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中医痹症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20:36:54

中医痹症的研究论文

是肾主骨生髓

痹症有瘀血说 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放。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对风湿痹症,筋脉拘挛,甚则关节变形之痹症,主要原因是外部风寒湿(外邪)乘虚而入侵袭身体而患病,风寒湿邪痹阻,脉络不能,周身肢节疼痛,或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或神经根炎属气血痹阻者,的风湿痹症。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产生本病。1.正虚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引起正虚的原因有下述三个方面:(1)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人体关节器官免疫失调,关节必然因缺乏必要的“免疫保护”而造成外界炎性因子的侵入,最终导致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2)劳役过度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气短乏力,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3)大病、久病、或产后正虚作为引发痹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饮食失调、外伤亦可以引起正虚,上述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绝然分开。2.邪侵(1)季节气候异常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者不及,或者非其时而有其气,春天当温而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剧,暴寒暴暖,超过一定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六淫”而致病。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者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外因。(2)居外环境欠佳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痹证。(3)起居调摄不慎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及劳后居处檐下、电风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3.药物服用某些抗炎类、激素类药物所造成的软骨损伤也是许多骨关节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往往始于滑膜病变、软骨受损或是变性;由于关节滑膜、软骨的损伤以及关节滑液的缺失,导致关节骨骼缺少必要的保护,以至于人体一活动,关节处的骨骼因缺乏必要的“软骨保护”直接发生剧烈硬性摩擦,而引发痹症。

风寒湿三气杂滞合而为痹也,痹就是闭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治则: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

中医骨痹论文范文

导读:本方系芍药甘草汤添木瓜、威灵仙而来。有濡养、散寒、除湿、通络之效。全方敛而不守,行而不燥,阴阳兼顾。随证加减,对颈椎、腰椎、足跟骨质增生疗效可观。

骨痹汤

【组成】白芍,生甘草,木瓜,威灵仙。

【功效】滋补肝肾,祛邪止痛。

【主治】骨质增生,包括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足跟骨质增生等,属 肾虚劳损,寒湿滞络,瘀血内阻 者。颈椎骨质增生:症见颈项强痛,转侧不便,牵及单侧或双侧肩及上肢疼痛、麻木,并可引起头晕、心悸、恶心甚至颈项强痛不能平卧等;腰椎骨质增生:症见腰痛、活动不便,牵及一侧或双侧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足跟骨质增生:症见单侧或双侧足跟疼痛、不能落地行走,清晨起床下地时疼痛加剧,足跟下如踏有硬物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本方是由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成。方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缓筋急,药性守而不走; 加入木瓜之酸温,威灵仙之辛温,加强了柔筋缓急止痛作用,同时取其温通走窜的功效以达到祛寒、除湿、通络的目的 。全方敛而不守,行而不燥,阴阳兼顾。

【加减】 若颈椎骨质增生,加葛根,姜黄;气虚者,加生黄芪;疼痛剧烈者,加桃仁,红花;腰椎骨质增生,桑寄生;足跟骨质增生,加牛膝,淫羊藿;因方中白芍用量较大,脾弱者服药后会出现便溏,甚至腹泻,此时可加入白术或苍术以健脾祛湿。

【点评】骨质増生俗称“骨刺”,中医亦称之为“骨痹”。“骨痹”病多发于中老年人,青年患者偶可见到。病因是人到中年后,肝肾开始虚衰,气血有所不足,人的活动量减少,气血有所不足,加之外受寒邪湿气,客于骨髓,发而为痹。劳伤筋骨者,肝肾自伤,因此,越是青壮年时期运动量大的人和干重体力劳动的人,进入中老年后如不坚持活动,越容易患此病。本方多年来用在临床上治疗骨质增生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可以加减用来治疗胁痛、顽固性头痛以及痹证疼痛等病证。

【验案】董某,男,67岁。患腰腿疼30余年,近来日益增剧,不能转侧翻身,夜间痛甚,彻夜不眠,自觉腰背如针刺似刀割,痛苦万分,一次曾服5片去痛片,其痛未止,经服中药数剂未效。来诊时正值数九寒天,经检査发现第四、五腰椎有显著侧弯,右腿肌肉萎缩,X线拍片示:颈VI,胸V,腰IV、V和骶椎大部均显示唇样增生,但未发现肿物,曾有多次外伤史,舌淡苔黑润,脉象沉紧,尺脉沉细。此乃“骨痹”,为肾虚劳损,寒湿滞络,瘀血内阻,宜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先行活血化瘀,祛寒除湿治其标,定其痛,再以温补肝肾,养血温经固其本。

处方: 白芍,赤芍,生甘草,木瓜,威灵仙,川牛膝,骨碎补,血竭,川椒,当归,制乳香、没药。

每日水煎服1剂。

服用3剂,疼痛大减,夜能安睡3小时。原方又进3剂,由剧痛转为隐痛,能翻身和扶杖下床。以骨痹汤为基础加减:

白芍,赤芍,生甘草,木瓜,威灵仙,川牛膝,骨碎补,杜仲,炮穿山甲,熟地。

上药共为细末,炼为丸,每丸重9g,每次服1丸,日3次,温酒调服。

服药3个月,疼痛全止。随防3年未复发,现病人行动自如,余症消失。

gǔ zhì zēng shēng zhèng

hyperostosis

骨质增生症是以骨质病理性增生导致局部关节、肌肉、韧带活动障碍,伴发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可发生在颈椎、腰椎、关节及跟骨等处,包括肥大性脊柱炎、肥大性骨关节病及跟骨骨刺等。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及从事承重、久站、久坐的工作人员,以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脊椎的病变多见。骨质增生的病因迄今未明,多归属于老年性退行性病变的范畴,关于其病因病机假说甚多,如机械说、机能说、血管障碍、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障碍等。基本认识是在内因基础上,由外因的诱发而导致发病。目前西医采用非激素类消炎止痛药物、理疗及手术治疗,对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但迄今尚无特殊有效疗法。

在中医中无骨质增生的病名,从其病理而论可归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在《黄帝内经》中已有“骨痹”的病名,指出其临床以“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为主症,病机则有“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及“寒气至”的内因及诱因,嗣后在《中藏经》、《景岳全书》、《医碥》中都有相,毕关的病因病机论述。

现代中医治疗,以往均未以“骨质增生”立题,于1961年有关于治疗颈项强痛的报道,实际上包含了颈椎肥大症。直至1973年才有“骨质增生”的专题报道: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中老年人之骨质增生已逐年增多,由此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也相继增多,并有相关的综述文献。临床上不仅探讨了对骨质增生症的分型辨治,

近年来,在初步肯定肾虚是本病内在病机的前题下,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如肾虚型骨质增生病人头发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等。研究发现,此类病人头发中锌、钙含量减少,而骨骼中钙含量增加,为进一步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并研制了骨刺丸、抗骨质增生丸、软骨丹等成药,进行了多病例的临床验证,有效率达86%~97%。除药物外,还开展了多种其他疗法。如采用中药离子渗透疗法,使药物直达病所,以及针灸疗法等,显示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从中医而论,本病之内因常责之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外因则主要为风寒湿邪之侵淫,及外伤劳损,兹分述如下:

肝肾阴虚 肝主筋,肾主骨,骨之强壮,筋之轻灵,均有赖肝血肾精的濡润,故肝肾充盈,则筋骨强劲,关节滑利,运动灵活。待步人中年之后,肝血肾精渐亏,致使筋骨失养,外邪诱因乘虚而入,致使酿疾。诚如《中藏经》曰:“骨痹者,精气日衰,邪气妄入。”

肝肾阳虚 筋骨固然依赖肝血肾精之滋荞,但筋骨之功能活动则有赖于肝气之舒展及肾阳之健壮。肝肾阳虚则筋骨失去其日常功能,转枢已欠灵活,且阳虚卫外不固,更易受风寒湿等外邪之侵蚀,以致寒湿凝滞,骨质变形增生,进一步影响其筋骨之畅利,诸症丛起。

气涝血瘀 骨质增生则以虚证居多,但气滞血瘀却是其内蕴之实质病理,因骨质增生在病理上是持续存在,其临床症状的引发,多因增生物引起周围软组织炎症、肿胀、纤维化或疤痕化,并有局部肌肉痉挛,致使该处血运障碍,瘀血阻络,出现并加重其症状。而某些由于闪扭外伤为诱因者,更是局部气滞血瘀,经络损伤,血行不畅之因素所导致。

寒湿痹阻 风寒湿邪之入侵,常是诱发本病的外在因素,这是在肾虚的基础上,邪气乘虚而人。本病多见于劳伤或久站、久坐者,皆由于久站伤肉、久坐伤骨、久劳伤肾之故,外邪侵淫而致伤骨。在一些治疗用药中采用酒炒、热敷的方法就是在于祛风散寒渗湿以缓解症状。

骨质增生虽然病理改变基本相同,但随其对周围肌肉筋腱的影响及体质、病程的不同,临床症候有异。对此,临床辨证分型有二型、四型、六型之分,甚至仅颈椎病就有三类十三型区分之多。综合各家论述,结合病因病理,临床主要可划分为四型。

1.肝肾阴虚 形体偏瘦,骨关节病处疼痛,局部有灼热感,得热则痛增,得冷则痛减,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畸形或强直,面色潮红,唇干口苦,二便短少,或伴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烦躁不安,夜眠不实,舌红苔少或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本型多见于素体阴虚或房劳过度, *** 亏耗者。一般病程尚短,以青壮年偏多。

2.肝肾阳虚 形体偏丰或臃肿,骨关节作胀,有冷痛感,屈伸不利,喜 *** 及温熨,遇冷则痛剧,神疲肢冷,倦怠无力,面色咣白或虚浮,口淡乏味,小便清长,大便偏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弱。本型多见于老年人或平素禀赋不足、体弱多病者。病程较长,平素有寒湿凝滞,易感风寒者。

3.气血瘀阻 骨关节局部久痛不止,疼如针刺,昼轻夜重,稍事活动后局部疼痛可有所减轻,舌质偏暗有紫色,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涩。本型多见于中老年、久病患者。病程已久,反复不愈,或因闪扭外伤等所引发者。

4.寒湿痹痛 骨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常与气候变化有关,平素恶风寒,易罹外邪,伴头晕目眩,自汗神疲,肢体麻木,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弦或沉紧。本型多见于骨质增生之急性发作时,常与阳虚型伴发,在寒湿痹痛缓解后,可见阳虚或阴虚型之征象。

本病之疗效判断主要依据于临床症状的缓解,对骨质增生的病理变化,目前尚未能予以消除,故临床一般多分为四级。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局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x线复查骨质增生未有增长,1年后随访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局部活动无明显受限,可恢复原来工作。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劳累或受寒后可出现症状,但较前有所减轻,可参与较轻的工作。

无效:用药治疗2~3个疗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关节活动障碍无变化,甚则加重。

(1)肝肾阴虚

治法: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处方:生熟地黄各20克,山萸肉8克,淮山药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知母10克,黄柏8克,白芍12克,威灵仙12克,制马钱子末克(冲服)。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活动不便者加木瓜、桑枝、牛膝、秦艽;兼虚热者加青蒿、鳖甲;兼湿热者加土茯苓、海桐皮;颈椎病者加葛根;胸椎病者加姜黄;腰椎病者加杜仲;足跟痛者加牛膝(下同)。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八味丸、一贯煎、滋阴逐痹汤。

(2)肝肾阳虚

治法:温补肝肾,祛寒除湿。

处方:熟附块12克,桂枝8克,党参12克,黄芪20克,淮山药10克,骨碎补15克,狗脊10克,淫羊藿10克,川草乌各8克,鹿角片12克,制马钱子末克(冲服)。

加减:兼风湿活动加五加皮、羌活、独活、寻骨风;兼阴虚加沙参、五味子;肢冷怯寒、脉迟加细辛、麻黄;骨节酸痛加秦艽、威灵仙;兼血瘀证加川芎、丹参;兼气血亏虚加鸡血藤、当归。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桂附八味丸、右归丸、温阳蠲痹汤。

(3)气血瘀阻

治法:理气止痛,活血祛痹。

处方:当归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8克,秦艽8克,桂枝8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牛膝10克,五灵脂15克,地龙6克,鸡血藤12克。

加减:局部刺痛明显加地鳖虫、穿山甲;腰以上痛加姜黄;腰以下痛加茜草;痛剧不止加乳香、没药、川草乌;兼阳虚加炙芪、党参;兼阴虚加枸杞、自芍;兼脉络痹阻加路路通、威灵仙;关节不利加木瓜、桑枝。

常用成方: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4)寒湿痹痛.

治法:祛风散寒,渗湿蠲痹。

处方:独活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风8克,细辛4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川芎12克,生地2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党参10克,桂枝8克,茯苓12克。

加减:关节活动不利者加鹿衔草、宣木瓜;疼痛明显者加川草乌、制乳没;夹有痰湿者加胆南星、萆薢;久痹不愈者加蜈蚣、乌梢蛇。

常用成方:独活寄生汤、桂枝汤加味。

疗效:按中医辨证论治予以分型治疗的患者共有386例,临床治愈309例,显效27例,有效2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94%。

(1)灵仙五物汤(散)

组成:灵仙3O克,苦参10克,山甲10克,香附10克,透骨草10克。

用法:①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②药渣加水1500毫升,煎至800毫升,局部熏洗热敷浸泡;③将上药共研细末,过60目筛,1次10~20克,每日2次;冲服;④外用,将药粉适量用白酒(或醋)调成糊状敷于局部,连续10天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

疗效:共治疗368例,痊愈128例,显效121例,有效112例,

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

(2)软骨丹

组成:熟地40克,鹿角胶40克,龟版40克,当归3o克,川芎30克,红花30克,麻黄30克,桂枝30克,防风30克,炙马钱子10克,蜈蚣10克,地鳖虫10克,炙川乌5克,炙草乌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1月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75例,痊愈355例,显效103例,有效94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96%。

(3)骨剃丸

组成:熟地、骨碎补、炙马钱子、鸡血藤、肉苁蓉各60克,三七、净乳香、没药、川芎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早晚各服1丸。

疗效:治疗317例,显效21例,有效259例,无效8例,疗效不明29例,总有效率为%。

(4)骨仙膏(外用)

组成:制川乌、草乌各250克,制乳香、没药各100克,全蝎60克,蜈蚣60条,蟅虫120克,威灵仙180克,水蛭60克,细辛50克等。

用法:将上药研极细末,用生姜汁拌成稠糊状,并置锅内蒸15分钟,取出稍等片刻敷贴于穴位上,以胶布固定,再红外线照射20分钟,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79例,显效101例,有效720例,无效58例,总有效率为%。

(5)药枕(外用)

组成:白附子、细辛、川芎、白芷、菊花、薄荷、桑叶、艾叶、夏枯草、冰片、磁石等20多味。

用法:做成长40厘米、直径13厘米的长圆形颈椎保健枕,替代睡枕,把药枕置于颈项下,于耳下肩上,头悬空距床面2~3厘米,头面后仰,形成头和躯干对抗牵拉,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卧枕30分钟。

王之术医案

高××,男,47岁,科技人员i初诊日期:1976年12月8日。主诉:腰痛27年,严重时卧床不起,病情反复,曾经 *** 、针灸、西药等各种治疗,始终未愈。

检查:腰僵如板,活动全限,骶棘肌两旁相当于腰4、5椎处均有明显压痛点,右侧腰5椎有放射性压痛点,直腿抬高右30°、左45°,拉西克氏征右(+)左(),坶背伸力等强,腰椎x线片:腰4、5椎体前后缘均有增生性改变,腰5椎右缘较著,生理曲线消失。

印象:腰椎增生性脊椎炎。证系肝肾亏虚,督脉拘急,治宜培补肝肾,益督荣筋。

处方:白芍30克,木瓜15克,鸡血藤15克,杜仲12克,威灵仙15克,怀牛膝12克,甘草12克。

共服20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按:王之术老医师以白芍木瓜汤治疗骨质增生,全方具有补肝肾、柔筋脉、活血化瘀、软坚、缓急止痛作用。其中主用白芍,据有关记载,白芍具有镇痛、驱瘀血、滋阴补肾及软坚作用,是为主药,重用30克;且佐杜仲、牛膝滋补肝肾,以顾其本;鸡血藤补血活血驱瘀;威灵仙舒筋活络,软化骨刺,诸药合参而奏效。

从上表分析,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采用活血化瘀药物,这是源于“久病必瘀”、“痛证多瘀”的理论,以活血通络治之。其次是镇痛药物,其中剧毒药马钱子常可作主药使用,有人曾亲自尝试马钱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剂量。再次是一类引经使药。由此可见,目前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除赘生的骨刺、唇样增生物。今后,在深入理论研究后,如从肝肾亏虚人手,从本论治,可能会改变这一用药谱。

以中医药治疗骨质增生的报道日趋增多,兹将近年来以基本方为主加减出入治疗100例以上的13篇报道,计2552例,共用药物67味,其中具有2篇以上采用的计34味,统计列表如下:

从上表分析,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采用活血化瘀药物,这是源于“久病必瘀”、“痛证多瘀”的理论,以活血通络治之。其次是镇痛药物,其中剧毒药马钱子常可作主药使用,有人曾亲自尝试马钱子的毒性,掌握其使用剂量。再次是一类引经使药。由此可见,目前中医治疗骨质增生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尚未能完全消除赘生的骨刺、唇样增生物。今后,在深入理论研究后,如从肝肾亏虚人手,从本论治,可能会改变这一用药谱。

(1)针灸

①体针

甲.颈椎病

取穴:主穴:夹脊、大椎。配穴:随证取穴:风邪入络型配风池、肩榭、曲池、外关;寒湿阻络型配曲池、足三里、阴陵泉;气血瘀滞型配外关、肩榭、天泉、三阳络穴;肝阳上亢型配太冲、侠溪、风池、印堂等穴。

操作:采用平补平泻得气手法,留针1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61例,基本痊愈22例,有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乙.腰椎病

取穴:主穴:华佗夹脊穴、九宫穴。配穴:上肢疼痛麻木者,配曲池、养老、合谷;下肢疼痛麻木者,配环跳、委中、昆仑;头晕重者,配风池。

九宫穴位置:在胸12~骶1脊椎自上至下以压痛点最显著的病变椎节棘突间定为中宫,沿督脉在中宫上下棘突间各定一穴,分别称为干宫、坤宫,然后夹干、中、坤宫旁开~寸,依次取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

操作:主穴任选1个,华佗夹脊以取病变部为主,采取平补平泻得气手法操作。九宫穴刺法,取俯卧或侧卧位,进针顺序为:先刺中宫,次针干、坤富,直刺或略向上斜刺~寸,然后按巽、兑、坎、离、艮、震六宫穴依次进针,针刺斜向椎体,进针~2寸,获得针感后,行捻转补泻手法,加用热针,应用GZH型热针仪,热针温度指示40℃~70℃,留针20分钟。配穴按常规针法,留针15分钟。均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177例,痊愈21例,显效102例,有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

丙.跟骨病

取穴:后合谷、大陵。

后合谷位置:合谷后1寸。

操作:每次任取1穴,直刺,深约寸左右,行针时同时活动患侧足跟,留针1小时。

疗效:共治疗167例,痊愈124例,显效2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②穴住贴敷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颈椎增生配肩井、曲池、外关;腰椎增生配志室、肾俞;伴肢麻胀痛配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承筋;膝关肀增生配内外膝眼、鹤顶。

阿是穴位置:增生部位。

用法:药膏制备: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当归、川芎、延胡、桂枝、生龙骨、牡蛎、透骨草、豨签草、威灵仙、黄芪、鸡血藤、桃仁、红花、千年健、桑寄生、小茴香、麻黄、细辛、血竭、硇砂、附子、肉桂、穿山甲、石菖蒲、熟地各等份,加水加酷浸泡24小时,然后煎煮1小时滤渣澄汁;并再将药渣反复煎煮两次滤渣澄汁,将三次药汁混合一起浓缩成稀糊状时加入血竭、硇砂搅匀,收人容器内封存备用。

药粉制备:麝香、皂角粉、藤黄各等份,碾成细粉过80目筛,制成粉剂后装人瓶内封存备用。

用时,将1克药膏做成8个小“点”,每点为克,压贴于,×500厘米的胶布上,间距1厘米即可,然后排成二“点”一对,10点一组,贴于无毒塑料薄膜上待用。用时根据增生部位的需要,将药膏表面的塑料薄膜揭下,每个药膏“点”撒药粉10毫克,贴于增生部位,再用胶布固定。一般贴颈椎用14点,贴腰椎用20点,膝关节10点,跟骨4~6点,7天换药1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00例,痊愈398例,显效165例,有效72例,无效65例,总有效率为91%。

(2)单方验方

治骨酊

组成:四方木皮500克,战骨500克,红花100克。

用法:以60%~70%乙醇3000毫升浸泡15天即可,去渣过滤备用。视病变大小,采用10~20厘米见方的纱布3~4层,浸透治骨酊后平敷于患处,然后用红外线灯照射,以稍热为佳,一次照射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86例,痊愈397例,显效378例,有效273例,无效38例,总有效率为%。

(3)推拿

①牵引下手法 :

在采用电动对抗牵引下,行施下列手法:

压颤手法:在牵引2~3次后加用,患者俯卧,髋及胸垫高20厘米左有,术者以双手掌根迭按压于压痛最明显棘突处,作有节律的弹性按压颤抖,5~10次为限,术中可闻及“喀喀”复位声。

斜搬手法:患者侧卧呈弓状,病变在腰椎4~5以下时,下肢靠床面侧伸直,上侧下肢呈屈髋屈膝状;病变在腰椎4~5以上时,两下肢伸屈状态则相反。术者立于患者对面,右肘压于臀部,左手按住肩部,作对向推板运动,先作健侧卧位,再作患侧卧位,以听到“喀嚓”声为好。

屈髋伸腿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以一手按住患者一侧膝部,一手托握小腿下1/3,先使肢体呈屈髋屈膝90°位,用力压向腹部,2~3次后,回复至屈髋90°位,一手推住膝部,一手将小腿逐渐伸直,然后回复。如此反复2~3次。先做健侧肢体,再做患侧肢体。

理筋手法:患者俯卧,术者用手掌根作双侧骶棘肌压推手法,由上而下,从轻到重,每侧3~5次。

拍击手法:术者用空手掌击拍患者腰骶部,由上而下,由轻到重,击拍2~3遍。

疗效:共治疗34例,痊愈24例,有效10例。

②推拿 *** 法

松解法:取俯卧位,先以滚法、揉法施于患者背、腰及臀部和双艮 下肢,自上向下往返10余次,再以推法自背部向下至骶部,进行3攒 ~5次。

弹拨法:在患者脊柱两侧,沿膀胱经用拇指作理筋弹拨法,在两侧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醪等穴位上加把 重力量弹拨,进行4~5次后,再点压数次。

振颤法:以右手掌根置于患者腰部,左手掌压于右手背上,用力振颤,频率约200次/分,速度要均匀,约2分钟。

挤压法:以左手掌根抵按住患者左骶髂关节,右手掌根抵按住腰部右上侧,相对用力作推、挤压动作,再以同法施于另一侧,各5~7次后,以右手掌根抵按腰脊上部,左手掌根抵按腰脊下部,作上推下挤动作10余次。

搬摇髋关节法:一手按压任腰部,一手托起一膝关节,作搬、摇、旋转动作,同法施于对侧各10次,再以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托起双侧大腿,向上作搬、左右摇、旋转3~5次,注意用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限。

斜搬法:取侧卧位,上腿屈膝,下腿伸直,以一手或肘后按住肩前,一肘抵住髂骨翼后侧,同时将肩臂向后推,骨盆向前推,慢慢摇动数次后突然用力,可闻及腰部有弹响声。同法施于另侧腰部。

牵拉法:一手抵按腰部,一手握住上面腿的踝关节,向后作牵拉3~4次,同法施于对侧。

屈膝摇髋法:取仰卧位,左手按压住右肩部,右手扶托右膝部,向胸部作旋转摇动,并按压。同法施于对侧后,左手仍按压有肩部,右手扶托双膝,作同样动作各5~6次。再让患者屈双膝,两足平放于治疗台上,双手用力向下按压双膝,使其腰骶部腾空3~4次。

抬腿法:一手按住一侧膝部,一手抬举同侧足跟,尽力向上抬,同法施于对侧后,以一手按住两膝,一手抬举双足跟,尽量让双腿伸直,各4~5次。

提抖法:患者仰卧,术者双手抱住腰部,作提、抖运动5~7次;再以双手握住一踝部作抖动,同法施于另侧后,双手握住两踝部,用力提抖,尽管使腰部抖动,各5~7次。

疗效:治疗39例,显效3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4)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①强骨舒筋液离子导入 :

药物:乌梢蛇10克,用白酒100毫升浸泡10天。乌梅、木瓜、威灵仙、透骨草、鹿衔草各10克,丹参、皂角备30克,骨碎补、鸡血藤各15克,加水约750毫升,煎煮30分钟,滤取药液约500毫升,兑入乌梢蛇酒密封备用。

用法:取纱布垫2块,以药液20毫升浸透后贴敷患处,将治疗机正负极板放在纱布垫上,固定好,开机。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5次为一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386例,显效370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②骨友灵离子导入

药物:骨友灵搽剂。

用法:将骨友灵5毫升倒人加热60℃湿布垫上,放于病灶局部或相应穴位,将铅板接电源负极置布垫上,上压沙袋,另一湿布垫加热后放在距负极10~20厘米痛点扩散部位,接正极,接通电源调节至病人觉温热麻刺为度,每次30分钟。

疗效:共治疗430例,痊愈156例,显效124例,有效133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96%。

(5)药酒疗法

骨增酒

组成:威灵仙、透骨草、杜仲、牛膝、穿山甲、丹参、白芥子各30克,白酒2000毫升(50度以上)。腰骶椎增生加淫羊藿30克,颈椎增生加葛根30克,跟骨加木瓜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置瓷罐或玻璃瓶中,加人白酒密封半月饮用,每次15~20毫升。每日3次,服25~30天,间隔3~5天。

疗效:共治疗100例,痊愈48例,显效29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

物理疗法:可采用卧床休息、理疗、红外线照射等。

手术治疗:对保守疗法无效者,可采用切除增生的唇样变病理骨质,松解局部粘连的软组织等法。但疗效不理想。

中医症候分型研究论文

大一中医护理系 论文是护理方面的啊

护士啊 学的是《中基》

写论文 学得真的少些学中基要写护理方面的论文·········挺难

建议看下《内经》王洪图编写的 人卫出版社 《中医药高级丛书》

中篇第2节···生命观 、疾病观 、养生康复观 里面好多可以取材

学《中基》写论文有难度 ,现在学院教育都偏离了真正的中医

诊疗模式和主体诊疗模式所谓诊疗模式,是对一种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中主导思想的高度概括,是用精炼的语言对该医学临床思路的扼要表述,并能反映出其学术特色。自古以来,关于中医学的诊疗模式存在多种说法,如治病求本、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察质论治及对症治疗等。在诸诊疗模式中,最重要最常用,且在很大程度上能主导或涵括其它诊疗模式者,称为主体诊疗模式。诊疗模式不同于医学模式,后者是指一种医学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观点或出发点,比较抽象和理性,如“生物 . 心理 . 社会”,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模式,而前者则是对一种医学的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的集中表述,比较具体和实际,如前述的“辨病治疗”之类。 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诊疗模式当然也不例外。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这里,“治”兼诊断和治疗二义,“本”指疾病的本质、根源,此处具体指阴阳失调的病机。而《素问 . 至真要大论》在论及诊治有假象的病例时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告诫不要被疾病的假象所迷惑,应首先识别其真正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机而治。该篇还以“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为例,说明若只看到疾病表面的热、寒现象,抓不住其阴虚、阳虚的内在本质,必然误治。正是基于审察病机便是 “求”病之“本”这一认识,该篇才反复强调“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此,元代名医朱震亨曾断言:“考之《内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本草》曰‘欲疗病者,先察病机’,此审病机之意也。”“此求其病机之说,与夫求其本,其理一也。”〔1〕对于中医学来说,病机就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而“审察病机”,则是透过疾病的现象——症状、体征等,去探求疾病的本质——病机。可见,《内经》治病求本的诊疗思想可用“审机定治”一词简明地表述之。由《内经》奠基的中医临床工作可分为五个环节或步骤,即四诊、辨证、识机、立法和处方。在中医的诊断过程中,四诊是为辨证收集必要的临床信息(即以症状、体征为主的证候),辨证则是运用中医理论对证候进行思维加工,最后识别病机及病名。而在中医的诊断结论中,病机为主体,病名是次要的。因为确立治疗法则的主要依据是病机而不是病名,因而识机便成了辨证的目的和归宿。《内经》虽无“辨证”一词,但审察病机(审机)以辨析证候为基本手段, “审机”实已概括了辨证和识机的内涵。中医临证时确定治疗法则的要素虽多,但首要的、根本的依据却是从诊断中获得的病机结论,而处方只不过是落实治则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由此观之,中医的诊断主要是对病机的求本诊断,中医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而“审机定治”一词则切中肯綮地勾画出了中医学基本诊疗规律和临床思路要领。为此,明代大医张介宾极力推崇《内经》所述的“病机十九条”:“此正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夫病机为入门之道,为跬步之法。”〔2〕《灵枢 . 本神》强调:“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所谓审“病形”、知“虚实”,就是辨证识机,简称“审机”;“谨而调之”,是谓针对五脏的虚实病机,分别采取相应的补泻调治法则。这是《内经》重视并阐述“审机定治”诊疗模式的一个例证。《内经》也论及其它诊疗模式。例如,《灵枢 . 痈疽》用“菱翘饮”治疗“败疵”,属一病一方,乃“辨病治疗”之例;而《灵枢 . 根结》所谓“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疾也,”则是“察质(体质类型)论治”之例。然而,这两种诊疗模式在《内经》中仅处于次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从属于“审机定治”。可以断言, 把 “审机定治” 看成是《内经》倡导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毋庸置疑的。2 “审机定治”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 建立了中医学诊治疾病的主导思想由于《内经》提出并倡导的治病 求本——“审机定治”诊疗模式,概括了中医临床思路的要领,揭示了中医学的基本诊疗规律,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两千年来已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成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指导思想和首要原则,即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试举数例为证。东汉医圣张机在《伤寒杂病论 . 自序》中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里“见病知源”就是辨证识机之意。《伤寒论》126 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前四句属辨证,“有血(瘀血)”为识机,“下之”谓立法,“抵当丸”是处方。全条证、机、法、方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审机定治的经旨。唐代大医孙思邈指出:“夫欲理病,先察其病源,候其病机。”〔3〕 强调察候病机是医者临证治病的首务。金代名医刘完素亦说:“故察病机之要理,施品味之性用,然后明病之本焉。故治病不求其本,无以去深藏之大患。”〔4〕突出了审机和施治之间的因果联系。明代宿医周子干认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5〕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求其证之所以然”,即审机的极端重要性。当代已故名医岳美中也指出:“见症状要进一步追求疾病的本质,不可仅仅停留在寒热虚实的表面上,……务期细密,才能丝丝入扣,恰合病机。”〔6〕要求医生审察病机必须细致、准确,使之同实际病情完全一致,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奠定了中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优势人们谈论得很多的中医学特点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然而这正是由审机定治的诊疗原则所决定的。因为同病之所以异治,是因其病机不同,异病之所以同治,是因其病机相同。整体失衡的疾病观和整体调节的治疗观是中医学的另一特点和优势。所谓“整体失衡”,是说人之患病,乃一定病因作用下人体内部及体内外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整体失衡或曰“阴阳失调”的结果。具体可表现为寒热盛衰、邪正虚实、气血津液失常等多种类型,而这些都属于病机的范畴。因此,弄清某一患者现阶段整体失衡的具体内容,就是识别其当前的病机。所谓“整体调节”,就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机结论,施以或补或泻,或温或清,或固或通等适宜的治疗法则及相应方药,使患者机体达到新的整体平衡协调,从而恢复健康。可见,中医学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落实,亦依赖于审机定治这一诊疗模式的贯彻。人、病兼治而以治人为本是中医学的又一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中医不仅辨病治病(包括中医和西医的病种、病名),更要知人治人。每种疾病虽有自己特定的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及诊疗规律,然而医生临床上面对的并非抽象或概念的疾病,而是某一患病的个人。每个患者都是具有精、气、神而能自主活动的生物体,因而病人远比疾病复杂而多变。所以治人重于、难于治病。《素问 . 疏五过论》之“从容人事,以明经道”和《灵枢 . 师传》的“便病人”就寓此意。“治人”的重点又在调神。如《素问 . 汤液醪醴论》告诫:“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由于病人精、气、神的状态及变化均可集中反映在经诊断得出的病机结论中,审机定治实为人、病兼治的重要途径和良好形式。其二,治人为本的核心是“因人制宜”的治则,它要求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类型、职业、爱好、饮食及生活习惯等对病情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程度不等地蕴涵其病机结论之中。例如,幼儿易虚易实,老人气血虚弱滞涩,妇女有余于血而不足于气,体质类型不同者对病邪的易感性和对病性的趋同性亦不同等,这些病理因素全都以一定的形式参与了病机的形成。可以断言,审机定治是构建中医学治人为本特色思想必不可少的基石。 为中医学理论的规范化创造了条件鉴于中医学的流传和教育长期沿袭私相授受的方式,中医理论中不少术语、概念的解释和使用存在着混乱和分歧,这对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及走向世界极为不利。而审机定治的诊疗模式可为澄清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作出贡献。例如,中医常用的“证”或“证候”,即《内经》所说的“病形”、“病状”,皆指疾病的现象,乃中医诊断的凭证。而治病求本的“本”——病机,才是疾病的本质。因此,有些教科书把“证”释为综合病邪、病性、病位等要素的“病理概括”,实即与病机概念等同,这显然混淆了疾病的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取的。又如,所谓“辨证论(施)治” 被视为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而风行一时,然而如前所述,在中医临床过程中,辨证是为识机服务的,病机才是中医诊断的主体和中医治疗的首要依据。而“辨证论治”一词中缺乏关键词“病机”,则诊断既落不到实处,治疗又失去了依据,中医学的基本规律和临床思路便表达不出来。因此,它的文字构成同它所欲表达的内容差距较大,而“审机定治”却能胜任这一任务。 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示了方向中医学的历史和现状业已证明,审机定治作为中医学的主体诊疗模式,是推动中医学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病机学已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当之无愧的核心。〔7〕目前,中医学正处于现代化及国际化的“前夜”,其发展的突破口便成为中医学界与中西医结合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医学术发展史表明,历代名医成就的取得,各种学术流派的形成,无不来自新的病机观点的创立或原有病机观点的深化。考察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现状就会看到,病机研究进展缓慢和病机理论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上述诸领域迅速发展的“瓶颈”。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学的有识之士大多认为,中医学的现代研究应从“证”的实质着手,而这里所谓的“证”是指由某一病机引起并以其命名的证型(证候类型)。如“脾虚证”就是由“脾虚”病机引起的证型,换言之,食少、纳呆、腹胀、泄泻、身倦乏力等一组证候仅是“脾虚证(型)”的外在表现,而“脾虚”这一病机才是其内在实质。因此,从证的实质着手意味着重点研究各种病机的形成、变化机制及其物质基础等。总之,抓住病机研究这个突破口,就能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全面、深入的发展。

现在的中医,是中医西医化,说好听是「科学化」,实际上是西医化。怎么没本事让西医中医化呢?中国人可怜啊!【中医界急缺人才,中医的教育有很大问题,我们的中医药大学里,一群唯唯诺诺的庸才正在教授一大群迷迷糊糊的庸才。】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西医西药已经成了一种信仰,不过这是标标准准的迷信。何谓科学主义?就是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都作为绝对的价值标准进行信仰,而不是将其看作只是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一种相对有效的途径,进而排斥任何其他非科学的认识自然事物的途径,并要求所有的非科学文化接受科学的阐释与改造。一句话,科学主义就是极端的科学迷信。对科学主义的迷信必然会产生危害性的后果,即科学主义的信奉者以科学为标准怀疑和否定一切非科学的认知自然事物的途径,凡是那些不合符逻辑思维的、建构性实验研究的、概念性理论形态的都要被废弃,或者接受科学的改造。那些早已消失的文化不说,在当下与科学并存的非西方文化就会因这种信仰而遭殃。这就是中医为何会在中国不断地遭受来自中医学界内外的怀疑、异化、贬低和否定的原因。新生代的中医家队伍从小接受的就是学科学、讲科学和爱科学的科学主义教育,他们的自我意识里只有科学知识,虽然在大学学习阶段接受了与科学异质的中医理论知识,但是这种知识是处在边缘化的,是从属于科学知识的。科学主义的疫毒内陷于每一位中医先生的心中,使得他们只能以科学的标准去要求中医,从科学主义的角度去发展中医。在文化属性上,将中医纳入科学之中,但这种“科学”不是显在的,因为中医理论思维和形态与西医和现代科技理论大异其趣;那么,这就要充分挖掘中医的“科学内涵”,证明其内在的“科学性”,改造其“自然哲学式的形态”,使其由隐性的具有“科学性”的医学转化为具有显性的“科学形态”的医学。信奉科学主义的中医家队伍在科学价值的驱使下,不再是去研修中国古典文化强化对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而是将中医理论及其诊疗形态作为一种被改造的对象,用西医和现代科技既有的逻辑思维、建构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概念性理论形态去让中医改头换面。从此,科学主义就像一座难以穿透的屏障树立在中医家队伍的自我意识与中医理论之间,使得他们只能游离在中医理论之外,成为一个外在中医的看客。要想拯救中医,就必须拯救中医家队伍;要想拯救中医家队伍,除了要推动其在中国古典文化领域里固本筑基之外,还需要驱逐内陷于其心中的唯科学主义疫毒;要想驱逐唯科学主义的疫毒,就必须大力剖析科学认知自然事物的缺陷以及由之而来的弊端和危害性,彻底消除笼罩在科学之上的无暇的真理光环,将其打回低级地认始自然事物的原形。因此,我们要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医,就必须和西方文化进行斗争,和西方文化中心论之下的唯科学主义进行斗争,根除中医家队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感染的现代化疫毒,将他们从科学的迷信中拉扯出来,重新树立中国古典文化的主体意识,进而推动中医的传播与发展。

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泻下法防治尿毒症的研究论文

尿毒症中医是不能治疗好的,可以通过透析或者肾移植手术来进行治疗。尿毒症是由于肾功能衰竭,而导致人体的代谢废物无法排出体外,而引起的主要是体内积聚过多的蛋白,而无法代谢出来。会出尿素氮。或者是肌酐。然而会导致氨基酸代谢的紊乱。中医药对于尿毒症不会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所以这样的疾病还是要到正规公立医院接受透析或者肾移植治疗。而且尿毒症是很多肾脏疾病的,终末期。比如最常见的是慢性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等原因造成的尿毒症一旦当病情发展到尿毒症以后说明肾脏功能已经损害比较严重,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或者腹膜透析。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肾移植。病情到了这个时期,往往中医治疗不会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所以可以不用中药或者中医治疗。在尿毒症的时候,除了要规律,透析以外,也要注意预防尿毒症的相关,并发症。最为常见的是肾性贫血和肾性骨病。要注意定期监测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尿毒症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到了这一时期,肾脏已经失去了排毒、排水以及内分泌功能。如果不借助于血液透析,患者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衰、脑水肿以及高钾血症而导致猝死,透析使尿毒症的患者得以生存。但是透析也有它的弊端,透析排毒能力和正常肾脏没法相比,只相当于正常肾脏的1/10,也就是绝大多数的毒素还是在身体内,对各个脏器引起损伤,就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存寿命,透析的病人大约能活10年左右。当然,由于每个透析中心透析的水平不一样,有的可能短一点,有的可能长一点。对于尿毒症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肾移植。移植后的肾脏能够具备自身肾脏所有的功能,不影响患者的生存寿命。1、各种类型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与免疫有关。主要表现是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等。2、梗阻性肾病:各种原因所致的尿路梗阻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如肾及输尿管结石、前列腺肥大、或输尿管狭窄等引起肾盂、肾盏扩张,称肾积水,压迫正常肾组织,导致肾功能衰竭。3、糖尿病性肾病:这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研究资料显示,在病程超过15年的一型糖尿病病人中30%~40%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在二型糖尿病病人中25%发生糖尿病性肾病。4、狼疮性肾炎:多见于生育年龄段的女性,主要表现是发热和关节疼、皮肤红斑等,损伤肾脏时出现蛋白尿、血尿。5、高血压肾病: 严重高血压可引起肾细小动脉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损伤。6、多囊肾:多囊肾是一种先天性疾患,在同一家族中可有几个患者发病。病理检查可见发育缺陷的充水小囊。压迫正常肾组织。病情可以长期隐蔽,直到40~50岁后出现肾脏增大,明显肾功能不全才诊断为多囊肾。7、其他:间质性肾炎、肾血管病变、药物性肾损害等。尿毒症的治疗:1、一般治疗:包括优质低蛋白饮食、降压、纠正贫血及纠正各种代谢紊乱;2、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结肠透析、肾移植等。

如今许多人一生病就去医院,各种打针、吃药、挂吊瓶,有些可能康复了,有些可能钱没少花,还没有什么效果。中医的治疗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了。由于中医药作用缓慢,有些人还很讨厌恶心的中药味,所以许多人生病时都会选择西药代替中医。所以用中医治疗尿毒症好吗?一、中成药内服尿毒症是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整个病程迁延缠绵,病理复杂。尿毒症的不同时期,相应的对尿毒症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治疗。一般情况下,生黄芪、附子、虫草、仙灵脾、巴戟天、姜半夏、丹参、车前子、苏梗、黄连、大黄、桃红、当归、红花等温肾泻浊、化瘀清利药物,能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祛邪而不伤正气,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代谢及免疫功能,加速毒性物质排出,防止肾小球的进一步损害。二、中草药灌肠灌肠是中医治疗尿毒症的常用方法之一,中药灌肠可清除病人体内的氮质,可作为口服药物的补充,特别适合不能口服的患者。通常会选择大黄、附子、生牡蛎、土茯苓、蒲公英等,通窍泄浊,会促进尿毒症毒素从肠道中排泄,同时增加肠蠕动,防止肠道内毒素吸收,加速体内有毒物质排出,有利于减轻健存肾单位的负荷,从而控制血液肌酐、尿素氮等毒性物质的升高。三、外敷穴位除了口服和灌肠外,中药治疗尿毒症还可进行穴位敷贴。生大黄、丹参、益母草、薏米仁、川芎、甘遂加工成粗末,用香油浸在沙锅里,熬成膏状,贴在肾俞及关元穴位上,使药物透过皮肤渗入,刺激穴位,经经络直接作用于肾脏,达到温肾、活络、利尿、清浊之功效。该法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其优点是不经消化道吸收,不发生胃肠道反应。中医治疗尿毒症好不好,取决于用什么方法,如果选择的方法得当,中医治疗尿毒症的效果还是很好的。中医虽有苦,见效慢,但良药利于病何在,不妨一试。因此,为尽快恢复尿毒症患者,选择中医治疗尿毒症也是很好的。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收录

大承气汤治疗长春碱类药物化疗引起肠麻痹疗效观察 --- 王彬中药联合黛力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90例疗效观察 --- 孟胜喜疏肝理气、胃降逆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疗效观察 --- 马绍恒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30例临床观察 --- 骆洁恒 郑泽荣 林玲莉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暑湿证疗效观察 --- 陈锡军 肖碧跃 艾碧琛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42例临床观察 --- 郭玉凡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疗效观察 --- 谢卫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5例疗效观察 --- 杨安民针灸对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胰岛”轴的调节作用 --- 蔡辉 袁爱红 魏群利温脾补肾舒肝法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 王艳芳 肖海静海藻益脉胶囊治疗高脂血症临床分析 --- 文传智 阚佑骞 罗增发 杨希荣 向慧滋肾醒脑胶囊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 张全霞 殷丽红补气活血、温阳通脉法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观察 --- 张灿灼 张春梅地龙胶囊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研究 --- 赖光强 林中 韩正雪 张维 赵喜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临床观察 --- 刘忠贵 刘毅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 --- 刘合辰痰热清注射液对晚期肿瘤患者肺部感染抗炎及镇痛作用观察 --- 刘小男 杨晓秋 陈其彬 宋云清肺解毒化痰法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临床研究 --- 陈钦 任建华 潘鑫辉 莫健平 朱肖群活血通腑方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MA、ADL评价的影响 --- 杨迎民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先兆证168例疗效观察 --- 胡春申 钟红卫头针结合降纤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 金国栋羌葛防芷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 崔杰强 丁红梅从肝脾论治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 李莉芳 金庆文定心复律汤治疗心房颤动42例临床研究 --- 杨湖血塞通软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动态心电图的影响 --- 王未寒补肾通络中药配合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曹和平早期白虎汤保留灌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 --- 张赟华 王益斐 郦岳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 --- 郭维玲 刘盛军 林维进点刺耳尖穴放血为主治疗急性结膜炎98例 --- 李红霞 刘世伟山楂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 杨方才从郁立论调脂治疗高脂血症36例临床分析 --- 涂晓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 穆秀芝 徐锋 王春梅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临床观察 --- 郭梦圆益肾通瘀降浊汤治疗胸痹肾虚兼痰瘀交阻证临床研究 --- 晋献春 罗海鸥 陈勇鹏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 --- 陈新 彭程鸿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鼻窦炎性头痛临床体会 --- 胡星星 肖剑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盘溪七支路6号《中国中医急症》杂志社邮政编码:400021

《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和重庆市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源期刊。《中国中医急症》杂志以推动中医急症学术进步为宗旨,报道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疗法参与)急症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刊载有关急症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疗法参与)治疗、预防、康复、科研、教学、护理和组织建设等内容的论文,适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