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精神病医学杂志的真伪查询

发布时间:2024-07-05 03:07:43

精神病医学杂志的真伪查询

关注健康、关爱家人,请上蜘蛛网订阅大众医学期刊

一、看刊号是否齐全,格式是否正确看刊物有没有国内统一刊号(CN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ISSN刊号),两者都有才是正规期刊.如果只有ISSN号,没有CN号,即可认定其为非法出版物.国内统一刊号的格式为:CNXX(2位数字)-XXXX(4位数字)/X(大写英文字母)例:CN11-5640/N。国际标准刊号的格式为:ISSNXXXX(4位数字)-XXXX(4位数字或3位数字最后一位为X)例:ISSN1673-9795;ISSN1674-098X二、查询刊号真伪登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查证其刊号是否已登记,查询方法如下: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主页右侧下方有新闻机构查询栏,媒体名称输入要查询期刊刊名,媒体类别选择:期刊。点搜索即可。如是正规期刊则可以显示其国内统一刊号(CN刊号),显示不出国内统一刊号(CN刊号)则为非法出版物。三、邮发代号问询该刊物是否有邮发代号,正规期刊可以通过邮局按邮发代号订阅.非法期刊一般不在邮局发行,也没有邮发代号。邮发代号的格式为XX(1或2位数字)-XXX(3位数字).四、区分增刊,专刊与杂志正刊的差别.从刊名可以判断,正刊的刊名只有一个,并且这个刊名按“查询刊号真伪”的方法可以查询到其国内统一刊号。增,专刊是个别杂志社为了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而出的增刊,专刊。属于非法出版物。其刊名多为《XX》杂志"教研版"或"学术版"或"理论版"等或《XX-XX》杂志或《XX•XX》,这种某杂志某版或刊名带破折号或刊名带点的均为增刊或专刊.按“查询刊号真伪”的方法查询不到期国内统一刊号。以上几点为本人工作经验总结所得,以上四点互相验证,既可鉴别期刊的真伪。以其能够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研究生,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等需要晋升职称或需要发表论文的研究生有所帮助,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是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医学期刊,未被核心期刊目录收录,暂不是核心期刊。《精神医学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办。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精神医学专业学术性期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G953-2007),是国内有重要影响力专业期刊之一。《精神医学杂志》以“面向临床,质量第一”为办刊宗旨,着重报道有关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突出精神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面向全国各层次的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工作者,以精神科医生、护理人员、心理学工作者及其他相关学科人员为主要对象。

世界最新医学是正规期刊吗?

如何查询杂志的真伪

鉴别意林小淑女真伪方法如下:1、看意林杂志刊号是否齐全,格式是否正确,(意林)杂志上有没有国内统一刊号(CN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ISSN刊号),两者都有才是正规期刊。如果只有ISSN号,没有CN号,即可认定其为非法出版物。现在国内期刊的统一刊号基本格式主要为:CNXX(2位数字)—XXXX(4位数字)/X(大写英文字母)例意林杂志国内刊号为:22-1361/I。期刊的国际标准刊号的基本格式则为:ISSNXXXX(4位数字)—XXXX(4位数字或3位数字最后一位为X)例意林杂志国际刊号为:1007-3841。2、查询意林杂志刊号真伪,大家可以登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官方网站,查证其刊号是否已经登记,查询的具体方法如下: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主页右侧下方有新闻机构查询栏,媒体名称输入要查询期刊刊名,媒体类别选择:期刊。点搜索意林杂志即可。倘若要是正规期刊则可以显示其的国内统一刊号(CN刊号),显示不出国内统一刊号(CN刊号)则可以确定为非法出版物。3、问询意林杂志是否有邮发代号,正规期刊都是可以通过邮局按照邮发代号来进行订阅的,非法期刊一般不在邮局发行,也没有邮发代号。邮发代号的格式为XX(1或2位数字)—XXX(3位数字)例如意林杂志的邮发为:16-289。

期刊后面都是有刊号的,你可以登录相关的网站去查询,就是将那个卡号输入,如果查询出来,这个报刊的名字是对应的,那它就是正版,没查出来那就证明他没有经过官方的一句,他是自己制作的,或者说没有经过相应的工商审批,它是完全自己印制的一个东西。

想要辨别期刊的真假,那么你就掌握一些辨别的知识,就比如说你可以从期刊的发行日期还有期刊的纸质出手,这样的话你就能够辨别了,比如说有一些期刊它一定是日期不对的,因为他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他的发行信息还有如果纸质很差的话,那一定就是盗版了。

正规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严格,需要较强办刊实力,主编与副主编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对编辑人员的素质名额都是有详细的要求,正规期刊有各不相同的办刊方针。1、刊号的识别方法:国内公开发的期刊允许在国内外发行,有国内统一刊号,其刊号结构式为: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只有ISSN国际刊号而无国内统一刊号不允许在国内公开发行,有的虽印有CN(HK)或CNXXX(HK)/R这不是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需注意,正规期刊一般有国内主管单位,并有详细的通信地址和印刷出版地都在国内。除自办发行外大多通过邮局征订和发行,故常常有邮发代码。CN刊号标准格式是:CN XX-XXXX,其中前两位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号,其中印有CN(HK)或CNXXX(HK)/R这不是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2、期刊鉴别:若对报刊的合法性有疑问,可到人事处师资科咨询,或者以下网站查询:登陆国家新闻出版署查询,如果在期刊查询栏目中可以检索到,则肯定为正规期刊。

临床精神病学杂志

从2011年3月1日起启用网上采编系统,实行网上投稿、审稿、收/投修改稿以及校对样稿。 征稿范围:精神医学各领域(临床实践,基础研究,流行病学,司法鉴定,医学心理等)的论著、综述、研究报告、学术讨论和病例报告等。 来稿需附主页上下载的“版权转让协议”,签字、盖章后寄至该刊编辑部。如有指导、审阅、审校者,务必由其本人签名。稿件若为基金项目,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列于首页下方,将基金证书复印件一并寄至编辑部,本刊录用后优先刊出。 该刊免收审稿费,对不用稿件一律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来稿一般在2个月内通过E-Mail发出录用或不用通知。如作者在2个月内未接到通知,可能稿件仍在审阅中,请与该刊联系,切勿一稿多投。 经审稿后拟刊用的稿件请按退修时提出的退修意见一一修改、复核。修改稿件时最好使用审阅格式,如您不习惯使用,请将修改处用红色做标记,这样编辑部可以很清楚知道您的稿件在哪些地方做了修改。修改稿通过投稿系统的收/投修改稿上传回编辑部。同时务必注明联系电话、传真号码及电子邮件地址备用。 作者通过系统收到校样稿后,请仔细核实,并逐一回答编辑部提出的问题,对编辑部的意见给予答复。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接收率高。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双月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设有论著、学术交流、专题讨论、综述、学术天地、精神医学漫谈。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

因为人运动后身体的激素会发生变化,荷尔蒙也会发生改变,让身体新陈代谢加快,自然就觉得身体舒畅,心情也愉悦起来。

小儿也会得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防治方法与成人大同小异。

父母的焦虑会遗传给孩子

最近,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和后代焦虑的个性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其不能确定是基因在起作用,但是能够确定与父母和其子女之间的相处和互动有关系。

也就印证了: 小孩子也会得焦虑症。

比如: 小凯的妈妈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总担心孩子会着凉会生病,也不敢让小凯像别的孩子那样参加户外活动。因此,尽管小凯已经上了大学,还是像小时候那样体弱多病,而且稍有身体上的不舒服,他自己就会特别紧张,远离了父母的保护,心里更是感觉没底儿,也经常感到很紧张。后来因为心脏经常不舒服,小凯总去医院做检查,医生说他太焦虑了,需要去看看心理医生。

焦虑遗传可以避免吗?

很多时候,家长对自己的焦虑情绪很难察觉,会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对孩子是有好处的。然而,父母这么想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样过度的焦虑对孩子将来的影响有多大。

因此, 要避免将容易焦虑的性格特点再传递给下一代,父母就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不断补充所需要的知识,不只是关于身体方面的保健知识, 也包括关于情绪的。这样就会对自己和孩子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身体上的问题有所了解,避免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

小孩子是不会得焦虑症的,但现在由于 社会 的认识有焦虑倾向化,这也就直接涉及到了小孩子身上了。小孩子的情绪一般都是多样化的,但是他所体现出的情绪并不占一定认知性 社会 内容,因为小孩子的情绪体现并没有达到,能够让自我认知去支配而执行,这也正是因为小孩子的认知不够完整或刚刚起步,只是对 社会 行为的一种认识。所谓的焦虑症,不过是所预期的位置,也就是自己所产生的焦虑,是一种期盼性的,也可以说是没有结果的情绪体现造成一种病态化心理的演变。

如果他只是一个小孩子,在各方面 社会 性的东西都没有达到认知程度上的成熟,他又怎么有可能去预知或期盼自己所谓的未来而产生焦虑呢?如果说是现实性的焦虑,那也不过是小孩子自身情绪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所受到父母以及环境上的刺激的情景再现的输入的一种过滤或者改变,而并无实质性的情绪体现,这也是因为小孩子在自身的内部格式的改变当中,以适应现实为先决条件。

正如儿童心理学,它主要来源于发展心理学的狭隘意义上,也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的心理学,他所能体现出的就是我们个体从受精卵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而体现出的一种理论性的论述,当然有很多专家学者将成人中产生的情绪性焦虑,已经辐射到小孩子身上,例如一些所谓分离焦虑等似乎看似小孩子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是一种现实应对刺激化的反应而显出的情绪,不愿意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学,这都是小孩子的一种情绪,因为从早晨离开父母若干个小时,而小孩子已经跟父母的认知程度达到了自我习惯性的常态,突然间或阶段性的分离,必然造成孩子情绪上的紧张而感到不安。

小孩子的视敏度、个人观察力、自我深度知觉和客体永久性的感知,特别是自我中心的想法都占据着很主要的立场,比如小孩子往往只注意自己的主观的观点,而不可能向客观事实中的是物理中,他们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协调,这是小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所体现的一种非常突出的行为和思维上的特征,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都忽略了孩子的认知成长过程,也就是小孩子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而非现实性的知识增长。

小孩子是否能够患有焦虑症,一般来说10~12岁以上的孩子会有更多的焦虑情绪产生,虽然很小的孩子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上出现一些躯体方面的表现,比如干呕或说肚子疼等,其实这些虽然是情绪产生躯体表现,但不能说是焦虑所产生的焦虑症状,这主要是由于孩子长时间或者瞬间的哭闹而造成的一种神经性反应,这是一种刺激性所造成的神经性症状,是属于短暂的而非持续性的,因为小孩子常把一些能够唤起自己不好的情绪,比如害怕情绪所反应的刺激与快乐的活动同时并存,其最后的结果就是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会让孩子克服又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而回到正常情绪当中。

焦虑情绪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当然小孩子也会有,但同样是焦虑情绪,而焦虑情绪是成年人,特别是一些专业性的专家赋予小孩子的,焦虑症就不同,焦虑症是精神障碍,他是在认知曲解化与现实不符或不可能得到或者达到的一种状态型的精神病症,而小孩子是单纯的 情感 输出,那就是自我性非常强,凡是我需要的,我想要的就必须要到手,如果我得不到我就会哭,我就会闹用我自己情绪性的孩童的方法去对付成年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而非是真实性的与 社会 相连的情绪 情感 性输出,所以不要把焦虑症这种精神障碍病症往孩子身上去推,让小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宣泄自己小孩子的情绪也有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的学习和逐渐的对自我认识。

确实有很少的小孩子被诊断为焦虑症,除了认为与家长的遗传基因有关联以外,并无其他确凿的实质性的论述给予说明。

会的,焦虑症也不是独属于成年人的心理障碍。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存在着不同的焦虑情绪。引起孩子焦虑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学习教育问题,目前国内的教育情况下,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过大的压力下,孩子就会容易患上焦虑症。

引起孩子紧张焦虑的情绪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1、所处的环境影响下,对自己严格的要求。现在的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不管是成年人的职场能力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现在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实际上还是会更看重成绩,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本身,成绩代表一切并不真的只是说说而已,担心自己的成绩下降、被超越、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等等都会引起孩子的焦虑情绪;

2、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大多数焦虑的孩子背后必定会有焦虑的父母,父母如果易焦虑、情绪易急躁、遇事容易紧张等,传递给孩子也将是焦虑、紧张的情绪;

3、父母过高的要求,很多父母将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竭尽所能的将孩子培养成生活圈中最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别人会的“我”要会,别人不会“我”还会,要不断的满足父母所规定的要求,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巨大的,久而久之,内心焦躁不安。紧张的情绪会不断的滋生,不能及时的处理的话,引发焦虑症是必然的事情。

说起焦虑症,相信绝大多数人第一反映这是成人的事,和孩子有什么关系。其实焦虑症离孩子也不遥远。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情绪很不好,经常缩头缩脑的,害怕跟陌生人接触,那么就要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了,因为孩子如果长期间处在这种不好心情或者严格自我保护当中,那么就很有可能引发焦虑症:

一、什么是孩子焦虑症:

临床上一般孩子焦虑症是儿童精神性疾病中一种常见疾病,是一种情绪障碍,有的表现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例如腹痛,呕吐,心慌,出汗等症状。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孩子通常会对即将到来事件表现出过度的担心,警觉性增高,对外界的刺激敏感,容易出现惊跳的反应。

二、孩子焦虑症早期有什么症状:

一般孩子会表现出来心动过速,胸闷气短,头晕头痛,面色潮红,腹痛,腹泻,尿频,背部酸痛等等 。这些都是家长能够直观感受到的,特别是大一点的孩子,还可能出现成绩明显下降。

三、孩子为什么会得焦虑症:

经过多方查证,孩子得焦虑症大部分和遗传以及周围环境有关。通常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1、父母意见不一致

面对父母管教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来不知道该怎么办。慢慢就会引发焦虑,尤其是一些天生胆小的孩子更是为之担心。

2、父母期待过度

相信很多父母在小时候也听说过“别人家孩子”这句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期望,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翥能上985或者211,时间一长,这些些孩子慢慢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以及担心的想法。

3、不关心

每个孩子的 健康 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如果在这一块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慢慢得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来保护自己。

此外,有研究者在对一些美国家庭进行调查时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患上焦虑症,那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

综合以上所述,不难发现孩子得焦虑症大部分是因为后天原因。 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不要将自己焦虑的情绪带给孩子,同时耐心倾听并鼓励支持孩子。另外,坚持煅炼也能很好缓解孩子的情绪,增加孩子心脏的抗压能力和承受能力。

最后借用北京大学心理教授魏坤琳一句话,做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个快乐而又美好的人生经历。 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好好珍惜上天给我们第二个童年。

焦虑症属于疾病范畴,很少见。不过孩子有焦虑情绪很常见,常见的焦虑情绪有:分离焦虑、睡前焦虑、陌生人焦虑三种。

主要有这几个场景:妈妈重返工作岗位时、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孩子上一年级时,这几种时候,孩子都可能因为各种分离而产生焦虑。

其实,这是孩子对妈妈十分依恋,分离导致产生不安全感,进而有焦虑情绪。主要的解决方法是妈妈多陪伴孩子,断奶时切记不要太急太快,用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比如涂辣椒水等。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地度过这些时候,孩子的安全感就不会丢失太多。

孩子睡前焦虑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害怕晚上,一个是不舍得和爸爸妈妈分开睡。解决方法是培养一套睡前程序,让宝宝适应自己睡觉。一下这套程序供参考:

1、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上床睡觉,爸爸妈妈尽可能让孩子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睡觉。

2、仪式要固定,可以先洗个澡,拥抱、抚触一下,换上睡衣纸尿裤,然后讲个故事,让孩子平静下来。

3、拍拍孩子道晚安,让孩子从心理上彻底得到睡觉的暗示。

陌生人焦虑大约在宝宝半岁后出现,通常的表现有:见到陌生人躲在爸爸妈妈身后,不和陌生人打招呼,拒绝陌生人拥抱等。孩子认生,爸爸妈妈不要着急,可以参考这几个方法,陪孩子度过认生期:

1、多带孩子到外面去,让孩子多接触陌生人和事物。可以鼓励孩子和邻居亲近,如果孩子一开始无法适应,并表现出抗拒时,不要强迫他,多试几次慢慢就会习惯。

2、放开手脚让孩子自由 探索 世界。任由他在屋里爬来爬去,把玩各种安全的物品等,只要让孩子对世界有更多的认识,才能建立起对外部环境的信任,产生自信。孩子有了自信,就可以克服认生期的害羞心理。

3、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想喝水时让他自己拿水杯等等。不管孩子有没有做好,爸爸妈妈都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一旦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就不会害羞,认生也就自然化解了。

小孩子也会得焦虑症,比如分离焦虑。

小孩焦虑和大人焦虑的症状是一样的,孩子可能过分担心某些事情所表现出来的睡眠障碍,食欲异常,同时整日忧心忡忡,坐立不安的感觉。而且孩子也有他的心理变化的,所以要找到孩子焦虑的原因,要鼓励孩子去接受他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不良的情境。

现实生活中,小孩子出现焦虑行为还是蛮多的。比如,有的孩子不敢见陌生人,外出时,总是躲在家长身后,这是孩子对陌生人或者陌生环境产生的焦虑。有的孩子会出现没有原因的做噩梦、讲梦话、食欲不振等症状,可能也是心理焦虑的外在表现。

只要家长们观察到孩子有如下行为,可能就是焦虑的表现了。

1、分离焦虑。

就如开头晶晶的那种情况,当孩子与家人分离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表现为哭闹、不舍,进而会产生神经性的肚子痛等症状,而到医院又检查不出什么问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和家长分床睡觉时,也是会有抗拒睡觉的现象。

2、社交焦虑。

当孩子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尤其是第一次,总是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紧张感,不敢说话,不敢动。即便是上了幼儿园,也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主动交流,或者是说话结结巴巴,词不达意,这些都是社交焦虑的表现。

3、过度焦虑。

等孩子上了学之后,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未来有种过分的担心和恐惧,或许是孩子看过太多的电视剧,或许是听到了别人说上学后种种不好的情况,反正,就是对今后的学习产生了焦躁感,时不时没来由地担心自己的成绩会下降,临到考试前,还会紧张地总是去厕所。

1、患上心理疾病。

若家长对孩子的焦虑心理没有及时发现,并帮助孩子进行排解,孩子会因为焦虑而形成新的心理压力,没有经过治疗的焦虑是不会自动痊愈,当焦虑久久地积压在孩子的心中,可能还会恶化,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影响,继而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2、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小时候的安全感均来自于自己的家庭,若心生焦虑之情,孩子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回家,这也就是晶晶为啥回家后就不会肚子疼的原因。但有时候家长并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也没有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想法,反而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孩子到不愿意去的陌生环境中,这样的结果,使得孩子会认为家也是不安全的了。

3、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孩子的身体症状是其内在 情感 因素的外在表现,孩子还小时,自己内心的焦虑无法排解出去,就可能表现在身体方面,影响不同器官的发育。

家长是孩子的主心骨,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肯定是孩子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了。而家长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曾经遭受到压力,有过焦虑的感觉,因此,当家长意识到孩子的焦虑之后,一定要这样做,才能让孩子远离焦虑,步入正轨。

1、随时沟通、坦诚交流。

家长要保持和孩子随时沟通的好习惯,在车里、在餐桌上、走路时,都可以和孩子随便聊聊天,同时通过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来判断孩子是否有异常状态,甚至可以直接问孩子,最近有没有什么烦心事,幼儿园有没有发生糟糕的事情?等等,以此来发现孩子的问题,以便去解决。

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可能许多事情孩子不会主动和家长诉说,家长在保证孩子独立成长空间的时候,不妨多留意一下孩子行为上的改变,比如,原先孩子是10点睡觉的,近来却变为了11点,家长就可以关心地询问下孩子,是学业重了,还是有其它的事情干扰?让孩子主动说出来,不能憋在心里。

3、家长要先沉住气,不焦虑。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焦虑情绪时,要多方了解原因,知道原因才能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此刻,家长不能自己先着急如热锅上的蚂蚁,那孩子还怎么做到心平气和呢?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比如,中考、高考时,家长更应该放平心态,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孩子。

当孩子有了焦虑的苗头时,家长切记不能太过着急,关键是要掌握资源,寻求帮助,将问题解决掉。有时候,单靠家长的能力有限,家长可以求助于学校或者专业人士。同时,家长也可以适当地鼓励孩子,让孩子意识到,焦虑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自信地面对焦虑,积极地化解焦虑。

不会得,会有焦虑情绪

很多人会惊讶,认为孩子本该是 健康 快乐的,似乎也没有事情需要让孩子烦恼的,焦虑这个话题怎么会跟孩子扯上联系,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无论什么年龄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烦恼,孩子焦虑的点就像是大人眼里的柴米油盐,事情很小可是对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儿,都能造成影响。

1、 环境因素

对于孩子来说,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平时情绪不稳定,遇到事情容易慌张,那他的孩子也极易被影响。父母将自身的焦虑的情绪通过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

2、 父母要求过高

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许,面对父母的高要求,孩子只能尽力去完成。在孩子难以完成父母所设定的目标时,害怕家长指责的负面情绪会不断扩大,从而导致焦虑症的产生。

3、 过度的保护与溺爱

孩子焦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的过度保护与溺爱导致他缺乏独立性,面对陌生的事物无所适从,以致于情绪感到焦虑。

孩子心理出现问题,除去天生基因所带来的原因,更多的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不好的环境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呢?

1、 生理上

焦虑的情绪会导致孩子情绪一直保持紧张,长期的肌肉紧绷非常容易导致头疼、胃疼、肌肉酸痛等身体症状,在班级注意力无法集中,课堂效率不高,严重的会出现胸闷和睡眠质量变差。

2、 心理上

孩子情绪很容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崩溃,对未知的事情常常感到胆怯,缺乏对学习的信心,厌学。心理素质差,做事情犹豫不决,无法做决定缺乏判断力。长期焦虑的人和他人的相处能力会下降有社交障碍,一直保持这种状态的孩子可能会抑郁自卑。

像孩子有焦虑症一般都很难自我痊愈,如果没有家长的干预会一直持续下去,造成诸多伤害,对家长来说,了解青少年焦虑刻不容缓,如果孩子有焦虑障碍,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配合治疗。

1、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可以缓解孩子焦虑的情绪。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对于有焦虑障碍的孩子不能承受太多的精神压力,制定一些孩子通过努力就能完成的事情,只有体会到成功才能增强自信心,精神上的焦虑才能缓解。

2、 多注意孩子的行为

3、 不要一味迁就

遇到问题不能一味地迁就,迁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处理事情的能力。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你有能力去克服困难,你可以直面压力”,给孩子力量,帮助他建立信心。

很多时候,在孩子行为出现一些问题时,做父母的先别轻易下定论。当孩子有比较严重的焦虑问题时,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帮助孩子做情绪疏导摆脱负面情绪,尽快走出焦虑障碍。

因为运动过后多巴胺分泌会更多,会导致人非常兴奋,所以感觉很快乐。

持续的运动不仅对身体有长期的积极作用,还能在运动后1-2小时内带来短期的好处,包括提高疼痛阈值,减少急性焦虑,体验“跑步者的快感”。不仅仅是跑步,任何有氧运动都会体验到“跑步者的快感”,是指个体在剧烈运动后所体验到的短暂但强烈的兴奋,而不是简单的放松或身心的平静。健康|为什么运动能给人带来快感?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很多长跑运动员和游泳运动员比起兴奋来更累,甚至想呕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跑步者的快乐”是由于运动引起的脑内吗啡分子内啡肽的分泌。这一观点来自于一系列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受试者在剧烈运动前后接受血液检测,结果显示血液中某些内啡肽β-内啡肽的水平升高。

然而,将“跑步者的快感”与血液循环中的β-内啡肽联系起来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因为β-内啡肽几乎不可能跨越血脑屏障。如果血液中的β-内啡肽真的触发了“跑步者的快感”,那么其他化学传递信号的水平也应该增加,然后扩散到大脑中发挥作用。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不同类型的内啡肽,即脑啡肽,可以在大脑中合成,其与内啡肽有关的分子统称为内源性阿片肽。因此,它们可以在不穿过血液和大脑之间的细胞屏障的情况下诱发快感。毫无疑问,你问一个正在跑步或者刚放下杠铃的人,“你开心吗?”答案是“是的,它让我快乐”。主动(注意力是积极的,不是强迫的)运动可以减少人的抑郁和焦虑,这是我们熟记于心的常识。

当我们失恋,压力很大的时候,效果超级好。为什么这样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运动会让人快乐?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临床上大量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是由慢性应激或严重急性应激引起的,使机体和大脑进入“上火”状态。生理上,这意味着“急性应激反应”的差神经系统被过度激活太久,负责“休息和消化”的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减压能力大大下降,不能迅速发挥作用,抵消所有过度“急性应激反应”的压力。人们在运动时,可以通过在恢复过程中激活副交感神经血管,实时促进“休息和消化”。

但副交感神经的恢复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为了获得著名的“内啡肽”效应,一些高强度的运动如快速奔跑是必须的,要保持一定的平均运动频率才能产生药理作用。理论上,由于焦虑和压力之间的密切关系,锻炼在治疗焦虑方面比治疗临床抑郁症更有效(尽管两者经常同时发生)。这是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项研究跟踪了挪威数千人9-13年。有趣的是,在这9-13年间,有运动习惯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确实低于不运动的人。而且奇怪的是,锻炼的总时长并不重要,只要每周抽出一个小时来锻炼。可以是在公园散步,骑自行车,或者每天跑5公里。

临床精神病杂志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华精神科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精神病学学术期刊,原名为《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起年更名为《中华精神科杂志》。本刊以从事精神疾病预防、医疗和科研的高、中级医药卫生人员为读者对象,刊登对精神病学具有导向性、指导性的评论和文章,报道精神病学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精神病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精神病学研究的学术交流。本刊为我国精神科领域内最具权威性的核心期刊,被多个权威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曾获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银奖等。影响因子连续多年排在中国科技期刊的前百名中。国内统一刊号:11-3661/R邮发代号:2-69《河北精神卫生》《上海精神医学》,相信对你有用。不懂的可以加我

最新的就是08版的中文核心期刊,你可以在百度上搜一下“北大08版中文核心期刊”,下载一份就成了呗。嘿嘿。

精神病一般几年能治好

精神病一般几年能治好,精神上的疾病算的上是人很重大的疾病了,很多人因为家里有这样的病人而弄的家庭破碎,那怎么才能治好好这样的病症,需要多久,精神病一般几年能治好。

精神病在临床上多指精神分裂症,一般需要服药2-3年,才能起到缓解症状或临床治愈的效果,但无法根治,属于终身性的疾病。

所以临床上判断精神分裂症是否治好的标准,主要是看症状是否缓解,例如是否还有幻听、妄想,是否能够独立生活、参加工作等。精神分裂症治好具体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临床上主要是以发作次数来判断。

1、首次发作: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药物治疗,治疗效果比较理想的情况下,需要6-12个月可以得到临床治愈。其中,服药起效一般需要4-6周,控制住病情需要3个月左右,

然后还需要继续服药控制病情、巩固疗效,直到患者达到1年左右没有再复发,才属于治好的状态。然后可以视病情的情况缓慢减药、停药。

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能够系统、长期、规律服药,还能够控制住病情、不再复发,而且有一定比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做到以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或完全停药;

2、复发两次:精神分裂症如果复发两次,需要服药的时间一般是5年左右。精神分裂症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接受长时间治疗,

如1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比较低,但仍有60%左右的患者在停药第一年复发 。一旦复发,再次服药的时间会延长,治疗的`难度会增加,复发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般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左右才能达到临床治愈;

3、复发三次及以上:精神分裂症如果复发三次及以上,则需要长期服药或终身服药。而且精神分裂症作为慢性、迁延性的重性精神病,

治疗难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复发的次数增多而增加,最终变成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复发三次及以上最好终生服药,不能停药。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服用药物的时间一定要听从医嘱安排,患者以及家属切不可自行停药、减药,以防病情波动、复发或加重。精神分裂症一定要长期服用药物,同时也需要适当的运动、规律生活,以更好的恢复社会功能。

核心提示:

一般而言,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维持治疗应至少持续2年。然而,对于已完全从初发精神病中康复,即同时实现症状缓解及功能恢复的个体而言,何时停用抗精神病药仍无定论。针对此类课题,自然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一项12月8日在线发表于《临床精神病学杂志》(IF 5、498)的自然随访研究中,来自西班牙的一组研究者针对上述课题展开了探讨。

研究采用开放标签非随机前瞻性设计,所纳入的非情感性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来自一项针对正在进行的、针对初发精神病患者的纵向干预项目。入组标准包括: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精神科曹玉新

(1)抗精神病药治疗至少18个月;

(2)临床缓解至少12个月,基于BPRS及SANS量表确定;

(3)功能康复至少6个月,基于多方面信源及残疾评定量表(DAS)等确定;

(4)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的抗精神病药至少3个月,病情平稳。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中,有46人被分入停药组,另外22人选择继续用药而被分入维持治疗组。研究主要转归为第18及36个月时的复发/恶化率,以及基线至复发/恶化的时间。研究符合国际研究伦理标准,并获地方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开展。

结果显示:

复发时间生存曲线,深色为维持治疗组,浅色为停药组(Jacqueline Mayoral-van Son et al、 2015)

3年内复发率:停药组为67、4%(31/46),其中第12及18个月时分别为56、5%和58、7%;维持治疗组为31、8%(7/22),其中第12及18个月时分别为0%和14%(P=0、006);

基线至复发平均时间:停药组为209、2天(中位时间122天,最短一例为12天);维持治疗组为608天(中位时间607天,最短一例为365天,log rank = 10、106, P=0、001);

深入了解维持治疗组7名患者的复发原因时,5人承认在复发前停药,另外2人则存在应激及药物减量的情况;换言之,未承认停药的患者的复发/恶化率很低;

重新启动抗精神病药治疗与临床病情稳定及日后复发风险的降低相关;

相比两组中复发(n=38)及未复发(n=30)的患者,研究第3年时的SANS、CGI及DAS量表总分存在显著差异(P

研究者得到结论:对于单次精神病发作并实现功能康复的个体而言,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仍与较低的复发率相关,

停药再次成为精神分裂症复发最为强力的预测因素。另外,尽管大多数患者在重新启动治疗后仍可快速产生应答,但相比于未复发患者,复发患者在研究第3年时症状更为严重,功能水平更低,提示复发的危害。

临床医师应准确地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初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便已经没有症状,功能也完全康复,一旦停药,复发风险仍然很高。因此,对于有停药意愿的个体,应有一个明确的停药计划,配合系统随访,以尽可能降低风险。

引起精神病的原因

1、精力影响:人的心思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个人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就产生了精力影响 ,精力影响导致大脑功用紊乱,出现精力障碍。不管是令人愉快的良性影响,仍是使人痛苦的恶性刺 激,超越必定的极限都会对人的心思形成影响。

2、自身:在同样的环境中,承受同样的精神刺激,那些心理素质差、对精神刺激耐受力低的 人易发病。通常情况下,性格内向、心胸狭窄、过分自尊的人,不与人交往、孤僻懒散的人受挫折后 容易出现精神异常。

3、遗传要素:精力病中如精力分裂症、情理性精力障碍。宗族中精力病的患病率显着高于一 般一般人群,并且血缘关系愈近,发病时机愈高。此外,精力发育迟滞、癫痫性精力障碍的遗传性在 发病要素中也占适当的比重。

4、躯体因素:感染、中毒、颅脑外伤、肿瘤、内分泌、代谢及营养障碍等均可导致精神障碍 ,。但应注意,精神障碍伴有的躯体因素,并不完全与精神症状直接相关,有些是由躯体因素直接引 起的,有些则是以躯体因素只作为一种诱因而存在。

精神疾病的症状

1、初期表现

(1)性格突变原本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突然变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孤僻不合群,生活懒散,不守纪律。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了往日的激情。

(2)情感紊乱情感变得冷漠起来,对亲人漠不关心,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脾气开始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会为一些小事而乱发脾气,会莫名其妙的大笑或嚎哭。

(3)行为诡异行为举止开始变得诡异起来。喜欢发呆、独来独往,常人很难与其交流。

(4)敏感多疑对任何事都敏感起来,把周围的一切都附加在自己身上。以为别人都在议论他,不吃、不喝,认为有人想要加害于他,有时甚至会出现幻视、幻觉的症状。

(5)睡眠障碍逐渐或突然变得入睡困难,即使入睡也易惊醒或睡眠不深,彻夜失眠多梦或睡眠过多。

(6)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非依赖性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等。

2、常见症状

(1)感觉障碍包括为感觉过敏、减退、倒错、内感性不足等。

(2)知觉障碍包括错觉、错视、幻觉和感知综合征。

(3)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奔逸、迟缓、贫乏、松弛、病理性赘述,思维不连贯,中断,云集,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诡辩性思维,持续重复模仿,刻板性等言语,以及思维妄想,释意妄想,形象性妄想。思维插入等。

(4)注意障碍包括主动注意障碍和被动注意障碍。

(5)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减退、遗忘、错构、虚构,潜隐记忆和似曾相识症。

(6)智能障碍分为先天性智能能低下,后天获得性痴呆。

(7)情感障碍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悲、忧等的体验和表情。常见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欣快、低落、焦虑、脆弱、激动,迟钝、淡漠、倒错、恐怖,矛盾等。

(8)意志行为障碍包括意志增强、减退、缺乏、倒错、矛盾、木僵、违拗以及动作刻板、模仿、作态与行为怪异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