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物流工程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4 20:16:52

物流工程论文研究

选择自己熟悉的研究方向最好,比如第三方物流运输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物流管理主要研究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贸易、物流类企业单位进行物流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

例如:供应货品的采购入库,仓库商品储量的统计,货品的拣取和记录,快递的运输和配送,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等。

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物流、货运类企业:仓储管理、物流管理、货运代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服务咨询。

考研方向

物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1]李宝珠,王颖. 基于ANP的企业物流外包服务评价研究[J]. 中国农机化,2010,(2). [2]彭本红,罗明,周叶. 物流外包中的最优契约分析[J]. 软科学,2007,(1). [3]刘福华,陶杰,黄秀娟. 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与防范[J]. 物流科技,2005,(7). [4]黄玉华.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物流外包决策研究[D].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2009. [5]黄赪. 金恒利公司物流外包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10. [6]徐娟,刘志学. 基于实物期权的物流外包成本风险[J]. 系统工程,2007,(12). [7]熊吉陵,雷霆. 中小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因及策略简析[J]. 中国市场,2008,(2). [8]李桂艳. 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策略[J]. 经济与管理,2008,(5). [9]杨淼,邵鲁宁. 浅析物流外包[J]. 上海管理科学,2004,(3). [10]涂筱兰. 生态坊化妆品有限公司物流外包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2004. [11]陈文粤. 成都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物流外包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2007. [12]戴一兵. 广州地铁运营物资采购物流外包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09. [13]宗涛. 外包关系对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绩效的影响[D].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2009. [14]田宠. 家具企业物流外包的策略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2010. [15]张洁. 基于WNN的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测研究[D].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2009. [16]刘健.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物流外包激励机制研究[D].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2009. [17]姚卓顺,鲁雅萍. 基于企业物流外包的第三方物流选择[J]. 科技和产业,2010,(8). [18]田宇. 从物流外包到物流联盟:契约机制体系与模型[J]. 国际贸易问题,2007,(2). [19]罗勇,卿海锋. 物流外包和自营物流的比较分析——以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为例[J]. 物流技术,2007,(5). [20]赵卫华. 物流外包——烟草商业物流的方向[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1]袁志锋. 企业物流外包与物流企业博弈探析[J]. 中国市场,2008,(10). [22]洪怡恬,李晓青.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外包风险分析与评价[J]. 物流技术,2008,(9). [23]顾睿. 生产企业物流外包中甄选最佳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模型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2008. [24]曾叶. 物流外包及物流绩效评价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2006. [25]陈志. 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及物流外包决策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2007. [26]马鹏,刘斌,徐国强,李秋香. 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双向选择模型[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1). [27]招莉莉.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港口企业物流服务外包[D].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2009. [28]记者 阮栩. 物流外包好看不好吃?[N]. 信息时报,2003-01-23(C04). [29]程凯媛. 企业物流业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物流科技,2009,(2). [30]田宇,阎琦. 物流外包关系中物流服务需求方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5). [31]胡从旭.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物流业务外包问题探讨[J]. 物流科技,2008,(11). [32]刘联辉,王坚强.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及其防范[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3]王淑云. 物流外包的效益及外包区域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2004,(8). [34]记者 鲁松实习生 时琪. 淮矿物流大市场“第三方物流外包”成功运作[N]. 淮南日报,2008-08-10(001). [35]杨树果. 物流外包决策的模糊综合评价[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4). [36]俞仲秋. 当代物流外包中企业战略关系矩阵的探索与研究[J]. 物流科技,2011,(4). [37]俞仲秋. 当代物流外包中有效沟通系统模型研究[J]. 物流技术,2011,(3). [38]杨涛,孙军伟. 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 价值工程,2011,(13). [39]虞上尚,刘丹. 基于承包商视角的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 物流技术,2011,(7). [40]王宇楠.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物流外包策略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41]周立军.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10,(21). [42]郑平,何雪君. 物流外包业务的风险矩阵模型[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1,(1). [43]李朝敏. 浙江省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程度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嘉兴学院学报,2011,(2). [44]陈兰芳,吴刚.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逆向物流外包模式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7). [45]公彦德,李帮义. 三级CLSC物流外包与废品回收的临界条件整合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0,(2). [46]周湘峰. 生产企业物流外包决策行为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0,(5). [47]刘艳锐,孙福田,索瑞霞,孙玉凤. 基于效益最优的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量化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0). [48]怀劲梅,颜慧. 基于供应链环境的物流外包风险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 [49]余泳泽,马欣. 物流外包中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的治理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0,(12). [50]包祖琦,杨斌. 非对称信息下企业的物流外包服务商数量选择模型[J]. 物流技术,2010,(12).

基于个性化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框架设计摘要】文中阐述了个性化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传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个性化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最后对框架的实现技术进行了说明。【关键词】个性化;物流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现代物流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随着网络物流资源的日趋丰富,人们要从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传统的“人找信息”的服务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根据用户的特点自动组织和调整信息的服务模式。于是个性化物流服务应运而生。1个性化技术概述个性化概念及特点个性化服务是指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的服务模式[1]。个性化服务具有主动性,可定制性,智能性等特点。主动性是指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基于用户的学科、偏好等个人特征,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可定制性是指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兴趣爱好,呈现布局等。智能性是指个性化服务中使用了一些智能技术,如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它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来更新用户的兴趣模型。个性化技术简介推荐系统是个性化技术中最普遍的应用之一,根据用户行为和用户偏好自动地过滤用户不感兴趣的东西、预测用户感兴趣的东西。目前,常用的推荐技术有三类: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技术和协同过滤技术。①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通过比较信息资源与用户的兴趣模型之间的相似性来推荐信息,它是信息过滤技术的延续与发展[2]。项目或者对象通过相关特征的属性来定义,系统基于用户评价对象的特征学习用户的兴趣,依据用户资源与待预测项目的匹配程度进行推荐。②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Association Rule-basedRecommendation)是以关联规则理论为基础,把已购商品作为规则头,把推荐对象作为规则体的一种推荐技术[2]。它可以发现不同商品在销售过程中的相关性。③协同过滤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推荐技术,它利用相似的行为和特征来进行个性化推荐。协同过滤技术基于历史用户数据找到与当前用户相似的用户群,并基于相似用户群的喜好向当前用户提供推荐。表1对以上三种推荐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比较。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2传统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随着Internet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量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物流信息系统暴露出以下问题。信息量大,查全不易当前的物流信息系统中信息量越来越庞大且动态变化、形式多种多样。在这个海量仓库里有配送、运输、仓库、物流广告等内部或外部信息,这些信息严重超载。因此,网络使得用户面临从信息不足逐渐过度到选择过多的问题上来。供参考

基于汽车供应链战略的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和合作竞争时代的到来,竞争无国界与企业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竞争实质上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制造企业越来越感到“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基于资源、成本和服务等方面的考虑,物流服务外包需求日趋强烈,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TPL)得到长足发展,如何使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关系获得成功已经成为实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对汽车物流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汽车供应链战略的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这一重要研究问题,阐述了汽车供应链战略的类别,主要包括精细供应链战略、敏捷供应链战略与混合供应链战略,比较分析了三种战略的特征;重点讨论了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的关系以及汽车供应链战略对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汽车供应链战略与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匹配模型,并着重分析了精细物流、敏捷物流和定制物流三种物流模式的内涵、结构特征及其实施策略。最后,对三种物流模式从战略匹配、管理理念、竞争战略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在汽车供应链战略特点分析、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关系讨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汽车供应链战略与第三方物流的匹配模型,设计了三种物流模式的实施策略,从战略的角度为供应链管理者选择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关键词:供应链战略第三方物流匹配模型精细物流敏捷物流定制物流你好,我有相关论文资料(博士硕士论文、期刊论文等)可以对你提供相关帮助,需要的话请加我,761399457(抠q),谢谢。

关于物流工程的论文研究

基于个性化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框架设计摘要】文中阐述了个性化技术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传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个性化技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最后对框架的实现技术进行了说明。【关键词】个性化;物流信息系统;数据挖掘现代物流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然而,随着网络物流资源的日趋丰富,人们要从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传统的“人找信息”的服务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根据用户的特点自动组织和调整信息的服务模式。于是个性化物流服务应运而生。1个性化技术概述个性化概念及特点个性化服务是指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的服务模式[1]。个性化服务具有主动性,可定制性,智能性等特点。主动性是指根据用户提出的明确要求,或基于用户的学科、偏好等个人特征,主动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可定制性是指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兴趣爱好,呈现布局等。智能性是指个性化服务中使用了一些智能技术,如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它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来更新用户的兴趣模型。个性化技术简介推荐系统是个性化技术中最普遍的应用之一,根据用户行为和用户偏好自动地过滤用户不感兴趣的东西、预测用户感兴趣的东西。目前,常用的推荐技术有三类: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技术和协同过滤技术。①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通过比较信息资源与用户的兴趣模型之间的相似性来推荐信息,它是信息过滤技术的延续与发展[2]。项目或者对象通过相关特征的属性来定义,系统基于用户评价对象的特征学习用户的兴趣,依据用户资源与待预测项目的匹配程度进行推荐。②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Association Rule-basedRecommendation)是以关联规则理论为基础,把已购商品作为规则头,把推荐对象作为规则体的一种推荐技术[2]。它可以发现不同商品在销售过程中的相关性。③协同过滤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推荐技术,它利用相似的行为和特征来进行个性化推荐。协同过滤技术基于历史用户数据找到与当前用户相似的用户群,并基于相似用户群的喜好向当前用户提供推荐。表1对以上三种推荐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比较。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2传统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随着Internet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量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物流信息系统暴露出以下问题。信息量大,查全不易当前的物流信息系统中信息量越来越庞大且动态变化、形式多种多样。在这个海量仓库里有配送、运输、仓库、物流广告等内部或外部信息,这些信息严重超载。因此,网络使得用户面临从信息不足逐渐过度到选择过多的问题上来。供参考

[1]李宝珠,王颖. 基于ANP的企业物流外包服务评价研究[J]. 中国农机化,2010,(2). [2]彭本红,罗明,周叶. 物流外包中的最优契约分析[J]. 软科学,2007,(1). [3]刘福华,陶杰,黄秀娟. 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与防范[J]. 物流科技,2005,(7). [4]黄玉华.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物流外包决策研究[D].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2009. [5]黄赪. 金恒利公司物流外包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10. [6]徐娟,刘志学. 基于实物期权的物流外包成本风险[J]. 系统工程,2007,(12). [7]熊吉陵,雷霆. 中小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因及策略简析[J]. 中国市场,2008,(2). [8]李桂艳. 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策略[J]. 经济与管理,2008,(5). [9]杨淼,邵鲁宁. 浅析物流外包[J]. 上海管理科学,2004,(3). [10]涂筱兰. 生态坊化妆品有限公司物流外包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2004. [11]陈文粤. 成都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物流外包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2007. [12]戴一兵. 广州地铁运营物资采购物流外包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09. [13]宗涛. 外包关系对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绩效的影响[D].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2009. [14]田宠. 家具企业物流外包的策略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2010. [15]张洁. 基于WNN的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测研究[D].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2009. [16]刘健.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物流外包激励机制研究[D].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2009. [17]姚卓顺,鲁雅萍. 基于企业物流外包的第三方物流选择[J]. 科技和产业,2010,(8). [18]田宇. 从物流外包到物流联盟:契约机制体系与模型[J]. 国际贸易问题,2007,(2). [19]罗勇,卿海锋. 物流外包和自营物流的比较分析——以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为例[J]. 物流技术,2007,(5). [20]赵卫华. 物流外包——烟草商业物流的方向[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1]袁志锋. 企业物流外包与物流企业博弈探析[J]. 中国市场,2008,(10). [22]洪怡恬,李晓青.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外包风险分析与评价[J]. 物流技术,2008,(9). [23]顾睿. 生产企业物流外包中甄选最佳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模型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2008. [24]曾叶. 物流外包及物流绩效评价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2006. [25]陈志. 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及物流外包决策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2007. [26]马鹏,刘斌,徐国强,李秋香. 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双向选择模型[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1). [27]招莉莉.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港口企业物流服务外包[D].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2009. [28]记者 阮栩. 物流外包好看不好吃?[N]. 信息时报,2003-01-23(C04). [29]程凯媛. 企业物流业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物流科技,2009,(2). [30]田宇,阎琦. 物流外包关系中物流服务需求方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5). [31]胡从旭.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物流业务外包问题探讨[J]. 物流科技,2008,(11). [32]刘联辉,王坚强.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及其防范[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3]王淑云. 物流外包的效益及外包区域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2004,(8). [34]记者 鲁松实习生 时琪. 淮矿物流大市场“第三方物流外包”成功运作[N]. 淮南日报,2008-08-10(001). [35]杨树果. 物流外包决策的模糊综合评价[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4). [36]俞仲秋. 当代物流外包中企业战略关系矩阵的探索与研究[J]. 物流科技,2011,(4). [37]俞仲秋. 当代物流外包中有效沟通系统模型研究[J]. 物流技术,2011,(3). [38]杨涛,孙军伟. 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 价值工程,2011,(13). [39]虞上尚,刘丹. 基于承包商视角的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 物流技术,2011,(7). [40]王宇楠.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物流外包策略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41]周立军.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10,(21). [42]郑平,何雪君. 物流外包业务的风险矩阵模型[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1,(1). [43]李朝敏. 浙江省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程度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嘉兴学院学报,2011,(2). [44]陈兰芳,吴刚.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逆向物流外包模式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7). [45]公彦德,李帮义. 三级CLSC物流外包与废品回收的临界条件整合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0,(2). [46]周湘峰. 生产企业物流外包决策行为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0,(5). [47]刘艳锐,孙福田,索瑞霞,孙玉凤. 基于效益最优的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量化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0). [48]怀劲梅,颜慧. 基于供应链环境的物流外包风险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 [49]余泳泽,马欣. 物流外包中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的治理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0,(12). [50]包祖琦,杨斌. 非对称信息下企业的物流外包服务商数量选择模型[J]. 物流技术,2010,(12).

物流工程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以下:

1、港口与区域物流规划与管理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3、物流系统运作管理

4、物流信息管理

5、现代工业工程

6、物流设备

7、生产物流系统管理与优化

8、物流与供应链金融

9、物流园区规划管理与设计

10、国际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各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2010-05-23 02:31] 【摘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多样化需求与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存在隔阂的现状,本文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构建柔性化培养模式,并提出基于柔性化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基础+模块+特色”的柔性化课程体系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技能要求。“基础”强调人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模块”注重人才的技能培养;“特色”表现为细化专业方向设置、特色课程及特色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建立综合性物流实验室、建立企业物流实习基地,以实践促进教学。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柔性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物流人才缺乏与培养模式存在缺陷将严重制约我国物流业的长远发展。教育部已经把物流专业人才列为我国十二类技能型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万[1]�。为了缓解物流人才缺乏问题,我国已有17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3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但目前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存在隔阂,需要对其培养模式做进一步完善[2]�。本文主要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并基于柔性化培养模式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讨。 1 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指各类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管理人才。物流经营企业以及各类工商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从业范围为运输、配送、包装、搬运、流通加工、储存、进出口业务、订单处理、流程计划等物流作业活动和整体规划。从业岗位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信息管理员、网络维护员、仓库保管员等。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不同:从事专业物流运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具备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基础的专业物流人才;商品流通企业或以营销业务为主的部门需要熟悉市场营销理论,又懂得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制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需要懂得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科基础。 针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物流人才的评价标准还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参照点,招聘时拿不准测试哪些关键素质、知识点。高等院校也拿不准开设哪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需求。那么,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本着这一问题的探索,本文采用胜任特征模型的纬度划分[3]�,来构建物流管理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有望消除或缓解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现代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人才结构失调的困境。 2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如此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诸多困难。如果物流管理课程设置范围过大,将会导致所培养人才的基础理论不扎实,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不精深[4]�。这种课程设置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教学环节都不好组织,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如果课程设置的面过窄,人才知识结构单向化,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同样不能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多样性的需求[5]�。针对这一两难的问题,本文基于王强(2006)划分胜任特征模型纬度为人格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3]�,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物流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实地访谈,发现他们对招聘物流管理人才最看重的是知识、技能和能力。他们认为人格特征仅通过高等院校培养是不够的,或许先天禀赋和工作的历练对人格特征影响更大。因此,本文将考虑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是知识、技能和能力,构建本文的柔性化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所示,结合企业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将与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互动匹配。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学、工学及信息科学基础,具备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宽口径、复合性、应用性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接受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的训练,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因此,柔性化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能力较强,具备“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3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体系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是实现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必要保障,因此需要依据人才柔性化培养模式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并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对现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科性三段式课程内容进行改进,通过 “基础+模块+特色”的形式使课程体系柔性化,满足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 (1)基础教学部分包括公共基础教学、学科基础教学与专业基础教学,强调人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基础,实现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要求。模块教学部分包括专业模块与选修模块,注重人才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实现“细方向” 的要求:一是根据专业细化方向的设置;二是根据专业特点、学校及学院的学科优势、地方经济发展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及特色实践环节。通过“基础”与“模块”的优化组合,建立人才培养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 (2)公共基础教学需要依据学校教学大纲统一设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思想品德课程、高等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体育课程、外语课程、军事训练课程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等。学科基础类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依据管理学、经济学及工学主干课程设定,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机械设计、机械制图、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类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物流管理学、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物流课程设计等。 (3)模块教学由专业模块与选修模块组成。根据物流管理学科的具体方向及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背景划分多个方向模块,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及学院的学科优势设置特色课程,比如设置企业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专业方向模块,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核心课程供学生选修,可包括国际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战略、物流系统、供应链实施与策略、物流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课程。物流细化方向的设置,进一步体现了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选修模块包括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学生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志趣和特长,跨学科、跨院、系选修的课程。学科选修课是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内其它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和本学科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的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一些边缘选修课,加深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拓宽。“基础”与“专业模块”和“选修模块”的不同组合,使得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柔性化。4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 物流管理实践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调人才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实践教学促进课程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目的。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虽然许多专业也设置了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浮于表面,未能真正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建立综合性的物流实验室,不仅要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数,更需要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及实习环节,将基础与模块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并将所学知识贯穿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同时还需要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开设一些具有规划性、设计性的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论规程设计的基础上大胆引进现代化理念,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还需要加强高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的物流实习基地,通过企业讲座、实习、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5 结束语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隔阂的现状,本文提出柔性化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与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时间环节的互动匹配,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建立的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培养环节,是适应物流人才多样化需求,促进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蓓, 赵柴厚. 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思路[J].中国市场, 2008, 10:154-155 [2] 庞燕,王忠伟.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2,(2):23-26 [3] 王强. 物流管理人才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现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8):105-108 [4] 刘联辉.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J]. 物流技术, 2005, (2):35-37 [5] 周江华, 刘桂云.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 中国水运, 2003, (12):40-41

物流工程论文

物流工程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以下:

1、港口与区域物流规划与管理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3、物流系统运作管理

4、物流信息管理

5、现代工业工程

6、物流设备

7、生产物流系统管理与优化

8、物流与供应链金融

9、物流园区规划管理与设计

10、国际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各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仿真就是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去研究一个存在的或设计中的系统。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物流仿真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摘 要】物流系统仿真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系统进行真实模仿,对物流工程项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研究物流系统仿真技术的基本理论,提出利用Flexsim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的方法。该方法可为物流系统建设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物流系统仿真;Flexsim软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业迅速地成长,全国各地的物流工程建设也在逐步展开,但在项目的投资建设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合理性分析的问题,如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管理方法等。如物流配送中心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选址是否恰当,其容量设计、装备配置和场地规划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更好简化工作,节约成本和时间,对理货、存储、分拣等工作区的划分是否能够更加方便各项作业的进展和管理。对于这些实际的问题,如果只凭经验和感觉来判断,难免会有些方面被疏忽,建成后再进行调整就会增加建设的成本,耽误正常的工作,从而带来巨大的损失。

物流仿真技术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学手段,采用虚拟现实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实际模仿的一项应用技术。它需要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现实物流系统进行系统建模与求解算法分析,通过仿真实验得到各种动态活动及其过程的瞬间仿效记录,进而研究物流系统的性能和输出效果。物流仿真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不需要实际设备的安装,不需要实际实施相应的方案,即可验证如下目标:①增加新设备后给企业带来的效应;②设计新的生产线的好坏;③比较各种设计方案的优劣等等。本文主要研究物流系统仿真技术的基本理论,并通过Flexsim仿真软件进行说明说明。

1.物流系统仿真的特点

物流系统仿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物流系统中流的仿真:对于物流系统中的多种流,如货流、车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可以采用动态仿真 描述流的产生、流动、消失、积累和转换等。

(2)物流系统中排队的仿真:由一个或多个服务台和等待服务的顾客组成的离散系统成为排队系统。物流系统是复杂的离散事件系统,并且各种设施设备可以看作是服务台,各种实体货物等可以看作是顾客等待接收服务。

(3)物流系统组织中资源的因素仿真:物流组织是通过各种人员和设备参与实现的,这些都是物流系统中的资源。通过对各种资源不同的规划,物流服务质量和运作效率也是有差异。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描述人和设备的行为过程,可以得出较优的物流体统组织方案。

2.物流系统仿真的优势

在构建物流系统时,由于建设投资巨大,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且建成后发现了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造,成本将会非常的高。利用仿真技术实现物流系统各个模块的运行状况,并得出适应发展、经济有效的设计方案。物流系统仿真技术的主要有以下优点。

(1)对于复杂的物流系统可以采用仿真的方法构建模型;(2)对于新的物流系统,无需实际建设投资,可先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对新系统进行可行性和效率做出正确的评判,如方案合理再实施,降低投资风险;(3)可以对多个方案进行分析对比,从中选择最优方案;(4)通过仿真调整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来优化方案。

3.物流系统仿真的步骤

物流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1)弄清问题,掌握实际情况;(2)收集整理资料;(3)确定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4)构造仿真模型模型;(5)确定模型参数;(6)检验模型的正确性;(7)仿真模型的运行及结果分析。

仿真软件

Flexsim仿真软件介绍

Flexsim是由美国的Flexsim Software Production公司出品的,是一款商业化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软件。Flexsim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并具有三维显示功能。建模快捷方便,显示能力强大,特别适合于生产制造、配送、交通运输等领域。其主要特点包括:(1)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建模;(2)突出的3D图形显示功能;(3)建模和调试的方便;(4)建模的扩展性强;(5)开放性好。

应用Flexsim仿真软件建模仿真方法

(1)设置模型布局

Flexsim对象库中的对象基本能够反映各项实际设施。如进货源和出货源可以分别用发生器和吸收器来表示,加工作业可以用处理器表示,货架、运输机、操作员分别有相应的实体表示。并根据各个实体的数量尺寸,将其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使其与实际方案相符。在设置这些参数时,要根据具体的对象特征设置参数才能正确的模拟显示。

(2)定义“流”

根据系统中各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连接相应的端口,构建模型的逻辑流程。

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可用输入输出(A)连接或者中间端点(S)连接。作业的流程要与实际作业时的流程相符合。

(3)设施参数的设计

根据每个对象所描述的物流系统的特征,设定对象的参数。Flexsim中常用的一些仿真参数主要有:

①生成器参数:可按到达时间间隔模式、到达时间表模式、到达序列模式创建临时实体。通过生成器可以设置货物的到达类型和到达时间分布等。

②处理器参数:处理器参数一般用到的是处理器容量、处理时间、预置时间、平均故障时间和平均维修时间等。

③暂存区参数:暂存区参数主要有暂存区容量、暂存区大小、暂存区货物堆放形式等。

④货架参数:货架参数主要有货架容量、货架列数、层数、列宽、层高、最小停留时间和堆存方式等。

⑤运输工具参数:运输工具包括工人、运输叉车、堆垛机等,参数主要有装载时间、卸载时间、运行速度、装载量、加速度以及运输线路设计等。

⑥临时实体流参数:临时实体流参数决定实体如何将临时实体送到下游。这些参数主要有送往端口、是否使用运输工具、是否拉动、拉动条件、优先级等。

编译运行与仿真结果分析

在完成模型的建立后,可以对仿真模型进行编译运行。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通过反复多次的运行或根据不同的设定条件运行,得出仿真的结果。分析实验中各个对象的工作状况及效率,对比不同的实验的结果,提出改进优化措施,并再次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最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彭扬,吴承健.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周向阳.物流系统仿真系列讲座第一讲[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0(3).

[3]肖江波.基于FLEXSIM的配送中心系统仿真与优化[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物流仿真技术论文

物流系统工程论文

物流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物流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 李苏剑. 钢铁行业物流系统建设综述[J].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xx(04)

[2] 宋纪伟. 中小企业销售物流模式选择分析[D]. 昆明理工大学 20xx

[3] 韩影. 春雨公司汽车销售物流模式改进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 20xx

[4] 王福生. 天脊集团销售物流系统的.分析与改善研究[D]. 天津大学 20xx

[5] 李立伟. 制造业销售物流精益设计[D]. 北京工业大学 20xx

[6] 许钢. 宝钢销售物流管理及其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 东北大学 20xx

[7] 侍青发. 浅论驰骋集团销售物流[D]. 内蒙古大学 20xx

[8] 殷志宏. 钢材销售物流市场主体功能定位研究[D]. 同济大学 20xx

[9] 邴吉云. 鞍山钢铁公司钢铁销售物流的优化与应用研究[D]. 吉林大学 20xx

[10] 许炜琳. N公司烟草销售物流流程优化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20xx

[11] 潘瑶. 低碳销售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xx

[12] 赵道致,蒋宁. 中国钢铁物流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策略[J]. 未来与发展. 20xx(09)

[13] 梅书荣. 对钢铁企业物流整合的探析[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xx(01)

[14] 白思俊等,编着.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xx

[15] (美) 多纳斯 (Donath,B.) 等,着.物流与库存管理手册[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xx

[16] 邱菀华等编着.现代项目管理导论[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xx

[17] 陈荣,吴金南. 建立内部一体化的钢铁企业物流组织模式[J]. 经济管理. 20xx(09)

[18] 杨艳玲,张远利. 钢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方法探讨[J]. 物流技术. 20xx(07)

[19] 张炜,张玉明,邵峰,张勇,孙泽. 大型钢铁企业运输方式的探讨[J]. 河北冶金. 20xx(02)

物流工程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以下:

1、港口与区域物流规划与管理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3、物流系统运作管理

4、物流信息管理

5、现代工业工程

6、物流设备

7、生产物流系统管理与优化

8、物流与供应链金融

9、物流园区规划管理与设计

10、国际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各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研究 [2010-05-23 02:31] 【摘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多样化需求与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存在隔阂的现状,本文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构建柔性化培养模式,并提出基于柔性化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基础+模块+特色”的柔性化课程体系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技能要求。“基础”强调人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模块”注重人才的技能培养;“特色”表现为细化专业方向设置、特色课程及特色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建立综合性物流实验室、建立企业物流实习基地,以实践促进教学。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柔性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物流人才缺乏与培养模式存在缺陷将严重制约我国物流业的长远发展。教育部已经把物流专业人才列为我国十二类技能型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万[1]�。为了缓解物流人才缺乏问题,我国已有172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3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但目前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存在隔阂,需要对其培养模式做进一步完善[2]�。本文主要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并基于柔性化培养模式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讨。 1 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指各类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管理人才。物流经营企业以及各类工商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从业范围为运输、配送、包装、搬运、流通加工、储存、进出口业务、订单处理、流程计划等物流作业活动和整体规划。从业岗位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信息管理员、网络维护员、仓库保管员等。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不同:从事专业物流运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具备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基础的专业物流人才;商品流通企业或以营销业务为主的部门需要熟悉市场营销理论,又懂得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制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需要懂得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科基础。 针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物流人才的评价标准还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参照点,招聘时拿不准测试哪些关键素质、知识点。高等院校也拿不准开设哪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多样化人才需求。那么,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本着这一问题的探索,本文采用胜任特征模型的纬度划分[3]�,来构建物流管理人才的柔性化培养模式,有望消除或缓解我国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现代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人才结构失调的困境。 2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如此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诸多困难。如果物流管理课程设置范围过大,将会导致所培养人才的基础理论不扎实,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不精深[4]�。这种课程设置也会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教学环节都不好组织,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如果课程设置的面过窄,人才知识结构单向化,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同样不能适应市场对物流人才多样性的需求[5]�。针对这一两难的问题,本文基于王强(2006)划分胜任特征模型纬度为人格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3]�,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物流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实地访谈,发现他们对招聘物流管理人才最看重的是知识、技能和能力。他们认为人格特征仅通过高等院校培养是不够的,或许先天禀赋和工作的历练对人格特征影响更大。因此,本文将考虑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是知识、技能和能力,构建本文的柔性化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所示,结合企业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将与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系与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互动匹配。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学、工学及信息科学基础,具备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宽口径、复合性、应用性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接受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的训练,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的实务能力。因此,柔性化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能力较强,具备“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3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体系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是实现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必要保障,因此需要依据人才柔性化培养模式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并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对现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科性三段式课程内容进行改进,通过 “基础+模块+特色”的形式使课程体系柔性化,满足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要求。 (1)基础教学部分包括公共基础教学、学科基础教学与专业基础教学,强调人才基础知识的全面性,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基础,实现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要求。模块教学部分包括专业模块与选修模块,注重人才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实现“细方向” 的要求:一是根据专业细化方向的设置;二是根据专业特点、学校及学院的学科优势、地方经济发展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及特色实践环节。通过“基础”与“模块”的优化组合,建立人才培养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 (2)公共基础教学需要依据学校教学大纲统一设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思想品德课程、高等数学、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体育课程、外语课程、军事训练课程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等。学科基础类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依据管理学、经济学及工学主干课程设定,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机械设计、机械制图、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类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物流管理学、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物流课程设计等。 (3)模块教学由专业模块与选修模块组成。根据物流管理学科的具体方向及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背景划分多个方向模块,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及学院的学科优势设置特色课程,比如设置企业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专业方向模块,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核心课程供学生选修,可包括国际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战略、物流系统、供应链实施与策略、物流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课程。物流细化方向的设置,进一步体现了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选修模块包括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学生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志趣和特长,跨学科、跨院、系选修的课程。学科选修课是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内其它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和本学科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的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一些边缘选修课,加深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拓宽。“基础”与“专业模块”和“选修模块”的不同组合,使得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柔性化。4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 物流管理实践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调人才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实践教学促进课程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目的。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虽然许多专业也设置了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浮于表面,未能真正引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建立综合性的物流实验室,不仅要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数,更需要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及实习环节,将基础与模块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并将所学知识贯穿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同时还需要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开设一些具有规划性、设计性的环节,鼓励学生在理论规程设计的基础上大胆引进现代化理念,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柔性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还需要加强高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的物流实习基地,通过企业讲座、实习、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5 结束语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隔阂的现状,本文提出柔性化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与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时间环节的互动匹配,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建立的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培养环节,是适应物流人才多样化需求,促进物流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蓓, 赵柴厚. 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思路[J].中国市场, 2008, 10:154-155 [2] 庞燕,王忠伟.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2,(2):23-26 [3] 王强. 物流管理人才胜任素质模型的研究现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8):105-108 [4] 刘联辉.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J]. 物流技术, 2005, (2):35-37 [5] 周江华, 刘桂云.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 中国水运, 2003, (12):40-41

工程物流毕业论文

到万方这类论文数据库找,那里毕业论文多,且质量高。自己懒得去找的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看看,店主应该能帮你下载到这论文的

物流工程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以下:

1、港口与区域物流规划与管理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3、物流系统运作管理

4、物流信息管理

5、现代工业工程

6、物流设备

7、生产物流系统管理与优化

8、物流与供应链金融

9、物流园区规划管理与设计

10、国际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各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这个事很标准的物流毕业论文,你看行不行。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 摘要:我国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1、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发布。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1、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1、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1、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2、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科教育方面,我国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E物流网的论坛也很多论文,你可以上去找一下,类型还很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