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重庆日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4-07-05 19:18:07

重庆日报编辑部

重庆晚报联系方式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85号大元广场5楼 邮编:400010电话:023-966988 E-mail:以下是各部门具体联系方式部门 电话 电子信箱 部门介绍时政新闻部 时政类新闻的采编工作新闻编辑部 新闻编辑部门社区新闻部 社区类新闻的报道都市新闻部 都市类新闻的报道经济新闻部 经济类新闻的报道法治新闻部 法治类新闻的报道热线新闻部 服务咨询类新闻的报道摄影部 点击进入 图片摄影报道体育新闻部 体育类新闻的报道文化新闻部 文娱类新闻的报道副刊部 副刊类新闻的报道网管办 晚报网站维护和内部系统的开发维护办公室 对外联系、后勤供应等工作出版部 报纸组版校对工作经管办 023-63907438023-63907777 题花、软文接洽广告总公司 报社广告接洽餐饮 医教 63907918 餐饮、娱乐、医药、教育信息地产 63907466 重庆地产信息商城 63907482 商城各类信息汽车时尚部 63907490 车市信息

重庆晚报登报办理的电话:《重庆晚报》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于1985年5月创建。坚持“追求真实的魅力”,以良好的公信力取信于民,以“传播信息、移风易俗、丰富生活、服务群众”为宗旨,坚持“普通人写、写普通人”,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为特色。登报范围:遗失声明,登报挂失,注销公告、公告启示、开业公告、减资公告、变更分立、吸收合并、转让公告、施工公告、招标公告、拍卖公告、解除公告、致歉公告、延期公告、商业广告。

请问订晚报的联系电话是多少

《诗刊》(半月刊)创刊于1957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中国作家协会为广大文学青年特别是诗词爱好者提供的一方舞台。新诗新作,今人今事,如缕缕清 风拂面而过,似幽涧中涌出的一股清泉。诗人随笔,诗词评论,品诗如品茶,个中况味,又岂是一个“雅”字了得!以诗歌为主体兼及诗歌评论的文学期刊。刊载各 种题材、体裁、风格、流派的诗歌作品,同时对当前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艺术形式及美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主要栏目:诗坛动态、诗人现状。

简介上面有投稿方式,希望对于你的问题有所帮助

重庆市日报社总编辑

熊复(1915-1995 ),男,四川邻水坛同镇陡水坡村人。笔名清水、庭钧、曼丝、茹纯、傅容等。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活动家早年求学于邻水二中,四川大学肄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民先队成都地方部队委员,延安抗大第三大队政治处宣传股长、政治部编辑组长,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候补委员,《晋绥日报》副总编,中央城工部四川干部工作队教育长,中央中原局、华中局和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共郑州、武汉市委宣传部长,中原日报社社长,新华社中原、华中、中南总分社社长,中南文联主席,中南新闻出版局局长,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央联络部秘书长、副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总社社长,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红旗》杂志总编辑。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及第六、七届人大常委,北京新闻学会副会长。

李元胜,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武胜县,198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1985年由重棉一厂调入重庆日报工作至今。现为重庆日报社文化新闻部主任,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第二届副主席。多次应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四川省作协,云南省作协,《诗刊》,《星星》诗刊社等单位举办的诗会笔会。《李元胜诗选》和长篇小说《城市玩笑》均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其作品曾获首届重庆文学奖,人民文学奖。 1981年开始写诗,成为重庆大学新时期第一位校园诗人,毕业后一直活跃在中国诗坛。在《诗刊》、《星星》等数十种刊物上发表过诗歌作品,入选多种选集,迄今已出版诗集11部,另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及散文随笔出版。诗集《另一个有相同伤口的我》1989年获重庆建国40周年文学奖;1995年,长篇小说《城市玩笑》获重庆五个一工程奖,《李元胜诗集》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1999年,诗集《重庆生活》获星星跨世纪诗歌奖;2003年,组诗《景象》获人民文学奖。从90年代起,创作进入高产阶段,保持了每年80首左右的创作量,在全国各种刊物上发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因其在媒体工作的优势,思维活跃,视野广阔,诗风清丽脱俗,创作成就逐渐被中国诗坛认可,受到诗评家和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好评。从80年代开始,多次应邀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日本东京地球诗歌节活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四川省作协,云南省作协,《诗刊》社,《星星》诗刊社,《人民文学》首届青年作家论坛,《人民文学》云南采风活动等单位分别举办的诗会笔会,创作采风活动和会议。

常芝青,(1911年—1985年),原名守廉,山西省交城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西北《抗战日报》编辑部主任、副总统辑、总编辑,《晋绥日报》总编辑、社长,新华通讯社晋绥总分社社长。建国后,历任重庆《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社长,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北京时代出版社社长,《光明日报》总编辑,《大公报》总编辑兼财政经济出版社社长,《财贸战线》报、《中国财贸报》负责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办报提出的要求是:每个字都要对人民负责。

重庆日报总编辑张永才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被定义为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管理者,也可以称为媒介经理人,其内涵指媒介组织中专业化、职业化的经理阶层,是组织中包括占据着上至总经理,中至各部门主管,下至行政、经营部门的业务骨干等特定职位,以及其他承担贡献部分高水准专业人员在内的所有成员。 从传媒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说,谭军波、何力、李善友无疑是三个符号。 谭的八年始终在报界辗转“流浪”,日前终究尘埃落定,回归体制之内;何则在报纸、电视、新媒体及期刊之间均有涉猎,算是在传媒业中的“杂家”;而李善友算是新媒体的忠实粉丝,从搜狐功成身退之后,自己创办了“酷6网”…… 三个人,三个符号,三种经历…… 即使是从事不同形态的媒体工作,三个人的过程同样显出巨大的差别,其共性的背后同样折射出目前我国传统媒体、混合媒体与新媒体三者不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三个人,更真实的目的,其实就是关注其所在的媒体形态背后的体制与机制。我们试图找出媒体发展的脉络与现时代下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生存法则,所以,本期,我们开始学会讲故事,三个人的故事。 当我们同三位故事的主人公的命运一起跌宕起伏时,他们每一次经历发生的背景也许会让我们收获更多…… 谭军波:尘埃落定 谭军波的八年轨迹 2001年3月~2004年6月任《京华时报》副总经理; 2004年6月~2005年10月任《重庆商报》副总裁; 2005年10月~2006年6月任《上海证券报》副总编; 2006年6月~2007年1月任《广东工报》社长; 2007年1月~2007年10月任《三湘都市报》副总编辑; 2008年1月至今任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 2008年5月31日,由东莞日报社承办的中国地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在东莞举行。然而让许多业内人士没想到的是,这次高规格论坛背后的实际操盘手,就是曾在中国报业显赫一时的职业发行人——谭军波。 2008年1月28日,中共东莞市委组织部正式下发《关于谭军波等同志任职的通知》,谭军波被正式任命为东莞日报社副社长、《东莞时报》总编辑。至此,在经历了八年的游侠生活后,浪迹传媒江湖的谭军波终究又回到了体制之内。 “感觉自己特别像宋江,原先在体制内,后来走八年江湖,最后又被招安了。”在《东莞日报》的就职演说中,谭军波这样介绍了自己。 ·出道京华· 2001年3月2日,谭军波从南方日报社人事处办公室走出来,手里拿着盖了9个章的辞职信,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有一些轻松也有一些茫然。再过7天就将进京创办《京华时报》,前方的路到底顺不顺,未来的命运如何?心里确实没底。 去《京华时报》,源于吴海民社长偶然的一次召唤。谭军波与他并不熟。只是在1994年1995年间,谭与吴有过一面之交。 当时,谭军波在南方日报社的南方报刊发行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同时兼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由于《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自办发行的创业期已过,用谭的话说,当时工作上处于最郁闷的时候,公司进入一种按部就班的状态。日子虽然轻松舒服,但不是谭军波想要的生活。谭曾经主动提出去创办一份新报纸,但由于报社高层没有统一意见。谭心情不爽,度日如年。此时,来自北京的风一吹,自然心旌摇曳,随风而去。当然,谭军波到北京实地考察后,认定当时其市场竞争程度、办报水平、营销管理都比广州落后5年以上。而且,他自认为北京传媒人普遍自我感觉良好,这才使谭军波及他的几个铁杆粉丝信心爆棚,敢于北伐。 事实证明。《京华时报》确如谭军波所愿旗开得胜,并一路狂突进。 然而事后回想,谭军波认为《京华时报》的成功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创刊初期,因为有业外资金进入的报纸鲜有成功的案例,而且由于观念、体制和人的问题,使合作双方总是貌合神离,矛盾不断,大部分与企业合作的媒体境况不佳。因此当初业内外人士并不太看好《京华时报》的发展。 2001年前后的确是中国传媒最热闹的时代,甚至有人认为那时是中国传媒市场化步伐最激进的岁月,“媒体是最后的暴利行业”的论断甚嚣尘上、业外资金纷纷向媒体靠拢的年代。如北大文化曾涉足《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山西青年报》、《青年报》,上海复星集团曾涉足《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环球报道》、《现代快报》、《现代金报》、《武汉晨报》等等,白马集团曾涉足《南方体育》、《体育参考》等,南京斯威特曾涉足《东方新报》、《南京晨报》等,广厦集团涉足《青年时报》,华w控股集团涉足《证券时报》、《江南时报》,阳光传媒涉足《财经时报》,重庆私营企业老板尹明善参与投资了《广西商报》、《天津青年报》、《重庆青年报》,福建业外资本参与了《东南快报》、《生活新报》的发展等。正是一批具有业外资金背景的媒体,强化市场化的运作,以高薪为诱饵,吸引一批在体制内工作的不甘寂寞的报人开始跳槽,成为职业传媒人。当年,《华西都市报》以席文举及其弟子柳祖源、向先跃、彭忠、张永才为代表的一批报人与《华商报》、《成都商报》整体向外扩张的西部力量很活跃;而在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属子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职业报人代表;在北京,则出现了以崔恩卿、何力、许知远为代表的首都力量。粤派报人多在北京、上海这些中心城市打拼,如《京华时报》、《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体育报》等;而西部的职业报人多出现在一些省会城市,如《潇湘晨报》(长沙)、《东南快报》(福州)、《生活新报》(昆明)、《重庆时报》(重庆)、《辽宁经济日报》、《华商晨报》(沈阳)、《文化报》(长春)等等;首都职业报人则基本只在家门口的活动,成功案例少。因此,客观地来说,前者影响更大。谭军波算是其中的先行者。甚至某种意义上说,谭军波算是南派职业报人的一个符号。 由于有时代的催生,《京华时报》的成功看上去是偶然,实则是必然。而谭军波“下海”后的第一个基点《京华时报》的发展为谭提供了非常好的施展平台,谭在该报的创业期,同样竭尽心力,全力以赴。两年多的时间,谭军波造就了《京华时报》的发行神话,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京华时报》发行模式。再后来平台开始造就与反哺,谭军波随之也在业界声名鹊起。 而事实的发展往往是跌宕起伏,充满着变数。在谭看来,《京华时报》由于发展太快,成功病开始显现。整个团队氛围开始让谭军波不太适应。谭军波感到当时的新任领导对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信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愿意在缺乏信任的环境里生存。自然,就开始盟生退意。当时,有几家报社找上门。如秦朔请谭军波去《第一财经日报》,谭军波到上海甚至谈好了价码;又如北京筹备创刊的《竞报》也找谭军波,等等。最终,谭还是选择了重庆。

重庆今日教育编辑部怎么样

刊名:今日教育educationtoday主办:重庆出版社周期:月刊出版地:重庆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1009-9867cn:50-1131/g4邮发代号:78-150算是省级期刊吧。

《今日教育》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核定的重庆市唯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教学类期刊。刊名:今日教育 Education Today出版地:重庆市主管主办:重庆出版集团承办: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辑出版:今日教育杂志社开本:大度16开刊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9867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50-1131/G4邮发代号:78-150创刊年:2001年刊期:2001年起为月刊;2004年起转为半月刊;2006年至今为旬刊刊物理念:主流教育媒体 深度影响教育生活

这个不太清楚。似乎没听说过这个。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汕头日报编辑部

不是在金园路那个吗?你不认识啊?

大华网,你想出书吗,还是申冤

汕头日报 汕头特区晚报 (采 访部) 汕头都市报 (报料 热线), 汕头特区青年报 ( 编辑部)

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写给抗战英雄的一封信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发爱国热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和汕头日报编辑部联合开展“写给抗战英雄的一封信”征文活动。活动已经圆满结束,日前经过专家评审,评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8篇,三等奖18篇。 精心组织 广泛发动 活动自今年7月初开始,历时近3个月,日前已圆满结束。市委宣传部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向我市各中小学校发出倡议,号召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征文活动,抒发真挚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汕头日报编辑部在《文化》版以显著位置刊发征文,引起众多读者热切关注;本次活动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我市一些学校如金山中学、澄海莲华中学、澄海登峰中学等,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撰写征文。除了本地的学生,湖南、江西、广西等地的读者也热情参与,踊跃投稿,写出很多饱含深情的好文章。 此次活动共收到来稿百余件,征文作品大都紧扣“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同学们用饱蘸深情的笔调,以书信的形式,或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或讲述到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祭扫烈士活动的切身感受,抒发真情实感,缅怀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牺牲和伟大贡献的民族英雄,既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又表达了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国家建设的爱国情怀。 主题鲜明 立意新颖 历时近3个月的本次活动共收到来稿百余件,同学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理解和展望,作品大多主题鲜明,立意新颖,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先驱者的缅怀与哀思,也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潮南区仙城中学高三(2)班赵紫铃同学在文章中深情写道,“70年了,荒野上被热血灼尽的枯草也重新长成了一片草原,黄河边上的硝烟也随风飘散在亘古的月光里,而我翻开历史书,却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曾经烽火狼烟,血溅山河,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英雄战士马革裹尸还的悲烈与他们血液里奔腾不息的激昂。”……穿过历史的云烟,抗战英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依然感动着千千万万后人;他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依然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当今的时代仍然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抗战英雄浴血奋战,为后来者铺就和平幸福的康庄大道,让我们可以肆意驰骋,以更好的方式抵达远方。很多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抒写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金山中学高二(4)班李艺晴同学说,“我纵只是普罗大众中的一位青年,但也知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的兴衰相系。砥砺志行、自觉激浊扬清,该被所有华夏子孙奉为圭臬。我希望自己永怀一份对国家质朴的爱,接过你们伟大的抗战精神旗帜,时刻激励自己投身社会建设,与祖国同进步!” 参与者众 关注面广 本次征文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大家积极参与、热情投稿。作者中既有汕头本地的中、小学生,也有来自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学生;尤为令人感动的是,我市一些学校自发组织学生踊跃参与到本次征文活动中来,很多同学以灵活的笔触,饱满的激情,把他们的所思、所感付诸笔端,写出了情真意切的“一封信”,读之令人动容。 锦泰小学六年(2)班陈方达同学从9·3阅兵仪式上见到了102岁的抗战英雄陈廷儒老爷爷,激动地给陈老爷爷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并告诉陈老爷爷,“我们这些新一代,一定会铭记历史,有责任有担当,好好读书掌握本领,长大报效祖国,谱写中国更璀璨的诗篇。”方达同学的文章道出了当代学生“勿忘国耻,勿忘历史,奋发图强,圆梦中华”的心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弘扬抗战精神,要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以激励年轻人奋发成才。诚如主办单位有关负责人所说的,举办这样的活动,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激发爱国热情的难忘一课;也是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圆梦中华的成功一课。相信通过征文活动,将更加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发奋图强,百折不挠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