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禅茶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6 22:56:01

禅茶论文文献

三年前我就想讨论这个题目了,但一直没有参透,所以不敢。现在也不敢,因参透是相对的,有点感悟也便算是靠近了着四个字了,所以还是要妄言一番。 去年,朋友张树全先生电话约我一件事。他的三个朋友在市区一处地方盘下了个饮茶的所在,说,要四个字,与茶有关就可以。我第一个就想到了“禅茶一味”,但马上做了否定,我没有参透的东西,甩给了别人,那算怎么会回事?于是,我把我所知道的饮茶文化的词儿捣鼓出来任其筛选,最终给他写了二十个四字的饮茶字幅,就是没有“禅茶一味”,我只能让他去选。况且,树全先生还交代了,说他们几个也就是想好好吃茶,打发时间,谈点身外的东西,不是一帮可以吃茶吃出名堂的人,这个意思是不要深奥了,要素白一点。 后来他电话询问,看好了“茶湿茗馨”,但对“湿”字不敢取用,建议我改作“茶香茗馨”是不是合适,我说可以啊。我不是钻字眼,只是想表达我对饮茶之道的一点见解,既然善品,就应该知道品茶有“干醒”与“湿醒”的意思,然后才出“芬芳馨香”。但张先生以为我咬文嚼字,说,“茶”是明前叶,“茗”则是明后叶。我不敢说知道,只是记得郭璞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大概就是他的分类吧。如果要分出早采者香,晚采者馨,这“香”与“馨”的差别我就实在不能道清了。 这四个字是暗含讲究茶道的意思,起码是要明白烹茶的程序与规则,让人静心悟出茶之妙的。 泡茶先要醒茶,这在今天还很流行,也是善茶者的标志之一。这个过程就是要让沉睡或者尘封的茶叶通过和空气、水分的接触而苏醒,令叶片自然呼吸,重新焕发茶叶本质。茶有“干醒”与“湿醒”之别。这里就说“湿醒”吧。因“湿醒”最普遍,也叫“润茶”,是在干醒基础上(有时候我们并不赞成“干醒”,以为茶跑了味很不好),通过叶片和热水的接触,来提高茶叶自身的湿度,以帮助叶片舒展,使得茶叶充分苏醒。另外湿醒还能带走茶叶在各个环节附着到的浮尘,使其可以更好地没有杂质干扰地释放出茶味。简单一句话,冲泡前的唤醒是干醒,冲泡时候的唤醒是湿醒。 那么如何湿醒呢?首先用热水充分的温热好茶具,投入茶叶注入热水,等数秒左右后就倒出。一般情况下,是生茶醒一次,熟茶两次。在整个冲泡过程里,湿醒可是决定着茶叶内在品质的表现,对冲泡有直接影响的。湿醒时候,一般生茶、新茶和嫩茶是要降低水温的,而熟茶和老茶需要提高水温。另外时间也要控制好,注意浸泡时间不能过长,要快速倒出茶水,免得浸出物释放过多,这会影响正式品饮时候茶汤的口感和香味。 无论怎么说,这是吃茶的过程性知识或者说是俗成,没有多少难度。如果再入髓而言,其中也包含着茶道的深奥,我们暂且不论了。 我还记得,我刚刚对“禅茶一味”四个字有了一点兴趣的时候,就被一老者问住。那是前年,我去济南见一老者,因是老乡,谈话相当投机,他是书法家,不知道怎么扯到了吃茶上面去了,想来可能是他写了“禅茶一味”四个字吧,他让我谈谈理解,我说,这禅意在茶中,禅味就是茶味。我给他一段绕来绕去的大意。他不满意,说,我倒想听听你对此的看法,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入禅了。他的用语马上让我尴尬,愧我知之皮毛哦,不敢造次了。 但没有因这四个字的无解,他就为难我,还是送我很多他的书法作品。他叫滕运成,在篆书书法上也算是书坛独步了。凡一知半解最容易让人见笑,好在我在他面前是小字辈,人家也不计较我的妄语罢了。在场合上,还是智者的话最好,我本应该取“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态度。 治学与吃茶应该属于一道,二十年前在北京做培训结束的答辩,我的导师北大的章熊教授就让我吃了苦头,他一上来就要我对那篇论文长长的命题的每一个词,也就是概念,做透彻一点的解释。好在我有过研究,临时应答,也算过了关口。所以,面对这个“禅茶一味”我不敢囫囵过去,只能详解。 先得说说外延。任何一物,非要与另一物联系才有了深蕴,就拿吃茶而言,单单吃茶,似乎少了茶心,也少了韵味,我们中国,茶是和禅搭上了;而在西方,过去并不看好茶,喜欢咖啡,这咖啡是与绅士搭上的,似乎遇到女士才可以表现出绅士风度,邀请喝一杯咖啡,就算有了绅士的身份了。西化东渐,在城市里,似乎很流行喝咖啡,如果换做吃茶,那有点古董的味道,并不为青年人钟爱。可能也是青年人对“禅”并无好感,也没有体验,也可能是“禅”这个词太虚妄了,吃个茶就吃出了“禅”,实在是一种烦恼。简单地说,“禅”是属于理性的东西,如果年轻人在一起所谈的是理性,我想,那是很怪味的。 再说“禅”。首先,这个字与虚妄与佛宗原本是没有关系的。禅,是华夏民族锻炼思维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并不毛躁,颇有哲学家的风范,并非完全是饮毛茹血的原始与愚昧可怕。如果再参悟深透,那就白了,禅,就是一切基于“沉静”的一种方式,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后来应该是围绕这个“禅”而达静的境界作了很多的探索,以为“修行”才可以静,但修行也是有不同方式的,因而就出现了流派,无论是佛还是释,都是致静的途径而已。 我们祖先早就有了这样的精神意识,但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简练而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意念,直到印度词汇“jana”的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生活与思维的方式。但一般百姓似乎与之遥远,这可能与我们的贫困生活有关,只有那些超越现实而遁入佛释之门的人才有了这样的消磨时光的办法,从此就是他们的专利了,诸如禅理、禅门、禅趣、禅悟以至于禅学,所以,有人以为你在茶馆里悬这样四个字,那必然是信了点什么的人才这样的,其实完全是误解了。 当然,简单的音译字并不能有多少思想意义,后人,尤其是那些专门负责掘挖其中的微言大义的佛释之徒就有了阐释放大与扩展的责任了。本初的人入了佛释,应该大都是因烦恼而入,就像现今所见,何人因苦难因烦恼而遁入空灵的,我想,之前入了佛释的人,也是如此吧。入了佛释之后,他们发现,人生中的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世代的禅师法师也是这样训诫的,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参透人生,看透烦恼之源,这是一生的课程表,而且这个课程表一直就没有改变,课程只有一门,那就是参透禅理。当人的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所谓的“禅”,简单到几个字表达就是要有“宁静之心”,做到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就是达“禅”境了,所以后来就给“禅”做了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这样说来,“禅”就是“苦行”了,一切归于静,但人之本性就是动,动静要选择一端,实在是两难选择。但人类的文明都是从控制压抑开始的。就像北欧的海盗,就说挪威的奥斯陆的海盗博物馆里展示的海盗船吧,他们作为尊重历史的展示,依然在骨子里留存着他们的记忆,尽管不是很光彩,也不愿擦去这一页。他们的祖先起先也是在海边捕鱼,打猎,采摘野果,但随之气候与人口的问题的来临,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在公元八世纪的时候,找到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海盗之昌让人寒栗。他们经过了野蛮掠夺的漫长,最终到干预与自省的痛苦,而走向今天的.文明。而在中华的各个国度与时期,都不是对外疯狂扩张,夺取非法的资本,始终以“静”克“动”,维护那种相对平和的静态。这种差别,与中华的“致静”文化有着鲜明的对比。我去上海的南京路看,一个特大的茶壶高高擎起,依然在流淌着茶水,源源不断,这种“致静”文化一直流向今天,流进每个人的心中,也许这就是最具形象性与说服力的“禅茶一味”。这种“禅茶一味”就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小家子气了,代表了一种可以超然现实而自我致静的境界,这种文化往往漠视异域的文明,一直眷顾着自我。 如果从渊源上追溯,我以为“禅”的本义与今义有着联系,但更多的是单纯与复杂的演变。古代的尧帝首推禅事,应该是禅的鼻祖。为什么这样说?尧帝禅让帝位给舜,也就赋予了“禅”的本初意义,“禅”是禅让,让位,传位,易位,其核心就是“让”,这种禅意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善行,我以为,善行起源于“让”。 从文字学考,“禅”是形声。从示,从单,单亦声。“示”指“祖宗”;“单”意为“大力”。“示”与“单”联合起来表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本意是在位王者向祖宗大力推荐王位继承者,到后来,禅让的意义更加接近现代的制度文明。禅让是指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实行过的一种特殊的王位继承制度。相对于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让”制度是指“逆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由“禅”到“让”,是禅意的强化与发展;对比西方的选举制,中国的禅让是其本源。 我常常想,所谓的“禅茶一味”首先也最根本地包含了一种谦让的精神含义,如果你是斟茶者,首先不是给你自己的茶杯斟满茶,而是先给坐饮者,可以说,这是对“禅茶一味”的最基本的行为把握,这是直接延续了以“让”为核心的“禅”道。 有时候,我们感觉灌输一种道德准则往往很艰难,而践行之中让人参悟并接受,发挥默化的效应要好很多,这是不是就是“禅茶”给与我们的启迪? 在我看来,所谓“禅茶一味”即“禅茶一道”。以禅心吃茶,吃茶之中参悟禅心,道理互补,是为“禅茶一味”也。“味”中有“道”,是为“味道”。道在茶里茶外,在壶里壶外,反之亦是。为什么古今都那么推崇“禅茶一味”,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悟”字,吃茶本身,你可以悟,知茶之色香味感,吃茶过程你可以悟,知人生之道理。“悟”是吃茶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佛释道儒,还是红尘世俗,都可以与吃茶相伴,大道从简,大音希声,是“茶道”的本质。 有些东西的解说如果通过理性是很不容易接受的,一旦你悟,便大出境界。就茶源而言,从拈茶入壶,到注水沸茶,从湿醒去杂,到斟茶睹色,从鼻息深嗅,到入口舌感,从过堂咽喉,到回甘余韵,无论是那个环节,你可能想到这是朋友亲戚那日送茶与我,我才有了口福;你可能想到是亲自下地自采而制,尽管茶品有待提高,但却是一番劳作的甜香让你回味无穷;或许是你去茶店从琳琅满目之中精选了你的最爱,你想品出是否是物有所值……此时你已经有了禅心禅意,即使你不说“有朋友真好”,也会泛起“落日故人情”的诗意;即使你对自己的手艺并不十分满意,但你可能会想到你比“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悲苦幸运多了,你是“为己辛苦为己甜”了;也许你可以从中悟出,选择是要有眼光的,打眼与不打眼不在一念之间,而在于知晓得有多深…… 茶需朋友享,你多了一份“有朋”的喜悦,你不在觉得孤单;茶好茶坏,任由评说,你多了一份评论的权利;呡一口回甘,你会觉得生活的滋味也需要如此品味,而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口味在第二杯第二壶,你绝不会因不得第一而失意,未必第一就好!这些感悟或许是太俗,但道理从俗中来,就是佛释之道未必不是从俗中走出。举个例子吧。有一个“茶满”的故事,一个小和尚向老和尚学习禅,他讲了自己的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给予指点。老和尚在小和尚面前的茶杯里倒茶,满了,老和尚还在倒,小和尚说:“师傅,茶满了。”老和尚这才住手。小和尚问:“师傅,请您指点。”老和尚说:“我已经教你了。”小和尚顿悟:一只装满了旧茶水的茶杯,又如何能添新茶?如果脑袋里早就装满了旧的事物,又如何可以接受新的理念?老和尚的意思尽在不言中。你看,这是一个在“吃茶”方面还是一个很外围的故事,却翻出了禅意,悟出了大道。其实,这样的“禅”,你也可以天天去做,这不是和尚禅师的专利与权力,可能我们都只顾着喝茶解渴了,没有心思去品禅茶之味了。 水在壶中煮沸了,你要沏茶,这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茶道感悟的开始。如果是茶芽细嫩,你需要把煮沸的水沉放三五分钟,因为那水太过浮躁了,细嫩的茶经不起浮躁与狂热,此时茶毫不经斗,呵护着,才得到十分的好处。凡事应该讲究和谐,掌握火候才是和谐的条件。这些生活的智慧好像不应该是你去拜读名人名言才可以得到的,那种方式虽然得之直接,但没有你的体会与感悟,绝不会是你的人生法宝,对你的熏染只是过了一遍水那样不留痕迹。如果你面对的是老叶熟茶铁观音,那煮沸的水就根本不要放下了,直接冲入壶中,去看那沸水斗叶舞,如此的茶,只有沸水的狂热才可以使它感动,否则是无动于衷,你也不能得到真味。不要否定那些热烈与冲动,没有这些你会消沉,就像人生的音符必须是从低谷走向峰巅,那种跳跃是可以感动你的人生的,没有人会说我的人生不需要感动。

幼儿跆拳道中茶礼仪文化融入的作用探讨论文

摘要:跆拳道作为一项能够强身壮体,并且能提升锻炼者意志品质的搏击术,凭借其较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近些年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从现实看,不仅很多成年人在学习跆拳道,很多家长更是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练习跆拳道。应该说,这一现象对我国幼儿体质和意志品质的增强固然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也要看到,跆拳道毕竟属于搏击术,有着很强的对抗性和杀伤力,因此对于幼儿来讲,很容易让其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如暴力倾向、脾气暴躁等等。对于此,就不妨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礼仪文化融入其中,从茶礼仪文化中汲取“博爱”“平等”“和谐”“友善”“容忍”等思想理念,从而弥补当前我国幼儿跆拳道学习中一些礼仪文化上的欠缺。

关键词:茶礼仪文化;跆拳道;幼儿;融合途径;

近些年,随着我国广大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长对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很多家长会在孩子的课外时间,选择让其学习既能强身壮体又能保护自己的跆拳道。从实际看,学习跆拳道的孩子呈现出愈加年幼的倾向,很多还没上小学的幼儿就已经开始了跆拳道的学习,一些幼儿跆拳道培训班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但是要看到,我国幼儿跆拳道学习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很多家长送孩子学习跆拳道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并让孩子拥有自卫的能力,不受别人欺负。另一方面,很多跆拳道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这一心理,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搏击本身的内容,对跆拳道的礼仪文化不甚重视,甚至是完全忽略。这些不足,对于幼儿的心理和价值观念有着不容小觑的负面作用。因此,将我国茶礼仪文化融入其中,对于提升幼儿跆拳道的礼仪文化,涵养幼儿正确的搏击观、价值观大有裨益。

1跆拳道礼仪及我国幼儿跆拳道存在的不足

其实,跆拳道不仅仅是单纯的搏击和身体对抗项目,其还蕴含着较为深厚的礼仪文化。由于跆拳道的发源地xx半岛自古便深受汉文化影响,因此跆拳道这门搏击术从形成伊始,就脱离不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滋养。一方面,跆拳道蕴含着强烈的尚武精神,强调学习者要有坚若磐石的意志品质,能够在学习、训练、对抗以及生活中做到百折不挠。另一方面,跆拳道更蕴含着深厚的礼仪文化,这种礼仪文化不仅体现在对对手的尊重上,更体现在自身的克制、容忍等方面。

具体来讲,跆拳道的礼仪体现在其训练、竞赛等诸多方面,其礼仪文化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以礼始、以礼终”。“以礼始”,指的是跆拳道选手在进场后、开始比赛之前,要完成一套礼仪程序。其一,选手要先面向自己国家的国旗鞠躬,然后要按照一定的次序,朝着自己的教练以及其他在场的长辈毕恭毕敬地致敬,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自己的教师的感恩和尊重。其二,在比赛开始之际,还要面对面向对手进行鞠躬致敬,当然对方也会在第一时间回敬。这表达的是对自己对手的尊敬。在比赛当中,倘若被裁判打断后重新开始,彼此还要重新鞠躬致敬。“以礼终”,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比赛结束后,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无论比赛过程发生了什么,双方选手都要先向对手致敬,然后还要依次朝着裁判、对方的教练以及自己的教练和团队分别致敬。应该讲,“以礼始”“以礼终”是跆拳道礼仪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区别其它搏击术的重要特征。

我国跆拳道教学尤其是幼儿跆拳道教学,一般都会将跆拳道礼仪文化中的“以礼始”和“以礼终”拿过来,融入到教学当中。由于这些礼仪文化每天都会通过训练和比赛来让学习者耳濡目染,因此在长期的反复练习中,的确能够让练习者尤其是幼儿们的行为习惯发生较大的改变,比较显著的就是他们待人接物会更加注重礼仪,更加客气而彬彬有礼。但是也要看到,跆拳道的礼仪文化并不仅仅是这种形式上的礼仪,其还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在礼仪,比如说对学武的认知、内心的道德修养等等。但是我国幼儿跆拳道教学往往只是将形式拿过来,对于其内在却不甚重视,再加上跆拳道礼仪文化自身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就使得我国幼儿跆拳道教学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

首先,我国幼儿跆拳道教学中的不足,体现在其注重形式上的礼仪,而对内心的礼仪不甚注重。前文我们说过,跆拳道在形式上的礼仪文化是比较多的,这的确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感染力,能够给人以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幼儿跆拳道的训练中,教练往往会从形式上进行礼仪文化的教学,一方面其简单易学,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很容易博得幼儿父母的欢心———觉得跆拳道的礼仪是其它体育竞技项目不能比的。诚然,跆拳道在形式上的礼仪的确能够涵养幼儿更好的礼仪,让其更加健康而阳光的成长。但是其毕竟只是形式上的,倘若不对幼儿从思想上进行礼仪文化的培养,那么很难让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无法真正做到内外兼修。因此,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在,是我国当前幼儿跆拳道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端。

其次,跆拳道本身就存在重形式而轻内在的不足。从实际来看,很多跆拳道选手即便是在赛前再有礼貌,再彬彬有礼,但是到了比赛中,也会为了胜利而无不用其所能,甚至某些人还会用一些下三滥的招数来攻击对手。我们不能说跆拳道不重视礼仪,但是其现实表现可以证明,跆拳道存在一个天然的弊端———重形式而缺内在。尽管跆拳道在教学中会不耐其烦地教学习者以礼仪上的知识,但是这种礼仪往往只是流于表面,只是告诉学习者要尊重对手,尊重教练,要学会忍让,要学会谦虚。但是并没有深刻的让学习者了解到,其为什么要做到这些要求。归根结底,跆拳道还是一门搏击术,其重心还是放在身体对抗上,放在如何赢得比赛上,缺乏一套深刻的思想道德体系。因此,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茶礼仪文化融入到幼儿跆拳道教学当中,就显得尤为必要,其也必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茶礼仪文化的内涵和对幼儿跆拳道的促进作用

茶礼仪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思想和礼仪内涵的具体延伸。茶礼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与茶文化的精神思想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众所周知,我国茶文化在发展历程当中,与我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就使得茶文化的内涵不断扩展与延伸。简而言之,儒家为茶文化注入了“中庸和谐”的思想内涵,道家为茶文化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而佛教则为茶文化注入了“禅茶一味”的思想内涵。这些思想内涵并非孤立而单独存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言概之,这些思想内涵奠定了我国茶礼仪文化的基本形态,那就是“仁、义、信、恕”。

“仁”,是茶礼仪文化的核心内涵。其强调人们要有仁爱之心,这是一种道德准则,其最初的含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以“仁”相待,要保持亲密友善的关系,同时还要有恻隐之心,能够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幼儿跆拳道的竞技比赛中,无论是练习者还是教练,往往只注重如何去击败对手,赢得胜利与荣誉,却对对手的感受不甚重视,有的甚至还会报以嘲讽、讥笑等态度。而幼儿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的情况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将茶礼仪文化的“仁”融入到幼儿跆拳道当中,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用仁爱之心对待对手,对待教练,能够更好地去尊重对手。这样,不仅对幼儿的跆拳道学习大有裨益,更是能够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很好的帮助。

“义”,是一种君子之品格,其注重要内外兼修。表现在外在的是礼,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做到低调谦逊,对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茶礼仪文化中的“义”,是其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予以利”就是这个道理。在实际中,因为跆拳道属于搏击术,在对抗当中必然会有一方要失败。因此,一些教练会在教学中向幼儿灌输一种“为了胜利可以用一切手段”的理念,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极为不利。而将“义”融入其中,则能够涵养他们更加优秀的品质,无论是在比赛中还是在训练当中,都能以君子的品质去面对对手,做到坦坦荡荡、以义为先。

“信”,不仅是茶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儒家五常之一。论语有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说明了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茶礼仪文化要求人们要诚实守信,并将其列为做人、立国与治国的根本要求。将这一精神内涵融入到茶礼仪文化当中,能够更好地教导孩子们做一个守信的人,言出必行,做到以诚待人、以信践诺,这对他们的跆拳道学习以及今后的做人都大有裨益。

“恕”,指的是宽容、谅解。一方面,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将自己的喜好、意志强加于人;另一方面,其要求人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能够以更加豁达的心去面对他人。在幼儿跆拳道的比赛及训练当中,难免会因为对抗而出现一些受伤、动作过大、犯规等事情。从现实看,一些孩子在遇到这种事情时,会出现情绪波动、暴躁不安等情况,极易引起彼此关系的恶化甚至是斗殴等情况。而将茶礼仪文化的“恕”融入其中,必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情况,让孩子们以更加平和和友善的心态去面对跆拳道的训练及对抗。

3幼儿跆拳道融入茶礼仪文化的途径

1要在跆拳道的训练中加入茶礼仪文化的教学内容

跆拳道培训机构和教练,不能只教给孩子们跆拳道的搏击方法,也不能只将礼仪文化停留在鞠躬致敬等形式层次上,而是要在跆拳道训练的同时,开设茶礼仪文化的课程。比方说,在每天开始训练之前,可以单独拿出一节课程的时间,结合幼儿跆拳道的实际情况,为孩子们灌输与之相关的茶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或是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把茶礼仪文化内容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幼儿,让他们入心入脑,更好地了解茶礼仪文化与跆拳道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自己跆拳道学习的重要意义。

2要将茶礼仪文化的具体呈现载体作为幼儿跆拳道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茶礼仪文化不仅仅停留在思想的范畴,更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具体延伸和呈现载体,如茶道演示、茶艺表演等等。这些载体不仅有着很好的观赏性,更是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由是言之,就不妨在跆拳道训练的间隙,抽出时间来让孩子们一起品茶,或是学习茶艺表演、茶道程序等。这一方面能让幼儿们在激烈枯燥的跆拳道训练中,得到身心上的休憩,让体力和精力得到更好恢复。另一方面,更是可以让幼儿们从茶艺表演、茶道演示中感悟到茶文化和茶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让自己对茶礼仪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3要提高幼儿跆拳道教师的茶礼仪文化水平

一方面,要通过培训、讲座、自学等方式,提高现有的跆拳道教师的茶礼仪文化水平,让他们拥有更高的文化修养、道德素质,对茶礼仪文化也有更深的认知,如此才能将茶礼仪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幼儿跆拳道教学当中。另一方面,在引进新的教师时,还要将其在礼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对其道德素养、人品品质进行考察和考核。如此多措并举,定能大大提高我国幼儿跆拳道培训的文化内涵,并能将茶礼仪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幼儿跆拳道学习当中,对于这些幼儿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黎晓勇。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08(2):66—68。

[2]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32—3

[3]周勇,王庆国。适龄儿童跆拳道训练方法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2):115—117。

[4]周钟毓,刘晶菁。幼儿跆拳道启蒙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6):58—58。

天心禅茶(大红袍)溯源【1385年】 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在赶考路上中暑,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药治疗,得救后中状元。为报佛恩,状元以红袍披茶树。始有“大红袍”之名。【1419年】 明永乐十七年,明成祖敕封天心永乐禅寺,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大红袍”遂为万茶之尊,名扬天下。【1526年】 明嘉靖五年,徐柳写《天心禅茶疏》,“天心禅茶”之名首见经传。【1646年】 清顺治三年,天心茶僧研制出乌龙茶制作工艺,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有「米」之炊。「大红袍」被称为乌龙茶之祖、工夫茶之源,并渐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1685年】 清康熙二十五年,天心茶僧释超全写《武夷茶歌》,是最早记载乌龙茶制作工艺的文献。【1855年】 清咸丰五年,天心方丈赠予台湾学子林凤池三十六棵茶苗。在台被广泛引种,成为名茶“冻顶乌龙”。【1943年】 民国三十二年,天心僧人完成“大红袍”摩崖石刻。【1951年】 “土改”把天心永乐禅寺庙产九龙窠“大红袍”茶园划归农场管理。【2006年】 “大红袍”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 在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大红袍)文化节上,举行“大红袍祖庭”揭碑仪式。【2008年】 在第二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上,举行茶祖殿开光法会及海峡两岸茶文化“陆羽奖”颁奖典礼等系列活动天心禅茶的出典根据《瑞岩实录》等有关史料记载,唐末诗僧贯休禅月大师曾三次访武夷,在天心寺挂单,并在那里巧遇扣冰藻光禅师,二人把茶当酒,说禅论时务。“闲云野鹤”的贯休,在茶单宁的作用下才思泉涌,口若悬河,参公案、把话头、斗禅机。藻光频领要旨,大开眼界。天心禅茶不但承担了社交中以茶为媒的功能,而且成为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明代冰县知县徐柳不但崇佛而且嗜茶,游览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时,茶过七巡而意犹未尽,诗心大发,万千感慨跃然纸上,以洋洋洒洒的《天心禅茶疏》盛赞天心扣冰古佛和禅月大师援禅如茶、融茶于禅的茶禅之缘。天心禅茶始见于经传。第一个种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也都产自寺庙,如龙井茶出于龙井寺、大红袍源自天心寺、云雾茶产于庐山东林寺……这些都是“茶佛一家”最真实的写照。天心永乐禅寺的僧人们继承农禅并举的传统,秉承造福十方茶农,利乐有情众生的理念,广辟茶园,以永乐茶坊为手工制茶基地,以萃辰天心禅茶会所为茶文化交流窗口,以茶会友,广结善缘,注册了“扣冰”、“无我”商标,更慧眼选中大红袍茶枕、茶垫系列产品,力推尊贵天成的乌金石茶盘、经营附属水晶系列吉祥饰物等。为推广武夷岩茶、传播禅文化不懈地努力。

禅茶室论文参考文献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 种植 、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 传说 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 饮茶 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 总结 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观。

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 成语 、 歇后语 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业,2016(5):171-172.

茶文化传播茶名翻译研究

摘要: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 传统文化 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 文章 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 教育 英语学习 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1(2).

[6]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那中西方茶文化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西方茶文化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摘 要】在饮茶之风日益盛行的21世纪,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茶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与茶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多亿人饮用茶叶。中国茶传到西方之后,经过西方茶人的发扬,形成其独特的西方开放式茶文化。文章通过对东西方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索东西方茶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一、中国茶文化溯源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茶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杯饮料,更是一种悠久璀璨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叶的发源地。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教的浸染,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

从魏晋时期开始,茶文化中,首先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并期望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炼自己的意志。其次,茶文化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茶产自山野之林,正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佛学家认为,茶能使人心静,有节制,与禅宗规诫相适应。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和谐、平静的精神。而在明清以后,茶文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现象,茶人更追求的是茶的本身至味的内在意味,并寻求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西渐

茶及其衍生的茶文化均发源于中国,流传千年,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茶叶在全球广泛传播,中国的饮茶器具、制茶工艺连同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和独特的东方哲学一起播撒四方。

古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茶叶贸易往来主要通过以下路线:(1)茶马古道――向西南,传播至西藏和印度。在高寒地区,人们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容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2)丝绸之路――向西由我国的新疆传播至中亚。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为大宗。茶叶作为古中国的特产,也随着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各国。(3)草原之路――向北传播至今天的蒙古、俄罗斯及广大的欧洲地区。(4)海上之路――东传播至日本和朝鲜,南传播至中南半岛,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肇始,向非洲、欧洲和美洲传播。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中国出发之货物主要以丝绸、茶、瓷器为主。

三、西方茶文化理念

由于人文历史和环境条件的差异,表现在饮茶时间、品茶文化行为等方面。不管是在品茶的对象上还是方式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都保持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也创造了自己的饮茶文化。崇尚快节奏的美国人大多数喜欢饮冰茶,这茶以饮、以凉为主,大都是不带任何茶叶痕迹的速溶茶。

德国人喜欢饮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等制作的茶叶,而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德国人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金属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流到茶壶内,再将茶叶倒掉,所以茶水颜色很淡,这也成了德国人独特的“冲茶”习惯。

在下午5点钟喝下午茶成为许多英国家庭约定俗成的习惯。下午茶时间可以说是一天当中充满温馨、其乐融融和传情达意的美好时光。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客,世界上茶叶销售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一年一人约需2公斤茶叶,英国人均饮茶量是中国和印度的3倍,年均饮茶2公斤。

西方这种开放性饮茶法,虽未能如中国之茶道般上升到天地自然一体的哲学高度,但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

四、比较中西茶文化异同

纵观中西方饮茶历史的演变,虽相隔千年,但两者都是先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开始饮用,继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通的饮品;茶同样都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但二者品茶方式、饮茶礼仪、茶道精神等各有不同。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二)饮茶礼仪的不同。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三)茶道精神的不同。“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中国人饮茶常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与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参考文献

[1] 徐先玲,李相状.中国茶饮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 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徐永成.英伦的茶文化[M].上海: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 (4).

浪漫国度的茶文化

【摘要】中国和法国虽地处欧亚两端,隔着千山万水,但自古以来就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本文主要以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为主题,分析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历程,以及这种文化交流给两国带来的巨大影响。此外,由茶文化的交流深入至中法两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指出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这个不可或缺的交流主题在国与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茶文化;法国;文化传播;文化交流

谈到茶,让我们为之自豪的是我国不仅作为茶的原产地,而且拥有丰富的茶种类、多处的茶产地、异彩纷呈的茶文化。此外,茶无疑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并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目前,随着我国的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饮茶风俗已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种茶。追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之茶,所种之茶,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传播去的。在传播茶的同时,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也就显得顺应时事、理所当然。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以茶作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包含和体现了不同时期下与众不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由于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茶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交流中也就必定绽放出不同的耀眼光芒。

提起文化,提起我国,毫无疑问,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提到法国,无需思考,这是个极其浪漫的国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各方面都弥漫着唯美、浪漫的气息。也正是由于法国这种文化氛围使这个浪漫的国度在接受外来文化,注重外来文化交流时,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精神层面,都或多或少覆盖了浪漫气息,与众不同地阐释了文化的接受、交流与融合。因而,中国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则更以一种清新、淡雅、浪漫的姿态丰富了茶文化自身的广阔内涵。

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国内,自云贵高原传播到全国各地,即从西南地区的产茶区辐射到东南、东北地区;在国际方面,茶最早开始对外传播的时代虽仍存在争议,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汉代。此后,茶及茶文化在全世界开始广泛传播至亚洲、欧洲、非洲等,可谓是遍及世界各地。

目前,在欧洲,法国这个浪漫国度已经成为欧洲的第四大饮茶国家,人均茶叶消费量仅次于爱尔兰和英国,和德国相差无几。在这样一个茶叶的消费大国,我国的茶文化传入经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过程,茶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浪漫的文化气息。

中国茶传入法国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来认识,即茶文化在法国的早期传入阶段、茶文化在法国的交流融合阶段、近五十年来茶文化热在法国的兴起阶段。

首先,从茶在法国的早期传入阶段来认识:1636年,荷兰商人把中国的茶叶转运至法国巴黎,自此,法国人开始接触茶叶。法语中,也开始有了“茶”一词。1700年,一艘名为阿穆芙莱特的法国船只,从中国运回丝绸、瓷器和茶叶等,正式拉开了中法茶叶直接贸易的序幕。但这一时期法国的茶进口贸易尚未独立,多是和其他货物一起输入法国的。1728年,法国首次在广州建立商业据点以方便从中国收购茶叶。这样一来,就更加方便了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

茶传入法国初期,医药界曾认为茶叶中可能含有一些医药成份而反对饮茶。随后又因饮茶有利于健康的观点取得最终胜利,茶的饮用便开始被接受。但由于茶的价格昂贵,最初的饮用仅为皇室贵族所接受。随后,由于皇室的倡导,饮茶逐渐在法国巴黎的上层社会流行开来。与此同时,茶文化在法国的形成,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较早。原因在于,浪漫的法国人在接受茶的同时,能够从精神层面去体验茶文化的品味和情调。法国上流社会把茶视为贵族饮料,有文化的人一起喝茶,并试图从茶本身发掘出一种深厚悠远的文化。在饮茶方式上,这一时期的贵族,除清饮茶汤外,逐渐开始尝试其他的饮茶方式,如在茶中加入牛奶等。此外,法国的文人也开始了以茶为对象的文学创作,如蒙忒所作的《茶颂》等。总而言之,早期的茶传入和文化的形成,只局限于法国的贵族阶层,并没有渗透到法国各阶层人民中。

其次,茶文化在法国的交流融合阶段:即在法国大革命后,伴随着贵族阶级的消失,茶不再仅仅作为贵族饮料饮用,饮茶之风在广大民众中开始流行。这个时期,我国茶的品种传入法国的越来越多,专营茶叶进口的茶商开始在法国出现,后来在巴黎等地又出现了一些专营茶叶或以茶为主的商号。这都为中法两国的茶贸易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为中法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此时的法国在经营茶贸易的同时,开始了茶树的试种,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随着老舍《茶馆》的上演进军法国,带来了法国的茶馆热。在浪漫的法国人眼中,他们尤其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到外面的茶馆饮茶,他们认为饮茶体现了一种团结和睦的精神。这一饮茶喜好,也直接推动了法国茶馆业的发展。

此外,这一时期茶文化在法国的发展,还表现在法国兴起了喝下午茶之风。随着法国工业化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供应点心的下午茶的出现正好适应了法国人民这种生活节奏,逐渐在法国流行开来。这些都可展现出,这一时期,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已经扎稳了一定的根基,法国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根据自己的文化氛围与需求,发展了茶文化的内涵,也为品茶类型与饮茶方式的丰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再次,近五十年来,茶文化热在法国逐渐兴起。这一时期,法国茶叶的进口与销售都达到了历史上最新水平。法国的中国式茶馆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几乎遍布于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这时的饮茶群体已经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他们经常出入茶馆,品茗小憩。很多法国人认为,茶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味觉享受,茶文化给他们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内容。在法国人眼里,茶已经成为最浪漫、最富有诗意饮品的代名词。在众多法国文人的创作中,有关茶,茶文化的描写和涉及开始频繁出现。在法国,大多数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他们同样不仅把茶看作是一种东方传入的饮品,更是把茶看作是净化自身心灵的佳品。这样一来,茶的自身定性,茶文化的淡然、净化的内涵,通过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发展,得到了良好的补充和诠释。

伴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茶文化传播在法国的逐步深入,法国人民接受了来自古老悠久民族的茶文化,传播着并丰富着。时代的发展,贸易的往来,交流的密切,茶文化在法国的交流方面更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种类和异彩纷呈的样式。自2000年以来,中法茶文化交流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示在世人面前,呈现出兴盛场面。其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则是通过茶展、茶文化周、茶文化节来淋漓尽致地诠释茶文化的悠久魅力。在这些文化展示融合中,法国人民根据自身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更加领略到中国茶道的崇高艺术魅力;领略到中国茶艺的精湛技艺;领略到中国茶文化悠远深刻的内涵;领略到中国这个文化深厚国家的文化宗旨。

当然,以上所提到的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也好,在法国的交流也罢,都是以我国占茶文化输出的主导地位而言的。当然,法国在接受和发展我国茶文化的同时,对我国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资料记载中,位居上海的法国人开的茶馆中,客人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中国茶,也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法国茶,此外,还有很多法国的奶茶,法国的下午茶的品种供客人品尝和享用。这样看来,无疑,茶文化的交流,乃至整个国家文化的交流,都是极具开放性,兼容并包的。

时代是前进的,世界时发展的,文化是融合的。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随着中法茶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和开展,中法两国的茶文化在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过程中,会发展地更加美好;此外,中法两国各自的传统文化在求同存异、日渐密切的国际交往中,必定也会拥有更加和谐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朴兵. 略论法国茶文化的演变[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5.

[2] 刘建生. 中法文化差异与共识[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6:10-15.

[3] 汊汉. 西欧观众为东方茶艺喝彩―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团出访法国里昂侧记[J]. 农业考古, 2003,6.

关于茶禅一味论文范文资料

日本茶道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出现了很多的日本茶道的论文。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日本茶道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关于日本茶道的论文1 基于中日茶 文化 之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国茶道;日本茶道;禅 [论文内容提要]在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期,通过传播中国文化的僧人们将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所以中日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本文从茶道体验入手,对两种文化的沿革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分析其精神实质,从而使这两种富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更容易理解和认知? 一?引言 我 留学 日本时曾有一次接触日本茶道的机会?那日我和朋友在大门前受到身着和服的主人的迎接,随后来到了一间明亮的会客厅,这是通往茶室的第一瞑想舞台——“露地”?露地的“地”是指心,意为割断一切烦恼之绪,现出真实的本性?露地是自我启示的通路,也是此岸(今世)通往彼岸(他世)的桥梁,踏上露地即意味着踏上脱离尘世的第一步?露地有内外之分?会客厅也叫“外露地”,是为了等候客人,让客人作好进入内露地的准备而建?客人到齐之后,追随主人走过一条幽静细长的石子路,来到一个清静古雅的“和风”庭院?此处在茶道中称为“内露地”?庭院环抱着一间古朴的草庵,那就是茶室(すきや)?茶室外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石头水缸,我们用一长柄的竹制水瓢盛水洗手,通过这简单的洗礼之后,方可进入茶室?客人们不论身份地位,都从一个小门跪着钻入茶室?逐一入室之后,主人最后进来?大家先在壁龛前行礼,然后宾主致礼入座?主人先捧出甜点,以调节茶味?一切准备就绪,茶道师开始点茶?盛茶水的茶器是只闲寂古雅?不规则形状的茶碗?茶道师取二?三匙抹茶粉放入其中,注入适量的开水,再用茶筅不断地搅拌着碗中茶汤,直至碧绿色的泡沫立起?点茶完毕,主人将茶碗上花纹转向客人后,跪着递上茶,客人用双手接过茶碗,再将花纹转向主人,然后举至额头,表示还礼?我们是以轮饮的形式品尝了茶?饮完茶,客人要讲一些赞扬茶或感谢主人的话?茶事活动在这静寂庄重的氛围中完成,使人产生一种清寂超然的感觉,继而升华为一种悠久的余情? 完成了对日本茶道的初探,茶道中所表现出的宗教美让我体会到不同于中国茶道的另一种魅力?为了进一步了解日本茶道,首先我想通过与中国茶文化的比较,来探究其发展历程? 二?茶在中日的沿革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制茶 饮茶 最早的国家?“茶”字在唐代之前有繥?繦???茗?羠?诧等别称,后经唐玄宗御批而统一称之为“茶”?茶最初为供品,继而才为药用?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茶有恢复疲劳?提神醒脑?增强判断力?恢复视力等功效,所以它不仅用作内服药,也时常被制成医治风湿病等的镇痛软膏?后来,逐渐地被人们食用?唐以前,饮茶还处在养生?保健等功能阶段,茶艺也远未完善,茶是贵族的专用饮品?唐朝,茶开始在民间盛行,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此时的茶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饮料,而是为静心育德?悟道修身所用?唐代诗人陆羽,由于出身禅门,师从道家,又与儒家士大夫们交往甚密,所以在其所著的世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中,首先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入了对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的描述中,标志着中国茶道的产生,但是他没有提出“茶道”这个词?《茶经》介绍了风靡唐朝的“淹茶法”,就是用磨把晒干的茶叶磨成粉并拌和煎制成饼茶储存,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将茶团捣碎后加桂?姜?盐等材料,煮而饮其汤?唐代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率先冠茶以“道”?诗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他通过“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饮茶过程,体现了心灵清静便可顿悟的禅宗思想?北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更深远更广泛,茶叶采制更为精制?一种称为“斗茶”的雅玩在当时很流行?在宋朝蔡襄所著的《茶录》上篇中记述了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和点茶,说明宋人是将茶叶磨成茶粉贮存的,并且“抹茶法”茶艺在当时已经相当完整和成熟?随着饮茶文化进一步大众化,为了方便饮用,宋朝末年,茶叶生产开始逐渐地转向叶茶?明代张源《茶录》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泡法,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稍侯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可见明代叶茶开始流行, 饮茶由过去的抹茶法等复杂茶艺改变为与现在类似的简单的“煎茶法”的冲泡形式? 茶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从茶的传入到茶道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平安时代,随着遣唐使的派遣,大批日僧来唐求法?在求法过程中,受到寺院茶文化的薰陶,回国时把佛教文化和饮茶文化同时传回了日本?1500年前,日僧最澄从大唐带回茶种,撒播于台麓山,开拓了日本种茶史?806年弘法大师空海入唐求法,将制茶技艺带回了日本?810-824年传至日本的《茶经》掀起了“弘仁茶风”的饮茶热流,唐风“淹茶法”盛极一时?但此时的茶事只是上层社会的一种风雅之举?894年日本废除了遣唐使,茶文化走向低迷?镰仓时代,1211年荣西明庵禅师撰写了日本最早的茶经《吃茶养生记》,详细介绍了中国寺院里种种的喝茶 方法 以及宣扬饮茶有益寿延年的作用?在荣西的推动下,出现了“寺院茶”,宋风“抹茶法”尤其受到钟爱?寺院常会施茶与百姓,促进了茶向民间的传播,室町幕府的北山文化时期,茶文化与当时极度奢华的武士阶级生活相适应,寺院茶演变成奢侈的“斗茶”?室町中期以后,人们不再注重奢华,更讲究风雅品味,于是出现了高贵华丽的“书院台子茶”?而珠光(1423-1502年)认为书院台子茶在其华丽的形式下并没有太多的精神内容?他注重和汉相融,精简了华丽复杂的茶事形式,创建了清寂素朴的“草庵茶”?并将禅引入茶的精神世界,开创了“茶禅一味”的境地,日本茶道的雏形完成了?他还在《心之文》中称茶为“道”,这是日本茶道之首称?之后出现的绍鸥(1503-1555)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草庵茶的精神,深化了草庵茶的禅宗理念,但他强调更多的是草庵茶的和风形式?最后千利休(1522-1592)将珠光的精神?绍鸥的形式相结合,加上自身对禅的体悟,将茶道提高为一种俗化了的生活禅,从而完善了茶道?日本人虽然崇尚茶道,但因其核心是禅,非普通百姓所能领悟,所以很难在百姓中盛行开来?到了江户时期,明朝高僧隐元隆琦被聘东渡日本传教,同时将“煎茶法”也传至日本?由于煎茶法既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很快被大众所接受? 从两国茶文化的沿革可以看出其发展时序上的一致性?日本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闪烁着中国茶文化的光彩?但从室町时代开始,它与禅宗紧密结合,向着精致空灵的方向发展,形成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东方文化——日本茶道? 三?中日茶道的精神实质 中国茶道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其精神是“廉美清和敬”,即指清廉俭朴?平和快乐?清澄寂静?真诚处世?敬爱待人? 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祟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将饮茶习俗和优良茶种传入日本的是遣唐僧人, 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人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从日本茶文化的开始直至茶道的完成都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日本茶道主要受禅宗的影响?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 日本茶道还讲究“一期一会”的心境?它源自于佛教的无常观,是指世事无常?既然没有一样事物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与人的每一次交会也是绝无仅有的,茶事活动亦如此?只要还原自我,怀着只此一次的信念,无造作?无杂念地投入,就能从紧促短暂的茶事中获得无限的自由?茶道中还有数寄屋?石缸?茶碗等许多不规则物体,这是因为茶道界以“不对称?不重复?绝无仅有?变化等”为美,如事物太过于正规匀称,则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不完整?富有变化(无常)才更有情趣?这种审美意识源自以“无常”为美的禅宗美学观,禅宗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完美本身,让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美的极致,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完整来表达完美? 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禅一味?禅门认为,喝茶?坐禅都是平凡事,如能在平凡事中找到真实,则表示心已被启发?例如:日本茶道有单饮和轮饮两种饮茶形式?单饮是指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轮饮是指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不管哪种形式,日语都称之为“お茶を一杯 む”?“竹田默雷禅师说:‘若一碗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他认为一碗茶轮流喝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茶道的奥妙是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可见,日本茶道已经脱离了饮茶概念,成为了一种无茶亦可的禅宗修行的新形式? 四?结束语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 传统文化 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中国茶道是无愧于世界文明的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日本茶道一开始就是重禅宗精神,已经升华到宗教哲学高度,成为了一种生活禅?所以它有一套严密复杂的仪式;茶人也都是修禅之人;其目的已不在于饮茶,而在于道,它是“禅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禅的活动”?在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过程中,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日本茶道认真探究,彼此不断地互 相学 习,使中日茶道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翟文伟,齐正奎.简话中国茶与禅[J].丝绸之路,2003,(2).[2]朱颖.禅宗与日本茶室建筑管窥[J].中外建筑,1999,(2).[3]陈永华.禅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从中日茶道的渊源?特点谈起[J].西北师大学报,2003,(5).[4]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人民出版社,2004.[5]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1).[6]小组成员:苏州大学文正学院02级日语专业学生 王园?叶飞?徐慧?喻蓓,指导老师:李东军,学术论文《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2005. 关于日本茶道的论文2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的祖先,但是日本茶道却拥有自己的特色。它拥有自己的的发展过程及独特内涵。日本茶道必须按照一整套规定程序来进行,它不只是一般的是社交手法,更是通过品茶和茶道来达到陶冶情操,抒发情感的目的。 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茶道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发展、变化、融合形成了具备大和民族韵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来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将中国的茶叶盒种子带回日本,并 种植 在大阪一带。茶叶刚刚出现在日本的时候属于贵族用品,只有权贵、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用茶叶。茶道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仅局限在权贵的身边。 但到了镰仓时代,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茶道有权贵和僧侣发展到了平民中间。等到了室町时代,以种茶为生的茶农开始对茶叶进行品评和开办品茶会,逐渐的这样的集会变成了平民的娱乐活动,并由此发展成为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对于“茶道”这个名词,最早则是由和尚村田提出来的。他把对佛法中的领悟融汇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于“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并借由此发展成为了最具自然气息和朴素的茶风。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则把日本茶道进行改进并提高到了艺术层次。千利休把室内富丽堂皇的的装饰简化到了非常朴素的程度,让日本茶道脱离了物质因素的纠缠,让日本茶道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与此同时千利休还特别要求“本心”的重要,并提出简化茶道的特殊动作,要随意的品茶并放弃外界的形式操纵,来达到用心体会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传统日本茶道中的审美观念 在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把日本的传统茶道分为了三个层次:品茶技巧、品茶礼仪、茶“道”。 日本人的审美观和品茶观完美的体现在其中。品茶技巧就是茶人怎么挑选合适的茶具、怎么放置屋内的盆景和装饰品、怎么点茶、怎么调配茶后甜点;品茶礼仪就是主人和宾客间的礼貌问题。主要方面就是主人对房屋的打扫和茶会上的表演节目;第三点茶道,就是品茶人在喝茶的过程中对人生的领悟、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的走进日本茶道文化,领悟其精髓,感受其文化。 (一) 茶具和装饰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当中,我们要深入的了解下其茶道文化的精髓,就要首先了解下其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即:茶具和装饰品。 日本茶道中的品茶工具、书画文字、盆景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从日本传统茶道的祖先村田珠光开始,日本人在查到中找到了寂静和质朴,来探索平淡生活中的点滴趣味。 在日本的名流中,也不乏在茶具和装饰品中有自己特有要求的,他们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村田珠光追求的是质朴,村田珠光自己就经常选择质朴的茶具,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简朴。他认为大和民族的黑色陶器颜色暗淡,但却拥有有 简谱 、寂静的美丽。使用这样的简约茶具,情真意切地待客,既有品茶的乐趣,对道德情操养成和锻炼也大有用处。 再挑选和物的基础上,应当多多选择用淡色系的朽叶色、淡青色茶具和适应寂静分为的茶具。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说‘正是这种以严峻、淡然、悠闲寂静为美的审美观点,才能让人把握到生活的乐趣,来达到灵魂上的追求。 自主独立的品茶地点、露天场所、石头灯笼等的设立都是千立休提出来的。品茶地点虽然简约淡然,喝茶的人却让茶具茶室干净整洁。只有喝茶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才能“进入自悟之道的境界,和美、寂静有佛家的气氛才是最正宗的茶道。对于茶道的鉴赏千利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正好是日本人对传统审美观的具体表现。 (二) 茶室周围的布置 在布置品茶地点周围的环境方面,品茶的人所看重的就是喝茶时的虔诚心情,对周围大自然的美特殊的重视。插花对于日本茶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选用应季的花草树木,必须看重大自然之美,顺应花朵枝干的自然之势,不要求奢华,只需要简约自然,让人怦然心动,让他们所呈现的大自然的魅力,要和茶室中与季节、书画遥遥响应,真正意义上的靠近生命的本质。 从这里看出,这就是日本人传统的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理念。《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中的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环境的布置与高深技术中,重视大自然,轻慢人人之间的锁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三)和敬清寂 17世纪前期,16世纪末期,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囊括了日本传统茶道的精神理念,建立了日本最正统的茶道。“和敬”主要代表的是人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用心交流,万万不能妄自尊大;“清寂”指的是冷静严肃、淡然、悠闲的审美观点。 在举办品茶聚会之前,品茶人必须先打扫周围的环境,保持室内整洁,茶具的干净,茶叶必须经过精心的加工碾碎,茶具要反复清洗干净一尘不染,插花也要根据宾客的不同和季节的变换来选择。 茶人品茶时的动作符合规范迅速敏捷,“既要让人产生舞蹈时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精确规范”。因为这样宾客才能感觉到主人的重视和尊重,展现了主人待客的真诚。在茶会上,宾客们的穿着也非常重要,因为要与茶会的背景相互协调,身份再崇高的贵族都必须爬跪进入。入座之后也不能喧哗保持安静,并需要向着主人放置在王床间的画行礼致敬。这样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到了室町时代中期,伴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慢慢变的奢华和喧闹。很多人开始厌倦了这种喧闹的生活,把寂静、淡然、悠闲为美,他们期待着过上隐居的生活,来达到心灵上的安慰。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是幽远寂静”、“闲适”的含义。一边喝茶一边和朋友谈天说地,不问世事,修养身心。“清寂”之美从这个时期得到广泛的流传。 (四)禅茶之缘 日本的传统茶道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规范来完成的一种艺术。并且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正是包含在这些看似复杂繁多的程序中。而这些繁杂的工序 并不是要让品茶人的注意力从茶本身上移走,而是要茶客细心体会整个品茶的过程,从而把品茶人从世俗的喧嚣、和生活的琐碎中解脱出来。 茶道中禅的意义,就是通过繁琐的品茶程序和规则来锻炼人们的本心,当这些繁文缛节不再使品茶者苦恼,当饮茶人随意之间就能表现出茶道的礼仪规范,才算领悟了茶道本身的真谛。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精神修养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茶会本身的形式,宾客和主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寂静淡然的品茶环境中,以喝茶、欣赏茶具、宾主间天天说地的形式,以此来达到修身养心的目的、还能让我们洁身自好,拥有更加的完美意识和品质。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 在整理中,我们发现:人们只有通过不停的反问自己的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领悟了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领悟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 三、结语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学者概括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主张通过在茶室中举行茶会的方式来了悟禅法,参透本心。日本茶道推崇朴素的“闲寂”茶风,“在不引人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着无价的宝物,在贫困之中深藏着难以言尽的恬静的喜悦”,这种意境被日本茶人奉为美的极致。“闲寂”的美学理念不仅显现于茶具、茶室、茶仪等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渗入了茶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日本茶道艺术最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之一,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构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所说的,日本茶道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业余活动,它让人们在谨慎的品茶过程中养成认真、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同时,其实茶道本身已经成为了大和民族对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日本茶道的论文”

作弊的人~~~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人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①。尚未见饮茶。......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注①:原字是酉旁加也,既左酉右也。 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是茶的品质还是种类呢?

关于一盏禅茶窥人生论文范文

花开见佛。佛在哪里?万木凋零的旷野,一株绿草是佛;宁静无声的雪夜,一盆炭火是佛;苍茫无际的江海,一叶扁舟是佛;色彩纷呈的世相,朴素是佛;动乱喧嚣的日子,平安是佛。何时见佛?在流年里等待花开,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即可见佛。 人生是一壶禅茶。后来才知道,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 人生有七苦,众生流落在人间,是为了将诸苦尝尽,换来一味甘甜。繁华三千,但最后终归尘埃落定,如同夜幕卸下了白日的粉黛装饰,沉静而安宁。光阴弹指而过,当年在意的得失、计较的成败,都成了云烟过眼。任何时候,彼岸都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一个过于执著于此生的人,不适合修行。一个痴迷于因果的人,亦不适合修行。茶有佛性,尤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抛弃杂念,证悟菩提心。 天地沙鸥,我们微如芥子。不让自己惊扰世界,也不让世界惊扰自己。人出生的时候,原本没有行囊,走得路多了,便多了一个包袱。而我们如何让世俗的包袱,转变成禅的.行囊。只有用一颗清净依止的心,看世态万千,方能消除偏见,在平和中获得快乐。 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克制欲望,摒除纷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只为了一种简单的活法。安住当下,哪怕是一颗狭小的心,亦可以承载万物起灭。 世间一切情缘,皆有定数。有情者未必有缘,有缘者未必有情。随缘即安,方可悟道。茶水洗心,心如明镜,一个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别无常世界。意乱情迷时,大可不必慌乱。静心坐禅,明天会如约而至。春花依旧那样美,秋月还是那么圆。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无须为了注定的悲剧,选择感伤。但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停止修行。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品茶可以让人宽恕过错,从而在杯盏中得到平和。真正完美的人生当留白,留白,即是佛家所说的空明。人间是最能表现自我的剧场,如果有一天故事剧终,选择出离,一定要真的放下,而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要相信,别无选择的时候,会有最好的选择。 万法无常,缘起性空。万物既是因缘和合而生,亦会因缘而灭。晚云收,即是倦鸟归巢时。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每一次归返都是回头,每一次渡河都有舟楫。无论前方的路有多远,消除我执,此后风餐露饮,海天云阔,都是归属。 静水深流,简单的人其内心清和,越容易参透禅理。修佛亦如品茶,将一杯苦茶喝到无味,这就是禅的境界。人生应该删繁留简,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就如同万千溪涧,终究要汇入一条河流,潺潺清明,简静安宁。 喝茶,要一颗清淡的心、悲悯的心。哪怕处车水马龙的闹市,都可以感受春风过耳、秋水拂尘的清雅。云在窗外踱步,鸟在檐下穿飞。袅袅的香雾,似有若无地诠释虚实相生的人生。桌台上有一方闲置的木鱼、几卷经书,还有散落的菩提,在浅淡的月光下,疏淡清绝。 世间风云,变幻莫测。佛家讲究因果轮回,无论物转星移、飞沙走石,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俱静归尘。如茶,融汇了万物的精魂,倒入杯盏中,钟情一色,澄澈醒透。 出离需要的不是勇气和决心,而是善意和清醒。我们每日所看到川流熙攘,凡尘荣辱,其实都只是一场戏。一个修行者要有足够的禅定,才可以走出人生逼仄的路径,看云林绿野,落雁平沙。 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圆满。我们曾经用无数时光都无法记住的经文,待了悟之时,却可以过目不忘。许多人认为精深渊博的禅,其实在一念之间,在每一个途经的日子里,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间,在婆娑的世界里。 品茶,可以用陶具、瓷杯、玉盏,亦可以用竹盅、木碗。众生品茶,多是为了打发闲寂的光阴。茶的味道,凉暖,似乎不那么重要。而僧者饮的禅茶,亦无需礼节,只是随性而饮,品出的只有一种般若味。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多少人可以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也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无论晴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会饮尽红尘最后一盏茶汤,出离三千世界,换一世平宁。是迷途知返,是禅定了悟,已不重要。此后寒山石径,乘白驹而行,饮下千江之水,将禅茶品到云淡风轻。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生如茶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人向来就有喝茶的习惯,茶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如今,茶已经变成一种文化,博大精深。 饮料是甜的,喝饮料者,就像是在享受人生;而茶是苦的,喝茶者,则似乎在品味人生了。 人生是什么?我想谁也不能得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可旋转的茶杯却总是使人通过品茶,悟到人生真谛,一生受用不尽。世间上,茶的品种可说是五花八门,多得无法计数。正是如此,不同的茶便有各自甜酸苦辣的人生! 人生不正像是一杯茶吗?旅途崎岖不平,总会荆棘丛生——就是友谊吧!时而苦,时而甜,犹如给人一种先苦后甜的味儿,其实就如茶似的。若交到一个无法信任,十分虚伪的朋友,那便算是你倒霉了。不过也好,能使你在这次教训中了解到人生的险恶,从此必须慎重交友。若能交到知心挚友,你的快乐,成功便可以与她分享;挫折,失败也可和她倾诉;这段友谊就会成为你脑海中的一段金色的回忆! 学习也如茶!有苦、有涩、更让你有苦尽甘来的意外。当你遇到“挡路虎”时,就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似的,乱写乱做,而当你真正清楚了题意,有能力把它攻破时,你便能感觉到一股走向成功的滋味向你走来。 人生如茶,我们中华儿女为何要喝茶呢?那就是要用心,慢慢地把茶的味道品尝出来,淡时悠悠,浓时太苦。就像我们的友谊,学习,生活一样,要用心去品,去试,回味绵厚。我们用怎么样的心去品茶,就像用什么的心去对待友谊,学习,生活! 小小一杯茶,细品一下,不正是我们人生的缩影吗?

人生如茶,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香如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人生这盏茶,或浓烈或者清淡,都要细细去品味。人生在世,总想争个高低上下,总想论个成败得失,殊不知高与低,上与下,成与败,得与失,都是人生的滋味。功名利禄来来往往,炎凉荣辱浮浮沉沉。人生一盏茶,一份淡泊,一份宁静。

若没有慈悲、仁爱之心,就没有真正的宽恕和包容,也就没有相处的和谐与圆融;拥有大慈大悲,才能“乐天知命”,才会有知足、欢心和快乐;人生拥有快乐,才是最大的拥有;“快乐,其实也是一种修行”(引自:一行禅师)。

有一种温暖叫做阳光,有一款装饰叫做温馨,有一盒礼物叫做心意,有一份祝福叫做健康,祝快乐健康幸福美满。

人生浮沉,如一酩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

岁月匆匆,白驹过隙。细想前尘的往事,青春的韶华,虽被生活荡涤得毫无色彩,却残香依然。如一酩清茶,经过滚热的水的浇灌,才能散发幽幽的芬芳。

人生百载,恍如梦幻。或富贵至极,或穷困潦倒,总无法超脱繁纷杂芜的尘世之外,世俗的虚幻的名利,任物欲的横流,人都有失去自我的时候。真正的做到,无欲无求,洒脱自然在喧嚣混沌的尘世间,渐渐的失去我们身上仅有一点宁静和纯真。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世事的纷扰,人间沧桑,有谁真正的想过,我们需要什么?古语说:懂茶者,必是“精行俭德之人”。所以,懂茶之人,必懂人生!

对于茶,我们都会喝,这里暂且不论茶道。想说的是沏茶之水,即水温不相同,沏出的茶香就会不同。茶在杯盏的沉浮之间,如人生之经历风霜雪雨,所以,人生的坎坷艰辛,如杯中之茶,经火热之水浸泡,开始饮,虽苦涩无甘,但后味却清香宜人,杯盏之中余香仍留,耐人寻味。

古之茶经,常与禅相通,相通在于禅理,故有“禅茶”之说。不知哪位大师所讲:“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论茶意,亦即不知茶味”。关于,茶中自有的禅意,我自是不懂其理,也不敢妄说!

怎样从小小的茶壶中去感悟人生的挫折,如何从清淡的茶水里去品味人生哲理?也许,只有自己用心慢慢的体会了!

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在沉沉浮浮中,选择了清淡和超然,一种简单而优雅的生活态度。擎一杯清茶,任幽香冲去了浮尘,沉淀了思绪,心情,悠静才可长远。

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

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

刚升入六年级的我,被突如其来的困难给打倒了。前方道路上的“荆棘”令我害怕,“冬天的寒风”让我一次次倒下,未知的命运更让我恐惧。

回到家里,脑海迅速被一道道错题填满,老师的讲解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在记忆中模糊起来,为错题烦恼的我站了起来,走出书房。我失魂落魄,不知做什么,看着桌上的茶叶,我想:喝杯茶放松一下吧。我取出几颗茶叶,放在昨晚的开水中,那水已经凉了……喝了一口,一股苦涩的味道从杯中涌出。妈妈见了,说:“茶叶不经过沸水的冲泡是不会绽放它那股清香的。”妈妈拿起水壶,一边冲泡,一边说:“茶叶不仅要经过沸水冲泡,而且泡的时间要久一些。”我等待着,心中有一些疑虑……水从无色渐渐变成了深色。倒入杯中,立刻一股清香像泉水从石缝中涌出一样,轻轻地喝上一口,味道虽然有点涩,但却夹杂着一种甜,那是一种甜甜的苦涩。

看着茶,又望望自己,心中的疑惑全解开了。

茶叶只有经过沸水和时间的冲泡,才能绽开清香。人生不正如这茶吗?只有经过困难,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带着这杯包含着人生的茶,我沉浸在了题海中,思路不再像刚才那样杂乱。时间过去了,思路也越来越清晰,题目解出来了,我恍然大悟。上课时,老师夸我,说我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心里很快乐。

那杯茶闪过了我脑海,带着人生的真谛,我继续向更美好的明天前进。

英国作家雪莱曾说过: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成功背后往往意味着困难的洗礼。

人生生像茶一样,经过无数次的厉练,才会有味。

茶叶,它们干姿百态,有的像蚯蚓,有的像毛球,有的像春蚕。它在没泡时在我眼中是玩游戏的蛐蛐儿。摇起来更是好玩,它发出“沙沙”声,好听极了。

它的味道有很多种,苦涩味,让你认为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清香味,让你认为它是一个高贵的贵族小姐。

看完了茶便该泡茶了。加入水的那一刻,茶叶像是遇到了难题了,它在上下起伏,不知所措。和人生没生么区别。上浮的上浮,下浮的下浮,他们就像两层兵在保护它们看不见的城堡。不论周围人把它怎么样,它依然会回到自己应该的位置。

“香”一股茶香热情地涌了过来。水冲下去的那一刻,一股特浓的香味在你的身边环绕,水渐渐凉了,水汽渐渐散开了,让你迫不及待的想喝了它。

又过了十分钟,我张开那如饥似渴的嘴正准备喝,才发现浸泡过的茶变了。它真的很像刚破茧而出的绿蝴蝶,可又像从天而降的绿雪花。看了这碧潭飘雪我的心特别的甜。

我再一次张开嘴,轻轻地用舌头添了一添,苦而香,心想:用用舌头都是如此,那喝一小口是什么感觉呢?带着对茶的无限期待,我又喝了一小口,那是一个赞呐,真是太美妙的一件事了。

我认为人生就要像茶一样千锤百炼,才会多姿多彩。我再一次张开嘴,轻轻地用舌头添了一添,苦而香,心想:用用舌头都是如此,那喝一小口是什么感觉呢?带着对茶的无限期待,我又喝了一小口,那是一个赞呐,真是太美妙的一件事了。

想人生就像茶一样千锤百炼才会多姿多彩!

人生好似喝茶,起先有些苦涩,但经过反覆回味后,一股清流便顺流而下,润喉又解渴。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中有不堪回首的过往;亦有令人会心一笑的记忆,它们总如云烟一吹就散。尽管我们应该抛却往日的不愉快,面对崭新的未来。适时地参酌经验,去芜存菁,才不失为一帖良方。

升上初中,我面对着繁重的课业压力、同学间的相处互动、家人间的沟通问题,必须时时反省,在其中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我常怨叹时间不足,使我无法成就理想、无法面面俱到。但此时,何不反向思考:难道他人的时间比我多吗?不,一天二十四小时,每个人都一样。那为何唯独我无法充分掌握时间呢?这是时间调配出 了问题。每天回家,我惯性地拿起遥控器,看着喜爱的节目,带节目播毕已是晚饭时间......这样悠闲自得的做事,却不知挥霍了多少光阴!人非万能,无法 尽善尽美,但我仍可专注地完成一件事,达到最好。

了解这个道理,我便开始规划每日的行程表,应该做的事都呈现在日记本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它帮助我做事更有效率,有时甚至能安排休闲活动。

省思,有助我们理清事件始末,反覆思所,将错误改正,保留优点,如同炼金术,去除杂质才能获取最纯净亮丽的金属。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不要灰心!茶越喝越甘醇,经历失败后再站起,之后的鲜美便一声“咕噜”吞下肚,沁脾又解渴。

回眸人生漫漫征程,十四载年轮的风风雨雨,十四个春秋的辛酸苦辣,尽在小小的茶杯之中,人生如茶,初品时的苦涩正如人生成长道路上的艰辛,回味时的清香恰似人生成功时的欢乐,沏一杯清茶,我思绪万千。

初识

偶有闲心,想品尝茶的美味,沏一杯茶,将茶叶放在杯底,将沸水注入,看那茶叶在玻璃杯中随着水的注入而上下翻滚,似鱼儿在大海中破浪前行。不一会,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开来,好似含苞欲放的花朵一下绽放了。清绿的茶水在杯中微微荡漾。我迫不及待地拿起茶杯,一大口喝下去,苦!

深夜,天边的星星眨着眼睛,墨蓝色的天空下,一片寂静,静得只能听到我的吟诵声。我坐在窗前,伴一盏青灯,持卷低吟。期末考试前,我必须加紧复习。月光下我在艰苦奋战。

回味

我强忍着这苦涩的味道,咽了下去。这时,我的口中,突然有一种淡淡的甜,从舌尖到舌根,丝丝甜意充满了我的口腔,沁人心脾,这甜意一直甜到心底,刹那间,心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了,每一个味蕾都为之振奋。

经过了半个多月的艰苦奋斗,我满怀信心踏入考场的大门,考试中,我奋笔疾书,在老师收卷时,交上了自己满意的答卷。成绩公布时,我微笑着拿到了自己的分数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人生好似一杯茶,先是初识的苦,那是努力的艰辛,后有回味的甜,那是成功的喜悦。茶文化的精华便是如此,我愿撷取其中的精髓,带着它,架着人生的'小舟,搏击风浪,然后去迎接成功。

我独坐在窗前仰望,白云飘着,天空格外的湛蓝,大地异常的静寂,面对飘零的残叶和绵绵的细雨,我无限向往童年,那时天真活泼,有无限的欢乐。可近来成绩滑落,而中考又一步步逼近,让我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呢?难到就为了上大学吗?

岁月悠悠,十六岁的我,被暴风打得喘不过气来,花样年华的我,本来是快乐的,却受到了如大人那般的精神压力,人生的竞争是这么的激烈。我重新打点行囊,朝暴风骤雨旅程继续行进。面对艰难,我只能是少一份激动,多一份沉思;少一份鲁莽,多一份思索;少一份幻想,多一份行动;少一份幼稚,多一份成熟。

快乐,就在成功的彼岸,只有不畏艰难险阻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离我不会太遥远了,如果我放弃了努力,那不是太可惜了吗?

人生就像喝茶,苦尽才能甘来。

人生如茶,芳香四溢,但开头是苦的,只有经历苦,仔细品味才能体会苦茶中的甜味,那一瞬间,便是你成长的一刻。

“彭,这次考试你一定很高吧!”发卷的前一节课,好友打趣地说。

“不,我这次真的考砸了。”我无心玩耍,坐在座位上闷闷不乐。

那是我小学时考得最差的一次了,79分!那鲜红而刺眼的分数,我不忍看,更不敢看。我刻意地回避着同学,唯恐受到他们无情地嘲笑。放学了,我背起书包,急急地奔出教室,只留下有些诧异的同学们。

回了家,我一声不吭,不像往常一样与爸妈闲聊,聊学校里的趣事,不像往常一样挂着笑脸,而是心灰意冷地直径走回房间,“砰”只留下一个背影。“为什么?为什么?”我问着自己,拉上窗帘的黑暗中,那鲜红而刺眼的分数,像老师、父母、同学们般无情的嘲笑。“为什么?我花了比别人多的时间,却不能保持优秀。”我想,光辉的时刻已经结束了!

突然,妈妈走了进来,拉开窗帘,递给我了一杯茶,苦丁茶。

我不多想,只是接过来喝,一阵苦味瞬间弥漫了整个嘴,我几乎要吐出来,含在嘴,不知不觉,那茶竟一点点,一点点有了一丝甜味,我细细品着,甜味淡淡的,芳香四溢。“孩子,任何事都是先苦后甜,就像这杯茶一样。你的考试给你了教训,虽苦,但你从中汲取教训,下次不再犯,不就是甜了吗?”

一杯苦茶,打开了我的心扉。

人生如茶,芳香四溢,由苦至甜。

以前总是看见爷爷和爸爸经常在一起喝茶,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爱喝茶叶呢?这是爱好还是习惯呢?

今天,我怀着好奇心泡了一杯“铁观音”茶,平生第一次细细地品茶。

我从茶盒里捏了一小撮“铁观音”放在手心,凑近闻了闻,味道极如苔藓般,颜色是墨绿的,甚至可以说是黑色,茶叶的形状像一些小虫子般紧紧地缩在一起,我想:这黑了吧唧的东西怎么会得到那么多文人雅士的钟爱?

我把开水倒进杯子里,热水急促地往下流,不时地泛起波浪,茶叶犹如一条条小鱼般无助的翻滚,拼命地向上游!又像一枚枚落叶,在秋风中飘零翻飞。

不一会儿泡在杯子里的茶叶慢慢地舒展了,就好像那些小羊羔被惊吓过后,得到了妈妈的保护,身体慢慢地放松。茶水慢慢变绿,绿意越来越浓,颜色越来越深,使我充满期待。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杯盖,一股热气徐徐升起,同时有一缕幽香在屋里氤氲开来。

杯中的茶叶就好像树上的枯叶静静地飘落下来,绿色的茶叶渐渐地转变为黄色,我抿了一小口,从苦味开始到最后咽下去变成了一丝香甜。这使我想到人生,从苦到甜,难道不是和品茶一样的道理吗?

人生是一次漫长而短暂的旅程,只有正确认识到生活中的苦和乐,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茶,淡淡的,清香的,没有啤酒的辣,也没有果汁的甜。只是一小杯,就能散发出怡人的清新茶香。

在一个清静温暖的午后,在阳台摆上一张藤椅,沏一杯茉莉花茶,坐在椅子上安静地看书,感受阳光的温暖,茶叶的芳香,书本的墨香,心里便有了身处世外桃源的感觉。

品茶,只含一小口,细细品味,不急着吞下,就会发现,茶的味道有些苦,但并不涩,时间再长些时,口中便有了甜,却不同与饮料水果的甜,而是淡淡的甘甜。

喝茶,倒进口中半杯茶,不仔细品味,而是满足自己口渴的需求,让茶来润湿喉咙,但茶的味道却依然缠绕在嘴边,很清很淡,舌根却很苦涩,也许是因喝得太快,没有尝出茶中的美好吧!

吞茶,吞下一口茶,足以让自己心旷神怡。不同与喝茶、品茶,而是一口便尝出其中的苦与甘。曾几何时,自己因吞下一口酒而猛吞下十杯水,却没能让苦辣消失,痛楚依然留在嘴里。而吞茶能品出茶叶的清香怡人,微苦的芳香,后几秒却很意外地让自己顿悟人生的味道。

人生,如同一杯茶,仔细去品,便会尝出世间百态,人是物非;马虎地走过一小段路却发现自己忽略了品尝美好;过于急躁地去闯荡江湖,却也能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

人生如茶,淡淡的,清香的,也是苦涩的。

人生似一幅画,回忆从前的甘甜趣事;人生似一颗四味糖,品尝其中酸、甜、苦、辣;人生更如一杯茶,需细细品味。

茶似一位舞者,藏匿在水中展示纷繁的舞姿;茶似春天的风,给我们带来清新;茶似冬日的暖阳,给我们无尽的抚照,茶可以品味人生,也是记忆的收藏。

我缓缓倒入沸腾的热水,水犹如瀑布般朝杯中一泻而下,似一股清泉从杯中喷了出来,又像一朵白芙蓉花。少顷,袅袅升起的水蒸气像是一团云雾,氤氲在杯口上方,甚是逍遥。茶叶在水中展现了无尽的姿态。有的茶叶在水中忽上忽下,慢慢舒展开来。随后,我嗅到了茶叶在屋子里散发着的淡淡悠香,听见水在“侵蚀”茶叶的声响,抿了一口茶,舌尖有些涩中掺甜。几次泡茶,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有时茶味道比较苦涩,就像我考试考不好的时候,心里的那般苦楚;有时茶味道比较甘甜,就像经过努力后收获的小成就时,心里那般幸福甜蜜;有时茶也比较清淡,仿佛让我闻到夏天薄荷的清凉;有时茶比较浓醇,好似那些鼓舞人心的肺腑良言。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茶,它有时让我放松,有时为我解渴,有时忆起往事……茶叶在水中盘旋,好似一支欢乐的舞蹈。

沉静其中,我仿佛是杯中的那一抹茶叶,在水中浮浮沉沉,感觉自己的心被净化,慢慢滤去浮躁,心素如简。茶是一种淡雅的情调,也是一种欲语的沉默,更是一种热闹后的落寞。

人生犹如泡茶呵!急了,淡了,慢着,苦啊!

——题记

淡黄淡黄的茶水,一二滴,注入瓷杯中,淡了,散了,成了圈,泛起了浪,升起了烟,飘来了淡味。

多久了!

与茶交心,互道经历,费时费心又费劲,没趣!

几杯茶入肚,可怎敌寂寞与悔恨?考试将至,却无心复习。风吹入房内,吹动杯里的茶,泛起了涟漪,波动我的心弦,傻了,呆着。

茶放久了——凉了——无味了!

学习,生活,难道也如此?……不敢想了。

几度惆怅,几次回想,当初,为了学习,马不停蹄地学着,奋斗于书桌之上,不分昼夜,忘了一切,可结果呢,少了读书的心思,赔了不少时间,作孽呵!而今,又殆于学习,只顾享乐,如白驹过隙的时间不曾一次在眼前飞过。泡茶,不亦如此。

学久了——淡了、烦了——无聊了。

无奈,泡茶吧!

茶——是冰冷的——如心——也凉了……

这时,不知不觉,又向杯中注如茶。啊!那么熟悉的淡黄色,依旧泛着圈,那样亲切,冒雾了,冒雾了,火热的水啊!溶解、归化了积在心头的悔、恨。我的心,冰凉成了恒温,恒温又成了火热,火红红的。

希望之火重新燃起了,奔放热流。

对对对!

就这样,奋斗,奋斗。把握时间,把握力度,如茶,是甜的,美的,成功的。

人生好似喝茶,起先有些苦涩,但经过反覆回味后,一股清流便顺流而下,润喉又解渴。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生中有不堪回首的过往;亦有令人会心一笑的记忆,它们总如云烟一吹就散。尽管我们应该抛却往日的不愉快,面对崭新的未来。适时地参酌经验,去芜存菁,才不失为一帖良方。

升上,我面对着繁重的课业压力、同侪间的相处互动、家人间的沟通问题,必须时时反省,在其中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我常怨叹时间不足,使我无法成就理想、无法面面俱到。但此时,何不反向思考:难道他人的时间比我多吗?不,一天二十四小时,每个人都一样。那为何唯独我无法充分掌握时间呢?这是时间调配出 了问题。每天回家,我惯性地拿起遥控器,看着喜爱的节目,待节目播毕已是晚饭时间......这样悠闲自得的做事,却不知挥霍了多少光阴!人非万能,无法 尽善尽美,但我仍可专注地完成一件事,达到最好。

了解这个道理,我便开始规划每日的行程表,应该做的事都呈现在日记本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它帮助我做事更有效率,有时甚至能安排休闲活动。

省思,有助我们理清事件始末,反覆思索,将错误改正,保留优点,如同练金术,去除杂质才能获取最纯净亮丽的金属。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不要灰心!茶越喝越甘醇,经历失败后再站起,之后的鲜美便一声“咕噜”吞下肚,沁脾又解渴。

人生如茶,弹指流年,白驹过隙,太多恩恩怨怨,起起落落。都要懂得先苦后甜,豁达与开朗,才能坦然的拿起与了无牵挂的放下。

喝茶,本就是一场奇异的旅程。茶叶要通过采摘,翻炒,烘焙方能入水,化作了水之精灵,而这就像走了一趟人生。

茶的初泡是孩童时的天真烂漫、快乐无忧;茶的二泡,略有些不同的滋味,变得有些苦涩,但是苦涩过后,便有了一份甘甜、芳香,如少年时虽有压力与烦恼却依然有着勃勃生机;而这茶的三泡,便丰富多了,你只需轻轻押上一口,便会氤氲开来,回甘生津,但却依旧有着丝丝苦涩,这就与壮年相同了;最后茶的滋味越来越平淡无味,像是看破红尘,安宁的老年。

茶因为水而沸腾,而发出浓香,人生也要磨砺重重困难才可坦然开朗。若是经不起世情冷暖,起起落落,终也不会品到属于自己的芳香。

从茶中参禅,是一种感悟。那禅茶的 随笔 都有哪些?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禅茶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禅茶随笔篇一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克制欲望,摒除纷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只为了一种简单的活法。安住当下,哪怕是一颗狭小的心,亦可以承载万物起灭。 世间一切情缘,皆有定数。有情者未必有缘,有缘者未必有情。随缘即安,方可悟道。茶水洗心,心如明镜,一个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别无常世界。意乱情迷时,大可不必慌乱。静心坐禅,明天会如约而至。春花依旧那样美,秋月还是那么圆。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无须为了注定的悲剧,选择感伤。但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停止修行。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品茶可以让人宽恕过错,从而在杯盏中得到平和。真正完美的人生当留白,留白,即是佛家所说的空明。人间是最能表现自我的剧场,如果有一天 故事 剧终,选择出离,一定要真的放下,而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要相信,别无选择的时候,会有最好的选择。 万法无常,缘起性空。万物既是因缘和合而生,亦会因缘而灭。晚云收,即是倦鸟归巢时。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每一次归返都是回头,每一次渡河都有舟楫。无论前方的路有多远,消除我执,此后风餐露饮,海天云阔,都是归属。 静水深流,简单的人其内心清和,越容易参透禅理。修佛亦如品茶,将一杯苦茶喝到无味,这就是禅的境界。人生应该删繁留简,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就如同万千溪涧,终究要汇入一条河流,潺潺 清明 ,简静安宁。 喝茶,要一颗清淡的心、悲悯的心。哪怕处车水马龙的闹市,都可以感受春风过耳、秋水拂尘的清雅。云在窗外踱步,鸟在檐下穿飞。袅袅的香雾,似有若无地诠释虚实相生的人生。桌台上有一方闲置的木鱼、几卷经书,还有散落的菩提,在浅淡的月光下,疏淡清绝。 世间风云,变幻莫测。佛家讲究因果轮回,无论物转星移、飞沙走石,有一天都会烟消云散、俱静归尘。如茶,融汇了万物的精魂,倒入杯盏中,钟情一色,澄澈醒透。 出离需要的不是勇气和决心,而是善意和清醒。我们每日所看到川流熙攘,凡尘荣辱,其实都只是一场戏。一个修行者要有足够的禅定,才可以走出人生逼仄的路径,看云林绿野,落雁平沙。 佛说,割舍就是得到,残缺就是圆满。我们曾经用无数时光都无法记住的经文,待了悟之时,却可以过目不忘。许多人认为精深渊博的禅,其实在一念之间,在每一个途经的日子里,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间,在婆娑的世界里。 品茶,可以用陶具、瓷杯、玉盏,亦可以用竹盅、木碗。众生品茶,多是为了打发闲寂的光阴。茶的味道,凉暖,似乎不那么重要。而僧者饮的禅茶,亦无需礼节,只是随性而饮,品出的只有一种般若味。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茶成了生活中的习惯,成了修行者不可缺少的知音。只是多少人,可以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多少人可以将浑浊纷纭的世象,喝到纯净清朗。也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无意的日子,无论晴雨,不管春秋,饮下一壶人生的禅茶,回归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 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会饮尽红尘最后一盏茶汤,出离三千世界,换一世平宁。是迷途知返,是禅定了悟,已不重要。此后寒山石径,乘白驹而行,饮下千江之水,将禅茶品到云淡风轻。 禅茶随笔篇二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 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 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 后来才知道,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 洁的人。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 人生有七苦,众生流落在人间,是为了将诸苦尝尽,换来一味甘甜。繁华三千,但最后终归尘埃落定,如同夜幕卸下白日的粉黛装饰,沉静而安宁。光阴弹指而过,当年在意的得失、计较的成败,都成了云烟过眼。任何时候,彼岸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一个过于执著于此生的人,不适合修行。一个痴迷于因果的人,亦 不适合修行。茶有佛性,尤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抛弃杂念,证悟菩提心。 天地沙鸥,我们微如芥子。不让自己惊扰世界,也不让世界惊扰自己。人出生的时候,原本没有行囊,走得路多了,便多了一个包袱。而我们如何让世俗的包袱,转变成禅的行囊。只有用一颗清净依止的心,看世态万千,方能消除偏见,在平和中获得快乐。 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 禅茶随笔篇三 在平日的生活中,与书墨为舞的人,内心是宁静、清净、安逸的;在平日的情致中,懂得“茶禅一味”的人,内心是平静、寡淡、柔和的。在书墨中,可以怡情,可以感悟,可以抒怀,会让一个人得几许禅心,伴几许茶香,感几许清宁。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茶中有禅,禅借茶悟,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在感受的同时,可以通过书墨的香韵淡淡,萦绕心头。 茶道的本质,就是从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茶圣陆羽就是用自己对五味人生的感悟,以茶入道,禅机感应,觉悟成圣。平常心是道,有了“自然”的心境便是得了禅之真谛。禅提升了 饮茶 的品位与境界,茶涤除了人心灵的暗昧,有助于禅心的体悟,禅茶一味,才是茶道的精髓之所在。喝茶、品茶犹如禅茶一样,能体悟出人生的酸甜苦辣香味,一切都能包容。饮茶犹如品味人生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参禅打坐就是在静滤中思考人生,通过品茶参禅,感悟自然、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喜欢书墨的人,既要具备内心的清宁,又要带有情感中的激情。在静心构思之时,就是泼墨和抒写的序曲,这时候表面的平静与内心的涌动,就形成了鲜明地对比,但是同时也是和谐的、融洽的,因为灵魂深处滋生着生命的张力,禅意萦绕。禅,是对生活的领悟,伴随于自己的经历中;茶,是清香的缕缕萦绕,寡合于心间,冷暖自知。在喝茶时,需要静心,需要焚香,这样就显现出禅味中的平常心,形成了与书墨时一样的心境,在蛰伏中静修出一颗高贵的灵魂。 写文字时,有时候会文思泉涌,有时候也会提笔不知所措,在心神疲惫中,方知苦中也有甜。在茶香弥漫之时,有时候会平心静气的品尝,有时候也会心浮气躁的徘徊,令茶味中有甘甜亦有苦涩。而一颗禅定的心,却离自己永远是不近也不远,看着自己的灵魂和躯体在接轨。可见,一个独立的生命人体,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人间的悲欢离合,最终都要归于平淡。而心中的感悟和经历,就是生活禅的一种写照,为自己的真情走过而温暖了心间。因此,苦乐年华皆是禅,书墨飘香尽沁茶。 墨,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但是会随一个人的情感融入,就会让墨迹飘香,定格禅心。书,是一个人灵魂凝聚的心血。同时会随着茶香淡淡,传输到另一个人的灵魂中。在这些相互通融的感悟中,就有了书墨深处禅茶香的真切感受。在读书中,可以充盈一个人的内心;在书写时,可以抒发一个人的情感。正是在观墨和用墨中,让一个人的书墨情韵就分不开了,它中有我,我中有它。而且,在墨色里,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灵魂的纯净度和高度。这正是用苦禅的一种修为,在平常心中蜕变升华,心如蝉翼。 茶,遇水生色,遇人生情,遇心生香,遇书见品,遇禅同行。这就是茶,会随一个人的情怀和修为中,方知其中味。喝茶,本来是一种生活习惯。可是,会改变着一个人独有的人生领悟和操行认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人生滋味。最为直观的,就是随着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就会展现出甘甜、苦涩、醇厚、寡淡等等,在不同滋味里,就品味出百味人生。如果真正融入了茶道,那么就明白了茶可以令一个人亢奋,也可以使一个人索然无味,这就是在禅心中,看似外表平静,可是内心却是潮水涌动,云水俊逸。 读书和书墨时,何尝不是这样呢?在读书时,随着文字的章节,有喜有悲,有爱有恨;在书墨时,随着文字的印痕,或愉悦或低落;或恬淡或激扬。不管是在起承转合的音律中,还是在起伏跌宕的情怀里,文字就会让一个人具备了应有的素养。在生活中,一个人在人生如戏的舞台上,角色是自己选得,但是主角和配角并不重要,而是自己如何去展现出角色里的真性情,骨子里的高贵。各其所道,大道通途。这正是文字,让书墨中没有尊卑,没有身份,在于自己的灵魂,如何能驾驭起自己的躯体,超然无华。 书墨深处禅茶香,这是对一个人内心遵循的修为肯定。当一个人拥有了书墨情怀,就会拥有禅茶一味的相随。心清神明,无欲则刚,这是书墨中传出的真意。雅室有香茗,淡泊含真趣,拥有了禅意心镜自然就高远了。不管是隐匿于乡野,还是蜗居于市井,就会滋生出一种别样的情怀,逍遥人生。这时候,江湖的风雨,人间的悲欢离合,安能撼动一个平静如水的自己呢?懂得了安然,就能从自然物华的交替演绎中,感悟出人生中何尝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呢?这时候,就明白了,做一个真情真意的自己就好。 书墨深处禅茶香,留给了自己一份关照当下的情怀。在书墨中,能为己所用,自然就会提升自己的“读书明理”之智慧。拥有了一颗禅心,自然就会流淌出几许温润,和善共处身边的一切。在书中,览尽人生百味;在墨中,抒写悠悠絮语;在禅中,修悟自身言行;在茶中,品出世态万象。在这人生的真趣中,但愿“高山流水遇知音,明山秀水喜相逢”的遇见里,留下岁月的一片馨香。禅茶随笔相关 文章 : 1. 茶文化随笔 2. 关于茶道的散文 3. 标题 4. 比较好的散文推荐 5. 高考散文范文 6. 感恩与爱的文章

禅茶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论文

茶禅一味什么意思?禅茶一味的意思是什么?有学者提出“禅茶一味”与“茶禅一味”是有区别的,甚至还解读出两种意思来。其实,“禅茶一味”之说与“茶禅一味”之解均是一回事,两者没有差异,没有分别,无需执着于究是“茶”在前,还是“禅”在前。正所谓茶心与佛心,何异又何殊?如果有分别,只是两者意同而叫法不同。对它的注解应该都是“具有同一兴味”。这样的“兴味”,不可把“茶”和“禅”分为和确定究竟谁是从属关系。茶禅一味什么意思茶禅一味,是佛学概念。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夹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在依旧诵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优质泉水,也是极有价值的矿泉水泉。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茶道传入日本,茶禅一味成为日本茶道主要思想。安土桃山时期茶圣千利休将“侘寂”(wabi-sabi)引入茶道,结合茶禅一味,形成了如今日本茶道的基础。茶道始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高僧善会受船子德诚的衣钵,来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他所领悟的“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成为唐、五代禅宗中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禅宗境界,以致历代禅林又称夹山为“碧岩”。善会驻锡夹山10余年,一时“学者交凑”,仅嗣法弟子就达44人,其中有机缘语录传世者33人。唐代洛浦元安禅师、石门献蕴禅师、台州瑞岩师彦禅师、杭州佛日禅师、黄山月轮禅师、大梅法常禅师等一批高僧大德都是夹山善会的法嗣。夹山遂成为唐代著名的禅宗道场,与朗州(常德)德山、长沙沩山“相鼎峙焉”。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禅茶沏茶后另外一种味道是指茶禅一味,是佛学概念。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谓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禅,悟涅盘境界。

日本茶道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 饮茶 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浅析日本茶道 文化 论文,一起来看看。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论文1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的祖先,但是日本茶道却拥有自己的特色。它拥有自己的的发展过程及独特内涵。日本茶道必须按照一整套规定程序来进行,它不只是一般的是社交手法,更是通过品茶和茶道来达到陶冶情操,抒发情感的目的。 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一、日本茶道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中国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茶道由中国传入日本后,经过发展、变化、融合形成了具备大和民族韵味的日本茶道。 唐代中期,派遣来中国的日本僧人最澄将中国的茶叶盒种子带回日本,并 种植 在大阪一带。茶叶刚刚出现在日本的时候属于贵族用品,只有权贵、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用茶叶。茶道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仅局限在权贵的身边。 但到了镰仓时代,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茶道有权贵和僧侣发展到了平民中间。等到了室町时代,以种茶为生的茶农开始对茶叶进行品评和开办品茶会,逐渐的这样的集会变成了平民的娱乐活动,并由此发展成为了日本最早的茶道。 对于“茶道”这个名词,最早则是由和尚村田提出来的。他把对佛法中的领悟融汇到了茶道之中,它起源于“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并借由此发展成为了最具自然气息和朴素的茶风。 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则把日本茶道进行改进并提高到了艺术层次。千利休把室内富丽堂皇的的装饰简化到了非常朴素的程度,让日本茶道脱离了物质因素的纠缠,让日本茶道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与此同时千利休还特别要求“本心”的重要,并提出简化茶道的特殊动作,要随意的品茶并放弃外界的形式操纵,来达到用心体会茶道的高深意境。 二、传统日本茶道中的审美观念 在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把日本的传统茶道分为了三个层次:品茶技巧、品茶礼仪、茶“道”。 日本人的审美观和品茶观完美的体现在其中。品茶技巧就是茶人怎么挑选合适的茶具、怎么放置屋内的盆景和装饰品、怎么点茶、怎么调配茶后甜点;品茶礼仪就是主人和宾客间的礼貌问题。主要方面就是主人对房屋的打扫和茶会上的表演节目;第三点茶道,就是品茶人在喝茶的过程中对人生的领悟、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的走进日本茶道文化,领悟其精髓,感受其文化。 (一) 茶具和装饰品 在日本的茶道文化当中,我们要深入的了解下其茶道文化的精髓,就要首先了解下其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即:茶具和装饰品。 日本茶道中的品茶工具、书画文字、盆景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从日本传统茶道的祖先村田珠光开始,日本人在查到中找到了寂静和质朴,来探索平淡生活中的点滴趣味。 在日本的名流中,也不乏在茶具和装饰品中有自己特有要求的,他们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茶道鼻祖村田珠光。村田珠光追求的是质朴,村田珠光自己就经常选择质朴的茶具,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简朴。他认为大和民族的黑色陶器颜色暗淡,但却拥有有 简谱 、寂静的美丽。使用这样的简约茶具,情真意切地待客,既有品茶的乐趣,对道德情操养成和锻炼也大有用处。 再挑选和物的基础上,应当多多选择用淡色系的朽叶色、淡青色茶具和适应寂静分为的茶具。茶道鼻祖村田珠光说‘正是这种以严峻、淡然、悠闲寂静为美的审美观点,才能让人把握到生活的乐趣,来达到灵魂上的追求。 自主独立的品茶地点、露天场所、石头灯笼等的设立都是千立休提出来的。品茶地点虽然简约淡然,喝茶的人却让茶具茶室干净整洁。只有喝茶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才能“进入自悟之道的境界,和美、寂静有佛家的气氛才是最正宗的茶道。对于茶道的鉴赏千利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正好是日本人对传统审美观的具体表现。 (二) 茶室周围的布置 在布置品茶地点周围的环境方面,品茶的人所看重的就是喝茶时的虔诚心情,对周围大自然的美特殊的重视。插花对于日本茶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选用应季的花草树木,必须看重大自然之美,顺应花朵枝干的自然之势,不要求奢华,只需要简约自然,让人怦然心动,让他们所呈现的大自然的魅力,要和茶室中与季节、书画遥遥响应,真正意义上的靠近生命的本质。 从这里看出,这就是日本人传统的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理念。《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中的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环境的布置与高深技术中,重视大自然,轻慢人人之间的锁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三)和敬清寂 17世纪前期,16世纪末期,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囊括了日本传统茶道的精神理念,建立了日本最正统的茶道。“和敬”主要代表的是人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用心交流,万万不能妄自尊大;“清寂”指的是冷静严肃、淡然、悠闲的审美观点。 在举办品茶聚会之前,品茶人必须先打扫周围的环境,保持室内整洁,茶具的干净,茶叶必须经过精心的加工碾碎,茶具要反复清洗干净一尘不染,插花也要根据宾客的不同和季节的变换来选择。 茶人品茶时的动作符合规范迅速敏捷,“既要让人产生舞蹈时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精确规范”。因为这样宾客才能感觉到主人的重视和尊重,展现了主人待客的真诚。在茶会上,宾客们的穿着也非常重要,因为要与茶会的背景相互协调,身份再崇高的贵族都必须爬跪进入。入座之后也不能喧哗保持安静,并需要向着主人放置在王床间的画行礼致敬。这样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到了室町时代中期,伴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慢慢变的奢华和喧闹。很多人开始厌倦了这种喧闹的生活,把寂静、淡然、悠闲为美,他们期待着过上隐居的生活,来达到心灵上的安慰。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是幽远寂静”、“闲适”的含义。一边喝茶一边和朋友谈天说地,不问世事,修养身心。“清寂”之美从这个时期得到广泛的流传。 (四)禅茶之缘 日本的传统茶道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规范来完成的一种艺术。并且日本茶道的根本精神,正是包含在这些看似复杂繁多的程序中。而这些繁杂的工序 并不是要让品茶人的注意力从茶本身上移走,而是要茶客细心体会整个品茶的过程,从而把品茶人从世俗的喧嚣、和生活的琐碎中解脱出来。 茶道中禅的意义,就是通过繁琐的品茶程序和规则来锻炼人们的本心,当这些繁文缛节不再使品茶者苦恼,当饮茶人随意之间就能表现出茶道的礼仪规范,才算领悟了茶道本身的真谛。 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精神修养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茶会本身的形式,宾客和主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寂静淡然的品茶环境中,以喝茶、欣赏茶具、宾主间天天说地的形式,以此来达到修身养心的目的、还能让我们洁身自好,拥有更加的完美意识和品质。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 在整理中,我们发现:人们只有通过不停的反问自己的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领悟了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领悟日本茶道文化的内涵。 三、结语 日本茶道其基本精神被日本学者概括为“和、敬、清、寂”四个字,主张通过在茶室中举行茶会的方式来了悟禅法,参透本心。日本茶道推崇朴素的“闲寂”茶风,“在不引人注目的外表之下暗含着无价的宝物,在贫困之中深藏着难以言尽的恬静的喜悦”,这种意境被日本茶人奉为美的极致。“闲寂”的美学理念不仅显现于茶具、茶室、茶仪等诸多外在形式之中,更深深渗入了茶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日本茶道艺术最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之一,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构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所说的,日本茶道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业余活动,它让人们在谨慎的品茶过程中养成认真、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同时,其实茶道本身已经成为了大和民族对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论文2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把日常生活和宗教、哲学以及伦理结合到一起,从而成为了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文化活动。它在乎的不但是物质上的享受,而且还可运用茶会来学习茶道礼仪,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道德观。日本茶礼是一套能够表现出佛教禅宗思想的重要程序,立足于欣赏茶道表演,可以从中找到日本茶道所具有的含义。本文论述了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日本茶道知识,并阐述了日本茶道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日本;茶道;文化 中国茶文化为日本茶道之源头,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日两国人民共同认可的经典性著作。我国古代的佛、道以及儒等思想都会对日本茶道观念以及世界观具有极为深刻之影响。所以说,日本茶道是在我国茶文化为基础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结合了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以及建筑等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日本茶道并不注重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要运用茶会等方式,让大家学茶道增长见识,离开浮躁,提升审美能力与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日本茶道已经走向全世界,为多个国家所认可与赞赏。通过研究日本茶道文化,能够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之精髓,推动中日茶道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一、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 日本茶道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日本的一种 传统文化 。茶道也就是品茶之道,这就代表了茶艺操作当中追求与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日本和中国自古以来就一衣带水,两国一直具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长期联系,而茶文化则是两国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源自于我国的茶文化在往世界各地进行传播时,比较早地进入到了日本列岛。中日两国的茶文化交流可谓是源远流长,一千多年以来始终绵延不断。茶叶的故乡就在我国云南省和越、泰、缅等国的接壤处,那儿如今依然种有数棵千年古茶树,其中树龄最长的达到一千七百多年,可以称之为茶树之王。最开始人们所喝的是绿茶,后来中国发明了蒸制茶叶的手法,并在8世纪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的茶都是通过遣隋使或者遣唐使带回的,因而异常珍贵,主要是作为药用。到了平安时期,日本的永忠、空海等高僧把中国的茶种带回到日本进行播种,促进了日本茶文化的大发展。镰仓时期的日本大兴品茶之风。1191年,荣西禅师不仅自己种茶,而且还将茶种送于京都高僧明惠,明惠将茶种种于?衔采剑?日本著名的?衔膊栊?告诞生。此后,日本举国盛起了饮茶的新风尚。如今在日本大行其道的茶道是在十六世纪由千利休大师所创的。他主张在环境幽雅之处筑茶室,讲求茶具之美,推进品茶庭园创意化,产生了影响至今的日本千家流品茶法。 二、日本茶道知识介绍 日本茶道可以说是一种室内传统艺术,是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全面隔绝的一种特殊场所之中和特定时间之中所开展的一种艺术性仪式,一定要通过十分复杂而且繁琐的手段,运用特定 方法 才能完成。除应用特殊方法之外,日本茶道还十分注重于人和人相互间的联系。比如,日本茶道中所之茶并非个人之茶,而是为集体所共有之茶。茶道的中心为茶的聚会。全部参加茶会的人士均可通过茶会来脱离现实社会之中的各类制约,让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心深处更加和谐。日本茶道涵盖了精神主义,也就是注重清、静、和、寂。在茶道历史之中,有大量重名的人为了求心之道而耗费了大量时间。茶道就是建立于与世隔绝前提之下的,因此其十分自然地追求精神境界视为自身的奋斗目标,也就是求道性。当然,茶道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具备了游乐方面的性质,自然也不排除部分人士是因为娱乐目的而加入到茶道仪式之中的。事实上,茶道所具有的求道性和趣味性之间不是彼此矛盾的,其同时并存在茶道当中。茶会可以说是茶道之中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常说来,一定要具有三个条件,茶会才能够举行。茶会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聚会,通过茶会来获得心境上的沟通。其次,茶会注重于搭配,主人和客人之间使用茶道用具的科学搭配,让自身处于轻松和谐的茶室空间当中。最后,茶道的礼法包括主人接客过程中娴熟的动作等,都会让茶会的兴趣能够达到新的高潮。依据茶道之规矩,一定要在吃过饭之后才能够喝浓茶,如此一来茶会变得更为美味。在正式茶会喝浓茶以前,一定要吃一顿被称为怀石餐的简单饭菜。 三、日本茶道的文化含义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之一,一直为全球各国所称道。当前,日本茶道中的著名宗派之一里千家已经在各个国家设置了茶室并且传播与研究茶道。品茶这一艺术形式来源于我国,并从唐代起传入到日本。日本对此加以吸收与发展,而且在十六世纪时由千利休创立了具备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茶道集中了哲学、文化以及宗教等内容,牵涉到了陶瓷、 雕刻 、书画以及建筑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日本茶道具备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含义。一是茶的品位。茶是草木当中有一人,也就是说在大自然当中的人,其心灵最为平和、自然。当人们放下闲事、杂念与贪欲,即可欣赏到大自然之中的柳绿花红,欣赏到无尽的珍贵宝藏。在中国文化之中,将饮酒视为醉乡,这就是一个令人沉醉的世界。将饮茶称为醒乡,也就是让人保持清醒的世界。从醉乡进入到醒乡之中,也就是从烦恼世界进入觉悟世界之中。二是茶的寿命。在日本茶道文化之中素来有喜寿、米寿以及茶寿之说。喜寿为77岁、米寿为80多岁、茶寿则是108岁。正所谓"茶人得茶寿。"爱饮茶之人即可得到茶寿。茶人能得茶寿和茶所具有的养生功能息息相关。茶具有三德,既可驱除瞌睡,让人保持清醒,也可帮助消化,还能不让欲望对外爆发。因为有以上三大功能,饮茶能够养生延年。三是茶的精神。我国唐代茶圣陆羽提出精、行、俭、德四字,日本千利休大师提出的是和、敬、清、寂四字。和为茶道思想之中心。就精神层面而言,就是让内心相互对立的观念实现调和与化解。僧团被称之为和合众,因而一直以有六和敬之准则。敬是指在茶道中对所有事物均保持恭敬之态度,以恭敬之心来做好工作。清在茶道当中主要是指外物与内心之清净与洁白的状态。六根清净既是禅道也属茶道。寂主要是指心中各种欲火被浇灭以后的宁静安祥之状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茶道在日本文化当中具有主导性的地位,从而成为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之精华。茶道被称为日本民族文化之象征,在全球传统文化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观察日本茶道之发展,自始至终对于促进日本传统文化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为日本的人文、礼仪以及饮食文化之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日本茶道的发展已经从一种娱乐方式升华为艺术、哲学甚至是伦理道德。日本茶道倡导的朴素与纯净精神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之中的重要代表以及日本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鸿 宇. 说茶之日本茶道[M].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陈姗姗,卢永松.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2). [3]李 薇. 日本茶道文化的渊源与流变[J]. 科技视界,2014(26). [4]杨月琴,王荣华. 从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看日本茶道文化特征研究[J]. 才智,2015(25). [5]黄 丹. 从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J]. 福建茶叶,2016(9).浅析日本茶道文化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 2. 关于日本茶道的论文2篇 3. 论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 4. 论中日茶文化的相关论文 5. 日本茶道精神文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