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国外生态住宅创新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08:38:47

国外生态住宅创新研究现状论文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生态建筑是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生态建筑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生态建筑已成为全世界各地区建筑设计师们所共同注目的热点话题。 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生态建筑,即是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自然、社会等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生态建筑在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强调了室内的局部微气候条件以及生物调节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人—自然—建筑”和谐的舒适空间。从生态建筑的概念来看,该类建筑至少具有自然特性、高品质以及可持续环保特性。生态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居住空间的结合,通过技术或者巧妙的构思在建筑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子,美化室内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居住的品质,并且能在较大程度上节约能源资源,达到可持续环保的目的。 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建筑方面的发展要领先于我国,例如德国,政府对环保事业的积极热情的推动使生态建筑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地热等清洁资源以及可再生生态资源、现代节能技术等均在生态建筑中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生态建筑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反观国内,虽然生态建筑这个词语早已广为熟知,但是真正熟知其概念内涵的人较少,真正做到节能低耗的案例少之又少,因此生态建筑未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国内生态建筑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技术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功能,成本较高。生态建筑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其中所包含的技术也分为多个层次,高技术生态建筑强调用现代高新技术和高品质结构、材料来实现建筑结构功能的完整舒适性,但是往往有些技术设备的实现本身具有较大的经济代价,使得建筑的建造成本大大增加。另外,有些技术设备的应用可能降低建筑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污染等,但是在发展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制作完成这些技术设备的过程有可能会产生高污染,存在污染转移的表象,例如,在太阳能技术最初发展阶段,生产该材料的过程却会产生高污染,因此必须将前期代价与后期效益进行综合考量。生态建筑的发展也是,在其发展应用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生态”这一核心,不管是从生态环境还是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2.符合国情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但是却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对生态建筑的内涵也尚未形成统一可行的意见。另外,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案例,国内许多研究是以发达国家的研究为基础的,未能充分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此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前不管是在自然条件还是习俗文化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生态建筑作为综合考量“人与自然”的复杂体系,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3.缺乏实践案例。虽然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以及西南云南地区干栏式建筑均融入了自然生态的思想,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这些属于比较原始的初级阶段,而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在我国则起步相对较晚,且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足,因此生态建筑的发展应用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内的生态建筑实践案例较少,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有为数不多的实践案例。 1.完善生态建筑评估体系目前,人们的生态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许多开发商也趁机打着“生态”的旗号,来扩大自身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多数情况下,是对“生态建筑”这一概念的滥用,因此,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应该采用严格的评估标准,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估体系,以为生态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具体可事实的技术依据。2.制定鼓励引导性政策德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例如鼓励资金投入生态住宅的建造,对生态建筑项目实行低息贷款等等。近年来,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蓬勃,建筑也随之发展迅速,但是国内大多数建筑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推行生态建筑,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政府层面,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生态建筑的鼓励引导政策显得尤为重要。3.推动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态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应用,但是由于技术发展不完善,许多技术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建筑的发展,因此,不管是从政府还是从学术角度,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实现生态建筑发展的有力保障。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国内的趋势百度就行,国外的别墅设计越来越接近人性化设计,交互设计,更多的把感受放在设计中,别墅的室内建筑、景观是别墅个性发展的趋势。设计别墅也是设计人的生活方式。希望这个答案你能满意

豪宅回归理性▇中国的豪宅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也日趋理性,目前的别墅豪宅不光拥有天文数字的价格和华丽的外表,也更看重内在的品质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豪宅的实用性得到提高,其设计理念、建筑材料等诸多方面都更具前瞻性,更能引领别墅行业的发展趋势。稀缺景观是最重要卖点▇购买别墅的客户最看重对稀缺资源的占有,由过去从地段、交通、产品、外观、资源、使用功能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转变到今天对天然景观考虑的较多,其中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成为别墅的最大卖点。经济型别墅占据主流▇经济型别墅占据主流代表一类需要初次感受别墅生活的人群,其受众面最大,基数增长也最快。中产阶层队伍的壮大和收入的提高,为经济型别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高新科技应用更广泛▇很多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在别墅这一住宅的最高形态上得到应用,将高科技应用到别墅设计当中,可以使别墅的设计更加的节能,生态,环保。例如木制别墅。▌别墅客户中的大部分还是着重服务,设计只是一方面,如果一个公司全部都解决了,包括配饰、买东西,例如把钥匙交到手里,过三个月,一切都好了,这才是大部分客户想要的。这才是最完整最纯粹的别墅设计现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从长远考虑,设计要达到无处不在,包括地毯的花纹、主人的居家服,甚至是喝汤用的勺子都由一位设计师设计完成,这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别墅设计,是别墅设计的发展趋势。▌别墅设计的研究是一套整体的方案课题,对于设计师来讲,会涉及到很多领域的应用。不单在对别墅室内外的外观设计之外,还涉及到对房屋结构、布局的把握;对别墅水暖、电器及材质的把握;对别墅外环境的把握;对于植被树种的了解与安放;甚至涉及到人体工程学、心理学、风水学等等的把握。▌当然,一切的设计还都必须兼顾业主的喜好。因此,小编认为对别墅设计的研究的意义在于它直接影响着一个设计师对未来家居设计脉搏的把握,同时也可以缩小我国在别墅设计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国外生态研究现状论文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复合体,在这里有限的篇幅中很难把它们完全理清楚。它主要分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中还有另外一些较为突出的方面,如能源和资源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以下仅就海洋污染问题作一介绍。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生态文明素养的论文提纲

导语: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下面我整理了生态文明素养的论文提纲,欢迎参考借鉴!

题目: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点

2.不足之处

一、生态文明基本理论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一)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的内涵

2.生态文明的`内容

3.生态文明的特征

(二)生态文明素养

1.素养

2.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

(三)生态文明素养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1.当代大学教育的时代要求

2.生态文明建设的当然之责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

4.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

1.问卷设计与调查

2.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现状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体意识淡薄

2.基础知识缺乏

3.行为习惯失范

4.教育力度不足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历史原因

2.认识方面的原因

3.教育方面的原因

4.学生自身原因

三、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基本原则与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多样性原则

3.生活化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普及性原则

(二)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1.发挥政府领航主导作用,宣示明确社会导向

2.强化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履行育人时代使命

3.营造生态文明整体氛围,培育良好社会环境

4.加强生态文明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生态觉悟

结论

参考文献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教育 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融入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从教素质的发展过程,其过程侧重自主性、持续性、动态性。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培养模式倾向教育理论的灌输,往往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因此突破教师发展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的局限,构建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成为现实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教师专业发展;制约因素

教育生态学最早于20世纪60—70年代由美国劳伦斯•克雷明在其著名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主要指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教育领域的种种现象和成因,探讨教育构成要素,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是一门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我国教育学者范国睿认为教育生态学的目的是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用系统观、整体观、平衡观来看问题,而高教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兼具整体关联和动态持续的研究课题,与教育生态观彼此契合。教育生态观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可透过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阻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知识结构单一, 教学 方法 陈旧

为满足如何教的需求,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仅应该包括所从事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而现实是部分高校教师仅仅具备自己专科领域的单一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严重匮乏。职前培训也只能帮助教师掌握其皮毛,难以全面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无法做到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融合。另外,培训教材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难以做到应用最先进的教学理论去灵活指导教学实践,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在职后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过分强调科研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导致教师并不注重教育理论技能的探索,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教师生态主体长时间占据课堂的统治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讲解和考试内容的灌输,忽视学生生态主体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平衡。

(二)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泊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就是其专业发展意识,然而,一些高校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主要体现在科研意识缺乏, 反思 能力不足和专业情意枯竭。科研意识缺乏表现在部分教师对科研重视不足,无法正确把握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投入不足;或是受到功利化倾向的引导,为实现晋升评职的短期利益,不惜花钱制造学术垃圾。导致学术研究有数量无质量,学术乱象导致的学术腐败广为诟病。反思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反思形式单一,集中在课后反思;反思过程流于形式,基于行政化的命令要求将反思过程机械化,缺少对课堂教学真实问题的认真思索;反思方式封闭化,很多高校教师孤军作战,相互排斥和隔离。教师专业情意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倾向,情意越高,越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目前高校教师专业情意枯竭主要体现在:一,职业倦怠感强。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工资收入水平低,发展前景迷失,很多高校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休眠期,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事业进取心。二,职业伦理道德感差。少数教师缺少敬业爱岗精神,对于教学敷衍了事,个别的受功利主义刺激,学术上伪造数据,败坏了学术风气。

(三)师资引进和聘任制度的阻隔

导致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失衡的外部因素是制度阻隔。高校引进教师后普遍推行名义上的聘任制,实则是“终身制”,除非教师主动退出,否则被动淘汰的几率很低。尽管有些高校仿制“非升即走”制,尝试推行“有限聘期”和“有限次晋升”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或中途腰斩,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而固若金汤的“终身制”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教师不完善的流动机制。教师流动性呈现两种趋势:一是高校教师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向上流动,导致优秀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造成高校教师资源分布不平衡。二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的校际互访呈现下降趋势。长期不更换工作环境,调整工作内容,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和工作激情,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和教师创造力的枯萎。(四)教师评价管理体系失衡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管理失衡,表现在评价体系的内在冲突:一是评价理念偏差,主要表现在工具性价值和人本主义关怀的冲突。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视教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的工具,以严格的 规章制度 来控制和管理教师的行为,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好坏,漠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忽略教师也是一个有情感、有尊严、有个性的自然人,扼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二是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表现在量化和质化的冲突。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往往过分依赖量化指标:教学工作过分依赖数量化,简单考虑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的更新,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的主动性、创造性等隐性因素,削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科研工作过分依赖量化标准直接导致教师“重量轻质”,一味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教师、评判教师科研效果,忽视论文的级别,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变相地助长了学术功利化的不正之风。三是评价方式单一。高校教师评价管理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考核评估方式,根据聘任合同的责任细节对教师进行业绩评定,行政化色彩浓厚。而教师对于评价过程的公开性无法质疑,无法全面把握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在,无法明确长远发展的方向。这样一种完全“他评”的考核方式,剥夺了教师的知情权,助长了教师对于评价考核体系的排斥心理。教师评价管理体系的失衡令大部分高校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动力,造成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局。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更新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生态学强调整体观和开放观。整个教学活动被视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生态主体、生态客体、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任何一个联系的割裂开都会影响教学的整体价值。因此,高校管理层及高校教师需要用动态、平衡和关联的理念去看待教学活动。将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平衡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就需要高校教师充分考虑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针对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弊端,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实践主动整合人文社科知识、专业专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职前教育要注重课堂实践的重要性,职后教育要注重教育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开放、平衡的原则,积极更新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自主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参与性、能动性和体验性,努力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生态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 文化 氛围,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彰显课堂整体性的同时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二)建立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

针对高校教师自我发展专业意识淡泊,科研动力不强、反思意识不足和专业情意枯竭等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式就是组成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教育生态学认为,生态个体不能脱离系统而单独存在,个体间的竞争和协作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系统又反过来推动单个教师生态主体的成长。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并不是个体价值的简单叠加,而是大于个体价值之和,这符合生态论中共生的思想。而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在学校组织或是教师自发的情况下,通过对话、合作、协商、反思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共同分享信息和资源,以开放、平等、合作、互信的方式来促进个体教师专业化成长为目标所建立的一个学习组织。教师共同体打破了教师间的生态地域的限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共同愿景,通过合作对话的方式增加交流,挖掘群体的共同资源,在讨论分享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科研上共同分享科研最新动态,打破教师间的“花盆效应”,使教师围绕所研究的课题共同探索,唤醒教师学科专业自觉性,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三)教师聘任打破终身制,引进竞争淘汰机制

一,打破教师聘任终身制的壁垒,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鉴于我国高校教师助教、讲师人员数量最为庞大,可以首先实施对助教、讲师推行非终身制,给予他们相对长时间的任期考察,并借此机制来遴选青年优秀教师人才。二,引进“有进有出”的竞争淘汰机制,促进教师的合理分流,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平衡。具体就是引进竞争机制,如公开招聘制、末位淘汰制、非升即降制等。在淘汰竞争机制的引导下,形成一种竞争、合作、互助互利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念的指引下,激发高教教师的生存发展能力。正如殷世东所言,“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生态竞争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最直接动因和最有效工具。”淘汰竞争机制能够极大地增强高校教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学术科研生产力,有效地促进教师在优胜劣汰中实现互生互利,实现高校教育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多维评价体系

教育生态系统中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生态因子就是学校管理因子,将这些管理因子调试到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耐受范围内,这些因子就由限制因子变成促进因子。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完善高校教师评价管理因子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建立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和差异的评价理念。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教师实现个人专业发展,而不是把教师培养成可操控的工具。学校组织管理部门所实行奖励、惩处手段虽然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却是一种外部激励手段,无法促进教师长期的个人专业发展。因此构建教师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的个体情感,尊严和生命价值,推行教师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内部激励手段。另外,针对不同高校定位不同,学科、专业类型不同的特点,摒弃一刀切的统一评价模式,尽可能制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多元教师评价职称体系,尊重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帮助教师制定符合他们个性化需要的长期发展规划,突出其个体专业发展的层次性。

第二,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应注重量化和质化的结合,对于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清楚,如教师工作量。对于科研成果不仅要结合课题或论文的级别进行量化打分,更应该注重科研或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影响因子,在考核量的同时更注重质的提高。

第三,采用多维评价方式,推行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动态评价方式。强调多层次、多角度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教师专业发展获取全面信息提供保证。同时也更增加了评价体系的真实性、公开性和科学性。教师自评处于核心地位也凸显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最清楚教学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改进,体现了教师作为生态主体的参与主动性,帮助教师通过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从而达到自我的突破。高校教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突破制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造成目前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采取合理有效的 措施 使教师专业发展处于良好的生态平衡,才能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提供现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

[3]朱旭东,陈兰枝.构建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J].教师教育论坛,2014,(2).

[4]殷世东.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阻隔与运作[J].教师教育研究,2014,(5).

《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发展 》

摘要:生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 对恢复生态学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一些常用的术语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理论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加、工业产业化急剧发展,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人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使很多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类的活动和生态环境,使人类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实现对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词,主要针对生态问题产生,致力于恢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由于这个领域涉及的学科很多,因此也叫做综合生态学。简单来讲,恢复生态学是一门有关于生态的修复的学科,指的是通过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不断对那些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使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出相应的生态功能,而且能够使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科学。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关键就是恢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这种恢复可以分为广义上的恢复和狭义上的恢复,狭义来讲,就是一种将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工作,广义的恢复是人类社会需求意义上,要依据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对于一些被损坏的自然系统进行重建。由此可见,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优化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相对应的是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出现退化、生态自然的关系出现紊乱。所以这个恢复的过程就是要将自然还原到一个协调的关系上。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能做到将被破坏的环境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尽量恢复和还原,使生态自然系统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态功能。生态恢复是在生态环境受损之后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通过各种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演变的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重建的过程。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人类开始对恢复生态学进行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只是恢复中的第1步,一个生态系统想要保持整体性和稳定性,就需要进行全局思考。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欧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国家都开始注意自己国家内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有一些研究,利用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整治,从20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加强生态修复,比如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对水体以及热带雨林的恢复,日本加强对一些退化植被的恢复。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召开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就生态系统受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同期还出版相应的书籍,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1984年又召开恢复生态学研讨会,对恢复生态学理论以及实践的统一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恢复生态学在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生态恢复的首要功能是完成生态环境的恢复,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原来的平衡,其次,也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分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1985年,美国成立“恢复地球”组织,使生态恢复工作实现组织化和系统化。199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会议强调恢复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地位,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但是每个地区的侧重点不相同,比如欧洲更倾向于对矿地的恢复,北美更倾向于对水体以及林地进行恢复,我国更强调农业资源综合利用。

国内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损坏也十分严重,加强生态恢复学的研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因此开始生态恢复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时间。比较典型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在过大牧压下退化后封育恢复退化的过程,这个研究从退化的草原群落的基本特征、恢复的动力等为基础建立退化的数学模型,并且借助该模型对草原恢复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使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我国西南部,也有学者对贵州省茂兰喀斯特退化群落进行恢复,从退化的生态环境着手,对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态恢复学的理论,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包维楷等对眠江上游大沟流域人为干扰体类型、干扰强度、频度、时空格局等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及物种的组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对土壤结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提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力,对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地域十分广阔,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比较多,而且也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探讨、矿山废弃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沙漠植被的恢复工作进行探讨等,使我国的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系统都得到有效的恢复,而且在恢复工作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还出现很多研究文献,这对后代的生态恢复以及生态保护都有很大帮助。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对于受损比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加强人为修复是一个重要途径,对此,我国也积极加强各种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人为的生态工程可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尤其被极度破坏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利用人工修复技术。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是维持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恢复生态学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个研究领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国内外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多,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蒲扬.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2高彦华,汪宏清,刘琪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3(13)

3黄传响,亢新刚,崔秋华.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9(5)

有关生态学论文范文推荐:

1. 浅谈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2. 有关生态环境论文范文

3. 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4.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5. 生态旅游论文范文

6.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我帮你,这个非常简单 论文题目:绿色营销对策研究文献综述绿色营销的发展与研究己成为90年代以来现代营销学理论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21世纪市场营销的主流。从对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来看,目前国内外对绿色营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营销概念、绿色营销市场的细分、绿色产品的定价策略、绿色促销、绿色消费行为、绿色营销策略组合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统的主流市场营销理论就一直遭受着来自其它理论领域,包括非主流市场营销理论的批评。例如,营销战略导致的对自然环境的任意开采;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关系太少而生产出了太多的对健康和环境有害的产品;通过广告刺激、产品的差异化以及人为地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等等。在这种形势下,营销学界也围绕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影响广泛的营销概念,其中,绿色营销最具代表性。在营销理论中,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绿色营销理论的发展。绿色营销所强调和探讨的是企业应该以及如何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环境友好产品的需求。在绿色营销中,环境友好可能是一个营销工具和营销手段,也可能是一种营销理念,而且绿色营销中的环境已不只局限于生态环境。因此,绿色营销意味着,绿色市场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采取环境友好行为的压力,又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市场机会。绿色营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营销者的广泛欢迎和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通过绿色产品、绿色分销、绿色广告等绿色营销策略,适应和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如此,绿色营销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内涵仍存在着许多争议,实践仍然局限在那些通过提供有限数量的绿色产品迎合有限数量的绿色消费者需求的绿色企业。当允许市场提供非绿色产品且这些产品能够甚至更多地为企业带来利润时,绿色营销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但总体看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者绿色意识的增强,绿色营销的发展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MiehaelJ叮 PolonskyandP址 汕e飞 erllx〔“〕,用战略的眼光来重新评价绿色营销,提出企业应注意自身生产与环境相协调,抓住绿色时机,依靠绿色营销领先于其他企业;chialinchen〔l2]对绿色产品的开发设计了基于质量模型的分析 ;DevashishPujari〔‘3〕等分析了绿色化和竞争力对环境新型产品的开发造成的影响。国内理论界、学术界介绍传播进而深入研究绿色营销这一理论基本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7年3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罗国民、彭雷清、王先庆三人著述的《绿色营销一环境与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国内绿色营销研究首开先河。1998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沈根荣编著的《绿色营销管理》;1998年11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方华、张向著著述的《绿色营销》;2000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万后芬、马瑞蜻、夏祖洋和钟沁异四人著述的《绿色营销研究》。这些著作主要研究:(1)绿色营销的有关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营销观念、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2)企业的绿色营销战略问题,包括绿色市场供求分析、绿色企业形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绿色产品开发战略;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企业实施的绿色营销策略,包括绿色产品经营过程的组合与包装、商标策略、绿色产品的定价理论与价格策略、绿色产品分销渠道的选择、建立和管理、绿色产品的广告与促销等。由此,国内学者己经从传统营销学角度整体把握了绿色营销的相关理论及实施策略。近几年,由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树立,学术界从更多方面、更多角度开展对绿色营销的研究。不光对绿色营销从微观角度分析绿色营销的含义,同时还指出了绿色营销的伦理涵义叫,其包含三方面内容:①有利于确立“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有利于确立可持续增长的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问题;③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功力观,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黄熙〔l5]认为绿色营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微观拓展,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但这种正外部性也给开展绿色营销的企业带来了负的效应,容易出现“成本独自承担,效益大家共享”的局面,即市场失灵。韦明与于晶丽〔16]认为开展绿色营销可以实现人、经济、社会等的多赢,但由于各方认识不同,在开展绿色营销方面遇到一些阻碍,所以利用博弈论来探讨绿色营销的困境和出路的。王成昌与吕永红〔l7J认为在开展绿色营销方面除了依靠企业和消费者的力量,也要靠政府规制.

健康住宅的国内研究现状论文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 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结束语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一 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03年直接拉动GDP增长个百分点,间接拉动~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房地产业在开发投资高速增长中,供销两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应结构渐趋合理,价格走势平稳的良好势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平方米。2003年1~9月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495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个百分点,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其中,新开工面积增长%。购置土地面积230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增幅平稳下降。土地开发面积113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与前两年增幅持平。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销售面积增长。销售面积增幅大于同期竣工面积增幅1个百分点。通过2003年12月“国房景气指数”所属的八个分类指数的走势与10月相较,房地产市场呈现2升6降的格局。其中,竣工面积、土地开发面积、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土地转让收入、商品房空置面积和资金来源分类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分类指数继续保持上扬势头。可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体上是健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房地产业发展中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资源的浪费与流失。由于开发失控和无序发展,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1992~1993年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高潮时全国形形色色的开发区达上万个,规划占地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当时的城市建成区总面积,而真正实现有效开发利用的仅为2%左右。②商品房空置量增加,而且正在进一步扩大。仅199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此后这一指标持续上升,2000年达9000万平方米。截止到2003年11月底商品房空置面积已突破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其中,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积为4220万平方米。国际惯例商品房的空置率一般是控制在10%左右,而中国房地产开发的空置房已超过了这个指标。虽然建设部领导多次强调消化空置房,许多地区空置房也有些下降,但总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空置商品房仍然继续上升,现已接近20%。③房地产开发中的短期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缺少绿色空间,一些房地产开发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④房地产业发展与金融业关系尚未理顺,房地产开发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房地产金融基础体系欠完备,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信贷的比例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房产业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三 中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的各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把房屋、业主和环境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争取实现向自然的索取与对自然的回报之间的平衡。其目标包括: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协调,也要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人开发的余地,决不能进行掠夺性开发;房地产业的发展要使开发效益与资金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完善与人居环境的改善等多方面目标和要求。从而,推进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浪费。土地资源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命脉。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房地产市场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基本前提,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要按照可持续原则开发利用。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开发通常是对城市边缘土地进行开发,因此要注意保护好这一地区的农用地,防止过多的农用地成为城市建设用地。农地转变为非农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规定,有关的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把关。对于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农用地,要提高其使用效率。严格执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有关规定,即对未投资开发或投资未达到一定比例的土地,严禁转让;在一定时间内不进行投资的,政府应无偿收回,从根本上抑制炒地皮、哄抬地价现象的发生。要根据城市规划,对各类用地及郊区新入市的农用地合理配置,以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配置。②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房地产业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生态保护水平的差异,将会极大地影响房地产的价值,房地产生态价值的实现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开发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塑造环境优美、和谐的社区。在2003年9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城市开发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珠江国际城举办的“房地产文化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直认为,21世纪的房地产竞争已经逐渐上升到文化竞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力比政治力和技术力对房地产业的作用更持久,更广泛,更深远。③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长期以来金融信贷一直是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房地产业进一步发展一直面临资金来源、期限错配、资金流动性等的约束。为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着手研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根据统计,世界个人住房贷款占全社会贷款比为20%,但我国却只有。鉴于我国房地产业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房地产金融信贷应更多地向消费信贷转移,实现房地产业的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④加快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第一,长期以来,中国过分注重对增量房地产征税,而忽视了对存量房地产征税。优化税收结构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第二,企业在观念、产品方面的创新。不能片面追求环境、降低容积率、人均居住用地超过规范要求。房地产业必须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由于中国执行的是土地资源无价或低价、产品高价的价格政策,压制了资源再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刺激了人们对土地的消费需要,乃至浪费。因此,实现房地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三,是消费观念的创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住房消费往往有梯度消费意识和借贷消费意识,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潜在需求大,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因此,更新消费观念促进潜在需求的转化,是保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第四,要注意在市场服务领域的创新。实现中介(经纪)、物业管理有新的形式和内容,住房贷款等繁琐的手续要简化、科学、利于操作。第五,中国房地产业目前已处于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时代,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要生存并壮大,惟一的出路是创新。⑤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督,健全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有两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一是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根除腐败,杜绝暗箱操作,严格执法,取消不合理收费。二是逐渐完善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虽然中国已经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法》,实践证明这两部法律对于1990年代的房地产市场的规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现在房地产已步入较为理性发展的阶段,已购土地是否能在两年内开发应当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自己决定。有些企业担心管理部门收回,而不顾市场需求强制性进行开发投资,把上一轮的过量批地变为新一轮的过量开发,这种做法势必带来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政府要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此外,还要保证房地产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要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充实有关房地产的内容。四 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大都从人民生活、经济、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根据胡学锋(2000)提出的评价指标,人民生活方面主要反映收入增长及人口的增长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包括人均居住面积、居民住房成套率、居民居住面积、住房价格收入比、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银行住房消费贷款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等7项指标。经济方面反映的是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和相互影响,有房地产业增加值、人均房地产业环保增加值、房地产企业环保总资产贡献率、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房地产企业环保全员劳动生产率、房地产企业环保成本费用利润率、房地产价格指数、房地产银行贷款偿还率等8项指标。环境反映房地产业的生态效益,包括全社会房屋使用效率、房地产开发小区绿化覆盖率、建筑垃圾及污水排放量、土地有效利用率、土地开发面积增长率、农业用地被征用面积增长率等6项指标。 (一)发展趋势在我看来,一种理想的房地产融资体系是这样的:房地产前期开发所需的资金主要都是自有的,或者是通过合作开发、股权转让等权益型融资方式获得的;中期资金则通过混和型信托基金、债券、及少量的银行贷款等途径获得;在后期销售过程中,购房者的个人住房贷款则主要通过银行和住房公积金中心获得;在存量房市场中,银行资金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银行资金向风险相对较小的住房消费领域倾斜,信托基金、股权转让、企业债券则迅速补充银行在开发领域收缩所产生的行业发展资金不足。在这样一个融资体系中,金融业与房地产业都实现了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这种体系具有一种自我调节和平衡机制,房地产业不会因为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而对自身经营产生太大的冲击,同时由于房地产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公众化,金融系统的风险也得到了保证。更重要的是,金融业的资金配置效率得到了提高,房地产业也能够保持理性的发展,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这一融资体系具有以下五个特点:融资渠道多元化、价格指标市场化、产品形式证券化、资金来源公众化、收益风险对称化。融资渠道多元化指的是房地产融资渠道即包括股权融资,也包括债权融资,在债权融资中,既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方式,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进行,还可以通过房地产信托来实现,在股权融资上,既可以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融资,也可以通过合作开发融资,还可以通过房地产基金来融资。价格指标市场化是指房地产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其价格指标(包括债务融资下的利率与证券化后产品的价格)会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财务状况以及项目自身的风险由市场决定,形成完全市场化的价格。产品形式证券化是指未来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更多地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证券(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ABS、MBS、收益权证等形式)来实现,而且这些证券也日益标准化,成为公开发行且可流动的权证。这些产品的形式不仅有直接参与房地产融资的产品市场,同时还会形成由房地产融资派生出的二级产品市场,如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等等。 资金来源公众化是指房地产融资的资金来源逐渐由金融机构向公众个人转变,社会公众成为房地产融资来源的最主要渠道,金融机构成为中间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收益风险对称化是指在整个融资体系中,每种融资方式的收益都能够根据他所承担的风险不同而有所差别,风险与收益是种对应的关系。

国内住宅产业化现状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 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结束语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上凤凰网上的房地产栏目看看,结合一些专家的意见,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文章。哈哈

一 市场供给趋势 1、房地产开发商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房地产过热时期,房地产业的利润率比较高,因而吸引了过多商家进入,但一些房地产公司规模较小,开发的楼盘规模偏小,配套设施不齐全。经过几年的调整后,房地产业的盈利能力已呈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许多综合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商将把发展成熟品牌管理体系、实现高效与科学管理、建设高品质服务体系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②房地产供给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配合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城镇住房多渠道供应体系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供给方面不仅有面向中高收入阶层的商品房,而且还有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以及面向贫困阶层的解困房和低租金公寓等,房地产供给的多元化将大大地改善中国城市家庭的居住状况。 ③商品住宅价格将稳中有降。近年来,商品住宅市场供过于求,依照供求规律,商品住宅价格应下降以刺激需求。商品住宅价格居高不下,供求规律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不起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发育不完全的市场,其需求主体不是个体消费者,而是集团。1998年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福利住房制度改革,规定了停止福利分房时间表,逐渐将个人住房消费推向商品房市场,商品房市场需求主体也将逐步由集团向个人转移,需求规律在房地产市场中作用逐渐增大。因此,在商品住宅大量积压的情况下,住宅价格当有逐步下调的可能。 二 市场需求预测 2000年底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正好处在中等收入国家人均住房水平上。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之前,会保持较旺盛的住房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危旧房改造及房地产二级市场、租赁市场的加快发育,住房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最近一些机构对多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现住房的满意率尚不到20%,约有48%的居民提出在两、三年内愿意换购住房;己购公房户中有67%希望通过换购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再加上还有不少的居民愿意投资住房,因此,住房潜在需求量还相当大。以城镇人口人均增长10平方米计,就需增加住房近40亿平方米。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住房需求的增加和住房的自然淘汰(每年l亿平方米左右),今后10年,我国的住房建设有持续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会同步增长(投资增速有可能减缓),加入WTO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逐渐由集团或机构消费为主,改变为个体消费者为主。个人买房的比例还会提高,住房质量会有进一步改善,销售环节会加快规范,住房消费服务领域会有更大的拓展,住房个人贷款的总量还会上升,物业管理的覆盖面还将扩大,住宅与房地产法制建设将得到加强。 ①加入WTO商业用房将会走俏。目前,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形势一般持观望态度,不少外国公司只在中国内地设办事处而非公司,并且除了大集团公司外,一般只租不买。入世后,关税等条件放宽,在中国投资有了保障,各种不同规模的外资企业具备了进入国内市场的条件和信心,可为写字楼和外销公寓市场提供一个可观的客户群。而房地产业由于其本身的不流动性,将导致“入世”后的房地产市场只有外销需求的扩大而不会有境外供给的直接增加。 ②普通居民住房需求继续增长。据统计,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0多平方米,中国城镇居民有5亿人,潜在需求很大,加上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小户型市场将会增加。在福利分房制度下,普通居民的购房能力不足。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实行货币分房以后,这种状况可望得到很大的改变。 ③城镇人口增加的市场需求量预测。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为40%,城镇人口约亿。预计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全国人口14亿,城镇人口增至亿,城镇人口净增亿,按人均居面积10平方米,即建筑面积20平方米计算,共需为新增人口建设住房52亿平方米,平均每年需建设住房3亿平方米。 ④居住条件改善增加的市场需求。目前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居住面积为平方米,“十五”末要提高到22平方米,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美国人均住房居住面积40平方米,欧洲45平方米,德国为38平方米,日本为31平方米,新加坡30平方米和台湾省28平方米,这都是使用面积。最保守估计,按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亿人、每人增加4平方米计算,前20年为提高居住水平需求新建住房亿平方米,平均每年亿平方米。 ⑤拆迁改建增加的市场需求。预计每年需拆除重建1亿平方米。今后20年,每年需新建住房至少亿平方米。剔除重叠部分,中国未来20年每年住房需求大约维持在4~5亿平方米。 三 房地产配套体系发展趋势 ①房地产金融的完善和发展。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金融的介入是房地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房地产金融一般可分为开发信贷和消费信贷,就中国目前情况来讲,这两种房地产金融业务发展很不均衡。开发信贷业务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业务量也比较大,有效地支持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但消费信贷的发展却还是近一两年的事。随着福利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主体逐渐由集团向个人转移,住房消费信贷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核心的住宅消费信贷业务。1997年5月人民银行公布《住宅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不仅给按揭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房地产金融也是一大突破。从当前按揭业务发展现状看,还存在贷款时间短、贷款比例低、担保方式单调、风险回避不够的缺陷。可以预计,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房地产消费信贷业必将有迅速的发展,近期可以预计的是担保方式可能会有较大突破,如试行一次担保和引入保险机制。 ②住房一级市场将对房地产业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对住房需求大的往往不是没钱无房户,而是有钱有房的人。这些人有房想扩大居住面积,办法之一就是换房,通过市场交易增加需求。据预测,住房实物分配切断后走向货币分配,个人收入将增加。全面开放一级市场所产生的效益要比切断实物分配产生增加量还要多。未来住房一级市场将充满活力,将是买方惜金挑剔的市场。住房是个人最大的消费品,买房货比三家,非常审慎。所以,房地产商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位、服务的提高。 四 “十五”时期房地产行业发展 “十五”时期是中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为亿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按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推算而得),预计到2005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到亿人,按平均每人22平方米建筑面积推算,在“十五”期间需增加住房建筑面积28亿平方米;如果原有旧住宅每年按4%的比例拆迁重建,5年合计20%,总面积为18亿平方米;两者合计,“十五”时期需新建住宅46亿平方米。按2000年城镇商品住宅平均每平方米造价1000元计算,“十五”时期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将达到亿元。如果按商品住宅占商品房面积的85%(1996~2000年平均数)推算,5年中城镇需要竣工商品房54亿平方米;按2000年商品房平均每平方米造价1139元(见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5年中商品房建设投资总额将达到亿元。“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约为221064亿元,商品房投资占其28%,表明房地产业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占据显著的地位。

住宅区绿植生态研究论文

推荐你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主应该能下载到这类论文。我去下过,很及时的

昆明地区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研究 作者:魏开云 罗雁玲 摘要: 花卉是大自然给人类最美好的恩赐,它们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增进健康,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和美的启迪;特别是在森林般的硬质建筑物里的都市人们,鲜花绿草的环境能使人们感觉干净、轻松、愉悦和舒畅。本文针对昆明市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昆明地区 园林花卉植物 应用研究 1.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涵义和分类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涵义 花卉的定义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上讲,花卉仅指观赏其花或叶子的草本植物。从广义上讲,凡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并按照一定的技艺进行栽培管理和养护的植物,都称之为花卉。包括观花的(如月季、牡丹等),观叶的(如蕨类、吊兰等),观芽的(如银芽柳的银色绒芽),观茎的(如紫竹、斑竹、红瑞木)等,观果的(如佛手、观赏西葫芦、碧冬茄等),观根的(如水杉的气生根、木棉的板根等)。其中,既有高等植物,也有低等植物;既有水生植物,也有陆生植物,气生植物;既有匍匐矮小的,也有直立高大的;既有草本的,也有木本的,木本中有乔木,灌木和藤本等等,种类繁多。城市园林花卉是花卉中主要用于城市绿化,美化的种类,其范围也在日夜扩大。 城市园林花卉植物的分类 观赏植物种类繁多,习性各异。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气候分类法,形态分类法,实用分类法。 气候分类法 即依据花卉原产地的气候特征进行分类,因为原产地的气候条件基本上决定了花卉的生态习性,从而也影响了花卉的栽培管理方法等,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法,通常分为4类。 1、热带花卉 包括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花卉、热带高原花卉和热带沙漠花卉。这类花卉因原产地的气候条件是四季高温无寒,因而其耐寒性较弱,耐热性强。 2、副热带花卉 这类花卉包括4个亚类型:(1)地中海气候花卉,如非洲菊、唐菖蒲、香豌豆等,都要求有温和的冬天和凉爽的夏天,在暑热地区入夏即出生长缓慢或停止。(2)副热带季风气候花卉,如翠菊、山茶、杜鹃等较能适应暑热,但不耐严寒。(3)副热带高山花卉,如报春花、龙胆、高山杜鹃等喜凉爽的夏季,忌夏季高温高湿。(4)高原花卉和副热带沙漠花卉,如芦荟、仙人掌等多浆植物,其突出特点是耐热耐旱,但耐寒性较差。 3、暖温带花卉 这类花卉分2个亚类型:(1)欧洲气候型花卉,如三色堇、雏菊、紫罗兰等,喜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的气候;(2)中国气候型花卉,如牡丹、菊花、一串红等,比较适应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的气候。 4、冷温带花卉 包括我国东北、西北高寒地区和北美气候以及中欧、北欧、东欧等地原产的花卉,如百合、黄刺玫、丁香等,这类花卉耐寒性较强,但忌高温高湿,尤其是百合等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开花不良,极易染病。 形态分类法 草本花卉:即从外形上看没有主茎或者虽有主茎但是主茎没有木质化或仅有体基部木质化的花卉,这类花卉按其生命周期的长短又分为多年生草本花卉和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两类。 木本花卉:指植株茎木质化程度相当高的一类花卉。根据其茎干形态及其生态习性分为:乔木、灌木、竹类。 实用分类法 依据用途和栽培管理方式进行分类:1、露地花卉;2、温室花卉;3、切花及切叶栽培花卉;4、干花栽培花卉。 2昆明地区常见园林花卉植物 一、二年生花卉 一年生花卉:这类花卉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如凤仙花、鸡冠花、波斯菊、万寿菊、矮牵牛等。 二年生花卉:这类花卉需要在两个生长季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如石竹、羽衣甘兰、雏菊、三色堇等。 宿根、球根花卉 宿根花卉:它们终年常绿或以地下须根越冬或过夏。如菊花等。 球根花卉:地下部分为适应生存需要变成球形,其顶部有肥大顶芽。如仙客来、唐菖蒲。 木本花卉 指植株枝茎木质化程度相当高的一类花卉, 乔木:植株有高大的主干。如香樟、桂花、云南山茶、海棠、梅花、紫薇等。 灌木:植株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能力较强,而且株体生长较为低矮。如杜娟、含笑、山茶、栀子花等常绿灌木,和月季、牡丹、连翘等落叶灌木。 水生花卉 指终年生长在水中或沼泽地中的多年生草本观赏植物。按其生态习性及与水分的关系,可分为: 挺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茎叶挺出水面。如荷花、千屈菜等。 浮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叶片浮于水面或略高于水面。如睡莲、王莲。 沉水植物:根生于泥水中,茎叶全部沉于水中,仅在水浅时偶有露出水面。如莼菜、里藻。 漂浮植物:根伸展于水中,叶浮于水面,随水漂浮流动,在水浅处可生根于泥中。如浮萍、凤眼莲。 野生花卉 所谓野生花卉,就是未经人工驯化和栽种的草本花卉。云南是野生花卉的王国,开发和利用野生花卉植物资源的前景非常大,野生花卉株高差异较大,既有匍匐低矮的,也有高达米的。如报春、龙胆等。 3昆明地区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及示例 园林花卉植物的应用类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绿地景观已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综合素质、以及园林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城市建设中,在道路、建筑以及必须的构筑物之外的空旷地、林地、坡地等都需要用树木花草等观赏植物布置起来,创造出花团锦蔟、绿草如茵、荷香拂水、空气清新的景观与意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来达到人们对园林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环境保护和美化风景艺术等多方面的需求。 花卉在园林布置中应用 花卉在城市园林中最常见的应用方式即是利用其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形态等,来布置出不同的景观。主要形式有花坛、花境、花从、花群以及花台等,而一些蔓生性的草本花卉又可用以装饰柱、廊、篱以及棚架等。 (一)花坛一般多设于广场及建筑物的出入口处和道路的中央,两侧及周围等处。花坛要求经常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廓,因此多选用植株低矮、生产整齐、花期相对集中、株从紧密而花色艳丽(或观叶)的花卉种类来布置。一、二年生花卉是布置花坛的主要材料。花坛种类繁多,因季节的不同分为春花坛、夏花坛、秋花坛和冬花坛。因使用的花卉材料不同可分为: 灌木花坛:主要用开花或色叶灌木布置而成。 草花花坛:用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以及多年生宿根花卉配置而成。 混合花坛:用开花灌木以及草本花卉混合配置而成。 专类花坛:应用品种、类别繁多的同一种花卉配置的花坛,如牡丹专类花坛,月季专类花坛,菊花花坛等。详见附表六。 (二)花境花境是借鉴自然风景中林缘野生花卉自然散布生长的景观,并加以艺术提炼而应用于园林景观布置的一种形式。即以树丛、树群、绿篱、矮墙或建筑物为背景的带状自然式花卉布置,不同种类的花卉以自然斑块状混交栽植,其边缘可以是自然流畅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 布置花境应突出其自然和耐粗放管理的特性。因此最好的花材应是宿根和球根花卉。详见附表七。 (三)花从及花群 花从及花群是将自然风景中野生花卉散生于草坪山坡的景观借用于园林造景之中,通常布置于开阔的草坪周围,使林缘、树丛、树群与草坪之间起联系和过渡作用;也可用于布置自然曲线型道路的转折点,使人产生步移景换的感觉;也可点缀于小型院落及铺装场地(包括小园路、台阶等)之中。较常用一、二年生花卉及球根、宿根花卉。详见附表八。 花台和花池 花台是将花卉栽植于高出地面的台座上,花池则一般平与地面或稍稍高出地面,但其周围多用砖石等围起,形成一种池型的封闭空间,类似花坛但面积较小。通常设置于庭院中央或两侧角隅、建筑物的墙基、窗下、门旁或入口处。 篱垣及棚架 在景观配置中,对于篱垣、门楣、窗格、栏杆以小型棚架等也常用花卉材料加以点缀和掩蔽。 岩石园和墙园 岩石园和墙园主要是借鉴自然界中的山野崖壁、岩缝、石隙间散生的野生花卉所显示的独特风光而布设的一类园林景观。 缀花草坪 在观赏草坪以及游憩草坪中适量混种一些植株低矮、花叶细小而适应性强、有自播繁衍能力的草本花卉来装饰点缀,形成缀花草坪。较常用野生花卉混合种植,且以宿根花卉为主,间以一、二年生草本花卉。 水体景观 在园林中,除了水池、湖面等需要布景点缀外,还常专设一区,创造涧、喷泉、跌水、瀑布等水景,汇于池沼湖泊,栽种多样水生花卉,布置成水景园或沼泽园。常用布景的水生花卉(包括水生植物)有荷花、睡莲、浮萍、芦苇、千屈菜等。 花卉装饰 花卉作为城市园林造景的主体,除用于露地景观布置外,还常用于美化室内及建筑近旁,创造优美舒适的劳动、生活、休息环境;或应用花卉专为各种集会、展览场所等进行美化布置,以突出主题,烘托或调和气氛。 公共场所的花卉装饰 像车站、码头、广场、影剧院、体育馆、博物馆、医院、疗养院、商场等这些与人民广泛接触的公共场所,一般都有花卉(包括观赏植物)的适量布置,或供人欣赏、评品,或为了适当遮掩而美化环境,或烘托氛围,或起标志、分散视线和注意力的作用。 在广场入口及建筑周围,通常已有园林景观布置而花卉装饰只是在节日前后或迎送嘉宾时暂时性的应用。所以首先要保证交通、视线、采光等不受影响,布置时着重整体效果和远观效果。可用整齐高大的盆树或盆花呈对称摆设,也可用色彩艳丽的花草成排成列布置,或用花卉布置临时花坛、花带等。 门厅、过道等处一般都有标识说明,花卉布置应与之相协调,可用观赏性较强的盆花或三五组团、或散散落落、或设立支架悬挂等来布置,既不影响交通,又不要占地太多,且观赏效果良好。 休息室等要求布设精致的盆花、花篮、盆景等,最好具芳香,既可供人们欣赏,又可消除人们的疲劳、轻松人们的心情等。 节日街道广场的花卉装饰一般是用大型盆景配以高大的标语、标牌、画像、花篮、花球等,以渲染节日喜庆气氛,色彩上要多用红、黄、紫等鲜艳亮丽色系。 居住环境的花卉 居住建筑中的花卉装饰主要应用于起居室、餐厅、卧室以及阳台、客厅等处。门窗及阳台护栏最好用蔓性植物花卉加以装饰,向阳的窗户或阳台可用金银花、牵牛花、茑萝等组成花檐或绿棚。枝叶下垂的花卉最适合放在窗台及阳台外沿或悬挂于窗台中央。有落地窗时可陈设小型花瓶、盆花或微型盆景等。一般窗台上可放置盆花、插花或盆景来装饰。室内几角处最适合用盆花或花瓶加以屏蔽或装饰,常用常绿观叶或观花叶俱美的材料,如凤梨、绿巨人、发财树等。桌柜台面等适宜选用花色鲜艳或外形精美的盆花、盆景、插花及花篮、干花、花包等布置,以供近处观赏,最好选用体量较小的。如新几内亚凤仙、仙客来、红掌等。居室内自然光线较弱,最好选择喜阴或耐阴性较强的花卉材料。干花观赏持久、姿态活泼,也是居室美化的常用素材。 展览会场的花卉装饰 花卉展览因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庆贺展览、纪念展览、科普展览、品种评比展览等,或兼而有之。 游览观赏用温室的花卉布置 游览观赏温室是在冬季陈列热带、亚热带花卉供游人参观游览欣赏,使人能在寒冷季节里感到春的温暖、夏的热烈,仿佛到了异国他乡。此外,在寒冷地带还建造宽敞的温室,分隔成各种气候分区,布置组成不同气候地带的植物景观或室内花园。 园林花卉植物的配置 花卉造景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在花卉配置造景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地域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花卉配置造景时要因地制宜。选择花木种类、品种时应以当地乡土种类为主,引种其他地域或气候带的花卉种类时,应按照“气候、立地相似的原则”进行,并加强相关的科研、实验,待完全适应后再大规模应用于景观配置中。要做到科学、安全可靠、节约、有效。 位置相宜的原则 每一座园林、每一片绿地、每一个景点,都会有地势高低、土壤高燥或低湿、地面空旷而阳光充足或阴蔽而光照不足、四周郁闭而通风不畅或周边开阔而通风良好、肥沃或贫瘠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在花卉配置时,要注意因位而宜。高燥的阳坡地就应选择耐旱性强的花卉,低湿处则应选耐水湿的花卉;耐阴的花卉必须栽种在荫蔽的环境下,避免强光照射,喜光的阳性花卉则必须种植在光照充足的向阳处。 我国传统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中,花木配置是非常重视因位制宜的。一般山丘地的配置,以松、柏常绿针叶类花木为主体,以杏、枫香、黄连木、槭树与竹类等色叶树木类为衬托,并以杜娟、栀子花、绣线菊等花灌木相间其中,以丰富山林景观的层次和色彩。而溪谷水边,通常配置池杉、乌桕、枫杨、垂柳、水竹等植物,以丰富水岸景观。池塘水体,一般适当栽种观赏性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浮萍等以点缀水景。住宅区或庭院中可用梅花、海棠、玉兰、紫薇、桂花、腊梅、紫竹、芭蕉等,配置牡丹、芍药、等多年生矮生花卉,并结合栽植一些草坪、地被植物,形成乔、灌、花草及地被相结合的立体生态型景观,保证四时有花、四时有景,花红草绿,美景宜人。大片的草坪周围,通常散植雪松、龙爪槐、枫香、丛竹等色形具美,又能遮阴的花木。墙面、廊、架、柱、桥等则常用紫藤、葡萄、西番莲、叶子花、爬墙虎、常春藤、牵牛花、鸟萝、金银花、鸡血藤等藤本或蔓性花木。山坡台地,一般栽植野蔷薇、迎春、木槿等加以装饰点缀。 总之,要按照不同的方位、地势和立地条件,顺应花木的生物学特性,照顾游赏美景的需要,做到配置有方,各得其所。 色彩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花木配置时应做到色彩相宜,即花木的色彩(叶色、花色、茎杆和枝条颜色等)应与周围环境、地理位置、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场景氛围(喜庆、哀伤、热闹、幽静)等相协调,要能通过花木的色彩、形态等来衬托气氛、突出主题、创造意境。 在花木配置时,常常用到对比色彩搭配配植,若应用得当,能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可以起到突出主题、烘托气氛的作用。 此外,在花木配置时还应同时考虑不同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如黄色最为明亮,象征太阳的光源。比如,幽深浓密的片林或风景林往往使人产生神秘莫测的畏惧感,若在其中间植一株或一丛开花或秋色叶鲜艳的乔木或灌木,如银杏、枫香、桦木、迎春、连翘、黄连木等,于林中空地或林缘,可以使整个片林或风景区活泼而明亮起来,同时还有扩大空间感的作用。红色是火与血的颜色,给人感觉热烈、喜庆和奔放,刺激性强,能很好地渲染喜气洋溢和活泼热情的气氛。如街头小游园中栽植一片石榴,花开时节似一片红云;或在地势高显的坡地上栽植一丛或一片红碧桃或榆叶梅,开花后如霞如云的尉为壮观。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颜色,具有深远、清凉、宁静、舒缓的感觉,因此布置以夏季观景为主的景观时,多选用蓝色色系的花木,如勿忘我、香雪球、桔梗等。紫色具有庄严、高贵和浪漫温馨的感受。园林造景时常用紫藤、紫丁香、洋绣球、美女樱等以及一些高山花卉,如勿忘我、大叶铁线等,尤其在花坛布置时常用紫色系列的花木与鲜黄或亮黄色系的花木搭配,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鲜明的印象。白色悠闲淡雅,是纯洁朴素的象征,给人感觉柔和、淳朴、凉爽和洁净,通常用来柔化鲜艳的色彩,也常用于夏季景观的布置。此外,园林造景是通常以白墙为底色,配植枝干修条的竹类、垂柳或花色艳丽的乔木、灌木等,映衬出美丽如画的景致。园林雕塑也常用白色,与周围的色彩与景观搭配,更能突出雕塑的主题与意义。 季相相宜的原则 也就是说花木配植时应考虑树木花草的季相变化,使园林景观因春、夏、秋、冬四季而变换,力争月月有花,季季有景。在景观创作中应将地形与植物这两种与人类最具亲和性的造景因子结合起来,在一年四季中表现出不同的景观题材:春景突出春意盎然—注重植物叶色与春花植物合理搭配;夏景则以夏阴浓郁为主—注重植物自身的形态、郁闭后的遮荫效果,并用夏花植物来点缀其中;秋景应侧重秋果秋实秋色—注重植物的色彩和果实形态等的变化,并点缀叶树,以强化景观效果;冬景则宜突出清爽与风寒的冬意—以常绿的松柏等植物与落叶植物巧妙配置而形成丰富的天际线与疏密错落的空间内容,同时考虑自然风雪冰霜等景观的因素。这样既能给人美的感受或美的联想,又能使人从花木的生长变化中感受到四季的变换、时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兴盛衰亡,增加人对自然的感知和视觉感观上的刺激。四季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冬季景观的配置,当然也是园林景观构造中最难的。其实,树木花卉在冬季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般多采用枝条优美的落叶树种,配植适量的常绿观赏树,如松、竹等以及耐寒性开花花木,如梅花、蜡梅等,充分注意雪景、冰雪的借用等,也可营造出幽静迷人的冬之景致。 因景制宜的原则 花木配植造景时除考虑气候、地理、物候等自然条件外,还应兼顾景观的人文需要以及造景的目的、功效等人为因子。无论是纯朴还是混交,是孤植、丛植还是片植、对植、行植、篱植,都要因景观主题的需要而选择。一般,孤植应植于重要位置或视线的集中点,并注意与周围景观的强烈对比,以取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而某一特色花木的集中片植,或由少到多的配植,能烘托出浓郁强烈的景观氛围。对植通常适宜于园门、厅堂、桥头等的两侧,一般选择冠型优美且规整对称的花木,如海桐、球柏、黄杨等。行植一般用于园路两侧和建筑物的四周,可选用龙柏、银杏、香樟、棕榈、玉兰等树干高挺,冠型整齐、枝密阴浓的花木。园林境界、树坛、花坛、草坪周围、道路的边缘等通常用黄杨、栀子花、木槿、杜鹃、女贞等密植成篱,以分割空间,并有防护功能。 因质相宜的原则 在花木配植造景时还需要考虑花卉植物的质地和质感差异,所选用的花卉材料质地与质感等都应与所处的环境、造景的目的与意图相吻合。如垂柳依依,给人的感觉是温柔与飘逸;栎、槲等叶质粗糙宽大,给人的感觉是质朴与粗犷;水仙的冰清玉洁、牡丹的华丽富贵、松树的苍逸与遒劲、雪松的高贵与清丽,这些都因为其形、其质的不同,应用配置时要充分考虑花材的质感差异,做到“以人为本”,因需取材、因景取材。景物相宜,人物相宜。 珍惜古树名木的原则 老态龙钟的古树名木,以其独特的审美形态,能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因此,在城市景观配置时,要珍惜并保护好古树名木,可以因此、因形、因势而配置独特的花卉景观,来衬托它和修饰它,使人触景怀古,观感岁月沧桑、造物的神奇和自然的伟大。 花卉造景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植物造景不仅走进了富裕、殷实的现代家庭,也逐渐成为宾馆、商场、写字楼等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耐阴的观赏植物、无土栽培的应时花卉以及仿真的墙花、草坪等布置而成的室内景观,使人们身居居室,却仿佛置身于优美的大自然怀抱,能消除人们的疲劳、恢复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崇尚自然,在园林布置中大多借鉴自然界景观特色,使人们置身其中加入大自然的怀抱,他们十分重视造景植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的稳定性。很多国家在保护、培育繁殖、育种创新的同时,还不断地从国外收集、引种大量的观赏植物。 植物景观既能创造优美的环境,又红又专能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于这一点,国内国外都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国内有一种重园林建筑、假山、雕塑、喷泉、广场等,而轻视植物的现象。更有偏激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是写意自然山水园,山水便是园林的骨架,挖湖堆山是理所当然的,而植物只是毛发、是陪衬。而今人口稠密,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环境恶劣,生活其中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自然与古人相去甚远。因此在构造城市景观时还应以人为本,将城市与自然相融合,以植物材料为景观主体,同时借鉴、吸收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精华。应以自然为师,以提高率视率、改善生态环境为住,同时要满足游人的观赏需求,尽量减少使用杀虫剂、除草剂等等化学药剂所造成的污染。 参考文献 陈俊愉.《园林花卉》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陈淏子.《花境》第二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 云南省园艺博览局.《世界园艺博览园植物名录》第一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陈少风.《庭园调色板》第一版.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王香春.《城市景观花卉》第一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吴涤新.《花卉应用与设计》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城市广场绿化中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探讨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英文篇名】 Research on Plants Arrangement and Landscapein Construction in the Greening of City Square【作者中文名】 王光新; 李静; 张浪;【作者英文名】 Wang Guangxin Li Jing(College of Forest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hu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efei 230036);【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文献出处】 安徽农学通报,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2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城市广场; 植物配置; 造景;【英文关键词】 city square; plants arrangement;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摘要】 针对目前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了广场绿化的植物配置与造景的一些方法,特别探讨了如何进行广场植物景观布局,城市广场草坪区的植物如何配置以及如何突出广场植物的季相变化等热点问题。【英文摘要】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city square,the paper offered some methods of plants arran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in square especially discussed some hot issues on how to arrange plant landscape in square,how to arrange plants on lawn area of square,and how to stress the changing with seasons of plants in the square.浅谈城市屋顶绿化的植物配置与设计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英文篇名】 A preliminary study on greening plant arrangement and design on roofs of the city houses【作者中文名】 叶瑞兴;【作者英文名】 YE Rui-xing(Landscape Management Office of Zhangzhou Cit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作者单位】 漳州市园林管理处 福建漳州;【文献出处】 福建林业科技, 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屋顶花园; 植物配置; 园林规划设计;【英文关键词】 roof garden; plant arrangement; landscape plan and design;【摘要】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造景植物作为园林绿化的主体在城市绿化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屋顶绿化的特点,着重阐述造景植物的配置形式和屋面设计施工中应解决的几方面特殊技术问题,为更好建设屋顶花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参考。【英文摘要】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greening,the landscape plants are extensively applied in urban greening as the main body of landscape paper discussed the arrangement form of the landscape plants and few special techniques that should be settl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implement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condition of the provides the references to make a better roof garden,enhance the cover rate of city greening and improve the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试论园林植物配置与养护管理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作者中文名】 段丽倩;【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农艺系 山西临汾;【文献出处】 化工之友, Friend of Chemical Industr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3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自然环境; 植物配置; 园艺科学;【摘要】 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环境的选择和配置,因此,应从不同的园林植物特有的观赏性考虑园林植物配置,以便创造优美长效的风景。一个好的园林作品需要植物的合理配置,与植物和环境息息相关,作为一个园林设计者,必须了解植物的生理特点和配置,使它和周围环境相互衬托,形成一件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艺术品,使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因为它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城乡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方法探讨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英文篇名】 Arrangement Methods of City Landscaping Plants【作者中文名】 白维滨;【作者英文名】 Bai Weibin;【作者单位】 太原市园林建设开发中心;【文献出处】 山西科技, 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2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园林绿化; 植物; 配置方法;【英文关键词】 landscaping; plant; arrangement method;【摘要】 城乡园林绿化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着重介绍了城乡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方法、原则和具体措施。【英文摘要】 City landscap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andscaping and the bas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it is gaining more and more article has introduced some arrangement methods,principles and specific measures.上海城郊别墅庭园绿化的植物配置初探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英文篇名】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planting arrangement of villa gardens in Shanghai suburbs【作者中文名】 曹洪虎; 刘承珊;【作者英文名】 CAO Hong-hu~(1; 2); LIU Cheng-shan~2(~1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2Shangha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hanghai 201600; China);【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文献出处】 上海农业学报, Acta Agriculturae Shanghai, 编辑部邮箱 2006年 01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关键词】 别墅; 庭园绿化; 植物配置; 植物选择;【英文关键词】 Villa; Garden greening; Planting arrangement; Plant species selection;【摘要】 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植物、文化等条件,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分析了上海市松江区别墅绿化状况,提出了上海城郊别墅庭园绿化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方法。【英文摘要】 Based on the climatic,botanic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of Shanghai area,the situation of garden greening in Songjiang District was analysed,an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planting arrangement of villa gardens in Shanghai suburbs we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ecology.浅谈植物造景与包头市园林建设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作者中文名】 陈书荔; 李秀琴; 张秀敏;【作者单位】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建设局; 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建设局 青山区;【文献出处】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2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植物造景; 园林建设; 包头市;【摘要】 文章通过包头市容市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了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公园绿地植物造景初探在线阅读 整本下载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英文题名】 Study on the Design of Planting Landscape in Public Greenbelt【作者中文名】 李宏星;【导师】 邹志荣;【学位授予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专业名称】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位年度】 2006【论文级别】 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7-04-04【关键词】 公园绿地; 植物造景; 植物群落; 生态; 游憩;【英文关键词】 Public greenbelt; Planting landscape; Plant community; Ecological; recreation;【中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公园绿地植物造景与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公园绿地植物造景的景观、生态与游憩结合的三位一体设计。为城市公共绿地植物造景实现向生态设计方向转化,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提供了新思路,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公园绿地植物材料选择和植物比例搭配,在公园绿地植物配置类型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公园绿地植物造景群落类型设计,分析公园绿地植物景观在空间、时间、思维上的布置,同时以公园绿地的植物为研究对象,从公园绿地植物造景的营建途径进行探讨,通过理论知识的收集总结与实地的调研分析,结合归纳演绎与推理论证等方法,构建比较系统的公园绿地植物造景景观、生态与游憩结合的三位一体设计途径,提出公园绿地植物造景三位一体设计目标。 1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生态与游憩结合的三位一体设计途径: 在植物材料选择方面应合理选择植物组合的生态位,合理选择不同生态效益植物,合理选择耐荫植物,构建复层结构以及合理确定各类植物比例。在植物景观布置方面应在空间、时间、思维轴向探讨植物景观的合理布置。 2公园绿地植物造景目标:将AVC理论即景区吸引力(Attraction)、...【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ion, ecological design and the masses action of planting design in public greenbelt, and sets forth the way of the planting landscape in public greenbelt, which thinking about of the sight, ecological design and public recre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new theory on the ecological design and continuance theory of planting landscape in urban public greenbelt,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hoosing of plants and deciding the ratio of different types. ...居住区绿地植物造景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作者中文名】 肖湘东; 陈伟杰;【文献出处】 湖南林业, , 编辑部邮箱 2006年 02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方阵 CJFD收录刊【摘要】 <正>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强居住区绿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做好植物造景设计。笔者认为, 植物造景设计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摒弃原有落后的环境,注重生态及景观设计。居住区的绿地植物造景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一是提高居住区绿地的绿地率和绿视率。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诸要素 (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利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二是提浅谈城市园林植物造景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英文篇名】 Preliminary Probing into Landscape Building of Plant in City【作者中文名】 高祥斌;【作者英文名】 GAO Xiang-bin(College of Agronomy;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农学院 山东聊城;【文献出处】 江西农业学报,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编辑部邮箱 2006年 04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城市; 植物造景; 存在问题; 建议;【英文关键词】 City; Landscape of plant; Existing problem; Suggestion;【摘要】 对现阶段城市植物造景过程中存在问题做了一些总结,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营建富有景感、美感的生态健全的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英文摘要】 This paper sums up a few problems existing in landscape building of plant in city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of plant with scenery views and beauties.浅谈城区植物造景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作者中文名】 苏小萍; 樊剑锋; 卢国成;【作者单位】 广东佛山市三水园建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528100;【文献出处】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编辑部邮箱 2006年 26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植物造景; 城市住宅区; 布局; 材料选择;【摘要】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飞速发展,城镇环境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问题。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从植物造景的原则;植物造景的布局;植物造景的材料选择三个方面阐述了植物造景的过程以及造景的创新手法。上海城市绿地植物造景研究在线阅读 整本下载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英文题名】 Studies on Planting Design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Shanghai【副题名】 以延安中路绿地和徐家汇公园为例A Case Study of Yan'an Zhonglu Greenbelt and Xujiahui Park【作者中文名】 江哲炜;【导师】 包志毅;【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学科专业名称】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位年度】 2006【论文级别】 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 浙江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6-07-24【关键词】 上海; 城市绿地; 植物造景; 案例; 延安中路绿地; 徐家汇公园;【英文关键词】 Shanghai; Urban Green Space; Case; Planting Design; Yan'an Zhonglu Greenbelt; Xu Jiahui Park;【中文摘要】 我国的植物造景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素来以崇尚自然、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园林艺术之林。近几十年来随着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引入,我国现代植物造景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却始终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植物造景风格。 以上海为代表的许多现代城市,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这些城市的植物造景表现出兼收并蓄、广撷博取的海派文化脉络,既借鉴地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又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植物造景思想和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是现代植物造景研究的最佳切入点。 本文在对上海延安中路绿地和徐家汇公园的植物造景进行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植物景观的不同类型选取了19个各具特色的植物造景案例,包括建筑小品植物景观、水体植物景观、道路植物景观、空间植物景观以及主题植物景观等。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实测与研究分析,探讨其有借鉴和参考意义的植物造景思想和手法。由此总结出上海城市绿地植物造景的风格特色、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常用植物种类,并针对存在的相应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此外,通过研究现代植物造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借鉴,探讨现代植物造景的创作策略和...【英文摘要】 China has thousands of history in planting design and it is outstanding among the world landscape art because of its nationality style is advocation of the nature, val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andscape thoughts in recent decades, the gardening of China got great progress. However, it still havn't form a style which contains Chinese regional culture modern cities, like Shanghai, in the foreland of cultural intercommun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园林植物与造景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作者中文名】 徐燕; 薛立; 陈锡沐;【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文献出处】 广东园林, Journal of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2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园林植物; 造景; 传统园林; 现代园林; 造景原则;【摘要】 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有“自然性、文化性、生态性、精练性”的艺术特征,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则注重生态效益和生态景观,注意科学配置耐荫植物、植物造景功能多样化、重写实、大量应用草坪、花卉和植物材料丰富多彩。造景中应用的园林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3大类。园林植物造景原则有根据植物的生态学原理、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多样统一、协调与对比、对称与平衡、均衡、韵律和节奏及统筹安排等原则。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绿量与景观质量不成比例、植物造景中形式与功能的冲突、没有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正确预见。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现代城市园林植物造景特色的探讨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英文篇名】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Landscape Plants Design in Modern Urban【作者中文名】 韩远彬;【作者英文名】 HAN Yuan-bin (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Zhejiang323000);【作者单位】 丽水学院应用生物系 浙江丽水;【文献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8期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园林植物; 造景; 特色;【英文关键词】 Landscape plant; Design; Characteristic;【摘要】 通过对城市公园、道路、单位附属绿地和居住区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生态景观、造景原则和特色等的剖析,指出了城市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方向。【英文摘要】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ecological landscape, principle of design and characteristic in the urban park, the road, theunit accessoryand the inhabited district we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ingdirection oflandscape plants design in modern urban was pointed out.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英文篇名】 The Application of Plant Landscaping in the Scenery Designing in Modern Cities【作者中文名】 武勇;【作者英文名】 Wu Yong;【作者单位】 太原市龙潭公园;【文献出处】 山西科技, 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05年 05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植物; 造景; 景观; 设计; 园林; 绿化;【英文关键词】 plant; landscaping; design; garden; afforestation;【摘要】 文章通过园林中植物造景的现状,结合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建筑与植物造景、室内庭园与植物造景、水体与植物造景、道路与植物造景等例子,说明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高植物造景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lant landscaping in gardens and considering the examples of scenery designing in modern cities in which plant landscaping is used in architecture, chamber gardens, water and roads, has explained the application of plant landscaping in the scenery designing in modern cities to improve its artistry.论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作者中文名】 李金明;【作者单位】 怀化市钟坡风景名胜管理处 湖南怀化;【文献出处】 湖南农业科学,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编辑部邮箱 2004年 04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园林艺术; 景观; 植物造景;【摘要】 植物造景有着独特的时空序列节奏和自然美,并有其独立的景观和表现形式。园林植物通过与其它造园景观材料的有机结合,可营造出高深的意境和地方特色。没有植物造景就没有园林艺术。浅谈现代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方法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作者中文名】 周景斌; 吕宁; 李小明;【作者单位】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陕西杨凌 712100; 陕西杨凌;【文献出处】 陕西林业科技, Sh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邮箱 2004年 04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植物; 观赏特性; 生态要求; 艺术原则; 造景方法;【摘要】 本文介绍了植物的观赏特性、植物造景时须满足的生态要求和遵循的艺术原则以及现代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方法。现代滨水居住小区绿化造景探析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作者中文名】 陈敏; 秦华;【作者单位】 西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文献出处】 城市开发, Urban Development, 编辑部邮箱 2003年 05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摘要】 现代城市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小区建设的发展,促进现代人对更加清新的环境空间的追求。滨水绿带具有先决的良好环境空间,因此,滨水居住小区即成为现代房地产开发的热点。本文从滨水绿带的开发条件、环境条件等优势出发,结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生态科学的角度探讨了现代滨水小区的绿化与景观营建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与树种选择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作者中文名】 加林;【文献出处】 湖南林业, , 编辑部邮箱 2006年 05期谈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原则推荐 下载阅读CAJ格式全文 下载阅读PDF格式全文【英文篇名】 Discussion on design principles for plant disposition in urb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者中文名】 刘谊; 凌玲; 罗明哲;【作者英文名】 LIU Yi~1; LING Ling~2; LUO Ming-zhe~3(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Sheny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Shenyang 110161; Institute of Forestry Science; Dalian 116039; China);【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大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郑州; 辽宁沈阳; 辽宁大连;【文献出处】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编辑部邮箱 2006年 02期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关键词】 园林; 植物景观; 植物配置;【英文关键词】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t landscape; plant disposition;【摘要】 合理的植物配置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本文根据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对植物配置概念进行完善,并分析了配置原则,认为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构建应结合植物的形态、习性以及设计要求,遵从“生态学”、“艺术性”、“功能性”原则,才能实现生态、观赏、文化等多种功能,获取最佳综合效益。【英文摘要】 Rational plant disposi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on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development of urb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e concept of plant disposition is renewed,and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plant disposition is is put forward that plant disposi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ecologic,artistic and functional principle,in order to design the plant community having various functions and getting the most benefits.

加你的扣扣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