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中国经济内循环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1:29:33

中国经济内循环论文

经济内循环是指在本经济区域内消费拉动是主要驱动力。受惠的是大多数人,只有大多数人都去购买产品,才能维持经济循环运转。 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就叫外循环,一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这叫外循环。干累活的是大多数人,发财的是老板和资本家,受惠的是外国人。 现阶段最合理的方式是双轮驱动。是分阶段的。 经济外循环相当于给人家打工,人家是老板拿走了大部分剩余价值。 经济内循环相当于自己是老板,自产自销,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享用。 在经济外循环当中,生产苹果手机的人买不起苹果手机,盖房子的买不起房子,修路的人买不起 汽车 。因为剩余价值被外国人和老板拿走了。 在经济内循环当中,自产自销,自己也能买的起,用的起。 内循环经济模式下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反而是一次发展契机。 一、房地产行业仍是支柱产业 在“房住不炒”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房地产在转型战略布局下似乎成为弃子,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定位不提了,但内循环经济依靠的生力军仍缺少不了房地产。房地产的产业链特别长,对各行各业包括大宗商品的拉动作用非常强,可以稳定经济,蓄纳货币。千万不要相信某些专家所说,中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率已达96%,房子今后卖不出去的说法。城镇居民自有住房率即便到达100%,只要放开限购,人们依然会热衷买房。在这方面千万不要低估中国人的欲望。” 城镇化建设仍是国家的根本战略之一,在后疫情经济时代,为了应对国内外整体环境变化的挑战,应更加大力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以此为基础进行产业分层,全面下沉市场,扩大内需,以都市圈为核心,建设更能聚集产业能力和劳动力就业的区域经济,将有助打开消费升级下延伸的广度与深度,有效抵御“逆全球化”与“去中国化”的负面影响。 二、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第二春 新冠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人们开始全面适应在线生存化,未来在线教育、在线购物、在线开会,甚至在线谈恋爱、在线就医都成为常态。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都因此受到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规模持续增长,作用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稳定器。数据显示,1月份至6月份,全国网络零售额达万亿元,同比增长,增速连续4个月提升。同时,全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比上一年增长1亿人,主要网络零售平台店铺数同比增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疫情期间增长最明显的就是互联网领域:网购、互联网工具、 游戏 、在线应用等出现爆发式增长。新冠疫情掀起了一场新的财富革命和分配革命,产生新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刚需永远是朝阳产业 疫情冲击经济,人们可以不买化妆品不买包,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吃饭是不行的。我国是世界三大粮食进口国之一,我们地大物博同时也需要养活14亿人口,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 日前,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饥饿人数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将新增亿饥饿人口,全世界将有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联合国的研究报告发布预警,今年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8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对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压力。一些粮食出口国为求自保,纷纷出台限制甚至禁止粮食出口政策。越南率先宣布停止大米出口;稻米出口国印度也因为“封国”而陷入停滞;小麦出口国俄罗斯也随后限制了出售。除疫情外,严重的蝗灾也在威胁着非洲和南亚的一些国家。 对此,我们要谨记袁隆平院士的告诫: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要想做到吃不愁,穿不愁,饭碗就要捧在我们自己手里。在这一战略底线思维下,中国农业将迎来更大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机遇 本土化的高 科技 企业临危受命 疫情肆虐下的世界反全球化逆流涌动,更让我们感受到“卡脖子”的威胁与压力,有威胁就会有警醒,有压力就会有动力,中国的本土化高 科技 企业既是临危受命,也是机会难得,政策与资源配置红利将会与日俱增。以大数据运用、监控安防、位置定位、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更适应中国国为代表的高 科技 在中国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5G等新基建在中国将会迎来新一波发展红利。 相比于传统的“铁公基”,“新基建”涵盖了5G基站建设、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特高压,城际以及城轨交通,涉及了七大领域和相关产业链。“新基建”的加速启动,必将大力刺激中国经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0年我国持续加快5G网络建设步伐,工信部预计全年将新建近5G基站超过50万个。其中中国移动将实施5G引领计划和双百亿计划,2020年将发展7000万5G用户,销售3亿笔5G业务、1亿部5G手机、5000万台家庭泛智能终端和1500万行业模组。中国联通2020年上半年要与中国电信力争完成47个地市、10万基站的建设任务,三季度力争完成全国25万基站建设,较原定计划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建设目标。5G作为支撑经济 社会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在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作用突出,同时,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潜力巨大,5G成为了“新基建”的“拳头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疫后中国经济的新战略方向。在大力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同时,我们应尽量避免经济内卷化,一种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无法突破自我受限的现象,就像卷心菜一样,长到一定时候就把自己完全包裹起来,再无长大的可能。 陷入“内卷化”的经济,只能低水平自我重复,无法实现高质量跨跃式增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天变,道亦变。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要以转型求发展,适应趋势,危中寻机。

这篇文章,应该从以下几点写:1、内循环、双循环的定义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2、我国目前内循环双循环发展到现状,以及进一步发展到必要性,可以具体写(1)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单边主义,疫情等等。(2)不发展这个战略可能造成的问题。3、结论

....................................8000字 估计没人写了

2017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论文篇二 《浅谈国内外经济协调与企业决策》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时期。从时代背景看,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从国际背景看,存在中国经济内外平衡问题,中国经济2006年增长,2007年增长可能达到左右。 关键词:经济协调 企业决策 工业化 城市化 外汇储备 汇率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时期,正处在与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时期,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家在做重大决策时,不得不既考虑国内经济环境,也要考虑国际经济变化,还要观察国内外经济的相互影响。这里,本文就我国经济所处的大阶段、国内外经济的协调、我国经济增长近期预期及挑战等,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企业决策的时代背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科技及政治结构变化。我们根据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和中国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核心指标,同时对比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得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双中期’区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大特征,概括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性规律,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1、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单纯用工业化阶段或城市化阶段都难以完整地概括,必须同时考虑工业化与城市化。 首先,我们根据对中美经济史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接近于美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论。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应于美国1950-1960年的水平,即美国工业化后期阶段,就业比重对应于美国1900年的水平,即其工业化初期阶段;而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相当于美国1900年,即工业化初期的水平,三产产值占GDP比重相当于美国1870年以前的水平,还达不到工业化初期水平。只能近似地说,中国现阶段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 在现有的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他分析比较了1950-1970年期间101个国家(地区)经济结构转变的全过程,勾画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转变的“标准型式”,按他的分析 方法 ,我国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但我国2003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处在工业化前期。对比钱纳里多国模型的工业化阶段分期理论,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其次,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在 总结 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经验 基础上提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城市化率模型,我国2003年、2004年城镇化率分别为、,得出中国经济发展同时处于城市化中期的结论。 2、“‘双中期’区间”最新时点(2003)关键特征归纳及国际比较 国民收入水平、产业发展结构、城市化程度、消费水平以及科技实力是我们分析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的中国经济的五个关键特征,并相应得到收入指数、产业发展指数、城市化指数、消费指数和科研发展指数等五个特征指数。在进一步对“按汇率法折算的人均GDP”和“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农业占GDP比重”和“服务业占GDP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二、三产业就业量占总就业量的比重”、“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和“人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和“每百万人中从事R&D研究和技术人员比例”等具体指标进行测算后,我们发现:中国的收入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12%,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上等水平(指数为);中国产业发展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37%,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数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50%,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数为);中国消费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50%,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数为);中国科技投入和产出的综合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34%,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上等水平(指数为)。 3、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双重性规律 在进行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有一种双重性现象在反复出现: 首先是收入增长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5%,居第6名;而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后,占世界总量的14%,居第2名。从人均来看,中国按汇率法折算的人均GNI居世界第134名;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NI居世界第119名。综合比较,中国收入现象呈现双重性:按总量收入居第4位,居世界前列;按人均收入居第126位,仍然落后。 其次是产业发展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商品和服务进口额、商品和服务出口额均居世界第4位;非农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的3%,居世界第7位。从比率来看,中国农业占GDP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37个国家中居第75位;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37个国家中居第125位。综合比较,中国产业发展呈现双重性:中国产业总量水平居世界的第5位,名列前茅;但农业比重偏高与服务业比重偏低,因而,产业比率指标居第100位,还是很落后的。 再次是城市化水平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为世界的17%,居世界第1位。从比率指标来看,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51个国家中居第107位;中国第二、三产业就业量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32个国家中居最后一位。综合比较,中国城市人口呈现双重性: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居第1位,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居第70位。 第四是消费水平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为世界的3%,居世界第7位。从比率指标来看,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37个国家中居倒数第2位;中国人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41个国家中居第36位。综合比较,中国消费水平呈现双重性:中国消费总量水平居第7位,人均消费支出比率在统计的37个国家中居第36位。 最后是科技实力的双重性。2002年,中国研发经费总量居世界第6位;2004年,R&D研究和技术人员总量居世界第2位。从比率指标来看,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 例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36个国家中居第13位;中国每百万人中从事R&D研究人员比例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42个国家中居第26位。综合比较,中国科技实力呈现双重性:中国科技实力总量水平居第4位,比率指标在统计的42个国家中居20位,属中等水平。 综上,我们看到,2003年中国经济按国民收入、城市人口、产业发展、消费以及科技实力五个方面总量指标在世界上的排序分别为第4、第5、第1、第7和第4位,五个方面的综合排序达到新的高度,位居世界第4名,高于仅按GDP总量指标的排位,表明中国确实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大国。但若按人均量或相对量排序,这五大指标分别排在第20、第36、第70、第100、第126位,五个方面的综合排序为第70位,还是比较落后的。 二、企业决策的国际背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问题 以下归纳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不平衡问题的表现,对实现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综合平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1、现实意义:三大背景新动向下求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现实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大国化:2005年中国国际贸易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保持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数量的最大影响国之一,中国的石油依赖度达到40%以上;中国的国内经济政策已影响到世界,欧美亚对中国和平崛起议论纷纷。其次,世界经济全球化:技术革命快速化、各国经济紧密化、经济制度一体化、资本交易的循环化、跨国公司国际化,把全球的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要素日益融合,全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最后,国际经济多极化:所谓多极化就是站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批新兴的国家的上台,一批老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且国际间区域间合作也强化了,一方面是全球化,一方面是区域化;贸易摩擦与金融波动强化;战争、瘟疫等非经济矛盾增多。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上述三个大背景下,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平衡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求解内外平衡有助于协调中外经济,尤其是中美经济关系。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变动往往是通过经济参数或变量之间的传导作用而发生的,其中最主要的纽带当属汇率,以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为关键。中美经济关系是中国国内外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对美政府债券持有产生的影响非常大。2004年,向美国经常账户提供赤字融资的并不是美国央行,最高的31%这一部分源于中国,其次是日本,为24%。据统计,2004年有三千亿美元官方资本投资到美国,最大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投资,因此,仅仅从贸易赤字看中美关系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到我们对美国经常提供的资金。实际上,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美国投资的扩大。考虑资金的国与国联系,是判断贸易的国与国联系的重要方面。这意味着,美中贸易的不称。 2、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内外不平衡的表现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存在不平衡问题,其内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国际收支平衡角度看,我国国际收支不太平衡,表现为顺差年年继续增加,2006年更如此:2006年6月份实现了145亿贸易顺差,同比增长是49%,增长幅度相当大;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二是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截至2006年7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9,545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三是资本流动性过剩,由于我们外汇外资的结售汇制度的收购特点,造成了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非常大,造成相当程度的流动性过剩。2005年末,我国银行体系存差资金已达万亿元,为2000年的倍。2000-2004年,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由4,050亿元增至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四是由于银行的存差非常大,会促使银行放贷,刺激和支持投资快速增长。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从外部到内部,从外汇到基础货币,最后影响储蓄和投资关系,内外经济不平衡表现比较突出。 在国内,经济不太平衡的表现之一就是国内投资和消费的不太平衡。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上半年增长,同期加快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增长个百分点;全社会投资第一季度为,二季度为,上半年城镇投资,增长过快;14个省份投资增长超过35%,60多个行业中有30多个行业(制造业)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98,850个。相比之下,我国消费率比较低,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据统计,在6月末,我们城乡储蓄是万亿,比年初又多了1万多亿。高储蓄的一个原因就是预期不乐观,投资 渠道 不畅等,这也就导致消费增长不足。 3、实现国内外经济综合平衡的现实政策选择 实现国内外经济综合平衡的现实政策,有税率、汇率、利率、就业政策,以及行政性干预政策等,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现在内外协调政策选择中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如何看待外汇储备规模的问题,二是如何看待汇率水平问题。 1)外汇储备规模 从外汇储备规模变化上,可以部分反映出国内外经济之间的影响,反映出国内宏观经济变动的影响,反映出汇率政策变动的影响。外汇储备增加的渠道主要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顺差,企业多结汇、少购汇,外债的增加,个人转移和收益的增加,证券投资的收益,国内机构在海外的金融资产投资的收益,外汇变化形成的收益等。在外汇储备规模上,近几年有很热烈的争论。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有多种意见,多数人认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①储备至少3个月进口的外汇所需,2001、2002、2003年,我国进口总额分别为2,436亿美元、2,592亿美元和4,128亿美元,最少需要年持有外汇储备美元600-1,000亿美元左右;②还外债每年在120-150亿美元之间;③海外投资用汇估计在100亿美元;④外商投资企业年汇出利润估计也在100亿美元左右。因此,年度1,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需要的。以上可以说是在正常条件下的外汇储备规模。但是,在非正常条件下,外汇储备规模就还要有新的因素考虑。比如,外汇储备在国际资本冲击下,在国际金融动荡中,似乎多一点更能抵御外部的金融冲击,更能增强国人的信心,更有能力干预和稳定外汇市场,更能帮助别国度过金融危机。此时,我国外汇储备成了手中一张王牌,成了支持香港对付国际金融炒家的一支利器,成了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砝 码。换言之,按常规经济理论讨论外汇储备规模已不很重要了。多一点外汇储备有什么不好呢?多花一点经济代价,带来一种事关全局经济利益和安全的保证,似乎是更重要的,更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上了500亿美元后,有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1996年过了1,000亿美元,这种意见就更多了。但是,到了1997年8月泰国金融危机后,这种意见似乎越来越少,尽管这时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1,4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7,000亿,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当前,我国对外汇储备规模是不是偏大了呢?下面从三个方面做出判断。首先,比较外汇储备与GDP占比:我国外汇储备占全世界外汇储备的25%,我国GDP占世界的5%,我国的外汇储备占比和我们GDP的占比相比较是偏大的。其次,我国持有外汇储备各种机会成本之和高于国内投资收益率,外汇储备特别高会抑制对外汇政策尤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最后,我们外汇储备已大大高于外债规模,通常要求这一比例为40%.50%,而现在我们外债规模大概有2,800亿。总之,“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要不要继续当,对我们内外平衡是好处还是坏处,这个是很值得研究的。之所以把外汇储备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毕竟反映了综合的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储备上,当然最后体现在国际收支上。 2)人民币汇率制度 现有人民币汇率制度已形成的基本框架包括:(1)银行结售汇制度;(2)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3)央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如人民币做市商制度、外汇一级交易商等;(4)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管理,如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等。 有三种方法计算汇率水平,并对汇率水平的合理性做个初步判断。第一种方法是购买力平价。所谓购买力平价,即以工业化国家产出的相对价格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产出。用这种方法无疑会推出发展中国家货币的现有汇率基本上都是低估的结论,它相当于只是简单地确定,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若干年后货币会趋于升值。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采用大汉堡包指数进行测算,根据这种方法测算,人民币对美元约被低估了56%。 第二种方法是基本的国际收支余额。基本的国际收支余额是衡量发展中国家汇率水平的最普遍方法。第一步:根据现有的汇率水平并调整周期性因素以后,估计经常项目的今后走向;第二步:估计“基本的”资本流动,基本的资本项目余额主要指FDI和其他中长期的净资本流动,剔除短期借贷、证券组合投资、直接的资本外逃以及官方储备变化。高盛公司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认为,中国的基本国际收支余额无疑是顺差,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但是,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程度并不严重,大约是目前汇率的10%-15%,不足以对中国的贸易伙伴国造成太大的冲击。第三种方法是实际有效汇率和均衡汇率的估算。这种方法要求建立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模型,确定变量和选取数据。均衡汇率的实际决定因素可以分为供给、需求、外部环境和商业政策四类。主要有实际有效汇率、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国内投资比率、国外直接投资、国际需求水平、贸易条件、开放程度等变量。实际有效汇率指标是衡量一段时期内货币汇率水平的基本工具。实际有效汇率揭示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均衡汇率在中长期内面临升值趋势。从1994年到2001年,人民币均衡汇率累计升值,平均每年升值。目前实际有效汇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如果以内外部均衡较为理想的2001年下半年为基础,2002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这个道理对现在仍然是适用的。总之,从以上三种测算,可以看出人民币低估是肯定的。 在转轨期间,由于经济体制中市场机制基础差,宏观间接调控手段难以真正奏效。只有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汇率机制才能越来越发挥作用。因此,汇率形成机制要市场化,而且其重要性高于汇率水平。汇率形成机制运行得好,汇率水平才有它的合理性。台大的(孙震)校长在2006年国共论坛上发表讲演时,专门谈到台湾经济自由化有一个经验,就是它的外汇完全自由化太慢了,使得90年代台湾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实践反复证明:汇率形成机制是第一位的,汇率水平高低是第二位的。因此,我们要在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方面继续前进,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企业决策的近期背景:经济增长趋势的近期预测 我院2006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测结果基于以下两种季度计量模型,一种是完全基于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法(自回归移动协整模型);另一种是基于GDP与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相关分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预测结果如下: 1、ARIMA模型预测2006年经济增长趋势 根据模型预测的要求,选取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三季度数据,依据数据特性,使用ARIMA(3,1,1)(1,1,1)模型。 预测结果表明,今年我国第四季度预计经济增长率为,和今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持平;全年GDP增长将达,比2005年的水平高出个百分点。 运用ARIMA模型(样本数据为1998年第1季度-2006年第3季度)对200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其他各主要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请见下表: 同时,我们运用VAR模型预测的结果是,2006年四季度比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有较大的回落,回落达个百分点;比2006年三季度有小幅回落,达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达到,高出2005年个百分点。 2、2007年国民经济增长呈现高位向下微调特征 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仍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增长速度会有所下调,我们预测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左右。上述预期与相关机构的预期也存在一致性。以下是8个权威机构最近对2007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从上表可以了解到,2007年各机构对我国经济增长仍保持较高的预期上,各机构平均预期值为,低于2007年1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在市场和政府的调节下继续放 缓,但仍然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将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这一结论,与中国企业调查系统今年调查结果相同,即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但也认为,未来经济增长可能趋缓。 四、企业决策的新机遇分析: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 中国连续15年成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500强中已有480多家来华投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投资战略的重要区域。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不久前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 报告 (2005-2006)》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为50%,而在2000年仅为,加上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十五”期末两者相加的比重已经占到了65%;内资民营投资总量5年问增长了近三成,2005年达到了亿元了。 本文将跨国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暂归纳了8种模式: 1、通过跨国公司并购民营企业而形成的完全一体化合作。如西子集团公司先是通过与大型跨国公司的购销合作进一步发展为一体化合作。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体化后,民营企业仍然拥有独立性和产权,这种合作也即为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的公司。前者以股论权,后者以契约分利。 2、中外双方合作形成跨国公司或多国公司。如2003年3月,中国・夏梦服饰有限公司与享誉全球的世界精品男装著名领袖企业意大利杰尼亚集团(ErmenegildoZegna)合资成 立夏 梦・意杰服饰有限公司,各占50%股份,夏梦将全部资产准入合资企业,迄今,该公司生产的“夏梦”服饰,被誉为中国十大男装著名品牌之一。如1999年4月,华立集团与以色列尼斯科工业电表公司合作经营浙江华立尼斯科电器有限公司签约;如温州柳成集团和世界化工龙头瑞士汽巴精化有限公司日前签订合资协议,投资1,300多万美元,双方各持50%股份,成立浙江瑞成珠光颜料有限公司。 3、通过跨国公司下属公司与中方民营企业母公司出资而形成的在垂直分工下的兄弟式平等合作。如2001年1月,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全世界最大的节能灯具生产商和光源制造商)签订合资协议,合办“浙江阳光照明有限公司”,进行强强合作,共同致力于节能照明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4、通过跨国公司资金支持而改制成其子公司而形成的母子型有隶属关系的合作。2006年8月,国内炊具行业占据龙头地位的民营企业――苏泊尔集团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会议以的高票通过了《关于苏泊尔与法国SEB进行战略合作》的议案,这意味着法国SEB收购苏泊尔,通过资金支持而控股苏泊尔集团将很快进入实施阶段。 5、跨国公司与中国民营企业通过贴牌生产甚至技术入股(如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无形财产入股)等方式形成的知识产权合作。类似事例有很多,中国的出口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加工贸易,其中绝大部分是我国内资民营企业为跨功公司贴牌生产,然后再内销或出口,这种现象在苏南、浙江和广东三省尤为普遍。 6、中方或是做跨国公司的原材料供应商,或是接受跨国公司订单进行生产,或是做跨国公司的客户的购销合作。如1997年8月,浙江万向集团正式获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订单,成为第一家进入美国一流主机配套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可口可乐公司98%以上的原料在中国采购,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包装物料就是由我国国内的民营企业供应,经过其对国内供应商的长期培植和考察,迄今,可口可乐公司从生产线、原材料到包装物料、运输工具和销售设备都能从国内供应而且质量也能达到国际水平。 7、承接跨国公司代理业务甚至作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的委托式合作等。美国的必能信和德国的STAPLA,是全世界最大的两家超声波焊接设备生产商,它们在中国都选择民营企业作为其代理商,向国内甚至亚洲区的其他客户销售其产品。 8、中外双方在某一项目上进行的短期合作。如2000年,温州庄吉集团聘请国际著名设计大师、正装休闲化的缔造者、意大利纺织服装工业委员会委员毛里齐奥・巴达萨里先生担任“JUDGER庄吉”首席设计师;同时聘请意大利著名工艺师尼克罗・伯格拉里先生为技术顾问,并率先在意大利米兰设立了“庄吉服装设计工作室”,他们每年为庄吉集团提供400多个服装设计款式。又比如2003年8月,西子集团与德国相关方面签订了合作开发太阳能项目 协议书 。

循环经济论文查重

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首选。如果不重构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只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风险非常大,而且国家经济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非持续局面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然而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和水资源的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以矿产资源为例,目前我国能源供应的92%来自矿物能源,制造业原材料的80%来自矿产品,建筑业对矿产品的依赖程度也不低于制造业。我国几种主要的原材料,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纤等的产量已连续几年居世界第一。 我国既是材料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巨大的材料产品产量,需要开发很多矿产资源作支撑,虽然矿产资源品种齐全,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在经济发展中占支柱性地位的大宗矿产储量不足,以中小矿居多,缺少特大型矿产和富矿石。通过45种主要矿产可供利用储量对消费需求的最新研究表明:201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为21种,其他24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特别是铁、锰、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石将严重短缺。 我国铁矿石资源大多是品位低、杂质多,无法满足生产高精尖钢产品的需要。难以直接利用的贫矿占95%以上,含铁平均品位只有33%。因此,2003年我国钢产量达到亿吨时,进口的铁矿石量也增加到全部铁矿石的一半。 目前,国内铜矿资源保有储量为6300万吨,可利用的储量只有3500万吨,人均储量只有,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8%。而根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铜的累计需求量将达到3000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8000万吨。2003年,我国60%的铜矿资源依赖进口。 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铝合金生产国,而铝土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283kg,相当于世界水平的。而且几乎全部都属于难以冶炼的硬铝石。随着国内铝合金产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的氧化铝需求1/2依靠进口。 另外,我国是能源紧缺的国家,煤、石油、天然气只占世界可开采资源量的12%、3%和2%,人均占有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6%、15%和10%。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增长迅猛,200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但能源生产的高速增长仍然不能满足需要。目前能源工业除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外,还面临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尖锐矛盾的严峻挑战。 据悉,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同时消耗占世界当年消耗总量近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只创造了占世界4%的GDP。由于我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原因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倍,是德国和法国的倍,是美国的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 钢铁、电解铝、水泥等9种重要工业原材料生产量大幅度增长,电力、煤炭等能源供不应求。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重大压力。目前共生、伴生矿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矿产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都在50%以上。我国铜、铅、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等未被合理回收。 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灾祸。一方面,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把环保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谈判的砝码,使得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大让步。 欧盟于2002年公布的《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以下简称《指令》)中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在电子电器产品和设备中禁止使用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世贸组织原则同样也是市场准入门槛的环保法令,将直接影响各国的产品进出口额。发达国家近年来设置的贸易壁垒正从关税型转向技术型,表现为掌握核心技术后,再提高进入门槛,不排除从原材料环节就实施行业控制的可能性。欧盟的《指令》一旦如期生效,以我国电子产品现行环保状况,将无法进入欧盟市场,而国外产品却可以长驱直入"低门槛"的中国。此项禁令将影响到我国相关产业的约万亿产值、700万人就业和2万多个企业的生存问题。我国信息产业部提出相应对策,拟订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提出对6种有害物质的减量使用和禁用方案,日期与欧盟同步,替代物开发迫在眉睫。 因此,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国际环保标准。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由于我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是发达国家未经历过的。新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内外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的重大问题做明确回答。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环境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明确、发展方式不当引起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关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你可以先从国家的年支出开始写

联系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谈谈在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目前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现象,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现今低碳经济成为热点问题,应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力,正推动着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时代。今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中国的主题就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作为中国公民和地球村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也许,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哥本哈根”和“哈根达斯”的区别,或许还有很多人认为《后天》、《2012》只是纯粹虚构的美国大片,全球气候变暖会议只是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的国际新闻……而实际上,当全球的政治精英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人类争取最后一个机会时,地球变暖衍生的恶魔已悄悄地走近了你我,走进了洛阳,走进了河南,它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瞪着狰狞的眼睛,制造着一个接一个祸端……“现在的天气预报工作越来越难做了。怪异的天气总是违反规律,让人难以捉摸,以前所谓的规律总是被现实改变!”河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王纪军博士感叹道,“每一次准确的预报,都凝结着气象预报员的智慧和汗水!”王纪军博士可以轻松地为他的感叹找来佐证——2009年11月初的郑州,秋天似乎根本不愿离去,太阳温暖,绿树葱茏,大街上还能看见穿短袖的人。但11月10日,气温骤降,当晚突降暴雪。11日晚9时10分左右,大雪漫天中,突然电闪雷鸣!12日,郑州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创下“历史新高”——超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一日最大纪录。2010年的4月14日,来洛阳参观牡丹花会的游客们都会因看到雪中牡丹这一“奇观”而惊叹不已。而在这天的前后几天洛阳都是阳光明媚,春意甚浓。全球暖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专家预测,全球气候还会进一步变暖,并且变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美国的《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称2009年之后,至少有一半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将超过历史上最高的1998年,将有更多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人类不得不面临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同时联合国评估报告提醒,人类如果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摄氏度,这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数字?简单讲,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农田龟裂、塘坝干涸、河溪断流……3月23日,来自国家防总的统计数据显示,因干旱造成饮水困难的人数已达2271万,其中旱情最严重的云、贵、川、桂、渝五省份达1805万人;我国耕地受旱面积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796万亩(重旱2798万亩,干枯1381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万亩。其中西南五省份耕地受旱面积达9654万亩,占85%。除了干旱、气候反常、全球变暖之外,水资源短缺、居住环境恶化 、经济损失加剧 、海平面上升、 人类健康受威胁、 物种变化加剧等等众多问题都亟待解决。面对全球暖化的大危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要为祖国、为世界来自己的一份力。我们不能阻止气温的上升,不能控制两极冰川的融化,不能避免云南的干旱。因为它们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了,我们只能尽量减少灾难对我们造成的影响。随着被誉为“改变地球命运”的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两会“低碳经济”关键词的热化,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对低碳的宣传,使得“低碳”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被社会各方面以及广大老百姓所详知。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市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我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因此,倡导低碳经济、改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可以随手做到的就是:少上网,去上课时电脑别待机,出去的时候关掉一切电源。多用电邮,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尽量少使用和不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他们所使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出门尽量步行,低碳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同时,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共同地球,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青年大学生知识广博、充满朝气、思想认识趋于理性、践行低碳热情高涨,有着‘承前启后’的社会责任,是‘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最好的的践行者、宣传者。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拥有更蔚蓝的海洋!节约每一度电,让更多的角落洒满光明!倡导节能低碳环保,需要你我齐心协力。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积极加入到节能低碳低碳的行列之中,将节能低碳低碳的环保意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努力,以心系家国的使命感,积极行动起来,为绿色节约型华园的构建做出表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级经济师。是副高,级别相当于行政副县处级。正高级经济师是正高(有的省称为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研究员级高级经济师),级别相当于行政县处级。高级经济师(副高)考评程序:取得高级经济师(副高)要经过报考、考试、评审三个程序。(一)报考:高级经济师2021年报名工作计划时间各省各地有所不同,预计3月-5月将陆续完成高级经济师2021年报名工作。高级经济师的报考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报名参加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1.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10年;2.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3.具备博士学位,取得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与经济师职责相关工作满2年。取得中级经济师、中级会计师、中级统计师、中级审计师、其中之一的,符合以上学历、年限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加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取得房地产估价师、咨询工程师(投资)、土地登记代理人、房地产经纪人、银行业专业人员中级职业资格,可对应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 取得税务师、资产评估师,符合中级经济师规定的学历、年限条件的,也可对应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二)考试。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实行考评结合的方式进行,2020年起全国统一开卷机考,计算机答题。初级、中级闭卷笔试,纸答。初级、中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科目和高级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均设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运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等10个专业类别。考生在报名时可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其一。考试科目为《高级经济实务》,考试题型是主、客观题结合,包括单选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三种题型。单选题20题*1分=20分,案例分析题55分,各科目题量不同,论述题1题25分。考试合格率60%-80%,考试加评审合格率40-60%,一般55%-60%。2021考试时间则定为6月19日,2021年高级经济师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的考试制度。高级经济师考试安排:高级考试在1天内分上、下午2个批次实施,各专业类别具体考试时间和批次划分视报名情况另行确定。2021年高级经济师考试时间表如下:批次 考试时间 考试科目1 9:00-12:00(3个小时) 《高级经济实务》(试题因专业而异)2 14:30-17:30(3个小时) 《高级经济实务》(试题因专业而异)。(三)评审。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评审由各地执行,每个地区的政策略有不同。各省都发布了《评审条件》,本质是论文和业绩两项。1.论文。多省文件规定:中级以后在公开发行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论文三篇以上。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郑密路全国办、高级农经(会计、审计、统计、政工、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教)师郑密路全国办等。论文查重率10-30%,2000-3000字以上,中级以后发表的在副高评审合格之前永远有效。未指定刊物名称。要求合法(有CN刊号且能在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到)、正刊,不能是增刊、专刊、特刊。必须是第一作者,提前一年发表且能在在维普、知网、万方检索到。2.业绩。各省不同。北京一直答辩。山东一直不答辩。河南2020年后不答辩。答辩的目的是考察经历而非水平,问题简单,主要是业绩和论文两项。业绩主要问最基本的“获奖项目名称、内容、解决了什么问题、本人主要参与了哪部分工作”等。论文主要问“主要内容、期刊主办主管单位”等。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都回答不对,说明你根本没参与过。

循环经济毕业论文

循环经济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机遇与挑战循环经济时代,外贸快速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和浪费、环境严重破坏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协调好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给你找了篇文献,还有相关的,需要我可以给你下载

已有的研究表明,海峡两岸间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科技水平、资本实力、劳动力资源以及市场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是语言相通、地理相近等天然优势,因而农业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十分明显,农业发展与农产品贸易等具有一定的互补优势与合作潜力[1-2]。诚如《两岸经贸论坛共同建议》所指出的:“两岸农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岸应结合双方的农业优势,强化研发、技术管理及行销的能力,互惠双赢,扩大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①。本文拟就海峡两岸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对比,得出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岸合作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期促进两岸农业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一、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人与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随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资源开发等,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通过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永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与潮流。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德、日、美等国家首先提出并加以实践的新型经济发展范式——循环经济[3-4],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大陆,“循环经济”也正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大陆已在辽宁、贵阳、广西贵港、广东南海、内蒙古包头、新疆石河子、湖南长沙等地区进行试点。但从总的来看,即使是在工业体系,循环经济也刚刚起步,在属于薄弱环节的农业更是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在农业上难以取得进展,恰恰相反,农业同样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何况与一般循环经济相比,由于农业自身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具有许多先天的优势!受循环经济思想与方法的启发,在多年卓有成效的中国生态农业等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加以引导和拉动,才能协调好现代农业各系统和层次以及农业生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实现生态品质、生物产量以及经济收入三者间的良性循环。于是,人们试图通过模拟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进而逐步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型农业,以使农业系统能够更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5]。从总的来看,在我国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及农业循环经济的当属吴天马(2002)的《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5],最早出现“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一词的,当属陈德敏与王文献(2002)共同撰写的《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文[6]。然而,2003年全国上下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相当少;直到2004年,才有一些文献对此进行探讨;刚刚过去的2005年,各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理论研究,则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二、大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关于发展模式尽管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提出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我国其实早就有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不少案例也已总结出来(解振华②,2003)。从现实看,一些地方丰富多彩的农业循环经济实践已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涌现出了诸如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广西贵糖、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上海崇明的前卫村模式以及辽宁省“四位一体”日光大棚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先进典型。其中,辽宁省农民首创的以生物技术为主体、以沼气为纽带“四位一体”日光大棚能源生态工程,实质上就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农业现代化新路线的体现。此外,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主抓肉鸡主业链、生物工程副业链和有机肥副业链“一主两副”产业链③,近年来也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农业发展之路;江苏省宿迁市则根据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优势与影响因素,也逐步开发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7个模式:“生态家园”循环模式、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有机农业开发模式、设施农业生态模式、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和花卉苗木生态农业模式(高良敏等,2004)。与此同时,刘慧娥等(2005)提出了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农业高新技术,构建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再利用-佳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刘志(2005)、王鲁明等(2005)分别根据陕西及山东青岛的实际,归纳、总结了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典型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黑龙江及另外一些民族地区也发展出了一些典型的模式(陈青,2005;李玉明,2005;袁久和,2005)。李书民等(2005)则探讨了以畜牧业为核心,实现农作物秸秆三段循环利用与畜禽粪污两段利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汪怀建(2005)探讨了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王奎旗等(2005)提出了我国水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社会大循环”、“企业间循环”、“企业内循环”三个可供选择的基本模式,等等。但以上述各种模式并不代表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全部,各地在研究、设计具体发展模式时,还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既可以采用一种模式,也可以多种模式并用。而且不论实行什么模式,都必须严格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经济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之中。限于篇幅和现实条件,我们无法就各地蓬勃发展的循环型农业进行系统分析、归类,但黄贤金等(2004)曾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发展循环型农业大体可以采用的模式:区域循环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以及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并认为上述每一类型模式又包含有一些具体的实践形式,如:生态养殖模式,就包括基于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稻田生态养殖模式、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等[7]。(二)关于发展方向对于如何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吴天马较早提出了两种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路径):一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认为前者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而后者则为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5]。陈德敏等也认为,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并以我国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6]。2005年10月,在《经济日报》举办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针对我国农产品各种污染过于严重,出口越来越困难的现实,认为生态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而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应该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④。对此,季昆森(2005)也撰文指出: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生态农业;实际上,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则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三)关于发展策略与德国等先行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总的来看,源于对传统农业环境后果的反思以及受循环经济思想的启发而提出的“中国循环型农业”,目前甚至还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定义,全国上下就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解性或者概念性的初始发展阶段,尤其是对于物质循环和价值增殖等揭示农业循环经济最本质内容的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更是难得一见,仍有许许多多的理论、技术、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具体来说,一是迫切需要对循环型农业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科学解释,真正理解和把握农业循环经济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方向;二是鉴于各地丰富多彩的实践已在某种程度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对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如:立体农业,农业生产物质循环利用(规模化养猪业等),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模式(休闲观光农业),农业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联接模式(新型农业产业化),以及生物能的开发利用(循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等,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进行物质代谢分析及经济效益核算等,重点突出案例中的循环过程和效益评价及生态性三个方面),努力做到既总结经验(与理论研究相呼应),又努力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也是非常迫切和有益的;三是在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的循环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循环型农业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多视角的科学研究,逐步建立一个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规划,也是学术界需要大力研究的现实课题;四是人们还应从各地资源及环境等禀赋以及当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有关国家或国内先进地区(包括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一般经验与教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战略与制度 (政策)创新进行研究,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三、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协同发展之探讨(一)台湾循环型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尽管台湾岛内鲜有诸如“循环型农业”等提法,但台湾省在永续农业的发展、研发与发展策略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已注意到,台湾地区是世界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台湾地区因经济快速成长,以致工业、农业污染严重,人民健康与生活环境也日益受到威胁。一方面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对饮食安全等越来越重视,绿色(有机)蔬果产品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已对环境造成危害及长远的不良后果,并逐渐地恶化、蔓延,正在对自身居住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因而,面对循环经济时代的到来,两岸人民都应该从更高层次上重新探索人类到底应该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怎样消费、怎样生活……如:养猪业一直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畜牧业,其产值多年来高居台湾单项农产品之首,但如何减少养猪业产生的废水污染却是直接影响并决定该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据报道,2004年台湾地区废污水BOD的日产生量为4223吨,其中673吨为畜牧废水,为有效控制养猪废水污染,环保部门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具体的“放流水标准”,为达到上述管制标准,1990年来他们开始辅导业者设置废水处理设备。目前,台湾养猪场主要采用包括固液分离、厌气处理和好气处理三个阶段的“三段式废水处理系统”。但从总的来看,养猪业仍面临着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处境,还须进一步改善其技术效率(萧景楷等,2006)。又以岛内香菇生产废弃物(废渣)处理问题为例。2004年台湾地区的香菇总产量为4866吨,其中袋栽香菇4714吨,约占总产量的97%。除了木屑等残渣外,袋栽香菇还产生了大量的塑料废弃物。显然,面对如此大量的废弃物,各乡镇垃圾处理场已无法代为处理,而且如此大量的废弃物也不是传统之掩埋与焚烧方法等所能解决的问题。为此,有学者提出通过立法与民间协助,进行“源头减量”与“资源回收与再生”,以降低废弃物清理成本及避免废弃物清理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更进一步地,他们提出了基于经济诱因机制的“课税”与“补贴”的“两政策工具”,等等(魏乾城等,2006)。再以国人比较熟悉的茶叶为例,台湾地区半发酵茶的制造技术堪称世界翘楚,其品种、栽培技术、花园设施等方面均领先于大陆;而且台湾省自1987年开始引进有机农业的理念,自1995年试作,至1998年已有35户共22公顷投入有机茶生产行列,而且有机茶生产规模仍在不断成长当中……诚如台湾有机农业发展协会执行秘书陈琦俊所言:人类唯有再度回到“与大自然共生”的原点,来取得安全的食粮,才是环境和人类永续生存之道。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切恰恰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祖国大陆所需要进一步面对和妥善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均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而且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循环型农业和永续农业的发展,其发展前景看好。(二)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协同发展的策略选择为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结合当前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建议尽快研究、建立起两岸循环型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制度性安排。一是要充分利用两岸现有科技合作政策和人员往来的渠道,积极开展两岸循环型农业研究人员的互访讲学、互聘客座研究人员、交换培养研究生等,通过人员的交流带动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二是要通过两岸科技交流机构的协商讨论,每年轮流在两地举办1次以上综合性的循环型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研讨会,为两岸循环型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的新平台。从总的来看,福建省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建议由闽台科技交流协会牵头组织、发动两岸有关科研、教学单位从事循环型农业研究与实践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率先举办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学术研讨会;三是要深入研究、探讨两岸循环型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具体项目与方式方法。审视近年两岸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目前尚无循环型农业方面的项目。从两岸农业资源与科技和市场整合的现实需要出发,可以考虑共选项目、共同研发、分别出资、成果共享等的具体方法与途径。而且我们建议,作为全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在漳州、泉州等传统对台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内,增设闽台(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示范区;四是要以本次两岸经贸论坛为契机,抓紧抓好新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创造便利条件,欢迎台湾农民、农业企业到大陆投资、兴业,积极寻求与台湾循环型农业专家与投资者们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可以肯定,通过上述努力与制度安排,必将有力促进两岸同行专家与实践探索者们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从大陆及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的提出与内涵、发展的历程与成效、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发展的模式与方向、发展的策略与目标,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潜力等方面,深入分析、比较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得出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岸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研究、探讨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的目标、模式、途径及其配套措施等,进而提出框架性的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发展的策略及目标,以期促进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四、结束语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逐渐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具体实践模式,农业循环经济也已在全球悄然兴起,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首先简述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内涵,着重探讨了大陆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比较了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及两岸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以上分析与讨论中可以看出,两岸在循环型农业发展、研发与管理过程中,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呈现出了互补的态势;通过两岸交流与合作,既可以充分了解台湾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发展和永续农业的运行轨迹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了解台湾地区有关永续农业的一系列发展模式与经验教训;通过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还可以提出一些可相互借鉴的发展模式与对策措施,以及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其配套措施等,达到既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化与共享,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又可为海峡两岸共同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挑战开创出新的契机。注释:①刚刚结束的两岸经贸论坛,就如何加强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问题”又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肯定。本次论坛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研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与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共同承办,时间: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地点:北京。②解振华.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 光明日报,2003年11月3日.③①肉鸡主业链,即以种鸡饲养、鸡苗孵化、饲料加工、肉鸡饲养、肉鸡加工、深加工为主的肉鸡主业链;②生物工程副业链,即以鸡下脚料,如用鸡羽毛开发多肽氨基酸、鸡肠子提取胰蛋白酶等开发利用为主的生物工程副业链;③有机肥副业链,即以鸡粪加工成生物有机肥,带动有机种植业,实现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④韩超. 循环经济与农业实践——经济日报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2005年9月24日至25日)侧记. 经济日报网站,2005-10-10.【参考文献】[1]彭作奎. 加入WTO后两岸农业发展的互补性与合作前景[A]. 见:加入WTO的两岸农业:投资、贸易与合作[C].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2-31.[2]邓启明,李建华,黄献光. 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05(12):34-37.[3]冯之浚主编. 循环经济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欧明豪,宣亚南,郭忠兴,等. 循环型农业若干问题探讨——以江苏省为例[A]. 见:黄祖辉,杨列勋,陈随军主编.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C].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50-459.[5]吴天马.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环境导报,2002(4):4-6.[6]陈德敏,王文献. 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 经济师,2002(11):8-9.[7]黄贤金主编. 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000字 估计没人写了

内容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它旨在科学辩证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了环境、资源、能源等诸多问题的制约,选择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产业集群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集群 珠江三角洲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本质循环经济,是指在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所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内,产品的资源投入、生产流程和产后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资源消费→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生态型发展的经济。整个物质流和能量流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废物概念,只有资源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它旨在科学辨证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的提出,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的产物。目前,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资源依赖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加大了资源与环境的负荷。与此同时,人们追求生活的质量,对环境资源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靠近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边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产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及广州为主体,形成了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广州为主体,形成了电器机械产业集群,经济规模达1000多亿元。珠三角地区404个建制镇,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产业集群以专业镇为依托,具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在东莞、佛山、中山等地,产业集群销售收入相当于当地GDP的40%以上;在顺德、东莞、中山等地,产业集群对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的贡献在70%以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珠三角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对珠三角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问题凸显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环境污染负荷最重的区域。珠三角工业化程度较高,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大。2002年珠江三角洲水量仅占珠江流域的,但珠三角废水排放量亿吨,占全省;城市生活废水排放量亿吨,占全省70%,广州、东莞、深圳三市污水排放量占全省的,污水排放过于集中,城市附近水体,尤其内河受到严重污染。珠三角城市群的大气污染也十分严重。据广东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年珠三角城市空气质量虽然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珠三角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降尘的浓度均明显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2000年全省空气污染较重的10个地级市有7个在珠三角。由于集中了全省70%的火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致酸雨物质排放量巨大。另外,珠三角的土地和能源资源也构成了发展瓶颈。珠三角土地面积仅有万平方公里,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限。2005年,珠三角每平方公里承载的GDP达到4331万元,是全省(1248万元)的倍。深圳、东莞、佛山等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珠三角能源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保障能力不足。2004年以来珠三角已多次出现了全年性电力负荷和电量双缺、煤炭和油品库存量远低于维持正常生产的安全警戒线。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能源、动力和人才等条件的约束,珠三角地区有的产业集群发展已呈相对下滑态势。比如佛山南海罗村制革业久负盛名,但皮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和废气对水及空气的污染十分严重。虽然当地大部分皮革企业采取了一定的污染处理措施,但废水排放难以达标。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对环保的要求和行业的长远发展,罗村皮革企业加大了对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使用,对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采取了强行的关、停、并、转措施。但由于大部分的皮革企业生产规模较小,难以承担高额的环保设备的成本,只能面临搬迁、关闭、转行生产其他产品的选择。经过一番治理后,罗村生存下来的制革企业目前不到20家。造成这种局面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珠三角现有的产业集群基本以劳动力密集、耗能耗材、技术含量较低、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为主。其次,是对产业集群规划引导不够。由于产业集群大多是自发集聚和发展起来,在产业规划、产业链配套方面的规划严重不足,造成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集群内部企业多数停留在加工生产环节,在价格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比较严重,产业配套不力,制约了集群优势的发挥。不少集群内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道路、通讯、排水、排污等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珠三角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配套不完善、环保意识和保障差等问题。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关系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动态演化的过程,产业集群演化的高级形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化,这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与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耦合的。因为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本质是以生态化方式、以可持续发展方式为内核。因此,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循环经济式发展耦合于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向循环经济的模式发展,更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二者互补互促:产业集群发展要改变过去单纯偏重经济效率而忽视其资源利用效率的弊端,循环经济的实施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层面,更应该立足于产业集群层面。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分享产业集群的各种集聚优势,如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产业组织优势等;另一方面,企业的集中可以使污染源集中,治理污染设备集中,便于对“三废”的统一管理、治理和利用。珠三角发展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一)制订产业政策并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珠三角各级政府应从资源整合和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制订有利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现代服务业;同时对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的重化工业要通过循环再生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加快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有承接能力的、经济发展欠发达但土地、劳动力价格具有竞争优势的粤东、粤西及北部山区转移。这样,珠三角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保持珠三角的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的永续发展。(二)建立以循环经济链为主的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延长和拓宽循环经济产业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尽可能少地排放废物,以做到减量化,并且加强上下产业链之间企业的联系,对所排放的废物尽可能重复利用、循环使用。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横向联系是属于专业化分工的初始阶段,表现为一种量上的扩张,这种扩张带来的问题是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上下游产业联系不紧,产业链较短,效益不突出。而纵向联系则是进一步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它属于一种深层次的分工,上下游产业联系紧密,产业链延长,效益明显。珠三角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目前主要以横向联系为主,纵向联系尚未建立起来。这就要求各集群区域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少数领域以取得纵深推进,适度发展一些大企业以便把分工引向深入发展。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并根据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要求,规划建立生态补链项目,以保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三)规范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就是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产业园区,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向专业化分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并达到集约使用土地,集中排水排污、集中供热(冷)、供气,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大对环境的监管力度,对冶金、电镀、皮革、印染、化工、水泥、造纸等行业中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小”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集中迁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实现能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的规模经济。广东江门银洲湖纸业基地通过集中供热、电、水、冷和治污,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通过基地发电厂集中供电,降低了中间线网损耗~4%;通过循环流化床发电机组,直接向基地内各厂供热制冷,避免各厂重复建设锅炉,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在供水方面,发电厂自潭江、西江的水源取水,先用于机组冷却,再进入工业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给基地及其它工业生产用水,污水排放到中心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后大部分供发电机组冷却用水及造纸厂循环再利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基地的总取水量;在集中治污方面,各企业排出的污水经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部分用于发电冷却、清洁、绿化,其余的通过专门管道排放到围垦的红树林和芦苇等人工湿地,利用湿地进一步降解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作电厂锅炉的次要燃料;在利用废弃物方面,从原料使用上,充分利用废纸、废渣、废料,变废为宝,大量采用高得率的化机浆,减少了木材的使用量。由于该基地在热、电、水等资源集中供应和资源综合利用上的优势,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和项目纷纷落户。(四)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珠三角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将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和节约资源关键性技术的研发,纳入科技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积极发展节能、节水、节材、低耗、环保型装备。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开发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绿色再创造技术等。积极引进国外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加快消化、吸收和创新。建立循环经济生产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信息咨询和推广服务等活动。参考文献: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42.陈文学.加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广东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J].南方农村,2005

循环经济相关的文章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繁荣和发展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矿产品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大,矿产资源的消耗速度也越来越快,预计几十年后,有些矿产资源将变得极为短缺,甚至枯竭。据有关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已探明储量的45种主要矿产到2010年只有23种可以保证需求,到2020 年下降为6种。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我国矿产资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我国矿产资源新战略的理想选择。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

循环经济具有三大操作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又称“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以下区别:

(1)运动方式为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网状经济(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

(2)资源循环利用,科学经营管理,低开采、高利用;

(3)废物零排放或低排放,对环境友好;

(4)追求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与社会持续发展利益的统一;

(5)经济增长方式为内涵型发展;

(6)环境治理方式以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

循环经济及其特征表明其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是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二、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相当严重,长期以来矿业沿用的是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式经营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重速度、数量,轻效益和质量;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轻内涵挖潜;对矿产资源重开发、轻保护,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破坏和巨大浪费,资源面临枯竭,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矿业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矿产资源枯竭,后备资源储量不足。

我国20 世纪50~60 年代建设的矿山有2/3 进入中老年期,经过几十年的强化开采,资源逐渐枯竭,有440 多座矿山即将闭坑或面临闭坑的威胁。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使得许多矿产资源耗费增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矿业秩序混乱,投资环境差,地质勘探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由以往的“先行官”变成了现在的“收容队”,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呈下降趋势,后备储量的增长速度已经滞后于消耗速度,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减弱。未来几十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消费需求还将有数倍的增长。前面提到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45 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 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3 种,到2020 年能够满足需要的仅有6 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式十分严峻,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2)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法律法规不健全,矿产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不到位。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无论与国与民都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但在目前我国矿业经济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入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时期,由于以往矿业开采中重产量,轻管理,轻效益,转轨过程中还必须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鼓励指导和引导甚至约束。而在这方面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以矿产资源法为主体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是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鼓励、约束政策法规不太明确。例如贫富兼采利用的低品位矿石、开展综合利用回收的共伴生有用组分,由于这部分资源的回收生产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高利润很低甚至还需资金补贴,税费收取按量不按质,按开采量计收,加大了利用成本,搞综合利用反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导致采富弃贫。关于矿业“三废”等二次资源的收集、回收等相关政策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界定。

(3)对矿床中共(伴)生组分综合勘查、综合评价不够,工业部门利用矿物有用组分单一。

目前我国矿产综合利用的科研力量还很薄弱,矿产综合利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很不够。由于工业部门分散,因此,地矿的科研人员不集中,力量分散,仪器、设备、装备落后,形不成拳头。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研究力量严重不足。在部署地质找矿工作时,没有同时部署与综合评价、综合利用研究的试验研究工作。

(4)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山比例低,众多中小矿山综合利用水平很低。

我国金属矿共、伴生元素资源相当丰富,但总体上综合利用程度低。中、小型矿山企业综合利用程度比较差,大部分小型矿山企业和小矿山根本不进行综合利用,不能做到贫富兼采,综合利用率达到70%的有色金属矿山仅占2%、综合利用率达50%的矿山不到15%,75%的综合型矿产企业综合利用率不到25%,国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30%。

(5)共生、伴生有用组分综合利用指数低,有用组分回收少。

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矿产资源经营粗放,有用矿物的回收率低。我国的共、伴生矿多,在已开发的矿产中,共伴生矿占87 种,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只占1/3,综合回收率不及20%。同时,由于我国选矿工艺装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使得许多有用矿物的回收率低。由于选冶水平与国外有差距,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40%,比国际水平低10%~20%。

(6)矿业废渣、废气、废水的治理与利用,尤其是大量的尾矿及固体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综合利用率低,尾矿中大量的有价元素及可利用的非金属矿遗留在固体废弃物中。目前我国粉煤灰和煤矸石的利用还不到其产量的一半;全国各类矿山每年排放废水30亿吨,其中选矿厂回水利用率仅达到65%~70%,尚未达到国内要求回水利用率80%的水平;综合利用率程度最差的是产生量最大的尾矿。矿冶生产加工过程排放的大量粉尘和含有硫、砷和氮氧化物的废气,对环境也造成很大影响。矿业“三废”的治理与利用,尤其是大量的尾矿及固体废弃物的开发利用亟待加强。

(7)适应于我国资源特点的综合利用技术欠缺。

复杂多元素共生矿、贫矿、难处理矿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已经迫在眉睫,传统矿产加工生产工艺复杂,流程长,成本高,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国内选冶过程的自动控制水平大约落后15 年。缺乏与之适应的、高效经济的选矿冶金加工工艺技术,严重制约了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大型高效低耗选冶加工装备的研究落后;缺少对尾矿、废渣等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的装备。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矿产综合利用的效益以及贫、杂、微细复合矿石的综合利用。

三、南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形势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石油、金、银、金红石、天然碱、高铝耐火材料、石墨、建材类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在省内名列前茅;近年来,依靠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立了石油、多金属、建材、化工工业、玉石加工业基地,这些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产业现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及其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产资源勘查投入下降,增储难度大。在国家出资勘查投入下降的同时,商业性勘查投入增幅不大;勘查登记区多达140处,但实际勘查资金投入有限,勘查效果差;深部找矿既缺乏资金投入,又缺乏先进可行的勘查技术手段,与今后以勘查深部隐伏矿为重点的找矿方向不相适应。

(2)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支柱性矿产石油、天然气已采出可采储量的近80%,剩余可采储量约2236万吨,资源保证程度低,开采难度大,增储潜力有限。金、银、铜等效益显著型矿产新增资源量远低于开采消耗资源量。大河铜矿处于矿山闭坑阶段;西部各县多数金矿山因资源枯竭处于半停产状态。有色金属铅、锌、钨、钼、锑及黑色金属铁、锰、铬铁矿等多为小型矿点,且多数矿点资源已开采殆尽。

(3)部分矿种选矿技术难题久攻不破,制约了资源开发。金红石、高铝三石资源储量大,但是选矿技术难题久攻不破,严重制约着资源的开发利用。

(4)矿山企业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非金属矿山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水泥灰岩、大理石、建筑石材等非金属矿产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现象严重。水泥厂等部分大型非金属矿产品加工企业无自建矿山,是造成大矿小开、优矿劣用的主要原因。

(5)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部分矿山企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较差;矿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深加工能力弱;非金属矿产品缺乏精加工产品、高档产品,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在产品中所占比例低。

(6)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矿产开发破坏土地总面积达1454公顷,土壤污染面积公顷,水体污染面积公顷,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面积达1471 公顷;尾矿和固体废料堆存量万立方米,占压耕地公顷;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缝、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危险区多达8处;植被、地貌的破坏诱发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四、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乃至永续利用,保障资源安全。目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破坏。循环经济要求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和损耗,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深化加工矿产和其副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循环经济的这种要求和结果是彻底解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的最好方法。

2.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矿山及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并诱发多种地质灾害,破坏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要求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进行清洁化生产,力求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并重,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和保护,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才能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传统资源产业改造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传统的资源开发产业是粗放型的,是以“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为代价的,不具有可持续性。传统的资源产业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走循环经济的路子。

(二)我国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经过数年的实践,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1.政府重视

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国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在2005年7月20日发布的《国务院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中将“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之一,把“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矿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环节之一。省政府也把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这种积极态度为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支持。

2.企业欢迎

对企业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是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深化和完善,有助于企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助于企业实现环境与效益目标的“互促双赢”;顺应了自然生态运行规律,有助于矿产开采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实现;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有效拓宽。

3.技术保障

循环经济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资源开发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高,我国公民的资源意识、环保意识已有明显增强,为循环经济在全社会的普及推广奠定了基础。

五、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坚持开发与保护、利用与节约并重的思想。具体到实践中,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阶段社会对其认识不足,循环经济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广大公民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现有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政府部门和矿山企业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有些领导也讲循环经济,但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建设机制与保障政策等还有待进一步把握。因此,发展矿业循环经济首先必须要提高对循环经济的深刻认识,转变传统观念。具体要实现三个转变。

(1)由保护计划管理向环保多元经营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政府的角色要定位于提供制度和标准、规则、政策和法律法规。环境保护要在政府主导下努力向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严格社会、企业,特别是矿山企业的环保责任。

(2)由传统的单向思维向新型的多向思维转变。各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都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开发、污染预防与治理、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环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3)由单一经济运营向环境、经济共同发展转变。矿山企业不仅要创造财富,更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成本,努力实现绿色矿山战略,实现环境与经济工业共同发展。

(二)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尚处于试点阶段,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更是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在推进试点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试点单位和典型企业的成功经验与教训都是其他单位和企业推广循环经济的宝贵财富,要根据地区和矿产资源种类不同,选择不同的试点企业,通过试点,不断积累经验,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同时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搞好试点工作。

(三)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

我国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矿产种类很多,但共生矿多,单一矿少;贫矿多,富矿少,矿产综合利用大有前途。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不少矿产资源白白丢掉,关键在于工艺技术水平的低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矿产循环利用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尤其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并使其渗透到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各个领域,延长产业链。通过采用新技术,对矿山废渣、副产品等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延长产业链,既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又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四)努力完善矿产资源废弃物资源化管理体制

矿产资源废弃物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尾矿,即在选矿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另一类是废石,即在采矿过程中剥离出来的岩土物料。这些矿产资源废弃物由于处理、处置不当,给社会、经济、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导致工程灾害加剧、资源浪费、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矿产资源废弃物具有危害性的同时,也有可利用的特性,是一种宝贵的二次资源。矿产资源废弃物资源化大有文章可做,要加强有关资源回收与利用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的制定,解决资源回收与利用的技术问题,同时使用必要的经济手段,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提高选冶技术,对尾矿资源进行勘查、评价和物质分选,加快转变粗放式、掠夺式生产方式,积极推进矿业循环经济,狠抓尾矿的采选回收率和采选后副产资源的循环利用,搞好尾矿治理和再利用,对于提高矿产资源产量,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进行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一些矿区由于长期以来矿山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矿山遗留的环境问题较多;部分矿山企业只开采不治理现象比较突出,矿渣随意堆放现象普遍。因此而产生的矿区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灾害时有发生,矿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不仅威胁到矿区的生态安全,而且严重影响了周边矿产资源的安全开发,且造成大量土地资源的破坏和被占用。循环经济模式追求矿业经济效益和矿区生态效益的双重提高。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不仅在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提高、矿产资源的循环和节约利用,更在于矿区乃至整体环境质量的普遍保持和提高。良好的矿区生态环境是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和保证。要使循环经济真正在矿产资源领域实现“循环”,必须把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到良性循环状态。这方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应该发挥各级政府与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攻坚。

(六)制订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立法和政策,加强矿产资源行政管理

矿业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立法和政策支撑其发展。不仅要有一套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矿产开发利用行为,使发展循环经济有法可依,还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鼓励、促进和引导矿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提高监管执法人员的素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理顺省市县各级政府之间和政府部门之间在矿产资源管理中的权属关系,做到权责明确,保证地质矿产部门能够真正按照国家所赋予的职责对其所辖区域的矿产资源做到依法管理和保护,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当前要尽快完善涉及国土资源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种单项资源和环境保护法,修改、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强化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另外,矿产资源循环经济的建设还牵涉到许多政策的建设与完善,如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支持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财政、税收、投资、技术的政策体系等。

各地矿山企业要实现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依靠技术创新和理论突破,有效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采用新的工艺技术、新型设备,加强对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给我1000分我也不干~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如何发展论文

摘要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方式,是建立在原有的畜牧业基础上,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阐述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进而从标准化机制、专业人员培养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强化措施,旨在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种养结合;农业经济;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的可行性方式。麒麟区畜牧业以农户分散养殖和规模养殖为主,这两种模式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转变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畜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成为畜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养殖区域划定和人畜分居政策的实施正是种养结合模式发展的契机。基于此,根据种养结合的方式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升畜牧业的出栏量,增加畜牧业的总产值,而且能够减少畜牧业的污染,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而通过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产出的肉类也更为优质,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为畜牧业创造了较为规范化的生产标准,推动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

创新农业经济,为农民创收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共同发展,畜牧业可以为农业提供绿色肥料,减少了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的污染,有效地节约农业生产成本,而农业种植可以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

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排放大量的污水,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而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大大减少污水的排放量,通过种养结合能够实现畜牧业零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循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防止农业种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土壤板结现象,改善农业种植环境,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为农业生态化奠定了基础。

2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标准化机制的缺失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虽然推动了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但现阶段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标准化机制,规范化机制的缺失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作用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在机制方面较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缺乏健全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流程设置、全面细致准确的档案记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严格操作等。

专业化人员培养发展力度小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知识、经验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投入,但从总体而言,对专业化人员培养发展的力度较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缺乏专业政策培训机制。多数人员并非专业人士,而多为经验丰富者,在操作方面往往存在不规范性,缺乏专业培训。2)专业化队伍构建力度小。我国畜牧养殖多以家庭为单位,对专业化人才构建的意识较差,导致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进而限制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

企业带动性不足,产品品质质量不高

现阶段,我国畜牧养殖的规模化仍未形成,现有企业的带动性不强,仅有的几家龙头企业,自身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发展仍规范度不高,无法在标准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导致产品品质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畜牧业服务质量普遍偏低,不利于农村产业发展。

3强化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

建立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机制

依据国家标准规范化管理,建立养殖档案,如实登记疫苗、兽药等生产资料投入的时间、次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情况,实现安全生产,提升畜禽产品的质量与品质。建立畜禽产品的备案制度以及管理机制。

教育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实现生态化发展

建立专业化政策培训机制,实现相关专业人士的再教育与培训,通过专业部门评价养殖场卫生和防疫工作,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实现卫生主体工程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有机融合机制,通过沼气池的.发酵减轻禽畜粪便对农作物的损害,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的虫卵,将禽畜粪便处理为符合有机肥料使用标准的绿色农家肥,通过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搭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机制,发展生态化农业经济,保障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发展龙头企业,提升产品品质质量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借助龙头企业的专业化高标准畜禽养殖队伍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推动区域范围内畜牧业的整体提升。基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畜牧业的有机发展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实现多渠道共赢式发展,通过完善的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建立促进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4结语

种植业与畜牧业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式,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视畜牧业的污染问题,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缓解畜牧业的污染问题,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主要方式的总结归纳,提出应该通过建立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机制、教育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实现生态化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等方法强化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秦永平.以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的发展方式[J].北京农业,2015(15):341.

[2]王建军.围绕生猪产业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A].畜禽养殖生态园建设及其他(论文集)[C].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委会,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8:4.

[3]中共四川双流县委.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J].四川畜牧兽医,2008(4):12-14.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 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也被称为经济(或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即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自然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如何发展论文

摘要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方式,是建立在原有的畜牧业基础上,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阐述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进而从标准化机制、专业人员培养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强化措施,旨在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 :种养结合;农业经济;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的可行性方式。麒麟区畜牧业以农户分散养殖和规模养殖为主,这两种模式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转变畜牧业发展模式、实现畜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成为畜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养殖区域划定和人畜分居政策的实施正是种养结合模式发展的契机。基于此,根据种养结合的方式探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升畜牧业的出栏量,增加畜牧业的总产值,而且能够减少畜牧业的污染,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而通过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产出的肉类也更为优质,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为畜牧业创造了较为规范化的生产标准,推动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

创新农业经济,为农民创收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共同发展,畜牧业可以为农业提供绿色肥料,减少了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的污染,有效地节约农业生产成本,而农业种植可以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

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排放大量的污水,严重影响生态环境,而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大大减少污水的排放量,通过种养结合能够实现畜牧业零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循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防止农业种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土壤板结现象,改善农业种植环境,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为农业生态化奠定了基础。

2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标准化机制的缺失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虽然推动了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但现阶段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缺乏标准化机制,规范化机制的缺失影响农业循环经济的作用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在机制方面较西方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缺乏健全完善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流程设置、全面细致准确的档案记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严格操作等。

专业化人员培养发展力度小

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知识、经验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投入,但从总体而言,对专业化人员培养发展的力度较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缺乏专业政策培训机制。多数人员并非专业人士,而多为经验丰富者,在操作方面往往存在不规范性,缺乏专业培训。2)专业化队伍构建力度小。我国畜牧养殖多以家庭为单位,对专业化人才构建的意识较差,导致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进而限制了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升。

企业带动性不足,产品品质质量不高

现阶段,我国畜牧养殖的规模化仍未形成,现有企业的带动性不强,仅有的几家龙头企业,自身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发展仍规范度不高,无法在标准化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导致产品品质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畜牧业服务质量普遍偏低,不利于农村产业发展。

3强化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

建立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机制

依据国家标准规范化管理,建立养殖档案,如实登记疫苗、兽药等生产资料投入的时间、次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情况,实现安全生产,提升畜禽产品的质量与品质。建立畜禽产品的备案制度以及管理机制。

教育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实现生态化发展

建立专业化政策培训机制,实现相关专业人士的再教育与培训,通过专业部门评价养殖场卫生和防疫工作,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实现卫生主体工程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有机融合机制,通过沼气池的.发酵减轻禽畜粪便对农作物的损害,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的虫卵,将禽畜粪便处理为符合有机肥料使用标准的绿色农家肥,通过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搭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机制,发展生态化农业经济,保障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发展龙头企业,提升产品品质质量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借助龙头企业的专业化高标准畜禽养殖队伍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推动区域范围内畜牧业的整体提升。基于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和方式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畜牧业的有机发展水平,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实现多渠道共赢式发展,通过完善的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建立促进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4结语

种植业与畜牧业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式,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视畜牧业的污染问题,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缓解畜牧业的污染问题,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主要方式的总结归纳,提出应该通过建立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机制、教育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实现生态化发展、发展龙头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等方法强化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秦永平.以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的发展方式[J].北京农业,2015(15):341.

[2]王建军.围绕生猪产业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A].畜禽养殖生态园建设及其他(论文集)[C].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委会,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8:4.

[3]中共四川双流县委.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J].四川畜牧兽医,2008(4):12-14.

已有的研究表明,海峡两岸间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科技水平、资本实力、劳动力资源以及市场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是语言相通、地理相近等天然优势,因而农业资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十分明显,农业发展与农产品贸易等具有一定的互补优势与合作潜力[1-2]。诚如《两岸经贸论坛共同建议》所指出的:“两岸农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岸应结合双方的农业优势,强化研发、技术管理及行销的能力,互惠双赢,扩大两岸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①。本文拟就海峡两岸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进行简要分析、对比,得出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岸合作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期促进两岸农业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一、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人与自然是一对永恒的矛盾。随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掠夺式资源开发等,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通过对以往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永续发展战略已逐步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与潮流。值得关注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德、日、美等国家首先提出并加以实践的新型经济发展范式——循环经济[3-4],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永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大陆,“循环经济”也正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概念,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并从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大陆已在辽宁、贵阳、广西贵港、广东南海、内蒙古包头、新疆石河子、湖南长沙等地区进行试点。但从总的来看,即使是在工业体系,循环经济也刚刚起步,在属于薄弱环节的农业更是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在农业上难以取得进展,恰恰相反,农业同样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何况与一般循环经济相比,由于农业自身及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还具有许多先天的优势!受循环经济思想与方法的启发,在多年卓有成效的中国生态农业等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加以引导和拉动,才能协调好现代农业各系统和层次以及农业生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最终全面实现生态品质、生物产量以及经济收入三者间的良性循环。于是,人们试图通过模拟和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进而逐步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型农业,以使农业系统能够更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5]。从总的来看,在我国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及农业循环经济的当属吴天马(2002)的《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5],最早出现“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一词的,当属陈德敏与王文献(2002)共同撰写的《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文[6]。然而,2003年全国上下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还相当少;直到2004年,才有一些文献对此进行探讨;刚刚过去的2005年,各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理论研究,则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二、大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关于发展模式尽管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提出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我国其实早就有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不少案例也已总结出来(解振华②,2003)。从现实看,一些地方丰富多彩的农业循环经济实践已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涌现出了诸如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广西贵糖、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上海崇明的前卫村模式以及辽宁省“四位一体”日光大棚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先进典型。其中,辽宁省农民首创的以生物技术为主体、以沼气为纽带“四位一体”日光大棚能源生态工程,实质上就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农业现代化新路线的体现。此外,福建圣农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主抓肉鸡主业链、生物工程副业链和有机肥副业链“一主两副”产业链③,近年来也走出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型农业发展之路;江苏省宿迁市则根据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优势与影响因素,也逐步开发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7个模式:“生态家园”循环模式、食用菌生物链循环模式、有机农业开发模式、设施农业生态模式、立体种养循环模式、农林牧渔结合型循环模式和花卉苗木生态农业模式(高良敏等,2004)。与此同时,刘慧娥等(2005)提出了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绿色、清洁生产等一系列农业高新技术,构建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低消耗-无污染-高产出-再利用-佳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刘志(2005)、王鲁明等(2005)分别根据陕西及山东青岛的实际,归纳、总结了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典型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黑龙江及另外一些民族地区也发展出了一些典型的模式(陈青,2005;李玉明,2005;袁久和,2005)。李书民等(2005)则探讨了以畜牧业为核心,实现农作物秸秆三段循环利用与畜禽粪污两段利用的主要技术路线;汪怀建(2005)探讨了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农业生态工程模式;王奎旗等(2005)提出了我国水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社会大循环”、“企业间循环”、“企业内循环”三个可供选择的基本模式,等等。但以上述各种模式并不代表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全部,各地在研究、设计具体发展模式时,还应从当地实际出发,既可以采用一种模式,也可以多种模式并用。而且不论实行什么模式,都必须严格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经济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之中。限于篇幅和现实条件,我们无法就各地蓬勃发展的循环型农业进行系统分析、归类,但黄贤金等(2004)曾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发展循环型农业大体可以采用的模式:区域循环模式、能源综合利用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以及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并认为上述每一类型模式又包含有一些具体的实践形式,如:生态养殖模式,就包括基于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稻田生态养殖模式、高效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模式等[7]。(二)关于发展方向对于如何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吴天马较早提出了两种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路径):一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二是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认为前者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而后者则为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5]。陈德敏等也认为,要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以至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必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并以我国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我国的循环型农业[6]。2005年10月,在《经济日报》举办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针对我国农产品各种污染过于严重,出口越来越困难的现实,认为生态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而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农业应该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④。对此,季昆森(2005)也撰文指出:一般认为,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生态农业;实际上,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运用有更广阔的领域,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则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运用,可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三)关于发展策略与德国等先行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总的来看,源于对传统农业环境后果的反思以及受循环经济思想的启发而提出的“中国循环型农业”,目前甚至还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定义,全国上下就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理解性或者概念性的初始发展阶段,尤其是对于物质循环和价值增殖等揭示农业循环经济最本质内容的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更是难得一见,仍有许许多多的理论、技术、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具体来说,一是迫切需要对循环型农业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科学解释,真正理解和把握农业循环经济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方向;二是鉴于各地丰富多彩的实践已在某种程度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对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如:立体农业,农业生产物质循环利用(规模化养猪业等),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模式(休闲观光农业),农业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联接模式(新型农业产业化),以及生物能的开发利用(循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等,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进行物质代谢分析及经济效益核算等,重点突出案例中的循环过程和效益评价及生态性三个方面),努力做到既总结经验(与理论研究相呼应),又努力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也是非常迫切和有益的;三是在全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的循环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循环型农业进行全方位探索和多视角的科学研究,逐步建立一个适合当地特点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规划,也是学术界需要大力研究的现实课题;四是人们还应从各地资源及环境等禀赋以及当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有关国家或国内先进地区(包括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一般经验与教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战略与制度 (政策)创新进行研究,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三、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协同发展之探讨(一)台湾循环型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尽管台湾岛内鲜有诸如“循环型农业”等提法,但台湾省在永续农业的发展、研发与发展策略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已注意到,台湾地区是世界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台湾地区因经济快速成长,以致工业、农业污染严重,人民健康与生活环境也日益受到威胁。一方面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对饮食安全等越来越重视,绿色(有机)蔬果产品广受消费者的青睐;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已对环境造成危害及长远的不良后果,并逐渐地恶化、蔓延,正在对自身居住环境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因而,面对循环经济时代的到来,两岸人民都应该从更高层次上重新探索人类到底应该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怎样消费、怎样生活……如:养猪业一直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畜牧业,其产值多年来高居台湾单项农产品之首,但如何减少养猪业产生的废水污染却是直接影响并决定该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据报道,2004年台湾地区废污水BOD的日产生量为4223吨,其中673吨为畜牧废水,为有效控制养猪废水污染,环保部门依据“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具体的“放流水标准”,为达到上述管制标准,1990年来他们开始辅导业者设置废水处理设备。目前,台湾养猪场主要采用包括固液分离、厌气处理和好气处理三个阶段的“三段式废水处理系统”。但从总的来看,养猪业仍面临着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处境,还须进一步改善其技术效率(萧景楷等,2006)。又以岛内香菇生产废弃物(废渣)处理问题为例。2004年台湾地区的香菇总产量为4866吨,其中袋栽香菇4714吨,约占总产量的97%。除了木屑等残渣外,袋栽香菇还产生了大量的塑料废弃物。显然,面对如此大量的废弃物,各乡镇垃圾处理场已无法代为处理,而且如此大量的废弃物也不是传统之掩埋与焚烧方法等所能解决的问题。为此,有学者提出通过立法与民间协助,进行“源头减量”与“资源回收与再生”,以降低废弃物清理成本及避免废弃物清理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更进一步地,他们提出了基于经济诱因机制的“课税”与“补贴”的“两政策工具”,等等(魏乾城等,2006)。再以国人比较熟悉的茶叶为例,台湾地区半发酵茶的制造技术堪称世界翘楚,其品种、栽培技术、花园设施等方面均领先于大陆;而且台湾省自1987年开始引进有机农业的理念,自1995年试作,至1998年已有35户共22公顷投入有机茶生产行列,而且有机茶生产规模仍在不断成长当中……诚如台湾有机农业发展协会执行秘书陈琦俊所言:人类唯有再度回到“与大自然共生”的原点,来取得安全的食粮,才是环境和人类永续生存之道。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一切恰恰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祖国大陆所需要进一步面对和妥善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均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而且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循环型农业和永续农业的发展,其发展前景看好。(二)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协同发展的策略选择为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结合当前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建议尽快研究、建立起两岸循环型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制度性安排。一是要充分利用两岸现有科技合作政策和人员往来的渠道,积极开展两岸循环型农业研究人员的互访讲学、互聘客座研究人员、交换培养研究生等,通过人员的交流带动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二是要通过两岸科技交流机构的协商讨论,每年轮流在两地举办1次以上综合性的循环型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研讨会,为两岸循环型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的新平台。从总的来看,福建省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建议由闽台科技交流协会牵头组织、发动两岸有关科研、教学单位从事循环型农业研究与实践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率先举办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理论与实践发展学术研讨会;三是要深入研究、探讨两岸循环型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具体项目与方式方法。审视近年两岸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目前尚无循环型农业方面的项目。从两岸农业资源与科技和市场整合的现实需要出发,可以考虑共选项目、共同研发、分别出资、成果共享等的具体方法与途径。而且我们建议,作为全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在漳州、泉州等传统对台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内,增设闽台(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示范区;四是要以本次两岸经贸论坛为契机,抓紧抓好新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创造便利条件,欢迎台湾农民、农业企业到大陆投资、兴业,积极寻求与台湾循环型农业专家与投资者们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可以肯定,通过上述努力与制度安排,必将有力促进两岸同行专家与实践探索者们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从大陆及台湾地区循环型农业的提出与内涵、发展的历程与成效、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发展的模式与方向、发展的策略与目标,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潜力等方面,深入分析、比较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发展现况与前景,得出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以及两岸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研究、探讨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的目标、模式、途径及其配套措施等,进而提出框架性的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发展的策略及目标,以期促进海峡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四、结束语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中逐渐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具体实践模式,农业循环经济也已在全球悄然兴起,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首先简述了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内涵,着重探讨了大陆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初步分析、比较了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异同及两岸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以上分析与讨论中可以看出,两岸在循环型农业发展、研发与管理过程中,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又呈现出了互补的态势;通过两岸交流与合作,既可以充分了解台湾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发展和永续农业的运行轨迹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了解台湾地区有关永续农业的一系列发展模式与经验教训;通过两岸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还可以提出一些可相互借鉴的发展模式与对策措施,以及两岸循环型农业合作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其配套措施等,达到既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化与共享,促进两岸循环型农业的协同发展,又可为海峡两岸共同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挑战开创出新的契机。注释:①刚刚结束的两岸经贸论坛,就如何加强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问题”又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肯定。本次论坛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研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与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共同承办,时间: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地点:北京。②解振华.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 光明日报,2003年11月3日.③①肉鸡主业链,即以种鸡饲养、鸡苗孵化、饲料加工、肉鸡饲养、肉鸡加工、深加工为主的肉鸡主业链;②生物工程副业链,即以鸡下脚料,如用鸡羽毛开发多肽氨基酸、鸡肠子提取胰蛋白酶等开发利用为主的生物工程副业链;③有机肥副业链,即以鸡粪加工成生物有机肥,带动有机种植业,实现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④韩超. 循环经济与农业实践——经济日报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2005年9月24日至25日)侧记. 经济日报网站,2005-10-10.【参考文献】[1]彭作奎. 加入WTO后两岸农业发展的互补性与合作前景[A]. 见:加入WTO的两岸农业:投资、贸易与合作[C].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2-31.[2]邓启明,李建华,黄献光. 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2005(12):34-37.[3]冯之浚主编. 循环经济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欧明豪,宣亚南,郭忠兴,等. 循环型农业若干问题探讨——以江苏省为例[A]. 见:黄祖辉,杨列勋,陈随军主编.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C].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50-459.[5]吴天马. 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环境导报,2002(4):4-6.[6]陈德敏,王文献. 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 经济师,2002(11):8-9.[7]黄贤金主编. 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给我1000分我也不干~

循环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优势,指出循环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溯源循环经济有这样两个比较流行的版本:一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和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1990)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二是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若不合理开发资源,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一、循环经济内涵和原则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1.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人均资源少,重要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人口严重超载、新生人口的增加以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加大。一些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进一步下降,几种重要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对进口的依赖性将逐步提高。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矿产品第二大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资源使用效率低,环境污染明显,降低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质量。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约为,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年,相差约10个百分点。因为产品的生命周期短,且使用后只有少量经过无害化处理,产生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用综合性指标看待发展问题,重视污染预防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主张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这种模式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将拥有物质财富等同于拥有幸福,形成了物质幸福观。以这种低品位的幸福观为指导,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并未带来人类真正的幸福。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意味着物质幸福观明显不适应时代要求,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要求人类实现由物质幸福观向环境幸福观的转变。为此,必须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提高人类自然生态环境道德意识,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变成人们的实际行动。3.循环经济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与传统线性经济相比较的优点正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循环经济要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这从长远的战略发展来看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统一的。循环经济不仅是一个战略,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它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实施方法。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拥有良好的基础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节约资源、治理污染的目的。200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确定了钢铁等7个重点行业的42家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4个重点领域的17家单位,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地区和农业示范区等13个产业园区,资源型和资源匮乏型城市涉及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10个省市,作为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5.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持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过去几十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原因之一是祖先留下的优质资源总量能够维持这样的增长。但我国当前单位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量过大的现象还很严重,有的地方甚至明显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优质生态和环境总量的保有量急剧下降。如不尽快走循环经济道路,则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必然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之争。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再次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面,他们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在进一步提高,努力保持和增加自己的优质资源、生态和环境总量。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1.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我国广泛实行补贴制度,其价格仅体现了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而没有考虑资源使用而带来的外部性成本和收益;资源使用后的废弃物再回收利用就缺乏动力,因为那样不如购买新开采的资源划算,也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用效率低下、大量的环境污染和采用末端治理方法治理这些环境污染的高昂代价。对此,应该逐步取消补贴制度,利用经济手段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和经济学价值。若共有资源向每个使用者开放,没有计划的使用,就会导致早用、误用和过度利用资源,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对共有财产使用者课税。所以,根据我国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现状和特点,只有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才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使全社会建立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2.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是建设循环经济的手段建设循环经济是非常复杂的,单纯依靠政府干预显然效率是低下的,运用市场机制比使用强制手段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透明度和更少的管理成本。但通过完全自由市场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假定条件是交易双方对直接影响和外部影响完全了解,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仅仅依靠市场机制会发生“市场失灵”,适当的政府干预会消除或缓和“市场失灵”。因此,建设循环经济必须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3.发展循环经济要在不同层次采取相应对策循环经济的实施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在不同层次根据相应特点,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手段采取相应对策。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循环经济在企业内部的具体化。企业之间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在企业群落层次的具体实现,建设生态产业园必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全社会范围内国家应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循环经济促进法》将于2009年1月实施,健全循环经济的管理体系和价格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应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使市场成为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主体,并通过间接和直接手段建立完全价格体系。对无法在开采和利用的源头实行完全价格的资源,通过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对其产品或产生的废弃物,使用征收环境税、可归还的保证金制度等经济手段间接形成资源的完全价格。可利用税赋转移和补贴转移手段,即保持税收和补贴的总体水平,仅调整税收和补贴的结构,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参考文献:[1]丁栋虹贾砚林丁梅芳:共有财产资源产权结构的特点与利用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5):477~480[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65[3]罗杰·珀曼: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63[4]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7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