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浅谈社会实践创新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13:28:36

浅谈社会实践创新论文范文

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和冲击,这就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而社会实践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大学生社群服务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若干学校大学生社群服务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将其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1.大学生参加社群服务社会实践对自身提高

大学生更多的走出校园,参加社群服务,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更多的去对社会进行了解和适应也是他们日常学习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参与到社群服务的社会实践中来,能够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社群服务这一工作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自身爱心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这一活动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奉献自己的爱心,向社会传递一种正能量。除此之外,大学生参与社群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很好地将自己平时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是非常好的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

2.大学生参加社群服务社会实践能引起广泛的社会效应

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群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对于引导正确的社会风气、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方面也起到一个很好地推动作用。大学生参与到社群服务中来,能够有效对社会风气起到一定净化作用,将更为广泛的传播正能量,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八荣八耻观,也能很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现阶段大学生社群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社群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来说,虽然其在发展过程中,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但是纵观整个发展过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1.一些院校对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充分重视。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阶段我国大学在对人才的培养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想精神方面的提高,对于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也更加重视,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仍然在我国根深蒂固,还是有很多院校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充足的认识,这也是造成其发展脚步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整体规划。

对于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造成其发展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上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部分高校由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年限较少,缺乏相应经验,因此,在对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上缺乏时效性,也没有明确的机制和规定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单一的形式和间断的活动都是导致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社群内部实行大学生实践活动可行性

笔者通过对若干大学在校生的社会实践问题进行调查,并查阅了社会实践的相关文献资料,认为通过社群服务来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群可以作为大学生长期社会实践基地。

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到大学,长期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对于实践类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少,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大学生需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生进行社群实践能够解决社群内部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作为社群部门来说,大学生在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很好地解决社群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现阶段在社群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人力资源短缺而造成的工作难以继续进行的问题,特别是在社群教育这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导致社群内部师资队伍严重不足,阻碍了社群发展。大学生在社群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的满足社群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其源源不断的提供智力支援,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于全方位人才的需求也开始与日俱增,传统“理论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针对当下大学生的社群服务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做了可行性的研究,希望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许多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只是简单停留在单纯组织开展的层次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只是被动接受;而由于缺乏统一部署,脱离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无法获得专业学习,也起不到服务地方的作用,无法与实践单位有效融合,普遍存在应付敷衍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高校普遍未对社会实践进行经费投入,而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于需要相关原料、器材美术类需要颜料等,而音乐类需要乐器等的投入,经费往往较高,许多学生也不得不放弃某些社会实践活动。

二、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效性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完成相关制度保障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充分整合各方资源

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络 *** 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援,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做好评价激励和交流总结进行交流总结,完成评价激励,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远效果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总结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推广,鼓励更多老师、同学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形成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失误,保证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综上,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切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艺术技法,塑造创新精神,培养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增强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服务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他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了解,从而来实现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1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功能

1社会实践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突破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到社会的大舞台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对自我的人格进行重新塑造。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将学校的各个部门、各种师资力量、学生所学习的系统知识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社会中得到社会身份的强化,培养学生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不断地接受来自社会的一手知识,认识到自身某方面的不足,教育者根据社会需求的视角不断对教育方式做出调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所以,高校应该努力鼓励学生多去进行实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2社会实践整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整合学工部、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校办、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师资力量,实现学校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可以有效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环境[2]。通过各方面的力量相互联络、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形成合力,不仅能将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使社会实践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与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会不断加强硬体与软体环境建设,在学生的自我发展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3社会实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社会实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让社会共同参与,这不但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还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多元化,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式,不仅能把学生送到校外实习,还可以把社会上相应成功人士邀请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2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困境

尽管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仍不够理想,存在着以下问题:

1全体参与性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任何教育行为的落实都需要以制度机制作为保障,否则难以可持续发展,社会实践也是如此。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度设计不够,对师生参加社会实践相对缺乏应有的制度建设、过程管理、实践经费与激励评价机制等,因此,整体的实践效果缺乏制度性保障。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单独完成的事情,更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与全面参与,目前高校缺乏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根据调查,部分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个额外任务,对社会实践缺乏整体性认识,实际表现为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调查报告交上去也没人看,只要能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甚至有的学生弄虚作假,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了事。还有,部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高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2社会实践的参与面窄,参与程度较低

当前高校执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精英实践”模式。主要以高校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优秀学生等为主体开展社会实践,这种模式有专门的实践场所与组织者,有专项实践经费,是学校或者院系统一安排的假期社会实践。这种模式由于学校重视、经费有保障等原因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能参加这种模式社会实践的学生非常有限。在当前学生参与意识逐步增强、重视个体发展的今天,这种组织模式正不断地暴露出局限性。因为社会实践本来应是普遍性的,是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的,而这种模式仅仅把实践的机会集中在小部分学生身上,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这种“精英实践”的模式忽略了普通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3]。另一种是“大众实践”模式,这是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由高校团委和院系学工部门在学生寒暑假前所确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假期中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自行联络实践单位参加的社会实践,学校仅进行巨集观管理与调控。这种实践模式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但在实际执行中,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3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部分高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任务来执行,对社会实践的内涵缺乏真正的理解,对待社会实践活动消极被动。具体表现为实践活动设计的规划笼统,实践活动的形式缺乏创新,实践的内容相对单调,实践的实施仅仅流于形式。目前高校采取社会实践的内容仅仅是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形式,而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络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很多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多年不变,没有特色,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这样使社会实践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吸引力,无法实现社会实践应有的效果,更别说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了。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取得真正的成效,就要结合社会现实,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的特长,积极为多数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4缺乏有效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当前的困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高校缺乏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有的高校考虑的只是实践的计划能不能顺利完成,学生能否得到实际锻炼,而对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需要缺乏应有的考虑,结果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外部支援的动力。由于没有了稳定的校内外社会实践平台,很多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关系联络实践单位,实践地点比较分散,难以管理,这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往往不愿意参加实践活动或仅仅是敷衍应对,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使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3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的对策

面对现实的困境,教育者必须考虑如何健全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以确保高校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援,需要 *** 与高校在实践制度建设、师资力量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与考核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努力,也需要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大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

加强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制度建设

在组织领导上,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及院系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为成员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开展等问题,高校要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研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实践中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执行机制。学校要建立学工部、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校办、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通力合作,共同处理在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另外 *** 与高校要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根据实际的财政状况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并逐步加大投入,高校要把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列入学校年度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大环境下,教育者与大学生也可以想办法通过企业赞助,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金。

强化社会实践的师资力量建设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指导教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强化实践的师资力量建设。实践指导教师应在学校的统筹下,各部门通力合作,主要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政治辅导员、团委教师为主体,也可聘任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同时也可聘请社会实践基地的校外专家担任社会实践的校外指导师。高校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不断加强培训与指导,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能力,按照“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原则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同时把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和成绩与教师自身的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课题立项、外出考察、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援。

构建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平台的构建应以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为依托,强调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社会实践平台要加强制度化建设,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断加强,同时应注意加强各部门的协作。主要有以下措施:

①高校要明确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专业课结合的平台建设。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以思想教育与服务社会为主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借助产学研相结合,以具体科研专案为内容,建立“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度。

②建立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平台建设。通过设定勤工助学岗位、党支部共建、社团共建等形式开展活动,选聘优秀学生担任助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员等,选择心智相对成熟、综合素质相对全面的学生担任学生会干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等。

③以专业为依托加强校园文化与公益社团的平台建设。建立与专业紧密结合发挥专业优势的公益社团,并加强与其他院系与高校社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公益社团能长期优化发展。

④建立与暑期社会实践结合的平台建设,并形成专业特色的实践品牌。根据调查,“志愿服务”是学生希望参加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高校可形成志愿服务优化的联动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打造社会实践的品牌。

积极拓展校外社会实践

基地建立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社会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这需要地方 ***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 *** 应该建立相关制度,鼓励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给予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其次,高校要积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借助社会资源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困难,与企事业单位实现共赢。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勤工助学岗位,并积极地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与技术管理创新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化。最后,企事业单位增强社会责任感,转变用人观念和用人机制,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期的就业实习等机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

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估体系直接关系到高校实践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整合学校各个部门的有效资源。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估体系,首先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开展情况,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的报告和社会实践论文的质量等环节都要建立可以量化的评估考核制度;其次要把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纳入到学生总评成绩中来,并记入学生档案;最后高校应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奖惩制度,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宣传,并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在学生毕业前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该生,同时对于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也要给予表彰与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社会实践或者完成不好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处理等。建立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估体系,对高校有效地开展实践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管理体制不到位

在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思想上有所重视,但组织保障体系不全。因学生安全、合作单位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学生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在实践活动上,组织形式单一,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这一问题主要受到传统实践模式的影响,实践多是为了完成而完成,没有针对不同学生和专业量身定做合适的实践方式。这样,一方面难以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一方面学生的收获也会大打折扣。在指导方面,高职院校缺少专业教师的参与。特别是在全员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容易被“放养”。不少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精英的实践上,而对大多数分散返乡或自主活动的学生缺乏及时有力的培训指导和检查落实,实践活动常常流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它能够有效的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但是与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相比,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大学生高质量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另外,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存在覆盖面较窄的问题,只能临时性的接收部分学生进行精英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参与目的不明确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即使参加也多是简单应付任务。此外,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不明确。虽然是想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增长见识,但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可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增长自己的社会阅历。

*** 作用发挥不充分,巨集观指导不足

当前, ***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侧重制定,但并未创造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条件,并未在社会领域形成全面支援社会实践的系统,实践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 要充分发挥巨集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和具体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 在加强资金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政策引导,让社会各界全员参与,有动力参与。

二、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以北京青年

政治学院宋庆龄故居社会实践为例宋庆龄故居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社会实践基地,从2008年开始,已有500余名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实践基地、学生志愿者和 *** 之间的联动机制,实现了社会实践常态化,增强了实践活动的时效性。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对于宋庆龄故居社会实践的重视

为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宋庆龄故居社会实践,按照学院制订的社会实践实施细则,将实践活动纳入到学分考评体系。学生毕业时,要完成32学时的社会实践,共计2学分。为保证实践活动真实有效落实,系部向每一位同学下发《社会实践活动手册》,要求按照指导内容填写手册,实践单位指导老师给与评分认定。学生实践结束,撰写实践报告并附实践视音讯资料。同时,系部为宋庆龄故居实践同学配备专门指导老师,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与及时解答。同时,系部通过与故居指导老师的沟通,对于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与表彰,并作为学生入党推优的重要参考标准。

宋庆龄故居对实践活动给与支援和配合

为了实现宋庆龄故居实践全员参与,文秘系在宋庆龄故居成立了实践基地,学生利用每周末的时间到故居进行常态化志愿服务,岗位包括检票、咨询台服务和展厅讲解,每周都会有6名同学参与其中,每名同学参加4次。故居设立专门的指导老师,每次交接班,老师都会对新的志愿者给与培训,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微笑服务意识和热情讲解意识。此外,故居鼓励学生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包括海棠文化节,“小先生”培训,菊石文化节,故居志愿者联合会联谊,《安多利恒花》电子期刊制作等,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同时,文秘系学生党支部与宋庆龄故居党支部开展共建,通过暑期“红色1+1”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到故居聆听老志愿者讲宋庆龄精神,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党员增强志愿服务意识。

学生积极参与,将实践活动作为提升自身的机会

宋庆龄故居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青年接受爱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来到故居,一方面可以重温宋庆龄先生的生活点滴,一方面接受宋庆龄先生伟大精神的薰陶,让他们乐于故居实践,志愿于故居服务。每次实践前期,负责同学都会将值班表发给同学,明确每天的工作职责。特别是学生党员实践,要求做到严要求、高标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每组实践结束,需要撰写心得体会,并不定期召开宋庆龄精神研讨会,让学生汇报交流实践心得。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信念、人生观教育;进一步强化了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增强了同学们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了学生们正确认识、处理、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接触社会、奉献社会的价值感和荣誉感也使同学们的自信心、自制力大大提升,学到了课本上不曾有的知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实践政策落实到位

相关政策规定各级党委和 *** 要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北京市 *** 把支援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 *** 财政,给予具体支援。每年暑假,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工委、文明办、市教委和团市委在市党委 *** 统一领导下,明确各自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学院按照上级部门的巨集观指导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为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学院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给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并为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实践活动总结期间,学院鼓励社会实践成果申报北京市优秀成果。同时,首都文明办通过在学院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岗来鼓励宋庆龄故居的实践活动,为社会实践的长效性提供保障。

科教创新与实践杂志社

2022年10月12日。科技创新与实践期刊第十期发表时间是2022年10月12日。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包括用于企业研究与发展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一切支出。

是的,国家级中文类综合性核心期刊

科教创新与实践是正规期刊

《青少年书法报·科教创新与实践》杂志坚持打造精品栏目、突出创新教育、服务教学工作、推进教育改革的办刊宗旨,立足科教创新,面向实践应用,竭诚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关心教育工作的各界人士架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优质渠道及。

此刊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网等大型数据库收录期刊。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可在职称评定、晋升考核以及岗位竞聘中起到重要科研认定作用。

创新创业实践论文

创业小论文1000字(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创业小论文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大学生作为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群体,也不甘落后。以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的首届商业计划竞赛为标志,拉开了了全球大学生参加创业序幕。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传统观念的影响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的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也加入到创业者的队伍中来。大学生参与创业的意义和作用也逐渐为社会所认识。但是在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创业的实践。因此,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时缺乏理论指导,使得本来就充满风险的创业活动更加困难。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应该在什么时间开始创业,如何解决创业与大学学习的矛盾,大学生创业应采取何种模式等。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创业模式,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这些实际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创业论文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总量已由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600多万,而且需求的结构性差异较大。同时,2007年,我国大学生实际失业率为20%,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或者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对于大学生创业有这样一个比喻:与其和1000个人去抢一个饭碗,为什么不干脆给自己造一个碗呢?现在社会声声唤着“疏导,分流”大学生就业压力并且开始给创业大学生各方面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一项重要的就业方式。高校学生涌现出的创业激情和不少毕业生毅然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现象成为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择业的新动向。虽然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只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但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象折射出的意义十分巨大。分析研究大学生创业行为,不仅有利于客观认识大学生创业现象,而且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

1998年秋,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大赛。当时很多人还不明白大学生创业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这个赛事还是被冠以“催生中国的比尔盖茨”之名。自主创业在我国是市场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与壮大的产物,现在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力量与源泉。自主创业不是某些人的特权,人人都可以创业,是平民创业、学生创业。中国进入了“创业者”的时代。时代呼唤创业者,一批又一批创业者的涌现推动了经济发展,才能紧跟世界经济潮流。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将来的主人,是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需要涌现出一批创业者。大学生自主创业队伍,在各界的关心下成长,它将改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结构,尤其人员的教育程度。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创业模式的选择上,如何才能体现出这些优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大学生创业模式值得提倡。

知识型创业。大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把知识作为资本,从而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创业模式。这种模式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中的可行性比较高。一是由于大学生本身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二是由于风险性比较小,基本不用投入太多的成本和资金。对于有着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来说,利用自己的知识在智力服务领域内进行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首选之道,比如,家教、广告设计、翻译,等等。

兴趣型创业。大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商业行为,从而获得经济收入的一种创业模式。一些人的兴趣爱好恰有市场的需求,那么追求这些兴趣爱好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经济上的效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无论兴趣广泛还是单一,都有可能帮助你创业,将兴趣融入创业路途中,可以激发最大的潜能和激情。因此,凭借兴趣创业,不仅带来的是物质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得到了享受,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产品代理。直接拿人家的产品做代理,可以注册一个个人独资公司,把东西卖出去了赚钱就是自己的,这也是一种模式。在网上创业,就是把图片传到网上,消费者上网看到你所售的物品,满意后订购,你通过物流发货。网上开店,成本比较低。对于初次创业或者小本创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通过什么途径、方法走上创业这条路,大学生可以首先设计一个项目,独立自创。比如有一个意向中的产品、服务,觉得产品和服务有市场,也有能力做好,就开始做商业计划书、做好规划、做好市场调研,把所有相关的要素摸清楚以后,然后办照、选址、装修、招员工、开办。

摘要:

现今,大学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已由社会的边缘机构走向经济社会的轴心,在区域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又对大学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而大学要真正担负起知识创新主力军、技术创新生力军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其知识溢出能力,改变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高的现状,就需深入改革,探寻一种新的发展范式。

关键词:

创业论文

一、什么是创业型大学?

所谓创业型大学,也就是突破了传统“教学、研究、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提供技术咨询、创办企业和发展产业等不同方式,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之中的新型大学模式。与普通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在日常教学、科研和服务中注入了各种新因素:包括了更多的、更直接的商业化研究活动;利用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课程的多样化以及为创业活动提供适宜气氛。

二、创业型大学的崛起将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创业型大学将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创业过程中,从而成为培养人才的新的平台。创业型大学的科研活动往往是现实为导向,课题常常以项目的形式出现,更多地采用工作组和部门相结合的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工作过程是以解决问题和成员参与为核心的。学生从中获得的这类经验一般很难通过正规的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行之间在科学活动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获得,正是在这种研究和学习中蕴藏着“创造性能量”。这样的教学是我们传统大学中难以实现的,学生在这样的跨学科平台中经受锻炼,可以为今后的自主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弥补大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不足。

三、结合我院实际谈谈如何创建创业型大学

创业型大学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结果。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需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会成为创业型大学,也不意味着创业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我校以创业为最终教育目标,下面我将谈谈一下几点想法:

1、以创意园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结合的社会服务平台

对于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日益增长的科技转化机制来说,创意园通常被认为是高级专门人才生产新科技、创造新思想的聚集地,它不仅可以为创业者提供、许可、专利、小企业的发展、研发中心、科技孵化、投资与捐赠等,还可以通过大学与企业强劲的关系使产生于大学的新科技、思想传播与发展。

2、 建立健全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如何挣钱,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创业文化底蕴的积累,创业素质的培养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能仅仅以每月或是每年的收入为依据,还应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进行综合测评。这就需要校方建立健全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系标准,做到有据可循,有理可依。

3、多元化的人才、资金来源

教育人才和教育资金的来源,不应该仅仅依赖于政府部门或者是学费收入,而应该拓宽渠道,比如可以通过私人组织、大学自身的创收、和一些企业的合作等等。这些渠道经费来源的拓展能够保证大学进行创新,对学校的不同学科进行交叉补助,从而提升全校的整体学术水平。而教育人才的引进也应打破常规,不应该仅仅吸收职称高,学历高的人才,也可以从企业从社会引入一些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人士,一开始可以采取聘任制,而后再慢慢步入正规化。

【摘要】 学生作为创业群体的重要力量,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开展的方向和重点。本文以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为具体研究对象,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创业活动的经济回报、企业家特质以及创业教育的经历在众多影响高职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中,具体突出的表现。同时,文章基于实证研究成果,针对提升高职学生创业意愿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学生创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引言

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增长,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在我国,学生的创业行为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5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而对高职学生来讲,这一群体不仅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也面临着就业结构性问题,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界,都给予高度的聚焦。

Naia (2014)和任一波 (2015)指出,创业意愿是人们是否进行创业活动的先决条件。本文认为,高职学生是否进行创业活动,与其创业意愿密切关联。创业意愿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其对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影响高职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1.研究设计与方法

学生的创业意愿直接决定了其创业行为 。为了获得高职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以往创业成功的高职学生进行调研访谈,了解哪些因素在当初这些创业者的身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然后,选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具体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

对于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具体实证分析,本文选取因子分析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因子分析指的是利用较少的因子来指代研究中所出现的各项指标或者因素间的关联度,进而利用较少的因子来对原有信息中的绝大部分信息进行替代分析来产生结果的一种统计方式。比如说,在某个资料样本中有p个变量,利用因子分析可以换个角度、换种方式来对p个变量进行变形并对每一个变量的改变进行估计,从而得到下列回归方程组:

X1=a11F1+a12F2+……+a1mFm+a1ε1

X2=a21F1+a22F2+……+a2mFm+a2ε2

……

Xp=ap1F1+ap2F2+……+apmFm+apεp

通过该方程组,能够获得m个公共因子,并进一步可以依靠所获得的m个公共因子对每一个观测变量进行预测。在上述的方程中,系数正好是所对应的观测变量同公共因子的相关系数,又称作该观测变量在对应因子上的载荷,即因子载荷。因子载荷所展现出来的信息,即是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强度。

2.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阐述

个人特质

个人背景

创业态度

环境因素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变量相关性

共同度分析

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3.基于高职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创业教育改进建议

摘要: 在社会的发展下,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创新创业的心理素质,可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需求。本文就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1、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树立正确创业观念

大学生还处于求学的阶段,对于社会的需求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容易走弯路,因此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创新创业的观念,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为以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配备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获取的创新创业知识大多数是通过教师获取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决定学生的知识层次,因此配备优良的师资队伍,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在大学期间,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企业真正的工作内容,如何进行创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目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的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现阶段,社会经济状况纷杂多样,教材中的经济理论若不及时更新,很难适应最新的经济形势,在大学教育中,有些知识是与社会实际脱节的。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持续在整个大学期间

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并不是一时的,需要在整个大学期间灌输正确的观念,现阶段的大学教育中,创新创业知识的开展往往是在求学的某个学期,并且只是理论的讲解,这么短的授课时间及这样的授课方式难以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真正内涵,不能领会其中的精髓,即便学生毕业后创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质量的措施

创建学生创业孵化园

学生开展创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需要长时间的考察才能获得理想的结果,为了促进学生创业,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可以创建学生创业的孵化园,在学生毕业创业的过程中,教师要予以学生一定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与校外企业合作

要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与校外的企业合作。学校大多提供的是理论教育,不能提供理想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对于以后的创业是很重要的,因此可以与校外的企业联合起来,让企业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将创新创业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

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有必要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更积极的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学生付出自己的努力,认真的领会其中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的考评体系,可以促进学生这一素质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育人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在教育模式的优化上,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让他们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需求。

结束语

在社会的发展下,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必须要意识到这一问题,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互动性,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创新实践奠定好基础。

摘要:

综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在专业课程中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会在学生创业期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持。

一、综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在专业课程中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会在学生创业期间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持,该创业教育模式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整体素质,比较看重学生的创业实践及效果评价,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为完善的机制制度、体系结构。

二、分析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创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以上几种类型的创业教育模式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各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结构较为松散。我国创业教育事业起步较晚,缺乏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课程较为零碎、杂乱,结构体系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较差。

(2)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封闭、方法途径较为单一。高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较为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多数创业教育都局限于校内的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封闭、陈旧,知识结构单一。此外,在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期间,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无法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结合,教学内容陈旧,途径单一,方法落后。

(3)缺乏健全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非常少,而且实践活动的形式非常单一,以创业计划大赛形式居多,缺乏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保障体系。

(4)创业教育师资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5)对创业教育问题认识较为片面,缺乏深刻理解。

三、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当前各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1)坚持与时俱进的创业教育理念,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高校教学宗旨,并通过加强学生实践活动锻炼、构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来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学科教育当中。此外,高校还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根据学生个体特征制定层次分明的创业教育目标,使创业教育目标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2)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创新,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完善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3)师资是创业教育的实施者、组织者,高校必须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4)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编写符合学生及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使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为系统、完善,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5)为学生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灵感,并对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教学任务,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切不可急功近利,需要与国家、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努力,在正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要科学定位、不断探索,构建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创业教育模式。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摘要: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开设多层次的创意创新课程、多措施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多维度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颇具特色。 总结 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先进做法,对比分析常州几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查找不足,分析原因,以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龙华科技大学;借鉴和启示

在大力弘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框架下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国内许多高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和考核 方法 、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三创教育颇具特色,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三创教育简介

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以创意带动经济成长,以创新能力提高技术研发与软性创意的附加值,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很早就开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2009年8月,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创新创意创业发展中心(简称“三创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旨在将本校创意与发明成果商品化或产业化,鼓励师生将创新、创意研发成果转化为专利等知识产权,进而开展技术转移和自主创业,藉此强化校内师生的创新能量,提升创新产出。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的功能可以归纳为:创意实践、创新转化和创业辅导。①创意实践属于普及教育层次,强化学生创意过程体验、重在学生内化提升,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积极思考,涌现新想法和新点子,通过创意实践普遍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②创新转化则是将在创意实践阶段产生的有价值的创意和点子具体化和可视化,将创新想法和创意通过有形的设计和产品表现出来,以产生创新创意产品为本阶段的目标;③创业辅导则依托创新转化阶段产生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开展创业实战,学校通过场地、资金、人力、政策等各要素支撑,促进具有价值的新产品市场化,产生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三创中心的功能定位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发展规律,满足了大学生 思维训练 、创新体验和创业实战的需求。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具体职能可用图1来概括。

2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三创教育的做法及启示

开设层次分明的创意创新教育课程

为满足学生项目体验、创业模拟和创业实战等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需求,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遵循创业教育循序渐进、由浅及深的发展规律,构建了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①面向大二学生开设“创意思考”课程,且作为必修课程,学习内容为创意思考技法心智图及创意性发明方法TRIZ。②面向大三学生开设创新管理课程,要求学生组建创新团队,承担实务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课题研究,以产品设计或创意 报告 完成课程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课程学习中,一定要求学生组建团队,不允许学生个人单打独斗,让学生明白创新创业一定是一个团队互相协作的过程。③面向大四学生开展创业经营课程,鼓励学生在大三实务专题制作成果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产品开展创业经营。目前,大陆部分高校也逐步构建了以“职业素质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系统化设计、模块化实施,逐步形成“普及教育+项目体验+创业孵化+创业实战”的“四纵”培训教育体系,但仍需进一步明确各层次的培训目标和内容。普及教育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宗旨,通过课程、活动、培训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创业通识教育;项目体验旨在通过 创新思维 训练、专业技能拓展、科技项目孵化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策划和运作创业项目;创业孵化主要依托校内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体验创业艰辛、了解创业风险[1];创业实战旨在引导孵化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工商注册,参与市场竞争,让学生在实战中丰富创业经验,提升创业素质。

丰富教师评鉴维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项目成功的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优势在于知识储量,然而教师限于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对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为鼓励教师主动承担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工作,龙华科技大学在教师评鉴及激励方面大胆创新。龙华科技大学将教师升等(职称晋升)划分为4种类型:一是学术升等,以SCI发文量为主要指标;二是教学升等,以教学质量评估为指标;三是实务升等,以产学合作案及资金作为主要指标;四是学生辅导升等,以辅导学生竞赛、创新创业等为主要指标。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升等路径,这让在指导和服务学生方面有特长的教师找到了有效的方式,调动了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学生很多专利申请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大陆地区高校为做好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也非常重视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且分类建设了指导团队,包括:①校内专业导师,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协助创业者使用校内研究实验室和设备。②创业导师团,组建由职业经理人、行业专家、专业教师、法律专家、 财税 人士等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团,提供大学生创业咨询、项目论证、财税、工商、法律等一系列咨询服务。③ 企业运营 问诊帮扶团,依据行业和产品特点,选择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园区企业作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导师,提供帮带辅导,问诊大学生创业难题。导师团队建设相对完善,但相较台湾地区高校最缺乏的是激励机制,如何充分调动这些创业导师的积极性,将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落到实处仍需探索和思考。

多维度支持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龙华科技大学三创中心为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开辟专门的创业场地,但由于场地较小,进驻门槛高,比如,入驻项目必须有自己的产品,且一定是技术研发产品,简单的贸易类企业,实践基地一般不考虑引入;同时,申请入驻的项目必须通过“获利能力、就业机会、税收、扩充性”四个指标的全面考核,只有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才能入驻专门的创业园区。而一旦通过评审,学院将对其提供多维度的扶持,涵盖项目论证、资金配套、 财务管理 、法律咨询、专利代理、课程活动、模拟实战等多要素帮助,比如,入驻项目可以直接申请300万台币的创业圆梦基金、指导教师可帮助其申请政府扶持资金、参加创业类竞赛。大陆地区高校也不断整合资源,力求从场地等方面助力大学生创业。比如,大部分高校均启动了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打造“零规费”的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项目可免费或缴纳较低场地租金入驻。相较台湾地区高校,大学创业园硬件支持是优势,而包括资金、项目、指导在内的软服务较为薄弱,随着国家对大众创业的引导和支持,围绕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而高校对政策的理解与运用并不充分,需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为创业大学生申领各类创业和社保补贴,制定创业基金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投融资提供更广泛的渠道[2]。

整合资源,成立专门管理和服务机构

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和服务能力,龙华科技大学整合院系和行政资源,成立创新创意创业发展中心,全面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机构的工作内容包括:①开展创意与创新教育;②提供创意创新资源;③提供创业实践基地及配套辅导;④协助开展专利申请及相关咨询;⑤协助研发成果的技术转移、商品化;⑥组织参加或开展各项创新创意竞赛及学术活动;⑦协助专利技术与企业对接合作;⑧承办创意创新产品研发或展览活动等。专门管理和服务机构的成立有利用资源的整合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随着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校和示范基地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陆地区部分高校成立了由学院主要领导负责,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力争形成统一部署、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良好态势[3]。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该领导小组为非常设机构,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兼担,这势必会影响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力度,尤其相较于社会上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专职、专门人员的缺失成为深入开展相关工作的制约因素。

3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基于理念、课程、平台等维度,笔者对比了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和常州几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可以发现大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①尚未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由于对通过课程教学来提升大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而心存质疑,因此创新创业教育长期未纳入正式的学分课程体系,而只是以公选课、短期培训课的形式开展。

②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常州几所高职院校均陆续开设了技术创新方法TRIZ、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以及GYB、SYB等创业培训,而这些课程大多以网络教学、专题讲座、集中短期授课等形式开展,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和联系,完整的课程体系尚未建成。

③师资建设较为薄弱。目前,常州几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大部分由辅导员兼任,专业师资团队严重缺乏,另外,相较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常州几所高职院校并未充分肯定教师在大学生创业工作中的绩效,导致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④大学生创业氛围不浓郁。麦可思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常州几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率为3%左右,这与台湾地区大学生的创业率尚有一定差距。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借鉴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的先进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改进:

①进一步统一创新创业教育大纲,完善课程建设。各高校应统一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并成为大学生必修课,使学生对创新技法、创业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整合零星散落在各阶段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公选课、网络课程,按照年级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将创业实践纳入到大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台相应的考评制度,建成理论和实训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②多元评价创业指导教师工作,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应出台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制度,如专业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可将指导工作量冲抵教学或科研量,其获得创新创业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享受与相应职称同等待遇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热情,提升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质量。

③在大力推动创业基地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资金、项目、指导等维度的软服务。高校应与政府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协同用足国家扶持政策;应积极与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解决大学生初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加大对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力度,整合多方资源,助力大学生创业。

④加强机构建设,责任明确,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持续发展。高校应学习社会上青年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器的做法,设置专门部门、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遴选、孵化、融资、金融等多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强化大学生创业服务,包括项目论证、 市场营销 、风险规避等一系列专业服务,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质量。

4结束语

在社会鼓励青年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今天,大学生应承担起创新创业的历史责任,而作为人才培育摇篮的高校,应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如何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曹剑辉,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95-198.

[2]何婷婷,高彦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6):27-29.

[3]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12-14.

[4]吴光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65-67.

[5]缪宁陵,吴云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2(35):19-21.

[6]李丹虹.辅导员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法[J].学理论,2015(14):237-238.

关于大学生如何创新创业论文的介绍如下: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介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社会实践实践论文题目

暑期社会实践题目大全1. “三农”问题 2. 基层选举 3. 环境保护与发展 4. 教育消费与教育公平 5. 基层法律服务 6. 社区医疗服务 7. 食品安全 8. 玉树地震 9. 世博会一、哲学类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发展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13.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14. 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15. 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典型调查 16.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17. 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经验和做法的调查研究 18.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19. 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二、经济类 20. 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典型调查 21.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查研究 22. 国有企业“三改一加强”案例分析 23. 国企股份制改革典型调查 24. 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 25. 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6.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典型调查 27. 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 28.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 29. 有关收入分配及家庭收支状况(不同阶层、地位、职业)的调研 30.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研究 31. 金融风险防范与我国金融业改革研究 3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 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34. 农业产业化研究 35. 农村税费改革调研 36.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查研究 37. 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38. 城乡就业形势和扩大就业门路问题调查研究 39. 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经营发展研究 40. 名牌战略案例分析 41. 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42.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43. 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情况调查分析三、法律类 44.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 45. 公民权利与人权研究 46. 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 47. 司法改革研究 48. 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问题 49. 新婚姻法实施后问题研究 50. 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保护 51. 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 52. 公司法有关问题研究 53. 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对策 54. 律师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55. 中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四、社会学类 56. 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57.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58. 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研究 59. 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60. 城市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改变及其社会意义 61.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62. 新社会阶层的调查研究 63. 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64.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65. 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66. 农村社会的权威及其变迁研究 67. 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分析 68. 社会公益捐赠行为调查分析 69. 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 70. 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趋向及原因分析 71. 汶川地震的思考(可从某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如捐赠、义务献血、志愿者等等) 72. 奥运与中国五、教育类 73. 现代科技发展与教育发展和改革研究 7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75. 高等教育执行经济、科技、教育三结合方针的调查 76. 推进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77.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78. 调整教育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调查研究 79. 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研究 80. 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81. 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模式与经验调查 82.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83.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 84. 从学生角度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85. 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 86. 高校后勤社会化调查分析 87.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 88. 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89.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90. 对中、小学校园安全性的调查与分析评价 91. 大学生使用电脑情况的调查分析六、管理类 92. 电子商务在某一行业的应用调查分析 93. 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组织设计 94. 大型零售企业物流系统发展调查 95. 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96. 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 97.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98. 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99. 企业、组织、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调查 100.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101.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典型调查 102.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变的研究 103.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作用调查研究 104.影响中国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因素调查分析 105.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106.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与分析 107.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和行政改革研究

选题为同学提供实践和调研参考,同时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方式的创新,也可结合本学期本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选题。一、参考选题1、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2、新农村建设情况3、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4、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情况5、城市社区自治、农村村民自治情况6、公民合法权益保障情况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情况8、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9、特色农业发展情况10、 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11、 “两型社会”建设情况12、 和谐社会建设进展情况13、 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业余文化活动开展情况14、 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农村基层选举情况15、 灾区灾后重建进展情况16、 大学生就业、从业情况17、 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情况18、 科技下乡、家电下乡落实情况19、 失地农民生活情况20、 城镇医疗卫生改革情况(具体题目请自拟)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及实践报告的提交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由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社会调研活动可以由几个同学共同参与和组织,但最终的实践报告只能是各自写作、单独提交。如果社会调研活动是由几个同学共同参与的,在实践报告中应该注明参与的人员。

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论文范文

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和冲击,这就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而社会实践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大学生社群服务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若干学校大学生社群服务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将其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1.大学生参加社群服务社会实践对自身提高

大学生更多的走出校园,参加社群服务,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更多的去对社会进行了解和适应也是他们日常学习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参与到社群服务的社会实践中来,能够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社群服务这一工作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自身爱心的活动,大学生在参与这一活动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奉献自己的爱心,向社会传递一种正能量。除此之外,大学生参与社群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很好地将自己平时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是非常好的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

2.大学生参加社群服务社会实践能引起广泛的社会效应

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群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对于引导正确的社会风气、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方面也起到一个很好地推动作用。大学生参与到社群服务中来,能够有效对社会风气起到一定净化作用,将更为广泛的传播正能量,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八荣八耻观,也能很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现阶段大学生社群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社群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来说,虽然其在发展过程中,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但是纵观整个发展过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1.一些院校对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充分重视。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阶段我国大学在对人才的培养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想精神方面的提高,对于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也更加重视,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仍然在我国根深蒂固,还是有很多院校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充足的认识,这也是造成其发展脚步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整体规划。

对于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说,造成其发展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上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部分高校由于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年限较少,缺乏相应经验,因此,在对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上缺乏时效性,也没有明确的机制和规定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单一的形式和间断的活动都是导致我国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社群内部实行大学生实践活动可行性

笔者通过对若干大学在校生的社会实践问题进行调查,并查阅了社会实践的相关文献资料,认为通过社群服务来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群可以作为大学生长期社会实践基地。

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到大学,长期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对于实践类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少,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大学生需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2.大学生进行社群实践能够解决社群内部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作为社群部门来说,大学生在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很好地解决社群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现阶段在社群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人力资源短缺而造成的工作难以继续进行的问题,特别是在社群教育这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导致社群内部师资队伍严重不足,阻碍了社群发展。大学生在社群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的满足社群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其源源不断的提供智力支援,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于全方位人才的需求也开始与日俱增,传统“理论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针对当下大学生的社群服务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做了可行性的研究,希望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许多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只是简单停留在单纯组织开展的层次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只是被动接受;而由于缺乏统一部署,脱离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无法获得专业学习,也起不到服务地方的作用,无法与实践单位有效融合,普遍存在应付敷衍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高校普遍未对社会实践进行经费投入,而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于需要相关原料、器材美术类需要颜料等,而音乐类需要乐器等的投入,经费往往较高,许多学生也不得不放弃某些社会实践活动。

二、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效性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完成相关制度保障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充分整合各方资源

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络 *** 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援,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做好评价激励和交流总结进行交流总结,完成评价激励,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远效果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总结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推广,鼓励更多老师、同学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形成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失误,保证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综上,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切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艺术技法,塑造创新精神,培养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增强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服务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他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了解,从而来实现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论文,供大家参考。

1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功能

1社会实践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突破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到社会的大舞台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对自我的人格进行重新塑造。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地将学校的各个部门、各种师资力量、学生所学习的系统知识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社会中得到社会身份的强化,培养学生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不断地接受来自社会的一手知识,认识到自身某方面的不足,教育者根据社会需求的视角不断对教育方式做出调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所以,高校应该努力鼓励学生多去进行实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2社会实践整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有效整合学工部、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校办、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师资力量,实现学校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可以有效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环境[2]。通过各方面的力量相互联络、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形成合力,不仅能将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使社会实践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与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会不断加强硬体与软体环境建设,在学生的自我发展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3社会实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社会实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目标,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让社会共同参与,这不但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还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多元化,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等方式,不仅能把学生送到校外实习,还可以把社会上相应成功人士邀请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2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困境

尽管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仍不够理想,存在着以下问题:

1全体参与性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任何教育行为的落实都需要以制度机制作为保障,否则难以可持续发展,社会实践也是如此。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度设计不够,对师生参加社会实践相对缺乏应有的制度建设、过程管理、实践经费与激励评价机制等,因此,整体的实践效果缺乏制度性保障。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单独完成的事情,更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与全面参与,目前高校缺乏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协调机制。根据调查,部分学生把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个额外任务,对社会实践缺乏整体性认识,实际表现为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调查报告交上去也没人看,只要能拿到学分就万事大吉,甚至有的学生弄虚作假,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了事。还有,部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高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2社会实践的参与面窄,参与程度较低

当前高校执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精英实践”模式。主要以高校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优秀学生等为主体开展社会实践,这种模式有专门的实践场所与组织者,有专项实践经费,是学校或者院系统一安排的假期社会实践。这种模式由于学校重视、经费有保障等原因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能参加这种模式社会实践的学生非常有限。在当前学生参与意识逐步增强、重视个体发展的今天,这种组织模式正不断地暴露出局限性。因为社会实践本来应是普遍性的,是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的,而这种模式仅仅把实践的机会集中在小部分学生身上,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这种“精英实践”的模式忽略了普通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要求[3]。另一种是“大众实践”模式,这是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由高校团委和院系学工部门在学生寒暑假前所确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假期中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自行联络实践单位参加的社会实践,学校仅进行巨集观管理与调控。这种实践模式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但在实际执行中,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3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部分高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任务来执行,对社会实践的内涵缺乏真正的理解,对待社会实践活动消极被动。具体表现为实践活动设计的规划笼统,实践活动的形式缺乏创新,实践的内容相对单调,实践的实施仅仅流于形式。目前高校采取社会实践的内容仅仅是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形式,而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络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很多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多年不变,没有特色,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这样使社会实践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吸引力,无法实现社会实践应有的效果,更别说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了。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取得真正的成效,就要结合社会现实,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的特长,积极为多数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

4缺乏有效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当前的困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高校缺乏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有的高校考虑的只是实践的计划能不能顺利完成,学生能否得到实际锻炼,而对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需要缺乏应有的考虑,结果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外部支援的动力。由于没有了稳定的校内外社会实践平台,很多学生只能依靠自己的关系联络实践单位,实践地点比较分散,难以管理,这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往往不愿意参加实践活动或仅仅是敷衍应对,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使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3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的对策

面对现实的困境,教育者必须考虑如何健全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以确保高校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援,需要 *** 与高校在实践制度建设、师资力量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与考核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努力,也需要学校内部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大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

加强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制度建设

在组织领导上,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及院系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为成员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开展等问题,高校要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研究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实践中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执行机制。学校要建立学工部、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校办、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通力合作,共同处理在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另外 *** 与高校要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根据实际的财政状况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并逐步加大投入,高校要把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列入学校年度教育经费预算,确保专款专用。在以市场为基础的大环境下,教育者与大学生也可以想办法通过企业赞助,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金。

强化社会实践的师资力量建设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指导教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强化实践的师资力量建设。实践指导教师应在学校的统筹下,各部门通力合作,主要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政治辅导员、团委教师为主体,也可聘任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同时也可聘请社会实践基地的校外专家担任社会实践的校外指导师。高校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不断加强培训与指导,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能力,按照“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原则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同时把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和成绩与教师自身的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课题立项、外出考察、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援。

构建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平台的构建应以学生所学习的专业为依托,强调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社会实践平台要加强制度化建设,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断加强,同时应注意加强各部门的协作。主要有以下措施:

①高校要明确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专业课结合的平台建设。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以思想教育与服务社会为主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借助产学研相结合,以具体科研专案为内容,建立“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度。

②建立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平台建设。通过设定勤工助学岗位、党支部共建、社团共建等形式开展活动,选聘优秀学生担任助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员等,选择心智相对成熟、综合素质相对全面的学生担任学生会干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等。

③以专业为依托加强校园文化与公益社团的平台建设。建立与专业紧密结合发挥专业优势的公益社团,并加强与其他院系与高校社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公益社团能长期优化发展。

④建立与暑期社会实践结合的平台建设,并形成专业特色的实践品牌。根据调查,“志愿服务”是学生希望参加的实践活动形式之一,高校可形成志愿服务优化的联动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打造社会实践的品牌。

积极拓展校外社会实践

基地建立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社会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这需要地方 ***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 *** 应该建立相关制度,鼓励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给予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其次,高校要积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借助社会资源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困难,与企事业单位实现共赢。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勤工助学岗位,并积极地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自身的专业学习与技术管理创新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化。最后,企事业单位增强社会责任感,转变用人观念和用人机制,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期的就业实习等机会,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平台。

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估体系直接关系到高校实践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整合学校各个部门的有效资源。建立科学的实践评估体系,首先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开展情况,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的报告和社会实践论文的质量等环节都要建立可以量化的评估考核制度;其次要把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纳入到学生总评成绩中来,并记入学生档案;最后高校应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奖惩制度,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宣传,并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在学生毕业前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该生,同时对于表现优秀的指导教师也要给予表彰与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社会实践或者完成不好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处理等。建立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估体系,对高校有效地开展实践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管理体制不到位

在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思想上有所重视,但组织保障体系不全。因学生安全、合作单位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学生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在实践活动上,组织形式单一,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这一问题主要受到传统实践模式的影响,实践多是为了完成而完成,没有针对不同学生和专业量身定做合适的实践方式。这样,一方面难以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一方面学生的收获也会大打折扣。在指导方面,高职院校缺少专业教师的参与。特别是在全员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容易被“放养”。不少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精英的实践上,而对大多数分散返乡或自主活动的学生缺乏及时有力的培训指导和检查落实,实践活动常常流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它能够有效的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但是与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相比,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大学生高质量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另外,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存在覆盖面较窄的问题,只能临时性的接收部分学生进行精英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参与目的不明确

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即使参加也多是简单应付任务。此外,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不明确。虽然是想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增长见识,但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可以培养自己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可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增长自己的社会阅历。

*** 作用发挥不充分,巨集观指导不足

当前, ***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侧重制定,但并未创造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条件,并未在社会领域形成全面支援社会实践的系统,实践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 要充分发挥巨集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政策和具体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 在加强资金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政策引导,让社会各界全员参与,有动力参与。

二、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以北京青年

政治学院宋庆龄故居社会实践为例宋庆龄故居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社会实践基地,从2008年开始,已有500余名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实践基地、学生志愿者和 *** 之间的联动机制,实现了社会实践常态化,增强了实践活动的时效性。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对于宋庆龄故居社会实践的重视

为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宋庆龄故居社会实践,按照学院制订的社会实践实施细则,将实践活动纳入到学分考评体系。学生毕业时,要完成32学时的社会实践,共计2学分。为保证实践活动真实有效落实,系部向每一位同学下发《社会实践活动手册》,要求按照指导内容填写手册,实践单位指导老师给与评分认定。学生实践结束,撰写实践报告并附实践视音讯资料。同时,系部为宋庆龄故居实践同学配备专门指导老师,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与及时解答。同时,系部通过与故居指导老师的沟通,对于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与表彰,并作为学生入党推优的重要参考标准。

宋庆龄故居对实践活动给与支援和配合

为了实现宋庆龄故居实践全员参与,文秘系在宋庆龄故居成立了实践基地,学生利用每周末的时间到故居进行常态化志愿服务,岗位包括检票、咨询台服务和展厅讲解,每周都会有6名同学参与其中,每名同学参加4次。故居设立专门的指导老师,每次交接班,老师都会对新的志愿者给与培训,帮助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微笑服务意识和热情讲解意识。此外,故居鼓励学生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包括海棠文化节,“小先生”培训,菊石文化节,故居志愿者联合会联谊,《安多利恒花》电子期刊制作等,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同时,文秘系学生党支部与宋庆龄故居党支部开展共建,通过暑期“红色1+1”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到故居聆听老志愿者讲宋庆龄精神,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党员增强志愿服务意识。

学生积极参与,将实践活动作为提升自身的机会

宋庆龄故居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青年接受爱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来到故居,一方面可以重温宋庆龄先生的生活点滴,一方面接受宋庆龄先生伟大精神的薰陶,让他们乐于故居实践,志愿于故居服务。每次实践前期,负责同学都会将值班表发给同学,明确每天的工作职责。特别是学生党员实践,要求做到严要求、高标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每组实践结束,需要撰写心得体会,并不定期召开宋庆龄精神研讨会,让学生汇报交流实践心得。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信念、人生观教育;进一步强化了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增强了同学们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了学生们正确认识、处理、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接触社会、奉献社会的价值感和荣誉感也使同学们的自信心、自制力大大提升,学到了课本上不曾有的知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实践政策落实到位

相关政策规定各级党委和 *** 要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北京市 *** 把支援大学生社会实践列入 *** 财政,给予具体支援。每年暑假,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教工委、文明办、市教委和团市委在市党委 *** 统一领导下,明确各自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学院按照上级部门的巨集观指导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为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学院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给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并为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实践活动总结期间,学院鼓励社会实践成果申报北京市优秀成果。同时,首都文明办通过在学院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岗来鼓励宋庆龄故居的实践活动,为社会实践的长效性提供保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