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马克思博士毕业论文核心是

发布时间:2024-07-01 06:27:50

马克思博士毕业论文核心是

一、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以上论文 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其中如果被发表在一类期刊上,则可以被算作两篇,其他种类的核心期刊...

马恩选集里面没有这篇文章。选集选的是1843-1895年间的马恩著作和书信。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首先给哲学观下一个定义,从字面来说,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它不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观念”,而是构成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它决定该种理论的生命力,构成该种哲学理论与其他的理论的原则区别。与其说它是托马斯·库恩的较为复杂意义上的“研究范式”,毋宁说它是伊姆雷·拉卡托斯的较为单纯意义上的“理论硬核” 。[1]这个硬核包括哲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特征和功能等。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为了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追本溯源。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对象,从四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而且对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进行自我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深入人心的真理变成了束缚人的教条。哲学的目的是要解放人的思想,这种行为与哲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有人断言,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不是科学的。我想,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实质上则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威严。这样做将会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停滞不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开放的理论系统,必须在批判中萌发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中,引用原子的偏斜运动,阐述了倾斜运动对直线运动的脱离,表达了一种自由意识。追求一种定在中的自由。在自由民主的社会,哲学批判的功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挥。在专制社会中,人们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的控制,哲学的批判功能就被遮蔽了、弱化了。我们现在的社会以自由民主为发展目标,学术批判是是受到保护的。聂锦芳教授指出,要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而学术必须允许自由的争论和批判。这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的反省和批判。

马克思具体地提出,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现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因此,马克思给哲学提出的历史任务是,锻造一种世界观武器,使之成为一种革命的、批判的 思维方式 ,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这种无情的批判所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

批判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都起作用,而且批判不只是破坏性的,也应该是建设性的、超越性的。就像你说我是错的,你必须说为什么我错了,我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样才可以体现出一种理论自觉。哲学的社会功能就是对现实社会进行 反思 、批判、超越。哲学来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这是哲学安身立命的理念。

马克思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辩证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在本质上,它是革命的、批判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发展自己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使它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所谓现代精神,就是人类的自我批判精神,就是人类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主体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的主体意识,就是这种现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标

志着人类自我意识从自我迷失进入自我批判、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阶段。当然,批判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新世界,批判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活的灵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一定的哲学是关于一定时代的精神产物;其二,哲学是各种思想 文化 中最高的形式,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精粹。同时,哲学是文明活的灵魂。因为哲学具有人类性,具有超越时代的一面。因为哲学作为一种自我意识的科学,而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哲学必须把握时代最迫切的问题,及时的吸收思想精神,为迫切问题提供一个解释,进而规范和引导社会的发展。

在科隆日报的社论上,马克思首次明确的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这个命题被广泛引用,并被确认是马克思关于哲学的最简洁、最精辟的论断。马克思所赞赏和肯定的哲学是源于时代、源于人民的哲学,是把时代的问题和人民的精髓升华为理论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必须捕捉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必须把自己时代的迫切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聚焦点。

马克思认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个好问题能极大的推进社会的发展。问题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正因为如此,哲学必须把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当人们把哲学同幻想混为一谈的时候,哲学必须严肃地提出抗议。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性和超时代性的统一,既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同时又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更引领时代向理想社会前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心人、解放人的哲学

马克思提出,他的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而“归宿点”则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归宿点显示了马克思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的人文情怀,显示了马克思主张以哲学解放全人类的意旨。马克思说,哲学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它所参与的运动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是绝大数人的、为绝大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种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和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哲学旨趣,是马克思哲学的灵魂,是马克思哲学的普照光,是构成马克思哲学的最为根本的哲学理念。这个哲学理念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

马克思在1843年底至1844年初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一开头就指出,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通过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德国哲学的批判,马克思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的出发点,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我们这里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5]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就像中国哲学里讲的道不远人,也是这个意思。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国拉回人间,正是哲学属人性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异化的分析,以及如何让消除异化,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哲学的人类性。

四、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一种完整严密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自然界、 社会、和人与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在内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世界观和 方法 论是密切 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肖前、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规定: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完整、严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从物质看世界,从精神看世界,从 实践看世界,这是哲学世界观的三种主要方式。[6]从物质看世界,世 界变成了客观世界,比如拉美特利的 名言 “人是机器”,这种客观性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从精神看世界,正如陆九渊所说,心外无物。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心在动。这种哲学把哲学变成完全脱离人世的空中楼阁,空有一个形式。它突出了人的自由和想象,但是抽象地 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从实践的观点看世界,世界的图景就是在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中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实践。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实践转向”,从实践的方式观看世界,在两极到中找到了中介。

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还有科学和宗教,道德和 艺术。哲学的方式是独特的,也是最高的。对于哲学与宗教的区别,黑格尔说的好,哲学与宗教在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学问,只是他们的形式不一样,哲学诉诸理性原则,宗教诉诸于感性原则。黑格尔对哲学与科学也有论述,他说,哲学与科学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理性的思维方式。但是内容不一样。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而科学是关于某一个具体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哲学是世界观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一种。

五、结语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用“现实的理性”批判“抽象的理性”。现实的理性指的就是实践的理性,改造世界的理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所追求的思维的全体自由性与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统一起来,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起来,把哲学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统一起来。哲学无定论,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久日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它强调哲学要回归生活世界,正视生活对哲学的挑战。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也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文

马克思中心毕业论文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是在1835年的秋天1835年秋天,马克思写了这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发表了一些重要见解,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01卷。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写于1835年8月12日。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生活和工作的目标。一个人如果仅仅从利己主义的原则出发,只考虑如何满足个人的欲望,虽然也有可能成为出色的诗人、聪明的学者、显赫一时的哲学家;可是,他绝不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事业是渺小的,他的幸福是自私的。一个人只有选择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只有为人类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工作,才是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有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马克思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同上书,第7页。,“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

马克思大学博士论文格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适应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同时,它又是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总结,是人类以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的理论结晶.它立足于不断变革的社会实践,在理论上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强调自己的任务不仅在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在于现实地改造世界.从其理论特征上看,它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为了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首先要联系哲学发展的历史,对于哲学的一般性问题,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哲学,世界观,哲学基本问题,历史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应掌握的原理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条件,历史地位和局限性;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历史唯心主义的两个根本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及其功能;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基本特征.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了解一般哲学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重点问题之一.掌握了哲学基本问题才能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质及其发展的基本线索,并进而掌握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而科学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而高度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高度的统一,掌握了这个理论,才能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与真理性和无产阶级性的有机统一,等等重要问题. 第一部分 绪论和唯物论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原理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 不同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 的最高抽象。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实践本质的原理 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去理解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不仅把世界理解为自然演化的结果,更是把世界理解为实践创造的产物。 三、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 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② 这一原理的基本表述: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第二部分 辩证法 两大特征 一、联系与系统整体性原理 1.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②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③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 2 .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①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各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 ②要素的性质、功能要所处的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③系统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即结构性。 二、发展与过程论原理 1.发展观 ①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② 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变化是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过程论是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①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过去、现在和未来。 ②把世界看做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做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认识问题;它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三大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否超出度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③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志。 二、对立统一规律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构成事物统一体的对立因素(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 ②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2 .矛盾转化的原理 ①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矛盾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 ②矛盾转化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 ③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绝不是任意的。 ④创造有利条件促使事物向进步的方向转化是主体的任务。 ⑤否认矛盾转化,用凝固的观点看事物是形而上学观点。不讲条件,空谈转化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内因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①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②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③它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基础。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中的多个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自有其特点。 ②由于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多种解决形式: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在社会领域还有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的区别。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5.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 ①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个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是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不论主要矛盾或者非主要矛盾,其对立的双方中总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矛盾主要方面;与此相应的便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非主要方面。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这两方面的矛盾促使事物自身发展,由肯定阶段进入否定阶段。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通过否定获得了自我发展。但事物在否定阶段的发展既有合理性,也有片面性。 ③由于事物的内在矛盾,事物的否定阶段也必然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扬弃了片面性,继承了合理性。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完善。 ④事物经过两次辩证否定,三个阶段,矛盾双方都得到充分展开,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达到了新(基础上)的肯定。 这一过程在形式上是曲折的,在内容上是前进上升的。 四对范畴 1.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 2.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 3.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 4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 第三部分 认识论 一、认识的本质、机制原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③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创造不是臆造,而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也是反映,但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反映。实践是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基础。 2.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信息是事物的属性、含义的、状态的表征,它通过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表现出来。反映则是信息交换和接收过程。主体在认识过程即信息处理中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重构是实现能动反映的内在机制。重构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建构过程,就是主体把经过选择、加工和变换的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为观念的体系。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四、认识的辩证过程原理 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重要的一次飞跃。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 五、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的。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反对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④坚持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多方面规定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的范围;真理的具体的存在是主观向客观无止境的接近,而不是一经达到便永远不变的静止状态。 六、真理标准及其确定性的原理 ①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同客观的符合度。纯粹主观、纯粹客观范围都不能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相联系。 ② 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尔后的实践做出裁决。 第四部分 历史观 一、社会基本结构原理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①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含着三项物质性的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前二者是物质实体,后者是物质力量(生产力)和物质性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区分为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社会心理以及风俗习惯。 2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原理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②把人类社会中的三重关系区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和机制。 ③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3 .政治上层建筑的原理 ①政治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结构,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政治法律设施(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因素)、另一部分是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等规章与准则构成的系统)。 ②政治上层建筑的性质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政治上层建筑这两个部分都是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是“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4.意识形态的原理 ①在社会意识中,根据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②在社会意识形式中,根据是否具有阶级性,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5 .文化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原理 ①意识形态就是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化”,即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意识形态(也包括风俗习惯)。 ②文化的本质和社会功能就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社会功能。即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社会意识一般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意识形态(也即狭义文化)的一般本质。 ③意识形态(狭义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④先进文化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在当代中国,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 二、社会发展规律原理 第一个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其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个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1 .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原理 ①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而也必须协调发展。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 ②社会和自然界具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③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平衡。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原理 ①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②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即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 ③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甚至是最高价值,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④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四、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的发展 1 .价值和价值评价原理 ①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对人与社会的积极意义。 ②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并非主观随意,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所制约。 ③ 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 ④ 科学的价值尺度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合理的主体需要。 2 . 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原理 ①人们的价值选择也是多样的,表现出价值观上的差异。但并不是主观任意的,价值选择要受到功利、情感、道德、审美等主观因素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人的价值选择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②在特定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以引领价值选择的正确进行。 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价值实践是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 3 .人的价值原理 ① 人的价值是以人本身及其活动作为价值客体的一种价值关系。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对于自身、他人或社会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是以人的劳动创造活动为内在根据的。 ② 人的价值的二重性 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当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占有价值的时候,人是价值主体,人的价值的这一方面称为个人价值。人的价值又具有工具性:当人作为价值客体去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时,人的价值的这一方面称为社会价值。 ③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 二者存在着矛盾。但本质上又是统一的。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个人价值在社会中才能实现。 4 .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原理 ①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②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 , 解放人 , 依靠人 , 为了人和塑造人。 ③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 参考

博士论文的写作,实际上是攻读博士学位课程的深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术训练。在高校经受专门学术训练的莘莘学子们,往往借助学位论文凝聚并展示其多年孜孜求学付出的心血。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总体而言是比较高的,它们构成了一国学术成果的重要部分。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在谈及博士论文写作时,曾把博士学位论文比之为一个标竿。博士论文对写作者而言,真好像是一个标竿,倘若跳不过或勉强过关,只能说明写作者的学问还没有做好,功夫不够扎实,还没有资格戴上博士帽。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如此,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是写作者跨过标竿,进入了经济学学术殿堂。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专业,对博士论文写作中的几个有关问题谈点认识体会。论文选题:重要的起点博士论文同写作别类文章不一样,首先要选择好适合于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在许多博士生导师来看,论文选题是“重要的起点”,博士生们在确定选题时应特别注意:首先,论文选题值得做。所谓“值得做”,即指有理论价值,下功夫研究有可能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甚至还有可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贡献。由于经济学是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选题还必须考虑研究此问题有无实践意义。惟有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才是值得做的课题。论文选题我能做,能写好。确定这个选题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随意抓一个热门的课题,即使这个课题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不一定能写好。这是因为该选题同自己的长期的知识积累、兴趣以及长处相脱节,不能发挥比较优势,写作起来不免吃力,甚至有可能难以完成。选题不宜过小或过大,而应当是小题大做,即所谓“小题目,大文章”。“小题目,大文章”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做深做透,还宜于控制,使研究成果比较坚实。好的选题,题目看似虽小,但深度和厚度却较大。做学术论文,研究要单刀直入,切忌贪大求全,四面开花。选取前人没有研究和涉猎过的课题。从新的角度选题,使选择的课题和论文题目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深度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尽量选择对自己有长久研究价值的选题。博士论文毕竟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虽然很重要,但不一定都能作为自己今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从长计议,应当尽量选择围绕此问题,能长久做下去,作为自己写作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规范引用学术文献学术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学术规范训练的第一步,是一个“规范”而得出的成果。所谓学术文献引用的规范,首先是指要重视注明引文的出处,这是学者著述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学术是一代又一代积累沉淀下来的。因此,任何论文的观点和论据不可能全部都是自己的,部分甚至某些重要观点或论据是引用别人的,这是允许的。但是,引用了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论据,必须注明,注释不能含糊。这一方面体现出对他人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便于评阅人和读者了解论文材料及观点或论据的来源。学术研究虽然总是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层楼更上的,但学术引用也应有个度,不能不加节制的过度引用,这也是学术规范的一个基本要求。一篇10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如果参考文献太多,大量引用别人的成果,那么还会有多少观点和内容是属于你自己的呢?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抄袭和剽窃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学术腐败现象。抄袭他人之作几乎已成了一些大学研究生的公开秘密。写作博士论文难免会有学术文献的引用,但必须把握好度,这个最基本的限度,就是读起来能让人觉得论文确实是你花功夫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而不是从前人或当代学人那里抄袭而来的。恰当使用数学工具多年来,经济学在中国被归类为文科,加之许多年岁较大的经济理论工作者不熟悉现代数学知识,因此,经济理论研究普遍存在缺乏定量分析的现象。近些年来,在中国经济学界相当的人中又出现了过度滥用数学的另一个倾向,经济学几乎成了数学的分支。在高等经济类院校的研究工作中数学化包装越来越明显。有的博士研究生刻意追求数学化,不论是懂或不懂,需要或不需要,都硬要在写作的论文中加进一些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有的博士研究生还喜欢故弄玄虚,本来可以用几句浅显易懂文字表述的结论,却用许多人看不明白的数字、公式进行推导,搞“数字游戏”。经济学运用数学分析虽然是必要的,但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不能单靠数学工具,数学只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工具箱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只是为理论生动直观地或需要定量的表达,提供了可能的方式。经济学是对大量社会经济现象加以分析和科学抽象才能得出结论的学科。高等经济类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在从事研究工作或写作博士学位论文时,既要重视运用数量分析工具,注意克服以往忽视运用数学的缺陷,适当增加经济数量的成分,但同时又必须特别重视克服近年来在一些人中出现的滥用数学和搞“数字游戏”的错误倾向。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对任何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良好的学风和文风都是非常重要的。高等学府的博士研究生做学问事,首先要做学问人,理应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首先,要唯实求是,端正学风。博士是最高学位。博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任何时候都应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违背学术道德。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对自己关系很大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提出问题,运用数据资料,还是推导结论,都要有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第二,不仅要端正学风,而且要有良好的文风。在时下的青年学子中流行着一种不良的文风:写文著述晦涩难懂,夹缠梗阻,噎塞不通,句义不明,文义模糊,让人昏昏然不知所谓。现在的高等经济类院校里,有的博士研究生写的东西,不仅别人十分费解,弄不明白,不堪卒读,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有些图表和名词术语的确切含义。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其意是说,语句没有文采,就不可能有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应努力以平易通俗的文字、平实亲切的笔触,可触可感的事例,简洁明快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图表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不仅应当理论性强,立论扎实,言之有理,而且还应当争取做到行文流畅,逻辑谨严,语句生动,言之有趣。这对博士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更高的要求,然而却是一个经过刻苦努力后能够达到的目标。注重积累,打牢功底厚实的学术底蕴是写好博士论文不可或缺的条件。打牢学术功底,这对每一个博士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博士研究生能否取得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士研究生自身的学识和素质的高低。因此,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必须注重积累,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一百多年前,苏格兰人托马斯·卡拉利曾把经济学称之为“沉闷的科学”,这句话如今已成了广为人知的名言。有些经济学论著读起来确实让人十分费劲,不易弄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引用19世纪英国国会议员格莱斯顿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而受愚弄的人多。”经济学是门高深的学问,要真正学好和掌握它,非下大的功夫不可。现代经济学是最受社会公众注目的学科,它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独占鳌头,其论著浩如烟海,而经济学研究者一生的精力和时间却是有限的,纵然苦读不懈,也不可能都涉猎。因此,作为博士研究生应当在广泛学习经济学及其他现代各种知识的同时,要把与自己专业方向有关的课程重点学好,把自己的专业方向作为深钻的对象,并花功夫去精通它,争取做到学有专长,真正成为学有所成的专家。

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只要学生选择在英国学习,他们就不能不写一篇英国毕业论文。如果同学们想写一篇的英语毕业论文,如果分数不太低,就必须注意写作时的论文格式问题。接下来我就为那些在英国留学需要撰写毕业论文的同学们仔细介绍应该注意撰写时候的论文格式是什么样子的。首先就是对字体的要求,如果字体是统一的,不管目录和正文的字体大小格式都很少会错。但是对于标题的字体来说,很容易出错。所以,同学们需要了解的是,一般的字体要求是使用Times NewRoman,主标题是5号,副标题是小四号,但是还是需要具体的看学校安排,有的学校可能会有一点点的误差,但是总结来说就是字体要符合要求。(同学们问在用Times NewRoman输入的时候自动变为宋体了怎么办?这和字体没太大关系,应该是你选择了全角输入的原因,将其改成半角输入就可以了。)然后就是正文的格式,通常来源于行距,标题与句子之间的格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格式,句子之间的格式。对于标题与句子之间的每个标题都需要居中,下一段空两行;而每章的标题为左对齐,粗体,每节标题倾斜,首字母缩进四个英文字符,序列号要是,写着写着就晕了,但是这些规定又是必须要遵守的。最后就是引用的标注,方法是:在论文中出现的作者必须与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形成一对一的关系;中文参考文献的作者应该以英文的形式展现,对于标点符号,同志们必须区分,在英国的毕业论文通常用半角。(最常用的三种格式:芝加哥格式,APA格式,MLA格式,看你的学校用的是那种格式。)

一、内容要求 毕业设计报告正文要求: (一)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正文内容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论证;根据任务书指出的内容和指标要求写出设计过程、课题所涉及元件结构和相关参数的设计计算,有关基本原理的说明与理论分析;给出所设计课题实际运行的数据或参数,并与理论设计参数进行比较和分析,说明产生误差的原因。最后要对所设计课题实用价值做出评估说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或其它更好的方案设想及未能采纳的原因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方案提出的依据,设计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设计过程;所运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指标和方法;数学模型及其依据,数据计算方法;对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估;对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或可能发生的问题 ) 提出合理化建议。毕业论文的基本论点、主要论据;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规定联系实际展开理论分析。 (三)文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解决方案提出的依据,解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结论。 二、论文印装 毕业论文用毕业设计专用纸打印。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24磅;版面页边距上3cm,下、左,右2cm。 三、论文结构、装订顺序及要求 毕业论文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封面。论文题目不得超过20个字,要简练、准确,可分为两行。 (二)内容。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主任、教务部审查签字后生效。 2、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申请答辩表与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4、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审表; 5、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表; 6、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总表; 7、中英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不含图表,不加注释,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中文摘要一般为200-4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完全相同。“摘要”字样位置居中。 (2)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条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关键词排在摘要正文部分下方。 (3)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在前,英文的在后。 8、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主体、结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等。 9、正文。论文正文部分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论文主体及结论。 (1)绪论。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2)论文主体。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等内容。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突出,毕业设计(论文)文字数,一般应不少于8000字(或20个页码)。外文翻译不少于3000字符,外文参考资料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符。 中文论文撰写通行的题序层次采用以下格式: 1 格式是保证文章结构清晰、纲目分明的编辑手段,毕业论文所采用的格式必须符合上表规定,并前后统一,不得混杂使用。格式除题序层次外,还应包括分段、行距、字体和字号等。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居中放置,其余各层次(节、条、款)题序和标题一律沿版面左侧边线顶格安排。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距下文双倍行距。段落开始后缩两个字。行与行之间,段落和层次标题以及各段落之间均为24磅行间距。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字。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字,不加标点,下同。 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 第三层次(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 第四层次及以下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一律用小四号黑体字。 (3)结论(或结束语)。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但标题前不加“第XXX章”字样。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一般不超过两页。 10、致谢。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文字要简洁、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和庸俗之词。 11、参考文献及引用资料目录(规范格式见附文)。 12、附录。 13、实验数据表、有关图纸(大于3#图幅时单独装订)。 (三)封底。 附: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1、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论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3、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4、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5、学位论文 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6、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7、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8、其他要求 (1)文字 论文中汉字应采用严格执行汉字的规范。所有文字字面清晰,不得涂改。 (2)表格 论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采用哪种方式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表格的结构应简洁。 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 表序和表题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无表题的表序置于表格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同一篇论文位置应一致)。 (3)插图 插图要精选。图序可以连续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采用哪种方式应与表格、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仅有一图时,在图题前加‘附图’字样。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应打印,无法打印时一律用钢笔绘制和标出。 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出。 图序和图题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 (4)公式 论文中重要的或者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公式应注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或逐章编序,序号排在版面右侧,且距右边距离相等。公式与序号之间不加虚线。 (5)数字用法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间和各种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 (6)软件 软件流程图和源程序清单要按软件文档格式附在论文后面,特殊情况可在答辩时展示,不附在论文内。 (7)工程图按国标规定装订 图幅小于或等于3#图幅时应装订在论文内,大于3#图幅时按国标规定单独装订作为附图。 (8)艺术设计作品 无法用纸质文档保存的艺术设计作品应用光盘或照片保存。 (9)计量单位的定义和使用方法按国家计量局规定执行。

我心中的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他老人家仙逝已经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以来,他的形象似乎一直在变。在第二国际宣传影响下的马克思,是《资本论》的作者,是一位面孔严峻、目光锐利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家;在列宁主义时代,马克思则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作者,一位风尘仆仆、激情满怀的革命家;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学那里,马克思则又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一位悲天悯人、愤世嫉俗的“宗教先知”、“人道主义思想家”……等等。这种描绘多少有些漫画化,但也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马克思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确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岁月,这是正常的。马克思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其形象何尝不是在不断变化?在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那个大胡子画像的马克思给人的印象是既威严神圣而又神秘莫测;改革开放之初有一段时间,马克思似乎从革命家变成了人道主义哲学家;但不久他便渐渐远离我们而去,形象越来越模糊。尽管马克思的“主义”话语仍然是那样铺天盖地,但他的书与思想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年轻这一代人大概只有一个传奇印象了,甚至于认为是至极的“古董”了。我是一个年轻人,是一名年轻的普通学生党员,我对西方的经济学思想和管理学理念都非常的感兴趣。但是至今为止,我最敬佩的人物还是马克思,当然这其中经历很多次否定之否定等于的肯定的心路历程。虽说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在我的心目中,我宁愿把它看成一位治学严谨,思维严密的学者和智者,他首先是一位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哲学大师,然后又在他的哲学思想下孕育出了政治经济学的花蕾。我宁愿把它看成已达到了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最高层次追求的人,他把思考作为最大的乐趣,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理想。我利用马克思教给我的批判地继承和吸收的方法阅读过马克思的原著《资本论》等,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沉思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与哲学和现代主流西方经济学与哲学的对立和统一,最终我不得不作一下深呼吸感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知识的渊博,眼光的敏锐,境界的高远。在我看来,马克思对社会现象的本质的认识和精辟的分析,至今无人能敌。自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收益非浅。马哲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站的最稳最高的。也许你至今还在诅咒该死的马哲考试,你至今对有少数枯燥无味的马哲老师还提不起精神,可你扪心自问,你真的在写文章或分析问题时没有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吗?如果你真的觉得一无所获得话,那要问你自己,是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马哲,是否是用了普遍联系的思想对马哲作了系统的归纳和融会贯通,是否是透过字面意思体会到了理论的内涵和外延。马克思的经济学是为政治服务的,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西方把他归为古典经济学一类。西方经济学是为了更好的完善和发展资本主义,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尽快摧毁资本主义。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定范围的可调节性和灵活性,在我看来,资本主义还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和发展空间。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就是胡说。从矛盾的另一面来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从反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西方,一般否定剩余价值理论,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没有剩余价值,哪来比尔盖茨亿万家产?国家的“劫富济贫”的转移支付的税收政策,也无非不是为了体现公平,调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稳定,剩余价值的再转移。虽说凯恩斯对马克思的评价不很高,但对比两者,就会发现,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相同的问题,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然后凯恩斯采取了一系列公有制和提高工人福利的措施,才使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新的发展。西方的工会方面的力量还很强大,前一段时间不是又发生美国西海岸港口工人大罢工吗?应该说,他们的力量源泉很大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在,在福利经济学的研究方面,也都公认马克思是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他所从事的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百年之后的仁人志士都要在他的墓前扼腕哀悼!马克思的学说至今还在知道人们去谋取自身的彻底解放,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马克思简介: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

贡献:

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近代最复杂和精深的学说之一。学说的范围包括了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等广泛的领域。

2、历史唯物论

犹太人在德国的解放斗争就是无产阶级对新兴资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指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从而获得自己最后的解放。

3、政治经济学

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4、共产党宣言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vereinigt euch!)——《共产党宣言》

对立,因此,在进入共产主义之前,无产阶级将进行短暂(相比较起其他历史阶段而言)的无产阶级专政,进行多层面的革命,尽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会资源。所以一般认为,马克思并不反对暴力革命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马克思总以阴郁的眼光看待人类大部分的历史,是因为历史不过是一种压迫和剥削替代另一种压迫和剥削……(马克思这样悲观的思想家)向我们展示现实的残酷,并以此激励我们着手改变。他们敦促我们抛弃一切幻想。”《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的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如此评价说。

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思考是他无上的乐事,他的整个身体都为头脑牺牲了。”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参考资料:卡尔·马克思-百度百科

1】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建设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建国以来,中国从贫困到如今的富有这个成功的脱贫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更肯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2】 孔子提出的三纲的政策,间接阻碍当时国家的发展,而马克思是根据东方国家的现实,绝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提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因此马克思对中国不仅有深入研究,提出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取得较大的成功.3】 从政治方面来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我国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4】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给新中国带来进步的社会,不断发展的科技和人民日益富裕的生活 5】 胡总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论研讨回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的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因此马克思对当代中国影响最大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通过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我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3、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4、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5、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马克思墓毕业论文

如果人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人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人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人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人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

但是其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人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在17岁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确立了这一信念: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

写作背景

1835年秋天,马克思写了这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发表了一些重要见解,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当时,马克思和同学就要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有的人希望成为诗人、科学家或哲学家,献身文艺和学术事业;

有的人打算充当教士或牧师,幻想天堂的幸福;有的人则羡慕资产者的豪华生活,把舒适享乐作为自己的理想。马克思与另外同学的想法不同,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十七岁中学毕业时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感自己不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而哲学一直是自己无法深入涉足的领域。最近读了部分哲学原著,许多问题仍然不敢妄加评论,只有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易懂但震撼人心,对马克思的人生感触颇深。“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句《共产党宣言》开篇的话长久无法忘怀,而再次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我只是觉得那是一颗何其睿智,睿智到难以形容的头脑。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化论,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直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物质、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在今天只是简单的一句结论,但我却难以想象在一个半世纪前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马克思如何语出惊人的做出这一跨时代的发现。剩余价值的发现,正像恩格斯所说的“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竟然透过一切迷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其对资本主义剥削本性,对资本家赤裸裸的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揭露,可谓给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上层资本家致命的批判,也给予了无产阶级所有斗争最强有力的理由和武器。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人们再也不会在迷雾里犹豫徘徊,人们终于有了坚定的信念:无产阶级就要反抗丑陋的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就要解放全人类!是啊,有什么比思想的力量更强大的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想这也正是马克思比以往的哲学家更伟大的地方所在。虽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总觉得哲学家们更多的是对事物本身的研究和阐释,较少的提出让这个社会更好地发展的方法。而马克思不但有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这两个伟大发现,他更为整个人类历史指明了最终的出路——共产主义。而且马克思还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门科学,但我始终认为其从一定角度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无可否认,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巨大,但自然科学产生于用先进的工具和研究手段去追究事物的客观本源。而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并没有事物本身的物质面貌。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但马克思只是用一个人的大脑、几十年的时间竟然创造了跨自然、社会、思维、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实在是让人震撼。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的一生却是贫困潦倒,坎坷痛苦的。今天我们总是谈论马克思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奉献一生,但我不知道他当时在外人眼里是否是一个没有责任没有担当的人,他让妻子一生为其奔波,他的孩子无钱治病而死,他一生都在躲藏,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我不知道他是否为自己的选择犹豫过;他对他的那些当时遭受资本主义批判与迫害的理论著作怀疑过吗;他一直坚定地认为共产主义一定是人类社会的最终阶段吗……但不可否认的却是,他的思想曾使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震撼惊和恐慌;他的《资本论》是当今无论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社会争先研究的一部不朽巨著;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意识被称为科学,几乎让人难以发现它的错误;他的一些理论在一个半世纪后仍深奥的需要人们深入理解;他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预见又是何其的具有前瞻性……也许只要是伟人,他们早已超越了个人和家庭的境界吧。“最伟大的头脑停止思想了”,在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悼文中不是个人的悲伤,而是像其所说的“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恐怕再也难有人有这样一颗睿智的头脑,马克思达到了所有想要不平凡的人追求的人生理想:这位大胡子哲学家的画像百年被世人敬仰,永垂不朽。

【文章导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句话就是言语冷冰冰的,却让人感到了一种压抑在心底的悲痛。

看了《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很久以前就离我们远去,在安乐椅上宁静地睡着永远都不会醒的觉。他离我们远去的伤痛至今仍久久不能忘怀,但是他不朽的精神、以及他对无产阶级事业的贡献与指导却一直与我们同在。

马克思一个熟悉的不能在熟悉的人物,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话至今触目惊心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当时便产生浓厚的兴趣究竟是何方神圣造就如此局面,他的魅力在何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我记得在1999年那年英国的BBC甚至称其为千年伟人,一代伟人屹立一个世纪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可是马克思却能千年不倒。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直接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物质、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些在今天只是简单的一句结论,但我们却难以想象在一个半世纪前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马克思是如何语出惊人的做出这一跨时代的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甚至从某些角度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恩格斯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

不可否认,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巨大,但自然科学产生于用先进的工具和研究手段去追究事物的客观本源。而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抽象的,并没有事物本身的物质面貌。虽然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但马克思只是用一个人的大脑、几十年的时间竟然创造了跨自然、社会、思维、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哲学思想,实在是让人震撼。他的人格魅力的确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抗拒。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他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里,马克思在揭秘资本主义社会的劣根性,震惊资产阶级的同时,也为日后更多次地被驱逐出境埋下伏笔,成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面对着一切的一切马克思从来没有退缩,在他青年时就写下过这样的句子:“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面对诽谤和诅咒,马克思用他豁达的胸怀“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因为他心里装的是全人类,他拥有的只是使所有人幸福的信仰。他知道,默默努力地用笔杆为全人类而战才是他毕生的奋斗追求。从早期《莱茵报》的撰稿,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到“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乃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写字桌前为未完成的《资本论》倾注自己的心血。因此,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人类短缺了一个头脑,一个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一代思想和革命领袖悄然陨落,大地上静默出的伤口,历史也为之扼腕叹息。事实证明,经典的智慧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先天下之忧而忧”才是伟人的胸怀。

我敬佩马克思是因为他有舍我的精神,,资本主义社会是有多么黑暗二战之前有些国家逐步退却资本主义的头衔,招来了多少双眼睛的怒视而灭亡时资本主义盛行的社会侵犯到他们的利益和地位下场只有消失,连一个国家都坚持不住我真的难以想象马克思你就是什么怎么度过他们的迫害,上苍是公平的正因为你手了非凡的压迫的你也理所应当的成就非凡的伟业。、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的瑰宝,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发展的精神食粮。或许我们需要沉思,思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让自己更好地提高与奋进,从而更强大地应付不同的挑战,更开阔地迎接自己的未来,更深入地为人类谋福利。跟恩格斯最后用力的呼喊一句他的英明和世纪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篇文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它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目前的致辞,记得当时我们仅仅只是学习了它的表面的含义,仅从文学方面来揭示这篇文章,但到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时不得不正视它所蕴含的正真的价值。

人们对马克思的评价太多了,“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者,哲学家,思想家……”,而我们也是从小就知道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故事。

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那是他发现了剩余价值,就像恩格斯在讲话中所说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其实这个今天在我们看来简单的事情,简单的原理,很难想象在当初那个愚昧落后的年代里,马克思对它的提出是多么大的意义,同时深深影响到了我们今天的发展。

我们甚至可以说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在那个机器大生产使生产力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的年代,马克思透过层层纱雾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他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的剩余价值的的揭露。这给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深深的痛击。

也难怪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给人类的旧思想以撼动,他使人的思想以豁然开朗,他是一位真正伟大的思想家。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句《共产党宣言》,在《讲话》中不足千字的文章却铿锵有力,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一生。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不仅仅是看到了让社会更好的发展的方法,而这不仅在自然社会上,更是在人类社会上,更为伟大的是他提出了一条道路,一条为整个人类历史文明指出的最终出路--共产主义。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他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他几乎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甚至于今天我们都还滋润在他的思想下,深深地被他的思想所影响。

自古圣贤皆寂寞很多伟人的成功都伴随着坎坷与不幸,就像中国古代就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马克思的人生道路也不例外,尽管他是有如此的贡献,但是也是因为他的思想与革命方向,他生活的很贫穷,甚至有时连吃的都没有,常常会靠恩格斯的资助。马克思的三个女儿因无钱医治而逝,小女儿也因为重病,不治而亡。马克思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常年被驱逐,他流离在各个国家。

直至2008年资本主义国家迸发了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威胁,虽然中国或多或少的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但是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次危机我们的损失最为轻微,而也是的原因,马克思的思想,他的书籍等等在资本主义国家大受欢迎,而对于他曾经所受的遭遇来说,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马克思走了,在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他停止了想象,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革命却永远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他的影响不只是曾经的,也不仅仅是当前的,更是对于我们看不见得未来。

马克思是人类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精神应当被我们所了解所学习,正如恩格斯所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他虽然逝世很久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思想永远的影响着我们,并不仅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

我们不仅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同时也应该发挥自己的潜力,更好的为人名服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