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关于忆柳青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2024-07-03 09:25:18

关于忆柳青论文范文资料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 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 《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 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 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 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 《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 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 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 《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1916年生,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村上学3年。1927年,考入佳县螅镇高小。1928年,随长兄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葭县(今佳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少年漂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上街讲演、张贴标语、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散文、诗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1936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学生运动再度高涨,柳青积极参加。12月底,经董学源介绍,与延安来的李一氓、冯文斌相识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李一氓领导的陕西省委临时宣传委员会工作,任学校党支部宣传委员,西安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主编,在《学生呼声》刊物上,发表了《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短篇小说《待车》。1937年,柳青高中毕业,担负《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负责西安青年文协党团工作。当时,“九·一八”事变已发生6年,东北沦陷,华北告急,祖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柳青利用报刊鼓动人民奋起抗日。是年,平津失守,北京师大、北大和天津北洋工学院部分师生流亡到西安,办起西北临时大学,两月后,柳青考入该校俄文选修班,一边学习俄文,一边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因日本飞机频繁轰炸,学校于1938年4月迁陕南城固,柳青未去,跟随八路军到前方打仗,开始了他的创作活动。1938年5月至1939年7月,柳青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任“海燕”诗歌社秘书,民众娱乐改进会秘书,做机关党的工作。翻译西班牙小说《此路不通》后,与刘祖春等人赴晋西北前线采访,先后发表了不少通讯报道。1939年春,回延安随民众剧团去陕甘宁边区9个县体验生活。6月回到延安,写了两篇小说。8月再度上前线,到晋西南115师独立支队2团1营、129师386旅771团任文化教员。1940年10月回延安,在抗联全工作,先后写出《误会》、《牺牲者》、《地雷》、《一天的伙伴》、《废物》、《被侮辱的女人》、《在故乡》、《喜事》、《土地的儿子》、《三垧地的买主》等10多篇小说,生动地描绘了抗日军民的英雄形象。后来,他将这些作品收集在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地雷》中。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柳青暂时放弃写作,参加了整风运动。1943年2月,组织派他到米脂县民丰区吕家检乡任文书,他经常深入农村,发展共产党员,领导群众开始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繁重的工作,艰苦的农村生活,使他病了一场。在紧张的春夏秋冬里,他读完5本《斯大林选集》。工作实践,学习中的启发,使他原来不愿到农村工作的思想感情,起了根本性的转变。柳青在这个乡一直工作3年,收集了不少资料。1945年3月6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他的《米脂民丰区三乡领导变工队的经验——三乡班干部一揽子会上的总结》。他的长篇小说《种谷记》手稿,也是在这里完成的。1945年10月,柳青带着《种谷记》手稿,随军奔赴东北,开辟解放区。1946年2月,柳青到达大连,负责接收整顿大众书店和印刷厂,开始修改《种谷记》。1947年7月,东北光华书店印行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这部作品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率先问世的一部成功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1年10月正式出版,先后印刷7次,发行70万册。1946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西北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于1947年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柳青想回陕北,体验战争生活,后因战事、交通阻塞被留在冀东参加土地改革半年。1948年10月回到陕北,解放战争已进入大反攻阶段,他深入到米脂县,以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中一个粮店支前为题材,用8个多月的时间,广泛征集了《铜墙铁壁》长篇小说的素材。1949年于秦皇岛写完这部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于1951年、1958年、1976年13次印刷,发行百万余册。之后,柳青参加《中国青年报》的创办工作,任编委和文艺副刊主编,培养了一批青年作者。后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1952年8月,柳青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他深入调查研究,给区乡干部、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1953年3月,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保留常委职务,开始定居皇甫村,住在一个破庙里,专门从事长篇小说《创业史》等文学作品的创作。1960年4月,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1963年到1964年,柳青两次参加长安县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冒着风险,和打击一大片的极左思潮进行斗争,保护了一批农村干部,深得人心。在长安县,他还写出《我们这里已是早晨》、《灯塔,照耀着我们吧!》、《1955年秋天在皇甫村》、《王家父子》、《邻居琐事》等散文。还写了《关于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间生产点》、《怎样沤青肥》、《耕畜饲养三字经》、《美学笔记》、《狠透铁》等作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柳青被打成“反动权威”、“黑作家”、“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失去自由,身心受到摧残。之后,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派人在长安调查一个月之久,写出《柳青在长安的十五年》的长篇报告,肯定他历史清白、工作正派,作品经得起历史考验。1967年9月,“四人帮”的黑爪牙,到处宣传抗战时期柳青在四川搞过特务活动,说他是“特嫌”、文化大革命的幕后“黑手”,再次把他关进“牛棚”,折磨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的家被捣毁,伴侣马崴被迫害致死,但他始终立场坚定,不动摇,不妥协,坚持真理,坚决抵制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但他的病势日重,身体渐衰。1972年,周恩来总理得知柳青病危,批示中央卫生部予以妥善安排,并嘱咐陕西省主要负责人对柳青予以照顾。同年国庆节,周总理又让《人民日报》记者捎话给柳青,希望他搞好身体,写完四部《创业史》。柳青受到巨大鼓舞,再次精心修改了《铜墙铁壁》和《创业史》。1978年,于陕西省出版局、省委召开的文艺创作会和《延河》编辑部小说创作座谈会上,发表了《生活是创作的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美学思想。1978年5月,柳青到北京治病,他想利用医院的现代化条件,支撑身体,争取时间,改完《创业史》第二部。但因体质太差,病情严重,于6月13日下午5时,不幸逝世,终年62岁。柳青的骨灰分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和长安皇甫村神禾原墓地。北京和西安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李先念、陕西省委、省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追悼大会。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其代表作品是《创业史》第一部。由于“四人帮”剥夺了他10多年最宝贵的创作时间,《创业史》的全部创作计划未能如愿完成,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光华书店1947年2月初版),中篇小说《咬透铁锹》(载《延河》1958年4月号),长篇小说《种谷记》(山东新华书店1950年3月初版)、《铜墙铁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9月初版)、《创业史·第一部》(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第:版,该小说最早在《延河》1959年第4—11期上连载)、《创业史·第二部上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6月)、《创业史·第二部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关于柳青论文范文资料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创业史的内容概括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创业艰难。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七侠指: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惠、东方侠黑妖狐智化、小侠艾虎、陕西侠白面判官柳青(以上根据单田芳评书);另一个版本没有柳青,而是他师弟小诸葛沈中元(这个是根据小说)。 三侠是指南侠、北侠、双侠。 大五义是指陷空岛五鼠兄弟:钻天鼠卢芳,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 小五义指七侠五义的后人结拜五兄弟:白玉堂之侄玉面专诸白芸生、韩彰义子霹雳鬼韩天锦、徐庆之子山西雁徐良、卢芳之子粉子都卢珍、北侠义子兼东方侠智化徒弟小侠艾虎

柳青的《创业史》并未完结。1952年,作家柳青从北京来到西安市长安县王曲公社皇甫村,扎根基层14年,创作《创业史》。他汲取身边村民的故事,记录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进步和变化。因为身体原因,柳青只完成了小说前两部便于1978年病逝。扩展资料:柳青不仅是“十七年”(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一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家,而且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不仅对陕西文学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柳青《创业史》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既是现实主义的典范,又充满着理想的光辉。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观察与描摹生活,但又不拘泥于现实,而是将对过去、将来的理解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之中,让我们在当前现实的脉动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和未来的趋向。柳青扎根长安县皇甫村14年,参与土改与合作化,他的着眼点虽然只是蛤蟆滩上几户农民的生活及其变化,但他参与的是数千年中国历史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农民改变自身命运、重塑新的形象的历史性时刻。他所深入的生活,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活,也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核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最真切的变化和最深层的奥秘。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皇甫村的新“创业史”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柳青精神: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关于柳青长安岁月论文范文资料

柳青的《创业史》并未完结。1952年,作家柳青从北京来到西安市长安县王曲公社皇甫村,扎根基层14年,创作《创业史》。他汲取身边村民的故事,记录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进步和变化。因为身体原因,柳青只完成了小说前两部便于1978年病逝。扩展资料:柳青不仅是“十七年”(指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开始一段)时期的代表性作家,而且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不仅对陕西文学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柳青《创业史》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既是现实主义的典范,又充满着理想的光辉。作者以现实主义精神观察与描摹生活,但又不拘泥于现实,而是将对过去、将来的理解融入到当下的现实之中,让我们在当前现实的脉动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和未来的趋向。柳青扎根长安县皇甫村14年,参与土改与合作化,他的着眼点虽然只是蛤蟆滩上几户农民的生活及其变化,但他参与的是数千年中国历史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农民改变自身命运、重塑新的形象的历史性时刻。他所深入的生活,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活,也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核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最真切的变化和最深层的奥秘。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皇甫村的新“创业史”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柳青精神: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创业史的内容概括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然而,创业艰难。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 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 《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 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 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 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 《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 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 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 《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

关于柳青向前一步论文范文资料

柳青的结构是:柳(左右结构)青(上下结构)。柳青的结构是:柳(左右结构)青(上下结构)拼音是:liǔqīng注音是:ㄌ一ㄡˇㄑ一ㄥ。柳青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柳青LiǔQīng。(1)(1916—1978)陕西省吴堡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创业史》、《铜墙铁壁》等。二、引证解释⒈“娘”的歇后语。因曲牌有《柳青娘》,故云。指鸨母。引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也难奈何俺那六臂哪吒般狠柳青。”元王仲元《普天乐·春日多雨》曲:“柳青严,_家_,情传眼角,恨寄眉尖。”三、国语词典称面色阴冷的鸨母。因曲牌有柳青娘,故以柳青为娘的歇后语。词语翻译英语LiuQing(1916-1978)_,writer四、网络解释柳青(滴滴出行总裁)柳青,1978年出生于北京,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随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现任滴滴出行总裁。2002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入职高盛亚洲。2008年晋升为高盛亚洲区执行董事,凭借努力,逐步晋升为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2014年7月,柳青加盟滴滴出任首席运营官,2015年2月升任滴滴总裁。加入滴滴以来,柳青协助CEO程维将滴滴从单一的出租车叫车信息平台打造成包含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租车、企业版等多条业务线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并确立了滴滴出行的行业领先地位。同时,柳青还主导了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合并案、苹果10亿美元投资以及收购Uber中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震动业界。2017年9月,滴滴柳青再次入选《财富》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滴滴的全球化发展和内部的多元文化也得到《财富》特别关注。关于柳青的诗词《抗战百咏·杨柳枝头杨柳青》《竹枝词·杨柳青青杨柳黄》《咏柳·烟柳青青叶已齐》关于柳青的诗句杨柳青青青几许关柳青青愁未央杨柳青青欲哺乌关于柳青的成语柳街花巷桃夭柳媚柳啼花怨眠花卧柳分花拂柳花明柳暗柳暗花明桃蹊柳陌眠花宿柳关于柳青的词语柳啼花怨眠花宿柳柳暗花明桃蹊柳陌桃夭柳媚青白眼分花拂柳败柳残花眠花卧柳柳街花巷关于柳青的造句1、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2、柳青云虽通风水星象,但漫无目的,又人地生疏,也只得逢路就行。3、大暑三伏天,湿热不一般,虽是酷热难耐时,也有夏趣可入诗,春有杨柳青,夏可赏芙蓉,秋有虫低吟,暑夏有蝉鸣,冬有雪片片,夏季可游泳,享受夏之趣,大暑也轻松。4、且俟到三岔道验过贾刁氏的尸身,然后拜会柳青,细究情由,再作区处便是。5、蝉,这小东西,眼珠鼓凸,在杨柳青青的中国风中,羽翼透明。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柳青的详细信息

1. 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 2. 文学事业,是一种终生的事业,要勤勤恳恳搞一辈了,不要见异思迁。 3.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手法。谁来创造这种新的手法呢?就是那些认真研究了生活的人。而不是认真研究了各种文学作品的手法,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手法。 4. 人这一辈子是短暂的,所以要让自己健康着、开心着、幸福着,偶尔要醉着 5.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6. 任何从个人主义出发,从名利思想出发的文艺工作者,很难搞出像样的创作。 7. 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8. 技巧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地认为,技巧是从别人书里学来的,前人的书或者是现代人的书。其实呢?其实,技巧主要的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所以叫做创作。 9. 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 10. 人生就是这样,牵挂着、烦恼着、自由着、限制着;走出一段路程,回头一望,却也生动着、美丽着;有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有着你喜欢的事和需要你做的事,有着牵挂你的人和你牵挂着的人。 11.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关于柳青的名言 1、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 2、文学事业,是一种终生的事业,要勤勤恳恳搞一辈了,不要见异思迁。 3、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手法。谁来创造这种新的手法呢?就是那些认真研究了生活的人。而不是认真研究了各种文学作品的手法,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手法。 4、人这一辈子是短暂的,所以要让自己健康着、开心着、幸福着,偶尔要醉着… 5、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6、任何从个人主义出发,从名利思想出发的文艺工作者,很难搞出像样的创作。 7、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8、技巧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地认为,技巧是从别人书里学来的,前人的书或者是现代人的书。其实呢?其实,技巧主要的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所以叫做创作。 9、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 10、人生就是这样,牵挂着、烦恼着、自由着、限制着;走出一段路程,回头一望,却也生动着、美丽着;有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有着你喜欢的事和需要你做的事,有着牵挂你的人和你牵挂着的人。 11、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12、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柳青的名言名句集锦 1、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2、技巧是从哪里来的呢?一般地认为,技巧是从别人书里学来的,前人的书或者是现代人的书。其实呢?其实,技巧主要的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所以叫做创作。 3、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 4、人生就是这样,牵挂着、烦恼着、自由着、限制着;走出一段路程,回头一望,却也生动着、美丽着;有着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有着你喜欢的事和需要你做的事,有着牵挂你的人和你牵挂着的人。 5、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6、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 7、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 8、文学事业,是一种终生的事业,要勤勤恳恳搞一辈了,不要见异思迁。 9、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手法。谁来创造这种新的手法呢?就是那些认真研究了生活的人。而不是认真研究了各种文学作品的手法,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手法。 10、人这一辈子是短暂的,所以要让自己健康着、开心着、幸福着,偶尔要醉着… 11、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12、任何从个人主义出发,从名利思想出发的文艺工作者,很难搞出像样的创作。教育名言语句 1、我认为,我们的智育,也应该走出分数的误区,把追求的重点从高分转移到创造力上来。 2、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3、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4、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 5、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6、在我们的德育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感人的榜样去教育学生。 7、教育资源只要你用心,就会有。 8、许多德育教师常常扮演的角色却是"警察",他们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评。 9、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 10、我理想的网络是教育家的摇篮。在这儿,智慧在研讨中充盈,理想在争论中升华。关注教育,关爱你周围的每位师生,捧一颗真心来交流,带满腔热情再努力。 11、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12、教师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心,使学生真正的成了学习的主人。 13、中国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没点上,那就是创新、个性。 14、教育我的至爱! 15、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16、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 17、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而是因为我们要生活。让阅读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生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人生旅途所必须经历的精神跋涉。 18、教育是一种感动。 19、所谓"减负"绝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或减少课时,其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 20、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创业者,而是培养守业者,就业者。 21、近年来,有些地方进行所谓学生"智商"的"教育科学研究",通过"测评"、"计算"、"统计"、"分析"等等方式"研究"出学生的"智商",然后将这个"科研"结果"反馈"给相关教师甚至家长。这样的"科研"不仅是典型的"伪科学",而且是极为有害的"反教育",因为它向教育者"科学"地宣布:某某学生智商低。 22、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3、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 24、所谓"减负"绝不是简单地少布置作业或减少课时,其实质应该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减少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增加学生发展的目标。 25、学会给予比学会摄取更加困难。 26、写日记是道德的长跑。写日记实际上是超我与本我的对话,是超我对本我的监督。 27、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抵制诱惑的能力成正比。 28、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某种吹拉弹唱的技能,而是要给人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 29、创建学习社区,净化网络文化,凝聚教育才俊,提升教育品质,最大限度地运用好网络这个利器,这是我们的梦想。 30、享受教育:教并快乐着,学并成长着! 31、应该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学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什么?" 32、每个小学生必须读完100本书,才允许毕业。 33、学生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 34、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 35、好的教育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差的教育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 36、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 37、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38、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相当多的中学生能够把中外名着的书名、作者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 39、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40、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 41、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一致,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42、只有不断的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作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 43、面对互联网,教师应该是"引导者"。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如何引导学生辨别、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师要首先熟悉并运用互联网技术。 44、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德性问题,实际上却是心理问题。 45、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46、儿童天生喜欢成功,反复成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追求成功。 47、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 48、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赞赏中,他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发挥,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成为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49、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50、我们做教育的要上天入地,新教育实验就是入地。我们要做真实验,不做假实验;要做活实验,不做死实验。一线的师生是"新教育"的创造 51、要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有10次以上在大庭广众之众之下大声演讲的经历。 52、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的生命体验,使之不被种种时尚话语所污染、扭曲、过滤,构成自己的独立位置、独立话语系统,并一次与其他话语系统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构教师的使命之一是学会欣赏。 53、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 54、智育要追求高质量,其中包括理想的考试成绩,但智育的成果绝不仅仅是分数,而是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发展、求知欲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等等。 55、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56、体现民主、平等、公平原则的智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成功 57、没有最佳,只有最特,最特就是最佳。 58、人是不会被别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打倒的 59、我欣赏这样的境界:心中有太阳,脸上有笑容,嘴里有歌声。 60、大家一起来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尊重别人的话语权,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让无声的你我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61、德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 62、建筑人格长城。 63、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64、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65、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66、对于学生而言,主要任务就是读书,但现在学生除了读教科书之外恰恰很少读书。 67、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68、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所谓"教育思想的领导",按我的理解,主要就是引导、支持、鼓励、组织全校教师搞教育科研。 69、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 70、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71、科研应该真正打动教师的心灵! 72、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你的阅读史。 73、于是,学校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 74、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在孩子与老师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75、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忠实于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 76、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 77、学生在学校生涯的"失败体验",已经彻底摧毁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被"分数"打倒的同时,他们也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 78、毫无疑问,比起几个抽象的分数,成长记录袋才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绩以及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我热切盼望我们中国也能有这样真正科学全面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智育评价方式。 79、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 80、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三重一轻"——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而学习过程中思维力训练的负担太轻! 81、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82、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知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 83、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84、我们的教育错把起点当终点。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18岁的某一天,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讲,那只是人生的真正开始。成互补与相互提升。 85、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86、把考试作为人生的目标,把考进理想大学作为目标的终结而不是真正的起点,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 87、科研应该真正打动教师的心灵! 88、特色就是卓越,体罚近乎无能。 89、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 90、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91、所谓"教给方法"仍然不能是空洞而孤立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 92、年轻不是坏事,只要你每一天不要去重复,每一天都是在拥抱新的太阳。伟大并不遥远,只要做个有心人,要进行细致的积累,多花点精力在教学上,花在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上。 93、真正的教育家应当首先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关注是他们生命的一种自然延伸与提升,其中蕴含着最鲜活的生命形态,充满着本色的活力与生机。 94、第一线的老师从事教育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案例;而对他们来说,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95、我们的老师写了日记后,对孩子的表情都不一样了。 96、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97、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 98、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是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匆匆名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99、大自然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美育教材,是美育的源头活水。许巍名言语句 1. 其实人越静的时候,智慧才会提升等更多。人最难就是安静下来,我是这么多年体会下来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定力。如果你的心一直安定下来,一直平静的话,那创作可能又是另一个境界,当然这个我还没能达到。 2. 人随遇而安,碰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大喜大悲,放松、自然地随遇而安,不要太焦虑,不要太强求,什么事都不要强求。从这我感觉到这么多年我对很多事情都太执着,太强求了,反而是有问题的。 3.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 4. 听音乐时间长的人,人是有灵性的,你听了好多好音乐为什么你被心灵触动呢,因为特别美好的东西会把你的美好打开,好的音乐它一定会把你内心最深处那个最光明最灿烂,甚至是无限宽广的世界被打开了的那一瞬间! 5. 保持少年的心态,不想年龄的问题,别老去回忆过去,过去就是过去了,人还是要向前看。不能总是和过去割舍不开,就像天真烂漫的小孩,就是纯粹活在当下,很快乐,不回顾昨天,对明天也没有忧虑。 6. 谁画出这天地又画下我和你,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就这样相遇,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总是走在漫长的路上。 7. 谁画出这天地,有画下我和你,让我们的世界绚烂多彩;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就这样相爱相遇;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总是在漫长的路上。 8. 人一辈子也就那么几十年,非常短暂,不如让自己从容一点。我总觉得人生就像一次旅行,生活每天都是风景,我喜欢顺其自然。 9. 我觉得这么多年,我能够走下去,是我自己保持一个学生的状态,录专辑完了当成放假,一直是这样,这辈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会觉得自己进入成人世界了。我觉得还是保持学生的心态挺好。 10. 爱情像鲜花它总不开放,欲望像野草一样疯狂地生长。爱情的名言语句 一爱一情的名言语句 1、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 2、只要在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变会变成错误。--列宁 3、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卢梭 4、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5、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地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的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宣传。--歌德 6、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经典语录 7、一爱一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 8、人们还往往把真理和错误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坚持的却是错误。--歌德 9、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张志新 10、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 11、一爱一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 12、关于一爱一情,人们有许多定义:一爱一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一阳一。 13、如果心胸不似海,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 14、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 15、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通过。--泰戈尔 16、现实生活中,人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都想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其实,捷径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勤于积累,脚踏实地,积极肯干。 17、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周恩来 18、一爱一情只在深刻的、神秘的直观世界中才能产生,才能存在。生儿育女不是一爱一情本身的事。 19、一爱一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 20、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柳青名言语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生日名言名 专题。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内容概要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之间的是梁三老汉。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创作过程 柳青在《创业史》中第一句话就说:“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 。因此这部小说所具有浓郁的陕西风情,以及作家深刻的思想立意能够深刻打动读者。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编委、副刊主编刘蕴华(柳青)突然离开了首都北京,自己带着简单的行李,踏着最后一场潇潇春雨中的泥泞路,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乡安家落户。这位曾经的“团中央高级干部”( 据说他当时的级别是9级,是非常高的干部)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一个农民一样住了14年。柳青的《创业史》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时候,据说稿费就是十万元,柳青把这些钱全部捐献给了农村,为农村买化肥、农业机具,安装电线等,总之,他是一个彻底忘我的文学家。著名的“梁生宝买稻种”的故事其实就来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费和积蓄换来了日本良种稻――矮杆粳稻,在小范围种植试验成功之后,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梁生宝的原型)胜利合作社的1千多亩水稻获得了平均亩产710斤的大丰收,创造了陕西地区历史上最高的粮食生产纪录。1960年,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的一个月,柳青就将所有的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捐给胜利人民公社,作为公社的工业基建费用,公社用这笔“巨款”修了一座农业机械厂,后来又建了王曲卫生院。为给村里拉电线,柳青更预支了小说第二部的部分稿费(《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于是柳青的后半生几乎就是在债务中渡过的,像一切苦行者一样,这个当代中国“发行量”最高的作家之一去世时一贫如洗。当时,“文革”前,中青社出版的三红一史在中国文坛上可以说是独占鳌头,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柳青的小说不仅在读者当中赢得了好评,而且在文学界也是一片叫好声。《创业史》所创造的梁生宝、徐改霞、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成为文学界议论的对象。 柳青写《创业史》其实也是受到“文革”前所谓三面红旗的影响,尽管他对农民和农村倾注了大量真诚的感情,但是,他也无法摆脱当时社会主流理论上对社会进程的某种解释,梁生宝这个人物当时也是存在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被作者拔高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还是恰如其分的。不过,这是历史的局限,谁也不可能脱离历史自己去独立发展。其实,从研究的角度看,重要作家历史观念上受政治因素影响恰恰是文学研究必须要接触的内容。长安的常宁宫。那里有孔窑洞,据说这是柳青创作《创业史》的真实地址所在。《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著作解读 《创业史》通过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题叙”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拚尽毕生的精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小说的正文围绕着粱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社的建立,完整地概括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遇到的复杂斗争。作者把这场斗争的主要对立面体现为三股力量:一是富裕中农郭世富,这个农村坚持个体经济的代表人物,凭借个人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跟农业集体化对抗;二是反动富农姚士杰,这个狠毒的阶级敌人站在郭世富的背后,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党内的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他是土改后的新中农,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这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但作者表现他们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向上,却无意中结成了同盟。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这样确立小说的矛盾支架,显然是遵循着当时所普遍确认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农村基本矛盾的认识,即:与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斗争、与暗藏的阶级敌人的斗争、与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的斗争。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矛盾的本质化认识,化成了艺术构思。但可贵的是,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没有把这些斗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这些矛盾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在作家笔下,即使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革命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的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们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只是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铺展这幅历史画卷时,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优越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创业史》通过真实展示生活的具有魅力的艺术手段所揭示的这个深刻的思想,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这使它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更能经住历史的检验。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人物形象 小说《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讨过饭,长大熬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岭当过“地下农民”,跟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并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一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互助组初期,当庄稼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买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显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谈”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他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作者创造这个农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尽管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有意对人物作了净化的处理,略去了这个年轻农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勇于进取、坚忍不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严于律己和注重求实的作风,确实曾经有力地吸引了许多读者。尤其是作者对陕西农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行动方式、感情状态以至语言习惯的精细把握,更有助于他使这一形象保持着感人的魅力。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的形象,也塑造得各有特色。 郭振山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警策意义。他身为共产党员,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互助组冷眼旁观,极力打击它的威信,成为合作化运动的一块绊脚石。他虽然精明强干,头脑灵活,但只顾个人私利,同党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使他在群众中丧失了威信。他明明走的是一条错误道路,却装腔作势、强词夺理、指手划脚、咄咄逼人一派家长作风。小说通过他自己的言与行、他的言行与梁生宝的言行的生动对比,把他的这种思想性格揭示得十分深刻、鲜明。这个形象告诉人们:抱着个人主义动机在党内找出路,就要同党的方针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这样的共产党员如下认真改造思想,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最终也会在政治上毁掉自己。 郭世富和姚士杰是作者描写的两个既有共同点又彼此区别得很清楚的反面人物。在抗拒合作化潮流上,他们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地位的不同,又使他们在动机和行为上带有各自的特点。富裕中农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精明谨慎。他出于个人的发家狂,处处跟党的号召相对抗,但搞的是“合法斗争”,姚士杰这个富农分子则跟新社会有深刻的阶级仇恨,他表面“老实”、“积极”,内心阴险狠毒,诡计多端,暗地进行破坏活动,表现了阶级敌人的反动本性。 此外,高增福、冯有万、任老四、任欢喜、王二直杠、梁大老汉、高增荣、改霞、素芳、生宝妈等,都是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以相互不能取代的地位,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的形象世界,给作品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意蕴。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创业史-题材及结构 《创业史》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概括,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触及到了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了人们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无疑这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叙”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霞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深度同广度达到了统一。 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作家笔下的人物很多,几乎包括了农村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典型。这些众多人物把社会生活面铺展得很广。同时,作家又特别注意揭示各种人物的独特性格、独特命运形成的深远的社会历史根源,使每个人都有一部生活史。通过对人物的这种有深度的描写,读者就能理解他们在现实斗争中何以如此表现,并且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如由于梁三老汉解放前有一段悲惨的创业史,土改后又产主取得四合院长者地位的梦想,那末他在合作化运动面前踟蹰不前,跟私有制观念决裂得那么艰难,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又如通过素芳极为特殊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她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受着封建宗法家长制禁锢的描写,就有力地揭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关系。在这里,人物的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联系起来了,增加了作品的含量和厚度。 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题叙”为行将开始的斗争提供了背景,“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前者叙述了生活的源头,后者显示了生活的去向,这就使第一部既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又是历史长河中一个还要发展的生活阶段,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严谨的结构安排上得到了落实。 《创业史》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有些章节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冗长,造成了情节的发展阻滞迟缓。但从整体来说,《创业史》不失为思想与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作者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 《铜墙铁壁》(一九五七年纪事),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 《创业史》,1960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

关于回忆论文范文资料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回忆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书堆里藏着准备考试的我,抬头望了望天,天空蓝蓝的,好漂亮。“累了,就看看天。”——这是刚踏进实验小学时一位老师教我的。她说,如果累了,就看看天,想想接着你要干什么,怎么做才能尽善尽美。就这样,我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六年级。一眨眼,我就在实验小学呆了六个年头了,不得不承认,时间过得太快,让我跟不上它的步子,追不上它的尾巴。往事桩桩件件,都如上一秒刚刚经历,下一秒就是现在,多么舍不得离开啊,但又多么期待。“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不付出,一定没有收获”,我还记得这是四年级时老师和我说的话,那时我很淘气,总也不完成作业,这话倒像是在安慰她自己,现在想起来,多为我自己当时的不懂事而脸红啊。

六年了,从在学校迷路到闭着眼睛都知道自己在学校的哪个位置,从对学校的惧怕到对实小的喜爱,六年,就这样匆匆地走了,我也将离开。“路是人走出来的”,我记得张校长曾这样对我说过。那时还小呢,在学校里东跑西跑,一不小心就跑到了校长室了,他看上去好慈祥,见我探着小脑袋在窗口,就问我:“你有什么事?进来,跟我说。”我以为他是老师,就和他聊了起来。可当我回到班上告诉同学们时,他们的脸色“唰”地一下就白了,这才知道自己遇上了“大人物”,而以后,就再也看不见在那窗口向里张望的小脑袋了,因为这个小脑袋明白,没事不可以打扰校长办公。

在实验小学的点点滴滴,如散在地上的珍珠,我会把这些珍珠在心里打包,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回忆童年,校园曾经是我们第二个家,老师曾经是我们第二位母亲,同学们曾经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教室曾经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我们在这一个幸福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成长,在知识的海洋里年,你追我赶,一起共同进步,一起为美好的将来做好准备!

清晨,鸟儿站在树上欢快地歌唱,阳关撒满了整个校园,太阳刚从西边升起,高傲的母鸡还没有放声大叫,同学们早已经来到校园认真地学习,那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的样子真是另人佩服啊!那朗朗的读书声以传向了整个校园,学校早已经变成了书的海洋了! 走进校园,你会感受到一片温暖和愉快,尽管在伤心,在难过,也会全部都消失掉。躺在春天的绿野上,眼望着蓝天,你回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一切疲劳都没有了。让我们一起来回报老师的一滴滴汗水,回报美丽的校园吧!

“哈哈哈……”是谁传来这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呢?哦!你瞧,是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地嬉戏呢,他们有的在大树下阴凉的地方玩捉迷藏,有的在万里晴空的天气下拼命地奔跑,有的在大树底下看书、下棋、讲笑话......呢!

轻轻地翻开记忆册,里面记载着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童年就像一辆大卡车,载满了欢乐,载满了笑声,载满了甜蜜!童年多么美好啊!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多么快乐,多么欢欣!童年是稚言稚语,总是嘻嘻哈哈,放喉歌唱。童年就像一块糖,咬着咬着,当你咬完后,再慢慢地回忆着它的那种甜蜜的味道!

童年不是这样吗? 当你过完了这个快乐的童年,日后,在慢慢地回忆:那欢快的笑声,那似糖的甜蜜,轻盈的舞蹈和讲不清的稚言稚语!我回忆,我回忆着,那美好的童年!

寒冬渐渐逼近,那棵树立在凛冽的风里,孤零零的。望着窗外的景象,翻开那本你我都喜欢读的书,我的思绪却飘移不定——那片叶子还静静地躺在扉页里,在流水般涓涓的文字里纹丝不动。在这凄清萧瑟的季节里,回忆着你的回忆,我感到了一丝丝的暖意!

春天的脚步刚刚临近,坐在教室里,我愣愣地望着窗外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儿痕迹,或许,也像我一样不知道该干点什么吧?!虽然刚刚经过寒冬的洗礼,窗外的树枝上却已经缀满了星星点点的绿意。在经过了寒冬的洗礼之后,好像更挺拔了吧?……在我还没有来得及多想的时候,班主任就来到了我的跟前,你就已经跟在班主任身后来到了教室。但这事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我的目光依然游离在窗外,漫无目的。但是,你却成了我的同桌,这确实是我从来就没有想到的事儿。

“你似乎对外面那棵树情有独钟啊。”不等我反应过来,开朗的你已经抢先先开了口。我傻傻的点了点头,你也点了点头,然后,笑了。那爽朗的笑声至今让我回味,那棵树也便成了我们两人友谊的开始。

夏天来了,点点的嫩绿变成了葱郁,看了之后都让人感觉满满的绿意铺天盖地。已经混得会很熟的我们也就成了那汪绿荫的常客。我们靠在那棵树身上,读着ABCD,朗诵者《雨巷》,谈论着理想,猜测着未来,……

因了我们的友谊,炎热的夏天在浓密的树荫里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尽头。

金风送爽,树叶转黄。飘零的叶子越来越多,深藏在枝头的果实渐渐显露出来。看着缀满枝头的累累果实,你却一改往日的乐观,闷闷地拾起一片鲜艳的红叶,夹在了我们正读着这本书里。当我明白过来的时候,你已经随着你的父母搬到外地去了……

你走了。你走的时候,我在你面前装着很坚强,但我无法在背后不伤心,尤其在我看到那棵树的时候,在我想到我们在一起的那些好的时候——因为我感觉再也找不到这么温馨的场面了。

冬天如约而至,那棵树孤独地站立在寒风里,没有了叶子,也几乎没有了果实,却依然故我,坚强地站着。我们却早已不在一起了,……

如今,目睹扉页里那不再鲜艳的红叶,回忆起既往的点点滴滴,内心里只觉着无比的温馨。

人生又有多少如意,又有多少分离,在这冬日里洁白的雪花像是在诉说昨日温情,那段痛彻心扉的旅程。 雪花漫天的飞舞,当夜晚来临的时刻,在灯光的照耀下,是那样的洁白与浪漫,也是每个女孩子喜欢的`情景,那段浪漫给人带来的只有欢乐和伴随着雪花的笑声,在雪花的记忆里曾有一对,浪漫的情侣他曾无时无刻的在惦记着,也是这对情侣离不开这漫天飞舞的雪花,记得那年有一个男孩为了给心爱的人一个惊喜,就是在雪堆上插满196支蜡烛围成了一个每个女孩子都喜欢的丘比特之剑!当两个人慢慢的吧蜡烛点燃的那一刻,所有看到的人都为了他俩默默的祝福,那一刻在场的人都会被一个男孩子追求女孩子的方式所感动!雪花好像看到了人间的真情与浪漫,在夜晚灯光的照耀下,慢慢的飘落了下来,也许它是想用这种方式为这两对年轻人祝福!

送去一份浪漫,当时那个女孩子流泪了,流的是一份幸福的眼来,雪花像是一直在跟随着这对情侣一样,在他们之间扮演或多或少的角色!但最后当两个人即将要分离的时候,雪花也落泪了,雪花不知道这对情侣为什么要彼此分开,又为何许下了多年的承诺,雪花伤心了,整整哭了三天,它把这块黑土地都披上了一件未进入殿堂的婚纱!但是他知道这个男孩一定会回来找她!所以也在另行的那一天进它一冬最后的送行,虽然雪下的很少,但终究已是绿草黯然! 时间过的好快,几年下来,这个男孩已不再是当初的稚嫩,已变成一个经历过风吹雨打的年轻人,他已好久没有在和“雪花”相聚,但最终这个男孩在异地他乡回到了这个让他欢喜让他优的土地上,当他踏上了这块土地的时刻,“雪花”依然在等候着这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年轻人在雪花的陪伴下落泪了,夜幕下孤独的风伴随着飘扬的雪花好想在给这个男孩跳上一曲未看完的舞蹈,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它就好像听懂了年轻人的诉说!雪花也渐渐的停息!好像在告诉老朋友,坚持下去,你离承诺还有一年!不要轻易的放手!!

梦依然会回到昨日的! 时间也过的好快,当初的男孩已不存在,现在是剩下一个不知被多少防霜淋漓过的年轻人!他会忠守他的承诺!“雪花”依然陪伴在他的身旁!!!

日子好象有点儿匆忙,伴随着太阳的光辉、月亮的影子我们急匆匆地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特别是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对这匆匆的节奏好象有点儿盲从,来不及细想,唯恐被这快速的节奏落下。于是在日辉月影里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再一步步步入衰老。在急匆匆的脚步里似乎我们并没用丢掉什么,但是细细想来,好像很多在脑海里应该很熟悉的东西却一下子想不起细节来,甚至有点儿张冠李戴。真不知道岁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偶尔看了看以前的影集,眼前似乎一亮,原来不愿意拿出手的老土照片如今看来却是如此的美丽,纯真的笑容,稚嫩的脸,有哪一种化妆品能装扮出这样的清纯自然的美丽?真的是老了呀,虽然自己潜意识里并不愿意承认。久违了那纯真的笑容,久违了那青春的朝气,难怪每每有小孩仰起可爱的笑脸叫一声“阿姨”都让我感动不已。

偶尔翻出了坐火车沿途拍下的风景照片,路旁青草绿树中掩映的羊肠小道又唤起了儿时的记忆。那是一种温馨,那是一种安逸,也伴随着过去的快乐时光。就是在小的时候,有这样能玩耍的平整土路已经是我们快乐的天堂,伴随着落日洒满的金色余辉,好多个小伙伴一起跳皮筋、跳方格、丢手绢……,欢声笑语留在了弥漫着芬芳的空气里。

可是多少年以来,我似乎淡忘了这些,能看到的只是眼前和将来,为了这些我只能脚步匆匆地往前赶,好象回忆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事情,忘记了过去的自己、忘记了曾经以怎样的心情走过了那些路。虽然曾经的日子里并没有觉得很好,但是回忆如同陈酿的酒,给过去加了很多浓香醇厚的味道。

呵呵,想说什么呢?好好善待自己,好好善待亲朋好友,好好珍惜生活,很多事情是美好的,只要还有希望,生活就很美丽。

小道寂静又破落。

这是一条我上学时经常走的路,因为它是条近路,也因为它‘的味道。

鹅卵石铺成的小道,很不平整,到处坑坑洼洼,一点也不像那迂回在公园中的石子路。走起路来有点费劲,一不留神就会踩个空,踉跄好几步,下雨天时,更得担心脚下光滑的卵石。

小道两旁是些土屋,很旧很老,不时会有些松土往下掉。土墙上经常会长出些不知名的植物,这便成了我上学路上的乐趣——不时地摘下它们,胡乱地扯来扯去。

可惜了,事隔几年,当我重新踏上这熟悉的石头路时,许多的土屋已经被敲坏了,只剩下四五间还好些,其他的都被大片大片长出来的杂草遮住了,我想这里的人也快走光了吧。

以前这里,一到下雨天,特别是那种蒙蒙的细雨,给小道蒙上一层淡淡的江南小镇的味道。缺的只是打着纸伞的江南姑娘,我时常这样想。

阴天的土墙往往会长出些白白的蘑菇,但刚长出不到几天就会都不见了,可能是谁采下来了吧,是否能吃,这就不知道了。

在这里住的老人们常会聚在一起,坐在路边大些的石块上,静静地看着我们这些上学的孩子,似乎是在我们身上寻找他们当年的青春。

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道在一点点地衰败,人们也大多搬走了,这便使小道缺少了原有的生机。

偶而从这里经过,站在小道的路头望着延伸着的铺鹅卵石的路,总会有种衰败的感觉,光秃秃的树干,残缺不全的土屋,到处的杂草,所能唤起的也只是寂静与破落……随着时间的流逝,小道在一点点地衰败。

美丽的脸庞会在时间的推移下衰老;钢铁会在时间的推移下腐朽;小道会在时间的推移下消失。而我们惟一所能做的是紧紧地把握住眼前,因为它们可能会在你的不经意中流逝远去。

……

小道破落,虽然杂草丛生,但这毕竟代表着生命……

20xx年11月24日星期二 雨

昨天赵老师说:“明天要开展青园印记亲子活动,要记得喊上你们的爸爸妈妈,带领他们参观美丽的青园哦!”我好期待啊!今天中午,我就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说:“爸爸,我们是1:50就要签到,你可不要迟到呀!”

来到学校,看到教室和走廊都穿上了彩装:走廊上挂上了气球,教室里贴上了我们的作品,可真漂亮!从赵老师手上领到了印记手册,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向了多媒体厅,玩了“猜猜猜”的游戏后,很轻松地盖到了第一个章。接下来的章怎么办呢?别急,我们有地图!按照地图一层层地找,就能将印章全部集满啦!

我带着爸爸按照地图的指引,围着青园小学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参观了一圈,就连大部分印章都盖到了,青园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俩快乐而又幸福的脚印!爸爸不由感叹:“青园小学真美啊!”我对着爸爸笑了笑说:“那肯定啦!”

时间在我们飞奔的脚步中流逝,我和爸爸来到了最后一个场地——实验室。在这里,我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下了对青园小学的祝福:“青园,我爱你,祝你生日快乐!”今天的印章手册上还剩下最后一页没盖章,那就是“毕业纪”,等到六年级毕业时,老师会帮我盖上印章。我很不想将这个章盖上,因为我不想离开美丽的青园妈妈。

在我记忆的茫茫宇宙中,有许多许多的星系,幼年便是一个。在这里,有数不胜数闪亮的星星,可只有一颗是如孩子眼睛一般有趣的。

不知什么时候,我喜欢上了吃长长的甘蔗,那种妙不可言的味道仿佛现在还留香齿牙。青青的皮透着一点儿黄,一节节的,像孙大圣的金箍棒,这是那时我对甘蔗外形的印象。

在四岁时的一天,我和爸爸一同去乡下看爷爷奶奶,正如一首歌所唱,常回家看看。乡下有着一片片小竹林和无边无际生机勃勃的田野。来了就顺便在村里散散步。在路上,我看到了许多东西。走过的公鸡向我问好,走过的小狗也向我问好。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边。这片竹林的竹子都是拔地而起,直直的,显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现在回想起来我明白了,课文为什么要把高楼大厦比作竹子。我盯着那竹子,觉得仿佛在哪见过。“在哪儿呢?”我仔细地想,不知不觉地停下了脚步。“好像是……”我脑中的图像慢慢清晰了起来。“走了!”爸爸在一旁催促道,“看什么呢?”我没有回答,生怕好不容易想出来了一点眉目又付之东流了。“青的竿,一节一节的,像金箍棒,这是……”我不假思索地大声喊出来,“快收甘蔗。”这反应要多块就有多快,怪不得有人说大脑是最强计算机。“什么甘蔗?”爸爸闻声走了过来,“哪儿?”那儿。”“哪儿?”“就那儿。”我点着那片竹林,“有好多呢!”当爸爸弄清楚了的时候,不禁大笑起来,笑够了,他慢慢地向我解释什么是竹子,什么是甘蔗。

在茫茫的记忆宇宙中,这样的星星也许还有,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回味。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如今,曾经的小学同学各奔东西,开始了初中的新生活。大家虽已分离,但无时无刻不在怀念自己的母校、同自己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们,身边的每一件事,都能引起回忆… …

这天,我翻相册,看到了一些熟悉的照片,不禁陷入了无限的回忆中… …

这张照片,是我们在一年级放寒假时拍的,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随着整齐的“茄子”声被定格进了照片里,旁边站着的,是我们亲切和蔼的班主任老师… …

这一张,是我们在办黑板报时,老师给我们拍的。三年级的小孩子,高高兴兴地看来看去。黑板前放了几张桌子,桌子上,一群“小画家”、“小书法家”正手握粉笔,兴高采烈地在讨论呢!

这一张照片,是四年级的教师节。老师笑意盈盈,站在讲台上,旁边围了一群孩子,有的手捧鲜花,有的抱着贺卡… …

还记得这张照片,是五年级时的联欢会。那天,同学们都很开心。教室里的装饰早早布置好了,同学纷纷“登台献艺”,唱歌、出谜语、说相声…… 这是一位女生刚拉完小提琴,同学们拿着彩带、抱着气球,站在她的旁边……

最后一张照片了。这是六年级的毕业照,两排女生在前,两排男生在后,中间还坐着各科老师和校长。一声洪亮的“茄子”,几排灿烂、朝气蓬勃的笑脸,留在了手中的照片上,也留在了大家的心里。

我合上了相册。这几张照片,远不能把我们所有的回忆都收集起来,但它们象征了我们同学的团结和对老师的爱。相信在以后,谁也不会忘记这些快乐、美好的回忆,我们仍是一个集体,大家的心依然联系在一起!

人生的路是坎坷的,一路上会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规则。如果遵守了规则,那这条路走起来就会一马平川;如果违反了规则,那走起来只会坎坷辛苦。

上二年级的时候,我和妈妈一直遵守一个规则:考95分以上可以逛超市,吃西餐,考80分以下,一顿青笋炒肉丝可是铁定免不了的了。

有了这个规则后,我便努力地开始学习、复习,得了很多个95,97,98。这不又来了一个。

那天下午发数学试卷,我充满信心地准备拿一个97或98分,果然“98分的有赵云舒,马其源·”的声音扑“耳”而来。“太棒了!”我欣喜若狂,“超市、餐厅、公园,我来啦!”我笑地很开心,郑重其事地从老师手中接过卷子,一蹦一跳地回到了座位上地“欣赏”起自己的作品。可一道题忽然像晴天霹雳一样出现了:三七二十七?三七二十一才对啊!

我身子顿时凉了半截,心惊胆寒地看了这一题得分数。我的天哪!4分!我全身像冻僵了一样,呆若木鸡。超市它们似乎准备远离了我。实在不想让老师那只鲜红的笔改成94分啊!我左右为难,一面是表扬和奖品,另一面是指责和罚写作业。到底该怎么办?我心里很苦恼,前思后想的我最后做出了一个艰难地决定:改分吧!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但等我看到那个98-4的时候,我的心还是隐隐作痛!老师夸我的时候,我默不作声,眼泪在眼眶里打圈。

放学后,我如实向妈妈坦白了一切。可是意想不到,妈妈却表扬了我一番,而且95分的奖励一个不差!“诚实无价”,我很骄傲在我面对诱惑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人生中所经历过的事,就像五味瓶,充满了酸甜苦辣咸,但总有一些事令我们记忆犹新,终身难忘。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美好的回忆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美好的回忆作文1

过去的时候已不付存在,但是,留给我最多的,是时间中的记忆。我曾幻想着让时光倒流,但我毕竟做不到,所以,在我内心中,过去的生活给我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忆……

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风雨和心酸,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是这样,那么学习当然也是这样。

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由于我考试没考好。星期天,妈妈就把我关在了家里,可我多么想冲出去家门,痛痛快快的去玩啊!可妈妈有命令,做完作业才能玩,我哪有什么心思写作业啊,我烦躁不安的来到阳台上。迎着风,漫无目的的望着天空……

突然,我看见从天边飘来了一只没有线的风筝。瞧,它飞的多自在,一会往这飘,一会往那飘,还不停地翻着跟斗……看着风筝,我不禁想,断线的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多快活。想想自己,却得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读书,背书……一点自由都没有,哎!我羡慕的看着风筝,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风小了,风筝还在飘,可是却越来越低,最后挂到了树梢上,泄了气似的再也飞不起来了。我多么希望风筝能再次飞起来,但,我做不到。可霎那间,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断了线的风筝可以借助风力随意在天上飞,但毕竟是暂时的。风筝要想平稳的飞翔,除了借助风力,还要有人牵线引导。虽然我们已经是初二了,但有时也会走错路,不是么?

所以,在以后的我们人生的分岔路口,我们不用再彷徨,我们只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都一定会成功。

回忆真美好,是回忆让我在以后的路上,勇敢去面对!我会永远记得那一天,最美好的`回忆……

美好的回忆作文2

小学六年的梦,六年的情。

——题记

最美的日子是那六年的时光,但时间不等人,它很快就渐渐远去了。

还记得一年级九月份开学时,我们怯生生地踏入教室,眼神飘离不定,瘦小的身躯上背着沉重的书包,面部表情紧张而僵硬,对这个新集体产生恐惧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融入到了这个集体,每个人都有了好朋友,同学之间都有了聊天的话题,我们也变的越来越爱这个集体。

我们曾经有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天地,那时学校条件不好,操场还是坑坑洼洼的土地,但在操场中央,却有一块小草坪,那就是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我们也曾想过,为什么这里会无缘无故冒出一个草坪,有人说那是上天赐给我们友谊的礼物。还记得我们在这里许下那个美丽的誓言:我们以后要考入同一所中学,不分离。六年级的那段日子,我们发扬了从未有过的团结,男女同学之间没有了隔阂,同学之间少了往日的争吵与嫉妒,多了温馨,多了感动,多了爱。但团结还是赶不上离别,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还是分开了。六年了,六年的感情是怎么样的坚固,是用怎么样的力量建立起来的,我们得奖了一起笑,运动会上一起拼搏,各种比赛上一起加油鼓劲儿,难过了一起哭,遇到困难一起帮扶。

毕业典礼上,我们都哭了,哭的那么伤心,那么不舍,我们彼此用尽了力气紧紧拥抱着,生怕再过一秒就要分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保持联系。

六年的时光瞬即逝,虽然充满着依恋,但还是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相信一样可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美好的回忆作文3

回忆是美好的,每当看到那些在动物园拍摄的照片,我就想起那美好的一天。

那是一个星期天,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去了郑州动物园。看到了美丽的鸟,可爱的猴子,熊猫,还有凶猛的老虎等等。而我最喜欢看的莫过于那些可爱的鸟儿了。

我们走进鸟苑,就看到许许多多美丽,可爱的鸟儿。

我先仔细的观察了虎皮鹦鹉,它们的身上有五彩缤纷的毛,有绿的,黑的,蓝的,黄的,白的等等,虎皮鹦鹉的背上有很多黑色的花纹,如虎皮一般,而且它还有弯钩似的嘴,我想这就是人们叫它虎皮鹦鹉的原因吧。虎皮鹦鹉很可爱,非常引人注目。

然后,我们去看孔雀,我们看到一只白孔雀,它的毛雪白雪白的,漂亮极了,它站在那儿,好像是一位高贵的公主,爸爸让我和弟弟站在它旁边照张相,留作记念。后来,爸爸又照了一张绿孔雀的相,美中不足的是它们都没有开屏。

接着,我们又看到了长尾雉,长尾雉的尾巴非常长,它有很多漂亮的羽毛,看起来很华丽。我看到一只黄色的长尾雉,它的头上的毛是黑白相间的,脖子是黄色的,身上和尾巴上有黑,白,黄,红四种颜色,只见披着一身锦衣的它,一会儿从这边跳到那边,一会儿又从那边跳到这边,十分美丽可爱。

那一天,我过得真快乐,因为我看到了许多可爱的美丽的鸟,为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美好的回忆作文4

时间如水,水却是虚化、捉不住的。时间让过去变成了回忆,可回忆,正如一切那么美好。怀念着过去的美好时光。如果,有一台时光机,可不可以坐着它回到过去的回忆里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现在,我在回忆。

夏天,一个炙热又总是热情满满的季节,不论你性格如何,都会被这个季节所融化,也就是这个季节,我遇见了她。

她的脸上,有一个小酒窝,笑的时候很灿烂;她有一个长而瀑布倾泻的长发;她有直接而率直的性格,但当你更了解接近她时,会发现她的骨子里有一丝多愁善感。

她很幼稚,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子,她很天真,天真到看个电视剧都会哭得唏里哗啦;她很容易感动,以至于,我送给她生日礼物时都会感动的抱着我不放。

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孤单,她是我第一个交的朋友。朋友,就是要坦诚相待。

后来,我转学了,我们不舍告别,但是,请记住——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回忆最美好。突然想起了我5岁那年在爷爷家院子里的事儿。

爷爷家有两层楼,还有一个小院子,门外是热闹的大街,但我不怎么出去。我认为,爷爷家有一种神秘而陌生的感觉,那儿的每一个地方,都想去探索。

妈妈从不让我去二楼,不知道为什么,我问其他人,他们就会随便编些“东西”来吓唬我,害得我晚上做噩梦。

直到有一天,当我在院子里开心吹泡泡的时候,我趁大人们不注意,我就带着我的泡泡瓶子,蹑手蹑脚地走上了楼。

——啊!上面哪有什么怪物,大人就会“”小孩子呢!

上面不过是一些老屋子罢了,上面有许多灰尘,墙也有一些泛黄了,上面到处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一个旧旧的瓷花盆中,栽着一盆枯萎的牡丹,花儿凋谢了,枯叶儿,在风中打转。

旁边应该是妈妈原来的屋子,我透过窗户,看到对面窗子上的百叶窗,书桌、柜子、床、一切家具整齐摆放着——我好像看到了70年代的用品。

“咚——”啊,他们回来了!

我快速跑下楼,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般。

“你在干嘛啊?”

“我,我在吹泡泡。”我有些支吾,随后又吹了一个个彩色的泡泡,它们飞上了天空,我看见泡泡中仿佛印出了我的影子,我童年的影子。

回忆,五彩的泡泡一般美好。

回忆,时间像水一般,虚无缥缈,无法回去,却如诗,如画,五彩斑斓。

美好的回忆作文5

幼年时分的我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能一睹雪花那晶莹`洁白的身影。

记得那年春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那无瑕剔透的雪花。从那天以后,我就吵嚷着要去看雪景,可外公说:“别着急,今年冬天,你一定会看到雪花的!”我也只好遗憾的点点头,期盼着冬天早日到来。

那年冬天,荣昌果真很冷。有一天,我揉着眼睛,慢吞吞地起了床,透过窗户,我清晰地看到雪花正飘舞着,犹如一个白色的小精灵在空中跳着华尔兹。啊。多美呀!我呆呆地站在哪儿,我陶醉在这美丽的雪景中,过了好一会儿,我才会过神来,我慌忙穿上外套,急匆匆地跑出门去。我站在雪中,用手轻轻地抚摸它们,它们正冲我微笑呢!

雪,无声无息地飘舞着,落在树上,落在屋顶上`草地上~~还不时调皮地从我脸上滑过。瞧!那雪轻如羽翼,白似珍珠,形状更是千姿百态。雪花如一位天使那样亲切,可也有一种圣洁的感觉。雪花,是纯洁的象征。

我以被这景色迷住了一声叫喊把我从这美丽的画卷中揪了出来——“孩子,快回屋来暖和暖和!”我回头望着雪花,轻轻地挥手,说:“再见。”它们也在眨巴着眼睛对我说再见。

雪,还在悄悄的下着~~~美丽的雪啊!

你就是我美好的回忆!

有关回忆的作文回想打开记忆的闸门,脑海隐现的那一抹倩影难以捕捉……时光留给我们许多梦幻般的回忆。偶尔翻翻以前的东西,总会涌上思绪万千,而且还会留在脑海中不断翻腾——她与我相处时间短暂但却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周娴,她是一个文静成绩优异的女孩。她的人缘很好,在班里好多同学喜欢跟她玩,可是欢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的。在我们的心目中她像一个大姐姐。一次课间,在追逐打闹中,我不小心跌跤了,膝盖擦出了血,在我的裤子上开出了一朵“血花”,顿时我的眼泪像喷泉一样“喷”了出来。她急忙跑过来,二话不说,背起我奔向医务室,老师帮我消了消毒,在我的膝盖上贴上了一个创可贴。弄好后,我抬头望了望周娴,泪水在她的眼眶里打转,她扶起我说:“都是我不好,对不起,真的很对不起……”慢慢地流出了眼泪。我笑着说:“没关系,不疼,真的你看。”我忍住疼跳了两下,但是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壮”,我突然瘸了一下,她慌张的上前扶我。我笑笑说:“看来是老了,连跳两下都不行,哎!”说着我还摇摇头,摸了摸自己那象征着年龄的“胡须”!听了我的话,她破涕为笑,跟着我也笑了起来。时光留给我们的不仅有美好,还有许多遗憾。但欢乐的时光为何总是在我的生命中浅浅的掠过……我以为我和周娴会一直这样到毕业,在二年级下学期时,一件事情让我的心久久的不能平静——周娴要转学了!这无疑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一般!回忆那些哭与笑,我真的舍不得。下课了,周娴没有提起那件事,依然是一副笑脸,但我知道这是与她相处的最后一天。我笑嘻嘻得的对她说:“周娴你背我。”她答应了,背起我跑到了国旗下,坐在台阶上,我与她谈起了往事。我俩都泪流满面,最后,我们拥抱在了一起,相互说出了心中的不舍。我能怎么办,我能有什么办法,只有静静的抱着她,铃声打破了我与她的宁静,也打碎了我的心。外面的天显的格外的阴沉……离别带走了她,却带不走我们之间的友谊;离别带走了喜悦,只给我留下了悲伤……回忆,是一道纯洁的清流,一种质朴的情愫,一张阳光灿烂的笑脸。充满梦幻的遗憾的回忆使我不再沉默,勇敢地去挑战,去追求。 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