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大理古城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2:10:38

大理古城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大理为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

大理古城是人类文化遗产最杰出的区域之一,地处边疆,民族文化浓厚,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人工与自然融合”的景观风景营造的方法及传统的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思想对中国现代建筑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大理古城的古代风景营造经验属于特有的中国现代城市风景营造,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形成了悠然从容的城市特点,使中国的风景格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意义:大理古城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大理古城作为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有500多年历史,长期为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朝,为大理各军民总管府及新建太和县的治所,是滇西重要的城市之一。明朝时期,为县治和府治所在地。大理古城众多的文物古迹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太和城遗址、七重城遗迹等文物古迹,为中国古代城市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例证。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重要遗址可辩,截至2013年,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气候特点:大理古城位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带的迎风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如下气候特点:寒暑适中,气候温和,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坝区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平均为℃,日较差达~℃。大理古城日照较多,冬春季节天气晴朗,日照时数较多,夏秋季节阴雨天多,日照时数较少。地形地貌:大理古城位于洱海断陷盆地,地表多为洪积冲积物所覆盖,由西向东缓缓倾斜,为平均海拔约在不到2000米左右的冲积湖积平原,大理古城的地形为东低西高。

大理古城人山人海,旅游全面复苏,旅游行业也迎来新的变化,首先是旅游方式的变化,现在人们更倾向于自驾游,很少选择旅游团,自驾游更轻松,游玩更尽兴;其次是人们首选周边游,对于跨省跨地区游玩没有太大意愿。

点赞家乡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题目:点赞家乡发展 学校名称:安徽财经大学 团队名称:sailing小分队 指导老师: 窦凯(国家经济贸易学院) 学生姓名 :和思含,田嘉卉,黄艺,张丹妮,黄筱瑄,常芸,卢诗莹,沈佳敏(均来自国家经济贸易学院——2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调研时间:7月12日至7月13日 调研地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摘要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首府,地处云南西部,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五百多年。大理市为中国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不仅被中国政府列为第一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该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直以来以第三产业发展居先。该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近年来依靠旅游业使得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原本受到高原山地地形对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影响,也在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下,朝着可观的积极方向发展。此次sailing小分队将走访大理市的自然与人文风景区,在感受白族风情的同时,感受家乡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变化,同时能够宣传家乡,助力家乡发展。 关键词 :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产业融合 正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大理不仅在市区建设上卓有成效,在村落开发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人民聚居的地方,苍山雪,洱海月,大理人民依山傍水而居,孕育在这片风花雪月的土地上,将浓浓的民族风情代代相传。同时,本次调研主要分为两个地区,大理古城区和洱海西面,分别为人文与自然风光的代表,通过考察两地的商业文化,民族文化,结合大理市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分析大理发展的动力产业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阻碍性问题,并提出可行性方案。古城区主要为商业聚集区,人流量大,同时商业文化较为发达,古城区依托商业文化而闻名,在大理经济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洱海区主要为自然海滨风景,淡季人流量相对少,客流人群聚集度不高。自然与人文风景区的结合,使得大理的吸引度大大提升,也使得大理的产业融合度更加密切。 7月12日,sailing小分队出发前往大理古城,到达古城南门后,随处可见拍照打卡的国内外游客,抬头看见高高的城楼,“文献名邦”四个儒雅,丰厚的大字在淡雅的天空下显得更加庄重与大气,随城南门直走到五华楼,这一路是人流量最大的街区,以云南美食为主,烟火味十足,各种特色小吃店铺内人群络绎不绝,近年来各色网红餐厅兴起,更是吸引了各地人民,大家纷纷慕名而来,品尝云南风味,饵块,饵丝,卷粉,乳扇,野生菌等成为当地最为特色的美食。走进人民路与复兴路,随处可见的是大理的传统民族手工制品,如各式各样的雪花银器,民族手工耳饰,扎染服饰,白族香囊等等。同时,sailing小分队还走进了扎染大院,体验了白族的扎染工艺,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牵引着小分队不断探寻,发掘着一切新奇的民族特色。听着亲切的白族话,看着笑意满面的白族子民,归属感油然而生。走进洋人街,护国路,我们又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此处聚集了诸多的外国旅客,也有很多外国人设计并开创的西式咖啡厅,此处的咖啡馆和西餐厅提供了宁静而轻松的气氛,听音乐,品咖啡能让游客度过一个惬意的下午,漫步洋人街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这是一条将白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性完美交融的街道,它将白族传统建筑悉心保存了下来,白族人的审美是精致秀丽的,青瓦白墙或是以青、红砖相配,总之,怎么看都觉得舒畅、悦目。吧橱、桌椅也别具风格,要么清一色红木,要么青竹,要么绿藤,吊灯也是用竹篾编织的鱼篓或簸箕做装饰,墙壁.上还点缀着白族特色的扎染布艺。在这些小楼小院之中,随处可见全国各地的游者或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他们或读书休憩、或娱乐闲聊,东西方文化完美的交融在这条不长的街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夜晚,我们选择了一家唤为“胡桃里”的小酒馆小酌一杯,同时听着手抱吉他的驻唱歌手一曲又一曲的民谣,可谓赏心悦目,古城区的夜间经济较为活跃,也是近年来带动古城区发展的新兴动力之一。随后,我们选择了一家古色古香的白族民宿,古城区的民宿价格亲民,环境优美,是旅游住宿的不二之选。大理民宿在近年来已经形成了完整而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品质与服务都是值得信赖的。大理古城的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完美结合,不仅仅拉动了经济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制造业发展。大理古城区经济发展盛况我们有目共睹,希望在未来古城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7月13日,sailing小分队到达洱海西面的环海西路,洱海一圈有140公里左右,环海西路仅仅占据四分之一左右。我们选区了环海西路中最著名的磻溪村。走进村落,随处可见的是蓝白交替的白族民居,环海西路专为游客设计,路内禁止车辆通行,因此,自行车租行也成为了当地的热门产业,磻溪村各家各户门前都停满了文艺风的自行车,吸引着游客们的到来,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环海西路,海风拂面而来,加之云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满是惬意之感。环海西路人群络绎不绝,网红s弯更是吸引了诸多的游客。从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洱海共有3岛、4洲、5湖、9曲。洱海属断层陷落湖泊,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自古以来-直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洱海位于大理市境内,是白族人民的“母亲湖”,白族先民称之为“金月亮”,是一个风光秀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等,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显著的综合功能,厚重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大理政治、经济、文化的摇篮,也是自治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洱海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洱海形成于冰河时代末期,其成因主要是沉降侵蚀,属构造断陷湖。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泛舟洱海,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蓝天,给人以宁静而心。同时,洱海生态保护问题也不容小觑,正是因为洱海的美丽,才能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在洱海内,不乏泛舟游览者,亦不缺乘坐游轮观光者。游船,海景民宿,海边租车都成为了洱海边居民的致富产业,带动了洱海周边村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感染力,使得白族人民在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效益。 大理古城与洱海大理市旅游热门景点,也是大理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景点发展应该以创新,质量为核心要求,大理市近年来遵循这一原则,不断开发民族文化,打造产业融合一体化的旅游模式,同时在景区卫生环境,治安,交通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一路改善,使得游客体验度不断上升,同时依靠微博,抖音等众多媒体进行强烈宣传与推广,将景区名片发放给越来越多的人,大理逐渐成为旅游爱好者的必到之地。在景区宣传的同时,大理也注重将美食特产不断外销,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延长产业链。大理发展的秘诀就在于,促进了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并加快其发展,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下,高铁站,,火车站,机场不断扩大规模,客运吞吐量逐年增大。旅游经济使得大理这一高原明珠熠熠生辉,成为中国西南边陲地带一块圣地。在大理的发展问题中也有一些问题的存在,例如某些无良商家高价租车,或是一些导游的过度化盈利手段让游客滋生矛盾与反感,这都是需要相关管辖部门去规范与控制的,否则将会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成为网络媒体的抨击点,游客到大理游玩的脚步将会停滞不前。大理的发展,不仅仅要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还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当地人共同努力,才能使得其可持续性发展。

县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大纲

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

撰写论文提纲前需要找相似的文章,可以与自己所写主题相关,或者与行业有关的的论文,进行阅读,熟悉行业熟悉主题学习行文框架,了解研究思路。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和大家一起分享。

论文题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规划原理等为理论指导,采用模糊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模型和方法对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论文首先从研究开发区现状入手,对开发区产业结构与用地布局、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等进行分析论述,找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由此对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初步判断分析研究。然后对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预见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针对有高新技术产业代表性的汽车产业园区、医药产业园区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为继续坚持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保证;最后对开发区的环境承载力作出分析评价。本论文通过对典型实例——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战略环境评价,对以工业用地为主的新开发建设区域,如何控制环境污染,解决环境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开发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要4-5

前言5-11

第一章 绪论11-24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11-13

选题背景11-12

选题意义1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13-15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15-18

战略环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进展18-20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技术路线与论文创新点21-23

技术路线21-22

论文创新点22-23

小结23-24

第二章 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24-37

开发区规划设计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24-31

可持续发展理论24-25

城市规划原理25-26

生态学理论26-28

城市生态系统28-29

循环经济理论29-31

技术方法31-37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概况与开发现状37-54

社会经济概况37-39

开发现状39-42

开发过程回顾39-40

开发现状40

开发区现有产业布局40-42

主要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42-53

开发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42-48

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状48-50

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现状评价50-53

小结53-54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54-76

规划原则及目标54-55

规划依据54

规划原则54

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54-55

总体规划布局55-61

开发区现状存在的问题55-56

用地布局结构56-57

规划布局57-61

各专项规划61-66

给水工程规划61-62

排水工程规划62-63

燃气工程规划63

供热工程规划63-64

电力工程规划64-65

通信工程规划65-66

环境保护规划66-69

环境功能分区规划66-69

绿地景观规划及分析研究69-75

高新开发区绿地景观建设现状分析70-71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71-73

绿地景观规划生态要素分析研究73-75

对总体规划方案的初步判断分析75

小结75-76

第五章 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76-98

开发区选址合理性分析76-81

生产力配置情况分析76-78

新区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分析78-81

总体布局与分区的合理性分析81-82

总体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81

工业区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分析81-82

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82-83

与周边地区的协调性分析82

与水源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82-83

与长春市供热规划协调性分析83

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分析83-90

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83

环境功能区划分及其合理性分析83-90

生态系统变化与生态适宜度分析90-97

生态系统变化分析90-91

水土流失环境影响分析91-92

景观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2-94

生态满意度评价94-96

生态系统变化与生态适宜度分析结论96-97

小结97-98

第六章 汽车产业开发与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98-115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98-100

汽车产业基本情况98-99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的经济发展99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园的土地利用99-100

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100-106

发展思路及发展原则100-101

发展战略分析101-102

发展任务102-105

发展措施105-106

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06-113

计算方法的选取106-109

评价指标及标准109-110

各系统可持续性评价110-112

评价结果分析112-113

小结113-115

第七章 医药产业开发与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15-131

医药产业园区开发现状115-118

医药产业现状分析115-116

医药产业面临的环境116-118

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118-120

医药产业园区发展方向118-119

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目标119

医药产业园区规划实施措施119-120

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程序120-125

指标的研究原则122-123

评价指标的选择123-125

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25-129

方法的选择125

评价指标及标准125-126

各系统可持续性评价126-129

小结129-131

第八章 开发区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131-142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131-133

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133-141

权重的确定133-137

承载力评价137-141

小结141-142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142-144

基本结论142-143

建议143-144

参考文献144-152

主要学术成果152-153

致谢153-154

亲,你是哪里的呢?是不是河南的呢?怎么看着这课题像是我们的呢,我是你们学长,现在已经硕士毕业了,感觉这是多年前的课题了,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结合当地来写,多放点数据进去,应该可以顺利过的,要是哪里还是不明白,再找我帮帮你。先写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写乡镇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重点章节是结合当地的情况实证分析,最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不懂继续问我,576继续是八八四继续是②①⑤。怕打不出来,这样子就可以找到我了。

1、中国旅游业发展环境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分析国内旅行社经营情况分析国内旅游饭店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餐饮业发展状况分析旅游商贸业2、国际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总体状况重点地区区域市场发展状况3、世界旅游总体需求预测旅游市场特点的发展趋势4、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旅游业与国际旅游强国的比较分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及总收入出境旅游旅游住宿和设施管理体制5、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区域对比分析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国内旅游业的地区和市场格局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开发的比较分析6、旅游行业的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拉动旅游消费国际城市化水平7中国旅游业与 WTO对旅游业的影响8 旅游产业大趋势旅游电子商务的趋势和市场定位建设平台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障碍和对策民营资本进入景区资源国内旅游特的新热点9、主题公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觉得有用需要的话可以给我邮箱,我发给你

金融危机对浙江纺织产业的影响 当前,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正在加剧,并开始向实体经济快速蔓延,经济危机阴影笼罩着各大经济体,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已成定局。数据显示,9月第一周,中国轻纺城各类长短纤梭织、针织布,整体行情走势受市道全盘启动大幅上升,轻纺城秋市终于迎来旺季。“在中国轻纺城,没有冬天的感觉。”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轻纺城建管委”)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轻纺城的优势正在发挥作用,在金融危机下成为逆势增长的样本。逆势发力进入9月,中国轻纺城外来客户有增无减,现货成交各有涉及,来单要货批次大增,成交面广品种众多,长短纤布成交双双放大,成交价格稳中有升,市场信心全盘复苏,整体强市格局显现。数据显示,9月第一周,中国轻纺城各类长短纤梭织、针织布,整体行情走势受市道全盘启动大幅上升,轻纺城秋市终于迎来旺季。据常规市场长短纤布连日统计累计,一周总成交各类长纤布近3170万米,较上周2760余万米增长约410万米。一周总成交各类长短纤布近4040万米,较上周近3640万米上升400余万米。绍兴县工业用电量、排污量、蒸汽施用量都已恢复到去年水平,而去年上半年这些数据是最高点,其中化纤今年上半年增长28%,针织31%,印染7%,服装,相应的,利润也在增长。从轻纺城建管委了解到,截止到8月底,中国轻纺城成交额比去年同期增长;工商资料则显示,到6月底,共有注册经营户19085户,其中公司化经营的有3470家,今年上半年增加1676家经营户,其中公司961家。日客流量10万人次,产品远销187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面料在此成交,与全国近一半的纺织企业建立了产销关系,市场群年成交额达600多亿元。“从今年的成交形势来看,淡季不淡,旺季则继续保持。”轻纺城建管委负责人说,在中国轻纺城感觉不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金融危机下,绍兴县确有数家纺织企业倒闭,但是从总的面上看,除外贸受到较大影响外,产业总体并未出现剧烈连锁反应。在轻纺城另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物流企业。一家物流公司老总表示,自己的车队在以往旺季时每天发货8-10车,现在最淡的六七月份每天也在6车左右,总体良好。导报记者在绍兴县采访时也留意到,邻近轻纺城市场群的104国道柯桥城区段(即轻纺城大道)除四五月份略显空闲外,现在每天几乎都要堵车,拉货的大小货车随时都可以看到,甚至为一些小企业拉货的人力板车也多了起来。市场面积扩大了,营业房增加了,运货车辆络绎不绝,在中国轻纺城感觉不到经济“寒冬”。业内人士笑称,对中国轻纺城而言,或许有秋天的凉意,但肯定没有冬天的寒冷。在各地市场面料交易形势比较严峻情况下,轻纺城却越来越兴旺。现在的轻纺城,纺织产品向高端迈进的动作比较大,世界顶级品牌的采购商在轻纺城内都能找到。比如意大利玛格丽亚在柯桥设立采购和物流中心,依托这个品牌来做中国生意,美国CK等品牌也能在轻纺城找到。优势爆发站在轻纺城建管委25楼的办公室,推窗望向外面。极目处,除了连片的工厂、密集的屋檐、林立的塔吊,便是纵横交错的道路,各种各样行驶的车辆,以及一些农田、山坡和河流。这样的一幅画面,是对绍兴县作为中国东南海岸线上最为发达的纺织业制造中心的最好表达。在过去的30多年里,纺织业这种最为常见的轻工业产品,以一条长龙之势,挟市场、产业两大优势,漫卷绍兴县的城镇、村庄,使连片的农村地区变身为轰鸣的经济引擎。2007年10月,商务部正式授权发布“中国柯桥纺织指数”,这是中国第一个纺织指数。一年之后,轻纺城建管委建成英文网站,指数扩大到全球发布。中国轻纺城,由此也成为全球纺织商人判断产业变化的“风向标”。按照轻纺城建管委主任周如生的看法,轻纺城有明显的优势。轻纺城市场传统交易与现代交易良性对接,实力经营户运用公司化模式运作,由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销等多环节组成,是一个现代化的公司。目前公司化交易已经形成一定气候,而且这种模式更有利于保护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欧美好的产品都放在专卖店里,对保护知识产权大为有利,目前在轻纺城有不少采购商在传统市场看货,然后到商务楼里谈生意。周如生认为,这是轻纺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浙江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俭告诉导报记者,中国轻纺城今年正在创建五星级市场,作为规模在全球纺织品交易市场中位列第二的中国轻纺城,创建五星级市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周俭表示,政府服务和完善配套是轻纺城能逆势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轻纺城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下一步还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全球纺织网和网上轻纺城合作,并将网上虚拟门牌号与轻纺城内实体经营户门牌对应起来,这一举措将大大有利于轻纺城内经营户,从而实现信息互通、用户互通。轻纺城集团还将选择500至1000家经营户作为示范样本,逐步推广。与电子商务配套的,轻纺城集团还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将尽快解决第三方托管等问题。强势出击目前在全球有5大纺织中心,但都是在国外,中国的纺织业量大,但是在品牌和工艺上都缺乏竞争力。像美国的品牌CK就是在轻纺城采购面料的,成本只有十几块钱的内衣可以卖到几百元,附加值很高。绍兴纺织企业的设备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是纺织工艺还有待改进,纺织企业需要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目前一些纺织企业也意识到品牌竞争的重要性,在政府的重视下,市场实施了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培育技术创新、品牌创建、时尚创造和产业链整合的新型公司化经营模式,并取得良好成绩。轻纺城建管委负责人表示,随着设计、生产、销售等区域供应链条的到位,未来柯桥成为世界纺织中心是很有实力的。轻纺城提出“二次创业”就是要解决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2006年初,绍兴县强势启动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以市场为主轴,通过其升级发展来带动整个纺织业的提升。绍兴市委常委、绍兴县委书记徐焕明明确表示,提升发展中国轻纺城,是绍兴县作为经济强县的立县之本、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和柯桥县城的立城之本。围绕这一目标,绍兴县确立了一个称之为“12345”的总体思路。绍兴县的一份描述说:以柯桥为核心,方圆30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囊括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及纺织软件的产业体系。三年转瞬即逝,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强势出击的绍兴县。该县总共投资50多亿元,改建东升路等一批传统交易区、新建服装家纺类市场,并大力发展会展、仓储中心等一大批市场设施,以谋求轻纺市场提升发展与产业、城市建设的互动并进。在轻纺城繁荣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条件则是由纺织品制造等带来的供应链竞争力。从2008年起,绍兴县就致力于打造三个中心建设:国际性的纺织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纺织产业链的完善,让绍兴从原来的以纺织印染织造为主,延伸到了包括石化、化纤在内的上游产业,并形成了200多万吨生产能力。上游生产能力的完善使得下游的产品更加丰富,纺织业开始进军家纺和无纺布,同时进入了工业用布领域。9月份全国纺织质量与标准研讨会将在绍兴柯桥举行,纺织面料设计师协会也在筹备进程中……掌握行业话语权是轻纺城努力的目标,随着国家纺织面料馆的建立以及一批纺织研发机构的入驻,轻纺城在行业内的话语权越来越有分量,导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100家企业入驻纺织面料馆,今后将形成轻纺城重要的商务平台。展会也成了轻纺城重要的展示和交易平台。今年8月29日举行的“展旺柯桥”中国轻纺城会展推介会上,三大会展签约落户绍兴县,同时绍兴县轻纺城会展办也与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轻纺城将吹响会展“集结号”,以已升格为“国字号”的纺博会为龙头,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会展,将柯桥打造成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纺织类会展中心和在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会展城市。纺博会首次“梅开二度”举办春季展,中国轻纺城积极转型升级使得纺博会正式升格为“国展”,绍兴县在去年开启会展经济元年便大有收获。而纺博会在数经历练之后,除了自身的国际化、专业化程度日渐成熟和对产业的反哺作用日益重要外,纺博会对拉动城市经济的附带效应也是日益明显。最为明显的是,每年纺博会期间,是柯桥酒店经营的一个拐点,酒店生意明显转入旺季。

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

添砖加点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当前,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东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大城市群正步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熟期,有其先发优势。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以重庆为中心的城市群正在崛起,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呈现集中、连片发展的势头,有其后发优势。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中部地区客观上承担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市场高效统一的重任,而且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讲,交易成本较低,其作用日益突出。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必要在中部地区尽快形成一个快速增长带,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使之更好地承担起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带动湖北和我国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使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结点。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可以充分利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扩散功能,形成一个极化带,通过聚散效应,带动湖北及我国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特殊作用,推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对于湖北、武汉的振兴,对于整个中部地区的腾飞,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圈的形成,有赖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与周边城市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它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而是经济联系的范畴。建设武汉城市圈,最关键的是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实现共赢。以市场为导向,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以利益为纽带,就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各地都能从区域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共赢。以企业为主体,就是发挥企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体作用,以企业的扩张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同时,政府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也不是无所作为。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需要政府来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合需要政府来推动,跨行政区域的重大项目需要政府来协调。因此,我们主张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采取“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模式,建立城市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建设武汉城市圈,核心是提升和发挥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中心城市的形成有其客观规律。中心是针对周边而言的,没有周边就无所谓中心。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必须具备很强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在这一点上,武汉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九省通衢”的武汉,区位市场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然而,在改革开放、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武汉的传统优势在逐步减弱,总体聚散能力在逐步下降。在南有广深、北有京津、东有沪宁这些迅猛发展城市的有力竞争下,武汉传统辐射范围内的城市正呈现“离心”现象,武汉有被边缘化的可能。因此,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不断增强城市聚散功能、强化中心城市“极核”作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构筑差异性竞争优势,大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建设,强化对周边城市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培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功能。通过聚散功能的发挥,把更大范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聚集在一起,又通过这种功能把这些资源辐射到周边,从而加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好地发挥武汉在城市圈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要协调好人口 资源 环境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2.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3 人口与森林和草原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4、人口与矿产和能源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5、人口与水资源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 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6.总结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望采纳~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城市经济学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其研究重点为探讨城市重要经济活动的状况,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与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关系等。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各国,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城市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住宅、交通、环境、公共设施不足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为了探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方法,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于是产生了城市经济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②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③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④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⑤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⑥城市发展政策。 [编辑本段]城市经济学分类城市经济学分为理论城市经济学与应用城市经济学。前者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经济活动,了解问题的现象与实质,不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有:城市化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规模等。它有助于了解城市经济现象和问题,是城市规划前必须的基本研究。后者注重研究改善和解决城市问题,增进居民福利的对策及具体办法,研究内容为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政策,如住宅拥挤且质量低劣,交通堵塞、失业、种族歧视、贫民窟等。上述两者皆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编辑本段]城市经济学主要内容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 3、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4、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5、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编辑本段]城市经济学的性质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与社会各界对城市经济学这一学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揭开城市经济学的庐山真面目。 一、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因为这些问题既不能用研究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也不能用研究企业和市场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加以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唤着一种全新理论的产生,并以此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导。20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综合问题的研究,诸如城市土地利用与价格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运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使城市经济学应运而生。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城市经济学的“羽翼”不断丰满。但是,从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城市经济学的教科书和论著来看,构建的体系自成一家,研究的范围各有侧重,尚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尚未给出解决的良方。城市经济学依然是一门稚嫩的学科,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还将持续地进行下去,城市经济学也将在发展中逐步成长,直到走向成熟。 二、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的诞生,给传统的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部门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对其研究从条条式的局部研究转入在城市这一综合有机整体下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经济学将许多部门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其研究的范畴,以探求应对良策。城市经济学又与各部门经济学密切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部门的边缘学科。 三、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以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量的惟一尺度,将劳动价值论作为构建传统经济理论大厦的基石,认为只有劳动时间的节约才是经济的节约,而经济平衡只是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经济学是时间经济学。但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的位置、运动和存在方式同样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价值的创造既离不开劳动时间的延续,也离不开劳动空间的联系;经济的节约归根到底不仅在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在于劳动空间的节约和组合的优化;经济运行中的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如果不与‘空间平衡’相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是劳动时间,还有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的产生适时弥补了传统经济学对空间因素的忽视,并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间范围内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格外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这些城市空间结构效益具有比部门经济效益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在发展一般经济学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 “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其各个部门经济学,由于出发点和侧重面不同,对公共经济的涉及和涉及程度是相形见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价值规律对生产关系进行研究,尚未涉及属于公共经济范畴的公共产品、公共投资、公共福利、公共政策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研究;西方微观经济学只对具体的生产单位进行研究,与公共经济领域几乎没有交叉;西方宏观经济学虽然涉及了对国民收入、货币、财政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但是,宏观经济学主要是从国家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 尚未深入到城市这个层面;各个部门经济学也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的内容,但是,那都不是完整的公共经济学,只是与那个部门经济学有关联的几个公共经济范畴;而城市经济学克服了以上各种经济学不重视城市公共经济发展的缺陷,对公共经济进行了整体的研究,由此可见,城市经济学也是公共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五、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 城市较之乡村具有更多的优势,使生产要素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城市经济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但这个大市场的经济问题不能运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来解决。因为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并透过商品市场的价格决定过程,找到有限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和途径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它是单个经济主体的市场经济学。城市则是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集合体,但这个集合体绝不是单个经济主体的简单加和,它的经济关系比单个经济主体纷繁复杂得多,比单个经济主体研究的变量要大得多。市场经济学以劳动、资金、技术为因子,研究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规模和比例关系,而城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变量却要比市场经济学多得多, 即使是相同的变量,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下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这种经济效益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而在城市这一经济集合体中,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站在比微观经济学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市场经济,研究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经济系统的运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寻求城市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途径,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经济学是比微观经济学更为复杂的高级市场经济学。 六、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城市管理是落实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保证企业微观管理合理实施和充分有效的重要条件”。虽然从总体上说三者都是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但城市经济管理却有其独到之处,诸如定位城市政府职能、进行城市经济社会综合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完善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等。此外,城市经济管理的“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五大职能更是对传统管理职能的创新,城市导引是“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方向性引导”;城市规范是通过法规和主动的引导对城市个体进行的有形和无形的约束;城市治理是针对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整治、矫正、调理”;城市服务是“通过制度、政策的调整和物质、文化条件的创造和改善,进行供给和帮扶的公益性管理”;城市经营是“通过城市资产资本化和市场化运作,保证城市整体和部门公共财产保值增值,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经济管理职能”。城市管理职能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七、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 城市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环境,还为人类提供了活的文化载体。从风格鲜明的建筑物、五光十色的街景、东西南北的饮食到流行的服饰、奔驰的汽车,无不流动着城市文化的语言。城市更是文化的高地,科学技术的摇篮,人才的培育地和聚集地,城市负载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从其层次上说,有器物层面的文化;有制度层面的文化;还有观念层面的文化。文化从其形态上来说,有艺术形态的文化、知识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而汇聚在城市范围内的文化则构成一个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不论是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城市管理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城市文化这片土壤。从总体上说,先进的城市文化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落后的城市文化也会制约、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养等决定其观念、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过市民的道德规范、文明程度、文化修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管理措施的实效。将城市文化纳入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又一次丰富了城市经济学,而且也使城市经济学成为先进文化的经济学。 八、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城市经济整体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来探索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区域,是通过对城市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剖析,寻求城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机制,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方法、途径,这对于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过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之间关系的梳理,实施有效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是为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发展的这一地位依然不容怀疑和动摇."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过去不是,将来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手段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根据初步判断,与"十五"时期相比,"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将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家安全将面临更多挑战:"十一五"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因而,中国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也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十一五"时期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增加,从而对中国国家安全提出更多的挑战.一方面国际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和地区潜在冲突有可能增加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另一方面,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有可能增加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存.一方面,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传统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渐式微;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过剩.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盛行."十一五"期间,中国将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市博会.这除了会带来无限商机外还将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大程度的融合.3,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的制定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十一五"期间,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的"入世"承诺基本兑现.履行"入世"承诺,执行世贸组织规则,有利于规范对外经济活动,有利于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维护自身权益,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竞争,有利于为长期发展构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可能要进行调整.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已经实施5年多,从2003年经济状况来看,"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向将发生变化,着眼点有可能不再是抑制通货紧缩而可能是实现经济既无通货膨胀又无紧缩的适度增长.5, "三大差距"更受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地区和阶层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虽然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采取或强化了一些措施抑制收入差距扩大.但收入差距问题似乎日益严重,"十一五"期间,抑制"三大差距"扩大的趋势必将成为社会发展政策的重点之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中国的人口结构以及变动趋势,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向纵深的扩展,决定了就业不足是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长期性问题."十一五"期间,就业不足不仅表现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劳动者的就业难上,更严峻的是,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速度迅猛,各种民办和中外合资高等教育发展较快,就业的不足还将表现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劳动者的就业难上,这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战略性资源的约束日益强化."十一五"时期,人地矛盾将继续加剧,森林和草地资源将继续呈下降之势:土地沙化等问题将日益突出,北方水资源短缺形势更为严峻,合理配置全国水资源的要求将更为紧迫;全国水资源污染问题更加严重,治理水污染将需要更多投入.公共安全将备受重视.2003年初爆发的"非典"疫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暴露了公共事业发展,公共管理,政府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非典"微机警示人们,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人员往来日趋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危机随处存在."十一五"期间,公众的危机意识将增强,从而将对公共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协调能力改革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发展公共事业,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当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完成上述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协调与和谐为目标.以协调与和谐为目标的发展有别于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有别于以经济单项突进的发展,有别于忽视资源,环境和生态代价的发展.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发展问题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增长量与质的统一,强调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共同发展,强调各阶层的共同受益,全社会的和谐共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地区之间的协调.(2),城乡之间的协调.(3),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4),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和谐.(6),纵向(中央和地方),横向(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7),开放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调.(8),近期和长远之间的协调.三,制定"十一五"计划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1, 确定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可分解为5个方面的目标,既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体系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应有相应的阶段性目标."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制定科学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无论是对于"十一五"计划的完成,还是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约的快速增长,但是,快速增长也使我国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包括资源的过快消耗,环境的巨大破坏和生态的显著变化,以及社会冲突的明显增多等,"十一五"时期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些因素可能不复存在,如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建设用地,大规模国债投资等需要研究在降低资源和环境代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寻求技术创新等新的替代性增长因素,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的市场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市场分割,竞争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和经济的长远发展,甚至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需解决:如何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如何打破某些行业的垄断,进一步促进市场竞争;如何建立诚信制度;如何将强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主要应做到这些方面:加快制定空间整体规划;保持西部大开发的可持续性;增强东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发展;加强中央政府权威,增强政府协调能力.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差距巨大,只有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才能整合方方面面的利益,才能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才能在非常时期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转.6, 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随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的相对规模可能会缩小但是农村人口的绝对规模仍然巨大,在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时,农村仍有6亿左右的人口,农村的发展和繁荣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方面,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现阶段,严重的"二元结构"正制约着内需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无论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出发,还是从实施新型工业战略的需要出发,都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7,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一切发展都是为人类最终摆脱自然和非自然的"奴役",为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彻底解放创造条件;发展的直接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使之享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和愉悦的精神生活;发展是量和质的统一,物质财富的增长只是其内容之一,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十一五"时期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体制,显现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扩大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受益面;如何通过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完善医疗卫生制度 ,保证人人都享有最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和能力;如何通过户籍制度,劳动制度的完善,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如何通过完善养老体系,应对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老龄化问题;如何通过完善人口政策,应对人口性比例严重失调带来的挑战.保证改革的公正性,扩大改革的受益面由于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人们在改革过程中获得的利益存在严重差别,这种并非源于个人能力的差别市民怨渐起的主要原因,如何保证改革过程的公平性将是"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安徽省经济发展城市布局研究论文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显著提高城市交通运力供给的运输方式,可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根本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深入探讨,并给出可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给出了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关键点。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发展;作用;规划;关键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出现于英国,扮演着协力和促进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汽车技术大幅跃进,加上公共汽车运输的普及,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越来越来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桎梏,在此情况下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逐渐式微。尽管在十九世纪之初轨道交通理论研究已发展相当成熟,但直到1863年1月10日伦敦地铁的正式投入运营,才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诞生。 城市轨道交通除了其列车的营运速度需达一定标准,车辆、路轨或操作等等都需要整体配合提升并系统化。依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是拥有专有路权,全线无平交道且行车绝对安全的铁路系统,不论是改良既有轨道路线(直线化、轨距标准化),或是铺设高速新轨道,多数均必须符合1435毫米轨距的国际标准轨。其组成包括车站、隧道、桥梁、路堤、路堑、维修基地等主要结构设施及车辆、供电、电车线、标志、通信、轨道等子系统。相较于公路经常有尖峰挤塞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速、高载客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及高准点率等优点,成为近年世界开始广泛关注的新运输方式。根据运输工具间的替代效果,在一定范围的区域范围内,易受路况、浓雾等气候因素影响的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恐失去其竞争力。 因循过去城市发展的脉络,运输系统的规划与城市的开发拓展关系紧密,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对于人口以及产业的分布可能有重大改变,城市轨道交通的设站可大幅改善当地的可及性,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周边的各项开发计划也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有相当大的直接影响。有鉴于此,许多城市均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提高运输效率和促进城市及产业发展。 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经济发展 运输建设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地方带来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与间接影响;影响层面可分为交通、人口、产业三部分讨论。将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加入既有的运输系统之后,地方之间相对交通可及性将会发生改变,城市轨道交通有设站的地区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可及性提升而直接影响当地的交通部门,可及性增加后,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也会受城市轨道交通的间接影响。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的各项开发计划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因其方便快捷、定时定向的特点通常会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其强大的人口内聚和扩散效应为地下商业带来巨大客流和商机。例如车站商铺和 广告 灯箱经营、区间通信网络使用权租赁、移动视频招商等,能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新天地;此外,若地下商业资源与地面著名商场、商业区实现无缝连接,那更将使前者的交通优势与后者的品牌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立体、辐射面广的城市商业圈。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还将引导城市经济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现有土地价格刺激明显,能带动沿线房地产开发,增加政府土地税收;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在其上兴建开发保障性住房和商业楼盘,不但可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也为城市在保持总体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大开发空间,有助于避免城市规模的无序盲目扩张;此外,还可以引导人口、产业园区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所经过区域合理分布,形成不同类型组团,将城市中心地区过剩的资源疏导至城市新兴地区。前瞻网认为,城市轨道的发展和建立将带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形成中心城市,并以此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城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环境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 报告 可得知: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每次能源消耗为1小时,公共汽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倍,私人小汽车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公共汽车及私人小汽车低,因而为了发展较好的交通运输系统,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世界各国交通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特殊刹车系统可在刹车时回收再生电力,可节省更多的能源,且其在专用路线上行驶,可运用外来电力牵引,无须将动力设备置于车上,加上因城市轨道交通的钢轨钢轮间的滚动阻力较公路运输轮胎与路面的阻力为低,所以具有较佳的燃油效率。因此,能源效率高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 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 从历史的脉络不难发现,从前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发展核心均延着交通系统扩展,车站几乎是每一个城市或市镇的经济重心。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快速跃进,安全、可靠、班次和票价都明显优于公共汽车,故诸多城市陆续以城市轨道交通做为国内重要城市的联系方式。然而,大众运输导向的城市规划理念,让许多规划者期待以大众运输系统开发新市镇或缩小城乡差距,使各区均衡发展,车站的数量及站位选择成为重要的关键决策,过多的车站数量将使系统的边际效益递减,选择太偏僻的站位若无搭配较好的辅助系统和配套 措施 ,将沦为浪费或导致人口外移现象。城市发展与大众运输的规划息息相关,若无审慎的思考,恐导致无法挽回的遗憾。 除此之外,运输系统建设涉及庞大的资金流动、复杂的范畴领域及带动产业发展的使命,城市轨道交通做为现今炙手可热的运输工具,可望带动城市其他相关的产业,而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各地不同的情形,来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这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建设 经验 中取经。例如,台湾与韩国约于同一时期决定兴建城市轨道交通,但其两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达成目标:台湾的政府部门首次在国内推动BOT的兴建及营运方式,虽过程波折、舆论不断,但不失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不仅广泛引起民众和研究单位对于不同型态的公私合作方式的重视,也为其日后其他公私部门合作提供借鉴;韩国政府则花费大笔资金向法国TGV购入技术移转及人员培训,多年之后,不仅能够独立研发新的技术成果,更能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推销。不同的决策也导致台湾城市轨道交通和韩国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两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各有优势之处,符合当地的发展。因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立也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提升系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晓阳.浅淡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地铁与轻轨,2003年第1期. [2]袁振洲,毛保华,于星鹤.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注意加强市郊铁路运输[J].科技导报,1996年第10期. [3]徐鹏.北京市轨道交通也庄线国产CBTC示范工程信号系统采购合同签约[J].都市快轨交通,2009年第4期. [4]朱国宏,__青,杨小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间接经济效益[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第3期. [5]刘江涛,冯雅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8期.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2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力求阐述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 引言: 目前,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时期是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 城市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城市发展依赖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进行有力支撑,城市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城市规划的有效调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能促进城市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不断摸索和 总结 经验中,中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很有效率的引导了城市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土地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土地开发市场所需的确定性,推动了绿地与人行道的合理划分; (2)市场经济角度,城市规划有效克服了土地开发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组织低效率的圈地发展,平衡工农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促进农村向城市转换以及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山东省济南市奥体中心项目为例,济南市为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而规划建设,该项目规划选址于当时尚未大面积开发的济南城市东部区域,它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品位,带动了周边住宅和商业价值的提升,而且带动整个东部城区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济南的地标性建筑,全运会之后,它成了民众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再以济南西客站项目和济南 文化 艺术中心项目为例,这两个相继规划和建设的项目,选址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济南城市西部区域,它们的建设,拆迁了大量棚户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加上之后配套基础设施和路网的完善,带动了整个西部片区快速发展,成为了济南新的地标,成为济南近期投资热度最高、人气最旺的区域。 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环保、低碳生态型发展 城市发展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需求,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生态型城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反之亦然,个别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或管理者,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时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对社会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废气废水超标排放,滥砍滥伐使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削减等成了获取这一系列利益的代价,这样的愚蠢行为到最后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科学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非常好的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固有弱点和缺陷,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门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它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所以,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或城市规划时效率较低下。 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无法最终主导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所以,政府的干预行为对规划管理上的倾向性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 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发展。 四、寻求城市发展的有效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的行之有效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引导,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如在规划时不能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擅自将原本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用地改变为停车场用地。 合理规划居住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出行的便捷。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镇化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工业布局。城市在进行工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地,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实现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 渠道 ,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投资者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已征土地的管理,规定土地建设期限,对于拖延建设期限的单位和企业法人追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要求缴纳延迟赔偿金。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制定最高建设期限,杜绝炒地现象的泛滥。 总结: 城市规划旨在引导城市经济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前进,它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成为城市发展的科学引导,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1]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4) [3]高中清;__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1) [4]耿毓修.对城市规划的几点研究[D].三联出版社.2010(8). [5]涂军飞.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6]冯现学.浅析如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研究现状论文

添砖加点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当前,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东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三大城市群正步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成熟期,有其先发优势。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以重庆为中心的城市群正在崛起,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呈现集中、连片发展的势头,有其后发优势。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中部地区客观上承担了产业梯度转移和市场高效统一的重任,而且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讲,交易成本较低,其作用日益突出。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必要在中部地区尽快形成一个快速增长带,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使之更好地承担起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带动湖北和我国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使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结点。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可以充分利用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扩散功能,形成一个极化带,通过聚散效应,带动湖北及我国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特殊作用,推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对于湖北、武汉的振兴,对于整个中部地区的腾飞,对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圈的形成,有赖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与周边城市组成的经济联合体。它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而是经济联系的范畴。建设武汉城市圈,最关键的是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实现共赢。以市场为导向,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以利益为纽带,就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各地都能从区域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共赢。以企业为主体,就是发挥企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体作用,以企业的扩张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同时,政府在武汉城市圈建设中也不是无所作为。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需要政府来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合需要政府来推动,跨行政区域的重大项目需要政府来协调。因此,我们主张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采取“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模式,建立城市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建设武汉城市圈,核心是提升和发挥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中心城市的形成有其客观规律。中心是针对周边而言的,没有周边就无所谓中心。一个城市要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必须具备很强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在这一点上,武汉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九省通衢”的武汉,区位市场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然而,在改革开放、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武汉的传统优势在逐步减弱,总体聚散能力在逐步下降。在南有广深、北有京津、东有沪宁这些迅猛发展城市的有力竞争下,武汉传统辐射范围内的城市正呈现“离心”现象,武汉有被边缘化的可能。因此,在构建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不断增强城市聚散功能、强化中心城市“极核”作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构筑差异性竞争优势,大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建设,强化对周边城市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培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功能。通过聚散功能的发挥,把更大范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聚集在一起,又通过这种功能把这些资源辐射到周边,从而加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好地发挥武汉在城市圈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显著提高城市交通运力供给的运输方式,可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根本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深入探讨,并给出可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给出了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关键点。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发展;作用;规划;关键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出现于英国,扮演着协力和促进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汽车技术大幅跃进,加上公共汽车运输的普及,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越来越来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桎梏,在此情况下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逐渐式微。尽管在十九世纪之初轨道交通理论研究已发展相当成熟,但直到1863年1月10日伦敦地铁的正式投入运营,才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诞生。 城市轨道交通除了其列车的营运速度需达一定标准,车辆、路轨或操作等等都需要整体配合提升并系统化。依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是拥有专有路权,全线无平交道且行车绝对安全的铁路系统,不论是改良既有轨道路线(直线化、轨距标准化),或是铺设高速新轨道,多数均必须符合1435毫米轨距的国际标准轨。其组成包括车站、隧道、桥梁、路堤、路堑、维修基地等主要结构设施及车辆、供电、电车线、标志、通信、轨道等子系统。相较于公路经常有尖峰挤塞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速、高载客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及高准点率等优点,成为近年世界开始广泛关注的新运输方式。根据运输工具间的替代效果,在一定范围的区域范围内,易受路况、浓雾等气候因素影响的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恐失去其竞争力。 因循过去城市发展的脉络,运输系统的规划与城市的开发拓展关系紧密,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对于人口以及产业的分布可能有重大改变,城市轨道交通的设站可大幅改善当地的可及性,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周边的各项开发计划也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有相当大的直接影响。有鉴于此,许多城市均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提高运输效率和促进城市及产业发展。 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经济发展 运输建设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地方带来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与间接影响;影响层面可分为交通、人口、产业三部分讨论。将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加入既有的运输系统之后,地方之间相对交通可及性将会发生改变,城市轨道交通有设站的地区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可及性提升而直接影响当地的交通部门,可及性增加后,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也会受城市轨道交通的间接影响。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的各项开发计划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因其方便快捷、定时定向的特点通常会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其强大的人口内聚和扩散效应为地下商业带来巨大客流和商机。例如车站商铺和 广告 灯箱经营、区间通信网络使用权租赁、移动视频招商等,能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新天地;此外,若地下商业资源与地面著名商场、商业区实现无缝连接,那更将使前者的交通优势与后者的品牌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立体、辐射面广的城市商业圈。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还将引导城市经济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现有土地价格刺激明显,能带动沿线房地产开发,增加政府土地税收;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在其上兴建开发保障性住房和商业楼盘,不但可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也为城市在保持总体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大开发空间,有助于避免城市规模的无序盲目扩张;此外,还可以引导人口、产业园区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所经过区域合理分布,形成不同类型组团,将城市中心地区过剩的资源疏导至城市新兴地区。前瞻网认为,城市轨道的发展和建立将带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形成中心城市,并以此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城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环境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 报告 可得知: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每次能源消耗为1小时,公共汽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倍,私人小汽车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公共汽车及私人小汽车低,因而为了发展较好的交通运输系统,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世界各国交通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特殊刹车系统可在刹车时回收再生电力,可节省更多的能源,且其在专用路线上行驶,可运用外来电力牵引,无须将动力设备置于车上,加上因城市轨道交通的钢轨钢轮间的滚动阻力较公路运输轮胎与路面的阻力为低,所以具有较佳的燃油效率。因此,能源效率高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 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 从历史的脉络不难发现,从前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发展核心均延着交通系统扩展,车站几乎是每一个城市或市镇的经济重心。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快速跃进,安全、可靠、班次和票价都明显优于公共汽车,故诸多城市陆续以城市轨道交通做为国内重要城市的联系方式。然而,大众运输导向的城市规划理念,让许多规划者期待以大众运输系统开发新市镇或缩小城乡差距,使各区均衡发展,车站的数量及站位选择成为重要的关键决策,过多的车站数量将使系统的边际效益递减,选择太偏僻的站位若无搭配较好的辅助系统和配套 措施 ,将沦为浪费或导致人口外移现象。城市发展与大众运输的规划息息相关,若无审慎的思考,恐导致无法挽回的遗憾。 除此之外,运输系统建设涉及庞大的资金流动、复杂的范畴领域及带动产业发展的使命,城市轨道交通做为现今炙手可热的运输工具,可望带动城市其他相关的产业,而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各地不同的情形,来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这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建设 经验 中取经。例如,台湾与韩国约于同一时期决定兴建城市轨道交通,但其两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达成目标:台湾的政府部门首次在国内推动BOT的兴建及营运方式,虽过程波折、舆论不断,但不失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不仅广泛引起民众和研究单位对于不同型态的公私合作方式的重视,也为其日后其他公私部门合作提供借鉴;韩国政府则花费大笔资金向法国TGV购入技术移转及人员培训,多年之后,不仅能够独立研发新的技术成果,更能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推销。不同的决策也导致台湾城市轨道交通和韩国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两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各有优势之处,符合当地的发展。因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立也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提升系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晓阳.浅淡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地铁与轻轨,2003年第1期. [2]袁振洲,毛保华,于星鹤.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注意加强市郊铁路运输[J].科技导报,1996年第10期. [3]徐鹏.北京市轨道交通也庄线国产CBTC示范工程信号系统采购合同签约[J].都市快轨交通,2009年第4期. [4]朱国宏,__青,杨小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间接经济效益[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第3期. [5]刘江涛,冯雅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8期.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2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力求阐述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 引言: 目前,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时期是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 城市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城市发展依赖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进行有力支撑,城市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城市规划的有效调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能促进城市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不断摸索和 总结 经验中,中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很有效率的引导了城市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土地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土地开发市场所需的确定性,推动了绿地与人行道的合理划分; (2)市场经济角度,城市规划有效克服了土地开发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组织低效率的圈地发展,平衡工农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促进农村向城市转换以及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山东省济南市奥体中心项目为例,济南市为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而规划建设,该项目规划选址于当时尚未大面积开发的济南城市东部区域,它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品位,带动了周边住宅和商业价值的提升,而且带动整个东部城区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济南的地标性建筑,全运会之后,它成了民众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再以济南西客站项目和济南 文化 艺术中心项目为例,这两个相继规划和建设的项目,选址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济南城市西部区域,它们的建设,拆迁了大量棚户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加上之后配套基础设施和路网的完善,带动了整个西部片区快速发展,成为了济南新的地标,成为济南近期投资热度最高、人气最旺的区域。 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环保、低碳生态型发展 城市发展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需求,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生态型城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反之亦然,个别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或管理者,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时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对社会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废气废水超标排放,滥砍滥伐使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削减等成了获取这一系列利益的代价,这样的愚蠢行为到最后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科学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非常好的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固有弱点和缺陷,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门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它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所以,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或城市规划时效率较低下。 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无法最终主导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所以,政府的干预行为对规划管理上的倾向性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 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发展。 四、寻求城市发展的有效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的行之有效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引导,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如在规划时不能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擅自将原本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用地改变为停车场用地。 合理规划居住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出行的便捷。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镇化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工业布局。城市在进行工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地,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实现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 渠道 ,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投资者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已征土地的管理,规定土地建设期限,对于拖延建设期限的单位和企业法人追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要求缴纳延迟赔偿金。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制定最高建设期限,杜绝炒地现象的泛滥。 总结: 城市规划旨在引导城市经济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前进,它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成为城市发展的科学引导,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1]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4) [3]高中清;__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1) [4]耿毓修.对城市规划的几点研究[D].三联出版社.2010(8). [5]涂军飞.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6]冯现学.浅析如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其实这个很好找的,上百度查一下就有相关的了,修改下就可以了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城市经济学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其研究重点为探讨城市重要经济活动的状况,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与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关系等。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各国,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城市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住宅、交通、环境、公共设施不足等,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为了探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方法,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于是产生了城市经济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②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③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④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⑤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⑥城市发展政策。 [编辑本段]城市经济学分类城市经济学分为理论城市经济学与应用城市经济学。前者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经济活动,了解问题的现象与实质,不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政策方面的研究,其主要内容有:城市化理论,城市发展理论,土地利用及地租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规模等。它有助于了解城市经济现象和问题,是城市规划前必须的基本研究。后者注重研究改善和解决城市问题,增进居民福利的对策及具体办法,研究内容为城市问题与城市发展政策,如住宅拥挤且质量低劣,交通堵塞、失业、种族歧视、贫民窟等。上述两者皆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编辑本段]城市经济学主要内容1、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 2、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 3、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4、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5、其他城市经济问题,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编辑本段]城市经济学的性质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只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与社会各界对城市经济学这一学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有助于我们揭开城市经济学的庐山真面目。 一、城市经济学是发展中的经济学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因为这些问题既不能用研究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也不能用研究企业和市场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加以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唤着一种全新理论的产生,并以此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导。20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综合问题的研究,诸如城市土地利用与价格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运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使城市经济学应运而生。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城市经济学的“羽翼”不断丰满。但是,从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城市经济学的教科书和论著来看,构建的体系自成一家,研究的范围各有侧重,尚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尚未给出解决的良方。城市经济学依然是一门稚嫩的学科,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还将持续地进行下去,城市经济学也将在发展中逐步成长,直到走向成熟。 二、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边缘学科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的诞生,给传统的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部门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对其研究从条条式的局部研究转入在城市这一综合有机整体下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经济学将许多部门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其研究的范畴,以探求应对良策。城市经济学又与各部门经济学密切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部门的边缘学科。 三、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以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量的惟一尺度,将劳动价值论作为构建传统经济理论大厦的基石,认为只有劳动时间的节约才是经济的节约,而经济平衡只是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经济学是时间经济学。但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的位置、运动和存在方式同样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价值的创造既离不开劳动时间的延续,也离不开劳动空间的联系;经济的节约归根到底不仅在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在于劳动空间的节约和组合的优化;经济运行中的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如果不与‘空间平衡’相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是劳动时间,还有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的产生适时弥补了传统经济学对空间因素的忽视,并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间范围内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格外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这些城市空间结构效益具有比部门经济效益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在发展一般经济学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城市经济学是公共经济学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 “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盛壅塑 皇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其各个部门经济学,由于出发点和侧重面不同,对公共经济的涉及和涉及程度是相形见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价值规律对生产关系进行研究,尚未涉及属于公共经济范畴的公共产品、公共投资、公共福利、公共政策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研究;西方微观经济学只对具体的生产单位进行研究,与公共经济领域几乎没有交叉;西方宏观经济学虽然涉及了对国民收入、货币、财政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但是,宏观经济学主要是从国家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 尚未深入到城市这个层面;各个部门经济学也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的内容,但是,那都不是完整的公共经济学,只是与那个部门经济学有关联的几个公共经济范畴;而城市经济学克服了以上各种经济学不重视城市公共经济发展的缺陷,对公共经济进行了整体的研究,由此可见,城市经济学也是公共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五、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 城市较之乡村具有更多的优势,使生产要素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城市经济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但这个大市场的经济问题不能运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来解决。因为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并透过商品市场的价格决定过程,找到有限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和途径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它是单个经济主体的市场经济学。城市则是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集合体,但这个集合体绝不是单个经济主体的简单加和,它的经济关系比单个经济主体纷繁复杂得多,比单个经济主体研究的变量要大得多。市场经济学以劳动、资金、技术为因子,研究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规模和比例关系,而城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变量却要比市场经济学多得多, 即使是相同的变量,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下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这种经济效益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而在城市这一经济集合体中,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站在比微观经济学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市场经济,研究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经济系统的运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寻求城市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途径,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经济学是比微观经济学更为复杂的高级市场经济学。 六、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城市管理是落实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保证企业微观管理合理实施和充分有效的重要条件”。虽然从总体上说三者都是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但城市经济管理却有其独到之处,诸如定位城市政府职能、进行城市经济社会综合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完善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等。此外,城市经济管理的“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五大职能更是对传统管理职能的创新,城市导引是“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方向性引导”;城市规范是通过法规和主动的引导对城市个体进行的有形和无形的约束;城市治理是针对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整治、矫正、调理”;城市服务是“通过制度、政策的调整和物质、文化条件的创造和改善,进行供给和帮扶的公益性管理”;城市经营是“通过城市资产资本化和市场化运作,保证城市整体和部门公共财产保值增值,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经济管理职能”。城市管理职能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七、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 城市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环境,还为人类提供了活的文化载体。从风格鲜明的建筑物、五光十色的街景、东西南北的饮食到流行的服饰、奔驰的汽车,无不流动着城市文化的语言。城市更是文化的高地,科学技术的摇篮,人才的培育地和聚集地,城市负载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从其层次上说,有器物层面的文化;有制度层面的文化;还有观念层面的文化。文化从其形态上来说,有艺术形态的文化、知识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而汇聚在城市范围内的文化则构成一个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不论是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城市管理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城市文化这片土壤。从总体上说,先进的城市文化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落后的城市文化也会制约、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养等决定其观念、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过市民的道德规范、文明程度、文化修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管理措施的实效。将城市文化纳入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又一次丰富了城市经济学,而且也使城市经济学成为先进文化的经济学。 八、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城市经济整体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来探索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区域,是通过对城市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剖析,寻求城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机制,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方法、途径,这对于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过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之间关系的梳理,实施有效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是为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