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国企内部控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1:46:19

国企内部控制研究论文

现代 企业管理 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应用就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安然事件”《萨班斯法案》内邵环境 企业 文化 权责分离财务监督会计监努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秋序和社会,y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最初的内部控制定义是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内部拉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核心是内部会计控制。2002年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揭露出一系列的财务欺诈丑闻,暴露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其结果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损失了7万多亿美元的市值,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害。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或“SOX法案”)。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一了中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 经验 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国有企业的“内功”人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对我}}i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企业会计一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或不具备可操作性。以下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研宠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从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 方法 、 措施 和程序。通过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走访我们看到被调查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大都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调查发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制度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三是企业制度不全面,顾此失彼现象严重;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内控部门的责任与权力、控制与监督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从调查中发现,作为承担内部控制主要部门的财会、审计部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国内大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只是服务于企业负责人,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由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一信息处理,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 财务管理 的对象是资本营运系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

2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决不是“一日之寒”,既有人的素质原因,也有制度原因。主要成因有: 双重控制主体矛盾导致内部控制不力。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产生了两个控制主体,即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经营者控制主体,两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制约失衡使内部控制权责不清。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者都希望成为控制主体以实现其控制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确保自己投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人,不足额提取费用,在职时的过度消费等。

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陋习仍在延续,导致内部控制得不到重视。

政府包办企业一切事务和企业经营大锅饭思想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鲜明特点。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政企分开,但在实践中执行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的主管部门,基于权利和利益的双重考虑,仍把持着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企业并无真正的理财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呵护长大”的企业,主观上还保留着吃“大锅饭”的意念。而政府对经营不善企业的盲目保护机制,又助长了这种意念,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致使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各种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的刚性被扭曲。

事实上,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会受到来自企业以外的各种监督机制的约束,为其“保驾护航”。但由于这些监督机制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整治的合力,使得监督机制弱化。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够。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人不就事,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企业文化落后、内部控制执行者素质不高,使得与内部控制要求不协调。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管理者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观念,才能影响和激励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形成独立的文化氛围的基础在于员工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教育 。

3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而面,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其客观的成份越多,科学性就越强。在今天,内部控制已不再是简单的差错防弊机制,而是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各种资源、各个方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效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机制。

实施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人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一、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约束+激励”作为引导、规范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

在存在双重控制主体的现代企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决定了在双重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以上两个基本目的。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企业管理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内部控制未能有效地执行,很可能造成企业的资产的流失、腐败的滋生、责任的推诿等一系问题,导致经营效益日益下降,企业将难以为继。 文章 针对目前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没有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认识的片面性、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内容、设计原则及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加强内部控制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基础是企业内部分工;其核心是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它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小企业是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建立和完善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与大中型企业同等重要的意义。然而,许多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

一、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成为摆设

很大一部分小企业家都是依靠机遇和冒险精神开始逐步完成原始积累的,而国有小企业的领导很大部分都是由行政部门调过来的,他们往往不太重视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内控意识不强,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和管理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虽然也有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认识到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业务的拓展,原先完善的内控已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当其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加以纠正。甚至有的企业在不了解其自身情况的前提下,照搬其他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把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在应付上级部门检查上,不能很好地落实执行,形同虚设。

(二)不相容职位没有分离,岗位设置缺乏牵制

在小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尽可能少用人,用能人,经常出现一个人来承担多项工作,这其中就出现很多不相容职务于一身的情况。开票、收钱、填凭证、审核、记账都由一个人来完成,从表象上看似乎步骤减少了,时间节省了,成本下降了,殊不知,这种违规操作既不能真正提高企业效率,还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流失,滋生贪污舞弊行为,给企业的资产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三)内部审计弱化,外部监督不足

小企业内部通常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企业的负责人“家长式”、“一言谈”的工作作风,认为该机构的职责就是找“茬”,因此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很难公平、公正的开展工作,无法真正发挥监督的职能。而小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政府、金融机构和税务等部门,由于其信息使用者较少,因此外部监督的力度和次数都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私设“小金库”现象普遍,坐支现金,账证、账实、账表不符,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四)风险控制非常薄弱

我国许多小企业对于来自外部的风险机会没有控制,对于2008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很少有企业采取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导致出口外贸的企业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出现很大的亏损。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的金融危机,许多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加上财政政策银根紧缩,融资困难,许多的中小企业都倒闭了。

二、完善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职责分工控制

职责分工控制一般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小企业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明确职责划分,做到既不留死角又使各个岗位和人员之间不交叉、冲突,应让每个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要求,应当明确授权部门和人员的权限,禁止越权,并制定有明确的奖惩办法,对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员工按规定进行处罚,在不能做到职责划分的情况下,应当加强事后的检查监督。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应该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批准形式通常有常规性授权和临时性授权之分。常规性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用以规范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其时效性一般较长。临时性授权是指对办理例外的、非常规性交易事件的权力、条件和责任的应急性授权。小企业应该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程序及责任。

(三)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而进行的控制。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明确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 报告 。对于小企业首先按照《会计法》要求设置会计账簿,不做假账,其次记账、出纳、保管等不相容业务,应尽量由不同人员担任,如人员有限,也应保证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账,同时应建立复核制度。

(四)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比较、分析内部各企业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其决策权都应落实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由这一权威层次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小企业应当建立预算控制,确立预算目标,并组织实施,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等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对预算执行的好坏进行奖惩。

(五)财产保全控制

小企业应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该资产,一般情况下,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下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对重要的文件资料,应当留有备份,以便在遭受意外损失或毁坏时重新恢复,这在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尤为重要。有条件的小企业应对资产投保(如火灾险、责任险等险种)增加资产受损后的补偿机会,从而保证资产的安全。

(六)内部报告控制

内部报告控制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而实施的控制。小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控制制度,要有反映部门、人员经管责任,且形式、内容简明扼要信息反馈迅捷高效的内部报告。常见的报告方式有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常见报告类型有资金分析报告,包括资金日报、借款还款进度表、贷款担保抵押表、银行账户及印鉴管理表、资金调度表等;经营分析报告;费用分析报告;投资分析报告;资产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特定内容专报等。内部报告可以是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小企业一旦建立了内部报告控制,企业领导能很快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就能对所面临的问题快速做出反映,并做出决策,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七)信息技术控制

小企业在信息时代中要生存,特别是进入WTO后,信息技术尤为重要。小企业应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信息化,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变人工管理、人工控制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要加强对企业自身系统开发及维护人员的控制,还要加强对数据和文字输入、输出、保存等有关人员的控制,保障电子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

(八)人员素质控制

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结论

在我国加入WTO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要各小企业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按照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不断对其进行效益评价和修改,分析原因, 总结 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来开展工作,各小企业将会建立与健全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推进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小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也会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陈汉文.腐败与内部控制[J].财会月刊,2006(2).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公司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内部控制与审计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 内部审计控制对降低财务风险的价值 》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职能日益被重视。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对降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起着防范作用。 文章 主要研讨内部审计控制对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降低的价值,期望带给其他人一些启示。

关键词:内部审计控制;财务风险的价值;分析

内部审计是重要的 企业管理 工具及手段,主要对现代企业进行内部监督及控制职能。通过内部审计活动的进行,促使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改进,使得管理系统趋于完善,确保高层决策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最终促进现代企业的经营及发展。

一、现代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分为两种,分别为系统性及非系统性。系统性的企业财务风险大多指的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及影响,比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本文主要研讨分析的是非系统性企业财务风险,指的是企业本身存在的财务资金运行活动所形成的风险,具体体现为筹资、投资、营运、收益活动。

(一)企业筹资财务风险

企业的筹资活动是企业经营的起点,是对资金资源的配置活动。受市场经济影响,筹资活动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银行的借款因素、债券因素、股票因素、高层决策因素、管理 措施 因素、租赁兼并因素等等都会构成企业筹资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投资财务风险

企业的投资活动是资金运营的第二环节。为了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需要将资金投入到合理的经营活动中。对外投资,主要针对证券及控制权来获取经济效益。对内投资,主要针对资产购买或技术开发来进行生产经营,以获取资金增值的目的。无论是哪类投资,都与经济市场形势相关。生产经营类的投资需要考虑经营规模、项目报酬率、投资回收期、投资相关度、投资监管力度等风险因素。证券类投资需要考虑利率、通货膨胀、公司运营状况等风险因素。

(三)企业营运财务风险

企业营运涉及到资金的管理。所涉及的风险包含产品能否得以在经济市场销售、能否回收结算成本两方面。企业营运包含采购活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在采购活动中,采购的金额、原料的质量、相关付款方式、具体到货时间等因素都会造成企业采购方面的风险。在生产活动中,成本的控制、产品的质量、新产品的开发等因素会间接构成企业生产方面的风险。在销售活动中,销售金额、货款回收、客户的管理、销售人员素质等因素都会构成企业销售方面的风险。

(四)企业收益财务风险

企业的收益活动是最终影响经营活动的因素。收益活动包含收益确认及收益分配。一旦确认不当或分配不当都会造成企业收益方面的财务风险。如若收益确认过少,造成成本结转过多,导致财务当期利润虚减,会直接影响企业信誉造成经营财务风险。反之,收益确认过多,企业需要额外支付纳税费用,导致资金不必要支出财务风险。同样,在企业收益分配活动中,收益形式、收益金额、收益时间都需要把握恰当,避免影响企业信誉及经济运营。

二、内部审计控制对降低财务风险的价值

(一)加强企业筹资活动审计,降低筹资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应当结合企业实际筹资方式来进行风险防范。比如银行借款方式筹资,需要对借款企业条件进行分析、借款原因及途径分析、比例结构分析、项目投资借款偿还期分析、借款额度分析等等,确保企业借款活动合理且具备偿还能力。比如债券方式投资,内部审计需要对发行代理机构进行审查、债券利息支付进行审查、保管相关制度进行审查、偿债基金相关制度进行审查等等,确保企业债券筹资风险得以控制。企业要结合内部审计,分析各类筹资活动特点,避免由于不恰当的筹资方式选择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加强企业投资活动审计,降低投资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对企业选择投资策略及制定决策起到强化、预防、控制风险的作用,使得投资效益得以提升,预期投资目标得以实现。对于企业投资活动审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对前期方案的审计。包含对预算、可行实施性、预估盈利等因素的考量,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对数据的敏感性,对投资方案的合理性、投资价值可以正确估量。第二,对投资实施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检查方案具体实施情况,对于其中出现的因素合理的改进情况进行监督。第三,对投资结果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成本、收入、价值进行详细的指标分析,使得投资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得以控制。对于证券投资活动,内部审计需要针对投资风险、投资期限、变现能力、投资组合、预计投资收益等方面进行审查,确保证券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加强企业营运活动审计,降低营运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要加强企业商业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方面管理,才能降低营运活动方面的财务风险。针对商业信用管理,内部审计应当对客户档案进行审查,并进行综合评级打分,确认合理的信用额度。针对应收账款,内部审计应当审查实际真实性,加强对账龄方面的审计,对于坏账要及时采取措施。针对存货管理,内部审计应当加强对存货方面的核算与监控,定期对存货进行监督与盘点,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四)加强企业收益活动审计,降低收益财务风险

内部审计使得企业收益确认及收益分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为确保收入确认方面的收入状况真实,内部审计需要从销售发票、收入确认时间、销售分割、递延收入等方面入手,进行详细的收入确认方面审查与分析,确保财务报表收入的真实与准确性,避免可能出现的操纵风险行为。对于收益分配方面,内部审计需要对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进行确认,保障企业的良好财务状况及稳定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的四大经营环节分别是筹资环节、投资环节、运营管理、收益活动。内部审计的有效监管使得企业的四大环节的财务风险得以有效防范与控制,使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得到良好的监督与保障。

作者:叶敏 单位: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参考文献:

[1]尹淑平.强化内部审计控制企业税务风险[J].经济视角(下),2013

[2]易俊,李敏.内部审计防范企业财务风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3]岳霆.论现代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的风险及控制[J].时代金融,2013

[4]丁琦.论企业财务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4

《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发展探讨 》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自2011年提出内审工作转型以来,确定了以确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探索绩效审计、深化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技术审计等重点转型工作,转型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转型成果已经固化为制度、指南,为开展审计项目提供指引,实现组织增值。当前,随着内审转型的深入推进,对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从分析审计能力发展现状入手,研究提高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审计能力;审计环境;审计方式

一、内部审计能力的涵义

关于内部审计能力,《索耶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基础》等文献中均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索耶内部审计》更多地提到“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标准”,为我们理解内部审计能力提供了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1996年发起的研究基金项目《建立全球性的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框架》,参考了全球200位富有 经验 的业内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使用了独特的研究 方法 ,使得内部审计胜任能力标准真正代表了全球“最佳实务”。笔者 总结 内部审计能力的涵义,即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按照一定的审计工作标准,在实施审计活动过程中,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等被利用的方式。内部审计职能是由初级内部审计人员,胜任的内部审计师,内部审计管理层这三个关键角色的互动而完成,审计能力在工作中得以体现。

二、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发展现状

(一)审计环境不甚理想,监督权和业务管理权在层级上不对应

首先,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审人员的考核、晋升等各种切身利益都在本行范围之内,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时,内审人员往往会顾及人际关系和切身利益,审而不深,查而不全,处而不力。其次,大区行负责对辖内中心支行开展审计项目,无论是关乎人的履职(离任)审计,还是关乎业务的专项审计,都与具体业务工作相关,而各中心支行业务工作是由省会中心支行归口管理,即便分行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后期整改上也存在跨层级问题,于是分行又将后期整改转为由省会中支负责。省会中心支行在分行授权下,开展对地市中心支行的审计工作,但由于省会中心支行不具有对地市中心支行的监督权,难以全面掌握同一审计项目全省的审计情况。这种监督权与业务管理权在层级上的不对应,使得内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影响审计工作成效。大区行管理体制下的监督权与业务管理权的不匹配,不利于更好地发挥内审服务业务管理、提升履职效果的增值作用。

(二)目前的审计队伍整体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内审转型进一步深化的要求

大多数分支机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会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员较多,懂金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人较少。在目前的审计环境中,内审人员轮岗机会极少,懂人民银行货币信贷、国库等业务的人员较少,影响了深层次发现专业领域的问题,为了完成审计任务,不得不抽调专业处室人员,审计项目质量受抽调专业处室人员能力影响极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效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各项业务系统发展迅速,新制度、新规定不断出台,而现有的审计人员大多对具体的业务了解不深,对各项制度要求也停留在过去,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只能依靠总行远程培训在线学习,培训效果受时间和人员自主性影响,人员素质难以提高。

(三)与领导层、业务客户的沟通、交流有效性不足,使其对内审工作认识不够全面

与领导层的沟通:分支行机构的内审工作是由行长“一把手”主管,行长的重视是内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但实际上内审工作通常是由纪委书记(或其他副行长)协管,倘若分管基础业务的领导又同时分管内审工作,会影响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与业务客户的交流:人民银行仍有不少管理者和业务部门对内审工作认识有效性不足,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确认、咨询服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依然停留在查问题、找错误的传统认识上,对于内部审计防范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增加组织价值认识不够全面。在接受审计时,心理上存在排斥和抵触心理,尤其认为风险导向审计和绩效审计涉及范围宽、查得过细,担心查到问题上报后会受到处罚,采取消极配合的态度,提供审计资料时有迟报、瞒报现象,加大了审计难度。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运用不够广泛,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亟待完善

目前,在开展审计项目时,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还不够广泛,原因在于目前的审计项目还是以合规性审计为主,大多数审计人员习惯性通过翻阅资料的方式查找问题,这种方式也比较直观,容易查找;而对于计算机辅助审计,一旦遇到对方不积极配合数据导出,数据的采集难免颇费周折。随着内审转型的不断深入,总行层面已经确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模式等,为转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务指导。然而并未根据当前形势的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内审工作制度,无法为转型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有些分支行发布有关领域的绩效审计操作指南,为开展审计项目提供指引。由于风险和绩效指标、权重及其评价和控制措施尚无客观公正的标准,行与不行之间可比性不强,不利于实行审计质量控制。

三、提高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能力的对策

(一)优化审计环境,改进审计组织管理

随着业务部门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对内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时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有限的审计资源已是当务之急。审计队伍的跨区域审计,主要是有上级行内审人员的参与或者跨越了区域的限制组成的独立审计组,完成审计项目,如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独立组成审计组,完成对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的审计项目。审计队伍的跨区域审计,较好地规避审计客观性受损的风险,有利于保持内审的独立性,同属于基层人民银行,对业务的理解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很好地解决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审计工作中情感因素影响和审计发现问题披露不全面等问题,有利于提升内审工作质量和成效。通过审计队伍的跨区域交流,亦能激发内审人员工作活力,也促进了业务的交流和人才的成长。无论是参与审计组还是组成独立审计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对于内审人员也是难得的成长,对能力的要求促使内审人员相互学习、借鉴新方式、学习新内容,发现创新点。另外,对于审计人员担心从事内审工作影响考核、个人晋升等问题,建议以审计工作成果作为考评晋升的重要依据。

(二)提升内部审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首先,根据实际需要,兼顾分支行的层次、规模,不断优化内审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让业务部门的人来到内审岗位、内审人员轮岗到业务部门,让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来到内审项目负责人岗位,相互之间适当的岗位轮换和不同的职业体验,更容易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和改变看问题的视角,寻求审计工作的创新,推动了审计工作的专业技术含量。其次,在人民银行审计人员数量总体变化不大的前提下,为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防范风险、增加价值的作用,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把培养专业化、国际化内部审计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高级审计师等资格考试,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为继续 教育 搭建平台,充分利用远程培训系统分享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实际案例,鼓励内审人员多学习、多参与,同时要积极开展审计理论和实践调查研究,提高自身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积极主动与领导层、业务客户有效沟通、多交流

与领导层的沟通:审计项目完工作研究成后,视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行长一把手亲自听取主审人汇报相关工作情况及审计 报告 。通过近距离与主管领导的接触,无形中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除了认真开展审计工作,撰写审计报告外,更需要明确哪些业务领域是行长重点关注的,哪些审计发现是需行长重点关心的,据此向行长汇报,这样不仅使行长能从审计项目的汇报中获取关于组织的情况和重点关注的业务风险,而且更深层次认识到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防范风险的作用。与业务客户的交流:内审人员要以“组织内部服务提供者”的姿态与业务部门开展有效的沟通,不论是确认服务,还是咨询服务,发现问题都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其重点在于通过问题的表象来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进而帮助组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办公设备绩效配置审计中发现办公设备老化、软件运行速度慢导致业务处理时间长,工作效率受影响,这样的审计发现显然会使上级领导关注老化办公设备影响工作效率问题,提供资金支持老化设备的更新,为业务部门解决了现实问题,业务部门也更愿意、更积极配合内审工作,内部审计作为改进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也会被更多人所认可。

(四)深入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加快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推动审计手段的转变,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审计,扩大审计检查覆盖面,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人民银行有关领域的非现场审计体系。逐步构建和完善审计信息平台,在新系统开发和应用前,内审部门积极与科技部门协商为审计留有接口,逐步实现与业务部门审计接口的对接,实现对业务部门的数据采集,进而通过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处理、分析和反馈。

作者:胡友娇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2]张庆龙.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公共部门内部审计能力模型的研究与启示[J].审计研究,2011,(2).

[3]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内审处课题组.人民银行审计能力建设框架构建———基于央行内审转型视角[J].金融与经济,2013,(10).

有关内部控制与审计研究论文推荐:

1. 内部控制审计论文

2. 有关内部控制审计论文

3. 论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4. 会计内部控制本科毕业论文

5. 论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6. 浅谈审计方面的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论文

摘 要:内控执行力作为内控管理的一项瓶颈,一直都是业界人士研究和分析的重点。如何确保内控管理体系高效执行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内控体系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执行;问题

广州石油培训中心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的培训基地,自2010年开始正式执行内部控制体系,体系执行已逾两年,如何提高执行力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

实践发现,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内部控制体系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管理人员全面贯彻内部控制管理的理念不强

虽然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已建成内控体系且为保证该体系充分发挥作用,每年定期成立测试组,进行自我测试,不定期接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评价测试,但我们还是发现,一些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全面执行内控之前,出现了业务执行部门为“内控”而控,为“检查”而查,这样的理念,不可能带来高效的执行力。全面贯彻内控理念,必须从“要我控”向“我要控”转变,才能真正从企业内部提升执行力。

2、内控检查和评价的独立性未得到充分保证

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内控管理部门设在财务机构,测试人员也有部分属于财务人员,这样的人员和机构设立使得他们既是内控的主要执行者,又是内控的建设者和评价者,内控检查和评价效力大打折扣。一个企业或单位建立的内控体系执行好坏,应由第三方来检查、评价,充分保证其独立性,进而才能确保其结果的客观性。此外,评价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水准也是影响检查和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这些不确定性使得评价工作无法切实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二、解决的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展开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的解决方法。

1、提高监督能力,重视内部审计

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督,可以促使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通过监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体系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改进[1]。要想提升执行力就必须提高监督能力。我们认为,广州石油培训中心除了要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措施,还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检查和评价中的作用。因为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这一必然要求能使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在实施内控监督过程中避免形式化,同时,内控审计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从而杜绝舞弊和违纪违规行为,能够很好的确保内控体系的有效执行。

2、构建评价体系,理论转化为实践

广州石油培训中心每年年底都会依据集团公司内控评价办法完成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内控评价作为内控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的“最后一道防线”,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应该构建一个完备的内控评价体系,以支撑评价工作的开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原则和体系设计,如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等,最关键的则是需要结合广州石油培训中心的内控现状来制定评价细则,并付诸实施,不断完善,最终形成适应企业的、可操作性强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内控认识

任何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都离不开人,内控管理制度也不例外。内控的执行,依靠的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对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应逐步提高,理解内部控制的涵义,认同内部控制的实施,才能摒弃陈旧传统的管理思路,全面贯彻内部控制管理。这就需要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在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时,涵盖进内控管理理念的宣贯和培训,促进内控工作日常化,使得内控成为各级人员的自发行为,那么内控执行力的提升也就不再是个口号了。

三、进一步的思考

1、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局限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管理层越权,勾结,人为错误,成本问题,环境变化等。局限性的产生,源于内部控制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控制,内部控制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局限性也就是必然的了。倘若高层管理人员相互勾结,越权舞弊,再严密的内控控制程序都不能防止;如果管理者故意弄虚作假,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得建立的内部控制如同虚设。试想一下,再完善的内部控制仅停留在纸上而不落实,又怎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内控体系执行中,不能将内控视为“铜墙铁壁”、“无坚不摧”。

2、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动态性

内控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经过初始建设、形成系统、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内控文化的过程,内部控制是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下的产物,由于环境、政策等外界因素发生变化,会使得原有的控制制度不再适合,从而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失去作用2]。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动态完善和趋优,毕竟企业是在发展中生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内部控制也应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所以,执行内控体系也必须强调体系的动态性和持续改进性,而在强调动态性的同时,又不可以忽略稳定性,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将是今后业界内部控制发展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徐荣才,李三喜.内部控制规范化操作指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59页

[2]刘德恒,构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中国总会计师,2010(03)

国内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文献综述论文

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归集更是日趋完整。从检索到的文献看,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即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定性分析、建立规范式定量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概括说可分为公司特征、治理特征、评价与信息披露、构建与执行四类影响因素。

一,公司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公司规模

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越大,投入内部控制建设的资源越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徐菁忆C2014认为,财务杠杆越高,外债角度力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也越高。但是,当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而触及退市临界点时,企业为了降低退市风险、转亏为盈,易于出现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王芸等(201D认为,财务状况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2.公司的成长阶段与上市年限

蔚风英等(2015)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成长阶段、上市年限与内部控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张颖等(2010采用Likertscale,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会显著改善遵循法律法规的情况,更易于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促进经营业绩并与战略目标呈正相关。因此,成熟期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

3.企业的自身特征

李越冬等(2014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自身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有重要影响。上市时间越久的企业,由于早期较为宽松的监管,以及为拯救国企而建立的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适应新颁布法规的滞后性,使得内部控制存在较多缺陷,有效性较低。周川楣C201f)认为,经营复杂程度越高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也越大,内部控制质量越低。

二,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所有者影响

程晓陵等(2008)以沪深股市1162个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质量显著优于其他公司。张先治等(2010)发现,国有控股及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赵晓铃等(2015)通过深市主板6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发现控股股东性质对内部控制的质量不具有显著影响。除了研究股权性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外,许多学者对机构投资者也进行了研究。朱熙等(2012)发现,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具有更专业的投资技能和投资规模,机构投资者持股越高,对企业内部控制越有积极影响。李阳等(2014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并提出我国应积极引进诸如证券机构、合格境外机构等高质量的机构,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储成兵(2013)研究了金字塔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实证检验了金字塔股权结构中,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即金字塔层级越多,上市公司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差。研究还发现,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选择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来攫取控制权私利,因此,公司治理中应重点关注终极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

2.治理层影响姚嘉等(2014选取2013年沪深两市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和ST、ST、S*ST公司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人数越多,董事会会议召开的频率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

步磊(2014以上交所258个A股公司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资产负债率均值为。其中,214家公司财务报告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样本数据的。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会议召开次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显著影响,说明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会议质量能够发挥监督与战略决策的职能。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显著,甚至出现消极影响,说明独立董事未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雷辉等(2014采用面板数据模型、Driscoll-Kraay标准误差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的权利结构,更有利于内部控制发挥作用,而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特别提到了异地独立董事因素的.影响,证实异地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假设。陈汉文等(2014借鉴Coles、Daniel、Naveen(2007)的做法,以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就职时间晚于董事长就职时间的人数占比,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董事长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审计委员会作用并不明显。刘怡芳等(201#选择因财务报告违规披露被处罚、对财务报告进行重述和财务报告被出具费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及配对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规模、会议频率4个特征,实证分析审计委员会质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越大、成员专业性越强、独立董事占比越高、开会次数越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即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周敏(2015)与以往横向研究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同,他将企业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研究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通过纵向研究表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管理层影响

唐冬妮(2012)选用深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0年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剔除异常数据后,共采用1215个观测值,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即管理层持股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反而越差。原因可能是我国多数上市公司股权改革不彻底,管理层身居要职受利益驱使侵占股东利益等。蔚风英等(2015)与以往多元回归法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同,采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来评价内部控制的质量。研究发现,管理层对风险持厌恶态度,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高管薪酬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吴秋生(2013)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领导者权利及其运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领导者的强制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不显著相关外,领导者的合法权、奖赏权、专家权和崇拜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赵晓玲等(2015)选用员工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反映管理层对员工的工作胜任能力的重视,以此考察其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素质的员工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池国华等(2014与以往研究影响内部控制的显性硬因素不同,而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隐性软因素上,从管理层背景特征入手,以2009—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高管的风险意识、管理理念、管理哲学、价值观等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管背景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提出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发挥软因素的积极作用。刘长奎等(2015以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包括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管薪酬、管理层年龄、管理层学历等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作用是相当复杂的,是通过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不同方面,进而对整体有效性产生影响。

三,信息披露的影响

张建儒等(2015)选择中小企业披露2013年财务报告的635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2013年财务报告中,标准意见审计报告高达,审计意见披露情况差异较小,对内部控制影响不明显,标准审计意见没有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蔚风英等(2015)的研究结果显示,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影响显著,外部审计的监督能够促进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提出,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披露,比自愿披露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张加存(2015)以2009—2013年发表在《审计研究》、《会计研究》等期刊的相关文章为依据,从内控信息披露现状、影响因素、披露效果、改进建议四个维度,总结了内控信息披露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积极影响。

四,内部控制系统构建与执行的影响

李小燕等(2015)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分析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建构逻辑与执行偏差后得出,我国应吸取美国SOX法案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本国实际,从制度设计、执行机制和制度文化3个方面,建立制度的自强化机制,使制度的设计者、执行者与受益者达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问题。王龙英(2012)提出,要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遵循内部控制基本原则,强化对会计信息和经营活动控制,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以此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孙洪哲等(2014针对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从相关要素出发,提出构建和执行对保证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影响。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和谐;其次,在内部控制实践中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沟通机制,通过有效沟通,不断提升内部控制质量,达到自觉进行能力完善和行为监督的目的汤后,要重视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提高风险评估水平,改善内部控制质量。齐保垒等(2010)以2007年、2008年沪深两市219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一个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使用Logit回归分析,验证了企业内部控制越好,内部控制出现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金成浩(2015与以往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主要阐述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内控体系的措施,强调了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对保证内部控制质量的现实意义。

五, 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图与结论

1.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图

综合上述文献,将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用下图表示:

2.结论

通过从公司特征、治理特征、信息与披露影响、内控体系构建与执行四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分类回顾,具体阐述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以及识别内部控制风险因子具有启示作用。

国内中小企业存在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和改进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 改进建议 内容摘要:论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任人唯亲仍是中小企业主主要的用人观念;企业内的岗位设置不合理,随意性比较大;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会计信息控制不足,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普遍;监督体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然后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目的出发,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中小企业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企业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与沟通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借鉴。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如何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但影响到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内部控制系统是保证企业高效运转与经济效益逐步提升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等限制因素,不需要也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构建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由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的构建实施与大型企业必然存在差异,完全参照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来实施明显是不合适的。 因此,本文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对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中小企业解决其内部控制问题提供有益参考,进而增强其未来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我国中小企业及其内部控制的特点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信用体系的特点以及金融危机过后国进民退的企业经营趋势,我国中小企业在其企业性质、结构规模和经营融资三个方面均存在鲜明的特点,具体归纳如下: (一)家族制管理色彩较强,任人唯亲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往往是企业所有者的亲戚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员。这种经营模式在有利于管理沟通的同时,会造成任人唯亲的现象,部分家族人员凭借其身份往往会逾越公司规则;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管理比较粗放,造成企业管理比较混乱;非家族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劳资关系不融洽,员工之间缺乏信任和支持,人员流动性大;家族制企业中的家族成员往往缺乏管理经验,造成企业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和控制。 (二)人员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简单且管理不健全 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中小企业的员工人数较少,工作难以细分;再者,中小企业大多为个人或家族拥有或控制,业主的意志被无限放大,即使存在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会被无视;最后,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相应的组织架构较为粗糙简单,人员与岗位的分配比例容易失衡,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三)资金来源短缺,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存在,随着近来国家收缩信贷,其通过银行间接融资更加困难。当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时,由于资本不多,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也不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大大地限制了企业资金的来源,影响企业的资本构成,阻碍企业的远期规划执行。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与其内部控制环境薄弱有密切关系,也与其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滞后,特别是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关。 (一)企业负责人自身素质问题 企业负责人自身素质不高,风险意识差。目前,我国许多私营中小企业主是从手工作坊起家,生产经验丰富,却缺乏丰富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更不具备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知能力,也不可能意识到内部控制对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作用。在管理决策中表现为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甚至营私舞弊。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难度大 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因此,它应是一套科学规范的控制制度。但是在我国,中小企业主是不愿意花费大量经费制定这些繁多的规范要求的。即使有些中小企业建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其可操作性也不强。还有一些企业主把内部控制仅仅当成财务部门的事情,在制定相关制度时并没有与其他部门合作。 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层对企业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合理的预见性,更不能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在内外环境的变革时期无章可循。因此,在现阶段要求各中小企业都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难度很大。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在我国中小企业,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随意性太大。绝大多数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也实行不到位,仅作应付检查的工具。遇到具体问题时,很多时候并没有严格按规定执行,流于形式。 (四)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观念 许多中小企业主普遍是企业的'创始者,是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的“专家”,因此对各环节的程序控制较为熟悉和重视。于是就出现了重生产而轻财务、重效率而轻效果、重惩罚而轻控制的中小企业主思维。在这种思维控制下的中小企业主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性更少关注。例如,很多中小企业主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企业各部门间不应存在协同作战的模式。但是,具备管理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仅靠企业负责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是不够的,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这种现实与理论的差距,造成广大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职能界定呈现出不稳定、不清晰的状态。许多企业内部机构之间不能做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甚至没有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一)改革家族制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 家族制管理体制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为同一家族成员。在这种特有的家族制管理体制下,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容易出现因为任人唯亲,甚至为求和气而放弃监督等问题。我国文化传统中对于家族和亲情观念较为重视,因此在家族制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也难以真正追究。为此,本文认为家族制企业应当实施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家族成员和公司成员的控制体系加以分离。对公司成员参照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内部的控制规范进行约束,而对于家族成员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的家族成员,则以家族内部约束和激励控制为主。一方面统一家族成员的认识,并且规定每个家族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职责,统一绩效考核和激励标准;另一方面规定所有家族管理人员直接向最高管理者负责,由最高管理者实现对家族成员的监督。由此,方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合理的内部控制,促进这类家族制企业的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抗突发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在其内部控制体系中,对于突发情况或重大风险的预测和评估极为重要。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企业运作状况,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编列内部控制规定,同时设置专门的高层人员负责进行风险辨认和评估。同时中小企业还应在其内部控制体系的风险评估系统中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从而能在突发状况时有效地调动资源,化解危机。例如在日本大地震过后,我国许多专做外贸食品出口的中小企业,面临来自日本急剧增加的紧急订单,生产压力剧增。这种时候如果企业能够在平时便做好紧急生产的应急预案,无疑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三)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主已无法参与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中。为了提高效率,企业主必然要借助于“外人”参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但“外人”始终是需要被监督的。因此为了降低“外人”舞弊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企业的管理风险,企业主就必须对企业内的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即根据不同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工作流程的性质,把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许多具体的工作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责任、权限,规定每个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以及每项工作所应达到的工作标准。 具体而言,不相容职务分离包括业务执行与授权审批职务分离,业务执行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业务执行与审核职务分离,业务记录与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等。中小企业可以在总经理(企业主)的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而做到管理专门化。 (四)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 中小企业在建立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保证财务核算准确详实,债权债务关系真实明确的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其客户的资信程度进行评价,并由此找出资信良好的客户,而尽可能地拒绝与那些资信较差的客户往来。除此以外,企业内应及时落实专人专职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提高资金周转率,做好对应收账款的控制。 (五)完善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基础。它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交易事项的合理分类、会计分期,运用会计原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而完成会计信息的生产、传递,最终实现监督和反映的职能,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为此在实行会计系统控制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岗位;另一方面则应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企业对效率要求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在采用电算化后,一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检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建立一套先进的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从而更高效地对会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而更重要的是电算化设计使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制约、监督等风险控制防范功能融为一体,因为各操作人员必须要按照职责权限和有制约的操作程序才能进入系统,处理会计业务。 (六)建立多层次的内部监控体系 实践证明,要使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有制度上、程序化的保障,就必须相应地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体制。层次化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的。它使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从而能有效地避免出现内部控制的“真空地带”或“控制盲点”而使控制流于形式、难收成效。为此,中小企业应建立三个层次的监控体系: 1.在企业“供、产、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监控制度,建立起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有关人员从事业务之前就必须先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于非常重要的业务杜绝一个人全过程独立处理的现象。 2.设立事后监督体制。即在管理部门常规性的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对企业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以达到事后监督的目的。为此,在企业内部可以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该人员应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企业负责人。若企业规模不允许,不能配备专职人员进行事后监督工作,可由各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此项工作。 3.建立内部稽核机制。企业应建立内部稽核部门,该部门应独立于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其主要职责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严格的检查和反馈,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Dechow, Niels: Mouritsen, Jan: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 management control and the quest for integration [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 Oct 2005 , Christopher S, Not because they are new: Developing the contribution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 to management control research[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 Oct 2005 3.柯媛媛等.基于“以人为本”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0(8) 4.田伟.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理论研究,2010(8) 5.徐晓雯.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10(7) ;

现代 企业管理 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应用就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安然事件”《萨班斯法案》内邵环境 企业 文化 权责分离财务监督会计监努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秋序和社会,y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最初的内部控制定义是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内部拉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核心是内部会计控制。2002年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揭露出一系列的财务欺诈丑闻,暴露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其结果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损失了7万多亿美元的市值,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害。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或“SOX法案”)。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一了中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 经验 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国有企业的“内功”人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对我}}i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企业会计一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或不具备可操作性。以下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研宠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从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 方法 、 措施 和程序。通过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走访我们看到被调查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大都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调查发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制度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三是企业制度不全面,顾此失彼现象严重;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内控部门的责任与权力、控制与监督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从调查中发现,作为承担内部控制主要部门的财会、审计部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国内大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只是服务于企业负责人,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由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一信息处理,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 财务管理 的对象是资本营运系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

2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决不是“一日之寒”,既有人的素质原因,也有制度原因。主要成因有: 双重控制主体矛盾导致内部控制不力。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产生了两个控制主体,即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经营者控制主体,两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制约失衡使内部控制权责不清。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者都希望成为控制主体以实现其控制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确保自己投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人,不足额提取费用,在职时的过度消费等。

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陋习仍在延续,导致内部控制得不到重视。

政府包办企业一切事务和企业经营大锅饭思想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鲜明特点。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政企分开,但在实践中执行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的主管部门,基于权利和利益的双重考虑,仍把持着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企业并无真正的理财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呵护长大”的企业,主观上还保留着吃“大锅饭”的意念。而政府对经营不善企业的盲目保护机制,又助长了这种意念,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致使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各种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的刚性被扭曲。

事实上,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会受到来自企业以外的各种监督机制的约束,为其“保驾护航”。但由于这些监督机制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整治的合力,使得监督机制弱化。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够。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人不就事,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企业文化落后、内部控制执行者素质不高,使得与内部控制要求不协调。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管理者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观念,才能影响和激励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形成独立的文化氛围的基础在于员工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教育 。

3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而面,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其客观的成份越多,科学性就越强。在今天,内部控制已不再是简单的差错防弊机制,而是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各种资源、各个方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效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机制。

实施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人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一、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约束+激励”作为引导、规范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

在存在双重控制主体的现代企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决定了在双重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以上两个基本目的。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企业管理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内部控制未能有效地执行,很可能造成企业的资产的流失、腐败的滋生、责任的推诿等一系问题,导致经营效益日益下降,企业将难以为继。 文章 针对目前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没有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认识的片面性、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内容、设计原则及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加强内部控制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基础是企业内部分工;其核心是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它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小企业是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建立和完善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与大中型企业同等重要的意义。然而,许多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

一、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成为摆设

很大一部分小企业家都是依靠机遇和冒险精神开始逐步完成原始积累的,而国有小企业的领导很大部分都是由行政部门调过来的,他们往往不太重视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内控意识不强,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和管理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虽然也有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认识到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业务的拓展,原先完善的内控已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当其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加以纠正。甚至有的企业在不了解其自身情况的前提下,照搬其他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把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在应付上级部门检查上,不能很好地落实执行,形同虚设。

(二)不相容职位没有分离,岗位设置缺乏牵制

在小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尽可能少用人,用能人,经常出现一个人来承担多项工作,这其中就出现很多不相容职务于一身的情况。开票、收钱、填凭证、审核、记账都由一个人来完成,从表象上看似乎步骤减少了,时间节省了,成本下降了,殊不知,这种违规操作既不能真正提高企业效率,还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流失,滋生贪污舞弊行为,给企业的资产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三)内部审计弱化,外部监督不足

小企业内部通常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企业的负责人“家长式”、“一言谈”的工作作风,认为该机构的职责就是找“茬”,因此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很难公平、公正的开展工作,无法真正发挥监督的职能。而小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政府、金融机构和税务等部门,由于其信息使用者较少,因此外部监督的力度和次数都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私设“小金库”现象普遍,坐支现金,账证、账实、账表不符,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四)风险控制非常薄弱

我国许多小企业对于来自外部的风险机会没有控制,对于2008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很少有企业采取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导致出口外贸的企业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出现很大的亏损。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的金融危机,许多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加上财政政策银根紧缩,融资困难,许多的中小企业都倒闭了。

二、完善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职责分工控制

职责分工控制一般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小企业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明确职责划分,做到既不留死角又使各个岗位和人员之间不交叉、冲突,应让每个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要求,应当明确授权部门和人员的权限,禁止越权,并制定有明确的奖惩办法,对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员工按规定进行处罚,在不能做到职责划分的情况下,应当加强事后的检查监督。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应该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批准形式通常有常规性授权和临时性授权之分。常规性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用以规范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其时效性一般较长。临时性授权是指对办理例外的、非常规性交易事件的权力、条件和责任的应急性授权。小企业应该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程序及责任。

(三)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而进行的控制。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明确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 报告 。对于小企业首先按照《会计法》要求设置会计账簿,不做假账,其次记账、出纳、保管等不相容业务,应尽量由不同人员担任,如人员有限,也应保证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账,同时应建立复核制度。

(四)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比较、分析内部各企业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其决策权都应落实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由这一权威层次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小企业应当建立预算控制,确立预算目标,并组织实施,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等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对预算执行的好坏进行奖惩。

(五)财产保全控制

小企业应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该资产,一般情况下,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下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对重要的文件资料,应当留有备份,以便在遭受意外损失或毁坏时重新恢复,这在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尤为重要。有条件的小企业应对资产投保(如火灾险、责任险等险种)增加资产受损后的补偿机会,从而保证资产的安全。

(六)内部报告控制

内部报告控制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而实施的控制。小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控制制度,要有反映部门、人员经管责任,且形式、内容简明扼要信息反馈迅捷高效的内部报告。常见的报告方式有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常见报告类型有资金分析报告,包括资金日报、借款还款进度表、贷款担保抵押表、银行账户及印鉴管理表、资金调度表等;经营分析报告;费用分析报告;投资分析报告;资产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特定内容专报等。内部报告可以是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小企业一旦建立了内部报告控制,企业领导能很快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就能对所面临的问题快速做出反映,并做出决策,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七)信息技术控制

小企业在信息时代中要生存,特别是进入WTO后,信息技术尤为重要。小企业应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信息化,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变人工管理、人工控制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要加强对企业自身系统开发及维护人员的控制,还要加强对数据和文字输入、输出、保存等有关人员的控制,保障电子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

(八)人员素质控制

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结论

在我国加入WTO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要各小企业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按照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不断对其进行效益评价和修改,分析原因, 总结 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来开展工作,各小企业将会建立与健全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推进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小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也会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陈汉文.腐败与内部控制[J].财会月刊,2006(2).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

现代 企业管理 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加强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应用就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安然事件”《萨班斯法案》内邵环境 企业 文化 权责分离财务监督会计监努激励与约束

论文摘要: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秋序和社会,y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最初的内部控制定义是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内部拉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核心是内部会计控制。2002年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破产揭露出一系列的财务欺诈丑闻,暴露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平衡和外部监督缺失。其结果导致美国的资本市场损失了7万多亿美元的市值,对投资者造成了重大损害。为了提高民众对美国金融市场及对政府经济政策的信心,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或“SOX法案”)。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一了中国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发展,从国际上一些比较成功的企业管理 经验 看,完善并运转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在这个时期必须从国有企业的“内功”人手,在现有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这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建设中的一项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任务。内部控制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话题。对我}}i来讲全面认识内部控制还刚刚开始,企业会计一信息失真、经营失败及不守法经营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或不具备可操作性。以下从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探讨问题的成因,研宠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控制从形式上表现为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连接的控制 方法 、 措施 和程序。通过发放内部控制调查表、实地走访我们看到被调查单位普遍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大都侧重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梳理,而忽视了内部各环节、各岗位的牵制;侧重于经营环节的程序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整体的协调;侧重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学习,而忽视了执行制度的人的素质提高;侧重于对货币、实物的控制,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环境的建设等等。调查发现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从调查情况看,不少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构设置,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企业制度不健全,一是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二是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三是企业制度不全面,顾此失彼现象严重;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内控部门的责任与权力、控制与监督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从调查中发现,作为承担内部控制主要部门的财会、审计部门存在严重的责权不对称现象。国内大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只是服务于企业负责人,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既不能监督上司,也不能监督同级。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由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进行会计一信息处理,极易导致基于财务收支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 财务管理 的对象是资本营运系统,而会计的对象是信息系统,财务与会计合并一处也不符合实物管理与会计记录分离原则。

2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决不是“一日之寒”,既有人的素质原因,也有制度原因。主要成因有: 双重控制主体矛盾导致内部控制不力。

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产生了两个控制主体,即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经营者控制主体,两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制约失衡使内部控制权责不清。内部控制是控制主体意志的体现,控制者都希望成为控制主体以实现其控制目标,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企业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未来投资决策;另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确保自己投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人,不足额提取费用,在职时的过度消费等。

计划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陋习仍在延续,导致内部控制得不到重视。

政府包办企业一切事务和企业经营大锅饭思想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个鲜明特点。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政企分开,但在实践中执行并不彻底,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改头换面但仍然存在的主管部门,基于权利和利益的双重考虑,仍把持着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企业并无真正的理财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国家“呵护长大”的企业,主观上还保留着吃“大锅饭”的意念。而政府对经营不善企业的盲目保护机制,又助长了这种意念,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致使加强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

各种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的刚性被扭曲。

事实上,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会受到来自企业以外的各种监督机制的约束,为其“保驾护航”。但由于这些监督机制隶属于不同职能部门没有形成一个综合整治的合力,使得监督机制弱化。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够。对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人不就事,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企业文化落后、内部控制执行者素质不高,使得与内部控制要求不协调。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管理者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价值观念,才能影响和激励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企业形成独立的文化氛围的基础在于员工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教育 。

3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而面,作为一项制度建设,其客观的成份越多,科学性就越强。在今天,内部控制已不再是简单的差错防弊机制,而是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各种资源、各个方而,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效率、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机制。

实施内部控制,首先需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从所有者的立场出发,不但要把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使权力的过程纳人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而且要将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监控对象,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一、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约束+激励”作为引导、规范经营者行为的主要方法。

在存在双重控制主体的现代企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双方“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企业所有者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决定了在双重控制主体构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目标应该是协调双方的利益和矛盾,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协调,找到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处的均衡点和平衡点,才能实现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以上两个基本目的。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企业管理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内部控制未能有效地执行,很可能造成企业的资产的流失、腐败的滋生、责任的推诿等一系问题,导致经营效益日益下降,企业将难以为继。 文章 针对目前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没有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认识的片面性、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内容、设计原则及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加强内部控制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基础是企业内部分工;其核心是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它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小企业是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建立和完善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与大中型企业同等重要的意义。然而,许多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小企业的发展。

一、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成为摆设

很大一部分小企业家都是依靠机遇和冒险精神开始逐步完成原始积累的,而国有小企业的领导很大部分都是由行政部门调过来的,他们往往不太重视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缺乏了解,内控意识不强,认为内部控制的建设和管理会制约企业的发展。虽然也有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认识到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业务的拓展,原先完善的内控已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当其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加以纠正。甚至有的企业在不了解其自身情况的前提下,照搬其他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把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在应付上级部门检查上,不能很好地落实执行,形同虚设。

(二)不相容职位没有分离,岗位设置缺乏牵制

在小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尽可能少用人,用能人,经常出现一个人来承担多项工作,这其中就出现很多不相容职务于一身的情况。开票、收钱、填凭证、审核、记账都由一个人来完成,从表象上看似乎步骤减少了,时间节省了,成本下降了,殊不知,这种违规操作既不能真正提高企业效率,还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流失,滋生贪污舞弊行为,给企业的资产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三)内部审计弱化,外部监督不足

小企业内部通常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企业的负责人“家长式”、“一言谈”的工作作风,认为该机构的职责就是找“茬”,因此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很难公平、公正的开展工作,无法真正发挥监督的职能。而小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政府、金融机构和税务等部门,由于其信息使用者较少,因此外部监督的力度和次数都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私设“小金库”现象普遍,坐支现金,账证、账实、账表不符,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四)风险控制非常薄弱

我国许多小企业对于来自外部的风险机会没有控制,对于2008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很少有企业采取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导致出口外贸的企业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出现很大的亏损。2008年下半年由于全球的金融危机,许多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加上财政政策银根紧缩,融资困难,许多的中小企业都倒闭了。

二、完善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职责分工控制

职责分工控制一般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小企业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明确职责划分,做到既不留死角又使各个岗位和人员之间不交叉、冲突,应让每个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要求,应当明确授权部门和人员的权限,禁止越权,并制定有明确的奖惩办法,对违反企业管理制度的员工按规定进行处罚,在不能做到职责划分的情况下,应当加强事后的检查监督。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应该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批准形式通常有常规性授权和临时性授权之分。常规性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用以规范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其时效性一般较长。临时性授权是指对办理例外的、非常规性交易事件的权力、条件和责任的应急性授权。小企业应该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程序及责任。

(三)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而进行的控制。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明确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 报告 。对于小企业首先按照《会计法》要求设置会计账簿,不做假账,其次记账、出纳、保管等不相容业务,应尽量由不同人员担任,如人员有限,也应保证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账,同时应建立复核制度。

(四)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比较、分析内部各企业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其决策权都应落实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由这一权威层次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小企业应当建立预算控制,确立预算目标,并组织实施,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等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对预算执行的好坏进行奖惩。

(五)财产保全控制

小企业应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该资产,一般情况下,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下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对重要的文件资料,应当留有备份,以便在遭受意外损失或毁坏时重新恢复,这在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尤为重要。有条件的小企业应对资产投保(如火灾险、责任险等险种)增加资产受损后的补偿机会,从而保证资产的安全。

(六)内部报告控制

内部报告控制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而实施的控制。小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控制制度,要有反映部门、人员经管责任,且形式、内容简明扼要信息反馈迅捷高效的内部报告。常见的报告方式有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常见报告类型有资金分析报告,包括资金日报、借款还款进度表、贷款担保抵押表、银行账户及印鉴管理表、资金调度表等;经营分析报告;费用分析报告;投资分析报告;资产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特定内容专报等。内部报告可以是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小企业一旦建立了内部报告控制,企业领导能很快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就能对所面临的问题快速做出反映,并做出决策,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七)信息技术控制

小企业在信息时代中要生存,特别是进入WTO后,信息技术尤为重要。小企业应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信息化,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变人工管理、人工控制为计算机、网络管理和控制,要加强对企业自身系统开发及维护人员的控制,还要加强对数据和文字输入、输出、保存等有关人员的控制,保障电子信息系统及网络的安全。

(八)人员素质控制

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企业领导者注重内部控制,注重对企业员工的研究,尊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强调沟通和管理交流,便能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形成强大的企业合力,促进整个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三、结论

在我国加入WTO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要各小企业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按照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不断对其进行效益评价和修改,分析原因, 总结 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来开展工作,各小企业将会建立与健全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推进企业的发展,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小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也会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小企业会计制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陈汉文.腐败与内部控制[J].财会月刊,2006(2).

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作用探究论文

近几年来,企业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形成很大的冲击,同时也让投资者对企业及其高级管理层的信任极度降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作用探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近年来,从“三鹿”、“中航油”到“华锐风电”等事件,引起投资者和监管层对企业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反思和重视。就此,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等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预警

近几年来,企业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形成很大的冲击,同时也让投资者对企业及其高级管理层的信任极度降低。这些现象的出现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着直接与必然的关系。如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执行是每个企业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作用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企业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由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和全体员工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执行内部自我调整、约束、评价制定的组织机制和实施程序。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士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中国企业关于内部控制,具体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从两者的概念上看,美国COSO委员会所定义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与我国的不尽相同,我国的是以会计控制为基础,但二者已是异曲同工。内部控制是一个规范的管理流程,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做法来限制规范企业的各个方面以及部门人员的操作流程,是一个操作系统规范。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岗位责任制。

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的一个小会计8年贪腐挪用公款亿元,最终判死缓。一个小会计竟然能挪用巨额资金,在于单位内部缺乏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为达到监督控制的目的,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控要求设置内部的机构,并且为了使每个人正确行使职权,应当编制内部管理手册。同时,也应有相应的监督检查措施,比如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现代化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同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内控制度。为了考核经营者的业绩,可以通过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完整反映经营者的业绩和经营行为。

3、有利于避免和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日常运营会有很多的风险,如法律风险、政治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例如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为投机行为给企业造成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从防范风险的方面讲,可以说企业的一种经营管理过程,也就是企业不断化解危机的过程。怎样最大限度地避免和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是经营管理者十分注重的问题,也是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利保证。

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不完善。

控制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基调,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内控意识。是否有良好的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实施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上市公司治理的缺陷一般包括董事会结构不健全、高管人员考评激励机制不完善、人力资源建设重视程度不足、权责分配模糊、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到位、反舞弊机制欠缺等。

比如三鹿集团其股权结构组成是第一大股东石家庄乳业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其持股比例分别是56%、43%。剩余1%由小散户持有。从持股比例来看其股权结构正常合理,但事实是,三鹿集团900多名老职工拥有96%左右的股份,从实际比例来看股权相当分散。而且田文华同时担任三鹿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实际工作中三鹿集团的控制人只有他一人,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制衡根本是无稽之谈。因而个人独断专行不可避免,公司内部控制制衡机制形同虚设。

(二)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风险管理是指能够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进行及时辨别、评估和分析,并对管理过程中各种未知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步骤。目前,中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对风险管理重视不足,没有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应能准确识别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即使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也不能很好的执行,即风险监督机制不完善。例如郑百文事件,其风险意识不强主要反映在盲目扩张和信用销售两个方面,郑百文在上市时资产负债率已达,截至2000年已高达,在此期间它还盲目收购和扩建公司。

与长虹、建行的三角信用关系是郑百文高速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最终导致其陷入困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此关系,厂商将销售风险转嫁给郑百文,最后造成公司资金回收困难,应收账款为76,264万元,其他应收账款达到26,万元。

(三)内部控制执行力不足。

内部控制是控制活动实施的具体方式。控制活动是管理层为了保证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制定的一系列的程序和实施方案。风险不一样,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形式也就不一样。控制的方式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上市公司应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设计,如果内部控制设计有缺陷,那么风险依然会存在。如果内部控制设计没有问题,那么就是执行缺陷。当一个内部控制规定不能很好地执行时,单纯地进行加强控制是不能防范风险的。

在上市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按照流程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是确保产品质量的一种最基本的控制手段,但三鹿集团在生产过程中违背业务流程的操作是证据确凿的,“早产奶”事件让消费者看到了三鹿高管对其流程违规操作的无所谓态度以及对消费群体利益的忽视,令人们对其品牌的信誉度产生强烈质疑。同时,奶粉事件发生后,三鹿集团采取了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能瞒就瞒的处理方式,一再贻误战机,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毫无执行力,最终导致事态恶化,一发不可收拾。

(四)缺乏有效沟通,信息流通不畅。

上市公司由于管理层级较多,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信息流通迟缓,高层管理者不能及时掌握公司信息,因此造成对内对外信息发布迟缓、员工反馈无法及时解决、公司决策不能按时执行,同时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或披露有误而受到证监会、交易所处罚和谴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被称为“散户绞肉机”的华锐风电通过伪造单据等方式,在2011年度提前确认收入,虚增2011年利润总额亿元,此金额占当年利润总额为37%。因其虚假陈述,2013年5月31日,证监会因华锐风电涉嫌虚增利润、虚转成本、虚增收入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其正式立案。同年9月14日,因涉嫌制造和披露虚假信息、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未能在年报中如实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给予华锐风电相关高管通报批评。 2015年11月20日,对于华锐风电信息披露违法一案,最终证监会做出行政处罚60万元,并对5名责任人员采取市场禁入措施的决定。

(五)内部监督体系不健全。

监督体系是保障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得以顺利、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一般包括自我监管、会计控制、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这四大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监督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为达到对上市公司内部的关键点的重点监督,可以通过对内控总体进行持续性的监管,如有问题及时提交检查报告,同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

例如中航油事件,新加坡公司基本上由陈久霖一人独断,在进行场外交易时不按照公司规章制度进行,集团公司无法对新加坡公司的`业务进行管理控制,无法通过财务报表发现他在公司运营中所动的手脚,对于他的各种违反公司制度的行为无法监督制止,对于陈久霖而言内控制度就是一个摆设,对其没有任何约束力,最终导致巨额亏损。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的基调由控制环境所决定,同时也影响企业全体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是其他四要素的基础,提供了内部控制的基础结构和基本的规则。控制环境包括员工的诚信度、企业的经营风格和管理哲学、责任授权和划分方法、人事政策和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内部审计等。上市公司治理主要是由高层领导者相互制约完成,如董事会、监事会、所有者和高级经理人组成。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应从加强董事会的管理职能入手,如完善董事会结构、明确董事会职责和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等。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明确风险管理目标,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风险进行独立评估,引入专业事项识别方法,如故障树分析法、环境分析法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对公司全体员工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其对风险的意识。对相关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强化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增强责任感。

为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可以开展持续有效的专业知识教育,最终达到各工作人员均能胜任本职位工作,业务处理过程减少操作错误的目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生产经营中异常情况的预警能力以减少风险损失。可以通过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作为控制活动的特殊措施,同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这样可以使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

(三)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再完善的制度,如果得不到严格彻底的执行,就是空有其谈。因此,必须制定一套完整、严谨、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能使之在日常经营中得到贯彻执行,否则制度将如一纸空文。上市公司应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或者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每一位员工的具体职责,责任到人,以便形成科学有效的制衡机制,也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目前,利用网络内部控制已成为内部控制的高效实施手段,例如指纹识别、密码效验等。同时,对于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点,要制定专项控制措施,为内部控制的完整全面执行做好准备。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系统。

从广义来说,有效的沟通是信息全方位的传递,为保障信息传递顺畅,公司所有员工都应积极配合与参与,同时秉持谨慎性原则应对信息的准确性负责。高层领导也应与下属保持信息通畅,及时与员工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及所给出的建议。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整合与处理流程,保障公司信息沟通系统准确、及时、通畅。

(五)强化内部监督体系。

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是内部监督体系正常运行的保障。为实现对内控系统的监控,可通过持续性的监控行为、独立的评估和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审计部门应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审计目标必须明确且具有可行性,规范审计方式,增强内部审计的可信度,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同时还要进行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保障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以确保公司的每个阶段都能按照公司制度有条不紊的发展。强化高层领导管理理念,增强员工监督意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黄会英,王金栋.从三鹿事件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

[2]宋云.浅析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

[3]姚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 企业管理 的重要标志,对于防范和发现各种财务舞弊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内部控制学术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内部控制学术论文篇一:《试谈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摘要:2015年4月,首次提出“新常态”,这意味着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完善公司的治理,提高防范风险意识。通过分析内部审计的价值功效,从转变内审观念,提升内审人员地位;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增强内审质量控制,贯彻全程审计模式;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保持内审的独立性这四个方面入手,探究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增值的途径,促进企业适应“新常态”。 关键词:内部审计 价值增值 公司治理 一、引言 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的实施及其影响力的扩大,使得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链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2013年8月20日,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以公告的形式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新常态”下,企业更应积极主动地完善公司的治理,提高防范风险意识,而内部审计作为公司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其对企业价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其价值功效 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进行了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 方法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我国新修订的准则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显而易见,内审的目标已从查错防弊转变成了为组织增加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可分为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两个部分。 (一)显性价值表现 内部审计创造的显性价值为内审人员通过审计技术对各个部门进行监督与评价,向决策者提示风险,预防与减少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效率,从而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最终目的。按照现代 财务管理 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收益水平相同的公司,风险越小的企业价值越高;占用的资源越少,即效率高者价值高。内审就是通过分析、监督和评价企业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企业的风险点与低效率点,从而防御风险和提高效率。 (二)隐性价值表现 内部审计隐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随着内审的发展,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实现的,但又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价值。那么增加价值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新的重要职能和作用。因此,如何使内部审计发挥更大的价值,以便更好地为组织机构价值增值,这不仅仅是高层管理者须考虑的问题,还是当前内计工作人员和内审的理论研究者困惑的关键点。 三、价值增值途径分析 (一)转变内审观念认识,提升内审人员地位 我国内审水平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内部审计观念落后。因此,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推进内审法律法规发展进程,从而明确内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促进内审法规体系的健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治理是依据产权关系建立起的一种权力制衡结构。只有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三权分立,且权力相互制衡,才能对公司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将内审部门设置在监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之下,不仅可以划清监督权与执行权、决策权之间的界线,还能形成与董事会、高管的制衡,充分发挥内审人员的监督与审查职责。 (二)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内审涉及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内审人员不仅需要从财务的合法性角度去看待信息,更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从有效性和合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深挖隐藏在其中的问题和弊端。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仅仅具备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 (三)增强内审质量控制,贯彻全程审计模式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除了内审观念的革新,更应该注重内部审计的质量与运行模式。 企业应建立健全责任控制制度,主要是确定项目负责人、主审以及一般审计人员的相关责任,并检查各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职责是否经过恰当授权,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再者,须建立一个既完善又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监控财务信息及会计工作,全程跟踪监控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同时,企业应充分发挥审计的评价和鉴证作用。通过对各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为奖惩兑现提供合理依据,从而被动地提高各部门的绩效,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四)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保持内审的独立性 内审绩效评价体系最终是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评价和改进公司的治理。评价不是最终的目的,关键是为了提高内审的工作质量,因此要合理地使用评价体系,防止盲目死板地套用。若企业过分追求指标,则不利于内审工作的长期发展。同时,内审部门应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情况展开独立评价,指出其在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执行中存在的偏差,并分析原因,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和失控点,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从而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落实完善,防范经营风险,减少损失。企业需对评价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不断地跟踪改进,查验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行性及经济性,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 四、 总结 在这高科技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新常态”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内部审计提出了进一步的高要求,故而巧妙利用管理,探求企业增值刻不容缓。企业首先要转变对内部审计的传统观念,提升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加强对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增强内审质量控制,全程监控并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保持内审的独立性。同时,作为内审人员,应不断完善自我,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企业价值增值做贡献。参考文献: [1]谭丽华.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实现途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19). [2]代士林.内部审计实现增值功能途径和方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 (4). [3]赵满波.内部审计―挖掘企业内部增值潜力的有效途径[J].新会计,2010(5). 内部控制学术论文篇二:《高校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 教育 取得了迅速发展,高校的法人主体地位也基本确立。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管理的重要标志,健全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防范和发现各种财务舞弊行为。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防范 措施 ,从而对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对策研究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证实现运行和管理目标,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资料在内的信息资料真实可靠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一、高校内部控制概述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指高等学校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有效、合法、完整而制定的措施和制度[1]。在新形势下,不断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经济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项制度都在不断的完善。但就其现状,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 无论多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需要人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环境中准确的理解和严格的执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或者现实条件的制约,高校中漠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理解存在偏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内部控制一旦制定就需要常抓不懈,始终如一地坚持和贯彻,使每一位高校员工都领会到内部控制的实质和精髓。 2.高校内部控制监督力度薄弱 从机构设置看,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更有甚者考虑到成本效益因素,尽量减少机构和人员,将财务与审计合署办公,或是由财务部门兼顾审计部门的职能,审计工作失去独立性。审计人员受利益因素制约、人际关系影响,无法客观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得不到有效贯彻和落实,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审计方式看,一些高校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审计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独立的审计内容,无法对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无法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无法实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内部审计监督力度薄弱,主要是因为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高校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缺乏监督检查和评估,监督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设立不规范等。 3.高校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加大了对内部控制理论建设的力度,但限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已发布实施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还比较少,一直未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由于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作指导,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从而妨碍了内部控制规范作用的发挥[2]。 三、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措施 1.强化内部控制意识 高校管理部门应依据高校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先以指南的形式发布一套内涵全面、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将内部控制的全新理念传达给所有人员,增强员工内部控制的意识。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高校内部改革的深入进行,必须注重内部控制,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通过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训,提高全员的内部控制意识。 2.完善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是监督、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质量和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落实相关的内部审计职责,克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二者的矛盾,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保证内部控制更加完善、严密。 其次,高校要明确审计的介入监督范围,强化事前审计制度,明确规定哪些业务是必须经过审计确认以后才能够开展的,哪些业务是不需要的。对于容易产生舞弊行为的活动,审计的事前介入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高校要细化内部控制的各项基础工作,使审计标准与业务操作标准保持一致。 最后,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常规、持续和专项的监督检查[3]。 3.加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控制内容选择适用的控制方法。比如,在对货币资金进行控制时,可采用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方法,即单位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行业或部门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于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又如,在对实物资产进行控制时,可选用财产保全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 报告 控制等方法。即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管理、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各种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结论 高校在改革的浪潮中,接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每一所高校都面临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考验,因此,高校不仅要从源头上而且要从制度上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根据高校经济活动的发展规律,制定出一套科学、严密、有效、可操作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对防范财务风险,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J].会计研究,2010(2):22. [2]陈洪玉.对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云南 财经 大学学报,2010(24):12. 内部控制学术论文篇三:《新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直以来,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一种财务管理制度及契约安排,用于防范财务风险;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行为的约束方面、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实现企业的健康、高速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方面的过度强调,导致了企业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即使内部控制制度再健全、再严密,也不能有效的控制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因此,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根源所在,必须从整体角度,全面系统的去理解、实施和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已认识倒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了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去管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现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1.就企业大环境而言,存在如下问题 (1)企业控制环境差。企业组织结构在设计之初未明确标识内部控制组织应承担的监督责任,各组织之间不能相互制约,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监督不到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甚至有些企业,以国有企业为多,企业职权划分不明确,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了解不够,不能正确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率和效果,要求企业必须有一套健全、高效的信息传输机制,但是目前的企业信息系统一般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只能为最高管理层提供信息服务,而忽略了企业职工对信息的需求。一方面,企业职工必须从最高管理层清楚地获取信息,履行其责任;另一方面,企业职工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对客户、供应商和政府主管机关等传达信息;然后,职工还必须能够及时的把信息反馈给上级部门。 2.在管理人员方面 (1)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薄弱。部分管理者个人权力观念严重,将自己的直觉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习惯于集权式的管理方式,以个人主观判断取代了科学的分析与决策。 (2)企业监督乏力及组织保障不到位。现阶段,很多企业都实行了财务监督管理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只是单纯的解决了一部分成本控制的责任归属和成本失控问题,同时剥夺了财务的内部监控职能,造成了企业相关财务人员责任感的缺失。尽管我国会计人员受到《会计法》的保护,职业道德也对会计人员客观、公正、严谨的工作态度作出了要求,然而在目前的集权管理制度之下,企业会计依旧缺乏应有的保护,有些企业领导对会计人员不够重视,忽视了其应有的职权。 (3)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薄弱。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缺乏风险意识,风险评估意识淡薄,对企业风险可能产生的因素关注不足;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实施机制,或者企业设置了风险管理机构但没有真正履行职责,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薄弱。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陷的措施 为弥补以上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1.企业组织机构的建立 为了消除集权管理造成内部管理阶层人为因素造成的独控现象,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企业的结构框架,以组织决策替代专权集权。另外,鉴于每个企业管理方式、经营特点不同,面临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应整合企业各部门的职责,建立部门间的相互制衡机制,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 2.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建立 财务控制制度的建立是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应使财务管理人员的职权范围、财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化,完善财务岗位轮换制度以及岗位不相容分离制度等,依据企业财务工作和管理过程中的关键要点,构建一套系统的、贯穿上下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财务各环节的内部控制,最大程度上规避财务舞弊风险。 3.内审与外审并举 评价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健全及其执行程度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审计机制。企业要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强调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强化外部审计,通过监督审查,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控制方法,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 4.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自我评估、改进内部控制机制,还能够针对企业整体的生产运作情况做出系统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弱点所在,进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升企业运行的效率。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变被动为主动,由传统向现代化过度,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合理、有效。 5.企业内部控制 文化 氛围的建立 优秀 企业文化 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其对企业职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企业内部控制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也是促进企业持续竞争的根源。企业应该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培育,以文化激励职工的自觉性、荣誉感和责任心,从而达到个人与企业目标一致,职工自觉履行企业制度的效果,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6.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 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的信息披露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财务透明化、财会信息传递有效化,不仅便于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也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实现内部控制组织机构的职能。 7.强化外部监督力度 首先,监管部门要合理分工、信息互通,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深入了解,对企业内控的监管要常态化,提高检查力度、扩大覆盖面。其次,监管部门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基础上制定相关规定,客观公正地行使部门职权;最后,对在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方面不同表现的企业和个人要奖惩分明,以此促进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三、总结 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企业需要在分析所处环境及未来环境的变化后才能进行内部控制,为了减少企业风险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降低企业的经营损失,以此达到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1. 会计内部控制毕业论文范文 2. 论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3.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相关论文 4. 会计内部控制本科毕业论文 5. 会计内部控制毕业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国内外现状论文

文献综述就是用资料,只不多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格式。

主要是,关于你的论文主题,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点看法和主张。某某学者在某某文章中,就你的论文主题,提出看法认为如何如何

都是这样的语句,写出来就ok了。需要大概七八篇文章的论述,最好是高级的人物写的文章,发表在高级期刊上的。

知网搜索文章,搜出来的文章,看看摘要就能写进综述里了,不用下载,中国知网,搜索

合适采纳啊

不懂可以追问

给你一个,见附件

供参考

手机可能看不到附件,得电脑上网才能看到

希望对你有点帮助论文大纲第一章 导论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国内外研究综述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基础上市公司的界定与特征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内容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涵义、特点与内容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章 案例分析第五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的对策思考结论研究综述(一)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通常,人们将西方内部控制演进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内部牵制阶段;20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代至90年代初——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被称为牵制阶段,是内部控制的萌芽时期。在该阶段,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以职责的分工和业务的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为着眼点。到了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社经济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发展。内部控制开始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并在此期间推行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其目标在于保护组织财产的安全、增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提高经营效率。到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审计理论的推进上有大量的举动,这使得内部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和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是该阶段的重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内部控制多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的。政府在内部控制研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1992年颁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COSO报告)。COSO报告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新阶段。2006年7月15日美国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已开始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生效。SOX严格界定了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和义务;强调了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职责;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对公司的外部审计做出严格规定。(二)国内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综述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的经济、政治体制所导致的。而在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步伐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才开始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的规范建设。1986年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该规范中对内部控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于1997年年初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做出了定义。1997年5月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金融机构要建立起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我国第一部对内部控制有法律要求的法规是2000年7月实施的《会计法》。

国内中小企业存在内部控制问题的探讨和改进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中小企业 改进建议 内容摘要:论文首先阐述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任人唯亲仍是中小企业主主要的用人观念;企业内的岗位设置不合理,随意性比较大;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会计信息控制不足,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普遍;监督体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然后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目的出发,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中小企业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企业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与沟通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借鉴。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中小企业如何构建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如何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但影响到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内部控制系统是保证企业高效运转与经济效益逐步提升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减少企业经营风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等限制因素,不需要也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构建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由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的构建实施与大型企业必然存在差异,完全参照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来实施明显是不合适的。 因此,本文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对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弱点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中小企业解决其内部控制问题提供有益参考,进而增强其未来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我国中小企业及其内部控制的特点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信用体系的特点以及金融危机过后国进民退的企业经营趋势,我国中小企业在其企业性质、结构规模和经营融资三个方面均存在鲜明的特点,具体归纳如下: (一)家族制管理色彩较强,任人唯亲 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往往是企业所有者的亲戚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员。这种经营模式在有利于管理沟通的同时,会造成任人唯亲的现象,部分家族人员凭借其身份往往会逾越公司规则;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管理比较粗放,造成企业管理比较混乱;非家族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劳资关系不融洽,员工之间缺乏信任和支持,人员流动性大;家族制企业中的家族成员往往缺乏管理经验,造成企业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和控制。 (二)人员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简单且管理不健全 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中小企业的员工人数较少,工作难以细分;再者,中小企业大多为个人或家族拥有或控制,业主的意志被无限放大,即使存在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会被无视;最后,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相应的组织架构较为粗糙简单,人员与岗位的分配比例容易失衡,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三)资金来源短缺,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存在,随着近来国家收缩信贷,其通过银行间接融资更加困难。当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时,由于资本不多,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也不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大大地限制了企业资金的来源,影响企业的资本构成,阻碍企业的远期规划执行。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与其内部控制环境薄弱有密切关系,也与其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滞后,特别是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关。 (一)企业负责人自身素质问题 企业负责人自身素质不高,风险意识差。目前,我国许多私营中小企业主是从手工作坊起家,生产经验丰富,却缺乏丰富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知识和经验,更不具备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知能力,也不可能意识到内部控制对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作用。在管理决策中表现为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甚至营私舞弊。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难度大 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因此,它应是一套科学规范的控制制度。但是在我国,中小企业主是不愿意花费大量经费制定这些繁多的规范要求的。即使有些中小企业建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其可操作性也不强。还有一些企业主把内部控制仅仅当成财务部门的事情,在制定相关制度时并没有与其他部门合作。 此外,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层对企业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合理的预见性,更不能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企业在内外环境的变革时期无章可循。因此,在现阶段要求各中小企业都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难度很大。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在我国中小企业,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程度随意性太大。绝大多数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企业,也实行不到位,仅作应付检查的工具。遇到具体问题时,很多时候并没有严格按规定执行,流于形式。 (四)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观念 许多中小企业主普遍是企业的'创始者,是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的“专家”,因此对各环节的程序控制较为熟悉和重视。于是就出现了重生产而轻财务、重效率而轻效果、重惩罚而轻控制的中小企业主思维。在这种思维控制下的中小企业主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性更少关注。例如,很多中小企业主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企业各部门间不应存在协同作战的模式。但是,具备管理学基础的人都知道,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仅靠企业负责人、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是不够的,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各管理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这种现实与理论的差距,造成广大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职能界定呈现出不稳定、不清晰的状态。许多企业内部机构之间不能做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甚至没有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一)改革家族制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 家族制管理体制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往往为同一家族成员。在这种特有的家族制管理体制下,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容易出现因为任人唯亲,甚至为求和气而放弃监督等问题。我国文化传统中对于家族和亲情观念较为重视,因此在家族制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也难以真正追究。为此,本文认为家族制企业应当实施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家族成员和公司成员的控制体系加以分离。对公司成员参照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内部的控制规范进行约束,而对于家族成员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的家族成员,则以家族内部约束和激励控制为主。一方面统一家族成员的认识,并且规定每个家族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职责,统一绩效考核和激励标准;另一方面规定所有家族管理人员直接向最高管理者负责,由最高管理者实现对家族成员的监督。由此,方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合理的内部控制,促进这类家族制企业的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抗突发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在其内部控制体系中,对于突发情况或重大风险的预测和评估极为重要。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企业运作状况,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编列内部控制规定,同时设置专门的高层人员负责进行风险辨认和评估。同时中小企业还应在其内部控制体系的风险评估系统中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从而能在突发状况时有效地调动资源,化解危机。例如在日本大地震过后,我国许多专做外贸食品出口的中小企业,面临来自日本急剧增加的紧急订单,生产压力剧增。这种时候如果企业能够在平时便做好紧急生产的应急预案,无疑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三)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主已无法参与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中。为了提高效率,企业主必然要借助于“外人”参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但“外人”始终是需要被监督的。因此为了降低“外人”舞弊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企业的管理风险,企业主就必须对企业内的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即根据不同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工作流程的性质,把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许多具体的工作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责任、权限,规定每个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以及每项工作所应达到的工作标准。 具体而言,不相容职务分离包括业务执行与授权审批职务分离,业务执行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业务执行与审核职务分离,业务记录与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等。中小企业可以在总经理(企业主)的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而做到管理专门化。 (四)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 中小企业在建立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保证财务核算准确详实,债权债务关系真实明确的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对其客户的资信程度进行评价,并由此找出资信良好的客户,而尽可能地拒绝与那些资信较差的客户往来。除此以外,企业内应及时落实专人专职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通过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提高资金周转率,做好对应收账款的控制。 (五)完善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基础。它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交易事项的合理分类、会计分期,运用会计原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而完成会计信息的生产、传递,最终实现监督和反映的职能,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为此在实行会计系统控制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岗位;另一方面则应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企业对效率要求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在采用电算化后,一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对各项会计业务进行检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建立一套先进的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从而更高效地对会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而更重要的是电算化设计使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制约、监督等风险控制防范功能融为一体,因为各操作人员必须要按照职责权限和有制约的操作程序才能进入系统,处理会计业务。 (六)建立多层次的内部监控体系 实践证明,要使各项内部控制措施有制度上、程序化的保障,就必须相应地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体制。层次化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的。它使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从而能有效地避免出现内部控制的“真空地带”或“控制盲点”而使控制流于形式、难收成效。为此,中小企业应建立三个层次的监控体系: 1.在企业“供、产、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监控制度,建立起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有关人员从事业务之前就必须先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于非常重要的业务杜绝一个人全过程独立处理的现象。 2.设立事后监督体制。即在管理部门常规性的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对企业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以达到事后监督的目的。为此,在企业内部可以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该人员应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企业负责人。若企业规模不允许,不能配备专职人员进行事后监督工作,可由各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此项工作。 3.建立内部稽核机制。企业应建立内部稽核部门,该部门应独立于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其主要职责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实行严格的检查和反馈,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Dechow, Niels: Mouritsen, Jan: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 management control and the quest for integration [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 Oct 2005 , Christopher S, Not because they are new: Developing the contribution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 to management control research[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 Oct 2005 3.柯媛媛等.基于“以人为本”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0(8) 4.田伟.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理论研究,2010(8) 5.徐晓雯.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10(7) ;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实例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论文

摘 要:内控执行力作为内控管理的一项瓶颈,一直都是业界人士研究和分析的重点。如何确保内控管理体系高效执行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内控体系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执行;问题

广州石油培训中心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的培训基地,自2010年开始正式执行内部控制体系,体系执行已逾两年,如何提高执行力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

实践发现,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内部控制体系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管理人员全面贯彻内部控制管理的理念不强

虽然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已建成内控体系且为保证该体系充分发挥作用,每年定期成立测试组,进行自我测试,不定期接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评价测试,但我们还是发现,一些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全面执行内控之前,出现了业务执行部门为“内控”而控,为“检查”而查,这样的理念,不可能带来高效的执行力。全面贯彻内控理念,必须从“要我控”向“我要控”转变,才能真正从企业内部提升执行力。

2、内控检查和评价的独立性未得到充分保证

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内控管理部门设在财务机构,测试人员也有部分属于财务人员,这样的人员和机构设立使得他们既是内控的主要执行者,又是内控的建设者和评价者,内控检查和评价效力大打折扣。一个企业或单位建立的内控体系执行好坏,应由第三方来检查、评价,充分保证其独立性,进而才能确保其结果的客观性。此外,评价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水准也是影响检查和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这些不确定性使得评价工作无法切实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二、解决的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展开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的解决方法。

1、提高监督能力,重视内部审计

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督,可以促使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通过监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体系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改进[1]。要想提升执行力就必须提高监督能力。我们认为,广州石油培训中心除了要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措施,还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检查和评价中的作用。因为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这一必然要求能使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在实施内控监督过程中避免形式化,同时,内控审计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从而杜绝舞弊和违纪违规行为,能够很好的确保内控体系的有效执行。

2、构建评价体系,理论转化为实践

广州石油培训中心每年年底都会依据集团公司内控评价办法完成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内控评价作为内控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的“最后一道防线”,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应该构建一个完备的内控评价体系,以支撑评价工作的开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原则和体系设计,如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等,最关键的则是需要结合广州石油培训中心的内控现状来制定评价细则,并付诸实施,不断完善,最终形成适应企业的、可操作性强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内控认识

任何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都离不开人,内控管理制度也不例外。内控的执行,依靠的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对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应逐步提高,理解内部控制的涵义,认同内部控制的实施,才能摒弃陈旧传统的管理思路,全面贯彻内部控制管理。这就需要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在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时,涵盖进内控管理理念的宣贯和培训,促进内控工作日常化,使得内控成为各级人员的自发行为,那么内控执行力的提升也就不再是个口号了。

三、进一步的思考

1、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局限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管理层越权,勾结,人为错误,成本问题,环境变化等。局限性的产生,源于内部控制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控制,内部控制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局限性也就是必然的了。倘若高层管理人员相互勾结,越权舞弊,再严密的内控控制程序都不能防止;如果管理者故意弄虚作假,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得建立的内部控制如同虚设。试想一下,再完善的内部控制仅停留在纸上而不落实,又怎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内控体系执行中,不能将内控视为“铜墙铁壁”、“无坚不摧”。

2、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动态性

内控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经过初始建设、形成系统、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内控文化的过程,内部控制是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下的产物,由于环境、政策等外界因素发生变化,会使得原有的控制制度不再适合,从而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失去作用2]。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动态完善和趋优,毕竟企业是在发展中生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内部控制也应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所以,执行内控体系也必须强调体系的动态性和持续改进性,而在强调动态性的同时,又不可以忽略稳定性,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将是今后业界内部控制发展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徐荣才,李三喜.内部控制规范化操作指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59页

[2]刘德恒,构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中国总会计师,2010(03)

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分析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分析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议内部控制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过长期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的体系。它是对传统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制度,其内部监督和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摘要]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目前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内部控制问题频出,业界开始反思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本文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状,问题、途径。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现状 局限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当前企业内部财务舞弊案、违法违规事件频发,如“三九事件”;2005 年下半年,奶业巨头伊利集团掌门人郑俊怀挪用公款案;上市企业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等。最典型的“中航油事件”等都是现代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企业内控失调的典型案例。

本文借鉴朱荣恩等的调查(2005年)的数据,从企业规模角度对内部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进行考察。

内部控制的总体应用效果情况(企业规模比较)

总体上看,较大规模的企业,其内部控制总体效果要好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调查的样本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总体应用效果“很好”和“较好”的有 88 家,只占 。总体水平较低,情景堪忧。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局限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一般员工之间都存在着代理关系。通俗地说,公司治理就是指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力制衡关系,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决定公司的政策方针,对经理层进行监督,监事会则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监督,他们各负其责,协调运转。而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

内部控制的辐射面图

当前我国很多公司虽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真正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董事会人员构成不合理,下属机构设置不完备,实际监控不到位、监控作用弱化,并且在具体运作上也存在不少误区:董事会中高管人员等内部董事比例过大,常有实施决策及监控的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管理中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普遍,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化,从而大大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treaday委员会于 2004 年颁布全新的 coso 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nterpriserisk management,简称 erm)中指出:董事会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风险管理重要手段,董事会要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负总体责任。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仅仅限于公司总经理对中层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以及公司内部各项具体事务的控制,而把董事会排除在内部控制的主体之外。虽然从内部控制日常运行的过程看,企业管理层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但现实中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环境,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对这些不确定性做出反映,由于这种用头脑进行非程序化工作的特点,管理者的行为变得比普通员工更加难以监督,为了抑制高级管理人员在获取短期利益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及时辨认、防止经理们可能的逾越控制等弄虚作假的行为,董事会应该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通过“不丧失控制的授权”来保证企业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的目标。

2.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在企业中,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或现实条件的制约,往往容易对内部控制产生误解,忽略企业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有效的,必须遵守,没有特例,包括制定内部控制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管理者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对内部控制负最终责任,他们也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不能绕过有关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有效与否,与企业领导有直接关系。一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很大原因是一些领导破坏现行制度,导致职责分离、控制制度失控,宽以待己,严以律人,认为内部控制只针对一般员工,和自己没有关系。事实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行是管理当局良好地履行对资产委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方法。

3.具体环节的设计实施不合理

完善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具有:

(1)全面性,即控制触角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没有控制死角。

(2)可操作性,即事权划分明确,有很强的操作性。

(3)规范性,内部控制要形成科学规范的机制,通过控制,防患于未然。

(4)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功能可得到有效发挥,有良好的实际效果,而不仅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

为了确保制度被贯彻执行,管理当局要制定相应措施和程序,包括授权和批准、职责划分、设计和运用恰当的凭证、恰当的安全措施、独立的检查和评价等。为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制定控制政策及程序,并予以执行,管理阶层必须确保其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的行动已经有效落实。

4.组织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要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不可缺少。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能确保组织中每个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职责。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方面, 以及如何生效, 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 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员工必须知道企业期望他们做出哪些行为,在执行职责时, 一旦有非预期的事项发生, 除了要注意该事项本身之外,查询、解决导致该事项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流程。总之,现有的内控制度是否合理,实施的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都要透过这个渠道向实施内控的上层管理机构如实畅通传递,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的发生。

5.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 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多年来, 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多数企业及上市公司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 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不具有进行监控所必需的权力,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人员甚至根本不具备最基本的财务会计常识,企业的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此外由于企业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经理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从“三九事件”等一系列例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责缺位,导致未能有效防止违规和错弊的发生,从而造成无端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主编: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潘秀丽: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当代财经,2000

[4]赵锋: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博弈论分析.财会研究,2004,2

[5]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会计研究,2004,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竞争的“第三利润源”,但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仍然是延续传统体制下物资流通部门的管理方法,缺乏统筹规划、精细组织以及信息化监控的专业知识与经验,造成了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局限。

1、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构成与作用

一般我们将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划分为供应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与销售物流管理三个构成部分,每个部分的功能各不相同。供应物流管理指向企业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物料采购、运送、装卸、验货、包装、入库等环节,中小企业由于信息化系统控制的普遍缺乏,供应物流管理主要表现为物质仓储与搬运管理,且对供应商的考核、质量检测以及交货方式都没有进入物流管理体系,而这些恰恰会对交货后的物流活动造成很大的隐患。生产物流管理是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下料、发料、运送直至形成制品形态的整个运输系统的管理,指向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物料运送过程,包括原料搬运、半成品流转、成品检验、成品入库等运送环节,该部分的组织结构复杂,不仅考验职能划分的清晰,还要求各个部门之间的统筹协作,每一环节都涉及到信息沟通的顺畅与组织反应速度,是衡量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效率的核心部分。销售物流是指企业所生产的成品从出厂到送达零售商、批发商、消费者手里的物流活动,因此销售物流管理指向备货管理、分拣管理、配送服务管理等等,一般大型企业的销售渠道较广,销售物流管理相对复杂,而中小企业的销售渠道单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销售物流管理的压力。

2、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局限性分析

中小企业相较大型企业而言实力偏弱,而物流管理的成本较高,许多中小企业的目标是不断降低成本、扩大利润,因此物流管理并没有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关注对象,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生产运行的局限。首先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组织结构是松散的,尚且处于物流功能整合的初级阶段,即“将采购、运输、装卸、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分散到不同的部门当中”,由单独的部门来负责相应的物流管理活动,其结果是产、供、销等管理活动的相互脱节。其次是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服务意识较弱,一方面,物流管理组织的“各自为政”促使中小企业物流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足;另一方面,专业化水平的局限使得物流工作只能停留在“送货”的认识层面,没有将物流效率上升为产品服务质量的一部分,产品在库时间长、周转时间慢,无形中又增长了流通费用,造成不良循环。再次是技术层面的局限,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管理水平滞后,主要表现在信息交换平台的不顺畅,对于物流信息收集、处理、跟踪的过程缺乏准确而动态化的掌控,同时在硬件设施方面中小企业也惯于自办物流,认为只要有仓库和车队就万事俱全,自动化的物流设施配备占有比例非常低,因此无论是物流时间、物流费用还是物流效率都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无法在市场中赢得良好的竞争力。

3、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改进措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物流活动已经成为一项综合性的服务模式,中小企业应改变传统物流运输观念,将物流视为优化企业生产的关键部分,大力推广物流信息化改革。首先,中小企业需要建立业务流程的通畅性,即在物流组织结构方面做到统筹规划而不是将各个环节交予不同的单位负责,因此设立集运输部门、仓储配送部门、采购部门、信息部门、客户部门为一体的专门性物流管理中心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中小企业应抓紧建立自身的物流信息系统,不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仅仅用于财务和人事方面的简单管理,在实际物流过程中依靠计算机内置程序采集各部门的基础数据(实时信息采集系统);明确企业服务对象(面向上下游客户的信息服务平台);维系与合作伙伴的协作环境(通用EDI交换平台);确保企业运行数据能为决策层提供方向(数据仓库系统);具备满足顾客需要的后续服务(CRM客户关系治理平台)等等。对此,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的选择时,要注意对自身需求的评估,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阶段,一些大而全的信息软件反而不适合中小企业。另外,一些本身处于竞争弱势的中小企业受限于生产成本,没有多余资金来改善物流运输状况,这时候采用第三方物流支持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11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财政监督 2008/16 12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糊评价研究 煤矿机械 2008/11 13 浅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财政监督 2008/18 14 浅谈如何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铜业工程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5 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上海国资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大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7/1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浅议集团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07/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上海企业 2007/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 浅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2007/2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一个小金库案例的评析 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2007年) 200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