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小学语文自主有效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6-30 21:41:43

小学语文自主有效性研究论文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景,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以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 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一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能力。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六、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社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七、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 “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这些资料,使之成为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如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等等一些怎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怀疑、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论文摘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正文部分: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我刚要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我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便说,课堂上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即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2003年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3,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总主编 刘芳 4,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 5,《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主编 刘凤梧

小学语文有效性研究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教课方式单一、课堂枯燥乏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文章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进行形成良好的关系,保证每个方面都能够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够达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以下就是对小学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具体分析: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性所面临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降低教学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会对一些问题有不同于教师的见解,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让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置之不理,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严重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第二,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有的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不能掌握教材中的深刻含义,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能及时给出答案,使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正确的答案。第三,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培养学生体会教材内容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反复讲给学生,并没有将阅读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以上这三种情况都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人文性,并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的发展[1]。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2.1激发阅读兴趣: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生的特点都是好奇心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全面掌握小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增强审美触觉,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教学中,并且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在教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有关于桂林的魅力风景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用欣赏画面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中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多元化智能[2],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课文的内容朗读出来,让学生们在深情的朗读感受文章的'内涵,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向同学们提问,是如何理解课文中“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将有关文章的图片景色描绘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时间,还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

2.2丰富阅读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有感情的阅读每篇文章,以便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感情阅读文章的同学是很少的,第一,教师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意识,学生本身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导致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每篇文章的不同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果文章是长篇的文字,就需要学生进行泛读,如果文章很优美的文章,学生们就要用沉默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3]。实际上,阅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阅读的时候,应该在课堂做好表率作用,丰富学生们的阅读方式,可以选用《北大荒的秋天》这样的课文,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将文章表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陶醉在文学世界中,进而增强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还可以通过做游戏等方式来实现。教师在选择情景教学方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贴合文章的实际[4],比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传统的室内教学转移到室外教学,创设情境,由于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乡下的两兄弟在草地上自由自在成长的情景,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讲学生们带入到课堂中,将学生们的童真童趣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然后再带入到文章的阅读中,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的内涵,并且将人与打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此外,更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进而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具体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是卓有成效的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四、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⒈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⒉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⒊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⒋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五、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本课题实验者都是一线教师,大部分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经验。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⒈教育专家的引领,我们将聘请特级教师王文丽为研究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⒉课题组在区教科培的指导下,对课题进行科学管理,采用竞争机制,调动实验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⒊利用“名优教师”的“教育论坛”、“教育博客”及“课题组QQ群”这三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小组成员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

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陈琼

副组长:江华 滕莹

成员:黄青春 陈玉文 胡迎春 刘晓芳

⒉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课题组成员实行层层负责制。根据低、中、高年段研究内容的侧重设立子课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备课组长担任子课题组长,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实施组长负责制。

⒊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网络研讨教研活动内容,交流实验情况。

(2)通过博客等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3)结合“五段式”开展研究活动,加强子课题组间的交流。

⒋提炼成果,总结推广

参研人员要强化成果总结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提炼。

众所周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审视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老师们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是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是一种低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下面我将根据搜集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与体会,与各位交流、共勉。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人们常说医生的功夫在临床,教师的功夫在课堂。一节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却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设计教学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反之,如果我们自己对课文内容半生不熟,在课堂上恨不得手拿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也必定受到限制,这样的课堂谈何精彩,谈何高效?所以我们在教学前一定要吃透教材。除了要吃透教材,我们还要了解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处理好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他早教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时,并没有问学生“饱经风霜”这个词在词典典里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的。他只是说:“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大家想好后,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几分钟后,学生写出来的话便有饱经风霜的意思了。短短一则案例,便可知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了知识,既高效又简洁,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喜欢才怪。刚才我们说老师在上课前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那是不是说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就够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老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课前预习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抓好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老师们都知道,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而且必须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后上课。当然,我们平时都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认识生字,读不通句子……遇上这种情况我就很生气,往往把学生批评一通,横加指责,说他们态度不端正,预习不到位。但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要求到位吗?明确吗?是啊,我们并没有对学生预习什么,如何预习,做出明确的要求,也并没对学生的预习做充分的指导,也就是说,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做才算预习到位了。所以老师们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要基本做到:1、课文要多读,读通读顺读准确,2、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作记号,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3、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明白,并作个记号等。学生们若能按要求做好课前的预习,那么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如果长期坚持预习,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教学目标也定会事半功倍。三、加强听说读写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老师们都知道,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并运用好听说读写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先说说听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听教师范读等,来激发情感,培养兴趣。比如我们在教完《一夜的工作》后,再向学生介绍《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并配乐朗读给他们听,这样便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深理解课文内容,并深入体会总理就是这样为人民奉献一生,这样“总理为人民,人民爱总理”这一感人至深的主题也得到深化。其次是说的训练。教师可根据实际,设计“主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然后,让同桌、小组讨论,或是全班性汇报,或是让学生质疑、释疑解难,使学生积极地多动脑筋多动口。这样,一则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二则通过教学信息互通交流与反馈,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再进行有的放矢的“导”,以促进学生认知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最近发展区”获得新知。说的训练形式多样,可采用看课题,说题旨,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看插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口头表达能力;学词语,说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读语句,说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品段落,说段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抓中心,说体会,培养学生语言传情能力。接着是读的训练。《新课标》非常重视读,总目标,阶段目标都着重指出读的重要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实质就是导读过程。读的形式也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略讲、精讲的需要等,选择读的时机和形式,而不能为读而读,流于形式。最后谈谈写的训练。只要我们随手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发现课后有许多练习都与写有关。如读读写写,听写、默写,造句、小练笔等。老师切不可简单地以讲来代替,应让“写”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写,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闻,写自己所感。加强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充分利用“写”这一练习来巩固记忆四、精练课堂教学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越是简洁的教学语言,越有利于保持学生听课的兴趣,课堂效率也相应较高。(1)精心预设提问语。相同的一个问题,如果提问的方法不够恰当,一方面他会影响学生答题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答题的速度,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例如我们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如果我们提问:“鸟的天堂好在哪里?”这样一提问,由于领域太宽,学生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但假如我们再换一种问法:“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这样的质疑,思维的焦点就在“有没有加引号”的差异上,指向比较明确。思考的目标相对集中,探究的过程有具体的支点,自然提高了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课前精心预设好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2)压缩锤炼讲授语。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等于不要传统的教师讲授,讲授法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问题是作为老师该如何让讲授的语言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到精讲,少讲,挤出时间让学生讲。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力争使教学语言简洁、不罗嗦。这一点感触在我这次去西安听课后犹为强烈。11月17日至18日,我有幸观摩了陕西省首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评优大赛活动的12节参赛课。12节课下来,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些老师的基本功是如此的扎实,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富有启发性,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其中咸阳市三原县中山街中心小学梁娟老师执教的古诗《游园不值》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梁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课堂结构环环相扣,学生学得轻松自在,知识的掌握扎实有效,老师引导到位,且沉着和蔼,这些都归功于梁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措词的准确性,语言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外,似乎从老师的语言中也学到了很多语文知识,包括词语的运用及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同时教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乐于学习,乐意听讲。我想这肯定是他平时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平时也应该苦练基本功,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更上一层楼。(3)点拨巧用评价语。一、两句简洁的话总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其作用或激励,或赏识,或尊重,或期待,例如孙全胜老师在上《落花生》这一课时,他在听了学生的朗读之后,就有这样一段巧妙的评价语,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听了同学们的读书,非常好。我想起古人的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不理解的做个记号,打个问号。看谁提的问题大,看谁提的问题响,看谁提的问题多?”。就这样一、两句简洁的话却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其作用不言而喻。同样是在西安听课的过程中,商洛市镇安县城关小学的余紫燕老师执教的《小稻秧历险记》一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技巧和能力堪称完美。记得当时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师生合作表演杂草抢夺小稻秧的营养,这位老师演小稻秧,六七个孩子演杂草。抢营养时,“杂草们”在老师的身上乱抓,本是十分尴尬的事,但余老师没乱方寸,而是立刻提醒孩子们“营养应该在哪儿?”,孩子们马上弯腰在“小稻秧”周围的地上“抢”了起来,将情景表演推向高潮。之后,余老师提问说:“谁还有问题?”,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没——问——题”,此时,余老师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过渡语,她说:“没问题是超常的,有问题也很正常。”余老师这么诙谐的一说。简单的一语,巧妙过渡,引出后面的预设问题,其课堂应变能力可见一斑!五、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堂上老师激情飞扬,提出的问题也是精妙绝伦,然而学生的反映却如一潭死水。因此,有些语文教师常常发出“语文课真的没法上”的感叹;而前几年社会上一些批评家却发出了“语文老师误人子弟”的论调,他们认为语文老师霸占了语文课堂,自导自演独角戏,并把学生本来读得懂的文章讲得高深莫测。语文老师如此吃力不讨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且慢为自己喊冤,因为喊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不妨冷静下来,作一次深刻的自我检讨,也许我们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妨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作一个分析:就其性质而言,语文是情感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就其内容而言,语文包含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此,设计语文课时应给学生留足情感体味的空间,应给学生留足听说读写的时间。很多语文教师对此点的认识是颇为不足的,他们总以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花很多时间将自己以为是标准答案的理解叽哩哇啦地向学生说个不停,并要求学生一字不漏地做好笔记。这样,语文教师就成了播音机,学生了成了写字机。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觉得枯燥无味呢?这样的老师怎么会不被人认为是“误人子弟”呢?其实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靠充分的感悟和训练来获得的啊!古人云“师傅不过引路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无论古今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教师指引学习方向,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因此,我们可以给语文课堂这样一个设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他们邀请来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嘉宾;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维持他们学习秩序的主持人。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找到语文教师自我解放的途径,那就是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还学生一片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空,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这片广阔而充满魅力的园地中茁壮成长起来,而语文教师也才能从自导自演独角戏的泥潭中走出来,并甩掉“误人子弟”的“罪名”。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几句话能够涵盖的。但是只要我们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不断寻觅,上下求索,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呈现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研究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一、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1)阅读课热热闹闹,感悟不深。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支解了教材的丰富内容,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或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观摩课轰轰烈烈,存在“作秀”。部分年轻语文教师在各种评优观摩课中,为展示自己的所谓“风格”、“风采”,常常出现了一些“秀”课,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课结束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呢?完全是教师在台上自己“做秀”,做给听课教师看。这样的教学,根本谈不上是“有效”的教学。(3)教学改革大张旗鼓,缺乏实效。在教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一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不乏流于形式,实效不大。有效教学顺应了当前“减负”。随着“减负”活动的深人开展,大家更是把目光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如何让学生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这些都是在减负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最佳路径》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片断,创设情境,介绍迪斯尼乐园在世界上的影响,同时结合课文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来告诉学生,本文叙述的正是孩子们喜爱的迪斯尼乐园的有关故事,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2.保证时间,提高质量语文是一个特别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己的阅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好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阅读,学校的图书室,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但是,单单靠学生自己借阅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的,所以学校还要定时安排中午的时间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学生阅读时间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学生真的去读了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图书室进行阅读。其实,我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许多东西,学生都可以去图书室查阅相关的内容的。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事情,学生对诸葛亮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一生却是了解很少,而在练习2里,出现的成语里,讲的恰恰是诸葛亮一生的经历,于是在上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去查阅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学生们去查阅后,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学生上成语,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并且能说出一些相关的故事来。这样的阅读,是教师引导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质量上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及时检验他们的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式。 3.抓住时机,深化阅读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现在不少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课后小练笔,那么,如何把这些小练笔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小练笔时,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文里,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是不如人意的,所以,对于学生写的小练笔,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时对他们不足的地方予以补充。然后再让学生动手修改,把它当作作文来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的目的。如《天安门广场》中,由于部分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方位不太理解,所以我安排了一个介绍景物方位的小练笔。交上来后,发现个别学生介绍的地方,让人看了不明白,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方位顺序介绍景物,如《我的小房间》、《我家的客厅》等,学生的兴趣来了,话也多了。说话也有条理了,经过修改,他们的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得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弥补了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不足。三、落实措施 1.精心设计教案 教师要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教师要亲和学生,让学生争做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能经常用考试、作业来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 (3)教师要妙用奖励。奖励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 3.教学形式要多样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问学问,学学问问,不学不问,哪来学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学生只有自己会思,会问,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的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形式多样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4.多多反思。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反思是何等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弥补教学中的失误,也能记下自己教学中的“金点子”,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因此每位教师只有多写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多多反思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加速器。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之效。

一年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初始阶段,但大多数小学教师都不重视语文的阅读教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 一年级语文 阅读教学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一:《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分析及策略》 摘 要: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教学不论在任何一个学段都是一个重点,但由于部分教师认识不足,从而带来指导上的盲目性及阅读环境创设的无计划性,加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样认识不足,从而放松了对课外书籍的阅读。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阅读 分析 策略 一年级是阅读教学的最初始阶段,但大多数教师往往把拼音、识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组织课程时,很少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忽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由于学校设施、教学大纲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开展举步维艰。加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同样认识不足,孩子在家空闲时间多用来看电视、玩游戏,从而放松了对课外书籍的阅读。本文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 经验 ,企图尝试对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培养阅读兴趣 1.以教师的“身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一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处在童真幼稚阶段,认知能力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家长爱什么,孩子也爱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课外书要有较大的兴趣,给学生以表率的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自己首先要喜欢读书,可以把自己读过的适合孩子看的书推荐给孩子,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在办公室里,让学生知道原来老师也要不断读许多新的书。 2. 故事 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小学生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可以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如果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刚进入小学时,他们的识字量比较少,根据这个实际,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有时我会在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就在哪一本书上,这样,孩子们就会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结果。这就是“悬念激发兴趣”法,这种 方法 可以说非常有效。只要我讲过的故事书都会成为班上的“抢手货”,孩子们都会争着亲眼目睹一遍我讲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歌集》都成为孩子们的读物。 二、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文 教育 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首先,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强调读书的姿势,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就是把课文读正确。一种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要做到“反复教,教反复。” 三、多方位指导方法,多样性的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文字,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又与自己的生活体验链接以后,便会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讲,一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有限,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来反映他们的内心体验。 1.教师要示范引导,以情带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丽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师的范读是朗读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初步学习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朗读的行列中来。当学生想读好,而又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这些体态语言,在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谓“无声胜有声”。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2.抓关键词句,感悟品读。在朗读时,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的词句,对课文的品读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 3.创设情境,引发共鸣,让学生想读、爱读。教师要通过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表演、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老师戴上头饰扮演燕子,全班同学做棉花姑娘,引导学生理解燕子想帮却帮不上忙时,教师可很为难地说:“听了你们这样请求,我特别想帮你们。可是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帮不了你们的忙。谁来教教我,我该怎么回答棉花姑娘?”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有的摆手,有的摇头,有的叹气地教起老师来:“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学生读得非常投入,特别入情。剩下的两个并列段不用老师引导,学生就能读得津津有味。学生进入情境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了。 4.转换角色,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表演朗读是一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阅读形式,因为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情节鲜明、富有童趣。用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相关语言的表达、记忆;通过演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能很好地突出课文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小壁虎借尾巴》这篇有趣的故事,通过小鱼、燕子、老牛的对话,再加上老师适当地引导和指挥,班上的朗读气氛非常热烈,也知道了各个小动物尾巴的作用。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尤其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由不会读到会读,由初读到熟读和感情朗读,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在语文课堂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只能是读,在读中学习字词,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明白道理,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二:《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点滴谈》 【摘要】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仍是新课标要求下较为重要的任务,多年教学经验归纳还应从听、说、读、写、思五个基础方面着手,善于观察,积极引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抓住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也会让老师感受到教书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阅读 学生 乐趣 1 听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人们常常将集中点放在学生的说和读上。而忽视了听。然而听作为一项重要的 学习方法 和能力,应该是我们注重培养的重点部分。例如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此之前没有系统的训练和严格要求,仍然保持幼儿园的随意习惯,上课要随便吃东西、玩玩具等,意识不到“认真听课”的重要性,因此,刚入学的他们,需要接受“一二三,坐端正”、“小眼睛,看黑板”等儿歌式的教育,这便是“听教育”的开始。 为了让学生保证在听我说话,对学生的要求是:老师说话时一定要抬起头用眼睛看着老师,老师说话还要用眼神和同学们交流,并通过请同学起来复述老师讲的内容来激励他们认真听课,这样也就无形中培养了他们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另外,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听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虽然拼音在开学一个月之内就学完了,后面的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带有拼音,但能熟练拼读的孩子毕竟少,所以,很多时候课文还是离不开老师一字一句地教。因为一年级孩子却往往是先背会简短的课文,再对号入座认准每个字的读音,为避免孩子听错音,所以不能一味齐读,应采用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尽量听到每一位孩子的声音。 2 说 首先,关于说的训练,除了前面在听的内容中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学着同学说的说一说,还要学着书上的话说一说。其实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童言无忌、口无遮拦,想到什么说什么,所以孩子们很感兴趣,都抢着说,当老师的看到这种积级场面当然也高兴,而且有时孩子们的答案能让老师彻底放松。如我在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时,文中有好多类似“青青的”、“白白的”、“宽宽的”的词语,这是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机会,于是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说几个类似这样的词语,有的学生很聪明,由“大大的”想到了“小小的”,接下来就集体发懵了,我及时引导:天空——?学生马上答“蓝蓝的”,“苹果——?”“——红红的!”学生的兴趣来了,我想让学生的思维再开阔些,我继续引导“天上的星星——”,本来我想让孩子们“闪闪的”一词,没想到全班同学居然异口同声,兴奋地来了一个词:“眨眨的!”天,还能这样说,我一时无语,可孩子们还一脸期待地等着我的夸奖,真有趣! 当然了,我们还要时刻提醒孩子说完整话,主要做法是如果孩子不会说,请其他同学帮着说,然后再自己说。积累语言我认为不是那几个语言丰富的孩子说出来就过去了,更重要的是让说不上来的孩子记住这个词,多数做法是有了好词语,让大家都跟着说一遍。 3 读 朗读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因此一年级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在课文朗读教学上。由于识字不多,学生读文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的学生拖腔拖调。轻者在词与词之间拖音,如“小小的——船儿——”,重者字与字之间也拖音,没有词的感觉,如“小——小——的——船——儿——”。如果不是教师的刻意引导,后者比较多。这类学生读词也一样拖音,一个词非得拆成一个一个字来读,如“语——文——”。 有的读书停顿不当。有的学生每个词都停顿,有的学生则一字一顿,遇到翻页,停顿的时间就是最长的,一句与一句之间,一段与一段之间,正确的停顿就更难;有的学生音量不对。学生有的轻如蚊子叫,谁也听不清,有的大声喊叫,像在吆喝什么似的,还有一些学生不会正确出声,从喉咙底下挤出声音来,这不但让人听起来不舒服,而且会伤害自己的声带。 另外,有些孩子在齐读课文时看似读得很好,声音洪亮,口型正确,感情充沛,一旦个别读,反而读得结结巴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紧张的缘故,后来发现是因为孩子的 记忆力 好,一篇课文在齐读、范读、领读过程中已经会背了,他齐读时根本没看书,而是跟着大家的朗读在“背”,也就是说他没有自己真正跟文字接触,他自己读就糊涂了:好些字不认识,一个一个去拼拼音。就读不好了。 鉴于以上的问题,我逐渐在朗读教学中改进方法,针对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 注重朗读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今天我的读书着重训练消除拖读,明天我着重训练停顿,或者这一节课我要学生重点读哪几句话,哪几个自然段,要有所侧重。老师要每一次读书要有不同的要求,每一个阶段的朗读也应该有重点要求。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分角色读。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读课文就是生活中的说话。 朗读的时间要得到充分的保证。并要重视范读的作用,遇到长 句子 或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4 写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写”的重点我想谈谈“写字”。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写字来说,虽说在幼儿园时也有写过,但那只是尝试,并没有规范地学习,所以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在刚开始书写时不仅要告诉孩子如何执笔,还要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写,而且这时的教只靠老师的范写和学生的书空,有时是不够的,因为有的孩子根本不会落笔,这就需要老师手把手地去教。其实,这只是一道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许一次就足够了。 所以,指导孩子写字不要急于先让孩子写好,而是先教会孩子正确的执笔方法,会写基本的笔画。在指导孩子写字时,要求要严,指导要细。要求学生,横要写平,竖要写直,大小要适中,笔顺要正确,写慢一些不着急,鼓励学生先慢些写努力把字写好,争取一次写好,不要频繁使用橡皮擦,然后再要求既快又好。 勾画生字的方法。把要求学会的生字和要求认识的生字,按生字在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生字在课文中第一次出现时)、用不同的记号标示出来。同时也需要老师的细心和耐心指导。 标示自然段的方法。在每个自然段空两格的位置标示自然段。 朗读的基本方法,如词儿连读、遇到标点符号要停顿、不要唱读等。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并保护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设计有效并且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老师可以用语言鼓励学生,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物质奖励学生。要让被表扬的学生受到鼓舞,要让其他的学生充满向往,不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培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也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关注课文的知识点,从每篇 文章 提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在阅读中不断扎实。 5 思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虽然课标一直都在强调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重读好,轻读懂,但同时又提醒老师们对教材的解读不要低幼化。即使是轻读懂,也要对文章有理解的底限,在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就有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个过程和前面的读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如果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语言积累丰富了,也会思考了,也会表达了,学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篇三:《试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得到快速的发展, 教学方法 不断创新。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合作交流探究理念的引导下,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教学的时效性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学者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领域取得较大成果,但在情境创设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少。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多年,试分析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实效性。 一、深入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而小学语文阅读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就是教材。分析教材、领悟作者思想并把握教学目标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小学各个年级 语文教材 中阅读材料的特点、课文内容重点,在此基础上创设自然情境、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并选取符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做到胸有成竹。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意说、乐意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至教材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以“汉字”为阅读主题的综合单元,笔者让学生课前搜集我国古代汉字 文化 ,将汉字文化融入至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 想象力 。 2.角色体验,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可以将材料作为话剧文章,在阅读教学中笔者指导学生进行表演,使教学情境真切地重新在学生面前,深刻体会阅读文章中的情感,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文章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领悟,最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 童话故事 情境中,笔者试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扎实地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4.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生动形象。笔者在教学中常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 四、及时、适时创设情境,确保阅读课堂良好实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现场资源,引发学生开展对话的契机。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教师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根据具体问题创设情境,引发阅读话题;在学生感情体验较浅时,注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在学生对文章理解偏差时,及时创设情境,实现对话沟通。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巧妙的选择阅读话题情境,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利用不同的话题情境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多开展小组探讨,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研读和理解。 五、利用阅读情境创设,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更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学生想要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 作文 ,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来很优美的语言。但是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来说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情感欠缺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进行学习情境教育,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度,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感情。老师之间运用多媒体技术也能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案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研究论文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越来越不会教了,这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具体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是卓有成效的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⒈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⒉在所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高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青年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所在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⒊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阅读兴趣的.培养;

⒉预习习惯的培养;

⒊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⒋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⒈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⒉概括能力的培养;

⒊质疑能力的培养;

⒋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⒈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⒉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⒋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各位实验教师结合个人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究。

四、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⒈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⒉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⒊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⒋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五、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本课题实验者都是一线教师,大部分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经验。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⒈教育专家的引领,我们将聘请特级教师王文丽为研究顾问,为课题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⒉课题组在区教科培的指导下,对课题进行科学管理,采用竞争机制,调动实验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⒊利用“名优教师”的“教育论坛”、“教育博客”及“课题组QQ群”这三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9月至2010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小组成员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下达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

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陈琼

副组长:江华 滕莹

成员:黄青春 陈玉文 胡迎春 刘晓芳

⒉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课题组成员实行层层负责制。根据低、中、高年段研究内容的侧重设立子课题,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备课组长担任子课题组长,在总课题组的领导下,实施组长负责制。

⒊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网络研讨教研活动内容,交流实验情况。

(2)通过博客等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3)结合“五段式”开展研究活动,加强子课题组间的交流。

⒋提炼成果,总结推广

参研人员要强化成果总结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对过程性研究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提炼。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一、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1)阅读课热热闹闹,感悟不深。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支解了教材的丰富内容,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或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观摩课轰轰烈烈,存在“作秀”。部分年轻语文教师在各种评优观摩课中,为展示自己的所谓“风格”、“风采”,常常出现了一些“秀”课,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课结束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呢?完全是教师在台上自己“做秀”,做给听课教师看。这样的教学,根本谈不上是“有效”的教学。(3)教学改革大张旗鼓,缺乏实效。在教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一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不乏流于形式,实效不大。有效教学顺应了当前“减负”。随着“减负”活动的深人开展,大家更是把目光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如何让学生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这些都是在减负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最佳路径》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片断,创设情境,介绍迪斯尼乐园在世界上的影响,同时结合课文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来告诉学生,本文叙述的正是孩子们喜爱的迪斯尼乐园的有关故事,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2.保证时间,提高质量语文是一个特别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己的阅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好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阅读,学校的图书室,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但是,单单靠学生自己借阅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的,所以学校还要定时安排中午的时间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学生阅读时间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学生真的去读了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图书室进行阅读。其实,我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许多东西,学生都可以去图书室查阅相关的内容的。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事情,学生对诸葛亮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一生却是了解很少,而在练习2里,出现的成语里,讲的恰恰是诸葛亮一生的经历,于是在上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去查阅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学生们去查阅后,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学生上成语,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并且能说出一些相关的故事来。这样的阅读,是教师引导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质量上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及时检验他们的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式。 3.抓住时机,深化阅读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现在不少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课后小练笔,那么,如何把这些小练笔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小练笔时,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文里,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是不如人意的,所以,对于学生写的小练笔,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时对他们不足的地方予以补充。然后再让学生动手修改,把它当作作文来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的目的。如《天安门广场》中,由于部分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方位不太理解,所以我安排了一个介绍景物方位的小练笔。交上来后,发现个别学生介绍的地方,让人看了不明白,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方位顺序介绍景物,如《我的小房间》、《我家的客厅》等,学生的兴趣来了,话也多了。说话也有条理了,经过修改,他们的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得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弥补了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不足。三、落实措施 1.精心设计教案 教师要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教师要亲和学生,让学生争做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能经常用考试、作业来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 (3)教师要妙用奖励。奖励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 3.教学形式要多样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问学问,学学问问,不学不问,哪来学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学生只有自己会思,会问,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的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形式多样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4.多多反思。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反思是何等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弥补教学中的失误,也能记下自己教学中的“金点子”,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因此每位教师只有多写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多多反思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加速器。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之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