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非洲原住民对白人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22:12:55

非洲原住民对白人的影响研究论文

在哥伦布没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撒哈拉沙漠以都是黑人是黑人国家,撒哈拉沙漠以北是白人国家,然后北美是印第安人的国家。

经过欧洲人百年殖民地运动之后,北美由印第安人的国家变为白人为主的国家,但是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还是以黑人为主的国家,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白人没大规模的殖民非洲呢?

欧洲的主要殖民国家都处于西欧地区,如英国法国的气候大都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非洲大陆位于热带和亚运热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由于非洲的气候雨需要毒的气候相差很大,欧洲人是很难适应非洲的环境的。

而且在大航海时代,非洲大多数地方都是原始丛林地带,大多数地方都是狮子豹子野兽横行,蚊虫滋生。殖民者不是被猛兽所伤,就是患病死。由于大航海时代,欧洲的医疗技术也比较落后,殖民者根本没有办法治疗在非洲犯的病,这也是非洲开发比较落后的原因。

欧洲殖民者之所以大航海,就是因为与东方国家贸易受阻。于是,西欧国家才从海上开辟新航线,寻找通往印度贸易的新渠道。

在欧洲殖民者看来,美洲的财富是很丰富,有金矿以及成片适合种植庄稼的土地。所以,很多欧洲人喜欢移民到美洲,第一是淘金,第二是从非洲运黑人到美洲,开发种植园发展农业,掠夺美洲的财富。

但是相比之下,非洲只有南非有大量的金矿和钻石,其他地方都没有什么丰富的资源,所以南非的白人较多,其他非洲国家的白人就很少。也是因为大航海时代殖民者对非洲不感兴趣,没有多少白人愿意移民。

非洲内陆地形大多数是以高原为主,大路边缘有狭窄的平原,高原和平原之间的落差是非常大的,所以容易形成尼加拉瓜世界第一大的瀑布。

非洲的海岸线也是非常平直,缺少天然的港口。再加上河流上也有瀑布,不利于欧洲殖民者船只的登陆,也也不利于殖民者的统治深入内陆。

由于非洲国家的这种地形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步伐。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黑人数量是比较多,非洲能住人的地方都是有黑人居住。

但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却比较少,印第安人都居住在都住在疾病少发的山区,当欧洲人殖民非洲的时候,必然会与黑人爆发冲突,统治耗费的成本比较多。

但是,欧洲殖民者殖民美洲的话,美洲很多平原地区都是没有人居住,白人统治耗费成本自然比较少。

中国古人类怎样神秘消失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DNA分析得出结论: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因为强有力的科学支撑,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可是,如果金力教授的结论是真的,为什么我们跟非洲人长得如此不同?那些在中国考古发现的古人类的后代又都去了哪里?他们是被远道而来的非洲人干掉的吗?所有现代人的祖先是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妇女?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谭婧泽说:金力教授发表的这个关于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早在2001年就已经问世了。当时他带领一个研究团队专门就中国人的遗传分子进行了研究,他们想研究中国人到底起源于哪里?是否如前人所说的全世界的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最后他们得出的结果和前人得出的结果竟是一致的。金力教授他们提出的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1987年的时候就有人推出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最早推断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是卡恩和威尔逊两位科学家。1987年初,卡恩和威尔逊等人提出,将所有婴儿的线粒体DNA向前追踪,最后会追到大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即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大约在13万年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了其生活的非洲家乡,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最后在全球定居下来,演化成了现代的不同人种。于是有人把这种理论叫做“夏娃理论”。认为现代人类是单一起源并来自非洲。此后,越来越多的遗传学证据都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1998年中国科学家褚嘉祐等人利用30个常染色体微卫星位点分析了南北人群和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遗传结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和进化树聚类分析都支持现代中国人来源于非洲,并经由东南亚进入中国大陆。由于微卫星位点突变率较高,对研究较久远的人类进化事件和人群迁移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等人发展了一套Y染色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简称SNP)研究理论,来研究中国人的起源问题。而Y-SNP这套研究理论,也就是金力、李辉他们运用的研究理论。这个惊天结论是从一个古老的DNA分子引出的在2001年的时候,金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全球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Y染色体遗传学证据支持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论文,这篇文章从DNA的角度分析,得出了“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这个结论。在谭婧泽老师提供的这篇支持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论文中,金力教授他们是通过人类基因中的Y染色体的遗传特性来研究人类起源的。为什么选用Y染色体?是因为Y染色体从遗传角度来说相对更单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父亲,一套来自母亲。在这些染色体中,Y染色体是男性染色体,只由父亲一方遗传而来,这就减少了基因突变率,所以通过Y染色体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基因遗传的“历史轨迹”,因此,包括金力教授在内的很多遗传学家都把这种遗传物质作为研究现代人类起源的最佳材料。金力他们利用了3个古老的Y染色体上的SNP作为研究重点,即M89、M130和YAP这3个古老的Y-SNP,这3个Y-SNP又都是在M168突变型的基础上产生的3个突变类型。为什么用M168这个遗传分子?金力他们在文章中这样解释,“据认为,M168是人类在非洲时产生的突变型,其原始型只出现在东非人群,除非洲以外的现代人及部分非洲人都带有M168的突变型,M168是现代人类单一起源于非洲的最直接证据。”科学家怎样通过DNA推断古人类生活年代有人会奇怪,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一个DNA分子的年代的?为什么说M168在原始的非洲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这个DNA的存在时间是怎么推断出来的?同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研究中心的李辉副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解释说道,分子人类学用的是非基因的DNA序列。因为基因是有生理功能的,是不能随便变化的。如果基因随便变的话,我们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影响。而在他们的分子人类学研究里,在研究的材料方法上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非基因,一个是单倍遗传。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DNA就是单倍遗传分子。在Y染色体上,基因也很少,大部分都是非基因序列。在非基因序列中,会分析两种突变类型。一种叫做单核苷酸多态突变(即SNP),它的突变很罕见,也很稳定。同一个突变历史上不会重复出现,也不会变回去。所以全世界Y染色体各种类型的结构关系就是据此构建的。另一种叫做短串联重复突变(STR),这种突变是在不断变长变短的,而且变化是匀速的。所以只要调查到突变的总量,再除以突变的速度,就可以得到Y染色体各种类型的产生时间了。也就是说,通过这种叫做SNP和STR的DNA分子的突变规律,突变分子的出现时间可以被推断出来。M168这个突变分子的出现时间也就可以推断出来了。中国人的DNA都带有非洲的遗传痕迹金力他们从中国各地找了近1万例男性随机样本做实验,通过研究发现,所有样本都只具有M168仅有的三种突变。也就是说,这9988例样本中,M89、M130和YAP这3个最古老的遗传分子只发生了三种突变:一种突变成了M89T、M130C和YAP-,发生这种突变类型的个体最多,有9329例,占;一种突变为M89C、M130T和YAP-,这种类型的比例占,有370例;最后一种突变为M89C、M130C和YAP+,有290例,占。除了这三种突变外,没有其他新的突变种类出现。这个结果和除非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基因分型结果是一致的,就是说M168在非洲之外的地区没有出现新的突变,也都是只出现了这三种突变,只有有新的突变样本出现才能说明中国人不一定都是起源于非洲。所以,金力他们检测的这近1万名中国男性的样品全都携带有来自非洲的“遗传痕迹”,这从另一个角度又支持了非洲起源学说。这个结果也出乎金力他们的意外。通过DNA如何得知祖先的迁徙路线金力他们除了想找到是否存在中国独立起源的证据,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考察这3个古老的Y染色体单倍型的分布频率,来研究中国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结构、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国周边地区人群的遗传关系。通过这些遗传分子如何能知道人类的分布和变迁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民族的遗传分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共性。在金力他们的研究中,他们通过M89、M130和YAP发生的三种突变类型,就可以推断出中国各民族人群的分布和迁徙过程,比如突变成M89T、M130C和YAP-这种类型的人在汉族人群中出现的几率最大,样本中汉族人数也最多,达到。而其他两种突变型在少数民族人群中出现几率大。根据现有民族的分布特点,大致就可以推断出人类的迁徙和发展情况。李辉曾经以自己的DNA分子做研究,来推断自己的祖先大概来自哪里。他从自己的Y染色体上看到,他的Y染色体是O1型,根是在北部湾沿岸、海南以西那一部分。O1的发现能追溯到两万多年前,大概到了一万多年前的时候,就扩散到了广东、台湾、福建这些地方。到了8000年前的时候开始到了今天的江浙沿海一带。O1型的Y染色体大约是七八千年前到达江浙沿海的这一批人的类型,是这里的原住民类型,所以他推断自己祖先的历史是一万多年前在广东,到了八千年前到了浙江、上海。同理,科学家也能推断出非洲人是如何迁徙到世界各地的,包括中国。但非洲人是如何克服沿途遇到的各种障碍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比如他们是如何翻越高山、走过大河,又如何克服地区间不同的气候条件而生存下来的?对于这个问题,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李士林老师说,人类的祖先在迁徙过程中没有什么目的性,主要看哪里的环境适合生存,就会往哪里走。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来看,非洲人应该会沿着海岸线往世界各地分散,因为海岸线上可以同时获取陆地和海洋中的食物,方便他们生存发展,队伍也会越来越大,从而延伸到全世界,包括中国。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先是纯正的非洲人但即便古代非洲人克服了自然环境阻碍,来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而为何独独非洲人成了我们的祖先,而当时生活在本土的人类群体他们又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遗传科学家能这么肯定地说现代人都是非洲人的后代呢?而不是本土人的后代或者说是本土人和非洲人杂交的后代呢?对于这个问题,金力他们是这样解释的,他们在做实验之初,也是带着对非洲起源说的疑问来做的,他们也考虑过本土人类遗留下来的可能。毕竟,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出土了很多本土古人类的化石,并且这些古人类化石在时间和形态上都呈现出良好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而为何最终现代人都成了非洲迁徙过来的人的后代了呢?是否有可能存在本土人类的遗传?所以金力他们才从中国取了这么多样本来实验,试图找到和过去发现的样本有不同的地方,即M168这个突变型有了新的突变,但是结果依然没有。所以金力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跟之前的结论一样,中国人也是来自非洲的。本土人类是怎样消失的呢而本土古人类都去了哪里,金力他们仔细研究中国出土的化石证据后发现,在古人类和现代人之间存在着断层,所有属于古人类的化石都有10万年以上的历史,而现代人类的化石都不到4万年(大多数在1万~3万年间),也就是说至今没有发现5万~10万年间的人类化石这一直接证据来支持多地区起源假说。金力他们分析后认为,这种化石上出现断层也并非偶然,因为,东亚大陆在这一时期大多数的生物物种都已经灭绝了。5万~1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断层与第四纪冰川期在该地区存在的时间大致相符,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使得这一时期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东亚,以及其他地区绝大多数生物种类难以存活,包括本土人类。而非洲,因为靠近赤道,温度相对较高,那里的古人得以繁衍存活。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的孔兴功老师告诉记者,在冰川期,赤道地区的温度平均也就比现在下降1-2℃左右,而越往两极,温度就下降得更多。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生活在靠近赤道的这部分非洲人生存了下来,而其他大多数地区的古人都消失了。被誉为欧洲人起源的尼安特人就被推断是在2万年前左右灭绝的,因为这时候正是冰川期的最盛期。而非洲人正是在冰川期结束后,也就是大约6万年前由非洲开始往东南亚由南至北进入了中国大陆,从而取代了中国大陆上的冰川期前的古人类,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从金力教授的观点来看,似乎中国人起源于非洲是铁定的事了。但人们对此还是有很多疑问,最大的疑问就在于,仅从几个遗传分子就能看出整个人类迁徙发展的过程了吗?所以还有一部分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DNA遗传分子的说法不能完全排除本土人类也有遗留下来并繁衍后代的可能。

去你达个蛋,金叫兽的袓宗是非洲人

针对加拿大土著居民与欧裔居民的文化差异,分析并阐述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旨在更好地借鉴和吸取加拿大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关键词】文化;土著;欧裔;文化差异;加拿大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Aboriginal Canadians and European-CanadiansCUI Ning YANG Juan(General Education Department, QHMC,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aboriginal candians and European-Canadian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are also analyzed. It is hoped that we can learn something valuable from canadian culture to develop Chinese culture.【Key words】Culture;Aboriginal;European-Canadian;Cultural differences;Canada笔者就职于青岛一所国办高职院校,于2011年8月作为访问学者来到加拿大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学术交流和考察。在此期间,除了被这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以及文化多元性的国度所吸引外,还对另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即加拿大土著文化。加拿大总人口约为3500万左右,其中欧裔人口占80%以上,土著居民占4%以上。虽然土著居民在人口比例上都远不及欧裔居民,但其对整个加拿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却不可小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土著居民与欧裔居民的跨文化交流失败现象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反之呈上升趋势。近些年来,随着中加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我国学者对于加拿大文化的研究也逐渐加大了力度,尤其是对中加文化差异问题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关于加拿大土著居民与欧裔居民的文化差异研究却为之甚少。因此,本文根据笔者在加期间的实地考察和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加拿大土著居民与欧裔居民的文化差异问题。1 价值观差异以往学者经常说北美人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代名词,以美国和加拿大人为首。但笔者认为此种说法过于笼统,确切地说,北美的欧裔居民才是崇尚个人主义的“典范”。加拿大的这些欧裔居民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善于表现自己,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很多时候将个人利益高高凌驾于集体利益至上。相反,土著居民由于诸多历史的原因,曾经长期共同地居住于“土著人居留地”,他们吃穿一处,同荣辱,共患难,养成了信奉者“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原则的文化。他们对于自己的集体有着非常强的归属感[1]。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的集体,一个部落的力量或者一个人的个人能力的提高都依靠于集体的凝聚力。正是由于这种对集体的忠诚和归属感,很难看到某个土著人为了一己之力而背叛整个家族的利益。笔者在加期间,就经常目睹成群的土著孩子在一起玩耍、上学、放学以及做功课。相反,那些白人孩子却很难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们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教室或者公交车的某个角落里看书、听音乐或者做着其他自己喜欢的事情。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差异,造成了土著居民和欧裔居民之间的交流存在严重的障碍,很少能看到一个白人孩子和一个红皮肤的土著孩子在一起玩耍,更难见到一个白人小伙牵着一个土著姑娘的手在那里拍拖。婚姻问题更是如此,他们之间的跨文化婚姻也经常以离婚而告终。笔者所居住的房子的隔壁就是一对跨文化婚姻,一个土著小伙娶了一位欧裔女孩,几乎每天晚上笔者都被他们无休止的争吵和打骂孩子的声音所搅得睡不着觉。相反楼上两户的那对白人夫妻和土著夫妻却十分的安静,经常看到他们全家人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地在周末共同去乡间别墅度假。2 时间观差异对于土著居民来说,他们重视的是“质量时间观(qualitative)”,而对于欧裔居民,他们信奉的是“数量时间观(quantitative)”。比如说,当一位白人问一位土著老人是否一辈子都居住在“土著人居留地”, 他会这么回答你,“不,现在不在那里了”。那位欧裔关注的是这位土著老人在居留地里居住的时间长短,而这位老人关注的是现在已经不住在那个令人可怕的地方了,言外之意是“我现在的时间过得很充实,很愉快”。由此可见,加拿大土著人看重的时间被利用的“合适性”,而欧裔居民看重的是时间的长短。在这些欧裔居民所推崇的西方文化里,时间就像一种“商品”,可以被自由的买卖、借用、浪费、扼杀、弥补和取走。对于一个土著居民来说,他所关注的是我接下来所做事情花费的时间是否对我“现在”有意义,而欧裔居民关注的是我花费的时间要有益于我的“将来”。简言之,土著居民认为“将来”要服从于“现在”,而欧裔居民认为“现在”要服从于“将来”。还可以这么说,土著居民有着“圆形”时间观,而欧裔居民有着“线形”时间观。欧裔居民将时间看成一条平线,时间从线的这头移动到另一头,并且时间和生命可以分为三个种类:过去、现在和将来。而土著居民则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联系过程。他们认为,时间是持续性和不可中断性的“圆圈”,在这个圆圈中,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永远相互关联着的。3 家庭观差异 中心型家庭与延伸型家庭加拿大欧裔居民的家庭观强调“中心型(nuclear family)”家庭,而那些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则重视“延伸型(extended family)”家庭观。欧裔家庭成员包括: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以及爷爷奶奶。而土著家庭成员包括: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叔叔、舅舅、姑姑、姨妈、表弟、表妹、堂弟、堂妹以及姻亲。在土著人看来,只有在这个传统大家庭里才能有安全感。土著人这种以学院划分家庭成员的传统文化与主流的加拿大欧裔居民家庭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将叔叔、姑姑、表弟、表妹以及姻亲这些欧裔人认为不属于家庭成员的人都看成了自己整个家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有甚者,某些土著人会将自己的邻居也当成自己的家人。因为从某种角度上说,整个土著人与欧裔人的交往史就是一段土著人的屈辱史和受压迫史。每个土著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去本能地、真诚地和快乐地帮助那些身边遭受厄运和灾难的土著同胞。 人人平等与长幼尊卑西方人追求人人生来平等,尤其是男女平等的信条,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加拿大欧裔居民继承了他们西方先祖们的优秀品质,在男女平等的问题上做的非常优秀。在家庭中,无论是丈夫、妻子、男孩还是女孩,都能做到相敬如宾,彼此尊重,比如说,“谢谢”、“请”、“麻烦你”或者“对不起”这些客套话经常挂在嘴边,表现出了彼此互相尊重。还比如说,家庭每做出任何重大决定之前,必须要与孩子商量,父母从来不拿孩子当孩子看,把他们当成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民主思想渗透到家庭成员的每一个血管里[1]。一千多年的打猎史和战争史赋予了土著男人自尊、骄傲、勇气和大男子主义。男人们的社会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因为女人和孩子的食物还有安全感要靠男人的拼命才能够换来,这也就为家庭中大男子主义埋下了伏笔。因此,土著家庭中暴力现象远远高于欧裔家庭,这也为社会不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土著孩子,尤其是女孩,从小就要受到来自父母的监督。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要符合传统的礼仪,尤其对待老人更要表现出特殊的尊重。土著老人们的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们被看成是智慧的拥有者、传统伦理道德的守护者和家庭贡献最突出者。他们和孩子的父母一样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4 对基督教信仰方式差异在加拿大,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这其中就包括了绝大部分欧裔居民和一部分土著居民。虽然信奉的是同一种宗教,然而他们对该教的信仰方式却大相径庭,这也就造成了彼此之间的更多的不理解和矛盾加深,甚至很多欧裔基督教徒认为这些土著信徒属于异教徒,没有按照圣经的指示去信仰上帝,属于邪恶的化身。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他们对基督教有着不同的信仰方式:首先,他们认为,上帝的“宠儿”或者说是“上帝的选民”是土著人,因为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而且泥土的颜色是红色的,况且土著人的皮肤颜色就是红色,所以他们才是真正的上帝的“宠儿”。相反,欧裔居民按照圣经的解释,认为以色列人才是上帝宠儿。 其次,欧裔居民在向上帝祈祷时,表现出了安详和镇定的样子,与之发生鲜明的对比的是,土著居民则用一种“吵闹”的方式向上帝表达他们的虔诚:他们成群结队地点起火堆,竖起火把,穿着“花花绿绿的”的“异样服饰”,脚上跳着欢快的太阳舞,嘴上唱着土著语上帝歌曲,并击打着非洲大鼓。这些土著人特有的向上帝礼拜和祈祷的方式使得那些自认为是“最虔诚”的欧裔基督信徒很难理解。5 总结进入21世纪,加拿大政府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宣扬西方文化先进性的同时,也应保留和弘扬当地土著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欧裔居民感受和理解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消除彼此之间根深蒂固的偏见思想,以崭新和科学的视角来审视文化多元性的真正意义。

非洲人对中国电商的影响研究论文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篇1 浅谈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消费互动的作用 摘要:电子商务和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词汇.电子商务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已经发展成了我国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技术相关的各类产品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两者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为电子商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理清这种互动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互动作用;安全技术 1前言 计算机技术自出现以来,对许多领域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其中以电子商务领域最为引人瞩目.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的支持作用毋庸置疑,但也有人认为计算机技术的滞后减缓了电子商务壮大的步伐.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仅仅从支持或是制约这两方面来看过于片面.这样笼统的结论不仅不能指导两个领域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容易造成商务领域和技术领域的分歧和敌对.因此本文着眼于电子商务全流程中涉及到的计算机技术,将两者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状态进行比对分析,从而研究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两者之间的互动作用关系和机制,该研究能够促进这两个领域的协同创新和共同进步. 2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分析 计算机技术为电子商务模式的运作提供了必要工具和保障 由于电子商务全流程几乎全部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的,所以必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技术.本小节结合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对其中所使用到的技术大类进行汇总分析. 技术为电子商务线上交易的全过程提供支持 Web是一种典型的分布式应用架构,信息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不断进行交换,所以Web技术可以分为客户端技术和服务器端技术.Web客户端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展示各种类型的信息,核心是超文本(HTML)语言技术,该技术也是一种语言规范,通过各种统一的符号来标识网页中的各部分信息.而服务器端技术则主要是构建Web服务器时需要用到的手段和工具,比如服务器在搭建时需要制定服务器的服务策略和适宜的结构设计.此外,公共网管接口技术以及PHP和ASP等技术则使得网页由静态形式变为动态网页,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可以实时进行动态的信息交换.电子商务交易的全部过程都需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操作,而Web技术正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所使用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此外,电子商务交易中复杂的业务逻辑也是通过各类Web技术所支持的各类程序语言来实现的. 即时通讯技术保障买卖双方的顺畅沟通 即时通讯中涉及到点对点通讯、服务器/客户端架构、音视频的编码和解码等技术.其中点对点通讯技术是即时通讯的基础和核心.这种通讯模式采用去中心化的设计,每一个通讯节点都具有平等的地位,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可以进行直接通讯,而不需要像以往的通讯模式那样经过中心节点的转发,大大降低了对网络带宽的占用,极大地提升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即时的交流能够提高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沟通和交易的便利性,因此,基于即时通讯技术的各种通讯服务也是目前电子商务平台必不可少的一项服务. 安全技术为安全交易提供必要保障 常见的安全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安全认证技术以及各类安全协议.这些技术从信息的保密性、数据的完整性、交易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和交易的不可抵赖性等多个维度提供安全防护.在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以上技术都缺一不可,限于篇幅,本文仅以防火墙技术和机密技术为例分析安全技术对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的保障作用.防火墙技术是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利用一组硬件设备和相应的软件工具对内外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进行监控,结合一定的隔离规则对数据交换进行分析和过滤,保证内部网络中的敏感信息不会流出到外部网络中,同时对外网中的网络攻击进行监测和报警.在电子商务网站中包含有大量的个人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防火墙技术能够对网站内的信息进行有效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加密技术通常由加密和解密两个部分组成,根据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否可以相互推导,加密技术又分为对称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以DES为代表的对称加密技术虽然处理速度快、所需计算资源少,但其安全性依赖于加密解密的双方是否能保存好密钥、密钥传输过程中会不会被截获.而非对称加密技术在此基础上将密钥又分为了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信息的合法使用者都各自掌握着一对特有的公钥和私钥对.虽然加密的安全性大大提升了,但却有着速度慢的劣势.所以目前的电子商务交易中,通常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保障交易信息的安全.除了以上技术,电子商务的流程中用到的技术还有很多,例如使得物流信息“透明化”的GPS技术,为商品展示提供多媒体形式的音视频技术,为商品推荐提供支持的各类推荐算法等等.总之,计算机技术为电子商务的全流程提供了业务所需的各类工具和保障 措施 . 新兴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电子商务模式的延伸 近几年各种新兴技术逐步成熟和完善,并在实践中大放异彩.其中4G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尤其迅猛.4G移动通讯技术在通讯结构和关键技术方面都与之前的3G技术有着显著区别.一,基于全IP的核心网相比之前的电信网,可以无缝衔接不同类型的网络,灵活性大大增强.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使得不同频率的信号被分散在不同的子信道进行传输,极大降低了信号波形之间的干扰.三,软件无线电技术利用编程等手段来模拟硬件功能,从而突破了硬件的限制,实现了多频段、多模式和多信号传输处理.四,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智能天线通过定向波束减少和抑制干扰信号,提高通讯质量.最后,多输入多输出技术通过将通信链路分解为并行的子信道来提升信道容量.在4G通讯技术超高带宽、超高速度的支撑下,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商务已经从电脑延伸到了手机,电子商务开始向移动商务转移,同时商务的领域更是从以往单一的实体物品交易延伸到了各类生活服务领域. 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制约作用 虽然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的是,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在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线上消费相比线下消费最显著的劣势便在于缺少购物体验,顾客无法像在实体店铺那样检查商品的各处细节、无法试一试衣服是否适合自己.缺少购物体验一方面导致电子商务只能依靠价格来吸引顾客,所以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低端产品仍占绝大多数.虽然虚拟现实技术有望提升电子商务中的购物体验,能通过技术手段让消费者就算摸不到商品,也能像在实体店里一样随心所欲地观察商品.但这类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的阶段,离真正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受制于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购物体验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将会仍然停留在目前的水平,从而影响和延缓电子商务取代实体店铺的进程. 3电子商务发展促进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隐患促进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发展 由于涉及大量隐私信息、金融账号密码等经济信息,电子商务自出现伊始便是黑客攻击的重要方向.电子商务平台面临的安全风险远比其他一般的网络平台复杂,除了一般性的电脑病毒对平台造成的安全风险,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风险还包括:信息被窃取、篡改,身份被他人盗用等.而且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防范不仅涉及平台自身,还涉及买卖双方所使用的设备的安全性、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安全性等.如此之多的安全风险对电子商务平台所采用的安全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任何技术都不可能完全杜绝风险的发生,特别是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种新型的安全攻击、信息窃取、盗用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对现有的安全防范技术造成威胁.因此,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其实一直伴随着黑客技术以及安全技术的交替升级进步.针对安全技术而言,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各类数字加密技术和算法得到了较大的进展;安全协议也吸取了实践中获得的教训,得到了补充和完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安全框架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的安全框架体系通过六层安全防护,从网络、逻辑、加密、认证、协议和应用等方面对电子商务的全方位安全提供了保障. 电子商务规模的扩大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革新 除了日常的运营,电子商务平台,尤其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电商平台为了提高人气和销量,也像线下的实体商场一样,结合各类节日推出优惠促销活动,淘宝甚至还打造出了“双十一”这样一个网购节日.由于淘宝、天猫、京东这样大型的电子商务平台人流量极其庞大,它们的大型促销活动的影响力绝非一般商场打折活动所能比拟,每秒访问量甚至超过春运时的铁道部火车票售票网站的数据.从技术角度分析,这样超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是对网站平台的多方面性能都是极大的考验,例如网站的并发性能、分布式服务器架构的负载均衡、文件缓存系统的运行效率、与不同银行之间接口的稳定性等.以2015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为例,阿里巴巴吸取前几年“双十一”的 经验 教训,对网站进行了多方面的优化升级.因而,2015年阿里巴巴平台的支撑效果远远超过往年的水平.例如,淘宝和天猫每秒的订单量峰值高达14万笔,支付宝的支付量最高达到了每秒万笔.而全球性的支付平台Visa和MasterCard的实验测试数据也仅能达到每秒万笔和4万笔.以上数据对比可看出,正是由于大规模促销活动带来的巨大需求促使类似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对自身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升级优化,才能在技术上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因此,电子商务发展中所产生会对现有技术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技术的进步. 4结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后者的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这一新型 商业模式 ,也为其提供了全流程的工具支撑,新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电子商务在业务方式、流程等方面的创新,但计算机技术某些方面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制约作用.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对技术的各种新的需求从而对技术的进步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灵敏.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1):121-123. 〔2〕唐礼勇,陈钟.电子商务技术及其安全问题[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36(7):18-22. 〔3〕张冬青.云计算对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0(4):168-168. 〔4〕王海涛,宋丽华.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移动电子商务[J].现代电信科技,2001(5):7-10. 〔5〕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2):54-55. 〔6〕史占波.论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10-10. 〔7〕沈扬,万群.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J].情报杂志,2005,24(5):89-91.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篇2 试谈电子商务发展对外贸企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外贸形式,在信息化进程的推动下,迅速成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发展的新型贸易模式。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克服了自身的一些固有缺陷,提高了相应的对外贸易效益,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运行模式还存在缺陷,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并进行相应的改变。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外贸企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对外贸易;企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 网络技术 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在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过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将电子商务应用到外贸企业的营销领域,将会给外贸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活动在外贸行业中的不断应用,人们对电子商务有了明确的概念。技术的进步使得外贸商务形式更加的多元化,当代的电子商务不仅局限于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商务活动,还包括了以其他通信形式进行的商务活动。本文就电子商务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外贸企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电子商务活动的策略。 1外贸企业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现状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电子商务是当前国际贸易中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它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外贸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电子商务之所以在商业活动中受到广泛的青睐,是因为它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有着一定的技术优势。首先,电子商务具有技术优势。通过互联网网或其他通信方式,人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信对象进行随时的交流,这就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其次,电子商务可以更好地为企业节省开支,降低贸易成本。电子商务带来的无纸化贸易形式,使企业大大降低了对实体物资的依赖。 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现状 当前,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还很不均衡。其中,欧美地区和日本等发达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交易额在逐年增长。而像拉丁美洲以及非洲对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则有着一定的欠缺或两极分化明显的情况存在。而在中国,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电子商务这种交易形式在对外贸易工作中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我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相信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而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一些国家致力于相关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本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 未来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应用的展望 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间不可或缺的一种贸易形式。可以预见,电子商务发展将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有经济学家预言,在未来全球化进程中,所有的贸易活动都可能变成电子商务的活动。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挤占了有形贸易的市场,并且影响着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有着强劲的发展后劲。利用电子商务这一贸易形式,必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更快地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电子商务对我国贸易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影响 电子商务在融资过程中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为我国外贸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我国一些对外贸易企业可以向银行进行贷款,形成企业、银行、电商平台三方的融资结构。通过电子商务的贷款平台,外贸企业通过运作,可以获得更高金额的资金。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外贸企业减少了相应的贷款程序,提高了融资的成功率,有利于外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融资活动,还可以提高企业贷款的透明度,增加了外贸企业违约的成本,更加有利于融资环境的净化。 电子商务更新了外贸企业信用评级的标准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对外贸易模式,在这种新型的对外贸易模式下,外贸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外贸企业的信用评级对企业的影响至关重要,信用评级不仅涉及到企业的一般贸易活动,还涉及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投资问题以及信贷问题。一个外贸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信誉基础,那么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市场优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对传统的信誉评价标准进行了改变,增加了对企业综合实力的评定。其中涉及到企业自身的运行能力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等方面。企业通过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信用的评级,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一些中小型的外贸企业也因此有了发展的标杆,有利于企业长远目标的规划。 电子商务降低了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 电子商务的发展,降低了外贸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首先,电子商务的运用使得交易更加快捷,需求方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相关的产品情况,从而降低了一些外贸企业的库存成本,避免了产品在库房内的积压。其次,一些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降低了相关的采购成本,对于客户的需求更加的了解,也更容易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减少了采购工作中的程序,压缩了采购成本。最后,有效地降低了外贸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营销成本。传统的外贸工作往往需要企业营销人员进行当面的协商讨论,往往要支付较高的营销费用。然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互联网上就可以实现产品的推广,大大节省了企业相关的营销成本。 3利用电子商务促进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策略 管理层应提升应用电子商务的意识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电子商务在外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外贸企业首先应该树立起相关的电子商务的应用意识,主动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工具来开展自身的贸易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意识到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互联网上简单的电脑操作,更是一种系统的、完整的商业活动模式。将电子商务应用到外贸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更是整合外贸企业物流、技术、融资、仓储等环节的重要工具,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工具作用,可以更好地拓展市场,实现自身和贸易对象的互利共赢。当代外贸企业的管理活动更加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对公司业务以及财务进行更好的管理。 企业应加快相应的电子商务硬件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以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要想在外贸企业中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就需要加强外贸企业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相应的技术瓶颈。美国之所以可以成为全球电子商务最为活跃的国家,正是因为美国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硬件基础。我国处于电子商务的发展阶段,就更需要做好电子商务的硬件设施系统建设。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对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我国外贸企业商务活动的信息化网络,降低外贸企业的信息化使用成本,使外贸企业中互联网信息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其次,在发展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同时,要注意与物流、金融等行业的连接与合作,使我国的外贸信息网络形成一定的行业合作链条,使我国电子商务的运作更加系统化。 利用电子商务加强外贸活动中的企业合作 电子商务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完成一些行业间的合作。外贸企业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存在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例如,在一些产品的采购过程中,由于个体的采购能力较弱,往往不能承受市场的周期性变化,也往往得不到相关供应企业的重视,使得企业丧失了一些发展机遇。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可以进行企业合作,以联合采购的形式来对供货单位进行集体采购。这种采购形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场的周期性影响,提高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有效地实现了市场经济下的融合。 4结语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它的出现为我国的贸易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虚拟市场,使我国的外贸事业面临更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我们必须重视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各种影响,采取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使我们的外贸企业在全球化的时代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思思.浅析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 [2]刘艳梅.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2). [3]胡志英.电子商务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影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8). 猜你喜欢: 1. 电子商务硕士论文获奖范文 2. 电子商务论文3000字 3. 电子商务专业论文报告 4. 最全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5. 电子商务论文优秀范文

11月5日,中非智库论坛第九届会议以线下、线上方式举行,开幕式主场地设在北京。外交部部长助理邓励,莫桑比克前总统若阿金·阿尔贝托·希萨诺,中国 社会 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蔡昉,非洲驻华外交使团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帕纳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先后 致词 。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新烽主持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来自中非双方的官员、学者以及非洲国家的驻华外交官员等共计200余人。本次会议主题为“中非合作论坛20周年:回顾与展望”,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主办,中国非洲研究院承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协办。会议为期两天。在11月6日举行的“‘一带一路’与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专题研讨中,来自中国和非洲的16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浙江工商大学中非经贸研究院院长赵浩兴教授应邀做了非洲大陆自贸区与中非跨境电商发展的主题演讲。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赵教授指出,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设目标和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的“双循环”战略有着相同的战略思维,即通过区域内部流通体系的完善和升级,提升内部供给和供应链能力,加强非洲区域内的“内循环”水平,同时通过自身制造、流通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提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不仅是内部贸易壁垒的降低、经商成本的 减低 和贸易机会的增加,同时,必然迎来非洲贸易基础设施的大建设和贸易现代化、数字化水平的大提高。通过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区域内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服务流等整合水平提升,流通效率大大提高。这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中非跨境电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战略机遇。区域内物流不畅且成本高、资金融通壁垒深、数字化贸易体系差、供应链条断裂是当前中非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阻碍。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设,是夷平这些阻碍的重要战略机遇,将主推一个“平而滑”的非洲内部供应链服务体系。 发展跨境电商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中非经贸升级提速的重要战略,以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发展中非跨境电商应着力做好以下方面: 一是要加速构建“线上+线下+服务”的跨境电商战略体系。中国政府及企业在积极参与非洲自贸区“新基建”的基础上,一方面快速布局非洲本土化、垂直化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另一方面,着力加强电商物流、金融结算、海外仓等电商服务系统建设; 二是要加快布局“基地+展贸+营销”的本土化的跨境电商线下供应链体系。中非跨境电商以扎实的线下系统为基础,要选择一些基础好、市场大、人才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基地,建立系统化的展贸营销中心,并强化非洲青年的跨境电商创业赋能; 三是要加紧建设 “独立+直播+社群”立体化非洲电商营销体系。要根据非洲网络基础设施、电商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具体特点,在非洲布局产业垂直或企业自主的独立、私域平台或网站,发动和指导非洲年轻人开展视频直播营销、社群营销等创新手段,打通中非跨境电商的消费端通路。

非洲蝗灾对水稻行业影响研究论文

大量蝗虫所到之处,庄稼被吃得颗粒无收,对当地的粮食储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果蝗灾一旦泛滥,将会对世界粮食造成威胁。蝗灾是三大灾害之一,大量蝗虫吞食农作物,使农产品遭到完全的破坏,从而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粮食短缺问题。这些灾害,自古以来一直都有发生。

很多黄虫都对农业,林业,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全球约1/8的人口都遭到蝗灾的侵袭。当东亚飞蝗来临的时候,可严重危害当地的农作物,影响农业的发展。

例如,在1985年到1996年的这12年间,东亚飞蝗出现在了黄河滩,天津等地。这些到了天津的高密集度的蝗群,将几百亩的玉米田吃光了之后,又起飞到了河北,把河北的很多农场吃得一干二净。1998年,东亚飞蝗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危害了近80万公顷的田地,受灾面积达到了两百多万亩。

西藏飞蝗影响了西藏地区的粮食安全。1928到1952年间,西藏地区曾发生了45次蝗灾。在那些时候,藏区的庄稼连年颗粒无收,青稞、麦子也荡然无存,草场更是寸草不收。在上个世纪末西藏飞蝗前后在林芝,拉萨,达孜等地爆发危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安全。1988年,西藏米林县强那区出现了群居西藏飞蝗,危害了1000多亩的田地。

2020年以来,沙漠飞蝗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非洲到南亚,再到中亚,沙漠飞蝗不断侵袭,全球各地给全球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威胁。2020年7月,南亚国家印度再次受到蝗灾的侵袭,部分城市也进入了紧急警戒状态。那里的蝗虫所到之处颗粒无收,庄稼被吃得真的一点都不剩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现在明白了吗?

应该喷洒一些农药。一些农药就可以把水稻蝗虫给消灭。

治理蝗灾主要看组织能力+科学治理。但不幸的是,这两点非洲国家是比较欠缺的,科学治理尚且可以通过援助技术方案给予支持,但组织能力只能看自己了,外部帮不了多少。而且要命的是,很多受灾国家是人口大国,蝗灾之后,粮食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自己,饥荒有很大可能出现,考验非洲各国组织能力的时刻到了。有人说蝗虫可以吃,我只能说有些人不要把个例当真,野生蝗虫携带诸如铁线虫等各类寄生虫,还有细菌病毒,以及农药杀虫剂。此次蝗灾,可以反映出三个事实: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非洲这段时间内非常适合蝗虫生存农药大量使用不考虑生态,导致很多蝗虫天敌的消失非洲各国基层基本没有懂农业防虫防害的,没有相关的基层处理机制,只能任由蝗灾扩大,蝗虫数目指数爆炸增长。但愿非洲不要出现人道主义灾难。

非洲蝗灾多发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干旱而这种环境非常利于蝗虫的生长繁殖。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

气候干旱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 000~5 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蝗虫 生活习性

蝗虫从其生活习性上看,主要是:蝗虫属于典型的繁殖能力强,飞行能力强,虫卵难破坏,什么都吃,还是群体行动,它们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基本上是难以消灭春吹又生,这也是周期性蝗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因此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对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

蝗灾治理最根本有效的是,提高植被覆盖率,达到50%以上。只要保持水准,这样的话,一劳永逸。但是生态治理却是长期的过程,而且非洲拥有大规模的沙漠,是完全不实际的,最多也只能局部地区的长久治理。如果要快速治标,用杀虫剂是最好的。但要发挥快速高效的杀虫剂效果,必须使用飞机。

对于非洲来说,只能长期治理,对于今天的蝗灾,可以尽量人工捕捉,药物灭虫,引进天敌,降低灾情。

当代设计对人民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 要] 站在当代文化消费的层面上分析了在当代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设计艺术的转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当代文化 文化消费 当代设计艺术 一、文化的美学特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有观念性和教化性之意,在西方,“文化”一词产生于拉丁语,原意是对土地的耕种。中西方的解释虽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把“文化”分作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财富。就精神形态而言,文化可分为文字性文化(文学)和视觉性的文化(艺术)。由此可见,“文化”是在人类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本身就包含着艺术,艺术自然而然孕育着“美”(即艺术的审美性)。 自从人类制造工具、发展生产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形态的创造和完善的追求。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等打制石器来看,其功能与形式之间有明确的关系。到新石器时代,石器采用磨制工艺,精巧细致,但仍以功能为主(如鬲、鼎、盆、盘、壶等,有的壶还增加了盖、提梁、钮等细节)。这一时期的日常工具的功能设计比较合理,造型也较完整,从中体现了设计艺术注重功能性的理念。所以有些工具一直延续至今。马克思在研究动物的活动和人的有目的的劳动之间的区别时,得出美学的重要结论:“人也是按美的规律来制造”。而到奴隶社会,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使用的工具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增加了许多图腾和装饰纹样,表现了人类对审美的追求。因此,“文化”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就具有美学的特质。作为美的艺术形式,以最初的满足功能到功能与审美并重的设计艺术就与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当代文化消费观下设计艺术的转向 1.转向物质形态的消费文化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便进入后工业社会即后现代时期,文化发生了转向——由形象代替语言,这成为文化转型的标志。由于现代人对于由文字组成的经典文学名著阅兴趣的减弱;对陶器、青铜器、雕塑等人类古老艺术形式的身体直接感受力日趋下降;对传统的一些艺术形式的欣赏耐力的丧失等情况的存在,人们再如同阅读小说那样吃力的阅读青铜器时,审美趣味就发生了变异,因而各种文化形态均被简缩为视觉文化或影像文化。 “形象就是商品”说明视觉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联系。有人说,现代社会中只有儿童和真正的艺术家仍具有强烈的身体直接感觉,而大多数人的身体直接感觉已简化为简单的占有感。在经济冲击下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在经济搭桥、文化唱戏社会趋势下,文化成为产业,艺术成为消费品。“设计”是一个工业概念,设计在西方在15世纪以来一直被使用。从根本上说,工业设计和设计师是随着欧美的工业革命及社会的需要出现的。随工业产品的机械化批量生产,产品生产的分工不断细化,使工业设计者、制造者和销售者之间相分离,设计师开始成为工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调节人,从而在设计活动中有了“市场”的概念。设计的物质形态范畴表现为: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市场”而存在,设计的产品来充分满足“消费文化”的物质需求。 2.转向精神形态的艺术化倾向 从美学观点来看,真正的文化中的美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存在于设计制作器物时思想情感的感性直观性的表达,另一方面存在于以语言、文本为主体的文学和以线条、色彩、节奏、韵律为主体的艺术之中。由于物质形态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如广告、电影等大量的电子媒体和机械复制手段的视觉形象表现出对文字的压制——既艺术对文学的压制,已经成为可视物和惯常的文化现象。 文字性文化、视觉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文字是叙述性的,其意义的呈现需要一个领悟的阅读过程,文字的形象性和美感因素在意义理解之中,比起视觉性文化来显得次要一些。而视觉文化则是结构性和空间化的,其意义的呈现是通过色彩、线条、形式和结构的空间组织来完成,传达信息和美感是瞬间的。产品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知觉结构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世界,当这种知觉形式和结构具有某种和谐、秩序之时,他们也具有了审美形式的特征,并与设计产品的功能因素、技术因素和美感因素一起,展示其审美文化的特征。以广告为例,广告是工业产品和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沟通的重要环节,在“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告由最初的“广而告之”的实施告之作用,到成为商业广告整合策划的一部分;广告由传统的依靠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四大宣传途径之上又增加了网络、媒体等视觉手段,构成以视象、听觉、文字、意念为一体的视觉形象,文字少了,独白少了,从而代表精神文化的艺术转变的视觉形象在设计艺术的实践中完成了。 3.审美具有了生活化的倾向 费瑟斯在谈及后现代文化的历史中论述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后现代艺术的到来,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层次差异消弭、后现代主义艺术通过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否定最终否定了艺术自身。艺术形态和美感结构不再是一种远离生活和对抗生活的神圣精神世界,在视觉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也就是说艺术已经不再是高雅的、纯粹的、审美化的文化活动,越来越接近生活化、大众化——即已经进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时代了。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生产形式的大量出现,艺术改变了他的生产形式,手工业制造逐渐瓦解。手工艺运动并不能阻挡时代前进的车轮,传统艺术的崇高地位逐渐被颠覆,一些公认的“美”的“无价”的传世之作都可以进行机械复制,能够使其具有“美”的特征,使无价变有价,成为商品。在这一时期,艺术的美学理念向工业技术的退却和妥协,反映了设计艺术和美的标准与现实生活的物质化形式的界限逐渐消失,正如杰姆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所说:“美感的产生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是一种将艺术的审美性完全建立在时间之上的行为,是一种将至美因素融入到物质形态产品来满足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大众需要的行为。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兴起的“波普艺术”把以往那种体现反抗世俗化生活的现代艺术转变成了一种拥抱生活的艺术,追求用日常生活中最为通俗的形式、色彩结构,形成一种大众化、市民化的风格,充当了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英雄。与此同时,它也把表现创造性风格的设计艺术转变成满足世俗化需要的生活化艺术。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角度来看,它的文化英雄角色无疑具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它把一种新的美学活力注入应用到时尚领域和设计领域。 三、当代文化消费观下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 1.在发掘、掌握、运用好本土的传统民族化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本身文化和艺术的修养,艺术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与所在国家的民族社会文化有极大的关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设计而言,传统艺术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的审美形式,设计的对象和主体正是人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创新、挖掘和提炼是做好设计一个重要的途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虚空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存在于物化了的艺术形式之中,象国画、戏曲中的黑白、虚实,象已渗入血脉中的的对中国红的喜爱,象对祥云、龙的图腾的认可等等。因此传承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丰富我们视觉艺术语言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是我们寻找和发现新的视觉语言、创造新的视觉文化的源头。 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土壤,要及时保护我们的文化财富,并对其挖掘、转化、提升,同时还要具有国际眼光。以三国文化为例:1991年初,日本学研出版社推出了《三国志》上下两册,以图片解释历史,仅一个半月内就销售了40万部。在漫画方面,横山光辉所绘的《三国志》,连续畅销3年,其总销售量竟达到3000万册。日本还运用现代传媒,生产各种有关三国的电子产品。如电动玩具方面,《三国志I》、《三国志II》在日、美两国就销售了76万组。它提醒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掘掌握运用好我们文化财富的了。苹果公司的创始人说过,设计是人类创新最基本的灵魂,中国的设计界欠缺什么?缺少像日本的宫崎骏这样既有创新精神又有民族责任感的世界级大师。日韩创意产业的成功给我们的启发是既要模仿,又要超越,要在创作中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这些均源于自信,自信是根。 2.及时沟通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借鉴、运用好世界性的设计元素 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的同化,而是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中国需要世界各国的文化,世界也需要中国和其他各国的市场,沟通是互通有无,是双向的,但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迷失自我,要始终在立足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和借鉴。 欧美电影海报设计的商业娱乐性很强,注意吸引人的眼球。欧美电影海报像是野兽派画家与后现代艺术的结合,用最纯粹、原始的色彩,最夸张、荒诞的意象拼贴出一件件冲击你视觉的艺术作品。如:用简单却难忘的图形元素设计表现面孔与人像的电影《艺妓回忆录》的海报;用暗色调及简洁图形——黑暗中的眼睛和脸直击心灵,引起观众的震颤的电影《惊声尖叫3 》的海报;用灵动的色彩元素表现自然的美景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碧海蓝天》的海报等。近年来中国的电影海报在借鉴国外作品同时又提炼本国传统设计的元素,再加上特色的创意,出现了一批好作品,如《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等电影海报,是既有典型中国化设计元素又有世界性设计语言并把二者结合得很到位的经典性作品。 四、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吸收西方现代优秀设计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国的设计传统,有效地调动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建出中国的当代设计艺术体系呢?要用大爱去做最好的设计,设计是为全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做的。设计要在通往美的道路上的不断创造,未来艺术设计应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化语言特征,应该寻求合而不同,独联融创、共存悠存。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瑟斯通 刘精明:消费文化与后现代艺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钱凤根:现代西方设计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托马斯·芝勒:走向科学的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4]赫伯特·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5]李 明:从文化学看设计艺术[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6(1)

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出现就和生产密切相关,无论是“设计就是生产力”的提出,还是设计周期的改变与不完美设计的流行,都使全球化时代从事和关注艺术设计的人们切实感受到,艺术设计早已不是先前给产品赋予外形这么简单,还包含了生活方式的选择、审美趣味的彰显,甚至是个体性格和情感的表达。本报新推出的艺术设计版面,除了关注艺术设计界的产业、学术动态外,还会通过焦点话题讨论的方式,希图在设计与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给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增添创意与色彩。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出现于后工业社会或消费社会的西方现代社会现象同样在中国当代城市中得到体现,今天的设计已不仅仅作为一种审美观念的阐释,而是在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加重视对人类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发展进程的预测与控制。一个以时尚文化为代表的新审美趣味和文化价值体系正在形成,对此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把握,应成为中国设计界和设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 信息是创意领域的核心,这里面的一个优势是随着我们创造物理的产品,还会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的体验;设计和设计思维的集成,使其成为你业务的一个核心的竞争力,让设计可以在更广泛的平台上进行参与;将信息用来驱动所有人造物品的创意,其中包括驱动实用性以及娱乐;设计会对一些社会问题解决做出贡献,这可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能够为减少贫穷做点事。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首席执行官Clive Roux 设计对我来说,一直是代表一种预先考虑问题出现的方式,并为这个问题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它最初可能不是市场需求的,甚至不为市场所了解,但可以通过市场研究推出,这个过程不光是设计产品,而且是创意概念的演化。设计能够带来一些新的梦想,还有满足一些新的需求。 ——意大利工业设计师协会会长Luisa Bocchietto 现在的潮流将会是明天的文化,我们在设计一些潮流的东西时必须要负责任,因为最终这将会是你的一部分。如果你设计一些无用的东西或者是污染环境的作品,那将会同我们的名字永远联系在一起。 ——香港设计师协会主席施家礼 全球性的设计将是针对一个老龄化的社会,这是一个大趋势,会涉及设计未来在全球的发展。有意思的是,刚开始跟进的国家是日本。其中有几点建议值得业界注意,老年这个群体是很富有的,当然还有丰富的阅历,他们对产品很有批评性,绝不浪费钱。你永远不能把一个年老的产品销售给他们,他们永远不会购买。永远不要把老人看成老人,不要这样做,这是对设计老年人产品的一个忠告。 ——iF国际论坛设计总裁Ralph Wiegmann 我们非常深信这句话,一个品牌长寿一定靠的是设计,而不是时间的累积。 ——新加坡Consulus集团公司大中华区总监黄庆丰 时尚文化与时尚消费的兴起绝不仅仅是经济现象,而是当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日趋模糊,一个新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正在形成,需要在设计与设计教育中给予充分的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血脉。那些分布地域广阔、涉及人口众多、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正是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审美特征的表现。民间艺术不是浮在传统文化主流层面的部分,它在传统文化中深埋,它孕育了文化的主流又在其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以滋补;反之,民间艺术自身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各种文化资源。民间文化之所以能历经千年流传下来,表明其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将视线投向它,这对于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在当今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变革的发展,民间艺术这种根植于传统农耕经济基础下的手工形态,注定不可能成为物质文化的主流。无论我们再怎样的保护、挽救,它依旧一天天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和失传。因为我们无法改变民艺日渐稀少的使用和需求这一事实。但是,民间艺术不但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还面临着如何开发利用、延续与演进的问题。如何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把传统民间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寻找具有现代意义的切入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一个迫切问题。二、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在经济全球化、国家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民间艺术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其生存环境发生了急剧深刻的变化。乡村城镇化和农民进城务工所带来的农村人口大移动,农民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生活习惯、审美趣味的变化,电视,电讯、电脑等媒体和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使民间艺术原有的封闭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其赖以发生、传承、传播、延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老一辈的传承人相继亡故,新的传承人难以为继,从而使民间艺术面临着传统中断或局部中断的危机。这一切表明,民间艺术自发传承时代的结束。 当今民间艺术面临的危机,一方面有现代化冲击的因素,一方面也有其生活功能减弱的原因。民间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有些内容不可避免地为现代文明所淘汰,但还有许多内容仍然具有很强的生活功能,有的则具有精神文化的功能,要区分对待,采取不同保护措施。 民间艺术不但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还面临着如何开发利用、延续与演进的问题。将民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重新寻找民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定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民间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概念,仍然应该是劳动者基于自身生活的直接需要和审美表现能力而创作,并能在民众之中广泛应用和流传的作品。 对于民间艺术来说,最好的保护应该是充分强化和利用它在当代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功能和使用功能,而不仅限于收集、研究和展示。民间艺术要保持其生活、使用功能,就应该参与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参与到设计领域,参与到创作领域,参与到教育领域。也就是说,有些民间艺术不能将其文物化,而更应该生活化。民间艺术的源泉和生命活力本来就来自于人民生活,同时在使用中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和人本身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越是生活功能强的民间艺术,越具有生命力。 例如,潘鲁生开发的“传统年画雕版再造工艺”,克服了传统的木版年画手工制版工艺复杂、成本高、使用寿命短、保存难的问题,把传统木版年画工艺与现代材料相结合,运用激光技术、橡胶及硫化工艺使年画雕版制作批量化,与民间年画雕版既有异曲同工的原始纯朴风韵,还加入了各种装饰技艺视觉效果,显现出现代人的审美格调。运用该工艺制作的年画雕版不仅有传统年画雕版的外形和功能,本身还是独具中国民间特色的艺术饰品。这一工艺通过专家鉴定,已经被列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纪念品项目名录。 中国民间艺术中包含着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强调善恶分辨的道德诉求和圆融自然的信仰体系,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其价值,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适当发挥其功能。例如,民间信仰的内在动力就在于“趋福避祸”,它与现代生活中民众对各种“福祉”追求相吻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中国民众所追求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光宗耀祖”等等,哪一项与现代生活有抵触呢?三、现代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借鉴 我们对于民间艺术的珍视,并不是一味的沉溺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期望的中国现代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助西学之风,熔铸民间文化传统,培育中国现代设计的文化生命力,而不是盲目裁切古代图形的优秀片段,将其凭空移植到外来文化中去。因此,通过发掘、提炼民艺中的精华,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新活力源泉之一,是民间艺术对中国现代设计最好的启示。 1.民间艺术中蕴涵的中国本源文化精神的传承 中华民族的本源哲学,在先秦诸子百家哲学体系之前就早已形成。阴阳相合生万物,万物永生不息的观念,是中国本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总观念。中国民间艺术体系是以生命、生殖崇拜为中心的,是由中国原始阴阳哲学为观念所决定的。“观念题材”、“观念主题”、“观念造型”、“观念色彩”相统一的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民间艺术体系。民间艺术中蕴涵的中国本源文化精神,是民间艺术哲学观念的本体,其表象符号和内涵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生命活力。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方法,是把自然形态的男女、天地、日月转化为观念形态的阴阳辨证关系,而不是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 比较以阴阳哲学为基础的中国民间艺术和以古希腊哲学自然观和美学模仿论为基础的西方传统艺术,可以清晰地说明中国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以鱼为例:西方的传统,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它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的鱼,多是“阴阳色”、“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龙头鱼尾”、“鱼戏莲”等,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设计为人的生存需要、更深层的心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服务。未来设计的导向将会是更多的观念意义和自我表达的设计天地,这与民艺的观念性和手艺性相类似。这两个特征使得现代设计与民间艺术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抓髻娃娃是陕北民间剪纸中一种传统主题的吉祥娃娃纹样,是劳动人民富有创意、寄托意愿的精神载体,具有很强的观念性。它一方面象征生命繁衍,祈盼生育招子;另一方面寓意招魂纳祥,保子平安。吕胜中的“小红人”系列作品,就是对其的借鉴与创新。它不是什么具体的剪纸娃娃,它是一种概括的形,代表着作者的某种观念,象征着人类自我寻源、灵魂复兴的精神。其中,最具原创意义的是,吕盛中利用剪纸本身正负影像的对立共生,以及由此而来的“图——地”观念的变革,去发现和转换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符号和精神。他的独特,不是在现代艺术中吸取传统的技法,而是将民间艺术的思想、民间文化的实质内容在现代艺术领域里展现出来。现代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个性的丧失、人性的淡漠、精神的焦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把人类推到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危险境地。现代设计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牺牲了人对自然与生俱来的联系,使人成为陷于城市孤岛的可怜虫。人们不免会产生怀念传统工艺中自然和谐的韵味。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就是在找寻一个历史与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切入点。鉴于民艺的传承性,尤其是取材、自然、单纯亲切的性格,使得正在复兴的“师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哲理得以寄托。而恰好当代设计也希望能在后现代社会中摆脱高科技的负面效应。由此分析,拥有良好传统文化背景的中国设计必然应该向民艺取经,调整节奏,摆脱盲从,发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中国的设计成为国家发展的创造力之源。2.民间艺术造型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民间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体系。这种造型体系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借以使作者的观念暗寓其中。民间艺人在创作时往往不受特定时间、空间观念的束缚,他们或者把不同时间的事情放在同一个画面,例如陕西君宜王秀清的农民画《马吃草》,牧童的“三张脸”表示放牧的表情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以静写动;或者把屋里屋外不同空间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画面,彼此平面铺开,互不遮挡,完整的表现作者观念中的事物而不是客观现象。例如陕北安塞民间艺人白凤莲的民间剪纸《喂蚕》,就是这种全方位空间的展示,是“面面俱到”的观念造型法的表现。 民间艺术还表现出神奇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如民间流传普遍的《老鼠闹云子》剪纸,十民间传说中“鼠咬天开”的联想表现,几只小老鼠在卷云中寻寻觅觅,企图咬开混沌,创造大地万物。该剪纸造型对称、规律,又简洁生动,富有故事内容,给人以联想的空间。 此外,民间艺术造型还是民间艺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典型例证。例如陕西千阳布老虎造型没有同意的规格式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因手头材料的不同,用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形态迥异的布老虎。她们不按真老虎“照葫芦画瓢”,而是抓住老虎的外形和想象特征:有神的大眼、刚劲的长须、象征“百兽之王”的“王”字等等,可以说,她们懂得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这些造型的共同特点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加以恰当的大胆想象,用不同的方式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从一针针、一线线的缝制中,将满腔的爱意缝入其中,体现着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期望与祝福。 现代设计中吉祥物的设计制作,是将创意精神通过设计转变为物化的产品,再通过销售转变为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吉祥物的设计可以借鉴民艺中强烈的吉祥观念和吉祥造型,其三维造型讲究浑圆饱满,简洁流畅又带有野趣。设计吉祥物时对民艺中的某些原型不可追求得太具体,而应该有一个“超乎象外,得以环中”的抽象过程,以保持其最本质的精神气质。用齐白石老人的话来说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借鉴不是对民间的模仿和复制,而是以新技术、新的方式对民艺的设计创新,创造出具有当下国际风格、时尚风格的吉祥物来。 3.对民间艺术色彩的吸取与借鉴

欧洲智库对中国的影响研究论文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

大国崛起的背后有哪些因素?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和秘书长苗绿博士的新书《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观点。为此,记者采访了苗绿女士。“智库,具有产生新思想、影响政治决策、引导舆论、教育公众、储存和输送人才、开展二轨外交等功能,影响甚大,被称为所在国立法、行政、司法权力机构之外的‘第四力量’。纵观世界史,几乎每个大国崛起的背后,都有来自智库的力量支撑。“ 苗博士说,“老牌帝国代表英国被公认为欧洲智库之开先河者,这个国家的智库几乎与工业革命同时起步。20世纪前半叶至七八十年代,以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国民经济和社会研究所、政治和经济研究所、亚当•斯密研究所为代表的一批智库为英国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本。尤其是撒切尔政府时代以来,智库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比如撒切尔政府推行的私有化政策就是由政策研究中心等智库系统研究后付诸实施的。兰德公司在“冷战”时期主导了美国的核战略、肯尼迪的外交政策,谋划了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之后主导了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军事战略,直至消灭了萨达姆政权;外交关系学会参与设计联合国宪章的主要部分,提出遏制苏联,参与谋划马歇尔计划;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了‘巧权力委员会’,提出了‘巧权力’外交思想,并被奥巴马政府采纳……可以说,美国智库的创新思想为这个国家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它国家,如德国,”苗博士继续说,“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意识到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于是建议政府各个部门、各行业都建立咨询部门,并由政府资助5年。在政府的重视下,随着战后德国的崛起,德国智库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以反腐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透明国际,其在全球反腐败研究以及政策制定领域内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俄罗斯具有现代意义的智库组织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解冻’时期。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有许多政界要人和著名学者曾担任该所所长,比如第一任所长А.А.阿尔祖马尼扬多次参与苏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及文件的起草工作。在他的领导下,该研究所成为当时苏联领导的智囊机构。第二任所长是原苏联重要的研究国际关系问题的专家,第三任所长曾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长和主管意识形态的书记处书记……在这些政治精英的领导下,研究所对俄罗斯政策的影响力不言而喻。““那亚洲国家情况怎么样?”记者不禁想知道我们的邻居们怎么做的。“相较于欧美智库动辄上百年的历史,亚洲智库的历史并不算太长,不过其影响同样深远,以日本为例,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迅速腾飞,不仅有赖于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和强大支柱产业的牵引,也有智库的整体性、前瞻性思考和高质量成果为国家经济决策提供的重要支撑。比如野村综合研究所就是日本智库中的佼佼者,它曾深度参与了日本政府制定ICT国家战略的研究中,深刻影响了日本政府的决策。此外,日本政府在对外贸易及国家安全方面的决策也深受野村综合研究所的影响。”根据CCG提供的资料,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野村综合研究所……正是这一家家智库,深刻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以至早在1971年,美国学者保罗•迪克逊(Paul Dickson)就已经在其著作《思想库》(Think Tanks)一书中,称智库是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了,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全球化的今天,智库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2016年,智库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在中国,智库更重要。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有着西方无法比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如果决策不够科学,那么带来的影响也可能是相当大的,所以中国政府的决策机制科学化就特别需要智库的参与。如果能够发挥智库尤其是第三方社会智库的作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思想出口单一、论证不足的弊病。智库的发展还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协商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各级政府的决策机制。因此,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亟需一大批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国际性和公信力、影响力的智库作为强大的智力后盾。中国用‘短短’三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在经济上一跃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同时,也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的尴尬,中国已经走到了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 在外交层面,国际社会既希望中国可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又担心中国抢夺了他们的国际地位。在这些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中国外交政策的些许调整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甚至被视为‘威胁’。当‘对内经济转型、对外大国崛起’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时,中国的决策层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与新挑战。这就需要高水准的新型智库提供准确信息、专业知识与深刻思想,为中国的经济转型、社会稳定保驾护航,也需要智库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担当民间外交的使者,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辟高层对话的第二轨道。这也都是CCG的使命和努力方向”,苗博士继续说。本书作者王辉耀和苗绿博士在创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前后,曾拜访过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等30多家国际知名智库,与上百位智库专家有过探讨交流,王辉耀博士还专门到布鲁金斯学会担任访问研究员,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担任高级研究员,潜心探索国际智库的运行之道。作为中国智库发展的探索者,王辉耀和苗绿博士将多年运营中国社会智库的经验与实践心得总结出来,推出了《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一书,书中将智库的创新运营总结升华为“思想创新力、研究支撑力、社会传播力、国际输出力和政策影响力”五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称之为智库创新运营“五力模型”。思想创新力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智库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今全球人才流动的大环境中,能否凝聚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是智库能否产生新思想的关键。智库在充分激发“内脑”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外部的交流与合作,善于借用“外脑”来为智库实现知识更新,为研究工作带来新的思想碰撞。

未来的数十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中国要过怎么样的坎,如何应对发展中出现的难题,出现了很多两难、三难甚至更难的问题。这就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在公共决策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和重要作用的智库,需要发挥智库在政府决策外,作为社会大众的罗盘,以及学术殿堂人才储备集聚的蓄水池的作用。研究一个问题,往往要综合考虑机遇、成本和风险。现在,需求就是最大的机遇,中国智库发展进入了春天,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建设高水平、合格、一流的智库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是不是拥有一个好的智库,是国家、城市、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是什么是智库?什么是一流、高水平的智库?这是需要科学制订、深入研究的问题。在中国,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还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借鉴人类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智库是一个具有专门标志、专业标志要求的公共机构。一个合格的智库,从功能上来说,它必须能给决策层提供功能建议,它必须起到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发挥罗盘或者是指南针作用。还有就是汇聚人才,它是学术殿堂,包括有多学科的人才。从社会关系来说,智库应该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相对稳定的机构决策咨询部门。从社会责任来看,智库承担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智库是社会的良知和理性。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库也有库格。这是关于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关系到民生、社会和谐等等。中国智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应该有中国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各地的智库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智库要发展,它的瓶颈、障碍、制约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一是定位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的灵活性还比较差,同时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智库最重要的是人,靠人去研究。要有领军人才,有团队。伴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首先要继续明确智库的功能定位。我们认为,一是应当以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咨询方案。我们是一个学术殿堂,但是不能做纯学术研究。我们是要提出方案,尤其是决策执行方案,但是主要不是做短、平、快的研究。其二,智库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智库要善于从第三方的角度相对独立地、客观地思考问题,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建议。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需要智力,需要决策咨询,需要专家们的作用。这也是民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三,智库是国家、地区同行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一个平台。国家软实力的创新来源,政策方案高端人才的储备,都离不开智库。(王荣华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智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中国发展来说,现在恐怕是最需要智库、最需要智库发挥作用的时候。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经过六十年发展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现在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发展难题。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地区发展,城乡关系,政府和市场、企业的角色定位以及体制建设方面的问题,都需要智库做出回应。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智库发挥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决策咨询中发挥作用,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趋势。“智库”这个词,是最近这几年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在国外,实质上很早就在关心、关注智库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对中国来讲,智库受到重视,是最近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的难题和发展的瓶颈,其重要性才日益凸显的。上海社科院是地方社会科学院,在全国各地都有类似的研究机构。上海社科院在比较早的时候实质上是学术性的研究单位,是专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研究单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社科院这样的机构也面临着功能转变,到底怎么样发挥作用,怎么样定位,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更好发挥地方社科院这一特殊研究机构的作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实际上,上海社科院与高校,与政府研究部门,与其他的社会研究机构有很多不同。上海社科院由此率先提出把这样一种研究机构转型成为智库,成为党和政府的一个思想库、智囊团。过去几年中,我们围绕这样的目标做了很多智库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在一些重大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包括“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发展战略、“四个中心”建设、长三角、以及综合配套改革、国家发展战略、国际关系等一些重大的国际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方面,我们都充分发挥了专家、学者的作用。(权衡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建立全球定位的智库近年来,智库的工作重心改变了,政策决策者也改变了。智库和政策决策者都需要改善他们的工作。现在智库面临的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不仅仅涉及的国家很多。在上个世纪的中期,总共只有45个国家,现在有193个,接下来可能会有200多个国家。另外,非政府的参与者、企业,还有民间组织,以及我描述为非常有能力的个人,比如说比尔·盖茨,他们对世界政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我们要去分析、跟踪所有这些个体的发展。国家、政府、学界不再能垄断信息了。这意味着还有其他人,能够去挑战国家包括机构的地位。他们也可以建立垄断地位,而且能够影响到他们国家的公众。我觉得这是智库必须意识到的非常重要的发展。全球化使贸易、金融、技术、信息在全球相互交叉,而且使地球变得更小、更分散。信息不仅仅越来越分散,而且越来越多,对于智库来说,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要去分析哪些信息可靠,哪些不可靠,哪些信息是最好的、质量是最高的。世界上最好的智库,要知道最好的信息来源在哪里,如何分析高质量的信息,使信息能体现它们的价值。不仅要为正确的人群提供正确的信息,而且要以正确的方式让政策制定人员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政策分析者只能花半个小时来看分析资料,他们要迅速知道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而且哪些信息是可靠的。智库有责任承担这个任务。另外一个变化是智库所发挥的作用。历史数据显示,世界上主要智库建立的时间,都有一个重要的相关性。那就是,国内和国外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智库。从1920年到1980年,我称之为智库的革命性时期。当时有一些广泛的趋势,美国国内、国际都建立了很多智库,在整个北美、欧洲都有这样的一个趋势,智库的建立跟一战、大萧条、冷战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内和国际的智库,他们关注的都是国家利益。我预期未来智库发展最快的是在中国或者是印度。现在有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我觉得对于智库来说,必须去识别这些趋势,并且尽早地去识别,然后提供预期。因为现在已经出现了我所说的政策的海啸,它们会突然出现,而且影响会非常大。经济危机是非常重要的例子。而且它们会发生得更加频繁,影响破坏力会更大,这使智库的存在更有必要。我们需要更多深入的观点,因为我们现在还并不非常了解这些灾难性的事件。全球化的发展使它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影响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有了智库之后,政策决策者的压力就减轻了。他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最大压力,也是智库面临的最大一个压力,就是如何知道未来发生什么,然后告诉公众。整个国家的智者,现在不能够给别人这些信息,尤其是自己还不能确定时就说出来,可能造成一些不可想象的后果。(詹姆斯·麦甘 作者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甘协会主席)智库竞争力的内涵智库的竞争力,更多是借鉴经济学的概念,包括企业竞争、国家竞争、产业竞争等等。我们认为,竞争概念对中国智库有特殊的意义。竞争力的演变基础,一是资源论,一个智库如果具有竞争力,必须要有独特的资源,包括经济投入、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你要具有这些强大资源,才是有竞争力的。二是系统论。智库对整个社会系统发挥影响、发挥作用的途径,从系统角度来看,更多体现于智库依托于整个外部的系统,国家之间、系统之间的比较。中国智库,依托于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我们知道,智库发挥作用,与一国的政治体制是相关的,权力越分散的政治体系,智库发挥作用的空间越大。这是基于系统观竞争力的认识。基于此,我们对智库的竞争力内涵做了界定。一个智库的竞争力至少有三层次的内涵。一、智库要有竞争力,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分三个方面:1、新概念、新观点的提出。一些新概念的导入,往往是智库最先提出来,慢慢发展成社会发展和整个政策制定的先导,包括中国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和平发展,这种概念其雏形往往都是学者的理念。国际上“软实力”的概念,就是来自于智库。通过智库的引领,使社会媒体、社会大众形成一种共识,能够知道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智库创新的一个体现。2、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根本前提是发现问题。智库作为介于政府、大众和学者之间的一个结构,它具有比较有利的地位。3、解决问题。智库提供最直接的方案,能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提供一些独特的观点。二、智库的影响力。智库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策制定的影响。实际上它还可以通过另外的渠道,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以及对所属机构的影响来发挥作用。智库影响分三个层次:1、对社会掌控者、决策者的影响。这是对核心成分有影响,影响到政策、决策的目标导向、方案设定、方案筛选以及政策引导和评价。2、对社会精英层的影响。比如提出一些新的理论体系。3、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一是直接面对公众,把握公众思潮,从而形成对社会主流发展意识的引导。三、智库国际化程度。三十年改革开放,一直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实际上,智库国际化也是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它有三个层面:1、中国智库的国际化。2、智库研究活动的国际化。我们要参加国际交流合作,包括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国内智库做交流。3、国际话语权。既然参与了国际学术交流,那么在国际智库课题设定中,怎么掌控话题,怎么形成话题的主导权,从而能对国际规则产生影响,这是智库竞争力的又一种体现。对于智库竞争力进行全球排名有一定难度,因为各国智库千差万别,各个领域智库发挥的作用不一样,怎么评测很难界定。有理论的难点,也有现实的难点。理论的难点是智库一些新的思想很难追根溯源。一个新的思想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很难界定。另外,政策的形成结果需要漫长的过程,观点不断融合才能形成最后的政策,很难说智库在这过程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难以量化。另外,竞争力到底是指综合竞争力还是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往往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而智库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智库没有规模很难做强,但是有大的规模也不一定能做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之间怎么平衡,是我们面临的困惑。(李安方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国外顶级智库是怎样炼成的编者按:2016年12月8日,察哈尔圆桌(第46期)暨《智库是怎样炼成的:国外智库国际化案例研究》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圆桌主题为“外国智库国际化经验及启示”。进入全球化时代后,国际化逐步成为当代智库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方向。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智库发展已呈现明显的国际化特征,国际影响力十分巨大。要研究中国智库的发展之道,离不开国外智库的国际化案例分析。《智库是怎样炼成的:国外智库国际化案例研究》的发表,迎来了业界关注。该作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柯银斌、研究员吕晓莉主编,内容起底了全球十大智库的发展之道,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搬来一座“他山之石”。作为中国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致力于建成一个国际化的新型智库。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席、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曾指出,察哈尔学会的国际化需要借鉴研究国外智库的国际化经验,于是身为学会研究团队成员的本书的两位作者便专门针对国外的外交与国际关系领域十大智库进行了全面研究,最终完成了本书的写作。察哈尔学会从该书中摘取精彩章节以飨读者,今天呈现给大家的是其中有关阿斯彭学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智库的启示的片段。编者注:阿斯彭学会(The Aspen Institute)原名“阿斯彭人文学会”(Aspen Institute of Humanistic Studies),创始人是芝加哥的美籍德裔商人沃尔特·佩普克(Walter Paepcke),其前身是佩普克于1949年在科罗拉多州阿斯彭镇举办的一个纪念德国大文豪歌德200周年诞辰的活动。翌年,佩普克创办了阿斯彭人文学会。学会并不局限于传播和研究德国文化,同时更致力于研究人类的价值观以及基于人类的爱和创造力所进行的一些争论,扩展到更为广泛的人文研究领域。按照学会创始人的说法,学会“对现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希望各界领导人广泛地提供一个能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思索和互相讨论的场所,以交流意见,探索未来文明为目的”。如今,阿斯彭学会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学术思想机构之一。关于美国智库,我们关注最多的是布鲁金斯学会,并将其作为美国智库的代表性机构。实际上,美国智库也是多元性的,例如本案例所介绍的阿斯彭学会,其发展就颇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中国社会智库而言,阿斯彭学会的学习借鉴意义也许大于布鲁金斯学会。核心人物:企业家占主导地位1950年成立的阿斯彭学会至今已有近65年的历史,其三位核心人物均是企业家或大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创始人、第一任理事长沃尔特·佩普克是工业企业家,创办了美国集装箱运输协会;1969年任理事长的约瑟夫·斯莱托曾在司汤达特石油公司从事经济学研究,在福特集团任国际部长;现任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是沃尔特·艾萨克森曾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编者注:Cable News Network,简写为CNN)主席。企业家作为智库的核心人物至少有两项独有的作用:一是利用本人在企业界的地位和人脉资源为智库发展筹集资金,二是把企业战略与管理的思维和方法运用到智库运作过程中。前者为智库成长提供“血液”,后者为智库发展提供组织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两个方面都是智库发展所必需的成功关键因素。中国目前的社会智库中,由企业家或大型企业高管者创办的智库极少。中国民营企业家已开始履行社会责任,已有不少的民营企业家(如新华都集团陈发树、福耀集团曹德旺)成立了基金会,专门开展慈善救助工作。但目前还未出现民营企业家专门成立基金会捐助社会智库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中国社会智库发展时间短,没有太大的社会影响力,未引起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关注;二是少数民营企业家关注并了解社会智库,但认为资助社会智库就是参与政治活动。中国社会智库的未来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家的支持。社会智库自身应更加努力,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向企业界展示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引起民营企业家的关注和理解。政府一方面要向企业界介绍与说明社会智库的功能和价值,另一方面应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捐助社会智库。机构性质:从思想学术研究机构到全球著名综合性智库阿斯彭学会成立之初,名称为阿斯彭研究所,研究领域为人文主义,包括几个基本议题,如人类自由和平等,真善美以及建筑、音乐、法律、宗教中的人文因素等。1969年,约瑟夫·斯莱托上任后,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单一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学术研究转向为多样化的政策研究,把阿斯彭学会转变为多样化的政策研究和交流机构。今天,阿斯彭学会从思想学术研究机构成功转型为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颇具特色的综合性智库。近两年来,中国出现了智库热潮,同时也产生了对智库的不同理解甚至曲解。依笔者看来,我们可以从智力服务业这个大概念出发,一层一层地分析,揭示出智库的本质特征。智力服务机构是指以提供思想、智力等知识产品为主要任务的组织,依其盈利性质可分为:(1)盈利性智力服务,如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等;(2)非盈利性智力服务,即不以盈利为目的、盈余不能进行分配的智力服务机构。非盈利智力服务可分为“内脑”和“外脑”,“内脑”是指某个组织内部设立的、专门为该组织服务的研究机构,一般不向其他组织提供智力服务;“外脑”是法律上独立的研究机构,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外脑又可分为学术研究机构和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前者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学理知识积累与创新为目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学术界传播;后者主要从事政策研究和应用研究,以提供可选择的公共政策方案为主要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向政策制定者提供,而且还要向学术界、社会各界传播。所以,智库就是非盈利性质的、具有“外脑”功能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它要与学术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1)学术研究成果是智库可选用的“食财”;(2)部分人员既是学术研究者,又是智库专家。它还要与“内脑”保持交流与沟通,智库提供的政策方案往往要经过“内脑”的筛选才能进入决策者视野,“内脑”往往会委托自己信得过的智库从事特定政策方案研究。由此观之,党政军人大政协及其各部门的研究室只是“内脑”,大多数高校研究院所(中心)是学术研究机构,其中少数研究院所具有智库功能,只有为数不多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库。中国智库的未来发展,需要“内脑”的支持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内容发展: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向社会和国家层面拓展阿斯彭学会成立初衷是开展“公共外交”(部分原因在于创始人的德裔身份),即向美国和美国人民介绍德国的哲学和文明在欧洲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怎样占据了这样的位置,同时更致力于研究人类的价值观以及基于人类的爱和创造力所产生的一些争论,从而扩展到更为广泛的人文研究领域。1969年之后,学会的研究领域仍然以人文主义为根基,逐渐延伸到社会公平与正义、人类和平等理念领域,以及人口和粮食、能源和环境、经济、文化与宗教等实践政策议题上。进入新世纪,阿斯彭学会的人文研究更加蓬勃,不仅深入到社区及家庭繁荣、人类健康与发展、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还在国家层面不断突破,致力于实现世界和平,缓解国家冲突等。由此可见,阿斯彭学会的内容发展遵循以下的逻辑:以人文主义研究为根基;在人文研究基础上,同时向社会和国家两个层面拓展,进而成为一个具有人文主义价值观和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涉及社会和国家公共政策的智库。这是阿斯彭学会不同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智库的最大特色。中国智库发展历史不长,在内容方面,官方智库主要依官方计划进行,社会智库往往跟踪时事热点课题。这种状况在初期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未来是必须要加以改变的。以某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发展智库的思想内容产品,是智库发展的最高层次。尽管阿斯彭学会仅是一个特例,但中国智库尤其是社会智库,应以此为努力的方向。寻找和形成适合自己的价值观,创新方法论,是智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传播策略:精英人际网络与各类奖项为特色出版物(尤其是专业期刊和研究报告)和主题活动(尤其是国际性的品牌活动)是智库传播的通用策略,这些策略和手段有助于形成和提升智库的影响力(尤其是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阿斯彭学会也是这样。不仅如此,阿斯彭学会的传播策略中,还有两项特色,值得关注和研究:(1)精英人际网络,包括学会理事和终事理事,如苏丹前驻美国大使班达尔·本·苏丹王子、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独立能源公司总经理詹姆斯·卡拉维、艾美电视广播奖获得者基思·贝里克、纽约证券交易所前主席兼CEO威廉·唐纳森、国际法庭庭长小和田恒等;全球精英网络,来自世界46个国家的16000余名成员都加入了这个网络,如博思艾伦咨询公司高级顾问保罗·安德森、花旗公司总裁布拉多克、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全球副总裁贝丝·布鲁克、华特迪士尼公司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高盛投资公司资深顾问布鲁克斯、富士施乐株式会社首席顾问小林洋太郎等。(2)各类奖项,阿斯彭学会从初期设立阿斯彭人文奖,到1970年设立人道主义政治家奖、1984年设立公共服务奖,分别对应着学会的人文研究以及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的政策研究。阿斯彭学会还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和计划,包括非洲领导计划、Pahara-Aspen教育奖学金、英国奖学金计划、中美洲领导力计划、中国奖学金计划、亨利皇冠奖学金计划、印度领导倡议、自由奖学金计划、中东领导倡议、尼日利亚领导力计划—高级伙伴计划等。中国为数不多的智库正在尝试建立精英网络,这类网络存在以下特征:一是名誉性大于实质性;二是以中国退休高级官员为主,很少包括商界精英;三是以国内精英为主,很少建立全球精英网络。中国智库目前很少设立各类奖项,或者有设立但影响力不大。依笔者之见,这两项传播策略是中国智库应该高度重视的,有条件和能力的智库应尝试建立全球性精英网络,汇集全球精英的智慧,为智库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还可与影响力大的媒体合作,设立针对性强、范围较窄的奖项,通过奖励社会精英人士来引导舆论议程和走向。国际化路径:在外国设立分支机构为主1974年,也就是阿斯彭学会成立23年后,阿斯彭学会在德国柏林设立了第一家分支机构。至今,阿斯彭学会在美国之外建立了8家分支机构:法国(1983年)、意大利(1984年)、日本(1998年)、印度(2004年)、罗马尼亚(2006年)、西班牙(2010年)和捷克(2012年)。这在全球智库中是领先的。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化是智库发展的战略必选项,尤其是从事国际和全球问题研究的智库。借鉴企业国际化的经验,智库国际化通常遵循以下路径:向外国传播智库思想产品——与外国智库共同主办主题活动——与外国智库合作开展项目研究,最后才是在外国设立智库分支机构。阿斯彭学会在成立23年之后才设立第一家外国分支机构,而且是在创始人的第一祖国设立。虽然案例资料并未表明,这期间,阿斯彭学会已经在德国开展交流与合作,但是,估计这类合作是存在的。中国智库应把国际化列入战略日程,尤其是从事国际和全球问题研究的智库。中国智库在全球范围内是后来者,后来者居上的基本逻辑是学习、合作和创新。从学习开始,学习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发挥后来者的优势;通过与外国智库合作,共同设置议程,开展交流与研究,共同对外发布研究成果;在学习与合作基础上,中国智库必须在战略、组织和管理方面有所创新,才有可能后来者居上。原载:《智库是怎样炼成的:国外智库国际化案例研究》作者:柯银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