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甘肃省沙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2 17:11:25

甘肃省沙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论文

有效治理荒漠化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有鉴于沙的流动性,应对风害成为难中之难。在目前主要的固沙技术中,工程固沙采用人工设置沙障等工程手段,如草方格、石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化学固沙通过喷洒化学固沙剂,如乳化沥青、聚合物树脂等;植物固沙则是透过种植沙生植物的手段来稳定和阻绝沙体,以达到固沙目的。下面我们来盘点这三种固沙技术中的最热门的新科技:立体固沙车、藻类治沙固沙技术,植物性纤维黏合剂,这三种技术中前两项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第三种还存在争议,效果有待验证。

立体固沙车--速度是人工的约180倍

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其因在宁夏的沙坡头,因此也有人称是“沙坡头治沙模式”,沙坡头因治沙成就卓越、经验丰富被世界治沙同行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

如何提高治沙效率与实现防沙治沙效果是全球治沙难点。目前,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及“牵引式单项固沙机”填补该领域“空白”,这是甘肃省实践科技创新的成果之一,是沙漠治理的一场“革命”。

这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拥有11项实用新型技术及发明专利。用机械化铺设草方格,插草深度15厘米,草沙障高度30厘米左右。与人工相比,立体固沙车速度是人工的约180倍,可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速度快于人工治沙速度的难题。不仅降低成本,作业更规范化,大大增加了沙漠表面的粗糙度,消减风力,阻止流沙移动并截留雨水,比人工固沙的质量要高、固沙效果更好。原来荒芜的沙漠里已生长出各类野生植物,这在当地老百姓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一庄子人忙一天还不如这车跑一圈”当地村民这样评价。

2015年,机械化治沙团队种植完成梭梭、花棒、柠条等各类沙生植物8万多株。通过种植培育,沙生植物长势良好,同时随着草沙障内沙子被固定住后,一些野生植物也随之长了出来,一两年前治理过的沙丘,已是大变样。2016年,治沙团队利用机械生物治沙在沙漠里成功种植十多亩的试验田,种出的蔬菜、果实送到上海知名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后,得出的结论是各类果蔬天然无公害,农药零残留,其中种植的瓜果含糖量高于同类瓜果。

藻类治沙固沙技术--快速形成土壤结皮遏制土壤进一步沙漠化

叶希丽生物治沙研究所研究人员从2009 年开始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研究并发现,沙漠土壤中仍然存在着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沙漠绿藻细胞。到目前为止,公司研发人员从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土样品中成功分离、纯化得到了1000 多种藻类品系,已顺利完成了9 个采样点中7 个采样点的沙土样品收集与GPS 定位工作,期间几乎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2 圈。

对沙漠绿藻细胞的生物学及营养学研究发现,该类细胞不仅具有独特的营养特性,而且其生物学进化地位也处于很古老的发育阶段,充分说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曾经是一片辽阔的海洋,当时的海藻随着海洋的消失逐渐进化成为如今的沙漠藻。

沙漠绿藻的生命力比普通淡水绿藻或海藻强很多,是因为极度恶劣的沙漠生存环境使得沙漠绿藻细胞具有了很特异的成分及其功能。

①沙漠环境自然缺水、沙漠绿藻细胞必须要积累高活性的CGF 才能生存;

②沙漠中阳光照射很强烈,沙漠绿藻细胞必须积累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才能避免被辐射氧化;

③沙漠中降水量很低,沙漠绿藻细胞需要积累大量的胞外多糖(含有丰富的碱性多糖)才能有水的时候吸收尽可能多的水分而延续其生长繁殖;

④沙漠的温度高、沙漠绿藻细胞壁(纤维素成分)必须要厚,才能有效预防过多的失水,恶劣的生存环境成就了神奇的沙漠绿藻。

该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荒漠藻类快速固定流沙的方法,具有快速、高效、持久的固沙成土和增肥效果,适宜于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动和半流动沙丘的固定和成土过程。

在荒漠土壤表面人工形成一层或几层藻类土壤结皮,从而改变荒漠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群落及微生态循环系统、最终达到改善荒漠土壤、固定荒漠土壤、绿化土壤的一种新型无污染、无公害的全新环保技术。

科学研究证明,藻类作为一类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特别意义的生物类群,在荒漠化综合治理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藻类作为拓殖生物,不仅能在多数生命形式无法生存的严酷环境中生长与繁殖,而且还以其特有的生活、代谢方式影响并改善着自然环境。藻类生物结皮在防风固沙、防止土壤侵蚀和改变水分分布状况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荒漠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利用荒漠藻类改良土壤,防风固沙,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体来看,藻类生物治沙在沙漠化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于:①快速形成土壤结皮(Soil Crust),从而遏制土壤进一步沙漠化 ②沙漠藻细胞代谢糖类分泌物可以使土壤有机物含量增加、沙漠固氮藻使得沙漠土壤的氮元素急剧上升,经过藻类生物治沙的沙漠土壤将具备高等植物生长的营养条件。

植物性纤维黏合剂---技术有硬伤

据媒体报道,重庆交通大学力学教授易志坚经过7年的反复试验,研发出一种可以让沙漠变成土壤的黏合剂,只要把这种粘合剂放到沙里,再添加适量的水,沙子就可以变成拥有生态—力学属性、具有“万向结合约束”的土壤。能够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同时能滋生微生物。简单点说,就类似一种沙子的“胶水”,将漫漫黄沙“点沙成土”。并将这一发现运用到"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中,并取得成功,已经将4000亩实验沙漠成功改造成良田。该科研成果已在相关权威刊物上发表。

沙漠和土壤的根本性质差异,是力学差异:土壤微粒之间都有作用力,能够构成一个整体,而沙子之间是松散的,没有这种力。易志坚他们要做的,就是用一种粘合剂,赋予沙子颗粒这种力,这样就可以把沙漠变土壤。

只要添加这种植物性纤维黏合剂,再加入水,沙子就能获得与自然土壤一样的力学属性。这种土壤颗粒间存在的特定约束,就是万向结合约束,简称ODI约束。它可以让土壤具备自修复和自调节能力。

自修复即土壤遇水后能够在湿润和干燥状态间自由转换,自调节即土壤能够为植物的生根发芽提供空间,并将植物根系“抱住”,为植物生长提供可能性。而沙子也是一种土,只不过是受到了破坏的土壤,如何让它变回受损之前的样子,就能在沙子上建造起绿洲。

只要将沙子混合黏合剂,再添加适量的水,只要两分钟,金黄色的沙子就变成了深褐色的土壤,用手抓起来也不会散掉,把水倒入围起来的凹坑里,水也没有流失。

据报道,目前,中国科研团队已将"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用于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25亩试验地中,并取得成功。

经施工改造后的沙体当即固定,并表现出持久的抗风蚀能力。试验地种植了70多种植物,长势旺盛。为了检验治理成果,研究团队在改造后的沙漠中种植了70多种植物,其长势都非常好。为了检验安全性,团队还请来了第三方机构对粘合剂及“沙变土”土壤进行检测。易志坚拿出了西安国联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粘合剂的检测报告,上面多项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对于这项科研成果,该成果专家评审组的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秘书长杨文斌认为,其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对于一项研究来说,需要有实验室的结果,还要有基础性成果,还需要实地的实验结果,也就是大面积的区域实验,区域实验完成之后才能开始推广,即使区域实验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说这是一项可以推广的技术。易教授团队所做的4000亩实验在普通人看来面积广阔,但是对于荒漠化研究来说,4000亩的面积太小了,根本不算什么。这项所谓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积推广的阶段。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话,根本不用治理就会变成农田。杨文斌说:“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种植了。在沙漠上安装上灌溉设备并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长,是现在科学家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条件,而有的是人为因素,特别在靠近河套地区的一些沙漠地带确实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门别类地对沙丘和沙地进行改造,对于人类过度开采造成的荒漠化地区可以优先修复,这些地区曾经也有绿植生长的基础。所以,沙漠的改造的关键在于应该分类分区,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原生沙漠是地质时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态系统,是一种一种生态系统,它和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一样都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治沙不是消灭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变绿洲,否则,地表下垫面均匀一致,反而无法形成气压差,不利于形成空气流动,进而影响水分的运移。从另一面可能恶化了区域气候,利弊需要权衡。

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技术与模式五项技术可有效遏制荒漠化1.植物固沙这是控制流沙最根本且经济有效的措施。固沙植物能为沙区人畜提供燃料和饲料,同时,又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以阻截流沙对绿洲、交通线、城镇居民点的侵袭;营造防护林网,控制耕地风蚀和牧场退化;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的沙漠化危害。2.工程治沙治理流沙时,采用柴草、粘土、卵石、网板等材料设置障碍物或铺压遮蔽,借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设置屏障,改变大风方向,输导流沙定向吹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机械地进行干扰控制,以固定阻挡、输导搬运流沙,定向塑造风沙地貌,改变沙地条件,转害为利。3.化学固沙在流动沙地上通过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壳,隔开气流对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风蚀性能,达到固定流沙的目的。4.旱地节水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荒漠化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与开发的主要难题。因此,引进和开发节水技术,发展灌溉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节水等技术。5.退化地开发我国在防止荒漠化的同时,适度进行了开发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农牧业开发技术。在农业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绿洲农田改造、沙地衬膜水稻栽培、盐碱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温室栽培与养殖、地膜覆盖栽培和无土栽培等技术;在牧业上,主要有合理轮牧、以草定畜、草场改良和温室养殖技术;农牧综合技术主要有“小生物经济圈”建设,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国内四种模式值得推广1.赤峰模式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历史上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荒漠化土地达7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77%,251万公顷草场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个旗(县)的148个乡镇受沙漠化危害。后采用固沙造林育草技术、沙地衬膜水稻栽培技术和“小生物经济圈”整治技术进行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5%,提高到%,区域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赤峰模式适合在半湿润区荒漠地区推广。2.榆林模式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化面积达万平方千米,有6座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12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已吞没农田、牧场14万公顷。人们针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沙体系,使年沙尘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70多天减少到现在的20多天,呈现出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景象。榆林模式适合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治理。3.临泽模式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两岸,由于过度樵采、放牧,植被破坏,沙化严重,原来的绿洲向南退缩了近500米。后来,采用以绿洲为中心、自边缘到外围的“阻、固、封”相结合的防护体系,使流沙面积从%减少到%。临泽模式适合在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危害的绿洲地区推广。4.和田模式和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以绿洲为中心建立防护体系,兴修水利,节水灌溉,并采取固定流动沙丘的办法,治沙效果明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和田模式适合极端干旱区地区的荒漠化防治。

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热切期盼的一件大事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会议,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具有重大意义。自上次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召开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我们实现了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和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全国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沙化问题的道路。这是沙区人民和广大治沙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党和国家生态建设各项方针政策的巨大成功。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沙化土地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及边疆地区是沙化土地的主要分布区,土地沙化影响着全国近4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部分地区沙化仍在扩展。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沙化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防沙治沙工作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谐大业,生态为本。全面推进防沙治沙事业,不仅是提高沙区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不仅是维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实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从保护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沙治沙真正摆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真正摆上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坚持不懈地将防沙治沙事业向前推进。新时期的防沙治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实行综合防治、科学防治和依法防治。要牢固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尽快使已治理地区的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尽快使仍在扩展地区的土地沙化趋势得到遏制,尽快使广大沙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在我国防沙治沙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他们是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有功之臣。他们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治沙事业。让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奋斗,共同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共同谱写防沙治沙更加壮丽的篇章。2、沙漠治理新思路我国有7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57万平方公里戈壁荒漠,还有高原荒漠15万平方公里,基本都在西部地区。而且沙漠每年还在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的心腹之患和灾害的根源。改造这些沙漠始终是人类世世代代的梦想。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水资源限制等因素,绿化治沙进展不大:局部好转,全局恶化,沙尘暴还是屡屡袭来。最近在强国论坛看了“小小公民”的《治沙良策--把沙漠覆盖起来》后,觉得“把沙漠覆盖起来”确是治沙的一条新思路。但若按其文章说的“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虽然有文章中说的那些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成本过高,同时所发电力也缺乏市场---一方面现在的太阳能电力成本与火电,水电相比仍过高,另外这些沙漠地处西部,电力需求大户东南沿海城市相隔太远,输电成本过高,而北部又有火电优势。对此笔者觉得或许可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即将其铺盖在沙地上并用沙袋压住,使沙尘无法被风吹走。因为一方面与“用太阳能电池板逐步将沙漠覆盖起来”可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可行性。而另一方面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比起来,覆盖治沙的好处是,不受水资源的限制,同时不受种苗,种植时间等等限制,可以日夜,四季不断地大规模的施工(因为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等比起种苗来更能工业化地大量生产以满足大规模的施工的需求)。同时见效更快,因为植树种草是需要生长时间的,况且又难以保证都能成活。实际上我国以前建设的三北防护林,也已因缺水而面临毁灭的危险了。虽然覆盖治沙不能产出给这项工程以直接回报,但考虑此项工程更能够促进就业(因其是劳动密集型工程),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风沙侵袭,沙漠扩大等造成的损害及能间接增加产出;另外也为逐步绿化,开发西部创造了有利条件等等---即有水或需要时可揭开覆盖重新绿化,或供工农业开发用地之用。应是属于社会效益好的公共工程,值得政府考虑的。当然用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来覆盖治沙的可行性程度也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比如廉价的塑料编织布,塑料薄膜能抗“风吹日晒”多久,也即维护成本多高,与用价高的抗“风吹日晒”能力好的覆盖物相比两者那个方案更好。以及能不能找到既廉价又抗“风吹日晒”的覆盖物?!同时也需详细比较覆盖治沙与植树种草等绿化治沙方法在短,长期成本和短,长期及直接,间接效益上究竟何者更佳:如果覆盖治沙的综合成本太高,则也就可能难以执行了,或者只能重点用于确实难以绿化治沙的地方:即缺水的流动沙丘,容易诱发沙尘暴的古湖泊,盐咸地等等。若只略高出绿化治沙,则考虑到上述好处,就可以实行覆盖治沙工程了。假如覆盖治沙综合成本少于绿化治沙,那就自然更具可行性了。但是实际上,考虑到由于受水资源的限制,根本难以在沙漠通过大规模的绿化来永久性地治理好沙漠。因此即使覆盖治沙成本较高,也可能将成为未来根治沙漠危害唯一可行的方案而不得不实行的。第二部分:典型观点和事例1.“土地沙化”与“土地沙漠化”含义不同。“土地沙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过程以耕地风蚀作用和草场风积作用为主。后者以地表覆盖沙层厚度在 10 厘米 以上为标准。堆积的风沙物质多来源于本地区地表的物质,即属于“就地起沙”。土地沙化是环境退化的标志,是环境不稳定的正反馈过程。如不采取根本措施,土地风蚀沙化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停止,反而会加剧发展。“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地质问题。严重的问题是“全球沙漠化仍在曼延”。 我国也存在着土地沙漠化问题。在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中,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 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危险的土地有 万平方公里,在湿润地带的风沙化土地有 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 5000 余万人,有近 400 万公顷的旱农田和 500 万公顷的草场受其影响。近几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从原来的 平方公里增加到 万平方公里。因此,我国面临的土地资源被侵蚀的形势也是严峻的。2.尽管年年喊生态治理,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中国西部沙区的生态环境仍在加速恶化。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我们该从捡“芝麻”丢“西瓜”的治沙思路中警醒了。沙尘源出现生态“难民”。在西北强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和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当地一批农牧民失去生产生活条件后被迫搬迁,成为生态“难民”。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乡),40岁的孟根其其格无可奈何地说,20多年前,她家在塔木苏镇放牧骆驼为生,后因草场退化、沙化更加严重,她家的羊迅速减少了10多只,全家4口人无法靠放牧维持生计,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曼德拉苏木开始了农耕生活,现在种着30亩土地。据了解,这些年曼德拉苏木先后从阿拉善右旗生态脆弱区接纳了像孟根其其格家这样的生态“难民”140多户。阿拉善盟分布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国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达80%以上。在强北风的作用下,近年来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动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进,局部地方流沙带已经与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握手”相连。据国家林业部门通过卫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发现,这两大沙漠间出现了三条新的流沙带。而随着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和大风干旱灾害加剧,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展。而在西北地区另一强沙尘暴主要发源地甘肃省民勤县,因石羊河上游来水量逐年减少,加上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表林草枯亡,土地沙化,大批农民被迫流落他乡。北部青土湖区成了沙漠大举南侵绿洲的通道,流沙年均推进8--10米,近10年外流人口达万人,有的村社只剩下零星几户人家,44万亩农田一半以上因缺水和沙害弃耕。3. 在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灾难仍在继续,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已多处“握手”相连。当地干部群众担心,如果两大沙漠最终交会合拢,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长廊消失,将会造成大片绿洲被风沙湮没、内外交通阻断等更加严重的生态灾难及社会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两大沙漠会合,塔里木河下游一条由天然荒漠胡杨林和灌木林组成的300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廊消失,不但连接新疆与内地的第二通道218国道将彻底被阻断,连巴州首府、南疆重镇库尔勒也会受到沙漠的包围,进而会使塔里木盆地和阿尔金山丰富的矿产资源失去开发的支撑。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干流全长1321公里,它既是南疆几百万各族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阻挡沙漠侵进绿洲的生态河。由于长期开发利用不合理,加之气候变化,从1972年开始,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公里长的河道长期断流,尾闾台特玛湖干涸,沿岸林木大面积枯萎干死,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库木塔格沙漠东西夹击,土地荒漠化加剧。巴州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因塔里木河生态调节功能明显减弱,下游60%天然荒湖胡杨林和40%的灌木林因缺水枯萎衰败,400多万亩草场退化。218国道有几十处时常被流沙掩坦,局部地区部分群众失去了家园。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是确保生态用水。2000年以来,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紧急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方案,并6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植被的恢复和绿色走廊的保护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生态灾难积重难返,塔里木河下游并没有出现预期“碧波荡漾,枯木逢春”的景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据调查,虽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植树造林,局部地区生态好转,但由于大面积的天然荒漠林被毁,使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当地干部群众形象地说,重造林轻封育,捡了“芝麻”丢“西瓜”。——天然荒漠林遭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新疆且末县,共造林18万亩,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生态保障。然而,受自然与传统习惯的双重影响,当地农牧民仍然维持着砍柴樵薪的原始生活方式,使天然荒漠林遭到严重破坏。而天然荒漠林生态系统属于世界上最脆弱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自我演替、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时间,人为破坏只需要几年时间。面对风沙危害日益严重的情况,目前策勒县已围栏封育天然荒漠林48万亩。记者在现场看到,天然红柳、野芦苇已长到1米多高。担护林员每月150元工资却没有解决的来源。——人工造林投入高,封沙育林效益好。调查中,记者发现在西北风沙区人工造林成本高得惊人。然而,人工造林有国家资金支持,而天然荒漠林封育下达任务小,资金还往往难以到位。墨玉县的波斯坦库勒生态治理区在茫茫戈壁滩上,当地群众在国家资金扶持下造林万亩。县林业局局长张震年算账说,这里一亩地仅树苗费就高达200多元,加上整地、挖坑、打井和水利渠系配套,一亩地的造林要花600~800元。张震年坦言:“戈壁滩上的林子难养活”。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且末、若羌等县了解到,在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以及生态用水与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建设人工防护林不得不采取滴灌技术,而滴灌造林不但投入成本高,后期管护更需要长期投入,有的地方虽然造成了林子却无力管护,进而背上巨额“包袱”。4.遏制土地沙化,要以防为主,防治兼顾,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防,防治结合。5月20日,在全国这些组织的“水与沙漠化”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就土地沙化的现状及对策作了发言。他说,当前,除自然因素外,造成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人为因素是“五滥”,即滥垦、滥伐、滥牧、滥采和滥用水资源。要遏制土地沙化继续扩展的势头,必须做好预防工作,“防”首先体现在加强对“五滥”的管理,杜绝人为破坏因素。第一,应防止盲目开垦。滥垦是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自5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4次大开荒,仅草原开荒就达亿亩,其中1亿亩已撂荒成为沙地。1994年至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达万平方公里,其中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的面积约占50%。第二,应以草定畜。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全国草场理论载畜量为亿羊单位,截至1997年底,全国存栏大牲畜已达亿头,羊亿只,折合亿羊单位,超载近一倍。第三,应控制樵采。滥砍滥伐和过度樵采一直是沙区植被的大敌,它不仅直接减少林草覆盖面积,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和谐的森林、草原环境。从1994年到1999年,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因樵采破坏沙生植被达600公顷,新疆和田地区近5年因樵采共破坏以胡杨林、灰杨为主的天然荒漠林3800公顷。第四,应严禁乱采滥挖。自1994年至1999年,内蒙古全区因搂发菜破坏草原面积达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陕西省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沙化。近两年,国家颁布法律和规章,通过执法,搂发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滥挖中草药和无序采矿破坏植被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第五,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沙化的现象十分普遍。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50年代以来上游不断超量用水,造成下游270公里河道断流,530万亩胡杨林枯死,100万亩草场退化,25万亩农田被迫弃耕。这位负责人同时强调,造成土地沙化、生态恶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沙化土地的治理上,突出综合治理。要按照植物演替自然规律办事,以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为核心,要多管齐下,林业措施、农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综合运用,要因地制宜实施造林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林还草;耕地要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方法,推广免耕法和作物留茬。对于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除保证必要的工业用水、人民生活用水外,还应重点保证生态用水。覆盖我国90%以上沙化土地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都综合考虑了因害设防、因区施策,进展顺利,效果明显。鉴于目前的现实问题,这位负责人建议国家应尽快推行四项政策:一是草原应尽快全部承包到户,坚决改变牲畜吃大锅草的局面;二是国有荒山、荒沙应无偿提供给造林种草者使用。落实谁造谁种谁有的政策,并允许继承、转让与拍卖;三是在荒山、荒沙、荒地造林,免交任何税费;四是对林产品、畜产品加工业减免征收营业税。

土地沙漠化治理的学术论文

1.沙漠化的成因沙漠化的成因沙漠化的成因沙漠化的成因 (1)气候变化异常 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据研究,1951-1999年中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近50~100年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干旱化趋势加快。 我国沙化土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的地带。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剧了该区气候和土壤的干旱化。这使得该区的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散,加速了土地的沙漠化。另外气候增暖,大范围气候持续干旱,给各种水资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冰川退缩、河流水量减少或断流、湖泊萎缩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失去了保护地表土壤功能,加速了河道及其两侧沙化土地的扩展及沙漠边缘沙丘的活动,使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2)不合理的开荒 在沙漠化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曾今有大量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自1995~2000年,其中因开垦草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因开垦林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由于该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在农闲季节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加之技术、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造成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3)过度放牧 目前西北地区超载过牧日趋严重,其中新疆、广西、宁夏、内蒙古超载率较高,超载率分别达到了121%、81%、72%及66%。过渡放牧造成了对草地地表的过度践踏,草原地表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经风吹蚀,大量出现风蚀缺口,牲畜放牧越多的草地,土壤裸露的也越多,形成的沙漠化面积也越大。 (4)不合理的挖采和树木砍伐 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北地区大规模滥挖发菜、干草和麻黄等野生中药材的事件时有发生。亿亩的草场面积遭到严重破坏,约占内蒙古全部草原面积的18%,有相当部分正处于沙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约亿亩的草场面积被完全破坏且已沙化。由于亿亩草地遭到严重破坏而不能放牧,被迫到它草场超载放牧的草地要远远大于亿亩,草原负担过重,加速了沙漠化的扩展。滥樵造成植被严重破坏,仅内蒙古伊克昭盟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中,因滥樵而沙化的草场面积就达2000多平方公里。 5)水资源的浪费 西部地区农业灌溉比重大,农业、林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导致水资源需求量增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特别是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匮乏。加之该区对地下水的持续超采利用,导致西部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如陕西关中地区各水源地年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达2米多。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引起地表植被衰亡,土地沙化加快。 2.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的危害沙漠化的危害 (1)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民生活,威胁人类健康。 沙漠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沙尘物质在强劲风力作用下随风而起,甚至发生沙尘暴,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其导致的沙尘天气,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还可能损害通讯和输电线路从而造成通讯与输电线路中断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并且出现沙尘暴天气时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造成呼吸道、皮肤等疾病人数增加,此时的沙尘成为疾病传播的一种媒介。 (2)直接影响农业,危及生产、生活。 土地沙漠化对区内的农业生产会造成多种危害。在沙化过程中,风吹走土壤中细小的土粒和营养物质,恶化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水分情况,使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造成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缩小。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节,在沙漠化地区,往往种子、幼苗被吹走吹露,造成缺苗断垄,同时覆盖在叶面上的沙尘亦影响作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产量降低。并且沙漠化会引起草场退化,使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能力大为下降。部分村庄、定居点等往往因风沙危害严重不宜于继续生活居住而不得不被迫废弃迁居,在 40 年内因受沙漠化严重危害被三次搬迁的仲巴县县城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证。 (3)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阻碍经济发展。 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4)加剧贫困程度。 沙漠化的最终经济结果就是贫困化。土地沙漠化所造成的农业减产往往使得区内农牧民生活比较贫困,如国家级贫困县定日县。 据调查,全国农村人口的1/4生活在沙漠化地区,其人均农业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是东部地区的1/5。沙漠化地区贫困程度加剧,发展差距扩大,有的地方已经喊出“要生存就要治沙”的口号。 3.沙漠化现况沙漠化现况沙漠化现况沙漠化现况 世界世界世界世界 沙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受沙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有12多亿人受到沙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沙漠化的抗争,但沙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全球沙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420亿美元

1. 邹学勇, 1989. 沙漠化类型划分的定量研究. 干旱区地理, 12(1): . 周秉根, 邹学勇, 1989. 黄山第四纪冰缘地貌遗迹及古地理环境分析. 冰川冻土, 11(2): . 邹学勇, 1990. 确定自然带界线的模糊聚类数学模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13(1).4. 邹学勇, 1990. 中国亚热带湿润地区风沙地貌研究, 中国沙漠, 10(2): . 金炯, 董光荣, 邵立业, 邹学勇等, 1991. 阿里地区狮泉河镇风沙危害与整治规划, 中国沙漠, 11(3): . 邹学勇, 1991. 南昌地区风沙化土地风沙地貌发育规模和风沙活动预测. 地理研究, 10(3): . Zhou Shaoxiang, Zou Xueyong, 1992. Observation of Sand Driven by Wind with Multiflash Photography, 20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igh Photography and . 邹学勇, 董光荣, 1992. 森格藏布河谷盆地第三纪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变.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6(1): . 邹学勇, 朱久江, 董光荣等, 1992. 风沙流结构中起跃沙粒垂直初速度分布函数. 科学通报, 23:2175-217710. 邵立业, 周广立, 董光荣, 金炯, 刘玉璋, 邹学勇, 郭迎胜, 1993. 狮泉河镇风沙整治第一期工程设计, 中国沙漠, 13(1): . 邹学勇, 董光荣, 1993. 风沙物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8(6): . 邹学勇, 刘玉璋, 董光荣, 1994. 风沙流能量的实验计算. 科学通报, 39(2): . 邹学勇, 刘玉璋, 吴丹, 董光荣, 1994. 若干特殊地表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 地理研究, 13(2): . 邹学勇, 1994. 简评《青海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与防治途径》.地理研究, 13(3): . Zou Xueyong, Liu Yuzhang,Dong Guangrong, 1994, Tentative Calculation of Wind-Sand Current Energ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39(12): . 邹学勇, 1994. 风沙物理学.《现代科技百科综述》(专著), 北京出版社.17. 邹学勇, 1994. 荒漠化. 《现代科技百科综述》(专著), 北京出版社.18. 邹学勇, 王贵勇, 1995.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晚全新世沙漠化. 中国沙漠, 15(1): . 邹学勇, 董光荣, 王周龙, 1995. 戈壁风沙流若干特征研究, 中国沙漠, 15(4): . 高全洲, 董光荣, 李保生, 邹学勇, 1995. 晚更新世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区沙漠演化, 中国沙漠, 15(4): . 董光荣, 高全洲, 邹学勇等, 1995. 晚更新世以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气候变化. 科学通报, 40 (13): . 高全洲, 董光荣, 邹学勇等, 1996. 查格勒布鲁剖面-晚更新世以来东亚季风进退的地层记录.中国沙漠, 16(2): . Dong Guangrong, Gao Quanzhou, Zou Xueyong, et al, 1996. Climate Changes on Southern Fringe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1(10): . 彭期龙, 邹学勇, 董光荣等, 1997. 《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防治规划图》(四幅全开), 成都地图出版社.25. 严平, 董光荣, 邹学勇, 1998. 土壤风蚀容忍量(T值)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水土保持通报, 18(1): . 朱久江, 匡震邦, 邹学勇, 刘玉璋, 1998. 风沙两相流中沙粒的跃移运动, 中国科学(A辑), 28(3): . 郝青振, 邹学勇, 董光荣等, 1998. 室内沙风洞空洞条件下气流场规律研究. 中国沙漠, 18(2): . 杨保, 邹学勇, 董光荣, 1999. 风沙流中颗粒跃移研究的某些进展与问题. 中国沙漠, 19(2): . 杨萍, 邹学勇, 哈斯, 1999. 巴丹吉林沙漠北部风沙地貌形态类型的分区研究, 中国沙漠, 19(3): . 《西藏自治区八-邛公路沙害综合整治研究》(合作专著,待版), 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的第二节(部分), 计约万字.31. 杨保, 邹学勇, 王周龙等, 1999. 气流中跃移颗粒的受力分析, 地理科学, 19(5): 475-478 .32. 邹学勇, 郝青振, 张春来等, 1999. 风沙流中跃移沙粒轨迹参数分析, 科学通报, 44(10): . 张春来, 郝青振, 邹学勇, 严平, 1999.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形态及沉积物对表面气流的响应, 中国沙漠, 19(4):. 张建平, 陈学华, 邹学勇, 等, 2001.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山地学报, 19(1):. Zou Xueyong, Wang Zhoulong, Hao Qingzheng, , 2001. Distribution of velocity and energy of saltating sand grains in wind tunnel. Geomorphology. 36(2-3):156- . 张春来, 邹学勇, 靳鹤龄, 郭迎胜, 2001. 狮泉河盆地第二期风沙灾害整治研究, 中国沙漠, 21(2): . 邹学勇, 2001. 赣江下游地区的风成沉积, 中国沙漠, 21(4): 25-3038. Zou Xueyong, Dong Yuxiang, Jin Heling, et al, 2002. Desertification and control plan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Jouranl of Arid Environment, 51: . 张春来, 邹学勇, 董光荣, 刘玉璋, 2002. 耕作土壤表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中国沙漠, 22(5):. Zhang Chunlai, Gong Jirui, Zou Xueyong, Dong guangrong, et al., 2003. Estimates of Soil Movement in a Study Area in Gonghe Basin, Northea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53(3):. Liu Lianyou, Shi Peijun, Zou Xueyong, et al., 2003. Short-term dynamics of wind erosion of three newly cultivated grassland soils in north China. Geoderma, 115:. 程宏, 赵延治, 邹学勇等, 2003. 西藏河谷地区荒漠化综合整治, 自然灾害学报, 12(2):. 邹学勇, 董光荣, 李森等, 2003. 西藏荒漠化与防治战略.自然灾害学报, 2(1): 17-2444. 邱玉郡, 王静爱, 邹学勇, 2003. 区域灾害评价模型. 自然灾害学报, 12(3):. 赵延治, 程宏, 王贵勇, 邹学勇, 2003. 高寒地区土地利用于覆盖变化初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2):. 张春来, 邹学勇, 董光荣, 刘玉璋, 2003. 植被对土壤风蚀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17(3):. 邱玉珺, 王静爱, 邹学勇, 2003. 区域灾情评价模型. 自然灾害学报, 3: 48-5348. 张春来, 邹学勇, 董光荣, 刘玉璋. 2003. 植被对土壤风蚀影响的风洞实验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17(3):. 张春来, 邹学勇, 董光荣, 2003. 土地沙漠化过程的土壤风蚀率指标, 水土保持学报, 17(4):. 严平, 董光荣, 张信宝, 邹学勇. 2003. 青海共和盆地土壤风蚀的137Cs法研究(Ⅰ)-137Cs分布特征. 中国沙漠, 23(3): . 严平, 董光荣, 张信宝, 邹学勇. 2003. 青海共和盆地土壤风蚀的137Cs法研究(Ⅱ)-137Cs背景值与风蚀速率测定. 中国沙漠,23(4): 391-39752. 邹学勇, 刘玉璋, 张春来, 董光荣, 刘连友, 高尚玉, 史培军, 严平, 哈斯, 2004. 西藏八一镇—邛多江公路沙害成因与治理. 自然灾害学报, 6: 15-2453. Zhang Chunlai, Zou Xueyong, Gong Jirui, et al., 2004. Aerodynamic roughness of cultivated soil and its influences on soil erosion by wind in a wind tunnel.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75(1):. Liu Lianyou, Shi Peijun, Gao Shangyu, Zou Xueyong, E Hasi, Yan Ping et al., 2004. Dustfall in China’s western loess plateau as influenced by dust storm and haze event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8(12): . 张春来, 董光荣, 邹学勇, 程宏, 杨硕, 2005. 青海贵南草原沙漠化影响因子的贡献率. 中国沙漠, 25(4):511-51856. 王升堂, 赵延治, 邹学勇, 程宏, 2005. 北京郊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起沙起尘的特征研究. 地理科学, 25(5): 601-60557. 赵延治, 张春来, 邹学勇, 程宏, 陈学华, 杨忠, 2005. 西藏日喀则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科学, 26(1): 33-39)58. 邱玉珺, 邹学勇, 张春来. 2005. 沙粒跃移轨迹参数的统计研究, 中国沙漠, 25(4):. 邱玉珺, 邹学勇, 2005. 气候因素对沙尘天气影响的模型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 35-4060. Li, Xiaoyan, Liu Lianyou, Gao Shangyu, Shi Peijun, Zou Xueyong, E. Hasi, Yan Ping. 2005. Aeolian dust accumulatlayers by rock fragment substrata: influence of number and textural composition of pebble layers on dust accumulation.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84(2), 139-14461. Li, Xiaoyan, Liu Lianyou, Gao Shangyu, Shi Peijun, Zou Xueyong, E. Hasi, Zhang Chunlai, 2005. Microcatchment water harvesting for growing Tamarix ramosissima in the semiarid loess region of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14: 111–11762. 张春来, 邹学勇, 程 宏, 杨 硕, 潘星慧, 王洪涛, 2006.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防护体系近地面流场特征.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4(3):1-863. 格日乐, 程宏, 邹学勇, 王升堂, 张春来, 2006. 雅额济纳绿洲土地承载力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6):64. 全占军, 程宏, 于云江, 邹学勇, 2006.煤矿井田区地表沉陷对植被景观的影响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30(3): 414-42065. 常春平, 邹学勇, 张春来, 黄永梅, 程宏, 赵延治, 全占军, 邱玉郡, 房志玲, 王升堂,2006. 拉萨河下游河谷风沙源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山地学报,24(20): 489-49766. 邱玉珺, 邹学勇, 张春来, 2006. 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对大气能见度方差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及其沙尘过往路径典型站点为例. 环境科学, 6: 1046-105167. 邱玉君, 邹学勇, 2006. 反映近地面状况的一个参数风场分维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 98-10168. 邱玉珺, 邹学勇, 孙永亮, 2006. 荒漠化动力系统熵理论模式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 319-32369. 张春来, 邹学勇, 刘玉璋, 杨硕, 王周龙. 2006. 狮泉河盆地风沙灾害成因及其防治, 自然灾害学报, 2: . Cheng Hong,Wu Yongqiu, Zou Xueyong, et al., 2006. Study of ephemeral gully erosion in the small catchment of upland on the Inn-Mongolia Plateau. Soil & Tillage Research, 90:184–19371. Zhao Yan-Zhi, Zou XueYong, Cheng Hong, et al., 2006. Assessing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ethodology and a Case Study for Lhaze Coun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80:120–. Cheng Hong, Zou Xueyong, Zhang Chunlai, 2006.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s for the initial liftoff velocities of saltating sand grains in air.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1, D22205, doi:. 张春来, 邹学勇, 杨硕, 潘星慧, 王洪涛, 2007. 沙坡头铁路防护体系内风沙沉积的粒度特征. 地理研究, 1: 75-8274. 王升堂, 邹学勇, 张春来, 程宏, 2007. 民勤绿洲边缘带灌丛沙丘防风作用研究. 地理科学,1:104-10875. Zhang Chunlai, Zou Xueyong, Cheng Hong, et al., 2007.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control windblown sand in Shiquanhe Town, Tibet.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95: 53–7076. Cheng Hong, Zou Xueyong, Wu Yongqiu et al., 2007. Morphology parameters of ephemeral gully in characteristics hillslopes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Soil & Tillage Research, 94(1): 4-1477. Zou XueYong, Cheng Hong, Zhang ChunLai, Zhao YanZhi., 2007. Effects of the Magnus and Saffman forces on the saltation trajectories of sand grains in air. Geomorphology, 90: 11-22

荒漠之害危及人类生存 土地荒漠化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尤其是长期饱受土地荒漠化之害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一直在努力探寻根治荒漠化的方法。 联合国环境保护署最近的调查表明,今天全球35%的陆地面积已成为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这意味着1/3的陆地面积已经失去或基本失去人类生存的良好条件,世界上110个国家的10多亿人口蒙受其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地球荒漠化并不是指现有沙漠的移动,而是指包括气候异变和人类行为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如滥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过度耕种造成的土地贫瘠;牧区放牧过多,毁坏草场;以及缺乏完善的排灌系统导致的土地盐碱化等。据调查,荒漠化已危及世界上12亿多人口的居住地和生计的来源,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这是目前世界饥民已增至5.75亿人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世界已经荒漠化的土地有1/2在非洲,1/3在亚洲。非洲尼日利亚的沙漠面积已占该国总面积的90%以上。我国荒漠地区耕地退化面积达到陆地面积的20%。 治理荒漠寻求新对策 为了阻止荒漠化,许多国家纷纷强化环保意识,严格环保法规,并采取种种措施治理沙漠。1991年,中东地区的阿联酋开始在沙漠中建造人工湖泊。这些湖是用粗大的水管从海岸附近地区将水输送到距海岸160公里的阿季班绿洲而建成的。阿联酋计划在沙漠深处用海水建造5个人工湖,发展海水养殖,并培育出一群别具风格的沙漠旅游景点。 1993年,西班牙科学家安·阿尔巴率领一个科学实验小组,开始在赤道附近的沙漠地带推广一种由他发明的“塑料树”。这种树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该地区白天和晚上温差较大的现象,充分蓄集大气中的水蒸气,使之凝结成水。白天,树干中的泡沫塑料将蓄集到的水分慢慢蒸发,当空气中上升的水蒸气得到充分冷却时就会出现降雨,从而改善气候环境,有利于发展沙漠种植。 1996年,日本九州大学的科学家提出,用成本较低的纳豆丝绿化沙漠,次年这个课题已列入日本国家级科研项目。纳豆是日本家喻户晓的豆制品,由于纳豆成分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在放射线照射下能显著提高分子间的结合力,因而可制成高吸水性能的树脂,其蓄水量可高达树脂本身重量的5000倍。这种树脂吸水后即成凝固状态,即使用离心分离器也很难把水分离出,在阳光照射下水分也很难蒸发。由于这种树脂是用纳豆丝制成的,在土壤中能被微生物分解,不会污染环境。非洲的一些国家已开始用这种树脂来改造沙漠,使沙漠成为生长庄稼的良田。 共同行动改造沙漠 联合国《2000年全球环境展望》指出,每年全球因土地退化而少收获2000万吨粮食,其中非洲粮食损失尤为严重。自1950年以来,非洲已有5亿公顷的土地受到土地退化的影响,其中65%是可耕地。目前,非洲可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在未来40年内非洲农作物产量将会减少一半。面对日趋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形势,非洲国家早在1994年6月就通过决议,要求各国制定行动纲领,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非洲统一组织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以指导整个非洲地区共同行动。 近年来,基因农业迅速崛起,于是许多科学家想到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发展沙漠农业,让沙漠为人类作贡献。去年,英国科学家发现,南非沙漠地带有30多种作物在常年无雨水的情况下照样茁壮成长,其中有些花卉在数月无雨水的情况下,一旦获得水分后,很快叶瓣色彩鲜艳,花香四溢。原来,这种被称为“更苏作物”的花卉,其细胞中含有辛酮糖物质,当它们失去水分后。辛酮糖就变成蔗糖,而蔗糖在细胞内则变成晶体状,可防止细胞的破裂,从而避免花卉的枯萎和死亡。据悉,科学家计划将这些作物的基因注入其他作物,培育出一大批适宜在沙漠地区种植的庄稼,让沙漠造福人类。 近年来,各国在治理荒漠和改造沙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土耳其国立科技研究中心证实,将含有若干特殊矿物质的北非洲撒哈拉沙漠尘土撒播在高空云层中,能够产生雪花增加降雪量。据了解,土耳其东及东南地区经常干旱,科技研究中心遂于1996年在东部地区成立测量站,观察当地冬季的降雪量,发现每当北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含有大量尘土的云层移动至东部地区时,当地的降雪量即出现异常增加的现象。该研究中心分析发现,撒哈拉沙漠尘土中含有若干特殊的矿物质成份在内,在天气晴朗时候与高空的湿冷空气相遇,会产生大量的雪花,进而增加降雪量。据塞丹表示,经过在实验室里类似的环境中试验,也得到相同的结果。该项试验已进入室外实验阶段,科技研究中心计划在今年冬季携带撒哈拉沙漠尘土,搭乘飞机至东部上空撒播,希望能为长期干旱的东部地区带来丰沛的降雪量,以解决明春的缺水问题。 尽管许多国家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显示了坚定的决心,并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仍面临着大量艰巨而具体的工作。专家们并且认为,应该将防治荒漠化与发展经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荒漠治理产业,并相信这个产业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普费尔最近指出,荒漠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并减免债务,帮助它们缓解因土地荒漠化而造成的巨大粮食压力。他还呼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国家转让有关技术,促进荒漠化问题的最终解决。刘林森

徐斌研究员主要承担草原植被生态遥感监测、草原沙化和退化遥感监测 、草地资源规划评价和草原沙化治理等多方面的任务。主持项目和课题等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级课题、863计划、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农业部等课题。课题任务主要集中在草原生产力、草畜平衡、草原长势、返青、草原沙漠化、草原水热旱情等遥感监测等方面。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等奖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申报国家专利2项,主编和参编著作7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中国科学》、《生态学报》、《地理研究》、《中国草地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至今培养了博士后2人,博士生6人和硕士生5人。此外,从1999年起每年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生态学专题讲座”。 ①“中国草原植被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2009年度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②“基于MODIS的中国草原植被遥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200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③“冬牧70黑麦种养殖与农业结构调整技术示范”,获2003年农业部丰收计划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④“省级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示范研究与应用”,获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2完成人。⑤“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获200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8完成人。⑥“省级资源环境信息服务示范研究与应用”,获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 [1] 徐斌(主编). 草原保护建设与饲料生产加工.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徐斌,杨修等编著. 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天然林资源与保护.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 徐斌(副主编). 中国重点生态建设地带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4] 徐斌,杨秀春,金云翔等,2011,第四章,青藏高寒牧区草原资源遥感监测与评价(59-89);第五章,青藏高寒牧区冬虫夏草资源评价研究(90-118)(约10万字);范小建主编,2011,扶贫开发与青藏高原减灾避灾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1]B Xu, X C Yang, W G Tao, Z Qin, H Q Liu, J M Miao, YY Bi, 2008, MODIS-based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 Produc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9(17-18): 5313-5327. [SCI][2] Qin Zhihao, Xu B, Xin X., Zhou Q., Zhang H., Liu J., 2004,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ology to evaluate grassland ecosystem health in North chin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 4034-4037,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EI][3] Qin Zhihao, XuBin, Liu J., Zhang W., Zhang H., 2004, Monitoring land use dynamics for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ssessment in the rim zone of North China using MODIS and Land TM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 4021-4024,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 [EI][4] Qin Zhihao, Xu B., Zhang W., Li W., Zhang H., 2004, Comparison of split window algorithms for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trieval from NOAA-AVHRR data.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VI:3740-3743, September 20-24, 2004, Anchorage, Alaska, USA. [EI][5] Yuxia Zhu; Zhihao Qin; Bin Xu; Maofang Gao; Huan Pei, 2007, An approach for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in Hulun Buir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s Paper), Proceedings Vol. 6752,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Weimin Ju; Shuhe Zhao, Editors, 675223. Date: 26 July 2007, DOI: . [EI][6] Lu Liping, Qin Zhihao, XU Bin, Tao Weiguo, Jianglipeng, 2007,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 growing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of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7,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Information, May 25-27, Nan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0277-786X, 675225-1-9. [EI][7] Ruijie Wang, Zhihao Qin, Bin Xu, Xiaoyong Zhang, Maofang Gao, 2007, Using vegetation photosynthesis model to estimate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rangeland eco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of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7,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May 25-27, Nan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0277-786X, 67532S-1-8. [EI][8] Kebiao Mao, Zhihao Qin, Manchun Li, Lixin Zhang, Bin Xu, Lingmei Jiang, 2006, An Algorithm for Surface Soil Moisture Retrieval Using the Microwave Polarization Difference Index,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6). [EI][9] Kebiao Mao, Zhihao Qin, Bin Xu, Manchun Li, Jianming Wang Shengli Wu, 2005. The Influence Analysis of Water Content for the Accuracy of Practical Split-window Algorithm,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IGARSS05), 5: 3266 - 3268. [EI][10] Zhihao Qin, Yuxia Zhu, Wenjuan Li, Bin Xu, 2008, Mapping vegetation cover of grassland ecosystem for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in Hulun Buir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7104): 71040C-1~71040C-12. 16-18 September 2008, Cardiff Wales, United Kingdom. [EI][11] Maofang Gao, Sanchao Liu, Zhihao Qin, Jianjun Qiu, Bin Xu, Wenjuan Li, Xiuchun Yang, Jingjing Li, 2008, Integration of remote sensing with GIS for grassland snow cover monitoring and snow disaster evaluating in Tibet. Remote Sensing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GIS Applications, and Geology VIII, Ulrich Michel; Daniel L. Civco; Manfred Ehlers; Hermann J. Kaufmann, Editors, 13 October 2008, DOI: . [EI][12] Lei Gao, Zhihao Qin, Bin Xu, Liping Lu, Huan Pei, 2007, Mapping drought status of winter wheat from MODIS data in North China Plain. Proceedings of SPIE, (6752): 675229-1~675229-10. 25-27 May 2007, Nanjing, China. [EI][13]Bin Xu, Zhongxin Chen, Zhihao Qin, Jia Liu, Guixia Yang, et al.. 2005,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to build climatic scene in 2036 and 2056 in China. IEEE 2005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Jul., 2005, Soul, South Korea,5110-5113. [EI][14]Bin Xu, Zhihao Qin, Jia Liu, Zhongchao Shi,Xiuchun Yang, Guixia Yang, 2005,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Grassland in Key region of North China. IEEE 2005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Jul., 2005. Soul, South Korea,3266-3269. [EI][15] Xu Bin, Yang Xiuchun, Tao Weiguo, Qin Zhihao, et al., 2006, MODIS-based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upon the Grass Production in China. Second Recent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Rremote Sensing. ISBN: 84-370-6533-X. Printed in Spain by Guada . [EI][16]Xu Bin, Tao Weiguo, Yang Xiuchun, Qin Zhihao, et al., 2006, Vegetation Growth Monitoring in the Grassland of China Using MODIS Remote Sensing Data. Second Recent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Rremote Sensing. ISBN: 84-370-6533-X. Printed in Spain by Guada . [EI][17]B Xu, Z. Chen, et al., 2002, Hydrothermal Background Data Layer and Planting System of China,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115-120. [EI][18] B Xu, Z Chen et al., 2002,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ssland in Restoration and Climat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20-26. [EI][19]Xu Bin, Yang Xiuchun, Tao Weiguo, Qin Zhihao, et al.. 2007,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upon the grass production in . online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7(2): 405−413.[20] 金云翔,徐斌,杨秀春,李金亚,王道龙,马海龙,201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产草量动态遥感估算.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12(41):1185-1195.(通讯作者) [21] 徐斌,杨秀春,2009,东北草原区产草量和载畜平衡的遥感估算. 地理研究,28(2):402-408.[22] 金云翔,徐斌,杨秀春,覃志豪,高懋芳,吕海燕,朱立博,2010,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冬虫夏草资源分布空间分析方法. 生态学报,30(6):1532-1538.(通讯作者)[23] 李亚云,杨秀春,朱晓华,徐斌, 2009,遥感技术在中国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28(1):55-62.[24] 李金亚,杨秀春,徐斌,曹云刚,覃志豪,金云翔,赵莉娜, 2011, 基于MODIS与AMSR-E数据的中国6大牧区草原积雪遥感监测研究. 地理科学,9(31):1097-1101.[25] 李金亚,徐斌,杨秀春,金云翔,李亚云,张济,赵莉娜,李润林, 2011,锡林郭勒盟草原沙化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正蓝旗为例. 地理研究,9(30):1669-1682. (通讯作者)[26] 杨秀春,曹云刚,徐斌,朱晓华, 2008, 中国北方草原积雪遥感监测:期间. 地理研究,27(5):1109-1117.[27] 杨秀春,朱晓华,徐斌,李亚云, 2008,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研究及其进展. 灾害学,23(2):117-122.[28] 朱玉霞,覃志豪,徐斌, 2007,基于MODIS数据的草原荒漠化年季动态变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中国草地学报,29(4):2-7.[29] 白可喻,徐斌,邱建军, 2007,基于GIS的中国苜蓿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29(4):15-20.[30] 陶伟国,徐斌,杨秀春, 2007,草原产草量遥感估算方法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草业学报,16(2):1-8. (通讯作者)[31] 杨秀春,徐斌,朱晓华,陶伟国,刘天科, 2007,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模型. 地理研究,26(2):213-221.[32] 陶伟国,徐斌,缪建明,杨秀春,覃志豪,2006,草地遥感估产中不同尺度信息源关联方法对比及评价. 中国草地学报,28(4):68-74. (通讯作者)[33] 覃志豪,高懋芳,秦晓敏,李文娟,徐斌,2005,农业旱灾监测中的地表温度遥感反演方法—以MODIS数据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14(4):64-71[34] 覃志豪, 李文娟, 徐斌, 陈仲新, 刘佳, 2004, 陆地卫星TM6波段范围内地表比辐射率的估计. 国土资源遥感, 9: 28-36.[35] 毛克彪, 覃志豪, 徐斌, 2005, 被动微波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研究.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8(5):12-14.[36] 姜立鹏, 覃志豪, 谢雯, 徐斌, 2006, 基于MODIS数据的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模型探讨.中国草地学报, 28(6): 72-76.[37] 毛克彪, 施建成, 覃志豪, 宫鹏, 徐斌, 蒋玲梅, 2006, 一个针对ASTER数据同时反演地表温度和比辐射率的四通道算法.遥感学报, 10(4): 593-599.[38] 毛克彪, 施建成, 李召良, 覃志豪, 李满春, 徐斌, 2006, 一个针对被动微波AMSR-E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物理统计算法.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6(12): 1170-1176.[39]徐斌, 陶伟国, 杨秀春, 覃志豪, 刘海启, 缪建明, 2006, 中国草原植被长势MODIS遥感监测. 草地学报, 14(3):242-247.[40]徐斌,杨秀春,侯向阳,陶伟国,覃志豪, 2007, 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科技导报, 25(9): 5-8.[41] 陶伟国,徐斌,刘丽军,杨秀春,覃志豪, 2007, 不同利用状况下草原遥感估产模型. 生态学杂志, 26(3): 332-337. (通讯作者)[42] 徐斌,辛晓平,陶伟国,覃志豪, 2005, 草地超载状况该如何应对. 中国牧业通讯,(21):48-50.[43]徐斌,侯向阳,王道龙, 2004,沙尘暴的危害及农业防治措施. 生态科学,23(1):60-63.[44] 曹云刚,杨秀春,徐斌,朱晓华,2007,MODIS在青藏高原大范围积雪制图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科技导报,25(21):51-54.[45] 杨秀春,徐斌,2007,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策略研究. 科技导报,25(19):65-69.[46] Qin Zhihao, Xu B., Liu J., Zhang W., 2004, Applications of GIS and RS for land use dynamics monitoring in the Rim Zone of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Proc. 12th Int. on Geoinformatics-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avle ,Sweden, 7-9 June 2004.[47]B Xu, X Xin, Z Qin, H Liu, Z Chen, G Yang, W Wu, Q Zhou, and X Wu, 2004, Development of spatial GIS database for monitoring on dynamic state of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animal loading balance in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4–Proc. 12th Int. Conf. on Geoinformatic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ävle, Sweden, 7-9 June 2004, Gävle University Press, vol. 2, 585-592.[48] Z Qin, B Xu, W Li, W Zhang and J Liu, 2004, Integration of ground sampling with satellite imaging through GIS database to monitor rangeland productivity for grazing in north China. Geoinformatics 2004–Proc. 12th Int. Conf. on Geoinformatics: Geospatial Information Research: Bridg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University of Gävle, Sweden, 7-9 June 2004, Gävle University Press, vol. 2, 715-722.[49]徐斌,杨秀春,陶伟国,覃志豪,刘海启,缪建明.中国草原产草量遥感监测.生态学报,2007,27(2):405-413.[50] 袁平,徐斌,张力建.县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生态足迹动态研究——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为例,中国农业科学,2007,40(4):7730-781[51] 姜立鹏, 覃志豪, 谢雯, 王瑞杰, 徐斌, 卢琦, 2007,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遥感估算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2(2): 161-170.[52]徐斌, 陶伟国, 杨秀春, 覃志豪, 高懋芳, 2007, 我国退牧还草工程重点县草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草业学报, 16(5):13-21.[53] 高懋芳,覃志豪,徐斌, 2007, 用MODIS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基本参数估计方法. 干旱区研究, 24(1): 113-119.[54]徐斌,杨秀春,白可喻,陈仲新,覃志豪,邱建军, 2007, 中国苜蓿综合气候区划研究. 草地学报, 15(4): 316-334.[55]徐斌,刘佳,陈仲新,等, 2004, 中国草原分布与气候关系及西部草原建设问题.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20-22.[56] 郭守平,杨秀春,徐斌, 2006,中子水分仪在流动沙丘上的标定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4(4):72-75.[57] 杨秀春,严平,刘连友,徐斌, 2005,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土壤学报,42(5):737-743.[58]徐斌,杨秀春,等, 2005, 内蒙古沙漠化地区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路明,赵明主编. 见:土地沙漠化治理与保护性耕作, 44-48[59] 杨秀春,徐斌, 2005, 农牧交错带不同耕作模式对农田近地面风况影响的试验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路明,赵明主编. 见:土地沙漠化治理与保护性耕作, 105-109[60] 杨秀春,徐斌,严平,刘连友,色布力玛, 2005,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19(2):125-129.[61] 王道龙,毕于运,徐斌,周旭英,张小川, 2003, 西北地区利用冬闲田种植冬牧70黑麦的建议.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4(5):1-4.[62] 徐斌,辛晓平,大黑俊哉, 2002, 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过程及物种丧失机制放牧试验. 生态科学,2002,21(1):1-5.[63]徐斌,杨秀春,金云翔,等, 2012, 中国草原牧区和半牧区草畜平衡状况. 地理研究(已接受).[64]徐斌等,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动态过程及物种丧失机制放牧试验,生态科学,2002,21(1):1-5.[65] 黄治平,徐斌.2008,规模化猪场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积累及影响评价分析.土壤通报. 39(3): 641-646.[66] 黄治平,徐斌.2008. 规模化猪场废水污灌农田的土壤Zn和Cu空间变异分析,生态环境,2008,27(1):0126-0132[67] 黄志平,徐斌,张克强,杨秀春. 连续四年施用规模化猪场猪粪温室土壤重金属积累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239-244(通讯作者)[EI][68] 黄治平,徐斌,涂德浴, 张克强.2008, 规模化猪场废水灌溉农田土壤Pb,Cd,和As空间变异及影响因子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24 (2):77-83.[EI][69]徐斌等,湖北利川市的草地资源特征及评价利用,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唐华俊主编,中国展望出版社,2003[70]徐斌等,中国北方草地的超载状况和对策,《中国西部发展论坛》第五届论文集,2004[71] 白可喻,徐斌,政府决策和管理体制在草地健康发展中的作用,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2004论文集,2004[72]徐斌,覃志豪,白可玉,2004, 草地的生态功能和保护建设。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317-322,2004年9月,北京[73] 徐斌,辛晓平,刘海启,刘佳,陈仲新,杨佳霞,吴文斌,周清波,吴晓天,覃志豪,2004, 中国北方草地生产力和载畜平衡动态监测。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469-472,2004年9月,北京[74] 覃志豪,徐斌等,我国北方草原产草量遥感测算模型,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2004论文集,2004年9月,北京 [1] 徐斌、赵哈林、徐浩、刘寅虓 ,沙地草场放牧试验植物群落的TWINSPAN数量分析,植物生态学报,2000, 24(2) 252-256.[2] 徐斌、赵永平.科尔沁沙地典型区景观要素动态过程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1), 40-44.[3] 辛晓平、徐斌、王秀山、杨正宇、高琼,碱化草地群落演潜空间格局动态分析,生态学报,2001,21(6)878-882.[4] 辛晓平,徐斌,单保庆,李建东,杨允菲.恢复演替中草地斑块动态及尺度转换分析。生态学报.2000. 20(4):587-593.[5] 徐斌等,2000,“三北”风沙区生态建设与综合治理,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年第2期.[6] 辛晓平,李向林、徐斌,放牧和刈割条件下草山草坡群落空间格异质性分析等,应用生态学报,2002,13(4):449-453.[7] 陈佑启,,徐斌.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0,19(2):116-127.[8] 周清波,徐斌,王秀山.未来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全球变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1): 29-32.[9] 徐斌、辛晓平、唐华俊、周清波、陈佑启,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地理科学进展,1999, 18(4):316-321.[10] 徐斌,21世纪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999,新世纪周刊(约稿).[11] 赵永平、徐斌等,基于沙漠化的图形库方法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 ,14-20[12] 陈仲新、徐斌等,2001,中国气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格局,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划所论文集)[13] 赵永平、徐斌等,基于专题图形库系统的科尔沁沙地动态研究,地理科学,1998年第1期,14—20。[14] 徐斌,科尔沁沙地土壤风蚀过程及其防治措施,1997,中国沙漠, Supp. 1,7-14。[15] 徐斌、刘新民等,风沙流击打作物幼苗和土壤风蚀的野外研究,1997,中国沙漠,Vol. 17 Suup. 1,78-84。[16]徐斌,数量生态方法的评述和TWINSPAN分析技术,中国沙漠,1997,Vol. 17,,64-69。[17] 赵永平、徐斌,专题图形库研究方法,干旱区地理,1997年第3期,36—42。[18] 徐斌、赵松龄,不同放牧梯度下天然沙质草场群落分异特征及沙漠化发生机理试验研究,1994,兰州大学学报,30(4),137-142。[19] 徐斌,科尔沁沙丘植物群落TWINSPAN数量分析,1995,中国沙漠, No. 3 233-236。[20] 徐斌等,科尔沁沙丘植物群落围封条件下的动态过程研究,1995,西北植物学报,15(8).89-97。[21] 徐斌,沙地培肥改土技术规程,1995,中国沙漠, , 42-51。[22] 徐斌、刘新民,风沙危害监测技术规程,1995,中国沙漠, , 42-51。[23] 徐斌等,科尔沁沙质草甸草场不同牧压条件下植物群落分异数量分析,1995,西北植物学报,15(5),134-139。[24] Bin Xu, Xinmin Lu, Soil Erosion and its Control in the Farming-pastoral transitional Belt in Horqin Sandy Land. Inner Mongolia, Chines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 1995,Vol. 8 No. 4.[25] 徐斌,刘新民,赵学勇,内蒙古奈曼旗中部农田土壤风蚀及防治,水土保持学报,1993,Vol. 7 75-80。[26] Xu Bin, M. Nemoto et al,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es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ethod in Northen Naiman Banner. Inner Mongolia, China, Proceeding of Japan-Chin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Desertification, 1993:500-508 .[27] 徐斌,刘新民,尧勒甸子试区土壤性状及其改良利用,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集,刘新民,赵哈林主编,1993年,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65-72。[28] 徐斌,黄学文,杨泰运等,沙土上沙打旺产量和土壤动态变化研究,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集,刘新民,赵哈林主编,1993,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82-288[29] 刘新民,赵哈林,徐斌,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与恢复机制,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论文集,刘新民,赵哈林主编,1993,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2-26。[30] 杨泰运,徐斌,奈曼旗沙漠化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浅析及其调整利用研究,中国沙漠,1989,Vol. 9 No. 2 32-37。[31] 徐斌,沙漠化土地围封后土壤性质变化的初步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8,No. 4 65-70。[32] 徐斌,杜明武,沙漠化土地围封后植被和土壤的变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No. 6, 45-48。[33] 张继贤,徐斌,科尔沁草原南部不同类型沙丘水分研究,中国沙漠,1985,Vol. 5 No. 3. 33-39。[34] 徐斌参加统稿、组织校对、讨论修改等工作,《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35] 徐斌参加合著,科尔沁风沙环境与植被,科学出版社,1996,页码分别为18-31,50-56,230-241(徐斌承担约万字)。[36] 徐斌参加编写,《山东省滨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1999,中国农业出版社,69-93,承担第五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甘肃省党校研究生论文格式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规范

1 内容要求

题目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学位论文的中文题目应不超过25字,并且不设副标题。

论文正文字数

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在一万字以上,理工科博士论文应在三万字以上,文科硕士学位论文应在三万字以上,文科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六万字以上。

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中、英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摘要的字数(以汉字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500~1000字,博士学位论文为1000~2000字,均以能将规定内容阐述清楚为原则。摘要页不需写出论文题目。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的内容应完全一致,在语法、用词上应准确无误。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1章。绪论应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存在的不足或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学位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各方面:

本研究内容的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论证;本研究内容各部分(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计算;本研究内容试验方案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本研究内容的理论分析。

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应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应着重指出本研究内容中的创新、改进与实际应用之处。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研究成果单独书写,并注明出处,不得将其与本人提出的理论分析混淆在一起。

管理和人文学科的论文应包括对研究问题的论述及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模型或方案设计,案例论证或实证分析,模型运行的结果分析或建议、改进措施等。

自然科学的论文应推理正确,结论明确,无科学性错误。

论文主体各章后应有一节“本章小结”。

结论

学位论文的结论作为论文正文的最后一章单独排写,但不加章号。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总结。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理论(含新见解、新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结论内容一般在2000字以内。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总数的1/2;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参考文献中近五年的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总数的1/3,并应有近两年的参考文献。

教材、产品说明书、各类标准、各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及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著名的内部报告如PB、AD报告及著名大公司的企业技术报告等除外)等通常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引用网上参考文献时,应注明该文献的准确网页地址,网上参考文献不包含在上述规定的文献数量之内。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后应列出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含已录用,并有录用通知书的学术论文。录用通知书中应明确说明论文的发表卷、期号。)。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可单做一项列出。与学位论文无关的学术论文不宜在此列出。我校对硕士、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致谢

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

2 打印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一律要求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

论文版芯大小一般应为145mm×210mm(包括页眉及页码则为145mm×230mm),页码在版芯下边线之下隔行居中放置;摘要、目录、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排。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扉页、摘要、目录、图题及表题等,都要求用中、英文两种文字给出,编排上中文在前。

博士学位论文一律要求双面打印,扉页、目录、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致谢、索引需从奇数页开始打印(中英文扉页、中英文摘要、目录正反面打印)。

硕士学位论文单面打印。中文扉页、英文扉页、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致谢、索引都需另起一页打印。

正文中每章节的最后一页空白处不得多于当页版面的3/5。

硕士学位论文的封皮均采用 (230克,靛蓝色云彩皮纹纸);博士学位论文的封皮均采用 (230克,红色云彩皮纹纸)。 除封皮外,其他纸张均采用(70克,白色A4纸)。

页面设置:要求每页33行×33字

字体、字号:

章标题:中文小2号黑体, 西文小2号Times New Roman;

节标题:中文小3号黑体, 西文小3号Times New Roman;

条标题:中文4号黑体, 西文4号Times New Roman;

款、项标题:中文小4号黑体, 西文小4号Times New Roman;

正 文:中文小4号宋体,西文小4号Times New Roman

表1层次代号及说明

名称

理科示例

文科示例

说 明

第1章□□……□

第一章 □□……□

章序及章名居中排

└┘□□……□

一、└┘□□……□

题序顶格书写,与标题间空一格,下面阐述内容另起一段

研究生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相关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研究生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帮到各位读者,更多内容请浏览()。

一、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从事学术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应当用规范汉字进行撰写,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相关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一律不接受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二、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

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1. 封面(参见附件1)。

2. 版权声明。

3. 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4. 中文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3000字以内,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5.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上方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在英文题目下面第一行写研究生姓名,专业名称用括弧括起置于姓名之后,研究生姓名下面一行写导师姓名。最下方一行为英文关键词。参见附件2。

6.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7. 序言(或序论、导论):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

8.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言之成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

9.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抄袭剽窃。

10. 结论: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研究成果与他人科研成果的界限。

11. 参考文献:按不同学科论文的引用规范,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参见附件3)。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页码。

12. 附录: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入的公式推导,便于读者加深理解的辅助性数据和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缩略语,程序全文和有关说明,其它对正文的必要补充等。

13. 作者的.致谢、后记或说明等一律列于论文末尾。

14.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导师和作者本人均需签名)。

15. 封底。

三、学位论文的打印和装订要求

1. 学位论文要用规范的汉字打印。封面统一用我校印制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封面。封面上各栏目必须认真、正确填写。

论文一律打印。打印论文装订后的尺寸为285mm×205mm(版心尺寸为240mm×150mm)。

2. 论文要求字迹和标点符号清楚、工整、正确。凡层次不清,错别字较多,语句欠通顺者,应予认真返回修改。

3. 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4. 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四、学位论文应打印和报送的册数

1. 硕士学位论文应按导师、学术评阅人、答辩委员会成员每人1本,校图书馆2本,院(系、所、中心)留存册数,及其他有关人员的要求,确定打印或复印的册数,一般应有10-15本。

2. 所有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按图书馆的要求提交答辩通过后的正式论文,并且印刷版与电子版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完全一致。电子文本的文件格式为DOC或PDF文件,完整的电子文本包括封面、版权声明、中英文文摘、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或后记、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声明(具体要求请参见北京大学图书馆主页——北京大学学位论文远程提交)。

3.经研究生院确定为保密的学位论文,提交一本标有密级字样的印刷本论文,同时出具一份盖有北京大学保密委员会印章的《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的通知》。无须提交电子文本。具体参见《北京大学图书馆涉密学位论文的管理办法》。

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格式及规范

在各领域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格式及规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写作格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书写规定

摘要

摘要的字数(以汉字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500至800字,博士1000字左右,以能将规定内容阐述清楚为原则。摘要页不需写出论文题目。

英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翻译,其内容应完全一致,在英文语法、用词上应正确无误。

中、英文摘要放在论文的前面,与论文装订在一起。

论文字数

硕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在5万字,最低不少于3万字,博士学位论文字数一般在10万字。插图可控制在60幅以内。结论内容一般在2000字以内。凡需要保密的论文须写出正副本,保密部分写入副本,并注明密级。

论文书写

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生本人撰写,并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

学位论文的扉页、摘要、目录、图名及表名,都要求用中、英文两种文字给出,编排上中文在前。扉页、摘要及目录的英文部分另起一页。

目录

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

摘要(中、英文)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说明表(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符号者可略去此表)

正文章节题目(要求编到第3级标题,即)

参考文献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论文正文

章节及各章标题

论文正文分章节撰写,每章应另起一页。

各章标题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得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层次

层次以少为宜,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层次代号建议采用中表1的格式。

层次要求统一,但若节下内容无需列条的,可直按列款、项。层次用到哪一层次视需要而定。

引用文献

引用文献标示方式应全文统一,并采用所在学科领域内通用的方式,置于所引内容最末句的右上角,用小5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中,如:“…成果[1]”。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用小4号字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 10~14]可知”。

不得将引用文献标示置于各级标题处。

名词术语

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元件的名称,应采用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一些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

采用英语缩写词时,除本行业广泛应用的通用缩写词外,文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应该用括号注明英文全文。

物理量名称、符号与计量单位

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

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应符合GB3l00~3l02-86的规定。论文中某一量的名称和符号应统一。

物理量计量单位

物理量计量单位及符号应按国务院198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及GB3100~3102执行,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计量单位符号,除用人名命名的单位第一个字母用大写之外,一律用小写字母。

非物理量单位(如件、台、人、元、次等)可以采用汉字与单位符号混写的方式,如“万t·km”。

文稿叙述中不定数字之后允许用中文计量单位符号,如“几千克至1000kg”。

表达时刻时应采用中文计量单位,如“上午8点3刻”,不能写成“8h45min”。

计量单位符号一律用正体。

外文字母的正、斜体用法

物理量符号、物理常量、变量符号用斜体,计量单位等符号均用正体。

数字

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单位1987年发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除习惯用中文数字表示的以外,一般均采用阿拉伯数字。

公式

原则上居中书写。

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附录A中的第一个公式为“()”等。

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或“由公式()”。

公式中用斜线表示“除”的关系时应采用括号,以免含糊不清,如 。通常“乘”的关系在前,如 而不写成 。

插表

表格不加左、右边线。

表序一般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个插表的序号为“表 ”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中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名后不加标点。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用中、英两种文字居中排写,中文在上。

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

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至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

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

表内文字说明,起行空一格、转行顶格、句末不加标点。

插图

插图应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选图要力求精练。

制图标准

插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及专业标准。

机械工程图:采用第一角投影法,严格按照GB4457~4460-84,GB131-83《机械制图》标准规定。

电气图:图形符号、文字符号等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流程图:原则上应采用结构化程序并正确运用流程框图。

对无规定符号的'图形应采用该行业的常用画法。

图题及图中说明

每个图均应有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一图的图号为“图”等。图题置于图下,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居中书写,中文在上。有图注或其他说明时应置于图题之上。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等置于分图之下。

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像外)或数字项号,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有分图题者,置于分图题之上)。

插图编排

插图与其图题为-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排写该图整体时,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至次页最前面。

坐标单位

有数字标注的坐标图,必须注明坐标单位。

论文原件中照片图及插图

学位论文原件中的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不得采用复印方式。照片可为黑白或彩色,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照片采用光面相纸,不宜用布纹相纸。

学位论文原件中的插图不得采用复印件。对于复杂的引用图,可采用数字化仪输入计算机打印出来的图稿。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常用参考文献编写项目和顺序规定如下:

(1) 参考文献按照在正文中引用的顺序进行编码。

(2) 作者一律姓前名后(外文作者名应缩写),作者间用“,”间隔。作者少于3人应全部写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etal”。

(3) 按照引用的文献类型不同使用不同的表示方法。

① 专著(注意应标明出版地及所参阅内容在原文献中的位置),表示方法为:

[序号] 作者.专著名.版次.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②翻译图书文献,表示方法为:

[序号] 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③期刊文献,表示方法为:

[序号] 作者.题(篇)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引用部分起止页

④会议论文,表示方法为:

[序号] 作者.文章名.编者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引用部分起止页

⑤ 学位论文,表示方法为:

[序号] 作者.题(篇)名:(博(硕)士学位论文).授学位单位.授学位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⑥ 专利文献,表示方法为:

[序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学术会议若出版论文集者,可在会议名称后加上“论文集”字样。未出版论文集者省去“出版者”、“出版年”两项。会议地址与出版地相同者省略“出版地”。会议年份与出版年相同者省略“出版年”。

产品说明书、各类标准、各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及末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等不宜做为参考文献引用。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书写格式与参考文献同。

附录

对需要收录于学位论文中且又不适合书写于正文中的附加数据、资料、详细公式推导、计算机程序等有特色的内容,可做为附录排写,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等。

拓展内容: 研究生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写作要点

1、选题要小,开掘要深;不要题目很大,内容却很单薄。

2、写作前要读好书、翻阅大量资料、注意学术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利用网络,特别是一些专业数据库。

3、“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的三新原则。

4、“新题新做”和“小题大做

总之,一点之见即成文。

一个比喻:写论文就如同盖房子

1.盖房子的程序大家是熟悉的,即要选好址、制好图、打牢基、立起架、垒实墙、细装修,写论文的程序也与此十分相似。

2.好址就是要选好主题。主题的选择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结合自己的兴趣、学科特点、当前的热点(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如:科学课原先表面呈现的热热闹闹,而有人却提出这热闹背后的浮躁,提倡有序的操作、冷静的思考)。选好主题非常重要,可以说,选对了主题就等于把论文写成了一半,选错了,下面的一切努力都白搭。此环节便如王国维的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要选择好自己研究的目标。

3.制好图,就是要对选好的主题进行规划、设计写作的大体思路,就如建房的平面设计图。

4.打牢基,就是要紧紧围绕主题尽可能多地收集需要的素材,使需要阐述的主题有一个牢固的基础。

5.立起架,就是要将深思熟虑后的思路以条条杠杠的形式搭成论文的框架。这个框架可大可小,可高可低,这就看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才力去构建论文的框架,千万不要贪大求全。垒实墙,就是要将收集到的材料放到合适的位置。充实和丰富论文的内容,使其和框架溶为一体。

6.细装修,就是要对写好的论文进行润色、修改,有时甚至要忍痛割爱。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自己下力气写好的论文,就如同自己怀胎十月后临盆的孩子,有那一位母亲会嫌弃他?修改论文既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处去审视全文的立意、构架和所用的材料;也要从小处着手,仔细推敲字、词、句、段的运用,甚至是标点符号的使用都很关键。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自己的论文“熠熠生辉”。以上几个环节便是王国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两个基点:兴趣和热点

兴趣是写论文的动力,而且是内在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没有兴趣的写作,就味同嚼蜡,写出来也干巴巴的,形如枯槁。只有情趣盎然的投入,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充满活力和朝气,充满青春的气息,才能进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不过,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写下去,·旦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刊物发表处女作之后,你的兴趣就会如决口的黄河一泻千里了。

热点一方面是指要与时俱进,要紧跟时代的脚步,紧随教育改革的步伐,要瞄准当前改革的焦点;另一面是指要有新意,千万要注意不要老生常谈,不要人云亦云;要写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观点,要有创新。创新点在论文写作中的地位就如同论文的生命一样,没有创新点就不要写。创新点从那里来?实践、研究就是它的活水源头!三个体会:及时抓拍、趁热打铁、慢火煎熬平时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及时抓拍头脑中闪现的点滴灵光,不管成熟与否。也可以随时随地记日志,保存起来备用。

在学习时,有什么好的想法,妙的做法,新的体会,及时抓拍后,还要趁热打铁,不要让它时过境迁。如果当时不写,过了一段时间后,当时的激情可能就烟消云散了。当有想法后,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们都写下来。然后需要的就是润色、修改。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慢火煎熬的过程:不断地删改、不断地提取精华、不断地汲取可用的素材、不断地推敲字词句段,直至最后定稿;同时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当你突然冒出一个灵光时、发现一个好的论证方法时、找到需要的素材时,那种愉悦是精神上的一种极高享受。

细节:撰写前的准备工作

复习和准备好相关文献;再次审定实验目的(学术思想,idea);实验资料完整并再次审核

Introduction: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现状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础;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说);对象;方法;结果。在… 模型上,观察 … 指标, 以探讨 … (目的)

M & M:

⑴ 材料的写法和意义; 伦理。

⑵ 程序与指标。操作程序:能序贯,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标方法的排序;引出参照文献简述;改良之处;哪些详或简?

⑶ 统计学处理 。

Results:

⑴指标归类描述,忌流水帐。不分析不解释,但要体现思路

⑵ 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⑶ 避免统计错误:对照,均衡,随即,重复。计量-计数、绝对值-相对值、专一指标—综合指标的转换。盲判与非盲判。技术资料直接概率法与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与两组资料;等级相关与直线相关;多因素与单因素分析;配对资料与独立样本资料;非正态分布资料;例数不当;平行管,混合样本;突出差异(绝对值, Δ值,变化%; 联合×、÷比值,分亚组等)有效位数的保留。统计学结论与专业结论。

Discussion:

⑴ 背景材料:展开问题的提出;有关本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不要离题太远)

⑵ 本实验结果分析:各指标的意义(与文献值比较),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⑶ 进一步对结果机理分析:结合文献

⑷ 本工作的意义、结语或小结,进一步提出的新问题

其它注意点:

① 引证讨论文献知识太多(不同于学位论文),掩盖了本工作的贡献;

② 分析不合逻辑,结论不当;

③ 讨论太浮浅,文献知识不熟悉;

④ 写成工作总结,缺乏学术高度;

⑤ 要正确使用缩写词,尤其是组别缩写词

参考文献:

为什么要引文献:

⑴ 立论依据的文献:新,权威性文献,不用快报或摘要;

⑵ 自己工作的自引:工作连续性;

⑶ 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比较:新,可用快报, 会议及个人咨询资料;

⑷ 方法学:经典文献,注意引文准确,不要转引

摘要:

问题的提出(Background);本工作目的;对象;方法(指标,分组);主要结果(数据,统计);结论与展望。

再推敲文章题目:

不切题,过大、过小

投稿:

按杂志稿约修定(留底)、引用该杂志文章、忌一稿两投

致命伤:

目的不明确;重复性工作无创新;方法学问题致结果不可信。

三种写法:

论文的写法有很多,此处把写作方法归纳为三类。

1.点石成金法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会突发灵感,会发现一些新的方法、遇到感人的事例等。这时就可以结合新的理念将它们糅合起来,使它们闪烁出新理念的光彩。这种方法特别适宜写作随笔、札记、反思一类的论文。而且极易发表。

2.巧串项链法是指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许多感人的片段、反思、札记、评析等。到期末的时候,再根据这些材料的内在联系,提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把它们首尾串接起来,便可成为一个完整的、闪烁出熠熠光辉的美丽的“项链”。这种方法最适合写经验总结类的论文。

3.主干生枝法就是当确立一个主题后,围绕这个主题,再衍生出一些分论点、小论点,再用这些分论点、小论点去论证主题。这样,就会使论文的整体结构十分沉稳,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甘肃省抽检研究生论文

已获得硕士学位后,硕士毕业后论文抽检不会判定为不合格,只会判定为是否抄袭。如果论文判定为抄袭则会被取消学位证。如果只是判定为论文质量或者水平不高则不会被取消学位证,因为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的问题。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优秀的硕士论文能够反映出作者对所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水平,能够帮助作者构建起良好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反映作者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理论的应用水平,对研究的课题的思考和独立见解。

硕士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由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和军队学位委员会负责组织,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硕士学位的论文,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5%左右。 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将反馈学位授予单位,并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形式公布。

会的。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依据《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第十七条被认定与学位申请和授予相关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根据情节轻重,对当事人和导师做出以下处理:暂缓学位申请;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已授予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

对负连带责任的导师,做出停招1—3年或取消招收研究生(所有类型的研究生)资格的处理,情节严重的,由人力资源处按照相关规定给以相应处理。在校学生还可由学校有关部门按相关文件规定处理;在职人员通报其所在单位,所在单位可给予相应处理。

扩展资料:

学位论文抽检的相关要求规定:

1、论文复评期间暂缓申请答辩,认定为“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不能申请答辩,需按专家意见修改论文,修改后的论文重新提交盲审。

2、学校抽检的论文每篇由3名同行专家通讯评议,2名以上(含2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1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再请2名同行专家复评,前后累计2名以上(含2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

3、学校抽检的论文采取双盲评议,专家评议结果和意见是论文作者能否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依据之一。抽检论文为研究生信息系统中通过重复率检测和导师、院系审核的学位论文盲审稿。

参考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规范

这是抽检的政策,没有说撤销学位的,只是说和学校有关。我是今年被抽中的,所以我找了些东西,希望对自己和以后被抽中的朋友有所帮助。各学位授予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提高我省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学位〔2014〕5号),研究制定了《辽宁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暂行)。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辽宁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 辽宁省教育厅2015年1月8日附件:辽宁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暂行)第一条 为强化学位授予单位、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加强学位授予管理,保证和促进硕士学位授予质量,进一步做好全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学位办”)组织实施。第三条 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硕士学位的论文。除军队系统、中科院系统学位论文外,所有省内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的学位论文均列入抽检范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比例为上一学年度授予硕士学位论文总量的5%左右。第四条 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的原则是:随机抽取、突出重点、兼顾均衡、科学公正。学位论文采用一般抽检和重点抽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一般抽检采用随机方式抽检。对学位授予人数较少的学位点,连续三年内至少抽检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二)重点抽检对象包括:1.新增学位授权点的学位论文。2.上一年度抽检中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导师所指导的学位论文。3.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4.保密期限已满自行解密的硕士学位论文(解密后一年内)。第五条 建立辽宁省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各学位授予单位在每年9月底以前将抽检年度的全部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版报送省学位办,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直接从数据库中调取学位论文。在数据库建成前,抽检论文暂由学位授予单位提供,且必须与存档论文一致。第六条 每篇抽检的学位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专家按照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同学位类型的要求和评议要素对论文提出评议意见。第七条 3位专家中有2位以上(含2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第八条 3位专家中有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再送另外2位同行专家进行复评。2位复评专家中有1位以上(含1位)专家评议意见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将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第九条 专家评议意见由省学位办向学位授予单位反馈,同时报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第十条 学位论文抽检结果的使用(一)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数据、抽检结果、专家评议意见等在全省范围内以适当方式公开。(二)对连续2年均有“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且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质量约谈。(三)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作为重要指标,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点,依据有关程序,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者,视为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将撤销学位授权。(四)学位授予单位应将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议意见,作为本单位导师招生资格确定、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第十一条 学位论文抽检坚决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抽检工作的正常进行,参与评议工作的专家要公正公平,独立客观地完成评议工作。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学位办负责解释。

甘肃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

一、内容: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必须以中文进行书写,内容在2万字左右(不包括图、表),包括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英文缩写、研究论文、综述、致谢、个人简历。目录内容要与文中的各级标题一致。中文摘要1500——2000字,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含重要数据)和结论,5——8个关键词;英文摘要内容要与中文摘要一致。研究论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内容,字数1——万字,包括前言(300——400字)、材料与方法、结果、附图、附表、讨论、结论、参考文献。二、排版采用word编辑、排版,A4复印纸打印。上、下边距为,左、右边距为,行间距取固定值22磅、字间距按“标准”设置。论文各部分内容的页眉和页脚用横线标出,页眉内容用小四号楷体加粗标出,如“中 文 摘 要”、“英 文 摘 要”、“研 究 论 文”(如为多个研究系列,请参考博士论文撰写要求)、“综 述”等,内容居中摆放,宽度占11个字节(一个汉字为两个字节)。页码置页脚居中,不加任何修饰,页眉和页脚距边界。目录部分不加页眉和页脚。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研究论文题目、综述等内容之间要另页起始打印。另外,论文封面要求须提供以下内容:论文题目、二级学院、专业名称、研究生姓名、导师姓名及职称(导师最多列两名)、研究起止日期、交稿日期。>>>更多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三、格式与字体目录、中文摘要、论文题目、致谢、个人简历的标题用三号黑体加粗,居中摆放。字数多的标题按标准字间距设置;标题为2个字的如:“目 录”、“讨 论”、“致 谢”等,其2字之间空2个汉字。综述的首页左上角用三号黑体加粗注明“综述”。论文中的小标题:如“前言”、“材料与方法”等用四号黑体加粗,英文摘要题目用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Conclusion”、“Key words”等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如果“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内容中又分次级标题,则应按“1、2、3……”,“、、……”,“、……”进行逐级编号;大、小标题与上下段落之间空一行,标题另页顶格书写时与下行空一行。各部分的正文内容字体:中文用四号宋体、英文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为:序号(1、2、3……)。作者姓名(只列出前三名,外国作者姓在前,名缩写在后)。文题名,期刊名,年份,卷(期)号:起止页码。例如:1 Braun HP,Emmermann M, Mentzel H, et al Primary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of a gene encoding thecytosolie ribosomal protein S4 from potato. . Biochim Biophys Acta, 1994, 1218:435——438图注与表标用英文书写,图注放在图下方如“ xxxxxx”;表标位于表格上方,如“Table 1 xxxxxx”。插图和照片的大小要求长7——,宽3——9cm。同一结果中的不同照片和插图大小要一致。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在写论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书写参考文献呢?知道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吗?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说明,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书名

[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并列写出来。

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学位论文格式模板

一、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并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知识,具有从事学术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材料、角度、观点、方法、理论等方面或某方面有创新性成果,并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较重要的意义,表明作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应当用规范汉字进行撰写,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

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相关论文组成的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一律不接受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二、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

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1. 封面(参见附件1)。

2.版权声明。

3. 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4. 中文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3000字以内,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5.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上方应有题目,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同。在英文题目下面第一行写研究生姓名,专业名称用括弧括起置于姓名之后,研究生姓名下面一行写导师姓名,格式为Directed by...。最下方一行为英文关键词(Keywords 3-5个)。参见附件2。

6.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

7. 序言(或序论、导论):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等。

8.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言之成理,论据可靠,严格遵循本学科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

9.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抄袭剽窃。

10. 结论: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研究成果与他人科研成果的界限。

11.参考文献:按不同学科论文的引用规范,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参见附件3)。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页码。

12. 附录: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入的公式推导,便于读者加深理解的辅助性数据和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缩略语,程序全文和有关说明,其它对正文的必要补充等。

13. 作者的致谢、后记或说明等一律列于论文末尾。

14.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导师和作者本人均需签名)。

15. 封底。

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及撰写规范

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位(毕业)论文不仅在内容上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形式上也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为进一步提高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提高论文的水准,使我校研究生的学术观点、学术研究得到科学、准确地反映,参考我国高校学位(毕业)论文和学报论文编排规范,特制定如下规定。

学位申请者应严格按照本规范撰写。凡不符合本规范的论文,研究生学院将退回作者修改后再做形式审查。

一、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一)学位(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与排列顺序

学位(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及版权授权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主要符号表)、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作者简历、致谢等部分组成,其中带括号部分根据论文类型不同可选。学位(毕业)论文按以上顺序书写编排。

1.封面:

中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学位申请人;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专业学位除外):专业名称、专业领域名称严格按照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填写;

学位类别:按照专业所属门类填写: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专业学位类别;

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答辩日期;

2、扉页:

分类号: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要求填写;

密级:涉密论文,由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国家规定的密级范围和法定程序审查确定密级,并注明相应保密年限;不需保密的论文不用填写;

单位代码:10086;

学号;

中英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其余项目同封面(2)~(7);

3、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需研究生和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4、中文摘要:论文摘要内容字数不少于800字,关键词4~6个。

5、英文摘要: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专业、指导教师、摘要内容、关键词。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中文摘要一致。

6、目录:目录最多列至三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分级标出。

7、插图和附表清单:论文中如果图、表较多,可以另起一页分别列出清单列于目录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8、符号、标志、缩略词、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注释说明,可以集中列于图表的清单之后。

9、引言

10、正文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河北农业大学名义发表的文章):

署名为第一作者的已发表论文复印件,包括刊物封面、目录、版权页和论文全文及被索引的相关证明。

15、作者简历:内容一般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最后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工作经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奖情况等。学术论文应正式发表,或有正式录用函。罗列作者著作及学术论文应与参考文献所列格式相同。

16、致谢:致谢对象限于对课题研究、学位(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二)学位(毕业)论文排版要求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左侧装订,装订后的尺寸为205×287。版芯要求(指A4纸):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

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2、 论文用中文撰写(可附相应英文副本)。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5~10万字,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3万字以上,用计算机打印,字迹要清楚,标点符号要正确,错别字率不得超过1‰。

3、封面和扉页:按研究生学院要求进行制作。

4、 目录:建议使用自动生成目录,格式为:“目 录”黑体三号,字符间距为一个字符,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目录中中文字体为宋体、页码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自定。

5、 中文摘要:“摘要”字体为黑体小四号,水平居中;内容另起一行,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另起一行,字体为黑体小四号,词条为宋体小四号,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6、 英文摘要:字体均为Times New Roman;论文题目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作者、专业、指导教师字号为;“Abstract”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内容字号为12pt;“Key words:”字号为加粗12pt,词条字号为12pt,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7、标题:论文一般分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居中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空小四号字大小),左对齐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左对齐

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臵。 8、 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或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为字体调整字间距11磅;

9、 页眉、页脚:均采用五号宋体,从“引言”开始添加页眉。“引言”、“正文”、“结论”部分奇数页页眉居中为论文题名,偶数页页眉居中为“河北农业大学博(或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页眉下横线为单直线,粗度磅;论文页码从“引言”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奇数页码居右下侧,偶数页码居左下侧。

10、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图例说明和表格中文字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图序及图名臵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臵于表的上方,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如注a,注b,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文中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线条,文中的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表格一律用三线表,所有表格、图的标题、中文文字均要求有对应英文标注。

11、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JEPG)形式插入。

12、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二、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题名

题名是以简明、具体、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亦有助于选定关键词。

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如题名语义未尽,需作补充、引申和说明者或是系列文章,需用副题区别其特定内容的,均可加副题。副题应另起一行。

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相吻合。

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诠释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论文摘要应尽量反映文章的主要信息,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炼,注意不要与结论雷同。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保持内容一致。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采用第三人称。一般不分段表达,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和术语,也不宜引用文章中的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摘要中若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以标注形式予以说明。

关键词

标示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便于作索引,便于检索,而从论文选取出来,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

凡学位(毕业)论文均应具备中文和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下方。

关键词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MeSH词表》、《中医药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应作为关键词标出。

两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引言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依据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作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特点、存在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