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林允杂志照

发布时间:2024-07-05 03:35:15

林允杂志照

林允儿在片中的状态是非常好的,而且写真上的状态也是特别好,造型也是非常美的,让人觉得很惊艳。

我觉得她的状态很好,这套装扮看起来非常的可爱。

被大家称为没有灵魂的美,而大家对她的卓越演技依然停留在《美人鱼》这部电影中。

2021年9月,中国内地著名的女明星林允登上了《优家画报》的封面。9月22日,林允的封面造型的照片被曝光了,在照片中,林允留着一头非常干净利索的露耳短发,整个人看上去既潇洒又可爱。林允的这个封面大片,赢得了很多网友的称赞,也获得了很多的喜欢。那么关于林允优家画报封面大片,露耳短发飒爽可爱,她的状态如何?以下是我的看法:

一、林允的状态非常好

在《优家画报》的时尚大片的封面中,林允不仅仅造型非常的吸人眼球,她整个人的状态看上去也非常的好。林允在封面大片中的表现力也是非常优越,时尚感非常强。很多的网友在看到林允的这个封面大片之后,都觉得林允在众多的女明星中,时尚感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就是因为林允有如此强的时尚感,她才能够驾驭住很多种不同的造型。

二、林允非常适合这种露耳短发

因为林允是属于比较小巧可爱类型的女明星,所以林允是非常适合这种露耳短发的。留着这种露耳短发,能够将林允活泼灵动的气质以及林允身上所知具有的时尚感,都完美的呈现出来。

三、期待林允有更多的时尚杂志大片

在娱乐圈众多的女明星中,林允的时尚表现力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再加上林允的外形条件非常优越,所以林允也是时尚界的宠儿。希望林允在以后能够拍摄更多的时尚大片,这样不仅仅能够让更多的网友看到一些美丽的事物,也能够提高人们对美的鉴赏力。

关于林允优家画报封面大片,露耳短发飒爽可爱,她的状态如何?以上是我的看法。你觉得林允的状态如何呢?欢迎留言交流!

林允杂志混剪

她的状态非常好,我觉得她这次拍摄的封面非常大气时尚,非常好看吸引人。

手速快得像在快餐店打了二十年工,马丽看到时间都说没有人能够完成,人完成不了,美人鱼没在怕的,9秒一个披萨盒,对她来说小菜一碟

林允《小资CHIC》五月刊封面大片释出,她的穿搭有很多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不管是衣服颜色的碰撞,又或者是其他配饰的点缀,都能够给人一种复古的感觉。所以大家可以学习这种配色的结合,例如粉色和草绿色,又或者是五彩颜色的衬衫和裙子相搭配等。

说起林允,想必大家都会想到“星女郎”这个称号,而且林允也是因为《美人鱼》这一影片从而成功出道。因为林允自身的长相比较精致,而且身材比较瘦弱,所以也会有一些杂志会找到林允拍广告,这次的5月刊封面大片也是拍了好几组的照片,每一组小编都是特别喜欢。尤其是第一张照片,整体好像是类似围巾材料的裙子,头发也是做了蓬松的造型,然后耳饰以及项链都比较夸张,也利用了一条金属腰带做点缀,手上则是戴了绿色的手套,这样的配色给人一种比较奇妙的感觉。

而且上半身的紫色衬衫、绿色包臀裙以及红色袜子、黄色鞋子等的碰撞,很奇妙。这一个造型小编也是非常喜欢的,要知道平常人是不能够将这么多的颜色穿得出挑,但是林允做到了。不仅不会突兀,而且还会给人一种时髦洋气的感觉,好像这身衣服就是为林允量身定做一般。还有一张照片是小编比较喜欢的,就是一个套装,上面是一个湖蓝色的短袖,下面也是一个深蓝色加湖蓝色的渐变裙,手上戴着红色手套,穿了红色打底裤以及红色的鞋子。这真的会给人一种美人鱼的感觉,不得不说林允的时尚表现力是非常强的。

通过这几张照片,大家对于林允也都有着相应的了解,而且小编也能够通过这几组照片,学习到很多的东西。不管是搭配法则,又或者是配色之间的碰撞,都能够让整个人精致起来。不过小编还是不太建议普通人去学习的,如果没有明星精致的面貌,以及性感的身材,那么也是不能将这套衣服穿的出彩。

她的状态看起来特别不错,而且林允长得也非常可爱,这个封面大片看起来也特别有时尚感。

封面杂志照

我感觉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像普通的邻家女孩儿,但邻家女孩是很难上杂志的。

2021年,时尚杂志封面最好看的有时尚芭莎杂志二月刊,杨洋担任封面明星,嘉人杂志四月刊封面刘亦菲,时尚芭莎四月刊倪妮。

时尚芭莎杂志二月刊

时尚芭莎可以说是时尚杂志圈里的龙头老大,不仅拥有最新的时尚资讯,更有颇受关注的人物专访,也是国内最能体现时尚风向标的权威杂志之一。进入国内短短两年时间,便已经成为最畅销的女性杂志前五名,众多明星都以登上时尚芭莎的杂志封面为荣。

2021年出版的杂志当中,杨洋在二月份为杂志拍摄的封面就十分有水平。只见杨洋身穿一袭类似于皮衣的材质,梳着干练的短发,眼神十分坚毅。杂志还采用了光影配合的拍摄手法,杨洋的半个身子都沉浸在黑暗当中,充满了浓浓的高级感。除此之外,还有杨洋身穿白色短款背心的大片,给人一种精致的破碎感。

时尚芭莎杂志四月刊

倪妮为时尚芭莎拍摄的四月刊封面,堪称一绝,发布出来之后,便登上了热搜。倪妮拥有十分完美的体态,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神韵,一直以来,都和刘诗诗并称为娱乐圈的黑白天鹅。谋女郎出身的倪妮拥有很强的时尚表现力,是很多杂志封面的宠儿。

此次倪妮拍摄的四月刊,白发造型十分惹眼,身穿一袭灯笼样式的抹胸裙,脖子上的钻石项链十分惹眼。倪妮整个人都仿佛笼罩在一层似有似无的水波当中,仿佛随时随地都要羽化登仙一样。整张照片不仅充满了仙气,更有一种很强的未来感和科技感。

嘉人杂志四月刊

嘉人杂志同样是深受国内女性欢迎的时尚刊物,也是众多明星都要强度的资源。刘亦菲2021年四月份为嘉人拍摄的封面,也曾经美上热搜。刘亦菲一直都有神仙姐姐的称号,她身上的那种淡泊和纯真,是粉丝认为最可贵的。

嘉人杂志将属重点都放在了刘亦菲身上的这种仙气上,和兰花在一起合影,再搭配若有似无的虚幻感,真是让人感叹神仙姐姐果然名不虚传。仙气飘飘的刘亦菲身上却偏偏穿了一身重金属类的朋克服饰,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淡化了刘亦菲身上的那种仙气。整个封面给人一种身处钢筋水泥的包围之中,却又无欲无求的通透感。

赵丽颖、王一博还有肖战他们几个明星的杂志封面非常的赞,很多人都在夸奖他们的硬核封面照片。

我更喜欢名媛风格的baby,因为名媛风格的baby看起来非常的自然,透露着一种公主的气质,整个人的造型也显得比较青春有活力。

照相机杂志

看怎么来确立范围了。如果按照目前通常的划分摄影通常指拍摄图片、照片类非动态图像。所用工具为照相机。比如有本杂志叫《摄影之友》。摄像通常指拍摄连续画面,比如电影电视片等。所用工具为摄录机,又叫摄像机,摄影机。比如有本杂志叫《摄影与摄像》。但在平时有些做此类经营的商家,对这个概念很模糊,有刻意模糊概念达到多揽业务的,也有本身对两者概念模糊混用的。简单的理解,摄影是用照相机(camera)拍摄照片。摄像是用摄像机(video camera)拍摄连续影片的。其成像原理其实是一样的。

性质不同

摄影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摄像是使用摄像机(视频拍摄设备)把光学图象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以便于存储或者传输。

2、状态不同

摄影是一种静态的影像。

摄像是一种连续动态的影像记录过程。

3、对设备要求不同

摄影对像素(清晰度)要求更高,所以相机的像素高于摄像机。

摄像对动态画面处理(变焦)要求更高些,所以摄像机在焦距转换上要求比相机的高。

摄像不能独立拍摄之后还需要编辑、录音等后期制作才能完成对主题的表达。摄影是独立的一人即可完成。

摄影(照像)是"哑叭"艺术,让人在宁静中观赏,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品味出别有一番神韵。摄影却是视听艺术,在画面出现时需要有人的对白,现场的声响效果,以及后期配的音乐等,声画并重,从视听两个方面来叙事传情。影视面画的纪实性加之声音的出现,使影视画面更具逼真性。

摄影和摄像并不是一回事,有如下区别:

一、形式上的区别:

摄像的行为主体是拍摄者、被拍对象及摄像器材,以被拍的对象为基准调焦,将画面记录于摄像器材。摄影则是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

摄影:

摄像:

二、过程上的区别:

摄取画面的操作过程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显微等。摄像技巧包括镜头的运用--推、拉、摇、移、跟等,镜头的组合--淡出、淡入、切换及叠化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发射或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三、使用机器上的区别:

摄影用到的是照相机。因场景和用途的不同,照相机有着非常多的分类。综合来讲,照相机都要有几个基本的部分以保证曝光过程,这包括:感光介质、成像透镜、曝光时间控制机构、胶卷暗盒、存储介质、电子感光器、电子存储介质。而摄像就是使用摄像机(视频拍摄设备)把光学图象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以便于存储或者传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摄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摄像

国内专业的摄影杂志有《中国摄影》里面介绍专业的摄影家的作品和国外大师的作品;以人文风光为主体的摄影作品为主;《大众摄影》是针对摄影爱好者的一些常见摄影题材还有平时的摄影技巧的讨论和相关文章的发表以及摄影爱好者作品的发表;《照相机》这杂志是以相机器材的介绍为主,如果你喜欢器材可以看看。《人像摄影》是人像摄影作品发表为主,一般多是各婚纱摄影和工作室的广告宣传居多,其中不泛各摄影师花钱上广告来推广自己的一个最好平台,里面的摄影作品多是为唯美、好看、修得面目全非的人像照片为主,我觉得美工设计修片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要比摄影师付出更多一些;如果你喜欢人像可以看看。摄影世界跟大众摄影内容差不多。现在的摄影报刊都是送的,不要钱。有中国摄影报等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老照片杂志

文/敏娜  图/谭金土,部分来自网络       念念旧时光,似是故人来,老照片是历史瞬间的记录,是光与影在照相机镜头中定格的历史,老照片里藏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历史并不是空穴来风,历史是活生生的存在。在苏州,就有这样一位老照片收藏家,他用自己的方式触摸历史,感受时光的质地。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集和研究老照片,并进行文本解读,沉默的老照片,越来越有声有色。走近老照片,会让人有一种靠近自然,靠近真理、靠近人类的普遍情感,触摸人类本性的感觉,我喜欢用“靠近”两个字,这让我始终保持一种卑微、边缘和努力学习的喜悦。他说,读老照片就是读历史。他就是老照片收藏家——谭金土。 任何伟大的事情,都不可能在匆忙中完成。谭金土,丹阳人,作家,退休前是一名检察官。工作之余,多年来搜集研究老照片、法制史料和苏州文史资料。2009年初,在山塘街开设“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成为一个供市民和游客回望苏州历史的文化窗口。谭金土老师真的当过老师。他早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当老师。“那时候的大学生很少,大学老师更是稀缺资源。”1979年,谭金土调入苏州市检察院,与法律系统结缘,一干就是一辈子,在当时可算“大秀才”。退休后他受聘苏州园区检察院,主持“检察文化工作室”。对历史影像、法制史料及苏州文史资料都颇有建树。谭老师的老照片收集范围和质量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先后出版20万字的法制随笔《法言与法相》,30万字的散文集《茅草》《那些》《觅渡青阳》等文史法制文章。《法言与法相》获最高检察院金鼎文学奖。新浪设有“谭金土博客”,多年来他还在国内及港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二百余篇,近百万字。谭金土获得苏州优秀收藏家称号,成为档案馆特聘征集员、政协文史委文史专家小组成员。他在山塘街上的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和园区检察院的《谭金土法制史料陈列室》吸引不少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前来参观和交流。 陆文夫先生所作《美食家》名扬天下。陆文夫《老苏州——水巷寻梦》,那里面,有50多幅老照片,由谭金土老师提供。为了将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搬上了电视屏幕,陆文夫力荐著名文化人刘郎亲自拍摄《苏园六记》。为了拍好园林的前世今生,执着的刘郎遍寻苏州园林的老影像,可惜的是,只找到一点凤毛麟角。然而,他在苏州园林档案馆找到了详实的资料,三十年代的老苏州老园林,而这些,是谭金土老师提供的。《苏园六记》成功的刻画了苏园,不仅仅再现了园林景观,它表现了“园境”,表现出了数百年的文化蕴涵与人文精神。专题片《苏园六记》大获成功,获得了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而总编导刘郎念念不忘自己曾经寻访园林老照片的经历。刘郎专程去拜访谭金土,他惊喜的发现“光是虎丘的老照片,他就有一百五十张。”谭金土老师轻轻地纠正道,应有300张。刘郎说,“老祖宗留下了多少好东西,都让后人毁坏了,这里面,当然包括老照片,怎么毁的,不说大家也明白。我所看重的是,竟有一批明眼人,很是及时地重新收罗起了一如劫后余灰的老照片。可以说,这种独特的物什,比起其他文物来,更有着不可替代的认识功能与存在价值,因为它所涵容的场景与内容,毁一个,少一个,不可复制,难以再生。康熙的梅瓶,还可以高仿,老照片里的人物,你想再现,则已根本不可能。谭金土老早就着手搜集老照片,足以证明这位以写作为长的人,早就有着独到发现的眼光。”一幅“兄有上等趣味,弟存下流情怀”的联对,挂在老照片收藏馆里。另有一幅“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的馆名,这些都是莫言亲笔题写。莫言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在莫言的眼里,谭金土也是寻根的人,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寻根。莫言著作《檀香刑》,他感慨的说,“之前即读过兄之大作,那《檀香刑》就会有另外一番气象。侥幸的是,我基本上凭借想像臆造出来的细节,竟然在兄的文章中部分地得到了证实。”他惊喜的发现自己书中描述的一些细节,在老照片中有真实的记录,大为惊喜的同时,也感叹谭金土研究的细致。莫言成名之后,求其写序的人太多了,他几乎全部推辞。但是,莫言主动要求给谭金土老师专著写序,并直言,一是因为文章好,二是因为人憨厚,羞于开言。称谭金土老师的文章,贯通古今,博引中外,又有卓见。莫言几次来苏,都与金土先生相约,每次都大有收获。莫言的字,杨振宁先生家里也有。《老照片》丛书的主旨写着,关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照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具象化,即使某些为了图解某种概念而拍摄的照片,画面所提供的直观信息也往往超出概念本身,历史照片似乎天然的便具有帮助我们以多元视角认识历史的功能。回忆是人类独有的权力。回忆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入,而且是一种理智的收集,收集掉落的一切,进行崭新的排列,于是生发发人深省的结果。山东画报出版社由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杂志开创了中国的读图时代,《老照片》杂志也由此在出版界名声鹊起,多年来,冯克力阅片无数,阅人无数。他独到的眼光,对谭金土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下了友谊。与谭金土有近20年的交往。他们相识始于1998年,老谭的第一篇读片文章《谁解像中迷》,解读了7个年轻人的合影,寄到了《老照片》杂志社,冯克力如获至宝,文章很快发表在《老照片》上,谭金土由此开始了老照片收藏和读片文章的写作。2000年10月,冯克力夫妇来苏州拜访谭金土老师。2001年8月,老谭应邀参加了《老照片》在青岛举办的笔会。老谭与《老照片》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冯克力开始了文来文往。冯克力先生为谭金土老师散文集《那些》写序言。后来,冯克立和他的夫人多次拜访苏州,到山塘街老照片收藏馆看片、选片。冯主编主动约稿,他对上海印染厂、中国铝厂、湖兴沈氏宗谱和苏州水乡等相相册大感兴趣。在谭金土老师眼里,那些发黄的,在故纸堆里翻出来的老照片,在光影间,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颠簸起伏,真真实实的动人故事。在这些照片的边缘处,记忆会伸展开来,经由那些细节、局部、片段,你感受到的是生活气味的弥散,进而构成一个近乎完整的意境。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在眼前闪电般驰骋而过却在心上烙下深刻的痕迹。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老照片收藏馆在一家书香浓郁的旧书馆二楼。走上二楼,浓浓的历史感和厚重感,铺面而来。略狭长的一个不大的空间,有些昏暗,屋子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老照片,错落有致,密密麻麻。第二次去,纪念馆已经搬家了,这次,我见到了谭金土老师。他坐在窗前,泡一杯茶开始促膝长谈。照片上有时间,岁月的刻画,让人怦然心动。读照片,可以读到生命的事件和光阴的故事。清朝末年祖孙间的亲昵照、1935年一对夫妻的结婚照、17岁张大千在苏州与人合影、梅兰芳拍的第一张照片,民国时期一个国民党高官太太与千金的合影,一家两代人……绕着收藏馆走一圈,仿佛坐上了时光机。脑子飞速的旋转,教科书里平时获取到的历史的知识,仿佛一下子鲜活起来,经过筛选收集来的老照片,仿佛都是一段岁月的见证人,在讲述着。这些照片,仿佛收摄了当时的气息,让人充满了对世俗生活,寻常百姓温暖的感情,让人感动。对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谭金土记得很清。他就像个记忆大师,随便抽一张照片,就能说上一天。在他看来,这些老照片,是历史,是寻常人家琐碎的悲欢离合,也是一个时代的注脚。面对谭金土老师收藏的那些旧时巷陌,水畔人家,城郊田野,千年名胜,以及与苏州相关的林林总总,在三分熟识,七分陌生的辨认之中,感受到了变迁的伟力,时间的无情。尤其是那些个不同年代的虎丘塔,萧索者有之,破落者有之,宁静者有之,读着读着,竟在沧桑流变的意味中,感到了一种未曾体历的荒寒之美。人的文化情感总是付丽于“物”的,我们解读老照片,传达的不止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变迁,也是一般所谓的历史推移、时间潜流的消息。“逝者如斯”,借着对时光的感叹与抚摸,才有了真正对生命的抚摸。 我们早已进入了读图的时代,但是充斥我们生活的,大多是种种的“视觉快餐”,谭金土老师所精心收藏的,却值得你深深的凝视。这样的“读图”,丰富了你的知识,丰富了你感受世界的方式,在越来越麻木的今天,在越来越熟视无睹的现在,这些将吸引你的目光,丰富你人生的意义。谭金土基于他个人的经验和思考,呼应了一种历史的哲学和文化的风尚。在这个浮躁讲求功利的时代,倾注近20年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已近古风,何况那是件成效不可期必的事。收藏,不但要求你耐得清苦,而且要承受不为人知的寂寞,痴迷,忘我的投入。而世间的事,往往也要这等人物,才能做成。近20年的收藏与思考,谭金土已经形成了对物象独特的感受和诠释,笔者草草的阅读,浅浅的思考,根本不可能抵得上谭金土老师在这漫长岁月中的寻思,他的文字的分量自不可同日耳语。谭金土老师出版了《法言与法相》《那些》,《老照片》上发表了几十篇几百篇文章,成为该杂志特约撰稿人。我还是勉强的写了,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觉得有说出自己所感的责任。 谭老师很谦虚,他说,我进入到了一种宁静、沉稳的心态,一种生存方式。不在于是绘画、摄影、文字或是什么专业,而是全力关心那种高迈的视野和心境。 有格言说,所有的大师是同时代人。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同样的一种心态,而那心态的取得,正是他们一辈子锤炼净化自己的人格、气质、学问、智慧所不期然的结果,正是他们选择了不违自身天性和志愿的生存方式的结果。谭金土: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值得收藏,我比较喜欢挑选,历史事件、风景名胜、社会民俗以及日常生活这里面需要一些眼力。当然需要知识、学养和考证的功力。这些都是精挑细选而来的。这些老照片,有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社会风景。在我眼里都是生动的活生生的历史。每次收到一件有价值的照片,我会兴奋很多天,然后会去找相关的资料,写下文字,乐此不疲。 陈: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老照片的? 谭金土: 1998年吧,照片里是7位身穿深色长衫的年轻男子。左侧是一行字“出卖劳动力的一群——我们”,落款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下方排着6个名字,不同的笔迹。背面是他们的朋友在4年后题的字,上面说日本占领了上海,7人里的两个小兄弟去了前线。我当时第一感觉,这是这7个人的最后一张合影,这个想法一下子把我击中了,从此,便着了迷。我现在有四万张以上老照片和大量文史资料。一开始就觉得藏老照片挺有意思,可以发掘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观察人物和背景。后来慢慢一发不可收拾,逐渐爱上了老照片。 陈:最多收藏的是哪一类的老照片? 谭金土:苏州的,老苏州的照片。老家是丹阳,在苏州过了这么多年,对苏州的过去充满了好奇。 陈:收藏老照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谭金土:解读故事是收藏老照片最大乐趣。我可能比老苏州还老苏州。从苏州老照片里,我解读出了文革前后知识分子的面孔、民国外企的具体待遇、苏州人的生活简史等。说实话,这些年来靠解读老照片,的确是赚了点贴补,但比起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来,真是微不足道。 陈:家里人支持你吗? 谭金土:有过责怪,我妻子说,“照片里的人和你也没有关系”,但谭金土似乎把这个当义务,收藏中往往有遗憾,“钱不够。”他一直惦记着,“不知道它们又流落到哪里。”。 陈:是不是已经有使命感了,花了多少钱了?为什么还坚持收藏? 谭金土:花了大几十万吧,不仅是爱好,我是在保存历史。这张大清宣统二年的灾民照。当时发生了一场水灾,安徽、江苏等地的百姓“奄奄一息”,后来照片传到上海,引起了一场募捐。这是中国最早的把镜头对向最穷苦的百姓,以前拍照很“金贵”,“1923年一张12寸的照片要5元钱”,是当时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费。 三十年来,老照片的收藏渐渐升温而一度成为一门“热”,剔去市场的作用,本是一种意识的苏醒,这种苏醒,便是对往昔岁月的重新看重。老谭早就着手搜集老照片,足以证明这位以写作为长的人,早就有着独到发现的眼光。老影像的重量,其稀缺性、珍贵性令人赞叹。读老照片也是读历史,或许是读更真实的历史。一百个人叙述同一件事会因为各人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记忆、不同的叙述方法而有一百种叙述和记录,而一张老照片只有一种角度、一种记录、一种表达。因此它比语言文字对历史的记录更客观、更直接、更真实。当然读懂历史老照片也不易,需要知识,历史的、人文的、风俗的、地理的各种知识。每张老照片都是一本书,把每张老照片当作一个知识的点,读懂了它,就是读了一本厚厚的历史、人生的书。“老照片的沉浮史,特别具有启示的意义。一张张老照片,就像一位位高龄的长者,既不言,又不语,只是用深沉的目光,冷静地告诫后来者。”谭金土说。 善意和匠心,在不计名利的缓慢中诞生,我喜爱以前的缓慢节奏和这节奏带来的温情,我更喜爱以前缓慢的品味和这品味带来的回忆。人,不必和景仰和渴慕的大师生活在同一时代,也不必和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技能、风格相同或类似,人只需和他们——你渴慕的他们有一个大略相同的心态,这才是根本的根本。 看过了老照片,我也不一样了。

2001年深秋的南京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已经渐渐地枯黄,就在这样一个慵懒的下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在翻看着一本叫做《老照片》的杂志。突然间她颤抖的手指停留在其中的一张老照片上,照片上那个穿着着旗袍的女子,好像是自己寻找了50多年的母亲,这位叫朱晓枫的老婆婆呆住了,反反复复的看了很多遍这张照片。她坚信照片中的这个女人就是她一直想见却始终未能如愿见到的母亲。

不敢相信,那时还年轻的母亲穿着着在上海家中时常穿的那件碎花旗袍,站在1950年,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军事法庭上等待被押往刑场。 朱晓枫永远也不会忘记, 50年前母亲写信来说自己很快就从台湾回到家里,可这一等整整就是半个多世纪,母亲为什么在50年前会出现在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军事法庭上? 母亲最后的生命时光又经历了什么。朱晓枫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

1950年2月18号的清晨,在浙江舟山最东端的一个小渔港,这一改往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景象,没有海风温暖,此刻是变得寒意阵阵,时间已经到了农历新年的时候,渔民很少驾驶船只。此时,一个身穿旗袍,身材修长的女子来到码头,寻找前往上海的船只,有些焦急,虽然这个地方和上海只有一水之隔,乘船也顶多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可是他一直没有得到传来的消息,在这里一找就是15遍,因为是清晨人员又稀少,一路上只是零零星星的经过了几个早点摊子,女子并没有因此而放慢脚步。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了两声枪响,寻船渡海的女子便是朱晓枫的母亲,名叫朱枫。就是她心急如焚地想要乘船去上海,因为那里有等待了很多年的爱人和子女。

朱枫1905年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城的一个富商之家,他的父亲朱云水是镇海舟山一带的渔业界名人,朱枫在家排行老四小名桂峰,大家都称他为朱家四小姐。这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在宁波女子师范学堂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极富才情的,她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1927年,22岁的朱枫成家,嫁到了沈阳成为了陈绶卿的妻子,陈绶卿比朱枫大近20岁,当时是奉天兵工厂的一名技术工程师。1931年,朱枫和陈绶卿的女儿朱晓枫诞生,加之朱枫这位继母对丈夫的其他几个子女照顾的也周到,这一大家子倒也生活的其乐融融。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陈绶卿去世了,承受着丧偶之痛的朱枫回到了家乡。此时这位衣食无忧的富家千金,内心却非常苦闷,在自家的大院里一天天重复着寂寥的日子,直到一个人走进她的生活,才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抗日战争由此全面展开,由此东南沿海成为了抗日前线,人民保家卫国的情绪极为高涨。朱晓光当时是20岁出头的寂寞青年,也投身到抗日的浪潮中,成为了镇海抗日宣传队的队长,朱枫也在朱晓光的劝说下,加入了镇海抗日救国者活动,参与群众救护工作。就这样,因为朱晓光的年轻开朗带着朱枫走出了封闭的生活,投身到了时代的变革中。

在为祖国的日后事业共同付出的过程中,朱枫与朱晓光逐渐成为了一对革命情侣,朱晓光成为了朱枫的第二任丈夫。然而,这个新组建的家庭,家人团聚的时光却很少。1937年朱枫与朱晓光两人一同在上海新知书店做信息传递工作,这是党组织开办的宣传机构,此后的几年,他们也一直跟随新知书店四处流亡,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致力于抗日宣传工作。然而,这也成为了她与家人聚少离多,天各一方的开始。

1939年,根据组织上安排,朱枫将要与丈夫朱晓光一同奔赴皖南,九岁的女儿朱晓枫无人照顾,小小年纪就被送到了爱国将领浙江金华创办的台湾少年团。1946年,对于这个长期离散的家庭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母女两人度过了生命中难得的三个月,短暂而幸福的时光,他们同吃同住的画面,成了朱晓枫心头永久的怀念。

1946年,武汉是朱晓枫此生都无法忘怀的,因为那时的一别竟然成为她与母亲的诀别,她记得非常清楚,“我妈妈给我送到武汉口,我记得是在一个好像是高高的小山坡上,然后等了一下子来了一条小船,她转过去抱我,我跟我妈妈就分开了,上了这条船。”

在这期间,朱枫的工作性质悄然发生了变化,1945年春,朱枫在徐雪寒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共产党,这边曾经的党的追随者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党员。在此期间,他的工作也调离了原先的书店系统,开始活跃于党的贸易和情报部门。

1946年四5月间,朱枫在上海连风花沙堡公司担任会计主管,事实上,朱枫在上海为党的事业做基金理财的主事,他还在鼎元钱庄担任经理。中共地下组织在上海开办了一家鼎元钱庄,用来筹措活动经费,朱枫负责钱庄的经营和财务管理,她在得知鼎元钱庄被国民党中统人员盯上,便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巧妙地邀请书法名家沙孟海与在中统工作的六妹夫共进晚餐,在融洽的气氛中,沙孟海一边为钱庄题字,不知内情的六妹夫一边拍胸脯向朱枫保证钱庄不会有事。就这样,有沙孟海大师手书的鼎元钱庄的广告在家,还有中统人员的担保,这家党组织的副业机构果然平安无事,鼎元钱庄就这样,在朱枫天衣无缝的运作下,顺利躲过了危机。

如此这般,朱枫巧妙地化身商人,做着党的地下工作。由于善于理财,聪慧机敏,1948年在上海工作的朱枫被调到香港,担任香港贸易机构合众公司的财务主管,继续以商人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合众公司其实是中共华东局的一家下属企业,也是中共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站。

随后,朱峰带领着自己的儿子朱明和侄子朱晖来到了香港,在这里担任起当家人的角色,秘密联系部署,她就这么顺利将一大批在港的进步人士安全运往华北及东北解放区,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转眼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朱枫正在香港,而此时女儿朱晓枫已经回到了上海,在上海华东军医大学上学,分别三年之久的母女,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团聚。

谁曾料想一次秘密的会面将朱枫满心回家的喜悦全盘打乱。1949年,盛夏的一天,朱枫按照约定来到了一座在绿树高墙的掩映下,造型古朴而别致的两层小楼,这里是中国上海局对港办事处,香港玻璃山道26号院,约见朱枫的人,叫万景光,当时是中共华东局对台湾工作的负责人,主要负责台湾地区联系工作。万景光开门见山说华东局有一项重要紧急的任务,需要派一位合适的人员去一趟台湾与潜伏在台湾的“密使一号”取得联系,并担任他的交通员,问她是否愿意接受这项任务?

1949年四月下旬,长江地区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瓦解了台湾的军事方面的布局。1949年十月下旬,解放军先后发动战争来夺取福建沿海,对浙江沿海也发起了战斗。此时新中国成立不久,解放军战士们,大多缺乏海战经验和装备,而国民党军海军还保持着很强的作战优势,我军部队损失惨重,这件事震动了正在忙于建国事物的毛主席,他痛心疾首的总结,损失很大。

在这种形式下,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去了一封紧急电报,派出特别联络员赶赴台湾启动“密使一号”吴锡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为保定军校状元,这位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的军界大员深得蒋介石的赏识和器重,在中国中共党员吴仲禧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1949年7月,吴锡赴台任职国防部参谋长之前就曾为解放军顺利传递了298项国民党军事军民档案,这些档案包括敌我双方兵力部署、制药图、徐州作战地图,吴锡为解放华中华东夺取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足以彪炳千秋的功劳。赴台湾任职之前,中共华东局对吴锡取了一个联络代号“密使一号”。当时的吴锡利用自己的职位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台湾军事情报。

1949年五月国民党特务切断了共产党在台湾建立的一个交通线,许多秘密联络点也被捣毁,吴锡手中的极具价值的情报,由于没有合适的人员和交通线传回大陆,只能搁置。就在这时,华东局工作人员得知这件事情,见面的前几天,朱枫就像往常一样,从合众公司回到自己的住处,这天,她在门口的信箱里看到有一封信,信封上的字体是她非常熟悉的,再一看寄信的地址,台北市中山路189号,她便马上知道这是谁寄来的信,这是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

寄信人是朱枫的继女阿菊,阿菊便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朱枫的第一任丈夫,陈绶卿与前妻的女儿,当时的阿菊国民党机关工作,她在信中称自己与丈夫已经在台北安顿下来,加之自己刚刚诞下一名男婴,希望其母朱枫小住。然而正是这封信成为了朱枫只身前往台湾最好的理由。

这次朱枫前往台湾,看上去就像是一次名正言顺的探亲之旅那样简单,朱晓枫回忆到“我到了上海,我母亲在香港移交工作,马上就要回来见面了,这个时候就盼望着团聚,实际上她已经在香港移交好工作,马上就要回到上海来团聚。”她却离开了,思想斗争了许久之后,朱枫做出了自己最终的决定,负命前行。

1949年10月25号,在这个秋意渐浓的季节里,朱枫给自己的爱人朱晓光寄去了自己在香港的最后一张留影。一同寄来的的信件当中还写到这个时候个人的事情暂不放在心上,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很显然,朱枫所指的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指她接下来的任务,只身前往台湾去执行传递情报的使命。

朱枫开始打造自己最简单的行礼,她特地将母亲留给自己的那件绿色碎花裙连同一个金手镯装进了自己行囊。当年的大家闺秀,富家千金,面对即将踏上的新征程。在这个红叶初染的南国之秋,朱枫来到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码头很多同事朋友前来为她送行,没有人知道她心潮涌动,背后的命运仍无人知晓。

这是一种战士,出征壮烈,经过两天的颠簸,1949年11月27日,这次台湾之行,她肩负着绝密使命,在台北市的继女家里朱枫受到了阿菊和女婿的热情相待,这对母女虽无血缘之亲,但是朱枫对阿菊的教育与抚养和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女无异。她们彼此深厚的感情,阿菊为母亲安排了一处舒适的住所,并希望她多住一段时间,对于朱枫的真实身份,以及此次她背负的重任,阿菊一无所知,她说明的来意就是看望外孙,另外再联络一点生意上的事情。

有了身份上的合理掩护,朱枫加快了行动,第二天一早女儿去上班后,她便早早出了门,她来到位于基隆的一家名为散永恒的南北国宅。按照指示,来到台湾后,化身陈太太的朱枫要在这里和一名地下党首次接头,朱枫见到店老板后说自己是从香港来的,有人托自己带一封信给这里的郑先生,陈太太是在出发前组织上为她取得联络代号,朱枫确定坐在店里一角的中年男子就是自己要联系的人,她要联系的叫蔡孝乾,代号老郑,蔡孝乾是当时台湾中共地下党的最高领导者。

确认彼此的身份后,蔡孝乾向朱枫说明了台湾岛内中共地下党人的严峻形势,国民党派出了大批特务军警和人员,正在四处侦察和搜捕地下党,接头人不能有丝毫大意。之前,蔡孝乾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地下党正在随时准备撤离城市,隐蔽山林的等分析,朱枫虽然对于岛内的肃杀气氛不了解,听到这番话,她内心还是不由得一惊,这无疑为它的台湾之行增加了更多的危险。

第一次接头,两人约定好下次的见面时间和地点,朱枫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老郑给他一张照片,说想为自己的亲戚办理一张离开证,看朱枫能否联系上,吴锡是中将,以后请他帮助办理,一向慷慨爽快的朱枫,随即答应了。临走前,老郑还将朱枫的联系方式,阿菊处的地址写在另一张台币上。 当时他们谁也没有料想到一张照片,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竟为他们日后的行踪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为了加快执行任务的步伐,他来到了位于台北区的一片环境优美,闹中取静的住宅,并且找到了吴锡的住址,见到了自己的交通员。

先整理好的一些绝密资料,交给吴锡,这些是他在平时的工作中冒着巨大风险,收集到里面是有关台湾军事付出的核心机密,朱枫提出老郑帮亲戚履行这个请求,思考片刻,吴锡从中朱枫手里接过了这张照片,而这张照片就像一个隐形危险一样存在。从第一次见面过后,朱枫便按照约定每周六的下午四点前往吴锡的住所取回吴锡准备好的绝密情报信息,这些绝密资料有些是书面形式,有些则是拍摄在微缩胶卷上。朱枫从吴锡中将处取回了大量家庭情况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数量表册、防军事态等,微胶卷记录更加详尽的情报。

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最新舟山群岛即大小金门的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置图,台湾岛战略登陆点的地理,部署分布情况图等。朱枫每每在吴锡的官邸看到他的儿女的时候,就会想自己的儿女在做功课的场景,他们是否也在思念着远方的自己?但是她能做的只是把那份思念深埋在自己的内心,并且安心地进行自己的工作。

就这样,每周日上午十点,朱枫就会在约定地点与老郑菜田街头将资料转交给他,再经由地下党安排好的交通线,秘密传回大陆,而大陆这边边就在毛主席为我军在金门岛和登步岛的战斗中惨重的伤亡扼腕叹息,还在感慨,我在金门岛内坊湖等你,我觉得就你的情况,一定离胜利的局面不远了,情报局最终共享总结了我国这些材料后,不仅发现了蒋介石的核心军事机密,还对此做出了有效部署。

毛主席甚至还兴奋地在华东局大厅,问这些情报的来源,这些情报是一位秘密女特派员赴台获取传来的,毛主席当即下达指示说,虽然我不知道她情况,但是一定要给她鼓励,毛主席还赋诗一并嘱咐一定要转到台湾,“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后来,在建立的作战部署及军事情报的支持下,国军多次在内地沿海地区肆意妄为被打退,朱枫传回来的情报,显然起到了作用,一切都进行的非常顺利。

就要按照计划,农历新年到来之前唤回她,无时无刻不幻想着自己与爱人和子女相见,一起欢度新中国成立,一起共度新春佳节,归心似箭的朱枫在1950年1月14日,也就是腊月将至的时节,自己从台湾寄出了唯一一封信件,然而,这封信漂洋过海来到她的丈夫面前时,这封信到达朱晓枫手上的时候已经是3月4号,这是一张从笔记本中撕下的信纸写的简短的信件,其中这样写道,“ 凤凤将于月内里回家,因为有一周就要春节,希望记得转告小女及小妹等多年不见,甚是想念。 ”得此信时署名为凤凤,称她的丈夫为小妹为了隐藏身份。

信中可以看出朱枫的心情是无法言喻的,渴望早日和家人团聚,可是当朱枫还沉浸在回家的期待与渴望中的时候,变故却像一场噩梦一样,正在悄悄地降临。1950年1月22号,同样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朱枫十点之前就来到了跟老郑秘密街头的地方,可是出乎她意料的是这次老郑没有露面,店老板从柜台的一堆补品中拿出一张纸条,说是老郑留给“陈太太”朱枫的,结果这张纸条上面写着,“陈太太,老吴的生意亏本了,眼下市价低落,无法继续运营,我外出,你不用等我了,请早日解决生意往来。”郑按照出发前约定好的暗号提示,老吴就是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武工部长,亏本就是被捕的, 一看完这张纸条,朱枫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被捕了,秘密消息传不出来,工作该怎么继续。

在这种局势之下,朱枫是不是也会被抓,朱枫想到的就是赶快离开台湾,可是,此时水路已经禁止通行。朱枫情急之下,联系吴锡,帮助自己离开台湾,吴锡为她开了通行证,安排军用飞机安排她离开。而此刻不巧的是,蔡孝乾也被捕了,通过对蔡孝乾家住址的彻查,发现了有阿菊家地址的照片,在生死考验面前,蔡孝乾叛变了,说出朱枫曾来传递信息以及朱枫的特殊身份,朱枫因此被捕了,被羁押进了定海看守所,最后朱枫接受国民党的审判,在朱枫45岁时被杀害。

时代在变幻,许多记忆已被 历史 掩埋,但是有一群人,他们的贡献永远存在人们的心中,朱枫尸骨在异乡呆了60年,2001年,朱晓枫看到母亲最后时光的照片后,更加坚定她寻找母亲遗骸的愿望,她的想法得到了两岸三地的支持,2003年,经台湾方面的配合,终于在2010年,朱枫烈士的遗骸回到家乡,一个思念家乡的女子,终于魂归故里。 一生跌宕,信念永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