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数字化校园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4 18:49:09

数字化校园论文参考文献

基于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构建教育资源库的重要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变革之一。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对资源的需求可以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象征。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学校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网络应用;教学管理;资源共享

学校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问题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为了提高校内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利用率,实现分散在各部门或个人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方便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教育资源,促进自身特色资源的积累,需要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育资源中心和管理机制。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更大范围资源共享的基础。另一个是行业、地区或国家范围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通过建立行业、地区或国家级资源网,推行统一的教育资源标准,引领资源建设的方向,规范、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各地教育机构和个人中间的.教育资源,鼓励多个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通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效益的提升可通过以下以下途径来进行。

一、搭建办公平台,实现学校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校规模扩大,教育教学管理任务比以前更重,更加纷繁复杂。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在认真分析和研究联体办学特点、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等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学校办公管理平台,以适应学校运作的新形势,实现学校公文网上流转、各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自动化以及无纸化,从而拓展与完善了教育教学服务,提高了办学效益。

二、拓展资源利用,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如果说开发学校办公平台提高办学效益具有显性特点的话,那么建立学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则更具有其隐性特点。为了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们发动学校教师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依托资源平台的上传、下载的功能,构建起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努力,一方面减少了教师机械性重复动动,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学校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与使用的同时,还着重完善资源库建设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提供及使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三、创新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自主性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在教师培训上进行创新。联体办学后,学校教师规模较大,教师之间专业水平的发展更加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在分析学校教师的特点及课堂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与组织,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培训的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主。 按培训内容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成基本素养及专业素养培训。其中基本素质培训可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电教平台的使用。专业素养培训可包括:语文教师脚本编写能力、数学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能力、美术教师使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能力等。另外,专业素养培训还包括骨干教师的FLASH动画制作、课题实验主持人和骨干教师的网页设计等。

按培训方式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为面授培训与网上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两种方式互相结合。同时,也可结合校本教研的开展,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紧扣活动主题的实践性培训,如在我们以学校网站为平台,开展了组建专题站、班级网页网站等专业化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加强课题研究,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联体办学给学校课题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加强课题研究是整合三个校区人力资源、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题研究方法是联体办学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全新问题。联体办学、辐射管理的指导思想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联体办学模式下,我们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重点探讨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五、数字化校园与家庭、社区互联互动的思考与实践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生规模迅速增加,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业务量也大幅上升。为了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快速联系与信息沟通,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社区座谈会和学校开放日等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快速互联互动,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因此,在充分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以学校网站、家校互动平台为基础的大教育模式。

以上是我们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我们认为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充分发挥联体办学的规模及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军基层电大数字化校园的规划与建设.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2、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会议材料。

网页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网页设计是指使用标识语言(markup language),通过一系列设计、建模、和执行的过程将电子格式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最终以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形式被用户所浏览。以下是我整理的网页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希望能帮助到你论文的写作。

[1]周晓露.梅山傩戏视觉图谱整合设计[D].深圳大学,2017.

[2]刘佩智.“梦境”主题系列插画在KENZO品牌设计中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7.

[3]赵咪妮.基于自我未来主义的VENTI珠宝广告摄影设计[D].浙江理工大学,2017.

[4]邹晓蕾.O2O模式下素剪美发品牌形象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5]黄丹丹.《韧如铁线花开如莲》铁线莲手绘书设计和商业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6]许超.基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类新传播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7]黄丹丹.动态插画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推广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7.

[8]王莹玥.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9]陈冉.基于B/S结构的无线控制系统在数控设备上的应用研究[D].深圳大学,2017.

[10]何妍慧.面向高校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江西财经大学,2016.

[11]孙明志.SCC50压缩机数传单元自动化测试方法与系统实现[D].大连海事大学,2017.

[12]汪琦.用于公共安全的视频检索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

[13]胡莲.旧书分享APP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14]谢佳丽.服饰类奢侈品网络购买行为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15]沈喜庆.基于NB/T47014标准的焊接专家系统设计[D].沈阳工业大学,2017.

[16]黄炜俊.产品设计工具的整合与创新[D].中央美术学院,2017.

[17]樊静燕.网络汉语口语教学发展的现状及对策[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

[18]姚颖.辽宁老字号品牌标志的动态化设计与推广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19]曹鑫渝.基于“格律设计”理论的锡伯族图纹再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20]张希儒.水墨符号在现代插画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21]陈楠.互联网时代地方水产品品牌形象的创新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2]王莹.传统民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安徽大学,2017.

[23]徐亚.社交网络中教育资源推荐的目标用户挖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4]陈碧荣.中学文科教材全文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5]连伯文.基于动态网页技术的广州市公安局门户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26]王秋香.农村(村级)重大事项流程化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三峡学院,2017.

[27]张笑天.分布式爬虫应用中布隆过滤器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7.

[28]徐亚渤.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网络衍生实体的识别与分类[D].武汉大学,2017.

[29]岳锐.基于物联网的居家环境监测系统设计[D].中北大学,2017.

[30]余瑕.人民日报总编室微信公众号里约奥运专题策划案[D].浙江大学,2017.

[31]王佳薇.网易新闻客户端本地流量提升方案[D].浙江大学,2017.

[32]金云帆.爱奇艺游戏直播产品营销推广策划[D].浙江大学,2017.

[33]贾晨茜.基于用户需求评价模型的汽车电商视觉创新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

[34]徐海伦.滴滴快车品牌传播与策略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17.

[35]宋静.基于LNMP框架的结构化数据抽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6.

[36]朱华丽.集成网页质量特征的垃圾网页检测特征模型及模型验证[D].西南交通大学,2016.

[37]张寰.自媒体平台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推广策略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6.

[38]邓豪俣.百怡动态空气消毒机品牌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39]舒浩.云南“掌上云游”交互式原型产品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0]白帆.滇赐有机工坊品牌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1]孙乐.蒙古族视觉图案元素在互动页面中的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2]刘双佳.花卉纹样在护肤品包装设计上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3]蒲星宇.中小学在线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4]房瑾堂.基于网络爬虫的在线教育平台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6.

[45]刘小云.网络爬虫技术在云平台上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

[46]赖文雅.基于WEB技术的高校毕业审核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广西大学,2016.

[47]周尚书.基于web的院级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8]刘利.手机通讯中Android应用权限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东北石油大学,2016.

[49]黄文填.一个移动增强现实框架的改进[D].暨南大学,2016.

[50]项江.面向领域的DeepWeb查询接口发现与元数据信息抽取研究[D].暨南大学,2016.

[51]张嫒.基于移动智能终端阅读类App的视觉体验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

[52]牟安.藏文web网络社区划分研究与实现[D].西北民族大学,2016.

[53]杜芷筠.浅析当代服装艺术造型的时尚表现形式[D].湖北美术学院,2016.

[54]顾津.行为记忆在智能化产品CMF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5]张亚南.大数据下的色彩设计发展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6]宋莉.字体动态化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7]连晓萌.“跨界思维”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7.

[58]张建德.山西省政法部门政务信息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5.

[59]安君.北京首都航空公司航班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60]郑颖卓.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5.

[61]梁可心.A公司远程财务报账系统[D].天津大学,2015.

[62]姚慧明.中专院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6.

[63]张伟.太原工业学院计算机系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6.

[64]房振伟.基于Web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6.

[65]王琳.基于Android平台的影院票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66]张春妍.彩虹期刊投稿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6.

[67]金泉.基于Web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6.

[68]府炳.基于微信平台的影像管理系统[D].吉林大学,2016.

[69]徐波.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湖北工业大学,2016.

[70]张聪聪.基于响应式Web设计中用户界面的分析与探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71]汪玉琼.响应式网页的界面设计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72]杨楠.基于电子出版物的两极镜头语言应用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7.

[73]赵灵芝.珐琅彩在现代饰品中的创新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6.

[74]吴东普.鞍山市委办公厅党员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75]胡钰强.基于.NET框架的学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6.

[76]李宁.“友阿海外购”手机APP交互界面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6.

[77]王凯.职业服设计的色彩识别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7.

[78]刘媛媛.基于“暖”启动理念的界面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79]罗艺娜.基于PHP的校园电能监测平台研究与数据预测[D].东华大学,2017.

[80]王江远.旅行社品牌跨媒体识别设计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7.

[81]王愿芳.银行个人储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江西财经大学,2016.

[82]罗芳.多层架构的顶岗实习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6.

[83]任鹏.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及评教算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

[84]潘晓磊.基于Java智能卡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85]王琛瑜.移动游戏界面视觉风格的研究与设计应用[D].东华大学,2017.

[86]冯春.供热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7.

[87]胡西.多维码证卡综合信息查询验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5.

[88]张松.基于增长型个人数据平台的网络个体成长模型研究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5.

[89]韩英慧.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5.

[90]提建宇.基于北斗的物流监测仪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7.

[91]王利苹.校企合作下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92]叶蒙.基于线状阵列的三维活动图像显示研究[D].南京大学,2017.

[93]吴帼帼.移动应用跨平台开发框架研究及在社保权益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7.

[94]史慧璇.手机银行系统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7.

[95]冯阳.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96]刘花弟.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97]钟予.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D].中央美术学院,2017.

[98]沈佳伦.论丝网印刷互联网定制平台的扁平化设计[D].中国美术学院,2015.

[99]曹梦.浅谈企业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创新设计[D].河南大学,2015.

[100]俞新凯.某高校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山大学,2015.

[101]景超.地震速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2]梁碧勇.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3]张瑾.中小型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一库存管理子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4]刘静.基于SSH架构的广电发射传输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5]李逸敏.基于现代信息社会的手绘插画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网页毕业设计参考文献四:

[106]李磊.主体觉醒[D].中央美术学院,2016.

[107]王莹.商业插画特性及相关产业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108]田志鹏.基于CC3200的远程监视系统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2016.

[109]施人铜.基于jQuery的Web前端组件开发研究与应用[D].东南大学,2015.

[110]秦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界面的宜人性设计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

[111]沈荣娟.基于Web的B/S模式多现场总线教学实验平台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5.

[112]廖晨.微博信息可信度的评判模型和可视化工具研究[D].清华大学,2015.

[113]罗启强.基于PHP+MySQL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4]李青.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开发设计[D].吉林大学,2016.

[115]李定远.就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6]钱瀚雄.基于B/S模式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7]李亮.小区电费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8]薛可.基于技术的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6.

[119]王祉默.基于iOS的儿童成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林业大学,2016.

[120]石磊.垂直资讯网站设计-长三角房车网[D].南京大学,2016.

[121]余姬娜.微博新闻类型与用户参与性调研报告[D].南京大学,2016.

[122]赵雪.工单管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辽宁科技大学,2016.

[123]罗丹.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弱势品牌的价值传达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15.

[124]高品洁.解析平面设计在电子商务平台中的用户体验及发展趋势[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25]王俊俊.中国门神木版年画网站交互性设计研究[D].上海大学,2015.

[126]周莉莎.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系统设计与实现[D].燕山大学,2015.

[127]江泽中.基于JSP技术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8]叶欢.求职类平台-海投网手机客户端设计[D].浙江大学,2015.

[129]王永山.软件学院综合教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130]金鑫.网站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131]梁汉臣.某高校学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2]金川涵.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环节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3]段汇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绩效考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4]任婧.基于云模式的论文抽检与评优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河北工业大学,2015.

[135]张子丰.基于PHP的商务网站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136]滕吉鹏.基于WEB的高校实习生协同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5.

[137]朱俞霖.网络智能中心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

[138]吴立刚.基于B/S模式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39]尹纪庆.教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D].青岛理工大学,2015.

[140]李晓霞.计算机软件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

[141]沈晓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现实中的应用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

[142]王爽.具有语义搜索推荐功能的交互式专业主页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5.

[143]许昭霞.基于Web的信息发布与信息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44]易扬扬.基于JQueryMobile的教师工作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45]李彬.专家门诊预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5.

[1]孙净宇,李澈等. 高校校园APP发展现状初探[J]. 数字与出版,2014(06):84-85.

[2]李旭红. 长江大学“掌上校园”APP系统研发与运营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4(09):35-37.

[3]张言林,李博等.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手机APP客户端设计初探----东北林业大学“移动校园”手机APP客户端设计[J]. 设计,2014(02):81-82.

[4]张晓. 基于Android平台的校园信息系统APP的设计实现[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4):253-256.

[5]刘红英. 基于安卓的校园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5673-5677.

[6]鲁学亮,陈金焘等. 移动校园转型实践--基于Web App的移动应用客户端设计与实现[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1):19-20.

[7]关海洋. Android无线智能点餐系统设计与实现[D]. 重庆:重庆大学,2013.

[8]王晓颖. 高校一卡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四川: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2013.

[9]董涛. 基于Android的移动校园客户端设计与实现[D]. 陕西: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1]胡崧. HTML 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知新文化. HTML 完全手册与速查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杨选辉.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诚君,刘振华,郭竑晖,高中山.Dreamweaver 8 网页设计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光明,曹蕾,余辉.中文Dreamweaver 8 网页设计与实训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6]周德华,许铭霖.新编网页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7]赵铭建,赵慧,乔孟丽,康梅娟.网页设计与制作[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8]赵祖荫,王云翔,胡耀芳.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陈季. Flash 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

[10]丁海祥.计算机平面设计实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曹雁青,杨聪. Photoshop 经典作品赏析[M].北京:北京海洋智慧图书有限公司,2002.

[12]张怒涛. Photoshop 平面设计图像处理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3] 陈笑. Dreamweaver 8,Photoshop CS 2,Flash 8 网页制作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孙强,李晓娜,黄艳.JavaScript 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刘智勇. JavaScript 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6]陈会安. JavaScript 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7]常永英. 程序设计教程(C#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8]肖金秀,冯沃辉,陈少涌.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19]金旭亮.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0]刘培文,韩小祥. 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李志生,梅胜,等.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

[2]孙政荣.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4).

[3]姚裕群.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

[4]晋燕“目标体验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教育前沿与探索》

[5]马连湘郭桂萍广告学实践教学环节与方案的设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6]专业指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中,毕业生就业岗位涉及广告行业的专业.

[1]张红,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10).

[2]陈月明.美国高校广告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3]杨先顺.建构我国广告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思路[n当代传播,2008(5).

[4]张信和,苏毅超.广告专业“业务专案组”型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成人教育,2004(12).

[5]陈培爱.中外广告史[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直接买一篇不就得了,可以在网上搜索计算机论文网,lw51和七七论文等等都还不错的。

校园绿化论文参考文献

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绿化的论文

摘要: 高校的园林绿化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主,围绕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环境育人”,校园中良好的绿化环境,能满足师生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使人得到休息放松、心地平和、感情端正。对健康品格的塑造具有潜在的感染作用。随着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人们对绿化的要求不再是一、两块草坪,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把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做,按照学校性质、师生的心理特点、功能要求和经济状况,营造出一个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多层次绿化空间。

1.大学校园绿化的基本原理

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原理

中国园林美学主要是探索在审美客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审美关系里,向主体提供符合发展的审美需要的客观条件,即创造出懂得美以及相应地接受了真善教育的主体。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园林绿化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的天人关系。大学校园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运用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学原理,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

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

园林植物学是研究园林植物的种类、习性、栽培及应用的科学,是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依据。作为绿化的素材,园林植物科学合理的应用,不但能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还能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在校园景观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从创建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运用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环境这是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如耶鲁大学校园中,乔、灌、草科学合理地复层搭配,创造出相适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原理

校园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对大学校园绿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恰当的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师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创造出符合大学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普遍心理和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

从生理的需要知道精神的需要,主体的数量呈现明显递减的“金字塔”形。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有着较高知识文化和审美标准的大学师生而言,安全、认同、自我实现、学习与美学的需要尤为重要,在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就要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大学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在空间的创建上要想方设法将这些抽象而迫切的心理需要,通过绿化的手段以软硬景观的物质形态得以物化,给予满足。

2.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

提高生态质量。

校园绿地的植被、水体能够以其所具有的自然性能,产生一定的生态效应,改善和提高校园的自然生态的质量。

环境保护功能。

校园内的植物能够调节气温、湿度,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杀菌防病、减弱噪声等功能。

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绿地为校园景观平添无尽的色彩和意境,为师生提供清新、优美的自然氛围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把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道路等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有机地隔离开来,提高了各个区域的安全度。

3.校园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存在的问题

缺乏科学认识和长远规划

由于校园园林绿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上师生对校园绿化功能不可替代性的认识不够,校园绿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校园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校园园林规划设计与校园建设不同步,规划方案缺少前瞻性、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缺少规划设计方案

校园文化氛围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

4解决办法

面向未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做好总体规划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在对信息技术发展美好憧憬的同时,更加眷恋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高校校园建设应遵循让信息化与园林化和谐并存的“信息园林”的建设理念,营造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师生学居环境。应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做好总体规划。

合理配置植物

发挥植物群落的最大生产率,充分注意乔、灌、花草等对环境改善有益的植物群落的综合运用,以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把握好树、草、花的比例,尽可能选择多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利用植物不同冠型、色彩、质感,搭配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景观。

科学养护管理

保证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分种,七分管”,校园绿化建设必须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绿化景观。

5.结语

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大学的性质、办学宗旨,通过充分研究大学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式,以绿化的手段塑造文化意境,体现大学独特的人文内涵,彰显独特的个性,游息于柳暗花明的绿色校园,品赏于人文浓郁的亭廊格架,冥想于水木明瑟的山石池泉,沉思于曲径通幽的静谧空间,师生自会感到清静闲适,悠然自得,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身心得以放松和自由——这就是大学校园应有的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是大学校园绿化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5):406-409.

[2] 鲍新梅,杨金华.论高校校园树草配植艺术[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1):18-20.

[3]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2):16-17.

[4] 沈济黄,叶长青.信息园林——构建新世纪信息化、人文化的景观大学城[J].新建筑,2002,(4):12-15.

[5] 关崇.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15(2):16-17

[7] 张江雪,李亮,王姣娥,徐伟.高校校园绿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4-206

[8] 卞阿娜,甘永洪,方份.大学校园绿化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02-105

[9] 王荣山,高占山.论高等学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56-457

[10] 安运华.长江大学校园绿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校园环境美化与人文和谐统一摘要: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能改造学校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绿色的清馨、鲜花的芬芳、潺潺流水的奔放这些典雅文明的校园环境,赋予师生们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赋予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不断创新的理念,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工作,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美化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氛围。关键词:校园环境;人文和谐;环境育人校园环境是一所学校的窗口,是办学素质和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我校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扩大教学领域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提高环境建设对大学教学的重要性。校园环境园林化,校园布局知识化,校园绿化美化,不仅能改变校园环境的小气候,起到防风滞尘、降低噪音、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等生态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典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精神愉快,激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环境育人与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1]同时并驾齐驱,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的千秋大业。校园环境园林化就是要把园林化设计搬进校园。利用林间小路激发学生的思维,利用亭台、回廊鼓舞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报效祖国的信心,利用自然界的绿色,提醒学生生命的可贵,时间的短暂。利用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好,从而增加学习的劲头。总之,园林化的校园环境是我们办学的特色工程,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2]。1、绿化、美化校园与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统一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层次的逐步提高,办学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我们这所两万余人的本科院校中,尤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对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今天,人的发展呈现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和生理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休戚相关。生理素质是物质的前提,社会环境则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既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还可以此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我校在校园总体现划上,特别注重建筑布局和美化布局的相互映衬,使其达到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其成为熏陶、教育、塑造学生的辅助课堂,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在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陶冶,让他们的精神领域和知识水平同步提高,真正成为一个思想上与时俱进,精神上丰富多彩,知识上超凡脱俗的名符其实的当代大学生,使他们的知识与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同时,校园的绿化、美化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的学子前来就学,由此不断扩大我校的教学规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2、绿化、美化校园与学生道德、心灵美的统一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高校师生的基本需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恬静、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文化历史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高校校园环境的塑造有利于高校师生环境道德、环境责任的自觉培养。高校校园环境在培育人才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高校毕业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职业职责、价值目标要以造福人类为指向,以人类的长远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一点来说高校环境的塑造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它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并且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更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提升学校的凝聚力,使师生充满自豪感。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净化师生的心灵。校园人文韵味的植物造景不仅为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使师生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疏松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它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精神食粮,它以空旷、豪放、煦丽多彩的色调,使师生们心胸开阔、积极上进、充满自豪感和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亦即穆尔所提的校园“场所精神”,对师生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默默的渗透作用,体现了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的境界。3、绿化、美化校园与学生求知欲的统一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索知识的一种心理状况。而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心就会导致对某事物的探究。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与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复杂愈新奇,则个体的好奇心便愈强。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产生了探究新知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求知欲的产生和培养与环境刺激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环境是激发和培养好奇心、求知欲的必要条件,我们在美化、绿化校园的过程中,将校园内共有的木本植物用标示牌标明:蔷薇科(R o s a e e a e)和木樨科(O l e a c e a e);豆科(Leguminosae)和松科(Pinaceae);蔷薇科李属(Prunus);松属(Pinus)、圆柏属(Sabina)和蔷薇属(R o s a)。校园内有一些有重要观赏价值植物,如: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黄玉兰(Mgnolia sp“.Sunspire”)、紫玉兰(Magnolia lilirflora)[3],还有一些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树木,如辽东冷杉(A b i e sh o l o p h y l l a),还有珍稀树木,如银杏(Ginkgobiloba)等。木本植物,有香花槐、日本五针松(P i n u s p a r v i f l o r a)、银杏(Ginkbiloba)、核桃(Juglansregia)、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紫玉兰(Magnolialiliflora)、黄玉兰(Mgnoliasp“.Sunspire”)、四季玫瑰(Rosa rugosa var.)、黄刺梅(Rosaxanthina)、华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紫叶碧桃(Prunus )、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金叶小贞(Ligustrum quihoui var.)、灯台树(Cornuscontroversa),将它们的产地、年龄、生活习惯、作用、功能、观赏特点进行详细的记载。在小游园设立标牌,介绍它的设计意图与园林每一区由于有特定的功能和性质,容易构成独有的风格[4]。使园林绿化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人形象特征,以强化人的感受识别,以植物名称来点拨游玩中的受教,以创设适宜环境,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不断地产生、爆发思想的火花,即顿悟的过程。4、绿化、美化校园与学生创造力的统一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这些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创造力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其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绿化、美化校园应以绿色为基调,并以大绿为主,适当栽种花草,在讲究一定艺术性的同时,栽大树,植大绿,规整、严谨、有序,使校园绿化带、绿色走廊、大型绿地、人造树林、大树种植相配合,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绿化系统,以充分体现高校所特有的庄重、高雅、清新、宁静和奋发向上的氛围与风貌。使学生从园林绿化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园林绿关化与建筑的关系,从祖国美好山川灵感得到的启发,然后在新任务、新情况、新要求来临的时候,通过记忆的加工、重组、选择、判断等形成创新的源泉,实现创新的契机。5、绿化、美化校园与环境、人文和谐的统一校园绿化、美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校园环境、人文和谐的统一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和谐的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环境。其中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次,还应包括校园的融洽氛围,努力形成师生和同志间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共创发展。具体表现为能不断调动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办事公平、高效,讲团结,讲协作,讲原则,讲大局,是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学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民主办学,依法办学,是民主法制的学校;以诚待人,增强同志间、师生间的友情、亲情,是充满团结的学校;是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学校。校园绿化、美化应遵循多样化统一、均衡、比例、韵律、对比、和谐、质地、简单、寻求意境的原则[5]。结合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校园作为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6],得以涵养。校园绿化应在点、线、面、空间四要素的约束下,通过种植花——草树木等措施,改善小气候,美化环境,配合校园建筑起着衬托辅助作用。体现园林式的校园,高水平的科研,高质量的教学,科学化的管理。通过绿化、美化的校园,笔直的校道从校门延伸至生活区,两旁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花带、绿化带交错有序,整齐规范,长廊、景观建筑[7]别具一格,文化氛围浓厚。校园内的松柏、大王椰、柳树、翠竹等各种树木30余种,草坪10000多平方米。目前,校内花坛、凉亭风格雅致,小桥清池别有韵味,红花、绿叶相互辉映,形成了四季常绿的美丽景观,成为学生饭后聊天、看书休闲的好去处。在校门口、教学楼、宿舍楼的显眼处,到处可见墙上贴着一些制作简洁的标示牌,上面写着“请您把废弃物放进果皮箱,这样您才是我们文明学校的一员!”有的充满诗意,如:“我愿化作一滴雨,洗出一个干干净净的世界。”校园内,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为把我校建成一流的校园环境。我们的校园绿化、美化目标是:结合学校的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校园作为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得以涵养,得以饱含酐畅。我们的事业将更加生机勃勃、蒸蒸日上,我们学校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参考文献:[1]杜文贞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美丽校园[J]高校后勤研究2007,(1):76-78[2]葛贤林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高教与经济2007 20(1):37-39[3]刘艳萍,董文珂花卉在校园绿化中的应用北方园艺2006,(5):122~123[4]肖运成校园绿化与植物造景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33-5234[5]李治中绿化美化校园优化环境育人--高校园林绿化系统工作只之关键高校后勤研究2007,(1):92-93[6]王学光绿化美化校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高校后勤研究2007,(3):113-114[7]徐玉秀论校园景观设计国外建材科技2007,28(1):114-116

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论文

论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摘要:本文从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网络及网络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学校开展网络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最后提出了目前开展网络教学的迫切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时代,学校教学,网络,网络教学,课堂教学 有人说,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技术杠杆。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不少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开展网络教学有何意义?它对学校教学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开展网络教学应注意些什么?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1、 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教育是一个产业,其产品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同样,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对网络教学的讨论也必须从信息时代的特点谈起。信息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知识膨胀",信息量大;2、知识更新速度快;3、人才竞争激烈。这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不应当是只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其实,创新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信息时代,由于竞争的激烈,对人才的创新素质的要求显的犹为迫切。2、培养的人才要学会认知,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这是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信息社会知识多、更新快,学习者必须"有选择地学、不断地学",想从老师那里学点知识以"一劳永逸"已经不可能了。"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明智的选择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利用各种认知手段以不断获得新知,使自己与时代同步。3、具备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信息的高速更新,一方面需要学习者学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构建完善、方便的终身教育体系,使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的接受教育、进行知识更新。4、教育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同样由于信息之多、更新之快、人才竞争之激烈,对教育除了有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外,还要求其内容科学、方法优化,使学习者可以优质、高效地接受教育。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一方面对教育的产品即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我们步入信息社会,同时,计算机和网络也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宽带网络与服务器及多媒体计算机相连,具有以下特点:• 资源共享• 享受服务不受时空限制(服务器具备记忆功能且24小时服务、网络四通八达)• 可快速传输多种媒体信息(宽带网与多媒体计算机合作可以传输各种媒体信息)• 多向交流(信息的多向传输)这些特性用于教育以后,可以为教育带来以下好处:1、 教育信息的共享(资源增值)2、 不3、 受时空限制(受教育的机会增多,4、 学习更加方便,5、 便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6、 多媒体多感官刺激效果好7、 超级连接,8、 沟通便捷,9、 便于合作、协商、求助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信息时代教育的极大支持首先,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第三,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最后,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日臻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二、网络教学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1、 校园数字化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将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生管理、考试成绩查阅、缓考申请等)系统,电子校园(包括实时授课、点播、答疑、作业提交等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等等。2、 教材的科学化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超连接的特性,网上教材将趋于多媒体化、非线线性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教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3、 学生主体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4、 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5、 学生素质合理化网络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6、 学校开放化传统的"学校",是限于围墙的学校。广播、电视教学已经突破了这一模式,网络教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学的开展更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概念,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3、 对当前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几点思考结合目前我国学校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我们开展网络教学的实践,以下几点值得关注:1、 提高认识,2、 大胆实践,3、 敢于迈出第一步开展网络教学的大势所趋,无论如何,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因此,一切有可能的学校都应该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学。在开展网络教学的问题上,我们应少一些彷徨,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可以采取抓示范课的形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在干中求发展。4、 提供条件,5、 自我加压,6、 造就高水准的教育技术机构网络教学的主管部门(姑且称为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网络教学的研究者、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和保障者,起着领头雁的作用。因此,教育技术中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正常开展。教育技术中心应自我加压,潜心研究,广泛交流,注重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校领导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为教育技术中心的研究和调研提供条件。唯此,教育技术中心才能够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评估体系,才能实施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才能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8、 开展网络教学的培训与研讨网络教育的开展,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机构应不断地对广大的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研讨,内容可包括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的编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上信息的下载、网页设计以及网上教学信息的开发、网络教学模式等)。当然最佳途径是利用网络开展培训,这样更为真实有效,更有说服力。邓小平说: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目前,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内地也将与2001年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这对于后续网络教学的开展是大有好处的。9、 注重开发网络功能,10、 为网络教学开展提供技术保障网络建成以后,我们只有不断开发其功能,才能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一些院校校园网建成以后,仅仅是作为文件传输的工具,网络运行效益极低,这不仅是巨大的浪费,更给网络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技术上的障碍。目前,我们归纳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八种方式:• 视频广播:由网络管理中心通过播放视频(实时视频或录像)。这种形式与电视或播放录像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无法控制,实际上一种直播课堂式的教学。它的好处是学习者不受地域和人数的限制,且占用带宽小(只需),多用于名师授课、学术报告、重要会议的直播等。• 视频点播: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服务器中的视频进行点播。内容可以是电视教学片,也可以是课堂实况录像。由于是非实时的点播,所以我们可以对其精心设计(插入图文、视频、动画等)。NVP(network video presenter)是VOD的一种,它的好处是在教学的视音频信息的基础上同步播放电子幻灯,是普通VOD基础上的二次开发,有利于教学信息传递更为有效。• 视频会议:视音频多向实时传输的形式。由于设备昂贵,应用不是很普遍,多用于教师答疑。• WEB教材:把教学内容作成网页的形式。其好处是编制难度不大,运行方便,因而使用普遍。• 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语言或课件开发工具开发的教材,一般通过下载到本机运行。• BBS论坛: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协作;• 聊天室(教学讨论区):师生间、学习者间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异地实时交流;• e-mail: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交流;还有其它方式,有待进一步开发。总之,我们要依托校园网,营造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11、 采取多种途径,12、 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当前,网上成体系的质量高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的要把丰富网上教学资源作为作为目前网络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丰富教学资源要坚持多途径搜集、务实开发的原则。主要有以下途径:• 选购:商业团体的制作和经营。• 配发: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下的制作,• 交流:兄弟单位、同行间的相互交流• 合作:教育研究部门、高等院校、中小学内的电化教育专业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合作开发或同行间的合作;• 自制:一线教师自行开发13、 注重教学设计,14、 将其作为网络教学存亡的生命线网络只是信息的传输通道,是技术手段,是教学的局部因素。网络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融入其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就必须要将以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第一要素来考虑,将教学设计作为网络教学存亡的生命线。15、 注重实效,16、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大概没有人会认为:因为网络教学的诸多优点,传统的课堂教学会退出历史舞台。1911年,爱迪生曾预言:"在学校里,教科书将很快过时,不久,学生将通过视觉来接受教学。使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是可能的。10年后我们的学校系统将彻底改观"。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个预言也为变成现实。我们同样也不能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将被方兴未艾的网络教学所代替,因为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各有长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建设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而目前网络教学也并非十全十美:1 网络教学对情感目标2 (如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等)和动作技能目标3 (如体育、实验、手术技能等)的教学效果不4 是太理想。5 学习者的自控力受年龄以及学习风格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学习依赖性比较大的学习者来说,6 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比较高,7 不8 太适合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9 对教学设备10 的要求高。11 目前,12 通信费用较高然而,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越来越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大胆涉足网络教学;但与此同时,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长,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参考文献:1、我国计算机小学辅助教学的新发展---对全国第三届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展示会的思考.张舒予.《中国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实践及其它.李艺.《中国电化教育》,、世纪回眸--从媒体的演变看电教的发展.崔新春,张秀英.《中国电化教育》,、《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若干问题的探讨》.张青.《中国电化教育》,、 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吴军,11、 赵呈领,12、 许雄.《中国电化教育》,13、 、 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评价.刘成新.《电化教育研究》,15、 16、 关于internet对教育负面影响的思考.苏春景.聊城师范学院教科所.《电化教育研究》,17、 、 《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戟峰,19、 吴永志,20、 杜爱明.《中国电化教育》,21、 、 《学习的革命》.戈登•德莱顿等著,23、 顾瑞荣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4、 、 《信息革命人类文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里程碑》.桑新民.《上海教育》,26、 、 教育信息化及对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思考.曹卫真.《中国电化教育》,28、 、 湖南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杨贯中,30、 李震31、 声.《中国电化教育》,32、

伴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已为大多数人,尤其是大学生所识。也正如有一句谚语所言,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两面性。那么,作为即将接管这个时代的90后,我们该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呢?首先,我想从学习方面开始展开,毕竟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丰富毋庸置疑,所以在如此之大的信息量中获取有用的知识点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关于这一点,我想我的副修和文修老师给了我自己很大的建议和启发:我的副修老师提醒我《精品课程》这个东西。每所大学都会有它的精品课程,只是对外开放度不同。我曾经试图“翻墙式”地游走于各大名校的网站,确实发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个性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我们都清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背景知识、学习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差异。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时,当老师应付不了学生大量的、集中的、同时的又是个别的学习需要时,网络资源(精品课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例如,可以调用教学资源中的各种素材,如文本、视频、图片、教师个人网站、资料库等,以巩固学习的内容,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观点,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据需要,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我的文修老师则非常有意思,他用7次课外作业取代了最后的期末考试或者论文。在单一学科学习中,我们把网络作为认知工具,围绕着某一学习内容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然后在课堂上就此展开讨论或完成某一任务的协作学习。由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往往以某一专题为核心,利用网络手段获取和交流资料,就可以让大家直接在因特网上自主学习获得意外的效果。其次,我想来谈谈已经深深将互联网绑在一起的生活。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从记事开始就接触网络,MSN、开心、校内、QQ空间、豆瓣等各种论坛或聊天工具已经成为打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淘宝、易贝易趣等网络购物平台也已成为众多宅男宅女足不出户的广大战场;网易、新浪、雅虎、谷歌、百度等也逐步取代纸质版的报纸、信件,还有PPlive、PPS、QQlive、迅雷等众多视频媒介……有时候我也想,如果全世界断网1小时会是怎样的场景,会不是是最真实的世界末日。在如何利用网络进行生活方面,无论是政治生活,还是日常生活,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将它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吧。最后来说一下利用网络进行工作,毕竟这是我们即将要接触的东西,而我的学生会经历和现在的兼职实习经历都告诉我,利用网络进行工作,正像之前英文课本里读到的那样,已成为一种趋势或者潮流。最早知道和认识OA系统源于学生会的一位副主席,因为大部分工作不能在一起的关系,我尝试去了解关于OA的相关知识。虽然最后这个OA的设想并没有在学生会取得什么进展,但在了解OA系统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认识到利用网络工作的高效性。这个基于工作流的概念,可使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在的兼职实习经历又让自己明白了利用网络工作的趋向性。大部分学生或者社会人才已形成广投网络投简历找工作的趋势,而作为现今全上海最火爆的兼职招聘网络平台——大学明天的一位小版主,我在认识网络找工作趋势性之外,也认知到可以足不出户在家利用网络进行板块管理工作的便捷性。以上就是自己对“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认知。说到底关键词还是“利用”二字,当然,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究竟如何利用,都将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直接买一篇不就得了,可以在网上搜索计算机论文网,lw51和七七论文等等都还不错的。

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的论文随着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中心、数字图书馆等信息化机构在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促进在校大学生有效学习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网络学习区别于传统学习活动重要特征之一,是网络学习具有丰富的和共享的网络化学习资源,而网络资源的管理,直接影响到网络学习的效果。大学生是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调查他们网络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研究提高大学生网络资源管理能力的策略,对于全面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效用、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采用实证研究法,对全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学生知识管理现状与问题所在,寻求更具实践性和建设性的方法,探索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发展对策。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平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学生年级组成,随机抽取了24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并走访了我校部分专家、一线教师,确保调查对象能较为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出我校的实际情况。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学生问卷的编制在参考了国内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1][2][3],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形成了正式的问卷。问卷包含8个问题,其中7个封闭式问题,1个半封闭式问题。分别从大学生网络资源及知识的检索、处理、和利用状况、大学生知识管理方法、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网络资源的使用状况、大学生对现有网络资源满足状况评价、大学生对网络资源形式的使用状况及满意度等方面对我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本反映了大学生网络资源与知识管理状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1份,其中有效问卷226份,回收率,有效率。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女生占 ;理工科学生占,文科学生占;大一学生占,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大四学生。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Excel 2003和SPSS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了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处理。问卷信度分析的结果是Cronbach’s Alpha=。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 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学习以搜索资料为主,其次是做作业和阅读课件,而讨论、交流则很少。我们发现从大一到大三,学生在利用网络做作业这一方面,逞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随着专业学业的深入,网络学习也越来越频繁。在网络学习中,对资料的搜索始终占据相当高的比例,说明网络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如图1所示)在对个别学生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网络资源的获取是较难的一个环节,致使耗费的时间也最多。因此,提高网络资源的管理能力,是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表1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基本情况统计表(n=226)Read Homework Discussion Search Other Valid Freshman 17 11 17 48 10 Sophomore 20 29 4 54 11 Junior 17 37 7 49 10 Senior 20 22 7 55 14 (二)大学生对现有网络资源的满足状况评价 我们对网络资源的满足状况评价进行了加权评分,1分表示非常贫乏,2分表示比较贫乏,3分表示丰富,4分表示非常丰富。分值越高,评价越高。调查显示,学生对网络资源的数量和资源种类与呈现形式比较满意,但对学习资源的质量评价较低,且随年级增长评价逐渐降低:大二为,大三为,大四为。(如图2所示)一方面说明我校网络资源的总体质量偏低,另一方面说明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业的不断深入,能为学生所利用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少。表2 大学生对现有网络资源的满足程度统计表(n=226)Quantity Quality Types Forms Valid Freshman Sophomore Junior Senior (三)学习活动中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 调查表明,有超过半数的课堂上只是极少或者偶尔使用网络资源,仅27%的课堂上(其中还包括上机课程),教师经常使用网络资源。对比课外学习活动中经常使用网络资源的情况占41%,说明课堂中使用频度不够,与实际学习需求相差甚远。学习资源的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缺失十分明显。如图所示: (四)大学生的网络资源管理基本能力情况 我们对网络资源的基本管理能力情况的八个方面进行了加权评分,分值越高,网络资源与知识管理的基本能力越强。调查显示,最基本的资源收集和查找能力如收发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的使用等还是比较熟练的,但是对学习资源的处理、归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整合等高一些的知识管理方面的能力就不尽如人意了。(如图5所示)对学习资料的归类整理、网络图书馆与文献数据库的检索使用、对学习资源的按需整合,得分仅有、和,而在参加学习社区等对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则更少,得分仅。 (五)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控制情况 我们对网络学习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控制情况的五个方面进行了加权评分,分值越高,网络学习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控制能力越强。调查显示,总体上我校学生网络学习的学习方法与过程控制能力偏差,得分均小于。尤其是元方法上,对学习方法的反思得分只有,对学习的总结更少,仅得分。(如图6所示)说明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并不注重学习的反馈与反思,很少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导致出现网络学习中效率不高的情况。三、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研究结论及成因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目前大学生在网络资源管理方面体现出的特点有:1、目前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想积极使用网络资源,搜索资源,但缺少正确的方法指导,一种是部分学生仅仅将网络作为一个搜索作业答案的地方,缺少思考和反思,不能使网络资源的利用效果达到最好。2、现阶段教师在学生网络资源使用中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网络使用方法,由于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学习平台支撑,所以作用有限。3、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呈现出目的性不强,反思不够,急功近利,但往往又对其抱有较高的期望值等一些具体特征。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学校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具体要求不够明确,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这是一项时间跨度很长的工程,现在学生普遍急功近利,要培养学习社会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将自身的发展与网络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2、现阶段教师在学生网络资源利用中没有很好发挥引导作用,往往只是利用网络交作业,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和学习兴趣入手。3、学生自身存在一些因素影响网络资源更好的利用,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学习素养应有更大的提高。4、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活动存在一些阻力:比如应试教育下培养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太大,学生难以适应和转变。 (二)大学生网络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建议 大学生网络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目前学生利用网络所进行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序的状态。网络上的信息庞杂, 缺乏系统性和可靠性,有用信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管理,信息在更新上也存在着不平衡。学校和教师在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组织、管理等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这也就是说学生利用网络所进行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学习内容和目标的随意性很大。 2、当前大学生的自主资源管理能力存在不足之处。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学习者的自主资源管理能力现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整体水平不高,学习者学习动机表现了较强的自主性,但自我效能感、知识管理、认知策略等方面较低;二是学习者个体间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有的学习者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较少,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业。有的学习者则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自主学习形式,在网络操作技能、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人际交流等方面遇到了困难。 除此之外,还存在诸如:教师在学生网络资源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发挥不足、网络资源质量的低下等等问题。 提出的建议: 1、提高网络资源管理方式的适应性 通过访谈与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时,经常发生迷航现象。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信息免疫素养。网上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如果学生不能自觉提高甄别能力、自控和自律能力,自觉地抵御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那么,网上学习效率显然不高。在访谈中也发现学生对搜索引擎工具不满意,当然目前的主流搜索引擎工具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通过访谈得知其中部分同学因对网络资源管理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没有掌握,没法顺利进行学习; 他们大都希望学校能在网络资源管理技能和方法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从心理和实际的学习技能方面更快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4]。 2、强化内部学习动机 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大部分是基于外部学习动机的学习,因此,加强内部学习动机是网络资源管理得以有效进行的有力保证。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需要自己调整, 要从自我提高的角度进行网络学习, 克服各种学习困难并抵制网络诱惑。 于此同时,在学生自身方面,还应加强学生元认知的培养;重视师生信息素养、设计素养的培养;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应注意唤醒学习者主体意识。从教师和指导者的角度讲,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完善外部监控机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上看,学校应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提高网络资源的质量;加强网络课程的设计,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数字化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艺术设计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已步入到数字艺术时代。在竞争激烈的数字时代,什么样的教学体系能够让当代艺术设计的大学生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技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 键 词:计算机 数字艺术 艺术设计 教学体系

一、数字艺术的发展趋势

传统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如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给传统美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在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狂潮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艺术应运而生,由此引出了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词“CG”(Computer Graphic)。但数字艺术设计又不同于纯美术,它伴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的交叉、融合。数字艺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涉及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摄影、数字音乐、录像及互动装置以及DV(数字视频)等领域。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艺术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二、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讨论

2004年,我国仅动漫产品消费就已达到800亿元,预计未来3至5年内,数字艺术产业也将成为我国IT业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伴随着这股迅猛发展的数字艺术产业浪潮的却是令人尴尬的人才瓶颈。如今兼通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制作技术的数字艺术人才日益成为抢手的高薪一族。我们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也要围绕艺术性和计算机能力这两个重要的方向发展。

1.课程设立的原则

课程的设立要遵循科学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科学性原则体现在课程体系要符合学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特色性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调查,不能盲目跟风。灵活性要求保持课程的多样性,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

数字艺术设计其中心仍然是艺术设计,而所谓“数字”就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艺术设计是理性的思考,计算机再先进、再实用,也是进行艺术设计的使用工具,和平时所用的画笔和染料一样。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六分“艺术”四分“数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培养是对传统美学的延伸;要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手绘等基本功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数字”性强化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以“艺术”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避免重“表现技法”轻“设计思路”的倾向。要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具有自由、快速等特点,效果图只是一种表现手段,它是不能离开设计思维的,设计思维是本,效果图是末,二者不可倒置。

其次,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将艺术里面的设计语言运用到数字设计中去,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并认识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可以了解数字应用和专业设计的关系。在教会数字应用技术的同时,要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设计作品。

再次,计算机软件的教学需要掌握规律,既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软件框架,同时又能概念清晰地层层深入。计算机发展的速度之快我们有目共睹,随之软件的版本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而我们的教学速度却无法赶上。但无论是三维软件还是二维软件,影视动画等数字艺术类软件涉及的许多概念是相同或相似的,同类软件的功能或处理方法呈现的外在形式也越来越相似。这就需要明确各种软件的功能,了解其特点;理解软件中的名词概念,举一反三;熟悉软件的制作流程,化繁为简;使用软件自带的随机帮助,随时查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层层细化。

最后,采用数字化辅助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有研究表明,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听课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近5倍。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为我们提高了一个更现代的教育方式——远程教育,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完美地体现现代教育手段。

3.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是达到教学目的最重要环节的人物,其授课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变革,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从对学生专业设计作品的评价转变为对其制作过程和设计思想的评价上来,也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不但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讨论和研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化建议(例如,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课外教材),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目前,有些学校存在基础课与计算机设计课的脱节现象,这是因为基础课仍然延续旧的教学方法,而计算机设计课只讲软件的使用,所以在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学生对软件的应用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不但要在课程安排上合理地穿插基础课和计算机设计课,更重要的是避免这些授课老师的各自孤立。

4.学校的作用

学校的重视是数字艺术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作为学校或院系来讲,应该全面监督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核查课程的设立,保证教学思想的顺利实施,倾听师生的心声,吸收合理化建议。这些对数字艺术的课程的良性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数字化的出现,不仅对传统的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冲击着我国整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信息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能够掌握各种新的视觉语言的美术人才,计算机的融入不仅是美术教学上的简单加法。构筑新的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必将成为高等艺术教育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永宁,陈东生,张向宁.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展望,装饰.2003(9).

[2]仵刚.艺术设计教学中数码的应用.艺术教育[J].2006(1).

[3]孟桂颖.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艺术教育[J].2005(2).

[4]田甜.艺术设计教育中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改革.艺术教育[J].2006(1).

数字化技术对民间艺术保护的风险问题论文

摘要 :在规范性保护、系统性保护、原生态保护、整体性保护以及创新型保护原则的指导下,民间艺术可以采用如数字地图、数字摄影、数字视频、数字音频、数字全景、数字动画以及触觉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加以保护,通过这些方式,有效的避免了在民间艺术保护过程中相关的技术、文化、知识产权以及成本等风险。通过数字化技术,民间艺术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大程度的得到展示、利用和共享,也就是说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应用平台在公众传播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民间艺术保护;风险问题

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保护是一个全新话题,也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涵盖面宽的综合性工程。数字化技术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方式,但是应该看到,数字化技术虽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却也可能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的技术和传播层面弱化、扭曲甚至抹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如何预防民间艺术数字化进中的风险,是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中的新问题。

一、数字化保护过程中的技术风险

1.信息采集、处理和储存过程中隐含的风险

民间艺术的数字化涉及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储存,这其中包含采集设备的选择、数据处理方式、储存格式和数据库技术。但是截止到目前,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数据加工规范或标准,无论在民间艺术普查阶段还是在名录项目申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数据资料保存很好,但标示和描述很差,以至于使潜在的用户无法了解发现它们;由于没有将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信息进行很好的链接绑定,导致人们存取资源时而资源本身却不能被人们理解,或者不可靠;往往由于数据确认和数据处理软件的独立性,造成数据的实用性降低的结果;数据库中数据集可以被保留,但由于各自采用不同的数据库技术,使得他人无法理解其结和规则,数据不能够被存取;也有一些采用了口令保护、加密、安全设备等措施的数据但在不适用时也会导致资料的不可使用。民间艺术分布在各地,如果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规格和技术进行数据加工,就很难达到民间艺术的最终目的——保护、传承以及资源的整合、共享。

2.数据库技术采用不当隐含的风险

中央管理系统是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保护的核心,通常都离不开后据库台数的支持。我国的目前常用的管理系统后台软件都是一些商业软件。而这些商业软件除了价格高,还会随着新版本的升级重新造成使用者被动学习的负担,用户对软件的内部结构是不了解的。况且,生产软件及公司都有其生命周期,这对于我们民间艺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延续,可以不值一提。一旦我们依赖的软件和技术停止开发或公司倒闭,那么我们前期开发的系统只能停止使用,造成浪费。并且可能导致对数字技术分离。

二、数字化保护过程中的文化风险

1.人文把握不当隐含的.风险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也一一凸显。数字技术虽然是目前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但其技术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损害了文化传承。它容易形成一种新的话语霸权,在记录保护文化的同时,可能会抹杀某些历史文化传承,将过多的现代化的东西植入其中,让本来应该尽量原生态的保护,掺杂了太多的技术人为因素,使得文化保护不再纯粹,而成为一种带有所谓“创造性”的保护,这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引进别国技术隐含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在民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上成果显著,但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民间传统艺术数字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欠缺和不足。目前由于我们信息资源的发展方面仍然很弱,导致技术信息的输入多于技术信息的流出。而由于技术水平上的差距,让我们在民间艺术的保护中往往受制于人,引进的软件技术同时也存在泄露文化核心内容的风险,所以在民间艺术使用数字技术保护方面所隐含的风险也要严加防范。

三、数字化保护中的知识产权风险

民间艺术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和精神财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民间艺术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而其蕴含的文化、商业价值却慢慢显现出来,而民间艺术的权属纠纷等问题也逐渐凸显。而我国在民间艺术保护的司法领域却相对滞后,从而造成民间艺术的法律保护和怎样能促其繁荣发展等问题日渐重要。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的合理使用其过程面临最多的就是信息的采集和集中,这需要通过相关的文化管理等部门或着是传承人的允许后才能对民间艺术等工艺信息进行全方位细致的分类、收集。而采集后所形成的数字化信息艺术,根据我国的《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在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合理使用”的,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公共机构在对传统艺术作品的选用、陈列、保存等方面使用有著作权的作品是不必征得许可的。民间艺术数字化资料的检索问题。民间艺术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目的之一是建立馆藏资源数据库,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保护,如博物馆或其他公共社会机构的形式,其保护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民间艺术资源,能让更多的人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进行了解和观赏以及应用。为了更好的方便检索馆藏资源数据库,必须对庞大的数据库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与归档,建立数子化检索系统,这样才便于人们对所需资源的检索与查找,从而提高使用效率。对数据库资源的开发与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后期的维护,应该享有著作权,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因此我们在对民间艺术原数据信息进行检索,查阅和复制时就应征得权利人的许可并支付相应的报酬。

四、数字化技术保护的成本风险

随着对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保护的过程中,投入的财力成本也会随着设备的软件和硬件的更新换代,以及对图像的质量要求的提高而加大。为了有更好的直观效果而使用视频模式扩大存储容量也会造成成本越来越高,资源消耗加大,费用提高等情况。而这些都是在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保护过程中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同时数字化数据库的后期资源维护也需要投入人物和财力,为了更好的对数据库信息的使用满足人们的需求,必须对民间艺术数字化技术保护的投入产出进行有效的规划与论证。控制不必要的浪费和投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对民间艺术数字化信息的对象和传播方式进行选择,避免造成成本过高或垃圾数据堆积等情况。

参考文献:

[1]周全明,耿国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耕.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李欣.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客观看,根据数字经济的定义不同,其参与到实体经济的程度也是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通过手机APP下单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性的消费习惯,而其背后便是各大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的支持,而如果将数字经济定义为如ERP一类的产业信息化系统,我们可以发现此也在很多大中型的厂商中普遍存在,对其财务、生产、销售、采购等多个部门产生信息提升效率的影响。按照不同定义的对应的经济场景,其中既有数字化的成分,也会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可根据场景的不同来区分具体两者的结合形式。首先,类似上述提及的产业信息化、移动互联网中的TO B、TO C等场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具体的营销方式有所改变,例如从过往线下的卖场促销转变为现在线上的生态会议、直播卖货,但本质的商业机理仍是以实体经济的供应链作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数字经济和技术的助力更多是在渠道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最终以更加直接的方式促成订单。基于渠道方式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流量的巨大提升,不仅仅带来的是各类实体商家的渠道方式转变,还为相关互联网平台和技术的支持商带来了巨大的头部效应,典型的便是随着数据量的巨量沉淀,对于数据耦合架构、数据颗粒度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以至于可以明显看到云计算作为新赛道开始参加到各类数字化系统之中。在过往若干年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国产自主等方面要求的提升,以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开发,开始向更加深入的产业应用进军,典型面临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通过数字化系统,在更少人力等资源的投入下产出更多的成果,尤其是在建筑工程等传统范式较强的行业之中。以建筑工程为例,由于其涉及产业链条长、专业逻辑强、参与利益相关方等因素,数字化的软件工程需要结合强业务逻辑澄清相关场景的需求和痛点,从而定向开发出适合客户工作需要的功能和应用。如此的业务开发,除了产品逻辑上的定性,其关键基础在于软硬件架构的支持,硬件方面来源于算力的充足支持,软件方面需要符合松耦合、资源可伸缩的特点,在软硬件的前提架构下,根据客户不同阶段的需求来针对性的开发功能,并保持功能模块之间的可组合性,例如针对正向设计阶段的三维审图平台,施工阶段的项目问题协同平台等,其中的自动语义识别模块、BIM模块、任务处理模块等,都可以作为独立的功能模块,在类似低代码系统进行另外系统的组装。如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界限愈加模糊,最终评判的标准便是数字化是否真正为现实客观世界产生降本增效、开源增利的成果。

数字化电网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智能技术在变电站中应用探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智能技术在变电站中应用探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改革,当前电力企业当中,智能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具备智能化、集成化、标准化等特点。智能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应用在设备层面、间隔层面以及站控层面,智能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降低变电站对人工的依赖性,还能够显著提升变电站数据的收集、数据正常性判断的准确性等。本文主要分析变电站中智能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智能化技术在不断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在各个行业当中逐渐普及。智能技术在当前已经较为成熟,在工业产业当中,智能技术本质上就是代替人工进行一些分析、操作。相关研究报道,合理应用新型设备、自动化设备、电子计算机、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等智能技术能够显著改善电力行业的经济价值,能够达成高效、高产、低能耗以及低成本的企业目标。

1、智能技术在变电站的使用现状

我国当前主要的枢纽性变电站数量大约有1000座左右,其中大部分已经基本实现自动化管理、运作。智能技术在其中有着较多的使用,并且取得的经济效益十分是显著。采用先进的智能数据整理、收集与对比系统,能够给予变电站非常多的自动化、智能化功能。在新型变电站中,主要有全部分散、局部分散以及集中配屏等多种模式,智能系统在多个模式当中具备的功能大致相同,具备基本的监控功能、保护、防误操作、事故紧急修复、经济运维处理、设备实施管理等等。传统变电站与智能技术变电站而言其体系结构全然不同,其信息的交替效率也有所不同。想要将传统变电站全面改造成为智能化变电站,在技术上、安全性上以及造价成本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难度。对此,智能技术应用在变电站中的优化工作重点应当是新变电站的建设方面。

我国终端站以及受控站的数量大约有1万左右,其因为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当前还无法真正、全面的实现智能化。在当前,新建变电站已经能够全面完成智能化管理。而对于常规变电站而言,变电站的无人化、自动化问题仍是问题解决重点。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尽量将变电站向无人值班转变。对此,就需要电气设备具备更加强大的自动控制功能和更高的安全性。

2、智能技术在变电站当中的应用

引入控制端

引入计算机终端,促使变电站具备自动化控制功能。计算机终端系统能够按照实际的要求检测变电站的电能转变、运输等情况,判断运输电力时的电压、时间等情况,从而判断故障的发生。此外,计算机终端还能够通过数据的实时监控,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功能,从而降低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变电站故障,从而提升供电的可靠性。

分级控制技术

基于电力安全运输、管理的要求所创造的分级式控制技术,在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等方面实现了基本相对应的分级控制模式,这不仅能够显著的降低中央处理设备的负荷,还能够促使设备体现较高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集中式控制,并且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

光纤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力装置的集成性

智能变电站能够借助光纤技术完成变电站与变电站之间的各个控制层局域网管理目的,在控制中心可以分别对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的实时信息,实现自动传播信息。与此同时,局域网当中的控制层能够借助光纤技术更加稳定、可靠的传输各类数据。电力装置的集成性配合光纤技术能够将电力装置的所有运行参数进行集成化传输、管理,从而节约数据收集的时间,节约设备的维护繁琐性。

实现全局或局部智能控制

智能设备在变电站当中的合理使用能够基本满足智能化控制的需求。通过对变电站各级设备的优化控制,能够完成电流闭锁装置、电流互感器以及控制柜等设备的智能化管控,从而实现设备半自动、全自动化管理。

智能技术在变电站中的突出应用

智能技术在变电站当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变电站实现高压配电设备具备智能化,完成小范围内的智能化电网建设工作。基于智能传感器的实时监控能力,监控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并根据监控结果进行实时的调整、控制。智能技术在变电站中能够使一次变电设备实现一体化控制、检测。对于高压设备的断路器实现一体化设计,从而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目的。

智能技术在变电站中基于计算机终端,通过站控系统便可以实现全面的设备检测,并可以按照实际需求不断的完成电力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以及各类型智能变电装置的工作信号的监控,检测变电站的输出、输入状态。智能技术在变电站当中大量应用,能够极大程度的控制无效数据的采集量,并提升变电站的整体监控效率。

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智能系统,能够促使智能变电站具备相当庞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基于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智能变电站便具有非常显著的信息处理效果。借鉴在线处理技术以及数据库模型技术,智能变电站能够具备基本的故障诊断能力以及状态监测能力,工作人员需要将变电站内部的设备正常工作状态时的特性、参数输入到数据库当中,系统便可以根据输入的参数、特性与当前检测到的数据是否一致来判定变电站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在协议允许范围之内进行自主整改、调整,能够在一定周期之内完成变电站基本设备的实时工作状态监测、评估以及上报等工作。

3、总结

综上所述,智能技术在变电站当中的巧妙应用,不仅能够降低工作的复杂性、繁琐性,还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对于变电站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电力企业的创新必然需要依靠智能技术,通过改善智能技术优化电力企业变电站的运维质量,从而实现智能化发展。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电网快速发展,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也越来越多,智能变电站由智能设备和智能高级应用两个特征,具有多信息融合,智能化监控设备状态、智能化变电站防误闭锁等高级功能。智能变电站的普及为实现我国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和管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防误

智能化变电站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以及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它建立在IEC61850标准和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智能变电站为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智能设备,并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采用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能够实现变电站运行操作自动化、变电站信息共享化、变电站分区统一管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智能化电网调度和控制的基础单元。智能变电站体现了集成一体化、信息标准化、协同互动化的特征。

1、智能变电站的智能特征

智能变电站是与传统电网相对而言的一种新型电网,其智能主要包含智能设备和智能高级应用在两个方面。

智能变电站的智能设备

智能变电站的智能设备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有机结合而成,智能变电站系统由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3层组成,

智能变电站的过程层由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构成的智能设备、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组成,能够完成变电站电能的分配、变换、传输、测量、控制、保护、计量以及状态监测等相关的功能。

智能变电站的间隔层设备一般由继电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等二次设备构成,能够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作用于该一次设备的功能,即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通信。

智能变电站的站控层功能高度集中,能够在一台计算机或嵌入式装置中实现,同时也可在多台计算机或者嵌入式装置中实现。它主要由自动化系统、站域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子系统构成,能够实现面向全站或者一个以上一次设备的测量和控制功能,能够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

智能变电站的智能高级应用

智能变电站的智能是与传统的变电站相对而言,传统的变电站大都也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但是这种自动化是被动式的,与现在意义上的智能变电站是有区别与差异的。智能变电站具有良好的互动功能,可以与调度机构友好互动,其采集数据信息量非常大,全景采集,经站内信息一体化平台和电站自动化系统高级应用模块,来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挖掘、分析,以便实现智能告警、顺序控制、设备状态可视化、事故综合分析决策等智能功能

2、 多信息融合,智能化监控设备状态功能

智能变电站采用信息融合(数据融合)技术对多种信息的获取、表示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处理和优化。多信息融合技术能够从多视角进行处理及综合,可以得到各种信息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智能变电站现在已经实现了广泛的在线监测,可有效获取电网运行状态数据,掌握各种智能电子装置的故障动作信息及信号同路状态。而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的有机结合,可以对变电站设备进行综合故障诊断:根据获得的被监测设备状态数据,利用多信息融合技术、结合被监测设备的结构特性和参数对设备进行综合故障诊断,结合其运行历史状态记录以及环境因素,对被监测设备工作状态和剩余寿命做出科学、合理的正确评估,以减少故障,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3、智能化变电站防误闭锁功能

智能化变电站防误闭锁系统根据IEC61850标准三层架构体系构建,分为站控层防误主机、间隔层智能防误装置、过程层智能闭锁单元、机械和电气锁具、闭锁附件,及电脑钥匙等部分。其中防误主机、智能防误装置层以及智能闭锁单元之间所采用的均为IEC61850规范完成变电站内各种操作的防误闭锁,能够有效实现智能变电站防误闭锁的强制性和全面性要求,同时实现与监控系统站内模型信息共享,监控系统与防误闭锁系统信息交互免配置等功能。其主要功能特点如下:

标准统一、信息共享

智能化变电站各设备及系统之间数据采用统一的IEC61850标准进行交互,为防误闭锁装置和自动化装置互联与互操作性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所以两者之间的数据能够好的进行交互访问,能够在误闭锁装置独立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统一和共享。

全面防控、强制闭锁

智能化变电站系统根据IEC61850标准三层架构体系构建,能对五防主机和监控系统提供设备操作的所有五防功能,实现了间隔层防误。同时,为了防止过程层网络GOOSE报文错误或者监控系统未经防误系统解锁直接操作智能电动开关设备而可能导致的误操作,在过程层上设置智能闭锁单元,能够实现防误闭锁的强制性要求,智能闭锁单元同时支持就地操作时使用电能钥匙对其进行解闭锁操作功能。

顺控操作

顺控操作由间隔层智能防误闭锁装置和监控系统配合完成,顺序控制操作方式是指通过监控中心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下达操作任务,再由计算机系统独立地按顺序分步骤地实现操作任务。按防误操作方式可分为:远、近控均采用逻辑防误加本间隔电气节点防误。智能防误闭锁装置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以及互操作性,融合了从权限管理、唯一操作权限管理、模拟预演、实时逻辑判定、闭锁元件五个方面,能够完整的实现对设备操作的防误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防误功能。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同时是变电站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我们要结合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情况,充分发挥智能变电站的功能,做好我国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工作,为促进我国电网向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鹏声,王欢.电力系统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l):61-65.

[2]王璐,王鹏.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状态检修技术[]J.现代电力,2002,19(5):40-45.

[3]严璋.电力设备绝缘的状态维修[A].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和在线监测论文集[C].2001.

作者简介

董德永(1981-),男,现为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辽阳供电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电压电气设备绝缘。

作者单位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辽阳供电公司辽宁省辽阳市111000

摘要:介绍智能变电站的涵义、结构、应用,分析其关键技术并提出智能变电站的一些应用。智能化变电站是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根据标准的通信协议体系,考虑到智能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和与用户的互动性要求,应用数字化测量等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电网枢纽;智能变电站建设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技术功能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042—02

1、引言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大力推广智能电网的建设,作为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变电站正在越来越称为今后电网建设的主流,虽然关于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技术、规范还处于不断的改进、修订过程中,智能变电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已经在不断的扩大,技术、经验也已经不断的成熟。下面我们对智能变电站的一些技术、功能等方面作一简单介绍。

2、智能变电站的涵义

目前,广为认可的对智能变电站的定义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3、智能变电站的结构

智能变电站内的设备

智能变电站内的设备按照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有时常被称为三层):

过程层:主要指一次设备,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刀闸等;

间隔层:主要指二次设备,保护装置、测控装置、在线监测装置、自动装置等;

站控层:基于计算机主机的后台系统、监控系统、远动、视频安防。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二次设备和一次设备的功能重新定位,并且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改变了传统变电站中继电保护设备的结构。

其中,一次设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1)互感器方面的变化。由电子式互感器取代以前的常规互感器,这里包括电流、电压互感器。AD变换装置移入电子式互感器,并配备高速数据接口。(2)开关方面的变化。由智能化开关取代以前的常规开关,开关量输出DO、输入DI移入智能化开关,保护装置发布命令,由一次设备的执行器来执行操作。表1为常规互感器与电子式互感器优缺点的比较。

电子式互感器就其结构原理分为有源式和无源式两种类型,目前广为采用的是有源式结构。

从电压等级上区分,大体上也分为两种:

(1)110kV及以上采用数字输出的电子式互感器,需要合并单元;

(2)10kV、35kV采用模拟输出电子式互感器直接接入就地四合一智能单元。与电子式互感器配合使用的设备被称为“合并单元”,它是实现电子式互感器与二次设备接口的关键装置。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合并:合并单元同时接收并处理三相电流和电压信号,并按照IEC60044—8或IEC61850—9—2格式输出;单间隔内IEC61850—9传输,跨间隔60044—8/FT3传输;

2)数据同步:合并单元实现独立采样的三相电路和电压的信号同步;

3)信号分配:智能二次设备从合并单元获取一次电流电压信息;

4)激光供能(户外支柱式电流互感器);

5)完善的自检功能,如CT断线等。目前,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开关还未得到广泛的生产及应用,在实际中应用较多的是在传统开关上,安装智能装置,提供开关量输出DO、输入DI,接收保护装置发出的命令,由一次设备的执行器来执行操作。实现此功能的设备被称为“智能终端”,通过它实现输出DO、输入DI信号的光电转化。

它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给传统断路器或变压器提供数字化变电站接口,接入GOOSE网络和MMS网络;

b)在开关端子箱安装智能终端:对刀闸等进行状态采集和控制,就地操作箱功能;

c)在变压器端子箱安装智能终端,实现变压器测控功能:采集温度、档位、非电量、中性点地刀等状态,控制风扇和档位。

可见,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智能开关”是由一个“传统开关”,一个“合并单元”以及一个“智能终端”组成的集合体。它所实现的功能已经基本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开关”的一些常用的功能了。

在电子式互感器进行采样时,涉及到同步的问题,即需要使相关的几种设备之间传输、交换的数据达到相对的同步。这有点类似于传统变电站保护测控装置中的所使用的GPS对时功能。

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在过程层构建独立的采样同步网,这里我们采用了IEEE1588精密对时协议,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对时精度在ns级别,满足计量需要;

(2)与数据网络合一,减少了故障点,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

(3)支持绝对时间;

(4)光纤纵差保护可以借助硬件1588实现与合并单元的同步;

(5)软件1588可以实现事件“打时标”的要求。

说到信息通信,我们不得不提到GOOSE网络,它与传统变电站中的通信网络系统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GOOSE(面向通用对象的变电站事件)以快速的'以太网组播报文传输为基础,代替了传统的智能电子设备(IED)硬接线的通信方式,为逻辑节点间的通信提供了快速且高效可靠的方法;

(2)GOOSE服务支持由数据集组成的公共数据的交换,主要用于保护跳闸、断路器位置、联锁信息等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传输;

(3)GOOSE服务的信息交换基于发布/订阅机制基础上,同一GOOSE网中的任一智能电子设备,既可以作为订阅端接收数据,也可以作为发布端为其他设备提供数据。这样可以使得设备之间通信数据的增加和更改变得更加容易实现。

可以说,引入了GOOSE通信技术后,变电站内的信息通信系统变得更加强大了。

目前,对一次设备进行智能化改进,主要包括:断路器智能化、变压器智能化。

其中,断路器智能化方案包括:

(1)研制功能合一化的智能组件装置;

(2)合并单元+开关控制器合一的智能组件;

(3)保护+测控+开关控制器+合并单元,四方面功能合一的智能组件;

(4)监测功能组主IED;

(5)优化检测设备传感器的配置;

(6)一体化设计智能组件与机构,简化回路;

(7)使用软件联锁替代硬件联锁;

(8)研制机构控制器;

(9)简化断路器和刀闸机构;

(10)从机构到智能组件柜实现光纤替代电缆;

(11)用自动控制替代手动控制。

同时,当以GIS设备为代表的等设备的智能化方案中,GIS智能组建柜内包括:主IED、断路器机械特性在线控制IED、局部放电IED、SF6密度及微水监测IED、避雷器在线监测IED、智能终端、合并单元。

现在普遍使用的变压器智能化方案,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变压器+智能终端”的方法,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智能终端已实现的功能;

(2)档位上传与控制;

(3)中性点地刀控制;

(4)非电量及其他信号测量;

(5)主变温度等测量;

(6)冷却控制。

变压器智能组件柜内包括:主IED、控制测量IED、冷却控制IED、局放监测IED、油中气体在线监测IED、分接开关监测IED、套管在线监测IED、非电量保护、合并单元、本体保护。

保护与控制系统和传统保护控制设备的主要区别:

(1)接口。传统保护只需支持传统的5A/100V的模拟量接口,数字化保护需支持GOOSE和SV点对点模式、组网模式等多种接口,接口方式多样。(2)通讯规约。传统保护为103规约,数字化保护需支持IEC61850规约。

4智能变电站的智能高级应用

智能变电站系统除具备以上最基本的应用功能外,还包括以下方面的高级应用功能。

一体化信息平台

在实现传统综自变电站当地监控功能的基础上,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对变电站的全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以实现支持电网的安全优化运行。一体化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

(1)实时自动控制;

(2)智能调节;

(3)在线分析决策;

(4)协同互动;

(5)其他高级功能。

从而提高运行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减少系统的维护工作量,减轻变电站和调控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

图形化的配置工具与源端维护

其中,“源端维护”是指利用SCD文件直接生成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数据库,图形可导出为SVG格式供远端系统使用,从SCD文件导出变电站一次设备连接的拓扑关系,并且从SCD文件导出符合IEC61970标准的CIM模型。

智能告警及分析决策

在目前的变电站监控系统中,告警的方式比较单一,功能也比较有限,基本上信息按照时间顺序全部显示,未作筛选和推理判断处理。一旦发生事故后,信息多,值班人员很难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到重要告警信息,影响对事故的正确判断。因此,智能告警与分析决策能够实现:分类告警、信息过滤、在线实时分析和推理变电站运行状态、自动报告变电站异常并提出处理指导等功能。

智能视频

可以实现视频系统与监控系统联动。

(1)正常遥控时。操作人员点击主接线图面上的设备进行遥控时,视频系统能够通过调度编号等信息定位显示设备现场画面,并且在监控机上显示现场的视频。

(2)事故异常时。当发生事故导致站内设备动作时,视频系统能够通过事故总和SOE告警信息主动推出动作设备的现场视频。

此功能需遥视设备厂商与监控系统厂商合作进行。

设备在线监测

采集主要一次设备(变压器、断路器等)的状态信息,进行状态可视化展示并发送到上级系统,为实现优化电网运行和设备运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

一体化在线五防

(1)五防规则在监控系统统一制定,在监控系统实现防误闭锁功能;

(2)五防规则由监控系统传递到间隔层测控装置,取消传统电脑钥匙,遥控回路采用硬接点闭锁;对于手动操作设备采用在线式锁具闭锁。

此功能需五防设备厂商与监控系统厂商合作进行。

程序化顺控

(1)可接收和执行调度/集控中心和本地后台系统发出的控制命令,经安全校核正确后,自动完成相关运行方式变化要求的设备控制,具备投退保护软压板功能,具备急停功能,可在站内和远端实现可视化操作。

(2)在顺控控制过程中,变电站可以及时向调度/集控中心反馈执行过程的信息,如当前执行步骤、遥控超时、逻辑闭锁等,以便远端系统能更全面的掌控。

5、结语

智能化变电站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升级和发展,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电网的需求,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实以实现变电站智能化功能。智能化变电站的相关技术及应用正在不断的成熟与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化变电站的相关技术将越来越成熟、完善,能够为我国电网的建设、运行提供越来越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冯军.智能变电站原理及测试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钟连宏,梁异先.智能变电站技术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周裕厚.智能化变电所—专业技能入门与精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S].

[5]包红旗.HGIS与数字化变电站[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2009.

电力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力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在军,胡敏强.基于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研究[J].电网技术,20xx,27(10):61-65

[2]张沛超,高翔.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结构[J].电网技术,20xx,30(24):73-77

[3]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xx,30(23):67-71

[4]吴国威.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xx年

[5]陈轶玮.数字化变电站实用化研究[D].浙江大学,20xx年

[6]马辉数字化变电站技术丛书)))设计分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7]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8]吴少华220kV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工程[J].广东电力,20xx,23(6):38-42.

[9]郭永基.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10]王钢,丁茂生,李晓华等.数字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xx,24(7):47-52.

参考文献:

[1]吴在军,胡敏强。基于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研究[J]。电网技术,20xx,27(10):61—65

[2]张沛超,高翔。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结构[J]。电网技术,20xx,30(24):73—77

[3]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xx,30(23):67—71

[4]吴国威。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xx年

[5]陈轶玮。数字化变电站实用化研究[D]。浙江大学,20xx年

[6]马辉数字化变电站技术丛书)))设计分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7]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8]吴少华220kV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工程[J]。广东电力,20xx,23(6):38—42。

[9]郭永基。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10]王钢,丁茂生,李晓华等。数字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xx,24(7):47—52。

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计算机论文常用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丁宝康,董健全. 数据库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5-170.

[3]孙强. 基于 的专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Michele Leroux your Apps and WCF services with Windows CardSpace. MSDN Magazine,April 2007.

[5]肖建编. 编程实例与技巧集粹.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6]巴兹拉等. 安全性高级编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Jesse C#中文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米切尔的等编著. 权威指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9]曾登高编著..NET 系统架构与开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周佩德.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2]刘炳文等.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数据库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13]李光明.Visual Basic 编程实例大制作〔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14]王兴晶,赵万军等.Visual Basic 软件项目开发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5]陈艳峰,高文姬等.Visual basic 数据库项目案例导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6]李红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7]周之英.现代软件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8]张红军,王红.Visual Basic 中文版高级应用与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1]孙卫琴,李洪成.《Tomcat 与 JSP Web 开发技术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1-205

[2]BruceEckel.《JSP编程思想》.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1-378

[3]FLANAGAN.《JSP技术手册》.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6月:1-465

[4]孙一林,彭波.《JSP数据库编程实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0-210

[5]LEE ANNE PHILLIPS.《巧学活用HTML4》.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1-319

[6]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应用开发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32-300

[7]耿祥义,张跃平.《JSP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日:1-354

[8]孙涌.《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年8月:1-246

[9]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3-460

[10]Brown等.《JSP编程指南(第二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1-268

[11]清宏计算机工作室.《JSP编程技巧》.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5月:1-410

[12]朱红,司光亚.《JSP Web编程指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34-307

[13]赛奎春.《JSP工程应用与项目实践》.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8月:23-

[14]刁仁宏.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1).

[15]张莉,王强.SQL Server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清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16]郭瑞军,李杰,初晓璐. 数据库开发实例精粹[M].西安:电子工业出 版社出版,2003.

[17]宋昕. 网络开发技术实用教程入门与提高[J].情报杂志,2005,(7).

[18]顼宇峰. Server 典型网站建设案例[M].清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1]米琦.基于多维变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汤文亮,曾祥元,曹义亲.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6)

[3]宋保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4]熊俊俏,冯进维,罗帆.基于JN5139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05)

[5]祝勇.基于LS-SVC的传感网络链路质量评估机制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

[6]程春蕊,刘万军.高内聚低耦合软件架构的构建[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07)

[7]孙利民等编着.无线传感器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甄甫,刘民,董明宇.基于面向服务架构消息中间件的业务流程系统集成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05)

[9]陆莹.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0]潘虎.煤矿安全监控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张杉.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机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12]魏宝玲.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施道路维护与监控[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13]吴中博,樊小泊,陈红.基于能量水平的多Sink节点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01)

[14]陈伟,吴健,胡正国.分布式监控组态系统实时数据传输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6(22)

[15]原羿,苏鸿根.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网络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6)

[16]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07)

[17]张雪平.使用SecureCRT实现网络管理自动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1]江群斌.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安全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翟凤航.组织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D].天津大学2012

[3]张兴起.基于VPX标准和多核DSP阵列的信息处理平台设计[D].天津大学2012

[4]王璐.基于1553B总线的综合航电数据加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5]孙树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2

[6]郎桐.无源自组网络输电线路实时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4

[7]郭毅.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8]李灏.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空时编码的实现和测量[D].天津大学2014

[9]谢国聪.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10]高宜文.基于Wi-Fi的智能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视频采集与处理平台的设计[D].天津大学2012

[11]毛延超.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簇多信道传输协议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2]夏梓峻.LED-AODV:基于链路预测的车辆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3]尹超.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性能评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9

[14]童曦.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D].天津大学2014

[15]王广彧.基于历史轨迹预测的车辆自组织网络混合路由算法[D].天津大学2014

[16]王伟海.龙口矿业集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17]贺明.基于NC-OFDM的与ZigBee共存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8]叶君骄.基于SAT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管理平台[D].天津大学2012

[19]张松.基于的长距离无线链路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0]钟武汨.基于压缩感知的空间无线频谱感知与重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1]高明飞.北皂煤矿海域下开采水情在线监测应用系统[D].天津大学2012

[22]邹宇.基于卫星授时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MAC协议ST-TDMA[D].天津大学2014

[23]王为睿.山东省龙口矿业集团6000m~3/h制氧工程DCS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3

[24]莫志德.基于Web应用的停车管理系统开发和设计[D].天津大学2013

[1](美)BruceMolay着,杨宗源,黄海涛译.Unix/Linux编程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姜毅,王兆青,曹丽.基于HTTP的实时信息传输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0)

[3]崔文婧.数字娱乐产业中流行文化对于电子游戏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刘晓晖.SAP系统中不同物料分类的创建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

[5]封炜.基于GPS/GIS/GSM的物流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赵胤.基于SAP的离散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7]李长斌.驼峰空压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闵国石.铁路工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龚俊.基于Javamail技术的企业Email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0]朱骁勇.基于SCCM的软件分发管理与软件封装模板助手[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1]彭诚.基于GPS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2]苏政华.离散制造型企业的SAP系统FICO模块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3]周昕毅.Linux集群运维平台用户权限管理及日志审计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徐朱平.SDP-21框架下项目管理在对日软件外包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5]刘进学.DeltaVDCS系统在丙烯均相聚合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6]李立平.基于数据挖掘的勘探随钻分析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7]王平.半自动闭塞控制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8]潘忠锐.铁路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9]黄怡君.银行业的存储虚拟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0]孙英.浅谈Flash与XML之间的通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

[1]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丁宝康,董健全. 数据库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5-170.

[3]孙强. 基于 的专题网站的研究与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Michele Leroux your Apps and WCF services with Windows CardSpace. MSDN Magazine,April 2007.

[5]肖建编. 编程实例与技巧集粹.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

[6]巴兹拉等. 安全性高级编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Jesse C#中文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8]米切尔的等编著. 权威指南.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9]曾登高编著..NET 系统架构与开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10]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张海藩. 软件工程导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