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车联网的研究与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8:09:12

车联网的研究与应用论文

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车联网发展究竟如何,产业链上的企业是踌躇满志,还是彷徨在路上,甚至是匍匐在现实与理想的边缘?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车联网的现状做相关的解析,以期能逐一破解车联网发展的怪局,帮助企业理性地进入车联网产业。严格意义上讲,车联网是指是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及控制等技术,对道路和交通进行全面感知,实现多个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对每一辆汽车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以提供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为主的网络与应用。车联网有三层,第一是感知层,就是RFID等感知系统,这是很多企业正在做的,也是最简单的层面;第二层是互联互通,即车与车、车与路互联互通(注:对于车路互联互通,涉及到智能交通的整个大范畴,本文没有展开来详细分析);第三层是通过云计算等智能计算,调度、管理车辆。中国车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整车厂的积极参与及推动,尤其是合资品牌,如Ontar和G-book在国内的大力宣传,培育了国内的用户市场,让消费者知道了什么是Telematics,什么是车联网。国产品牌方面,上汽从最初的积极跟进,之后推出了Inkanet,到后来居上,推出iVoKa。iVoKa也是率先将声控技术引入到车联网的国产服务品牌。整车厂的积极参与,将车联网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个普通消费者。车联网的发展,有两个主要市场,一个是商用车市场,另一个是乘用车市场。商用车市场受政策的影响相对比较大,2010年交通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自这份通知出台之后,按政策要求,两客一危车辆必须安装相关的车载终端设备,且必须接入到交通部监控平台。部分省市对货运车辆也做了相关的规定,要求8吨以上的货运车辆必须安装车载终端。因此,商用车市场,政策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产品和服务平台都有一定的标准(JT/T794-2011),企业的产品都是根据部标来实现的,最终用户的可选择性不多。商用车市场,基本上以B2B的模式为主,且以自上而下的项目形式进行市场推广,无论是在收费方面还是在项目推进方面,要容易很多。而乘用车市场则不然,乘用车市场受政策的影响相对小很多,但最终用户的可选择性就非常多。乘用车市场以B2C为主,对企业的渠道运作能力、市场推广能力、产品研发实力及商业模式等方面要求非常高,乘用车市场发展这几年没有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就有这个原因的存在。由于商用车市场地域性很强,所以主要市场以后装为主。虽然车厂也推出了相应的品牌,如宇通的安节通,三龙的G-BOS,陕汽重卡的天行健,北汽福田的欧辉,但车厂很难做到这些车联网服务的真正落地。一方面,这些商用车的运营牌照是当地交通部门颁发的,因此,必须接受当地交通部门或安全部门的监管。另一方面,地方交通部门的监管平台必须接入到交通部平台统一监管。因此,无论车上安装了那个品牌的设备,只要不满足交通部或当地交通部门的要求,车辆就无法接入。除了欧辉还未正式上线之外,其他三个品牌的车联网目前都面临着服务的落地问题,甚至可以说,整车投入使用很长时间,但这些随整车配套的车载终端尚未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和传统GPS运营商的合作是整车厂的头等大事。从目前看,商用车车联网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应付交通主管部门的检查,另一方面,用于车辆的安全监控。只是实现车连网,与车联网相差还很远。尤其是对于物流行业而言,只是解决了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并没有为物流公司或车主带来增值服务。乘用车市场也分为两大阵营,其一就是以车厂为主导的前装车联网,另外就是以车载终端为主导的后装市场。在后装市场,又延伸出了一个保险车联网市场。在前装市场,比较有代表性的合资品牌有安吉星、G-book、Carwings及纳智捷。据安吉星官方消息,截至2012年10月,上海安吉星在国内的用户人数已突破50万大关,安吉星已累计为中国车主提供了超过2200万次的导航服务。2200万次,虽然看上去这个数字很多,但仔细计算一下,就发现这个数字并不多,毕竟安吉星进入中国已经3年多了。自主品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荣威的iVoka,长安的incall,吉利的G-NetLink,一汽的D-Partner。自主品牌车厂基于车联网的平台虽多,但投入商用的车联网系统除了iVoka之外,很多的企业为了宣传需要,只是委托车机厂商搭建了一个DEMO并未真正投入商用。并且基于车联网的车型销售不佳。国内整车厂还属于试水阶段,平台规划尚未确定。整车厂虽然采取标配捆绑销售的方式迅速积累了一些用户,但由于目前的服务内容及商业模式问题,用户的粘性不高,且续费率非常低,至少目前还看不到明朗的前景,和后装市场类似,车联网无非是给整车的销售增加一个卖点而已。另外,对于合资品牌而言,普遍照搬国外成熟的平台与模式,或留下水土不服的后遗症,毕竟做服务就是做文化,要把服务做好,就得熟悉东方文化。后装市场经历了2011年的喧嚣之后,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整体归于平静,这也与车机厂商的结构特点有关。车机行业属于高科技制造业,其管理模式及思维方式离不开制造业思维。车联网属于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产业的一个分支,要求企业必须对新技术,新媒体及通信行业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企业至少需要有互联网基因。而车机厂商目前把制造业的一些成功经验向车联网行业复制,正如有人所说,用富士康的管理经验管理谷歌这样的公司,难免出现一些不适,企业也必须经历这个阵痛期。而现实情况是,车机厂商一旦发现在车联网领域内短期没有效益,必然会考量投资的可行性,不会考虑长线的投资,因此,经历了车联网发展的这四年时间,车机厂商在车联网行业的积极性下降,就有这些原因。后装市场以往热炒的一键通及实时路况,已经不再是产品的亮点。出现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键通导航的服务粘性不高,而紧急救援业务需要支付给第三方一定的费用,商旅方面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整合内容,再加上用户规模有限,也吸引不了携程这样一些传统做商旅企业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实时路况开通的城市有限,无法大规模商用。进入2012年,保养提醒,远程诊断等与安全车生活有关的内容成为新的选择,值得进步的是车机厂商开始关注产业链,尤其是重视4S店,并开始探讨如何打造车联网的生态系统。和前装市场相比,后装市场的产品形态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后装市场的产品有车机自带通讯功能的产品;有以蓝牙为传输介质的产品;有以MirrorLink为技术流的产品;有传统的如GPS车载终端这种黑盒子类型的产品;甚至还有以OBD加手机APP的产品形式。后装市场,美赛达科技和欧华的车机均自带通讯功能,翼卡车联网的产品传输介质以蓝牙为主,通过蓝牙实现一键通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MirrorLink不断地被车机厂商所接受。目前路畅科技、德赛西威以及科维的烽云令等就是采用MirrorLink技术,可以说MirrorLink是2012年车联网行业的热门关键词之一。纵观现在的车联网,第一年都是免费,服务内容的单一导致客户对车联网的认可程度不高,因此第二年续费的时候车主根本不买账。由于现阶段车联网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杀手级的应用,用户对车联网的接受程度较低,服务粘性不高,续费率很低。而车机增加了通讯模块势必增加硬件成本及通讯成本。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过度依赖于车机而为车主提供增值服务,车机只是为车主服务的一个载体。理想的方式是,当车主在车上时可以用手机实现联网,既可以降低车机本身的成本和服务成本,又可以实现车联网的一些功能,并能将车主不在线的时间吸引到互联网上来,通过互联网开发出不同的增值服务,将车主吸引过来,在这种情况下MirrorLink就是很好的选择,这种产品也是可以被用户所接受的。因此,MirrorLink技术在车机行业应运而生了。车联网的核心在于“联”,短期内实现车连网容易,但实现车联网就比较难。由于汽车行业的特殊性,即便通过短距离通信实现车车通信,车路协同,但受政策、标准、产业链利益及车厂的差异化战略等因素,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即便整车厂标配车联网设备、车机厂全部生产车联网设备,每年最多也就是百万级的市场规模,况且车主每天用车的平均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车主也不可能每天都在车上。而手机则不同,手机随身带,一款社交应用,动辄就有上千万的用户规模。MirrorLink的出现,打通了手机和车机的连接通道,可以实现车主与车主之间,车主与非车主之间的相连,有利于形成熟人社会的车联网。远程诊断成为2012年车联网行业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关键词,OBD加手机APP的产品形态成为2012年流行的产品形态。苹果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TMT产业,一些从事移动互联网的企业和手机企业也通过手机APP的方式向车联网行业渗透,而OBD是实现这种渗透的最好载体。2011年6月,元征和中兴联合发布了汽车智能诊断软件和终端,之后,OBD产品在车联网领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一方面,对于车主而言,车辆的故障诊断、油耗分析、行程分析等功能相对比较实用,也是车联网的主要服务内容。另一方面,随着手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基于手机的导航应用已经被大多数年轻用户所接受,手机上有导航,再增加一些与车有关的服务,可以分走一部分传统DVD导航产品的市场。另外,和传统的DVD导航车机相比,此类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价格便宜、免安装,可以迅速行成用户规模。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手机APP诸如多乐车助手、车况检测大师以及车行者。目前OBD类产品有两大阵营,一大阵营是基于ELM327的蓝牙OBD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成本低,但做二次开发如里程统计、油耗分析等功能比较麻烦。蓝牙OBD加APP的产品形态更适合于发烧友使用,没有建立相应的生态链,纯属于移动互联网向车联网渗透的另类产品。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基于ELM327的OBD功耗太大,容易造成馈电。另一大阵营是基于自主方案的OBD产品,这类产品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可以做一些增值的服务,可扩展性比较强。后装市场,三大运营商和图商也在积极地布局车联网,如中国移动的位置基地,联通推出的CUTP(ChinaUnicomTelematicsPattern)以及电信的一些车联网项目(如易打车等),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电信运营商的车联网之路还不明朗。图商主要以高德、四维为代表,高德通过布局移动互联网,从而逐步向车联网行业渗透。四维图新则以TSP为目标,推出了趣驾服务品牌。据了解,高德免费导航地图用户数已突破一亿大关,这对于高德向车联网领域的渗透提供了足够的用户基础。另外,由于阿里的入驻,接下来高德势必会将地图变成解决吃住行问题的入口,从手机侧向车联网渗透。除了以上的一些热门关键词之外,2012年又有一个新现象,就是保险车联网,或者叫保T。近年来,保险行业出现了一个新名词——PAYD,PAYD(Pay-As-You-Drive)是按被保险车辆的行驶里程数进行定价,行驶里程越短车主缴纳保费也越少。作为一种成本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汽车保险创新产品,PAYD在欧美国家日趋流行,不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还引起环保组织、政府部门的日益关注。一方面,车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车险费率下行压力加大,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许多保险公司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努力寻求降低风险成本和提高客户忠诚度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一些保险公司特别是大型国际保险集团开始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包括通过提供激励引导客户参与“节能减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PAYD产品应运而生。当然无需车联网也可以获取车辆的行驶里程,也可以实现PAYD,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没有车联网这种方式来得直接,通过车联网产品,可以获取车主的驾驶行为,有利于精准的保险定价,同时保险公司也可通过位置服务加快勘察理赔的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车联网也可以给用户带来一定的价值体验,否则用户不配合。2011年8月, 北美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StateFarm与车联网服务提供商Hughes结为连理,由此第一个由保险公司主导的车联网商业模式走上了世界舞台。而在中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进军保险车联网市场,虽然保监会目前还没批准这类保险产品,但保险车联网大势所趋,相信未来保险车联网将活跃于车联网行业。因此,保险车联网这也算是2012年的一个新亮点。2012年,车联网市场的总体增速比较明显,由于政策的驱动,商用车领域以视频监控,车辆定位为主的车联网产品销量迅速增加。乘用车领域,车厂捆绑式的销售迅速地扩大了用户规模。另一方面作为车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广东好帮手的部分品牌标配蓝牙一键通,迅速地扩大了用户量。美赛达科技通过几年的发展,产品逐步被4S店所接受,通过和广汇集团的合作,在广汇旗下的4S店全面推广,急剧地增加了用户规模。如果把乘用车车联网的服务内容做一个归纳,那大致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安全、便捷及舒适。显然,安全是乘用车车联网最主要的服务内容。对于商用车车联网的服务内容做一个归纳就是解决开源节流及安全问题。从目前服务商提供的内容看,离这个目标还差很远。以安全为例,汽车的安全措施可以大略地分为主动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和被动安全措施(减小事故后果)。无论是主动安全还是被动安全,对于车主而言都非常重要,但国内的车主对被动安全的需求(如软防护的碰撞测试、硬防护的车身结构)要远高于主动安全的需求,并且表现地淋漓尽致。据了解,车主买车时“价格”以16%的比例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安全和质量。主要还是考虑车辆的抗冲击能力,也就是被动安全方面的需求相对要强烈很多,因为这个最能直观体现。从目前车联网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安全方面的内容看,主要还是主动安全措施,也就是防止事故发生。和被动安全有所不同的是,主动安全措施最大的特点就是很难量化。目前车联网所提供的主动安全方面的措施大致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有胎压监测、故障预警、碰撞报警、安全气囊弹出报警、紧急救援等,间接的有一键通、声控等措施,当然一键通和声控可以划分到便捷措施更合适。以上这些安全措施,由于很难量化,因此,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很难让车主对这些项目去买单,这也是客户续费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涉及到车辆安全,还需要在动力控制、底盘控制及车身等方面做研究,受国内汽车工业水平的影响,后装市场显然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因此,车联网的安全服务内容由整车厂主导比较靠谱。后装市场应尽可能地提供便捷及舒适方面的应用,这也是沿袭了汽车后市场的特点。汽车后市场本身是汽车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汽车销售领域的金融服务、汽车租赁、保险、广告、装潢、维护、维修与保养以及驾校、停车场、车友俱乐部、救援系统、交通信息服务及二手车等。从后装市场所涉及的领域看,后装市场更应打造熟人社会的车联网,但后装市场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反应普遍比较滞后,没有对SNS、社会网络化及熟人社会进行深入地研究,这也是目前行业的主要现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车联网的用户规模增速明显,但由于商业模式、本地化服务及支付模式等瓶颈的存在,国内车联网目前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乘用车市场,甚至还在连与联之间徘徊,企业对车联网的认识,处于两个极端,要么过于保守,要么过于激进。对于保守派而言,观望的多,说的多,实际做的少。对于激进派而言,没有深刻理解车联网行业,一旦进入这个行业,总是复制以往的成功经验,一有新的创意,不做调研,大干快上,产品在推广过程一遇到瓶颈,马上开辟新的产品线,因此,出现了太多的产品形态。关于车联网的商业模式,从概念的诞生到现在一直被行业所关注,但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商业模式,或者很难参考。商业模式需要用户规模,要有用户规模必须要有商业模式,这些问题很纠结。但无论如何,投资车联网不要过于注重短期收益,否则将一无所是。做车联网既拼企业的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也在拼企业的耐力。

线性调频扩频技术在车辆远程控制上的应用分析论文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对舒适性的追求,对远距离寻车、车辆信息(包括油量、车辆状况等)及时获取等车辆远距离控制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逐渐得到了各大车厂的关注。目前工作于315/433 MHz频段的遥控系统,因工作距离短、通信速率低、单向通信等特点,不能满足用户这方而的需求。基于C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3G通信的Telematics车联网系统,在室内停车场、3G无覆盖的区域也无能为力。

线性调频扩频技术,国内外的研究一直局限在雷达领域,随着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制定了民用公共安全、工业、科学与医疗和业余无线电采用扩频通信的标准和规范,目前广泛用于物流管控,工业监测和控制,医疗,安全网络,人员和设备定位,以及汽车自主驾驶的局部定位等领域。

木文提出的车辆远程控制方案,工作于全球适用的 GHz ISM频段(工业、科学和医用频段),通过线性调频扩频技术,有效控制距离超过300 m ,能实现远程遥控、信息交互,结合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实现包括车辆定位等多种车辆控制功能。

1 CSS线性调频扩频测距技术

采用电磁波测距受环境影响小,能全天候工作,而且电磁波还具有通信功能,使系统设计更简洁。基于CSS技术的测距方法,具有测距精度高、不受多径效应的影响、通信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线性调频信号

Chirp信号是一种扩频信号,在一个信号周期内表现出线性调频的特性,具有很强的自相关性,在求自相关提取信号时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消除了多径效应的影响。线性调频信号时域图。图1中,横轴是时间,纵轴是频率。接收数据时,利用了脉冲压缩理论,匹配滤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很大的能量,接收机通过对能量的捕获能够把数据符号提取出来。线性调频信号经过脉冲压缩之后的窄脉冲信号。

2次测距法(TWR, Two Way Ranging)

当2个节点的时钟不同步时,运用2次测距法(TWR)能精确地测出两者之间的距离。

2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远程控制系统由两部分组成:手持的遥控器和安装在车上的控制器。图4、图5分别是遥控器的系统框图、示意图。遥控器由电源模块、通信模块、显示模块、单片机、按键、加速度计、振动电动机等组成。控制器的系统框图,由电源模块、单片机、通信模块、IO输入输出模块等组成。

采用Nanotron公司的NASTRI作为通信收发芯片[}z,al,工作于 GHz ISM频段,采用CSS扩频技术,具有测距功能,硬件支持频分多址FDMA,带有3个非叠加频率通道和7个叠加通道,支持125 k2M饰S的可配通信速率。

3车辆定位

只要能确定d1,d2,d3,就能根据余弦定理计算出相对角度,从而知道控制器所在车辆相对于遥控器的角度和距离。在B点,遥控器通过测距功能确定车辆的相对距离,但还不能确定车辆的相对方位,因为存在左右对称的2个位置。此时偏离前进方向走动,到C点时,遥控器就能确定车辆方位了。

4车辆远程遥控

本系统支持双向通信,通信速率在125 k2 Mbps可配置,通信距离大于300 m,能实现RISE功能和车辆与遥控器间信息交互功能。在有效通信范围内,系统都能遥控解锁上锁,并能通过设置RISE的有效工作范围,解决因误按动作带来的安全问题。

以遥控解锁为例说明,具体步骤如下。

1)按下遥控器中的Unlock键。

2)遥控器向控制器发出测距请求。

3)控制器收到信息之后,发送测距响应。

4)遥控器将测量得的距离与设定门限(假设:50 m)比较,如果大于50 m,在显示屏上提示遥控超出距离。如果小于等于50 m,遥控器发送解锁命令给控制器。

5)控制器收到解锁信息,验证遥控器的有效性。

6)确认遥控器有效之后,发出解锁命令,并发送解锁结果给遥控器。

7)遥控器收到控制器发送的信息,并在显示屏上提示车辆已解锁。5车辆信息远程交互

本系统的通信距离大于300 m,在有效通信范围内,实现基于无线双向通信的信息交互。如:可以在进入车辆前控制空调,调节车内温度;调节座椅、转向盘等个性化设置;能获得一些车辆的信息,如电池电压、车内外温度等;在车辆有突发情况时,发送信息给遥控器,遥控器通过振动电动机警示。

以获得车辆电池电压信息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在遥控器中选中车辆信息中的电池电压选项,遥控器向控制器发送获取电池电压请求。 2)控制器收到请求后,验证遥控器的有效性。

3)确认遥控器有效性之后,控制器计算电池的电压,并把结果发送给遥控器。

4)遥控器收到电池电压值后,显示在显示屏上。6车辆远程控制试验文中的系统在试验车上.选择马路边进行了试验验证。选取的测量距离分别是50m, 70m, 100m,150m, 200m, 250m, 300m,在每个点测量20次。

从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距离越远,距离测量精度越低,通信的丢帧率越高。在300 m距离时,测距精度不超过2m;在50 m距离时,不超过1m。能够满足目前功能的需要,通过软件处理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

5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线性调频信号扩频技术的车辆远程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定位车辆,还延长了传统RISE的遥控距离,并可远程获得车辆的实时信息。大大提高了操控的舒适性,是目前Telematics系统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车辆安全控制具有长远的意义。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是处在移动状态下进行信息交换,实现通信。关于移动通信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通信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与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移动通信论文题目

1、 FDD LTE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影响预测

2、 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LTE-R检测技术研究

3、 5G移动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

4、 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 教学 方法 改革

5、 产业模块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考察——基于移动通信业的实证研究

6、 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发展

7、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评估及防护研究

8、 谈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移动通信测试领域的应用

9、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研究

10、 5G地面移动通信技术在低轨星座的适应性分析

11、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

12、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研究

13、 大数据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运用分析

14、 基于5G移动通信网络的绿色通信关键技术

15、 营改增对电信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为例

16、 移动通信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SEED绩效体系

17、 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的地震灾区人口快速处理系统研究

18、 移动通信实验箱GSM模块的3G/4G升级改造

19、 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0、 云计算下舰船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敏感数据防泄露技术研究

21、 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线的故障点定位DTF方法

22、 一种基于MSISDN虚拟化的移动通信用户数据拟态防御机制

23、 基于北斗和移动通信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设计

24、 移动通信网络下通信最优节点自动选择方法研究

25、 大数据分析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26、 移动通信中基于LCR-DSR技术的信道参数估计算法分析与改进

27、 5G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综述

28、 基于分布式架构的船舶移动通信中间件研究

29、 基于模糊聚类的移动通信信道多状态Markov模型

30、 新型级联码在移动通信中的性能仿真分析

31、 改进CPM的移动通信用户关系圈挖掘

32、 探究5G移动通信技术下传输未来发展趋势

33、 融合移动边缘计算的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

34、 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与计算融合

35、 浓雾天气下下一代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研究

36、 移动通信中固定终端远程信息实时获取仿真

37、 5G技术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方式的影响

38、 5G移动通信核心网关键技术

39、 下一代移动通信环境下多天线信道建模的研究

40、 一种空中智能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研究

41、 5G移动通信技术下的物联网时代

42、 信道仿真器原理及在移动通信测试中的典型应用

43、 我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发展情况分析及趋势预判

44、 我国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创新步伐不断深化

45、 光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探讨

46、 基于移动通信大数据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统计

47、 新工科理念下移动通信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48、 移动通信基站近场辐射环境分析

49、 关于5G移动通信系统无线资源调度探讨

50、 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高移动无线通信抗多普勒效应技术研究进展

2、携能通信协作认知网络稳态吞吐量分析和优化

3、协作通信中基于链路不平衡的中继激励

4、时间反转水声通信系统的优化设计与仿真

5、散射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6、无人机激光通信载荷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

7、数字通信前馈算法中的最大似然同步算法仿真

8、沙尘暴对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影响分析

9、测控通信系统中低延迟视频编码传输方法研究

10、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前瞻

11、城市通信灯杆基站建设分析

12、电子通信技术中电磁场和电磁波的运用

13、关于军事通信抗干扰技术进展与展望

14、城轨无线通信系统改造方案研究

15、无线通信系统在天津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中的运用

16、分析电力通信电源系统运行维护及注意事项

17、 无线网络 通信系统与新技术应用研究

18、基于电力载波通信的机房监控系统设计

19、短波天线在人防通信中的选型研究

20、机场有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简析

21、关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见解

22、机载认知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23、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

24、论无线通信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

25、短波天波通信场强估算方法与模型

26、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中功率和转发器增益联合优化算法

27、HAP通信中环形波束的实现及优化

28、扩频通信中FFT捕获算法的改进

29、对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思考

30、关于数据通信及其应用的分析

31、广播传输系统中光纤通信的应用实践略述

32、数字通信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技术

33、关于通信设备对接技术的研究分析

34、光纤通信网络优化及运行维护研究

35、短波通信技术发展与核心分析

36、智慧城市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标准体系

37、探究无线通信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38、卫星语音通信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应用

39、通信传输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发展

40、通信电源 系统安全 可靠性分析

41、浅谈通信电源的技术发展

42、关于电力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

43、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

44、数能一体化无线通信网络

45、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协同传输技术

46、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分析

47、实时网络通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48、浅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

49、通信网络中的安全分层及关键技术论述

50、电力通信光缆运行外力破坏与预防 措施

51、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研究

52、电力配网通信设备空间信息采集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53、长途光缆通信线路的防雷及防强电设计

54、电网近场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及实例测试

55、气象气球应急通信系统设计

56、卫星量子通信的光子偏振误差影响与补偿研究

57、基于信道加密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

58、量子照明及其在安全通信上的应用

59、一款用于4G通信的水平极化全向LTE天线

60、面向无线通信的双频带平面缝隙天线设计

通信技术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OFDM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

2、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3、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电表研制

4、基于Android手机摄像头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

5、基于激光二极管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和硬件设计

6、智能家居系统安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7、基于DVB-S2的宽带卫星通信技术应用研究

8、基于近场通信技术的蓝牙 配对 模块的研发

9、多点协作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10、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性能研究

11、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12、水声扩频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13、基于协作分集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14、数字集群通信网络架构和多天线技术的研究

15、通信网络恶意代码及其应急响应关键技术研究

16、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宽带通信技术研究

17、大气激光通信中光强闪烁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

18、卫星通信系统跨层带宽分配及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

19、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0、量子通信中的精密时间测量技术研究

21、无线传感器网络多信道通信技术的研究

22、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工程应用研究

23、可见光双层成像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

24、基于可见光与电力载波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25、车联网环境下的交通信息采集与通信技术研究

26、室内高速可调光VLC通信技术研究

27、面向5G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研究

28、基于AMPSK调制的无线携能通信技术研究

29、车联网V2I通信媒体接入控制技术研究

30、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物联网节点隐匿通信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

32、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

33、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大规模MIMO关键理论及技术研究

34、OQAM-OFDM无线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5、基于LED的可见光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36、CDMA扩频通信技术多用户检测器的应用

37、基于GPRS的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38、近距离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

39、矿山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开发

40、基于信息隐藏的隐蔽通信技术研究

通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方面毕业论文(2)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参考范文

★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2)

★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方面毕业论文

★ 通信工程类毕业论文

车联网的最新研究与应用论文

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5G时代的重要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多处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环节,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也呈快速增趋势。从投融资看,股权投融资数量减少,IPO数量增多,产业正在向成熟阶段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四维图新(002405)、海格通信(002465)、凯龙高科(300912)、华域汽车(600741)、科大讯飞(002230)、上汽集团(600104)等。

本文核心数据包含: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和应用是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从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结构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游行业有:感知系统制造业,包含摄像头制造业、雷达制造业和高精地图与定位系统设计行业等;控制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算法设计行业、芯片制造业和操作系统供应业等;通讯系统制造业,包含有电子电器架构制造业和云平台设计行业。

产业链中游行业有执行系统制造业和整车制造行业,执行系统行业中包含了ADAS系统、智能中控和语音交互等的设计和制造行业。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开发测试和运营的行业,包含有开发测试业、出行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等。

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全景图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涵盖了互联网产业和汽车产业的诸多企业,并且我国国产企业已经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完成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中科创达、德赛西威、路畅科技、科大讯飞、傲硕科技、东软集团等。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现状

——总体情况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进步、产品持续迭代升级以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颠覆性改变,大批互联网公司涌入国内市场,以跨界合作方式切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上汽、北汽、长安、广汽等传统车企开始研发、测试和推出智能网联车型。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各个产业链环节中的大部分生产环节,从而引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变强。根据iResearch统计数据,2016-2020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呈现连续上涨趋势,2020年产业规模增长到了2556亿元,同比增长。

——上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上游行业包含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制造业。不过在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中,上游环节最重要的是感知系统。当前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摄像头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传感器的视觉主导方案;另一种则以激光雷达为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端元器件。

在车载摄像头市场方面,据统计,2015-2020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5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32%。

在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方面,24GHz目前大量应用于汽车的盲点监测、变道辅助,2015-2019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约为57亿元,同比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航规模增长到75亿元。

在激光雷达市场现状方面,激光雷达被认为是汽车市场自动驾驶车辆开发和运行的关键部件。该技术是光检测和测距的简称,它使用激光计算物体的距离,这些激光的光脉冲会生成这些物体的3D信息。

2016-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亿元扩大到亿元,2019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超过2016年的2倍。预计2020年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到亿元。

——中游情况

从执行系统中最重要的ADAS系统市场现状来看,ADAS系统主要的功能在于感知道路环境以及做出相应决策上,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迅速发展,ADAS市场增长迅速。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开发和突破,ADAS系统应用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开始推广。

而规模经济优势助力厂商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ADAS系统市场的增长。2016-2019年中国ADAS系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ADAS市场规模约为542亿元,同比,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增长到800亿元。

在智能联网汽车整车方面,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AI智能下的汽车产业裂变——中国汽车企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报告(2019)》,2018年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相较2016年增长近5倍;

2018年中国品牌智能网联新车型渗透率达到,相较2016年增长15倍。《报告》预计到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型渗透率将达到。初步估计,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销量约为1306万辆。

——下游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的下游应用端主要包括有出行、物流、城市交通管理等场景,在出行场景、物流场景等领域我国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尝试,例如滴滴出行利用自动驾驶车辆在收集路测数据的同时提升研发效率。

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系统部件以外资占主导

目前全球ADAS系统集成商主要由海外零部件巨头垄断,如博世、大陆、德尔福、电装、奥托立夫等,全球前五名的系统集成商占据超过65%的市场份额。

从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的汽车电子领域竞争格局来看,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份额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外资企业,根据赛迪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中,德国博世、德国大陆和日本电装的市场份额占比位列前三位,分别占比为、和;而前十名企业中中国国内企业数量稀少。

政策加码,市场前景广阔

2015-2021年随着5G的不断普及,国内为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打通汽车、通信、交通等各方面关联方,协同发展。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领域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高地,我国智能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车联网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规模预计也将呈现连续增长趋势。到2026年,预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将达到5859亿元。

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ICV)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分享。

[1]公交多媒体交互系统.胡小龙.苗方.柴剑平,20132013年第十五届全国消费电子技术年会.

[2]基于广电平台的多媒体云发展及应用浅析.宫.于文婷,2014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发展论坛.

[3]基于广电平台的`多媒体云发展及应用浅析.宫.于文婷,2014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发展论坛.

[4]多媒体设计应用项目的研究.杨泳,2013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

[5]多媒体双语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萧明.蔡玲玲.李元文.李咏穗.张丰川,2013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次学术交流大会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第八次学术交流大会.

[6]多媒体信息处理平台的设计与建设.陈娟,2014第22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13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

[7]辅助多媒体标注:基于人机结合的多媒体理解.汪萌,2012第十二届中国Rough集与软计算学术会议、第六届中国Web智能学术研讨会及第六届中国粒计算学术研讨会联合学术会议.

[8]周期性多媒体实时业务的动态QoS管理.常凤.余江.常俊.谈桂林.赵凌,2013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三届三次会议暨2013年学术交流会

[9]基于5GHz传输的USB多媒体适配器设计与实现.孔明.黄坚,2013浙江省电子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10]网络报纸多媒体功能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庞建华,2013首届中国科技传播论坛.

[1]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及其研究进展.《软件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9期.马华东.陶丹.

[2]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外语电化教学》.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2期.顾曰国.

[3]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感知模型与数量估计.《软件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8期.赵静.曾建潮.

[4]面向多媒体社交网络的访问控制模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陈庆丽.张志勇.向菲.王剑.

[5]基于DSP和双目视觉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与实现.《通信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2期.张云洲.蒋培.高亮.李立强.

[6]一种面向多媒体和通信应用的处理器指令集及架构实现.《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0期.王志君.梁利平.吴凯.王光玮.洪钦智.罗汉青.

[7]新型通用格式多媒体数字版权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通信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0期.黄勤龙.马兆丰.莫佳.钮心忻.杨义先.

[8]基于分簇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数据聚合方案研究.《电子与信息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期.张军强.王汝传.黄海平.

[1]目录.多媒体学习中认知负荷的优化控制.被引次数:33作者:龚德英.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2009(学位年度)

[2]目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有效整合的设计与实践.被引次数:3作者:王玉君.学科教学(生物)上海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3]目录.多媒体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梅耶的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作者:倪勤.学科教学(英语)杭州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4]目录.论多媒体艺术的时间与空间.被引次数:2作者:廖国张.设计艺术学湖南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5]目录.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被引次数:14作者:张文娟.学科教学(语文)四川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6]目录.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研究.被引次数:10作者:祝峰.体育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7]多媒体连环画艺术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作者:胡玲.美术学四川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

[8]目录.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QoS路由优化算法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孙仁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中国矿业大学2012(学位年度)

[9]车联网中多媒体合作共享的研究.作者:陈娜.计算机应用技术大连理工大学2014(学位年度)

[10]目录.移动多媒体推送业务终端功能研究.被引次数:31作者:苏毅.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邮电大学2009(学位年度)

一、政策支持车联网进入快速发展期

根据报道,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5G应用80%将用于物和物之间的通讯。“移动状态的物联网最大的一个市场可能就是车联网,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代表的5G技术的应用,可能是最早的一个应用。”苗圩表示工信部正在研究推动车联网的发展,并已与交通部部长达成共识,加快推动公路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5G基础设施建设、汽车电子普及、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三大基础之上,车联网市场爆发成为确定性机遇。车联网有望成为5G最大的应用市场,产业发展已得到政策大力支持,进入快速发展期。

二、万亿级别市场蓄势待发

据三大运营商信息,5G在今年进入预商用阶段,2020年开始规模商用,时点临近。低延时、高密度、高可靠的通信网络为车联网打开突破口。在通信及互联网巨头的推动下,通信技术标准快速进步,应用场景得到明确定义,解决方案逐步成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接近万亿级别,利好全产业链。

车联网发展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当前正处于第二阶段——智能网联汽车阶段。车联网的发展从最早期的车载信息开始,车辆具备基本的联网能力;在当前的智能网联阶段,通过V2X技术,车路开始协同;到了未来的智慧出行阶段,车路协同在智能交通和高级自动驾驶中广泛应用,不可或缺。

得益于政策和大行业的发展,车联网行业快速渗透,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Gartner统计数据,预计2020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量将达70亿,高速领域占据物联网连接总数的10%,而车联网是目前高速场景中具有明确发展方向和市场的领域,将在高速领域发展初期占据大部分份额。根据华为预测,车联网是物联网高速领域内行业成熟度最高并且连接数量最多的领域,

预计2020年,中国车联网连接数量将达到6000万规模。另外,根据中国联通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全球V2X市场将突破6500亿元,中国V2X用户将超过6000万,渗透率超过20%,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而位于车联网整个产业链上的服务商、服务提供商、硬件商、通信运营商分别占有61%、12%、17%和10%的市场份额。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在5G快速建设与产业链成熟度快速提升的推动下,中国车联网渗透率或提升至77%左右的水平,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接近万亿级别。

三、深度参与标准制定,我国先发优势突出

目前,包括美、欧、日等在内的汽车发达和地区都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纷纷加快产业布局、制定发展规划,通过技术研发、示范运行、标准法规、政策支持等综合措施,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跨国车企已经实现部分自动驾驶(L2级)汽车的批量生产,少数高端品牌已率先推出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汽车;以谷歌为代表的新技术力量,也在积极开展全自动驾驶技术(L4、L5级)的研发和测试。

频段划分上,在我国由工信部无委会统一划分频段。2018年10月“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闭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直连通信使用5905-5925MHz 频段的管理规定》。规划了5905-5925MHz频段共20MHz的专用频率,用于LTE-V2X车联网直连通信技术。目前,欧美日韩均已在5900MHz附近为V2X划分频谱资源,我国工信部确定在5905-5925MHz 频段发展车联网,有利于V2X全球产业链的合作协同。

我国车联网起步较晚,产业链中尤其汽车零部件、整车厂商的差距巨大。但国际社会普遍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仍处于犹豫状态,美国NPRM收到众多反馈信息希望将C-V2X作为备选技术;欧盟认为C-ITS需要混合通信方式的支持,因此分别基于和C-V2X技术开展互操作测试;日本也将5770-5850MHz候选频段采取技术中立,将LTE-V2X作为另一个备选技术。

由于LTE-V2X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过程中有华为、大唐的深度参与,再加上通信运营商的利益诉求和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我国车联网市场采用LTE-V2X技术标准是大概率事件。我国在C-V2X解决方案研发具有先发优势,而国外市场在技术路线选择上仍有分歧,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契机。这也为我国推进C-V2X发展,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赶超提供了契机。

四、 重点投资组合

在 5G 基础设施建设、汽车电子普及、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三大基础之上,车联网市场爆发成为确定性机遇,全产业链有望充分受益。车联网产业链条较长,主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上游:主要包括 RFID/传感器、定位芯片和其他硬件等元器件设备制造商。中游: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制造商、汽车生产商和软件开发商。下游:主要包括 TSP、系统集成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移动通信运营商。

我们强烈推荐车联网板块,核心推荐千方科技、中科创达。

风险提示。技术发展及落地不及预期;行业增速不及预期风险。

五、个股分析

千方科技(002373)

V2X 打开成长空间

公司积极布局 LTE-V 智能网联车产业,已经完成路侧设备 RSU以及车载设备OBU的研发,于2018年11月和大唐、北汽新能源、长城汽车一起,与华为、宝马、奥迪等模组厂家及整车企业携手,成功通过世界首例“三跨”互联互通测试,首次实现了V2X在不同产业环节、不同、不同品牌的互联互通。同时,公司现已推出完善的智慧路网的解决方案,重点打造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系统、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公路交通量调查系统等。此外,公司将深度参与百度Apollo计划,与百度在自动驾驶技术相关的技术层面、生态层面、交通应用层面等方面展开合作。

中科创达(300496)

智能汽车业务爆发式增长

2017年2月,公司完成对Rightware公司的收购。经过并购整合,公司已建立围绕“Kanzi”的智能汽车业务生态:结合公司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技术+Righware Kanzi 3D开发技术+公司智能视觉技术,形成完整的智能驾驶舱生态平台。目前Rightware已与超过55家全球领先的汽车品牌车厂和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开展合作,公司亦与超过30家全球领先的汽车品牌车厂和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智能驾驶舱领域开展合作。

(文章来源:投资快报)

物联网智能网闸的研究与应用论文

摘要: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形式,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正在探索过程中.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给出了基于智能物体层、数据传输层、信息关联层、应用服务层的物联网四层体系架构,最后探讨了物联网在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物联网,RFID 一、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的Auto-ID中心在1999年提出,其基本想法是将RFID和其他传感器相互连接,形成RFID架构的分布式网络. 欧洲委员会[1]提出“物联网是未来因特网的综合部分之一,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基于标准的和互操作的通信协议,无论物理的还是虚拟的“物”均有身份、物理属性和虚拟特质,具备自配置能力且使用智能接口,可以无缝地集成到信息网络中去.” 本文认为,物联网实质上是将真实世界映射到虚拟世界的过程:真实世界中的事物,通过传感器采集一定的数据,在虚拟世界中形成与之对应的事物.“相关物体可能在虚拟电子空间中被创造出来,源于物理物体空间,且与物理空间的物体有关联.”[2]传感器采集到数据的详细程度,将影响到该事物在虚拟世界中的抽象程度.在虚拟世界中,对该事物最简单也最重要的描述是物体提供了一个ID用于识别(如使用RFID标签),最详细的描述则是真实世界中该事物的所有属性和状态均可在虚拟世界中被观察到.进一步的,在虚拟世界中对该物体做出控制,则可通过物联网改变真实世界中该物体的状态.对于一个真实的事物,其所需的各种应用与操作,只需在虚拟世界中对与之对应的虚拟事物进行应用和操作,即达到目的. 这样将会对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实地实时监测和控制一个事物的成本是高昂的,通过物联网,所有事物都将在虚拟世界中被找到,以较低的成本被监测和控制,从而实现4A(anytime, any place, anyone, anything)[3]连接.虚拟世界提供了对所有事物的实时追踪的可能,所有的信息都不是孤立的,这将为各种海量运算和分析提供了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信息源.真实世界存在于某一时刻,而当物联网发展到能将真实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映射到虚拟世界中时,无数个某一时刻的世界汇集起来,在虚拟世界中将形成一个可以追溯的历史,如同过去以纸质保存历史事件的发生,将来将以电子数据对所有事物进行全息描述的形式存储世界的历史. 二、体系架构 目前, 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体系结构,最具代表性的物联网架构是欧美支持的EPCglobal和日本的UID物联网系统.EPC系统由EPC 编码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3 部分组成.UID 技术体系架构由泛在识别码(uCode)、泛在通信器、信息系统服务器、和ucode 解析服务器等4部分构成.EPCglobal 和UID上只是RFID 标准化的团体,离全面的“物联网”体系架构相去甚远. 美国的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与物联网概念相近的概念,并提出通过INSTRUMENTED,INTERCONNECTED和INTELLIGENT这三个层面来实现智慧地球.在文献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物联网体系架构. 1、智能物体层:通过传感器捕获和测量物体相关数据,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同时具备局部的互动性,需要一定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2、数据传输层: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实现无缝、透明、安全的接入,提供并实施编码、认知、鉴权、计费等管理. 3、信息关联层:通过云计算实施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据处理与融合,屏蔽其异质性与复杂性,形成一个与真实世界对应的虚拟世界. 4、应用服务层:从虚拟世界中提取信息,提供丰富的面向服务的应用.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数据由底部的传感器通过网络到达应用服务层面,而实际上,在服务应用层面,各个中心、用户可以反向的通过网络由执行器对物体进行控制. 在该体系结构中,感知层面的各种传感器、执行器都是具体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升级,新设备不断引入物联网.而服务应用层的各种需求也是不断提出的,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若是每个具体的服务应用和传感设备都形成一个独立的网络,最后可能形成许多套特殊的网络,这不利于推广和不便于维护.因此这需要物联网的网络层有一定前瞻性,物体设备层可以变化,服务应用层可以变化,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普适的网络进行连接,这个网络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三、面临的挑战 1、统一标准 物联网其实就是利用物体上的传感器和嵌入式芯片,将物质的信息传递出去或接收进来,通过传感网络实现本地处理,并联入到互联网中去.由于涉及到不同的传感网络之间的信息解读,所以必需有一套统一的技术协议与标准,而且主要是集中在互联上,而不是传感器本身的技术协议.现在很多所谓的物联网标准,实际上还是将物联网作为一种独立的工业网络来看待的具体技术标准,而应对互联需要的技术协议,才是真正实现物联网的关键. 2、安全、隐私 在物联网中所有“事物”都连接到全球网络,彼此间相互通信,这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例如可信度,认证,以及事物所感知或交换到的数据的融合.人和事物的隐私应该得到有效保障,以防止未授权的识别和攻击.安全与隐私这个问题,是人类社会的问题,不论是物联网还是其他技术,都是面临这两个问题.因此,不仅要从物联网内部的技术上做出一定的控制,而且要从外部的法规环境上作出一定的司法解释和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 Commission, ., 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 2009. 2. CASAGRAS Final Report: RFID and the inclusive model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2010. 3.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05, ITU.

物联网在当今社会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作用,曾被誉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物联网应用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摘 要】近几年来物联网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物联网技术的研究背景,传感网的原理、应用、技术,无锡是首个国家传感网信息中心。以最具代表性的基于RFID的物联网应用架构、基于传感网络的物联网应用架构、基于M2M的物联网应用架构为例,对物联网的网络体系与服务体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物联网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检测技术、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最后,展望了无锡物联网技术作为国家首个传感网信息中心对人类生活、工业发展、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应用

尽管物联网技术在国外以成熟,但国内物联网才刚刚起步,问题显然很明显。那就是物联网安全,物联网是一种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实时交互的新型系统,其无处不在的数据感知以无线为主的信息传输、智能化的信息处理,一方面固然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大众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的关注。从技术上讲物联网存在很多网络安全隐患。由于物联网在很多场合都需要无线传输,这种暴露在公开场所之中的信号很容易被窃取,也更容易被干扰,这将直接影响到物联网体系的安全。物联网规模很大,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一旦受到病毒攻击,很可能出现世界范围内的工厂停产、商店停业、交通瘫痪,让人类社会陷入一片混乱。

1.物联网的定义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从诞生到广泛应用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设想阶段,是产业发展的最初时期;第二阶段是技术研发阶段;第三阶段为实验阶段。在技术研发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试用和检测,这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步。国内的研究也在同步前行,如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业开始尝试物联网业务。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和手机购电业务,该业务也可以应用于超市、餐厅等小额支付场合;中国联通的无线环保检测平台通过3G网络,可实现对水表、灌溉、水文等动态数据进行检测,又可对空气质量、碳排放和噪音进行检测;第四阶段为全国推广阶段,也是投入资金最大的时期。同时,一旦大规模商用,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终端产品的全面推广必将推动电信、信息存储处理、IT服务整体解决方案等众多市场的发展。

2.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物联网的发展是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和泛在网络发展的结果,带动的不仅仅是技术进步,而是通过应用创新进一步带动经济社会形态、创新形态的变革,塑造了知识社会的流体特性,推动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大众创新、用户创新成为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新特征,技术更加展现其以人为本的一面,以人为本的创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成为现实。要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必须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都能随时实现对话。

3.物联网应用技术的隐私问题

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中,但由于该物品(比如衣物)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觉察该物品预先已嵌入有电子标签以及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和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从技术上和法律上予以解决。造成侵犯个人隐私问题的关键在于射频识别标签的基本功能: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或识别码都能在远程被任意的扫描,且标签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这一特性可用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这就带来了如何确保嵌入有标签的物品的持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问题。

4.物联网应用的关键领域

RFID

射频识别即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传感网

传感网是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 无线网络 。借助于节点中内置的传感器测量周边环境中的热、红外、声纳、雷达和地震波信号,从而探测包括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 小、速度和方向等物质现象。

M2M技术

M2M是Machine-to-Machine/Man的简称,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M2M根据其应用服务对象可以分为个人、家庭、行业三大类。通信 网络技术 的出现和发展,给社会生活面貌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可以更加快捷地沟通,信息的交流更顺畅。但是目前仅仅是计算机和其他一些IT类设备具备这种通信和网络能力。众多的普通机器设备几乎不具备联网和通信能力,如家电、车辆、自动售货机、工厂设备等。M2M技术的目标就是使所有机器设备都具备连网和通信能力,其核心理念就是网络一切(Network Everything)。M2M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应用,推动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新一轮的变革。M2M是一种理念,也是所有增强机器设备通信和网络能力的技术的总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多也是通过机器实现的,例如通过手机、电话、电脑、传真机等机器设备之间的通信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另外一类技术是专为机器和机器建立通信而设计的。如许多智能化仪器仪表都带有RS-232接口和GPIB通信接口,增强了仪器与仪器之间,仪器与电脑之间的通信能力。目前,绝大多数的机器和传感器不具备本地或者远程的通信和连网能力。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5.结语

根据物联网的内涵可知,要真正实现物联网需要感知、传输、控制及智能等多项技术。物联网的研究将带动整个产业链或者说推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信息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融合与智能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直接影响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只有综合研究解决了这些关键技术问题,物联网才能得到快速推广,造福于人类社会,实现智慧地球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刘化君.物联网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0,5.

[2]陆光耀.物流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3]肖慧彬.物联网中企业信息交互中间件技术开发研究.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物联网应用技术论文

毕业论文物联网应用研究

摘要: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形式,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正在探索过程中.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给出了基于智能物体层、数据传输层、信息关联层、应用服务层的物联网四层体系架构,最后探讨了物联网在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物联网,RFID 一、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的Auto-ID中心在1999年提出,其基本想法是将RFID和其他传感器相互连接,形成RFID架构的分布式网络. 欧洲委员会[1]提出“物联网是未来因特网的综合部分之一,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基于标准的和互操作的通信协议,无论物理的还是虚拟的“物”均有身份、物理属性和虚拟特质,具备自配置能力且使用智能接口,可以无缝地集成到信息网络中去.” 本文认为,物联网实质上是将真实世界映射到虚拟世界的过程:真实世界中的事物,通过传感器采集一定的数据,在虚拟世界中形成与之对应的事物.“相关物体可能在虚拟电子空间中被创造出来,源于物理物体空间,且与物理空间的物体有关联.”[2]传感器采集到数据的详细程度,将影响到该事物在虚拟世界中的抽象程度.在虚拟世界中,对该事物最简单也最重要的描述是物体提供了一个ID用于识别(如使用RFID标签),最详细的描述则是真实世界中该事物的所有属性和状态均可在虚拟世界中被观察到.进一步的,在虚拟世界中对该物体做出控制,则可通过物联网改变真实世界中该物体的状态.对于一个真实的事物,其所需的各种应用与操作,只需在虚拟世界中对与之对应的虚拟事物进行应用和操作,即达到目的. 这样将会对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实地实时监测和控制一个事物的成本是高昂的,通过物联网,所有事物都将在虚拟世界中被找到,以较低的成本被监测和控制,从而实现4A(anytime, any place, anyone, anything)[3]连接.虚拟世界提供了对所有事物的实时追踪的可能,所有的信息都不是孤立的,这将为各种海量运算和分析提供了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信息源.真实世界存在于某一时刻,而当物联网发展到能将真实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映射到虚拟世界中时,无数个某一时刻的世界汇集起来,在虚拟世界中将形成一个可以追溯的历史,如同过去以纸质保存历史事件的发生,将来将以电子数据对所有事物进行全息描述的形式存储世界的历史. 二、体系架构 目前, 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体系结构,最具代表性的物联网架构是欧美支持的EPCglobal和日本的UID物联网系统.EPC系统由EPC 编码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3 部分组成.UID 技术体系架构由泛在识别码(uCode)、泛在通信器、信息系统服务器、和ucode 解析服务器等4部分构成.EPCglobal 和UID上只是RFID 标准化的团体,离全面的“物联网”体系架构相去甚远. 美国的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与物联网概念相近的概念,并提出通过INSTRUMENTED,INTERCONNECTED和INTELLIGENT这三个层面来实现智慧地球.在文献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物联网体系架构. 1、智能物体层:通过传感器捕获和测量物体相关数据,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同时具备局部的互动性,需要一定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2、数据传输层: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实现无缝、透明、安全的接入,提供并实施编码、认知、鉴权、计费等管理. 3、信息关联层:通过云计算实施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据处理与融合,屏蔽其异质性与复杂性,形成一个与真实世界对应的虚拟世界. 4、应用服务层:从虚拟世界中提取信息,提供丰富的面向服务的应用.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数据由底部的传感器通过网络到达应用服务层面,而实际上,在服务应用层面,各个中心、用户可以反向的通过网络由执行器对物体进行控制. 在该体系结构中,感知层面的各种传感器、执行器都是具体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升级,新设备不断引入物联网.而服务应用层的各种需求也是不断提出的,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若是每个具体的服务应用和传感设备都形成一个独立的网络,最后可能形成许多套特殊的网络,这不利于推广和不便于维护.因此这需要物联网的网络层有一定前瞻性,物体设备层可以变化,服务应用层可以变化,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普适的网络进行连接,这个网络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三、面临的挑战 1、统一标准 物联网其实就是利用物体上的传感器和嵌入式芯片,将物质的信息传递出去或接收进来,通过传感网络实现本地处理,并联入到互联网中去.由于涉及到不同的传感网络之间的信息解读,所以必需有一套统一的技术协议与标准,而且主要是集中在互联上,而不是传感器本身的技术协议.现在很多所谓的物联网标准,实际上还是将物联网作为一种独立的工业网络来看待的具体技术标准,而应对互联需要的技术协议,才是真正实现物联网的关键. 2、安全、隐私 在物联网中所有“事物”都连接到全球网络,彼此间相互通信,这也带来了新的安全和隐私问题,例如可信度,认证,以及事物所感知或交换到的数据的融合.人和事物的隐私应该得到有效保障,以防止未授权的识别和攻击.安全与隐私这个问题,是人类社会的问题,不论是物联网还是其他技术,都是面临这两个问题.因此,不仅要从物联网内部的技术上做出一定的控制,而且要从外部的法规环境上作出一定的司法解释和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 Commission, ., 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 2009. 2. CASAGRAS Final Report: RFID and the inclusive model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2010. 3.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05, ITU.

物联网工程的毕业论文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3]。就目前科技发展水平来看,在建设工程管理中采用RFID这种物联网传感设备较为适合。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无线信息传感设备,通俗地讲就是电子标签。目前最先进的RFID是采用热敏、光敏等材料,以智能化原件为核心,通过电子的方法存储信息,将物体与互联网连接,使物体主动感知并反馈信息,实现海量存储,达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目的。据统计,通过采用RFID能够帮助把失窃和存货水平降低25%,因不再需要人工查看进货的条码而节省劳动力成本。

2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建设工程管理的平台

物联网技术以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为平台实现建设工程管理智能化。建设工程管理涉及的信息量大、面广、琐碎,对建筑材料的全流程检测涉及大量时间与空间信息,对建筑物全寿命检测需要在建筑物每个主要承重构件上布置几个到十几个RFID。因此,在建设工程信息管理中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庞大的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云计算的出现使得存储和处理数据的价格大大下降,传感器价格迅速下降,这使得在建设工程中大量使用传感器、实现建设工程管理智能化成为可能。

感知层

感知层是指通过RFID采集信息,使物体携带自身信息并实现流动数据更新累加[4]。在建筑材料全流程监控管理中,感知层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产品信息,运输中形成的物流信息链,经手人员信息等。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检测中感知层主要采集的信息涉及主要承重构件的设计信息、验收情况、使用中检测信息等。

传输层

传输层即网络传输技术,用于解决网络层的网络接入、传输、转化及定位等问题。由于无线局域网具有高移动性、抗干扰、安全性能强、扩展能力强、建网容易、管理方便等诸多优点,而建设工程信息量大、施工环境复杂,考虑到要实现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检测,应尽量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传输层,方便日后系统更新换代。以目前的科技水平看来,可以采用无线局域网作为建设工程管理的传输层平台。

应用层

应用层是展现物联网应用巨大价值的核心架构,它旨在实现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控制决策以及完成特定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的业务,从而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感知,发挥智能作用。建设工程中,要求应用层具有海量存储、数据管理与智能分析等功能。因此,应以云计算技术作为应用层集合分散在各地的高性能计算机上[5],为物联网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提供服务平台。物联网应用于建设工程管理的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3物联网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模式

建筑材料全流程监控管理

建筑材料全流程监控管理指的是在建筑材料出厂时便在每个单元材料中埋入RFID,记录材料的产品信息。在运输中,以时间和空间信息形成物流信息链,直到建筑材料进场、投入使用。管理人员通过扫描RFID清楚地了解这批建材的全部信息。在进场时接收材料的管理人员要对产品质量进行初步评定,将检查结果录入RFID,进一步保证了进场材料的质量。当某单元建材出现问题时,通过扫描RFID可以明确责任人,减少责任推诿,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积极性。具体建筑材料全流程监控管理信息录入如图2所示。其中,使用部位指的是建筑材料具体用于建筑物的哪些部位,旨在方便日后管理。产品信息包括产品属性、质量等级、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内容。

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检测

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检测的具体做法是将具有应力感应功能的RFID在不影响构件结构功能的前提下放入主要承重构件中,如框架梁、框架柱等。根据构件的受力要求,RFID应布置在拉、压应力较大处,并且录入其对应的构件基本信息,如设计信息、建设单位信息、施工单位信息等。随着工程的进行,不断录入新信息:验收时录入每个构件的验收情况与验收人员信息,投入使用后实时检测每个构件,记录每个构件的受力情况,消除安全隐患,使建筑寿命合理化。

录入基本信息

录入基本信息是为之后验收工作、安全测评工作及建筑物合理寿命鉴定服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单位信息、设计信息、施工单位信息。这个环节是实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检测的前提,录入的信息越翔实、越条理,之后的工作就越省力。项目建设单位信息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场地地址、建设单位名称等,根据日后需要按需录入。设计信息包括每个主要承重构件的图纸编号、构件编号、混凝土级别、配筋信息、截面尺寸、设计单位、构件受力的设计限值等。施工单位信息主要包括施工单位名称、项目负责人、具体某片区域管理人员等。录入这些信息可以加快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之间信息流通速度,明确责任人,提高工作效率与工程质量。

提高验收效率

工程验收时,监理人员首先在RFID中录入验收日期、验收单位及监理人员个人资料。验收时扫描RFID,将构件设计信息与现场检查结果核对,记录自己对该构件的质量验收结果。这样可节省大量查阅图纸的时间,减少由于管理人员素质等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现场验收结果有据可查,验收质量得到保证。

减少使用中的安全隐患

当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具有应力感应功能的RFID可实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当构件应力超过允许值时发出警报,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有问题的构件,尽早做好维护措施,实现基于预防性的、有针对性的维护,在建筑物出现安全问题之前进行加固等措施。而不是浪费大量时间进行常规检修,这就意味着零计划外故障时间,即如果没有突发性事件,建筑物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在日常运行中都可以通过监测预先处理掉可能的安全隐患,大大提高建筑安全性能,并且节省目前检测部门的检测时间。由于有些检测需要局部破坏建筑物,采用RFID避免了原本没有必要的破坏。由于可以及时解决安全隐患,所以采用RFID间接提高了建筑物使用寿命。

建筑寿命合理化鉴定

当建筑物达到其设计使用寿命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数据收集,即对建筑物体检,根据RFID收集的检测数据、汇总之前存入RFID的信息,分析该建筑物能否继续使用或者需要何种维修措施,从而合理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我国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短命建筑,许多建筑在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后仍可正常使用,有些稍加修缮即可继续使用。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人为规定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做法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采用RFID可以使建筑寿命合理化,实现建筑物经济效益最大化。

4结语

物联网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将物联网应用于建设工程管理很可能是改变建设工程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本文初步设计了建筑材料全流程监控管理和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检测两种模式,希望能为物联网在建设工程管理智能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车联网研究论文

有的,给你参考下!

可以写信息系统实现或者管理方面的,我写的《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中的多级安全技术研究》,还是寝室同学给的文方网,给了很大帮助电力信息系统实时数据的通信安全面向智能电网的公共信息模型及其若干关键应用研究空间信息网抗毁路由及网络防攻击技术研究GIS动态集成框架及其UIB核心相关问题研究农村名址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现代交通信息系统技术选择研究数字化背景下的消费者信息获取:对社会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反思基于IEC 61850标准的变电站故障信息子站建模与实现面向通信运营商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支持车联网的车载信息系统通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高速公路智能管理系统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基于RFID的某军事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Web服务的服装供应链快速响应系统研究IEC 61850标准研究及其应用某大型工矿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测评与漏洞分析及其改进TRIZ集成创新方法的系统结构及设计应用研究华信通信公司客服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复杂信息系统模型的形式化验证方法研究基于NGN的电信级通信信息助理系统平台设计与建设

线性调频扩频技术在车辆远程控制上的应用分析论文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消费者对舒适性的追求,对远距离寻车、车辆信息(包括油量、车辆状况等)及时获取等车辆远距离控制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逐渐得到了各大车厂的关注。目前工作于315/433 MHz频段的遥控系统,因工作距离短、通信速率低、单向通信等特点,不能满足用户这方而的需求。基于C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3G通信的Telematics车联网系统,在室内停车场、3G无覆盖的区域也无能为力。

线性调频扩频技术,国内外的研究一直局限在雷达领域,随着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制定了民用公共安全、工业、科学与医疗和业余无线电采用扩频通信的标准和规范,目前广泛用于物流管控,工业监测和控制,医疗,安全网络,人员和设备定位,以及汽车自主驾驶的局部定位等领域。

木文提出的车辆远程控制方案,工作于全球适用的 GHz ISM频段(工业、科学和医用频段),通过线性调频扩频技术,有效控制距离超过300 m ,能实现远程遥控、信息交互,结合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实现包括车辆定位等多种车辆控制功能。

1 CSS线性调频扩频测距技术

采用电磁波测距受环境影响小,能全天候工作,而且电磁波还具有通信功能,使系统设计更简洁。基于CSS技术的测距方法,具有测距精度高、不受多径效应的影响、通信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线性调频信号

Chirp信号是一种扩频信号,在一个信号周期内表现出线性调频的特性,具有很强的自相关性,在求自相关提取信号时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消除了多径效应的影响。线性调频信号时域图。图1中,横轴是时间,纵轴是频率。接收数据时,利用了脉冲压缩理论,匹配滤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很大的能量,接收机通过对能量的捕获能够把数据符号提取出来。线性调频信号经过脉冲压缩之后的窄脉冲信号。

2次测距法(TWR, Two Way Ranging)

当2个节点的时钟不同步时,运用2次测距法(TWR)能精确地测出两者之间的距离。

2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远程控制系统由两部分组成:手持的遥控器和安装在车上的控制器。图4、图5分别是遥控器的系统框图、示意图。遥控器由电源模块、通信模块、显示模块、单片机、按键、加速度计、振动电动机等组成。控制器的系统框图,由电源模块、单片机、通信模块、IO输入输出模块等组成。

采用Nanotron公司的NASTRI作为通信收发芯片[}z,al,工作于 GHz ISM频段,采用CSS扩频技术,具有测距功能,硬件支持频分多址FDMA,带有3个非叠加频率通道和7个叠加通道,支持125 k2M饰S的可配通信速率。

3车辆定位

只要能确定d1,d2,d3,就能根据余弦定理计算出相对角度,从而知道控制器所在车辆相对于遥控器的角度和距离。在B点,遥控器通过测距功能确定车辆的相对距离,但还不能确定车辆的相对方位,因为存在左右对称的2个位置。此时偏离前进方向走动,到C点时,遥控器就能确定车辆方位了。

4车辆远程遥控

本系统支持双向通信,通信速率在125 k2 Mbps可配置,通信距离大于300 m,能实现RISE功能和车辆与遥控器间信息交互功能。在有效通信范围内,系统都能遥控解锁上锁,并能通过设置RISE的有效工作范围,解决因误按动作带来的安全问题。

以遥控解锁为例说明,具体步骤如下。

1)按下遥控器中的Unlock键。

2)遥控器向控制器发出测距请求。

3)控制器收到信息之后,发送测距响应。

4)遥控器将测量得的距离与设定门限(假设:50 m)比较,如果大于50 m,在显示屏上提示遥控超出距离。如果小于等于50 m,遥控器发送解锁命令给控制器。

5)控制器收到解锁信息,验证遥控器的有效性。

6)确认遥控器有效之后,发出解锁命令,并发送解锁结果给遥控器。

7)遥控器收到控制器发送的信息,并在显示屏上提示车辆已解锁。5车辆信息远程交互

本系统的通信距离大于300 m,在有效通信范围内,实现基于无线双向通信的信息交互。如:可以在进入车辆前控制空调,调节车内温度;调节座椅、转向盘等个性化设置;能获得一些车辆的信息,如电池电压、车内外温度等;在车辆有突发情况时,发送信息给遥控器,遥控器通过振动电动机警示。

以获得车辆电池电压信息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在遥控器中选中车辆信息中的电池电压选项,遥控器向控制器发送获取电池电压请求。 2)控制器收到请求后,验证遥控器的有效性。

3)确认遥控器有效性之后,控制器计算电池的电压,并把结果发送给遥控器。

4)遥控器收到电池电压值后,显示在显示屏上。6车辆远程控制试验文中的系统在试验车上.选择马路边进行了试验验证。选取的测量距离分别是50m, 70m, 100m,150m, 200m, 250m, 300m,在每个点测量20次。

从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距离越远,距离测量精度越低,通信的丢帧率越高。在300 m距离时,测距精度不超过2m;在50 m距离时,不超过1m。能够满足目前功能的需要,通过软件处理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

5结论

本文提出的基于线性调频信号扩频技术的车辆远程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定位车辆,还延长了传统RISE的遥控距离,并可远程获得车辆的实时信息。大大提高了操控的舒适性,是目前Telematics系统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车辆安全控制具有长远的意义。

中国的车联网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车联网发展究竟如何,产业链上的企业是踌躇满志,还是彷徨在路上,甚至是匍匐在现实与理想的边缘?本文从不同角度对车联网的现状做相关的解析,以期能逐一破解车联网发展的怪局,帮助企业理性地进入车联网产业。严格意义上讲,车联网是指是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及控制等技术,对道路和交通进行全面感知,实现多个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对每一辆汽车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对每一条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以提供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为主的网络与应用。车联网有三层,第一是感知层,就是RFID等感知系统,这是很多企业正在做的,也是最简单的层面;第二层是互联互通,即车与车、车与路互联互通(注:对于车路互联互通,涉及到智能交通的整个大范畴,本文没有展开来详细分析);第三层是通过云计算等智能计算,调度、管理车辆。中国车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整车厂的积极参与及推动,尤其是合资品牌,如Ontar和G-book在国内的大力宣传,培育了国内的用户市场,让消费者知道了什么是Telematics,什么是车联网。国产品牌方面,上汽从最初的积极跟进,之后推出了Inkanet,到后来居上,推出iVoKa。iVoKa也是率先将声控技术引入到车联网的国产服务品牌。整车厂的积极参与,将车联网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个普通消费者。车联网的发展,有两个主要市场,一个是商用车市场,另一个是乘用车市场。商用车市场受政策的影响相对比较大,2010年交通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自这份通知出台之后,按政策要求,两客一危车辆必须安装相关的车载终端设备,且必须接入到交通部监控平台。部分省市对货运车辆也做了相关的规定,要求8吨以上的货运车辆必须安装车载终端。因此,商用车市场,政策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产品和服务平台都有一定的标准(JT/T794-2011),企业的产品都是根据部标来实现的,最终用户的可选择性不多。商用车市场,基本上以B2B的模式为主,且以自上而下的项目形式进行市场推广,无论是在收费方面还是在项目推进方面,要容易很多。而乘用车市场则不然,乘用车市场受政策的影响相对小很多,但最终用户的可选择性就非常多。乘用车市场以B2C为主,对企业的渠道运作能力、市场推广能力、产品研发实力及商业模式等方面要求非常高,乘用车市场发展这几年没有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就有这个原因的存在。由于商用车市场地域性很强,所以主要市场以后装为主。虽然车厂也推出了相应的品牌,如宇通的安节通,三龙的G-BOS,陕汽重卡的天行健,北汽福田的欧辉,但车厂很难做到这些车联网服务的真正落地。一方面,这些商用车的运营牌照是当地交通部门颁发的,因此,必须接受当地交通部门或安全部门的监管。另一方面,地方交通部门的监管平台必须接入到交通部平台统一监管。因此,无论车上安装了那个品牌的设备,只要不满足交通部或当地交通部门的要求,车辆就无法接入。除了欧辉还未正式上线之外,其他三个品牌的车联网目前都面临着服务的落地问题,甚至可以说,整车投入使用很长时间,但这些随整车配套的车载终端尚未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和传统GPS运营商的合作是整车厂的头等大事。从目前看,商用车车联网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应付交通主管部门的检查,另一方面,用于车辆的安全监控。只是实现车连网,与车联网相差还很远。尤其是对于物流行业而言,只是解决了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并没有为物流公司或车主带来增值服务。乘用车市场也分为两大阵营,其一就是以车厂为主导的前装车联网,另外就是以车载终端为主导的后装市场。在后装市场,又延伸出了一个保险车联网市场。在前装市场,比较有代表性的合资品牌有安吉星、G-book、Carwings及纳智捷。据安吉星官方消息,截至2012年10月,上海安吉星在国内的用户人数已突破50万大关,安吉星已累计为中国车主提供了超过2200万次的导航服务。2200万次,虽然看上去这个数字很多,但仔细计算一下,就发现这个数字并不多,毕竟安吉星进入中国已经3年多了。自主品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荣威的iVoka,长安的incall,吉利的G-NetLink,一汽的D-Partner。自主品牌车厂基于车联网的平台虽多,但投入商用的车联网系统除了iVoka之外,很多的企业为了宣传需要,只是委托车机厂商搭建了一个DEMO并未真正投入商用。并且基于车联网的车型销售不佳。国内整车厂还属于试水阶段,平台规划尚未确定。整车厂虽然采取标配捆绑销售的方式迅速积累了一些用户,但由于目前的服务内容及商业模式问题,用户的粘性不高,且续费率非常低,至少目前还看不到明朗的前景,和后装市场类似,车联网无非是给整车的销售增加一个卖点而已。另外,对于合资品牌而言,普遍照搬国外成熟的平台与模式,或留下水土不服的后遗症,毕竟做服务就是做文化,要把服务做好,就得熟悉东方文化。后装市场经历了2011年的喧嚣之后,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整体归于平静,这也与车机厂商的结构特点有关。车机行业属于高科技制造业,其管理模式及思维方式离不开制造业思维。车联网属于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产业的一个分支,要求企业必须对新技术,新媒体及通信行业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企业至少需要有互联网基因。而车机厂商目前把制造业的一些成功经验向车联网行业复制,正如有人所说,用富士康的管理经验管理谷歌这样的公司,难免出现一些不适,企业也必须经历这个阵痛期。而现实情况是,车机厂商一旦发现在车联网领域内短期没有效益,必然会考量投资的可行性,不会考虑长线的投资,因此,经历了车联网发展的这四年时间,车机厂商在车联网行业的积极性下降,就有这些原因。后装市场以往热炒的一键通及实时路况,已经不再是产品的亮点。出现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键通导航的服务粘性不高,而紧急救援业务需要支付给第三方一定的费用,商旅方面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整合内容,再加上用户规模有限,也吸引不了携程这样一些传统做商旅企业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实时路况开通的城市有限,无法大规模商用。进入2012年,保养提醒,远程诊断等与安全车生活有关的内容成为新的选择,值得进步的是车机厂商开始关注产业链,尤其是重视4S店,并开始探讨如何打造车联网的生态系统。和前装市场相比,后装市场的产品形态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后装市场的产品有车机自带通讯功能的产品;有以蓝牙为传输介质的产品;有以MirrorLink为技术流的产品;有传统的如GPS车载终端这种黑盒子类型的产品;甚至还有以OBD加手机APP的产品形式。后装市场,美赛达科技和欧华的车机均自带通讯功能,翼卡车联网的产品传输介质以蓝牙为主,通过蓝牙实现一键通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MirrorLink不断地被车机厂商所接受。目前路畅科技、德赛西威以及科维的烽云令等就是采用MirrorLink技术,可以说MirrorLink是2012年车联网行业的热门关键词之一。纵观现在的车联网,第一年都是免费,服务内容的单一导致客户对车联网的认可程度不高,因此第二年续费的时候车主根本不买账。由于现阶段车联网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杀手级的应用,用户对车联网的接受程度较低,服务粘性不高,续费率很低。而车机增加了通讯模块势必增加硬件成本及通讯成本。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过度依赖于车机而为车主提供增值服务,车机只是为车主服务的一个载体。理想的方式是,当车主在车上时可以用手机实现联网,既可以降低车机本身的成本和服务成本,又可以实现车联网的一些功能,并能将车主不在线的时间吸引到互联网上来,通过互联网开发出不同的增值服务,将车主吸引过来,在这种情况下MirrorLink就是很好的选择,这种产品也是可以被用户所接受的。因此,MirrorLink技术在车机行业应运而生了。车联网的核心在于“联”,短期内实现车连网容易,但实现车联网就比较难。由于汽车行业的特殊性,即便通过短距离通信实现车车通信,车路协同,但受政策、标准、产业链利益及车厂的差异化战略等因素,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即便整车厂标配车联网设备、车机厂全部生产车联网设备,每年最多也就是百万级的市场规模,况且车主每天用车的平均时间不超过3个小时,车主也不可能每天都在车上。而手机则不同,手机随身带,一款社交应用,动辄就有上千万的用户规模。MirrorLink的出现,打通了手机和车机的连接通道,可以实现车主与车主之间,车主与非车主之间的相连,有利于形成熟人社会的车联网。远程诊断成为2012年车联网行业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关键词,OBD加手机APP的产品形态成为2012年流行的产品形态。苹果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整个TMT产业,一些从事移动互联网的企业和手机企业也通过手机APP的方式向车联网行业渗透,而OBD是实现这种渗透的最好载体。2011年6月,元征和中兴联合发布了汽车智能诊断软件和终端,之后,OBD产品在车联网领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一方面,对于车主而言,车辆的故障诊断、油耗分析、行程分析等功能相对比较实用,也是车联网的主要服务内容。另一方面,随着手机应用的不断发展,基于手机的导航应用已经被大多数年轻用户所接受,手机上有导航,再增加一些与车有关的服务,可以分走一部分传统DVD导航产品的市场。另外,和传统的DVD导航车机相比,此类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价格便宜、免安装,可以迅速行成用户规模。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手机APP诸如多乐车助手、车况检测大师以及车行者。目前OBD类产品有两大阵营,一大阵营是基于ELM327的蓝牙OBD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成本低,但做二次开发如里程统计、油耗分析等功能比较麻烦。蓝牙OBD加APP的产品形态更适合于发烧友使用,没有建立相应的生态链,纯属于移动互联网向车联网渗透的另类产品。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基于ELM327的OBD功耗太大,容易造成馈电。另一大阵营是基于自主方案的OBD产品,这类产品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可以做一些增值的服务,可扩展性比较强。后装市场,三大运营商和图商也在积极地布局车联网,如中国移动的位置基地,联通推出的CUTP(ChinaUnicomTelematicsPattern)以及电信的一些车联网项目(如易打车等),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电信运营商的车联网之路还不明朗。图商主要以高德、四维为代表,高德通过布局移动互联网,从而逐步向车联网行业渗透。四维图新则以TSP为目标,推出了趣驾服务品牌。据了解,高德免费导航地图用户数已突破一亿大关,这对于高德向车联网领域的渗透提供了足够的用户基础。另外,由于阿里的入驻,接下来高德势必会将地图变成解决吃住行问题的入口,从手机侧向车联网渗透。除了以上的一些热门关键词之外,2012年又有一个新现象,就是保险车联网,或者叫保T。近年来,保险行业出现了一个新名词——PAYD,PAYD(Pay-As-You-Drive)是按被保险车辆的行驶里程数进行定价,行驶里程越短车主缴纳保费也越少。作为一种成本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汽车保险创新产品,PAYD在欧美国家日趋流行,不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还引起环保组织、政府部门的日益关注。一方面,车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车险费率下行压力加大,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许多保险公司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努力寻求降低风险成本和提高客户忠诚度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一些保险公司特别是大型国际保险集团开始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包括通过提供激励引导客户参与“节能减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PAYD产品应运而生。当然无需车联网也可以获取车辆的行驶里程,也可以实现PAYD,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没有车联网这种方式来得直接,通过车联网产品,可以获取车主的驾驶行为,有利于精准的保险定价,同时保险公司也可通过位置服务加快勘察理赔的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车联网也可以给用户带来一定的价值体验,否则用户不配合。2011年8月, 北美最大的汽车保险公司StateFarm与车联网服务提供商Hughes结为连理,由此第一个由保险公司主导的车联网商业模式走上了世界舞台。而在中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进军保险车联网市场,虽然保监会目前还没批准这类保险产品,但保险车联网大势所趋,相信未来保险车联网将活跃于车联网行业。因此,保险车联网这也算是2012年的一个新亮点。2012年,车联网市场的总体增速比较明显,由于政策的驱动,商用车领域以视频监控,车辆定位为主的车联网产品销量迅速增加。乘用车领域,车厂捆绑式的销售迅速地扩大了用户规模。另一方面作为车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广东好帮手的部分品牌标配蓝牙一键通,迅速地扩大了用户量。美赛达科技通过几年的发展,产品逐步被4S店所接受,通过和广汇集团的合作,在广汇旗下的4S店全面推广,急剧地增加了用户规模。如果把乘用车车联网的服务内容做一个归纳,那大致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安全、便捷及舒适。显然,安全是乘用车车联网最主要的服务内容。对于商用车车联网的服务内容做一个归纳就是解决开源节流及安全问题。从目前服务商提供的内容看,离这个目标还差很远。以安全为例,汽车的安全措施可以大略地分为主动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和被动安全措施(减小事故后果)。无论是主动安全还是被动安全,对于车主而言都非常重要,但国内的车主对被动安全的需求(如软防护的碰撞测试、硬防护的车身结构)要远高于主动安全的需求,并且表现地淋漓尽致。据了解,车主买车时“价格”以16%的比例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安全和质量。主要还是考虑车辆的抗冲击能力,也就是被动安全方面的需求相对要强烈很多,因为这个最能直观体现。从目前车联网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安全方面的内容看,主要还是主动安全措施,也就是防止事故发生。和被动安全有所不同的是,主动安全措施最大的特点就是很难量化。目前车联网所提供的主动安全方面的措施大致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有胎压监测、故障预警、碰撞报警、安全气囊弹出报警、紧急救援等,间接的有一键通、声控等措施,当然一键通和声控可以划分到便捷措施更合适。以上这些安全措施,由于很难量化,因此,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很难让车主对这些项目去买单,这也是客户续费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涉及到车辆安全,还需要在动力控制、底盘控制及车身等方面做研究,受国内汽车工业水平的影响,后装市场显然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因此,车联网的安全服务内容由整车厂主导比较靠谱。后装市场应尽可能地提供便捷及舒适方面的应用,这也是沿袭了汽车后市场的特点。汽车后市场本身是汽车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汽车销售领域的金融服务、汽车租赁、保险、广告、装潢、维护、维修与保养以及驾校、停车场、车友俱乐部、救援系统、交通信息服务及二手车等。从后装市场所涉及的领域看,后装市场更应打造熟人社会的车联网,但后装市场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反应普遍比较滞后,没有对SNS、社会网络化及熟人社会进行深入地研究,这也是目前行业的主要现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虽然车联网的用户规模增速明显,但由于商业模式、本地化服务及支付模式等瓶颈的存在,国内车联网目前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乘用车市场,甚至还在连与联之间徘徊,企业对车联网的认识,处于两个极端,要么过于保守,要么过于激进。对于保守派而言,观望的多,说的多,实际做的少。对于激进派而言,没有深刻理解车联网行业,一旦进入这个行业,总是复制以往的成功经验,一有新的创意,不做调研,大干快上,产品在推广过程一遇到瓶颈,马上开辟新的产品线,因此,出现了太多的产品形态。关于车联网的商业模式,从概念的诞生到现在一直被行业所关注,但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商业模式,或者很难参考。商业模式需要用户规模,要有用户规模必须要有商业模式,这些问题很纠结。但无论如何,投资车联网不要过于注重短期收益,否则将一无所是。做车联网既拼企业的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也在拼企业的耐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