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中国经贸导刊杂志创刊时间

发布时间:2024-07-03 04:50:38

中国经贸导刊杂志创刊时间

根据相关了解,中国经贸导刊由中国商务部主办,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发表过文章,比如著名经济学家张春晖、著名贸易专家钟衷德、著名法学家尹士民等。

《中国经贸导刊》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委刊。国家发展改革委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中国经贸导刊》是中国创刊最早、历史最悠久、重要的经济类半月刊。刊名由吴邦国同志题写。吴邦国同志批示,“办好中国经贸导刊还是要坚持为经贸工作服务,为企业服务,为读者服务,扩大在企业的影响力。”《中国经贸导刊》宣传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所发文件、领导讲话、工作安排、调查报告,各种信息,深入分析,背景介绍,宣传报道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改革情况,企业情况,国内外市场情况,各种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读者抱有兴趣的各种问题,具有权威性、指导性、深刻性、前瞻性、实用性、知识性。《中国经贸导刊》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机上刊物。

《宏观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管理》

辉煌中华杂志?哈哈,这单位绝对不是国家发改委的!发改委代管的有很多,但主管主办的只有《中国经贸导刊》在国内乃至国际领域都是一个政策解读的风向标,是国家发改委的委刊!

中国经贸导刊杂志

中国经贸导刊包括了中国经贸导刊(中),中国经贸导刊(中)是中国经贸导刊的其中之一,是中国经贸导刊的上中下的中间内容。

中国经贸导刊由中国财政经济学会主办,自1995年创刊以来,发表了众多知名学者和专家学者的文章,其中包括:1. 王宝庆:《中国金融发展改革研究》2. 张洪亮:《中国经济新发展动力时代的分析》3. 郑晓伟:《中国劳动力市场变迁与转型》4. 李金成:《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与本土化》5. 陈明礼:《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6. 刘兆新:《中国企业文化构建》7. 李彦宏:《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8. 谢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9. 李巍:《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10. 王秉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

中国经贸导刊杂志社于1996年成立,主要出版的刊物为《中国经贸导刊》和《中国经贸》。《中国经贸导刊》杂志属国家发改委委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中国经贸》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管,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核准创办的大型经贸类综合性月刊,1996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曾经有许多著名学者发表过中国经贸导刊。其中包括:著名经济学家钱穆、著名**学家康有为、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社会学家王国维、著名新闻学家丁玉兰、著名体育学家唐骏、著名经济学家***、著名社会学家李明复等。

中国人寿杂志创刊时间

中国人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49年10月20日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所经办的人身保险业务。新中国建立刚刚20天,为迅速发展经济,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全国统一的保险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下设人身保险室。建国初期的人身保险业务有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两大类,强制保险主要是铁路、轮船、飞机旅客意外伤害保险,自愿保险则分为职工团体人身保险和简易人身保险两类。到1958年,共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亿元,参加职工团体人身保险者达到300万人,参加简易人身保险者发展到180万人,对安定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1958年10月,国务院召开的西安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1959年,人身保险业务和其他国内保险业务一道进入全面停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定。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中断了2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正式宣告恢复,中国保险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财产保险业务率先恢复的基础上,1982年,开始恢复办理人身保险业务。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1982年至1995年的13年间,人身保险业务以平均每年40%的速度递增。1995年,我国第一部《保险法》诞生。1996年,根据《保险法》关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分业经营的要求,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承继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全部人身保险业务和重组17家地方寿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进入了专业化经营时代。个人营销制度的引入和全面推行,促进了公司的快速发展。从1996年到1998年,营销队伍由4万多人发展到20万人,保费收入从192亿元增加到540亿元,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保险公司。1999年3月,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成为国有独资的一级法人,直接隶属于国务院。至此,中国人寿正式独立登上中国金融保险市场的大舞台,为数亿中国人提供各种人身保险,承担着服务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重组设立以来,适应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开启了集团化发展的征程。2003年,集团公司和寿险公司联合发起设立了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中国人寿新一届领导班子研究制定了“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集团化发展战略。2006年底,财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相继成立。同时,对海外公司、国寿投资公司、保险学院的改革工作也基本完成,一个集寿险、财险、企业年金、资产管理、实业投资、保险教育等业务于一体的我国最大的保险集团初具规模。2007年1月9日,寿险公司在上海成功回归a股。自此,中国人寿成为我国首家境内外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携a股回归的“王者之风”,中国人寿在“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发展战略之下,确立了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中国人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提出了全面提升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战略要求。中国人寿又好又快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人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49年10月20日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所经办的人身保险业务。新中国建立刚刚20天,为迅速发展经济,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全国统一的保险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下设人身保险室。建国初期的人身保险业务有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两大类,强制保险主要是铁路、轮船、飞机旅客意外伤害保险,自愿保险则分为职工团体人身保险和简易人身保险两类。到1958年,共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亿元,参加职工团体人身保险者达到300万人,参加简易人身保险者发展到180万人,对安定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1958年10月,国务院召开的西安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1959年,人身保险业务和其他国内保险业务一道进入全面停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9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定。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中断了20年的国内保险业务正式宣告恢复,中国保险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人寿成立于1949年,原名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诚心为您解答每一个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最佳!如有疑问请继续追问!您的好评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1、《中国保险报》于1994年1月5日正式创刊,是一份以保险为特色的专业财经媒体,也是中国保险业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中国保险。《中国保险报》的办报方针是:立足保险、面向社会、服务行业、贴近百姓。报纸以保险业的百万从业人员和已经投保及将要投保的各阶层人士为主要读者。长期以来,《中国保险报》及时发布政府主管和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法规,公正报道发生在保险业内的重大事件,大力弘扬保险企业精神,及时交流海内外保险业务动态,从而使《中国保险报》成为中国保险界与社会沟通信息的桥梁,国外同行和相关行业了解中国保险业的窗口,人民群众学习保险知识的园地,对推动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中国保险报》创刊后,从周二刊发展为周三刊,期期彩报。为适应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对报纸信息量、时效性的迫切要求,报纸还将继续增张。增期扩版后的《中国保险报》,突出抓重头新闻和信息量,在版面编排中重视短新闻和照片、图表的使用,讲求色彩变化,强化了版面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报社人员精干,平均年龄35岁,各类专业人才占报社总人数的85%。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设办公室、计财部、报社、经营中心、网络技术部等部门。报社下设编委会、总编室、采访部、专刊部、美术摄影部、照排室。报社在集中力量办好报纸的同时,努力搞好发行工作和经营管理,报纸的发行量由最初的3万份,增加到约20万份。广告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进一步提高报纸质量,报社加快电子化进程,2000年建立了电脑采编系统,实现了采编全程无纸化、资料数据化、办公自动化,并于2001年初推出电子版,同年建立了网站。中国保险报为工作日报,每周一至周五出报,每期对开八版。除常规新闻及评论版面外,并有投资周刊、海外周刊、产业周刊、营销周刊、周末副刊等丰富内容。2、中保网是在原《中国保险报》电子版的基础上扩建成的、为广大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提供资讯、商务服务的保险门户网站,2006年10月正式上线,并获得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具备新闻采集和发布资质。为适应日益发展的保险行业对资讯的需求,中保网2013年9月9日完成技术升级和内容改版工作。新改版的中保网内容定位为“主流、重要、有价值”,严格遵循“差异化发展与融合式发展”的发展策略,报道最具权威的保险行业新闻、发出最有力量的保险评论、提供最有价值的保险服务。改版后的中保网内容丰富,既有保险行业新闻,也提供营销、法律、培训等保险专业人士所操作案例和解决方案,更为广大普通百姓提供保险超市、保险黄页等实用工具。具体包括新闻、评论、法律、灾难、投资、保险超市、营销、法律、生活、在线培训、保险黄页等频道。同时,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的“中国保险服务监督平台”将继续为全体保险消费者开放,为投保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投诉渠道,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促进保险公司提高服务质量。

中国摄影杂志创刊时间

摄影杂志与中国摄影杂志不是同一家,中国摄影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创办的。而摄影杂志就是所有摄影杂志的一个总称。

《中国摄影》是2008版中文核心,2011版上已经没有了!万维书刊自助投稿网上有2011版中文核心刊物,您可以去查看。

摄影杂志与中国摄影杂志不是同一家,中国摄影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创办的。

投稿信箱:

1版 投稿信箱 

2版 投稿信箱 

3版 投稿信箱 

4版 投稿信箱 

5版 投稿信箱 

6版 投稿信箱 

7版 投稿信箱 

8版 投稿信箱 

(1)图片处理:请采用JPEG格式压缩,照片字节数在1000k左右。图片的命名建议采用“图片标题+作者+联系电话”。作为附件粘贴。

(2)邮件正文:标注照片信息和个人信息。照片信息包括图片名称、技术数据、拍摄制作过程、创作思路等,注意与附件图片一一对应;个人信息包括您的姓名、联系电话、地址及邮编,方便我们联系到您。

(3)邮件主题:以您作品的内容、技法、主题为名。如边境风光、闪光摄影、雪景投稿等。 谢谢您的理解,期待您的配合。

扩展资料:

《中国摄影报》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专业性摄影报纸,创刊于1987年,是目前国内发行频率最快的摄影报刊。

中国摄影报把握办报导向性和亲和力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的需要,集导向、展览、摄影学校、摄影医院、旅行社、绿地、俱乐部、服务中心、邮局等功能和属性为一体,及时准确地把党的文艺方针、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工作思路和摄影业界动态传达给读者。

有针对性的为读者提供基础教学、图片赏析、器材推广等各方面的信息和服务,大量国内外影展、影赛消息直达社区和广大摄影人,器材技术理论专版为影友解惑答疑,全年208块图片版展示4000多幅国内外摄影佳作,彩色版面之多为业界之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摄影报

中医杂志创刊时间

《中医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1955年创刊,半月刊,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最早的医药学术刊物之一,现月发行量近10万册,国内外公开发行。

zhōng yī yào kān wù

中医药刊物是系指有关中医药学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继续出版物,是中医药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中医药期刊出现于近现代,据统计,截至1949年10月以前,我国的中医药期刊约有四百余种。清代唐大烈主编的《吴医汇讲》11卷,(1792~1801年),其编辑大旨是“奥词显义,统为求教,长篇短节,并曰无拘”,内容已包括有当时41位作者的94篇文稿,所叙有内、外、妇、儿各科及历代医家论述,经义诠释,随诊笔记,读书方法,药物真伪鉴定等。从编例及内容而言,《吴医汇讲》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医药期刊的雏形。

中医药期刊开始较多出现是在辛亥革命(1911年) 前后。现知较早的中医药期刊有上海医学公报社蔡小香等所编的《医学报》(创刊于1904年4月),神州医药学会绍兴分会何廉臣等所编的《绍兴医药学报》(1908年6月),广州梁慎余等所编的《医学卫生报》(1908年7月),宁波徐友函等所编的《卫生杂志》(1911年),神州医药书报社余伯陶等编的《神州医药学报》(1913年5月)等。当时的中医药期刊反映了中医药学界锐意革新的思潮,在内容上则中西兼备,在研究探讨中医学术的同时,对西医学知识也多有介绍。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中医期刊编撰者有蔡小香、丁甘仁、周雪樵、王问樵、梁慎余、唐乃安、袁桂生、顾宾秋、丁福保、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徐友函、余伯陶、包识生等。

“五四”运动前后,到抗日战争以前,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普遍开展,以及由于中医药学界联合起来反对对各届 *** 所采取的歧视、压迫、消灭中医等政策的坚决斗争,在斗争中中医药学界学术风气活跃,中医药期刊也显著增多。据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在250种以上,其中在上海出版者最多,达90余种,其次则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当时中医药期刊发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上海中医学会所编的《中医杂志》(1912年12月),上海中华医药书局所编的《医界春秋》(1926年5月),杭州三三医报社所编的《三三医报》(1923年5月),广州杏林医学社所编的《杏林医学月报》(1929年1月),山西太原中医改进研究会所编的《医学杂志》(1921年6月)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也多办有中医药期刊,如《医药月刊》(新加坡)(1930年2月),《菲律宾医药会刊》(1930年4月)等。这一时期的中药医期刊,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中医药学术团体机关刊物,如中央国医馆及各地分馆所编的《国医公报》;神州医药学会各分会所编的《神州医药学报》以及中医院校所编的院刊等等。

这一类期刊多为各学术团体人撰稿。论文学术水平较高,且多报告了各团体的机构、成员、沿革及动向等。其二是中医药界同人刊物。如上海中国医学月刊社所编的《中国医学月刊》(1928年10月),广州岭南医林一锷社所编《医林一锷》(1931年1月)等,这类期刊的内容广泛,思想较为活跃。其三是中医普及性刊物,如上海中医书局所编的《家庭医药杂志》(1930年1月),健康报馆所编的《学医门径月刊》(1930年5月),广州大众医刊社所编《大众医刊》(1931年4月)等,此外,当时各地报刊如上海《申报》、《新闻报》等,多编有医学卫生副刊,其中亦有特刊中医内容者。这类期刊的特点是宣传中医药卫生知识,读者面大,影响广泛。这一时期中医期刊的内容,一般都是有社论或言论栏。多反映当时中医界讨论中西医关系,如何整理中医学术,中医教育,医学道德等问题; 学说栏多连载篇幅较长的著作和讲义;药物栏介绍各种中药的研究;医讯栏报告各地医疗法令,医学团体情况;问答栏多解答读者学医、治病的各种问疑; 此外还有随诊笔记,医林文艺,杂俎等。这一时期比较活跃的编撰者有何廉臣、裘吉生、曹炳章、樵铁樵、陆渊雷、周学海、章臣鹰、张赞臣、秦伯未、范行准、祝味菊、杨 *** 、刘民叔、余无言、赵燏黄、陈邦贤、陈无咎、张山雷、吴汉仙、陆士谔、谢利恒、张锡纯、朱仁康、杨志一、张子英、杨医亚、朱振声等。

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新出版的期刊大约有六十余种。除上海及江浙等沿海各省外,各地新刊的中医期刊增多。如重庆出版有《国医月刊》(1939年4月),成都出版有《国医改进月刊》(1941年3月),桂林出版有《复兴医药杂志》(1941年4月),西安出版有《平民医学周报》(1943年6月)等。由于时局动乱,此时中医药期刊一般刊行年代不长。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出版的《国医砥柱》。

中医杂志,第6期。《中医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1951年,杂志的前身《北京中医》创刊;1955年,更名为《中医杂志》,之后2次停刊。1972年7月,复刊后名为《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7月,恢复《中医杂志》刊名。

《中华中医药杂志》[1](原名《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创刊,2005年更名)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主要设有论著、临证经验、标准与规范、专题讲座、继续教育、述评、综述、会议述要、研究报告、临床报道、读者·作者·编者、信息窗等栏目。《中华中医药杂志》1999年获第二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四等奖。2000年获首届中国期刊奖。2001年获国家双奖期刊奖。在2001年中国期刊展中入选国家期刊方阵被特别展示。2007年获第三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期刊简介 中华中医药杂志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刊,以“把握前沿、探索未知”为己任,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中医与中药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全面反映中医药学科(含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新成果,交流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信息,为发展中医药学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服务。读者为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1.文题:题名应简洁、确切、醒目,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中文题名一般20个汉字以内;外文题名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第1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专有词首字母大写),定冠词“the”省略;一般不使用副题名。2.作者:作者最多不超过12名,作者姓名及排序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使用全称,以单位介绍信公章名称为准,具体至院系、科室,邮政编码)加圆括号另列于作者姓名下,不同单位作者右上方加数字上标,以示区别,不同单位以“;”分隔。指定通讯作者,并补充通讯作者详细联系方法(包括具体地址、邮编、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脚注于文题页,文后请附作者简介。指导者加圆括号列于作者姓名旁,其他要求同作者。3.摘要及关键词:论著、临证经验及研究类文稿,应附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200-300字,列于关键词、正文前;关键词3-8个;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摘要按照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段格式撰写;指示性摘要(200字左右)可除外。英文摘要亦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在前大写,名连成一词,加英文连字符,不缩写)、单位名称(按统一公布名称),作者1-3名应全部列出,3名以上作者只列前3名,之后加“,et al”,英文需隔行打字,其他格式同中文要求。关键词:西医学尽量使用最新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交流中心编译的《中文医学主题词表(CMeSH)》中的汉译名,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医学名词》(科学出版社,1989年及以后各版)矛盾,以后者为准;中医药学使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情报研究所《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词语英文翻译以意译、直译相结合,中医药专有词汇建议音译。4.引言(或绪论):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可简要介绍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国(内)外未曾报道”应写“作者未见文献报道”。5.正文:一般论文不强调统一格式,临床和实验研究类文稿内容格式宜有共性,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逻,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