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伊利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7:48:14

伊利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第一步:市场渗透法。十几年前“海拉尔”雪糕走俏东北市场,而当时的伊利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型企业。主要生产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乳制品。为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当时他们根据有关规定及时从海拉尔乳品厂有偿引进、吸收、优化配方,很快推出了“海拉尔伊利”雪糕,并迅速占领了呼市市场。并在主要街道墙上写着朴实无华的广告:“伊利就是伊利,什么也无法代替”,逐步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后来随着市场营销范围的逐渐扩大,雪糕包装纸上面“海拉尔”字样越来越小,而“伊利”两字越来越大,而且是红色的,后来逐渐将其取而代之。一支支雪糕就像一滴滴甘露,滋润着每个消费者的心田,就像毛毛雨逐渐渗透,润物无声。产品很快覆盖了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和周边市场。第二步:留有缺口法。西蒙曾经说过“管理的核心在经营,经营的核心在决策,决策的核心在创新”,创新就是创业,创新是企业的生命之源。1991年、1992年奶粉市场疲软。伊利人从蒙古族素有爱吃炒米、爱喝奶茶粉的饮食中受到启发,率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伊利”牌奶茶粉,出乎意料的产品投放市场十分火爆,成了紧俏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伊利人没有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开足马力生产,尽量满足需求。有人不解:“发财机会到了,何不敞开生产?”伊利人却采用逆向思维营销策划:“绝对不能,如果吃够了、喝腻了就又像奶粉一样谁还买?”这种“缺口型”营销战略的实施,使伊利奶茶粉畅销不衰,牢固占领了内蒙、西北、东北及南方部分省市的市场,而且产品价格处于坚挺上扬状态。第三步:让利领先法。为了实现“过黄河、跨长江,销遍全中国”的战略营销方案,为使伊利系列产品尽快占领南方市场,走向全国各地,在各地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占领营销制高点,伊利采用了让利于民,占领市场的营销策略。1994年秋,伊利公司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昭君文化为特色,以“昭君回故里,伊利送深情”为主题,将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向武汉市中小学生及部分市民赠送了100万支伊利雪糕。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一传十,十传百,百传万,使产品迅速占领了武汉及中南市场,实现了过黄河、跨长江的战略营销方案,并且为企业文化写下了精彩的一笔。第四步:避实击虚法。自古兵家无人不晓,水趋下则顺,兵击虚则利。1995年以后伊利的目标市场是北京,对于全国众多的乳品生产厂家来说,北京市场是商家争雄之地,当时面对北京市场几家实力雄厚的合资企业,无法抗衡,伊利人深感正面营销竞争的困难。然而为了使伊利系列冷冻食品尽快打入北京市场,他们经过调查和精心的策划,决定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营销方案,侧翼进攻,迂回包围。针对合资企业产品价位高、档次高、消费层有限的问题,避开消费水平高的闹市区,在三环路以外有意识地发展销售网点,产品定位以中低档的产品为主。“茅台酒的品位,二锅头的价格”,经过不懈的努力使伊利的产品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从三环以外的地区逐步打入了二环、一环,销遍了北京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战略营销又一伟大胜利。第五步:核能扩散法。核心能力是企业宝贵的战略资源,是通向未来市场的大门。伊利的企业核心能力犹如一个“核能源”,通过其扩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层出不穷、源源不断地提供新产品。伊利集团经过周密策划,卧薪尝胆三年,瞄准世界水平,投资5亿多元,启动核心企业的技术改造工程。他们引进了代表世界科技水平的丹麦海耶公司的冰淇淋生产线,德国GEA集团无菌奶加工设备和瑞典利乐公司超高温无菌奶包装线,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和新产品研发中心等。截止2000年10月,这些技改项目的竣工投产,使伊利集团基本上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效益型的转变。尔后,伊利集团在战略营销策划上又乘势而上,凭借自身的技术、资金、体制、市场、人才和品牌优势,在国内大规模地整合乳业资源:登陆京津沪,扎根黑土地。继上海、呼伦贝尔草原的成功办厂实践后,去年9月,一座年加工6万吨酸奶的工厂在北京密云县投产;年加工3万吨冰淇淋的工厂在老牌工业城市天津登陆;11月,投资亿元的液态奶加工厂在草原钢城包头动工,我国乳品行业经过50余年奋斗,终于有了行业的龙头。龙头的摇动,为行业及相关产业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近3年来我国奶业在伊利等一批知名企业的拉动下,奶牛饲养量由1999年的200多万头增加到去年的500多万头,牛奶产品从1999年的500多万吨增加到今年的900多万吨,伊利昂起中国乳业龙头,正在铸就“中国乳品第一品牌”。通过对伊利战略营销策划“五步曲”发展轨迹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现代战略营销策划中市场是水,产品是船,品牌是帆,营销是风,战略是舵。水可载舟亦覆舟,有风没帆船不动,有风破帆船难行,有船无舵没方向。战略营销策划就是企业的命运之舵。企业要把握千变万化的市场行情,先谋后战,精心策划,高效运作,才能在商海中劈风浪,明方向,绕暗礁,过险滩,迎风取势,夺得最后的胜利。

在激烈的乳业竞争中,面对价格战的漩涡,伊利独辟蹊径,拓展“品牌营销两极思维”,依托亚运和刘翔郭晶晶等明星,成功打造了“奥运品质”的经典高端牛奶产品。 乳业在经历2005年激烈的价格战之后,品牌管理者们开始拓展“品牌营销的两极思维”:一方面当然要不断推出性价比好、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发出有突出卖点的、差异化的、精致化的产品,结合大力度的产品推广或事件营销,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伊利2006年在此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方面,推出了做为“奥运典藏”的金典牛奶,另一方面,则推出以郭晶晶为代言人的LGG酸奶。 随着刘翔以13秒15的绝对优势在亚运会一百米栏项目中成功卫冕并创造了新的亚运会纪录,他所代言的伊利金典牛奶做为精英人士的选择,进一步为公众所熟悉。伊利自去年成功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提供唯一饮用乳制品后,本次亚运又成为多哈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乳制品合作伙伴,不但签约了国家传统强势运动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艺术体操队,还签约了国家田径队、花样游泳等潜力巨大的运动队;随着这些签约队在亚运会上取得的良好成绩,伊利金典也做为中国队的“秘密武器”,引起人们的关注。 金典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高达的蛋白成分,能够充分保证精英人群大量脑力与体力劳动所需要的养分。更因为其是奥运特供产品,所选奶源与加工工艺都是用奥运标准来要求,是全世界最高水平。今年,刘翔一直处于颠峰状态,在一系列国际大赛中屡创佳绩,包括7月创出12秒88最佳成绩,在为中国人争光的同时,也将伊利品牌注入了一股勇往直前、昂扬上进的精神。 酸奶则一直是伊利与竞品做区隔的主要品牌。“越贪吃,越美丽”,伊利酸奶一直深受年轻女性的喜爱。郭晶晶代言的新品LGG,则采用最新的菌种,能有效调节菌群,保证身体健康。由于LGG益生菌给人体带来了更多益处,目前,全球已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LGG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中国,除台湾之外,只有伊利集团拥有独家使用权。 在多哈运动会上,郭晶晶参与女子双人3米弹板跳水比赛并再夺金牌。她所代言的伊利LGG酸牛奶也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部分超市甚至出现产品脱销的现象。超市销售员告诉记者:“现在,伊利LGG酸牛奶非常受欢迎,这几天进的货一到很快就卖出去了,很多顾客都是打听着来买的。” 通过打造“核心产品”使品牌区隔化,重点是将品牌的重心往上拉,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平衡好品牌重心问题,做好品牌营销的两极工作,从而避免出现“叫好不叫座”或者在无休止的价格战中“战死沙场”的结局。乳业领军伊利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同行一个启示。

虚拟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摘要: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拥有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具体组织的实现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形式,从而结合了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一、虚拟企业概述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系统也产生相应的进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相对的静态、单一、稳定转向动态、复杂、不可预测,消费者的需求由大众化、单一化发展为柔性化、多样化。传统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受到冲击,单靠技术革新已经无法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制度革新已经成为企业产生突破的关键。虚拟企业是一种崭新的企业制度,它用信息流连接整条生产价值链建立开放式动态联盟,组建和运营的动力来自多样化、柔性化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目标,因此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参加合作的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的组合突破了资源有限的限制,整个虚拟企业组织以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了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实际上,虚拟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实现了自身的壮大与发展。二、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的关键特征是创新,面对新环境的挑战,管理理论也涌现了多种创新理论,如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竞争-合作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1990年美国MIT教授MichaelHammer博士首次提出企业过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理论,并于1993年出版了《再造企业》,迅速掀起了全世界的BPR理论研究浪潮。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过程作业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面向顾客、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的目的。BPR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使组织扁平化,通过适当授权,把决策点置于工作进行之中。它注重工作过程中的管理,简化了信息传递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竞争—合作理论是相对于现代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竞争这一缺陷而提出的,它认为为了实现创新,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用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目的是为了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达到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的目的,最终实现双赢。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圣吉于《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强调企业员工不分层次组成小组,通过团队式学习,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差异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有利于产生新思维并学会系统思考。以上几种理论都是针对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的新型管理理论,核心是实现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虚拟企业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度的创新方向,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开放的气氛、高效的组织结构、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有效的综合协调,从而形成了新型现代化管理模式———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链状多阶段、多环节的劳动分工组织和金字塔式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组织。这种管理模式使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工作熟练、效率提高。但是,由于作业过程被分割,也出现了以下问题:产生工作壁垒,协调管理费用增加;信息流动不畅,组织响应速度慢,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各部门独立意识强化,缺少整体目标观念,很难做到全局优化;工作流程整体出错率高,产品质量受影响。在虚拟企业中,计算机和网络使人的大脑能力延伸,管理者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执行者建立直接联系,中间的管理机构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使企业组织扁平化,同时也减少了信息在中间环节传递出错的可能性。虚拟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根据某一任务需要临时组织合成虚拟工作组,工作组中每一位员工的关系都是同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大家通过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形成了平等开放的工作氛围。由于虚拟工作组的员工共同为该项任务的成功负责,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培养,提高了员工的协调意识和全局观念。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虚拟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甚至把自己的意见加入生产过程而成为部分生产者,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开放范围。三、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管理模式的实现,实质上是组织结构的建立,取决于组织单元的性质、单元之间的耦合方式和这两者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形态。虚拟企业的组织单元是虚拟工作组,它的特征包括:以人为中心;实现了组织、员工和技术的有效集成;具有某种核心优势,能独立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虚拟工作组之间的耦合是快速、多变而有效的,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耦合。耦合的作用不仅在于加总不同虚拟工作组的各自核心优势,更重要的是生成新的、更强的整体功能,即乘数效应。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组织结构特征是模块化、兼容式。工作形式是供应者、生产者、销售商的同环节并行协作,产品开发的主要形式和组织形式为并行工程(CE)与多功能项目组。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由一组在逻辑或物理位置上相关的组织单元组成。过程相关的组织单元构成了一个较大的、能够完成一个完整职能的团体(虚拟工作组)。虚拟企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系统,但是现在还无法确定一个通用、恰当的组织结构。目前有两种组织设计理论较为适用,即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组织中的资源流动以信息流为主。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图见上图。其中黑板控制器是各个虚拟小组交换信息的全程信息库,多个小组分别通过设置在某个虚拟小组内部的黑板控制器进行通信和协同,相互之间信息不流通。优点是容易实现和管理,易于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缺点是系统信息传递到有一定延时,系统鲁棒性较差。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各虚拟小组之间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优点是延时较小,系统鲁棒性好;缺点是实现和管理比较困难,比较难以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特别是不同层次的信息共享较困难。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结构,即在低层次、局部区域内采用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以提供低延时、高可靠性的协同工作环境;在高层次的全局组织内采用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保证广域内组织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其中,信息协调器的作用与黑板控制器作用相似。这样,既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又保证了组织单元的并行化运作。四、结束语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旧有的管理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虚拟企业的思想和管理战略的提出,无疑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虚拟企业的管理突破了传统视野,具体的组织形式弱化,最终达到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结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和快速集成。参考文献:1.余津津,朱东辰.虚拟企业的产生、现状与发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互促效应的解释.经济问题探索,2000(12):66~682.张振峰.知识经济时代与扁平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决策借鉴,2000(2):13~153.赵伟,韩文秀,罗永泰.面向虚拟企业的组织框架设计.管理工程学报,2000(1)

2003年,伊利公司荣登乳业榜首,其市场营销策略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伊利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伊利是全国乳业首家上市公司,2002年又通过增发股票募集了大量的资金。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认为尽管资本是促进伊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对产品质量一以贯之的关注,才是伊利保持惊人发展速度的关键。众所周知,还原奶存在着很大的利润诱惑,但伊利公司的秉承绝无还原奶的承诺,为消费者建立了健康和可信赖的企业形象。 “用全球的资源,做中国的市场”,这是伊利提出多年的口号。在伊利看来,要在竞争激烈的乳品业市场生存发展,关键是控制好链条的两头——一头是奶源,一头是销售。内蒙古有着发展奶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是,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经济优势。牧场、奶牛、加工、市场是一个有机的链条。要达到顶端的经济优势,必然要经过转化与整合。 伊利首先将重拳用在了加快奶源建设上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标准化挤奶站360个,建成奶牛饲养专业区15个,向农民发放购牛款亿元,使呼市地区的奶牛养殖业达到了年40%的增长速度。伊利开创了“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的奶源发展新模式,与千万个奶户结成了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奶站与养殖小区相呼应、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格局。 纯奶与酸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市场的主流产品。伊利在区域、人员结构及通路建设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主流液态奶还会有二三年较好的上升空间。海洋生物奶、高镁高钙高维奶等仍处于制造概念或树立形象的阶段。因此,我们认为,在奶源得到保障的基础上,首先要认清乳业的发展趋势,确认主攻方向是常温奶还是保鲜奶。同时,着手开发差异化产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2.渠道策略 渠道变革正朝着扁平化方向发展:就是减少分销环节、降低分销管理重心。这意味着厂方对零售终端开展直销,以及自己建立奶站。伊利目前还做不到这点,因为它还需要借助经销商的财力、销售网络进一步开拓市场,因此伊利在经销制基础上进行深度分销:就是淡化一批、加强二批,建立强大的二批分销体系,通常运作模式是片区分销商制。 液态奶的主导性零售终端是连锁超市、大卖场与社区奶站。超市与大卖场能为企业带来品牌的提升,扩大销量;社区奶站能锁定顾客,改善现金流量;就通路本身比较而言,社区奶站是企业的专用渠道,顾客很少受竞争品的干扰,因此能保证客源与产品价格的稳定性,然而要建立这样一条渠道需要较长时间。面对家庭销售逐渐形成直复营销模式,电话订购、送奶上户在不少地区已渐成气候。这一销售方式在当前阶段突出的是服务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瓶袋装牛奶的附加值;进一步的发展将会过渡到客户资料库营销,将突出一对一的个性化营销与服务。连锁超市与大卖场是一条公用的渠道,品牌之间相互干扰相当严重,顾客对品牌选择余地大,并且经常受促销影响而转换品牌,因此想稳定客源与保证正常售价往往比较困难。 因此伊利公司充分意识到竞争环境使牛奶的利润空间逐渐减少,已不适合走多级分销渠道。2003年,即加大对终端的投入:包括买断大卖场的堆头位置,加大伊利形象店的建设、投入大批促销人员等。2004年依然是持续对大卖场、连锁超市与社区奶店这些零售终端的掌控与建设,并且逐步重视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机制建设。 3.促销策略 2004年伊利的广告投放焦点仍然是央视。2亿元的广告投入,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很庞大的支出,没有强有力的销售收入作后盾,是绝对花不起这些钱的。但是相比乳业新军蒙牛,其以亿勇夺央视标王的做法,是不是显得伊利在营销方面的保守?我们认为蒙牛的做法虽然突显了其欲在乳业大展拳脚的雄心,但其决策却不见得稳健,略显冲动。其可能凭借事件营销之势将品牌建设再上一层楼,但是否以缩减市场费用为代价?如果真如此,作为快速消费品,仅有品牌之名,而不能给予消费者以品牌之实,结果堪忧。 伊利“心灵的天然牧场”定位是相当成功的,给人以一种亲切而又迷人的感觉,不失活力、贴近消费者而又没有盛气凌人的霸气。天然牧场,突出了内蒙古奶源的优势,而通过心灵的沟通又对品牌形象进行了感性的升华。在推广过程中,辅之较强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画面,取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并逐渐建立起清新健康的品牌形象,这为伊利打下市场销售神话提供了强有力的感性支持。可以说,伊利成功的品牌定位使其在市场运作中事半功倍。 二、对伊利公司营销策略的分析与思考 1.形象策划缺乏连续性 2003年中国本土乳品企业之争很精彩,但竞争手法同质化严重,大多停留在策略和战术层面上,采取的促销手法基本上是降价和买赠,而且是没有间断地在执行,乳品业之争达到你死我活的阶段。这种竞争手法暴露了我国乳品行业暗藏的危机。当价格战进行到一定阶段,逼近行业的成本底线的时候,将会有众多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对于胜出的企业说,实际上也并未取得实质意义上的胜利,当降价价格被公众认为是正常价格时,利润已经全面损失。 在经过一年的血拼,同时面临乳品行业的另一头蒙牛咄咄逼人的攻势,伊利并没有推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广告诉求,前期成功为其建立起品牌形象的“心灵的天然牧场”,但伊利的行销人员们并未就这一宝贵财富进行挖掘与深化,反而是弃之不顾,离之越来越远。2003年,伊利推出了以“天天天然,伊利纯牛奶”为诉求的呼啦圈牛为代表的系列广告,并在全国务大中城市进行巡回路演推广,但是效果差强人意。归根结底,是缺乏品牌推广的延续性和品牌诉求的闪亮点。在营销策略方面也是采取了跟随的态度,缺乏主动性和创新,在蒙牛强大的事件(借“神五”推广其“航天员专用牛奶”)行销之下,伊利显得措手无策,2004年,乳业最闪亮的主角可能是蒙牛而非伊利。 伊利2004年的广告路线,在我们看来并不明朗,建立在感性层面上的“心灵的天然牧场”与建立在理性层面上的“天天天然,伊利纯牛奶”,看起来并无关联,前者有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之感,而后者却显得苍白无力,停留在纯粹的口号上,没有让消费者感受到它实质性的内容和依托。我们认为:对前者进行挖掘与深化,是伊利的品牌建设之道。伊利提出要做中国乳业的第一品牌,这就意味着它必须维护好消费者对乳制品恒久的心理期望,那就是绝对的绿色、天然,至鲜至纯。为此,伊利必须把自己的经营理念定位在为消费者营造“心灵的天然牧场”,并将这一概念融会到产品和企业文化中。 2.主力产品过于单一,缺乏对产品线的管理 产品线管理策略将对企业提出挑战,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如何确立核心产品线与非核心产品线;其二是如何确定不同产品线的战略目标。对产品线的管理策略不仅限于产品线本身,它还折射出企业经营战略思想与素养,因为这涉及到企业对行业发展的深刻分析与把握,对企业自身资源的正确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战略定位等等。在应对第一方面的挑战时,企业必须了解与把握行业及当地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有的优势及可得性资源,进而界定自己有哪些比较性优势、容易培养哪种核心竞争力,然后才能够确立自己的核心产品线。应对第二方面的挑战时,一个多产品线的企业必须对低中高档产品线作出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反映出不同产品线在开拓市场中的作用,以及为企业带来不同的效益。一般而言,低档产品的主要目标是达到一个铺货率,中高档产品的目标主要是提升品牌以及为企业创造赢利。因此,伊利公司采取正确的产品线管理策略不仅能达到产品铺货率与赢利的双重目标,更为重要的是使企业在确定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核心竞争力。 3.对经销商过分依赖,未能适应未来渠道发展的趋势 在1997年之前,伊利采用的经销商模式,即产品从企业到一批,一批到二批,然后到终端的营销模式,这在当时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是一种有效、经济、快捷的模式。但当市场规模扩大后,经销商的模式就使伊利的发展受到遏制,销售上不去,利益得不到保证。1997年伊利将经销商模式转变为控制两端(即一端为奶源,一端为销售),带动中间(即批发渠道)的营销模式。随着现代KA的快速发展,伊利对渠道在迅速地做出调整:首先对经销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伊利与经销商的关系从依赖发展到相互依赖,2003年伊利坐上行业的头把交椅,在位置上也体现了绝对的优势,对经销商的控制也成了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经销商也承担着不断适应伊利的压力:担任着开拓商、配送商、策划商、营运商的全方位的专业公司的角色,从伊利对经销商的态度来看,这是降低自身营运成本和提高市场操作能力的两全之策。 但面对白热化的竞争环境,经销商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许多经销商一年辛辛苦苦却没有利润甚至亏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经销商转化为配送商,其意义在于:厂家承担一切经营风险,保证合作伙伴的既得利益。作为配送商,每配送一件产品就获取一份配送费。虽然配送费比经销制下每件货加价收入低,但是除车辆外不需要投入许多人力和冷库费,没有经营风险,实质是无风险回报。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厂家具有绝对的市场操控权,但同时必须付出巨大的机构营运费用及人员费用。 目前伊利还未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因此其市场建设也极大地依赖经销商的合作态度与市场营销能力。将自己的产品交付于另外人运作,当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但处于目前阶段,这却是一个还须持续的模式。和零售商打交道时,要注意技巧,时时提防。 4.对产品的差异化和消费者忠诚度的培育重视不够 因为竞争激烈,使得乳品行业促销此起彼伏,而且到了恶性竞争的地步,乳品企业已习惯采用长期特价、长期买赠促销的方式进行竞争,在大品牌掀起价格战的时候,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但同时行业的利润也遭受了巨大损失,这也许是大品牌所始料未及的。牛奶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较高,乳品企业如果单一地用促销来增加销量,而忽视了去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那只会让自己的品牌力越来越弱。疲劳的、频繁的促销战术会让消费者习已为常,感觉不到品牌带来的优惠,更可能会失去其潜在的优越性。 越来越多的乳品企业已经意识到“差异化抢市场”的重要性,益力多挟“活性乳酸菌”横扫乳品市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各乳品企业也不断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升品牌的价值感及消费者的认同度:高钙奶中的天然乳钙、小型包装相继出现早餐奶、学生强化奶等等,种种企业行为表明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细化,乳品行业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不可置疑地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找出更多的差异,将获得更多的市场。 5.对营销管理重视不够 作为国企,伊利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先天俱来的官僚作风。表现在对于市场运作中的实际问题不去解决而纠缠在无意义的争论中;制订了管理制度和流程,却没有关心执行它们所需要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和完备;最了解市场的人就是业务人员,他们提出的策略往往更有效和更具有杀伤力,但他们的意见不被重视,因而对工作常有不满。

伊利公司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总结

在激烈的乳业竞争中,面对价格战的漩涡,伊利独辟蹊径,拓展“品牌营销两极思维”,依托亚运和刘翔郭晶晶等明星,成功打造了“奥运品质”的经典高端牛奶产品。 乳业在经历2005年激烈的价格战之后,品牌管理者们开始拓展“品牌营销的两极思维”:一方面当然要不断推出性价比好、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发出有突出卖点的、差异化的、精致化的产品,结合大力度的产品推广或事件营销,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伊利2006年在此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方面,推出了做为“奥运典藏”的金典牛奶,另一方面,则推出以郭晶晶为代言人的LGG酸奶。 随着刘翔以13秒15的绝对优势在亚运会一百米栏项目中成功卫冕并创造了新的亚运会纪录,他所代言的伊利金典牛奶做为精英人士的选择,进一步为公众所熟悉。伊利自去年成功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提供唯一饮用乳制品后,本次亚运又成为多哈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乳制品合作伙伴,不但签约了国家传统强势运动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艺术体操队,还签约了国家田径队、花样游泳等潜力巨大的运动队;随着这些签约队在亚运会上取得的良好成绩,伊利金典也做为中国队的“秘密武器”,引起人们的关注。 金典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高达的蛋白成分,能够充分保证精英人群大量脑力与体力劳动所需要的养分。更因为其是奥运特供产品,所选奶源与加工工艺都是用奥运标准来要求,是全世界最高水平。今年,刘翔一直处于颠峰状态,在一系列国际大赛中屡创佳绩,包括7月创出12秒88最佳成绩,在为中国人争光的同时,也将伊利品牌注入了一股勇往直前、昂扬上进的精神。 酸奶则一直是伊利与竞品做区隔的主要品牌。“越贪吃,越美丽”,伊利酸奶一直深受年轻女性的喜爱。郭晶晶代言的新品LGG,则采用最新的菌种,能有效调节菌群,保证身体健康。由于LGG益生菌给人体带来了更多益处,目前,全球已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LGG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中国,除台湾之外,只有伊利集团拥有独家使用权。 在多哈运动会上,郭晶晶参与女子双人3米弹板跳水比赛并再夺金牌。她所代言的伊利LGG酸牛奶也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部分超市甚至出现产品脱销的现象。超市销售员告诉记者:“现在,伊利LGG酸牛奶非常受欢迎,这几天进的货一到很快就卖出去了,很多顾客都是打听着来买的。” 通过打造“核心产品”使品牌区隔化,重点是将品牌的重心往上拉,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平衡好品牌重心问题,做好品牌营销的两极工作,从而避免出现“叫好不叫座”或者在无休止的价格战中“战死沙场”的结局。乳业领军伊利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同行一个启示。

这个你还是花钱买更好

"牛奶"有着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因此也成为了大家的生活必需品,很多人都养成了喝牛奶的习惯。都说日常生活中的投资机会是非常多的,不过需要我们仔细探寻。今天我们可以一起谈谈关于国内乳制品行业的龙头公司--伊利股份的有关信息。

在还没有开始分析伊利股份的时候,乳业龙头股名单我整理好分享到下方了,点开就可以看:宝藏资料:乳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伊利股份是中国乳制品龙头,主营液态奶、奶粉、冷饮等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

伊利股份的公司简介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伊利股份公司是否值得我们投资呢,它的优势有哪些呢?

亮点一:拓展业务版图,提升运营效率与产业链创新能力,优化资本结构。

公司积极探索、另辟蹊径,开展了长白山矿泉水项目,项目启动后,矿泉水的生产能力可达日产千吨级,成为公司拓展非乳业的重要方向以及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公司为了增强对全产业链的管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运用能力进行了提升,使管理运营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另一方面,公司进行了定增操作,这将有利于优化公司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可以让公司保持发展的趋势。

亮点二:加速数字化转型,打造全产业链的乳业创新基地

为了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升级战略的实施来打造行业新标杆,公司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建设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以及从"战略到执行"全流程管理的智慧企业运营管理应用平台,完成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安全可靠全面计算机网络以及支撑海外业务管理管控,再加上运营要求这一方面最核心应用的体系,使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得到了提速。另外,公司对于乳业创新基地项目的建设也有所强化,这样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巩固龙头地位。

由于内容受限,关于伊利股份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还有许多,我疏通在这篇研报当中,点击即可查阅:【深度研报】伊利股份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就眼下情况,乳制品行业已进入消费升级阶段,伴随这消费升级的跃进、人们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觉醒,同饮食习惯差别不大的日、韩等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的乳制品消费量还真的有点低,意味着乳业公司的业绩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而作为行业龙头的伊利股份营运能力、收入及净利润规模远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竞争优势比较明显,还有品牌壁垒。将来一段时间,有市场红利起推动作用,公司有很大概率达成高速发展的目标。

总之,从很久之前开始我就经常购买伊利的乳制品,我于日常生活中切身体会了它产品质量的优良和品牌效应的强大,其有不可撼动的市场地位,凭借伊利股份强大的竞争优势,我认为它的商业版图会一直变大,终会一飞冲天、傲视寰宇。

但是文章还是带有一点滞后性的,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伊利股份未来行情,直接点击下方链接,专业投顾免费为你诊股,看下伊利股份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伊利股份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09-09,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摘 要随着21 世纪的到来,全球众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易于变化和难以预测。面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产业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竞争者富于侵略性的竞争行为以及竞争者对一系列竞争行为进行反应所带来的挑战,传统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无法满足现实商业生活中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需要。于是,近年来一些管理学者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即“动态能力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关键词:企业发展 竞争 战略管理 发展一, 企业战略管理的产生背景和目的1.企业战略管理产生的背景从50年代起,世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进入50年代后,顾客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政府和顾客等提高了对企业的要求和限制,资源短缺,突发事件不断出现。这些特点,使企业外部成为一种特别庞大的、复杂的、不熟悉的、变化的、难以预料的环境,企业面临着许多生死攸关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界必须对环境进行深入分析,采取新的管理方式,正是由于时代的变革导致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就应运而生。2.公司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及其层次 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定义为一门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战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它主要研究企业作为整体的功能与责任、所面临的机会与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所涉及的跨越如营销、技术、组织、财务等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1,? 公司层战略,又称总体战略,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公司层战略的关注范围是由多个战略业务单位组成的、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整体,2,业务层战略,也称竞争战略,它是在公司层战略的指导下,就如何在某个特定的市场上成功开展竞争制定的战略计划。战略业务单位是指其产品和服务有着不同于其他SBU的外部市场,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往往拥有多个战略业务单位。3、职能层战略,是属于企业运营层面的战略,它是为了贯彻和实施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在企业各职能部门制定的战略。职能战略是企业内各主要职能部门的短期战略计划,一般可分为研发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财务战略等。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共同构成了企业完整的战略体系,只有不同层次的战略彼此联系、相互配合,企业的经营目标才能实现三,企业总体战略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总体战略指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市场需求,竞争状况,资源供应,企业实力,国家政策,社会需求等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所确定的统率和指导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谋划和方略。 企业总体战略的内容要包括:经营范围的选择、为经营范围服务的特异优势、战略推移和可能的时间策略、追求的目标结果。企业总体战略一般可分为:防御型战略、稳定型战略、紧缩型战略、混合型战略、进攻型战略、增长型战略。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战略类型,这不仅是因为企业决策者的视角不同,而且还因为企业具有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会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不同的战略。1.建立明确的公司愿景和企业战略目标。 2.确定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 3.明确企业的竞争要点及核心竞争能力之所在,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并决定进入或退出某些市场,以及进入或退出的具体方案。4.高瞻远瞩,把握企业经营战略选择的时机,实现战略的资源配置条件及战略能力提升。5.建立基于战略的企业KPI指标体系,使战略落地。众多中国企业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战略执行力差。四企业发展战略的类型(1)集中型发展战略:集中资源提高一种产品的市场地位 优点:管理简单,获取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 缺点:环境适应力差,风险较大。 (2)一体化发展战略,包括前向一体化,比如生产企业自己做销售; 后向一体化,比如生产企业自己生产原材料。 优点:减少原材料供应风险,便于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带来更多利润 缺点:管理费用增加,进入新的经营领域所需投入较大,面临风险较大。 (3)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两种形式: 关联(同心)多元化:进入与现有产品相关的经营领域,如由冰箱进入空调业; 优点:风险较小,获取生产、技术、销售方面的协同效应 缺点:企业规模必然扩大,增加管理费用。 无关联(复合)多元化:进入与现有产品在技术或市场方面没有任何联系的新行业领域,如家电企业进入生物制药行业; 优点:分散风险,抓住机会,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 缺点:增加管理费用,分散企业资源,新行业领域带来更大风险。 五,业务战略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业务战略? 集团战略决定子公司的业务战略,子集团的业务战略要依靠母公司的资源配置,子公司在母公司统一管理框架下进行战略规划,同时子公司的战略规划要由母公司直接或间接进行干预,子公司业务战略的规划过程就是母公司进行资源配置,把母公司战略落实到子公司层面的一个过程.由战略反思会议,战略规划启动会,战略规划模板管理,战略汇报管理流程等多个层面组成这一机制。战略管理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哪里(现状)?我们要去哪里(目标)?我们怎么去(路径)?我们怎样对去的过程进行统筹管理,我们如何不断优化路径?战略协助发展中迷茫的企业确立方向,统一认识,驱除无谓的争论,把各种矛盾统一在发展的大思路里,把各种措施编织在大格局中,形成一个大的发展规划,用规划来指导资源配置,来约束各种行动,来形成行动的优先顺序.一句话,战略就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设计,一条符合逻辑的道路选择,为了这个选择,企业必须用超出正常资源配置的强度和执行力度来赌博。六,基本竞争战略的类型 基本竞争战略基本竞争战略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分别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其主导战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到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让顾客感觉到你提供了比其他竞争者更多的价值;要么企业致力于服务于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七,企业战略管理含义及其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方案,控制战略绩效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是一种高层次性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管理,是一种动态性管理。2,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什么 企业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制订、战略执行、战略控制等过程。 战略制订首先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然后按以下程序制定战略(1)明确战略思想;(2)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3)确定战略宗旨;(4)制定战略目标;(5)弄清战略重点;(6)制订战略对策; (7)进行综合平衡;(8)方案比较及战略评价。 战略执行战略执行为了有效执行企业制订的战略,一方面要 依靠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同配合和积极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综合计划、各种专业计划、预算、具体作业计划等等,去具体实施战略目标。 战略控制战略控制是将战略执行过程中实际达到目标所取得的成果与预期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评价达标程度,分析其原因;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纠正偏差,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实践表明,推行目标管理是实施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的有效方法。九十,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1.人口统计因素2.经济环境因素 3.竞争环境因素4.政治法律因素 5.社会文化影响因素6.科技因素这些因素多半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部微观环境分析:1.市场2.供应商3.营销中间机构内部环境因素分析:1.财务2.人员3.研究、开发及设计4.工程和生产5.营销十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其特征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核心竞争力的特征(1)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延展性)。(2)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有用性)。(3)核心竞争力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独特性)。(4)叠加性。即两项或多项核心能力一经叠加,可能会派生出一种新的核心能力。十二,战略实施和战略战控含义及过程 战略实施有三个基本原则:适度合理性的原则、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权变原则。五种不同的模式:指挥型、变革型、合作型、文化型、增长型。战略实施的阶段经营战略在尚未实施之前只是纸面上的或人们头脑中的东西,而企业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过程的行动阶段,因此它比战略的制订更加重要。再将企业战略转化为战略的性格过程中,有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战略发动阶段、?战略计划阶段、?战略运作阶段、?战略的控制与评估阶段。总结:战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既复杂多样,又动荡多变。如何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生存并持续地发展下去,是战略管理的任务和目的。另外,还要创造良好的内环境,以便制定新的战略或及时调整企业现行的战略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企业经营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素质,不断为顾客、为社会、为职工的福利和成长作大的贡献,成就事业。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虚拟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摘要: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拥有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具体组织的实现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形式,从而结合了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一、虚拟企业概述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系统也产生相应的进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相对的静态、单一、稳定转向动态、复杂、不可预测,消费者的需求由大众化、单一化发展为柔性化、多样化。传统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受到冲击,单靠技术革新已经无法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制度革新已经成为企业产生突破的关键。虚拟企业是一种崭新的企业制度,它用信息流连接整条生产价值链建立开放式动态联盟,组建和运营的动力来自多样化、柔性化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目标,因此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参加合作的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的组合突破了资源有限的限制,整个虚拟企业组织以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了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实际上,虚拟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实现了自身的壮大与发展。二、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的关键特征是创新,面对新环境的挑战,管理理论也涌现了多种创新理论,如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竞争-合作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1990年美国MIT教授MichaelHammer博士首次提出企业过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理论,并于1993年出版了《再造企业》,迅速掀起了全世界的BPR理论研究浪潮。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过程作业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面向顾客、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的目的。BPR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使组织扁平化,通过适当授权,把决策点置于工作进行之中。它注重工作过程中的管理,简化了信息传递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竞争—合作理论是相对于现代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竞争这一缺陷而提出的,它认为为了实现创新,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用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目的是为了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达到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的目的,最终实现双赢。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圣吉于《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强调企业员工不分层次组成小组,通过团队式学习,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差异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有利于产生新思维并学会系统思考。以上几种理论都是针对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的新型管理理论,核心是实现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虚拟企业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度的创新方向,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开放的气氛、高效的组织结构、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有效的综合协调,从而形成了新型现代化管理模式———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链状多阶段、多环节的劳动分工组织和金字塔式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组织。这种管理模式使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工作熟练、效率提高。但是,由于作业过程被分割,也出现了以下问题:产生工作壁垒,协调管理费用增加;信息流动不畅,组织响应速度慢,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各部门独立意识强化,缺少整体目标观念,很难做到全局优化;工作流程整体出错率高,产品质量受影响。在虚拟企业中,计算机和网络使人的大脑能力延伸,管理者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执行者建立直接联系,中间的管理机构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使企业组织扁平化,同时也减少了信息在中间环节传递出错的可能性。虚拟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根据某一任务需要临时组织合成虚拟工作组,工作组中每一位员工的关系都是同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大家通过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形成了平等开放的工作氛围。由于虚拟工作组的员工共同为该项任务的成功负责,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培养,提高了员工的协调意识和全局观念。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虚拟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甚至把自己的意见加入生产过程而成为部分生产者,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开放范围。三、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管理模式的实现,实质上是组织结构的建立,取决于组织单元的性质、单元之间的耦合方式和这两者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形态。虚拟企业的组织单元是虚拟工作组,它的特征包括:以人为中心;实现了组织、员工和技术的有效集成;具有某种核心优势,能独立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虚拟工作组之间的耦合是快速、多变而有效的,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耦合。耦合的作用不仅在于加总不同虚拟工作组的各自核心优势,更重要的是生成新的、更强的整体功能,即乘数效应。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组织结构特征是模块化、兼容式。工作形式是供应者、生产者、销售商的同环节并行协作,产品开发的主要形式和组织形式为并行工程(CE)与多功能项目组。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由一组在逻辑或物理位置上相关的组织单元组成。过程相关的组织单元构成了一个较大的、能够完成一个完整职能的团体(虚拟工作组)。虚拟企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系统,但是现在还无法确定一个通用、恰当的组织结构。目前有两种组织设计理论较为适用,即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组织中的资源流动以信息流为主。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图见上图。其中黑板控制器是各个虚拟小组交换信息的全程信息库,多个小组分别通过设置在某个虚拟小组内部的黑板控制器进行通信和协同,相互之间信息不流通。优点是容易实现和管理,易于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缺点是系统信息传递到有一定延时,系统鲁棒性较差。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各虚拟小组之间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优点是延时较小,系统鲁棒性好;缺点是实现和管理比较困难,比较难以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特别是不同层次的信息共享较困难。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结构,即在低层次、局部区域内采用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以提供低延时、高可靠性的协同工作环境;在高层次的全局组织内采用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保证广域内组织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其中,信息协调器的作用与黑板控制器作用相似。这样,既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又保证了组织单元的并行化运作。四、结束语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旧有的管理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虚拟企业的思想和管理战略的提出,无疑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虚拟企业的管理突破了传统视野,具体的组织形式弱化,最终达到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结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和快速集成。参考文献:1.余津津,朱东辰.虚拟企业的产生、现状与发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互促效应的解释.经济问题探索,2000(12):66~682.张振峰.知识经济时代与扁平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决策借鉴,2000(2):13~153.赵伟,韩文秀,罗永泰.面向虚拟企业的组织框架设计.管理工程学报,2000(1)

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学习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

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SWOT分析的步骤: 1、罗列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可能的机会与威胁。 2、优势、劣势与机会、威胁相组合,形成SO、ST、WO、WT策略。 3、对SO、ST、WO、WT策略进行甄别和选择,确定企业目前应该采取的具体战略与策略。 SWOT矩阵: 优势 劣势 机会 so战略(增长性战略) wo战略(扭转型战略) 威胁 st战略(多种经营战略) wt战略(防御型战略) 竞争优势(S)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或者指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东西。例如,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或者说它们都有能力向同一顾客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如果其中一个企业有更高的赢利率或赢利潜力,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企业比另外一个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技能优势:独特的生产技术,低成本生产方法,领先的革新能力,雄厚的技术实力,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丰富的营销经验,上乘的客户服务,卓越的大规模采购技能 ●有形资产优势:先进的生产流水线,现代化车间和设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存,吸引人的不动产地点,充足的资金,完备的资料信息 ●无形资产优势:优秀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商业信用,积极进取的公司文化 ●人力资源优势:关键领域拥有专长的职员,积极上进的职员,很强的组织学习能力,丰富的经验 ●组织体系优势:高质量的控制体系,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忠诚的客户群,强大的融资能力 ●竞争能力优势:产品开发周期短,强大的经销商网络,与供应商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灵敏反应,市场份额的领导地位 竞争劣势(W)是指某种公司缺少或做的不好的东西,或指某种会使公司处于劣势的条件。 可能导致内部弱势的因素有: ●缺乏具有竞争意义的技能技术 ●缺乏有竞争力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组织资产 ●关键领域里的竞争能力正在丧失 公司面临的潜在机会(O): 市场机会是影响公司战略的重大因素。公司管理者应当确认每一个机会,评价每一个机会的成长和利润前景,选取那些可与公司财务和组织资源匹配、使公司获得的竞争优势的潜力最大的最佳机会。 潜在的发展机会可能是: ●客户群的扩大趋势或产品细分市场 ●技能技术向新产品新业务转移,为更大客户群服务 ●前向或后向整合 ●市场进入壁垒降低 ●获得购并竞争对手的能力 ●市场需求增长强劲,可快速扩张 ●出现向其他地理区域扩张,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 危及公司的外部威胁(T): 在公司的外部环境中,总是存在某些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构成威胁的因素。公司管理者应当及时确认危及公司未来利益的威胁,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来抵消或减轻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公司的外部威胁可能是: ●出现将进入市场的强大的新竞争对手 ●替代品抢占公司销售额 ●主要产品市场增长率下降 ●汇率和外贸政策的不利变动 ●人口特征,社会消费方式的不利变动 ●客户或供应商的谈判能力提高 ●市场需求减少 ●容易受到经济萧条和业务周期的冲击 由于企业的整体性和竞争优势来源的广泛性,在做优劣势分析时,必须从整个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做详细的对比。如产品是否新颖,制造工艺是否复杂,销售渠道是否畅通,价格是否具有竞争性等。 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正是该行业企业应具备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该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也许就强一些。需要指出的是,衡量一个企业及其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只能站在现有潜在用户角度上,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 企业在维持竞争优势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采取适当的措施。因为一个企业一旦在某一方面具有了竞争优势,势必会吸引到竞争对手的注意。一般地说,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建立起某种竞争优势;然后就处于维持这种竞争优势的态势,竞争对手开始逐渐做出反应;而后,如果竞争对手直接进攻企业的优势所在,或采取其它更为有力的策略,就会使这种优势受到削弱。所以,企业应保证其资源的持久竞争优势。 资源的持久竞争优势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资源的竞争性价值和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 评价企业资源的竞争性价值必须进行四项测试: 1、这项资源是否容易被复制?一项资源的模仿成本和难度越大,它的潜在竞争价值就越大。 2、这项资源能够持续多久?资源持续的时间越长,其价值越大。 3、这项资源是否能够真正在竞争中保持上乘价值?在竞争中,一项资源应该能为公司创造竞争优势。 4、这项资源是否会被竞争对手的其他资源或能力所抵消? 影响企业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有三点: (1)建立这种优势要多长时间? (2)能够获得的优势有多大? (3)竞争对手做出有力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企业分析清楚了这三个因素,就可以明确自己在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中的地位。 当然,SWOT分析法不是仅仅列出四项清单,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价公司的强势、弱势、机会、威胁,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在公司现有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最优的运用自己的资源;(2)如何建立公司的未来资源。

伊利乳业发展战略毕业论文

就五分,这题太难

个性化营销 这个题目比较好,是最近的营销理论。内容也不多,比较好答辩。二、个性化营销的内容及意义(一)个性化营销的内容所谓个性化营销,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量体裁衣。具体来说,就是企业面向消费者,直接服务于顾客,并按照顾客的特殊要求制作个性化产品的新型营销方式。它避开了中间环节,注重产品设计创新、服务管理、企业资源的整合经营效率,实现了市场的快速形成和裂变发展,是企业制胜的有力武器。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性化营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个性营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进一步细分化和个性化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当今企业须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代表着当今企业营销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是适用于21世纪新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营销思想。个性营销,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企业的营销要有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特色创造出需求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是全方位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也就是说企业要开发出个性化、丰富多彩的比较另类的产品,以突破常规的富有冲击力的营销,挖掘、引导、创造并满足市场需求,符合当今人们求新、求异、求变的个性化消费潮流。强调企业必须运用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的营销手段,有意地引导市场和消费群体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使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市场,并逐步与竞争对手拉大距离,使自己更为独特,以最终达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拥有市场为目的的一种营销理念。(二)个性营销的意义1、更加充分地体现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就是“顾客至上”,顾客永远是正确的,而个性化营销正是要求一切从顾客需要出发,通过与每一位顾客建立良好关系,开展差异性服务,正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具体表现。2、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谁的产品最能满足顾客需要,谁就最终赢得市场。如海尔提出了“您来设计我来实现”的新口号,由消费者向海尔提出自己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模式,包括款式、色彩、大小等,产品更具适应性,更有竞争力,也就牢牢占据了市场霸主地位。3、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在传统的目标市场营销中,消费者所需的商品只能从现有商品中选购,消费者的需要可能得到满足,也可能得不到满足,消费者只能选择与自己的理想商品最接近的将就一下。而在个性化营销中,消费者选购商品时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现有商品不能满足需求,则可向企业提出具体要求,企业让消费者买到自己的理想产品。4、能带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由于企业和消费者保持着长期的互动关系,企业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会造成产品积压,缩短了再生产周期,降低了流通费用。三、个性化营销的特点及策略实施分析 个性化营销即企业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释放及人的个性需求的满足推到空前中心的地位,企业与市场逐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建立消费者个人数据库和信息档案,与消费者建立更为个人化的联系,及时地了解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一种个人化的销售和服务,顾客根据自己需求提出商品性能要求,企业尽可能按顾客要求进行生产,迎合消费者个别需求和品味,并应用信息,采用灵活战略适时地加以调整,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协调合作来提高竞争力,以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取代过去的大批量生产。这有利于节省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不仅如此,由于社会生产计划性增强,资源配置接近最优,商业出现“零库存”管理,企业的库存成本也节约了。在消费时尚的年代,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具有个性化、情感化的商品,而不再满足于一般的大众化商品。客户消费观念从理性消费走向感情消费,体现出以下特征: 主观:消费者的主观性越来越强,广告和促销活动等已经越来越难,以改变消费者的主观意念,行销成本直线上升。个性化:消费者的行为呈现出相当的差异化。 善变:买方市场的全面来临、竞争的日趋激烈使消费者的心态和行为越来越缺乏持续性,越来越逆反、求新、多变。 (一)个性化营销的优势与传统的目标市场营销相比,个性化营销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 更加充分地体现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就是“顾客至上”,“爱你的顾客而非产品”的思想。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个性化营销是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自行设计,改进出来的产品,是顾客最满意的产品。 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能带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和消费者保持长期的互动关系,企业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的生产,不会造成产品积压;缩短了再生产周期,降低了流通费用;另外,个性化产品为产品需求价格增加了弹性,售价提高,从而提高了单位产品利润,企业经济效益自然凸现。 (二)个性化营销的具体策略1.个性化促销策略 2.个性化价格策略 3.个性化产品策略 4.个性化渠道策略 (三)个性化营销策略实施的四个组成部分1.建立目标顾客数据库 2.企业顾客差别化3.目标顾客沟通4.企业行为“定制”

伊利的品牌管理危机牛永革 蔡静 李蔚伊利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83年郑俊怀受命做厂长时,家当41万元,职工76人,年利税万元,是一组在统计当地GDP时完全可以忽略不记的数字。进入90年代后,企业在郑俊怀的带领下,有了超速的发展,从93年至2003年的十年间,伊利从一个几千万的企业发展为一个主营业务收入亿元的全国乳业巨头,居中国乳制品行业销售第一位.2004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已达亿元,实现净利润亿元。在前不久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和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估的“2004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中,伊利以亿元名列第38位,进入了中国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的前列。不可否认,伊利这十年的经营是成功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伊利还是充满危机,特别是品牌危机。伊利的品牌建设与维护,存在有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仅会影响伊利当前的发展,也会影响伊利未来的持续成长空间。一、 伊利创造的品牌概念,正在给伊利带来烦恼。伊利创造的“大草原”概念成全了竞争对手的发展却障碍了自己的扩张,“大草原”概念被风狂挤兑造成的负面效应,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概念的创立者伊利品牌的核心是概念。概念是品牌核心价值的外在表现,是直接推动产品市场销售的动力。在过去,中国牛奶业一直处于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一个一统天下的品牌,原因是产品高度的同质化造成了竞争力的分散化,牛奶行业没有一个企业创造出独特的品牌概念以使自己脱颖而出。当伊利的“大草原”概念推出后,便迅速从众多的牛奶品牌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中国牛奶业的领袖。伊利的大草原概念之所以能把伊利推向中国乳业的顶峰,还是因为伊利抓住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中部和东部人内心深处都存有的大草原情结。“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声和诗句让大草原成了国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伊利率先抓住了中国人对草原的美好向往,推出了“青青大草原,伊利好牛奶”的品牌口号,这个口号,迅速唤醒了消费者对于大草原的美好体验,这种体验迁移到了牛奶上,也迁移到了伊利品牌上,伊利品牌迅速在消费者心中产生了亲和力。为了把大草原的概念植入中国消费者的心灵中,伊利花巨资推出了一系列以大草原为主体的活动。94年,伊利在首战武汉时,举办以“昭君回故里,伊利送深情”的大型免费品尝公关活动,当年就将市场占有率提升到50%以上,将地方企业逼至市场一隅。在进军北京上海等市场时,伊利对大草原的概念进行了深化,推出了“心灵的天然牧场”概念。直白的大草原仅仅是间接暗示了产品的天然品质,于是伊利将大草原概念进一步延伸为“天天天然”。正是这一系列概念的深化,推动了伊利品牌的发展,也正是伊利品牌的发展,拉大了伊利品牌与其他品牌的距离,使它快速有一个区域品牌成长为一个全国品牌。大草原品牌概念成就了伊利的事业,伊利的品牌运作是成功。但伊利的品牌推展成功,不能掩饰它在品牌维护上的失败。没有壁垒的品牌概念直接推动了蒙牛的快速成长品牌安全理论告诉我们,品牌资产是最容易流失的,一个不能成功防止品牌资产流失的品牌,不算一个是一个好品牌。品牌资产流失,就是品牌价值的减值,当品牌资产流向竞争品牌的时候,就是品牌竞争力削弱的时候。伊利品牌建设的一个失误,就是没能有效保护自己的品牌资产,它的品牌资产流进了蒙牛的血管里,它养肥了自己的最大竞争对手蒙牛。蒙牛是伊利的副总裁牛根生于99年带了几个人、拿着伊利给他们的利润分红1000万元创办的。牛根生借助在伊利学得的运作经验,本着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先推品牌后推产品的经营理念,在全国迅速扩张,以的成长速度,成长为“99-01年度中国成长企业百强”第一名,成长为仅次于伊利的中国乳业企业第二名,并直逼伊利的冠军宝座。蒙牛高歌猛进的原因很多,但伊利巨资打造的“大草原”概念帮了蒙牛很大的忙。经过伊利的强力宣传,“大草原”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蒙牛直接借来大草原的概念,把自己的品牌嫁接到大草原上,实现了品牌经营上的借梯登楼效应。蒙牛的品牌宣传的是“蒙牛牛奶,来至内蒙古大草原,绿色天然无污染。”它不仅全盘借用了伊利创立的大草原概念,而且还进行了拔高,这样,蒙牛花很少的代价就实现了在品牌上与伊利的并驾齐驱,甚至还超越了伊利,伊利的品牌价值被蒙牛合理地瓜分了。仅这一项瓜分,就直接为蒙牛节省了数千万甚至可能是上亿元的广告投入,这是蒙牛1000万能起家的重要原因。如果蒙牛没有伊利的品牌概念铺底,而是从零开始运作,蒙牛的区区1000万,恐怕还不够交市场探索的学费。蒙牛的崛起,伊利可为是帮了大忙,但令人很不开心的是,蒙牛还不领伊利的情,伊利是不是很冤?伊利的创造的品牌价值已经被众多中小乳品企业风狂挤兑品牌理论认为,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同业企业,如果在品牌主题中都过度强调这一地理区域的某一自然特征,那么这一自然特征会在消费者心智中转变为影子品牌,企业品牌则会变为影子品牌伞下的子品牌。这种影子品牌由于具有区域特征而不具有企业特征,无法进行自我保护,而成为整个行业的共同资产。于是就会发生一种怪现象:大企业拼命注入品牌资产,而小企业拼命挤兑品牌资产。就像几个大企业支撑了“涪陵榨菜”这个影子品牌,却被大量的中小企业拼命挤兑,努力从“涪陵榨菜”中提取效益一样。伊利创造的“大草原”概念,由于只有地理特征而没有企业特征,结果品牌概念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影子品牌概念,“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影子品牌,结果“大草原”像唐僧肉一样变成了公共财产,失去了专有权,伊利为草原企业做了一件公益事业。蒙牛虽然靠享受这公益影子品牌壮大了,但它的品牌资产大量地注入了影子品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却在挤兑这种影子品牌拼命。自从伊利、蒙牛靠大草原概念成功之后,现在全国有很多的企业都引入了大草原概念,都把自己打扮成草原牛奶,有的打“大理天然牧场”、有的打“新疆天山牧场”、有的打“阿坝草原”、有的打“黄河源头草原”,如此等等,草原概念已经泛滥成灾了。当大小企业都在使用大草原概念的时候,伊利花巨资打造的大草原概念就失去了往日的市场拉动力。关键是,良莠不齐的企业都大做草原文章,不仅直接会败坏大草原的形象,也等于直接腐蚀伊利品牌的核心支柱。这些带有机会主义特征的搭车行为,除了疯狂地挤兑大草原的品牌价值外,是不会努力维护大草原概念,这种挤兑的结果,伤害最大的不是挤兑者,而是被挤兑得者――大草原概念的创立者伊利。伊利创造的品牌概念已经成为其市场扩展的羁绊伊利起源于“大草原”,成功于“大草原”,也正在受制于“大草原”。伊利已经不再是草原人的伊利,它正在变成中国的伊利,而且还想变成世界的伊利。但由于生产集中与消费分散、远距离运输与本地化销售两大矛盾的存在,伊利必须努力推进生产本地化。本地化生产,本地化奶源,伊利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草原”概念就失去了根基,因为伊利在全国的很多生产基地的奶源就来自当地,而不是大草原。如果这个时候伊利还在诉求“大草原”概念,带给消费者的只会是一种欺感,这种欺感会严重伤害消费者对伊利的信任,一旦信任丧失,伊利品牌就会毁于一旦,伊利的事业也会遭到重创。蒙牛的广告危机就是前车之鉴。因此,伊利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大草原就成了一种羁绊。伊利面临着严峻的品牌再造任务。伊利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把大草原概念向“天然”概念深化,以“天天天然”为新的品牌诉求。“天然”概念能成功取代伊利的“大草原”概念支撑起伊利的品牌大厦吗?“天然”是什么?“天天天然”又是什么?是奶牛的生长环境天然?还是牛奶天然?仅仅从伊利的品牌口号“天天天然”看,它应该是指伊利牛奶是天然的,意思是“天天喝的都是天然牛奶”。牛奶都是奶牛产的,怎么会天然?如果说奶牛产的就是天然奶,难道还有人工奶不成?说牛奶天然,很是站不住脚。如果伊利说的“天然”是指奶牛的生长环境天然,那就是暗指圈养奶牛产的奶不是天然的,是质量不好的。伊利这样的诉求在提高本企业的产品价值的同时,也在贬低其他圈养奶牛所产牛奶的价值。事实上,奶牛养殖的工厂化不仅在中国,就是在西方也是主要模式,就是牧场养殖,也要添加特别饲料,以增加产奶量,纯粹靠天然牧草来养殖奶牛,其产奶量是难以满足养殖户要求的,所以,一个牛奶企业很难保证自己的奶源都是纯天然牧草养殖的奶牛产的奶,就是伊利恐怕也未必都能完全做得到,如果一旦做不到,就会为自己留下巨大品牌安全隐患。因为宣传名实不符而一旦公诸于众,就会要了企业的命。就是伊利在内蒙能做到这一点,但伊利在全国扩张,由于条件所限,很难都能保证自己的来源都来自天然牧草奶牛,如果不能保证这一点,伊利的品牌也会面临信任危机。另外,天然概念像大草原一样,一旦被市场认可,也会被竞争对手风狂挤兑,伊利莫非还要当一次活雷锋?所以我们觉得伊利的“天然”概念与“大草原”一样,可以在某一阶段为伊利贡献利润,但不能作为长久的依靠,“天然”难以支撑起伊利的品牌大厦,由“大草原”概念向“天然”概念的理念演变,无法解决伊利品牌的核心价值问题,伊利又陷入了品牌概念的困惑之中。二、囿于质量层次的品牌定位,给伊利的持续成长设置了羁绊仅仅立足于质量层次的品牌定位,是一种弱势定位,只有立足于文化的品牌定位才能保证品牌的差异化,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伊利在质量保证体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伊利先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大草原和黑龙江杜尔伯特大草原都建立了优秀奶源基地。03年伊利就实现了奶牛养殖由大群体、小规模向小群体、大规模的转化,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的奶牛养殖道路,在全行业开创奶源基地建设的全新模式。为了配合伊利的全国扩张战略,先后斥资11亿,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托管等方式在北京、上海、河北、陕西等地建立自己的高质牛奶生产基地,以缩短企业与市场的距离,确保消费喝到新鲜的牛奶。伊利还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推行了四位一体的全方位食品质量认证模式,即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规范生产制造的GMP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有效进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的HACCP体系,以及具有绿色壁垒通行证之称的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伊利要保证的是向市场上提供的每一滴奶都是合格的。伊利的质量管理的确是做得可圈可点,但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品牌要在市场中求得一席地位,都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模仿的品牌诉求,以同竞争品牌相区别,但伊利的品牌质量诉求能鲜明地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吗?不能。求同化的质量诉求使伊利品牌失去了个性个性是品牌的生命,没有个性的品牌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可口可乐介入奶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使它的奶品时尚化,以便能与可口可乐的品牌相容,并与竞争品牌相区别。但以伊利为首的中国乳业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在诉求质量。伊利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是光明乳业,它是中国乳品行业里资格最老的企业,它是伊利和蒙牛的老师。作为伊利和蒙牛主要领导人的郑俊怀和牛根生都曾在这里参观学习过。光明牛奶一直以来都将质量作为其品牌的独特诉求:“100%好牛,产100%好奶”,“做好牛,产好奶”,“三保科技产品”(保新鲜、保营养、保安全)是光明牛奶一直以来的牛奶宣传口号,质量概念已经成为光明牛奶的品牌核心。伊利的另一个竞争对手蒙牛也在质量上大做文章,它把质量界定为“天然、纯净、新鲜、健康”。中国乳业三巨头的核心诉求都是质量,高度的同质化,造成了品牌个性的丧失,在市场上恐怕很难说得出伊利牛奶与蒙牛和光明有什么区别。这样问题就产生了:伊利品牌与蒙牛、光明等同类品牌竞争上的趋同性所产生的品牌重叠,使消费者对伊利品牌的介入度和心理依存度会随时间推移而降低,最直接的反映是品牌价格保护功的丧失,最严重的后果是价格上升时产生更大的弹性反应,购买量迅速减少,而价格下降时则产生更大的无弹性反应,购买量并不明显增加,这对伊利的快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品牌同质化为伊利拉大与竞争品牌的距离增加了难度伊利、蒙牛和光明三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了全国市场的50%,品牌集中度已经很高,三大品牌进一步品牌外发展的市场空间已然很小,于是三大品牌之间的相互竞争就将成为市场竞争的重点。由于同质化诉求,三大品牌之间很难拉开的距离,因此伊利想要大步超越光明,或者是把即将超越的蒙牛远远甩在身后,将变的非常困难。伊利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诉求,已经成为伊利的快速发展一大障碍。满足于质量层次的品牌定位,使伊利品牌呈现出弱势特征按照美国品牌学家卡菲勒的观点,质量保证是一种弱势品牌定位,因为保证了质量仅仅是做了你应该做的事。所以在品牌理论中,以质量为中心的建立起来的品牌,只能算是初级品牌,它只有在产品的质量竞争时代具有竞争力,随着品牌竞争由质量竞争时代向个性竞争时代的演化,品牌的竞争力也就丧失了。目前中国的牛奶业竞争,正在走出质量时代而走向个性时代,伊利的质量概念正在失去原有的竞争力,伊利不能全面提升其的品牌的文化价值,不能在建立消费者心目中建立独特的品牌个性,就很难保证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能取得长足的胜利。Upshaw认为,建立强有力的品牌个性文化特征,有利于保护和增加品牌价值。就像伊利率先打造质量概念奠定了伊利的基业一样,伊利现在面临的是如何建立具有独特个性文化价值的品牌,依靠独特的个性化品牌销售主张,率先超越质量时代,而进入个新竞争时代,是摆在伊利品牌建设面前的迫切任务,也是实现伊利的“可持续成功”的关键。三、投入不足,伊利品牌成长后劲乏力最该投资的地方投资不足,最不该投资的地方却投资过剩,在品牌成长的关键时机,伊利的有限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品牌管理理论认为,品牌建立的最佳时机,是产品的快速成长期,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要再培育品牌就非常困难。中国乳业目前正处于市场快速成长期,是企业创立品牌的最佳时机,快速扩展市场、快速培育品牌是乳业企业的当务之急。据业内专家预测,中国乳业发展的黄金时间还有三到五年,错过这几年要想再在乳业市场有所成就会非常困难。所以,几乎所有的乳品企业、不管是老牌企业还是行业新军,都在聚集资源进行疯狂的扩张,以便为下一步的竞争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竞争筹码。蒙牛正在全力聚集竞争力量,以图最后一搏伊利的直接竞争对手蒙牛已经计划要在2005年,将产能提高一倍,达到275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蒙牛筹集了大量资金。资料显示,在2001~2004年间,蒙牛共融得资金亿元,其中2004年一次性融得资金14亿元,这些资金都用在了市场和产能的扩张上,蒙牛要依靠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借助强力的市场扩张,来取代伊利成为中国乳业之王。西南王新希望则斥资10亿元强力介入乳业市场,仅仅两年就完成了在西南地区的收购与兼并活动,现在棋子已经布到了全国;娃哈哈也筹集了10多亿巨资要瓜分乳业蛋糕。光明、三元、三鹿、完达山、辉山等,也不甘示弱,纷纷倾其所有,要奋力一搏。伊利正削弱自己的竞争力,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蒙牛在全力跑马圈地,那么作为乳业老大的伊利在做什么呢2004年6月29日,伊利举行了2003年股东大会,会上,一位股民对伊利董事长郑俊怀说:“蒙牛已经在香港上市了,憋足劲在投钱扩大产能,可伊利偏偏投国债,最需要钱的地方而你们却不投资,难道伊利真的钱多得用不完了吗?”这位股民的话点到了要害上。据《世界商业评论》刊载的伊利资料显示,伊利股份于2002年8月末增发万股,募资亿元。资金到位不到两个月,公司就大量买入国债。发布于2004年6月18日的澄清公告称,从2002年10月18日召开的公司四届四次董事会通过关于公司利用部分闲置资金购买国债事项的决议,期间累计投资额亿元,共出售国债亿元,截至2004年6月16日国债余额为亿元,累积亏损1700万元。伊利称只是利用部分闲置资金购买国债。伊利真有那么多闲置资金吗?事实是,伊利近年来负债持续攀升,财务费用快速增长,2002年底伊利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为36%,较2001年底的44%有所下降,但负债率下降纯粹是由于2002年8月通过增发新股募集资金亿元所致,扣除这一因素,负债率实际上是50%,其中,伊利股份2002年底的流动负债同比上升了44%,而2002年度的利息支出更是同比增长了95%。到2003年底,伊利股份的资产负债率更是进一步上升至45%,负债总额同比上升81%,流动负债同比上升71%,长期负债更是大幅增长230%,同年的利息支出同比增长133%至2134万元。负债总额中,有息负债部分从亿元增至亿元。今年首季季报还显示,伊利股份经营现金流由去年末的5亿元变为负2000万元,应收账款则增加到8000万元。由于国债市场自2003年8月份开始连续下跌,伊利股份也深套其中。。从2004年3月31日到4月23日,新购买的国债投资又亏损了1200多万元。在其他乳业企业都集中资金于产能扩展和市场扩张的时候,伊利却在投资国债,而且还大幅亏损,在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时候,伊利不是集中有限资金以获得更多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伊利经营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如果伊利认为自己已经是乳业老大,已经不需要更大规模投资了,已经确立了不可超越了市场地位了,那就错了。去年,对究竟谁是中国乳业老大的争论已经开始,如果说2003年伊利还勉强坐在老大的位置上,到2004年,还是不是老大恐怕已经难说了,至于2005年,按照目前伊利的打法,恐怕江山不保。做市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在各家憋足干劲攻城掠地的时候,伊利却还在抽走市场资金,实在不能称之为明智之举,如果伊利不能充分利用当前的大好时机和有力的市场局面,快速提升自己,等到机会错过,伊利恐怕就只能自吞苦果了。现在投资不足,伊利品牌成长的后劲就会大打折扣。伊利千万不能在品牌成长的关键时候釜底抽薪,应集中全力,为品牌的快持续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下一步的市场恶战积累充足的品牌能量,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四、品牌竞争,伊利四面楚歌打土豪,分田地,伊利面临四面竞争。伊利面临的市场格局可以被描述为“前有狼,后有虎,中间还有一群小老鼠”。业内资深人士李天田描述中国乳业的竞争格局是:2002年是中央军团稳扎稳打,地方军团保卫家园,海外军团虎视眈眈,新军团气势如虹;2003年是中央军团收缩战线,地方军团疲惫应战,海外军团一边干看,行业新军全军溃烂;2004年的趋势是:巨头争霸、终端争夺、外资进入。在伊利成功的时候,中国乳业市场还只有三元、光明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巨头,但现在,短短几年,就迅速崛起了蒙牛、新希望、娃哈哈、完达山等乳业新军,并且迅速成为中国乳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并直逼伊利的龙头地位,伊利刚从光明抢过来的中国乳业王座,已经面临着强大的挑战。传统巨头不甘落后伊利首先是来自传统巨头的挑战。光明、三元对伊利的快速成长早就耿耿于怀。作为北方老大的三元,不甘心伊利的崛起,他们把竞争的战场打到了伊利的老家,三元在呼伦贝尔建立了超高温灭菌奶基地,3批次保温实验产品经检验,各项指标均符合超高温灭菌奶质量要求,新线已开始投料生产,这预示着三元正式杀进在超高温灭菌奶市场排在前列的伊利的大本营。三元公司副总经理桑悦说:呼伦贝尔三元公司超高温灭菌奶扩建工程竣工,该公司超高温灭菌奶产品的日产量在原基础上翻了一番,生产能力达到每天40吨,主要销售区域目前是当地的市场,按照三元的计划,下一部还将继续向内蒙古其他区域以及东北地区扩张。看来光明与伊利的竞争已经进入了贴身肉搏之战阶段。光明决不甘心让出自己多年的老大地位,已开始了全面收复失地的工作。光明携着从股市筹来的亿元巨资杀向全国。2002年6月,光明乳业斥资亿元升级1996年收购的黑龙江光明松鹤有限公司,要和伊利竞争东北市场;2002年9月14日,光明乳业以1500万元现金取得长沙第二大乳品企业派派食品有限公司60%的股权,在2002年12月29日,光明乳业受让江西第一大乳业公司英雄乳业股份有限公司51%股权,光明要与伊利决战华中市场;2003年1月,光明乳业又开始杀进伊利的核心市场广州,悄悄完成了对广州达能的收购,从而握有了广州达能100%股权,光明与伊利的华南之战拉开了序幕。光明还和北京林河工业开发总公司共同投资亿元,在北京顺义新建第二个乳品工厂,日产量可达300吨,品种主要是北京人爱喝的酸奶,光明要抢伊利在华北的优酸乳市场。新生巨头立誓赶超作为新生的巨头,蒙牛更是牛劲十足,要与伊利分高下。蒙牛是直接靠利用伊利的缺点成长起来的企业。蒙牛与伊利展开了管理、文化、促销、品牌、资金和人才等领域的全面竞争。蒙牛是1999年7月,伊利集团副总裁兼冷饮事业部总经理的牛根生,一气之下带着从伊利分得的一笔资金及冷饮事业部9名核心人员,共同注册1000万元注册成立的。蒙牛设立当年,就把伊利作为挑战对象,发誓要利用伊利的漏洞来成就蒙牛的事业。蒙牛成立当年,就实现销售4000万元,2002年增长到21亿元,在全国乳品行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4位。自蒙牛成立以来,其增长率远远超过伊利,在刚刚过去的三年,蒙牛的复合增长率高达137%。2003年度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实现净利润亿元。按销量计算,蒙牛在2003年度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商,而这时蒙牛成立还不到五周年。在中国乳业资本第一轮角逐中,伊利的产销量事实上已从第一位退至第二位。郑俊怀已经迫切感到,稍不留意,伊利这只大象就会有葬身蛇腹的危险。早些时候,蒙牛计划上市的消息一出,伊利就非常紧张。发展迅猛的蒙牛成为伊利的心腹大患,如果再有资本市场融资通道,伊利担心蒙牛将一发不可收拾。为此,伊利聘请咨询机构,制定了系统打压蒙牛的计划。据称,当初步调研报告汇总后,项目主持人认为计划实行的结果,可能招致整个中国乳业的重大损失,遂立即叫停。由此看来,蒙牛的崛起,已经给了伊利巨大的发展压力。乳业新军快马抢摊一批乳业新军更是快马加鞭,跑马圈地。在西南市场,新希望把矛头对准了伊利,2002年8月,做饲料出身的民营企业新希望集团斥资5000万元入主四川华西乳业,同年12月9日,新希望在经过激烈的较量之后,击败伊利等竞争对手,成功收购了云南邓川蝶泉乳业公司。不久前,一家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已为新希望量身定做了一套乳业5年发展规划纲要。迄今为止,已有南京、合肥、青岛、武汉、郑州、重庆、西安、哈尔滨等地的9家乳品企业表示愿意合作,并有3家企业签定了意向协议书,新希望已经把触角伸向了全国。而在华东的维维和娃哈哈也是剑拔弩张,开始向全国市场扩张,他们要利用资金优势,在乳业市场分一大杯羹。谁都清楚,这些市场新军要做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最大的土豪就是市场老大伊利,所以几乎所有的市场新军都把竞争的矛头对准了伊利,伊利正在成为竞争的焦点,能不能在这场斗争中获胜,是伊利能不能继续领导中国乳业市场的关键。国外巨头的趁势而入。跨国公司也已经跃跃欲试,要抢占中国乳业市场。早就以奶粉进入中国的雀巢,在销售额下滑的情形下,开始瞄向奶源,首先在黑龙江投入巨资开发奶源基地,开始介入液态奶市场;达能参股光明、豪吉等企业,开始了中国市场的扩张;就连可口可乐公司也开始来插一脚,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软饮料市场独占鳌头,该公司拟在近期内推出一种“母亲计划”的牛奶饮品。由于牛奶传达出的信息并不像可乐那样充满时尚感、使人神清气爽,可口可乐公司的官员表示,公司将在奶制饮品的大小、包装和口味上下工夫以弥补牛奶在人们心目中的不够时髦的缺陷。外资企业的加入,乳品市场一场混战看来是在所难免。作为市场老大的伊利靠什么取胜?伊利准备好了吗?五、品牌延伸失败的幽灵正在腐蚀着伊利的品牌形象粗暴的品牌延伸,伤害的不是被延伸的产品,而是支持延伸的母品牌。品牌理论认为,品牌延伸和品牌扩张是品牌发展的关键道路,是品牌资产增值的重要措施。但品牌延伸、扩张不当,或品牌延伸、品牌扩张失败,就会损害母品牌形象,就会降低品牌资产。伊利在品牌延伸与扩张上,有成功但也有失败,成功,成就了伊利的品牌发展,失败则正在给伊利带来品牌危机。不遵循市场法则的品牌延伸,让伊利吃尽了苦头“真棒”是一个非常有效益的产品。但天公不作美,真棒在市场不受欢迎,严重滞销。据业内人士估计,“真棒”给伊利带来的损失将在三千万元以上。现在的企业经济已经演化为成长经济,而成长的支撑就是品牌,伊利如果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去做出伤害品牌的举动,无意于饮鸩止渴。伊利的真棒事件损失最大的其实不是3000万元投资,而是达售行为对伊利品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是段时间内难以消除的,也是伊利品牌的硬伤。

不用我的论文,我没话说。但如果我的文章有用,请对我给予肯定!我不能监督,只有靠良心了。真的是出于帮你,因为我理解你的急!!蒙牛和伊利具有相同的产品,共同的市场,剪不断的渊源,他们之间的竞争从蒙牛创立之初就没有停止过,并在伊利2003年度从光明手中夺得中国乳业老大座次的同时升级为PK对决。经过04、 05、06三个年度的比拼,两家企业已成长为中国乳品业的两极,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两个对手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发展战略等领域的巅峰对决。 产品创新。 为增强盈利能力,伊利和蒙牛的竞争已从初级的同质化产品价格竞争,转入消费行为细分,寻求差异化、创新化发展,开发各种功能奶、高端奶,区分同质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避免价格战。 液态奶产品PK 液态奶是中国乳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占据中国乳品业的60%市场,液态奶的市场份额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排名,这是蒙牛和伊利争夺的主战场,他们在液态奶产品的UHT奶、乳饮料、酸奶等三个主阵地展开猛烈的争夺。UTH奶:功能型伊利“早餐奶”和蒙牛“晚上好奶”,高端型蒙牛“特仑苏”和伊利“金典”,逐对比拼。 在经过长期价格大战后,伊利在2005年首先推出了功能型的伊利“早餐奶”,向大众灌输营养早餐的理念,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蒙牛紧随其后,推出蒙牛“晚上好奶”,向消费者者传递,牛奶的营养与安睡作用,并相继推出蒙牛“早餐奶”、“未来星成长奶”等系列功能奶。 2006年蒙牛推出高端奶“特仑苏”,蒙语即金牌牛奶,向消费者宣扬其源于纯正奶源,高科技、高营养,得到了轰动性的市场效果,该产品”还在2006年度的IDF大会上获得“新产品开发大奖”。伊利也推出高端新品“金典”,宣传其奶牛MIP概念,同时不忘奶源地、高科技和高营养概念,并开展“关爱精英健康计划”市场推广活动为“金典”销售助力。 持续的产品创新,使两家巨头在价格竞争激烈的 UTH市场中稳定地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并保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但蒙牛产品种类更丰富,获益也更大。另外,根据AC尼尔森数据,截止2006年6月,蒙牛和伊利的市场份额分别为:,,这也正是两家在该产品领域竞争最好的评述。 乳饮料:伊利“酸酸乳”战蒙牛“优酸乳”,在乳饮料市场,先有伊利的“优酸乳”,向主要消费人群的青春少年传递从“青春滋味,自己体会”的诉求信息,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蒙牛推出追随品牌“酸酸乳”,并借助“超女”之势,飞速发展,销售收入从04 年的8亿元飙升至05年的30亿元,成为成长最快,最成功的产品,市场份额也超越了“优酸乳”。为避免低端产品的过度竞争,蒙牛推出了高端产品 “心情二次方”,伊利也随继推出对抗产品“C小调”,宣传其即营养又健康。近期蒙牛又推出了“真果粒”,含有可嚼果粒的常温乳饮料,解决了营养和技术两大难题,定位于白领女性,继续走高端路线。伊利也对外宣称,率先在其优酸乳中添加OLIGO益生元和CPP(酪蛋白磷酸肽)促钙因子,使得优酸乳不但口感好、有滋味,而且更益于健康。 从两家2006年中期报告分析来看,乳饮料市场争夺的结果是,蒙牛占优,其产品收入达17亿元。 酸奶:奶源地之战与技术之争,酸奶产品的利润水平和市场增速也都优于白奶,但技术要求更高,且需低温保存,保质期短,不利于长途运输,所以酸奶产品的竞争的着力点在奶源地和技术实力方面。普通酸奶市场的价格战也是一直不断,但在酸奶领域伊利和蒙牛PK的主要看点是奶源地之战和技术之争。 奶源地之战。先是伊利发难,使“长富乳业”抛弃蒙牛,转投伊利,从而占有了长富乳业在华南乃至全国最大的奶源基地。蒙牛也积极展开对当地奶源的收购工作,并马鞍山投巨资建奶源基地。 技术之争。为避免低层次的价格战,伊利和蒙牛都在酸奶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投入,以提高其营养保健功能,进行差异化竞争。2005年伊利成立了酸奶事业部加强对市场的开发,还与世界乳业巨头芬兰维利奥合作,享有了LGG益生菌在中国市场连续5年的独家使用权,并于2006年初推出了自己的LGG益生菌酸奶,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向中高端市场发力。蒙牛也先后推出过LABS益生菌酸奶、冠益乳酸奶等产品,并在2006年末与达能合作成立酸奶公司,利用达能先进的制造工艺与研发技术,提升其酸奶的市场竞争力。 伊利和蒙牛在酸奶的收入占液体奶总收入的比重都比较小,竞争的强度要比白奶差得多,但随着酸奶市场容量的增加,两家都在这一领域加大了投入,预计他们将在这一产品领域展开更大的竞争。 冷饮产品PK 相比较液态奶品,冷饮产品的成长性和利润空间更大,伊利和蒙牛为争夺这一市场投入巨大。截至11月,伊利2006年度共推出新品65款,平均不到一周就会推出一个新品,产品线从低价格到10元包办。值得称道的是,伊利“巧乐滋”这一老品牌在2003年创造了2亿元惊人业绩之后,继续在2006年创造了四亿元的销售额。蒙牛也推出一系列的产品,其中的“随变”、“绿色心情”也有不俗表现。 另外,由于2005、2006连续两个暖冬,冷饮市场总量增速加快,伊利和蒙牛的冷饮收入也快速增长。伊利因为在产品创新、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战绩,在2006年上半年,伊利冷饮就实现了的增度,销售收入达到亿元,全年预计收入将达30亿,将坐稳冷饮市场的头把交椅。 奶粉市场PK。 奶粉市场是乳品市场中的金娃娃,利润率极高。伊利是这一领域的高手,在2005年推出婴幼儿配方奶粉,取得了三位数的增长,估计2006年伊利奶粉市场的收入将会突破20亿,已经领军中国奶粉行业的。蒙牛在这一领域的表现无法与伊利相提并论,正如牛根生自己所说,在奶粉市场中,蒙牛是一只“丑小鸭”。为提高其奶粉领域的竞争力,2006年8月蒙牛与世界乳业巨头丹麦的阿拉福兹公司共同投资亿元,利用阿拉福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生产奶粉,并开发其他乳制品,真正开始进军奶粉市场。蒙牛的奶粉产业能否走向辉煌,能否从“丑小鸭”成长为“白天鹅”,我们拭目以待。伊利、蒙牛双方斗法最精彩的看点就是在营销方面,这也是各种媒体评论最多的地方。蒙牛在营销方面是绝顶的高手,他们的“神舟”事件营销、“超女”娱乐营销、“送奶工程”公益营销,以及近日的“NBA”体育营销,极大的提高了蒙牛品牌的知名度,为业界所称道。伊利在这方面也积极追随蒙牛,他们的“政府”营销、“奥运”营销、“明星”营销也搛足了消费者的眼球。在这里,我想点评的是伊利的“政府”营销和“蒙牛的“公益”营销。 伊利:“政府”营销,伊利深吟“政府”营销之道,在方面长期投入巨大,无论是对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伊利都做得比较出色。2005年末伊利投巨资3000万元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鼎立支每年一度的“昭君”文化节;还与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少年发展伊利梦想基金”,与全国妇联等部门长期主办对哺乳期婴幼儿父母折科学哺育知识的普及教育。另外,伊利在中央党校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以 “新农村•新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活动中,由于伊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带领500万农牧民发家致富,荣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业龙头企业”称号。另外,伊利的高利税是其政府营销最有力、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其纳税总额已近50亿元,其中 2005年纳税9亿元,是蒙牛的两倍还多,在2006年度纳税数额将超10亿元。 虽然有关方面对伊利成为“奥运会合作伙伴”的过程颇有微辞,但“奥运会合作伙伴”的低成本获得正是伊利政府营销成功的最好例证。政府营销的成功,使伊利可以获取良好的经营环境和较低成本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蒙牛:“公益”营销,蒙牛绝对是顶尖的营销高手,他们的“送奶工程”,极大的增强了消费者对蒙牛的忠诚度。但最为经典的显示蒙牛公益营销真功夫的篇章,莫过于蒙牛在获得产品创新大奖时总裁杨文俊的演讲。他说:“非常荣幸能够代表中国乳业、代表中国千万奶农,来领取这个世界乳业的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份荣誉,是属于整个中国乳业的、是属于13亿中国人的。特仑苏是蒙语‘金牌牛奶’的意思,我坚信,在民族乳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早日实现‘让所有的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的梦想!’一定能让所有的中国牛奶,都成为全世界的‘特仑苏’!” 这段非常之精彩,他没有过于标榜蒙牛,过于在这段演说中,杨文俊对蒙牛只字未提,也没有宣传“特仑苏”,却让全中国人倍感舒畅,可以说“爽”极了,更认同了蒙牛,认识了“特仑苏”,宣传了其品牌。 近两年伊利的营销工作提速较快,尤其是近期“奥运+冠军”营销,在势头上大有盖过蒙牛之意。另外,伊利也在公益营销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其政府营销也越来越公益化,与蒙牛一起被评为“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两家公司在营销领域的持续投入,既培养了中国乳业市场又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极大的扩大了顾客基础,增加了销售量,近几年的超高速发展就是他们营销创新的最大成就。 战略碰撞 战略是企业主要活动的出发点,蒙牛PK伊利,从根本上说就是两家乳业巨头发展战略的演义。 战略目标PK: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前二十强 这是伊利和蒙牛两个中国乳业巨头2010相同的战略目标。 伊利:先深耕国内市场,牵手奥运,借机出海 伊利的战略规划中有两个阶段性的战略目标,即: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成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2015年,进入世界乳业10强,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大型乳业集团之一。 多年以来伊利一直深耕国内市场,“用全球的资源,做中国的市场”,致力于打造中国一流的民族品牌。但在伊利牵手奥运之后,伊利的国际化开始启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市场国际化列入重要战略举措。2006 年初,潘刚对外界透露,“一定要是高水平的国际化、多方位的国际化,包括产品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标准的国际化、管理的国际化等,才有可能使伊利最终成为国际乳业发展趋势的引导者”。 蒙牛市场国际化,争取进行前10强 蒙牛的战略目标也是在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前20名,并争取进入前10名。从蒙牛创业之初,就确立了“蒙牛•中国牛•世界牛”的三步走战略,风险投资的获得以及香港上市,成为其国际化的推进剂。在2002年,蒙牛产品就开始进入港澳地区,又成功销往新加坡、菲律宾、蒙古、美国塞班岛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乳业中,蒙牛的牛奶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且蒙牛成为香港市民的“超市十大品牌”之一。但蒙牛并未满足于此,相继与阿拉福兹、达能合资,以增强其在奶粉和酸奶领域的地位,为国际化铺平道路。2006年4月又与香港迪士尼进行战略合作,以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知名度。 蒙牛对外公告以下战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寻求开发新市场,巩固加强原料鲜奶的供应,发展富有成效的副品牌,实现乳产品多元化,增强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雇员及管理层表现”。 蒙牛的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液态奶的市场份额,对重资投入奶源地建设及产能扩增,和“特仑苏”副品牌的推出是其战略举措的真实演义。伊利与蒙牛战略上都希望成功世界乳业巨头,其实现途径也大同小异,只不过蒙牛的国际化走得早一些,伊利的乳品多元化做得好一些。 经过三年的PK,伊利和蒙牛都已成长为国内乳业巨头,与第二集团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也稳步提升,而且了他们的国际知名度都有较大提升。两家除了在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争斗外,还在奶源地建设、产能扩增、渠道管理、产品促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比拼,现在我们可以从两家企业历年的乳品收入总量、各类产品的比重、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看两家PK的结果: 在乳品销售总量方面,伊利稍占上风,具体到各产品情况又各不相同:伊利的奶粉产品远强于蒙牛,两者不在同一水平;伊利的冷饮产品要强于蒙牛,且在2006年下半年有扩大这种优势的可能;液态奶产品蒙牛的占有率较大,而且也有扩大优势的可能。另外,伊利的液态奶、冷饮和奶粉三大类产品发展比较均衡,而蒙牛发展不够均衡,在奶粉产品发展不够理想。我们还可以看到,不论伊利还是蒙牛只要在他们产品创新做的好的领域,其销售收入、占有率等都会强于对方。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两家企业PK的结果:不分仲伯,各有千秋。 虽然经过几年的快速成长,伊利和蒙牛都已成长为国内乳业巨头,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技术、管理等方面与世界乳业巨鳄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与他们并肩,伊利和蒙牛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国际市场的开拓将很快面临与狼共舞的惊险。 另外,国内市场的快速成长,使得国际资本纷纷投资于第二梯队企业,如夏进、太子奶等均已获得国际资本的巨大投入,有可能会成为第二、第三个蒙牛。再者许多世界乳业大鳄也扩大或开始与国内企业合作,借机进入中国市场,如:三鹿与恒天然的合作。而且还有一些是伊利、蒙牛他们自己请进来的,如蒙牛与阿拉、达能的合作,有可能是养虎为患,为虎所伤,造成品牌与市场的流失,也有可能因为文化、管理的差异,而影响业务的正常发展。这些都有可能使国内乳业竞争多极化,给伊利和蒙牛的发展带来变数。 我们希望伊利和蒙牛能够继续演义出更加精彩的对决,更祝愿他们如牛根生所说象德国的奔驰和宝马,在竞争中成长为世界级的优秀企业。 但任重道远!

论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企业战略管理既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极强的研究课题。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甚至起著关键作用的管理艺术和科学,它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和核心。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电力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问题

【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面临的竞争加剧,经营风险增大。电力企业要更好地生存 发展,不但要进一步拓展业务,提高服务和 管理水平,还需要全体员工统一认知和增强凝聚力。总之,要以企业 文化的深层内应力作支撑,用共同认知的理念、价值观引领员工克服发展中的困难,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携手奋斗。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1.电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与发展的 哲学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在企业内部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认知的行动纲领和思想准则,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趋向和价值观念;在企业外部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经营原则,显示企业的活力和动能并最终体现为企业形象。它存在于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每项业务活动中,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经营思想、发展前景及员工的 工作态度、精神风貌、整体素质等。

有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否优秀、完整,实际上能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如何。因为能够体现一个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不仅有技术、装备、规模等因素,还有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及员工的心智、情操、风貌等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

企业文化植根于本企业的沃土之中,渗透于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机体之内,是企业全体员工通过长期 实践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原创性,它不是舶来品,不是单纯靠外力和借鉴就可以形成的。企业的一切规章、制度、条例、规范、规划、办法等,都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和载体;企业文化所表现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等,实际上是对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条例、管理标准等的提炼和升华。可以说,企业文化既是精神性的,也是物质性的。正因为如此,企业文化要随企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完善,不会永远停留于一个层面。而停滞不前,脱离企业管理实践的企业文化必将失去生命力。

2.电力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体系

电力行业在长期的生产管理经营实践中,基本形成了电力企业文化体系。尤其是电力体制改革后,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电力企业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

奉献、率越、诚信、服务一一电力企业文化的核 心理念。电力是公共事业,是国民 经济的基础工业。这一核心理念体现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行业宗旨,是市场经济 环境中电力企业和电力员工的信念追求和行为准则。也只有如此,才能使电力工业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向 社会和民众提供优质电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电力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也就是要追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取信于民,与客户共命运,与社会同发展,让“客户满意、 *** 放心、社会认可”。正是由于以这一价值观为导向,许多电网企业制定了“创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开通了“95598”客户服务热线,以便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安全高效运作,优质规范服务,持续稳定发展—电力企业丈化的发展观。要在安全生产中促进效益提高,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有序竞争;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树立品牌意识、一流意识,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系。忠于职守,敬业负责,诚信待人—电力企业文化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规范。这是电力企业取信于民,赢得更快发展机会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是电力企业内部强健的重要保证。

3.电力企业文化助推企业管理机制变革

电力企业文化在电力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过程中酝酿形成,而电力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也脱离不开企业文化背景。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除要反映本企业的业务特点、技术要求、企业属性,考虑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远景等因素外,还必须体现电力企业文化的特色。

电力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在符合当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方向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能够被企业员工认同,符合员工共同认知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不搞空洞无物的 *** 条文。

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后者又与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客观实际密切相连。客观世界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员工价值观念的改变,从而打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间的平衡。为了实现新的平衡,从企业文化的视角修改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使之适应新的业外部环境便显得十分必要。如此,又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并使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这就是电力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4.完善我国电力企业战略管理的对策

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际

企业规模扩大并不等于规模经济。那种认为通过利用各种资产手段将劣质资产大量纳入自己企业并在短时期内迅速膨胀就构成“规模经营”格局的企业领导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老想着实现快速增长,尽快追赶上领先自己的竞争对手。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时,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不能片面求大。实际上,企业规模只有与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相适应时,才能发挥规模效应。

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的重新整合

将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五大要素按照入世后面临的新问题、新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使之更加符合入世后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

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

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超前意识、长远意识、全域性意识和权变意识,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做到:第一,思想敏锐,目光远大,能预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提早做决策并付诸行动;第二,作为战略管理者应经常考虑长远的问题,增强预见性;第三,心中必须时刻装着企业全域性,考虑企业整体的利益。从维护企业总体利益出发处理好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四,在战略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切都要从现实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善于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创新性,机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构筑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

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不仅是静态的各个要素间的重新整合,而且要构筑科学的、动态的和具有适时反馈功能的管理系统。战略管理层要及时接纳系统终端对市场各种资讯的回路反馈,修正管理系统中心的各项引数,重新整合后输出到终端,实现战略管理的“互动”,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系统控制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

企业核心管理层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建立市场经济下的经营管理新思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改革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走出管理混乱的泥潭,重塑辉煌。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自觉地转变思想和观念,尽快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定位企业的管理,规范企业的行为,并促成经营管理思想的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效益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是企业实现战略管理创新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文化是电力企业管理机制改革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各级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借助企业文化推动、改善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基滨.论企业安全文化及其建设[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2]马广平.电力企业安全文化重塑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

>>>下页带来更多的

虚拟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摘要: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拥有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具体组织的实现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形式,从而结合了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一、虚拟企业概述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经济系统也产生相应的进步。企业面临的环境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相对的静态、单一、稳定转向动态、复杂、不可预测,消费者的需求由大众化、单一化发展为柔性化、多样化。传统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全方位受到冲击,单靠技术革新已经无法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制度革新已经成为企业产生突破的关键。虚拟企业是一种崭新的企业制度,它用信息流连接整条生产价值链建立开放式动态联盟,组建和运营的动力来自多样化、柔性化的市场需求,以市场价值的实现作为目标,因此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参加合作的企业通过各自核心能力的组合突破了资源有限的限制,整个虚拟企业组织以网络为依托,充分发挥了协同工作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同时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实际上,虚拟企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世界500强企业的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入了虚拟企业的运作机制,实现了自身的壮大与发展。二、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的关键特征是创新,面对新环境的挑战,管理理论也涌现了多种创新理论,如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竞争-合作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1990年美国MIT教授MichaelHammer博士首次提出企业过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理论,并于1993年出版了《再造企业》,迅速掀起了全世界的BPR理论研究浪潮。企业过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以过程作业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面向顾客、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的目的。BPR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使组织扁平化,通过适当授权,把决策点置于工作进行之中。它注重工作过程中的管理,简化了信息传递过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竞争—合作理论是相对于现代管理理论过分强调竞争这一缺陷而提出的,它认为为了实现创新,企业应当与供应商、用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目的是为了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达到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的目的,最终实现双赢。学习型组织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圣吉于《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强调企业员工不分层次组成小组,通过团队式学习,充分利用各自的知识差异进行交流和相互学习,有利于产生新思维并学会系统思考。以上几种理论都是针对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的新型管理理论,核心是实现创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虚拟企业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制度的创新方向,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开放的气氛、高效的组织结构、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有效的综合协调,从而形成了新型现代化管理模式———扁平化、开放式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以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链状多阶段、多环节的劳动分工组织和金字塔式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组织。这种管理模式使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工作熟练、效率提高。但是,由于作业过程被分割,也出现了以下问题:产生工作壁垒,协调管理费用增加;信息流动不畅,组织响应速度慢,整体工作效率不高;各部门独立意识强化,缺少整体目标观念,很难做到全局优化;工作流程整体出错率高,产品质量受影响。在虚拟企业中,计算机和网络使人的大脑能力延伸,管理者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执行者建立直接联系,中间的管理机构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使企业组织扁平化,同时也减少了信息在中间环节传递出错的可能性。虚拟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根据某一任务需要临时组织合成虚拟工作组,工作组中每一位员工的关系都是同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大家通过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形成了平等开放的工作氛围。由于虚拟工作组的员工共同为该项任务的成功负责,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得到充分培养,提高了员工的协调意识和全局观念。另外,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虚拟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甚至把自己的意见加入生产过程而成为部分生产者,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开放范围。三、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管理模式的实现,实质上是组织结构的建立,取决于组织单元的性质、单元之间的耦合方式和这两者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形态。虚拟企业的组织单元是虚拟工作组,它的特征包括:以人为中心;实现了组织、员工和技术的有效集成;具有某种核心优势,能独立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虚拟工作组之间的耦合是快速、多变而有效的,根据不同市场需求,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耦合。耦合的作用不仅在于加总不同虚拟工作组的各自核心优势,更重要的是生成新的、更强的整体功能,即乘数效应。虚拟企业以网络为依托,组织结构特征是模块化、兼容式。工作形式是供应者、生产者、销售商的同环节并行协作,产品开发的主要形式和组织形式为并行工程(CE)与多功能项目组。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由一组在逻辑或物理位置上相关的组织单元组成。过程相关的组织单元构成了一个较大的、能够完成一个完整职能的团体(虚拟工作组)。虚拟企业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系统,但是现在还无法确定一个通用、恰当的组织结构。目前有两种组织设计理论较为适用,即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和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组织中的资源流动以信息流为主。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图见上图。其中黑板控制器是各个虚拟小组交换信息的全程信息库,多个小组分别通过设置在某个虚拟小组内部的黑板控制器进行通信和协同,相互之间信息不流通。优点是容易实现和管理,易于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缺点是系统信息传递到有一定延时,系统鲁棒性较差。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的组织结构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各虚拟小组之间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关系,优点是延时较小,系统鲁棒性好;缺点是实现和管理比较困难,比较难以保证系统资源的一致性,特别是不同层次的信息共享较困难。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混合型组织结构,即在低层次、局部区域内采用网状对等实体分布式组织结构,以提供低延时、高可靠性的协同工作环境;在高层次的全局组织内采用集中式分布组织结构,保证广域内组织信息的高度一致性。其中,信息协调器的作用与黑板控制器作用相似。这样,既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又保证了组织单元的并行化运作。四、结束语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时代旧有的管理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虚拟企业的思想和管理战略的提出,无疑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虚拟企业的管理突破了传统视野,具体的组织形式弱化,最终达到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结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和快速集成。参考文献:1.余津津,朱东辰.虚拟企业的产生、现状与发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互促效应的解释.经济问题探索,2000(12):66~682.张振峰.知识经济时代与扁平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决策借鉴,2000(2):13~153.赵伟,韩文秀,罗永泰.面向虚拟企业的组织框架设计.管理工程学报,2000(1)

传统企业战略理论主要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难以有效指导中小企业战略实践及其可持续成长。促进中小企业成长需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知识化与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潮流。知识在更新,时代在发展,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要建立在知识的管理与创新应用上,要以知识管理为动向进行战略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提升。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与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及更新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创造、应用及规划管理过程。面临市场竞争局势的愈演愈烈,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战略管理,就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要以知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就要通过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以新知识为媒介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就要以适宜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令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和易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无法适存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过于线性化。在企业战略管理的传统形式中,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相对单一、理性、硬性,相对极端的管理方式无法及时化解复杂的外界环境刺激和企业内部突变时所产生的矛盾。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在管理的思维线路和模式上呈现机械化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管理思维对于企业发展的环境、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环境变化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预见环境的变化性与复杂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其研究的重点仅仅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单一性的分析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自我完善速度减慢,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根基和说服动力。

2.传统的战略管理仅注重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狭义地看待,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以其清晰的特性备受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根本;而隐性知识却以其隐藏性的特点被忽视、被忽略,被看作是与显性知识相同的性质而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也被认为是可以过渡、交流和传递共享的。这种传统落后的、错误的知识观点令企业的战略管理无法展现成果和达成成就,令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管理方法和框架无法达成创新优化。

3.传统的战略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归结在企业的竞争上,由于知识经济的盛行和发展,知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中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养分。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已经将管理的核心进行移位,已经由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形态转化为以知识的交换转移和交流共享上,企业管理的发展将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程度上。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就是知识生产、储存、传递和应用的动态性过程,是包含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进化过程。以传统的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的变动和竞争形式的刺激。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产生和积累的动态性过程,就是知识的缔造、认知和肯定过程,就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力相互整合、相互匹配的动态过程。

2.企业战略管理思维逻辑是知识的创新过程。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的适应性、创新性与演进性,是思维逻辑的一种创新与创造形式。企业的战略管理思维逻辑与战略理论过程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一致,战略逻辑的思维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是在外围松散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方案的拟定、实施等都是在知识积累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优化改善的。

三、以知识管理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是企业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的适应要求,是企业能够正确做出决策和应对市场变迁的根本,是企业重新确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不竭动力。

1.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思想的创新。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过程,是以创新的知识推进企业发展的系统循环过程,是对企业战略思想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树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中,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从知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知识创新就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中客观有形的显性知识进行梳理,让其以清晰、完整的状态传递给企业员工;针对复杂、隐含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采用人文战略将其对外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社会化。企业要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过程,要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合并积累,要对纷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总结,并将归结的知识体系融入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之中,要摒除以竞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思想,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实现战略管理思想及时转变。

2.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制定是系统行为的交互式动态过程,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知识的理性分析为基础,要从全局、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要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统一分类,并将这些知识资源作为企业创新管理决策的依据,作为企业战略创新制定的源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要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企业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要用实效性的观点看待企业知识,要注重企业知识的外部引进与内化吸收,以此挖掘出对企业发展和战略制定有价值的知识。企业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不断地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缺口的补充和管理,以知识缺口发现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阻碍因素,并以理性的分析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有效创新。

3.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实施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企业战略实施,就需要企业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需要将信息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之中,要利用技术进行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深入挖掘,以技术形式应对知识的多变性、复杂性与分散性,以此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管理。作为企业,要对企业知识采取内部创新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内部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学习,以学习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文化水平;企业还要充分信任内部员工,以信任提高员工知识转移的能力,实现个体资本递升为组织资本,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过渡;企业还要注重外部人员的引进,要以薪酬与福利吸引外来员工的加入,将新员工、新知识作为弥补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新员工、新知识作为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以此完善企业行为主体的知识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机制,以此实现企业战略的顺利沟通与实施。

总之,知识经济发展鼎盛的环境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关键。作为企业,要充分认知企业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评估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要确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正确方向,规划好知识管理的复杂过程。只有将知识管理充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只有将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将企业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只有将企业知识与员工知识相互统一,才能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文波.浅析企业的“知识管理”[J].现代交际,2010(09):52.

[2]张雨.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摘要:

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我国正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投资战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投资内容对象就日趋丰富。对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的研究也就被提上了新的议程。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目前还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企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再加上近年来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据调查显示,截止2015年4月初,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这还不包括其他数量更多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已经占据我国企业数量的99%,对我国GDP的贡献达60%之多。在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同时,有许多中小企业也在关门倒闭,深圳明星企业福昌集团,安徽黄山的中显微集团等的一系列中小企业的倒闭,敲响了中小企业的投资战略管理的警钟,目前我国仍有近2万左右的中小企业濒临倒闭边缘,而据相关专家调查分析,这些中小型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是其投资战略管理上存在着严重问题。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现状,找出问题并解决,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管理者素质较低,投资战略管理理念薄弱

我国有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都是草根创业者,这就导致了在中小企业中领导管理人员没有意思到投资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在进行相应的投资决策时候盲目的跟风,见旁边的企业进行的何种投资获得了较高利润就跟着进行。除了领导者之外,有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尤其是在许多小型企业中财务人员往往是领导管理人员的亲属,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就更别说投资战略管理了。还有就是许多中小企业虽然领导者素质较高,但是由于环境影响,导致其投资战略管理理念薄弱,在进行相应的工作时候草率,导致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管理者的素质低,投资战略管理理念的薄弱,就会从根本上导致该企业的发展不能够长久,为企业的倒闭埋下导火索。

(二)中小企业投资能力以及专业化程度较低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发展的规模限制,导致其资金在运作时候不是很充裕,往往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使得中小企业投资无法同计划的那样顺利进行。而中小企业获得外来资金资助的方式主要是从银行借贷,但是由于给中小企业借贷的风险较高,所以有很多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候金额较小甚至不给放贷。有的中小企业则会同其他企业进行高利贷,如果一旦该中小企业运转出问题,高利贷还不上,该企业就面临破产。中小企业投资能力低下以及其高风险性是其致命弱点。中小企业除了投资能力低,其进行投资时候也没有专业的人士进行分析,没经过系统的专业的分析,就会使得在战略投资决策时做法不科学,进行投资管理时方法不专业,往往许多中小企业在战略投资时候就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三)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战略投资的方法选择上一般采取的是折现现金流量法,租赁时中小企业投资最为常见的一种替代方式。虽然这些能很好地适用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战略投资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了。另外有许多中小企业在进行战略融资决策时,所选取的融资渠道和对象单一,有的企业长期使用一种渠道进行融资,而不根据企业实际发展选择新的渠道,企业就不可能很好地发展。

(四)中小企业战略投资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的有关企业战略投资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相应的法律就是《公司法》,但是该法律中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有很多的限制,这样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并明确规定出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候应注意事项与其权力。

三、加强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能力对策研究

(一)提高相关领导者素质,在企业内部树立投资管理理念

要提高中小企业领导者的素质,相关政府部门就要定期进行培训活动,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对那些草根创业者以及文化素质较低的企业领导人进行专业培训,让相关领导者知道何为企业的战略投资管理,以及加强战略投资管理的重要性。另外,各中小企业在领导者素质提高的同时,要严格地筛选有关战略投资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与文化素质低并且缺乏专业能力的人及时地调离该岗位。企业要对战略投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在培训之后进行定期考核,对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相应处罚。最后,还应加强中小企业投资战略管理宣传,让整个企业的员工及领导者都意识到其重要性,从而树立起属于企业自身特色的投资战略管理理念。

(二)完善相应的战略投资管理体系,加强投资能力

首先,中小企业要建立专业化的战略投资分析团队,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高薪聘请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人才,这样有效的分析团队可以及时地根据市场上各种信息,总结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对象以及渠道供企业领导者选择,可以解决领导者盲目跟风的现象。其次,中小企业要加强与当地政府以及银行的交流沟通,与政府沟通,政府可以及时地了解各中小企业遇到的情况,并伸出援助之手,与银行打交道可以让当地银行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的运营及其投资管理情况,从而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时候就能够合理地分配贷款金额。最后,加强投资战略管理的监督体系和奖惩体系,这二者的改善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且加强其意识。领导层要建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的对投资战略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要及时地处罚,对于在投资管理工作中为企业带来利益的要进行奖励,并通报企业上下。

(三)创新中小企业战略投资管理方法,适应企业发展进程

虽然有很多传统战略投资管理方法很实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所处在的金融环境变幻莫测,要想企业投资做好,就必须要时时刻刻地抓住各方面信息。企业的战略投资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渠道来收集各种信息并进行汇总,做出战略投资决策。在相应的决策实施的过程中,要实行动态化的监督与干礼,同时分析当前的经济情况,如果决策在进行过程中,金融环境出现大的波动,战略投资部门就应该及时地拿出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得到投资汇报。在相应的投资决策实行完之后,战略投资部门要对每一次的投资进行对比分析,以选取最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投资管理方法,并且不断地创新。(四)完善中小企业战略投资的法律法规,出台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相关当地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给中小企业一些投资时的优惠,出台相应的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投资变得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中小企业的投资规范化,不仅可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当地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监督。

四、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形势,据许多专家分析,中国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将会面临一股倒闭潮,所以中小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加强建设其战略投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倒闭潮中生存下去。另外,政府也应该出台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更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争光.关于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4(3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