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绍兴文理学院研究生导师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11:10:34

绍兴文理学院研究生导师论文

1.人文主义观照下的猪八戒形象的厚度,独撰,《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2期。2.试论徐渭诗歌的抒情方式,独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3.徐渭与秦汉派唐宋派关系重估,独撰,《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4.徐渭自刻文集活动考述——兼及《徐文长初集》的刊年问题,独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5.徐渭研究百年述评,独撰,《艺术百家》2004年第1期。6.《徐文长文集》与《徐文长三集》的读者之争及其版本问题,独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7.徐渭散文情感基调的转变,独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8.从郁勃到颓放:徐渭真我理论与散文创作的偏离与合一,独撰,《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9.徐渭创作实践与“真我”理论的离合,独撰,《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0.“何不信之有”是否应改成“何信之有”,独撰,《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11.观其一节:徐渭尚简尚短的美学思想,独撰,《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2期。12.徐渭散文对秦汉派散文的超越,独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13.《葛兰西之前的霸权理论:克罗齐案例》,独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14.徐渭画论,独撰,《艺术百家》2006年第1期。15.明清徐渭散文研究述略,独撰,《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16.韩愈古文中的“骈文成分”,独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7.徐渭散文张力论,独撰,《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18.试论徐渭散文情感品质的尖锐性,独撰,《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9.唐宋散文对徐渭散文的影响——以韩愈、苏轼为例,独撰,《语文知识》2007第1期。20.试论徐渭散文情感的真实性,独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21.徐渭散文结构论,独撰,《三峡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2.李兆洛与合河康氏家塾刻书事迹考述,独撰,《东疆学刊》2007年第3期。23.徐渭为“公安派先驱”说质疑,独撰,《学术论坛》2007年第4期。24.论清代女诗人的地域分布——以《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所收诗人为例,第一作者(与曾献飞合撰),《海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5.从实用性到文学性:徐渭散文后期创作倾向的转变,《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26.科举背景下的明清教育及其对文学的负面影响,独撰,《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1期转载)。27.唐宋八大家选本在明清时期的衍生和流行,独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4期。28.唐宋八大家选本与明清文学教育的适配,独撰,《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29.唐宋八大家选本与明清文学教育格局的转变,独撰,《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30.《文选版刻年表》补正,独撰,《兰州学刊》2008年第10期。31.明代文选学衰落说质疑——以《文选》在明代的刊刻和流行为中心,独撰,《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32.明清文学选本对载道观的认同,独撰,《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33.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与《文选》的再度盛行,独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34.明清文学选本对载道观的反拨,独撰,《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4期。35.苏文选本在明清时期的刊刻和流行,独撰,《兰州学刊》2009年第7期。36.宋人对《文选》文学标准的发难及其影响,独撰,《学术论坛》2009年第7期。37.清代科举与《文选》接受,独撰,《求是学刊》2009年第6期。38.明人所辑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版本知见录,独撰,《兰州学刊》2010年第1期。39.明代举业教育中的苏文选本,独撰,《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40.顺应与反动:明清宗派语境中诗歌选本的衍生机制,独撰,《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期。41.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版本叙录》,独撰,《兰台世界》2010年第3期。42.清代江西刻书家黄秩模年谱,独撰,《南昌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43.清人所辑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本版本知见录,独撰,《兰州学刊》2010年第7期。44.家塾文学选本的文学教育本位,《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45.《国朝闺秀诗柳絮集》的地位和特色,《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46.唐宋八大家座次考论——以三十四种唐宋八大家选本为据,《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47.合法性与冠名权:明清时期关于“唐宋八大家”名称之争,《北方论丛》2012年第5期。48.唐宋八大家选本群的历史分期,《学术论坛》2012年第8期。49.简论明清学人对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的负面评价,《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

1、《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2、《“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3、《口述词学史研究构想》,陈水云、潘碧华主编《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唐宋卷),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2012年8月出版,国际书号:-02-4。4、《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6000字。5、《近代词学师承论》,《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6、《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词学范畴研究的回顾及宏观体系建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9、《叶申芗词学述论》,《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10、《叶申芗〈小庚词〉论略》,《词学》第二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11、《词人邓廷桢及其〈双砚斋词话〉》,《词学》第二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12、《地域性词派研究的新写法》,《词学》第二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13、《论吴世昌对王国维词学的“扬弃”》,《词学》第二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4、《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5、《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接受史解析》,《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16、《从花间词看晚唐五代女性闺中生活》,第一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17、《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析》,《文史知识》2010年第5期。18、《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19、《“词中杜甫”说总检讨》,《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20、《吴世昌词体观述评》,《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21、《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22、《论词体观念的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摘录。23、《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24、《“唐诗宋词”说评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5、《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26、《论明代的“花间热”》,《福建论坛》1997年增刊。27、《李清照〈词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8年8月版。28、《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诗学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9、《花间词风格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0、《宋词雅化规范化之宏观透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放翁隐逸词初探》,《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要。32、《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33、《论王世贞的词学观》,第一作者,《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6期。34、《“应歌”——花间词的原生态及其价值重估》,《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35、《鹿虔扆〈临江仙〉并非伤蜀亡之作》,《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6、《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2期。37、《词学研究的又一硕果──评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0年12月。38、《词学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书品 》2001年第4期。39、《评〈饮水词笺校〉》,《 书品 》2006年第1期。40、《后出转精 嘉惠学林——评周明初、叶晔合著〈全明词补编〉》,《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41、《唐宋词艺术的“总账式”研究——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读后》,《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42、《略论文学史的写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43、《清词中的离乱书写》,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行旅、离乱、贬谪与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大会报告。44、《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词学》第二十七辑,2012年6月。45、《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第一作者,《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46、《论欧阳修的词学观》,第一作者,《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47、《文天祥词综论》,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48、《论苏轼词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49、《读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文自修》1994年第5期。50、《历代词曲异同论总检讨》,第一作者,载《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版。51、《历代词曲异同论再检讨》,第一作者,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8年8月陕西榆林。52、《晚明散曲漫议》,《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53、《秦观词研究之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54、《刘永济〈词论〉对现代词学体系建构的贡献》,刘亮主编《第五届中国韵文学暨海南诗词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6月版。55、《辛弃疾研究之反思》,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编《词学新视野——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56、《孙维城著〈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第一作者,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57、《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文学文体,还是文化文体?——古代散文界说之总检讨》,《文史哲》201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5期转载6000字。2、《论晚明人的“小品”观》,《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3、《“宋文”为“一代之文学”说评议》,《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4、《“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录。5、《古代散文的“前理解”或遮蔽文学史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1日第6版《文学》。6、《从新发现的96通书简看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7、《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8、《论近代散文观念的新变与传统》,韩国《中国散文研究集刊》第1辑,2011年12月。9、《古代散文史撰写新构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0、《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遮蔽”问题——拜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心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11、《易学与晚明小品》,《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12、《明清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4期。13、《明清清言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11期。14、《明清的尺牍小品》,《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15、《明清的笔记小品》(上),《文史知识》2001年第3期。16、《明清的笔记小品》(下),《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17、《王晫和他的小品》,《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18、《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19、《韩愈〈毛颖传〉接受史述论》,第二作者,《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0、《吕祖谦〈入越录〉赏读》,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21、《明清游记概说》,《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4期22、《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23、《自然的“生命化”和“人格化”──易学与明清小品研究之一》,载《中国易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4、《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第二作者,《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2期。25、《“欧苏”散文合论评议》,第一作者,《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26、《欧阳修与蔡襄》:《福建论坛》1998年第4期。27、《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28、《现代小品笔法章法论》,《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9、《俞平伯散文理论的古典资源》,载黄科安主编《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30、《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载体——〈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评介》,《文艺报》2013年5月29日第2版《理论与争鸣》。31、《欧阳修〈秋声赋〉的传播与接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32、《论苏轼〈前赤壁赋〉的“跨体”传播与“跨国”传播》,《苏东坡研究》2014年第4期。33、《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34、《还原:学术的气度与品格》,第二作者,《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35、《朱熹论欧阳修》,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2期。36、《朱熹论苏轼散文》,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3期。 1、《古代文体价值论之再估价》,(香港)《文学论衡》总第24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14年6月版。2、《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3、《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4、《古代诗体界说之清理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5、《〈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6、《古诗十九首作者、作年问题再检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30日第6版《文学》。7、《谢灵运山水诗历代评价之再评价》,《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8、《古代文学研究要摒弃“唯文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B01版《文学》。9、《从斋名变更看陆游的心态历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2期。11、《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2、《长安——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第一作者,《长安学丛书·文学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13、《“诗从对面飞来”》,《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14、《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4期,4000字。15、《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作》,《学语文》,1993年第2期。16、《“一篇全在尾句”——唐宋诗词的结句艺术》,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2期。17、《苏轼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18、《宋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二作者,载《200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19、《严复〈王荆公诗〉批语辑录》,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版。20、《蔡襄写景纪游诗综论》,第二作者,林贻瑞主编《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21、《我与中国韵文学会的“缘分”》,《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2期。22、《读蔡厚示先生〈玉雪轩文论集〉》,《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之沟通》,(韩国)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第56辑, 2013年12月版。2、《重新认识和评价“乾嘉学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第6版《文学》。3、《“新子学”概念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8日B01版《文学》。4、《“新子学”界说之我见》,《诸子学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又载叶蓓卿编《“新子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5、《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6、《藏书家陆游》,《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7、《陆游的读书与治学》,《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8、《学者陆游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师承》,第一作者,《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9、《陆游与易学》,第一作者,张善文等主编《中国易学》(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10、《陆游三山故居修复中的斋居亭阁命名问题》,载《陆游与鉴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1、《再论陆游的“家风”》,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2、《陆游家世藏书、刻书与著书》,第二作者,《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3、《文天祥与汪元量》,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14、《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15、《多面神仙吕洞宾》,《文史知识》2001年第12期。16、《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第二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17、《吴芝瑛与秋瑾》,《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18、《竹与民俗文化》,笔名竺颂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1年第4期。19、《松文化散论》,笔名宋竹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2年第1期。20、《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21、《谈谈古代汉语词汇部分的学习》,《现代中文学刊》(原《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3期。22、《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知识》,笔名欧阳,《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3、《辨认异体字的现实意义》,《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4、《古今词义差异例谈》,《语文世界》2001年第5期。25、《胡适论鲁迅》,《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2期,1991年9月。26、《鲁迅对家教问题的论述》,《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5期,1994年12月。27、《陶行知论家庭教育》,第二作者,《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28、《智慧老人蔡厚示先生》,《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4期。

绍兴文理学院期刊

选择清华大学比较好,因为清华大学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下面是绍兴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的各方面对比介绍:

一、师资力量:

1、绍兴文理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共有教职工1564人,其中专任教师1018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475人、博士学位的376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

2、清华大学:

学校有教师3485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1743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381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648人。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51名。

二、科研平台:

1、绍兴文理学院:

绍兴文理学院共有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5个。

2、清华大学:

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421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60个,学校自主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1个,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0个。

三、科研成果:

1、绍兴文理学院:

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70项,其中国家级15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30项,在SCI、SSCI、EI、ISTP等四大收录以及一级期刊以上发表论文1034篇,出版学术专著104部。

2、清华大学:

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2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4项,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基础研究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校立项604项,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项目201项。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绍兴文理学院、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的院校的代码是10349。

学院简介

绍兴文理学院(Shaoxing University)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是一所由绍兴市人民政府举办,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普通制综合性高等院校,2013年8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1月,被确定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

绍兴文理学院组建于1996年,由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与原绍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此后绍兴卫生学校、上虞师范学校和绍兴建工中专等学校相继并入;其前身可以追溯至1909年(清宣统元年)创立的山会初级师范学堂,2006年启动筹建绍兴大学工作;2019年浙江省教育厅公示公告绍兴文理学院申请更名为绍兴大学。

截至2022年2月,绍兴文理学院共拥有本部(风则江、南山)、兰亭、上虞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亩;下设16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开设本科专业63个,高职专科专业5个;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共有教职工1800余人,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万余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6月,绍兴文理学院设有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信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商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上虞分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以及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开设本科专业62个,高职专科专业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6月,绍兴文理学院共有教职工1564人,其中专任教师1018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475人、博士学位的376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资助、培养人员47人,浙江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C类项目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0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7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绍兴文理学院共拥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8个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6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6月,绍兴文理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浙江省重点专业,10个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个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10个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个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2门浙江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本科),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建设课。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纺织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汉语言文学、纺织工程

浙江省重点专业(3个):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

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10个):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会计学、小学教育、纺织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护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2个):汉语言文学、纺织工程

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0个):书法学、自动化、土木工程、轻化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酿酒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1个):汉语言文学

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生物、电工电子、物理、化学、经济与管理、电子科学与信息、机械工程、医学、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6月,2005年以来,绍兴文理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其中1项为第二完成单位)、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多校联动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与实践》(2009年,第二完成单位)、《“四位一体”现代化书法教学新型平台的创建与实践》。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6月,绍兴文理学院共有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5个;拥有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合作)1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6月,近五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70项,其中国家级15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30项,在SCI、SSCI、EI、ISTP等四大收录以及一级期刊以上发表论文1034篇,出版学术专著104部。

对外交流

截至2021年6月,绍兴文理学院共与美国、德国、法国、奥地利、丹麦、日本、韩国等国的高校建立了48个交流合作项目,与港台高校建立了11个交流合作项目。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6月,绍兴文理学院图书馆共拥有馆藏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约114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期刊万册,资料数据库47个。该馆主要收藏有中、英文等文种的专业文献,基本覆盖了全校各学科、专业,尤其以政治、法律、经济、教育、英语、文学、美术、历史、医学、计算机、工业技术等文献收藏最为丰富,已形成文学、理学、工学、医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兼容、多学科并重、多载体的馆藏体系,具有较完整的中外文文献资源的馆藏特色。同时,也收集了大量地方志、家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古籍,并收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等古籍珍藏本和《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益世报》、《晨报》等近现代报刊影印本。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是副厅(地)级别的期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金猴献瑞,吉星临门。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网址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好发的,很正规《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为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稿周期,更好地为作者、读者服务,本刊近期将启用网上投稿系统。热诚欢迎校内外学者踊跃投稿。1.请网上投稿,网址为:请按照我编辑部提供的模板对您的文章(word格式)进行排版。并提供打印稿一份(请在稿件首页签名并注明投稿日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好发的,很正规《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为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稿周期,更好地为作者、读者服务,本刊近期将启用网上投稿系统。热诚欢迎校内外学者踊跃投稿

本刊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等基础学科和技术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重视“特色”建设,以“特色”立刊,以“思想性、学术性、地方性”为办刊宗旨。社会科学所设“越文化研究”、“鲁迅研究”、“绍兴发展战略论坛”等专题栏目反映了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

绍兴文理学院论文格式

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 论文关键词:创新精神;人文教育;自主学习能力 论文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重视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是英语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学习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效果,所以基础阶段的教学受到格外的重视。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学生基础阶段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强调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第二,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第三,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从目前来看,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还不尽如人意,出现了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现在教师对人文素质的敏感度不够,不能就教材内容深入探讨人文思想,学生只学到了表面的词汇知识和语言知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2008年于上海召开的一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修班的研讨会上,知名学者何兆熊教授多次强调“语言能力和语言修养并重”是提高语言技能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用社会现实来解决书本中的疑惑,用书本知识解释现实社会的难题,将学生培养成思考型的学习者,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在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是人们在实践中体现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切实落实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有的学生受知识、年龄等的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愿意质疑。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在课堂上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既得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上或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果我们将这五项技能细分的话,说、写、译是语言的输出行为,而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行为。听、读能力的训练固然在语言学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终极目标,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获得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诱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从各个小组中推荐出一名学生阐述观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督促了学生必须积极思考。 三、转变教学理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程晓堂教授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一般说来,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如下几个因素:第一,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没有了往日的紧张,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能轻松地度过大学生活,因而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第二,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英语课堂上一味地说教,不能就事论事地创造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依赖性,会扼杀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不利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三,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满足于表面知识的获得,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也影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使学生通过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得以实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积极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撑,需要教师学生的理念的转变,还需要完善该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参与教育的各方积极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ampbell,C.&Kryszewska, TeachingM].Oxford:OUP. [2]Hadfield, Dynamics[M].Oxford:OUP. [3]Heloc,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6]张欢.英语专业教学中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与交叉[J].惠州学院学报,2010,(2). [7]裘燕萍.专业基础英语课教学的理念与方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2). [8]林格.自主学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绍兴文理学院招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有三种类型:高中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学制为5年、高中起点升专科学制为年、专科起点升本科学制为年。对于绍兴文理学院成人高考本科学历学位证的获取,一般需要达到以下要求:1.英语成绩达标(本科在读期间通过学位英语考试),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学位英语目前大部分省份都是统一考试,个别省份取消学位英语,由报考院校单独组织考试。2.课程达标,学位课程一般每个专业都是三门课程,学位课程的成绩一般要求是单科成绩不低于75分,平均分达到80分,不过学位课程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3.论文(普通本科院校其实对论文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字数达标、格式正确即可)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学位证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总体而言,学位的申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努力还是可以拿到的,拿到之后对你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另外,2023年绍兴文理学院成人高考预报名已经开启,有意向的朋友们也可以来点击底部官网报名咨询。我们在线做出专业的解答,为你保驾护航,让你在提升学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绍兴文理学院自考成考社会报名入口:

绍兴文理学院投稿邮箱

诸暨卫校联系方式:

电话:(校办) (招生办)

学校地址:浙江省诸暨市陶朱南路6号    邮编:311800

学校邮箱:(校办)

学校网址:绍兴护士学校

诸暨卫校全称为“诸暨卫生学校”,学校于2004年11月,更名为“绍兴护士学校”, 成为当时浙江省唯一一所国家级全日制护士学校。

学校创建于1958年,坐落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越国古都、西施故里——诸暨市。老校区占地面积为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建有3291平方米的护理教学实验大楼、2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图书馆藏书万册。学校设有30个多媒体教室,30个护理教学实验室。

扩展资料:

绍兴护士学校(原诸暨卫校)简介:

绍兴护士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一级中等职业学校、省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护理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省级骨干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国家级护理实训基地。

学校先后评为绍兴市级文明单位、绍兴市文明学校、绍兴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绍兴市治安安全单位、绍兴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创新型院校等。

学校坐落在诸暨市,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面向全省招生,现在校全日制学生2500人。2019年8月,学校将整体搬入新校区。

学校设有护理、助产专业。学制有三年制普通中专和与高校合作开办的五年制大专,2019年与绍兴文理学院联合开设“中本一体化”七年制本科护理。

学校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学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在99%以上,居全国同类学校前列。自从参加浙江省单独考试(医学护理类单考单招)以来,学生参加高考的本科上线人数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2017年四名学生成绩位列全省前十名,并囊括全省状元榜眼;2018年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100人,本科上线率达60%,总上线率高达99%。

2019年,学校面向全省招收 “中本一体化”七年制本科护理、五年制高职护理、助产和普通中专护理学生。

诸暨卫校历史沿革:

1958年,学校创建。

1984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绍兴职工中等卫生学校”。

2002年,升格为面向全省招生的全日制普通中等卫生学校,定名为“诸暨卫生学校”。

2004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命名为省一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加强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004年11月,学校更名为绍兴护士学校, 成为浙江省唯一一所国家级全日制护士学校。

2008年11月,护理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2009年10月,护理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示范专业(浙江省首批评定)。

2011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12年,学校经省教厅评估,再次认定为省一级中等职业学校。

2013年,护理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骨干专业。

201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017年,成功申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三名”工程中的大师工作室和优势特色专业,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方案成全省模板和标杆。

2019年8月,学校整体搬入三都新校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绍兴护校

绍兴护校官网——学校简介

75%。绍兴文理学院在2022年考编人数为210人,考编成功人员有157人,考编率平均在75%,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绍兴文理学院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全日制综合性高等院校。

一.活动宗旨1.推动全国高校文学发展,繁荣文学创作,推出文学新人。2.力争出版一套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现状的权威文学作品年度选集,使之成为具有学术价值、史料价值的中国高校文学史。二.组织构成人民文学杂志社包商银行微型小说杂志社承办单位:北京神州书媒国际广告有限公司支持单位:全国各高校文学社团(略)三.活动内容及形式1.活动按年度举办,首期连续举办10年(届)。2.通过文学作品征集、评奖等活动,激发大学生高昂的文学创作热情,发现并推出文学新人。3.召开新闻发布会、颁奖会,向社会宣传活动成果,引发社会各方对大学生文学创作的评价与关注。4.按年度编辑、出版《中国高校年度文学作品排行榜》,如《2010’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诗歌卷(散文卷、小说卷)》,收录每年度的全部获奖作品,由3位了解并参与活动的权威文学专家为作品集分别作序,概述本年度全国高校诗歌、散文、小说创作状况。作品集由漓江出版社列入品牌“中国年度选本系列”分三卷正式出版发行,同时由主办单位购买9000册图书向各高校图书室、文学社团捐赠,扩大活动影响。四.征文要求1.征文体裁:诗歌、散文、小说(含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2.作者必须是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3.作品题材、风格、内容不限。4.作品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抄袭作品,取消评奖资格,收回奖金,并予以通报。五.征文截止时间本届征文从即日起至2010年10月31日止。2010年12月底之前颁奖。2011年1月《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出版发行。六.评选程序全部作品经文学编辑筛选后,隐去姓名,编号后由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资深编辑组成评委会,投票评出奖次。七.奖项设置及其他 1.征文设一等奖3名,奖金各10000元;二等奖9名,奖金各5000元;三等奖15名,奖金各2000元;优秀奖90名,奖金各500元;入选奖若干,颁发证书及奖品。2.所有获奖作品均被收入《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诗歌卷、散文卷、小说卷),并致稿酬及样书。3.为奖励各高校团委、学生会、文学社的参与,特设组织奖20名,奖金各500元。同时,主办单位还将向重点参与本次活动的高校团委、学生会、文学社分别赠送《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4.积极参与本次活动的高校文学社团(包括社长和主要成员)将被作为支持单位。八.投稿方式及说明1.文稿请寄:100123 北京市朝阳区青年汇佳园102号楼1031室3.投稿即意味着同意作品被收入《中国高校文学作品排行榜》,并由漓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作家网 人民文学杂志社 包商银行 漓江出版社 微型小说杂志社2010年 获奖名单一等奖(3名)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诗歌) 杨 康(重庆理工大学)萧关情(散文) 景风华(中国人民大学)千秋岁(小说) 陈欣瑶(北京大学)二等奖(9名)轻或重(诗歌) 林宗龙(福建漳州师范学院)岁月及其他(诗歌) 闫志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词:一种诉说(诗歌) 徐 豪(大连外国语学院)羊的眼(散文) 王灏然(西安培华学院)九九不重阳(散文) 周景耀(清华大学)普雅的等待(散文) 王 静(延安大学)幻灭(小说) 梁 熠(厦门大学)猪的大逃亡(小说) 鲁博林(北京师范大学)鬼压床(小说) 高 帅(同济大学)三等奖(15名)脊背上的花(诗歌) 苏笑嫣(北京工商大学)世上的光(诗歌) 易 翔(东北师范大学)坐在命运的座椅上(诗歌) 李 唐(北京联合大学)我的温暖的崖(诗歌) 聂 权(山西大学)手卷书(诗歌) 褚平川(河南工业大学)秒速5厘米(散文) 王 娟(安徽大学)高速的村庄(散文) 琚建波(云南楚雄师范学院)上海的弄堂风情(散文) 潘文惠(南昌航空大学)山(散文) 张炎佳(山东女子学院)小窗幽记(散文) 许晓婷(华侨大学)小庄呼声(小说) 阿 流(河南师范大学)我矮小精悍(小说) 杨小康(黑龙江大学)广陵散(小说) 陈浩文(福建师范大学)十月菊花(小说) 费 祎(北京大学)马贼(小说) 夏 超(天津大学)优秀奖(90名)1.诗歌(30名)侯加阳(山东泰山学院) 若 非(贵州民族学院) 周华襄(广东培正学院)李金福(西南大学) 谈 骁(湖北大学) 包文平(甘肃河西学院)任振鑫(兰州大学) 谭 笑(中央民族大学) 任佳勇(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刘双隆(兰州大学) 吴英文(中南大学) 施瑞涛(浙江温州大学)潘云贵(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 巴雷河(广西河池学院) 旱 子(兰州大学)田 驰(复旦大学) 千 岛(中央民族大学) 宋 溟(清华大学)祥 子(兰州大学) 杨效苏(中国传媒大学) 高 权(延安大学)弋 戈(中央民族大学) 赵 团(兰州大学) 杨 枫(河南师范大学)李付金(海南师范大学) 姚良良(河南省平顶山学院) 丁 扬(北京外国语大学)徐 钺(北京大学) 王伟均(深圳大学) 赵家鹏(云南师范大学)2.散文(30名)马 磊(安徽阜阳科技职业学院)吴姝雅(浙江师范大学) 亓林华(中国石油大学)张 帆(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学院)陈 斐(中国人民大学) 周 兴(江西师范大学)刘文倩(安徽大学) 魏 丹(江西师范大学) 曹代清(北京师范大学)周玉萍(安徽大学) 李金福(西南大学) 谭思梅(延安大学)林 哲(天津大学) 李愿龙(云南师范大学) 黄琬丽(厦门大学)傅小玉(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谢云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梁学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黄世华(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 马一尘(首都师范大学) 谭曙东(湖南工学院)李 超(太原市中北大学) 殷映月(湖南省吉首大学) 张吕坤(广西师范大学)满国威(中国农业大学) 张鹏伟(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 赵海涛(中山大学)周 怿(中国人民大学) 张佳威(深圳大学) 辜妤洁(四川师范大学) 3.小说(30名)吴佳佳(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 胡 浩(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 姜睁峥(成都理工大学)魏 丹(江西师范大学) 帅泽兵(同济大学) 方 杰(南昌航空大学)苏 锐(山东大学) 何桂叶(广西师范大学) 王苏辛(成都理工大学)张庭场(中国农业大学) 胡姚雨(南京师范大学) 崔秀霞(中国人民大学)巩述林(安徽大学) 李君茜(南京工程学院) 许瑜敏(广西师范大学)冯桂平(西安科技大学) 张 波(安徽新华学院) 蔡瑞龙(北京化工大学)任振鑫(兰州大学) 邹 涛(济南大学) 侯会会(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刘瑞琳(吉林农业大学) 田 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雷 彬(天水师范学院)许溯阳(南京大学) 周梦娜(福州大学) 朴 婕(北京大学)王佳子(北京林业大学) 吕思静(中央民族大学) 张金彪(福州大学)组织奖(20名)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清华大学:清华文学社中国人民大学:中文新世纪北京师范大学:五四文学社对外经贸大学:沃野文学社中央民族大学:朱贝骨诗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碧桐文学社兰州大学:五泉文学社北京人文大学:起点文学社中国石油大学:新生文学社重庆理工大学:《天汉诗歌》编辑部浙江海洋学院:红枫文学社延安大学:路遥文学社广东省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星湖文学社河南城建学院:碧野文学社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汇文苑文学社内蒙古师范大学:拓荒文学社山东大学:九月文学社贵州民族学院:黔风文学社云南楚雄师范学院:楚韵文学社部分获奖散文在《光明日报》发表《光明日报》2011年1月7日以“大学生专版”的方式刊发了“第一届‘包商银行杯’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集、评奖、出版活动”中评出的获奖作品。作品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景风华的《萧关情》、云南楚雄师范学院琚建波的《高速的村庄》、华侨大学许晓婷的《小窗幽记》、浙江师范大学吴姝雅的《几度景深》等4篇散文作品。这是《光明日报》首次以“专版”方式推出大学生文学作品。评委名单小说评委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贾平凹: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阿 来: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邱华栋:《人民文学》主编助理凌鼎年: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文学报·手机报》执行主编张 者:重庆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散文评委肖复兴:原《人民文学》副主编冯秋子:《诗刊》副主编韩小蕙:《光明日报》副刊主编、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周晓枫:《十月》副主编庞俭克:漓江出版社副总编陆 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洪 烛: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诗歌评委韩作荣:原《人民文学》主编商 震:《人民文学》副主编林 莽:《诗刊》编委、原《诗刊》编辑部主任冰 峰:作家网总编、《微型小说》主编、人民文学创作培训学校副校长刘立云:原《解放军文艺》主编、解放军出版社文艺图书编辑部主任臧 棣: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第一批参与活动的32个文学社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清华大学:清华文学社中国人民大学:中文新世纪北京师范大学:五四文学社首都师范大学:唳天文学社北京外国语大学:言心文学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碧桐文学社北京邮电大学:今周报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如是文学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吟风文学社北京工商大学:读书协会北京理工大学:倾向文学社中国交通大学:馥思文学社北京体育大学:卓越文化社中国传媒大学:青果文学社中国农业大学:挚友社中国政法大学:峥嵘报社北京林业大学:仙人掌文学社北京林业大学:方舟文学社北京林业大学:绿韵文学社外交学院:青年杂志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葵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朝露文学社对外经贸大学:沃野文学社中央民族大学:同尘文学联盟中国石油大学:新生文学社北京中医药大学:翱翔文学社北京工业大学:宏文学会北京物资学院:向日葵文学社北京人文大学:起点文学社北京印刷学院:跨越杂志社中华女子学院:犀牛角文学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