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1500

发布时间:2024-07-05 09:44:18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15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追求越来越高,音乐越来越受人喜爱,较为明显的是大多数大学生都会选择音乐这门课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音乐论文,供大家参考。大学音乐论文 范文 篇一:《浅谈欣赏 教育 下的大学音乐》 一、大学 音乐欣赏 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的学习与各种音乐活动的参与,实际上是一种在音乐审美需要的支配下,在音乐审美意识的调控下,调动音乐审美能力而进行的音乐审美体验。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在这种令人愉悦的音乐审美体验中,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会得到极大的调动、锻炼和提高。关于音乐审美能力,它既包括感受美、领悟美的能力,又包括了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真正的音乐欣赏活动需要以审美为目的,而审美就是以感性体验的适宜为基础所获得的精神愉悦。通过音乐欣赏这种特定的审美活动,我们在听觉对象上所获得的并不是任何外在的客观知识,而是一种内在的意识。音乐确证了我们的听觉审美能力,使我们从外在的对象中意识到自身的本质。总之,我们从音乐欣赏中所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的一种客观化的体验,我们在音乐欣赏中所听到的音乐之声,其实正是我们自己内在的“心声”。 (二)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关于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在音乐欣赏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接触一部音乐作品,以“听”的形式融入到该作品中,在“听”的过程中感受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最终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或是愉悦或是悲伤,这与作品的主题有关,但是无论学生体会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这都是学生的审美享受,透过这种情感,学生会对当下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等产出思考和感悟等,这种感悟会直接深入到学生的潜意识中,震撼学生的心灵的同时还起到了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学生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应该要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等基本知识,从而更深入地品味该作品,在音乐中找到另一种美,激起对生活的热爱,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可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起来,远离烦躁、远离喧嚣,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情感得到调节,其精神也会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成为有思想、有 文化 、有内涵的一代新人。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之所以说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因为音乐本来就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音乐感性材料的创造性、音乐形式存在方式的创造性和音乐内容的创造性。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声音本身是感性的、非具体的材质,而音乐的声音又是一种非自然地、经过了加工的艺术化的声音,在现实中找不到模本,它完全是通过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将各种音响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并排列组合,在内心建立起一座宏伟的音响大厦,再将其表达出来。因此,当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音乐允许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充分地、充满创造性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乐音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又由于音乐内容具有创造性的特点,音乐不像小说或是一幅画一样具有具体的内容,音乐的内容是直觉的、非想象的内容,它包括基本情绪、风格体系、精神特质三个方面。而这三者都是要靠欣赏者根据各自的音乐素养来感受到,由于每一位学生的音乐素养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每个人所获得的音乐内容都是不固定的。更多的是当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其实是对音乐的“三度创作”,由于音乐具有很强的感受性,对音乐的欣赏归根到底是主体的创造性意识活动,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自己的主观意愿,同一部音乐作品,有人会感到恬淡,有人会感到忧郁,这正是对音乐作品的再创作,在这个过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会得到提高的。 (四)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是我国国家建设的未来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责任,要承担起此项任务,学生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如爱国情怀。要想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以音乐教育为手段,因为我国有众多以爱国为主题的歌曲,如《我的中国心》、《团结就是力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爱我中华》等,这些都是激情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曲。当学生欣赏这些音乐作品,他们会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欣赏这些歌曲,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爱国情感,这种音乐欣赏教育对大学生既是的一种爱国教育,又能够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革命理想,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培养爱国精神,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爱祖国、爱社会的人。除此之外,一般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曲,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歌曲,因此当学生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还能够从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中汲取力量,将这股力量运用到生活中去,不断推动着学生的前进。久而久之,学生也将会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活动是最为普遍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他或许从未参加过任何的音乐创造活动,甚至从未尝试过音乐的演唱或演奏,但是,他不可否认自己有过欣赏音乐的经历。音乐欣赏是人们接触音乐艺术的基本方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音乐欣赏教育也是大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内涵等基础知识,然后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注意歌词的构成情况和演唱者的发声等。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以聆听的方式来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它既能够以音乐的形式传递给聆听者一定的情感,而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聆听者,使聆听者在艺术的熏陶下更好地思考、感悟人生,最终培养着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音乐论文范文篇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思路》 摘要:本文对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作用,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古典音乐;流行音乐 在大学教学中开设音乐教学课程,并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对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综合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 总结 经验 ,探索古典与流行结合的路径,从而提升其教学效果。 一、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关系 关于古典音乐,至今还尚未有明确的的界定,其概念还比较模糊。但是就人们的一般认识来看,普遍认为具有较强的持久价值的音乐,即为古典音乐。古典音乐能够得以流传,说明其自身具有较大的优势与价值。现代音乐则有明确的界定,在相关的音乐书籍中,就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与界定。所谓流行音乐就是指:具有通俗易懂、易于流传等特点的大众音乐。尤其同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形式的音乐相比,流行音乐中更加强调对现实生活中的质朴、简单的感情世界,其表现形式更加直接与现实。换言之,流行音乐更加注重演唱者、听众的感情宣泄与交流。这也就导致流行音乐往往就比较短小精悍,且音域相对窄小,适合传唱。这也是流行音乐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人们广泛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从其表演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其基本构成方式来看是一致的。其主要是在节奏、音高以及和声等方面都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在处理情感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二者都是对人们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因此也可以认为,从本质角度出发,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是二者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学中,可以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应用。就当前社会中传播的音乐实际情况来看,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出现比较明显的融合的趋势。有很大一部分古典音乐家都能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并能在其古典音乐中应用一定的流行因素,从而能够使古典音乐呈现出新的面貌与生命力。比较杰出的代表就是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曼。他就在钢琴演奏中应用了流行音乐的演奏形式,通过实践证明,应用流行音乐形式演奏古典音乐获得较好的效果。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的音乐素质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与问题,而且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消极的影响。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培养与提升其音乐素质。在教学中还要尽量协调好古典与流行之间的关系。 二、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结合的作用 (一)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丰富的知识对促使大学生得到综合素质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学能够有效辅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在大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能够使其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大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将古典和流行结合起来,也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思维能力与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二者具有不同的特色与特点,在表现形式、受众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积极的对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探索与改进,可以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来对古典音乐进行改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完善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流行结合起来,需要对教学内容、 教学 方法 以及教学形式等进行整合。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工具,从而不断完善其课堂教学活动。这也可以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将古典与现代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资源整合,并能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并实现高校开设音乐公共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路径分析 (一)完善大学生对古典音乐认知 就高校当前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加倾向于学习现代流行音乐知识,对古典音乐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较高,但是在现代音乐欣赏中已经过时。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古典音乐教学不感兴趣,缺乏主动积极的 学习态度 。大学音乐教学是为了能够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并能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并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转变对古典音乐的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火车站、汽车站的时候是否通过这样的乐曲(播放尼基•肯尼基的《回家》),听到这样的旋律与音乐是不是就更加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是不是会产生立刻回到家的想法呢?”接着,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个被广为流传与播放的乐曲就是尼基•肯尼基的《回家》,是典型的古典乐作品。这样通过设问以及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逐渐引起和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使其逐渐开始喜欢古典音乐,并使其在古典音乐教学中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提升其音乐素养。 (二)实现古典与流行音乐教学内容结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等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古典音乐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积极地进行创新。在当前的演奏中,比较经典的就是女子十二乐坊在其演奏中对其曲风进行的再演绎与改变,以及对其演奏乐器进行的创新。古典音乐能够流传至今,说明其自身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是要想使其能够不断传承下去,就需要及时对其演奏方式、表现形式进行转变,从而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并能够通过实现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音乐的不断发展。 (三)改进完善传统音乐教学形式 要想在大学音乐教学中促进古典与流行的结合,不仅要使音乐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还要对其教学形式进行改进与创新。要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中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相关的音乐素材、资料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实现听、唱结合;同时,还可以加强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四)调动学生音乐融合与创新积极性 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对教师提供的音乐素材进行深入的理解与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古典与流行有机结合对策的心理与认知。另外,还要使学生在其学习的过程重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可以有效的扩展其视野,并能激发其参与音乐教学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大学阶段开设音乐教学课程,对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就要求在其教学中能够实现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就当前的大学音乐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不断对其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合理的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对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完善,对其教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文利.大学音乐教学中古典与流行的结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 [2]叶波.浅论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J].戏剧之家,2015,(02). [3]郭然.试论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中古典与流行的有机结合[J].新课程学习(中),2014,(01). 大学音乐论文范文篇三:《浅谈网络音乐对大学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音乐概况 网络音乐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传播流行的音乐,这些音乐作品比较贴近生活,容易让听众接受,简单、通俗易懂,流传较广的网络音乐以歌曲为主。网络是一个方便、快捷的媒介,传播速度相当之快,只要在网络上上传歌曲,不出一会功夫,天南地北的人都可以听到歌曲。借助先进的 网络技术 和最新的音乐内容,网络音乐吸引了众多网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 据统计,我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了亿人,居世界第二位。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已经具备了庞大的网络音乐的传播及受众群体,这是网络音乐得以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网络音乐才能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音乐文化力量而存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熟视无睹或有意回避网络音乐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网络音乐理应受到音乐界的关注及社会的广泛注意。 二、网络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音乐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大学音乐教育以音乐鉴赏教育为主,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大多选择一些爱国主题、伦理道德的音乐作品,如比如二胡曲《光明行》、歌曲《十送红军》等等。而网络音乐与学校的音乐欣赏曲目相比,网络音乐具有节奏明快、旋律新颖、配器时尚的特点,再加上一些画面、视觉上的效果,更能吸引青少年,尤其是好奇心较强的大学生。所以很多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音乐来得到美的享受。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强,他们喜欢畅快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愿,网络音乐便成了他们最亲密“伙伴”。 网络音乐的流行对我们的大学音乐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了网络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向学生发送要欣赏的音乐资料,或让学生直接下载网络音乐,使音乐学习更加灵活,更加轻松。 (二)网络音乐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音乐能够带给大学生一些正面影响,但也不乏许多负面影响。 1、影响文化知识的学习 目前,有一些网络音乐的内容,与我们大学校园所倡导的陶冶学生情操、博学而笃志的校园文化相违背,流行的网络歌曲大部分是爱情歌曲,大学生发育正处在成熟期,一些大学生对异性产生前所未有的好奇和兴趣,听多了这样的歌曲,自然会胡思乱想,没有心思上课。有的学生对网络流行歌曲达到痴迷的程度,因而上课还会偷偷戴着耳机听音乐,听课也是心不在焉的,一脑门心思全在想着歌曲的内容。这样长期下去肯定会影响学业,导致无心向学。 2、侵蚀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稳定性。我们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如何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一些格调低下、情趣庸俗的网络歌曲,含有消极、颓废、不健康的内容,比如网上曾流行的的《老鼠爱大米》、《好男人都死哪去了》、《红尘情歌》等等。这些流行歌曲使大学生变得哀怨缠绵、多愁善感、意志消沉,思想堕落,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毒害了大学生的思想,侵蚀了他们的价值观。 3、降低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有些网络音乐粗制滥造,歌词及配器都达不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大学生如果经常听这样的音乐,势必会降低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三、积极应对网络音乐的思考 网络音乐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应该清醒的看到网络音乐对大学教育的负面影响,也应该看到网络音乐对大学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大学生中传唱的网络歌曲也有许多内容健康、曲调优美的,同样充满了正能量。例如《时间都去哪了》还有庞龙演唱的《兄弟抱一下》、慕容晓晓的《黄梅戏》等等,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分析利弊产生的根源,,积极应对网络音乐。 (一)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特质所在,学校要充分发挥好校园网站、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专题讲座、学术 报告 等各类校园宣传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熏陶,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大学文化所沉淀的大学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对师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生活,各种学生社团尽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如诗歌社可以举办各种主题的诗会, 交谊舞 社团可以组织大学生们举办周末舞会等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大学生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 审美教育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以审美媒介为教育手段,一是以审美心理和人生的塑造为教育目的。大学的审美教育更应该把握好这两重含义。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使他们能真正的辨别美丑,能在纷繁的网络歌曲中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这样就可以增强他们面对不健康的网络歌曲的“免疫力”。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试着避免从音乐本身来谈音乐和评论音乐,利用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联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们的视野,例如,我们可以从音乐与道德的关联来认识音乐的纯净与质朴;从音乐与哲学的关联来了解音乐作者在音乐创作中进行 理性思维 和 逻辑思维 的可能性;从音乐与绘画的关联了解其他艺术对音乐的濡染和渗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品位,净化大学生的灵魂。 (三)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多结合网络教学 当代大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把自己新的理念及思想放于网络之上继续传播,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促进了各种艺术形式不断结合与尝试,并给我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艺术享受,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让大学生们在音乐这个领域可以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网络音乐,进行作品艺术特色评论,引导大学生自己去评判一首网络音乐的好坏。 四、总结 进入新世纪,大学音乐教育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倡导学生自主,个性,创造性发挥的理念为网络音乐教育这一新路径上的延伸应用提供了新的教育发展的思想准备。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这种又方便又快捷,又轻松又有效率的媒介,让大学音乐教育更好地为培养大学生品学兼优、德能并进的育人理念服务。 猜你喜欢: 1. 音乐论文范文1500字 2. 音乐论文范文5000字 3. 大学音乐论文的范文 4.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800字 5. 大学生音乐赏析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下面一起来看看音乐鉴赏论文怎么写。

音乐鉴赏论文范文(一)

摘要:流行音乐的合理、科学引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音乐主观学习需求,而且能帮助他们透过流行音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知识原理,对于强化音乐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流行音乐

所谓流行音乐,指那些特定时间段内深厚大众欢迎、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与普及的音乐。高中阶段学生热衷于追求新鲜时尚,对于流行音乐更是格外青睐与喜爱。流行音乐的合理、科学引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音乐主观学习需求,而且能帮助他们透过流行音乐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知识原理,对于优化音乐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借助流行音乐可帮助学生实现对音乐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教育实践表明,流行音乐的恰当利用可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可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浅层次流行音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原理等理论知识点,即实现对相关音乐内容的深刻理解。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也不尽相同”这一知识点,笔者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分别为学生播放了美国的R&B流行音乐代表人物亚瑟小子(Usher)的经典音乐曲目,随后又为他们播放了中国的R&B流行音乐代表人物周杰伦的优秀音乐作品。由于平常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这些流行音乐,因此他们中大多数人都随着作品的播放小声哼唱了起来。音乐课堂气氛空前热烈而活跃。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亚瑟小子及周杰伦不同R&B作品的对比,你能从中得出哪些中美R&B流行音乐上的异同点?要求学生结合刚才聆听的流行音乐作品,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合作分析与探讨。由于讨论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作品,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格外高涨,很快得出如下结论:亚瑟小子的R&B风格更为直接、更为浓烈,而周杰伦的R&B作品则是创造性地增添了一些具有中国风特色的元素,使得R&B风格更贴合中国音乐听众的口味。而这一认知的形成很显然为学生实现对于“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不尽相同”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有利于其形成端正、科学的音乐欣赏、鉴赏理念,更为接下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真正取得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育效果。

二、借助流行音乐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际音乐鉴赏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不能仅教会给学生基础的音乐鉴赏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使他们逐渐具备起扎实的音乐鉴赏实践技巧,即会对现实生活中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挑选,真正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水平与相关能力。”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将当下社会背景下质量参差不齐的众多流行音乐作品作为锻炼、发展学生实际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突破口。如学习“流行风”这一版块的内容时,笔者特意为学生选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音乐风格作品:一种是典型的口水歌,歌词简单没有深意,节奏旋律更是毫无技巧可言,如现下流行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另一种则是具有深刻内涵及积极向上意义的流行音乐作品,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蜗牛》等。随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演唱体验及实际体会,尝试对这两种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探究为什么同是流行范围较广的音乐作品却能带给演唱者截然不同的演唱主观感受。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实际就是他们运用所学音乐知识科学、合理审视、辨别两种不同流行音乐风格的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他们既得以对之前学过的音乐理论知识点及时温习与巩固,与此同时,更使得他们深刻意识到:社会上特定时间段内流行的音乐作品质量差距悬殊,只有学会合理辨别、科学欣赏,才能在远离恶俗音乐曲目的同时真正享受到有水平、有质量的音乐佳作。

如此一来,借助不同流行音乐作品,学生的实际音乐鉴赏能力就得到显著锻炼、提升与发展,从而为他们在日后现实生活中得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其及时摒弃低劣的音乐作品,免受其不良影响,更有利于其从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中真正感受到正面、健康、向上的真善美力量。而这很显然正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的根本目标所在,真正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

三、结语

流行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与肯定。对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与所学鉴赏内容密切相关的流行音乐适当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既是满足学生主观心理需求的重要措施,更是显著锻炼、发展学生实际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

音乐鉴赏论文范文(二)

摘要:音乐鉴赏是一门"听"的艺术。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听"是一种音乐作品,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更多音乐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音乐论文

一、前言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一扇门,让走进来的人感受到门里别样的风景,但风景的感受如何,还需进来者者细细体会”。音乐家的话语中全然说出了鉴赏中的关键点一定要好好把握,音乐的特点就是让人体会和回味,给人以轻松和惬意,但是如何鉴赏将是很专业的事情,需要用专业的方法来找到关键点,找到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音乐鉴赏的含义

所谓音乐鉴赏,就是鉴赏者通过聆听去感知评判音乐作品,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音乐鉴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身心素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打造个人独特魅力和个性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鉴赏能力,能让学生自身建立起音乐人生的结构和框架,为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很多人对于自己所钟爱的音乐作品仔细揣摩,无论是中外名曲,还是流行金曲,爱好不同的人都对于自己所收藏的作品赏玩不已,这就是一种鉴赏行为的体现。其实在很多的西方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共同赏析一部音乐作品的感人场景,可以说,鉴赏行为成为了维系学生自我生存发展的一个必须行为,成为学生情感交流、抒发情怀的有力支撑。

三、音乐鉴赏关键点的有效把握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不是靠语言描绘来体会的,也不是保持沉默的东西,它是一种无法说出的朦胧美,其中的独特之处让人体会到舒适感、欢快感,以及欣赏美的特殊韵味,这就是找到了鉴赏的关键点,让人无法忘记。

(一)把握音乐乐律是音乐鉴赏关键的基础

音乐的独特魅力就是声音的全方位展示,让人的耳朵感受音乐,让心灵倾听音乐,领悟音乐中诸多要素传达的感情,其中音乐的乐律是最重要的要素,只有用听觉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等这些表达音乐情绪情感的作用,能够切身体会到音乐作品本身情感内涵的体验,在鉴赏激昂的音乐时候,在雄浑苍厚、慷慨激情的力度节奏中,学生会体会到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激起心中熊熊激情;在婉约旋转的乐曲中,学生听着抒情、力度适中的音响,可以感受作者含蓄低沉、绮丽清新的乐风,让人恬静中释放胸中的不悦;而触景生情的音乐中,通过节奏的不同变换,在调式和声音的交织变化中,学生的内心都会随着乐曲鲜明的变化,经历和感受愉快、愤怒、同情等不同心境,在这样的听觉冲击中,加上对音乐的反复倾听,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层层递进,最终从感性的愉悦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二)把握音乐内涵是音乐鉴赏关键的核心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一定有其内容上的与众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学生欣赏的不同作品,内心的感受都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但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比较中进步,在音乐中感受。音乐作品内容的发展过程中,纵使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诸如社会上流行的低浅音乐、低级趣味较浓的流行音乐,甚者是一些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在通俗音乐流行初期曾使很多青少年误以为这是代表“音乐艺术”的最佳作品,值得关注和鉴赏,在它们中才能体会到感情的流露,而一些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青少年群体中被看做是毫无生趣、平淡无味,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艺术价值高的音乐凭借着内容上的绵远留长,成为了永远的经典,让学生们鉴赏起来感觉更多的感情孕育其中。

(三)把握音乐的色彩是音乐鉴赏关键的主体

音乐虽不能用实物的形式来形容,但学生可以用色彩来为理解音乐服务,在抒情的音乐感召下,是那样的恬静、让人遐思无限,对音乐带有色彩的鉴赏中让人浮想联翩,用有型的颜色形容了感受中急促、欢快、活泼的心理反应,而这种反应在一些热烈的音乐作品中又可以用更加鲜艳的颜色来替代,比如热烈的红色、活泼的橙色、羞赧的粉色表示出音乐的魅力所在,再恰当不过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有了切合的的交叉,完全是借助绘画的手法和思路来感受音乐,来构思音乐的意境,学生有了这种色彩鲜明的感受,可以很快掌握音乐的主题和情绪的泼洒,理解音乐中形象的设计,触景生情、由景而生,开拓出更多思维的空间,让音乐的开放性一览无遗。

总之,音乐鉴赏的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音乐素养来控制,不能以形式和方法来限制,将音乐与非音乐元素有效融合,鉴赏活动将更加有助于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

一篇音乐欣赏的论文,1500字左右!给你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影视音乐赏析1500字论文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影视作品的画面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而人的视觉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为强烈。电影《红高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一部经典作品。电影中一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以红色为基调的“红高粱”世界,歌颂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抗日生活的电影,用来祭奠那些激荡在无边无际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灵魂。 [关键词] 《红高粱》;色彩艺术;人性;魅力 高粱,象征着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们在风中劲舞,自生自灭,是世间生命万物的象征。《红高粱》对红色渲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红高粱,红褂,红裤,红轿子,在烈日的灼烧下通红的汉子背,以及影片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血,既象征了面对恶势力的践踏,以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儿女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它颂扬了人性的本质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对大自然色彩的运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一、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艺术效果 《红高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色为基调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自于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则来自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这正是影片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力所在。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方面,色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人们通过色彩而获得的感受。 人物的内心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而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里,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而美术色彩艺术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当这一载体。张艺谋导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艺术运用到《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形象刻画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美术色彩的多样变换,为观众准确、清晰展现了片中角色的内心活动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该部电影中红色基调的大量运用,不仅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传达出了影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人物通过色彩掺入了复杂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红高粱》这部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色彩来营造一种红色中国的意境,进而捕捉观众的眼球,以达到产生共鸣的效果。影片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具象征意义。每处场景的色彩、色调无不把片中人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最初象征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红高粱、红袄、红鞋、红盖头,到最后布满银幕的血红色,这些色调极具感染力,经导演的精心设计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为全片定下了恢弘壮烈的基调。 二、电影《红高粱》的色彩赏析 画面与音乐,作为构成电影的两大元素,在电影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恰当使用色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于电影情绪的准确表达,渲染影片的风格气氛。同时,音乐在电影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情绪性。音乐是电影中声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影片的气质,深化其主体,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一部成功的电影,出色的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夺得多项大奖的电影《红高粱》,算不上张艺谋最经典的作品,却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终,都致力于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红高粱》不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伙纯朴的农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们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经过演员的成功演绎,颂扬了生命的奔放,敢爱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令人难以预料。节奏松弛有度,画面、色彩、光线及其视觉形象热烈、活泼。该影片突破了传统的抗日战争题材,在《红高粱》中,自由奔放、气势恢宏的生命跃上了银幕。与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战争画面明显减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结束时,战斗场面十分写意,虽然不如传统国产战争影片中的场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画面却更多了几分震撼。日食、红霞映衬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红高粱地…… 《红高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战争烙印。影片成功在于纯美,颂扬了爱就真爱、恨就真恨、敢爱敢恨、大生大死、气势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张艺谋导演对鲜艳的红颜色是情有独钟,红色自然成了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喜庆和美满的象征,后来红色逐渐被人们赋予了积极、向上、正义、革命的内涵。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红色也是彰显个性与烘托氛围的一种常用手段。 影片《红高粱》一开始,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红色,影片女主角“九儿”那象征喜庆的大红的嫁妆:红盖头,红褂,红裤,红鞋;还有那大红的花轿;还有那火红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让观众心情为之荡漾的野合。这些火红的画面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们内心带来了一次红色的洗礼。虽然整部影片的色调多是红色的,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这是打破常规的矫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红色的。另外,影片还把那种放荡不羁、肆无忌惮、自由激情和那欢乐愉悦氛围与红色的主色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红色基调的衬托下,“爷爷”和“奶奶”的凄美爱情故事姗姗而来。 整部电影由“爷爷”与“奶奶”的相遇、相知、相爱、互助的情感构成。他们通过与世俗观念的抗争,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浴血奋战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九儿”和其他汉子们全都死了,“爷爷”和“爹爹”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相互凝视着对方,在血红色的太阳光下相互凝望着,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现时,天空突然暗淡了下来,紧接着出现的还是一种血红色。张艺谋导演巧妙把美术色彩在这部影片中用到了极致,画面唯美,故事感人,无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对中华儿女的高度歌颂与赞美。影片歌颂了这片荒凉的土地,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爱情故事,并深深颂扬了这块土地上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性,更表达了对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到底的优良品质。全片表达的就是对原始生命勃勃生机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电影中,作者还是保留了大量的个人的风格及其自己主观的认知.影片较多固定于同一个镜头,来刻画人物的变化过程,吸引观众把心沉下来认真观看。影片多通过近景来刻画“奶奶”,当“爹爹”在酿酒缸里蹦来蹦去,不停地喊着“娘”时,“奶奶”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然后,“奶奶”注意到了远处的一个身影,侧影映在他身上,衬托出罗汉瘦小的身躯。太阳金色的光环绕在他周围,暗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奶奶”焦急地追赶过去,“爷爷”一脸不解,逆光从其身后射来,凸显他更加忧郁,好想看到了什么似的,仿佛危机正在来袭,就像光似的压在他身上,继而鬼子的掠夺呼之而出。 电影《红高粱》巧妙地将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一个个油墨泼成的画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残阳染成了血红色,那是被鲜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征着凄凉的残阳,是“爷爷”“爹爹”失去爱妻、母亲后心口的伤疤,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中华儿女的歌颂。一块高粱地被践踏了,但是还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疯长着,它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爷爷”身上那股野性。“爷爷”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兽的疯狂,是中华男子汉所共有的特殊品质,更是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的基础。影片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机的人生。 三、电影《红高粱》的画面鉴赏 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出身于摄影师的张艺谋,电影画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电影《红高粱》中的画面中红色为影片的主色调。在中国,红色既代表着喜庆、美满,也代表着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画面就是那片火红的高粱地,郁郁葱葱的高粱高过人头,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秋风袭来,掀起层层波浪,一阵阵清脆的摇摆声;还有就是那血色残阳的画面,“九儿”出嫁,当花轿来到十里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后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血红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影片结束时,嘹亮的歌谣响彻天地人间,无边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儿”躺在血泊中,安详地死去了。暗红的鲜血把太阳染成了血红色,血红的太阳燃烧着,把整个世界都烧成了红色……这就是影片的结尾 张艺谋对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运用恰到好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血红的世界。电影《红高粱》既有唯美的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思想性,它的成功与色彩特殊的审美价值的准确把握息息相关。 影片中红色为主要基调,色彩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有着特殊的视觉效应,它可以勾起人们悠远的遐想,成功唤起人们的视觉体验。 影片中还有很多唯美的画面:“九儿”出嫁时的红鞋、红袄、红裤及红盖头,甚至花轿都是红的;汉子们被烈日晒得发亮的古铜色皮肤以及他们肆无忌惮的光头;日食时血色汪洋的红,高粱地里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绿…… 四、结 语 在《红高粱》中,导演张艺谋把视觉享受与造型艺术结合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画。造型艺术也被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人能够如此把画面拍摄如泼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还极为浓厚。那血色残阳的红色,既愉悦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又象征了一种不屈的生命力,一种要爱真爱、要恨真恨、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态度。两者成功结合在一起,使人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尹秀茶.对生命的渴求与赞美――《红高粱》欣赏[J].作家,2008(08). [2] 辛宇杰.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华章,2011(07). [3]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 [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1. 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2.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3.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4. 关于电影论文范文 5. 艺术鉴赏论文范文参考

《出水芙蓉》是愉悦的,无论是开头安排卡罗琳的出场,还是在游泳池傍边演绎史蒂夫与卡罗琳的相遇,都最终在音乐与舞蹈中缓缓向我们道来两位主人公自然而又诙谐的相遇。可以说,歌舞片的魅力基础其实就是在于这种天然愉悦的歌舞伴奏的形式,人物之间关系的建立不需要细枝末节的情节设置或某种剧情中的暗示,而是完全可以抛开那些复杂的建置,用与剧情融为一体的音乐与舞蹈去把故事组织起来,因为歌舞天然就具备着愉悦动人的艺术魅力。也正是由于它的故事开头太好建立了,使得它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用大量的故事段落去组织故事高潮的到来。《出水芙蓉》的故事开头的建置过程是如此的仓促,使得开片十分钟时就进入到了故事的发展段落了。但我想说的是虽然这个建置很仓促,可是它的开头还是非常完美的。它的完美就体现在于它的人物性格的建构与场景的设置上:一开场便是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与舞蹈,我们跟着主人公来到偌大的游泳池旁;通过音乐的伴奏、男子的歌唱与简单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主人公史蒂夫是一名作曲家;这样一个作曲家的身份,让我们觉得游泳池旁的歌舞与他的身份是相互匹配的,是能让一开始坐进电影院的观众与主人公和剧情产生互动的情绪的。就在这种有趣的互动情绪建立起来以后,女主人公卡罗琳出场便更具有更为生动的特性与愉悦感,让卡罗琳,一个来自女子舞蹈学院的游泳教师与开场的游泳池产生了互动,并鲜明的向我们表明这是一部爱情歌舞片。随后二人准备结婚,但作为唱片公司主管的乔治怕这样会影响他的“水上盛典"的曲谱写作,所以雇用女演员玛丽娅假冒史蒂夫的妻子,带着三个红头发孩子来到教堂的婚礼上大闹了一场,从而达到阻止他们结婚的目的。当卡罗琳一气之下离开,回到女子舞蹈学院时,故事的开头建置也就结束了;如此简单并且不拖泥带水,这就是它的高超与巧妙的地方。这样的建置让随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成了自然而然的了。音乐舞蹈:歌舞片之所以叫歌舞片,它的歌舞才是它的真正主导形式。它是一个不仅仅靠故事建立起来的,而是很多时候靠歌舞来达到情绪唤起的。二十年代时,爵士歌曲的流行成为了百老汇的主流。《出水芙蓉》也同样充满了类似的音乐,并且利用了它所有能利用的方式把歌曲、舞蹈、花样游泳等艺术形式机智而又巧妙地融合进了影片中,编排出了一部美轮美奂的歌舞盛宴,也因此诠释了好莱坞歌舞片表达的经典方式。最后一场“水上盛典”的水上芭蕾是如此的清新自然,气势恢宏,是本片的点睛之笔。雷德·斯克尔顿饰演的史蒂夫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那场搞笑的舞蹈课,他穿着女子芭蕾服装,做着可笑而滑稽的动作时,我们几乎快笑破了肚皮,也因此成为影史上一个经典的片段。音乐与舞蹈在片中每一个喜剧段落中都很好的得到了运用,并时时刻刻在剧情的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歌舞片是简单易懂的,它其实就是一个大Party,让你在看的过程中想和主人公一起跳起来,一起唱起来,当你有这样的冲动时,这部歌舞片也就成功了。不要去斥责它的浮浅,斥责剧情的俗套,优秀的歌舞片正是在你认为很俗套的时候给你带来你意想不到的快乐与愉悦感,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了一次滋润,让我们还相信这个世界依然很美好,这或许就是它的可贵之处吧!

影视音乐是音乐和影视的结合,当音乐一旦融入影视之后,就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影视画面与影视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更加有活力,而且还能将视觉的东西听觉化,让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更为深刻。比如,我们会在灯光闪耀或者是星光灿烂的时候用钢片琴表达,也可以用双簧管或者是长笛来描述生机勃勃的清晨,还可以在微风吹拂的时候加上一些小提琴的颤弓效果使这种感觉更形象化……这样的情景交融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享受的同时感受听觉上的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以实例来说,钢琴所抒发的感情是非常优越的,因此,在纪录片《冬猎》中,当冰雪覆盖自然的景象出现时,就会响起一阵透彻且明亮的钢琴声,为了突出树挂的特色,钢琴快递下行的琶音就能形象地将枝头挂着冰凌的景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使整个画面更有激情,刻画的景象更深刻。音乐既能展现画面真实的感觉,同时还能将所要展示给观众的意境传达出来,在形似的同时做到了神似,使画面极富感染力。

画面往往只能表现主人公外在的一面,而往往主人公的内心是无法形象地表现的,这时,影视音乐就能很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通过烘托背景氛围来侧面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1.烘托环境的氛围。影视作品的环境氛围是不能通过视觉观察出来的,而影视音乐则可以通过旋律和乐器的变换来烘托背景氛围。例如,电视剧《红楼梦》,这部作品主要是通过展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情爱情故事,来展现一个封建社会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此来表达封建社会注定会终结的主题。根据这一作品,作曲家创作出了一系列以悲为美的音乐作品。使整个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悲凉的气氛,细腻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些音乐作品不管是歌词、旋律还是和音响,都将这种悲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个作品的背景都展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让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以及命运都在悲伤的氛围中得以最自然的流露。

2.烘托时代的氛围。影视作品还能通过影视音乐来烘托时代的氛围。比如,电影《祖国的花朵》,它的一首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被许多的青少年所传唱。因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关儿童的电影,所以,这首插曲就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童真童趣。歌词和旋律刻画了一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北海公园划船游玩的景象。展现出孩子们在最纯真年代的幸福生活,将北海公园的美和孩子的欢乐描绘得出神入化,让我们每当看到这部电影或者听到这首歌曲,思想都能很自然地回到那个美好的时代。这正是影视音乐对时代烘托的最好的例子。

3.衬托地域之美。地域的美不仅从影视作品中可以感受得到,影视音乐也可以将其衬托得很完美。例如,电影《黑骏马》,这部影片揽尽了草原辽阔坦荡的风光,同时捕捉到了草原上豁达强韧的生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而由腾格尔作曲的主题曲《天堂》更是完美地将草原的美通过音乐展现出来,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能让人想到辽阔的草原。

4.烘托民族的特点。音乐常常可以将一个民族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张艺谋导演著名的作品《十面埋伏》,这部电影的插曲《十面埋伏》运用中国的传统乐器琵琶,将十面埋伏的那种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也将我们的民族特点得以突出。

音乐对观众的影响往往是经过潜移默化的,它会带着观众走进影视作品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在听到影视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联系到影视剧中的桥段,以此来将影视作品与影视音乐联系起来。例如,曾经红遍中国的香港电影《甜蜜蜜》,其中由邓丽君演唱的主题曲《甜蜜蜜》堪称经典。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在初次相遇时,既浪漫又心动,这首歌曲用甜美的声音唱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甜蜜和幸福。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分分合合,最终在异乡无意间听到《甜蜜蜜》时四目相对,好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让主人公心中的情感得以表现,因此,这首歌曲贯穿整部作品,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绘得生动、形象、具体。

自1893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电影”就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的提高,电影制片商发现单纯的影视作品再也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于是影视音乐登场,它在扩展电影内涵、丰富电影美感上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时音乐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结合影视剧情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电视”也应运而生,它使音乐和影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更加富有内涵,而影视也更加传神。

(一)连接影视剧情

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太过繁复的剧情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并不能细细讲述;而多个主线同时发生的时间也不能同时描绘。所以经常会出现多个片段连续剪辑的镜头,这时,单纯的画面已不能圆满地表达清楚细节,就需要利用音乐来衔接剧情,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电影内涵。比如在《无间道2》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倪家为了巩固自己黑帮的地位,而决定杀害其他四位合作者,而由于倪永孝心思缜密,计划周全,鞍山行动几乎在同时进行,所以导演用了大量剪切镜头分段描述刺杀四位头目的过程,这时背景音乐开始演奏,从行动开始就弥漫着一曲凄凉的口琴演奏,舒缓、哀伤、压抑。使观众沉浸其中,大量镜头的切换也显得自然、流畅,更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男主角倪永孝的心狠手辣,也领悟到黑社会的残酷。设计非常巧妙,背景音乐在此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衔接的作用。

(二)总结影视内容

在电影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因果尘埃落定之时,再多的镜头画面都不能更深入地表达内涵的时候,音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总结、评价电影,给观众灵魂上以更深刻的冲击,而且如果使用得当既不会使音乐显得突兀,也不会让画面太过尴尬。比如:在电影《花木兰》中,战争开始,泥土血水漫天,战马旌旗飘扬的战场上,披坚执锐策马奔腾的花木兰出现。此时《木兰情》这首音乐开始演奏,词曲融入大量中国风,能使人产生较强的民族感,而且插曲旋律辽阔而大气,以马头琴为主、古筝为辅的演奏工具更鲜明地表现出战争场面的震撼,与影片整体以及场景非常符合,结合强势的背景音乐让观众看着在血流漂橹的战场上厮杀的花木兰,都会不禁心生感慨,为花木兰的命运多舛而感到同情,同时也为花木兰的坚强而自豪。这时的背景音乐就很完美地起到了一个点题的作用,无需再多的画面描述,花木兰那种在命运面前不轻易低头、勇于直面困境的顽强心态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而且以音乐的形式烘托出来更让观众有种只可意会的快感,更加强化了电影的效果。

(三)深化影视主题

一般来说成功电影的内涵并不容易让人轻易领会,但台词和音乐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导演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观众去结合音乐细细品味,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初次看这部电影,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只是单纯的一部喜剧片,但如果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影片最后,孙悟空踏着七彩祥云出现,与紫霞仙子在空中纠缠时,背景音乐《天地孤影任我行》开始演奏,最后紫霞仙子为孙悟空挡住了牛魔王的一击之后说“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音乐也达到了高潮,那种凄美的爱情结合苍凉雄厚、豪气悲壮的音乐顿时让人泪流满面,这时全篇主旨才慢慢浮出水面,观众才突然醒悟,这根本不是一部喜剧片,而是讲述凄美爱情的黑色幽默剧,剧情的转折固然有重要作用,但明亮庄严的音乐才让观众有了醍醐灌顶的觉悟。不得不说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深化影视的主题。

根据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背景音乐是影视艺术中一项重要的表现手法。音乐这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将人的情感超脱出画面,外化成为一种动感意向的形式,以虚幻又充满张力的声音运动帮助观众进行审美思维的塑造,最终成就了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

一、影视音乐节奏与其他影视声音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

影视音乐作为声音要素在影视作品中与之伴随的还有人声和自然声,由于同属于声音物质,影视音乐的节奏一定会受到这两种声音要素的直接影响。在某些学者的观念里,整个影视声音就像是具体音乐,也就是其他声音就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从而可以把整个影视声音作为特殊的音乐来认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同意这样的观点,但音乐与其他声1342013年第4期音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不能忽略。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影视声音设计中,由于其他声音要素的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强,而影视音乐却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音要素,它在创作中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技术性原则就是节奏。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音乐与人声、自然声形成的复合的声声节奏的形态特征。

(一)音乐与人声的复合节奏

在有对白的情节中,人声与音乐的的结合主要是纵向结合,它们结合形成的节奏形态可以分成主要三个类型:对应、对比和互补。在这里,我们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多声部音乐一样去量化分析两个声音层的节奏,但我们可以用它们表现出来的节奏特征进行分析。在某些节奏点上,有时甚至可以用主观与客观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从多声部音乐的节奏特征来看,对应性节奏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节奏特征,但可以起到丰富和加强的作用。这在影视音乐与人声的结合中是一样的,比如快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会加强对白的节奏,同时还会加强语言的情感性。节奏的对比就是一个节奏层为快速,另一个节奏层为慢速。从理论上来说,快慢速节奏的结合就是互相综合。如慢速的人声对白与快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增强,同时情感性增强。而快速的人声与慢速的音乐结合时,人声的速度感减弱。这种节奏形态带来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节奏对比打破了视听联觉的习惯,音乐节奏成为前景,视听感官感受削弱,思想情感增强。音乐与人声的互补就是两者的节奏在横向上都是变化的,但在纵向上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复合的规律性节奏。在这里,由于音乐与人声形成的音色节奏的加入使节奏的动力性更强,如人声的节奏在横向上是快慢快的进行,同时音乐的节奏在横向上是慢快慢的节奏进行,那么人声与音乐就会在纵向上形成快慢结合,但在横向上却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声音的复合节奏。音乐与人声形成的复合节奏的节奏形态对于我们在给影片进行声音设计时,特别是为一个有对白的情节配乐时,应该特别关注其他声音在音乐节奏中的参与。比如有时为了声音节奏的表现,我们会重新设计音乐的节奏。又如音乐可以参与复合节奏,但要考虑人声的内容的表现。明显的音乐节奏会影响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特别在语言内容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的声音设计应该是,要么音乐在声场中置于背景,而语言为前景;要么把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

(二)音乐与自然声的复合节奏

自然声与人声一样,许多时候会受到情节内容与画面的影响,所以它的节奏非常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由于规律性节奏对于非规律性节奏的控制作用,当它与音乐结合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让它参与到音乐的节奏中。我们抛开自然声的写实以及表情的功能,从节奏的角度来分析它与音乐结合的复合节奏的形态以及特征。自然声与音乐的复合节奏同样存在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形态。如快步的脚步声与快速的节奏的音乐的结合就是节奏的对应;密集的枪声的快节奏与长音旋律的慢节奏的结合就是对比;格斗中偶尔一记重拳与紧跟的音乐重音形成的一个以自然音为重音开始的音响片段就是节奏的互相补充。这里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人声的表意性大于它的节奏性特征,所以它参与音乐的节奏的倾向性较弱,而自然声的节奏特征却比较明显,所以在与音乐的结合时与人声不一样的是它参与音乐节奏的倾向性大大增强。此时如果自然声与音乐在纵向复合节奏上不能体现节奏的一致性的话,就会形成不协和节奏,如果不协和节奏不是我们此时的表现需要的话,一般在声场上采用音乐成为背景,而让自然声成为前景的声音设计,或者让音乐的节奏动力弱化,突出自然声的节奏和自然声的写实和表情功能。

二、影视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形成的复合的声画节奏

(一)影视画面节奏的理论

从文章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在音乐的节奏理论中,发音点、时值与停顿是节奏构成的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可以认为是音符的一次运动或一个节奏点,而多次运动或多个节奏点就会产生节奏感。这种神经反射的时间间隔存在于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中以及其他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如视觉对对象活动的反应所具有的时间间隔形成会构成视觉的节奏体验。用音乐的节奏观念,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影视画面要素中剪辑、镜头、画内信息的节奏。在剪辑节奏的构成要素中,一个镜头的第一帧可以认为是发音点,持续时间可以认为是时值,最后一帧可以认为是停顿;镜头的节奏要素可以理解为镜头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也就是从镜头的起幅到落幅的过程。而画内信息主要是人和物的运动,节奏也就是人和物的运动的开始,持续和结束。

(二)声画节奏观念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态,它不仅受其它声音要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画面节奏的影响。也就是说,影视音乐可以与画面结合形成影视声画节奏。在无声电影时期,音乐被认为是电影的伴奏,它的功能更多是增加娱乐性和满足人们的视听习惯。当然后来人们努力使音乐与电影协调一致,例如在情感和节奏上,但许多时候音乐与画面在节奏上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在有声电影时期,音乐成为画面的附属,画面的运动和节奏许多时候会配上相应节奏的音乐,这种方式被称为按动作配乐,也叫米老鼠式编曲。当今时代,影视音乐成为影视艺术视听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不是单纯的附属要素,而是有机的成分,音乐积极的参与叙事,表情以及运动。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节奏成为重要的载体。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结合所形成的声画节奏的形态特征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单一要素结合到多种要素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偶然、随机到主观、互动的的过程。影视作品中画面的节奏主要由剪辑、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构成。在实际作品中,它们有时也有主次或前景背景之分。如某些画面节奏主要是由剪辑节奏构成,而有的画面节奏主要由镜头运动节奏构成。一般情况下谁的节奏速度快,谁就是主要节奏层次或者说是前景节奏。如剪辑节奏的速度超过镜头运动和画内信息运动时,剪辑节奏就是主要节奏层次和前景节奏。

(三)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声画复合节奏形态

与音乐、人声和自然声的节奏关系一样,影视音乐与画面的复合节奏主要有三种形态:对应、对比和互补。三种声画节奏形态体现不同的声画节奏表现特征。声画节奏对应就是音乐与相同节奏速度的画面剪辑、运动、信息节奏的结合而形成的声画复合节奏。当影视画面的节奏较快而此时音乐的节奏也属于快速的话,它们就属于对应性节奏。节奏对应时,声画节奏又可能出现两种状态,如以画面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和以音乐节奏为前景的声画节奏。以画面节奏为前景时,画面内容的重要性被突出,内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音乐节奏为前景时,视听感受被突出,外部节奏成为主要节奏层。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它们互相都不是前景和背景的关系而是音乐的节奏点与画面的节奏点形成节奏重音。由于节奏要素的增加和节奏的一致性特点,节奏重音的动力性会大大增强。对比性节奏就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与画面节奏的速度形成对比,也就是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快而另一个节奏层次的速度慢。它们之间会形成节奏动力互相影响的情况。如快节奏的画面节奏与慢节奏的音乐节奏结合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画面节奏减弱,内部心理情感节奏感增强。由于视听节奏的不一致而使人们会去主动感受外部画面节奏之外的内部情节节奏。而当画面节奏为慢速节奏而音乐为快速节奏时,由于对比节奏的出现,外部视听节奏感增强。互补性节奏实际上就是画面节奏与音乐节奏两者的节奏点互相补充。如剪辑节奏为慢速时纵向上音乐节奏为快速,横向上当音乐节奏变为快速时此时纵向上剪辑节奏则变为慢速。互补节奏只是节奏的要素发生变化而节奏的特征保持不变。互补节奏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如由于要素的增加,它的声画节奏动力被加强;还有就是在情节中声音和画面互相加强而互不干扰。如在音乐与人声的互补节奏中,音乐与人声的相继出现可以使人声表达的信息内容不受到其他声音要素的干扰。

三、影视音乐与其他声音和画面形成的复合节奏

音乐以它独特的魅力打动人心,而影视音乐又以它的特殊性占据着影视与音乐的双重重要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外影视音乐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影视翻译的语言艺术赏析

中外影视音乐赏析论文摘要

[摘 要] 历年来人们概念中的影视,不管国产影视还是西方影视都只是茶余饭后的“甜点”,仅供娱乐,其自身只具备娱乐性,但是随着影视自身行业的发展,影片被赋予的东西越来越多,更多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各种人生意义被电影人载入到影片当中,影视淡漠其娱乐性,顺利成长为各国 文化 交流的使者,西方影视的翻译要求语言的真实准确性,也要求译文的优美诗意性。本文从翻译中的几个 方法 与技巧出发,赏析其中几例西方影视翻译。

中外影视音乐赏析论文内容

[关键词] 西方影视;翻译;语言艺术

当福尔摩斯的名字飘浮在所有侦探电影 爱好 者的心中,当迈克俊俏沉默的面孔深深地埋在《越狱》迷的脑海,当所有的电影爱好者身上都开始流淌着蓝色的“阿凡达之血”,蓦然回首,我们终于发现,西方影视作为一种视觉盛宴,正在入侵人们的精神生活。

电影在全世界文化传播的轨迹中无疑是最闪亮的一幕风景,“如果电影是一场梦,那就让我醉生梦死”,这句话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笔者的QQ签名。电影的变革我们历历在目,从最初的无声、黑白的“卓别林式幽默时代”——粗糙的黑白有声电影——声音色彩画面俱全的彩色电影——3D电影时代——5D电影横空出世,在这些电影变革流程中,电影语言的变革,像是衬托红花的绿叶,成为不可或缺的变革章节,语言作为文化传播里面最强有力的支撑系统,对文化的发展、传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影视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担负起传播人类文化的重任,当岁月的章节翻到华丽的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这些概念像浪花一样四处翻飞,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际的影视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一部通过翻译工作者精心翻译的外国影视作品,就像长着翅膀的使者,双翅携带着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在世界之间传播着人类文化。纵观现今影视翻译,不难看出,与普遍的书本翻译、音译迥然,电影翻译无论是从其翻译规律或者翻译的语言艺术上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属性。

一、影视语言翻译的理论基础

语言翻译历史悠久,中国最著名的翻译理论是大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所谓“信、达、雅”指的是在翻译的时候一要“信于原文”,即翻译要与原文原意相符;二要“达于原文”,即翻译时表达要顺畅;三要“雅于原文”,即翻译时译文要有文采要优美。严复的翻译理论很大程度上适用于文本翻译,因为一个成功的影视翻译,需要不只是台词即影视脚本文字的“信达雅”,还需要考虑影片其他非文字因素的翻译,比如影视演员的情感表达、影视图像信息的传达、不同国家语言表达的差异性等,影视翻译翻译的不是文字,而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影片,它或许是由风格迥异的图像、南辕北辙的声音、代表不同文化的文字构成的一个预期向观众传达海量情感信息的多符号载体,是一个信息量丰富的整体。所以影视翻译不仅局限于语言学、翻译学,它还涉及媒体传播学、影视本身所具备的艺术特征等,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整体。

二、翻译的诗意性

我们都知道,一部地道的外国影片,它身上往往携带着巨大的信息资源,它包含着本地民族的历史血脉与文化背景,深刻地反映本地民族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与思维节奏。且电影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尽相同,电影语言是指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使用的媒介手段的结合,它直接为观众的视听感官服务,它直观、鲜活、具体,用形象来表达语言,携带着巨大的感染力。要将西方影视的电影脚本翻译成中文,绝非易事。原因如下:中西文化差异巨大,西方信奉上帝就如同我们中国人相信客厅里有一张茶几存在一样;中国文化往往重视意会、注重自我感悟,较为感性,而西方文化则注重概念内涵、注重分析,较为理性。这些差异性反映到语言上,就是中国语言较为感性,靠语意贯彻全文,而西方语言则强调语法、词语的上传下达,语句的相互衔接与呼应。相信大家看到“中国式英语”,都会莞尔一笑,在影视翻译中,这个问题无处不在。

Gone With The Wind:

This car,Goeth would have bought this do I keep the car? Ten people by that,ten people,ten more pin,two is gold,two more would have given me two for it,at least would have given me one ,one more,one more person,person,Stern,for could have got one more person,and I didn’t ,and I didn’t…

译文如下:

这辆车,歌德应该会买。我为什么留这辆车,它能换十条命,十条命,多救十个人。这枚胸针,可以救两条命。这是黄金,可多救两个人,他会让我换两个,至少一个人,他会多救一个人,多一个人,是一个人,斯滕,这个可以换一人的命,我本可多救一个人,可我没有,可我没有……

这段译文语气柔和哀伤,语义流利通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淡淡的伤感与诗意,忠实于原文的语义,文字诗意优美,文字情感与原文相契合,可称上乘译作。

再比如《狮子王》:

I laugh in the face of danger.

译作:越危险就越合我心意。

三、翻译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人们在观赏一部影片时,要同时启动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内心丰富的情感神经,可谓“工作量巨大”,这就一如我们看小说,很多小说当我们看第一遍时,感觉是囫囵吞枣,云里雾里的只知大意,很多细节都是模糊的,但是纸质的小说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读很多遍,一部好的作品总是百读不厌,而且每读一遍随着读者年龄与阅历的增加就会产生新的情感体验,但是电影不一样,电影主要是以画面和声音相结合向人们传达信息,很多信息转瞬即逝,所以人们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出现用时短的特点,如果翻译中出现一些艰涩难懂的词语或者某个词义含糊不清,而且很多电影本身的魅力也具有时效性,很多电影在欣赏的时候感觉很震撼,但是却总是提不起兴趣再看第二遍,只有一些经典影片,才能经得起时间推敲,与时光一起变成永恒。很多翻译,如果不具备时效性与准确性,那么就很可能影响观众的整体感官,让整部影片索然寡味。 比如《教父》:

I never wanted this for work my whole life——I don’t apologize — to take care of my family,and I refused to be a fool,dancing on the string held by all those big don’t apologize——that’s my life——but I thought that,that when it was your time,that you would be the one to hold the Corleone; Governor ,it wasn’t enough time, wasn’t enough time.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带给你这些。我工作了一辈子,来养家糊口,我没有道过歉,我不愿意当个傻瓜,可我总是在大人物所牵的绳子上跳舞。我不会道歉的,这就是我的本色,不过我也想到过那一点,我想那时候是你的天下,你就是牵绳子的那个人。考利昂参议员,考利昂州长。好了,时间不多了,迈克尔。时间不多了!

这段台词赋予了丰富的信息,首先,这是维多的心里独白;第二,维多是个清醒的傻瓜;第三,维多愿意做个清醒的傻瓜,即便迫于无奈。

比如:《飘》

I think it’s hard winning a war with words.

译文:我认为纸上谈兵没什么作用。

四、翻译的直白性与深刻性

在一段成功的影视翻译中,电影文字脚本翻译在忠于原文进行翻译时,要注重刻画其深刻性。

比如:Schindler’s List

What is right? When a person committed a crime,the judge sentenced him to deat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This is not right,It’s called justice.

When a person has committed a crime Similarly,the emperor could sentence him to death,

Can not sentence him to death,then pardoned him,this is called right!

什么是权利?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

这不叫权利,这叫正义。

而当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以判他死刑,

也可以不判他死刑,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利!

当听到这句台词的翻译时,相信很多人都会内心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然后,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翻译出来的语句,使权利深刻得入木三分,相信多年后,很多人都会忘记这部Schindler’s List,但是却没有人会忘记什么叫权利!

五、翻译的口语性

在观看国外的电影大片的时候,笔者相信大家在沉醉于这些好莱坞大片带来的精彩情节时,一定也会像看我们的国粹京剧一样,看到精彩处,不禁大叫一声“好”!而西方影视译制片里口语化式的翻译,就具备这个特征。翻译片里对于口语化的需求不外乎要考虑到观众范围广,年龄跨度大,口语化可使影片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Batman:How much do you weight?

Vicky: About 1 20 pounds,I think.

Batman: Hold :AAH!OOH!

译文1:蝙蝠侠:你的体重是多少?

维奇:我想大概有120磅吧。

蝙蝠侠:坚持住。

维奇:啊!噢!

译文2:蝙蝠侠:多重?

维奇:120磅吧。

蝙蝠侠:抓紧。

维奇:啊!噢!

译文2使用的语言简洁明了,口语特色一览无遗,恰如其分地增加了影片的紧张感与幽默感。

现今的影视已不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越来越肩负着各国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命,随着大量西方影视作品进入我国,我国的影视翻译团队在不断扩大的同时,翻译水平也日渐攀升,翻译的语言艺术涵盖广阔。本文只选取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在国外影视翻译上推陈出新。

中外影视音乐赏析论文文献

[1] 郭建中.实用性 文章 的翻译(下)[J].上海科技翻译,2001(04).

[2] 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 教育 出版社,1996.

[3] 孙迎春.翻译学语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4] 孙致礼.文化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

[5]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柳耀辉.影视文化论文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英美影视赏析课与大学英语教学

中外影视音乐赏析论文摘要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校开设了英美影视赏析公选课,旨在完善多元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学习英美文化和文学知识,提高其英语听说和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中外影视音乐赏析论文内容

关键词:英美影视赏析课;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89-03

英美影视赏析课作为一门公选课,有利于加强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灵活地应对各类文化差异。英美影视赏析课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为学生营造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英语 的积极性。

目前我校力争完善多元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多元生态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课程设置看作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整体,讲究‘兼容、动态、良性’。”在这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当中,各种课程要素相互依存、作用,灵活协调,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实现动态平衡。相比之下,传统教学过程和手段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学评价体系缺乏层次性、多元性和激励性,学生常感受不到学习的成就和喜悦。增设英美影视赏析课,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寓教于乐,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元生态化。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般说来,学生 兴趣爱好 的广度和深度,会影响其学习动机的稳固性和深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丰富有趣的内容以及生动的 教学方法 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异事物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电影一般都有有趣或刺激的 故事 情节,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享受。相对于刻板的教材,电影集画面、声音、故事情节于一体,更能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地学习语言目的。

二、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氛围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非常重要。电影语言生动活泼,取材于现实生活,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电影中的光、色、声、影、形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视听神经,形成相对直观的语言交流和自然吸纳的语言环境。

著名语言教育理论家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取决于大量的语言输入。他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收“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于学生目前语言能力的信息输入。Krashen提出了“理想输入”的说法,认为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要有足够的量。“语言环境决定语言输入的质量。‘此时此地’原则从语言习得的角度论证了这一观点。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较为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影视赏析课能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障碍最小的状态下自然习得语言。

三、有助于学生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赋予学生成就感和满足感

英语电影中富含原汁原味的语音素材,其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真实地道,表达句式多样。电影台词可分为采访、演讲、购物等。这些台词可作为学生真实自然的听力材料。台词大都语速正常,属于实际生活中的正常语言,有利于学生模仿并学以致用;还利于学生体会 英语口语 中常用的弱读和连读,养成听说英语的正确习惯。

如影片《阿甘正传》中脍炙人口的语句:“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狮子王》中:“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TITANIC》中:“我觉得生命是一份礼物,我不想浪费它,你不会知道下一手牌会是什么,要学会接受生活。”这些 名言 言简意赅,富含人生哲理,既可教给学生新词汇,又可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在观看有趣的电影时,学生会自觉使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假设和预测,从而学习吸收信息。教师可以使用电影语料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情景对话时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比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讨论电影内容,交流感受。在交流时,要求学生灵活使用电影中的词汇、句式和 名人名言 。好的电影比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交谈欲望,促使他们用新词汇交流感受,学以致用,给学生带来学会新知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有助于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好的影视作品可以更直接地向学生展示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俗。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所涵盖的大量信息是促使语言鲜活、推动语言发展的强大动力。学生社会文化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语言本身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上,尤其是词汇的文化内涵。”学生如果不了解目的语背后的文化,就会使该语言的表达苍白无力,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和句式,还要向学生传授背景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及其文化传统,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语言与文化融会贯通。

通过电影学生会学到很多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比如,美国新娘结婚时身着白色长裙并佩戴面纱。新娘还要按照四句韵文去做,即穿戴something old,new,borrowed,and blue。舞会结束前,新娘会将花束扔向未婚的女子,接到花的女子被认为是下一位该结婚的人。这些习俗跟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相差甚远。学生在欣赏《老友记》中菲比和莫妮卡两位主角的婚礼时,就可以学习到这些文化差异。由此可见,“外语影视以其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方式集中表现着目 标语 文化场景,并以其丰富的语汇和具体生动的形象传递着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 思维方式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在课堂上,教师应精选与教材中课文主题相似的影片,并解释影片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在解释文化差异时,笔者选用了《世界是平的》这部电影,影片中多次描述了印度和美国的文化差异:印度房东初次见面就问美国房客的收入、家庭和婚姻状况,这对美国人来说都是隐私;牛在印度宗教中是神圣的,印度人不吃牛肉,可是美国在印度的外包服务中居然卖烙牛的烙铁和牛排煎锅,印度人对这难以接受;印度人对美国人独有的一些小商品很陌生,因不知道具体用途而无人购买,如美国人在观看比赛时戴的奶酪形状的帽子。这一系列文化差异使得美国的外包业务在印度进展得很不顺利,从美国来的销售经理在了解了大量印美文化差异后,终于取得了成功。看完电影后,学生们踊跃发言,补充了很多印美和中美文化差异的例子,有效地练习了英语口语,并对中西文化差异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五、有助于学习英美文学知识,提高其 英语写作 能力

学生在赏析由名著改编的电影时,会学到很多英美文学知识。如《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等作品,会使学生对经典作家和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电影《死亡诗社》故事情节曲折,内涵发人深省。主角基丁是一位被学生们亲切地叫做“船长”的教师,他提倡学生们用崭新的视角观察世界,学生被他那反传统的教育方法所感染,创建了新的“死亡诗社”。基丁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同时也遭到这所传统学校中各种腐朽思想的抵触。该影片台词中出现了很多著名英美诗人的名句,如莎士比亚、梭罗、惠特曼、罗伯特・弗罗斯特等。基丁老师的话也很有哲学意蕴和音韵美。如:(1)因为信不信由你,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我要你们向前到这儿来,细细玩味过去的面孔,你们经过这儿无数次,但从未真正看过他们,和你的差异并不大,对吧?……孩子们,让你的生命超越凡俗。(2)森林,因为我要为了活着而活着,深刻地活着,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髓。把生活的糟粕抛到九霄云外,以免当我的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的教法要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教师要善于激励、启发和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赏析完影片后探讨了 经典台词 的人生哲理,同时对英美诗歌知识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外,笔者就影片内容设置了两个辩题(基丁老师的反传统教育模式是否可行?学生自杀的悲剧应由基丁老师负责还是由家长负责?),鼓励学生采用合作式学习的方法,展开小组 辩论 ,学生可以随意进行 观后感 与影评等思想交流。鼓励语言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一篇观后感或影评,也可对故事进行改写,对学生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写完之后学生提交,由老师评分。很多学生就片中的教育体制、亲子关系等问题有感而发,写出了切身体会,比以往写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后 作文 更有深度,遣词 造句 也不错,由此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部分学生还主动背诵了挑选出的经典台词,展现出极大的学习英语的热情。

综上所述,英美影视欣赏课作为一门大学英语选修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英美文学和文化知识,可以提高其英语听说和写作能力。这门课还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机制弹性化和课堂管理方式人性化。广大教师应有效规划课堂教学活动,使英美影视赏析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中外影视音乐赏析论文文献

[1]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21-222.

[2]Krashen,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5:63.

[3]钟华.非英语专业社会文化能力调查[J].外语界,2001,(4):23.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 专业英语 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姚范美.大学英语影视文化教学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9):145-146.

[6]张明.英文电影欣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7]王晓芬.英文电影欣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0,(7).

[8]刘丹,张家荣,任晓辉.英语影视欣赏与文化意识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9,(5).

[9]浅谈英文电影欣赏与英语教学[J].百度文库.(),2012-09.

[10]王晓辉.浅谈英文电影欣赏与英语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

有关中外影视音乐赏析论文推荐:

1. 浅谈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异论文

2. 有关民族音乐欣赏论文

3.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 关于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5. 谈音乐欣赏中的心理活动论文

6. 大学音乐论文范文

7. 当前网络音乐传播的现状分析论文

8. 浅谈音乐的功能论文

音乐赏析音乐鉴赏论文格式

论文网上到处都是 满意请采纳

也就是像写别的论文那样,先提出论点,在举出例子来证明它,最后写上参考文献就OK了,己写了一篇,参考下: 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要素、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可见审美体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只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认为小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 音乐欣赏中情景(场面)变化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是,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其次是音乐的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表现了…………然后教师非常高兴得说回答的太好了、你真棒。而不再去揭示出表现这个场面的音乐要素是什么?只是来个走马观花的欣赏。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册《爱劳动》一课中我注重了音乐表现的情景、场面是由许多音乐要素的变化发展来的(运用的第一段音乐是表现小和尚,第二段是表现胖和尚的)。在一上课老师问学生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和尚?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胖和尚。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的音乐细、轻巧。第二段的音乐浑厚、笨重、低沉。虽然学生由于学的知识少不能说出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学生明白音色的不同能表现出不同得音乐画面。 在对力度、速度这一要素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看到过得音乐优质课、公开课教学大都是与以上的做法相同,只是注重了音乐所表现的场面,而不去挖掘音乐的要素。在欣赏教学中只是注重表面的现象,不注重深层次地实际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音乐组人员经过讨论、实践、验证大胆的运用了通过学生说出以音乐要素来表现人物、场景、情景。再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是说: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二、 音乐欣赏的情绪、情感变化中要渗透音乐要素变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二种心理形式。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中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情感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层次之分。情绪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搞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们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通过情绪的变化,就挖掘的音乐要素的变化。如, 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时学生说出了第一段音乐是: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情绪。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焦急的情绪。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优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舒展与紧张而终情绪的比较,体会出音乐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变化是音乐情绪、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三、 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的变化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了解是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区别独唱、独奏、齐唱、齐奏。《爱劳动》是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老师在进行歌曲教学中,首先通过歌曲中的衬词:嗨哟里格嗨哟嗨嗨…..与劳动的步伐相结合来了解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音乐与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在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册《汪汪与咪咪》一课通过聆听《跳圆舞曲的小猫》体会三拍子咚、嚓、嚓,咚、嚓、嚓的舞蹈场面,把音乐场面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的力度、速度等表现要素体验乐曲的各种节奏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突出了节奏在音乐要素中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受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 《新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下面一起来看看音乐鉴赏论文怎么写。

音乐鉴赏论文范文(一)

摘要:流行音乐的合理、科学引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音乐主观学习需求,而且能帮助他们透过流行音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知识原理,对于强化音乐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流行音乐

所谓流行音乐,指那些特定时间段内深厚大众欢迎、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与普及的音乐。高中阶段学生热衷于追求新鲜时尚,对于流行音乐更是格外青睐与喜爱。流行音乐的合理、科学引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音乐主观学习需求,而且能帮助他们透过流行音乐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知识原理,对于优化音乐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借助流行音乐可帮助学生实现对音乐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教育实践表明,流行音乐的恰当利用可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可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浅层次流行音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原理等理论知识点,即实现对相关音乐内容的深刻理解。

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也不尽相同”这一知识点,笔者便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分别为学生播放了美国的R&B流行音乐代表人物亚瑟小子(Usher)的经典音乐曲目,随后又为他们播放了中国的R&B流行音乐代表人物周杰伦的优秀音乐作品。由于平常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这些流行音乐,因此他们中大多数人都随着作品的播放小声哼唱了起来。音乐课堂气氛空前热烈而活跃。在此基础上,笔者趁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通过亚瑟小子及周杰伦不同R&B作品的对比,你能从中得出哪些中美R&B流行音乐上的异同点?要求学生结合刚才聆听的流行音乐作品,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合作分析与探讨。由于讨论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作品,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格外高涨,很快得出如下结论:亚瑟小子的R&B风格更为直接、更为浓烈,而周杰伦的R&B作品则是创造性地增添了一些具有中国风特色的元素,使得R&B风格更贴合中国音乐听众的口味。而这一认知的形成很显然为学生实现对于“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不尽相同”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有利于其形成端正、科学的音乐欣赏、鉴赏理念,更为接下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真正取得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育效果。

二、借助流行音乐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际音乐鉴赏能力

《高中音乐鉴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不能仅教会给学生基础的音乐鉴赏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使他们逐渐具备起扎实的音乐鉴赏实践技巧,即会对现实生活中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挑选,真正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水平与相关能力。”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可将当下社会背景下质量参差不齐的众多流行音乐作品作为锻炼、发展学生实际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突破口。如学习“流行风”这一版块的内容时,笔者特意为学生选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音乐风格作品:一种是典型的口水歌,歌词简单没有深意,节奏旋律更是毫无技巧可言,如现下流行的《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另一种则是具有深刻内涵及积极向上意义的流行音乐作品,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蜗牛》等。随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演唱体验及实际体会,尝试对这两种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探究为什么同是流行范围较广的音乐作品却能带给演唱者截然不同的演唱主观感受。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实际就是他们运用所学音乐知识科学、合理审视、辨别两种不同流行音乐风格的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他们既得以对之前学过的音乐理论知识点及时温习与巩固,与此同时,更使得他们深刻意识到:社会上特定时间段内流行的音乐作品质量差距悬殊,只有学会合理辨别、科学欣赏,才能在远离恶俗音乐曲目的同时真正享受到有水平、有质量的音乐佳作。

如此一来,借助不同流行音乐作品,学生的实际音乐鉴赏能力就得到显著锻炼、提升与发展,从而为他们在日后现实生活中得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其及时摒弃低劣的音乐作品,免受其不良影响,更有利于其从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中真正感受到正面、健康、向上的真善美力量。而这很显然正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的根本目标所在,真正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

三、结语

流行音乐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与肯定。对此,高中音乐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与所学鉴赏内容密切相关的流行音乐适当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既是满足学生主观心理需求的重要措施,更是显著锻炼、发展学生实际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

音乐鉴赏论文范文(二)

摘要:音乐鉴赏是一门"听"的艺术。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听"是一种音乐作品,我们既要在听的进程中让感官得到愉悦,又要使精神得到升华,感性和理性进行完美的结合才是我们"听"的根本意义所在。更多音乐论文相关范文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关键词:音乐论文

一、前言

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一扇门,让走进来的人感受到门里别样的风景,但风景的感受如何,还需进来者者细细体会”。音乐家的话语中全然说出了鉴赏中的关键点一定要好好把握,音乐的特点就是让人体会和回味,给人以轻松和惬意,但是如何鉴赏将是很专业的事情,需要用专业的方法来找到关键点,找到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音乐鉴赏的含义

所谓音乐鉴赏,就是鉴赏者通过聆听去感知评判音乐作品,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愉悦和认识的满足。音乐鉴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身心素质、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打造个人独特魅力和个性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鉴赏能力,能让学生自身建立起音乐人生的结构和框架,为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很多人对于自己所钟爱的音乐作品仔细揣摩,无论是中外名曲,还是流行金曲,爱好不同的人都对于自己所收藏的作品赏玩不已,这就是一种鉴赏行为的体现。其实在很多的西方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共同赏析一部音乐作品的感人场景,可以说,鉴赏行为成为了维系学生自我生存发展的一个必须行为,成为学生情感交流、抒发情怀的有力支撑。

三、音乐鉴赏关键点的有效把握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不是靠语言描绘来体会的,也不是保持沉默的东西,它是一种无法说出的朦胧美,其中的独特之处让人体会到舒适感、欢快感,以及欣赏美的特殊韵味,这就是找到了鉴赏的关键点,让人无法忘记。

(一)把握音乐乐律是音乐鉴赏关键的基础

音乐的独特魅力就是声音的全方位展示,让人的耳朵感受音乐,让心灵倾听音乐,领悟音乐中诸多要素传达的感情,其中音乐的乐律是最重要的要素,只有用听觉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等这些表达音乐情绪情感的作用,能够切身体会到音乐作品本身情感内涵的体验,在鉴赏激昂的音乐时候,在雄浑苍厚、慷慨激情的力度节奏中,学生会体会到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激起心中熊熊激情;在婉约旋转的乐曲中,学生听着抒情、力度适中的音响,可以感受作者含蓄低沉、绮丽清新的乐风,让人恬静中释放胸中的不悦;而触景生情的音乐中,通过节奏的不同变换,在调式和声音的交织变化中,学生的内心都会随着乐曲鲜明的变化,经历和感受愉快、愤怒、同情等不同心境,在这样的听觉冲击中,加上对音乐的反复倾听,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层层递进,最终从感性的愉悦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二)把握音乐内涵是音乐鉴赏关键的核心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一定有其内容上的与众不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学生欣赏的不同作品,内心的感受都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但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比较中进步,在音乐中感受。音乐作品内容的发展过程中,纵使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诸如社会上流行的低浅音乐、低级趣味较浓的流行音乐,甚者是一些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在通俗音乐流行初期曾使很多青少年误以为这是代表“音乐艺术”的最佳作品,值得关注和鉴赏,在它们中才能体会到感情的流露,而一些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青少年群体中被看做是毫无生趣、平淡无味,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艺术价值高的音乐凭借着内容上的绵远留长,成为了永远的经典,让学生们鉴赏起来感觉更多的感情孕育其中。

(三)把握音乐的色彩是音乐鉴赏关键的主体

音乐虽不能用实物的形式来形容,但学生可以用色彩来为理解音乐服务,在抒情的音乐感召下,是那样的恬静、让人遐思无限,对音乐带有色彩的鉴赏中让人浮想联翩,用有型的颜色形容了感受中急促、欢快、活泼的心理反应,而这种反应在一些热烈的音乐作品中又可以用更加鲜艳的颜色来替代,比如热烈的红色、活泼的橙色、羞赧的粉色表示出音乐的魅力所在,再恰当不过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有了切合的的交叉,完全是借助绘画的手法和思路来感受音乐,来构思音乐的意境,学生有了这种色彩鲜明的感受,可以很快掌握音乐的主题和情绪的泼洒,理解音乐中形象的设计,触景生情、由景而生,开拓出更多思维的空间,让音乐的开放性一览无遗。

总之,音乐鉴赏的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音乐素养来控制,不能以形式和方法来限制,将音乐与非音乐元素有效融合,鉴赏活动将更加有助于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五.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音乐鉴赏赏析文章

名曲赏析---音乐剧“猫”的《回忆》「猫来了」!2003年3月28日,西洋音乐剧史上最受欢迎的《猫》登陆中国,在上海进行了其在中国的首场演出。与此同时,《猫》剧将在上海和北京连演100多场的气魄,其声势之浩大也是中国演出市场前所未见的。过去22年来,这部红透全球的音乐剧《猫》,不仅是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其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演出达9000场的记录,更是表演艺术界史无前例的传奇。对于《猫》剧的到访中国,独家引进音乐剧剧本版权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表示:「《猫》剧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华丽的舞台、璀璨的服饰,更是用深厚的文化魅力在感染人们。《猫》剧登陆中国舞台作为一个文化注释,有望为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如何将高雅文化转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提供参照」。《猫》的由来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作曲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作曲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以长诗《荒原》闻名于世的英国诗人汤玛斯?史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这首诗原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想象与童真;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的剧本。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精》编写音乐,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他这样做其实是源于小时候读过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1980年,在爱德蒙顿的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的好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雷莉?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稿和故事,于是就因为这一偶然的机遇,意外地给韦伯带来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这些诗稿和故事,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音乐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的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不可能事先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韦伯找来了一批顶尖的导演、舞蹈设计、服装设计师……,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在伦敦登场上演。演出前,正如人们一开始的预计,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直到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至于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而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永远的《回忆》比起其它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全文共5007字)

音乐赏析论文 名曲赏析---音乐剧“猫”的《回忆》 「猫来了」!2003年3月28日,西洋音乐剧史上最受欢迎的《猫》登陆中国,在上海进行了其在中国的首场演出。与此同时,《猫》剧将在上海和北京连演100多场的气魄,其声势之浩大也是中国演出市场前所未见的。过去22年来,这部红透全球的音乐剧《猫》,不仅是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其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演出达9000场的记录,更是表演艺术界史无前例的传奇。对于《猫》剧的到访中国,独家引进音乐剧剧本版权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表示:「《猫》剧征服世界靠的不仅是华丽的舞台、璀璨的服饰,更是用深厚的文化魅力在感染人们。《猫》剧登陆中国舞台作为一个文化注释,有望为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如何将高雅文化转为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提供参照」。 《猫》的由来 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作曲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作曲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猫》的剧本取材于以长诗《荒原》闻名于世的英国诗人汤玛斯?史特恩?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这首诗原是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中充满了想象与童真;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的剧本。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精》编写音乐,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他这样做其实是源于小时候读过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1980年,在爱德蒙顿的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的好几个片段,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雷莉?艾略特(V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稿和故事,于是就因为这一偶然的机遇,意外地给韦伯带来了创作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这些诗稿和故事,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尽管如此,韦伯创作《猫》的念头还是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用诗作来创作音乐剧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原因在于音乐剧需要的是情节,用诗作来做剧本无法起到表达剧情的作用,况且诗的作者艾略特和韦伯也不可能事先沟通。而韦伯的态度则是,我这部音乐剧可以不依靠剧情,只要有气氛,他相信:音乐剧可以不用剧情来打动人。韦伯找来了一批顶尖的导演、舞蹈设计、服装设计师……,经过这些人的协同努力,1981年5月11日《猫》正式在伦敦登场上演。演出前,正如人们一开始的预计,大家对《猫》的前景并不看好,人们始终认为,上演一部取材于儿童诗作的音乐剧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直到演出的前一天,剧团也没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剧院的老板心灰意冷,甚至想要违约退出。至于后来的情况谁都清楚,《猫》的首演一炮而红,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谁也没有料到《猫》竟然能成为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谁也不会料到一部不以剧情取胜的音乐剧竟然能这样感人。 永远的《回忆》 比起其它著名的音乐剧,中国听众最熟悉的一定是《猫》。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剧中一首歌的力量,那就是《回忆》。自《猫》诞生以来,《回忆》这首歌就开始传播四海,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就能抓住人们的心。大多数人也是听了《回忆》之后才知道有《猫》这出音乐剧。看《猫》,很大一部分人会关注这首令人动容的歌曲,不管其它时候《猫》怎幺跳怎幺舞怎幺闹,演唱《回忆》的时候都是演员最深情、观众最感动的时刻,这也使得该剧更具有生命的意味和充满哲理的想象。 《回忆》这首歌是由剧中的主角魅力猫“格里泽贝拉”演唱的,这是一只年轻时魅力十足而年老后邋遢肮脏的猫,她孤独衰弱,遭人唾弃,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区,受到猫族的排挤。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这对她显然是一种奢望。在这个情景下,她演唱了这首《回忆》。在她唱完之后,猫儿们都被感动了,一致推选她升上天堂,全剧落下帷幕。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首歌在剧中所占的份量,可以说,它是全剧的转折点,也是高潮点,因为所有的猫对“格里泽贝拉”的看法都将在这首歌后发生改变,如果这首歌不感人,无疑就是全剧的失败。 据说在临近首演的时候,导演依然对剧中高潮点的音乐不够满意。他总觉得这个音乐应该是一首更感人,更能让观众投入的歌曲。韦伯起先并不愿意重写,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导演的要求。第二天早上,韦伯在钢琴上给导演弹奏了他整晚熬夜写作的音乐。导演听完后,对旁边的人说:「请你们记住这一刻,因为你们听到的,就是一首能被称为传奇的乐曲。」这首曲子,就是《回忆》。在当时,《回忆》还没有歌词,只是一个旋律。为此,导演找了三位词作者写作歌词,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导演看时间已经不多,于是决定自己来写作《回忆》的歌词。他来到自己在乡下的别墅,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重读艾略特的诗集,借用了艾略特的另一首诗作《风夜狂想曲》为参照,写出了这首动人心魄的《回忆》。 事实证明,这首《回忆》确实起到了感化人心,支撑剧情和终结全剧的效果。每个听众听完了《回忆》后都会心满意足地哼着《回忆》的旋律踏上回家的路。至今,全球已有250位艺术家录制了《回忆》,其中既有流行歌星,也有古典明星,包括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贝里?马尼洛(Barry Manilow)和多明戈(Placido Domingo)等。《猫》剧的音像和唱片销售在全球也已经突破了4千万张。

1、音乐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欣赏,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学会享受音乐便是迈出了享受美的第一步。曾经我以为音乐就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是有内涵、有思想、有情感的,由一个个音符排起来的乐谱是有生命的,让人感悟,让人身临其境,让人感同身受,让人欣喜不已。

2、我在这门课里不仅学到了很多知名作曲家的人生经历,还通过这些或喜或悲的故事、或欢快或低沉的乐曲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情绪低落时,具有愉悦向上旋律交响曲、进行曲使我感到心情豁然开朗;在心情烦躁时,温柔平和的轻音乐让我能慢慢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在独自无聊时,听一些浪漫唯美的音乐可以让我感到充实不寂寞。

3、音乐有古典与现代之分,有中国与西方之分。在我国,现代音乐较为流行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是最著名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潘玮柏、胡彦斌、陶喆也是很受欢迎的优质歌曲高产歌手,他们大多从21世纪初出道并活跃至今。周杰伦的音乐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应该说是具有创造性的,他那融合西方说唱及自身演唱特点的经典唱法使很多人打开眼界——原来歌也可以这样唱。

4、我初中的时候很崇拜他,他是很多人的青春记忆,正如他所说,就算他以后不再流行了,但只要大家对爱情感到累的时候听到《简单爱》可以感到幸福,他就没白在大家的青春里出现过。

虽然他的特色是吐字不清的说唱,但他也有很多融入古典因素的中国风的歌曲,例如《东风破》、《菊花台》、《青花瓷》、《发如雪》等,悠扬动听的旋律广受大家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家在潜意识里对古典音乐还是有热爱的。古典音乐的魅力可以影响至今是因为它纯净独特的美。

5、所以我最欣赏的还是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优秀与卓越是毋庸置疑的,有太多优美的旋律让人万分欣赏,赞叹不已。有太多优秀的作曲家让人敬佩崇拜,我最喜欢的是巴赫,他的作品中我最偏爱《G弦上的咏叹调》,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播放此曲,心情总是会渐渐好转,屡试不爽。

其它人的更优秀的作品也是数不清的,拿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说,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但惟独只有贝多芬选择了用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彷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音乐鉴赏论文1500字流行音乐

大学音乐鉴赏2000字论文篇一 《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 .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扬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穿越岁月沧桑,破空而来,在一片深邃苍莽的林海中升腾,升腾.那些擎天的枝干亘古孑遗,那些震颤的叶片蓬勃顽强,那些繁茂的果实乐观坚忍,风撼不动,雷劈不倒,时而豪气干云,时而阴柔宛转,于百转千回中传递着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是什么,能够像音乐一样如此畅通地沟通人类与自然?是哪种生命,能够点燃人内心抗争的欲望,铮铮铁骨,生生不息?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似乎就是人生命运的缩影.那激按昂的曲调,那富于变化的旋律,似乎把人的心境都带到了他曲折的命运之中.然而,再那听起来让人感觉困难重重的生活里,又有一种坚毅的精神,从绝望之中脱颖而出,扭转了局面,告诉人们:“只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才能突破困境,改变命运,让命运拜倒在自己的脚下.” 正如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而如今,当世人面对着一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又人多少人能像贝多芬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到长城非好汉”呢?许多人无奈于生活,工作的压力,诱惑,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最终把最初的理想长埋于岁月的流逝中,或平平淡淡走过一生,或碌碌无为迷失自我,有迷失的世界里无目的的继续漂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是的,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而放弃希望,生活需要希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于是,我又重整一下了疲倦的心情,重新踏上追求理想,挑战命运的长征. 大学音乐鉴赏2000字论文篇二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大多数人认为离我的时代好遥远。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只是觉得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通过选修音乐鉴赏,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我发现古典音乐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大师是海顿,他是交响音乐的泰斗。他的音乐典雅、华丽、结构方整、旋律流畅,很少有戏剧性冲突,使人飘飘欲仙。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誉,对海顿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他奠定了古典乐派的形式和风格,并使其发扬光大。在他创作的黄金期,对音乐的形式与语法的掌握已是炉火纯青,乐曲风格精致,曲思丰富,似乎具有无穷无尽的 想象力 。许多作品在原创及精练技巧下,经常蕴含着幽默感,表现为惊人的手法、出人意料的不同风格的同时呈现,还有精湛的和声、转调。更重要的是他发展主题素材的形式,延续巴洛克音乐的模拟对位法,根据主题的轮廓而衍生出乐曲组织。他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是维也纳音乐真正的奠基者。献给奥地利皇帝的《颂歌》亦是海顿的著名作品。如今,这首颂歌的曲调变成了德国的国歌。柴可夫斯基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 ” 第二位大师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 名言 ,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他能表现人类的灵魂。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认为莫扎特是“禀承了上帝旨意的创造力的化身。”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魅力——自由与人性。 第三位大师贝多芬,他的音乐则升华为美中有“奋”,乐中有“哲”,激情洋溢,形象鲜明,矛盾纷呈,英雄气势撼人,如同熊熊烈焰,无比辉煌。贝多芬被后人评为“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从古典走向浪漫的进程中,贝多芬是一块里程碑。他亲自将《第六交响曲》注上“田园交响曲:感情的表达胜于音画的勾勒”,并在各乐章分别写出“到达乡间时的快感”“溪边景色”等大小标题,使它成为音乐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标题音乐。由于他的作品的英雄气概,奔放热情,幻想风格,复杂织体一级丰满的和声因素,并扩大 了交响乐队的编制,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对人生的感触极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处处充满自信.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 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听古典音乐,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是在你的心头跳动,每一个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的心境与思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我想这就是古典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古典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大学音乐鉴赏2000字论文篇三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 传统 文化 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五.音乐与素质 教育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 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看了大学音乐鉴赏2000字论文的人还看: 1. 大学音乐鉴赏2000字论文 2.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 3.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4.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范文 5.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2) 6. 大学生音乐赏析论文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五.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流行音乐即通俗音乐,比起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它更加融入大众生活中。可以说它是像我们这样的学生生活中的主流音乐。流行音乐是指一部分流行歌曲、影视歌曲、通俗器乐曲、爵士音乐和布鲁斯音乐等。通俗音乐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歌词简单,语言生动形象,直白表达情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例如Westlife的《you raise me up》,首先从歌词入手,简单的语句,通俗易懂,稍微懂英文的人都可以看懂。它所抒发的感情也是很真挚很动人的,这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来都是在我们思想中最主流的。尽管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但是看待“孝”都是一样的。我想这应该也是这首歌在全世界颇受欢迎的原因吧。Westlife其他的专辑《coast to coast》、《back to home》等,这些思想和感情都是教人正确对待love、home、life 等等。然后歌曲的节奏轻快自然、旋律简单,特别适合学生传唱。在流行音乐市场上,这些都是上佳之作,可是也有不少低劣的作品。在课上老师举过一些例子,这些低劣性主要表现:曲调过于简单,甚至是长时间不断地重复,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毫无意义;歌词大意曲解正确的社会观、道德观,或者违背常理等。不过这些都是其次,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可以分辨这些作品,吸收流行音乐中的菁华。 我们欣赏流行音乐,除了它朗朗上口、节奏轻快、亲切自然以外,还有它的表现形式。那些制作精良的MV,让你随着音乐融入它的风格之中,有时它强烈的节奏让我们身体跟着起舞,有时它的轻柔让我们感觉有人在耳边轻轻细语。在紧张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这是最好不过的放松方式了。因为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我们这些学生们总是试图寻找心灵上的解脱。特别在中学时的我们,总是在排名和分数中挣扎,我们幼小的心灵被烙下无数个痛苦创伤,幸好那时开始接触流行音乐的我们都在音乐找到了宣泄。流行音乐伴随着我们长大,特别是在那时出道的歌手们,他们的音乐和我们的想法真正的无代沟。真该好好感谢流行音乐,陪我走过了这么多个困难。或许是寂静的夜里,或许是无人的教室,在音乐中聆听我们自己的内心,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们就像老朋友一样,总能抓住你的心。等我们都长大了,我们也不会忘记老朋友的。就像父辈们一直喜欢如李宗盛、罗大佑、邓丽君等歌星,却总也无法理解周杰伦的歌曲好在哪里。不同年代的音乐应该也有代沟。这就是音乐,抓住了感情,音乐就有了灵魂。我们熟知美国流行音乐中的布鲁斯、爵士乐,布鲁斯俗称蓝调,蓝色在美国文化代表着忧郁、忧伤。早年大部分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一般地说是出自于自愿,他们基本上是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同美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但只有黑人例外。他们是作为奴隶被迫来到这个国家的。他们身上“除了锁链以外,一无所有,但他们的头脑中却牢记着非洲舞蹈和音乐的丰富传统。”黑人奴隶们在农场劳动时,不允许说话,但可以唱歌。他们依靠自人听不懂的劳动号子和歌曲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把他们郁积在心里的痛苦与不平宣泄出来,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黑人特点的黑人音乐。黑人音乐在形成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汲取白人音乐成分,产生了布鲁斯、爵士乐等形式。而最初的摇滚乐就是黑人音乐“节奏布鲁斯”,西方也有人把摇滚乐称作为“下层阶级反抗当局的一种形式”。关于节奏布鲁斯,在网上搜到得答案:这是一种由布鲁斯演变而来的音乐风格。在上个世纪初,随意走进美国的一家小酒馆,就能看到小舞台上一个拿着一把破吉他的黑人弹着扭曲的音符,用他那没调的嗓子和听起来十分肤浅的歌词诉说着黑人在美国的遭遇。这就是布鲁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音乐也变得更具有音乐性了。曾经没调的音乐变得富有节奏,进而也更加旋律化。于是早期的R&B﹙Rhythm and Blues﹚就这样形成了。真正将R&B引入中国的是陶喆,也有人称他“中国的R&B之父”。虽然说不清他的歌曲里的R&B风格,但是我们去KTV唱他的歌总是找不对感觉,而且也很难唱,对歌手要求很高,据我所知R&B是目前最难唱的音乐,歌手必须很有技巧地运用喉咙与声带来推、挤,要能够既暧昧又准确。尽管陶喆的歌非常受欢迎,可传唱他的歌人确实不多。因为文化和生理上的差异,美国的R&B并不是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直到周杰伦出了第一张专辑,开始我们一下子不明白这是什么音乐,但是唱起来很顺。这是周杰伦的带有本土特色的节奏布鲁斯,他摒弃R&B中一些美国元素,用本土的唱法,更轻松的诠释了布鲁斯。所以也有人说,不管陶喆先前的个人专辑有多么的出色,周杰伦的出现绝对给他很大的压力。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轻快愉悦的风格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灵,有人则宣称艺术可以取代宗教,并达到宗教的功能。于是我决定「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对萨尔兹堡的宗教气氛,莫札特曾写信给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实一直周旋在创作渴望与维持家计的现实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宗教压力与自由的艺术生命之间挣扎不已。和谐中隐藏的突兀莫札特六岁时的画像,此时的他是人所周知的神童。莫札特的父亲 Leopold Mozart莫札特的母亲莫札特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轻快愉悦,这简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乐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乐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岁就已充分显出其音乐的才华,七岁就以神童之名周游欧洲演奏钢琴,这时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贵族们宠爱,其音乐中的欢快愉悦是很能被理解的。这种欢快性质,也深深著莫札特的宗教音乐。他最早的宗教音乐 Kyrie(KV33)创作时年仅十岁,Kyrie的内涵是「求主垂怜我的生命」,其实应当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这绝非被人视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宝爱,开始在撒尔兹堡跟主教折冲郁郁不得志以后,其音乐竟然还是有著愉悦欢快的特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莫札特又必须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尔兹堡作管风琴师以后。譬如莫札特的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V364),此曲作于 1779,此时母亲已过世,莫札特回到萨尔兹堡,跟主教仍旧不合,(一年后终于彻底决裂),此曲就在一向欢愉轻快的风格中,间杂有半音阶的快速回旋上升音符,给人很焦虑不安的、彷佛想离开逃跑的感觉,此外还数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对应,好像是在不安的质问著什么。但是这种音符的出现,都是突兀的过渡,不知何来何去的在和谐声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虽然这种焦虑感,严厉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许莫札特将其放入宗教音乐的。但若仔细聆听同期的宗教音乐C大调庄严弥撒(KV337),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间杂半音阶的上升,与突然出现嘎然而止的不谐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给人「提出没有答案」的不确定感十分的明显。这种宗教音乐的表达,已经是十分露骨了。不管莫札特最终是如何的以欢快否定忧郁与焦虑,其音乐呈现出来的真实心灵,却还是可以被聆听音乐者感觉出来: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对当时的生命处境并不满意。莫札特于 1781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灵魂深处的信仰告白莫札特离开撒尔兹堡后,于 1783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调弥撒」(KV427),这曲弥撒因为没有教堂仪式肯用,终于没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将之与巴哈「B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弥撒曲。这首弥撒曲的 Kyrie,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赋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