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儒学研究与现代化论文集

发布时间:2024-07-08 21:00:57

儒学研究与现代化论文集

主要著作1.《熊十力》(世界哲学家丛书),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6月版2.《梁漱溟评传》(合著,国学大师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版;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修订版3.《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4.《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版5.《熊十力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6.《当代新儒家》(编著),三联书店1989年4月版7.《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0月版8.《百年中国哲学经典》(5卷本,主要编选者),海天出版社1998年9月版9.《理一分殊》(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版10.《熊十力全集》(9卷10册,合作整理校点),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11.《积薪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12.《传薪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13.《熊十力选集》(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14.《文明对话》(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5.《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16.《拾薪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主要论文(1) 试论熊十力的体用观,《深圳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2) 熊十力先生论著考略,《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2期(3) 论合理利己主义的幸福观,《青年学者论学集》,《深圳大学学报》增刊1986年(4) 熊十力小传,《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5) 国内熊十力哲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6) 当代儒学思潮简论,《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8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87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87年第9期)(7) 熊十力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九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 老子道德关系论,《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88年第1期)(9) 熊十力早期著作《心书》研究,《晋阳学刊》1988年第2期(10) 熊十力与中国现代哲学,《东西方文化评论》,《深圳大学学报》增刊1988年(11) 唐君毅先生之生平与著作述略,《深圳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12) 略论熊十力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形成,《玄圃论学集》,三联书店 1990年(13) 唐君毅先生对华严思想之阐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论文集》(Ⅱ),香港法住出版社1990年(14) 中国哲学体用论的源与流,《深圳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1年第5期)(15) 春意满园先发枝——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评介,《深圳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16) 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17) 现代新儒家研究的重要成果,《学术论坛》1991年第2期(18) 唐君毅的新人文观试探,《东西方文化评论》(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9) 熊十力与中国近代佛教唯识学,《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第四辑),三联书店1991年(20) 略论唐君毅对华严思想的阐释,《学术论丛》1991年第5期(21) 宗教化的新儒学——略论唐君毅重建中国人文精神的取向,《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22) 简议“新理学”的形上学系统,《深圳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3) 牟宗三的文化哲学及其历史观析论,《深圳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24) 当代儒宗熊十力,《20世纪中国十大学问家》,青岛出版社1992年(25) 略论中国近现代佛学发展的精神方向,《文化与传播》(第二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26) 梁漱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与受容,《深圳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27) 和而不同两大师——熊、梁辩难所引发的问题与思考,《学人》(第七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当代新儒学的关怀与超越》(第三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28) 梁漱溟早期思想论略——以佛学研究为中心,《文化与传播》(第三辑),海天出版社1995年(29) 朱子哲学体用观发微,《深圳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30) 梁漱溟的出世间与随顺世间,《中国哲学史研究》1996年第1期;《文化与传播》(第四辑),海天出版社1996年(31) 古籍整理的三种境地,《图书馆》1996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9期)(32) Liang Suming’s Understanding and the Embracing of Western Culture,The Fourth Soka University Pacific Basin Symposium,Soka University (33) 从傅伟勋看当代中国哲学辩证的开放性,《文化与传播》(第五辑),海天出版社1997年(34) 当代儒学走向多元化,《明报》(纽约),1997年7月8日(35) 儒学发展的新出路,《明报》(纽约),1997年7月18日(36) 傅伟勋对当代佛学研究的贡献,《二十一世纪》1997年10月号(37) 现代性与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阐释,《学术研究》1998年第10期(38) 从仁厚先生所赠书观其“昭熊述牟”之志,《蔡仁厚教授七十寿庆集》,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39) 简议牟宗三圆善论的理性主义困限,《深圳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9年第4期)(40) 香江哲人刘述先,《香港书评》1999年第5期(41) 试析容格评论《太乙金华宗旨》的意义,《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道家与道教: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42) 从《剑桥哲学词典》看当代中国哲学,《学术研究》1999年第8期(43) 儒学草根性的当代省思,《鹅湖》1999年第9期(44) 儒学定位的历史脉络与当代意涵,《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年第2期);《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新亚书院五十周年金禧纪念学术论文集),八方文化企业公司(USA)2001年(45) 儒学在全球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问题,《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国际儒学研究》(第十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中国儒学年鉴》(2001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1年(46) 清末经学的解体和儒学形态的现代转换,《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0年第7期);《现代儒家与东亚文明:问题与展望》,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47) 叶适的社会历史本体观——以“皇极”概念为中心,《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叶适与永嘉学派论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48) 陈白沙与明初儒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1年第8期);《陈白沙研究论文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49)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1年第5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年鉴》(2003),人民出版社2003年(50) 学科创制过程中的冯友兰——兼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历程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1年第10期)(51) 解释学与中国哲学,《哲学动态》2001年第7期(52) 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2年第3期)(53) 汤一介先生与中国解释学的探索,《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4) 傅伟勋对当代新儒家的批判性超越,《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玄圃论学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5) 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传统儒学、现代儒学与中国现代化》,新亚研究所(香港)2002年(56) 近代中国禅宗第一高僧,《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28日(57) 儒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定位,《儒学现代性探索》,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58) 文明研究:从横向视域走入历史的深处,《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25日(59) 三十年的畜艾——《杜维明文集》出版感言,《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25日(60) 中国诠释学的几种思路,《光明日报》2002年9月26日(61) 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丰碑——写在《熊十力全集》出版之际,《孔子研究》2002年第6期(62) 小康社会的历史语境和时代意义,《深圳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63) “诠释”考,《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2期(64) 儒家诠释学的三个时代,《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商务印书馆2003年;《经典与解释的张力》(《经典与解释》·1),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65) 从“哲学”到“中国哲学”——一个后殖民语境中的初步思考,《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66) 中国哲学面临的挑战和身份重建,《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3年第12期)(67) 从后殖民主义反思现代中国哲学,《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1期)(68) 哲学史类型与中国思想的叙述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5期)(69) 儒学的现代转化与价值自觉,《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商务印书馆(香港)2005年(70) 现代中国哲学的身份意识和形态特征,《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台湾)第六期,2006年6月(71) “哲学”东来与“中国哲学”建构,《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72) 中西思想激荡与交融的壮丽历史画卷,《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73) 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现代转化,《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74) 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光明日报》2005年1月4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年第5期)(75) 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纪性转折,《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76) 文明对话与当代新儒学的发展,《深圳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年第9期)(77) 张岱年先生教我“学”史料,《不息集——回忆张岱年先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8) 论柏格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影响,《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年第10期)(79) 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1期)(80) 熊十力与柏格森,《儒林》(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81) From“Philosophy”to“Chinese Philosophy”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Fall 2005( ).2006(82) Modern Hermeneutics of Confucian Thought: The Path to Philosophical Status and Its Significance,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2006(83) 儒家伦理的形而上追寻,《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6年第12期)(84) 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伦理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九州出版社2007年(85) 哲学史与中国思想的叙述方式,《儒学、文化与宗教——刘述先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86) 儒家诠释学的当代发展,《香港中文大学的当代儒者》,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学术集刊》第十九期),2006年(87) 从“三纲五常”看儒家的宗教性,《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88)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一介对新时期中国哲学的贡献,《探寻真善美——汤一介先生80华诞暨从教55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9) “三纲五常”辩义,《鹅湖》(台湾)2007年第5期(90) 汤一介与新时期的中国哲学建设,《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91) 儒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哲学化诠释,《儒学释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2) 以制度化为背景的中国哲学建构,《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6期)(93) Rethinking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2007(94) 国学:从书本走向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1期(95) 中国哲学“体知”的意义——从西方诠释学的观点看,《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7年第7期)(96) 从传统理解现代 以现代解释传统——景海峰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97) “中国哲学合法性”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拾薪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8) 重新定位儒学:从书本走向生活,《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20日(99) 汤一介先生谈儒学,《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1期(100) 20世纪儒学的三次转折,《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5期)(101) 五伦观念的再认识,《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年(102) “体知”的意义——从诠释学的观点看,《中国儒学》(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3) 文明对话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2期)(104) 诠释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5) 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是何种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8日(106) 在文明对话中发展儒学,《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9月(107) 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变化与前景探索,《文史哲》2009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12期)(108) 中国现代佛学发展的四个路向,《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109) 中国文化形象的重塑,《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6年讲座精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110) 20世纪儒学的三次转折,《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7年讲座精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111) 软实力的出场,《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年第1期(112) 国学与当代中国文化,《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9月(113) 现代三圣:熊十力与梁漱溟、马一浮,《中国文化》第三十一期(2010年春季号)(114) 国学的三种形态,《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2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5期)(115) 启蒙与教化之别——一个诠释学的分析,《现代思想衡虑下的启蒙理念》(胡治洪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116) 儒家诠释学的当代发展,《中国诠释学》(第八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情理之间——冯达文教授七秩寿庆文集》,巴蜀书社2011年5月(117) 教化:理解中国哲学的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9日(118) 从诠释学看儒家哲学的教化观念,《深圳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119) 简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叙述方式,《江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治道新诠》(黎红雷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120)在全球化视野下阐释中国哲学,《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29日(121) 当代中国哲学的叙述脉络与融通取向,《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122) “理一分殊”释义,《中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理学的演变》 万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 《理学的演变》(台湾版) 38 万字 台湾文津出版社,《理学范畴系统》 万字 人民出版社,《中国心性论》 34 万字 台湾学生书局,《中国心性论》(韩文版) 韩国法仁文化社,《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万字 东方出版社《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主编) 29 万字 浙江人民出版社,《心灵超越与境界》 34 万字 人民出版社, 《论王夫之的真理观》 万字 《中国哲学史论文集》第二辑,山东出版社,1980《论罗钦顺的哲学思想》 万字 《哲学研究》1981年第9期《朱之瑜评传》 万字《中国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4),齐鲁书社,1982《薛 宣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演变》 万字 《晋阳学刊》1982年第6期《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 万字 《中国哲学年鉴》198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魏晋隋唐哲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万字 《中国哲学年鉴》198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佛教研究新成果》 万字 《中国哲学年鉴》198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情况》 万字《中国哲学年鉴》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言意之辨及其意义》 万字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1期《略论朱熹哲学的理》 万字 《宋明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论朱熹理学到王阳明心学的演变》 万字 《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王夫之哲学与朱熹理学》 万字 《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出版社,1983年《继续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 万字 《中国哲学年鉴》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形而上与形而下》 万字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年第4期《柳宗元道论简析》 万字 《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简述理的演变》 万字 《中国哲学范畴论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论理学形成三阶段》 万字 《晋阳学刊》1986年第2期《从王畿看良知说的演变》 1 万字 《哲学研究》1986年第10期《朱学的演变和李退溪哲学》 万字 《李退溪哲学の历史的位置》,日本东洋书院1986年(中、英、日文)《论朱熹哲学范畴体系》 万字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理学》 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 《论儒墨两种思维方式》 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1期 《论理学范畴乐及其发展》 万字 《浙江学刊》1987年第4期《论理学范畴系统》 万字 《哲学研究》1987年第11期《浅论中国心性论的特点》 万字 《孔子研究》1987年第4期《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万字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三联书店,1988年《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万字 《哲学研究》1988年第7期《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及困限》 万字 香港《明报月刊》1988年10月号 《朱熹哲学的终极命题-天人合一》 万字 《朱子学刊》第1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儒家的人本主义能不能适应现代化》 1 万字 韩国《民族文化论丛》,岭南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89《周易的天人哲学》 1 万字 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墨荀心性论的特质及其比较》 万字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2期《禅宗心性论试析》 万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第3期《陆王心性论概说》 万字 《浙江学刊》1989年第5期《略谈儒家关于乐的思想》 万字 《中国审美意识的探讨》,宝文堂书店,1989年5月《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是否有相似之处》 万字 台湾《国文天地》第48期,1989《五四怎样看待儒家?》 万字 同上《从理学范畴系统看儒家思维特征》 万字 《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89《科学、民主与传统道德》 万字 《学术月刊》1989年9月号《薛 宣哲学与理性主义》 万字 《运城师专学报》1990年第1期《儒家精神哲学及其发展提要》 万字 台湾《鹅湖》1990年1月号《从精神超越到形体享乐》 万字 《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李退溪关于心的阐释学》 1 万字 台湾《孔孟月刊》1990年2月号《李退溪与陈白沙心学思想之比较》(韩文) 2 万字 韩国《退溪学报》第65辑,《〈老子〉や〈易 云〉かりみた中国古代の生命哲学》(日文) 万字 日本《 咸道》1990年第9号《王阳明龙场悟道》 万字 台湾《国文天地》第66期,《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 万字 《福建论坛》1990年第6期《玄学主体思维散论》 万字 台湾《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论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万字 《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评冯友兰的境界说》 万字 《学术月刊》1991年5月号《中国哲学主体思维の中医に及ぼす影响》(日文) 万字 日本《 咸汪》第1号,《中国古代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 万字 台湾《孔孟月刊》1991年4月号《庄子の养生学について》 万字 日本《 咸汪》第2号,《〈易经〉的整体主体思维》 万字 《学术论丛》1992年第2期《怎样理解民族精神》 万字 《学术月刊》1992年3月号《王阳明の九华山の行とその思想发展》 万字《王阳明と湛甘泉の旧迹调查》,日本东洋书院,《王阳明の〈天人合一〉の学を论す》 1 万字 同上《浅谈范仲淹的易学思想》 万字 台湾《国文天地》第86期,《略谈〈易经〉的思维方式》 万字 《周易研究》1992年第2期《老庄哲学思维特征》 万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退溪的情感哲学》 万字 《浙江学刊》1992年第5期《范仲淹的哲学与理学的兴起》 万字 《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从孔子的境界说看儒学的基本精神》 万字 《中国哲学史》创刊号,《怎样理解传统文化》 万字 《哲学研究》1993年第1期《心灵与境界-朱子哲学再探讨》 万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1期《李退溪的心性哲学》 万字 《韩国学论文集》第1辑,《论郭象的玄冥之境-一种心灵境界》 万字 《国故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朱熹的心灵境界说》 万字 《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 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编印,,台北《谈谈吕氏春秋的生命观与养生学》 万字 《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4期《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 1 万字 《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汉末批判思维与人文主义哲学的重建》 1 万字 《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 万字 《学术论丛》1994年第1期《〈吕氏春秋〉に於ける生命观と养生(その一)》 日本《 咸汪》第6号,1994年3月《从心灵问题看中西哲学的区别》 万字 《学术月刊》1994年10月号《〈吕氏春秋〉に於ける生命观と养生(その二)》 日本《 咸汪》第7号,1994年10月《怀念荣捷先生》 万字 《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4卷第3期,1994年9月《心灵与境界-访蒙培元研究员》 万字 《哲学动态》1995年第3期《中国的情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 万字 《中国智慧透析》,华夏出版社,《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万字 《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1期《谈谈〈儒学与现代化〉》 万字 《当代韩国》1995年夏季号《心灵与境界——兼评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 万字 《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儒、道、佛的境界说及其异同》 万字 《学术论丛》1995年第5期《心灵的开放与开放的心灵》 1 万字 《哲学研究》1995年第10期《回忆与断想》 万字 《冯友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漫谈中国哲学与现代文明》 1 万字 《江淮论坛》1995年第2期《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 万字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李退溪的心灵境界说及其现代意义》(韩文) 1 万字 韩国《退溪学报》第八十七、八辑,《粟谷人学思想的现代性》(韩文) 万字 韩国《粟谷公论》1996年第2期《自由与自然》 万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主体·心灵·境界-我的中国哲学研究》 1 万字 《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换一个视角看中国文化》 万字 《亚文》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观-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蒙培元研究员》万字 《大众日报》《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万字 《孔子研究》1997年第1期《冯先生的两个关怀》 万字 《东方文化》1997年第2期《目的与工具》 万字 《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中国意识与人文思考-蒙培元先生访谈录》 万字 台湾《中国文化月刊》210号,《良知与自然》 万字 《哲学研究》1998年第3期《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 万字 《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论自然》 万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14辑,三联书店,《儒家哲学关于命的学说》(合) 万字 《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 万字 《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学术创新、学术批评与学者良知》(访谈)万字《中国大学生》1998年9月号《刘蕺山的人学思想》 万字 《刘蕺山学术思想论集》,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8年《中国文化与人类发展》 万字 《中华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解悟与超越》(蒙培元答客问) 万字 台湾《中国文化月刊》219期,《李退溪的心灵哲学》 1 万字 《当代韩国》1998年冬季号《人对自然界有没有义务?》1万字《国际儒学研究》第六辑,中国社科出版社,《孔子仁学的多角度审视》 万字 《大众日报》1999年2月20日《我的求学生涯》 1 万字 《安身立命之道-为学与为人》,中国致公出版社,《儒家哲学中关于理的学说》 万字 《中国传统哲学新论》,九州图书出版社,,北京《儒家论乐》 万字 《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生态观》 万字 《大众日报》.《开辟儒学研究的新境界》 万字 《孔子研究》1999第3期《孔子德性学说与天人关系》 万字 《大众日报》《怎样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孔子德性学说说起》 万字 《鹅湖》期《天·地·人——读易传的生态哲学》 万字 《周易研究》2000年第一期《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 万字 《齐鲁学刊》2000年第一期《从孔孟的德性说看儒家的生态观》 万字 《新视野》2000年第一期《孔子的知情合一说》 孔子2000,2000年7月《中国哲学中的情感问题》 孔子2000,2000年7月《敬畏之心》上 中 下 孔子2000,2000年9月《情感与欲望》(上) (中) (下)一 (下)二 孔子2000,2000年9月《情感与知识》(上) (中) (下) 孔子2000,2000年9月《从仁的四个层面看普遍伦理的可能性》 万字《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4期《冯友兰—用汉字写作的哲学家》 万字《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漫谈情感哲学》(上、下)万字《新视野》2001年第1期、第2期《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在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万字《哲学动态》2001年第2期《叶适的德性学说及其批判精神》 万字《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万字《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知识,还是境界?》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3期《大师风范,学者胸怀—写在汤用彤全集出版后》 万字《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冯友兰的哲学之思》万字《中国图书商报》《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0. 9 万字《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从粟古的仁学看儒学与现代性的问题》 万字《当代韩国》 《中国哲学的特征》

现代生活与化学实验研究论文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可以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去探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我国1995年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90%是合成纤维。 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胶,少了合成橡胶,世界上60亿人口又有多少亿人要穿草鞋过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缤纷的亮丽风景线。所谓“丰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没有了化学,就没了保证。再看我们住的房子,石灰、水泥、钢筋,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学制品?离得了铝合金的木制的窗户,也离不开化学制品油漆;就算不用玻璃吧,像一些贫穷人家用的尼龙布甚或用的报纸,不是化学制品又是什么?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剂。出了门,我们踏在水泥铺成的街道上,看到的是钢筋水泥做的高楼大厦,用以代步的是各种塑料、橡胶、玻璃以及各种合金做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还离不开汽油、柴油,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和各种润滑油。如此种种,都是化学制品。现代人类根本无法离开人造化学品,我们每天24小时都被人造化学品所包围着。其次,我们的健康长寿也与化学息息相关。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时,就会导致某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953年,美国化学家Miller S L 实验模拟原始地球上大气的成分,用H,CH4,NH3和水蒸气等,通过加热和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1965年和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糖的形成是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自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为我们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才能控制传染病,才能缓解心脑血管病,使人类的寿命延长25年。人类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品和药品。如果没有这些化学药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会被病魔夺去生命。生命体中支撑着生命的是无数的有机化合物,重要的有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肽键、酶、核酸等。糖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具有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它由C、H、O所组成,化学式为Cn(H2O)n,又叫碳水化合物。糖类包括单糖、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生物界对能量的需要和利用均离不开糖类。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物功能就是通过生物氧化而提供能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生物界对太阳能的利用归根到底始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CO2的固定,与这两种现象密切相关的都是糖类的合成。光合作用是自然界将光能转化变为化学能的主要途径。糖类不仅是生物体的能量来源,而且在生物体内发挥其它作用,它对各类生物体的结构也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有时还起到解毒的作用等。总之,糖类是生命体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蛋白质亦然。1839年德国化学家Mnlder G T给它起名叫做蛋白质(Protein),意思是“头等重要”,可见其重要性。所有蛋白质都含C,N,O,H元素,大多含S或P,有的还含其它元素。蛋白质是氨基酸聚合物,水解时产生的单体叫氨基酸。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它的广泛而多变的功能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的重要性。有的蛋白质起运输作用,有

浅谈现代生活与化学的联系 摘 要:21世纪人类的生活与化学有密切的关系,化学在信息与生命科学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化学学科 与这些学科交叉,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化学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以及人 民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21世纪人们越来越多 地享受和依赖化学带给我们生活的方便和高质量。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生物技术;信息技术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 源、环境、生命科学等诸多问题,都体现了化学与 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 成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高品位的生 活,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日趋密切。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 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到处可见。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 学,有着丰富的实验内容。化学本应是一门生动的、贴近生活 的、探求自然奥秘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充满着化学的踪影,化学 就在我们身边,用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化学可 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其它学科,服务于人类自身。 21世纪的生活对化学的要求和利用会日益 加大,人们对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新的需求都 与化学紧密相连。基因疗法、转基因食品、干细胞 技术、生态环保型服装、智能材料、生物质洁净能 源、纳米生物技术等,人们要用化学方法不断创造 新的化学产品;创造新药品战胜癌症、艾滋病、 SARS等病毒性疾病;战胜老年性痴呆、心脏病与 中风等影响健康长寿的顽疾。 在21世纪,生物化学领域对于生物结构的研 究已经从静态进入动态,从分子结构进入分子以 上甚至细胞层次的复杂结构研究,对生物功能分 子的结构、性质、功能三者关系的研究从单一分子 进入多分子体系以至细胞体系的研究。现代技术 已经能够分离和鉴定对制造特殊蛋白质有指令作 用的基因,然后把这些基因结合到生物体如酵母 菌中以制造人们所期望的蛋白质。例如对人类有 重要作用的胰岛素或人体生长素,科学家可以通 过化学的方法来改变基因以修饰其序列,生成更 好性质的蛋白质。二十一世纪有一个特别受到关 注的领域,即人体基因组的序列化问题,人体中所 有重要蛋白质都是在基因的指导下制造出来的, 基因组指在细胞核中的遗传性DNA 的全部物 质,它携带着成千上万单独的基因,每一个都包含 有数百个或更多的DNA单元,起着密码信的作 用;人体中有数以亿计的这种单元,要找出人体这 种基因序列并对每种基因中的化学序列进行测 定。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化学本质和重要性以及对 健康的重要性是十分重要的。在二十一世纪医疗 卫生领域内可能最令人感兴趣的新领域之一是基 因疗法。人体有些疾病并不是由于某种微生物的 侵害而引起的,而是和我们自身的基因缺陷有关。 药物化学家正在尝试着发展一种用向细胞释放 DNA片段的方法,使其替代有缺损的部分;这是 在二十一世纪充满竞争的领域,未来的基因疗法 将有助于目前尚不能解决的与健康有关的问题。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向公众展示了未来个性化医 疗的蓝图:如果你到了医院,经过医生和系列化验 诊断为某种疾病,医生只给你提供一组治疗信息 供选择,你只要将带有自己遗传档案的软盘插入 电脑,同时输入疾病和治疗相关信息,电脑就会提 示应该选择什么药、最佳剂量和剂型、服用的效 果。这样,人们将会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药物的 毒副作用避免到最小。 进入21世纪,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 革命,其核心和主流是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它必将 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信息科学和信 息技术中比较典型的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 算机技术。它们大体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神经 系统和思维器官。将传感、通信和计算机技术连 接成网,融为一体,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要精确、高效、可靠地采集 各种形式的信息。因此,需要努力发展遥感、遥测 及各种高性能的传感器、换能器和显示器,如卫星 遥感技术,红外遥感技术,次声和超声检测技术, 各种热敏、声敏、味敏、嗅敏及智能传感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水 平。信息技术与化学的紧密联系集中表现在通过 各种化学合成手段,制造出功能各异的信息材料, 主要包括电子材料和光电子材料。各种电学、磁 学和光学性能不断改进的新材料推动着电子学的 发展。计算机的功能和速度将来会变成什么样 子,是否真的有一天能够达到和人脑相比拟,甚至 于超过人脑的水平?这恐怕要取决于是否能够把 计算机电路的微型化继续做下去,同时不断提高 芯片的集成度。以半导体硅为基础的微电子技 术,遵循着一个非常著名的定律:摩尔定律,即每 经过18至24个月,电路的运算速度大约翻一番, 历经40年的变化后,固态微电子学已经发展到在 面积小到几个平方厘米的硅片上,可以做出几百 万个尺寸为0.18(微米)的晶体管的水平。但是 如果和分子器件相比,它仍然是太大了。假设现 在的晶体管相当于布满文字的一页纸,分子器件 大约只相当于其中的一个句点,即使像现在技术 界提出的,12年内硅晶体管的尺度可能缩小到 12Ohm(纳米)的水平,但是硅芯片和分子器件相 比,仍然要大60o00倍!再者,没有人认为传统的 硅基微电子学会继续按照摩尔定律发展下去,这 和芯片制造专家认为继续做下去经济上不再合算 有关。当把更多的晶体管做在一张芯片上时,杂 散信号、因为器件过于密集而带来的芯片散热问 题以及制造器件本身的困难等等,都将影响到这 项技术的进展。事实上,制造有效的超小型硅晶 体管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等技术的革新,已经是 越来越困难了。不少专家认为,当晶体管达到0.1 微米的水平时,挑战将变得更加激烈,因为集成电 路加工技术所遇到的困难是随着晶体管密度的增 加呈指数增长的,但是它的经济效益却不一定能 够达到同样的增长速度。不少专家认为在2015 年左右,芯片的产值将达到2000亿美元,此时它 的不断小型化的势头也将停滞,因为这时用来提 高芯片能力的成本实在太高了。近年来在分子计 算机研究方面的巨大进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 了另一个可能的方向。虽然目前预言它的成功还 为时过早,但是近年来在这个领域内取得的许多 成果所展示的前景却是极其鼓舞人心的。 总之,在21世纪,化学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尖端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各个方面都 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它在 整个自然科学中的关系和地位,正如[美]Pi— mentel GC在《化学中的机会——今天和明天》一 书中指出的“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它与社会发展 各方面的需要都有密切关系。”化学与其他学科的 交叉将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生命科 学、材料科学、环境化学、绿色化学、能源化学、药 物化学、计算化学、纳米化学等众多新兴的交叉领 域将大大地改变传统的化学科学的范畴与意义, 并已经改变且将更大程度上改变社会和个人的生 存、发展及生活方式。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1 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1989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亿kg(20世纪90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烧它们会放出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 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有时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更好的选择性。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究动向。 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况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 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进展。因此在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开发利用以水作溶剂是大有可为的。 超临界流体作为有机溶剂 超临界流体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流体。在无毒无害溶剂的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项目是开发超临界流体(SCF),特别是超临界CO2作溶剂。超临界CO2是指温度和压力在其临界点(℃,7 )以上的CO2流体。它通常具有流体的密度,因而有常规常态溶剂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它又具有气体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传质速度。而且,由于具有很大的可压缩性,流体的密度,溶剂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其最大优点是无毒、不可燃、价廉等。 催化剂的选择 许多传统的有机反应用到酸、碱液体催化剂。如烃类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使用氢氟酸、硫酸、三氯化铝等液体酸做催化剂,这些液体酸催化剂的共同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对人身危害和产生废渣污染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多年来人们从分子筛、杂多酸、超强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开发固体酸做为烷基催化剂。其中采用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这种催化剂选择性高,乙苯收率超过,而且催化剂寿命长。2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合成效率成了当今合成方法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合成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性(化学、区域、非对映体和对映体选择性),另一个就是原子经济性,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为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的转变为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弃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为此,化学化工工作者在设计合成路线时,要减少“中转”、增加“直快”、“特快”,更加经济合理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减少中间产物的形成,少用或不用保护基或离去基,避免副产物或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原子经济反应的有效手段很多,在些不作赘述。3 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它将成为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已在能源、采油、采矿、肥料、农药、蛋白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的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发展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它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在节约能源和易于实现无污染生产而且可以实现用一般化工技术难以实现的化工过程,其产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青睐。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温儒敏如何写好现当代研究论文

理性、务实地推动语文教育改革“ 我的专业不是语文教育,是现代文学史,主要精力也不在语文研究上,这方面偶有心得,时而提些看法,只能说是‘敲边鼓’”。温儒敏这样定位自己为语文教育所做的努力和工作。近日,北大出版社推出其近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其中,有他对语文教育功能与定位的思考;关于语文课改的调查、研究与建议;对大学语文教学困扰与出路的探究;以及大学文化衰落现状的评析,等等。温儒敏属于理性、务实的那类学者。他认为,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虽是“敲边鼓”,他的本意却是呼唤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基础教育和母语教育。为社会做点实在的事情,尽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大学教师主要职责就是教学》(节选)(《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8日以改革开放30年人民教师10位典范之一,报道温儒敏的事迹)“1978年至1981年,是我在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的3年,也是我一生最要紧、最值得回味的3年。”花甲之年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深有感触地说。1977年10月22日,中央招生工作会议的精神通过广播电台传遍神州大地: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号召青年报考。“我突然意识到可以选择人生的机会来了,很兴奋,决定试一试。”当时的温儒敏从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毕业已经7年,在广东韶关地委机关当秘书。7年间,他下过工厂、农村,按说也有升迁的机会,但执拗的他总希望多读点书,能做比较自由的研究工作。对知识的极度渴望,让他下决心一搏。1978年5月5日,温儒敏与63500名考生同一时间走进不同的考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几个月以后,他幸运地成为我国恢复硕士生招生后的第一届研究生,这一年,全国共录取10708名硕士研究生。1978年10月9日,是温儒敏终身铭记的日子。那天他如愿以偿地来到北大中文系报到,住进了29楼203室。“新粉刷的宿舍油漆味很浓,10多平方米,4人一间,挤得很,但心里是那样敞亮。”温儒敏笑着说,那时带上红底白字的北京大学校徽,走到哪里,仿佛都有人盯着你,“那种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感觉,是很难再现的。”那一年,北大中文系共招收了7个专业19名研究生,除温儒敏外,钱理群、吴福辉、凌宇、赵园等,如今也都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赫赫有名的人物。而在当年,他们都是一群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的求知者。“当年,孙玉石、袁良骏老师给1977级本科生上现代文学基础课,在老二教阶梯教室,200多人的大课,抢不到座位就坐在水泥台阶上,我们一节不落跟着听了一个学期。”温儒敏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吴组缃教授的古代小说史、金开诚讲授的文艺心理学,都成为他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温儒敏说,语言学家朱德熙、岑麒祥,文字学家裘锡圭,三天两头地来研究生宿舍辅导,我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抓住老师就不放,请教语言学等方面的问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理想的大学里学习是‘从游’,如同大鱼带小鱼,有那么一些有学问的教授带领一群群小鱼,在学海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成长成才,当年就有这种味道。”温儒敏感慨万千。1984年,留校任教3年的温儒敏又继续师从王瑶攻读博士研究生,并有幸成为北大中文系第一届博士。从那时起,温儒敏的人生便没有偏离过教书育人这个轨道。从教20多年来,他担任过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北大中文系主任,还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忙碌的温儒敏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他说:“别忘了,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学。”“我是个性情中人,年轻时崇尚自由。后来有了到基层工作的机会,知道实践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在求学路上历经波折的温儒敏,依然保留著名如其人的那份温文尔雅,而这温文尔雅的背后是一种独特的力量,一种源自于知识的强大的力量。上过温儒敏课的学生都深深敬佩他严谨开放的风格,通常班上有100多名学生,每篇作业他都要亲自批改,并有针对性地写出评语。有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还珍藏着大一时温儒敏精心批阅的作业。如今,温儒敏担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这些年一直在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也曾执行主编过新课标“高中语文”;他为北大中文系大一学生开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倾注了很多心力。因为改革开放而改变了人生轨迹的温儒敏,如今也在教师的岗位上以传道授业的方式给予更多青年人改变命运的力量,苦耕不辍,乐此不疲。《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包括一二两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课改是目前中小学教育的一大热点问题,温儒敏教授担任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新课标”专家组召集人,本书精选他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文章40余篇,介绍了“新课标”制定的思路及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呈现了他作为专家学者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建议,对政策制订者而言有借鉴意义,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也不无启发。

你好,请问这本书你还用吗?可否卖与我,考研参考。

现代服饰与文化的研究论文

创新能力是当今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创新设计作为产品设计中的核心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服装创新论文,供大家参考。

服装创新论文 范文 一:小议针织服装的创新设计

一、针织服装发展现状

(1)个性化。正如范思哲所说,“如果不能穿出自我,我宁可不穿衣服”。在现今社会当中,自由民主的政治体系加强了消费者自我意识,大学生则是鲜明代表。“破洞”、“铆钉”、“色彩的碰撞”、“拼接”等一系列的设计手段,也将进一步运用到针织服装设计领域,打造别样的个性化服装。

(2)休闲化。相较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现代服饰最大的特点便是舒适,便于日常生活。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服装人体工程学”被推上一个新的高度,舒适度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要素之一,就此针织服装备受青睐。

二、大学生针织服装喜好

为了迎合大学生消费者的不同喜好,市面上的针织服装主要分为“欧美简约风”、“日系甜美风”、“创意另类风”,三种风格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其鲜明的设计特点。“欧美简约风”主张大气,款式简约,“镂空”、“拼接”等设计手法强调其强烈设计感。“日系甜美风”崇尚自然而反对虚假的华丽、烦琐的装饰和雕琢的美。款式可爱俏皮,圆润的领形、条纹或是可爱图案是日韩风针织服装主要设计点。“创意另类风”多数运用了另类的图案或是朋克摇滚风的设计元素,如“铆钉”、“皮革”、“金属”等,色彩为深色系,黑红色偏多。就“欧美简约风”、“日系甜美风”、“创意另类风”,我们利用眼动仪对一千多名志愿者进行测试,分析测试所得十组有效数据(如下表所示)。以上数据足以说明在所分的三类针织衫风格中,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是“日系甜美风”,其次为“欧美简约风”,而“创意另类风”的针织服饰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定元素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等因素,并不是非常被关注。基于“日系甜美风”是最受大学生关注的服装风格,我们同样运用眼动仪针对此类款式进行了研究,数据如图1、图2所示。我们不难发现,在针织服装中,现阶段带图案的针织服装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日系甜美风”中尤为明显。再者,其消费者所关注图案设计的比重占整件服装的各局部细节设计的比重的50%以上。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对于针织衫而言,图案、色彩是很重要的设计元素,在设计针织衫时,应该突破大多数针织衫黑白灰等浊色调的桎梏,使针织面料的色彩尽可能地丰富多彩。

三、趋势下的创新设计

经过上述调查及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针织服装设计尚不成熟,其主要表现为针织服装款式不够新颖脱俗。但事实上,由于其特有的弹性与针织肌理,针织面料的可塑性极强。时代在发展,针织服装设计也将被赋予新的使命———打破穿同款式限制,寻求创新设计。

1面料设计新思路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服装面料是设计的第一要素,往往一个好的设计师的设计工作从面料就已经开始。而对于针织面料而言,纱线的设计、特殊的 编织 方式赋予它更多变化的可能。在针织服装设计中,选择有表现力的纱线是一件针织服装设计成功的一半。设计师必须对纱线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以及针织机的性能都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把他们的创意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常规纱线入手,利用不同数量比例的不同品种纱线进行混合编织,从而展示针织面料的节奏与韵律,这早已算不上是创新之法。而通过纱线色彩和外形上的变化,结合相应其他材料(如梭织面料、串珠、亮片、蕾丝、金银线等),运用多种多样的编织方式(即钩织、棒织等)有机结合可打破常规针织服装设计局限性,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2造型设计新突破

由于传统针织服装的造型款式太过单一,现代针织衫必须在原有造型基础上加以改变,赋予其时尚年轻化的造型感。例如:袖形,可以采用宽松的蝙蝠袖;领形,设计为荷叶领、自由领等。甚至,在造型廓形上可以有更为大胆的设计,力求通过结构和服装组合形式打造针织服装立体造型,并且利用针织面料本身的弹性,在服装穿着上进行适当调整,呈现不同的形态,实现针织服装“一衣多穿”的功能。从而让“朴素、平板”针织服装,从轮廓上逐步接近梭织服装的多样化设计。

3图案运用新主张

色彩与图案非常讨巧,且具有鲜明视觉冲击力,是服装设计中的两大重要元素,也是设计师在针织服装设计过程中的常用手法,“条纹、菱形格、图案”则是其钟爱的。随着工业化生产及此类针织服装的普及,仅仅是这样的图案似乎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在原有的图案上进行创新则是针织服装图案设计的必然选择。使用梭织服装的图案设计手法,如印花、染色等二次设计;平面与立体相结合,运用钉珠、绣花、烫钻等手法使服装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同时,丰富服装平面设计感,使服装整体更显趣味性。

四、结论

在不知不觉中,针织服装已变成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服装门类,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穿着的舒适性吸引着大学生消费者。然而,国内针织服装尚且存在设计朴素、死板等问题。针织服装创新设计是立足于市场现状、消费者喜好的一次思考,只有打破常规,从根本上提高针织服装设计水平,才能使针织服装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跟上时代的步伐。

服装创新论文范文二:审美法则与服装创新设计研究

所谓的绘画和表现,其实是一种后天可以弥补的表达工具而已。唯有这种对思想的训练,是非自己不能修炼的。因此,我们把它称之为设计的天赋。当你有了这种习惯思考的天赋,那么整个人都变成了易燃体,只等着灵感的火花把你引爆。但是,对于把设计当成常态如一日三餐一样的设计工作者,相比与等待灵感,更需要学会储存灵感,或者寻找、制造灵感。

灵感可能只是一个物象,也可能直接是一段技术上的想法。以服装设计为例,灵感分为直接灵感和间接灵感。直接灵感看似好用,但其实比较忌讳直接的使用,因为直接使用在无形中就会限制你的发挥空间,例如面对一块面料,第一眼见它的印象,会引导你做出常规式设计,这源于人们约定俗成的 经验 ,能获得习惯性认可,但是很有可能新意不足,没有惊喜。而间接灵感的运用,则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打散重构,在设计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较多,略有难度,但是却可能创造出感染力非常强的作品。二者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目的而进行权衡选择。市场化的服装设计以运用直接灵感来源为主,间接灵感参考为辅,可以很好的在规矩之内尽显方圆;而创意服装设计则尽量避免运用直接灵感,如以某大师的风格甚至是某款服装成为设计的灵感来源,在接下来的设计创作中,就会很难摆脱人们对此作品固有的印象。但是如果尝试将经典高雅的可可•香奈儿套装,解构成薇薇安•韦斯特伍德的叛逆摇滚,这种反常规的嫁接,通过联想能力,将灵感理念和服装元素联系到一起,通过颠覆性的思维舞蹈过程,如果做得巧妙,就很可能有如新星爆炸一样的效果。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真正的强者,不会惧怕规则,而是会让规矩成就自己。首先,所有视觉设计艺术工作者共同的规则就是:形式美法则。早在人们思想蒙昧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就有敏感的艺术家们观察到了自然界中不可言说的美妙规律,例如松果,凤梨上螺旋交叉的分割,花瓣的排列,游鱼的形状等,并从实物中提取出共同的特点,用点、线、面这几种基本的符号表达在了自己的泥瓦灌上。直到人类文明高度发达后,一些智者找到了这些触动人类天生敏感的审美触觉的规律,是斐波那契数列,也是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黄金分割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发现,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它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为什么人们对这样的比例,会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其实这与人类的演化和人体正常发育密切相关。据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人体中有许多比例关系接近,从而使人体美在几十万年的历史积淀中固定下来。人类最熟悉自己,势必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于是黄金分割律作为一种重要形式美法则,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经典规律,至今不衰。而这就成为了艺术设计界的黄金法则,更是服装设计中需要遵循的视觉准则。

除了单纯视觉上的审美需求,人们对服装同样有着最基本的审美原则要求,通过审美法则,从而实现人与服装、人与环境之间以及“形式美”与“功效性”在服装设计中的和谐与统一,使服装介质的各个指标与人体各种要求相适应,让服装的艺术成分与穿着效果达到最佳匹配。因此,仅仅从造型上论,无论多么惊世骇俗的作品,哪怕前卫设计作品中常见的将服装的材质替换成塑胶或者金属,哪怕比基尼只有几寸的面料相连接,这些作品还想被称之为“服装”,就必须在人体上有支撑挂靠的点,就一定能够穿戴到人体上。常用人体支撑点有很多,例如肩颈,后背,上胸围,腰跨等处,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力学设计开发其他支撑点。创意服装的创新造型天马行空,但是最终需要如同寄生植物一样与人体穿插交缠,才能够展现服装的魅力。

创意服装设计作品除了造型上需要考虑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人自身内心的桎梏也会影响对作品的判断。大千世界千人千面,人们被各种不同的 方法 分成很多的群种。国籍,民族,地域,阅历,身份,学识,性格,性别等等,每个群种又相互交叠,不同的群种对服装的审美都有大致相同的选择,也有微小的区别。服装设计有着一套成熟的审美法则,例如从风格对应到品类、搭配、面料、色彩、图案的表现形式,都有着相对固定的程式化色彩。但是成功的服装创新设计作品中,小心机无处不在,给予人惊喜又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成功的服装设计者,能够玩转规则,使之为自己服务,成就自己。这种 逆向思维 需要在保证上述所说的符合审美法则的同时,发挥神奇的作用,将服装设计这门传统艺术点石成金,成就视觉盛宴。

服装创新论文的范文相关 文章 :

1. 广东服装行业“互联网+”模式创新探讨论文

2. 浅谈中国服装产业的现状及创新发展

3. 关于创新的议论文5篇

4. 创新论文散文

5. 关于写创新的议论文5篇

6. 成功源于创新论文3篇

浅析服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运用 摘要:中国服饰艺术能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树立本民族品牌,离不开中国历史大背景。“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没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服装是没有根的服装。中国传统艺术成为了服装设计中需要不断注入的既古老又新鲜的灵感血液。如何认识这一点,并准确的将博大的传统艺术精髓植入到现代服饰中。并有效结合成为整体,是我们将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创新;服装设计;植入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被忽略的传统民族艺术也逐渐成为艺术工作者表现形式的主流。对于服装设计教育来说,从上世纪末便提出的“民族的即是国际的’旧号,也从未像今天这般为我们所感同身受。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艺术,如何将传统民族艺术更好地融人服装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去,也成为高等院校进行服装艺术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课题之一。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将传统民族艺术与实际应用完美结合,积极吸收新的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是服装设计从业者应认真对待的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源流追溯起来是一部涣涣长河,其大背景就是中国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史,“衣冠中华”谱写了绚烂的服饰宝典。在经历了“西服东渐”的冲击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服饰的文化归属感在国人心目中也表现的愈来愈强烈。 在今天的服装艺术教学与创作中,民族化与时代化之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承与创新之间,它们枝蔓缠绕的关系不禁使得一部分人困惑、矛盾。时代感,是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品格,无论在哪种文化之中,时代感的强弱都是其文明程度最敏感的标志,服饰文化也不能例外。作为一名服装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民族艺术植人服装设计教学实践中,以民族传统为基础,面向时代,以现代服饰设计为目的,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传统艺术的发掘与借鉴,力求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它们共同构建成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奇葩。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本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成就,也有着不足之处。我们应该用批判的态度进行选择,有机把握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利”与“弊”,以便于汲取并传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今天,许多传统艺术面临湮灭的尴尬,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甚至失传。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继承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民族艺术的挽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像我国古代的绎丝工艺,由于其工艺精繁、对工人素质要求高,时间花费多,见效慢,其有些技艺在建国后慢慢消失,不过,这种技艺在我们的邻国—日本,被很好地保留并传承了下来,现在的日本仍保留着从隋唐时期传人的“本绎丝”及“引金箔腰带”技艺。今天,这项在中国失传的技艺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辗转回到中国。这不由得我们不警醒—不要让老祖宗的好东西败在我们手中。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入形式 我们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很好地植人服装设计教育中,首先我们要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服饰有机结合,它们应成为互为包容、相互协调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既相互包容,又相互对立。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深人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性、地域性,注重传统艺术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嫁接与借鉴。摒弃程式化的、流于形式的肤浅模仿,注重挖掘传统艺术精髓中认识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及历史属性,学会在服装设计的学习中把握和体现传统艺术的文化脉络。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界,中坚设计力量对此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将传统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融人作为开启世界时尚大门的金匙。 其次要重视地域文化,促进服装创新。纵观服装的历史发展,也是一部时代变迁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文明发展的脚步,同时反映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准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由于自然条件(种族、地理、气候)、精神状态(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环境等因素,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服装文化。其服装以外的艺术形势也强烈的表现出这一特征。 传统民族艺术在服装设计教育中的植人形式很多,我们简单总结如下: 1.意境植人方式 我国传统民族艺术讲究意境,尤其以寓意吉祥美满的内容居多,往往通过图案及图案的形式来完成。这是我们祖先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完美的将吉祥与图案结合在了一起,代表着传统的民俗民情。 吉祥图案涉猎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风俗、宗教等方面,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内涵与意义,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努力创造幸福、美满、乐观的心理反映。如“喜上眉梢”,“竹报平安”,“五福(蝠)临门”等等。“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奋进、勇敢、尊贵与威武。这些吉祥图案以其寓意被用于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不论是雕刻还是瓷器装饰,不论是剪纸还是染织,千百年来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图案被赋予了生命与灵性,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如今,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了设计师们表现的法宝之一,新锐设计师祁刚为影星高圆圆精心设计的“喜上眉梢”惊艳戛纳,以民族传统吉祥图案传递着特有的中国文化。 2.图案植人方式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纹饰的作用。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变幻无穷、风格各异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各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许多传统图案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经久不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服装设计中,将具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图案与现代服装相结合,成为设计师们常用的设计手段,传统图案在服饰中的巧妙植人,成为时尚与古典的重要碰撞形式。 传统图案在植人服装设计中时, 要注重图案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美感,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与材料以及工艺的关系,这样才能将传统图案与服装完美结合在一起,更有效地完成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诊释。 在具体的图案植人时,首先要考虑到地域性、时代性,才能在选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的把握上做到严谨、准确,有特色;其次要考虑到传统图案的创新,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试验性创作,得到新的启发,获得创新灵感,给古老的艺术注人新的生命与活力。 3.色彩的植人形式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立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形成了属于中国人特有的色彩喜好。在传统艺术中,像“青花瓷”、“唐三彩”等以色彩命名的艺术形式比比皆是。传统镀金工艺中的“婆金”、“描金”,妇女妆容中的“花黄”,纺织工艺中的“撒花”等在引发后人无限遐想的同时,也为我们揭示古人对色彩的种种喜好,甚至今天国际上以“中国红”这一对红色的命名来显示中国人对这以色彩的偏爱。 三、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植人服装设计的形式还有很多种,这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体会。曾经我们的设计师在国际上茫然得像个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中国服装设计从起步发展到今天,在经历过模仿甚至抄袭后,开始了创新,民族的面孔重新回到世界的面前,将中国现代服饰艺术带向国际。他们立足民族特色,汲取传统艺术精髓,让中国服饰艺术重新焕发了新姿。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也将致力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为服饰文化教育的发展不断努力。 本文选自591论文代写网:专业 代写毕业论文 -致力于代写毕业论文,代写硕士论文,代写论文,代写mba论文,论文代写麻烦采纳,谢谢!

摘要:服装在现代来说已经有了新的意义,他已经渐渐淡化遇寒的得到作用,而走想一个新的的领域,它是一种符号,一种文化的氛围在服装领域越来越浓,服饰开始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它不仅仅在是为了遇寒,更重要的是装饰自己,打扮自己,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他就是表现人气质,精神面貌,它边县一个人的内在美,透露出人的高贵的品质.因此服饰在当代成了一门富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的科学. 关键词:男人,女人,西装,婚纱. 我们先从男人的角度谈谈服饰文化,男人的装束有好多,西装,夹克,衬衣,衬衫,T恤,风衣等等.这里我们主要说西装,毕竟西装在现代对于男士来说,是十分正规的衣服,也是十分普遍,十分具有代表性.西装作为一种符号,一种服饰,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渊源,西装来源与西方,现在它渐渐地作为一种正式的服装在世界各地流行,它可以从场合,搭配上来具体的阐释. 衬衫,在套装与衬衫的组合上,衬衫的下摆要放入裤子里,整装后,衬衣领和袖口均要比外衣长出1-2cm左右.净白色或白色带清爽蓝条纹的长袖衬衫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服装配件。请留意:领口和袖口一沾上污渍就不应该再往身上穿,一定要洗得干干净净、熨得笔挺的衬衫才悦目。西装净色而颜色偏深的整套西装适于多种场合,最派用场。由于中国人脸色偏黄,在选择颜色时应少选黄色、绿色、紫色,宜选深蓝色、深灰暖性色、中性色等色系。脸色较暗的男士,可选择浅色系和中性色。有明袋的上装只适合在较随便的场合穿着,暗袋上装适合正式场合。袜子,深色袜子可以配深色的西装,也可以配浅色的西装。浅色的袜子能配浅色西装,但不宜配深色西装。忌用白色袜子配西装。袜子长度的原则为宁长勿短。鞋子黑色皮鞋是万能鞋,它能配任何一种深颜色的西装。灰色的鞋子决不宜配深色的西装,浅色的鞋也只可配浅色西装。而漆皮鞋只宜配礼服。鞋子擦得锃亮的人,会显得特别光鲜,容易给人以好感,脏兮兮的鞋子最不宜登大雅之堂。皮带深色西装可配深色腰带,浅色西装则可深可浅的皮带都配得上。此外,皮带的颜色应与皮鞋协调。插袋巾,锦上添花的装饰品,颜色不一定要跟领带一样,只要质料够软,插在袋里服服贴贴挺自然就行了,即使一条白手帕也照样能胜任,但不能把它折得死死板板地插在袋里,否则易被人叫着“老土”。另还常用鲜花做装饰的“插袋巾”.西装饰物,西装上的饰物作为衣着整体美的组成部分,是浓缩了的文化艺术标志。随着男士对于着装的重视,西装的饰物也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了解一下西装饰物的来历,就不会在穿西装时把花眼割开、穿正式西装不打领带、上衣袋里装钢笔等等,避免在社交场合出现不协调(续)与西装搭配的另一个重要的就是领带,可以说领带是窗西装的灵魂所在,西装服饰的是否恰当就是看领带打得是否好了,有是在一些正规的场合,领带换成了领结,还有 什么样的西装配什么样的领带,颜色的选择,条纹的布局还有领带的长短这些都是要根据不同的西装来搭配的,有人说男人的领带要有一打这话说得的确是恰当,这是西装的搭配问题.另外西装还有在不同的场合中的选择在大型会议就要穿着庄重的西装,而在家却可以穿稍微宽松的西装,看起来不是很庄重严肃,使家里充满温馨,充满幸福. 总的来是说西装给我们的是大方,风度,要充分显示男士的绅士风度.这是西装在现在最为重要的功能,而御寒和装饰的作用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小,但将会持续着.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的. 2.下面就谈谈女士的着装,说到女的着装,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女性衣服种类和款式的丰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女士的性格特点决点的,因而在这里就主要就谈谈女士的婚纱艺术.婚纱同男士 东西状有这异曲同工之妙,不仅是为了装饰的需求的,更是为了体现女士内在品质.不过相对男装来说他在装饰的层面上作用要大于男士的西装.婚纱的来源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因而在不同地域婚纱的文化也有区别:东西方新人对婚纱的避讳不同,在美国,结婚典礼之前新郎是不能看见女方的婚纱款式,所以挑选婚纱时,女方多会和姊妹或女性朋友前往挑选,也因此美国新人的结婚照,多是婚礼现场所拍摄;在东方社会中,较无此项避讳,台湾及香港的婚纱公司除了提供礼服租赁之外,还延伸出婚纱摄影行业,提供专属的摄影棚、摄影师与婚礼相关服务,帮新人拍摄婚纱照,并设计成册和谢卡,放在婚礼现场供来宾翻、取阅.在传统的婚礼上,戴在新娘头上的头纱,通常在双方交换戒指,牧师或证婚人宣布两人成为合法夫妻後,由新郎揭开。过去只有第一次结婚的新娘才可以披头纱,改嫁的不可以,但现时不少人已不清楚过去有这一种习惯。 婚纱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不过百年时间。现代的白色婚纱起源於18世纪法国拿破仑时代。白色给人的印象是安静,纯洁。一目了然却能引发无穷的遐思。张爱玲曾以白玫瑰与红玫瑰来比喻姑娘与少妇,白色犹如少女不设防的心,散发著独特的魅力。白色作为婚纱颜色中的主流颜色,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的。在君主统治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人们十分看重女子的贞洁,女孩子在婚前一定要守身如玉,这种想法也反映在新娘穿著的礼服的颜色上。过去有的地方就规定:白色婚纱是少女的专利,而二婚或已失身的女子是不能穿白色婚纱的,因为人们认为:结婚那天的新娘应该是最纯洁、最美丽的,而白色是唯一能和她的纯洁美丽相配的颜色。随著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孩已不满足於单一的婚纱颜色,她们在举行婚礼时大胆的披上了各色婚纱,恬静的蓝、明朗活泼的黄、华丽高贵的紫……很多新娘还会在婚礼当天不同的时刻换不同颜色的婚纱,多种的色彩充分体现了新娘不同的性格,让新娘在这个属於她们的日子里分外的光彩照人。但在婚礼当天的正式场合,白色婚纱一直是大多数新娘的首选。因为在人们,包括新娘自己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婚礼当天的女孩是一朵「清水芙蓉」,乾净、恬静;纯洁、美丽。在这纷乱的尘世中,人们都渴望能有一方净土让自己歇息,爱情是世纪末的童话,而收获爱情的女孩是幸运的。阳光、绿意,蓝天、白云,披著洁白婚纱的新娘是美丽的天使,是上帝的宠儿。在瞬息万变的潮流中,白色也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著流行色彩的主位,一切的绚烂终归於平静,人们内心渴望著平静和自由,而白色赋於生活更深刻的内涵。而婚纱的款式七月也很丰富:极简派,极简的线条往往最能烘托出穿衣人的特质,如何利用简单的线条来强调自己的优点,就是极简派的一大学问了。精湛的剪裁和高档的面料是极简派过人之处,它可以非常好的体现婚纱的档次与品质,使新娘在众人中脱颖而出。适合独立意识强的女孩;浪漫派,一说到结婚大家马上就会想到“浪漫”这个字眼,如何在婚纱上营造出自然又浪漫的风格呢?镂空的蕾丝花边、缀有小碎花的透明褶皱、多层次的宽松裙摆、曳长的头纱。。。都是浪漫风格婚纱的完美体现。适合人文气息浓厚的女孩;华丽派,不可否认,华丽的风格总是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在呈现华丽之余还要彰显高贵,所以注意搭配是华丽风格的基本原则。繁杂的手工缝制加上层叠的梦幻裙摆,这种法国宫廷式的婚纱,可以将新娘大户人家的华丽气息一显无余;典雅派,这是最常见的新娘装扮,只要打扮得当,再朴素的原料都可以呈现出新娘最完美的状态。而按找款式又可分为:公主型,贴身型,王后型,蓬裙型等等. 通过对西装和婚纱的概述,可以看出在现代服饰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科学受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这个每一个人都直得研究的科学,他和每有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服装不在停留在御寒和装饰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他体现人是气质,人的精神面貌.因而他的这种作用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著,为了美好的明天,对衣服关注吧,不,现在不应该是衣服,恰当地说,应该是为了服装.

化学与现代生活论文

现代化学与生活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由物质组成的世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巨大的岩石逐渐风化变成泥土和沙砾;由于地壳变动而埋没在地下深处的古代树木变成了煤;铁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生锈;等等。其实,化学就是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长期积累了许多有关物质变化的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到,自然界里一切物质变化的发生的规律。进而通过规律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1、衣 皮衣和皮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那皮革是怎么制的呢? 制革就是把动物体上剥离的生皮加工成实用皮料的过程,也称为鞣制,即用鞣酸及重铬酸钾对生皮进行化学处理:①鞣酸,又称丹宁,是某些植物如碱肤禾的树瘤(五倍子)中存在的一类无定形固体物质,分子结构中含多个羟基,可溶于水,能使蛋白质凝固。当生皮充分润湿并压榨后,它的每条纤维周围均充满蛋白质。经鞣酸处理后,生皮可变得规整。②重铬酸钾,在鞣制时加入,经还原使Cr6+成为Cr3+,铬离子与氨基酸的活性基团作用,使皮的纤维键合,强度大增。鞣制后,本来容易发臭、腐烂的硬生皮,变成干净、柔软的皮革。 通常的人造革由聚氯乙烯制成,办法是在织物纱线之间用这种合成树脂粘合。原则上任何树脂(包括橡胶)均可制革。 皮革和人造革两者在应用上有某些共同性:①衣。均适合做御寒外衣。动物皮革较透气,保暖性更好,但怕水;人造革表面不怕受潮;②鞋。二者均耐磨、坚韧,但动物皮革做成的皮鞋(及其它皮制品)受潮后易变形,产生折皱,甚至断裂。人造革制的鞋不怕水但比较气闷2、食 饮食中的化学知识更是不胜枚举。为了健康成长会吃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比如牛奶肯定是不可少的。有些喜欢喝加糖的牛奶,所以在煮牛奶时就先放糖一块煮,当然,也可能是用微波炉加热。另外有些喜欢在牛奶里加入果子露或巧克力同饮,这些都是错误的食用方式,我们用化学原理来解释一下。 首先,牛奶中的赖氨酸与糖同煮,在高温作用下会产生梅拉德反应,生成一种有毒物质——果糖基氨酸。这种物质不会被人体消化吸收。结果使对人体特别是对健脑有益的赖氨酸遭到破坏,尤其对少年儿童发育更为不利。喝牛奶加糖是有正确方法的:把煮开的牛奶装入碗内,晾至不烫手时,再把糖加入牛奶中搅拌至糖化时,即可饮用。这样,牛奶温度低了,赖氨酸就不会遭到破坏。 其次,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果子露属于酸性饮料,在胃中能使蛋白质凝固成块,影响吸收,从而降低牛奶的营养价值,长期这样饮用,会使孩子变瘦。巧克力含有大量草酸。牛奶与巧克力同时食用,则牛奶中的钙和巧克力中的草酸就会结合成草酸钙,不被人体吸收,破坏了牛奶的营养成分。若长期如此食用,还可造成小孩头发干枯、腹泻、出现缺钙和生长发育缓慢。3、住 举家迁入新居,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关于小儿患白血病专家调查却令人担忧。近年来小儿白血病的患者明显增加,其中90%的小患者家中半年之内曾经装修过。但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是否是小儿白血病的重要诱因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广岛白血病人增多和大同地区白血病发病率偏高等现象证明,白血病的发病极有可能与环境污染有关。近年来,有儿科专家在接诊白血病患儿时,有意对其家庭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九成患儿的家长承认自家最近曾经装修过,而且大多是豪华装修。医学专家推测,装修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可能是小儿白血病的一个诱因,芯板、榉木、曲柳等各种贴面板和各种密度板中含有甲醛、油漆中含有苯乙烯和部分大理石地面的辐射,可能是罪魁祸首,因为甲醛和苯乙烯都是国际卫生组织确认的致癌物,苯可以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也被医务界公认。而这些污染气体释放缓慢,据了解,人造板材中甲醛的释放期一般为3~15年。 所以,新装修的房子最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开窗通风后再入住。4、行 现在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汽车了,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尾气。尾气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及甲醛等。 汽车尾气对人体健康有什么样的危害呢?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它随着空气经肺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降低红细胞的携氧功能,引起缺氧,影响呼吸及心、脑功能。碳氢化合物对机体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氮氧化物的刺激作用较小,但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和肺泡,长期吸入可使肺组织受到破坏;氮氧化物还能引起组织缺氧而造成全身组织损伤。

炸药提升了战争等级,药物提升了人类的健康水平,等等等等。总的来说,化学促进了人类的生活水准。

作为文史专业学生,选择《化学与社会》,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固然比理工科学生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是,难并不成为逃避的理由。选择学习《化学与社会》不仅有学习价值,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对今后的发展都大有裨益。一、从化学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来看。虽然由于专业的原因,文史专业学生和理工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已经大不相同。相比较而言,理工类学生无论是对化学知识的了解还是未来对该学科知识的需求,都要强于文史类学生,因而,理工科学生掌握、补充化学知识,尤其是与化学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化学与社会》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和提高过程。文史类学生虽然对化学课已经比较陌生,但是,适当掌握一些化学知识,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化学知识,不仅是对过去知识的重温,也是对现在专业知识的补充,多掌握一些生活必需的常识,无疑又是对生活质量起着不容忽视的提升作用。二、从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来看:如果说人文和社会知识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一种抽象的知识,那么,物理和化学知识作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生活中直接得到的常识,因而,其用之于生活的方面和领域更为广阔。掌握适当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不仅能帮助我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疑问,更能增加我们的生活常识,提高生活质量。例如肯得基的“苏丹红事件”便是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很好明证——一个不懂化学的人,是断然不知道这件事的意义的。三、化学与政治学科的关系。政治学作为新兴学科,其学科前景和实用性固然不甚为人所知,但政治学科所研究的领域和意义却是不容被忽视的。政治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及从历史中结晶出的文化积淀。概而言之,政治学是以人的精神诉求为研究对象,并最终使人在精神领域达到更高的善的一门学科。因而,关注人的需求,指引人的发展,让人们在精神层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政治学科追求的目标之一。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类也曾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让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前进了许多年。但同时,化学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化学对人类积极和消极的方面都毫不隐讳地存在着。而如何扬长避短,让化学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是人类需要关注的一个话题。例如美国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多的科学家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用化学科学制造出了核武器,然而却将化学创造出来的这个“厉害角色”用到了屠杀伊拉克平民的战斗中;日本人运用生物、化学技术制造出了生化武器,同样,这些武器也只是在屠杀中国平民的战斗中露出了其“助桀为虐”的不光彩面目。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需要指明的是,化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固然有人才和技术提高的必要,但同样也需要正确的方向的指引,否则,只可能陷入“越发展越落后”境地。政治学科正有对人们进行劝诫,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因而,正确地运用化学与政治学的知识在使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意义上来说,虽然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同时,化学实验的操作不当造成人类灾难的事例也不枚胜举。从广义上来讲,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无不是在一个整体中和谐共存和发展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应该以与自然和谐共存,促进人类实质意义上的提高为目标的,因而,如何让化学服务于人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存,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政治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从指引化学发展方向,使化学与社会和谐共存的角度来讲,化学与政治学科关系紧密。四、从化学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来看信息时代,知识最为重要,无论是文盲,还是知识分子,在不断学习,充实、善自己知识结构的道路上,没有高低尊卑之分,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就更需要学习各方面知识,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各行业都能独当一面的人,无论是对自己的就业前景,还是对社会的贡献角度都大有裨益。因而,学习化学与社会,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知晓文明之间的内部联系,促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使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福祉的不断增进的道路上发挥更大作用意义深远。我们要明白,“知识无止境,学习亦当不休止。

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众所周知,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许多元素。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食盐是怎么来的吧?现代人类经过对化学的研究,食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过去,人们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常常做菜没有盐或者盐中缺碘,导致了“大脖子病”等等。 日常生活中,化学还给人类带来许多方便,洗衣粉和肥皂是家用去污的好产品,啤酒是人们喜欢的饮料,蒸 馒头时放些苏打,馒头蒸得又大又白又好吃,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 化学与医学也密切相关,供氧器就是利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来制氧,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我就是其中一个。人们还应用科学的方法制造生理盐水,减轻病人的痛苦。近代,人类发明了许多新药品,攻克了不治之症,如青霉素等。但是,癌症和艾滋病仍令医生们束手无策,这两个重大难题,相信我们未来的接班人一定能够解决的。 在一些重大的科学领域里,化学的作用也不小,火箭发射所需燃料,就是利用了氢氧燃烧得水的原理。可是残酷的人类又把化学带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毫无人性地利用人做化学试验。现代人类已采取了措施,比如禁止使用核武器。 化学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变化,有利也有弊,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在警告我们,臭氧层空洞威胁着我们,环保成了化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重大问题。 对于我们这一代担负的任务,只有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善人类生活,或许将来,化学的益处更多些。弊处少一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