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网格化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4:44:38

网格化城市管理论文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收获了不少成绩,是时候仔细的写一份 工作 总结 了。可是怎样写工作总结才能出彩呢?下面是我精心给大家整理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希望大家喜欢!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1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社区原有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管理需要,不能承载新形势下群众需求。为正确引导群众理性化表达诉求,为多样化的群众需求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基础,以“民主自治”为主线,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水平,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就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夯实基础,为网格化管理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1、建章立制。

我镇以社区职责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了镇政府(每周)、社区(召集小组长)(每周)、协管员(每天)例会制,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民情收集和公示制度,居民议事代表制,社区对协管员的考核制度等,以完善的 规章制度 ,为确保网格化管理顺利施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摸清家底。网格化管理实际上就是精细化管理,要做到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社区的管理目的,人口信息不清是制约精细化管理的瓶颈。从__年开始,我镇各社区全面开展辖区内人口信息摸底工作,建网格、建立人口信息册、人口定位图,最终实现基本群体,特殊群体,流动群体三项详实信息入库工作。以详实的基础信息,为网格化管理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3、组建队伍。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畅通社情民意 渠道 ,社区综合协管员是关键因素,通过群众推荐、社区考察、岗前培训等方式成立了一支能胜任日常协管工作的高素质协管员队伍。

二、注重实效,用“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1、网格化管理的运转方式。形成社区整体一张网,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力求做到:集中管理,条款结合,延伸服务,一岗多责,一员多能。最终形成三级联动管理机制。三级即

(1)综合服务管理站(社区服务中心);

(2)综合服务管理网格(分片管理);

(3)院落居民自治小组(具体到院落)。要求综合服务协管员做到天天下院落,情况全掌握,门外一把抓,回来再分家。

2、实行三定一包责任制。定人即确定综合服务管理员,定责即明确,细化的社区工作职责,定岗即明确综合服务协管员所在的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信访代理员等7个岗位和应负的职责。一包即包片,由综合服务协管员负责自己所在责任区的所有民情事务,能处则处,不能办理则逐级上报。

3、创新社区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1)上下调节:在人民调解网格构建上,形成“站、片、院”三级联动,有利于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将矛盾解决在院落中;

(2)是“分流”调解,协管员在院落调解→社区调解→镇调解中心;

(3)是联动调解,法院、法律工作者、社区民警明确专人,积极参与调解,形成社区矛盾化解的多方支持、联动调解新格局。通过网格化服务,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个性化服务活动,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引导群众更理性化地表达诉求,进一步深化居民自治,培养群众主人翁意识,在社区干部和协管员的努力下,做到邻里友爱、邻里守望、邻里互助,达到邻里和睦,最终实现大和谐、同快乐的目标。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2

一年来,以实现上地“平安、绿色、畅通、健康、文明、和谐”为目标,以“高起点谋划全方位推进”为思路,全面构建“明智建设,睿智管理,仁智服务”的智能化社会管理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上地街道“智慧网格”,真正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更好地与城市运行结合起来,把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让群众生活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让城市运行更有序。

目前,街道正在按照《__街道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实施》、《__区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导则》和《__区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社会管理用户手册》努力打造“更清晰地掌握情况、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更迅速地处置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运行机制,遵循“六项原则”全方位稳步推进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下面就此项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街道网格化建设的进展情况

__街道网格化建设定位于“智慧网格”,即: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打造动态化智慧网格,实现智能化社会管理,凸显“小网格,大服务”,从而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社区服务无缝隙,实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难事不出街道。在顺利完成宣传部署和试运行以来,目前街道网格化建设正稳步迈入巩固提高阶段。

1、制度保障,试点推进

6月初,__街道分别召开街道网格化工作部署会、工作推进会,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街道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 实施方案 ,明确职责,形成了全员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的局面。

(1)成立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分中心

依据区三级网格化建设体系,在整合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城管监督分中心、群众事务呼叫分中心等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和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分中心,下设办公室及社会稳定、安全检查、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地区发展、党群、绩效考核和综合保障十大工作组并明确了相应职责和制度。

(2)确定__社区为街道网格化建设试点

8月1日,__街道召开网格化工作推进会。会上确定了__社区为街道网格化建设试点,重新组建由街道社区建设科牵头的上地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分中心办公室,成员重点由街道社区建设科、行政办公室、综治部、城管科、公安分局、社区等相关人员组成。会上,街道x主任不仅详细介绍了网格化建设工作的背景、意义、意见,并就如何推进工作确定了每两周汇报等网格化建设相关制度。

2、试点运行,具体落实

工作推进会以后,街道分中心办公室成员立即下沉到__社区试点,按照《__街道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实施方案》和《__区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导则》,重点对__网格试点人、地、物、事、组织进行全方位细致梳理。

(1)具体分解__网格试点十大项工作内容

街道分中心办公室成员在深入了解、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完成了《__街道网格化试点__社区网格管理示意图》,具体包括六大项:一是网格力量,分为基础日常力量人员和社会参与力量人员。二是管理对象。三是服务对象。四是门前三包。五是出租房屋。六是重要设施,分为基础设施、环境设施、便民设施、区外设施等工作内容。《海淀区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导则》下发以后,办公室成员再次对照试点进行梳理,重点分解了十大项工作内容,即:掌握基础数据、反映群众诉求、提供社会服务、管理实有人口、协调城市运行、维护治安秩序、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矫正帮教、指导 安全生产 、引导社会参与。

(2)召开街道网格化建设阶段性工作汇报会

街道曾先后参观__等街道网格化建设 经验 。8月16日,街道分中心成员在__副主任的带领下到__街道实地考察,并于17日召开__街道网格化建设阶段性工作汇报会。会上,街道__主任针对试点工作提出了街道网格化建设工作要遵循“五个结合”,即:网格化建设要与本部门日常工作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创建国家文明城区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加强基层党建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五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已被区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第10期简报以“上地街道‘五个结合’进一步推进网格化建设工作”为题进行了报道。

(3)迎接区网格化建设工作监督组视导工作

8月23日,街道迎接区网格化建设工作监督组到街道视导工作。首先__副主任采用沙盘形式介绍了辖区十二个网格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及工作推进情况。在__网格试点实地调研汇报中,监督组对街道网格化推进工作予以高度认可并提出__街道网格化建设工作应定位于不是试点的试点。以此为契机,办公室成员认真领悟并逐步完善检查组提出的改进意见。

3、试点成果,全面推进

(一)完成街道“三级网格五级管理”框架模式

9月初,街道分中心办公室依据《__区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导则》,结合__经验,按照完整覆盖、便于服务管理、无缝衔接的原则,街道完成了__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三级网格五级管理”的框架模式,即:区级一级网格(中心)、街道二级网格(分中心)、社区三级网格(12个),同时根据社区实际我们还进一步深化完成了56个网格单元内142个自治小组力量的充实和组建。

(二)完成街道网格单元电子示意图划分

街道分中心办公室没有受控于系统局限,先期于区里依托《__街道网格化试点__社区网格单元划分示意图》完成了12个社区网格的56个网格单元划分并绘制了街道层面的电子示意图,目前正在筹备各社区网格化办公室布置,并初步设想调整建立街道网格沙盘。

(三)完成街道“四种”网格力量公示下沉

10月底街道已经对区委办局、街道职能科室和协管员和社会力量三级下沉力量统一制作了高质量的标准展板进行公示。通过科学四至划分网格,同时建立了领导包片制度,明确了各社区主任担任格长,并按照区委办局、街道职能科室、社会力量和社区组织下沉了三级网格力量和街道网格化10大工作组人员,至此基本上完成了__社区试点的事项梳理和事件模拟处置工作,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街道网格化运行的基本情况

1、具体指导,全员培训

9月13日,街道结合__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培训会要求积极开展上地街道“智慧海淀·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使用培训会。机关全体干部、委办局和社区相关工作人员150余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组织部还纳入了20___年机关干部培训学时。最后,技术人员又采用互动的方式实操培训了各社区网格管理员和工作组信息员,为9月17日全区试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2、掌握系统,实践操作

为便于具体工作人员快速、熟练、准确地系统操作,在培训的基础上,工作将培训指导手册、PPT、视频等相关资料发布街道网格化工作邮箱,便于大家随时阅读熟悉。目前,街道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社区网格格长已经比较熟悉系统登录、走访日志、社情民情、短信平台的基本操作,对于事件上报等相关流程也基本掌握。目前街道分中心已经依托短信平台常态化开展信息发布、实际指导、会务通知等网格化相关工作。

3、以会代训,常抓不懈

(一)形成常态具体培训指导机制

9月19日和10月19日,在街道社区主任工作例会上,工作组分别就街道网格试运行情况、如何发挥网格管理员的作用、走访日志、社情民意和事件上报等相关事宜做了具体培训指导,会上还专门下发了__网格走访日志范本,网格邮箱内转发了树村网格工作信息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目前,以会代训已成为我街道常态具体培训指导机制。

(二)形成“七步”闭环流程和“三级”循环机制

目前街道依据系统功能设置建立起包括信息采集、立案受理、分类派遣、任务处理、核查反馈、结案归档、综合评价七个环节的问题处置闭环工作流程和社区网格内部“微循环”、街道“小循环”、区级“大循环”的平台运行和问题解决机制。目前,街道层面已经陆续接到社区网格的各种事件上报,分中心通过及时批转给各个工作组处理结案。通过试运行,目前街道大多数社区网格在“微循环”处理机制上发挥了很好的自治作用。

4、多元整合,彰显实效

按照“抓好试点,全面推进”的工作要求,分中心办公室依托街道城管、综治、劳动等相关部门原有的网格化管理方式,积极沟通整合资源实现综合管理新模式,力争把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治安防控、矛盾排查调处、城市综合执法、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实有人口服务管理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目前已取得了实效。

以下三个案例是我街道在实际运行中的整合应用,很值得借鉴:

(1)专项活动网格特色化

例如劳动监察科利用网格管理积极推进新筹建的__科技园社区“劳动用工规范一条街”建设。通过本年度“一条街”工作,使规范区域内的企业 劳动合同 签订率达到了100%,单位均能按月支付工资并执行__市最低工资标准,100%的用工单位建立了劳动用工规章制度,100%的用工单位为员工缴纳了社会 保险 。以此为鉴,我们觉得街道各职能部门的专项工作可以依托网格管理实现特色化建设,例如通过支部建在网格上,扩大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覆盖面,逐步形成一网格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的党建亮点。

(2)重点区域网格专治化

再如十八安保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街道综治部门不仅按照社区网格为志愿者配备活动座椅、T恤和雨伞,同时利用网格加大了对区级挂帐重点地区上地城铁站周边整治工作,着力解决黑车、黑摩的非法营运、自行车停放混乱等现实问题。这种对重点区域实施网格化阵地管控,可以实现处处布防,可以形成地区人、地、物、事、组织“格格管控”无缝隙、无盲点。

(3)常规工作网格常态化

例如对于小 广告 等城市顽疾,街道一直苦于监管盲区较多,城管部门在网格化管理中与“门前三包”有效对接,可以实现时时处处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不仅可以消除一些公共绿地建设死角,及时清运垃圾渣土,同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营造一个安心整洁舒适的环境。

三、推进网格化建设工作实际问题和设想

(一)系统基本情况

街道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网格化系统要依托政府OA网络运行,各社区的系统运行设备和网络环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目前分中心已经协调行政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得到解决。随着街道社区规模和辖区不断变化调整,系统试行之初,街道12个社区网格仅有__社区可以实名登录系统进行相关操作,通过沟通,11月初其他11个社区网格已经基本能够正常登录系统。

(二)基本运行状况

现在街道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社区网格格长已经比较熟悉系统登录、走访日志、社情民情、短信平台的基本操作,对于事件上报等相关流程也基本掌握。目前街道分中心已经依托短信平台常态化开展信息发布、实际指导、会务通知等网格化相关工作。12月4日,__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会上通报我街道社区民情上报57条,排全区第四位,走访日志上报157条,排全区第三位,两项总排全区第四位。截至12月15日,我街道社区民情上报73条,走访日志上报182条。

(三)基本运行思考

就目前情况而言,如何发挥地区物联网的优势,整合街道城管、综治、劳动等相关部门原有的`网格化管理方式和目前12个网格对接是当前街道网格化有效运行的一个现实模式,同时当前需要解决的还有如何提高各层面下沉力量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积极有效地对接基层网格员和10大工作组是进一步推进工作运行的基本保障。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3

紧张而有序的一年又要过去了,忙碌的一年里,在领导及各位同事的帮忙下,我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为了今后更好地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本人就20__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用心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服从领导安排、团结同志、工作任劳任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网络管理工作方面,一是及时对本办电脑软件、硬件、邮件、网络、打印机的维护。尽可能的降低设备使用故障率,在电脑出现故障的时候,做到及时解决。二是对本办每台电脑安装防病毒软件,避免了病毒在办局域网内自我复制相互传播,占用局域网的网络资源,甚至使得系统崩溃,丢失硬盘的重要资料等各种危害,并及时的对软件进行升级,定期的清除隔离病毒的文件夹。三是及时对系统补丁进行更新,防止了病毒透过系统漏洞进行的破坏和攻击。四是对交换机、路由等网络硬件设备的维护,屏蔽中心不用的端口,安全设置等,保证本办所有电脑的安全正常工作,优化路由运行速度,节约带宽,提高上网的速度化和稳定化,使我们上网的速度大大提高,保证网络顺畅。

信访工作方面,我用心参与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热情地与信访人沟通,做好接访登记及交办工作,并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的 方法 ,帮忙信访人解决生活困难问题。还协助夏主任做好接访科的其他工作。本年度我还参与了接访大厅的装修工程,一是全程跟踪大厅建设,二是按照领导安排做好办公用品的采购、登记等工作,三是做好本办网络布线、电话安装、音响调试、大厅显示屏启用等工作。

近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从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我也认识到自己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等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地把工作做好!努力工作,快乐生活!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4

本人长期担任学校的网络管理员,热爱本职工作,自觉钻研业务,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程序和要求做好有关装备的管理工作。比较熟悉各种电教设备的性能、原理和使用方法,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平时能认真做好电教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本人为做好工作而努力奋斗,回顾自己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主动地做好小学网站的建设工作,自觉钻研业务,发挥网站为 教育 教学服务的功能。

本人为了做好小学的网站建设工作,一方面努力学习网站建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努力学习各科的教学内容,力争对各科教学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本人上传了多篇具有时代气息、具有教学参考价值的 文章 、课件等。做到了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有时为了做好网站建设,工作到深夜。

二、积极参与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认真做好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本人积极参与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积极参与教育装备管理应用的研究。掌握设施设备的科学管理方法。本学期本人撰写的关于电教装备方面的论文获山东省教科所三等奖。同时根据学校教学计划,能够配合任课教师安排好设施、设备的使用,并能听取意见改进工作。电教室是老师上课最活跃的地方,教师利用电教室上课的积极性很高,不管有多忙本人做到了及时开、及时关。认真做好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为了保证设备的完好性还教给有关老师使用的方法。本人不管多忙,也都做到了及时开、及时关,不忘上锁,做好专用室的防火、防盗、防雷、防触电工作。

三、做好电教资料的发放和回收工作

开学初,及时发放有关教学方面的电教资料。让老师们用现有的电教设备进行教学。学校的所有电教器材全部有效地用于教学,本人教会了有关老师怎样使用、维护、保管电教器材等。录音机等电教设备做到了发放。在期末及时回收各种电教资料,做到开学初发放多少,期末回收多少。做到有记载、有签字,帐目清晰。

四、努力做好电教室的财产保护和清洁打扫工作

在开放期间也密切关注电教设备的运行情况,教给有关教师的使用方法,不使器材有损坏。本人不管多忙,也都做到了及时开、及时关,不忘上锁,做好专用室的防火、防盗、防雷、防触电工作。另外,积极做好电教室的卫生工作,做到勤打扫、勤整理。总结过去,面对未来。本人深感自己急需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本人将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5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好!

我自 入职 至今已经1年多了,在这1年多里,我个人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的经验,从经历的每件事中去总结工作经验,学习并适应工作环境,考虑在我的工作中能够有一个新的工作创新,这是我个人成长中的一段宝贵经验。回顾这一年我个人的工作情况,特别是刚刚进入这个工作环境的时候,说起来还真的有点不习惯,不过真的让我感觉收获很多,我在提高自己思想觉悟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知识框架的稳固和完善,已经在今年11月份参加了工信部培训中心办的“网络安全工程师”高级培训班,以此来完善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现获得全国网络安全工程师执业技能认证证书。

本岗位目前主要有二大项主要工作内容:其一,计算机、打印机、网络及办公设备护管理方面;其二,中心使用的各种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现对前期工作作如下总结和计划:

一、计算机、打印机、网络及办公设备护管理方面

工作内容:此项工作主要包括中心计算机硬件的维护、管理,并保证中心计算机及相关网络产品的正常工作,中心计算机上软件的安装及维护,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防治机器及整个网络被病毒攻击,以及中心计算机相关产品,例如打印机,复印机的日常故障维护及共享设置等。

中心目前一共近70台电脑,其中有60台品牌机,10台兼容机。主要的故障有:硬件故障,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故障等。因兼容机皆是20__年至20__年出产的,很多机器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硬件老化过快,或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文件,系统文件也有部分受到损坏,从而导致系统崩溃,重装系统,另外有一些属网络故障,线路问题等。打印机方面因生产需要,过量使用打印机难免造成硬件损坏,打印机寿命缩短,这也是今年中心购买品牌电脑、打印机数目较大的重要原因。且中心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管理情况较为混乱,另外,计算机管理也没有成文的管理制度,机器的配置较为混乱,所以我们对中心所有计算机都进行了详细的配置登记,并把每台机器责任到人,并重新整理线路,配置网络拓扑图,现中心网络运行良好!

二、中心使用的各种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中心维护的系统有:食堂消费系统,职业病体检信息管理系统。为了避免找零钱带来的不方便和现金交易交叉感染的卫生问题,今年中心购置食堂消费系统。既方便消费,又方便管理统计和管理消费情况,实现消费数据的采集统计信息过程自动化。职业病体检信息管理系统是中心重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及时维护,及时和相关科室沟通针对体检信息管理系统上的漏洞和不足进行升级。

三、20__年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目前中心使用的各种系统软件使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会努力学习。

2、有时工作事情太多做事有头没尾,对工作按排不合理,没有主次之份。有时性子太急燥说话的语气不注意,对自己作息时间没有合理的按排,有时有点懒散,上班的时候会做一些跟工作无关的事。

四、明年 工作计划

目前网络计算机病毒较多,传播途径也较为广泛,可以通过浏览网页、下载程序、邮件传播,为了做好防范 措施 ,我们准备将中心每台机器都安装了杀毒软件,并定期的升级,对发现病毒的机器及时的进行处理。我中心电脑长期存在潜伏病毒,严重的威胁我中心各种管理系统的使用,这将是我将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要去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岗位作为中心一个服务性岗位,在工作中如果存在的一些问题望领导及同事指出并指导!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5篇相关文章:

★ 社区个人工作总结四篇格式

★ 个人的工作总结怎么写10篇

★ 个人工作总结内容(18篇)

★ 2022社区工作人员疫情防控工作总结15篇精选

★ 2022办公室上半年工作总结简短5篇

★ 社区工作总结结尾最新5篇

★ 共同抗击疫情工作总结格式十篇

★ 2022年窗口个人工作总结五篇

★ 个人2022年半年工作总结报告范本

★ 网格员个人年度工作述职报告

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要突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应用性 ,以及学科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性。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参考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政府部门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沟通、协调、监督等行政行为的总称。社会管理的能力也是政府能力的重要方面,包含政府部门对于社会的控制力和导向力,直接影响到政府职能的实现。长期以来,如何创建一个能实现社会良好治理的社会管理模式,一直都是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从改革开放前采用的单位制,到八九十年代采用的街居制,都是我国政府追求良好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近年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频繁出现,中国的社会管理面临着“失范”的风险。为了控制社会风险,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当前我国很多地方采取了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其成效不能低估,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分析。

一、单位制:社会管理的传统模式

(一)单位制的特征

单位制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称为单位。[1]单位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单位制中的国家垄断控制资源的供给。单位制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控制了几乎所有的资源,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国家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由国家所建立的‘单位组织’中,由这些单位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合法性,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控制他们的行为。”[2]单位制下的“单位”也可以看作是政府的延伸,承担了政府的分配资源的功能,而政府本身则是一切资源的垄断者,是个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

其次,单位制的组织机理是国家与单位、单位与个人双重的依附与庇护。单位依附于国家,国家为单位提供庇护。同时,个人必须依附于单位,而单位为个人提供庇护。美国学者Andrew. G. Walder曾提出研究20世纪中后期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崭新视角――单位和单位依附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体系属于再分配体制,所有的资源都由国家来统一分配,单位的资源来源于国家,但国家再分配的功能也必须依赖于单位来实现,单位和国家之间形成了依附与庇护的关系;在短缺经济以及单位占有和使用资源的条件下,职工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是通过单位来分配的,职工与单位之间也形成了依附与庇护的关系。”[3]

第三,单位制中的单位承担了无限的社会功能。“从单位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单位作为‘小福利国家’,向单位人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福利保障。一个人一旦进入单位, 单位就有代表国家对其生老病死、吃喝拉撒负责的无限义务。”[4]在这个意义上讲,单位成为社会的代名词,单位的概念与社会的概念无限重合。

(二)单位制的执行效用

首先,单位制的实施使得单位与其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保护――束缚”机制。单位给城市居民提供了相对充足的物质和社会资源,保证了他们的生活,但是后者付出的代价却是选择自己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最终形成了一种依附性的人格,限制了人性中的创造力。因为一旦离开了单位的庇护,个人就是孤独的和无所依托的,根本无法获取生活所需的必要资源。同时,“单位所控制的资源不仅包括以货币和实物体现的物质生活资源, 而且包括无形而重要的‘制度性资源’”,[5] 如机会、权利、社会身份等等。如果个人希望从单位中获取这种制度性资源,那就必须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接受单位的束缚和控制。

其次,单位制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生活组织化的实现,保证了社会生活的秩序。单位制下的个人必须做好单位所赋予的角色,遵循单位中的秩序而无法脱离单位自主行事。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组织化的社会生活,这种组织化自由度极低,但却保证了社会生活的极端稳定,克服了传统中国“一盘散沙”式的结构性危机。

第三,单位制的实施有效地实现了社会控制。“全国人民几乎都被纳入了行政权力的控制范围之内,国家的触角延伸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整个社会实现了高度的整合。”[6]中央政府借由单位制运用行政权力塑造了一个“无缝隙”的政府,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国家经由单位对每一个体制内的人负责,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社会失范的可能性,实现了社会控制。

二、网格化社会管理:当前社会管理的新模式

网格化社会管理是一种数字化社会管理模式,主要是运用地理编码技术、网络地图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将不同街道、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使其部件、事件数字化,同时将部件、事件管理与网格单元进行对接。形成多维的信息体系,一旦发现问题,都能及时传递到指挥平台,通过指挥平台通知相应职能部门解决问题,实现社会管理空间和时间的无缝衔接。 (一)网格化社会管理的运行流程

图1网格化社会管理运行流程图1.信息收集。网格长对本网格区域内各类不稳定因素、治安隐患、事故隐患、居民矛盾进行随时排查,监督员在若干单元网格内巡视,在县级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接受社会公众的举报。上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领导批转的问题,由监督员进行核实。对于能在自然村(社区)解决的问题,解决后登记备案;需要上报处理的问题由自然村(社区)或监督员提交乡镇(居委会)处理并备案;需上报县级指挥中心处理的问题由乡镇(居委会)上报或监督员直接上报,真正做到“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

2.案卷建立。县级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的坐席人员接收各乡镇(社区)或监督员上报的问题和各类信息,根据部件、事件的处理预案进行立案,并报值班班长审核。

3.任务派遣。县级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值班班长将立案的案卷进行分解,确定责任单位,并交由坐席人员派遣至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处置。

4.任务处理。相关责任单位按照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的指令,按规定组织力量到现场进行处置。涉及多个部门联合答复解决的问题,由责任单位协调各协办单位答复或解决,并由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督促落实。

5.结果反馈。各相关责任单位对问题处理完毕之后,要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系统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

6.核查结案。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的坐席人员利用短信和网络等方式通知相应区域的监督员到现场核查问题处理情况,并将信息反馈至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经坐席人员核查、值班班长审核后,若上报的核查信息与问题处置标准一致,协调服务中心将进行结案处理;若未达到处置标准,将由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立案督办。如督办未果将转交县效能办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7.综合评价。在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平台系统中设置绩效评价模块,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同时,社会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定期发布问题处置情况和各责任单位的绩效评分,接受社会监督。

(二)网格化社会管理的配套机制

1.“网格化管理”问题流转机制。在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领导组与部门、部门与乡镇(居委会)、部门与行政村(社区)之间建立问题流转办理机制。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监督员汇报工作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及矛盾纠纷排查情况;每月底进行 经验 总结 和下月工作部署。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建立基础台账,统一登记、造册、分类,真正做到“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全过程”。对群众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由行政村(社区)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信息平台提交乡镇(居委会),乡镇(居委会)再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信息平台通知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县直各部门要及时答复或解决乡镇(居委会)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监督指挥信息平台提交的问题。

2.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对于各部门、乡镇、行政村在职权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县级政府建立了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采取联合执法形式予以解决。

3.“五个每天”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以网格化社会管理监督员即网格员上报案件为切入点,监督员在负责区域内不间断巡逻,对各责任主体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形成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即“五个每天”:责任主体“每天维护”;城市管理监督员“每天监督”;社区、乡镇等“每天管理”;县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每天执法”;数字化管理平台对五类主体(产权主体、责任主体、监督主体、管理主体、执法主体)“每天评价”。通过“五个每天”管理体制,有效推进各方认真履行职责,实现管理的社会化和常态化运作,提高城市(农村)问题的及时解决率,改善城市(农村)面貌和秩序。

4.建立量化绩效考评体制。将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纳入县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打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将考核评价结果在政府网站以及报纸等媒体和信息平台进行公示,逐步推进监督方式的社会化和公开化。

(三)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特点

1.组织架构特点:

打破部门区隔,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以往的社会管理之所以没有效率,原因是社会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当中而没有形成合力,社会管理的问题却往往是复杂多元的,远远不是单个政府部门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这时候部门分立区隔的劣势就凸显出来了,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基本缺乏协调联动机制,出了问题之后互相扯皮,谁也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处理问题。而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其实创建了一个社会问题的分拣和处置平台,通过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这个平台统一把收集到的问题加以归类和分拣。这样不仅避免了各个横向的职能部门自己分类和处置问题所可能带来的不科学和不积极的情况,而且形成了一个处理问题的协调和监督机制。不仅可以协调有关的部门来共同处理这个问题,而且可以对问题处理的最终结果形成监督和控制。

2.管理技术特点:

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格技术应用于政府的社会管理事业当中,实现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社会管理的又一大特点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和 网络技术 的广泛运用,可以说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就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到政府社会管理之后的产物。社会管理所一直面临的问题就是社会管理的幅度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政府所面对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分散而且异质化的社会,社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非常庞杂,而且我们社会管理的中心――政府也很难保证自身所有的政策都能覆盖到社会的边缘,社会控制、社会管理、社会秩序维护的能力也并非那么强。不过,当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到社会管理当中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虽然整个社会的分散性和异质性依然没有改变,但是政府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可以显著地增强自身社会管理和社会秩序维护的能力。尤其是在网格化社会管理中,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建立网格化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显著地增强信息收集和传递的效率,把社会管理的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行政流程特点:

被动处理与主动吸纳并重,实现了社会管理的双向互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往往是一种被动的社会管理模式,被动性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问题的发现主要依靠群众的举报和反映,而且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还依赖于群众的反映是否找到了正确的接受单位,并且相关单位对于问题的解决还必须是热心尽责的。而在实际的社会管理实践中,这些条件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具备。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则创建了一个社会问题的收集和归纳平台,通过网格员的努力把社会问题发现和收集起来,而不是让单个的老百姓去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和介入。这样社会问题的收集就拥有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网格员的主动吸纳和收集,另一种是根据群众的反映。而且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双向互动的,网格员也需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群众也可以对网格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三、社会控制思维的延续――单位制与网格化的相通之处

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虽然是一种新出现的社会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社会管理的模式却并非是完全创新的,其中仍然包含着单位制社会控制模式的基因,二者之间仍然有内在逻辑继承性。

(一)社会管理的核心推动力:政府及其拥有的行政权力

单位制中的企事业单位部分承担了社会管理职能,而这部分社会管理的职能是由政府赋予的,而且从根本上来看应该由政府来承担。可以说是政府借由单位这只手实现了对单位中的个人的管理,虽然单位是个人的直接管理者,但是从根本上说政府才是最终的控制者,单位只是一个实现社会管理的中介工具。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中,虽然不是由单个的单位来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但却是由一个统一的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来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这个大型“单位”的职能基本上是无限的,几乎所有的社会上的问题都可以由它去组织协调。这个网格化协调服务中心却并不是一个社会性质的组织,而是由政府创建的一个行政性质的组织,它的运行依赖行政资源,耗费公共财政。可见,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推动力还是政府及其拥有的行政权力。

(二)社会管理的方式:社会管理行政化的路径依赖

“‘社会管理’在中国基本上就是政府管理社会,是行政对于社会管理的吸纳和化解。似乎社会管理工作只能通过行政化方式来进行。无论何种需求都必须被吸纳到行政运作机制中才能得到化解与解决。”[7]在单位制中,社会管理的方式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工作单位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单位负责职工的薪资、升迁、调动等一切管理活动,员工需求的回应也只在单位内部进行。到现在,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方式依然是一种行政化的社会管理方式。县级政府建立一个网格化社会管理协调服务中心来推动网格化社会管理这项涉及到社会整体运行的公共事业,出发点无非是维持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但是采取的方式依然是行政化的,不是通过社会自身和自发的力量去维护社会秩序,而是通过再设立一个政府部门去统筹协调社会反馈的各种问题,而且对于反映的问题往往一股脑地通过网格化这一统筹平台加以分拣,然后分配到各个政府部门加以解决,在必要的时候还充当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整个运行流程就是一个收集社会问题然后通过行政手段加以解决的过程,很少考虑 其它 利益主体的意见。这种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式与之前单位制下应对社会需求的 方法 没有本质区别,是一种行政化路径依赖的结果。

(三)社会管理依赖“中介组织”:单位抑或网格

在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模式中,单位的角色就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介。国家如果直接面向个人提供和分配资源,会造成行政成本高、执行效率低,所以国家通过单位来实现资源的分配,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其实是依赖单位进行社会管理的。不过与此同时,由于国家对于资源的垄断,个人也只能依附于单位才能从国家那里得到较良好的社会资源,形成了一种双重的依附与庇护的关系。个人依附单位,单位依附国家,反过来讲,国家庇护单位,单位庇护个人,于是,单位就充当了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中介组织。而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再也不可能去垄断社会资源的分配,个人也无需一定通过单位才能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于是这种依附与庇护的关系也就解体了。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国家对于社会的管控力的下降,整个社会的失范行为增多。这时候国家就通过建立网格的方式来增强对社会状况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增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网格也充当了一个中介组织的作用,既要向政府部门反映社会的问题,也要帮助公民个人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社会管理的目的:社会控制导向重于社会发展导向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力量保证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确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8]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采用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模式和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都可以实现社会控制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的目标。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过单位包办和控制一切的手段把个人牢牢地与单位连接在一起,单位成为个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依托,个人必须通过单位才能获取必要的社会资源。这样一来,社会控制就实现了,国家可以通过单位来控制个人,进而控制社会秩序。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也是同样的目的,通过建立网格的方式把每一个公民个人都框到一个网格当中去,由网格员来负责向政府反映网格内民众的意见和问题,然后由一个统一的网格化管理协调服务中心来协调处理社会问题,进而通过社会问题的解决来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简而言之,不管是单位制还是网格化的管理模式,社会控制的意味在其中都体现得较为明显,都强调运用行政的力量来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单位制和网格化则是两种维持稳定社会秩序的管理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都没有强调社会本身的自主性和活力,推动社会本身的良性发展并不是这两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目标。

四、超越单位制:网络化治理的生发

(一)网络化治理应运而生

网格化社会管理方式有一些单位制社会管理模式的基因,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网格化社会管理就一点优点也没有,是一种应该被抛弃的社会管理模式。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政府内部横向的部门区隔,构建了一个统筹协调政府各部门,让它们联合起来去解决某一个问题的协调机制,提高了政府部门处理社会事务的效率。但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协调和联合还是很难达到社会事务的良性治理,因为政府虽然强大却并不具有完全控制社会的能力,社会的事务单靠社会中的某一组织――政府去处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更好地处理社会事务,实现优良的社会秩序,必须依靠各个社会组成部分的协调和联合,于是,“网络化治理”便应运而生了。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合著的《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 提出了 “网络化治理”的概念。网络化治理是“管理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供应商网络的政府管理”,当“政府横向联合并纵向推行服务的时候”,[9]政府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供应服务问题。 通常的解决办法是政府将各种复杂的问题组合在一起,然后将需要提供的服务安排给各个组织,这样就可以创造一个广泛的、互相连接的、以顾客为导向的网状服务网络。“网络化管理主要表现是高程度的公私合作, 又意味着政府有效地管理公私合作网络。 网络化治理针对的是公共治理,除了传统的层级治理外, 还必须依靠各种合作伙伴建立起横向的行动线。”[9]

(二)网络化治理对于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补构和超越

1.治理主体的转变:从单主体到多主体。现在推行的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主张政府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收集社会信息然后加以整合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治理的主体依然局限在政府这个单一的主体。而网络化治理的模式则认识到了在现代社会只依靠政府这个单一主体是不够的,任何单一主体都不具备独力建立良善社会的资源和能力,每个治理主体都只在自己特定的领域内有比较优势。所以,社会的良好治理一定是各个治理主体“各得其所、各尽所能”的结果。具体来说,治理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等四种不同类型的主体。政府只是治理网络中的一个中心和节点,并不负有处理所有社会事务的无限责任。

2.治理工具的运用:从强力管控到平等沟通。现在所实施的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把每个人公民个体都框到一个网格中去,由这个网格来收集和处理问题,采取的手段主要是管控式的。这种管控式的手段在现代社会的效用必然会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网络化治理则减少了这种管控手段的使用,着重采用沟通协商的手段来达成意见的整合。而且政府在其中依然需要发挥比较大的作用。“政府作为在政策网络中具有‘驾驭’能力的主体,灵活地运用各种治理工具,影响和协调其他主体的行为,发挥‘领航’的作用,实现对目标群体行为的改变,达到预期目的。”[10]

3.治理流程的再造:从单向度推进到螺旋式上升。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中,治理的流程主要是单向度推进的,网格员反映情况,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网络化治理则实现了政府的流程再造,“以业务过程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公民导向、组织变通、向基层授权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适应快速变动的环境的目的,以期政府组织绩效的显著提高,进而推动整个组织结构的优化。”[11]可见,网络化治理的流程不是单线的,而是实现了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的双向互动,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运行过程。

结论

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模式把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了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民情的反映和部门的协同。但是这种社会管理模式依然具有强烈的单位制式的社会控制基因,期望再次把公民个人固定到一个个政府划定的网格之中,由网格员来反馈网格内的问题,再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归口和解决。但时代已经不同了,现在的政府已经不再能够垄断控制一切资源,所以要想通过网格化的手段再次实现社会生活的高度组织化,维护良好的社会管理已经变得非常艰难。所以,超越这种单位制式的社会控制思维,采取网络化的社会治理方式应该成为社会管理模式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这种主张多元、协同、互动的新型治理模式必将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下页带来更多的社会学论文参考

城市网格化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收获了不少成绩,是时候仔细的写一份 工作 总结 了。可是怎样写工作总结才能出彩呢?下面是我精心给大家整理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希望大家喜欢!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1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社区原有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管理需要,不能承载新形势下群众需求。为正确引导群众理性化表达诉求,为多样化的群众需求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化解社会矛盾为基础,以“民主自治”为主线,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水平,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就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夯实基础,为网格化管理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1、建章立制。

我镇以社区职责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了镇政府(每周)、社区(召集小组长)(每周)、协管员(每天)例会制,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民情收集和公示制度,居民议事代表制,社区对协管员的考核制度等,以完善的 规章制度 ,为确保网格化管理顺利施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摸清家底。网格化管理实际上就是精细化管理,要做到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社区的管理目的,人口信息不清是制约精细化管理的瓶颈。从__年开始,我镇各社区全面开展辖区内人口信息摸底工作,建网格、建立人口信息册、人口定位图,最终实现基本群体,特殊群体,流动群体三项详实信息入库工作。以详实的基础信息,为网格化管理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3、组建队伍。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畅通社情民意 渠道 ,社区综合协管员是关键因素,通过群众推荐、社区考察、岗前培训等方式成立了一支能胜任日常协管工作的高素质协管员队伍。

二、注重实效,用“小网格”服务“大民生”

1、网格化管理的运转方式。形成社区整体一张网,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力求做到:集中管理,条款结合,延伸服务,一岗多责,一员多能。最终形成三级联动管理机制。三级即

(1)综合服务管理站(社区服务中心);

(2)综合服务管理网格(分片管理);

(3)院落居民自治小组(具体到院落)。要求综合服务协管员做到天天下院落,情况全掌握,门外一把抓,回来再分家。

2、实行三定一包责任制。定人即确定综合服务管理员,定责即明确,细化的社区工作职责,定岗即明确综合服务协管员所在的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信访代理员等7个岗位和应负的职责。一包即包片,由综合服务协管员负责自己所在责任区的所有民情事务,能处则处,不能办理则逐级上报。

3、创新社区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1)上下调节:在人民调解网格构建上,形成“站、片、院”三级联动,有利于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将矛盾解决在院落中;

(2)是“分流”调解,协管员在院落调解→社区调解→镇调解中心;

(3)是联动调解,法院、法律工作者、社区民警明确专人,积极参与调解,形成社区矛盾化解的多方支持、联动调解新格局。通过网格化服务,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个性化服务活动,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引导群众更理性化地表达诉求,进一步深化居民自治,培养群众主人翁意识,在社区干部和协管员的努力下,做到邻里友爱、邻里守望、邻里互助,达到邻里和睦,最终实现大和谐、同快乐的目标。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2

一年来,以实现上地“平安、绿色、畅通、健康、文明、和谐”为目标,以“高起点谋划全方位推进”为思路,全面构建“明智建设,睿智管理,仁智服务”的智能化社会管理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上地街道“智慧网格”,真正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服务更好地与城市运行结合起来,把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让群众生活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让城市运行更有序。

目前,街道正在按照《__街道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实施》、《__区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导则》和《__区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社会管理用户手册》努力打造“更清晰地掌握情况、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更迅速地处置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运行机制,遵循“六项原则”全方位稳步推进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下面就此项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街道网格化建设的进展情况

__街道网格化建设定位于“智慧网格”,即: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打造动态化智慧网格,实现智能化社会管理,凸显“小网格,大服务”,从而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社区服务无缝隙,实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难事不出街道。在顺利完成宣传部署和试运行以来,目前街道网格化建设正稳步迈入巩固提高阶段。

1、制度保障,试点推进

6月初,__街道分别召开街道网格化工作部署会、工作推进会,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街道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 实施方案 ,明确职责,形成了全员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的局面。

(1)成立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分中心

依据区三级网格化建设体系,在整合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城管监督分中心、群众事务呼叫分中心等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和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分中心,下设办公室及社会稳定、安全检查、城市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地区发展、党群、绩效考核和综合保障十大工作组并明确了相应职责和制度。

(2)确定__社区为街道网格化建设试点

8月1日,__街道召开网格化工作推进会。会上确定了__社区为街道网格化建设试点,重新组建由街道社区建设科牵头的上地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分中心办公室,成员重点由街道社区建设科、行政办公室、综治部、城管科、公安分局、社区等相关人员组成。会上,街道x主任不仅详细介绍了网格化建设工作的背景、意义、意见,并就如何推进工作确定了每两周汇报等网格化建设相关制度。

2、试点运行,具体落实

工作推进会以后,街道分中心办公室成员立即下沉到__社区试点,按照《__街道关于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实施方案》和《__区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导则》,重点对__网格试点人、地、物、事、组织进行全方位细致梳理。

(1)具体分解__网格试点十大项工作内容

街道分中心办公室成员在深入了解、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完成了《__街道网格化试点__社区网格管理示意图》,具体包括六大项:一是网格力量,分为基础日常力量人员和社会参与力量人员。二是管理对象。三是服务对象。四是门前三包。五是出租房屋。六是重要设施,分为基础设施、环境设施、便民设施、区外设施等工作内容。《海淀区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导则》下发以后,办公室成员再次对照试点进行梳理,重点分解了十大项工作内容,即:掌握基础数据、反映群众诉求、提供社会服务、管理实有人口、协调城市运行、维护治安秩序、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矫正帮教、指导 安全生产 、引导社会参与。

(2)召开街道网格化建设阶段性工作汇报会

街道曾先后参观__等街道网格化建设 经验 。8月16日,街道分中心成员在__副主任的带领下到__街道实地考察,并于17日召开__街道网格化建设阶段性工作汇报会。会上,街道__主任针对试点工作提出了街道网格化建设工作要遵循“五个结合”,即:网格化建设要与本部门日常工作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创建国家文明城区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加强基层党建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网格化建设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五个结合的工作思路已被区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第10期简报以“上地街道‘五个结合’进一步推进网格化建设工作”为题进行了报道。

(3)迎接区网格化建设工作监督组视导工作

8月23日,街道迎接区网格化建设工作监督组到街道视导工作。首先__副主任采用沙盘形式介绍了辖区十二个网格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及工作推进情况。在__网格试点实地调研汇报中,监督组对街道网格化推进工作予以高度认可并提出__街道网格化建设工作应定位于不是试点的试点。以此为契机,办公室成员认真领悟并逐步完善检查组提出的改进意见。

3、试点成果,全面推进

(一)完成街道“三级网格五级管理”框架模式

9月初,街道分中心办公室依据《__区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导则》,结合__经验,按照完整覆盖、便于服务管理、无缝衔接的原则,街道完成了__街道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三级网格五级管理”的框架模式,即:区级一级网格(中心)、街道二级网格(分中心)、社区三级网格(12个),同时根据社区实际我们还进一步深化完成了56个网格单元内142个自治小组力量的充实和组建。

(二)完成街道网格单元电子示意图划分

街道分中心办公室没有受控于系统局限,先期于区里依托《__街道网格化试点__社区网格单元划分示意图》完成了12个社区网格的56个网格单元划分并绘制了街道层面的电子示意图,目前正在筹备各社区网格化办公室布置,并初步设想调整建立街道网格沙盘。

(三)完成街道“四种”网格力量公示下沉

10月底街道已经对区委办局、街道职能科室和协管员和社会力量三级下沉力量统一制作了高质量的标准展板进行公示。通过科学四至划分网格,同时建立了领导包片制度,明确了各社区主任担任格长,并按照区委办局、街道职能科室、社会力量和社区组织下沉了三级网格力量和街道网格化10大工作组人员,至此基本上完成了__社区试点的事项梳理和事件模拟处置工作,为下一步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街道网格化运行的基本情况

1、具体指导,全员培训

9月13日,街道结合__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培训会要求积极开展上地街道“智慧海淀·网格化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使用培训会。机关全体干部、委办局和社区相关工作人员150余人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组织部还纳入了20___年机关干部培训学时。最后,技术人员又采用互动的方式实操培训了各社区网格管理员和工作组信息员,为9月17日全区试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2、掌握系统,实践操作

为便于具体工作人员快速、熟练、准确地系统操作,在培训的基础上,工作将培训指导手册、PPT、视频等相关资料发布街道网格化工作邮箱,便于大家随时阅读熟悉。目前,街道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社区网格格长已经比较熟悉系统登录、走访日志、社情民情、短信平台的基本操作,对于事件上报等相关流程也基本掌握。目前街道分中心已经依托短信平台常态化开展信息发布、实际指导、会务通知等网格化相关工作。

3、以会代训,常抓不懈

(一)形成常态具体培训指导机制

9月19日和10月19日,在街道社区主任工作例会上,工作组分别就街道网格试运行情况、如何发挥网格管理员的作用、走访日志、社情民意和事件上报等相关事宜做了具体培训指导,会上还专门下发了__网格走访日志范本,网格邮箱内转发了树村网格工作信息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目前,以会代训已成为我街道常态具体培训指导机制。

(二)形成“七步”闭环流程和“三级”循环机制

目前街道依据系统功能设置建立起包括信息采集、立案受理、分类派遣、任务处理、核查反馈、结案归档、综合评价七个环节的问题处置闭环工作流程和社区网格内部“微循环”、街道“小循环”、区级“大循环”的平台运行和问题解决机制。目前,街道层面已经陆续接到社区网格的各种事件上报,分中心通过及时批转给各个工作组处理结案。通过试运行,目前街道大多数社区网格在“微循环”处理机制上发挥了很好的自治作用。

4、多元整合,彰显实效

按照“抓好试点,全面推进”的工作要求,分中心办公室依托街道城管、综治、劳动等相关部门原有的网格化管理方式,积极沟通整合资源实现综合管理新模式,力争把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治安防控、矛盾排查调处、城市综合执法、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实有人口服务管理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目前已取得了实效。

以下三个案例是我街道在实际运行中的整合应用,很值得借鉴:

(1)专项活动网格特色化

例如劳动监察科利用网格管理积极推进新筹建的__科技园社区“劳动用工规范一条街”建设。通过本年度“一条街”工作,使规范区域内的企业 劳动合同 签订率达到了100%,单位均能按月支付工资并执行__市最低工资标准,100%的用工单位建立了劳动用工规章制度,100%的用工单位为员工缴纳了社会 保险 。以此为鉴,我们觉得街道各职能部门的专项工作可以依托网格管理实现特色化建设,例如通过支部建在网格上,扩大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覆盖面,逐步形成一网格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的党建亮点。

(2)重点区域网格专治化

再如十八安保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街道综治部门不仅按照社区网格为志愿者配备活动座椅、T恤和雨伞,同时利用网格加大了对区级挂帐重点地区上地城铁站周边整治工作,着力解决黑车、黑摩的非法营运、自行车停放混乱等现实问题。这种对重点区域实施网格化阵地管控,可以实现处处布防,可以形成地区人、地、物、事、组织“格格管控”无缝隙、无盲点。

(3)常规工作网格常态化

例如对于小 广告 等城市顽疾,街道一直苦于监管盲区较多,城管部门在网格化管理中与“门前三包”有效对接,可以实现时时处处有人管的良好局面,不仅可以消除一些公共绿地建设死角,及时清运垃圾渣土,同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营造一个安心整洁舒适的环境。

三、推进网格化建设工作实际问题和设想

(一)系统基本情况

街道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网格化系统要依托政府OA网络运行,各社区的系统运行设备和网络环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目前分中心已经协调行政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得到解决。随着街道社区规模和辖区不断变化调整,系统试行之初,街道12个社区网格仅有__社区可以实名登录系统进行相关操作,通过沟通,11月初其他11个社区网格已经基本能够正常登录系统。

(二)基本运行状况

现在街道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是社区网格格长已经比较熟悉系统登录、走访日志、社情民情、短信平台的基本操作,对于事件上报等相关流程也基本掌握。目前街道分中心已经依托短信平台常态化开展信息发布、实际指导、会务通知等网格化相关工作。12月4日,__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会上通报我街道社区民情上报57条,排全区第四位,走访日志上报157条,排全区第三位,两项总排全区第四位。截至12月15日,我街道社区民情上报73条,走访日志上报182条。

(三)基本运行思考

就目前情况而言,如何发挥地区物联网的优势,整合街道城管、综治、劳动等相关部门原有的`网格化管理方式和目前12个网格对接是当前街道网格化有效运行的一个现实模式,同时当前需要解决的还有如何提高各层面下沉力量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积极有效地对接基层网格员和10大工作组是进一步推进工作运行的基本保障。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3

紧张而有序的一年又要过去了,忙碌的一年里,在领导及各位同事的帮忙下,我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为了今后更好地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本人就20__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用心参加各项政治活动、服从领导安排、团结同志、工作任劳任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网络管理工作方面,一是及时对本办电脑软件、硬件、邮件、网络、打印机的维护。尽可能的降低设备使用故障率,在电脑出现故障的时候,做到及时解决。二是对本办每台电脑安装防病毒软件,避免了病毒在办局域网内自我复制相互传播,占用局域网的网络资源,甚至使得系统崩溃,丢失硬盘的重要资料等各种危害,并及时的对软件进行升级,定期的清除隔离病毒的文件夹。三是及时对系统补丁进行更新,防止了病毒透过系统漏洞进行的破坏和攻击。四是对交换机、路由等网络硬件设备的维护,屏蔽中心不用的端口,安全设置等,保证本办所有电脑的安全正常工作,优化路由运行速度,节约带宽,提高上网的速度化和稳定化,使我们上网的速度大大提高,保证网络顺畅。

信访工作方面,我用心参与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热情地与信访人沟通,做好接访登记及交办工作,并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的 方法 ,帮忙信访人解决生活困难问题。还协助夏主任做好接访科的其他工作。本年度我还参与了接访大厅的装修工程,一是全程跟踪大厅建设,二是按照领导安排做好办公用品的采购、登记等工作,三是做好本办网络布线、电话安装、音响调试、大厅显示屏启用等工作。

近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从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但我也认识到自己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等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地把工作做好!努力工作,快乐生活!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4

本人长期担任学校的网络管理员,热爱本职工作,自觉钻研业务,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程序和要求做好有关装备的管理工作。比较熟悉各种电教设备的性能、原理和使用方法,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平时能认真做好电教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本人为做好工作而努力奋斗,回顾自己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主动地做好小学网站的建设工作,自觉钻研业务,发挥网站为 教育 教学服务的功能。

本人为了做好小学的网站建设工作,一方面努力学习网站建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努力学习各科的教学内容,力争对各科教学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各科教学大纲和教材。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本人上传了多篇具有时代气息、具有教学参考价值的 文章 、课件等。做到了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有时为了做好网站建设,工作到深夜。

二、积极参与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认真做好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本人积极参与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积极参与教育装备管理应用的研究。掌握设施设备的科学管理方法。本学期本人撰写的关于电教装备方面的论文获山东省教科所三等奖。同时根据学校教学计划,能够配合任课教师安排好设施、设备的使用,并能听取意见改进工作。电教室是老师上课最活跃的地方,教师利用电教室上课的积极性很高,不管有多忙本人做到了及时开、及时关。认真做好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为了保证设备的完好性还教给有关老师使用的方法。本人不管多忙,也都做到了及时开、及时关,不忘上锁,做好专用室的防火、防盗、防雷、防触电工作。

三、做好电教资料的发放和回收工作

开学初,及时发放有关教学方面的电教资料。让老师们用现有的电教设备进行教学。学校的所有电教器材全部有效地用于教学,本人教会了有关老师怎样使用、维护、保管电教器材等。录音机等电教设备做到了发放。在期末及时回收各种电教资料,做到开学初发放多少,期末回收多少。做到有记载、有签字,帐目清晰。

四、努力做好电教室的财产保护和清洁打扫工作

在开放期间也密切关注电教设备的运行情况,教给有关教师的使用方法,不使器材有损坏。本人不管多忙,也都做到了及时开、及时关,不忘上锁,做好专用室的防火、防盗、防雷、防触电工作。另外,积极做好电教室的卫生工作,做到勤打扫、勤整理。总结过去,面对未来。本人深感自己急需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本人将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5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好!

我自 入职 至今已经1年多了,在这1年多里,我个人在工作中学到了很多的经验,从经历的每件事中去总结工作经验,学习并适应工作环境,考虑在我的工作中能够有一个新的工作创新,这是我个人成长中的一段宝贵经验。回顾这一年我个人的工作情况,特别是刚刚进入这个工作环境的时候,说起来还真的有点不习惯,不过真的让我感觉收获很多,我在提高自己思想觉悟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知识框架的稳固和完善,已经在今年11月份参加了工信部培训中心办的“网络安全工程师”高级培训班,以此来完善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现获得全国网络安全工程师执业技能认证证书。

本岗位目前主要有二大项主要工作内容:其一,计算机、打印机、网络及办公设备护管理方面;其二,中心使用的各种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现对前期工作作如下总结和计划:

一、计算机、打印机、网络及办公设备护管理方面

工作内容:此项工作主要包括中心计算机硬件的维护、管理,并保证中心计算机及相关网络产品的正常工作,中心计算机上软件的安装及维护,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防治机器及整个网络被病毒攻击,以及中心计算机相关产品,例如打印机,复印机的日常故障维护及共享设置等。

中心目前一共近70台电脑,其中有60台品牌机,10台兼容机。主要的故障有:硬件故障,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故障等。因兼容机皆是20__年至20__年出产的,很多机器由于长期使用,导致硬件老化过快,或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文件,系统文件也有部分受到损坏,从而导致系统崩溃,重装系统,另外有一些属网络故障,线路问题等。打印机方面因生产需要,过量使用打印机难免造成硬件损坏,打印机寿命缩短,这也是今年中心购买品牌电脑、打印机数目较大的重要原因。且中心计算机及网络方面的管理情况较为混乱,另外,计算机管理也没有成文的管理制度,机器的配置较为混乱,所以我们对中心所有计算机都进行了详细的配置登记,并把每台机器责任到人,并重新整理线路,配置网络拓扑图,现中心网络运行良好!

二、中心使用的各种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中心维护的系统有:食堂消费系统,职业病体检信息管理系统。为了避免找零钱带来的不方便和现金交易交叉感染的卫生问题,今年中心购置食堂消费系统。既方便消费,又方便管理统计和管理消费情况,实现消费数据的采集统计信息过程自动化。职业病体检信息管理系统是中心重点,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及时维护,及时和相关科室沟通针对体检信息管理系统上的漏洞和不足进行升级。

三、20__年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目前中心使用的各种系统软件使用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会努力学习。

2、有时工作事情太多做事有头没尾,对工作按排不合理,没有主次之份。有时性子太急燥说话的语气不注意,对自己作息时间没有合理的按排,有时有点懒散,上班的时候会做一些跟工作无关的事。

四、明年 工作计划

目前网络计算机病毒较多,传播途径也较为广泛,可以通过浏览网页、下载程序、邮件传播,为了做好防范 措施 ,我们准备将中心每台机器都安装了杀毒软件,并定期的升级,对发现病毒的机器及时的进行处理。我中心电脑长期存在潜伏病毒,严重的威胁我中心各种管理系统的使用,这将是我将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要去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岗位作为中心一个服务性岗位,在工作中如果存在的一些问题望领导及同事指出并指导!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格式5篇相关文章:

★ 社区个人工作总结四篇格式

★ 个人的工作总结怎么写10篇

★ 个人工作总结内容(18篇)

★ 2022社区工作人员疫情防控工作总结15篇精选

★ 2022办公室上半年工作总结简短5篇

★ 社区工作总结结尾最新5篇

★ 共同抗击疫情工作总结格式十篇

★ 2022年窗口个人工作总结五篇

★ 个人2022年半年工作总结报告范本

★ 网格员个人年度工作述职报告

个人建议你还是直接百度下相关的资源,对于百度知道来讲,我可以这么说,看到的人是少之又少,外加还是这么专业的问题,又要刚刚好有这个论文,那么久更加的少了。所以还是直接百度吧,或者上一些论文性的网站上去找找看看,也许万能的百度能帮到你。我就是看你有奖励。不好意思。估计帮不太到你。

城市管理杂志

城市情报是正规期刊。

《城市情报》创刊于1984年,是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管,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改为半月刊,省级,万方、中文学术期刊源数据库等收录。

《城市情报》自创刊以来,行销全国所有省份的大中型城市,发行量节节攀升,仅一年时间期发量就突破30万份,成为继《特别关注》、《前卫》、《可乐》之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又一份跻身于全国大刊行列的杂志,同时也是全国发展最快的情感时尚类杂志。

《城市情报》以贴近生活的视角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秉承大众性、生活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办刊标准,打造一本具有影响力的综合类学术期刊。

《城市情报》的栏目设置:

1、城市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教学与课程改革等文章。

2、城市管理探索:法制建设、人才培养、政工工作、社会保障等文章。

3、图书情报:信息咨询、编辑出版、图书管工作、档案管理等文章。

4、城市经济:经济管理、财经前言等文章。

5、科技前沿视角: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等文章。

6、城建与规划:城市建设、建筑、园林设计、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等文章。

以上内容参考:《城市情报》官网

您好,四川省城市管理类期刊有:1、《四川城市管理》: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管理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2、《四川城市建设》: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建设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3、《四川城市规划》: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4、《四川城市经济》: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经济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5、《四川城市社会》: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社会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社会的发展趋势。6、《四川城市发展》: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发展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发展的发展趋势。7、《四川城市管理学刊》: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管理学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管理学的发展趋势。8、《四川城市管理研究》: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管理研究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9、《四川城市政策》: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政策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政策的发展趋势。10、《四川城市管理评论》:主要介绍四川省城市管理的理论、实践和技术,以及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城市管理论文范文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浅论城市规划

摘要:在当今世界,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并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合作协作的催化作用下,各种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可以看出,做好城市的规划对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生态环境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city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region. The city is like a giant magnet, attracting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起源的原因和时间及其作用,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城市的出现以社会生产力除能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外,尚有剩余产品为其基本条件。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我国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各国城市规划的共同和基本任务: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规划安排的过程。在中国陕西省临潼县城北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姜寨遗址,我们的先人就在村寨选址、土地利用、建筑布局和朝向安排、公共空间的开辟以及防御设施的营建等方面运用原始的技术条件,巧妙经营,建成了适合于当时社会结构的居住环境。可以认为,这是居住环境规划的萌芽。要实行规划区范围内全覆盖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重点突出中心城区职能、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理确定和强化各组团产业依托,切实改善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村屯用地结构性调整。规划期内,逐步实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城镇集中;逐步缩小城镇与中心城区的差距,促进小城镇由数量型向质量性转变;逐步发展壮大组团,与中心城区形成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市空间。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共生的城市发展格局。突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合理的级配体系;发挥公共投资导向性作用,促进规划区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省会服务职能,加强现有城市中心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促进以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南部新中心的形成;结合市级文化、会展、体育等专项服务中心的设置,带动分区级中心形成与发展;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

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城市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争建国际化大都市;盲目争建中心商务区;盲目追求高层建筑;盲目建设大量城市雕塑等,以上盲目的做法其实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明确城区发展方向,促进分区发展,为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区、开发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在开展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城区、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使用清洁能源的比重,发展集中供热,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治理,综合整治大气污染。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已有植被和各组团之间生态防护绿化带,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做法

城市景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所以,城市景观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计划。要有选择,有目地,有侧重点的进行建设。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确定景观的活跃元素

在分析了景观的基础上,寻找此景观的特色,最具历史意义的景观风貌,作为此景观的主角。这也是创造文明城市的根本所在。

2、划分特色景观区

要根据城市景观的特色和地理位置的功能进行建设,并渐渐的强化它的特色,从而继承和发扬城市的历史文化。

3、组织轴线景观

这要通过城市的主要干道来决定。

4、控制景观视廓

景观视廓就是为了使各个景观处于通透的状态,在各个方向都能欣赏到,而建立起来的景观走廊。

5、勾勒城市天际线

城市天际线是指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物等形成的轮廓线。天际线轮廓应和景观视廓相配合,相协调。

五、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人工景观要素和自然景观要素。其中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广场、建筑物、集贸市场、园林绿化、艺术小品、文化遗址。那么,自然景观有,大小山丘,石头、湖泊、海洋、古木名树。这些景观为文明城市做了重要的贡献,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六、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

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七、结语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规划成了社会的追求。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形体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形体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陈易《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城市规划的论文范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这个写的方面有很多,,来我有写好的 亲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城市管理论文研究方向城市美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城市面貌展现的是这个城市的形象,城市管理落实,就是保持城市形象的 方法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城市管理 文章 ,希望大家喜欢。城市管理文章:城市管理论文 摘 要:党的 报告 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即将社会管理纳入法律实证研究之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引言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倾毕生心血写成的政治法律著作,是孟德斯鸠政治法律理论的最高成就。当其传入中国时,其有关宪政方面的有益贡献为多数学者所探讨[1-3],但事实上其实证研究方法是其在学术研究,特别是在法学研究上颇有建树,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管理法律体系而言,法律的实证研究方法更能在制度构建、评价法律适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本文仅从研究方法角度研读《论法的精神》,探究其中蕴藏的实证的研究方法,以期从中寻找与中国城市管理法制建设需求相应的启发与借鉴。 一、《论法的精神》的实证研究形成背景 法是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最为集中和具体的反映与体现,对法的研究方法的探析,也就应该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客观历史的分析。 《论法的精神》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其深刻的客观历史背景,也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自身的成长经历有重大关系。孟德斯鸠生逢法国封建专制走向没落,资产阶级革命正在酝酿和成熟之时。孟德斯鸠作为一个经历过重大历史事故的观察家,他不可能不去思考时代向他 所提出的课题。虽然家庭的阶级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身上,然而孟德斯鸠仍然试图用客观的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研究方法,去进行客观的研究描绘。作为孟德斯鸠倾毕生心血写成的政治法律著作,《论法的精神》也具备与众不同的崭新方法。 实践出真知,《论法的精神》的产生与发展还源于其深刻的 社会实践 背景。1728年,39岁的孟德斯鸠迈 出国 门,开始了长途学术旅行,足迹遍布欧洲各国,途中他详细了解了各国的政治、法律、 文化 、宗教信仰状况。丰富的从政 经验 和长期的实地考察对他理论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特色。 法律的继承是历代法学家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论法的精神》的研究方法的产生与发展还源于其深刻的理论背景。前代和同时代的思想成果对《论法的精神》的研究方法有着深刻的影响。古典自然法学派学者对自然法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哲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对《论法的精神》在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研究方法上产生了影响。 二、《论法的精神》的实证研究的内容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运用了比前人卓越的研究方法,即客观的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研究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法学论著具有了空前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一)客观的、整体的实证研究方法 与17、18世纪的思想家不同,孟德斯鸠不是凭空思考“法的精神”,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材料的分析,根据历史资料、旅行家 们的记载或是他自己的旅行见闻研究得出结论。在逻辑论证方法上,孟德斯鸠一改17世纪以前形而上学的抽象演绎构建体系的方法,而代之以分析、还原、理智重建。他不再满足于法律本身的研究以及法律条文的烦琐解释,而把法与自然和社会相联系,以整个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法律存在于社会中,所以不能孤立地去看法律,而必须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去看法律。如果将法看作一个中心事物,那么与之相关的其他社会客观因素便是围绕它并与之共同构成整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想要研究什么是法的精神,就必须以法律为圆心,将其他客观的社会因素为辐射做圆从而构成一个整体,不仅要通过对法本身的探讨来直接研究法,而且要通过围绕它影响它并与之共同作用的其他客观的社会因素整体上探究法。 (二)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考察,孟德斯鸠已经开始超越18世纪所有的法学家。18世纪的法律理论没有历史的相应根据且缺少历史根基,这也是到19世纪以后自然法理论遭受西方法学攻击的原因所在。但是孟德斯鸠却运用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研究方法,将法律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也正是这一方法,使孟德斯鸠的研究具有强大的经验支持力量,从而使研究的说服力大大增强。后来的法学家斯克罗比曾说:“当孟德斯鸠高喊‘我们应当用法律去阐明历史,用历史去阐明法律’这句训言现在已成为公认的原则的时候,他为科学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他知道,这些内容和材料还没有任何法学家用历史方法加以研究过,这些方法是他刚刚采用的。”[5]《论法的精神》以丰富的历史知识, 对古代希腊、罗马的法律,对中世纪各国,以及当时欧洲国家的法律都做了反复深入的研究,这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广阔的古今政治法律制度发展变化的图画。 三、《论法的精神》的实证研究对后世的影响 (一)法学研究向唯物主义迈进 在法学研究中运用客观的整体的实证的研究方法具有远大的里程碑意义,可以说法学理论经他之手向唯物主义方向迈进了一步。在他构建的体系中,上帝是被排除的,有的只是社会与自然的客观因素。这个理论在当时神学统治一切的时代,无疑是一颗炸弹,瓦解了封建主义的重要堡垒——教会的统治。即使在今天,这些客观因素提供的材料仍然值得我们去分析去研究。 (二)拓展法学研究的视野,为法律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雷蒙·阿隆指出:“一部社会学思想史由研究孟德斯鸠开始可能会使人感到迷惑,在法国,人们通常把他当作社会学的先驱而认为奥古斯特·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在我眼里孟德斯鸠不是一个先驱而是社会学的理论家之一。”[6]目前,法律社会学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法律理论领域的显学,但是在17、18世纪多数学者那里,法律只是一个附带的话题,可以说,近代法律理论是政治学下的法律理论。 (三)对之后一个世纪的实证法学派有着直接影响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对政体进行了描述和历史性的研究,但整部《政治学》还是规范研究占主导。在《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 因论》两部著作中,孟德斯鸠就已经初步显示出了比较实证的研究思路,而《论法的精神》只是使这一思路更加丰富和具体。作为人类法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论法的精神》不失为一部独树一帜的资产阶级法学著作,这种客观的整体的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研究方法实际上赋予它独一无二的特征,使得它永葆青春。 四、对我国城市管理的法制化的借鉴意义 近些年来,法律实证研究在西方可谓如火如荼[7-9],在我国亦崭露头角,法律实证研究在西方国家和我国法学研究中的地位都在提升。思辨研究侧重于理性建构式的批判,实证研究方法具有弥补思辨性研究缺陷、传承法学知识的功能。我国现时对于法制的判断仍然仅限于“法律的良好实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始终是我国法制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标准,但是对于法律本身的优劣却考虑得很少。《论法的精神》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一些法学家注重关注一些抽象的权利、文化、人权等法学术语,忽视社会现实的法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启迪[10]。对法律的实证研究不仅在制度构建、司法等各环节中的重要性日趋显著,而且为学术变迁提供了动力。对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法律体系而言,法律实证研究在指引制度构建、评价法律适用等环节上都能大显身手。 目前,我国在城市管理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其存在的问题是有目共睹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多方因素来考虑,其中管理模式的缺陷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的法律手段在具体实践中遭遇到很多操作性问题,城管执法经常在公平与效率、公益与私利之 间难以平衡取舍,公众因此对其缺乏信任感,进而对其执法的正当性产生怀疑,对其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产生怀疑。因此,有必要通过实证研究来寻求社会管理手段与法律手段的相互配合。 毋庸置疑的是,将社会管理纳入法律实证研究之中是来自于中国社会现实的社会管理需求,而不是某种外来的经典理论。面向社会管理的法律实证研究,从深层意义来说,是一种更全面的法治观的建构以实证研究和社科法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管理问题,意味着加强社会管理不等于仅仅以法律约束社会管理实现其法治化,在法律实证研究中重视对社会管理问题的研究而不是只限于对司法问题的研究,也意味着将治理的逻辑放在和法治的逻辑同样重要的层次加以观察和理解,这一研究也就具有了更深的理论意义。具体技术路线如下: 党的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即将社会管理纳入法律实证研究之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城市管理文章:城市管理论文 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影响市容,妨碍交通,损坏城市形象,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重点,也是城市管理的“通病”。因其流动性、反复性强,加之点多面广,成因复杂,难以根治。因此,研究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尤为迫切,十分重要。 一、流动摊点的成因及现状 流动摊点,由来已久,成因复杂。以我市为例,每天活动在城区的流动摊贩在1000人左右,他们多集中在学校、医院、商场、小区门前和交通繁华的路口、街道两旁,这些地方人口较多,人流集中,需求量大,是流动摊贩经营的“风水宝地”。特别在学校放学、机关单位下班、市民出入的高峰期,这些流动摊贩争道抢客,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叫卖声、吵闹声、汽车喇叭声交织在一起,“马路市场”异常热闹。 这些摊贩主要有五大类。一是下岗职工。经济体制转轨、企业改制后,大批下岗职工推向社会,由于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一时找不到工作,家庭负担重,又不能闲置在家,就选择了这种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小买卖。二是城中村居民。这部分群众主要靠地理优势做些小买卖,特别是一些中年妇女和老人索性圈地为界,摆摊设点,春夏秋冬,一年到头,照摆不误。三是离城近的农民。这些农民小农意识强,地里种出来的瓜菜,到市场兜售需交各种费用,想卖个高价钱,于是推车进城,沿途叫卖。四是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大多无正常生活来源,把自己划定为特殊公民,渴求社会救济心理强。五是进城务工的特殊群体。这些人员成分复杂,投亲靠友,拉帮结派,不服从管理,甚至无理取闹,打击报复。 总体来看,这些流动摊贩有一共同点,均属困难弱势群体。在对其管理处罚时,通常将不满、失落情绪当场发泄,把满肚子怨气推向执法队员,往往采取“一哭二闹三躺倒”的手段,极易引起围观群众的同情。如果遇有起哄煽动者,执法队员会面临围攻、辱骂甚至殴打。执法人员只有三种选择:一是拨打110报警,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二是跑,为了人身安全,被动放弃执法;三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05年建局以来,就发生暴力抗法事件2起,引起围观的30多起。有些 案件送交公安机关后,由于取证难、证据不充分等原因,往往是不了了之,从而削弱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威,也挫伤了一线执法队员的积极性,使执法工作陷入被动境地。 二、难治理的主要原因 流动摊点为何居高不下、屡治屡乱?在分析其表面现象的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深思。 其一,流动摊点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尽管流动摊点有碍市容,但毕竟是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迎合人们的消费心理,符合当地的消费习惯,同时也适合不少市民的消费水平。一方面,流动摊点因其便民利民倍受消费者欢迎;另一方面,它能拟补市场不足的缺陷,使城市居民就近购物的需求得以满足。 其二,专业市场缺乏,导致无场可进。我市城区常住人口有13万之多,流动人口达到1万人,目前现有市场远远满足不了群众需求。我市建成使用的规范化市场仅有三处。一处是贸易城批发市场,建于十几年前,是我市主要的蔬菜批发市场,同时还进行小量的零售,但市场内的服务设施不全,卫生环境差。一处是贸易城中心市场,该市场2005年进行了改造,各种设施比较配套,但存在着市场外延的问题。另一处是金碃岭市场,该市场2007年建成,原黄山路市场的摊点进入经营,解决了黄山路市场占路的问题。这三处市场均为企业投资建设,存在摊位费较高的问题,许多摊贩不愿意进场经营,特别是金碃岭市场,200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摊点流出市场经营的现象。此外,城区还有工商部门设立的马路市场2处,一处是海峰街市场,另一处是商业街西段的夏西市场。这两场市场的经营秩序混乱,市场外溢,交通时常堵塞,卫生状况极差,群众反应强烈。城市在扩建,人口在增多,供需矛盾呼唤市场。拿黄山路和新华街交接路口自发形成的菜市场来说,附近有夏南新房区、中医院家属宿舍区、馨园小区、黄山路政府宿舍区、新华小区等居民区,居民多达一、二万人,可见市场潜在需求之大,类似的还有建设街西段、笙歌小区、环建宾馆、仇家洼桥头等处。还有部分物业管理部门在居民小区内设置了小市场,如向阳小区等,由于受场地等条件限制,容纳的摊位很少,有的物业管理部门只收费不管理,致使许多摊点外溢。在对流 动摊点治理上,市执法局虽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蹲点也好,突击治理也罢,摊贩看好市场位置好销售利润客观,长期与执法队员周旋,打起了“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游击战,实在是收效甚微,难以取缔。 其三,有场不进,影响市场建设进程。近年来,一些投资商尽管把目光投向市场建设,但至今还没有大动作。投资商顾虑,市场建成后,无人进场经营。事实上,进场经营者不管赚不赚钱、赚钱多少,要办营业执照,需定期交纳工商、税务、卫生等管理费,而流动摊点则无需办理。再则,经营业主进场后,须遵守一些“规矩”。比如,缺斤短两不行,顾客会找上门;质量没保证,顾客要求退换;抢生意拉客,同行有意见等等。进场经营花费多不说,没有流动摊点方便自由,哪里好卖,就到哪儿去,遇有执法人员,“船小好调头”,一跑了之,省去了好多顾虑和麻烦。 其四是缺乏执法保障。在对自然人进行处罚时,一是没有后续保障,如果自然人不接受处罚,则无他法。因为执法人员无权查验身份证,连对方身份都不知道,执法就无法进行下去。二是对事不对人,执法没有威慑力,比如查处无证经营流动摊贩等违法行为,一般是强行取缔或暂扣物品,对违法行为人没有制裁手段,也起不到应有作用。 市执法局成立后,虽然想方设法治理,但流动摊贩在利益驱动下,仍然在市场外徘徊,执法依然走不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 三、建议与对策 治理流动摊点,是一项专业化、复杂化、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面,结合我市实际,略谈几点认识: 首先,加大对社会困难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要切实树立“民本”思想,更新执法理念,拓宽培训就业 渠道 ,鼓励他们创业改行,入市经营,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和就业问题。 其次,加强城市规划、工商管理、行政执法、物业管理等部门间的交流协作。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先疏后堵、标本兼治的原则。科学合理布局规划市场,规范市场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引导流动摊贩进场经营。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助推市场规范化建设。在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新建小区规划时,要预留好市场位置,建设便民市场;在城区道路改建时,适当减少绿化用地,拿出少量位置用于设置早晚市场、固定摊点位。 第三,大力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和执法环境。执法人员长年累月战斗在一线,时刻与市民和老百姓打交道,处在社会多种矛盾的交汇点上,经常遇有阻碍执法和暴力抗法事件。因此,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对城管行政执法工作的支持至关重要。要加大执法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城管执法、公安护法、法院司法”及纠风部门强力支持的执法环境。 第四,大力培育一支充满朝气活力的执法队伍。广大执法人员长年战斗在一线,无节假日、星期天,工作单调,经常受气挨骂,整天提心吊胆,加之工作风险高、待遇差、不受尊重,执法人员极易产生低落、厌战情绪。只有大力实施“人文关怀”工程,强化职业庄严感 教育 ,才能保护好、调动好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永葆这支年轻执法队伍的朝气与活力。 第五,创新执法模式,改善执法效果。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城区路段分级管理,将胜利街、银金大道、外环、青山路、东山路、深圳路划为一类路段,实行精细化管理;将商业街、新华街、天津路、光明街、建设街、黄山路、富山路等路段划为二类路段,实行规范化管理;将其他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分划为三类路段,实行人性化管理。推行步行执勤模式,采取堵疏结合办法,设置几处便民市场,具体 措施 如下: 1、一类路段管理精细化。对一类路段突出管理细节,严格管理标准。一是人员配备精细化。一类路段配备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执法人员,并实行定岗位、定职责、定标准、定奖惩的“四定”管理,确保时间上不断档、空间上无死角;二是业务考核精细化。为达到一类路段管理高标准、效果保长效的目的,对一类路段的业务考核做到每日一督查、每周一通报、每月考核、每季一评比、年终综合 评定,用无缝管理保持持续效果;三是运行机制精细化。建立各科室、中队间的内部配合机制、联动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环节、最好的效果保障一类路段管理的高标准;四是工作措施精细化。开展争创“样板街”、“示范路”活动使执法人员学有榜样、干有目标。 2、二类路段管理规范化。对二类路段突出秩序规范化、管理标准化,以出现频率高、反复性强的乱摆摊点问题位重点,将一类路段管理经验逐步向二类路段推广,达到逐步提升标准、逐步向一类路段看齐的目标。一是执法规范化,用依法执法保障二类路段规范化管理标准的落实;二是摊点经营规范化,对严重二类路段的摊点群进行搬迁、取缔,在不影响二类路段容貌和通行的位置上妥善安置修车、冷饮、报刊、水果、小吃等摊点,解决部分经营业户的实际困难。摊点实行统一作业工具,统一卫生清扫,努力形成“一条路一种风格”的格局,变难点为亮点。 3、三类路段管理人性化。对三类路段突出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在保证容貌秩序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广大市民多方面需求。针对城区市场设置不尽合理,便民市场数量少的状况,结合三类路段主要位于小街小巷、靠近居民区的实际,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置几处便民小市场,实行定时段、定路段管理,并采取错时管理、多班轮值等措施,既方便市民日常生活,又解决摊点占道经营问题,既保证市容市貌,又促进繁荣经济。 城市管理文章:城市管理还需“文明”管 一张“武汉城管整治夜宵,聋哑食客劝架被打伤住院”的图片,再次雷到了众网友的眼球,也将城管这一特殊职业再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直以来城管作为维护城市文明的使者,屡次因执法不当频频曝光,从南京“失足”城管脚踩商贩,到温州“野蛮”城管暴打聋哑夫妇,再到近日之“暴跳”城管踢飞油盆烫伤少年,一幕幕一桩桩直指城管执法行为,一下子把“城管”变成了凶神恶煞、“鱼肉百姓”的“阶级敌人”了。 众所周知,很多国家并没有城管这样的执法队伍,其城市管理执法统一由警察负责,警察不仅管刑事犯罪、社会治安,而且管乱摆摊、乱停靠、乱搭建以及流浪、乞讨等行为。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之前各个城市也没有城管,城市管理执法权属于警方所有。 1997年,第一支城管队伍在北京试点成立,随后推广至全国,但由于城管存在法律授权不明、职权范围不清、人员良莠不齐等问题,所以执法过程中问题多多,暴力执法和抗法屡屡上演,民众怨声连连。 当然,外表光鲜内心酸涩的城管也有其难言之隐。面对“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难缠商贩,就像“武汉城管整治夜宵店时,因该夜宵店夜间占道经营情况较为严重,城管部门曾多次制止未果。昨晚,城管部门组织人员进行重点整治,店方人员不配合执法,还拿菜刀砍伤了两名城管人员。”可以说是软点没有效果,硬气点或是稍微言语粗鲁些就被指责成暴力执法、野蛮行径,谁让一方面代表的是国家权利机关,是强者;另一方面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是弱者。对于弱者我们一贯的做法是同情加怜悯,所以身份的悬殊也注定“城管”被推向舆论的漩涡。 当然,不可否认,上述现象也只是个例,并不能代表所有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执法人员工作状态,但俗话说“一条臭鱼搅得一锅腥”,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治理,不仅会让百姓对执法机关丧失了信任,更容易败坏了风气、带坏了队伍,形成不好的“榜样” 力量,让这种暴力野蛮之行“蔚然成风”。 为此,笔者认为制定和完善城管法律法规,倡导“文明城管”势在必行。这样既可以对特权机关进行必要的法律约束,使其执法的额度和力度更加公正、透明,保障执法结果的公平和正义;又可以使其师出有名、有法可依,避免执法过程中过激现象产生。同时,小商小贩还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应为了赚取蝇头小利而随意摆放自己的摊位,既有损城市的形象,又给城管处罚的机会。

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它不仅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系着整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中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先导性,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存在问题, 从而提出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方法 。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 渠道 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 其它 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 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 文化 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3] 郑强.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7)

[4] 周晟宇,王洪光. 浅谈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体系[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9)

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就是城市基础设施,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主要是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手段为主,并存以其他融资模式。但我们发现融资渠道狭窄,运营效率低下,运营管理技术水平低下是摆在政府面前的诸多困难。随着民间资金积聚增速加快,如何鼓励、推动、完善其它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为改变此局面,多种融资模式如BOT、ABS、PPP等均已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

一、项目融资与BOT融资

项目融资出现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资本运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得到普遍应用。如道路、桥梁、电厂、港口、机场、城市给排水等。项目融资是以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和全部收益为其债务(如银行贷款)的偿还提供保证的,即项目未来的可用于偿还债务的净现金流量和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

BOT融资是英文Build(建设)-0perate(运营)—Transfer(转交)的缩写。其含义是一个发起者(非国有部门)从委托人(通常为政府)手中获得特许权,随之组成项目公司着手从事项目的经营,获得利润用于收回融资成本,并取得合理的收益;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无偿地转让给委托人。从199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 BOT 模式的试运营和相关推广,BOT 融资方式也逐渐受到关注。这种不同与以往的新型融资模式有助于推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也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影响因素

外界多种因素对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存在着较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

随着我国制订和颁布多个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法律环境。目前有关BOT项目融资的法规性文件大多是部门内部通知,透明度低、权威性差,各部门规定内容冲突,或与《 公司法 》等相关法律不一致,导致实际运作过程中操作性差。

2.政府行为与信用

客观上讲政府缺少BOT管理 经验 ,出现政出多门、管理真空、职权交叉等现象。例如在项目的立项、规划许可、土地审批等相关手续办理方面与普通项目审批无异,导致费时费力,最终导致外部建设条件落实难、项目融资进行难。同时,政府的信用风险也是BOT 项目融资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

3.投资环境与自身实力

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并且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BOT项目融资的招商引资也有着决定影响。企业自身必须有与BOT项目相匹配的规模与财务能力,才能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进行融资的成功率也会提高。同时,要求企业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 BOT融资的风险管理

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就是风险识别,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客观存在多种风险及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系统归类。从企业角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的风险识别要包括政治及不可预测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衡量各种风险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及程度。通过风险定性分析将风险进行排序,确立风险应对优先级;风险定量分析将已排序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该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对项目结果的影响层极。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决策的主体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就BOT融资而言,在评估可行性及特许 经营合同 中规避可预见风险;通过设计合理组合工具来接受风险;采取针对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及经济损失程度;通过购买 保险 来分担风险。

4.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决策主体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在执行过程中,对具体实施情况风险规划、监控、信息反馈、识别估计、整改调整,以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在风险监控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实际风险发展变化情况及可用于风险控制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综合化管理。最终实现尽早识别风险、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消除风险消极后果及吸取经验教训等风险监控目标。

四、结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认为BOT融资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应用亦适合当前国情的需求,通过BOT融资可以实现短期内给政府解决一次性财政资金投入过大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投资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在实践之中,要通过科学分析多种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影响,将风险管理实践化、风险识别具体化、风险应对数据化、风险监控常态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通过合同约定等方式明确各参与方承担何种程度的风险及具体的承担方式,并将项目合同、融资合同、担保合同及其它支持文件等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方法贯穿项目建设周期,合理规划,紧密衔接,最终使得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蔡宇飞.BOT、PPP与ABS三种模式的比较探析[J].金融财会.200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