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当代国际政治研究课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9 01:18:02

当代国际政治研究课论文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国际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首先,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各国人民下定决心维持和平,以使后代免除战 争的浩劫。其次,核 武器的大规 模杀 伤力和威慑力足以将地球毁 灭很多次,因此谁也不愿意因打核 战争与地球同 归于尽。再次,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领域扩大,进一步减小了爆 发世界性大 战的可能性。 二、传统安全领域中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表现 首先是局部冲突与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尤其是这些热点问题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或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更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和变数。其次是各国的国防开支逐年增长。这种状况意味着各国仍然把军事发展作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 大国进一步加强战略力量,全球核 武扩散问题依然严重,这对世界安全构成了极大隐患。 三、非传统安全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战 争 首先是国际恐 怖主义问题。2012年以来,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及袭击规模扩大;恐怖袭击方式令人防不胜防;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使得国际反恐阵线有破 裂的倾向。其次是环境安全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世人对环境安全的极大担忧。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灾害频发,甚至使部分小岛屿国家生存面临威胁。再次是金融安全问题。这次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发达国家,也严重打击了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虚拟经济及实体经济,并引发了诸多社会及政治问题。最后还有愈演愈烈的贩 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 病扩散、肆无忌 惮的海 盗活动,以及日益严重的非法移民等问题,这些都对国际安全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的传统安全环境面临的挑战 首先表现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目前,不少亚太国家普遍加大军费投人,加速军事战略调整,提高武 器和人员的作战水平。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对中国的安全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在各国军费开支不断攀升的背后是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深刻的军 事调整与变革。其次是中国的周边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视。中国与周边多国存在领 土与领 海争 端,但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历史与现实问题错综复杂,又有国际势力介人,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另外,大规 模杀 伤性武 器扩散也给中国带来安全威胁。核 武器的垄 断已被打破,世界进入到一个大规 模杀 伤性武 器扩散时期,这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 胁。 二、从非传统安全来看,中国也同样面临重大威 胁 三、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还须承担来自美国的压力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明显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人,力图推动美国战略中心向亚太转移。美国在这一地区频频进行军 事演习,在强化日韩同盟与美印关系的基础上拓展与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同盟关系,努力使双边同盟向三边和多边同盟进行有力延伸。为了推进“重返亚 洲战 略”,奥巴马政府还全面参与亚太事务,积极加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调介人中国南 海问题,对中国的领 土问题指手画脚,试图遏 制中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维持其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和领导力。目前,美国在中国周边加紧构筑针对遏 制中国的“C’’ 型军事包 围圈,美军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基地密度已比冷 战时期针对苏联的还要密集。 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下中国应对策略 一、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和资源,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 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历史潮流,我们必须顺应潮流,紧紧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加速和平崛起的进程。只有自身实力强大了,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本国的安全,维护世界的和平。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必将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该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努力推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与秩序重建,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制定,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力争获取更多发言权,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凭借充足的外汇储备加快海外收购力度,壮大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从国内来看,要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放在首要位置,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金融危机不仅削弱了美国的硬实力,也重创了其软实力。这说明美国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和隐患。当然这里既有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也有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既有经济上的问题,也有政治和社会、文化上的问题。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普世价值影响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大降低,而以政治和社会稳定、渐进改革、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有效调节、注重实体经济等为特点的中国模式则经历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这无疑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当然,中国在软力量建设上还应继续培育自己的核 心价值观、有效的意识形态及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制度。 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妥善处理好中国与美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 (一)中美关系。与美国相比,目前中国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大国,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并没有很大的战略回旋余地,中国持续的经济成功严重依赖西方资本和技术的流人和外国市场的准人。I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均超过中国经济总量的60%以上,在世界主要大国中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倘若中美关系恶化,中国经济发展无疑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也将严重受挫,甚至难以实现。因此,总体稳定的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中美两国在很多领域的合作总体比较顺利,在许多问题上中国秉持了务实灵活、温和求实的原则,这确实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韬 光养 晦战略,但是中美两国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两国今后无论在政治、军事领域,还是在经济、文化领域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摩擦,但无论出现怎样的矛盾,中美关系都不会全面恶 化,两国的共同利益仍然大于分 歧。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一些国家还与中国存在领土争 端等历史遗 留问题,情况相当复杂。进人新世纪,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解决了绝大部分边界等历史问题,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创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中国现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和南太平洋诸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努力推进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变革,最大限度地获取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 目前,主要战略力量围绕国际格局调整转换中的权利重新分配展开激烈博弈,发达国家与新兴大国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较量空前激烈。尽管现存的国际秩序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有着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地方,并不能完全适应国际格局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但这一体制仍对世界和地区安全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此不能推倒重来和“另起炉灶”,而应该积极参与,推动改革。对中国来说,要认识到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然性,并善于抓住机遇,以建设性的方式推进变革,确保变革过程的稳健和结果的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参与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决策参与权。 由于全球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再加上经济权力的再分配不像政治权力再分配那样敏感,因此,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应该首先从经济层面人手,通过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促使中国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更好地维护和体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其次要推动国际政治体系的改革。具体来说,就是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使其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特别是通过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扩大中国在这一重要的决策机制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此外,对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持积极态度还有助于防止中国被视作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提升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建议读一下《大国之路》,《直话直说的政治》《货币战争》等书,包你有收获

1、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 2、浅析中东问题现状3、中国的外部困难和新领导集体面对的挑战4、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5、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6、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7、美印军事合作及其制约因素

国际政治课程论文

论述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或两者的关系,这个题目是可以选择性的回答,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比他们两者的关系要简单一些,可以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着手,侧重强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对于他们政治上的作用。

这个和政治貌似关系不大,政治无非就是各种组织与个体关系的抽象化。我虽然没有你学习的年限多,但是我认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一定是源于文化,因为文化充当头脑的成分,没有文化来连接,国际政治构不成完整的格局,也更不会有“一超多强”“多极化”之说。所以,我认为,注重文化肯定是为了维护国际政治,而对于世界的角度是如此,对于各个国家而言,自己文化的发达意味着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与国际其他国家联系的机会增多。提纲我不会写,但是我可以给你一些我的见解作参考。这篇论文你可以写文化的重要,以小见大,延伸到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其实你多看些新闻,以后再有这样的论文你就不会愁了!

目前,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文化的功能有着日益政治化的倾向。文化因素是构成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领导集团的对外决策有着重大影响;文化差异和矛盾往往导致国际政治的冲突;文化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而同时,各国之间开展文化交流又是国家间实现政治沟通的重要手段。文化功能政治化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必须重视文化在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注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和竞争力;必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逐步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一定社会的文化,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并对经济、政治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文化同经济、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不仅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以极强的渗透性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国际政治的相关性分析 文化, 就广义而言, 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和文明的概念相当。狭义上, 指的是和经济、政治、军事相并列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等。可见, 广义的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 而我们这里所分析的文化, 指的是狭义的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表现出相对独立性, 对社会经济、政治有巨大的反作用。在国际政治的发展中, 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在当代,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条件下, 文化的功能有着日益政治化的趋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文化因素是构成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综合国力又称为国家实力, 是国家对外政治行为的基础和保障。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越强, 其行为能力就越强, 作用也越大。而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 除了经济力、军事力等可见的物质要素之外,还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和民族凝聚力等精神要素。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为了说明文化因素在国家实力构成中的作用, 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按照他的说法, 软权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通过武力来得到理想结果的能力。在全球信息时代, 软权力正变得日益重要。因为文化观念可以正确引导国民的积极性, 形成统一意志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而推动物质形态的各种因素发挥效用, 促进综合国力飞速提高, 增强国家的国际地位,并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 相反, 如果一个国家缺乏民族凝聚力和国民士气, 民心涣散, 那么, 其物质形态的硬实力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可以想象到, 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的国家, 其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也必然会下降, 甚至会丧失殆尽。正因如此, 世界上各主要大国对文化的作用都非常重视。早在20 世纪80 年代,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就提出了“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构想。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近年也提出了“文化欧洲”的构想, 谋求建立欧洲共同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任代总统时就着手实施“文化扩张”战略。而美国更是早就实行了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政策, 把向全世界推行民主、自由等政治文化理念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目标外决策有重大影响。在对外决策的过程中, 必然要有决策理论和决策指导, 而决策理论和决策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世界范围来看,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最突出的战略重点, 这种战略重点来自该国早期的或者已经形成的经验, 并在某种程度上受其国家或精英的哲学、政治、文化和认识特性的影响。也就是说, 文化观念可以影响到国家领导人对政策问题的看法, 可以决定其制定政策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坐标。特别是意识形态和宗教因素, 有时对国际关系问题的解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比如意识形态,有时就可以成为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 决定着一国对外政策的性质和趋势。例如, 二战后的很长时间里, 美国实行的冷战及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封锁、制裁政策, 都是在激烈的意识形态对抗的条件下制定的。应该说, 在当代, 没有成熟的意识形态的决策者, 决不可能是高明的、有战略眼光的决策者; 而同时, 意识形态不同的决策者所作出的决策判断也必然有所区别。 第三, 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观不同, 往往可以导致国际政治的冲突。冷战后, 西方大国变本加厉地推行文化沙文主义, 把自己的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强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更加剧了世界的矛盾和冲突。当代世界各热点地区的战争和冲突中,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文化冲突的背景。比如, 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等的军事行动, 西方通过对俄罗斯的经济援助以推动其内部的政治裂变等行为,从表面看是军事或政治行为, 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在起作用, 其目的是为了普及、推广“民主、自由、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念。再比如中东地区, 自1947 年巴勒斯坦分治以来的几十年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进行了5 次中东战争,致使数十万人死于战乱, 数百万阿拉伯人丧失家园沦为难民, 战争费用和战争损失达数千亿美元。穆斯林和犹太教之间的宗教文化之争已演变为一场争夺生存空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在当前, 文化冲突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国家之间的冲突, 现在越来越表现为由文化和社会价值观所引发的冲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甚至预言: “世界正进入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 冲突的根源既不是意识形态方面的, 也不是经济方面的, 而是文化方面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发生”,“下一次世界大战( 如果可能发生的话) 将是文明之间的战争⋯⋯未来的冲突将由文化因素而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引起”。由此可见, 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第四, 文化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政治中, 任何一种政治行为、政治目标和计划,都需要政治道德和政治价值这些文化因素为其正当性、合理性进行解释和论证, 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得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从而保证其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例如, 美国在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之前, 一再宣称伊拉克是“邪恶轴心”之一, 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通过这种宣传, 来论证对伊拉克战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特别是近年来, 美国更是把人权作为实现外交目标的工具, 经常以维护人权的名义干涉别国内政, 侵犯别国主权, 甚至颠覆别国政权。推行人权外交已成为美国的基本国策。此外, 在各国文化不断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一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 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 立足于自身的强势地位, 向世界其他国家, 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 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控制世界的目的。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在美国的《外交季刊》上对这种文化企图进行赤裸裸地描述:“美国应该确保: 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发展, 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 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 那么这种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 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 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凭借着自己的文化霸权地位, 西方国家不断对外输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识形态及生活方式, 从而搞乱被输入国国民心理、价值观念, 并进而破坏其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消解其民族凝聚力, 最终使其社会陷入一种无序状态并进而引发政治危机。所以, 在国际政治斗争中, 不可小视文化的渗透性作用。 第五, 各国之间开展文化交流是国家间实现 政治沟通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条件下, 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加强, 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文化交流成为增进友谊、加强沟通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双方的经济、政治关系的非常时期, 文化交流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比如, 在50 年代中期, 中日之间民间的文化、艺术和体育的交流, 为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建立正常的政治、经济联系作出了贡献。再比如, 中美恢复政治、经济关系之前, “乒乓外交”也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 文化功能表现出政治化的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文化已日益表现出和经济、政治的相互依存性, 文化的功能日趋走向政治化。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是我们在当前亟需要思考的问题。

可以看一下亨廷顿的书,他写的就是着眼于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的

国际政治论文

1:长沙风蓬岭二号汉代王室古墓等20座历代古墓先后被盗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湖南的涉案人员最多、涉案范围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盗墓案件。昨日,长沙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7个多月的缜密侦查,震惊全国的“12•29”古墓葬被盗掘系列案件告破! 2.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明确表示,整顿国内进口铁矿石贸易的市场秩序,严格实行进口铁矿石的代理制,由铁矿石供需双方确定的价格要作为今年全国进口铁矿石的统一价格。3.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高调落幕后,原本定于七月下旬召开的中美日首次三边政策对话到昨天为止依然没有召开的消息,延期已成定局。日本媒体昨天则报道,据多名中美相关人士透露,首次中美日三边对话可能将被暂时搁置,原因是中方认为此事会“刺激朝鲜”,不适合在该时间段对话。4. 德国卫生部发言人25日说,卫生部长乌拉•施密特在西班牙度假时,其黑色奔驰座驾不慎被盗。因此她被指涉嫌公车私用,招致公众热议。5. 印度卫生部长阿扎德告诉印度国会2006年11月印度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人数还只有2253人。而今年五月份,这个数字已经蹿升至52973人。6. 眼见着亚洲的空间竞赛逐步升级,韩国方面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准备在本国南部海岸线附近一个岛上的发射台发射韩国第一枚携带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该火箭上将会搭载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如果发射成功,韩国将成为一个有能力独立发射卫星进入太空的国家。7. 当地时间7月21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如期宣布解散众议院并于8月30日举行大选。两党之争正式开始。8. 闹得沸沸扬扬的哈佛黑人教授被捕事件正式告一段落。据美国媒体7月31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30日晚再次展现高超的公关技巧,邀请这起风波的两名当事人到白宫一起喝啤酒,为他们充当和事佬,副总统拜登也中途加入。9. 湖人官方网站发表声明,宣布球队正式放弃中国球员孙悦。湖人队在和奥多姆达成协议之后,球队人员达成预期人数,孙悦不得不面对被裁的局面。10. 中广网北京7月31日消息 近日,中国4名留学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黄金海岸遭3名不明身份的当地人殴打,造成一名留学生面部骨折,其余三名留学年生受轻伤。11. 房价能不能降下来?尽管政府会采取各种降温的政策,但是即使造成交易量的萎缩,房价也不会有超过10%的降幅;除非政府大幅度的削减地价和税费,2010年依旧是无房族失望的一年。因此租房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首选。 12. 世界经济能走出危机的阴影吗?2010年的世界经济会慢慢走出“金融海啸”的阴影,但是复苏缓慢。像迪拜这样的“奇迹”,不会起死回生。13. 水、电、气、油、运费还会再涨价吗?这些由于都是垄断行业和资源紧缺型供应产品,2010年定是涨价年,年内至少小幅涨,除非国家出手干预。14. 股市能不能到回到6000点?不能,但有望突破4000点在5000点以下徘徊。15. 上海世博会能不能像奥运会一样轰动全球,如愿挣钱?开幕第一周会很红火,效果不亚于2008奥运会,但是此后观众的数量达不到预计的乐观数量,亏损是不可避免的,就看怎么算帐了。长远的观光效应可能会超过奥运会。16. 就业形势会不会好转?虽然就业形势好于2009年,但是出口贸易复苏缓慢,扩招后的600多万应届的大学毕业生还要面对竞争更激烈的就业困境。今年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将主要在三线城市。一、二线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速度较前几年会明显下降。17. 社保管理能够实现全国联网吗?至多在长三角、珠三角的试点区域得以实现。不联网会导致跨省灵活就业的农民工损失加大。18. 教育部能不能推出新政解决小学择校的难题?不可能。至多在几个二线城市推行试点。19. 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军是南美队还是欧洲队?依旧是欧洲队。很可怜又很臭的中国队今年仍然深陷赌球风波,会被边缘化,被遗弃。20. 医疗制度的改革能够启动吗?新的医疗制度改革年内应该在部分地区继续以试点形式启动,但要根本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还言之过早。各级财政补贴困难,医疗运行体系和价值规律完全没有理顺。21海南办特区20周 22:海南生态文明建设23:国际旅游岛建设24:农恳改革25博螯亚洲论坛26:教育扶贫移民工程

政治能使我们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依法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下面是我整理的政治论文 范文 ,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摘要】近 现代 工业 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 自然 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 发展 成为生态 政治 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 措施 之一,是全球 经济 、 社会 、 文化 、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 问题 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 思维方式 、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 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 "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 影响 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 目前 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 种植 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时?quot;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悲剧在不远的将来又将可能在长江重演。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 历史 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8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万亿美元。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生态学 理论 认为,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在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人类虽在整个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并无时无刻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所谓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又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它与国家及国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又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 规律 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态政治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政治有序地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最初的生态政治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组织的运动。60年代末,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生态政治出现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运动的出现"、"生态党的产生"、"国际环境组织作用的提高与加强"。这标志着全球生态政治的兴起和发展。

6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 热点 。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的目的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政治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运动。最为著名的生态运动当属1970年4月22日美国爆发的有2000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运动,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和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quot;的全球环境问题。"公共决策"过程的"生态化"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生态政治。与此同时,从60年代末至今,世界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以及科普学家一道推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发展与预测 报告 。如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加博尔等的《超越浪费的 时代 》,以及由58个国家152位世界著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共同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等。

伴随着生态政治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绿党"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的日益增强。1972年新西兰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绿党,此后的70~80年代,西欧国家出现了绿党组织兴起的高峰,其中德国的绿党组织对全球绿党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到1983年,德国绿党以的选票出人意料地首次获得27个议席,这标志着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正式步入历史舞台。由于德国绿党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展现在公众面前,其党纲将生态、经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反对核军备竞赛,谋求国际和平和女权、人权等,并提出相当完备的持续发展方案,因此在1987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突破了8%,并获得42个联邦议席,到两德统一后的1994年,绿党已在联邦议席中占有49个席位,成为联邦议院内第三大政党,到1998年,绿党领导人菲舍尔出任德国外交部长,首次成为国家政府中重要领导人。同时,80年代以来,欧洲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以及90年代东欧及其他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quot;绿党"组织。据统计,1979~1989年,西北欧15个国家的绿党共有117名成员进入11个国家的议会,并于1999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8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绿色国际"等国际生态政治发展新概念和新趋势。

在各国绿色组织纷纷建立和民间生态政治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像联合国下属的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MA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世界环境与发展 研究 所(IIED)、地球之友(FOE)等绿色和平组织政府和非政府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7000多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他们用生态思想、环境意识、生态伦理、生态 哲学 、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解决国际争端、冲突、战争,最终为维护国际和平,为国际间经济、文化、政治协调发展以及跨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0、70年代西方民间自发的生态政治意义有三方面:一是在生态运动影响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治家选举和施政的口头禅,即使最狂妄的政治家也必须首先提倡保护环境,以"生态牌"来夯实其竞选实力和政治地位,例如1976年美国卡特成功当选总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提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二是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西方各国政府不得不直接或间接介入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行动中来,并制定相应严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增加环境开支比例;三是在公众生态政治宣传下,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文明时代逐步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到了90年代,公众生态政治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盛会召开以后,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公众也从纯粹关注环境问题发展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心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政治几乎触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权等每一个领域。

综上所述,全球性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成为民众生态政治的源动因和基础,把环境问题作为政治范畴并纳入政治家的视野,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由于世界各国绿党的参政,以及民众生态政治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向新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目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化趋势。

三、生态 政治 发展 的必然趋势--政治生态化

(一) 政治生态化的内涵--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一词 目前 经常出现,比如 经济 生态化、 教育 生态化、 科技 生态化等。"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用人和 自然 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 社会 、文化等 问题 ,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政治是人类的政治,人类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的发展与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政治生态化"这一概念在国内外还鲜为少见。所谓政治生态化,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环境在宏观上 影响 着政治区域的结构、功能和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约着政治区域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高层决策者的政治举措。因此,政治生态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这样政治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就成为政治生态化 研究 的核心 内容 。政治生态化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在当今世界 工业 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它将成为传统政治发展的 历史 转折点,从而构成与生态文明 时代 相适应的新型政治生态观,以推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走?quot;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二) 政治生态化对国家及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政治生态化认识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治过程生态化。广义上说,政治过程既包括国家内部的政府行为过程,也包括国际政治环境、政治秩序的动态过程。政治过程生态化对政治发展的具体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生态化要求各国政府决策行为生态化。政府决策行为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法令、 规章制度 、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对经济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决策行为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可以把各种权利、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科学 素质,去调控人口数量和素质;通过政府实施教育工程去改变人们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培育全新的政治生态观。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曾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如此严峻,相当部分发展 中国 家还在继续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及人口问题也正是50~70年代政府决策的严重失误所致。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大跃进"、"大炼钢铁",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错误政府决策,就不会出现我国北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沙漠化和沙尘暴;没有对马寅初的批判,中国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如此沉重的人口负担,而这些政治发展观念和政府政策的失误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是无法用数学概念来衡量,这种破坏是快捷、持续、长期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不是一代几代人可以偿还的,往往需要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改变。而这种努力一旦失败,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可能就将付诸东流。这一点从人类曾经消失的古文明即可作为佐证:曾经灿烂一时的楼兰古国"、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都为人类当今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前车之鉴。未来政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重塑生态地球村的和谐。政府和政治家们将面临社会团体、公众越来越多的压力,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也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以此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是未来各国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必然趋势。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亟需一批具有环境意识的、富于 想象力 和创造力的政治家。将环境保护知识与 法律 等基础知识同等列为国家政府公务员报考、考核的内容之一是当务之急,同时考核政绩时应对经济政绩对等考核,以此来促进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化。

其次,政治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生态化是政治环境生态化的必然要求。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生态环境问题就自觉转变为政治问题。政府是公民的政府,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将对政府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投票、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方式从而达到对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起作用;另一方面,公众政治参与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政治生态化中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及意识的增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改变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传统消极的观念。广泛的政治参与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政治参与有助于和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避免社会动荡;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避免政府决策失灵;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这一基本环境生存权利。

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①,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稳定的社会使人们把过多的物力、才力、财力投入到权利与财富的斗争之中,经济也因此没有和平环境和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而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已经从政治环境生态化的高度上阐述了政治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跨世纪战略目标。这一点"“”"就已经经受了惨痛的教训,不但经济倒退20年,而且因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人口数量的膨胀造成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都难以偿还的恶果和环境债务。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又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环境稳定和政治民主。例如,严重的粮食短缺、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与枯竭,人口剧增并超过环境承载量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出现必然引起政治上的恐慌和不稳定的社会局面,因此,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的退化又反过来影响政治的不稳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也具有紧密联系,在遵循环境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为推进政治民主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民主的进程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因此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在解决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建立国家、地区间平等、和谐、和平共处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地球村联邦"是政治生态化的另一基本要求。目前,世界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还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1999年的科索沃问题即是有力佐证。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地区、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战争、核军备竞赛等,这些军事、政治行为的最终后果是对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混乱,导致60年代以来地区冲突不断扩大和升级。这种冲突最根本目的还是为各自的"狭隘生态利益"。中东地区长年不断的战火的根源就在于争夺水资源是全世界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尤其是核大国,裁军和削减核武器是当务之急,强权、霸权政治不仅加剧地区动荡、国家冲突,更不利于环境的持续发展。目前全球每年军费开支超过一万亿美元,这些费用的十分之一用于环境,那么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就可有效地得到保护。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物种间不论强弱、大小、进化时间的长短,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国际政治新秩序中各国也应遵循这一平等性原则,减少或消除强权和霸权政治,避免地区、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威胁最大的核军备竞赛,以此来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因此,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化,就必须建立全球伙伴新关系。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既要求推动国际社会间在维护、恢复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又要推动国际社会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合作,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包含环境与发展两方面,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以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可持续目标;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是公正平等的,建立在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之上,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同国家间的责任,并以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在制定有关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各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顾及历史和现实而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有国际社会共同有效、积极、务实地参与,在承担这一责任时各国之间也必须停止无休止的争吵,因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才能建立这"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确保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目标。

第四,政治教育生态化。教育是人类改造自身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中蕴涵了人类与自身的关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教育并非纯粹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并没有远离自然界,相反它是以人类自身自然为对象,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作为政治教育亦不例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政治教育生态化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渗入到政治教育之中,将受教育者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提升到全人类的生存文化、生存意识上来,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因此,在生态危机遍及全球的严峻形势下, 现代 政治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它推进政治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教育生态化时代。通过政治教育生态化过程,使人类认识到工业文明时代已走向尽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时代发展的总趋势。

综上所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全球生态政治兴起的根本原因,而生态政治及各国生态绿党的成立发展成为政治生态化产生发展的基础,政治生态化成为解决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政治生态化也就成为未来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

参考 文献

[1] 王 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 李泊言.绿色政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3]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 周 鸿.文明的生态学透视_____绿色文化(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彭少麟.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8,17(2).

[6] M G Wallace, H J Cortner etc. Moving toward ecosystem management: Examining a change in philosophy for resourc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logy,1996,Volume 3.

[7] 段昌群等.生态环境问题对新中国政治生活之影响(J).思想战线,2000,(4).

[8] L P Pojman, ed. Environmental ethics: Reading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M). Ja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1994.

[9] 刘京希.生态政治论(J). 学习 与探索,1995,(3).

[10] 邢永富.世界教育的生态化趋势与中国教育的战略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4).

[11] 杨通进.环境伦理与绿色文明(J).生态经济,200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政治论文范文

国际政治学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关键词:文化背景;文化障碍;价值观念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也随之相互交融,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交际。一、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下面的案例就从多侧面体现了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康沃公司是加拿大一家生产印刷设备的公司。公司派两名商务代表到中国江苏省上海北部的一座小城与一家印刷设备公司谈判。公司总裁查理波顿和市场主任菲比瑞内斯同行。之前该公司从未向加拿大境外销售过设备,两人对中方对他们的热情款待非常高兴。李经理亲自到上海机场接机,然后行驶九十公里开到小城,安排他们住在一个新建的宾馆里。几小时后主人盛宴招待他们,并有很重要的政府官员出席宴会。这种红地毯式的接待令他们对销售前景十分乐观。第二天上午是观光。他们迫切地想开始谈判,但午饭后却让他们休息。下午一个会说英语的公司雇员来告诉他们说晚上将安排他们去看歌舞演出。第三天终于可以坐下来谈判了,进程非常缓慢。双方先概括介绍自己,加方认为这与销售毫无关系。中方提供翻译,虽然翻译的友好使加方感到很舒适,但翻译环节使沟通缓慢。中方还花大量时间谈论之前曾来过小城的加方贸易代表并问及他。波顿从未见过这位贸易代表,所以无话可说。当轮到加方进行陈述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竟有十个中方代表隔桌相坐。中方代表不停地微笑并点头赞许。波顿和瑞纳斯准备了充足的数据并有力地证明了五年之内他们公司产量将会翻一倍。最后二位满怀信心地返回了宾馆。第二天中方代表又增加了四人,并让他们再次解释已经陈述过的事情。他们开始觉得沮丧。中方让他们解释有关技术方面的微小细节。加方两位代表均未涉入如此高科技的技术活动,这是此设备的核心。加方代表尽其所能地解释完后,疲惫地回到了宾馆。第二天中方代表中的一员指出他们所陈述的内容与他在加拿大时生产总监工程师所说的不一致,中方抓住这一点不放。午餐时加方代表迅速向加拿大发传真索取细节和解释。下午的情景令波顿和瑞纳斯有点不安。谈判过程中一位中年女匆忙进入谈判室与中方谈判领导耳语,随后他立即起身离开。没有任何人对此做出解释。第二天加方收到了传真,谈判就昨天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进程十分缓慢,中方很欣赏加方产品的高质量,但担心一旦产品损坏,他们不会维修。他们希望加方提供维修培训服务。加方提出如果派专人在中方工作数周或数月将会增加巨额开销,他们认为设备不会有问题并且中方完全有能力维护此设备。最终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价格。这是最艰难的阶段。中方要求打折20%。加方认为这种谈判过于粗暴,他们坚持原价格,并认为此价格非常合理,但在滚筒部件上可打3%的折扣。尽管之前加方代表听说在中国谈判会很费时间,但他们认为一周的时间是足够宽裕的。但时间飞逝,再有两天他们就要回国了。他们开始询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双方达不成协议,他们需要再就什么问题做进一步讨论。最后的谈判过程中他们竭力使中方讨论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但中方似乎并不愿意这么做。第二天下午告别宴会开始之前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价格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付款方式没有解决,这是难以解决的难题,中方不能保证付款计划,因为这要由市政府最终决定。尽管如此,李经理还是微笑着提到了今后的合作,中加双方过去的友谊,以及他们从加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再次签了九个月前已经在加拿大签过的意向书。加方代表失望地回国了,但还希望双方通过传真或邮件进一步讨论销售事宜。两周后,加方惊愕地得到消息:中方已经从日本生产商手中买下了此设备。他们的设备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是什么使谈判失败呢?二、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下面就案例中谈判失败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一)国人注意培养关系中国人谈判焦点不在于谈判主题,而在于建立长期合作的人际关系。因此,谈判初期双方谈论的内容涉及宽泛的议题及社交活动,直到彼此建立相互信任、增进相互了解之后才进入谈判主题。而对西方人而言,谈判焦点就在于实质性的内容,在于交易,而非人际关系。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看重感情和人情的。一方面,这源于中国人古老文化和和谐相处、友好往来、团结共事、合作互利的精神和观念。这种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有利于交往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对商人说来则有利于交易的成功。从这方面讲,这种观念和行为有其有益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求人办事总是礼数先行、中国商人与他人谈生意之前总是先宴请对方的原因。利奈尔•戴维斯说得好:“在宴席上,人们常常谈论食品,交换一些十分正式的、表示敬意或友谊的词语。从低语境文化的视角出发,人们所谈论的事都不是与个人有关的,也不含有多少信息。人们只是在比其他场合更为精确地遵循一套礼仪规范。这包括彼此敬酒,同时使用一些与相互关系和当时场景相适宜的套话。……交谈是愉悦而轻松的,来自高语境文化的赴宴者将此情景解释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到可以开始谈生意或谈完生意的地步了。”“合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文件类型。对于西方人说来,合同的含义全在于文字之中。在签署合同之前,一位西方人肯定会审读小号字体印刷部分,这意味着他会十分仔细地关注合同细节以确保没有不利的条款隐藏在用以撰写合同的专用法律术语中。一旦表示赞同,合同就将牢牢约束签约双方,即使签约之后发生了双方都未曾预料的事也不可违约。例如,假如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其中一方因此而遭受损失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签约方不会把它当成更改合同的理由。这种态度对于来自高语境文化的签约方却似乎是不公平的,后者总是习惯于将情景事态的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假如一个西方人从合同中获得了超过他事先预料的利益,他仅仅会认为他一直是好运相随。假如他亏损了,他就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佳。”“假如签约双方有了争议,则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就会竭力通过参照合同条款来解决分歧。而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则会更有可能在精确的合同条款之外去考虑公关因素和情景因素。事实上,对于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说来,情景因素要比严密的合同条款更为重要。”(Davis, 2004:68-69)从上面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制观念很重的西方人与人情观念很重的中国人之间在处理彼此关系和相互纷争时的巨大差异。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在保留人情观念中有益因素的同时,正在努力摒弃那种有害的极端人情观。(二)西方人注重时间和效率西方人在历史上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科技和经济都较为发达,至今生产力水平已有了迅猛的提高,每一分钟都意味着新的产品问世、新的价值产生,由此而形成的快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他们深切感到“时间就是金钱”,而无休无止、尽最大可能地追逐利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为此他们必须要节约和利用分分秒秒,去创造最大的价值,故而他们看重和珍惜时间,认真对时间进行规划安排,也十分守时。而东方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长期的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导致其生产和生活节奏缓慢,尤其因他们相对更重视形式、礼仪,不惜在繁文缛节上花费时间,因此他们远不如西方人那么珍惜时间,守时观念相当差。约会时间、计划安排等常常随意变动。对此,萨莫瓦评论道:“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来的时候,有关时间的观念和实践的运用也颇具有重要性。大多数来自西方文化的人是依据线性空间看待时间的。我们是受时间约束的。我们的时间表和工作日程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德国人和瑞士人的时间意识甚至比我们还要强。对他们说来,火车、飞机以及一日三餐都必须始终准时。但有很多文化并非如此。在他们看来,是活动而非钟表决定人们的行动。” (三)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不同西方人特别尊崇个人主义,这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以及财产的私有制观念。美国学者萨莫瓦说:“来自非洲某些国家或地区、古巴以及中国的人多半会认为,企业以及生产手段应当归国家或人民集体所有。另一方面,一些出生在美国或加拿大的人从小到大都会认为,生产手段应该归于拥有唯一业主身份的个人所有,要么归拥有共同业主身份的几个人所有,要么归合股经营公司的许多人共同所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为赚得尽可能多的资产和钱财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主义”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个人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条,即个人的利益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观、权利和职责都起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个人的隐私性。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个人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个人的权利、财产、隐私、事业、目标等被摆在他人、集体、乃至国家之上,绝对不可分侵犯;而集体或团队的意识则相对淡薄。集体主义,又称集体本位、集体意识或团队观念,是指看重集体利益、重视集体力量、强调集体作用、主张依靠集体、注重协作配合、提倡团结奋斗的观念。一般而言,贫穷落后的国家 (尤其是非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民族或种族通常都崇尚集体主义精神,甚至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非洲裔美国人也尊崇集体主义。据Triandis估算,全世界70%的人口生活在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文化中(Triandis, 1990:48)。这或许是由于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滞后不仅造成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导致个人的能力与机遇的极大缩水,使得个人无论是与自然作斗争,还是谋求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都更加依赖于国家、他人或社会组织的集体力量。在中国,数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尊崇“天人合一”、注重人情亲情和团结友爱的传统,是导致中国人看重和依赖家庭、团体和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的文化、民族、国家拥有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观念,这同样也表现为一个连续体,有些国家的人个人主义意识更强烈一些,有些国家的人则集体主义思想更浓厚一些。其中,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个人主义观念越强烈;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其集体主义意识越浓厚。三、结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首先,我们应正视并承认本民族以外的种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继续弘扬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并虚心学习乃至接收吸纳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其次,深入了解、认真研究其他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找出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内在规律,掌握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知识、技能及正确策略,恰当运用这些技能与策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过程中获得成功。

1:长沙风蓬岭二号汉代王室古墓等20座历代古墓先后被盗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湖南的涉案人员最多、涉案范围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盗墓案件。昨日,长沙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7个多月的缜密侦查,震惊全国的“12•29”古墓葬被盗掘系列案件告破! 2.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明确表示,整顿国内进口铁矿石贸易的市场秩序,严格实行进口铁矿石的代理制,由铁矿石供需双方确定的价格要作为今年全国进口铁矿石的统一价格。3.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高调落幕后,原本定于七月下旬召开的中美日首次三边政策对话到昨天为止依然没有召开的消息,延期已成定局。日本媒体昨天则报道,据多名中美相关人士透露,首次中美日三边对话可能将被暂时搁置,原因是中方认为此事会“刺激朝鲜”,不适合在该时间段对话。4. 德国卫生部发言人25日说,卫生部长乌拉•施密特在西班牙度假时,其黑色奔驰座驾不慎被盗。因此她被指涉嫌公车私用,招致公众热议。5. 印度卫生部长阿扎德告诉印度国会2006年11月印度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人数还只有2253人。而今年五月份,这个数字已经蹿升至52973人。6. 眼见着亚洲的空间竞赛逐步升级,韩国方面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准备在本国南部海岸线附近一个岛上的发射台发射韩国第一枚携带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该火箭上将会搭载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如果发射成功,韩国将成为一个有能力独立发射卫星进入太空的国家。7. 当地时间7月21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如期宣布解散众议院并于8月30日举行大选。两党之争正式开始。8. 闹得沸沸扬扬的哈佛黑人教授被捕事件正式告一段落。据美国媒体7月31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30日晚再次展现高超的公关技巧,邀请这起风波的两名当事人到白宫一起喝啤酒,为他们充当和事佬,副总统拜登也中途加入。9. 湖人官方网站发表声明,宣布球队正式放弃中国球员孙悦。湖人队在和奥多姆达成协议之后,球队人员达成预期人数,孙悦不得不面对被裁的局面。10. 中广网北京7月31日消息 近日,中国4名留学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黄金海岸遭3名不明身份的当地人殴打,造成一名留学生面部骨折,其余三名留学年生受轻伤。11. 房价能不能降下来?尽管政府会采取各种降温的政策,但是即使造成交易量的萎缩,房价也不会有超过10%的降幅;除非政府大幅度的削减地价和税费,2010年依旧是无房族失望的一年。因此租房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首选。 12. 世界经济能走出危机的阴影吗?2010年的世界经济会慢慢走出“金融海啸”的阴影,但是复苏缓慢。像迪拜这样的“奇迹”,不会起死回生。13. 水、电、气、油、运费还会再涨价吗?这些由于都是垄断行业和资源紧缺型供应产品,2010年定是涨价年,年内至少小幅涨,除非国家出手干预。14. 股市能不能到回到6000点?不能,但有望突破4000点在5000点以下徘徊。15. 上海世博会能不能像奥运会一样轰动全球,如愿挣钱?开幕第一周会很红火,效果不亚于2008奥运会,但是此后观众的数量达不到预计的乐观数量,亏损是不可避免的,就看怎么算帐了。长远的观光效应可能会超过奥运会。16. 就业形势会不会好转?虽然就业形势好于2009年,但是出口贸易复苏缓慢,扩招后的600多万应届的大学毕业生还要面对竞争更激烈的就业困境。今年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将主要在三线城市。一、二线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速度较前几年会明显下降。17. 社保管理能够实现全国联网吗?至多在长三角、珠三角的试点区域得以实现。不联网会导致跨省灵活就业的农民工损失加大。18. 教育部能不能推出新政解决小学择校的难题?不可能。至多在几个二线城市推行试点。19. 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军是南美队还是欧洲队?依旧是欧洲队。很可怜又很臭的中国队今年仍然深陷赌球风波,会被边缘化,被遗弃。20. 医疗制度的改革能够启动吗?新的医疗制度改革年内应该在部分地区继续以试点形式启动,但要根本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还言之过早。各级财政补贴困难,医疗运行体系和价值规律完全没有理顺。21海南办特区20周 22:海南生态文明建设23:国际旅游岛建设24:农恳改革25博螯亚洲论坛26:教育扶贫移民工程

你的国际关系理论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当代中国参政党建设研究论文

高中政治:我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治理内容千头万绪,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任务异常繁重,必须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入手,找到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制高点、切入点、突破点和着力点。其中,治理的制高点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治理的切入点是源头治理即建立完善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系;治理的突破点是发挥广大公民的集体力量,实现现代化的合作治理、民主治理;而治理的着力点是依法进行治理,建设法治国家。因此,参政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四个点上发挥出作用:

1.站在制高点,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诚培育者和忠实践行者,做宪法法律的坚定捍卫者和认真遵循者,做国家治理的高水平的参加者和最主动的合作者。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灵魂和统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参政党要发挥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必须高度认同、真诚信仰中共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核心价值观下,成为中共的同行者、同心者、同路人;也此价值观下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中从容、自信的生力军。

2.找准切入点,以政协和人大会议为主要平台,从立法和制度制定层面,为建立完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发挥出参政党应有的作用。国家治理的切入点是源头治理,即建立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还在建立完善之中,尤其是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需要修订,也有一些新的法律需要制定,更多配套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需要制定和修改。参政党要以全国和地方人大政协为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度调研中国国情,充分考察学习国际先进做法,努力推动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系的建立,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3.选好突破点,通过积极推进和拓展公民政治参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的突破点是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实现现代化的合作治理、民主治理。评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建立公众可问责的国家,实现公民及公民社团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广大基层的参政党成员与社会民众有广泛的联系,对公众呼声和公众利益有切身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不同阶层和不同界别的公众利益。因此,参政党要切实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维护公众利益、发出民众呼声,以实际行动,体现公民政治参与,也鼓舞更多的民众参与国家治理,为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4.用好着力点,发挥参政党的独特作用,从法律监督和政策督察层面,推动法律实施,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着力点是依法进行国家治理,建设法治国家。参政党是中国独特的政党组织,与执政党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监督优势。参政党要运用好政治和法律上的这种双重优势,推动政党监督的法制化,也推动全部法律制度从“纸上的法律”成为“现实中的法律”,使“依法治国”、“法治国家”,从理想成为现实,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真正得以实现。

总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对参政党自身建设也提出的迫切要求。参政党要把握自身优势,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发挥独特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治理内容千头万绪,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任务异常繁重,必须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入手,找到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因此,参政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四个点上发挥出作用:1.站在制高点,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诚培育者和忠实践行者,做宪法法律的坚定捍卫者和认真遵循者,做国家治理的高水平的参加者和最主动的合作者。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灵魂和统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参政党要发挥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必须高度认同、真诚信仰中共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核心价值观下,成为中共的同行者、同心者、同路人;也此价值观下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中从容、自信的生力军。2.找准切入点,以政协和人大会议为主要平台,从立法和制度制定层面,为建立完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发挥出参政党应有的作用。国家治理的切入点是源头治理,即建立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还在建立完善之中,尤其是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需要修订,也有一些新的法律需要制定,更多配套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需要制定和修改。参政党要以全国和地方人大政协为平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度调研中国国情,充分考察学习国际先进做法,努力推动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系的建立,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3.选好突破点,通过积极推进和拓展公民政治参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的突破点是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实现现代化的合作治理、民主治理。评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建立公众可问责的国家,实现公民及公民社团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广大基层的参政党成员与社会民众有广泛的联系,对公众呼声和公众利益有切身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不同阶层和不同界别的公众利益。因此,参政党要切实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维护公众利益、发出民众呼声,以实际行动,体现公民政治参与,也鼓舞更多的民众参与国家治理,为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4.用好着力点,发挥参政党的独特作用,从法律监督和政策督察层面,推动法律实施,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着力点是依法进行国家治理,建设法治国家。参政党是中国独特的政党组织,与执政党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监督优势。参政党要运用好政治和法律上的这种双重优势,推动政党监督的法制化,也推动全部法律制度从“纸上的法律”成为“现实中的法律”,使“依法治国”、“法治国家”,从理想成为现实,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真正得以实现。总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对参政党自身建设也提出的迫切要求。参政党要把握自身优势,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发挥独特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体系,体现了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反映了在社会主义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思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这一体系的建设,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对于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是政党最重要的存在标志。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政治立场、共同的价值观,是党派进步性和凝聚力的首要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政党,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从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历史使命出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在参政党建设的各个方面,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参政党成员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成员的人生态度、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 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形势任务的需要,也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需要。 2007年换届以来,各民主党派重视搞好政治交接,相继开展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力地推动民主党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地上一个新台阶;有力地促进对民主党派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探索完善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各种挑战和考验错综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进一步交流交融交锋。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致力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并提出了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的要求。同时,参政党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多党合作制度和民主党派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民主党派内部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向集体领导转变成为必然。在参政议政中,由主要界别领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扩展。在自身建设的目标上,从单一的学习改造发展为全面提高参政党素质。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在思想上更加活跃,更加关注自我价值实现、更重独立思考和讲求实际,党派成员的职业构成越来越复杂,变动越来越多见。因此,无论是形势和任务的客观需要,还是参政党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开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都十分必要,它是教育、引导广大民主党派成员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好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的“灵魂工程”和“基础工程”。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参政党各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巩固政治交接成果、提高履行职能水平和弘扬优良传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交接是民主党派永恒的主题。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和怎样建设参政党问题,是当代各民主党派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回答的问题。致力于促进科学发展,致力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致力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是执政党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人民的期待,也是参政党适应时代发展,坚持与时俱进、永葆进步性的必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只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它转化为广大党派成员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才能有效地巩固政治交接成果,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确保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民主党派的立身之基和价值所在,是民主党派凝聚力的来源。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与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学习中树立、在工作中践行,把履行职能作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同时,通过不断提高履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帮助执政党执好政,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民主党派的价值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为此,民进十大以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无懈无滞、有思有行、集智聚力、顺势而为、”和“以新作为巩固老阵地,在顺势中开拓新领域”的工作要求,并以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会中央工作和地方组织工作相互促进、自身建设和履行职能相互促进、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为努力方向,促使参政党建设水平的提高。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继承和弘扬民主党派优良传统相结合。在60多年的多党合作实践中,民主党派形成了优良传统,表现在:一是努力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和行动;二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与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促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发展;三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甘于奉献的崇高情怀;四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五是开展自我教育,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民主党派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要从成员们最关心、最感困惑的问题入手,强化学习培训,有的放矢地释疑解惑,澄清在价值观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明辨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上的是非荣辱界限,引领广大成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思想观念中,使广大成员将其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作为道德情操来修养,作为行为准则来恪守,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民主党派成员的自觉行动。各级组织要引导广大成员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平台,从点滴做起,在工作岗位上见成效。今年是民进成立65周年,也是德高望重的老主席雷洁琼同志105岁华诞,民进各级组织将开展系列纪念、庆祝活动,把民进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老一辈的高风亮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有机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挥会章会史的宣传教育作用。我们既要充分挖掘民进历史上前辈们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的光辉榜样,又要发现、培养和宣传民进各级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和广大会员的当代先进典型,让民进“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坚持立会为公”的好传统、好作风代代相传。 三、充分认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长期性、内涵性和实践性。 一是长期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需要长期坚持,并使之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党派的思想宣传工作需要常抓常新的长效制度以及入脑动心的有效形式。政治交接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它的内涵与方式都会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与2007年以来,民主党派开展的政治交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以上活动的不断延续和深化。 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还体会到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更凸现。“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证政治上的坚定”,特别是年轻的会员们,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自尊自强、崇尚真理。理论研究既是思想宣传工作的需要,因为我们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理论研究也是形成正确工作思路的需要。理论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和揭示,理论上的清醒说明对规律的掌握,它能保障强大的凝聚力,能避免实践的盲目性,能提高举措的准确性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夯实多党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不断促进民主党派成员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的认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的认同;对优秀中华文化和民进的优良传统的认同。 二是内涵性。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内涵性,使之一定会反映在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渗透在日常的言行思维里,包含在形形色色的活动内。在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中、在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中、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民主党派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榜样。对这些历史上和我们身边的先进人物,要深入挖掘和大力宣传民主党派成员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先进典型、模范事迹及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被广大成员所认同、所接受。如,民进今年在全会开展了向“国宝”级老师霍懋征同志学习的活动,前不久,民进举行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会员事迹宣讲大会”,请四位民进会员或代表讲述了他们在本职岗位和党派工作中的不懈追求和取得的成绩,对广大民进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此外,还要根据具体条件,开展学术研讨,着眼于丰富树立践行活动的形式,提高树立践行活动的实效,做到寓教于理、寓教于情、从表现深入到内心,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质内涵的认识。 三是实践性。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出其巨大的精神力量。要坚持树立和践行的辨证统一,做到“树立为了践行、在践行中更加牢固地树立”,即知行合一、知行并举、知与行互相促进。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党派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党派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上,体现在党派成员的人生态度、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中,体现在参政党自身建设和履行职能的实践中。引导每个成员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引导各级组织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主要内容,把树立和践行活动纳入党派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活动中的重要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仰,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认真履行职能的过硬本领和实际能力,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和利益观,重品行、树新风、作表率,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民主党派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多党合作制度巩固和发展,关系到提高参政党建设的水平,所以我们要将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参政党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要主题明确—“举旗帜”;抓学习培训,表扬先进—“做引导”;以重大事件和活动为契机—“有气氛”;以班子建设带动队伍建设—“有重点”;将历史的回顾与认识当今现实相贯通—“有传承”;与推动实际工作相结合—“有实效”;要加强理论研究—“有支撑”。不断提高参政党建设的水平! 谢谢大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