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骨巨细胞瘤博士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21:33:15

骨巨细胞瘤博士研究论文

癌症(cancer),医学术语亦称恶性肿瘤(malignant neoplasm),中医学中称岩,为由控制细胞生长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生长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命名癌症一般亦可根据组织来源命名,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统称为“癌”,如鳞状细胞癌、腺癌。来源于间叶组织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有少数肿瘤不按上述原则进行命名,如有些来源于幼稚组织和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母细胞瘤,如神经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但少数情况则为良性,如肌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和骨母细胞瘤。有些恶性肿瘤由于成分复杂或由于习惯沿袭,在肿瘤的名称前加恶性,如恶性畸胎瘤、恶性脑膜瘤、恶性神经鞘瘤等。有些肿瘤冠以人名,如尤文瘤、何杰金淋巴瘤。或按肿瘤细胞的形态命名,如骨巨细胞瘤、肺燕麦细胞癌。病因人体可通过免疫系统抑制来消灭癌细胞,但是当人体内防癌能力减弱或被抑制,癌细胞就会继续增殖下去,形成临床可见的癌症。 国内外医学界已经证实,人类80%~90%以上的癌症与外部环境因素相关,也就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环境的不良侵害会受到人体防护系统的缓冲或抵抗,其作用能被消除或减弱。当致癌因素过强或累积效应过大,而人体存在免疫功能不足或身体修复功能有缺欠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癌症。 当前环境污染日趋加剧,人类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与致癌因素的接触越来越紧密。人体细胞的稳定性只能是相对的,人体细胞基因的改变是必然的和难以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癌症无法克服和人们对癌症无能为力。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数量不一的部分癌变细胞,但是只有极少的癌变细胞能够发展成癌症,大部分癌变细胞或被机体及时清除,或没有自主分裂能力而长期潜伏,不会危害人体健康。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对癌症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癌症的病因已有空前的了解,职业性肿瘤已经基本能够预防,某些普通人群的癌症也已能预防和治愈。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肿瘤、癌症是一种基因病,所有的细胞中都含有能够导致细胞癌变的基因,这些癌症基因代代相传。但在通常情况下它们处于被阻遏状态,只有当细胞内有关的调节机制遭到破坏的时候下,癌症基因才会“作恶”,导致癌变的发生。“激酶”的基因家族包括500多种不同的基因,它们功能的丧失是癌症的一个常见诱因,这些基因就像开关一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和死亡以及变异进程。

专家姓名 张卫国

所属科室 骨外科

职称 教授

挂号费 7元

专业特长 擅长关节外科、微创外科及手外科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

介绍:198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骨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体育运动学会运动创伤学组委员,辽宁省手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大连市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余年,侧重于关节外科、微创外科及手外科工作。1992年完成了十指离端全部再植成功;相继开展了各种带蒂及游离皮瓣移植手术;臂丛神经损伤多组神经移位术及晚期臂丛神经损伤的游离肌肉移植,功能重建术;腕关节镜下钬激光手术在腕部疾病中的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在周围神经损伤术中的应用;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人工膝、髋关节置换、翻修手术等等,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关节镜临床培训基地主任,同年被评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百级层次人才。2000年以来,每年均完成大连市卫生局新技术立项1-2项,共获大连市新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承担着近十项省、国家基金项目,2006年作为项目主持人申报的“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5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全国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患者评价

疗效好所患疾病:脂肪瘤

张教授好我是你的一位患者,也许你还记得,我脚上长了一个很大的脂肪瘤,我在日本做的MRI你也看过了,经过你细心的讲解和探讨,可以确定你是一位很有医德的医生,不仅技术方面,还是态度都具备国际医学水准,因为你的耐心介绍,我带着我在日本做的病理切片,挂了平诊,去了本院的病例分析科,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本院可以说是大连地区最好的医院,可是本院的医疗服务态度真的让患者大可深思再深思,话不能一概而论,也许并不是每个医生都是这样,我去本院很多次,本院的服务态度太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不过还是谢谢张教授为我详细的解答一些难解问题 2009-06-02 14:02 kakusikou发表于好大夫疗效好所患疾病:骨关节病

技高德重的好医生。谢谢他治好了我父亲的病。他对病人不急不躁让你感觉只要张主任在,我们就有了依靠有了希望。挂号:需凌晨6:30前开始排队 2009-04-17 20:08 .*(来自未知地区)发表于好大夫疗效好所患疾病:股骨头坏死

老爸2008年11月份在大连医大一院二部做的左髋关节置换手术,现已三个月了,从目前效果看手术非常好. 挂号:需凌晨4:00前开始排队 2009-02-16 15:03 .*(来自辽宁省大连市)发表于好大夫疗效好所患疾病:骨巨细胞瘤

张主任人不错,不收红包,又为患者考虑,在当今这样的社会,是一位难得的好大夫!就是挂号太难了,每次去复查都得提前好几个小时挂号,有点儿费劲,不过,能看好病,是值得的!挂号:需凌晨4:00前开始排队 2008-07-14 11:11 .*(来自辽宁省大连市)发表于好大夫疗效好所患疾病:骨质疏松

我觉得很难找到这么好的骨科专家!挂号:需凌晨6:30前开始排队 2007-11-19 22:10 .*(来自辽宁省大连市)发表于好大夫疗效好所患疾病:骨关节疾病

很好的一名教授,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挂号:需凌晨4:00前开始排队 2007-11-11 21:09 .*(来自辽宁省大连市)发表于好大夫

[1] Shen B, Yang J, Pei FX. Short -term survival analysis of the all-polyethylene tibial component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2005,8(2)[2] Wang Guang-lin ,Lin Wei, PEI Fu-xi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dhesion, migr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growth of Schwann cells on absorbable biological materials.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English Edition),2003,6(4),209-212[3] Liu Nei, Pei Fu-xing, Song Yao-ming, et al. CT value analysi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before and after 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2002,5(3)[4] Liu Nei, Pei Fu-xing, Song Yao-ming, et al.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on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thoracolumbar vertebrae under destructive load.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2002,5(5)[5] 周宗科,裴福兴,程惊秋,毛咏秋,刘雷.不同方法处理对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组织相容性的影响.华西医学, 2005,20(1)[6] 康鹏德,裴福兴,王坤正.股骨头坏死的研究和治疗进展.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20(1)[7] 沈彬,裴福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促周围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华创伤杂志, 2005,21(3)[8] 周宗科,裴福兴.同种异体骨移植去抗原和灭菌处理.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5,22(1)[9] 周宗科,裴福兴,程惊秋,廉永云.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免疫学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13(3)[10] 沈彬,裴福兴,杨静.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重建.中华外科杂志, 2004,42(16)[11] 康鹏德,裴福兴,王坤正.Legg-Calve-Penrthes 病的研究进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12(23-24)[12] 廉永云,裴福兴.髋关节骨性融合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12(20)[13] 邵世坤,裴福兴,沈彬.扩髓带锁髓内钉及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观察(附38例报告).中国医师杂志, 2004,6(10)[14] 曾建成,裴福兴,胡云洲,屠重棋,杨天府.α-干扰素对骨巨细胞瘤细胞凋亡和bF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中国肿瘤临床, 2004,31(2)[15] 康鹏德,裴福兴,王坤正.磷酸钙骨水泥/rhBMP-2修复犬股骨头软骨下骨缺损重建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12(21-22)[16] 未填写,周宗科,裴福兴,屠重棋,张敏.墨汁血管灌注和四环素荧光标记评价异体移植骨板活化状态.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04,1(3)[17] 刘雷,裴福兴,吕波,沈彬,杨静.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牵张性损害的实验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26(9)[18] 刘雷,裴福兴.脊髓损伤模型制备及评价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19(12)[19] 周宗科,裴福兴.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12(8)[20] 周宗科,裴福兴,屠重棋,杨静,沈彬.同种异体皮质骨板移植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华外科杂志, 2004,42(24)[21] 裴福兴,沈彬.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髋部骨折中的.中华创伤杂志, 2003,19(11)[22] 裴福兴,曾建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11(2)[23] 裴福兴,沈彬.加强膝关节损伤的研究与治疗.中华创伤杂志, 2003,19(8)[24] 裴福兴.提高关节外科诊治水平.四川医学, 2002,23(8)[25] 裴福兴,杨静,沈彬.股骨铡骨水泥假体翻修术.中华创伤杂志, 2002,18(11)[26] 裴福兴.人工关节的发展与展望.四川医学, 2000,21(5)。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论文参考文献

单细胞测序分析CD45+的细胞(免疫细胞)→利用经典标记对免疫细胞注释,研究免疫细胞的成分差异→阐明免疫细胞改变的分子机制→研究免疫细胞TCR序列的变化,克隆性,说明起源问题→研究髓系细胞,TAM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WCGNA研究细胞分子特征→细胞间相互作用(scTHI)

我们获得了一个详细的单细胞分辨率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免疫细胞图谱。阐述了哪些免疫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哪些免疫细胞处于增值状态,以及这些细胞与免疫抑制之间的关系。

①食管癌在组织学上可分为两个亚型:腺癌(EAC)和鳞状细胞癌(ESCC)。食管鳞癌是食管癌的主要亚型,约占全世界食管癌的90% ②最近,PD-1抗体用于晚期食管癌一线化疗失败的患者显示,与化疗相比,总体生存率只有中度的改善。 ③我们用高维(high-dimensional)scRNA序列分析了从七个切除的食管鳞癌肿瘤及其邻近组织中分离的总免疫细胞。同时进行T细胞受体(TCR)测序,以获得T细胞克隆性的信息 ④相较于癌旁正常组织,肿瘤组织T细胞明显扩增。 ⑤我们在这些肿瘤中发现了耗尽的T细胞、耗尽的NK细胞、调节性T(Treg)细胞、交替激活的巨噬细胞(M2)和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DCs),表明ESCC中 存在炎症但免疫抑制的TME 。 ⑥我们鉴定出了一个与预后相关的基因集

①我们分析了从7对新鲜、手术切除的肿瘤和ESCC邻近组织中分离出CD45+细胞进行单细胞测序。过滤后,共80787个细胞(每个样品3248-9078),中位基因数1170个。 ②我们将所有样本的单细胞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汇总,并进行无监督聚类以识别可区分的群体,用的是 ③我们利用典型标记对这些细胞进行了注释;这些细胞类型的经典标记物的表达与注释一致

④我们发现肿瘤中的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增多。与此相反,B细胞和NK细胞的百分率降低

(S133、S134和S150)--在这些肿瘤中,T细胞所占的比例不到总细胞的2%。 (S135、S149、S158、S159)--这些肿瘤中,免疫谱在PCA中呈现显著变化,其中6–12%的细胞是T细胞。

①T细胞和NK细胞是TME中主要的细胞毒性免疫细胞,我们对来自所有样本的T细胞和NK细胞进行无监督聚类,我们鉴定了6个CD4 T细胞簇,7个CD8 T细胞簇,1个CD4和CD8双阴性T细胞簇和3个NK细胞簇

②在T细胞中,我们使用已知的功能性标记来提示CD4 T细胞群,包括天真、记忆、效应、耗尽的T细胞和Tregs。这些标记物还鉴定了CD8T细胞群,包括记忆、效应、细胞毒性和耗尽的T细胞。

④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与GFBP2、LAG3和FOXP37表达高度相关的基因。前50个基因用于细胞毒性、衰竭和Treg的分配。然后我们使用这些特征分析T细胞簇,发现富集分数与公布的特征一致。 ⑤CD4群体中存在着谱系联系,exhaustion和Treg评分的可视化证实了这两个簇之间的重叠 ⑥细胞毒性和耗尽的CD8 T细胞都表达许多效应分子,如GnY和GZMH,而耗尽的DCD8 T细胞表达的IFNG水平高于细胞毒性细胞(图2f),这表明耗尽的T细胞仍表达高水平的某些效应分子并试图对肿瘤细胞作出反应; 这些结果提示CD8-C5-CCL5处于衰竭早期,CD8-C7-TIGIT处于衰竭期,CD8-C6-STMN1可能是CD8-C5-CCL5与CD8-C7-TIGIT的过渡期。

①我们比较了肿瘤和邻近组织中的T细胞簇。CD45+细胞中的 (Treg cluster CD4-C6-FOXP3) and (exhausted CD4 T cells CD4-C5-STMN1 )的百分比与匹配的邻近组织相比显著增加; 流式细胞术也证实了在ESCC肿瘤中Tregs的富集。 同样,耗尽的cd8t细胞在肿瘤中富集。

②在ESCC中,PD1在CD8 T细胞中的表达一直较高(图3f)。肿瘤组织中Tregs和耗尽的DCD4和CD8 T细胞显著增加表明存在免疫抑制环境 ③我们还观察到,与匹配的邻近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的NK细胞显著减少; NK-C1-NCR3表达高水平的NCR3、CD266、NKG7和LAMP1(图3h)。 相反,NK-C3-KLRC1和NK-C2-STMN1簇高水平表达KLRC1和ITGA1抑制性受体(图3h)。 流式细胞术分析证实,与邻近组织相比,ESCC中NKG2A(KLRC1)在NK细胞中的表达增加(图3i)。事实上,NK-C3-KLRC1和NK-C2-STMN1的细胞毒性分数极低;相反,衰竭分数升高(图3j),这表明在ESCC中NK细胞不足,功能受损

①根据TCR结果我们共观察到15654个独特的tcr序列。观察到克隆扩展,克隆大小从2到2600(图4a)。 如预期的那样,患者之间没有发现共享克隆。与其他癌症类型的研究一致,大多数TCR是独特的。然而,TCR基因型的组成在患者中是高度可变的

②S149和S150肿瘤中有65%和68%的T细胞具有两个以上细胞共用的TCR,这表明这些肿瘤中T细胞的高度克隆性扩增(图4b)。与匹配的邻近组织相比,7名患者的肿瘤中有4人的扩增克隆数增加。

④CD8 T细胞的克隆性细胞明显多于CD4 T细胞,并且幼稚的CD4-C1-CCR7簇显示出非常有限的克隆性扩增(图4d)。 ⑤CD8-C1-NKG7是CD8 T细胞中的细胞毒性簇,在邻近组织中具有较高的频率,在邻近组织中也显示出比肿瘤组织中更高的克隆扩增(图4e)。

⑥然而,与邻近组织相比,肿瘤中的Tregs克隆数增加(图4f),这表明特异性克隆细胞的扩张可能是肿瘤中Tregs高百分比的原因。 ⑦我们在CD4细胞的所有簇(包括Tregs)和CD8细胞的所有簇(C2除外)中发现了TCR序列的共享(图4g,h) ⑧CD8-C7-TIGIT与CD8-C5-CCL5和CD8-C6-STMN1共有的克隆数分别为166()和156()(图4i)。 ⑨Treg簇CD4-C6-FOXP3在肿瘤中也有相同的趋势,与CD4-C1-CCR7共有的克隆型占,在邻近组织中占(图4j和补充图8c)

①接下来,我们对髓系细胞进行无监督聚类。十四个簇被鉴定,包括9簇单细胞/巨噬细胞和5簇树突状细胞(图5a)。 ②利用已发表的信号特征:单核细胞(Mono)、经典活化巨噬细胞(M1)、交替活化巨噬细胞(M2)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 ③我们使用Monocle,一种无监督的推断方法,来构建细胞转化的潜在发展轨迹。另一种算法Slingshot的结果(s9b); 巨噬细胞中M1和M2信号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补充图。9c),表明ESCC中存在一个复杂的巨噬细胞极化过程,这与其他研究一致 Mono-C1-VCAN显示出强大的单核细胞信号(图5b)。

④我们用wgcna对单核/巨噬细胞进行加权相关网络分析 我们发现绿松石模块与单核细胞簇、单核细胞C1-VCAN和单核细胞C2-IL1B正相关,与M2簇宏C3-CSF1和MDSC簇MDSC-C1-C1QC、MDSC-C2-APOE负相关(图5d,e);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这个模块中的基因以及它们与Mono-C1-VCAN的关联(图5f),以选择最相关的前50个基因,形成一个特征集; 有趣的是,这一特征与ESCC(图5g)以及宫颈鳞状细胞癌和肺鳞状细胞癌(补充图9g)的高无进展生存率密切相关,这表明这一特征可作为ESCC和其他组织鳞状细胞癌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①五个DC簇表达热图(图6a);DC-C3-LAMP3癌旁组织中富集(图6b)。

②发现LAMP3+DC与其他树突状细胞亚群相比具有更高的活性和迁移能力,同时其还富集到了耐受性特征(图6c)

④流式显示:LAMP3+DC表达的CD83、CCR7和PDL1明显高于LAMP3 DC(图6e,f)、提示LAMP3+DCs的成熟、迁移和调控能力。 ⑤多色ihc染色也证实了肿瘤组织中CD11C+LAMP3+PDL1+IDO+DCs的存在(图6g)。 ⑥我们进一步用IFNγ和LPS治疗dc。有趣的是,我们发现IFNγ和lps刺激诱导dc表达PDL1和IDO(图6h); 当DCs与CD4+CD45RA+幼稚T细胞共培养时,诱导FOXP3表达的能力增强(图6i)。 提示IFNγ和LPS可能在体外诱导耐受性DCs

①我们基于已知配体-受体对在任何两种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中的共同表达,对潜在的细胞-细胞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 scTHI--另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分析巨噬细胞和Tregs的相互作用 ②我们发现巨噬细胞和Tregs之间TNF-TNFSF1B、CCL4-CCR8和IL-1β-IL1R2的相互作用具有较高的相互作用得分,并且Tregs在肿瘤中表达高水平的TNFSF1B、CCR8和IL1R2(图7a–c)

③肿瘤中分离的树突状细胞中IL1R2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多色IHC也证实了IL1R2在Tregs中的表达。(图7d)

通过scrna-seq分析巨噬细胞中LILRB1的表达,并通过FACS进一步验证。我们发现,与邻近组织相比,ESCC中巨噬细胞中LILRB1的表达增加(图7h,i和补充图7)。

①在这里,我们结合了深链RNA序列和TCR序列,并阐明了整个免疫景观,包括ESCC和邻近组织中固有的和适应性的免疫细胞图谱;描述了ESCC免疫细胞的分类、比例、功能变化及机制、细胞间相互作用 ②ESCC富含免疫抑制细胞:Tregs, exhausted CD8 T,CD4 T and NK cells, M2 macrophages, and tDCs;促进免疫逃避和肿瘤进展 ③我们证明耗尽的CD4、CD8 T细胞和NK细胞是主要的肿瘤内增殖免疫细胞室,尽管这些细胞富含耗尽基因。 与耗尽簇(CD8-C7-TIGIT)相比,预耗尽簇CD8-C5-CCL5和CD8-C6-STMN1可能是更好的免疫治疗靶点,因为耗尽簇处于永久性和不易逆转的耗尽阶段,由于其表观遗传变化,使其更耐检查点抑制。 ④发现肿瘤浸润的NK细胞不仅在ESCC中普遍减少,而且还表达高水平的检查点分子,包括NKG2A和CD49d,提示处于耗尽状态;据报道,抗NKG2A和抗CD49d是促进抗肿瘤活性的检查点抑制剂 ⑤T细胞的TCR序列共享,提示T细胞启动后有着广泛的分化。 ⑥衰竭的CD8 T细胞(CD8-C7-TIGIT)与其他CD8簇具有更高比例的共享克隆,尤其是衰竭前簇CD8-C5-CCL5和CD8-C6-STMN1,这与这些簇的相关状态和多步衰竭假说相一致。 相反,CD8-C1-NKG7是细胞毒性最强的CD8 T细胞簇,在肿瘤中克隆性T细胞明显减少 最近在膀胱癌中也有类似的发现,细胞毒性cd8t细胞(FGFBP2+clusterin)在正常组织中的克隆性比在膀胱癌中的克隆性强。 另一方面,食管细胞毒性细胞的克隆扩增可能是由于食管中的非肿瘤抗原的偶然暴露,并且相邻组织中的大多数CD8-C1-NKG7细胞表达低水平的CD39,这表明它们是旁观者CD8 T细胞。 幼稚的CD8 T细胞可能不常渗入食管或被局部环境激活,因此不太可能被检测为独立的群体。 ⑦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关键作用已经在肝癌、乳腺癌和肺癌中用scRNA-seq进行了描述; 通常,巨噬细胞的活化分为炎症前M1状态或与炎症溶解相关的M2状态; 我们的分析显示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存在于单核细胞、M1和M2状态的光谱中;M1相关基因和M2相关基因经常在同一细胞中共同表达;M1和M2信号的共存表明TAMs比经典的M1/M2模型更复杂,这种现象在乳腺癌和肝癌中也有发现 当使用WGCNA分析单核/巨噬细胞的基因相关性时,我们发现一组基因与单核细胞呈正相关,在ESCC和其它类似的病理类型肿瘤有着较好的预测预后能力 ⑧cDC2特别参与MHCⅡ类介导的抗原提呈和cd4t的活化和扩增细胞.cDC1也是抗肿瘤免疫所必需的。最近,一些文献报道了TME中的DCs,发现大多数与我们的数据一致。 比较了不同癌肿之间的这种差异,对分析出来的细胞做了些功能分析。 ⑨我们的工作进一步证实了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Treg上表达的IL1R2可能通过阻断IL1β依赖性效应T细胞的活化而增强Treg的功能; IL1R2在活化的肿瘤树突状细胞上表达,并与肺腺癌的预后不良相关。 我们的研究还表明,Tregs可能通过hhla-A、B、C和LILRB1相互作用调节巨噬细胞的功能。 研究TAMs中这种免疫抑制MHC类I-LILRB1信号轴的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恢复巨噬细胞功能的疗法。 总之,我们的ESCC和邻近组织免疫细胞的转录图谱提供了一个了解免疫状态的框架,并揭示了ESCC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动态特性。此外,我们还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食管鳞癌的免疫抑制状态,这些都是食管鳞癌及其他癌症免疫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TCR测序方法简介 TCR测序干货 WGCNA

​ 肿瘤内刺激树突状细胞(SDC)在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和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调节它们在肿瘤微环境(TME)中的丰度的机制可以揭示新的治疗机会。作者发现,在人黑色素瘤中,SDC的丰度与细胞因子FLT3LG基因的瘤内表达有关。FLT3LG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尤其是小鼠和人类肿瘤中的自然杀伤(NK)细胞。在小鼠TME中,NK细胞与SDC形成稳定的结合,小鼠NK细胞的遗传和细胞消融表明:FLT3L的产生在调节肿瘤中SDC的丰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抗PD-1‘检查点’免疫疗法主要以T细胞为靶点,但作者发现NK细胞频率与人肿瘤中保护性SDC、患者对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以及提高总体生存率有关。作者的研究表明,固有免疫SDC和NK细胞共同作为T细胞定向免疫治疗的良好预后工具,这些固有细胞是增强T细胞肿瘤反应所必需的,表明这一轴是新疗法的靶点。 人类中分别由整合素CD103和血栓调节蛋白(BDCA-3,又称CD141)的表达确定。 肺的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在肿瘤中比在邻近的正常组织中更少。 在黑色素瘤中不常见的WNT-β-catenin通路突变病例中,这些DC数量的减少与预后不良有关,也与肿瘤中趋化因子表达模式的缺陷有关。 在这里,作者发现sdc数与预后不良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加普遍。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TME中BDCA-3+SDC的保护水平与黑色素瘤患者较好的总生存期(OS)相关。作者进一步将肿瘤内SDC的数量与FMS相关的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G)的基因表达联系起来,FLT3LG是cDC 1的形成性细胞因子。 作者利用一种新型的Flt 31报告小鼠,将肿瘤内淋巴细胞鉴定为肿瘤中Flt 31的产生者,其遗传学和功能研究表明,自然杀伤(NK)细胞是产生Flt 31以控制肿瘤中SDC水平的完整细胞类型。 作者进一步证明,人黑色素瘤中的SDC与肿瘤内NK细胞的水平有关,并且这两种固有免疫细胞类型与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相关。 这些结果表明,NK细胞通过在肿瘤中产生FLT3LG,控制肿瘤中SDC的水平,提高患者对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 研究思路: 1、人黑色素瘤中BDCA-3+ SDC水平与整体存活率的提高相关。 我们之前的工作发现了8个基因的“SDC标签”,它来源于SDC与小鼠肿瘤内所有其他髓系群体的直接比较(图1A)。 我们使用这种SDC基因标签来评估黑色素瘤样本谱中与转移性黑素瘤数据相关的临床结果数据的SDC数目,并发现六个“SDC标签”基因从转移时起就与增加的OS有显著的个体关联(补充表1)。 此外,在Kaplan-Meier分析中,我们将每个样本的整个标签以66%的严格度分为“高”或“低”表达,我们发现高表达与OS的增加显著相关(Fig. 1b);在33%和50%的严格度下观察到类似的相关性(补充图1A)。 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黑色素瘤数据集(补充图)中概述了SDC基因标签与OS增加的相关性 (Supplementary Fig. 1b)。进一步发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类型的层组与SDC基因标签高度相关() 。 此外,使用SDC和非刺激髓样细胞(NSMs)特征比值的基因标记的表达(代表刺激和抑制性髓细胞群体的相对丰富度)也显示与OS和T细胞浸润增加有很强的相关性(补充图1C-E)。 这些数据表明,肿瘤中SDC的相对水平与OS的增加有关。 2、瘤内SDC丰度预示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 肿瘤SDC最初被定义为具有向T细胞交叉呈现肿瘤抗原并刺激T细胞的能力,并在小鼠模型中被证明是产生较好的抗PD-1反应所必需的。 因此,我们寻求确定SDC水平是否与T细胞检查点阻断剂治疗的有效性有关,预计该治疗将可能释放更多的CD8+T细胞控制肿瘤。 为了将这一分析扩展到黑色素瘤患者,并更广泛地确定抗PD-1免疫治疗反应所需的免疫成分,我们分析了两组独立的活组织切片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活检(组A:n=33,包括已经接受各种免疫治疗的患者;组B:n=23,都是抗PD-1免疫治疗前的;补充表2)。 活组织切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随后用流式细胞术和RNA测序(rna-seq)进行分析,同时跟踪患者的临床结果以及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 患者被分为“无应答者”组,定义为病情稳定或进展的组,或“应答者”组,定义为对抗PD-1治疗有部分或完全应答者(见方法)。 我们设计了一个全面的流动面板来定量人体肿瘤中的免疫浸润(Fig. 1d–f and Supplementary Fig. 2a,b),虽然我们发现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浸润的数量存在异质性,但总免疫浸润与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图1D)。 相反,TME内的多个髓细胞系倾向于对免疫治疗有反应 (Fig. 1e,f)。 CD14(-)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抗PD-1治疗反应患者中呈增加趋势,但这仅见于一个群组(图1E)。 B组中CD14+细胞数量高对抗pd-1免疫治疗的响应有不好的预后,而在组A中,CD14+CD16+单核细胞可以有效地从CD14+CD16 - TAMs中分离出来,肿瘤内单核细胞水平升高,比TAMS更明显,对抗PD-1免疫治疗有负的预后价值(图1e)。 此外,BDCA-1+DC(CDC2s)在2个群组中均未显示与应答者状态相关的显著变化 (Fig. 1f)。有趣的是,在总抗原呈递细胞(APCs; gating on CD19–HLA-DR+ cells)中,BDCA- 3+ DCs(通过CLEC9a染色进一步证实哪些是cDC1)的高比例强烈预测了两组黑素瘤患者对抗pd -1治疗的反应的高比例强烈预测了黑色素瘤患者对抗pd-1治疗的反应(Fig. 1f) 3、FLT3LG表达与肿瘤中SDC水平相关 鉴于SDC与患者预后和抗PD-1免疫治疗反应性有很深的关联,我们寻求确定控制肿瘤中保护性骨髓细胞水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包括肿瘤SDC在内的cDC1s形成的细胞因子是FLT3L,但这种细胞因子在肿瘤中的内源性来源尚不清楚。 利用他们的黑色素瘤数据集(包含来自肿瘤活细胞总数的配对流式细胞术和RNA-seq数据)(组A;补充表2),我们发现在肿瘤中BDCA-3+DC水平与FLT3LG的表达显著相关(图 1g)。 我们证实了肿瘤中SDC水平与FLT3LG表达之间的这种相关性,利用SDC基因标签来估计公开的TCGA黑色素瘤数据集中的SDC水平。 FLT3LG高表达(中位分裂)的TCGA黑色素瘤样本明显增加OS,这与FLT3LG在肿瘤SDC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一致。 这些发现表明,控制tme中的细胞因子flt3lg可以对sdc的水平产生重要影响,sdc是一种对癌症免疫反应和抗pd-1免疫治疗反应非常重要的细胞类型。 4、淋巴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FLT3L的主要来源 肿瘤中FLT3LG表达与SDC水平的相关性,引出了哪个细胞类型产生FLT3L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内源性小鼠Flt3l位点下游引入可诱导的编码Cre和teal荧光蛋白(TFP)的DNA,从而获得了Flt3l-报告小鼠(Fig. 2a)。携带与此等位基因纯合的异位B16F10肿瘤的小鼠,尽管血清总FLT3L有少量但可重复的下降,但其在TME中的常规DC和淋巴细胞比例相似,这表明该蛋白在肿瘤中有类似的功能(补充 Fig. 3a–c)。Flt3l-纯合报告小鼠注射异常的B16F10肿瘤,在肿瘤移植后2周,TFP作为Flt3l表达的读数,仅在淋巴细胞内检测到(Fig. 2b,c)。在表达Flt3l的淋巴细胞中,NK细胞表达量最高,T细胞表达量较低,B细胞表达量不高( Fig. 2b,c; Fig. 3e,f))。当用抗flt3l抗体检测细胞表面的蛋白时,这些细胞群呈阳性(图2d)。从肿瘤、肿瘤引流淋巴结(LN)和非肿瘤引流淋巴结(LN)分离的NK细胞中,Flt3l的表达水平与TFP的表达水平相似,表明Flt3l的表达不受TME的调节(Supplementary Fig. 3d)。在其他肿瘤模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报告等位基因表达模式,包括自发产生的肿瘤模型(例如,多瘤中T抗原乳腺癌模型,其目的是表达mCherry和卵清蛋白(PyMTChOVA);Supplementary Fig. 4a,b)。有趣的是,野生型(WT)携带b16f10肿瘤动物血清中FLt3L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局部产生的flt3L对sdc水平和预防癌症很重要(Supplementary Fig. 4c)。 5、肿瘤中淋巴细胞产生FLT3L对于正常的SDC水平是必须的 接下来,我们在小鼠身上进行了基因实验,以检测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在控制TME中SDC水平中的作用。对缺乏T细胞和NK细胞的IL2RG-/-小鼠(补充图5a)注射异常的B16F10黑色素瘤,分析肿瘤中髓系细胞和淋巴系细胞的水平。虽然来自IL2RG-/-小鼠的B16F10肿瘤的肿瘤面积与其WT对照组大致相同,但是IL2RG-/-动物肿瘤可显著降低TME中CD 103+SDC的表达,而CD11b+DC的频率无明显变化(图3a和补充图5a)。为了检测淋巴细胞特异性地产生FLT3L在控制SDC水平中的作用,我们将IL2RG-/-骨髓与WT或Flt3l-/-混合骨髓移植到致死性照射的Flt 31-/-受体动物体内,形成混合骨髓嵌合体(图3b)。在肿瘤中与能产生FLT3L的淋巴细胞间隔的IL2RG-/-:WT混合骨髓嵌合体相比,其淋巴细胞室不能产生FLT3L的IL2RG-/-:Flt3l-/-,CD 103+SDC的水平降低(图3b)。肿瘤中CD 103+SDC水平的差异并不是由于T细胞或NK细胞的整体缺失所致,而是丰富的肿瘤引流和非引流LN的IL2RG-/-:Flt3l-/-骨髓嵌合体(补充图5b)。与IL2RG-/:WT-混合骨髓嵌合体相比,IL2RG-/:Flt3l-/-混合骨髓嵌合体的CD11b+DC无明显减少(图3b);此外,在肿瘤引流和非引流皮肤LN中,居住或迁移的CD11b+DC均无缺陷,提示IL2RG-/:Flt3l-/-混合骨髓嵌合体中CD11b+DC无整体缺陷(补充图5c)。有趣的是,在IL2RG-/:Flt3l-/-骨髓嵌合体中,肿瘤引流和非引流LN中常驻CD8+DC和迁移CD 103+DC的水平也降低,提示淋巴细胞的需求更广泛地延伸到cDC1的产生(补充图5c) 6、NK细胞,而不是T细胞,控制着肿瘤中SDC的丰度。 为了直接检测特定类型淋巴细胞在肿瘤中控制CD 103+SDC水平的作用,在小鼠B16F10黑色素瘤模型中,我们敲出了表达Flt3l报告基因的T细胞和NK细胞。由于重组激活基因(Rag)突变而缺乏所有T细胞的小鼠其肿瘤组织中CD103+DC水平没有减少(图3c和补充图5d)。此外,通过抗体消耗CD4+或CD8+T细胞的WT小鼠也表现出正常的SDC细胞密度(数据未显示)。为了探讨NK细胞的作用,小鼠在B16F10肿瘤注射前3天开始每3天用抗抗体治疗一次,结果导致了NK细胞的大量丧失,但淋巴细胞的其他变化和肿瘤生长受限(补充图5e)。而缺乏NK细胞的小鼠TME中CD 103+SDC的频率降低,CD11b+DC的水平无明显变化(图3d)。与我们以前的发现一致,肿瘤中的T细胞刺激依赖于肿瘤内的CD 103+DC,缺乏NK细胞的小鼠肿瘤中活化的T细胞数量有减少的趋势。(补充图5e)。有趣的是,NK细胞的耗竭导致CD103+DC在肿瘤引流和不引流LN中的水平略有下降,但有显着性差异(补充图5f),再次表明除了在肿瘤中的作用外,NK细胞在控制CD103+DC水平方面发挥了更广泛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虽然T细胞和NK细胞都能在肿瘤中产生Flt 31,但T细胞的缺失对肿瘤CD103+DC水平没有影响。而NK细胞产生Flt3l在调控肿瘤中这些保护性DC的水平中起重要作用。 7、TME中NK细胞与SDCs发生频繁而稳定的相互作用 NK细胞是肿瘤中SDC水平所必需的主要淋巴细胞。然而,NK细胞和SDC在肿瘤中非常少见,因此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NK细胞如何控制肿瘤中的SDC?与其他APC相比,SDC在TME中很少存在,并且很少与传入的T细胞相互作用。相反,当我们对B78黑色素瘤进行活体双光子切片成像时,我们发现NK细胞(Ncr1-GF标记P)经常与SDC密切接触(抗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XCR 1)的抗体标记;图4a和补充视频1)。对由转染mCherry-OVA融合结构的B78亲本细胞组成的B78-cherryOVA肿瘤14进行活体双光子成像后用于PyMTChOVA小鼠品系,我们发现大约的NK细胞在Xcr1-Venus+ cDC1的5μm范围内,而只有的MHCⅠ类限制的卵清蛋白特异性(OT-I)T细胞在Xcr1-Venus+ cDC1的5μm范围内(图4b)。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XCR 1+cDC 1中,大于5μm的NK细胞迁移(与实质性位移相关的运动),而与之密切接触的NK细胞(<5μm)的运动能力降低,与连续和/或突触接触一致(图4c和补充视频2)。这些结果表明,在肿瘤中,NK细胞是FLT3L的最相关来源,FLT3L控制着SDC水平,这可能是由于NK细胞对cDC1 DC亲和力增强所致。这一发现与最近在TME 中NK细胞和XCR 1+DC的趋化因子受体配对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与NK细胞直接作用于DC的情况一致,当从WT小鼠LNS中分选CD 103+DC并与NK细胞共培养时,CD103+DC 24h和72h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图4d)。这些研究表明,NK细胞比T细胞更能与肿瘤中的SDC形成稳定的相互作用,靶向NK细胞水平可增加FLT3L的产生,进而提高肿瘤中SDC的水平或生存期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应该注意,虽然我们看到有证据表明NK细胞为CD 103+DC在肿瘤中提供了更高的存活率,但NK细胞也可能作用于DC前体以控制这些SDC。 8、人肿瘤中NK细胞丰度与FLT3LG表达及BDCA-3+ SDCs相关 我们的小鼠研究表明,NK细胞产生FLT3L,并控制肿瘤中SDC的水平。根据这些发现,我们通过基于先前发表的数据集和NK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谱生成NK细胞基因特征来调查人类数据集中NK细胞的丰度(图5a和补充图6)。用NK细胞基因标记对TCGA黑色素瘤样本中NK细胞丰度的估计,我们发现肿瘤中NK细胞的水平与FLT3LG的表达(图5b)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与肿瘤内NK细胞是FLT3LG的来源是一致的。与NK细胞基因标签结果一致(图5b),天然细胞毒性触发受体1的表达(NCR 1)、NK细胞上NK细胞受体基因的特异性表达(补充图6)与FLT3LG在肿瘤中的表达存在显著的个体相关性(补充图7a)。因此,利用SDC(Fig1a)和NK细胞(Fig5a)的基因标记来估计细胞丰度,我们发现黑色素瘤(Fig5c)患者的NK细胞和SDC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与我们的小鼠数据一致。此外,NCR1、a NK-specific gene的表达与sdc信号有显著的个体相关性。为了直接比较SDC和NK细胞的数量,收集人黑色素瘤活检标本,消化成单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分析(队列A;补充图2和补充表2)。直接分析肿瘤中的NK细胞和SDC,发现肿瘤中NK细胞水平与BDCA-3+DC水平显著相关(图5d)。肿瘤中的BDCA-3+DC与肿瘤中CD4+T辅助细胞(TH)、CD8+T细胞或CD 45-细胞水平无关(补充图7c-e),提示NK细胞与BDCA-3+DC之间存在特异性的相关性。NK细胞与BDCA-3+DC之间的相关性在其他癌症类型的TME中也被发现,尤其是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HNSCC;图5e),这表明这种先天免疫细胞关系可能比单一的适应症或亚适应症更广泛。 9、人类黑色素瘤中的NK细胞与整体存活率的提高相关 SDC与NK细胞呈正相关,从逻辑上预测NK细胞数量也能预测生存期。 每个患者中归一化为z评分,根据中位数划分(50%严格度),NK细胞基因标签(图5A)用于将患者分为NK细胞数“低”或“高”。 这表明,在两个独立数据集的Kaplan-Meier图分析中,NK细胞数高的患者OS显着增加(图6A和补充图 7F)。 在TCGA黑色素瘤数据集中,NCR 1的表达与OS的增加显著相关;此外,NK细胞特征中的5个基因中有4个单独与OS的增加有关(图6b)。 这些发现表明,正如我们在小鼠模型中所显示的那样,在黑色素瘤患者中NK细胞产生FLT3LG,控制肿瘤中BDCA-3+刺激性DC水平,并导致患者生存期增加。 我们注意到这些发现并不排除NK细胞在肿瘤排斥反应中的一个更传统的作用,即直接肿瘤细胞溶解。 10、NK细胞预测黑色素瘤患者对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 鉴于NK细胞产生FLT3LG和控制肿瘤中SDC水平,从而预测抗PD-1免疫治疗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探讨了NK细胞和/或T细胞是否与免疫治疗反应有关。 我们发现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与T调节(Treg)细胞、CD4+Th细胞、CD8+T细胞和PD-1+CTLA-4+T细胞无明显相关性(Fig. 6c),尽管其中一些群体的趋势较弱。 特别是,我们没有重述以前的数据,表明PD-1+CTLA-4+CD8+“耗尽”的T细胞特征可以预测预后。 然而,NK细胞在抗PD-1免疫治疗后的肿瘤中明显增多(Fig. 6c)。 这些发现与我们在小鼠中的发现一致,即NK细胞、FLT3L和SDC形成了一组影响预后的决定因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NK通过产生FLT3L而增强SDC所驱动的。 11、NK-SDC轴与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相关 用于黑色素瘤群组A的综合流式细胞仪板对TME中的33个免疫群体进行定量(补充图2和补充表2)。 为了确定TME中的NK细胞和SDC水平是否与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唯一相关,我们在每个样本中对人群分数进行了z评分,发现在TME中已鉴定的免疫细胞中,BDCA-3+DC和NK细胞与抗PD-1免疫治疗的反应性显著相关(图6E和补充表3)。 此外,从这个角度来看,很高频率的HLA-DR-CD4+T细胞似乎与抗PD-1反应密切相关,并可能代表BDCA-3+DC和NK细胞数量不多的患者的另一种预后特征。 这可能表明PD-1阻断可被多种类型的免疫浸润所支持,尽管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巨细胞核酸检测论文

我看到网上说的巨细胞病毒是很难治疗的。这个病重了可以要命的。别让着凉了, 不能感冒。否则的话。要质量好长时间。按照他们的疗程的话要打水。要用更昔洛韦。这个药对孩子有影响。还特别大。打水两三天后孩子的血管就变细了。所以你不要让孩子着凉了。

三针都打的生物疫苗的人身体好点

首先,HCMV在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在全世界不同种族人群尤其在亚洲和非洲人群中血清抗体阳性率可达90%~100%。初次感染大多在2岁以下,除少数有临床症状外,通常呈隐性感染。人感染病毒后,多数可长期带毒成为潜伏感染。潜伏部位常在肾、唾液腺、乳腺及其他腺体中。 CMV最易侵犯管道上皮细胞,尤其是肾脏及肝胆系统。CMV在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复制,经尿液排出,因此可在尿液中检测CMV-DNA,检出阳性率高 。血清CMV-IgM阳性率低于尿液CMV-DNA阳性率,可能与婴儿体内免疫系统尚不成熟,产生IgM能力较弱有关,但是CMV—IgM和CMV—DNA阳性符合率较高。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多种疾病的并发症,多表明病人此时免疫功能低下。对婴儿导致的损害可能有病理性黄疸、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晚发性新生儿出血症。如果检测出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好是进行治疗,以避免出现相关症状。 不要担心巨细胞复发的问题,到时候可能你女儿的免疫系统也完善了,不会有太大的危害,另外举个例子比如说你感冒了,以后还会复发,这次你就不治了吗? 最后还要说一句,巨细胞病毒的核酸检测当然不排除假阳性的可能,你可以去其他医院复查一下,但如果确诊的话最好还是治疗一下,以免导致不良后果。 还有个人认为咳嗽久治不愈才导致巨细胞病毒感染,而不是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咳嗽久治不愈,所以最好还是要检查一下咳嗽的病因,才能真正治疗疾病。 最后,祝您女儿早日康复。

自从疫情防控政策逐渐放开以后可能大家都发现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一个个都阳了。有人甚至说:“如果你还不认识一个‘小阳人’请检讨自己的社交能力”。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表示:“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截至2022年12月29日下午的全国第六次疫情调查数据中5182人参与调查。这其中已经阳了的有3953人。根据这一调查样本推断全国感染已超过四分之三。无论从咱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感受还是国家统计调查数据来看目前全国大多数人可能都至少已阳过一遍。可另一方面无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感受还是国家统计调查数据也都能告诉我们一个客观事实:迄今为止还有一些人始终没阳过。即使按最高估计80%-90%的感染率来说不也还有10%~20%的人没被感染吗?14亿人口的中国如果有10%左右的人不被感染也有超过一亿人啊。要知道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数量超过一亿的只有14个。即使只有10%的人没感染在绝对数量上仍足够庞大。有时我们甚至会发现一个家庭里出现阳性人员后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家人中却始终没阳过。当然这些所谓还没阳过的人当中可能有一部分会是无症状感染者。我们知道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后国家已取消了大规模的全员核酸检测。现在大家一般都是出现某些不舒服的症状后在家做个抗原检测发现自己阳了,那么反过来说那些一点症状都没有的人往往就不会自己在家检测。因此现在这种情况下无症状感染者是不大可能暴露出来的。换句话说所谓还没阳过的人并不一定真的都没阳,而是可能有一部分无症状感染者没暴露出来为人所知。在排除掉这些无症状感染者的前提下也可能还真就有些人一直没阳过。这些人难道说天生就对新冠病毒免疫吗?早在2021年7月16日英国科学报告杂志发表的论文就认为有些人由于以前接触过流感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可能会存在可以克制新冠病毒的反应性T细胞。这种T细胞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欺新冠病毒从而让人避免感染。美国西雅图时报等媒体也曾报道过一位名叫约翰·霍利斯的男子拥有对付新冠病毒的超级抗体。这就是说有些人可能在体质上确实有异于常人,所以他们先天就对新冠病毒免疫。不过这类人在人群中所占比例必然少之又少。毕竟像这种体质迥异于常人的一定是特殊例子,否则他们的身体状况才该是常态。新冠病毒顾名思义是一种人类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型冠状病毒。既然之前从未有人接触过这种病毒,那么有人先天自带抗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全世界所有人无论种族、性别、年龄面对新冠病毒均为易感人群。虽说人类在2019年以前没接触过新冠病毒,但有人接触过流感病毒等其它一些病毒。有没有可能因此对包括新冠在内的其它病毒也具备一定抵抗力呢?事实上英国科学报告杂志论文的观点就是这样一种逻辑。同样如果在过去三年内有人曾感染过新冠病毒也会在体内产生一定的抗体。当然新冠病毒一直在不停变异。以前的抗体面对如今的奥密克戎未必百分百有效,但的确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被感染的概率。当然过去三年间我国严格的防控政策使感染者的数量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事实上目前冒出来的阳性人员绝大部分是放开以后出现的。换句话说因为过去三年内已感染过产生了抗体才在放开后没被感染这类人不会太多。还有一些人可能是打过疫苗才没阳。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自己打了疫苗也被感染了。事实上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疫情全国90%以上的人都打过疫苗,可放开以后还是一下子突然冒出这么多阳性人员。接种疫苗的作用不仅仅是预防病毒感染,还表现在减少重症、减少死亡发生等方面。接种疫苗并不能百分百保证不会感染,但能有效降低被感染的概率,而且即使感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重症、死亡的概率。不同的人由于自身体质不同也可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因此即使打了疫苗要想不被感染也还需要一些运气。现在为止还一直没阳过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幸运的成分在里面。如果个人防护做得好加上一点幸运也有可能躲过病毒。之前光明网、新晚报、健康时报等多家媒体曾报道过三位北京市民在身边朋友陆陆续续都阳了的情况下始终没被感染的新闻。其中一位市民刘女士自从被单位要求按比例轮值到岗后就减少了出门次数,而且还将之前家里的普通口罩一律换成了医用N95口罩。另一位市民侯先生在家里的玄关处设置了一个“半隔离区”。到家后就把在外面穿的衣服、鞋子在这个半隔离区消毒后再进屋。可即使你做到这样也不能保证一定不会被感染,而且现实在有些人防护做得并不严格却并没感染。这就完全只能用运气来解释了。可能有些人还真就只是很侥幸地躲过了新冠病毒。这些人确实未被感染,但却存在被感染风险。没人能保证这样的好运气能一直持续。即使到现在为止还没阳过不代表以后也不会阳。虽说奥密克戎无论怎样严防死守总让人感觉防不胜防,但如果我们能加强个人防护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被感染的概率。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减少感染风险的重要方面。无论在何种时候都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回来时要洗手,接触一些高风险物品表面后更要及时洗手。在洗净双手前要注意不要用手触摸口鼻。同时还要注意居家勤通风、做好日常清洁......新冠病毒有高度的传播性。特别是在密闭空间内以及家人间更容易传播,因此无论居家还是外出想要减少感染的几率就该有效做好“隔离”和“消杀”。平时可以在家里备好口罩等防护用品以及抗原试剂盒等检测用品。即使在家里也可以与家人保持一定的隔离:单独住一间、单独吃饭、交谈保持距离。上厕所可以间隔开时间并做好消杀,生活垃圾单独处理......新冠病毒具有不耐高温和不耐酸性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使用消毒液来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还可以使用75%的乙醇、乙醚、氯仿、甲醛、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或紫外线等进行消毒灭活新冠病毒。阳性人员使用的碗筷餐具要用开水消毒,阳性人员穿过的衣服、盖过的被子要用晾晒的方式进行消毒。目前还不存在能直接杀灭新冠病毒的特效药。说到底最终真正战胜病毒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免疫系统。因此在这场我们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免疫力就至关重要。熬夜、抽烟、喝酒这些都是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的行为。适当运动有利于增强免疫力,但过度的剧烈运动反而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要保护好我们的免疫力主要有两个“法宝”:一是严格自律性别太“作”。能好好睡眠别熬夜,能好好吃饭别胡吃海塞。第二个法宝是疫苗的接种。接种疫苗虽不能够防止病毒感染,但对于预防重症感染还是有效的方式。有研究表明如果作息不规律导致睡眠时间下降会引起免疫力的降低。规律的作息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使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才能够得到最大能力的发挥。这样就能各种各样的病毒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干细胞与骨骼发育研究论文

细胞生物是指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细胞生物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字: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促进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促进或抑制其它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的表达,促进炎症过程,影响细胞代谢等。

一、免疫细胞的调节剂

免疫细胞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调节关系,细胞因子是传递这种调节信号必不可少的信息分子。例如在T-B细胞之间,T细胞产生IL-2、4、5、6、10、13,干扰素γ等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抗体产生;而B细胞又可产生IL-12调节TH1细胞活性和TC细胞活性。在单核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前者产生IL-1、6、8、10,干扰素α,TNF-α等细胞因子促进或抑制T、B、NK细胞功能;而淋巴细胞又产生IL-2、6、10,干扰素γ,GM-CS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等细胞因子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许多免疫细胞还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产生自身调节作用。例如T细胞产生的IL-2可刺激T细胞的IL-2受体表达和进一步的IL-2分泌,TH1细胞通过产生干扰素γ抑TH2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而TH2细胞又通过IL-10、IL-4和IL-13抑制TH1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通过研究细胞因子的免疫 网络调节,可以更好地理解完整的免疫系统调节机制,并且有助于指导细胞因子做为生物应答调节剂(biologicalresponsemodifier’BRM)应用于临床 治疗免疫性疾病。图4-1 细胞因子与TH1、TH2的相互关系(略)

二、免疫效应分子

在免疫细胞针对抗原(特别是细胞性抗原)行使免疫效应功能时,细胞因子是其中重要效应分子之一。例如TNFα和TNFβ可直接造成肿瘤细胞的凋零(apoptosis)’使瘤细胞DNA断裂’细胞萎缩死亡;干扰素α、β、γ可干扰各种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从而防止病毒扩散;LIF可直接作用于某些髓性白血病细胞,使其分化为单核细胞,丧失恶性增殖特性。另有一些细胞因子通过激活效应细胞而发挥其功能,如IL-2和IL-12刺激NK细胞与TC细胞的杀肿瘤细胞活性。与抗体和补体等其它免疫效应分子相比,细胞因子的免疫效应功能,因而在抗肿瘤、抗细胞内寄生感染、移植排斥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三、造血细胞刺激剂

从多能造血干细胞到成熟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漫长道路中,几乎每一阶段都需要有细胞因子的参与。最初研究造血干细胞是从软琼脂的半固体培养基开始的,在这种培养基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增殖产生的大量子代细胞由于不能扩散而形成细胞簇,称之为集落,而一些刺激造血干细胞的细胞因子可明显刺激这些集落的数量和大小因而命名为集落刺激因子(CSF)。根据它们刺激的造血细胞种类不同有不同的命名,如GM-CSF、G-CSF、M-CSF、multi-CSF(IL-3)等。目前的研究表明,CSF和IL-3是作用于粒细胞系造血细胞,M-CSF作用于单核系造血细胞,此外Epo作用于红系造血细胞,IL-7作用于淋巴系造血细胞,IL-6、IL-11作用于巨核造血细胞等等。由此构成了细胞因子对造血系统的庞大控制 网络。某种细胞因子缺陷就可能导致相应细胞的缺陷,如肾性贫血病人的发病就是肾产生Epo的缺陷所致,正因如此,应用Epo 治疗这一疾病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多种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已成功地用于临床血液病,有非常好的 发展前景。

四、炎症反应的促进剂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刺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过程,症状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病理检查可发现有大量炎症细胞如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局部浸润和组织坏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细胞因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IL-1、IL-6、IL-8、TNFα等可促进炎症细胞的聚集、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可直接刺激发热中枢引起全身发烧’IL-8同时还可趋化中性粒细胞到炎症部位’加重炎症症状.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都可检测到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升高.用某些细胞因子给动物注射’可直接诱导某些炎症现象’这些实验充分证明细胞因子在炎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结果’目前已开始利用细胞因子抑制剂治疗炎症性疾病’例如利用IL-1的受体拮抗剂(IL-1receptor antagonist’IL-lra)和抗TNFα抗体治疗败血性休克、类风湿关节炎等,已收到初步疗效。

五、其它

许多细胞因子除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效应功能外,还参与非免疫系统的一些功能。例如IL-8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CSF可降低血胆固醇IL-1刺激破骨细胞、软骨细胞的生长;IL-6促进肝细胞产生急性期蛋白等。这些作用为免疫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相互调节提供了新的证据。

细胞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摘要:细胞衰老(cellular aging)是细胞在其生命过程中发育到成熟后,随着时间的增加所发生的在形态结果和功能方面出现的一系列慢性进行性、退化性的变化。细胞衰老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细胞生命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为研究细胞衰老分子生物学机制,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细胞衰老;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个体的衰老和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体的衰老并不等于所有细胞的衰老,但是细胞的衰老又是同个体的衰老紧密相关的。细胞衰老是个体衰老的基础,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和结果。

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衰老是生界的普遍规律,细胞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也在不断地新生和衰老死亡。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等几个阶段。可见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我们知道,生物体内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增殖的细胞来代替它们。

衰老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即细胞的寿命,它随组织种类而不同,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高等动物体细胞都有最大增殖能力(分裂)次数,细胞分裂一旦达到这一次数就要死亡。各种动物的细胞最大裂次数各不相同,人体细胞为50~60次。一般说来,细胞最大分裂次数与动物的平均寿命成正比。通过细胞衰老的研究可了解衰老的某些规律,对认识衰老和最终找到延缓或推迟衰老的方法都有重要意义。细胞衰老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物学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阐明衰老过程,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将不断延长。但也会出现相应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癌症、关节炎等老年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问题。因此衰老问题的研究是今后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细胞衰老的特征

科学研究表明,衰老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均有明显的变化: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形态变化总体来说老化细胞的各种结构呈退行性变化。

衰老细胞的形态变化表现有:①核:增大、染色深、核内有包含物;②染色质:凝聚、固缩、碎裂、溶解;③质膜:粘度增加、流动性降低;④细胞质:色素积聚、空泡形成;⑤线粒体:数目减少、体积增大;⑥高尔基体:碎裂;⑦尼氏体:消失;⑧包含物:糖原减少、脂肪积聚;⑨核膜:内陷。

2 分子水平的变化

①从总体上DNA复制与转录在细胞衰老时均受抑制,但也有个别基因会异常激活,端粒DNA丢失,线粒体DNA特异性缺失,DNA氧化、断裂、缺失和交联,甲基化程度降低;②mRNA和tRNA含量降低;③蛋白质含成下降,细胞内蛋白质发生糖基化、氨甲酰化、脱氨基等修饰反应,导致蛋白质稳定性、抗原性,可消化性下降,自由基使蛋白质肽断裂,交联而变性。氨基酸由左旋变为右旋;④酶分子活性中心被氧化,金属离子Ca2+、Zn2+、Mg2+、Fe2+等丢失,酶分子的二级结构,溶解度,等电点发生改变,总的效应是酶失活;⑤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引起膜脂之间或与脂蛋白之间交联,膜的流动性降低。

3 细胞衰老原因

迄今为止,细胞衰老的本质尚未完全阐明,难以给明确的定义,只能根据现有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细胞衰老的内涵。细胞衰老是各种细胞成分在受到内外环境的损伤作用后,因缺乏完善的修复,使“差错”积累,导致细胞衰老。根据对导致“差错”的主要因子和主导因子的认识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学说,这些学说各有其理论基础和实验证据[1]。

差错学派 有以下七种学说,有代谢废物积累学说、大分子交联学说、自由基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DNA损伤修复学说、端粒学说、生物分子自然交联说等。其中最主要的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其种类多、数量大,是活性极高的过渡态中间产物。正常细胞内存在清除自由基的防御系统,包括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前者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非酶系统有维生素E,醌类物质等电子受体。机体通过生物氧化反应为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活性自由基。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活泼,可攻击生物体内的DNA、蛋白质和脂类等大分子物质,造成损伤,如DNA的断裂、交联、碱基羟基化。实验表明DNA中OH8dG(8-羟基-2‘-脱氧鸟苷)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OH8dG完全失去碱基配对特异性,不仅OH8dG被错读,与之相邻的胞嘧啶也被错误复制。大量实验证明实,超氧化物岐化酶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升高能延缓机体的衰老。Sohal等(1994、1995),将超氧化物岐化酶与过氧化氢酶基因导入果蝇,使转基因株比野生型这两种酶基因多一个拷贝,结果转基因株中酶活性显著升高,平均年龄和最高寿限有所延长。

英国学者提出的自由基理论认为自由基攻击生命大分子造成组织细胞损伤,是引起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也是诱发肿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起因。自由基就是一些具有不配对电子的氧分子,它们在机体内漫游,损伤任何于其接触的细胞和组织,直到遇到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OPC(原花青素)之类的生物黄酮等抗氧化剂将其中和掉或被机体产生的一些酶(如SOD)将其捕获。自由基可破坏胶原蛋白及其它结缔组织,干扰重要的生理过程,引起细胞的DNA突变。此外还可引起器官组织细胞的破坏与减少[2]。例如神经元细胞数量的明显减少,是引起老年人感觉与记忆力下降、动作迟钝及智力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器官组织细胞破坏或减少主要是由于自由基因突变改变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导致蛋白质与酶的合成错误以及酶活性的降低。这些的积累,造成了器官组织细胞的老化与死亡。

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易受自由基的侵袭发生过氧化反应,氧化作用对衰老有重要的影响,自由基通过对脂质的侵袭加速了细胞的衰老进程[3]。 自由基作用于免疫系统,或作用于淋巴细胞使其受损,引起老年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减弱,并使免疫识别力下降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

端粒学说 染色体两端有端粒,细胞分裂次数多,端粒向内延伸,正常DNA受损。

遗传学派 认为衰老是遗传决定的自然演进过程,一切细胞均有内在的预定程序决定其寿命,而细胞寿命又决定种属寿命的差异,而外部因素只能使细胞寿命在限定范围内变动。

参考文献:

[1]郭齐,李玉森,陈强,等.脱氧核苷酸钠抗人肾脏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688-3690.

[2]胡玉萍,吴建平.细胞衰老与相关基因的关系[J].中外健康文摘,2012,09(14):35-37.

[3]孔德松,魏东华,张峰,等.肝纤维化进程中细胞衰老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26(05):688-691.

研究的目的要说明问题是如何发现的,即该研究的研究背景是什么,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也要说明该选题在理论上的创新性,来突出自己选题与各个主流观点的差异。而研究的意义,要对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用处有所了解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解读。

由于人体细胞的再生能力比预期更加多样,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干细胞的研究方法。荷兰Hubrecht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直在辛苦地对老鼠心脏中发现的所有增殖细胞进行分类和绘制图谱,为了寻找心脏干细胞。理论上而言,心脏干细胞应该能够修复受损的心肌,所以找到心脏干细胞也会面临极大的风险。由于这项研究涉及到以前的研究,所以引起了科学家们激烈的争论,并且最近有许多人呼吁撤回30多篇伪造数据的论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计划公布Hubrecht团队的研究结果:根本没有心脏干细胞存在的证据。

博科园-科学科普:这一结论证实了该领域研究人员长期以来的怀疑,它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核心问题——干细胞意味着什么。科技技术的革新揭示出可塑性和异质性细胞群体如何形成,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将“干细胞”视为细胞类别的定义特征,转变为许多类型的细胞都能发挥或贡献的一种功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骨髓中的干细胞首次被科学家识别,当时研究干细胞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治疗二战后辐射带给人体的伤害。血液干细胞非常罕见,分裂速度缓慢,能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血液中任何一种特殊细胞类型。干细胞就像维持着人体血细胞数量的储藏库,并能帮助机体对损伤做出反应。

当干细胞受到辐射时,就会死亡,人体无法重新复活它们——但骨髓移植(含有干细胞)能够让系统再生。由于干细胞与人体愈合和恢复相关联,其他组织中的干细胞成为研究人员和医生梦寐以求的研究对象,从而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然而现实并不总是遂人心愿,身体其他成年组织中的干细胞被识别出来:皮肤、毛囊、肠道,以及先前发现的骨骼中。这些干细胞也可以自我更新,产生组织的各种细胞系。但除此之外看起来与血液干细胞非常不同:基因表达不同,蛋白质和表面标记也不同,分裂方式与分裂速度也不相同。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分离出了胚胎干细胞,这些干细胞比成人组织中的干细胞更强大,能够成为人体中的任何一种细胞类型。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癌症干细胞在肿瘤生长中扮演何种角色。2006年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分化的结缔组织细胞转化为具有胚胎干细胞通用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这一结果表明,茎状细胞可以被诱导。根据分子遗传学家汉斯·克利弗斯(Hans Clevers)的说法,这些发现背后隐藏着一个假设,即全身的干细胞与骨髓中的干细胞一样,是一种宝贵、固定、神奇的实体。事实上,第一次从血液干细胞获得的信息已经为科学家研究其他组织干细胞注入了色彩,有时,这种认识方式使实验受到了极大限制。

许多组织可以通过非常巧妙的方式进行自我修复,并且方法不固定。在血液中,干细胞数量少是唯一的再生方式,但在实体组织中,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干细胞本身就与众不同:例如它们的分裂速度更快,而且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需要特殊的方法来识别它们。对组织特异性标志物依赖的争论原因之一是心脏干细胞是否存在,以及为什么确定其他类型的干细胞存在如此困难。此外当实体组织中的干细胞被破坏时,组织中更特殊的细胞往往可以恢复到类似于干细胞的状态,代替干细胞接管修复功能。因此细胞具有高度可塑性、较小固定性。

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血液学家、干细胞研究人员乔纳森•霍加特(Jonathan Hoggatt)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的身体能够对损伤做出独立于我们所认为的典型干细胞群反应。这在肾、肺、胃和肠在内的许多器官中得到证实。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组织(心脏之外)似乎没有干细胞群。成年肝脏没有干细胞,但它分化的细胞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发挥干细胞的作用。克利夫斯说:从本质上讲,肝脏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可能表现得像干细胞。

发现特定组织如何执行其干细胞功能比识别单个干细胞更有用,各种细胞维持组织的方式构成了干细胞,而不是任何一种细胞类型或实体。应该坚持“真正的”干细胞的精准定义,而不是一个模糊的范围,从而阻碍研究进展。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那些“真正的”干细胞,其效力和行为也各不相同。霍加特说:发现,在我们认为相当同质的人群中,存在着更多的异质性。

随着区分干细胞与其他开始分化的细胞变得越来越困难,研究人员有必要重新审视以前的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专注于骨骼系统的生物学家帕梅拉•罗比(Pamela Robey)认为:新发现的骨骼干细胞实际上可能是祖细胞——干细胞分化程度略高的后代。她认为,真正的骨骼干细胞更为罕见,仍需鉴定。人们很容易欺自己,以为自己拥有真正的干细胞,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当涉及到所谓的间充质干细胞时,争论也就接踵而至。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最初从骨髓中提取出来的种类繁多、功能强大的干细胞,但它们并不制造血细胞。

但对于适当遵守规则的科学家来说,干细胞的广泛定义对医学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再生疗法不再需要只针对干细胞群体。相反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分化细胞来满足干细胞同样的标准。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决定,在研发涉及活细胞的新药时,根本不考虑使用干细胞,这让生活更简单。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更加开放,接受这样一个事实——理论上,任何细胞都可以成为干细胞。

研究论文裸鼠黑色素瘤细胞株

肿瘤细胞有良性和恶性之分;癌细胞则是恶性,是会扩散的细胞。肿瘤细胞包含癌细胞,它们共同特点是从基因水平上失控的、能无限增殖的细胞。癌细胞有三个显著的基本特征即:不死性、迁移性和失去接触抑制。 常规较容易成瘤的细胞 Hep-G2(肝癌),Hep2(喉癌),NCI-H460(大细胞肺癌), SK-OV-3(卵巢癌),MCF-7(乳腺癌)SKBR3, A375/B16-F10(人黑色素瘤细胞),SGC7901 人胃肿瘤细胞 , CNE(鼻咽癌),H1299(肺癌), SPC-A-1(肺腺癌), HT-29/HCT116(结肠癌),BEL-7402(肝癌),MDA-MB-231 乳腺癌 , CT26 (小鼠结肠癌细胞 ),U87 (人胶质瘤细胞) , MGC-803(人胃癌细胞) ,PC-3 (人前列腺癌细胞)。 裸鼠的选择 实验室常用的是BALB/c-nu裸小鼠 ,随着裸小鼠年龄增长或有关因素的影响(如病毒感染),裸鼠体内正常T细胞会增加,故接种肿瘤实验一般采用4--6周龄的裸鼠。 裸鼠成瘤实验技巧 1、细胞的状态是成瘤实验的关键,所以细胞生长状态一定要好,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细胞达80-90%左右密度为宜。收集细胞前一天晚上更换新鲜培养基。 2、胰酶消化细胞后用预冷的PBS洗两遍,目的为去除细胞中残余的血清。 3、用PBS或者无血清培养基吹打细胞沉淀至合适的浓度,一般皮下瘤接种的细胞量为1-5×106个细胞/支,接种体积为,因此细胞悬液的浓度为1-5×107个细胞/ml,如若有条件的实验室,也可以加基质胶以加速瘤块的生成,基质胶与PBS或无血清的比列为1:1。 4、细胞消化后应尽快接种到裸鼠皮下,一般尽量在半小时内完成(如果接种量大,可以分批接种),途中将细胞悬液放在冰上降低细胞的代谢以保持细胞的活性。 5、选择的裸鼠一般在4-6周龄,体重16-18g左右,种植部位选择血供丰富区域,如腋窝中后部。 6、接种前用枪将细胞悬液充分的吹散,防止细胞成团而降低细胞成活率,并且导致小鼠接种细胞数量的差异过大。 7、接种时,针头在皮下进针深一点,约1cm深,针头在皮下左右滑动几次,以便细胞接种成团,减少注射后细胞悬液从针眼溢出。 8、如何保定裸鼠?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紧裸鼠颈背部皮肤,小拇指夹住裸鼠尾巴。 9、接种后1-2周左右可以见到皮下开始出现肿块。 10、根据肿瘤细胞的特性和接种细胞的量,一般皮下成瘤的周期为1-2个月。肿瘤不宜生长过大,一般不要超过2000mm3。 11、肿瘤大小测量一般为1周两次,游标卡尺测量肿瘤最长和最短部位。V=1/2ab2 (a为长轴,b为短轴)。 12、皮下瘤取下后一部分冻液氮用作以后提蛋白和RNA,一部分福尔马林固定用做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 常见问题及解答 1、这个实验为什么用裸鼠而不用普通的老鼠或者小白鼠? 裸鼠成瘤实验用的裸鼠,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胸腺等免疫器官,它的免疫力几乎为零,对肿瘤细胞没有免疫作用,易于成瘤。 2、瘤块长起来又消失? 肿瘤块先缩小,后变大很常见,很可能是炎症反应,肿瘤细胞被小鼠自身吸收,继续观察肿瘤细胞吸收之后是否经过几周还能长出来,长不起来建议换鼠。 3、是否可以在一只小鼠进行多个点接种? 不可以,一只老鼠就只能接种一个点,因为一个老鼠身上有多个肿瘤块的情况下,可能会相互影响。 4、肿瘤长不出来是怎么回事? 第一:肿瘤生长周期很慢,一周开始生长肿块,大约需要1~2个月才能长成肿瘤; 第二:可能是细胞状态差,活力不好,或是肿瘤细胞不易成瘤,需加入基质胶辅助或增大接种量或更换细胞系; 第三:一方面可能是小鼠周龄太大,或小鼠免疫排斥,建议更换免疫缺陷程度更大的小鼠(Nod-scid小鼠)。 5、肿瘤体积相差很大,大小不一?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能够长得均一形态。其次,这可能跟小鼠周龄及接种细胞量不一致导致,建议重新接种。

裸大鼠目前主要应用于人癌的移植研究。因裸大鼠无胸腺,缺少T细胞,故能成功地移植异种皮肤和异种肿瘤,包括小鼠肿瘤及人肿瘤。Festing首先报告了裸大鼠异种肿瘤移植(人结肠癌及小鼠浆细胞瘤),但移植瘤生长后自发消退。此后陆续见到有关人癌细胞株及手术标本移植于裸大鼠的报导。裸大鼠人癌移植最常用皮下途径,也有用肾内、脑内肌肉内者。可以生长于裸大鼠的移植人瘤有黑色素瘤、恶性胶质瘤、以及结肠、胰腺、肺、乳腺、肾、前列腺、外阴、宫颈等癌瘤。大多数人癌移植后,可见自行消退,仅少数肿瘤呈进行性生长。Colston报告9例人癌细胞株,7例移植成功,仅一例黑色素瘤呈进行性生长而未自发消退。Stragand报告两例人结肠癌细胞株移植成功,但只有Lovo细胞株呈进行性生长;而另一株SW620移植成功后,90%裸大鼠可见肿瘤自发消退。Williams移植了5例人泌尿生殖系肿瘤细胞株于裸大鼠,3株成功,仅1株肾癌未见自发消退。其自发消退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推测与裸大鼠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特别是NK细胞活性较强有关。但有作者认为,自发消退的原因这一可能与选用之裸大鼠年龄较大有关,而选用4周龄的幼裸大鼠可提高移植成功率。最近国内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室成功地建立了裸大鼠人肝癌模型LTNR1及LTNR2,这是裸大鼠人肝癌组织模型的首次报导。他们还作了有关裸大鼠人癌移植研究的报导。可参考本书第九章第四节文献。LTNR1及LTNR2分别取材于裸小鼠人肝癌组织模型LTNM4及LTNM3。裸大鼠平均鼠龄为(9~49)天,采用皮下移植途径。通过病理及AFP检测,证实裸大鼠人肝癌移植成功,至今已传14代及5代。两模型均具有如下特征:①保留了原人肝癌形态及功能特征,LTNR1及LTNR2均为等分化(Ⅱ-Ⅲ级)的肝细胞癌。LTNR1的AFP浓度较高,中位浓度8000ng/ml:LTNR2较低,不超过125ng/ml。②保留了裸小鼠人肝癌模型LTNM4及LTNR3的某些优点:传代移植成功率高,LTNR1及LTNR2分别为100%(65/65)及(14/16);自发消退率低,(2/65)及0(0/14);潜伏期短,±天及±天;肿瘤生长快速,平均每周几乎平均直径增长±与±。③具有产瘤量大,取血量多,较便于实行某些外科小手术等优点。目前,已应用这些模型开展了探索肿瘤标记、试行阳性扫描及实验性治疗等研究,并取得了初步阳性结果。裸大鼠人肝癌模型的建立,不仅有利人肝癌的研究,而且给各种人癌移植带来了新的希望。裸大鼠人癌模型的建立,可弥补裸小鼠人癌模型的某些不足,更好地促进肿瘤研究的进展。裸鼠与人的免疫系统相似,都包括B细胞与T细胞,其中Bc是体液免疫的细胞,来自于骨髓;Tc是细胞免疫的细胞,来自于胸腺。无胸腺裸鼠的研究意义就在于无抗体的个体对病毒以及癌症的处理机制,对人类医学及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贡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