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中学生行为习惯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2:18:33

中学生行为习惯研究论文

基础教育行为习惯教学观念

一、前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教育的核心是育人,现阶段教师的教育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是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无形财富。“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二、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因此,在学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由此养成了做事不认真,不专注的坏习惯。第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孩子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谚语对他们无激励作用。喜欢伸手索取,不求回报,不求感恩。

第三,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计较个人得失,欠缺公共意识,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第四,目前,农村有许多孩子是留守儿童,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养成对周围事物漠视的坏习惯。生活中不容易和他人相处,对别人的关心从内心里拒绝。对学习和生活失去热情和信心。

三、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措施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希望,每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学有所成,每位教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是不是现实中的孩子都如我们所想,答案是否定的,有部分孩子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在家里让家长头疼,在学校里让教师操碎了心。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前中学生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1、外表上 改革开放了三十多年,国家富裕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部分学生的艰苦朴素观念淡薄,聚在一起比吃、比穿、比阔成了他们的共同话题,盲目的追求高消费、高享受。衣着怪异,佩戴首饰,染着彩发涂着指甲,就这部分影响着全体。有一个同学给耳朵上打一个洞,就有另一个同学比着打两个洞,接着还有第三个同学给一个耳朵上打三个洞,这些同学把艰苦、朴素、勤俭等中华传统美德置于脑后,他们只注重自己的外表而内心空虚。 2、礼仪上 部分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无视文明礼仪,可以说有才无德,还有一些同学可以说无才也无德,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吹口哨、起哄、喝倒彩等;他们随手乱丢垃圾,哪怕垃圾桶就在身边也不会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随地吐痰,甚至随手将剩饭倒到饭桌上;这些同学常常在公共场合追逐撵打,甚至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大动干戈;有时他们还会在公共场合讲别人的隐私羞辱他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3、行为上 思想决定行为,思想不纯的一些同学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公共意识,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没有责任心,他们在教室内称王称霸,拉帮结派,不参加班级的劳动,让其他同学给自己服务,好像自己就是班级的老大。殊不知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偏。在学校,他们耗去了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在家了,家长跟在他们后面替他们收拾烂摊子。 第二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强,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任他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给他良好的原则与牢固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和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确实形成了习惯,会是不中用的。”习惯一经养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成为一种自动化行为,不需意志努力,不需外界压力,不需别人提醒、督促,也就是习惯成自然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教育或兴趣的激发,是可以培养的。习惯的培养主要靠训练。只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就可以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道德行为是不稳定的,有条件的;另一种道德行为,或是良好的,或是不良的,但它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感情色彩的行为。前一种未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后一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的境界;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会给改造不良品德的工作带来困难。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者不仅常常有必要使一些习惯牢固地扎下根来,而且也常常有必要去根除一些已经形成的习惯。后者比前者更困难,因此,它需要更加周密地思考,也需要更大的耐心。”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学生成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而且对他们一生的生活、工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1、家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孩子的发展,家长要舍弃好多不好的习惯,在孩子面前不吸烟、少喝酒、少吵架,做到爱家、爱孩子,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或二个孩子,家长都比较疼爱甚至溺爱自己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错误教育,比如:给孩子最好的吃、穿,让孩子抛弃了朴素;对孩子期望过高, 经常询问孩子在班级的名次,给孩子增加了虚荣心或是孩子丧失了上进心;攀比严重,常拿别人孩子的优秀之处来对比自己的孩子;包办现象,除了学习,孩子任何家务也不做------这些错误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非常不利,导致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孩子不是主动去做某些事,而是被动的为了家长的期望而不得不做。 2、学校 学校的学生来自各种家庭,他们的生活习惯不一致,接收到的家庭教育也不一样。我们知道孩子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我们还知道好习惯形成的比较慢且坚持着更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时的孩子如果教师或家长引导的出现失误,孩子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再去纠正它们的不良习惯会花费很多时间。 3、网络 前几天,许建国专家来偃师讲学,说网瘾少年不能救药,家长同志,你别着急,你更别骂,我们的孩子爱好上网但还没有达到网瘾这一步。在这个信息时代,孩子离不开网络,像今年,洛阳地区中招成绩计算机占15分,但是,我们孩子的手指在键盘或者手机上如飞行走,看了不该看的内容,更成了“低头族”、 “痴狂组”。 第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事情,其间还要和已经形成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因此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应坚持渐进性、持久性和严格性。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通过一系列的模仿、无数次的重复、有意识的练习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等过程和教育过程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叶圣陶说:“„„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 1.诱发动机 积极性是学习诸因素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能动因素。积极性的源泉是需要。当需要的强度达到某种水平,它就成为愿望。在一定的诱因条件下,即需要和适应的客体出现时,愿望变成了动机,在提出和行动相适应的目标的情况下,动机才唤起人们的行动。一般说来,有了明确的动机,行为就有了动力和方向,就能自觉地主动去做。 要诱发学生的动机,就必须使学生明确培养行为习惯的目的,认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实现远大理想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动员报告、个别交谈、先进模范事迹的宣传、竞赛活动的开展等方法对学生加强教育,使之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从而产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欲望。 2.激发兴趣 兴趣是行为的自觉性的起点,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自已。”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形式可分为三种:直觉的情绪体验、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和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的发展既决定于外界刺激强度,又决定于主观状态。实践证明,兴趣是行为自觉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 (1)优化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教育科学早已证实。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创设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 中学生道德意志的控制能力一般受到集体影响和个体差异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提高自觉纪律性、发展道德意识与自我意识的重要条件。在正确的教育下,集体成员能获得良好的集体性陶冶、相互制约。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对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 (2)积极开展集体活动。中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引起行为需要和行为兴趣,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在集体的影响下发展变化。 (3)捕捉成功点。成功是兴趣的支柱。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学生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就能增强信心,就会兴致勃勃、干劲十足。 (4)坚持激励因素的主导作用 适当的表扬或鼓励,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动机。要建立评比制度,经常督促检查,及时总结,表扬先进,奖励模范。建立“三好学生”评奖制度,经过层层评比,选出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奖励。这样做,对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教育作用。 3.培养意志 习惯是一种随意动作,即人们在实践中学会的、有一定目的的动作。而意志行动正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意志调节人们的行为。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意志的培养和锻炼。 (1)严格要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对学生有必要通过规章制度、批评教育、组织舆论等方法进行硬性要求,常抓不懈,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而随随便便。这样从每件小事做起,长期坚持,逐渐养成习惯。 (2)经常督促检查。认真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经常督促检查,进行科学的评估,该表扬的要表扬,该批评的要批评,及时适度,兑现奖惩。教育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经常和周围的同学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3)开展学伟人活动。积极开展“学伟人,做健全的现代人”的活动。要求学生以伟人的事迹作借鉴,并以他们的箴言、格言作为座右铭来督促自己,养成习惯。 四、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因素对于成才有着重大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调控自我和评价自我,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但它一旦形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生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终,它在人的成才的各种因素中,成为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我们应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应结合初中生心理特点,注重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不断创造德育情境,让学生针对具体行为习惯问题,通过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希望在他们身上。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中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要尽一切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师应养成良好的习惯 “身教重于言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教师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就会产生一股潜移默化的巨大教育力量。“正人先正己”。教师应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表率,名副其实地为人师表,用模范的行为、良好的习惯表现影响、教育学生。

好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题记迈克·默多克说:“人不能决定命运。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母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就这样,玛格丽特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都是坐在最前排。正是因为父母“残酷”的教育以及“永远坐前排”的习惯,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总是保持“坐前排”的习惯,正因为如此,40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在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作为“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这就要求教育者要重视养成教育,并把它落实到实处。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我认为要做到三个方面。一、行为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不稳定期,有许多多变因素,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又都是独生子女,在行为上较自由、散漫,要他们在短期内达到规范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不运用合理的规章制度约束他们的言行,使他们的言行有章可循,那么,养成教育也就成了一纸空文。所以,每学年初我都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日常行为规范。主要内容有:1、培养学生按时守纪的习惯按时守纪就是培养学生善于遵守时间的习惯,善于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的习惯;进教室就学习的习惯;小事赶快做,大事争取做的习惯。通过问卷显示,77%的同学能按时洗刷,睡不着觉时%的同学能控制情绪,不说话,回忆与学习有关的事。2、培养学生控制三闲(闲话、闲事、闲思)惜时如金的习惯就是充分提高时间的有效利用率,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问卷显示,52%的同学没有这种习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3、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理解他人的习惯就是要学生学会尽快适应各种不同环境,体会老师、家长、同学的良苦用心,用外因诱发内因,使之产生做事、学习的动力。93%的同学看见领导和老师为了自己那么辛苦,能对领导和老师怀有感恩之心,91%的学生在和老师交谈时能主动起立。但是也只有52%的同学看到领导和老师会主动打招呼,只有33%的同学在老师为自己解答完问题后能说一声谢谢。这说明,学生有这样好的意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羞于或不屑于表达,这还需要引导。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展现自我的习惯具体做法,上下午第一课前要求学生大声唱一些励志歌曲;跑操时大声喊口号;上课提问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组织甚至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各种课外活动。这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说干就干,雷厉风行、勇往直前的好习惯。26%的同学不愿大声唱歌,%的学生认为大声唱歌和大声喊口号没有作用。这说明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些行为的作用,应该跟学生交流其用意,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要想养成学生的好习惯,必须要严格管理,精细化管理,深入管理,但同时也要看到,能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学生只有43%,55%的同学选择了有的能,有的不能。即使接受了,能执行的也不过67%,31%的同学选择了有的能,有的不能。所以,在规范的执行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不能简单的拿规章制度去卡学生,要注意思想教育,以理服人,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遵守规范的必要性。一、 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长期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更积极向上,勤奋刻苦地学习。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教育者平时的教学行为和生活爱好、兴趣,如读书、读报、写字姿势、字迹端正等等,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模仿,尝试,自觉形成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除了潜移默化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1、 培养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的习惯自己指定的学习计划,只有%的同学能完成,%的同学不能完成,还有%的同学只能完成小计划,不能完成大计划。培养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的习惯,可以激发学生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克服困难力争上游的习惯。2、 培养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就像作战要先摸清敌情一样。掌握了哪儿有地雷,哪儿有碉堡,打起仗来才能心中有数,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上课也是这样,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可以引起对学习的兴趣。弄清这一节哪些地方自己明白,哪些地方自己读不懂,上课要重点听什么地方,解决哪几个问题,学习起来就比较主动,心中有数。如果不搞好课前预习,上新课就会心中没底,把握不住重点和难点,听课效果比不预习就可能低些。提前预习所学的知识上课的时候也可以得心应手,对于老师得提问也可以了如指掌,并且能积极回答提问。问卷显示,%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很有意义,但只有36%的学生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由此,一定要把预习落实到实践中去,要让预习效果在课堂上有所体现。3、培养学生养成向45分钟要效率的习惯人的大脑好比汽车,一节课就是四十五分钟,有的同学开足马力、注意集中,驾驶自己的汽车跑了四十五分钟,有的同学跑了三十分钟,也有的同学跑了二十分钟就不再想开了,还有少数同学懒得出奇跑了十分钟就想开小差,这样一节课下来差别是可想而知的。假若连续三年都是这样,差异越积越大。调查显示,%的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跟上老师的思路,%的同学当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是自己不会的时能赶快记下来,下课整理并且多看几遍。因此课堂上培养学生通过听、看、做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是很必要的。4、培养学生惜时的习惯任何工作都要在时间中进行任何才智都要在时间中显现,任何生命都要在时间中诞生,任何财富都要在时间中创造,高中生的时间更为珍贵。但问卷显示,%的同学从来没有试过巧妙地运用课间和其它的课余时间(小时间)去学习,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学习效率不好,所以才导致了课间校园内、楼梯上的一些不和谐现象:课间疯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上课拖拖拉拉,课前准备不充分等。可以说,惜时的习惯是重中之重。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给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思考、回答,在学生的讨论和回答中发现学生独到的见解,富有个性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观念,养成良好的探求问题的习惯。学生能提问,说明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问卷显示,%的学生没有问老师问题的习惯,就是有问问题习惯的%的学生,问过老师,在依然不懂的情况下,还有%的同学不好意思再问,假装已经听懂。所以很有必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独立思考,然后敢于提问,以提高成绩。6、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归纳总结的习惯鼓励学生建立错题集,培养知错就改、改就提高,改就进步的好习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16%的学生从来没有建立错题本的习惯,即使那些有错题集的同学,还有%的学生自己认为自己不认真,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在错题集的使用上,常看的人数只占到%。由此可以看到,教师应有效指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持之以恒,习惯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三天两日的事。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中必须一贯坚持,要看到其长远的影响而不是眼前的利益。另外,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就是为了不教”,所以教育者除了要“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当然,学无定法,我们在传授学习方法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平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养成根据自身和学科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探索和改进学习方法的习惯,努力成为会捕鱼的人。二、 卫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同学认为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要,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同学认为无所谓,只要学习好就行,甚至%的同学认为这根本不重要。应该从平时教育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点滴小事中潜移默化。比如看到校园内有垃圾纸屑等,所有的教职工都应做到俯身捡起,放进垃圾桶;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讲桌桌面脏了,自己动手擦一擦……久而久之,学生受到言传身教的影响,也会爱劳动,爱干净。在整洁的环境中,学习也是一种乐趣,学习效率自然也能提高。习惯的力量确实大得让人难以想象。好习惯令人受益终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别向坏习惯投降,努力培养好习惯,成功就会在前方。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作为教育者,我深深的知道,培养学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坚持不懈的探索下去。习惯成就大未来

行为习惯论文研究总结

孩子天性质朴,天真烂漫,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是呵护在怀里的小宝贝,依赖性和惰性日趋明显。如果家长稍不监督,就会出现作业不及时完成,目中无人,散漫的性格。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由于学科任务依然是占主导地位,很多孩子成绩很好,却没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更加重视政治道德教育,而忽视一些基本细节的道德素质养成。所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粗野、毫无礼貌、拖拉磨蹭、马虎散漫、懒惰任性、”等不良倾向。而“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以下将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原则、途经和方法来阐述。一、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目标我国小学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具体包括: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个人认为这个目标就是学校更加重视政治道德教育,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各方面都不成熟,爱国教育自然十分必要,但是只需孩子没有什么大的偏差,可以适当弱化这方面的教育。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要发展其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对所遭遇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矫正自己的行为。我认为这方面是重点内容,最普遍的就是对是非能力的判断,比如乱扔纸屑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这是个不道德的行为,从而约束自己不去乱扔纸屑。再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儿童要自觉提高道德认识。老师、家长不可能时时刻刻跟随在孩子身边,孩子需要自己多思考、观察、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道德认识,能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主要原则:(一)导向性原则小学生正处于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较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影响。所以在行为习惯养成时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除了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以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做人。我的班上有一个孩子,十分聪明,可是价值取向却十分扭曲。他认为自己家中很有钱,不需要用功读书。所以对同学、老师都不尊重,上课我行我素,自由散漫。经过多次教育,收效甚微。我近乎绝望。后来我联系了他家长,得知家长十分溺爱这个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而且舍不得孩子受苦,甚至对孩子说,只要你乖,我们家有钱,你不用担心。我进行一次家访,和孩子家长谈了许久,矫正家长思想,告知其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总有一天,他要独自面对问题,面对失败。而且很多事情并非钱能解决的。在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明白要靠自身努力才能有美好未来。从此像变了一个人,和同学和睦相处,也能尊敬师长。(二)疏导原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我国古代孔子很循循善诱,他的学生颜回对其老师做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理,欲罢不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困惑,他们不能一下子就明白,这需要一个长期反复教育过程。在我班上还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孩子作业匆忙,字迹潦草,而且认为有做完就好了。现在的孩子普遍十分贪玩,他们能明白作业要即使完成,却不能将要完成好作业记在心中。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大部分老师都十分头疼。这个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疏导。让其认识到写好作业将有利于考试得高分。每个孩子都希望得高分,潜移默化之中,将形成书写规范的好习惯。(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身为师长我们要充分尊重与信赖学生,同时也必须对他们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我国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扰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须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也是较好孩子,获得所期望的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皮革马利翁效应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最后还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不能姑息迁就,放松要求,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题是用直线画出一个比喻句。这个自然是难不倒孩子,但是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得到这个分数。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没有用尺子。我狠心都将其扣掉。这样孩子才能牢记在心。并且在以后的作业与考试中,孩子都养成用尺子的好习惯。这种耐心、细心、用心的良好习惯将会受益终身。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要有计划的进行,做好衔接工作,毕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逐步提高的过程。老师们,家长们要耐心细致,防止时紧时松,时宽时严,断断续续。 (五)因材施教原则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他擅长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班有两个孩子都不爱讲卫生,每次检查指甲时候,都是黑黑长长的。但是一个孩子性格内向,每次被我批评后都不停掉眼泪。另一个孩子活泼开朗则无关紧要,还会和我开玩笑说:“老师,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对于这两个孩子,我真是有点手足无措,我都是极其严厉地批评。但是依然收效甚微。后来我抓住这两个孩子特点,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养成讲卫生的习惯。第一个孩子内向,但是做事细心认真,我就让她有空时候就去办公室整理作业,每次伸出脏兮兮的手时,孩子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第二个孩子外向,却极其好面子,有一次我将他的手展示给一个一年级女生看,他顿时羞得满脸通红。于是都改了这个坏习惯。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个人更倾向于思想品德课,班主任工作,及一些课外活活动。思想品德课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养成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在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是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班主任要做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工作,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促使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配合,共同对学生教育。我们学校有诸多活动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例如:晨会、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习作宣传栏、表扬栏等等。在这些活动下,孩子们听多了,思考多了,良好行为习惯也逐渐养成。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我校开展“每周养成一个良好习惯”活动。第一周是“正确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对于这周活动效果显著。学生看到老师都能敬礼问好,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也不忘“谢谢”,做错事也能即时道歉。整个学校洋溢着和谐的气氛,让人身心愉悦。 四、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一)说服法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比如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在说服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也要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波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当然,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去叩开孩子心灵的窗户。我校晨会之际,许多老师都会先讲述一个道德小故事。这样可以吸引孩子们注意,孩子听得认真,还会动脑筋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样印象深刻,又达到教育目的,实属一举两得。(二)榜样法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伟人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等。我们要激起孩子们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让其心灵为之惊叹。学生在受到榜样熏陶之后,要把这份感情、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爱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份情感。(三)锻炼法切记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时冷时热都无益于品德培养。所以学生要自觉,但师长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督促、检查。(四)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表扬有利于学生对良好思想、行为的长期发展,而批评处分则可以帮组他们改正缺点、错误。当然在表扬批评时,要做到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恩,好的,俺给你一份

我们先一起来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高薪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学历、外语的要求都很高。应聘的大学生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10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这仅剩的几位大学生们都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经理走了,大学生们闲着没事,围着经理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叠,信一叠,资料一叠。都是些什么呢?他们你看这一叠,我看这一叠,看完了还交换:哎哟,这个好看,哎哟,那个好看。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他说:“面试已经结束,你们全都没有被录用。”大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这是怎么回事,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本公司从来不录用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故事听完了,大家想一想,能够最后参加总经理面试的这几位学生,是从千军万马中挑选出来的,难道他们还不够优秀吗?这家公司为什么不录用他们呢?是的,真正优秀的学生是养成了良好习惯的学生,而这几位大学生没有养成尊重他人,未经允许不乱翻他人东西的好习惯。科学证明当一个行为或动作每天都做,坚持21天,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习惯,如果持续了90天,那它就成为了一个不容易改变的习惯。儿童、青少年应该养成的好习惯生活习惯我不小、我能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早晚自己穿衣、洗漱、铺床叠被(2)用完的用具放回原位,桌面铺位干净整洁。(3)自己整理书包、书桌、书柜、房间。(4)自己的小件衣服自己洗(5)帮助父母学做家务事

强调培训、检查与管理的重要。没有范文。以下供参考,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所以应该写好几点: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的基本要求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总结的基本格式: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关于中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论文

广东佛山南海西樵镇大桐堡小学 刘翠娇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教师树立形象。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然而,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从小开始培养。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我的女儿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帐,但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落实。 三、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四、校内外相轨并行。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五、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孔子就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教育是什么?借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应该把规范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作一项必要的教学目标。而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应该是多层面的,为了学生能够从小打好数学的基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常规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读、听、说、写、算、查、问等十个方面。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1、阅读课本的习惯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逐步训练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完整地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课本时,做到边读边想,重点内容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来龙去脉。并且,阅读课本的能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与课前预习习惯结合起来,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每次授课之前,把预习内容布置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预习要求,指导看书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2、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某些知识听不懂,就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能聚精会神地听讲。“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同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对应、假设、转化等思维方法。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3、踊跃发言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问与发言为媒介,学生的课堂发言既是衡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经常启发和鼓励学生勇于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爱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必要时应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帮助,使他们能说清楚、讲明白。4、勤学好问的习惯这一教学习惯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中心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①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从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动口、动脑、动手,引发其深刻思考,从而把抽象概念生活化。③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与创新,通过猜想、实验、观察、推理、操作等,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5、合作学习的习惯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共同预习,课中的合作操作与交流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批判他人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6、认真审题、认真写作业的习惯审题是解题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审题正确才能顺利地解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的意识,要使学生在头脑里明确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同时,还要有机地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方法。如应用题审题时要做到:认真读题,从题目的情境中弄清条件,明确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复述题意,理解题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等。作业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学习效果,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就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规范的作业,首先要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其次还要独立完成,按时完成。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珍惜时间,自觉检验,对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订正,反对作业马虎。7、细心计算的习惯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要使学生在计算时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除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正确地运用性质和定律外,还要学生具有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好计算概念,加强基本口算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在式题计算时要做到:一看,看清运算符号;二定,确定运算顺序;三算,仔细计算;四查,查运算顺序、每步计算数字与运算符号的抄写、书写格式等。8、自觉检验、改错的习惯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而检验是学生解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防止解题错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重要措施,要结合实例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使他们能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验算。常用的验算方法有:一步一回头法、互逆法、估值法、弃九法等。每当有错误及时改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9、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习惯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它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主人翁精神。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提问题,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提倡学生课后随时记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懂的问题,主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想方设法,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探究是一种寻求真理的活动,探究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与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自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享受探究的快乐,养成探究的习惯。10、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效率,同时也是培养自学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反复训练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有目的地加以逐步培养。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可以按阶段、分层次、有序地加以要求和规范。一般可以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各有不同层次要求和侧重面,又有前后联系、相互统一的阶段。1、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的不良姿势和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2、中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思考,积极发言,仔细审题,正确计算,格式规范,书写美观,自觉检验的习惯。学会“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注意纠正课上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死记硬背公式、概念、法则、结论的不良习惯。3、高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认真审题,规范作业,质疑问难,勇于探究,自觉预习与复习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学习知识不懂装懂,不求甚解,只做题目不愿探究解题规律等不良习惯。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遵循小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简单的重复模仿到熟练,以及要求上逐步提高的规律。具体做法有:1、明确意义,启发自觉,寓教于学。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产生行为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产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它是一种推动力量,动机越明确,就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因此,在训练学生养成某种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之前,不但要讲清“应该怎样做”,更要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譬如,可用一些生活、生产中由于写数潦草,将5和8、2和3等写得模棱两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教育学生明确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害处。其实,数学教学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活动顺乎自然地暗示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也可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自我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某方面良好学习习惯。方式方法一定要具体、科学、通俗与和可操作。,2、规范行为,严格训练,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将要求转化为学生可具体操作的行为方式和程序,这对低年级儿童和初始训练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可设计成下面这样四方面的要求:①看——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②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③想——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同学的回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④做——认真动手操作学具和进行练习。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与反复训练。如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就要把上述四方面的要求认真地贯彻于每一堂课。注意随时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不断提醒注意力分散、漂移和做小动作的学生,并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密切配合、辅以各种评比手段,长期地反复训练。3、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感,他们非常愿听老师的话。教师应重视小学生“向师性”强的心理特点,充分珍惜利用这种积极因素,引导和教育他们提高学习心向,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老师的要求,如何听课、完成作业等,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要注意发挥部分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某些方面的示范作用有时要比说上一千遍的效果还要好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各位老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学生,才能使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做学习的主人。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如今在我们班级里,有许多学生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1、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2、没有养成记事本记录每天要做的作业题的习惯;3、家庭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导致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效率低下。4、在学习和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整洁;5、缺乏自己整理书桌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6、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等等。以上这些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我们老师、家长平时对学生能做到严格要求,有耐心和信心,我想学生以上这些不良学习习惯是会逐步克服掉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一些实践体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首先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要培养孩子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我个人的体会是: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我们在期初这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边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不能!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即问孩子肚子饿不饿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孩子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二、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比如,我朋友的孩子,因为从小养成了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如今孩子到了学习时间,他自己都会比较自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上开始看书做作业了,我要求学生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比如一位学生的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早晨:6:00起床(穿衣服10分钟;涮牙洗脸10分钟;吃早点15分钟;家里读15分钟早读)7:00去上学中午:12:00——12:30吃午饭12:30——1:30午休1:30去上学下午:4:30——5:00放学后,孩子自由活动一下5:00——6:00吃晚饭和饭后看电视时间6:00——8:00 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时间8:00——8:30看书9:00孩子上床睡觉说明:作息时间表是按学校上课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时间安排的作息表,双休日不包括在内。星期六(休息日):上午学习和做作业,中午看电视,下午2:00——3:00练毛笔字;3:00——4:30;写一篇日记。4:30——6:00孩子自由活动;星期日(休息日):上午9:00——11:00去培训班学习下午休息,父子俩人去书店和到超市去看看;晚上练毛笔字和写一篇短日记,然后自由活动。三、从小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四、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一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教师交待的事情和教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我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得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五、从小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静心的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例如数学,要求孩子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六、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我就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学好语文,最基本的要学会听课,掌握老师要求的知识点。同时,学习要有计划,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要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写作能力差,就一周写一篇作文,如果阅读差就一天练习一篇阅读理解,如果基础知识差就每天抽出点时间记忆背诵一下,等等。1、学好语文重点之一:字词、古诗词、古文等的记忆背诵或赏析。这类知识的学习重点在课堂上,课上要专心,课后多花点时间去记忆背诵、理解运用。2、学好语文重点二:阅读一定要强化,最好能够做到每天练习一篇阅读。另外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可以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快速阅读的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我自己学生时代练习过,现在也在受益。3、学好语文重点三: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的基础是素材和思路,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高中学习是比较紧张的、时间也很有限,我前面提到的快速阅读在素材积累上就可以提现出很大作用。有了积累,可以多看看那些优秀作文,找找写作的思路,要多动笔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语文成绩提高也是需要做题的,平时不能只是一味的记忆背诵,防止眼高手低。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

《如何利用家庭和学校环境开展小学生养成教育》

摘要:当前,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共识。自提出素质教育理念以后,小学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需要我国小学教学体系能够加快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主要从家庭氛围的营造,学校校园文化的打造和家校共育联动三个主要方面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真正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作为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和学校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如何利用家庭、学校这一重要环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一、营造家庭氛围,做好榜样引领

家庭教育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类型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特别是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

1、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雨露阳光。

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爱,从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身教胜于言教,过程决定结果。

孩子对父母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并在实际生活中模仿应用。所以有教养的父母示范给孩子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文明的语言,优雅的举止,和善的笑容,阳光向上的心态。

3、学会倾听,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父母在家庭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有些家长习惯高高在上,对孩子的诉求、所思所想缺乏耐心和热情,认为孩子思维幼稚,不可听也不可信。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合格的家长既是孩子的榜样,也是朋友,急之所急,想之所想,倾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烦恼,这样和孩子的距离就拉近了不少,父母的教育思想也才能在孩子身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

二、激活校园文化,创设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

1、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育人环境。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它和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学校教育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有针对性,它会很明白地告诉学生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正面的会肯定和表扬,负面的会批评和惩戒,并通过相关的制度措施来引导约束。所以,学校要紧密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规范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创设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较深的影响。

一是重视校风、班风建设。校风、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能对每一个人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校风和班风对不良风气和行为起着制约作用,对好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强化和激励作用。

二是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如社团活动、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征文比赛、读书活动、体育运动会等,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拓展他们的爱好特长,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树立自信,发展自我,健康成长。

三是通过校园固有的仪式活动如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入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树立爱国、奉献、责任、担当的远大理想,建立团结、友爱、信赖、关心、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这些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

三、做好家校沟通,整合育人资源

1、加强家校沟通,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同时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长可以给予的教育环境,这样充分整合两者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教育、引导学生按照我们预期的目标健康成长,把不良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2、加强家校沟通,有利于逐步培养和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为人处世的态度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已有行为。如果家长的教育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甚至家长的消极影响会“消解”学校的教育成果。教师若能和家长合作深入地交流、沟通,让家长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和学校达成共识,则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

小学生也有写论文?!!!恐怖你们什么老师啊,有没有脑子啊

珍惜生命 安全出行 我们每天都要出门,去上学、上班、买菜……。当我们走在马路上,交通安全是很重要的。有些人问“大热天不系安全带行不行?”“卖瓜农用车咋不让上高速?” 有关人员解释:热天上高速也必须系安全带?一些咨询的司机说大热天上高速系安全带更热,能不能不系?据统计,发生交通事故后,前排司乘人员如系安全带可有效减少70%的伤亡。安全带是为车辆发生意外后专门保护前排乘坐人的生命免受伤害而设计的,能有效地保护前排乘坐人避免二次碰撞。目前天气炎热,一些人在行车时图一时凉快不系安全带,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卖瓜农用车为啥不让上高速?据《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农用运输车、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全挂牵引车以及设计最高时速低于70公里的机动车辆,不得进入高速公路。农用运输车、两轮摩托车因安全系数低,防护措施差,极易酿成恶性交通事故,所以不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孩子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幼儿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是能达到一代人和一个社会的良好秩序的百年大计。 新学期一开始,为确保学校师生上放学的道路交通安全,维护校园的教学、生活秩序,与学校一道一方面加强对校园内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学校“绿色通道”的建设和学校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以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防自护能力,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据了解,每年因各种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儿童少年死于非命,而因交通意识缺乏和淡薄引发的交通伤亡事故,在中小学生伤亡事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牵涉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需要交警、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负责,齐抓共管。 交通法规规定,做到行车安全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无牌无证的车辆不能上路,二是年满18岁并考取了相关驾照才有资格驾驶车辆。然而,交警在上路巡逻执勤时发现,有相当部分的车辆“三证”不齐,一些还不符合法定年龄的学生也骑车上街。看来,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问题任重道远,如何让中小学生平平安安上学,高高兴兴回家呢? 我建议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民警或教师劝导员在交通复杂的学校门口或路口维持上、放学高峰的交通秩序,保障“绿色通道”安全畅通。同时 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内容,每所中小学平时就必须按照验收考评标准抓工作,并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内容之一。建议小学生上放学实行“排路队”和戴“小黄帽”的方法,把同路、同方向的学生编排成队,由教师护送过马路,保证学生走路安全;在组织学生外出集体活动或组织春、秋游时,严格规范审批手续,把好审批关,坚决制止病车、超载车运送学生,保证学校师生的交通安全。同时,加强了对学校及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坚决取缔校园门口摆摊设点、占道为市等妨碍学校师生通行的违章行为。为广大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了。那么,就请大家“保护生命,拒绝违章”,珍惜自己的生命吧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论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海港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途径研究参考文献[1]亚里斯多德著,苗力田译。 亚里斯多德全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2]William· of Religious Experience,a Study in Human Nature[M].Routledge,1950.[3]John·Lok. Land and People in the Late Medieval Peloponnese[M]. Dumbarton OaksResearch Library & .[4]鲁华夏。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简释(小学修订版)[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5]柏拉图 (Plato) (著), 王太庆 (译) 柏拉图对话集[M],商务印书馆,2004.[6]王川(译)西方经典教育学说--从苏格拉底到蒙台梭利[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赫尔巴特(著)彭正梅(译)。赫尔巴特教育论著精选[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8]张丽莉。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肖虹。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10]曾妍,何小燕。 养成教育的特点和实施方法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8:96-98.[11]董晓丽。 探究家庭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幼儿品德养成策略[D].复旦大学,2012.[12]谢亚男。 论养成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4:199-201.[13]韩雪梅,韩雪晶。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J]. 吉林教育,2013,17:17.[14]王清平。 我国小学养成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其思考[J]. 教育导刊,2009,05:33-35.[15]靳小红,龚妙。 "六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初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1:16.[16]玉丁。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关键词:学生;习惯;主动性;影响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334-01小学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一、培养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决定人生的命运,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好的习惯对人的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谓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二、儿童学习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尚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2、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强。许多学生认为认真倾听就是专心听老师讲课。在随堂观察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3、依赖心理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还没有养成。部分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习惯于依赖老师和独立能力强的同学,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差,学习方法欠佳。一旦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学习效率低下。4、作业习惯比较差能做到“一尺一拳一寸”的学生很少,表现出的不良姿势主要为头趴得过低、作业本歪斜、握笔过紧、笔尖与纸面过于垂直等。字迹不够端正,涂改随意,大量使用涂改液(纸),不整洁,不能很好地达到字迹匀称、端正、美观。在作业本背面乱涂乱画。用笔过于随意,同一本作业本会用到钢笔、圆珠笔、铅笔等。做作业粗心,漏题、看错题意,在部分学生中还存在赶、抄作业的现象。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作业时,有的边做边玩,有的边做边看电视,不够专心,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做作业时需要陪做。5、学习被动或缺乏计划性。往往是跟在老师后面走,缺少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不能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即使学校的课程表放在那里,也经常忘记第二天应该如何准备学习。学习上漫无目的,没有计划,学习时间不固定,不制定学习生活作息时间表。三、影响儿童学习习惯的因素1、儿童本身的影响。儿童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和不会预习是主要的因素,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自觉性。2、家庭、社会因素的影响。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制约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对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3、学校和教师对儿童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矫正学生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部分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四、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1、教师方面:(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同时,加强教学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预习的方法、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观察的方法、修改习作的方法等,利用课堂教学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3)改进评价方法,对已经有良好习惯或正在积极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多加鼓励与表扬。这种鼓励与表扬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娱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与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各种影响,所以要注意自身的一举一动,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家长方面:(1)首先要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2)针对部分孩子意志力不强的特点,家长应制定严格的规范,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如规定共同学习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意识和学习的专注性;(3)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做孩子的榜样。孩子是模仿的大行家,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规范好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学生方面:(1)立互助小组,建立学生互评制度。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学习他人的优点,找出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2)学会自我评价与反省,反思自己受到批评的原因,提高学习成绩。总之,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它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家长、学校还有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共同打造孩子们美好的明天!参考文献:[1] 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关亚妹《等待花开――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 唐云富 张明镜 廖其发《教育学报》2005-2006年论文的引文统计与分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