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2024-07-01 15:01:48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学术期刊。《东北大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个版本。

历史上, 东北大学 师生曾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在建设时期,学校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2011年-2015年12月,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5126项,获各类科技奖励23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一等奖44项;获得国家专利1050项,其中发明专利814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14644篇。 学校科技经费自1995年突破亿元以来,连年攀升。1999年东北大学的全口径科研经费为亿元,居全国高校第六位;2000年达亿元,人均科研经费万元,是“九五”初期的2倍;2002年全口径科研经费为亿元,人均万元 。 2014年,学校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20亿元,科技产业综合指标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 。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设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2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 。建有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战略培育基地、民政部城乡社区研究院等人文社科基地 。 平台级别科研平台名称国家重点实验室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EPM)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电磁冶金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 计算机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冶金自动化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级技术分中心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东北大学分中心 太原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东北大学分中心 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最早)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影像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航空动力装备振动及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流程工业数字化仪表工程研究中心 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有色金属冶金过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国家安监总局研究中心 国家一级安全培训中心和安全评价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部研究中心 滤料检测研究中心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材料各向异性设计与织构控制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现代冶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材料电磁过程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冶金资源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重大装备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实验室 辽宁省软件系统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制造系统与物流优化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数字化装备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1月7日,东北大学图书馆有纸本藏书263万册,订购外文现刊367种,中文现刊2048种,初步形成了以理工为主,以采矿、冶金为特色,包括材料、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管理工程、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藏书体系。近十年图书馆加大文献资源结构调整力度,购入了SCI、IEL、Elsevier、Ei Village 、Springer Link、CNKI、超星、万方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 。 学报期刊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每期15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Ei Compendex核心期刊。本刊所载论文或摘要被7家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和15家国内著名数据库或检索刊物收录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112页。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编:左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主编(Chief Editor):左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张学良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管理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编:左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主编(Chief Editor):左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编:左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主编(Chief Editor):左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投学报要有心理准备,因为每个领域所能分配到的文章数有限,所以即便录用,可能要等很久;2.东北大学学报我投过两次,收稿期感觉有一点久,可能要等上快一个月左右,这大家要有耐心,不要沉不住气骂他们,3.外审时间很难控制,我第一次投的时候,被严重拖延(而且被退稿),这次就好很多4.东北大学学报的校内稿比例不至于到夸张的程度,外校只要质量好,一样有希望5.他们的投稿系统绝对有在使用,这大家放心;不像有些刊物的投稿系统是架设好看的6.编辑部老师态度极为严谨,从录用修改、排版、校正,一遍一遍,不厌其烦,非常令人感动7.版面费合理,不到1000元,如果你的稿件被他们编辑那么细心处理过,当你体会到之后,你会被感动地付得心甘情愿,真的!!有一点点稿费返还,

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没有区别。中文核心就是北大核心的另一个名字吗,所以两者视同一个意思。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学术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

1. 《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合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2.《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独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3.《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联合考察报告集》(合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4.《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合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5.《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独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6.《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独著),文物出版社,2003年。7.《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自然历史卷·合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8.《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第一作者),学苑出版社,2006年。9.《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独著),文物出版社,2007年。10.《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独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11.《北京先秦考古》(独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12.《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谱系与文化交流》(独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13.《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与早期中国》(独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 1. 《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3-4期。2. 《什么是民族考古学》,《东南文化》1993年2期。3. 《大汶口墓地分析》,《中原文物》1994年2期。4. 《禹征三苗探索》,《中原文物》1995年2期。5. 《河南驻马店市杨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10期。6. 《中国上古时期三大集团交互关系探讨——兼论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1期。7. 《河南驻马店市党楼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5期。8. 《西山古城兴废缘由试探》,《中原文物》1996年3期。9. 《苗蛮集团来源与形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4期。10. 《试论豫东南地区地考古学文化与古农业形态》,《中原文物》1996年4期。11. 《王湾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1期。12. 《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1期。13. 《试论豫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14.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15. 《先商文化探源》,《中原文物》1998年2期。16. 《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龙山时代环境考古》,《考古与文物》1998年2期。17. 《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考古》1999年3期。18. 《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期。19. 《斜腹杯与三苗文化》,《江汉考古》2002年1期。20. 《涿鹿之战探索》,《中原文物》2002年4期。21. 《先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先秦考古)。22. 《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集,2003年7月。23. 《朱开沟文化研究》,《考古学研究》(五),2003年8月。24. 《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4期。25. 《论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江汉考古》2004年1期。26. 《先秦时期长城沿线陶器遗存的北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2期。27.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有关问题的分析》,《考古》2005年3期。28. 《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谱系》,《新疆文物》2005年3期。29. 《论早期中国文化周期性的“分”“合”现象》,《史林》2005年增刊。30.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疏理》,《文物》2006年1期。31. 《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2期。32. 《距今5000年和4000年气候事件对中国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9~163页。33. 《老虎山文化的扩张与对外影响》,《中原文物》2007年1期。34. 《半山类型的形成与东部文化的西迁》,《考古与文物》2007年3期。35. 《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4期。36. 《试论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春秋》2007年5期。37. 《试论作为长城“原型”的北方早期石城带》,《华夏考古》2008年1期。38. 《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39.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40. 《大汶口文化的立鸟陶器和瓶形陶文》,《江汉考古》2008年3期。41.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沿线游牧民族的地下世界》,《南方文物》2008年4期。42. Different Traditions of Flexed Burials in Ancient China. Chinese Archaeology volume 8, . 《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1期。44. 《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2期。45. 《全新世黄土:早期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文物报》2009年4月24日。46. 《重读<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09年3期。47. 《试论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48.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49. 《晚期红山文化南向影响的三个层次》,《文物研究》第十六辑,黄山书社,2009年。50.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51.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考古》2010年11期。52. 《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53.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6期。54. 《龙邱庄文化的北上与大汶口文化的形成》,《江汉考古》2011年1期。55. 《以考古学为基础,全方位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严文明先生聚落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11年1期。56. 《略论北京昌平白浮M2墓主人身份》,《中原文物》2011年4期。57.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58. 《重建中国远古史的创举——读<中国远古时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1年卷(总第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9.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3期。60.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61. 《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江汉考古》2012年2期。62. 《5000年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南道》,《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6期。63. 《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3期。64.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2013年1期。65. Han Jianye. “The Painted Pottery Road” and Early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ABSASIS-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 3(2012): 25-42. 《中国古代钱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北大核心期刊有: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学术月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等,含73个学科类目。

论文评价体系相关知识:北大核心期刊指的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国内论文评选的重要参考之一。除此之外,国内论文评选体系还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共有三个分版,即《自然科学版》、《人文科学》(后改为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医学版》,历史悠久,其中,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55年12月,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医学版创刊于是1959年,在国内外均有重大影响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主编:程郁缀刊期:双月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编辑部主办:北京大学出版周期:双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ISSN:1671-167X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管单位:教育部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主编:赵光达《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建于1955年12月,是北京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北京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校友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北京大学18个理科院、系、所的30名教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学报被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CA,SA,MR,GR以及EI等收录,是国内自然科学综合类学科的核心期刊,在国内的被引用率、因子影响等在综合类学术期刊中都名列前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北大学学报会拒吗:主要看你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个人能力强素质佳就不会被拒,当然也需要良好的品德

不会。曾用名:《太原机械学院学报》、《华北工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79年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高等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不上班。《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673-1646CN14-1329/C)是由中北大学主管主办的社科综合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连续3年荣获“山西省一级期刊”称号,本学报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国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该办事处一周双休,周末不上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