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推拿治疗痛经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10:47:03

推拿治疗痛经的研究论文

落花来迟飞满天,推拿论剑不见性,雨夹着雪成了空,雪夹着雨结成冰,王春亮按摩学堂,中医求真之门

王春亮推拿按摩疗法最新研究进展王春亮年轻的八零后,山东临朐人,中华推拿特技调理师,著名心理咨询师,王春亮推拿按摩绝技商标持有者,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把民间推拿绝技发扬光大,他十八岁草鞋学艺,十年寒窗,东奔西走,不畏艰险与困苦,把民间按摩绝学整合吸收于一身,用心钻研并成功推出了----王春亮推拿按摩疗法,挽救了即将失传的民间推拿按摩,让民间推拿按摩绝技又重见了天日,因此王春亮成为了真正的民间推拿按摩传人。 在以上基础之上王春亮先生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又不断研究,反复实践,积累大量临床医案,运用心理学、催眠学、洗髓术、经络点穴等,结合脏腑推拿、全息按摩、开筋推骨、整体疗法等,形成了更完美的----王春亮综合调理技术,效果更好,用途更广,同时也吸引了很多临床医师来学习深造,他们通过学习研修,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患者更高的认可度,同时也增加了收入,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王春亮综合调理技术在保健养生方面的应用:通过我们特技调理师的专业手法调节,舒筋活血、排出淤寒、软坚散结、提高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情志,让身体处于正常的生物状态,可以达到健康长寿,预防疾病的目的。未病先知,未病先治,强壮身体,治未病,适合各种亚健康问题,预防重大隐患,把疾病挡在路上,让身体始终保持旺盛的健康状态,显著提高各方面的动能,还自己一个健康的体魄。王春亮综合调理技术在康复治疗方面的应用:王春亮综合调理适合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大家可以有选择性的灵活应用,列举如下:肩周炎、颈椎病、网球肘、鼠标手、半月板损伤、骨质增生、关节炎、后背痛、蹲不下、根骨刺、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侧弯变形、不宁退、坐骨神经痛、捏下关节紊乱综合征、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颈肩疲劳综合征等筋骨疾病;抑郁症、强迫症、更年期综合征、焦虑症、癔症、老年痴呆、神经衰弱、厌食症、自闭症、烦躁易怒、怀旧失恋等心理疾病;便秘腹泻、胃肠炎、肛裂、胃下垂、消化不良、菌群失调等胃肠类疾病;小二感冒发烧拉肚子、夜啼、多动症、尿床、不长个、免疫力低下、不吃饭、肥胖消瘦、小儿疳积、受惊等小儿常见疾病症;妇科、男科各种功能障碍和慢性炎症等男女科类的疾病;其他还有很多疑难杂症都适合他运用王春亮综合调理技术来治疗,轻者一个疗程康复,重者三个疗程痊愈,再严重者也能减轻控制和缓解,为老百姓省钱,学生们反馈效果很好,要大力推广和应用。王春亮综合调理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会王春亮特技调理可以免费把家人和自己的病治好;业余兼职或出诊到家推拿每年多收入五万元;开店创业年里30多万,出色的有的赚到一百多万;让老百姓花少的钱解决大问题,省下大量的医疗开支,为国家减轻医疗负担;出国打工很吃香,每年30多万;手艺熟练开门收徒,把民间推拿绝技发扬出去,名利双收,为民间特技调理增砖添瓦,贡献力量。不舒服,找春亮,王春亮特技调理师即使再忙,也要坚持坐诊和出诊服务,他一视同仁,手艺精湛,对待每一位顾客都那么用心,大家有什么不舒服的,或者有什么疑难问题都可以找他,不过要提前预约,安排时间,避免空降耽误时间而排不上号,学习的朋友也要预约,可以网上搜索了解一下,有很多视频文字和图片,有无基础都可以学习,他常年教学,只要你喜欢,人品善良都可以去学艺,王春亮先生精益求精,匠心精神,用二十年的时间研究一样东西,这就是中医推拿人的执着,民间按摩先知的诺言。

不错,继续努力

1.气滞血瘀: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运受阻,冲任失调,血瘀气滞而痛。

2.寒湿凝滞:经期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或坐卧湿地,寒邪内侵,湿凝于中,寒湿阻滞,血脉不通而致经行腹痛。

3.气血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气血亏损,元气未复,气虚血少,无以运行,经脉空虚,胞脉失养,而致经行疼痛。

痛经推拿治疗以通调气血为主,因气滞血瘀者,以行气活血为主;因寒湿凝滞而痛者,以温经化瘀为主;因气血不足而致痛经者,以温补为主。

痛经推拿取穴和部位

气海,关元,肾俞,肝俞,脾俞,膈俞,八髎,血海,三阴交等穴。

推拿方法:患者仰卧,推拿者坐于右侧,先揉摩膻中至中极,继而摩少腹部(顺摩约5分钟或更长时间),再用一指禅推拿法施于气海,关元,中极,往返推2-3遍;按揉气海,关元,拿揉血海,三阴交,然后患者换俯卧位,推拿者利于一侧,按揉肝俞,脾俞,膈俞,肾俞与八髎主穴(亦可用㨰法),擦八髎及腰骶部。

抹任脉以通经气;摩少腹则温经散寒,消瘀止痛;抹法与摩法在此同用,还能调任脉,和气血,用以治疗痛经;推并按揉关元,气海可补虚扶正;膈俞为血会,乃治血病之要穴,与血海同用,更可活血养血;按揉八髎有调胞脉气血之功,擦之则温通之效更著;三阴交乃治妇科病之主穴,拿揉则能行气活血。

气滞血瘀者,去气海,加拿揉章门,期门,掐太冲;寒湿凝滞者,加按大椎,拿风池,按揉曲池,丰隆;气血不足者,加按揉肝俞,胃俞,足三里,推并按揉中脘,振关元。

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的论文研究

痛经中医辨证论治及方药治法?

在日常生活中痛经是很常见的,虽然引起痛经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治疗痛经的方法也是非常多的,中医与西医对于痛经的治疗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不过中医与西医对于痛经讲究了不同的治疗原则,那么痛经的中医治疗的原则是什么呢?

中医对于痛经的治疗原则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对于不同类型的痛经会用到不同的药物,做到了真正的针对性治疗,如肝郁气滞型的痛经患者,会有经血色暗淡有血块、乳房闷胀、经期或者是经前有小腹部胀痛、月经量或多或少等症状,这类的患者可以得生丹或者是加味逍遥丸又或者是七制香附丸等,主要是起到了疏肝理气的作用。

如果是寒湿瘀滞型的痛经患者,在月经期间或者是经前的时候有小腹部冷痛、绞痛,同时伴随着有形寒肢冷、恶心呕吐的症状,严重的话还会有四肢冰冷、面色苍白以及月经量少质稠、舌质暗以及苔白腻等症状,这类的患者可以服用女金丹以及艾附暖宫丸等,起到了温经散寒的作用。

除此之外对于气血亏虚型的痛经患者,在月经期间的时候会有小腹部隐痛、坠痛,同时伴随着有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月经色暗淡质稀并且月经量少,还有舌质淡苔白等症状,这类的痛经患者可以服用八珍益母丸或者是乌鸡白凤丸,主要是起到了补气养血的作用。

痛经的中医治疗原则是辩证施治,也就是对于不同类型的痛经患者,要使用不同的中药来治疗,这样才能使痛经得到彻底性的治愈,不过在服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听从医生的叮嘱,千万不可擅自盲目的服用。

继发性痛经会痛几天?

痛经的种类也是有很多的,有的人就属于继发性痛经,那么一般情况下,继发性痛经会痛几天呢?

一般情况下,痛经通常发生在月经的前两天,大部分发生在月经前12小时内,而在月经的第一天,疼痛更加剧烈,接下来的2~3天后,疼痛会发生慢慢减少。然而,也有一些女性的痛经将持续到月经期为止。

痛经的程度有一些差异。在一些女性中,在月经的第2天至第3天,疼痛可以缓解,痛经的程度相对温和。很多朋友都觉得痛经已经持续了3天左右。但是,如果痛经的程度很严重,即使在月经的第4天,你仍会感到疼痛,有的会持续到月经干净,疼痛会消退。这种类型的痛经持续时间更长。

从月经来看,有些女性在月经第三天就会清洁。有些女性在5天后会保持清洁。有些女性需要等待7天才能保持清洁。痛经的持续时间有时会消失,直到月经结束。因此,痛经一般会疼痛几天,由于个体差异,不可能一概而论。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以月经初潮1~2年开始发病的青年妇女为多见。

【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常伴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立法:理气化瘀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加减: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暗,质稠粘,为肝郁化热象,当佐以清泄肝热,上方加栀子、夏枯草、益母草等;若肝郁伐牌,证见胸闷,食少者,加炒白术、陈皮、茯苓;若痛甚而见恶心呕吐者,为肝气挟冲气犯胃,上方加吴萸、黄连、生姜,以和胃降逆:若兼前后二阴坠胀者,加川样子、柴胡。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瘦软+小便清长:舌苦白润,脉沉。

立法:温经暖宫止痛。

主方: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加减:若手足不温,面色青白,舌质淡嫩,宜去麦冬、阿胶,以其阴柔碍阳滞血。

(2)寒湿凝滞

临床表现: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畏寒身疼,菩白腻,脉沉紧,立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苍术、茯苓。

加减:痛甚而厥,证见手足不温或冷汗淋漓,为寒邪凝闭阳气之象.宜于方中加附子、细辛,温壮阳气而运血行。

3.湿热下注

临床表现: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低胀痛,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糯数。

立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瘤。

主方: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苡仁,加减:若兼有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者,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4.气血虚弱

临床表现: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立法:益气补血止痛,

主方:圣愈汤(《兰室秘藏)),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加减:血虚肝郁,证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台乌药;血虚甚,证见头晕,心悸,眠差者,加鸡血藤、大枣、酸枣仁;兼肾虚,腰腿疫软者,加丝子、续断、桑寄生.

5.肝肾虚损

临床表现:经居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瘦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潮热,耳鸣,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立法:益肾养肝止痛。

主方:调肝汤(K傅青主女科》).

加威:痛及腰骶,加续断、杜仲;尿频清长,加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乃挟肝郁所致,宜佐以调气,上方加川楝子、延胡索,或加小茴香,橘核、郁金等。

【其它疗法】

1.体针

取穴关元、中极,次髎,地机、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实证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

2.耳针

取子宫、内分泌、交感、肾穴,每次选2~4穴,用中、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或用耳穴埋针。

3.穴位敷贴痛经药

痛经膏主药为丁香,白芷、生草乌、生川乌、川椒、川芎、麝香等加入皮肤渗透剂。有活血止痛,温经散寒,祛瘀开窍等作用。于月经来潮时或经前腹痛时+进行穴位(气海、子宫、三阴交)敷贴。

4.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每次2丸,每日4次。

(2)伤科七厘散,每次1支,每日2~3次,于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

(3)田三七末2~3克·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每日1~2次。

炒艾叶9克,加红糖,用开水煎煮数沸后温服。功效:温经散寒。治疗小腹冷痛的痛经。

少腹逐瘀汤一方由清代名医王清任首创,见载于《医林改错》。全方由当归、没药、赤芍、川芎、元胡、五灵脂、蒲黄、小茴香、炮姜、官桂组成。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血瘀有寒(宫寒血瘀)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 少腹逐瘀颗粒 慢性盆腔炎 少腹逐瘀汤一方由清代名医王清任首创,见载于《医林改错》。全方由当归、没药、赤芍、川芎、元胡、五灵脂、蒲黄、小茴香、炮姜、官桂组成。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血瘀有寒(宫寒血瘀)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该方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肯定。经过近200年的临床应用,发现该方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只要是因“寒”和“瘀”引起的各种病症如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肌瘤、习惯性流产、不孕症等,用之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该方长期以来一直以汤剂的方式被使用虽然后来出现了丸剂,但仍然存在有效成分不能充分保留和应用不便的弊端。鉴此,北京北卫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紫辰宣医药经营有限公司自1992年起委托数家全国权威医疗、科研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药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成功开发出了应用性强的颗粒剂剂型供临床使用。现将研究结果摘要综合报道如下: 1、痛经 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病症,据统计约有30%~70%的妇女患过不同程度的痛经。中医认为该病主因风冷寒邪客于胞宫,使冲任气血失调,瘀阻胞宫,导致行经疼痛者居多。故表现为经前或行经时少腹剧烈疼痛。其寒凝血瘀的病理机制与现代医学相吻合。据中医诊断标准,少腹寒凝血瘀证其主症:主要见于经期、或经前、经后(一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此症可见:①红色、黯红、有块;②形寒肢冷;③面色苍白。由辽宁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凤荣教授用少腹逐瘀丸和少腹逐瘀颗粒剂分别治疗少腹寒凝血瘀症,痛经各30例,效果良好,少腹逐瘀颗粒剂与丸剂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其总有效率,分别为 和,颗粒组明显高于丸剂组,Ridi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疗效相近。在上述临床验证过程中,同时为患者做了经血肿PGF2含量有明显降低,结果显示颗粒组与丸剂组治疗前后的变化显著,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说明治疗前后PGF2含量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素云主任用少腹逐瘀颗粒治疗痛经30例,痊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100%。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竹兰等用少腹逐瘀颗粒剂和胶囊剂共治疗痛经100例,两组均有明显疗效,颗粒组痊显,胶囊剂组痊显率55%,颗粒组与胶囊剂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颗粒剂组优于胶囊剂组。 2、月经不调 月经过少 辽宁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凤荣教授用少腹逐瘀颗粒治疗月经过少30例,痊愈2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有效率为,取得良好效果。另有济南市中医医院用少腹逐瘀颗粒和少腹逐瘀胶囊治疗月经量少60例,结果的对比观察,颗粒组30例,总有效率,胶囊组60例,总有效率,二组卡方检验,P﹥,表明少腹逐瘀颗粒组和少腹逐瘀胶囊组均有明显疗效,颗粒组优于胶囊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月经后期 济南市中心医院用少腹逐瘀颗粒和少腹逐瘀胶囊治疗月经后期合计90例,颗粒组30例,总有效率为,胶囊组60例,总有效率为, 均有较好疗效,颗粒组疗效优于胶囊组。 3 、慢性盆腔炎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急性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尚好,但慢性盆腔炎应用抗生素疗效不满意。慢性病变者主要表现出寒湿凝滞或虚寒征象。症见少腹隐痛,腰骶部酸痛,小腹冷痛。劳累或经前,或经期加重,遇冷亦加重。盆腔检查发现子宫活动度有轻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可触及增厚或条索状物,轻压则痛。脉象沉涩或细弦。实验室检查宫寒血淤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之均较正常人增大,说明这类病人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程度,红细胞内粘度与刚性异常。服用本方后,能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说明本方可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症症状的消退及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黄承才用本方治疗宫寒血淤型慢性盆腔炎118例,总有效率为。同时于治疗前后做了50例和30例正常人血液流变学的检查比较。结果表明,本方可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循环,其治疗前后对比,与正常组对比,均有较显著差异。 4、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指子宫内膜生长于宫腔以外的位置,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祖国医学中属于“痛经”,“症瘕”,“不孕”范畴。瘀血是内膜异位症的病理性质,而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本病如发生于卵巢,则可形成临床所见的巧克力囊肿,临床表现只要是腰骶部疼痛不适,又进行性加重之痛经,且多为继发性痛经,严重者亦可伴有月经先后无定期,妇科检查子宫呈后倾位,可稍增大、活动差,盆腔可及触痛性结节,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可触及囊性包快,活动度差。结合B超多能作出诊断,陈氏以本方为主治疗巧克力囊肿47例,总有效率达;黄氏以此方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 。 5、卵巢囊肿 卵巢肿物多无明显症状,如囊肿大者可有腹部增大及腹胀等表现,如卵巢囊肿直径小于5cm者,多位B超下发现,本病在祖国医学中系“症瘕”范畴。以气滞血淤为主要病机,或兼湿热,或兼寒凝,故临床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消症除症瘕为主。孟氏以此方为主治疗卵巢囊肿121例,总有效率为。李氏易本方为主治疗50例,治愈率为92%。 6、子宫肌瘤 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祖国医学中子宫肌瘤属症瘕范畴,主要成因乃胞宫受寒邪所侵,气血瘀结,脉络不畅所致,治则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及温经散寒。何氏以此方为主治疗子宫肌瘤32例,总有效率为。付氏以此方为主治疗49例,治愈12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 。周氏以此方为主治疗14例,治愈8例,显效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 7、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是由于神经内分泌机能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长短不一,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不规律阴道出血。中医认为此病系崩漏,是由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而致,治当化瘀行血,以求止血。沙氏以此方为主治愈崩漏1例,高氏以此方为主治愈崩漏2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田氏以此方为主治愈崩漏32例,取得良好效果。井氏以此方为主治疗无排卵型宫血60例,治愈45例,显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 8、习惯性流产 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每次流产多发生于同一妊娠月份,其临床经过与一般流产相同。祖国医学称此为滑胎,多为瘀阻胞宫,新血不生,胎失所养,故屡孕屡滑。赵氏用此方治疗习惯性流产200例,治疗后足月顺产178例,无效22例。 9、不孕症 症见平素少腹冷感,经期加重,喜暖怕冷,白带较多,舌质淡,或有瘀点,脉沉弱。此为寒凝血滞,闭阻胞宫之不孕症,祖国医学为之“宫寒不孕”。张氏以此方为主治疗此症70例,60例成功。沙氏以此方为主治疗1例获成功。 10、人流术 药流术后,中起因产后不规律阴道出血,人流术后所引起的不规律阴道出血,除外宫腔残留后,考虑为局部创面修复不良所致,可使用此方活血化瘀消结法促使子宫收缩达到止血目的。张氏以此方为主治疗109例人流术后出血不净,总有效率。药物流产后不规则阴道出血多由于蜕膜不能一次性剥脱所致,应用此方能达到活血化瘀,促进宫缩,可达到止血目的,王氏以此方为主治疗12例药流术后出血,均取得满意疗效。此方同样可应用于中期引产后阴道出血。 此药传统多用于痛经、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经过近代临床研究实践对妇女的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不孕症又肯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少腹逐瘀汤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应用频多,其确切疗效是肯定的,目前应用现代科学工艺研制出少腹逐瘀颗粒,其剂量小、便于携带、保存和服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黄承才,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宫寒血瘀型慢性盆腔炎118例。北京中医杂志,1989,(3):26 (2)陈芳,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47例。吉林中医药,1994,(2):28 (3)黄崇巧。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云南中医杂志,1994,15(6):7 (4)孟庆梅。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卵巢囊肿121例。山西中医,1996,12(5):18 (5)李一冰。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卵巢囊肿50例。新中医,1995,27(8):40 (6)何增富。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寒凝血瘀型32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8。19(2):27 (7)付萍。少腹逐瘀汤合鳖甲丸加减治疗子宫肌瘤。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4):42 (8)周容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14例。北京中医杂志,1987,(5):34 (9)沙铁英。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内蒙古中医药,1989,(2):33 (10)高金杰,少腹逐瘀汤对妇科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经验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8,15(1):41 (11)田建荣。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出血32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6):.380 (12)井国庆,少腹逐瘀汤治疗无排卵型功血60例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1994,13(4):13 (13)赵廷楼。逐瘀法治疗滑胎20例。辽宁中医杂志,1986,(9):26 (14)张衍德。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不孕症70例,广明中医,1998,(5):25 (15)张凤岭。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人工流术后出血不净109例。天津中医,1997。14(1):24 (16)王飞尔 ,少腹逐瘀汤治疗“药流”后出血,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4):31

针灸推拿治疗脑出血论文研究

有效的,不过要针灸(电针)和推拿理疗一起来,一个星期就开始见效(如果那个医生有材料的话)。最快我见过脑出血引起的单侧偏瘫一星期由轮椅到可以自己走。

你是说的现代呢还是古代?

中医治疗脑出血的方法:痰浊蒙窍者神志呆滞,失语,癫痫,呕不欲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拟化痰开窍,温化寒痰用二陈汤;清化热痰用贝母、竹茹、竹沥、白矾;重镇祛瘀用礞石、铁落、朱砂、磁石;化痰开窍用石菖蒲、远志、白矾;熄风化痰用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羚羊角等。针灸:穴取太阳、外关配风池、四渎,印堂、合谷配上星、列缺,哑门、后溪配昆仑、曲池,涌泉、哑门配足三里、合谷,呃逆不止,加中脘,失眠严重,加神门、三阴交。补泻兼施,每日1次。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还有靶*向*因*子*修*复*体*系,对患者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黄飞鸿不错的。证据,李连杰版本电影 黄飞鸿 。仅供参考。 !

神经性头痛药物治疗研究论文

一、什么是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 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年。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型头痛。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二、怎样治疗神经性头痛 1、药物治疗: 本专家门诊部神经内科医师长期从事头痛病的研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对各种慢性头痛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祖传秘方,结合20多年临床研究成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成功地运用几十味名贵药物研制出专治神经性头痛的系列方药—神经性头痛系列协定处方,利用该系列特效药成功的治愈了2000多例慢性神经性头痛病人。神经性头痛系列协定处方对各种头痛病(包括各种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偏头痛、肌肉紧张性头痛、月经性头痛、脑外伤性头痛、癫痫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均有特效,突出的特点是治愈后不复发。静痛灵系列协定处方具有健脑养神、定心安神、祛风止痛的功效,根据不同病因,类型,辩证用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本方剂调治的优点是: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巩固治疗后不易复发。 神经性头痛系列方药专门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包括慢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功能性头痛等)及其伴发的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头部压迫感、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本处方可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供氧、消除精神紧张、缓解头部肌肉痉挛,对各种类型神经性头痛、头晕、心慌、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有特效。 神经性头痛系列协定处方21天一个疗程,一般病例可以连续服用1—3个疗程。 系列特效药物头痛系列方剂简介: 神经性头痛系列方剂 主要成分: 功能与主治:镇静安神、健脑益智、健脾和胃,可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供氧、消除精 神紧张、缓解头部肌肉痉挛,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引起的头痛头晕、烦躁不安、 心慌、气急、失眠、多梦、颈项僵硬等症。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日一付,水煎服或开水泡服,分三次服用,饭后服。儿童患者酌情减量 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 服用说明:以上方剂为基本方之一,本方剂治疗各种类型头痛有显著疗效,忌饮酒,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一般服用一个疗程症状消失后可逐渐减量。服药的同时应去除不良心理因素,加强心理调整,抑制焦虑情绪,保持心身安静,做一些放松训练、晨练、气功、放松功等,或者头颈部按摩,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二、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血管性头痛,它的发生是由于神经功能紊乱造成颅内外血管舒缩障碍而引发的血管收缩性或扩张性头痛。治疗也是根据其发病机理:调节神经、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偏头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郭医师认为:偏头痛的病因不是单纯的,而是人体五脏功能发生紊乱,阴阳平衡失调而造成的,因此,在治疗上打破了只养血安神的老路子,根据病人症状、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药物的作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通过严格配伍,精选多种名贵药物配制而成治疗各种偏头痛的系列方剂—偏痛灵系列方剂,具有健脑养神、定心安神、祛风止痛的功效,根据不同病因,类型,辩证用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本方剂调治的优点是:疗效稳定,无毒副作用,巩固治疗后不易复发。 偏头痛系列方药专门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偏头痛及其伴发的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头部压迫感、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本处方可调整神经功能、改善脑部供血供氧、消除精神紧张、缓解头部肌肉痉挛,对各种类型偏头痛及头晕、心慌、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等症状有特效。 偏痛灵系列协定处方21天一个疗程,一般病例可以连续服用1—3个疗程。 系列特效药物偏痛灵方剂及偏头痛汤剂简介: 偏头痛汤一号方剂 主要成分: 功能与主治:镇静安神、祛风止痛,用于治疗各种类型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日一付,水煎服或开水泡服,分三次服用,饭后服。儿童患者酌情减量 忌饮酒,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 注意事项:1、本方不宜用于经期偏头痛。2、阴虚患者不宜使用。 偏头痛方剂二号方剂 主要成分: 功能与主治:镇静安神、活血化淤、祛风镇痛、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日一付,水煎服或开水泡服,分三次服用,饭后服。儿童患者酌情减量 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 服用说明:以上方剂为基本方之一,本方剂治疗各种类型偏头痛有显著疗效,忌饮酒,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 物。一般服用一个疗程症状消失后可逐渐减量。服药的同时应去除不良心理因素,加强心理调整,抑制焦虑情绪,保持心身安静,做一些放松训练、晨练、气功、放松功等,或者头颈部按摩,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系列特效药物珍珠青龙散简介 珍珠青龙散 主要成分: 功能与主治: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焦虑症、神经衰弱、抑郁症、失眠症引起的头痛、 头晕、烦躁易怒、心悸、尿频、易汗、失眠多梦等症。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日三次,每次一包,温开水冲服,饭后服。儿童患者酌情减量, 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 为方便外地患者就诊,本专家门诊开展函诊邮购业务,中药方剂可单独服用,也可结合穴位埋线或穴位割治疗法治疗。 2、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在有关的针刺穴位、或通过经络触诊发现阳性反应的某些部位注射一定的药物,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出现一定的针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穴位的选择:根据经络触诊检查:根据病种、病因及疾病的经络走向循经触摸,选择出现反应最明显的经穴作为治疗的主要经穴,这些反应主要表现为结节、压痛、形态变化等,有经验的医生可很容易的找到这些穴位。其次是用经络测定仪寻找穴位:人体表一定部位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经络测定仪就是通过一定部位的皮肤电阻变化情况,结合临床表现来观察和推测某些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选穴依据,或作为临床诊断治疗参考。 (2)、药物的选择:神经性头痛病人穴位注射,这是一种复方制剂,是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的,他参考国外的治疗经验,终于发现某些药物对大脑神经细胞有激活作用,对沉睡的神经细胞有唤醒作用,同时还能使某些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即可起到调整神经、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作用。还能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改善大脑血液供应的作用。临床及实验证明本疗法可明显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及思维功能、头痛发作次数及程度明显减少。许多病人穴位注射后头脑立即清晰,视物清楚,可起到立杆见影的功效。而且穴位注射还能起到温通经脉,祛除寒湿,调整脏腑气血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能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得到改善,即通过经络-神经-皮层-内脏的综合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治疗方法。有关论文已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多次在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宣读交流,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穴位注射一般每周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 3、穴位埋线法: 穴位埋线疗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穴位埋藏法,它是用埋线器具将特种药物浸泡的蛋白质磁化线植入相应的穴位,通过药物及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线在体内15天至3个月自然被溶解吸收),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穴位埋线疗法弥补了扎针时间短、扎针次数多、疗效不持久、疾病愈后不易巩固的缺点。 在病人的一定的经穴上进行穴位埋线可有效的治疗神经性头痛,穴位埋线治疗疾病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因进行辩证选穴,然后在穴位上埋线起到温通经脉,祛除寒湿,调整脏腑气血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能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得到改善,即通过经络-神经-皮层-内脏的综合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疗法可调整神经、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改善大脑血液供应、激活神经细胞,临床及实验证明本疗法可明显改善大脑功能、提高记忆力及思维功能,对神经性头痛有明显效果。穴位埋线15天埋线一次,免去患者每天“针”一次的麻烦和痛苦,使繁忙现代人易于接受。 穴位埋线疗法最大优点是无任何副作用,安全无痛苦,病人易于接受,且复发率极低。 4、穴位割治疗法: 20多年来我们对祖国医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发展,穴位割治疗法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观点,从针刺疗法演变而来,其功能在于疏通经络,宣导气血 阴阳协调,定心安神之目的。穴位割治治疗疾病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因进行辩证选穴,然后在穴位上进行割治可起到温通经脉,祛除寒湿,调整脏腑气血及调整神经功能的作用。结合口服系列特效药物配穴位割治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起到相互协调、增强疗效之功效。 口服药物与穴位注射或穴位埋线疗法有机结合,疗效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神经性头痛的目的。一般一疗程21天,轻型病例2~3个疗程即可治愈,一般无毒副作用。治疗期间忌饮酒,忌食生冷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多数是可以治愈的。

首先呢我们要去锻炼身体,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来减少疾病发生几率。

郭成林,男,生于1949年。吉林省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吉林省通化市名医,通化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中医工作40余年,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疾病,治疗冠心病、慢性胆胰疾病、风湿病、颈椎病、口腔溃疡等疗效显著。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

组成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蜈蚣3克,全蝎5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蔓荆子10克,徐长卿10克。

功能活络通窍,缓急止痛。

主治神经性头痛。

用法冷水浸泡60分钟,急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30分钟,共煎两次,药液合并一起。将煎好的药液分成两份,每日早晚饭后30分钟各服一份。在治疗期间要加强体育锻炼或适当的体力劳动,但勿过劳。减少脑力劳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勿吸烟、饮酒,勿食辛辣厚味。

方解神经性头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脑力劳动者发病较多。患者除头痛外,常伴有失眠、心悸、头晕、多梦、记忆力减退、感情容易冲动、易疲劳等症。神经性头痛多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头痛病因多由于肝气郁结,化火伤阴,或脾虚失运,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或精血不足,脑失所养,而致筋脉拘急,脉络不通而头痛。芍虫芎芷汤方用白芍、甘草相合,为《伤寒论》芍药甘草汤,能酸肝化阴,缓急止痛;蜈蚣、全蝎通络化瘀而止痛,二药相配对顽固性疼痛有良好的通络止痛功效;川芎味辛上行,能升清阳之气,善治诸经头痛;白芷祛风,通九窍,止头痛;蔓荆子祛风,止痛;徐长卿止痛。诸药相伍,相得益彰。

加减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脉涩,属瘀血者,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头痛头胀,头晕目眩,性情急躁易怒,脉弦属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头痛头晕,耳鸣口苦,面红目赤,便秘尿黄,脉弦数属肝火上炎者,加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头痛绵绵,过劳则剧,气短乏力,语音低微,面色白光白,失眠多梦,脉细无力属气血两虚者,加当归10克,龙眼肉15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熟地黄20克;头痛而胀,首重如裹,恶心纳少,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属痰湿者,加制半夏10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生薏苡仁25克;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脉沉细无力,属肾虚者,加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20克;头痛恶热,口渴喜凉饮,满面红赤,脉数属胃热者,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伴有心悸,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20克,柏子仁10克,五味子10克;胸腔满闷,嗳气不舒者,加香附10克,枳壳10克,陈皮10克;记忆力减退者,加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后头痛者加羌活10克,前额部头痛者加葛根15克,两侧太阳穴或偏头痛者加柴胡10克,巅顶部疼痛者加吴茱萸3克。

神经性头痛的治疗方法,在痛时可以服用解缓性的药品,如芬必得的效果是不错的,其他的可以服用谷维素,以改善和调整神经,并可以配合用中成药正天丸会有不错的疗效的。

治疗痛风药物的研究论文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结论 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岁。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P>。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常规的西医护理

对于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患肢开始恢复活动为止[2]。在此期间需要时常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功能的缺失。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对于不良的药物反映,要及时的反馈,观察是否调整用药。通常使用的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快速特效药,但是会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禁止服用。在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联合用药,以免出现副作用。在用药期间,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不得少于2000ml/d,饮水可以稀释尿液,防止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石。

中医护理

中药外治的护理

中医外治的护理,具体是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取不同中药外洗或外敷治疗疼痛部位,进一步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病变部位在指、腕关节处,一般采用外洗法;如果是大关节主要采用中药外敷法;在中药粉剂中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消肿止痛的效果满意。

服用中药的护理

湿热蕴结型中药宜饭后偏凉服;湿热留痹者,汤药宜温服;脾肾不足者,则汤药宜饭后温服。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治愈。急性痛风多为湿邪蕴于关节所致(热盛、湿重、湿热并重);早期在服用秋水仙碱时,对肠胃有刺激,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用芦根煎水代茶饮或栀子、板蓝根、蒲公英泡水代茶饮,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肾结石;也可以用玉米须、丝瓜络各60 g煎汤代茶饮,以碱化尿液;平时可以多食西瓜、冬瓜、绿豆汤以利于清热疏利。如果是慢性或间歇性的痛风,在饮食方面要以低热量饮食为主,避免诱发痛风。

可以选择解毒、健脾、利湿、消火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助湿生热的发生。特别是不能酗酒,肝肾阴虚者可以配合生地黄粥、银耳、芝麻等养阴生津的食谱,或者也可以用红枣、枸杞子、薏苡仁、粳米煮粥食用,有补益健脾的作用;痰浊阻滞要多喝碱性饮料,如牛奶、汽水等,以助浊毒排泄。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的肝、肾、胰、脑以及凤尾鱼、啤酒、贝类等。

日常生活护理

能量摄入

痛风病与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症关系密切,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可以根据病情相应的调整个体能量的摄入。可以选择增加碱性食物摄取,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鼓励患者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这样不仅能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利于痛风的恢复。

限制饮酒,禁止吸烟

饮酒可以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大量的饮酒,会是血清尿酸含量增高,诱发痛风的发作;同时饮酒可以刺激嘌呤合成增加,使血清和尿液的尿酸水平升高。啤酒也含有少量的酒精,因此也不可以引用。酸奶含有较多的乳酸对痛风患者不利,也应该避免饮用。禁止吸烟。

注意食品烹调方法 在烹调食物时,也应该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减少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量。例如,将肉食先煮然后在烹调;对于食品的一些辅料,如辣椒、胡椒、芥末、生姜等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所以在烹调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或少放。

起居运动护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随着气候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物,如果外感风寒,内聚湿热可诱发痛风。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规律性,注意气候对病情的影响,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痛风的发作。在中医中人过于劳累,气耗则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均降低,容易诱发其他病的复发,由此应该注意休息。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的增加运动,运动疗法可以有效的预防痛风的发作,减少内脏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性。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增加乳酸的产生,pH值下降,而诱发急性发作。进行轻度的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比例,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此,正确的运动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

心理护理

对于男性痛风患者,由于在事业、家庭中担负的较多,如果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心里会增加负担,情绪低落忧郁。所以家人应该给予关心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情愉快,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在日常起居中应该严格执行注意事项,减少诱发因子的产生。可以使用中医的情志疗法、自然疗法、文娱疗法作辅助治疗。

3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痛风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随着人们对痛风病知识的认识,从自我管理、自我观察等方面较为自觉,这也增加了临床护理方法的有效实施。今后我们要结合临床病例不断的提高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惠霞,韩丽,赵建霞.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2,26(6):466.

[2]刘明武.痛风的辨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2(3):163-164.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痛风发病的主要环节是尿酸代谢失常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血尿酸过高,当尿酸盐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时,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骨骺、肾脏等组织而引起多种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急性发作期、无症状间歇期、慢性期。痛风石是慢性痛风的特征性表现,调查数据显示,发病年后会出现痛风石。痛风石形成初期质地较软,随着纤维增生质地越来越硬,此时如关节炎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反复发作进入慢性期,可并发肾脏疾病,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

痛风既是中医病名又是西医病名,路志正考证,痛风一名起源于我国,系元代朱丹溪确立。国医大师路志正指出,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慢性痛风期通过中医药治疗可明显减少发作次数,控制发作频率,改善全身症状,进而改善预后。现将路老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病因病机

路志正从现代人的膳食结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等变化入手,深入研究了痛风的发病机理,认为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而脾胃失调是慢性痛风反复不愈的症结所在。路志正指出,慢性痛风辨证应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正所谓“脾胃一调,则周身气机皆调;脾胃一健,则五脏六腑俱健”,即“持中央以达四旁”之理。

路志正赞同丹溪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强调内因,而风、寒、暑、湿、热、毒等外邪仅为内因前提下之诱发因素,这一点与一般的风湿病(包括白虎历节等)有很大不同。路志正认为其发病或因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涉水立湿;或因饮食不节,恣啖肥甘,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或因劳倦过度,思虑伤脾所致。脾虚胃弱,升降失司,水液运化失司聚而成湿,水湿内蕴,日久则化热,内外之邪相引,则易诱发本病。

路志正认为,本病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当治其标,可用清热祛湿、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法,则痛肿可消;慢性期正虚邪实,寒热错杂,当标本同治,以健脾化湿、补肾通络、疏风定痛为法,则痹痛可除。

慢性痛风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肿胀不甚,病程迁延。病邪久恋,正气暗耗,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可致关节僵硬变形。痰浊瘀血凝聚,日久结而成形,则见痛风石。路志正提出健脾祛湿、综合治疗为诊治慢性痛风之大法。

治疗心法

调理脾胃,健脾化湿

痛风急性期缓解后,肿痛虽消,但关节仍疼痛难耐,因此就诊者亦不少见。邪深久恋,戕伐正气,脾气受损,表现为局部关节酸胀,疼痛或剧痛,逢阴雨、风冷天气,症状加重,关节不红不肿,伴见喜暖恶寒、神疲乏力、纳少脘闷、腰膝酸软等症。

《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邪有内外之分,与风湿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是导致关节肿痛难愈的直接原因。

路志正治疗慢性痛风注重调理脾胃,务使脾气得健、水湿得化,常用方剂如防己黄芪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平胃散等。脾虚湿盛、漫肿困重者,重用黄芪、苍术、薏苡仁,可加萆薢、木瓜、晚蚕沙等;中焦湿阻、脘闷纳呆者,可加藿香、苏梗、荷梗以芳香理气化湿;若兼风邪,疼痛游走,可加防风、威灵仙、海风藤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阳虚寒盛、冷痛暗紫者,重用桂枝、附子、细辛等温经散寒。

桂枝

调理脾胃,不忘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医碥》曰:“下焦为中土之根,肾命为水火之本。”肾脏与痹证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明代张景岳曰:“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有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

路志正在治疗慢性痛风过程中,除调补脾胃、以后天补先天之外,也非常重视对肾脏的补益,常辨证施用补益肾气、固精填髓、强筋健骨等法,方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独活寄生汤等加减化裁。

慢性痛风一般病程迁延,久必伤及肾气,肾气虚则气化不利,清浊不分,开合失司,精微泄漏而见尿浊、夜尿频、水肿等症,临床常见于痛风性肾病改变。此时治疗,在健脾的同时应不忘补肾,可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女贞子、猪苓、茯苓、玉米须等药。如肾气亏虚、下肢乏力者,重用牛膝、桑寄生、川续断等补肾强筋、通络止痛。

牛膝

老年痛风患者,常伴见腰酸腿软、筋脉拘挛、遗精滑泄、头晕健忘、盗汗耳鸣等肾精亏耗之象,常佐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龟鹿二仙胶等。然补肾之品多滋腻,有碍脾之虞,此时路志正常少佐砂仁、娑罗子等辛香理脾之品以顾护脾胃,使补而不滞。

活血化痰,散结通络

湿热久羁,灼津耗液,炼液成痰,血浊成瘀,痰瘀胶结,气血痹阻不通,肢体关节筋脉失荣,病邪深入骨骱,故可见痛如针刺,关节僵硬、变形、拘挛、麻木、屈伸不利,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节等表现,此乃痰瘀互结之象。

痰瘀作为脾胃损伤的病理产物,可进一步加重脾胃损伤,故路志正在慢性痛风的治疗过程中,强调调补脾胃的同时,也重视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使邪去正安,常选用双合散、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等。双合散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二陈汤加白芥子涤痰通络,故名曰双合,乃祛瘀、化痰同施,为治疗痰瘀互结之良方。若兼夹风湿者,可予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既祛风湿、化痰瘀,又可消滞和中,三焦同治,对上中下之痹痛均可使用。若皮下结节破溃,脂溢脓出,久不愈合者,重用黄芪以益气托毒排脓,加皂角刺化毒透脓,脱腐生肌收口。

皂角刺

中药外治,直捣病所

路志正论治痛风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必佐以中药外治法,以有效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防止其再次急性发作。陈实功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路志正深谙此理,善用外洗方治疗痛风,通过药物熏洗,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加之水蒸气的温热作用,可使气血畅、经络通,内外兼治,能明显缩短疗程。

外洗方用药: 路志正喜用大黄甘草汤、马鞭草、威灵仙等。其中马鞭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本草经疏》谓:“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路志正选用此药主要是因为该药可针对急性痛风的主要病因病机,即湿热毒瘀,而马鞭草可起到凉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马鞭草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物质,其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类的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消炎的作用。

威灵仙可通行十二经络,正如《药品化义》所言:“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皂角刺、透骨草、制乳香、制没药、防己、络石藤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亦佳,可随证加减。

威灵仙

具体用法: 嘱患者每日1 2次,局部先熏后洗,泡洗半小时,以微微汗出为度,使玄府畅达,排故布新,气血流通,痹痛可除。或浓煎取汁,以纱布蘸药汁温敷患处。

典型医案

吴某,男,时年37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4日。患者诉左足第1跖趾关节间断肿痛3年。3年前大量饮酒后出现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难忍,步行困难,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后症状逐渐缓解。后关节肿痛反复发作,多于劳累后明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尿酸570μmol/L,诊断为“痛风”。患者控制饮食后,血尿酸有所下降,但关节肿痛时作,疼痛可忍受。

刻诊: 左足第1跖趾关节微肿、疼痛,全身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疲倦,眠差,阵发头晕,盗汗,无头痛,纳可,二便可。既往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现服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舌暗红边有瘀斑、苔薄黄稍腻,脉弦滑细。

诊断: (气血两虚,湿邪郁阻型)痛风。

治法: 益气和血,疏风祛湿。

防风

方药: 防己黄芪汤合四妙丸化裁。生黄芪20g,防风12g,防己15g,炒白术15g,威灵仙12g,桂枝12g,白芍12g,赤芍12g,炒苍术15g,盐黄柏12g,萆薢15g,晚蚕沙(包)20g,炒薏苡仁30g,鸡内金12g,大腹皮10g,大腹皮子10g,六一散(包)30g。水煎服,每日1剂。

外洗方: 苦参12g,马鞭草30g,皂角刺15g,威灵仙15g,防风15g,防己15g,醋延胡索12g,芒硝15g。7剂,局部熏洗,日1剂。

7剂药后随诊,患者关节疼痛消失,头晕、疲倦感消失,盗汗明显减少,睡眠改善。以前方14剂制成颗粒剂口服,每次9g,每日2次,以资巩固。嘱患者忌肥甘厚味及生冷之品。

按: 患者患病前饮食不节,戗害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加之痹证日久,耗伤人体正气,故现疲倦、睡眠差、阵发头晕、盗汗等气血亏虚之象。

防己

气血亏虚则四肢肌肉失养,故见倦怠;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阵发头晕;血不养神,故睡眠差;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水液停聚,湿邪内阻,停滞关节则见关节肿痛;气虚无力以率血行,则脉细;气虚血瘀则可见舌质红暗、边有瘀斑;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湿邪为患故脉弦滑、舌腻;气虚日久,化源不足,导致气阴两虚,阴不制阳、卫外不固则现盗汗,阴血不足则生内风。

患者就诊时为春分节令,内外风合,挟湿行走,故见游走性疼痛。组方以防己黄芪汤健脾益气化湿治气虚之本,四妙丸清热利湿以除湿之标。药用黄芪、炒白术以健脾化湿;防风、防己祛风除湿;薏苡仁、萆薢利水渗湿;黄柏清热燥湿;炒苍术燥湿,又可升发胃中阳气;桂枝温阳化气,配伍白芍一收一散,调和营血;滑石、六一散、晚蚕沙、威灵仙以祛湿除痹;大腹皮子入脾胃而宽中下气去滞,鸡内金健胃消食,时时不忘顾护脾胃之意。

郑重申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