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曹禺的雷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21:17:13

曹禺的雷雨研究论文

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一、 周冲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二、繁漪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一定的爱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欢繁漪。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著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三、周萍和周朴园这是两个相似的人物,周朴园专横、自是、倔强,和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一样,在家里和下属面前都格外威严,不惜一切地剥削工人。周萍和他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他们毫不迟疑地接受封建礼教,只不过周萍总有着昏暗的眼神,闪烁着迟疑和矛盾。他总是悔恨自己的错误,当一个新的冲动来了,他的热情与欲望就会像水一样淹没他。他那星星的理智,不过是卷在漩涡上的一段枯枝,这样,一个大错就跟着一个大错发生。他痛苦,悔恨,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而敢做坏事的人,他又羡慕一切能干一番“事业”并依循着上层人的“道德”做模范家长、模范公民的人。他佩服他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除了有点冷酷和倔强外,是一个无暇的男子,但冷酷和倔强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都是他自己没有的,他是一个软弱的人。作者运笔的又一好处是安排了周萍父子相似的境遇,虽然对周朴园着墨不多,同样可知周朴园的卑劣之处,并由周朴园的行径揭露了资本家的罪恶本质。四、鲁贵和鲁大海虽然是父子,也许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缘故,二人性格截然不同。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多重压迫,反抗得就异常激烈。他的性格更是倔强的,他满蓄着精力,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而鲁贵,十分“懂事”,尤其是礼节。他又有点驮背,似乎永远都应该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他恪守着“下人”的规矩,眼里还闪烁着贪婪的目光,但这贪婪和周朴园的贪婪绝不相同,周朴园的贪婪是张着狮子般的血盆大口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而鲁贵的贪婪只能是市井小人的见钱眼开。五、鲁四凤同周冲一样,四凤是个很纯洁的孩子,可与周冲最大的不同是:四凤没有接受过教育,她不可能接受新思潮的冲击。她不会反抗,不会站出来和封建礼教反抗,因此而只能具有劳动人民的朴素的美德:善良、勤劳。总之,四凤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却又逆来顺受,听从别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安排。六、鲁侍萍最后才谈到侍萍,侍萍的确让我不知怎么去评价,侍萍也是个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她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又有太多的偶然。应该说侍萍是个有骨子的人,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是她又对周萍有所依托,所以她的反抗不会彻底,在对待周冲和四凤的问题上,她又主动妥协,用一味地退却和忍让来成全别人,牺牲自己。这就是《雷雨》中的全部人物,每个人都着实重重地涂了一笔灰暗的色调,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八个人都露出了煞白的面孔。

谈谈曹禺《雷雨》中的西方悲剧影响论文如下:

古希腊悲剧对罗马戏剧和后世欧洲戏剧有着深远影响。它不仅影响着各国戏剧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现代话剧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雷雨》中周萍与繁漪的爱情故事可以在古希腊悲剧中找到原型。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故事讲述了希波吕托斯拒绝了继母的爱情,从而导致继母自杀,自己因惹恼爱神而被流放至死的悲剧故事。曹禺深受西方多元化戏剧观念与美学思潮的影响。

他徜徉在希腊悲剧之中,埃斯库罗斯,索富克斯勒和欧里庇得斯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使他倾倒。他未曾想到,两千多年前竟然会有这么伟大的杰作出现。在创作《雷雨》中,古希腊悲剧对于曹禺创作《雷雨》的渗透及其深刻,尤其体现在其“命运观”上。

如前所述,《雷雨》的创作是在西方多元化戏剧观念与美学思潮的影响下所创作出来的。因而,若将《雷雨》与中国传统戏剧相比,不难看出其对传统悲剧理论的反叛。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悲剧的悲剧性大多来自于反面人物与恶势力,亦或是矛盾冲突。

而《雷雨》则不同,其悲剧性在于命运的不可逆转与人的自由意志的斗争,采用富于巧合性安排的情节安排。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模仿的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而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

此类事情若是发生的出人意料,但仍能表明因果关系,那就最能取得上述效果。”这样的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人物渴望通过抗争改变自身命运,又无意间走向命运所引导着的道路。这种情节设置最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最能产生悲剧性。

雷雨第一幕中,曹禺借鲁贵与四凤的对话揭露了周公馆三十年前发生的故事。而第二幕中侍萍的到来,正式将故事拉开了剧幕。老旧家具的摆设;“以前那位太太”的照片;重蹈覆辙回到公馆做下人的四凤。

以及仿佛重演三十年前的悲剧一般,四凤与大少爷的暧昧关系,这一系列铺垫,采取戏剧性的手法,逐渐呈现出悲剧的面貌。而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质以及揭露四凤周萍同父异母的关系,则将全剧推向高潮。

命运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 ——《雷雨》的悲剧性分析 摘要:过去评论界和多数读者都把《雷雨》归为社会悲剧一类,归结于周朴园这类资本家对鲁侍萍这类下层 人物的始乱终弃;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的不平等,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 悲剧。本文就命运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尤其是从命运的悲剧的角度谈谈《雷雨》的悲剧性。 关键词:戏剧;命运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1] 每次读《雷雨》,都不免要扼腕叹息一番,这样一 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形象,无论可憎或 可叹,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毁灭,这究竟是谁的罪过? 是黑暗的社会现实,还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 曹禺是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雷雨》虽然 是曹禺的处女作,却一鸣惊人,一发表便震动了当时的 文坛,成为中国话剧的顶峰之作,由此奠定了曹禺在中国 话剧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这当然是和曹禺丰富的人生 体验和深厚的艺术戏剧修养分不开的,曹禺出生于天津 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是一个留过学的旧官僚,他 的家庭和《雷雨》中的周家有点相像,曹禺出生三天母 亲就病死了,母爱的缺乏使他在沉闷阴冷的家庭里更感 孤独,常常对人生、命运产生种种迷茫。从小深受中国 传统戏曲熏陶的曹禺长大后又接受了西方戏剧家的作 品。终于,1931年,曹禺还在上大学时,就写出了《雷 雨》,但《雷雨》的酝酿却用了五年的时间。接着,曹禺 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曹禺的 作品多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以小 见大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作者在《雷雨》剧本的序言 中说:“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正 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诽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2] 这句话道出了他的创作动机,“情感的汹涌的流”蕴涵了 对现实的批判,也蕴涵了对命运的质疑,毫无疑问它是 一部真正的悲剧,有价值的东西全被毁灭,所有的人物 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雷雨》揭示了双重的悲剧色 彩——命运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过去的大多数评论往 往把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归结于周朴园这 类资本家对鲁侍萍这类下层人物的始乱终弃;从而把批 判的矛头指向社会的不平等,指向周朴园这类冷酷、虚 伪、自私的资本家,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 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所谓“命运悲剧”,主要内 容是人的意志同命运的对抗,其结局则是人无法逃脱命 运的罗网而归于毁灭。 曹禺在《雷雨序》里提到:“《雷雨》所显示的, 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 冷’。(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遇最足以代 表,他们的死亡,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 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 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 点隐秘——这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冷’和‘冷酷’。在这 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这主宰希伯 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 运’,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截了当地 叫它为‘自然的法则’。” [2] 曹禺在1981年7月28日接受访谈时又提到:“我 在构思中,就有一种向往,不知是什么原因,交响乐总 是在耳边响着,它那种层层展开,反复重叠,螺旋上升, 不断深入升华的构架,似乎对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

曹禺雷雨毕业论文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本文中,我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雷雨》故事讲述了二十年代某年夏日的一个午后,从济南来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的鲁妈,在这里和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不期而遇,周公馆中所有人物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为三十多年前,周朴园和鲁妈曾经是一对恋人,迫于家庭的压力,周朴园抛弃了鲁妈,改娶了一个富家女子。鲁妈的到来,引发了这个家庭的巨大危机:名为母子实为情人的繁漪和周萍、名为恋人实为兄妹的周萍和四凤,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最终暴露了真相。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亚、古希腊的话剧也对曹禺有深刻的影响。

曹禺,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雷雨》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雷雨读后感800字议论文5篇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看完雷雨,不如写一篇雷雨读后感纪念一下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雷雨读后感800字议论文”,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雷雨读后感800字议论文篇1

如果说,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代表了新诗的辉煌,那么曹禺的《雷雨》可说是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着罪孽却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是郁闷燠热,乌云聚合,继而有隐隐的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渐趋紧张的空气,忽地,天地间万物止息,纹风不动,静极了,就在人刚刚觉察到异样还来不急思忖,当头响起一个炸雷,电闪雷鸣,雨横风狂,宇宙发怒了。达到此种戏剧效果全凭剧作家牵动剧中人物之间“危险”关系。比如周萍,对父亲是欺与罪孽感,对蘩漪是悔恨与惧胆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振作,对侍萍是难逃宿命。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

《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即如周朴园,曹禺将他归于伪善却仍然还要为他分辨出刹那间幻出的一点真诚颜色。而对周冲,曹禺也细心区分着单纯与痴憨,让现实的铁锤一次次敲醒他的梦。

当然,在《雷雨》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热情是浇不灭的火。上帝偏罚她干枯地生长在砂上,她的美丽的心灵被环境窒息变成了乖戾。她有一颗强悍的心,她满蓄着受压抑的阴鸷的力,她不是所谓的“可爱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锐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而后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位。

雷雨读后感800字议论文篇2

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

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

曹禺与那位写下“红楼巨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许相似,有一个无望的家。终日弥散着鸦片的烟雾的家;有一个废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宫刑之辱,或许就没有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或许也就是这样一个家造就了一个五四青年,一个戏剧大师,一个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

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

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雷雨读后感800字议论文篇3

“轰隆隆”,一场雷雨从天洒下,给人震撼,不禁又使人想到那部惊世之作《雷雨》,想到那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曹禺,想到以感恩的心来读它。

四幕情节,高潮起伏,跌宕不已。

第一幕,四凤与鲁贵的对话,周朴园与周繁漪的冲突尤为精彩。只贪幕钱财,轻个人感情的鲁贵只是为了那几十元钱与女儿闹,逼迫四凤,若不给钱就说与大少爷的事,可见他对金钱的追求的了何种地步。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东方葛朗台般鲜活的人物形象。周朴园与周繁漪,虽为夫妻但没有感情,繁漪吃了好多年的药,吃腻了,不愿意吃了,而周朴园却逼着她喝下去,但只是为了建立一个最圆满的,最有秩序的家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形象。

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周朴园在家遇见鲁侍萍,他开始并不知道他是侍萍,只是打听一下关于侍萍的事情,后来经过对话知道了站在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态度立刻转变,喝问:“你来干什么?”后来想用钱来打发她走,而侍萍却撕了支票。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被抛弃人的悲惨形象。

第三幕主要讲述在鲁贵家中,鲁贵与鲁大海的冲突。

第四幕,最精彩的一幕。四凤与周萍想要一起走,侍萍知道真相,不同意,在他们的苦苦哀求下,侍萍双手合十,祈祷着上天若要惩罚这违背人伦道德的事,就来惩罚她自己,刚要放他们走。周繁漪却冲了出来,在于周萍的对话疯狂起来,叫来了周朴园,最终周朴园说出了真相,周萍呆在那,四凤冲了出去,周冲也跟着出去,伴随着两声惨叫,两人双双触电身亡,周萍也饮弹自尽。

悲惨的结局,给人以震撼和无限的想象,本是美好的爱情却发展到最终的死亡,这只能怪这腐朽的旧制度。是这旧制度产生的人导致这一切,人们的心都被利益染黑了,心中只有钱,去不顾别人的死活,如文章中的鲁贵与周朴园。正是由于这,进而产生了悲剧的鲁侍萍与四凤,疯狂的周繁漪,以及无辜的周冲。

作者曹禺这篇著作,揭示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命运,寄托了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有人评价:作者追求的,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他包含了人类戏剧的精华。是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的融合,是东方文学与西方的融合。

我们记住了《雷雨》,亦不能忘记他的伟大的作者,我们应怀着感恩的心去读书,且不止这,应该怀着感恩的心读千万本书,感恩这些伟大的作者们。

雷雨读后感800字议论文篇4

雷雨,云和云的碰撞,在这场碰撞里,谁都会受伤。但请记得雷雨过后,便是晴天。

三十年前,他是少爷,她是侍女,他们相爱了。但周家人的反对拆散了他们也拆散了他们的两个孩子。带着被抛弃的悲愤,她留下大儿子,独身带着小儿子,选择了一条河流作为自己命运的最终归宿。然而故事到这里还只是开端,她被好心人搭救。最后她嫁给了下等人,一个管家,并生下了女儿。而他住在大公馆里娶得是小姐,也生下了儿子。原本以为是两根平行线,此生彼此再无瓜葛,但是命,命却让他们相遇碰撞。他叫周朴树,她叫鲁侍萍,他与她的碰撞在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也是少爷,也是侍女,也是相爱。也是家人的反对,然而这一次的反对已不再是三十年的那么简单。后妈的反对不再是出于母亲的角度,弟弟的反对也不再是出于弟弟的角度。四个人的纠缠割断了两个人的幸福,但这只是序幕,真正的斩断还在后头。当鲁侍萍以侍女母亲的身份再次踏进周家大门,一场雷雨就真的开始了。几个人的回忆揭穿真相,留给他和她的只是残酷冰冷的现实。他是周朴树和鲁侍萍的儿子,她是鲁侍萍和鲁贵的女儿,他们是同母异父的亲兄妹。他与她的这次碰撞比三十年前更痛彻心扉。

在这场碰撞里,没有谁对谁错,这就是命,是命运把他们拉到了一起,再怎么挣扎也终究逃不过宿命。盲目的争执的结果,是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想要用心来拯救自己,但不管怎么挣扎,怎么呼号,总是围困在命运的圈套里。

看着这场碰撞,我们会心疼四凤和周冲成了这场雷雨的牺牲品,也会心疼周萍难以忍受痛苦的自杀,也会心疼最后的周朴树望着痴呆的鲁侍萍和疯癫的繁漪的无奈。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乱关系,就在短短一天内被彻底引燃了导火线。是谁先碰撞了谁,没有答案。真正的答案隐藏在当时的社会黑幕下,如果没有那时的`封建观念,周家就不会反对周朴树与鲁侍萍那段不门当户对的爱情,也就没有后来周萍与四凤虽然真挚却不对的爱情,也就没有这场碰撞,这场雷雨。

心疼过后,雷雨也就过去了,剩下的,除了留给过去的凄惨与不堪,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阳光和一碧如洗的蓝天,整个世界是澄澈的,是透明的,又开始了新的轮回。人们的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的,那些在新生活之前牺牲的人,他们为之后的人敲响了试门砖。新的东西与旧的东西的碰撞,难免少不了牺牲,但这样的牺牲会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这样的离去虽然心痛但是是伟大的。如果没有雷雨的电闪雷鸣,人们又怎会珍惜之后的晴天?

如果说命运给你一场雷雨,就请微笑,别去埋怨。也许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里你会崩溃,在雨点纷纷洒洒落在你肩上你会心凉,可一定要记住雷雨过后就是晴朗的阳光。在那个时候,之前被淋湿的所有心伤都会被治愈,因为你在新的生活里,你挺过了碰撞,挺过了那场谁都会受伤的雷雨。走过了那个艰难的过渡,另一岸的春暖花开都等待着你。

雷雨读后感800字议论文篇5

最初接触雷雨是上高中时,课本上讲的,当时听老师讲了那么多还是不能从中有所感悟。(lz13)直到最近我右一次读它,才真正从中思考分析。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这句话让我知道他的一生并不是顺利的,平坦的。这也让我更加深信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使他产生了伟大的作品,诉说的渴望出自生活中所承受的苦难。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向留着她喜爱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正因爱,都是正因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即使以前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感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于鲁侍萍,杯具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运无疑是坎坷苦难的,但何尝又不是可悲的。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场感情,她也是错误缔造者之一。可女生啊女生,你为何纠缠一场无疾而终的情爱三十年,三十年以后还仍拘泥于自己所受的委屈与灾难爱也好,恨也好,难道最终受伤的不是自己么。既然如此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间你将这一生的苦难归于命运,归于看不见莫不着的生命之线,念叨着如何苦如何凄惨,紧紧抓住那血红色的恨意,执拗的不愿放手。难道这就是你生命价值的所在么堂堂正正的对峙,随后潇潇洒洒的扬头离去,总比自行降自己于他人身下要舒畅,不是么。

这不仅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刻,没有什么事能真正到达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1933年(23岁),开始写作构思了长达五年的剧本《雷雨》和毕业论文《论易卜生》′。1936年《雷雨》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36年5月,在巴金等到人的鼓励和催促下,开始创作《日出》,6月至9月开始在《文季月刊》第1-4期上连载。1937年4月至8月,《原野》在靳以主编的《文丛》第一卷第2-5期上连载。1938年初,随剧校迁往重庆。10月,与宋之的合作改编《全民总动员》(原剧为宋之的、陈荒煤、罗烽、舒群集体创作的《总动员》),当月公演,轰动重庆。1939年春,随校迁往江安。暑假期间,创作《蜕变》。夏末去昆明导演《原野》和《黑字二十八》(即《全民总动员》)。1940年秋开始创作《北京人》,翌年公演。1942年初辞去剧校教职,夏,到重庆唐家沱,创作改编巴金的《家》。1943年8月,为创作历史剧《李白与杜甫》做准备,与友人赴西北旅行,回重庆后以此行的感想创作表现大后方民族资本家与官僚资本家矛盾的《桥》。1947年进入上海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导,写成电影剧本《艳阳天》。

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论文

《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于周朴园相牵连。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作品大胆的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成功的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人物少,时间断,场景集中。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冉忆桥)概括起来,文艺理论家们对《雷雨》的评价是这样的:严肃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能揭示深刻的社会矛盾,揭地主资产阶级腐朽的灵魂和堕落,压制人性,惨害妇女,残酷的压迫剥削工人阶级的罪恶见长。主题反映了妇女要求人性的觉醒,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结构严谨,故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雷雨》教学日志终于要上《雷雨》这一课了,心中莫名的兴奋,究其原因,还是要说说一次难忘的“追星”经历。听说北京人艺重排的明星版〈雷雨〉在广州友谊剧院隆重上演,且不说对曹禺先生仰慕已久,就说演员阵容里有我喜爱的明星(蒲存昕、潘红、雷恪生等),就让我们几个语文组同仁过了一把“追星瘾”, 至今还保存着偶像的签名。激烈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表演,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在我们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激发起我们演绎“外校版”《雷雨》的热情, 所以,当我翻开课文,美好回忆涌上心头,怎能让我不爱她呢?但是,作为一篇高中课文,怎样处理教材才能让学生了解戏剧并能体味戏剧艺术独特魅力呢?怎样将老师的审美愉悦传达并感染学生呢?那就要从教材说起了,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话剧《雷雨》上演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乃至文坛的经典之作。《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地位、经历和个性。《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有许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鉴于此,我把教学设计定位为“五个入手”。第一 从内容入手,把握戏剧艺术的体裁特色。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雎》《氓》《静女》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宋元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文学高峰《红楼梦》,以“爱情”为内容主线,指导学生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引发学生对戏剧文本的兴趣,认识理解不同文学样式的特点。这种鉴赏比较,也更能强化学生对戏剧艺术体裁特色的认识。第二 从语言入手,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对于《雷雨》这篇课文,我重点想评析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潜台词。比如,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想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而又意味深长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不满。文中,这些例子举不胜举。那么,如何体味呢?什么样的方式效果最佳呢?我想,结合所带班级活跃热情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戏剧节”的形式呈现;可以表演课文“节选”部分,也可以表演“节选”以外的部分,或者对“节选”部分进行再“节选”表演。 我相信,这种活动将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他们的高中生活留下更多美丽的记忆。第三 从冲突入手,认识戏剧揭示的社会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就是矛盾冲突,没有了“冲突”就没有戏剧,而戏剧的主题思想正潜藏在矛盾冲突的背后。引导学生认识“冲突”,分析“冲突”,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理请思路,找到主要矛盾,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戏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戏剧的主题。例如,在《雷雨》中,周、鲁两家由于情感矛盾、血缘纠葛和命运变故造成了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什么才是主要矛盾呢?什么才是促使人物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呢?我想,如果善于找课文中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么对主题的认识就很清楚了。第四 从“经典”入手 ,回视“经典”的“省世”价值。我们知道,真正的“经典”的价值,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于它给世世代代的读者以常读常新的启迪和教益。所谓“回视”,即站在“当代”的“视点”,用今天的眼光,历史地发掘经典作品所蕴涵的“省世”价值,引导学生认识作品对我们今天的人生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比如,我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当年的周朴园对侍萍的行为是“玩弄”还是“爱情”?当年的侍萍是否可以避免后来的悲剧呢?我们的时代是否还有“侍萍式”的悲剧呢?我想,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自由发言漫谈式交流等方法,如有时间,甚至还可以联系当今时代女性人格与事业的独立对于爱情自由和掌握爱情命运意义等社会实际组织一次辩论赛,加深学生对课文“经典”的认识。第五 从节选入手,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主动性。课文所选仅是全剧的第二幕,这种“拦腰截断”式的选编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扫除这种障碍,我想让学生提前阅读全剧,甚至观看话剧,让学生完整地把握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学生能体会到戏剧语言的艺术美感,开始领悟到戏剧作品的文化品位,那我们就足以为我们的努力而感到骄傲和幸福了。3月21日俗话说“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想法虽多,但是,能否落实,能否取得效果,着实让人担忧。3月23日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整理思路,记录我的这一课。平淡的略去吧,让我记住短短的课堂时间却不断涌现出来的精彩的瞬间,让我再一次惊叹于我的学生。我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后,找出自己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以便研读资料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我开始以为“学生云者”,他们能提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呢,没想到他们却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吧。1 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2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与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征?3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与周朴园有怎样的矛盾?我们怎样看待她与周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怎样看待她的乖戾与叛逆?4 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与四风的感情纠葛?5 鲁大海、鲁贵、四凤、鲁侍萍属于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说说剧本中鲁大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6 为什么周冲最后会成为悲剧的牺牲品?促成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评价他?7 在你看来,《雷雨》究竟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 (其他问题略去)这些问题无论从角度,还是深度都已超过我的想象,也都已超过高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其中肯定有抄袭的现象,但是,学生他愿意去追寻、去思考,最少说明他们也开始关注这些内容,难道不可喜么?所以,这节课我始终采用以“问题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很可惜,时间有限,第二节课我只能分析节选部分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我把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类,筛选出对理解文本最有价值的主要问题,再让这些问题回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问题解决了,其它枝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讨论周朴园性格的特点时,我把问题只归纳为1 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2 如果说周朴园真的爱侍萍的话,为什么当鲁侍萍站在周朴园的面前时,周又为什么会厉声指责,接着又用金钱兑现来打发鲁侍萍?前后是不是有些矛盾?问题一抛出,立刻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他是资产阶级一分子,在他的人生观里,矿业、家庭、女人都是他的资产,他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他是剧中的中心人物,虽然耀眼但却令人讨厌。他自私冷酷,是个十足的流氓。也有学生认为,在当时环境下,他必须这样做,是值得同情的,不能为了强调阶级性,而忽略他的人性。双方各执一词,忽然间,我觉得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再重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是最可贵的。曹禺老先生说过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所以,在解读人物的时候,我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可惜,由于懒惰未能及时将学生精彩观点记下,成为永久的遗憾,至今未能释怀。3月24日谈到我们班举行的戏剧表演活动。我不得不表表我们班的***同学,这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学生,一个颇富表演天才的学生。班内戏剧表演时,她演的是四凤,我对她的表演评价是大胆投入、感情充沛,当她大声哭着(我观察她是真的哭了) 喊出“妈”时,全班顿时一片寂静,连刚才还在取笑她的男同学也静默无声,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学生,她能够根据角色,尽情宣泄自己的感情,我反省,如果让我来给学生做示范,我会这样么?不会,如今的我也许会有很多顾虑,不能象她那样洒脱,尽管她的表演有些过火。事后,当着我的学生我说出了自己的的感受,我鼓励周卓平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当时,我看到她眼中的光芒!恰逢高二年级参加“戏剧节”表演的节目是《雷雨》,我们在全年级挑选演员,我推荐了她,但是,她参加“四凤”竞选没有成功,我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热爱表演的学生失去一个大好机会,于是,根据她的表演特点,我为她选择了《阮玲玉》剧本,她在其中扮演一个“疯女人” 。结果,她成功了!那天晚上,她光彩照人,表演到位,她成了焦点,被评为“最佳女配角”,下面是她的一篇“演后感”——《比烟花寂寞》演完“阮玲玉之死”,才深深怀念戏里戏外的一点一滴,我把它们写在花瓣般的年月上,让它们飘散于诗般的风中,以纪念这段如歌的日子。就我个人来说,心里面很吝啬表情,哪怕只是眉目一动,嘴角一触。当独自一个人时,我面无丝毫的样子是冷酷到极端,所以父母一直不信我会演戏。周围的同学习惯于我一天也不说一句话的沉静,所以对我演出时的风格会很吃惊。与我一起演戏的人会知道我演戏很速战速决,若要把整晚时间消耗掉,我便会发呆、忘词、走错步等诸多不妥。所以排练的时候我会常迟到、逃练等,心中觉得排戏只需三次,第一次理论去分析人物所处的背景、身份,曾有过的经历,从而推断出她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什么,做些什么。第二次实践地想所扮演的人所想,从眼、眉、笑到举手投足的动作,下场的姿势,哪怕只是微煞眉头,双眼呈混沌状,这些特细腻的表情一定做到位。第三次从舞台效果去分析所站位置,人物行动,及从内心分析如何代入自己,而我唯一独特的地方只是任何人都永不知道我在最终演出时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在《阮》剧中,我被安排从头到尾拿着个玻璃酒杯,然而当晚表演时,我拿的酒杯突然变成了扇子,然后加进了许多动作,这都是排练时一直没有的。若只局限于我规范地去演,我便失去了所有的热情。别人说我在场上的心情会很兴奋,我承认,因为我会在场上即兴想到许多点子,会带给人很难预料的结果。我亦会看与我做对手戏的人会否很急中生智,若是的,我会很肆无忌惮地加一些问句,然后她又好巧妙地回答,弄得指导老师很迷惑,我们在台上背着观众偷笑。但对于这出戏的成功,我自认为是没有一点儿功劳。我,只是没有犯一些低级错误。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小瑶老师的指导,她绝对是一位出色的导演。演完之后,我拉着庞大的裙罩,独自走回宿舍。一路上什么人也没有,再想着刚才灯光闪烁,人头拥挤,便觉得很空虚,然后身心疲倦地睡下。盼望着明天醒来时,别人像以往一样不知道我,我如平时一般沉默,很安静地做事。想学演戏的人常对着墙动情地说上些话,而我只需要一份更真实的自我,更真挚的感觉。读了她的文章,我感触颇深,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就好比一块璞玉,多么需要我们打琢啊!的确,通过这次活动,周卓平的艺术感悟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更关键是在排练中她懂得了合作、学会了感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呢?3月25日 …《雷雨》这一课终于上完了,可是,在我的心中却遭受了一场大的“雷雨”袭击,自从教学以来,我一直喜欢思考,什么才是一节好课,在这节课中,我的设想都实现了么?想象中的教学效果都达到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节课下来之后,感受是不一样的,情绪或高昂,为学生新发现、新见解高兴,有时又因学生启而不发或气氛沉闷而无奈,这其中有学生的因素,更有我的因素。经典文章如果被我们老师讲的不经典,多么滑稽啊!《雷雨》一课的学习,虽然自我构想不错,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能够体现出体会戏剧语言潜台词的对话,文中俯拾皆是,我按课文顺序逐一点评,生怕漏一个知识点,但是,这些精彩片段在文中相隔较远,所以,造成了上课如叙流水帐,脉络不明,课上得凌乱。但如果精选片段来讲,那又有很多知识点遗漏,似乎也不解气,所以,我常想,戏剧单元该如何上呢?是否每一篇都如此精挑细讲呢?学生对戏剧体裁有没有一个整体认识呢?再加上我们的课时实在有限,该如何来进行戏剧单元的教学呢?鉴于此,我想是否能来一个“戏剧单元综合性活动教学法”呢?整体思路是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进行表演,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我编、我演、我评、我感“活动,发挥学生的形象里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能力得以提升。具体操作程序如下:(一) 学生自主阅读1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设计自主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整个单元的文章,并用书面形式回答提纲中的问题。2 学生查阅资料老师提供网址、资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戏剧有关的基本常识,了解本单元剧本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相关剧情,学习编写剧本和表演、鉴赏戏剧的知识。(二) 教师专题指导(以大课形式进行)通过老师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戏剧的有关常识,另观看话剧《雷雨》,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表演和评价能力。(三) 小组合作探究,编写或创作剧本可供选篇目《药》《守财奴》《套中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四) 成果展示及评价每班各选出一个优秀的成果进行全年级展示。评审团进行评价,颁发奖品。这个设想耗时长,费精力,老师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但我想这也许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毕竟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意义上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后记: 人们常常用“教书匠”来形容老师,一个“匠”字是多么可怕!的确,时间长了,我们的教学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或许还取得一点点成绩,但是,我们忽视了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常教常新,今天,当我进行叙事研究时,才发现老师每天的生活都跟一个个精彩的、具有鲜活的生命色彩教育教学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些故事既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叙事很好的素材。我试图通过这次回顾反思,使自己多一点教学经验的积淀,多一些对教育的理解,使我的教学多点艺术,多点实力。如果我的这点不成文的东西能给大家带来点感悟,我就很知足了。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戏剧。而戏剧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是以塑造舞台形象为目的的直观艺术。戏剧艺术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综合性和舞台性。《雷雨》也就具有了戏剧本身的基本特点:(一)、反映现实生活的浓缩性戏剧文学反映现实的浓缩性,是指它的人物、事件、时间、场景的高度集中。就是说戏剧文学要用较少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简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将生活内容概括地、浓缩地搬上舞台。这样才会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连成一个紧凑的整体。《雷雨》发生的时间跨度将近30年,但在剧中浓缩不到24个小时。剧中仅仅围绕8个人物形象展开阐述。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a.作品人物集中,空间单一。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漪为情节发展的枢纽,全剧八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他们的命运又都和周朴园相牵连。家庭关系把他们联结为―个整体,又把他们集中在同一空间,在家庭中来表现各自的性格。b.时间集中,凝练。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周家内部由来已久的矛盾中,周朴园与工人的长期对抗,都高度概括在一天一夜之间加以表现。(二)、表现矛盾冲突的集中性戏剧的冲突,是戏剧的艺术生命。所谓的戏剧冲突,是指人物行为动机之间的尖锐矛盾纠葛或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三)、动作化、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第一、 高度个性化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 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周朴园 (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无情又无义,再也伪装不下去了,便化为语言,绝!摆架子,树威性,即使在不是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持。既封建,又资本家;钱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他本能的以为。在这里,语言是灵魂的直裸。人物语言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鲁大海的语言是他倔强、鲁莽、幼稚的个性的写照:鲁大海 可是你们完全错了。……鲁大海 (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鲁大海 (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个性化语言的好处是:作家通过它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读者通过它直观(实际上是“直听”)人物的性格,生动可感,真实可信。第二、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有含有别的意思。通过潜台词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荷花淀》中的水生嫂这样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是个经典的潜台词。自豪,埋怨,理解,嗔怒……妙就妙在不言中;若“言”,那就白了。潜台词的作用是使语言简练而有味。简练而无味,不是潜台词。有味不简练?那几乎不可能。简练到晦涩,那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而已。下面的人物语言有潜台词,情形是当事人不便说:尽在不言中。如果说出来,那就不是艺术了。潜台词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而有味。简练而无味不是潜台词,有味不简练也不是潜台词。下面的潜台词使语言简练,情形是当事人不便说: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么多?也是同样的道理。再看“你姓什么?”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又如: 下面的下面的潜台词,,鲁侍萍同时扮演着两个角色,一实一虚,一口一心,很有意味: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鲁侍萍 亲戚?②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周朴园 怎么?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另一个角色的意思就是: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我想,潜台词之所以与戏剧特别有缘,是由戏剧的特点所决定的。欧洲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可以为之注脚:时间一律,地点(场景)一律,情节一律。如此集中的戏剧在语言上岂能拖沓冗长,岂能不以一当十?若把什么都交待清楚,岂不要演三天三夜?若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那还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以下鲁侍萍的两句话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使潜台词:① 我想,潜台词之所以与戏剧特别有缘,是由戏剧的特点所决定的。欧洲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可以注脚:时间一律,地点(场景)一律,情节一律。如此集中的戏剧在语言上岂能拖沓冗长,岂能不以一当十?若把什么都交待清楚,岂不要演三天三夜?若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那还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以下鲁侍萍的两句话表明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潜台词: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 萍 你是谁?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愤恨,痛苦,失望,悲哀……什么都有,真是百感交集。第三、富于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或称动作语言、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 第二幕的结尾,繁漪与周萍的对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繁 漪 (冷笑)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女人逼得太狠心了,她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的。①周 萍 我已经准备好了。②繁 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暗示着恶兆地)风暴就要来了!③ ①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后来她确实把什么都抖出来了),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冲对繁漪的背叛使矛盾激化),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一语双关。我国古代小说深得动作语言的精髓,写书写到无法再写的时候,往往就会“无巧不成书”的“节外生枝”。刀架到好人的脖子上了,会有侠客从天而降。不过这种动作语言不全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更多的是作者的叙述语言(环境描写也在其中)。这种语言,有时是不经意,不露痕迹的,有时却是经意的;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情节发展下去。《雷雨》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有时也带有作者很强的主观动机,让读者很明显的感觉到“人为”的痕迹,请看下面鲁侍萍的语言:1、鲁侍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2、鲁侍萍 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推动情节发展 ) 3、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强烈的暗示;不问也行 )4、周朴园 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推动;几乎是提醒周朴园 )5、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姑娘姓梅的。( 推动;几乎要明说了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鲁侍萍固然很想见到她的儿子,因此带着幻想对周朴园不断的提醒,暗示,这些当然合情合理。但她这些每每在情节快要中断时候的语言,却不单是她的心思的合情合理所能解释得了的,而最重要的,是恰好的起到了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下面两个:1、鲁侍萍固然很想见到自己的儿子,但她每每在情节快要中断的时候的这些语言就不但反映了她的心理,而且恰好起了暗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下面两个:1、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暗示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直接推动 ;节外生枝? )2、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暗示 )周朴园 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 直接推动 ;多么重要的衬衫!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接下去的鲁侍萍开窗户的动作,如果没有她精确的说出衬衫的件数和绣有“梅”字的衬衫,试问情节如何发展下去?周朴园的语言,就是典型的动作语言。它的作用,从某种角度看,仅仅在于推动情节而已。而这一点,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一个剧作者必备的基本功。戏剧人物语言的特点,这三点是主要的,当然还有其他特点,比如语言的口语化,便于观众当场接受等,这里就不涉及。

浅谈曹禺《雷雨》的诗意特征

摘 要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自《雷雨》诞生以来,它就像一个挖不尽的宝藏,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挖掘。论文从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结构布局三个方面来考察剧作的诗意特征,进而指出曹禺通过《雷雨》旨在表达出这样一个哲理:人究竟怎样才能“诗意地居住”在这个世界上。

关键词 :《雷雨》;诗意;人性思索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人们对《雷雨》的喜爱和追捧表明其本身具有的艺术魅力。有学者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理解剧作丰富的艺术内涵,有学者则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心理变化。然而,人们在阐释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产生新的疑问,如鲁侍萍为什么远离家乡?为什么鲁家一家三口儿都在周公馆做事?笔者认为,这些疑问恰恰与其本身的诗意特征有关: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一部话剧来看,而是更应该把它当作一部诗化的剧作来读。1935年,曹禺曾在致《雷雨》的导演吴天、杜宣的一封信中写到:“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者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①按照曹禺的话说,《雷雨》很像诗人创作的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需要。作家巴金曾回忆说:“我感动地一口气读完,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以后我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感到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②综合起来说,“诗意”是《雷雨》给读者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感受,文章尝试从整体上把握《雷雨》的诗意特征。

《雷雨》的诗意特征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尤其以周冲为代表,他是情感型的人物,大胆自由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与幸福,最终,他走向了死亡,与其说是命运的不公,不如说是人性选择下的悲剧。周冲在剧作中年龄最小,“有着一切小孩似的幻想”。他在青春年少时爱上了四凤,认为四凤是世界上最令人满意的女子,尽管四凤从未受过教育。在周冲身上,读者看不到一点贵族意识、封建等级思想的观念。他还打算与周朴园商量,把自己的教育费用分给四凤,试想这在周家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随着剧情的发展,周冲几乎是和四凤站到了一起,他要和四凤共同 “为着人类谋幸福”,他“恨这个不平等的社会”。相对于周冲而言,鲁家是一个局促,污秽之地。鲁贵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惦记着钱,到处不忘自己的生意经;鲁大海身上带着火药味儿,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能引爆;鲁恃萍此时正忍受着三十年的屈辱之苦,对不公正的命运发出了十分严厉的抗议声。然而,正是在这个局促、污秽之地,周冲却表现出其极度诗意的一面:

我想,我像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白色的帆张得慢慢地,像一支鹰的翅膀斜帖在海面上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③

值得注意的是,周冲这段话是在鲁家而不是在周家,不是说给自己的家人,而是说给了周家的“仇人”。从剧作中所有的人物性格来看,这段诗意的内心独白只可能出自周冲之口。如果把剧作的人物按照周家、鲁家分作两个阵营来看,那么这段诗意的独白被周冲在周家说出更容易让人理解。不过,相对于周家人而言,鲁家人的命运或许更值得人们理解和怜悯。曹禺这样的安排自有其用意,他想给鲁家人一份清凉的、诗意的慰藉,因为这个家庭的人活的太艰辛、太悲惨,这种诗意的独白也恰是剧作中人性悲剧的精神内核。

此外,鲁贵小唱的“花开花谢年年有,人过了青春不再来!”也同样显示了这种诗意。从全文来看,鲁贵是最不具有美学气质的一个人。他和四凤之间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父女关系:他不听鲁侍萍的再三嘱咐,最终,还是把四凤带进了周公馆。他察觉到了四凤与周家大少爷有暧昧关系,但为了保全自己在周家的稳固地位,他并没有严厉制止四凤(如他可以让四凤离开周家)。这句唱词出自处处不忘生意经的鲁贵之口,在某种意义上,它表达这样的内涵:花开花谢是年年都有的事情,今年的花还可能胜过去年红,可今日的人却再也不是昨日的人那般青春,也许鲁贵是在感叹四凤即将逝去的青春。简言之,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雷雨》中的人物都在蹉跎着自己的生命,浪费着自己的青春。曹禺通过鲁贵之口,诗意地表达出其对剧中诸多人物生存方式的惋惜和思考。

《雷雨》的诗意特征还表现在丰富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上。毫无疑问,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遇”是戏剧冲突的关键。根据剧情,侍萍在济南一所学校当清洁工,外出两年多之后打算回家看四凤和大海,而邻居张大婶却告诉她四凤在周公馆做事,她不顾一路的风尘,带着行李径直来到周公馆,于是“相遇”这一情节便发生了。对于他们的“相遇”,有学者提出了疑问,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保留她的照片和她喜欢的家具、摆设,坚持关窗户的习惯,而鲁侍萍应该十分恨他,并立即离开周公馆。但是,相遇中,周朴园却没有生离死别后的惊喜,鲁侍萍竟没有走。此外,侍萍家住“杏花巷十号”,距离周家应该不远,因为四凤晚上回家住,有时周家子弟晚上开车去四凤家。即使侍萍常年在外面做事,当她回家住的时候,她怎么会不知道当地有个周朴园,有个周公馆。侍萍在外出打工的两年里一直与家人通信,且一再嘱托鲁贵不要把四凤带到公馆做事,鲁贵也曾将大海在矿上做了工头的事告诉过侍萍,那么“相遇”的真实性便值得怀疑了。

事实上,《雷雨》追求的是一种“大融合”的戏剧境界,假如我们按照常理去推测这些细节的真实性,就很没有必要了。因为,这样的“相遇”与剧作刻意追求的诗意特征有紧密联系。作为一部话剧,《雷雨》中必定有符合戏剧审美意义的剧作冲突与巧合,这些冲突与巧合可能会有悖于常理,但它往往是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而设置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同样必高于生活。我们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细节真实等同于艺术、美学范畴之内的艺术真实。艺术细节的设置是为了作品构思、布局的需要而加以虚构、组织的。假如作品细节成了现实事件的简简单单的复制者,成了社会的传声筒,那么艺术的美何在?艺术的价值又何在?曹禺自觉接受西方现实主义戏剧思潮的影响,如从古希腊悲剧学说到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等,还受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启示,从而深化了自己对现实主义的理解,《雷雨》中的冲突和巧合是他向各位艺术大师的创作不断学习和变通的结果。   作为一首诗化的戏剧,曹禺很自然地将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象征主义进行融合,《雷雨》中具有大量的象征性意象。这些象征性意象有利于表现戏剧的想象力和艺术意蕴。《雷雨》中的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场景、道具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如剧作中死气沉沉、充满压抑感的周公馆。二是以人物性格的呈现方式的象征性意象。例如蘩漪那种极端和矛盾的性格,与狂躁郁热的.“雷雨”的象征意蕴是如此吻合;三是由作品命名构成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既是一个实存之物,同时又是某种观念的象征。“周公馆”“雷雨”“教会医院”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它们成为剧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给剧作笼罩出浓浓的诗意特征。由此可推断,曹禺在选择这些象征性意象时一定花费了不少心血。

曹禺研究的论文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原著的主题思想以及主要内容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连贯等等。

正文:

曹禺设置戏剧冲突的技巧是无与伦比的。两代人,分别来自两个对立的阶级,由于多次命运的巧合纠缠在了一起,复杂感情的纠葛使他们那本已伤痕累累的心雪上加霜,在命运的无情摆布和感情的残酷玩弄下,他们已无还击之力,死的死,疯的疯,逃的逃,两个家庭在一天之内毁于一旦。这就是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读完之后,莫说剧中人物,连我们都痛苦万分,彻底绝望了。

“雷雨”,这个名字取得太妙了。“雷雨”,贯穿于字里行间,贯穿于环境描写之中,贯穿于人物性格、人物感情之中,贯穿于故事情节之中,贯穿于结构形式之中。正如一些专家指出,《雷雨》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夏日雷雨的特征:开始时乌云密布,空气闷热难当,随后,空气的气氛渐趋紧张,时不时伴随电闪雷鸣,随后,大雨骤至,雷电轰鸣,整个宇宙都发怒了。

再看繁漪那充满愤怒与压抑,最终走向变态极端的感情,周萍那极度悔恨、惧怕与希望并存,罪恶感与歉然同在的感情,鲁侍萍那饱受折磨仍逃脱不了命运残忍玩弄的内心,哪一样不是“雷雨”特征的典型写照。对制度的批判,对罪恶的揭露,对人物的同情与无奈,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都化作了两个字:雷雨。

虽然四幕长剧的时间跨度仅仅是一天,但我却觉得像是过了一年还不止。一天之内,人物的感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情节发生如此大的转折,实在叫人能以想象,但我们不得不相信它是真实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网、仇恨网,作者正是通过把各种复杂的矛盾糅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周朴园被迫或自愿抛弃了已生下两个儿子的鲁侍萍,三十年后,周朴园偶遇鲁侍萍,矛盾一触即发。工人鲁大海为争取工人的权益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亲生父亲发生矛盾,被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痛打,周萍由于与自己的后妈繁漪发生了不自然的关系而悔恨不已,决定痛改前非,却摆脱不了失去精神依托的繁漪的纠缠、威胁,与此同时,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在周家当侍女的四凤,恰巧,繁漪的儿子周冲——一个善良、真诚的少年也对四凤情有独钟。

四凤面临母亲和周萍的抉择,周萍把人交给了四凤,却受到繁漪的牵制,周冲面临母亲和哥哥双方面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交错在一起,终于在周朴园暴露身世之谜后酿成了惨剧。这惨剧是偶然的,太多的巧合,天命,但又是必然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摧残必定造成这悲惨的结局。作者的高超之处在于,他让矛盾相互交织,无处不在,让人分不清谁是谁,谁爱谁,谁恨谁,但一切又是那么的鲜明,让人的心都能感受到。

……繁漪是“雷雨”性格的人物,也是剧中人性扭曲的人物。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主要体现在繁漪身上。周冲在剧中是最无辜、最悲惨,也是最值得同情的人物。他年仅十七岁,天真烂漫,虽出生在阔家庭,但没有丝毫强权思想、等级观念,他追求平等,追求自由,待人真诚,对下人四凤真心相爱。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青年,在封建家庭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白白地毁灭了。周冲的死是最不应该发生的,所以周冲的死是对腐朽的封建制度最有力的控诉。

——《雷雨》教学日志终于要上《雷雨》这一课了,心中莫名的兴奋,究其原因,还是要说说一次难忘的“追星”经历。听说北京人艺重排的明星版〈雷雨〉在广州友谊剧院隆重上演,且不说对曹禺先生仰慕已久,就说演员阵容里有我喜爱的明星(蒲存昕、潘红、雷恪生等),就让我们几个语文组同仁过了一把“追星瘾”, 至今还保存着偶像的签名。激烈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表演,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在我们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激发起我们演绎“外校版”《雷雨》的热情, 所以,当我翻开课文,美好回忆涌上心头,怎能让我不爱她呢?但是,作为一篇高中课文,怎样处理教材才能让学生了解戏剧并能体味戏剧艺术独特魅力呢?怎样将老师的审美愉悦传达并感染学生呢?那就要从教材说起了,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话剧《雷雨》上演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乃至文坛的经典之作。《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地位、经历和个性。《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有许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鉴于此,我把教学设计定位为“五个入手”。第一 从内容入手,把握戏剧艺术的体裁特色。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雎》《氓》《静女》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宋元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文学高峰《红楼梦》,以“爱情”为内容主线,指导学生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引发学生对戏剧文本的兴趣,认识理解不同文学样式的特点。这种鉴赏比较,也更能强化学生对戏剧艺术体裁特色的认识。第二 从语言入手,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对于《雷雨》这篇课文,我重点想评析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潜台词。比如,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想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而又意味深长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不满。文中,这些例子举不胜举。那么,如何体味呢?什么样的方式效果最佳呢?我想,结合所带班级活跃热情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戏剧节”的形式呈现;可以表演课文“节选”部分,也可以表演“节选”以外的部分,或者对“节选”部分进行再“节选”表演。 我相信,这种活动将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他们的高中生活留下更多美丽的记忆。第三 从冲突入手,认识戏剧揭示的社会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就是矛盾冲突,没有了“冲突”就没有戏剧,而戏剧的主题思想正潜藏在矛盾冲突的背后。引导学生认识“冲突”,分析“冲突”,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理请思路,找到主要矛盾,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戏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戏剧的主题。例如,在《雷雨》中,周、鲁两家由于情感矛盾、血缘纠葛和命运变故造成了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什么才是主要矛盾呢?什么才是促使人物命运形成的根本原因呢?我想,如果善于找课文中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那么对主题的认识就很清楚了。第四 从“经典”入手 ,回视“经典”的“省世”价值。我们知道,真正的“经典”的价值,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于它给世世代代的读者以常读常新的启迪和教益。所谓“回视”,即站在“当代”的“视点”,用今天的眼光,历史地发掘经典作品所蕴涵的“省世”价值,引导学生认识作品对我们今天的人生所具有的指导意义。比如,我可以设计这些问题:当年的周朴园对侍萍的行为是“玩弄”还是“爱情”?当年的侍萍是否可以避免后来的悲剧呢?我们的时代是否还有“侍萍式”的悲剧呢?我想,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自由发言漫谈式交流等方法,如有时间,甚至还可以联系当今时代女性人格与事业的独立对于爱情自由和掌握爱情命运意义等社会实际组织一次辩论赛,加深学生对课文“经典”的认识。第五 从节选入手,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主动性。课文所选仅是全剧的第二幕,这种“拦腰截断”式的选编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扫除这种障碍,我想让学生提前阅读全剧,甚至观看话剧,让学生完整地把握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学生能体会到戏剧语言的艺术美感,开始领悟到戏剧作品的文化品位,那我们就足以为我们的努力而感到骄傲和幸福了。3月21日俗话说“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想法虽多,但是,能否落实,能否取得效果,着实让人担忧。3月23日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整理思路,记录我的这一课。平淡的略去吧,让我记住短短的课堂时间却不断涌现出来的精彩的瞬间,让我再一次惊叹于我的学生。我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后,找出自己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以便研读资料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我开始以为“学生云者”,他们能提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呢,没想到他们却给我带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问题吧。1 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2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与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征?3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与周朴园有怎样的矛盾?我们怎样看待她与周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怎样看待她的乖戾与叛逆?4 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与四风的感情纠葛?5 鲁大海、鲁贵、四凤、鲁侍萍属于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说说剧本中鲁大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6 为什么周冲最后会成为悲剧的牺牲品?促成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评价他?7 在你看来,《雷雨》究竟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 (其他问题略去)这些问题无论从角度,还是深度都已超过我的想象,也都已超过高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这其中肯定有抄袭的现象,但是,学生他愿意去追寻、去思考,最少说明他们也开始关注这些内容,难道不可喜么?所以,这节课我始终采用以“问题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很可惜,时间有限,第二节课我只能分析节选部分中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于是我把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类,筛选出对理解文本最有价值的主要问题,再让这些问题回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问题解决了,其它枝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讨论周朴园性格的特点时,我把问题只归纳为1 周朴园是否真的怀念鲁侍萍?2 如果说周朴园真的爱侍萍的话,为什么当鲁侍萍站在周朴园的面前时,周又为什么会厉声指责,接着又用金钱兑现来打发鲁侍萍?前后是不是有些矛盾?问题一抛出,立刻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他是资产阶级一分子,在他的人生观里,矿业、家庭、女人都是他的资产,他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他是剧中的中心人物,虽然耀眼但却令人讨厌。他自私冷酷,是个十足的流氓。也有学生认为,在当时环境下,他必须这样做,是值得同情的,不能为了强调阶级性,而忽略他的人性。双方各执一词,忽然间,我觉得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再重要,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这是最可贵的。曹禺老先生说过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所以,在解读人物的时候,我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可惜,由于懒惰未能及时将学生精彩观点记下,成为永久的遗憾,至今未能释怀。3月24日谈到我们班举行的戏剧表演活动。我不得不表表我们班的***同学,这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学生,一个颇富表演天才的学生。班内戏剧表演时,她演的是四凤,我对她的表演评价是大胆投入、感情充沛,当她大声哭着(我观察她是真的哭了) 喊出“妈”时,全班顿时一片寂静,连刚才还在取笑她的男同学也静默无声,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学生,她能够根据角色,尽情宣泄自己的感情,我反省,如果让我来给学生做示范,我会这样么?不会,如今的我也许会有很多顾虑,不能象她那样洒脱,尽管她的表演有些过火。事后,当着我的学生我说出了自己的的感受,我鼓励周卓平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当时,我看到她眼中的光芒!恰逢高二年级参加“戏剧节”表演的节目是《雷雨》,我们在全年级挑选演员,我推荐了她,但是,她参加“四凤”竞选没有成功,我不忍心看着这样一个热爱表演的学生失去一个大好机会,于是,根据她的表演特点,我为她选择了《阮玲玉》剧本,她在其中扮演一个“疯女人” 。结果,她成功了!那天晚上,她光彩照人,表演到位,她成了焦点,被评为“最佳女配角”,下面是她的一篇“演后感”——《比烟花寂寞》演完“阮玲玉之死”,才深深怀念戏里戏外的一点一滴,我把它们写在花瓣般的年月上,让它们飘散于诗般的风中,以纪念这段如歌的日子。就我个人来说,心里面很吝啬表情,哪怕只是眉目一动,嘴角一触。当独自一个人时,我面无丝毫的样子是冷酷到极端,所以父母一直不信我会演戏。周围的同学习惯于我一天也不说一句话的沉静,所以对我演出时的风格会很吃惊。与我一起演戏的人会知道我演戏很速战速决,若要把整晚时间消耗掉,我便会发呆、忘词、走错步等诸多不妥。所以排练的时候我会常迟到、逃练等,心中觉得排戏只需三次,第一次理论去分析人物所处的背景、身份,曾有过的经历,从而推断出她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什么,做些什么。第二次实践地想所扮演的人所想,从眼、眉、笑到举手投足的动作,下场的姿势,哪怕只是微煞眉头,双眼呈混沌状,这些特细腻的表情一定做到位。第三次从舞台效果去分析所站位置,人物行动,及从内心分析如何代入自己,而我唯一独特的地方只是任何人都永不知道我在最终演出时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在《阮》剧中,我被安排从头到尾拿着个玻璃酒杯,然而当晚表演时,我拿的酒杯突然变成了扇子,然后加进了许多动作,这都是排练时一直没有的。若只局限于我规范地去演,我便失去了所有的热情。别人说我在场上的心情会很兴奋,我承认,因为我会在场上即兴想到许多点子,会带给人很难预料的结果。我亦会看与我做对手戏的人会否很急中生智,若是的,我会很肆无忌惮地加一些问句,然后她又好巧妙地回答,弄得指导老师很迷惑,我们在台上背着观众偷笑。但对于这出戏的成功,我自认为是没有一点儿功劳。我,只是没有犯一些低级错误。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小瑶老师的指导,她绝对是一位出色的导演。演完之后,我拉着庞大的裙罩,独自走回宿舍。一路上什么人也没有,再想着刚才灯光闪烁,人头拥挤,便觉得很空虚,然后身心疲倦地睡下。盼望着明天醒来时,别人像以往一样不知道我,我如平时一般沉默,很安静地做事。想学演戏的人常对着墙动情地说上些话,而我只需要一份更真实的自我,更真挚的感觉。读了她的文章,我感触颇深,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就好比一块璞玉,多么需要我们打琢啊!的确,通过这次活动,周卓平的艺术感悟提高了,文学修养增强了,更关键是在排练中她懂得了合作、学会了感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呢?3月25日 …《雷雨》这一课终于上完了,可是,在我的心中却遭受了一场大的“雷雨”袭击,自从教学以来,我一直喜欢思考,什么才是一节好课,在这节课中,我的设想都实现了么?想象中的教学效果都达到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节课下来之后,感受是不一样的,情绪或高昂,为学生新发现、新见解高兴,有时又因学生启而不发或气氛沉闷而无奈,这其中有学生的因素,更有我的因素。经典文章如果被我们老师讲的不经典,多么滑稽啊!《雷雨》一课的学习,虽然自我构想不错,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能够体现出体会戏剧语言潜台词的对话,文中俯拾皆是,我按课文顺序逐一点评,生怕漏一个知识点,但是,这些精彩片段在文中相隔较远,所以,造成了上课如叙流水帐,脉络不明,课上得凌乱。但如果精选片段来讲,那又有很多知识点遗漏,似乎也不解气,所以,我常想,戏剧单元该如何上呢?是否每一篇都如此精挑细讲呢?学生对戏剧体裁有没有一个整体认识呢?再加上我们的课时实在有限,该如何来进行戏剧单元的教学呢?鉴于此,我想是否能来一个“戏剧单元综合性活动教学法”呢?整体思路是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进行表演,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我编、我演、我评、我感“活动,发挥学生的形象里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能力得以提升。具体操作程序如下:(一) 学生自主阅读1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设计自主阅读提纲,学生阅读整个单元的文章,并用书面形式回答提纲中的问题。2 学生查阅资料老师提供网址、资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戏剧有关的基本常识,了解本单元剧本的作者及创作背景、相关剧情,学习编写剧本和表演、鉴赏戏剧的知识。(二) 教师专题指导(以大课形式进行)通过老师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戏剧的有关常识,另观看话剧《雷雨》,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表演和评价能力。(三) 小组合作探究,编写或创作剧本可供选篇目《药》《守财奴》《套中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四) 成果展示及评价每班各选出一个优秀的成果进行全年级展示。评审团进行评价,颁发奖品。这个设想耗时长,费精力,老师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但我想这也许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毕竟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意义上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后记: 人们常常用“教书匠”来形容老师,一个“匠”字是多么可怕!的确,时间长了,我们的教学也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或许还取得一点点成绩,但是,我们忽视了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常教常新,今天,当我进行叙事研究时,才发现老师每天的生活都跟一个个精彩的、具有鲜活的生命色彩教育教学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些故事既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叙事很好的素材。我试图通过这次回顾反思,使自己多一点教学经验的积淀,多一些对教育的理解,使我的教学多点艺术,多点实力。如果我的这点不成文的东西能给大家带来点感悟,我就很知足了。

欢迎来研究一切几乎都是零,曹禺先生目前仍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话剧作家

谈谈曹禺《雷雨》中的西方悲剧影响论文如下:

古希腊悲剧对罗马戏剧和后世欧洲戏剧有着深远影响。它不仅影响着各国戏剧的发展,而且对我国现代话剧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雷雨》中周萍与繁漪的爱情故事可以在古希腊悲剧中找到原型。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希波吕托斯》,故事讲述了希波吕托斯拒绝了继母的爱情,从而导致继母自杀,自己因惹恼爱神而被流放至死的悲剧故事。曹禺深受西方多元化戏剧观念与美学思潮的影响。

他徜徉在希腊悲剧之中,埃斯库罗斯,索富克斯勒和欧里庇得斯这三大悲剧家的作品,使他倾倒。他未曾想到,两千多年前竟然会有这么伟大的杰作出现。在创作《雷雨》中,古希腊悲剧对于曹禺创作《雷雨》的渗透及其深刻,尤其体现在其“命运观”上。

如前所述,《雷雨》的创作是在西方多元化戏剧观念与美学思潮的影响下所创作出来的。因而,若将《雷雨》与中国传统戏剧相比,不难看出其对传统悲剧理论的反叛。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悲剧的悲剧性大多来自于反面人物与恶势力,亦或是矛盾冲突。

而《雷雨》则不同,其悲剧性在于命运的不可逆转与人的自由意志的斗争,采用富于巧合性安排的情节安排。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模仿的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而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

此类事情若是发生的出人意料,但仍能表明因果关系,那就最能取得上述效果。”这样的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人物渴望通过抗争改变自身命运,又无意间走向命运所引导着的道路。这种情节设置最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最能产生悲剧性。

雷雨第一幕中,曹禺借鲁贵与四凤的对话揭露了周公馆三十年前发生的故事。而第二幕中侍萍的到来,正式将故事拉开了剧幕。老旧家具的摆设;“以前那位太太”的照片;重蹈覆辙回到公馆做下人的四凤。

以及仿佛重演三十年前的悲剧一般,四凤与大少爷的暧昧关系,这一系列铺垫,采取戏剧性的手法,逐渐呈现出悲剧的面貌。而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质以及揭露四凤周萍同父异母的关系,则将全剧推向高潮。

研究曹禺的外国论文

曹禺作品系列女性形象,主要有三点: (1)曹禺作品中的女性总是拥有一种奇异的主导力量. (2)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犹如青春的赞美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但缺乏现实主义的光芒. (3)具有牺牲精神,具有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的特点. 现在具体分析一下这三点. 曹禺作品中的女性总是拥有一种奇异的主导力量。她们自由的决定自己的生死与存留,同时主宰着故事发展的倾向。她们与男性虽然同处于“闭锁世界”里一员,但她们总是能勇敢的去抗争,不肯屈服于神秘的天道的捉弄。而男子却是自我麻醉:或如周萍一再的辗转于失衡的爱情,想凭借女性强悍的力量逃出“黑暗的深井”;或如仇虎在复仇与反复仇的梦魇里挣扎,逃不出象征心狱的“黑树林”;或如曾文清在一次次的自欺与欺人里彻底丧失了求生的欲望,而亲手去击碎自己那“生命的空壳”。女性在面临人生困境时不约而同的坚忍,赋予女性人物一种力的美感。和男性雷同,她们也被围困在任天道捉弄、揶揄、毁灭的境地中,但她们奋勇的抗争行为,在试图保护自己的同时还兼济他人。这使女性人物更增添不少人格与人性之美。相较之下,男人却变得不堪一击。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从年龄上分属三代。步入老年的侍萍最撼动人心的,不是她被遗弃后艰辛然而不失尊严的生存努力,而是在她貌似柔顺、迟缓的面目后,仍藏有的强悍的与命运对抗的力量。在她知悉了周萍与四凤乱伦的恋情后,她悍然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让这一对全不知情的兄妹恋人远走高飞,自己独自承受可能会有的命运的惩罚。这里事实上曹禺已经赋予了侍萍一种决定其他人物命运走向的能力。假设情节顺此发展,可以构想的结局是:萍与四凤的结合;侍萍再次隐姓他乡,在余生里孤自面对内心道德感与伦理观的责问;周公馆里的男女主人继续着他们同床异梦、各怀鬼胎的生活。这是情节发展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发展逻辑在当时,也许将会陷作者于巨大的社会道德批判之中(尽管我们可以从此线索中,嗅到一种诡异然而令人兴奋的气味,但这与伦理道德相悖的设想,显然毫无存活的希望)。破坏这一线索的不是貌似主宰者的周朴园,而是同为周公馆里被压迫者的繁漪。繁漪是剧中一切平衡的破坏者,她追求自己的继子的行为将所有剧中人逼入绝境。她的“追”的动作是故事发展的根本动力。我注意到在《雷雨》的文本中,曹禺曾将周萍比喻成“一茎弱草”,“草”的意象与西方谚语中的“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谋而合,暗示了作家将周萍视为女性争夺的一个道具,亦将女性置于剧作的中心与重心的地位。作家同时也赋予繁漪和侍萍以同等的决定故事走向的能力,作品末端情节的展开似乎就是这两位同样具有魔力的女性的角逐。在逃亡与死亡中曹禺选择的是后者,事实上,他的基点仍是在道德的冒险与伦理常规的服从中做出的。在作品的最后,周朴园以对宗教的皈依作为心灵的依托,而两位女主角却又再次同处于疯癫的状态之中,分居于小楼的两层。这种“疯癫”使她们无须面对社会和自身的道德追问,又能够暗藏起生命里潜存的巨大的破坏力;简言之,她们仍未因死亡、自身的病弱和老迈而丧失力量。我们可从尾声繁漪“发狂”的动作里体会到这一点。 《原野》里的两个女性焦母与花金子延续了《雷雨》中对女性形象的设定模式。《原野》讲述的是一个复仇与逃亡的故事。看似紧紧围绕着男主人公仇虎的系列动作展开,实则由女性角色把握着故事衍生的轴线。作品始发于仇虎的归来复仇,中间铺陈着一连串复仇的预备与实际操作的动作,其终结是复仇后逃亡的失败。然而,剧中无论是懦弱良善的焦大星、还是好勇斗狠的仇虎,都还是缺乏决定自身命运的力量。焦大星在剧中是婆媳二人角力的棋子,是仇虎欲向焦阎王夫妇复仇的工具,这一角色不但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能决定剧情的发展。而仇虎则是常常被误读的一个人物,他的火焰似的复仇形象与焦母寒冰般的反复仇形象,赋予剧作一种奇异的平衡色调。表面上看,整部作品是他与焦母各占上风的生死角逐,事实上,他也从来不是自我生存状态的主宰者。他的复仇是缘于被焦阎王迫害的家破人亡而不得不承担的家族使命,他在行动中处处感受到焦母招招置他于死地的毒辣阴狠而不得不见招拆招,他在复仇后终因走不出自己的心狱而选择了死亡,他其实纯属无情的“天道”又一个体面的牺牲品,而焦母则隐隐然是那个持屠刀献祭的人。剧中对仇虎形象的魁伟、雄健的刻画与对焦母形象的老迈、目盲恰成对比:洋溢着生命力的强悍个体的消亡反衬出女性形象内蕴中更汹涌澎湃的生机。同时,仇虎复仇动作的犹豫、慌乱与焦母反复仇动作的果断、从容在剧作中也得到了细致的刻画,这也说明了女性形象中蕴涵的主导地位。作品最后,复仇者仇虎死了,而他所有复仇动作的知情者、支持者、甚至参与者花金子,却胜利逃向“金子铺地”的地方。这是由于女性在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坚忍使她成功,还是作家本身另有深意? 曹禺剧作里女性形象的强悍、生机勃勃与男性形象的虚弱、苍白无力;我们在另外两部作品《日出》与《北京人》中同样可以见到。在这一先验的设定模式里,他总是赋予女性澎湃的生命激情,迸发出作品最打动人心和最具感召力的生命诗意。可是与此同时,又是以削弱男性形象的力度与深度为代价的。我们很难在曹禺作品中体验双峰对峙的快感,最多只是女性一骑绝尘的落寞和空洞。 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犹如青春的赞美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调,但缺乏现实主义的光芒。理性力量的缺乏是这些女性形象流于脸谱化的根本原因。曹禺作品中推动人物行动的显然不是理智的思索,而是一种激情或欲望。我们很少看见曹禺描写她们内心的矛盾冲突,比方角色在进退维谷时的大段内心独白,也许这有助于帮助角色向深度开掘;再如角色在行动前的矛盾心理等等。然而她们总是那样的义无返顾,凭着某种冲动与直觉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前程。此外,在曹禺偏狭的男性视角关照下的女性形象,“应中国现代男性自恋、自救的心理需求而诞生于文本中,却未曾负载多少女性真实的人生经验,未曾获得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不过是男性启蒙、革命过程中自我拯救的道具,是作家男性中心意识阴影下一群没有生命力的傀儡人物。” 曹禺作品中的女性大致可分成两个系列。一类是牺牲自我的。有评论者称之为“女性天使”形象,以四凤、侍萍、愫方、瑞珏、鸣凤等为代表。“这类男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把中国男性文学传统中"佳人"与"母亲"相分离的两类理想女性整合为一体,剔除了"佳人"身上的风尘味与"母亲"身上的无性化特征,成为美与爱相结合的受难天使,是男性心目中的理想爱人,在族系上更接近西方男性文学传统中的天使型女子。”这一类女性的牺牲行为仿佛出自于本能。作品既没有描写她们在牺牲动作之前的犹豫,也没有行动之中的徘徊,更没有在行动之后的悔恨。我们同样无法从男性角色身上找到值得她们牺牲的价值意义所在。例如《北京人》中的愫方对曾文清的爱就是一种无谓的牺牲。她明知道曾文清只是一具“生命的空壳”,懒惰、软弱、逃避生命本应承担的责任,却仍然甘心留在犹如死牢一般的曾家,甚至说出这样深情的表白:“他走了,他的父母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看完这一段,相信很多人会发出同样的质问:“值得吗?”两心相许、两情相悦的爱情无疑是极为动人的;可是愫方对曾文清的爱由于男性形象的委琐与苍白而显得那么不可信任,犹如无源之水一般。对这种爱情的虚假性的质疑同时也唤醒我们对愫方这一形象的真实性的质疑,由此再导致我们对《北京人》整个剧情架构稳定性的质疑。如同空中楼阁,这一架构于虚幻爱情之上的故事面临着坍塌的危险。 曹禺戏剧中的另一类女性是以繁漪、花金子、陈白露为代表的追求自我的形象。如果说前一类形象来源于传统文学,则后一类便是“五四”狂飙精神的凸现。这类女性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但是,在她们形象的塑造中,理性的缺乏同样造成人物的致命伤痕,使她们最终流于平面化而不够丰满。以繁漪为例,作家为她设置的是三种社会角色合而为一的身份:母亲、妻子、情人。这三种身份的重合赋予角色一种先天的深刻性。我们因此期待着看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一位女性自我作战的残酷与深刻、各种身份在她面临抉择时发挥同样的力量进而所展示的人性的复杂……但是遗憾的是,理性的缺乏终究无法让角色进行灵魂的自省与自审,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她如何轻松地,跨越各个本如鸿沟般的内心障碍:与继子陷入乱伦之恋、抛夫、弃子……这里也可以去看看!!

试论曹禺对中国话剧的建树及意义 中国话剧从春柳社的生硬移植到左联话剧的粗糙需同.走过了一条艰难跋涉的探索之路。其间固然有较为成功的作品.引起了一定范围内观众的认同.但因为一直没有解决好商品与艺术、文学性与综合性、民族化与现代化等重大矛盾.留卜的教训自然多」几成功的经验。经过一十多年的披荆斩棘.左冲右突.西方话剧艺术越来越大的影响.时代向话剧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其他艺术样式对话剧的渗透.民族传统艺术精神的潜在呼唤……内外交叉.多向互补.藕合成一股强劲的历史潮流.呼唤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大师的出现。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的期待中.曹禺作为大师级话剧艺术家走上了剧坛.为中国话剧的成熟.矗立起一块高大的纪念碑。人们肯定曹禺是人才的戏剧大师.步{不仅仅指他具备了与生俱来的戏剧家的资质桌赋.和他所接受的系统的中外戏剧史的良好教育.以及人津卫各种演剧活动1几富多样的艺术滋养.nu主要是说他在历史的关节l从上.人才地把握了个体才智与历史需求的藕合l从.实现了对前人经验和教训的继承与超越的综合.完成了中国话剧艺术山幼稚向成熟的伟大历史转折。一、伦理批判与撤申反叛的思想体系 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批判社会.通过个人的精神反叛以追求某种思想革命的实现.这可以说是曹禺居iJ作独特的“思想体系”。曹禺从道德的角度提出问题.立足」几对家庭和人的精神以及道德观念的剖析.对社会进行伦理批判.通过道德抗议来进行社会抗议。《需i:}:}》用令人震颤的闪电撕破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虚伪而纱.烛见了中国旧家庭的罪恶;((日出》则以日出前的漫人红光反衬出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的黑暗冷酷.揭示出对人的精神追求扼杀的不公道与非人性;((原野》则通过一个大地之I的悲剧现象在“心狱”中的搏击.展示出被压迫者在善与恶道德观念交战中的痛苦磨难;《北京人》描写的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中.我们看到了封建统治比经济衰落更为深刻的道德伦理精神支柱的最后坍塌。贯穿在曹禺一系列剧作中的.是通过伦理批判与道德抗议nu奏出的“摧毁黑暗社会.让人成为人”这一高昂的音调。首先.是题材的选择。他的剧作把日光投向大量地集中表现伦理现象的家庭结构和人的心理过程的剖析。关注家庭领域的生活和有关人生、爱情的感情世界.将艺术透视力{T}I}入封建家庭和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深层.着u灵」几渗透在漫长无边的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情感的精神活动.描写人性的追求、心灵的反抗以及毁灭的悲剧。通过对家庭与人的精神生活的剖析来剖析社会.提出对社会的道德抗议和伦理批判。其次.是主题的开掘。摧毁虚伪的陈旧的道德价值观念.在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重建中确立人的地位.让人真正成为人这是曹禺剧作共同贯穿的主题。《需I}I:!》从道德角度揭露了融化在封建道德观念中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专横、冷酷、伪善的灵魂;《日出》揭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但不是浮而地描写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或肉体摧残.Ifn是深入到人的深广的精神世界.深刻描写了冷酷残忍的“人之道”对人的精神的栽去和灵魂的扭曲;《原野》的复仇主题则蕴涵着正义的复仇者内心中新旧道德观念搏斗撞击以及最终被无形Ifn又沉重的精神梗桔扼杀的悲剧;《北京人》着力描写封建阶级精神统治破产的同时.又反映出对善良灵魂的吞噬。可见.在批判中追求.在破坏中重建.这是曹禺剧作主题的格调。第二.是审美角度的切入。曹禺剧作注重心灵的开掘与描写.着力展现人物精神悲剧.因Ifn都具有心灵戏剧的特l从。着意」几人物灵魂的深挖细描.不是浮而的Ifn是深入地把握具有独特个性的内心世界来反映形象的深度:繁漪的躁动不安的灵魂在痛苦的深渊中的挣扎.陈白露1富细腻Ifn又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仇虎心灵中的仇恨、爱恋、妒恨、凶暴交织起来的感情激流.慷方的一颗忧伤Ifn又坚切的灵魂在沉沉黑暗中的顽强抗争。他以这种深婉细曲的笔墨挖掘人的内心深层.从Ifn写出人的“灵魂之深”。 在曹禺的剧作中.他对作品反映的个人悲剧和社会问题根源的探索是不断深化的:山个人的到社会的.山精神的到物质的。但即使曹禺后期剧作对根源的探索触及到社会的经济的根抵时一也7{非直接诉诸社会政治经济分析.Ifn是往往通过人的精神变异来引导读者意识到物质经济的终极根源.精神反叛同样是曹禺剧中悲剧人物摆脱精神危机.进行社会控诉.谋求某种思想革命实现的途径。无论《需I}I:!》中的繁漪、《日出》中的陈白露.还是《原野》中的仇虎、《北京人》中的慷方.都有一颗不安定的、叛逆的灵魂.他们而对的主要是强大Ifn又残酷的精神梗桔.承受的主要是无形Ifn又沉重的精神压力.但他们同时又处」几少数和弱者的地位.他们所倚仗和选择的也只是山坚定执着的自我意志Ifn产生的人的精神反叛o繁漪在封建重压卜.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出发.勇敢地发出“我是人.一个要真正活着的女人”的强烈呼喊.以至为实现这种反叛Ifn付出了惨重的自我牺牲的代价;陈白露在内心的自我痛苦交战中.最后以死涤荡了站字,灵魂的污垢.换取了与社会和旧我的决裂.实现了自我的精神反叛;在愚昧和迷信的心狱中痛苦挣扎的仇虎.所追求的也是自我精神的反叛的实现.在恍惚错乱的精神世界的幻觉中.仇虎对不公平人世的痛斥和诅咒正表现了他企图挣脱肉体和精神镣铐的反叛的强烈意志力量;至」几在沉沉黑暗中熠熠闪光的崇高灵魂一一嗦方.从她沉默Ifn热烈、忧郁Ifn刚毅的性格交织中.看到了人的要求在重如磐石的封建精神重压卜潜滋暗长.最终.她终」几实现了与旧的世界及其旧我的艰难告别。在这些人物身上.建立在强有力的自觉意志基础上的精神反叛的追求.是一条充满悲剧力量的思想和行动线索。人的精神反叛既包含着对束缚人的价值充分完美实现的异己力量一一社会环境的反叛.也包含着对束缚人的价值充分完美实现的自我异己力量一一内心世界的反叛.贯穿在其中的是以人的觉醒为基础的对环境和自我的反省与批判精神。因Ifn,它可以说是一种摆脱了蒙昧主义和理想主义之后的更为清醒的现代意识。}’} 曹禺的道德伦理批判始终没有割断与对社会整体批判的联系.JI目_这种联系是不断强化和深化的。这种社会的整体批判既包括对社会精神环境也包括对社会物质环境的批判。他的道德伦理批判的锋芒是不断深入.山个人到社会、山精神到物质、山道德到政治.以至触及到社会根抵.摆脱了纯粹精神批判的空想性与超然性.Ifn具有更为实际、深广的社会内容。在《需I}I:!》中.对周朴园的批判是从道德伦理角度展开的.但周朴园的道德伦理的叩落沦丧是与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属的社会地位密切联系的.前者正是后者的产物.如果没有封建主义与资木主义相交混的社会环境.就没有周朴园这个混血_儿及其道德的错乱.因此对周朴园的批判就不纯然是对个人的道德批判.Ifn包含对整个社会环境批判的严峻内容。曹禺剧作中的许多人物有着强烈的个性主义倾向和顽强的自觉意志.他们也表现出要通过思想上的叛逆把自己挽救出来的内在要求.但曹禺JI没有走向对个性主义的极端崇拜和对个人自觉意志的狂热歌颂;他在对这一切有所肯定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清醒严峻的批判态度。作家认识到在个性主义和自觉意志的个人力量之上.还存在着一种更为巨大强猛的社会力量在主宰人的命运.当然这种认识是山朦胧Ifn趋少明确和科学的。在《需I}I:!》中.作家模糊地感到在“这斗争的背后.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在《日出》中.这个主宰就明确化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金钱社会;在《北京人》中.作者发出了对现存的封建秩序的强烈诅咒。因Ifn在曹禺剧作中.7{没有把个人精神反叛和思想革命加以理想化.却写出了个人精神反叛和思想革命的悲剧的必然性;在繁漪、陈白露、仇虎等形象身上,作家在肯定他们的叛逆精神的同时.又不得不含着热泪把他们送上悲剧的末路.同情中包孕着沉痛.沉痛中透露出批判。二、卓越的悲剧美学价值 曹禺以悲剧艺术的杰出成就对我国悲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是悲剧主题。Zo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处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人们的思想处少封建思想的禁锢之中.争取生存解放的战斗心理成为社会的普遍的心理。因此.当时的中国虽然不可能广泛产生西方世界山」几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精神生活极端贫乏等因素引起的异化、孤独、绝望的社会心理.但也而临人的真正解放这一重要的课题。曹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卜.开始自己的艺术探求。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曹禺作品的取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的悲剧主题。居IJ作家在((}1}I}; ,《日出》、《原野》等剧木中大声呼喊:“摧毁这黑暗的社会吧.让人成为人!’,这是我们在曹禺剧作中听到的主旋律。罪恶社会对人的腐蚀吞噬.黑暗中的人渴望追求光明以及这种要求遭到扼杀一一曹禺从这二方而有力地表达了严肃的人的主题。表现人的主题在中国新文学中7{非自曹禺始.但曹禺悲剧主题的深刻性在」几他把悲剧描写的重l从集中在揭示人的深刻的精神痛苦上.他总是致力」几表现人物深刻的内心痛苦.总是从解剖灵魂入手以淋漓尽致的笔墨将悲剧人物的内心痛苦一层层突现出来。因此.这些精神痛苦虽然埋藏得很深.不易为人觉察.却能比一般痛苦更能让人哀怜.引人深思。同时.曹禺的悲剧所描写的痛苦是清醒地意识到的痛苦.人物的心灵在痛苦中挣扎.都想摆脱这痛苦与不幸.却都绝望地发现自己无路可走.这痛苦属」几他们也属」几社会.这就使曹禺的悲剧主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深刻性。 其次.是悲剧冲突。从戏剧冲突的内在构成说.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悲剧冲突特别强调意志的作用.认为自觉意志是悲剧冲突的基础。在曹禺剧作中.人物都具有强烈自觉的个性意志.描写山个人自觉意志Ifu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戏剧冲突:人物在意志酝酿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自我内心冲突;在执行意志时和别人的自觉意志发生的外部冲突;步{把性格刻画和意志冲突的展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曹禺的悲居IJ冲突同样致力」几表现尖锐的心理冲突.不是直接描写心理冲突并使之外化Ifu是通过强有力的外部情节冲突来显示人物的心理冲突。在《需i:}:} ;中几乎没有单独孤立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人物细腻复杂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富」几表现力的行动表现出来的.Ifu在《日出》中.情节冲突逐渐减弱.内在的紧张性却逐渐加强.到《原野》.作者的笔触直接{T}I}入人物内心.全力描写人物内心的复杂活动.步{目_借鉴表现主义的手法.把内心活动具象化、感知化。在曹禺剧作中.悲剧冲突的外在表现在不同的剧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总的来说比较注意戏剧冲突外在的紧张性。《日出》中.表而上没有了《需I}I:J》那种剑拔弩张的情势.Ifn是平淡与紧张的统一但在平淡中.埋着紧张的因I.潜伏着性格、意志、感情、利去等种种冲突。每一幕在开场时几乎都是谈心说笑.似乎平淡无奇.但潜流在暗中集合.最后奔突Ifn出.人物性格在紧张的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特l从在《原野》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二.是悲剧人物。曹禺剧作的悲剧人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包括劳动妇女.如鲁侍萍与四凤.小东西、翠喜与黄省二.以及鸣凤、婉儿等人。另一类为封建阶级、资产阶级营垒里遭摧残压抑.受毒化控制的人.如繁漪、陈白露、,,;,,R文清,'嗦方、焦大星等。这两类悲剧人物都是社会上的小人物、灰色人物。曹禺的悲剧是小人物的悲剧.是灰色人物的悲剧。作家笔卜的悲剧人物都具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I富性格和复杂心理。作家总是力求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人物性格的多侧而多层次.有意识地着力挖掘其性格不完全一致的情感和心智矛盾的侧而.把明显与隐晦、尖锐与缓和、激烈与平静交错揉合.使人物性格立体化。繁漪性格的复杂性.为历来的评论家所称道。在刻画她的性格时.作家审美创造的视角凝聚在时代精神所引发人物心灵世界的强烈骚动上:在五四精神的启悟卜.繁漪热烈渴望个性自山与解放.确是+ ,L,比人高”;但当她试图冲破封建牢笼.同周朴园前妻之I周萍发生“乱伦”关系后.在她的潜意识深层却又不时窜出传统观念的幽灵.使她不自觉地为突如其来的犯罪感所困扰;Ifu当周萍要“悔改以前的罪恶”同她断绝那种不正常的关系时.繁漪又死死抓住周萍不放.一次次疯狂地去破坏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妒恨与阴鹜。在《日出》中.作家更深入地揭示了陈白露在罪恶社会的逼迫、腐蚀卜日益r}落又不廿沉沦.渴望自山光明又难以挣脱生活梗桔的灵魂剧烈搏斗.从Ifu突现了她矛盾、分裂、忧郁、痛苦的内在复杂性格。三、话剧文学样式的杰出发展 曹禺戏剧奠定了话剧这一五四以来新兴文学样式在我国的地位.标志着这一文学样式的成熟。首先.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是形象的系列化、模式化。在曹禺的都市人物系列中.通过不同的形象呈现为两种女性命运的模式:一种是穷人家的女孩儿.为生活所迫到阔公馆去帮佣.一而充当牛马般的苦役.一而又难免被阔少爷玩卉Ifu失身终」几惨遭遗弃.这样的悲惨故事步{非曹禺最旱发现和描写。但当痴情的四凤发现那信誓以以、柔情力一种把自己推向乱伦、毁灭的深渊的.竟是一母所生的兄长时.这步{不罕见的人间悲剧显示出一种新的恐怖、新的威压。Ifu N_她的命运与二十年前母亲侍萍的遭遇又完全叠合一一母女两代同样地遭到周家父I同样的蹂踊和同样的践踏.使人立刻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偶然上升到必然.从Ifn浓缩、积聚成对那个社会制度的不共戴人的诅咒。另一种是沦落风尘的翠喜和小东西.她们是一个社会.一个比野兽更野蛮的社会发泄淫欲的工具。小东西们是翠喜的过去.翠喜们则是侥幸不死的小东西的未来。从繁漪、陈白露到嗦方形象的塑造是曹禺剧作所揭示的中国都市女性命运的另一种模式.侧重」几对她们感情层而的合理但却遭到扭曲的追求.失望以至绝望却仍未放弃的抗争.青春和美终」几在无望的追求和变态的抗争中沦落陨灭的悲剧思考。繁漪、陈白露、嗦方.贯穿在“出走一一解放”这一人生链条阶梯上的女性.无疑都是曹禺所钟爱的.但她们的不同结局.却反映着曹禺对都市现代化进程认识的深化和信念的强化。她们共同的不幸.在少“梦醒了无路可走”。曹禺让繁漪发疯.陈白露在日出前死去.却给'rte方一个曙光初露的结局.他在向人们昭示.'rte方从依附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把希望交给别人转为开始抓到自己手中。}2}_是在相似中写出人物特性。在《需I}I:!》和《北京人》中.曹禺塑造了两个封建家庭的大少爷:周萍与曾文清.他们同样生长」几没落衰微的封建大家庭中.同样浑身散发着封建遗少的气味;同样在灰暗的u}神里闪烁着迟疑、怯弱与矛盾;同样被罪恶与愚蠢推动着他们的行动;最后又同样用自己的手结束了自己苍白的生命。但是.这两个人各有其独特的鲜明的个性Ifu决不会混同起来。一个是在矛盾中悔恨.又在矛盾中冲动.时时被一阵热情和欲望淹没着.既羡慕一切没有顾忌、敢做坏事的人.又羡慕依循上层社会的“道德”的模范家长、自己的父亲他抛弃与后母的情爱去追求四凤的青春与美丽.但又不因此满足Ifu去纵酒、寻欢.沉油」几新的刺激里.最后.当他和四凤的兄妹关系大白时.再也无法摆脱精神的崩溃Ifu开枪打死自己。另一个显然没有花人酒地.追欢寻乐.却在鸦片烟灯旁耗尽自己的青春.他短促的生命沉浸在空洞的悠闲岁月中!fu丧失了起码的生机.浑身上卜只剩了一种沉滞的懒怠。这样一个丧失了灵魂的无用的“废人”在无法抗拒的压力卜被逼出门谋事.其结局是可想Ifu知的.他像一只己经不会飞的鸽r.又黯然返回了旧巢.终少连保持空壳的气力也不再有Ifu吞服了鸦片死去。又如鲁贵与工福升.同是生活中常见的趋炎附势的狗腿I,但作家把他们放在不同的典型环境中.Ifu使之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色。鲁贵是周公馆的仆人.靠着主I的残羹剩饭讨生活.却常常窥视着主人的隐私。为了媒赌玩乐.他不惜把女儿的身体当做满足贪欲的筹码。在老爷而前.他是个卑贱恭顺的奴才.在家人而前.却要摆出一钊颐指气使的“老爷”派头。《需I}I:i ;第二幕一开始.他醉醉醉地倾泻着半咒骂式的家庭训话.从主I到妻I.从亲女到继I,滔滔不绝.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连续四口浓痰.却入木二分地勾画出其低卜的奴才身份.及污浊、卜流的丑恶灵魂。工福升是大旅馆的茶房.长期侍候有钱有势的大老板.看惯了大鱼吃小鱼、尔虞我诈的场而.潘月亭们的凶狠残忍渗透J几他的肾髓.弱肉强食的倾轧木领在他的言谈举止中常常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日出》第一幕里.对着穷极潦倒的小录事黄省二.他破口大骂.挥拳相加.必欲置之死地Ifn后快;但几乎就在同时.对着大恶霸金八的电话.却俯首弯腰.满脸陪笑.恭听着一连串的垢骂。同一时刻的两.钊嘴脸.两种神态.活画出他廿心俯事权贵.仗势欺压穷人的卑劣人格。这两个奴才.地位相似.处境不同.各自有其独特的神情举止.决不需同。二是性格处J几极端的人物置J几矛盾的两方.在对立中撞出性格的火花.烛照心灵的隐秘。嗦方的善良哀静.专门把别人的苦难担在自己肩上.甚至廿愿把在默默中品尝生活的苦难作为自己对心上人的一份难言的感情寄托.那种令常人难以理解更难J几效法的忍从与宽容.那种博大到连厌恶的人也施以关怀的至大爱心.确实体现出一种颇为理想化的东方女性的美德。’曾思赘的阴险刁悍. Ifu又伪装大度宽容孝顺慈善.把旧式大家庭中的心计与手段.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四是在统一中写出人物的复杂性。《北京人》中嗦方性格更为复杂多样。嗦方的性格中有反封建的因素。如她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她最后终」几跳出曾家这个令人窒息的封建牢笼.都反映了她被时代唤醒了的反封建、求自山的个性意识。但是.慷方的反封建性格中却渗透着更浓重、更复杂的封建宗法色彩:她那“忍辱负重”才怨!fn不怒”的思想、人格.对爱情的忠贞不一对压抑她以至造成她爱情悲剧的封建家庭统治者的宽仁胸襟.她的“为人”才利他”的思想境界与精神情操.都深深地烙印着以封建宗法色彩为特征的传统文化的痕迹。因此.形成了她反抗封建压迫的独特方式:既不是同封建势力针锋相对地冲突一也不一味消极忍受.Ifn是以顽强的生活意志去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这是一种内向、迁回然Ifn却是I}J} }h}的反抗方式。五是人物性格处」几不断发展和流动之中。繁漪性格的发展是极好的例I。她既是统治阶级营垒中的一员.又是周家这座牢狱里的囚犯。她对待周朴园、周萍、四凤、鲁侍萍.以至自己的亲生儿I周冲.都具有不同的心情和态度。仅看她对周萍的态度.就始终在发展激化中。从第一幕的外松内紧.旁敲侧击.明察暗调.到第一幕行动和语言所带出的明显)戎胁性:“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子I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到第二幕.她的报仇己见之J几行动:在鲁家墙外反扣窗户.激化了整部戏剧的矛盾冲突;到第四幕.向周萍最后恳求无效时.她陷入了半疯狂的精神状态.不顾一切地摧毁了周公馆.摧毁了她自己连同她所追求的。人物的性格有了这样的发展、运动.不仅真实I=.满、曲折有致.也更加令人信服Ifu富有生命力。 其次.戏剧结构。剧作家对人物、事件、场而进行组织、调度、安排、配置.使之成为有机的、完整的艺术作品的整体构思.包括戏剧冲突的处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安排)、戏剧情节的处理(如何分幕分场)、戏剧场而的处理等。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位既有鲜明、自觉的结构意识.又创造了多种成功的结构范式的剧作家。《需l:l:J》锁闭式结构;《日出》人像展览式或群像式结构;((原野》虽把它归入开放式.它是以仇虎的复仇为中心事件.顺序展开的.但又不断出现幻象和回忆的场而.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吸收了现代派戏剧结构的某些手法.显然又不是中一的开放式.成为一种类似中西合壁的结构方式。《北京人》很难用一种固定的结构类型加以概括.写的是日常生活.事件不集中.同《日出》相近.但又有一个中心线索(争夺棺材)贯穿其中.既像是人像展览.又像是开放式。曹禺戏剧的开端与结局有独到之处。先看他的剧作的开端。《需I}I:J ;次要人物最先登场.引出主要人物。以鲁贵和四凤父女一人的对话开场.既是《需i:}:!》戏剧冲突的前因的交代.又为冲突的发展即后果作了铺垫;日出》则以主要人物先出场作为开端。山」几生活横断而的写法和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式.没有集中统一的幕前情节.因此用不着设置专门场而作集中的交代或介绍.随着人物的出场剧情自然展开。陈白露是交际花.它的出场联系着二教九流各色人等;《原野》开端是一个序幕.介绍仇虎回乡的日的一一复仇。介绍了即将出场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把过去的戏剧和现在的戏剧简洁地联系在一起;《北京人》以逼债作为开端.让所有人物统统登场.各种矛盾次第展开;((家》的开端是新婚洞房花烛夜.热闹非儿.又无限痛苦。我们再来看结局的写作。《需I}I:! ; ,《日出》、《原野》均以人物的死亡为结局;《北京人》则是有的死.有的出走。死亡的结局.体现了曹禺对旧中国的悲剧性认识.虽然这里而没有英雄牺牲式的崇高.但却具备感同身受的同情、怜[hl}J等强烈的情感。有的剧作成功地使用了象征结尾。《日出》是在砸夯工人们高亢洪亮的大合}}昌中大幕徐徐落卜.这才是代表未来中国的主人.作家对光明的信念。《北京人》最后一句台词是闹耗I,曾家的一群I弟.让旧文化这无形的耗I蚀空了灵魂.他们又在这种文化的制约卜.蚀空了一个又一个的曾家.这样的文化与制度.都己不配再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第二.语言的运用。其一语言的个性化。如《日出》中的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二.同属大I银行.但一个是大亨.颐指气使.动辄发号施令;一个是中层职员.对上是卑躬屈膝.对卜冷酷凶狠.骄横无比;一个是失业的卜层录事.见人就诉说自己的困境与屈辱.希望得到上司的怜悯。他反反复复说的是一个月的“十块一毛五”。他絮絮叨叨.可怜巴巴.悲悲切切.后来则哭人抢地.捶胸顿足!李石清.当他还是秘}J时.他满口是“不敢”、“失陪”.一以贵为“襄礼”.立刻把潘经理改为月亭.把不敢改成少陪了!只消二言两语.各自雄u%}的灵魂便毫发毕露。粗俗不堪、自作多情的顾八奶奶.一口不伦不类的话语:“爱情就是你心廿情愿拿出钱来叫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心痛”.“我真是顶悲剧、顶痛苦、顶热烈、J页没有法r办”一露露.你真是个空前绝后的大杰作”……令人闻其声如见其人。洋奴博十张乔治.张嘴不离洋文.公然宣称:“我简直不习惯说中国话!”7{放肆地诅咒祖国的上地“到处没有一块舒服的地方.不必说别的.连我的Jackv.就是我从美国带来的那条猎狗.它吃的牛肉都成了我每人的大问题.脏.不干净.没有养分.五毛钱一磅的牛肉简直是不能吃。你看.每人四磅生牛肉搁在它而前.它闻闻.连看都不看.夹着尾巴就走了.你们想.连禽兽在中国都这样感觉着痛苦.又何况乎人!又何况乎像我们这样的人!”他脑中的奴化思想暴露无遗。还有那位自负为中国第一美男r的胡四.开口就是“您多照应着介,.“你的媳妇长得真不错’,.其卜流无耻的内心世界昭然若揭。其一语言的含蓄。含蓄.才有可能增加艺术性和诗意.才有可能增大语言的容量.收到意在言外、引起1几富联想的效果。《原野》中金I揭露焦家对仇家的迫去.焦氏力一分惊恐.竭力抵赖.她颤栗地说:“可是.这7{不是大星做的.这是阎工.阎工……阎工的坏朋友.造出来的愿 ... ...-愿言。不.不是真的。”她首先要洗清的是大星.惟恐仇虎把大星当做复仇的对象.要保住大星就要抛出阎工.反正阎工己死。但转念一想.也不妥.阎工欠卜的血_债.难道不要父债r还吗?J几是她改口把责任推到“坏朋友”身上.但毕竟洗刷不干净.这才干脆说是“坏朋友造的ij};-言”.这好像与焦家全无瓜葛.她自己也仿佛相信了这一切.从支支合合到语气肯定。《需I}I:! ;第一幕.可以找到1几富的潜台词.如繁漪而对周萍的背信弃义.内心充满愤;} .“一个女r.你记着.不能受两代的欺侮.你可以想一想”.“小心.小心!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子}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好.你去吧!小心.现在风暴就要起来了!’,这些台词都包括着繁漪要对周萍实行报复的暗示.但将采取何种报复没有明说.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是揭发.是控告.是流血_.还是自杀?这样写来反ifu比直说更为有力.更能突出繁漪内心活动的强烈。其二.富有诗意的语言。《需I}I:! ;第二幕周冲对四凤诉说人真幻想的一段台词悦耳动听.曹禺运用排比、复沓手法构成了:“有时我就忘了现在.忘了家.忘了你.忘了母亲.JI目_忘了我自己”.“我同你.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幻.没有不平等……没有...一繁漪对周萍的大段哭

开题报告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3 参考文献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4 要求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6�1�6�1�6�1 �6�1�6�1�6�1二、1、2、3、�6�1�6�1�6�1 �6�1�6�1�6�1三、1、2、3、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五、预期的结果六、进度安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