) 线网布局与武汉三镇8 个主要发展方向相吻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延续了长江两岸三镇鼎立、均衡发展的城市格局。受湖泊、山体的自然阻隔,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城市发展主方向。见图2 。从图2 中可以看出,武汉三镇的发展主方向是:·汉口地区———沿解放大道上延的吴家山、古田方向;沿解放大道下延的堤角、后湖方向;沿常青路向北的常青花园、天河机场方向。·汉阳地区———沿汉沙公路向西的蔡甸方向; 沿318 国道向南的四新、沌口方向。·武昌地区———沿珞喻路向东的东湖、关山方向;沿武咸公路向南的青菱、白沙方向;沿和平大道向北的青山方向。在上述的城市8 个主要发展轴向上,集中了武汉市目前和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新区、新城。根据统计分析, 至2020 年,在城市发展轴向上分布的人口和岗位数量占主要规划总数的80 % 。基于对这一城市布局形态的研究,规划方案与城市用地布局紧密结合,其线网布局覆盖了全部的8 个发展轴向。(2) 线路走向与城市客流主要流向一致未来客流主要流向的分析主要是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加拿大交通规划专业软件, 根据1998~1999 年城市综合交通调查资料,建立武汉市客流交通预测模型。通过客流预测分析,掌握未来城市公交客流需求和空间分布形态 。通过客流主要流向的研究,确定了轨道交通的走廊。(3) 线网规模与总体控制的合理规模相吻合按交通需求及线网覆盖率,类比国内外相关大城市的一些基本参数,并结合武汉市地域广阔的特点,推算出网络合理规模。通过线网合理规模的研究,掌握了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合理的控制指标。各预测年的控制指标如下:线网规模远景年为200~ 220 km ,2010 年宜为50 ~ 60 km , 2020 年线网规模宜为100 ~ 130 km 。城市地区(2 256 km2) 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为300 km 左右。规划方案的线网总体规模为215 km ,2010 年建设51. 3 km ,2020 年建设130 km ; 城市地区轨道网规模为325 km 。可见,规划方案的线网规模均在合理规模内。(4) 线网布局能满足过江客流武汉三镇鼎立,长江两岸均衡发展的城市格局导致越江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的首要问题。现状跨长江公交客运总量约60 万人次/ 日,全部由常规公共交通承担,跨江公交线路达到72 条。在解决未来跨江交通出行方面,应以轨道交通方式为主,逐渐提高轨道交通承担的跨江客运量比重, 减少常规公交长距离跨江出行。跨江专题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不同时期有多少跨江客流量,需要几条跨江通道才能满足需要,跨江通道设置在什么位置最合理,建设时期如何选择。根据对未来跨江交通需求的预测,结合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通行能力,远景年宜设置3~4 条地铁过江通道。根据对跨江客流空间分布的分析,轨道跨江通道应优先设置在长江一、二桥城市中心区,以减少绕行,方便居民跨江出行。为满足上述跨江交通的需求,规划方案布设了3 条(控制预留了4 条) 过江通道。第一条过江通道,即轨道2 号线位于长江一、二桥间。(5) 线网与大型客流集散枢纽有良好的衔接轨道交通线路必须联系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和客流集散点,通过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形成换乘方便、辐射性强的大型客流枢纽,对稳定轨道交通线网结构、快速便捷疏导客流、方便居民换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认为,在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中重点需要考虑的大型客流枢纽包括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汉口商业中心、武昌洪山广场和汉阳十里铺等。规划方案中,这些大型交通枢纽均有2~3 条轨道线接驳。(6) 线网对城市新区、新城开发的促进根据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要求,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创造城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的城市地区发展思想。在规划中,随着主城地区的人口趋于饱和,还将大力发展城市新城。形成以主城为核心,以新城为支柱,主城紧凑发展,新城各具规模,交通联系方便的城乡一体化地区。城市轨道网建设必须考虑主城与新城间的出行要求。通过对城市地区的研究,确定了主城线路向外围延伸的规模和走向。规划方案中,每一条轨道线路的外围端点均与新城有着便捷的联系,而城市的重点发展新区均有轨道交通线经过。由此,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城市新区新城的发展。(7) 充分考虑了国铁资源的利用国铁参与城市交通,在国外由来已久,如东京的山手环线、东京50 km 范围内的武藏野线铁路外环线(70 余km) 、横穿东京东西的中央本线等, 线路共长几百公里,服务于城市交通。武汉市是我国中部腹地的中心城市,铁路四通八达。现辖区内铁路营业里程达1 078 km , 主城区铁路网密度为3. 8 km/ km2 。随着城市铁路及城市综合运输业的发展,铁路交通已经日益富有余力。城市轨道交通应充分利用这一既有资源。基于国铁的专题研究,规划方案中对已有资源的利用作出了初步的规划设想。设想武汉市主城区既有铁路中可能开辟市郊客运线5~6 条,线路长度约140~170 km 。(8) 线网进行分层布局和定性分析规划方案从结构上可分为镇间骨架线路、镇内主干线路及网络辅助线路等三个层次。参见图1 。(1) 镇间骨架线路由沟通两江四岸的轨道2 、3 、4 号线构成“ 三线环绕,镇镇互通”的镇间骨架线路(全长约90 km) , 跨越两江,连通三镇,骨架线路两两相交,三线扣环,不仅连通了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京广铁路高速客运中心等对外交通枢纽,而且衔接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的中心区以及汉口博览中心、汉口后湖居住新区、汉阳四新居住新城、沌口汽车城、洪山广场、中国光谷等重要客流集散枢纽。这3 条线路重点解决跨江交通及长距离交通问题,加强三镇间的联系。(2) 镇内主干线路由轨道1 、5 号线组成江南江北两条镇内轨道干线(全长约65 km) ,分别贯穿汉口及武昌镇内的东西方向。两条主干线沿镇内客流主流向布设,且穿越轨道交通镇间骨架环,在充分满足镇内客流需求的同时,又为镇间客流提供了便捷的换乘,减小了主干道的客运交通压力。上述镇间骨架及镇内主干线路构成了“三线联三镇,镇镇互通;两线贯两岸,支撑发展。”的轨道交通网络主体。该主体的网络线路疏散旧城、辐射新区、四通八达,带动武汉三镇8 个主要发展方向的城市建设,提供便捷通达的交通服务。(3) 网络辅助线路轨道6 、7 号线构成线网辅助线路(全长约60 km) 。6 号线沟通汉口、汉阳旧城及后湖新区,增加跨汉江通道。7 号线联系汉口北部与武昌东南部,增加了跨长江通道。两条辅助线路扩大了轨道交通网络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全网络的服务水平。2 规划方案评价2002 年10 月29~30 日,在武汉市召开了《武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审会。专家组评审认为:规划方案的线网总体规模合理,结构形态符合武汉市城区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布局;线网方案有机地融合于城市总体规划;线网方案具有较好的可实施性;线网评价体现了武汉城市特点;交络方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规划技术路线正确,其通预测贯穿网络规划的全过程,对优化轨道交通网规划成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参 考 文 献1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2 陆化普.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3 易思蓉. 地铁路网规划的多目标综合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 , (2) :31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城市规划方法与其它方法相反,它不会听凭人们将它禁锢在科学或内部专业的逻辑中,其知识不能通过大学之类的教育来传授,而且不能对城市整治提案的理由进行论证。我们将看到,决策方式问题有其社会和政治的参考标准,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此人们不能将城市规划简化成一种自身拥有论据的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很多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他们大都可以从生态控制论的方法论中找到答案。比如80年代天津市城市建设中总结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利用各方面发展自己的积极性,借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难题,就是把每个个体在发展中对城市的冲击,予以缓和并利用其力量,去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某个问题。其实就是运用了生态控制论的以柔克刚的机巧原则。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德国一位生态控制论的专家F.Vester曾在一篇论文中说道,他研究生态控制论的兴趣,是源于对细胞的观察,“生物的活细胞,就像一个具有自我调节生产、充分利用能量、管理灵活的精密工厂的模型,但我们人工系统可能永远达不到这种水平”。应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市场经济下的城市,由于克服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对于计划实施时信息反馈慢的弊端,信息在市场中传递快,使得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地加强,是城市能够按照生态规律运行的一个基础。这就是我们进行城市规划工作必须重视的新特点。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的时候,就要改变只从城市的计划部门找依据的做法,要更加透明,与社会有更广泛的交流,把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作为城市发展的系统辨识、以及寻求协调社会各种私人、团体和公共利益的过程,由于城市规划追求的是公众利益,因此,它完全有可能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所谓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的公平原则,去解决全球与区域,区域与城市,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的种种矛盾与冲突。 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城市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上,我们往往在城市子系统研究上下功夫多,资料也丰富,实际上把握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和功能,是要讨论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有如大量不同灰度的方格组成的一张照片,每个方格的边界和灰度都很清楚的时候,是看不到它所反映的画面内容。只有这些方格的边界得到相互的融合,我们才能看清这张照片的整体面貌。此时的方格就像城市中的子系统,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把握住整个城市。传统的城市规划恰恰就缺少这种方法。而生态控制论指出,规划中提高城市自我调节能力,就要明确城市的整体功能,任何对城市整体功能无益的结构性增长都要通过各种方法加以限制和禁止。也就是说子系统的增长要服从于城市整体发展的需要。 城市规划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的协调发展。城市系统存在多种正负的反馈环,其中负反馈是维系系统稳定的关键,在城市发展不同时期起到主导的作用的,一定是某些限制因素,它决定了城市的承载能力,是规划中必须加以利用或解决的关键。随着限制因素的解决,城市系统就会有一个新的发展。这些限制因素,有的是资源或承载力,也有的是政策因素,比如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城市改建,当没有找到合理解决途径时,就会成为一种限制因素,当解决后,旧城改建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规划中,城市中各要素,如人与环境、不同用途的土地使用都应该达到协调共生。但是,共生与竞争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土地使用往往是多种适宜性的,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不同利益组分间和不同目标间暂时的妥协,即城市系统的多目标决定了在解决问题是不可能存在绝对的最优,就是说,研究的精力应放在弄清楚问题和事物发展调节过程,不是放在控制最优的结果上,即能够提出多个非劣解,供决策者进行优势的比较来“拍板”。

研究层面、研究内容、切入点、研究理论和方法。

物流园区选址与规划毕业论文

前瞻网摘要:物流园区是指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于2012年对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进行了第三次调查来看,入选《2012年度中国物流园区(基地)名录》的各类物流园区共计754家。对比2006年的207家,增长264%;与2008年的475家相比,增长 前瞻网发布的 中国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经营模式分析报告‍ 物流园区数量分布的结构性变化既受外在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有园区自身调整的原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空间上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以纺织服装出口业为例,为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东南沿海地区大量服装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当地区域经济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客观上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另外,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经济区,服务创新速度较快,部分地方政府开始综合考虑园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物流园区的优胜劣汰、优化整合,从粗放式发展走向优化提升,从而表现出园区数量有所下降的现象。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降低 流通费用10项政策措施。据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有望于近期出台。作为我国首个物流园区行业规划,规划有望在金融、用地、水电、交通等配套设施方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目前,流通产业发展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也落到实处,细化措施或将陆续出台。随着《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出台,物流园区经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这将为相关公司带来实质利好

大概的步骤有这些:一.仓储规划、设计、经营、投资以及管理。(尽量具体到都有什么产品,什么品牌以服装、家电、食品,医药 配件等为主要调查对象,尽可能全方面的了解)。 二.第三方物流的市场与现状。 1.市场需求: 其实就是客户对物流企业或物流园区的需求 仓储及库房的条件,接货与配送货的需求度、需求量,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的需求(未来探寻物流成本),价格问题(物流成本,运输费……),园区的环境,各种辅助设备及设施的外租收费标准这块 结算方式,是否在园区就有财务窗口每天是怎么结算这些账务的?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货物的出入库管理流程(简单,节省费用), 出入库的时候仓库是怎么规划的,出库和入库是否是在同一个窗口进行,出入库通道是否为同一个通道,如何管理。 物流企业能为生产厂家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2. 基础设施: 园区的规划布局,绿化,在有国家设施的环境中是如何规避及合理建设(针对我们园区有高压线) 规划:园区的冷库占地有多少,地理位置,周边的环境,常温库的布局规划,细节的建设要点,库房的长宽高及建筑形态,防潮,防尘,防雨等设施的建设 道路的规划,办公设施及辅助设施的建设规划,位置,布局各个功能区域及各个建筑单位的大小面积位置关联影响 3. 服务竞争:(针对如何寻找客户)了解所考察物流园区是如何提供服务 了解园区的服务内容,服务人员的态度,以便建立和改进我们将来的服务。 结算方式的选择,物流软件系统的选择,各种货物的装载方式及所选用的技 术设备的选择,货物进出库的协调,看是否能拿到有关物流配送的协议。 4,电子信息化得运作和管理 。 三.零担物流的 运作及方向 1,信息如何收集。 2车辆的管理及调度 园区考察范围圈定: 这项内容的调查有助于帮助园区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资源进行合理建设,为园区尽快定位做 参考依据。 园区周边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这项内容的调查有助于了解在什么样经济状况下园区可以正常有序的发展 这个主要是河北这块的任务,宜昌这边也得做辅助性的调查,

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到 "大学生部落论坛“ 毕业论文栏目里” 找找参考的范文 看 看 ,参考一下,看 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希望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我国物流园区现状和发展前景。发到你邮箱,给分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