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宁波科技馆科学论文答辩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03 12:06:33

宁波科技馆科学论文答辩活动

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步骤

一、 答辩原则 1.学位论文答辩以公开方式举行,各院系答辩安排需提前一周公布,允许校内外的老师及同学列席旁听; 2.答辩委员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考核学位申请人的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

二、答辩形式 1.学位论文答辩会场要悬挂能够说明学位申请人所在二级学科的横幅标语; 2.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会议; 3.学位申请人需遵守答辩礼仪; 4.学位申请人要在计算机幻灯演示下进行脱稿的`论文报告,硕士研究生报告时间15~25分钟,博士研究生报告时间30~40分钟; 5.每位专家提问不低于2个问题,提问应围绕论文的中心论点; 6.答辩组需分别向所在学科、院系及研究生学院提交每位申请人论文答辩照片两张以备存档; 7.论文答辩结束十日内,答辩秘书整理申请学位的审批材料,分装至科技、人事资料档案袋,上交研究生学院。

三、答辩程序 1.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委员及答辩秘书名单; 2.答辩秘书宣布答辩人及导师姓名、论文题目等; 3.导师或秘书介绍申请人简历、完成学习计划情况、学习成绩、论坛发表的评价及已发表过的论文; 4.申请人报告学位论文; 5.答辩委员会委员提问,列席人员提问(经答辩委员会主席同意); 6.申请人答辩; 7.答辩休会,答辩委员会讨论:秘书宣读论文评阅人意见,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以全体成员三分之二同意为通过答辩,按论文评审标准逐级评定成绩,并做出总体评价,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建议; 8.答辩复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各学位论文的评语和成绩,及是否建议授予学位; 9.申请人作表态发言; 10.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结束,照集体合影。

四、答辩礼仪 1.申请人要精神饱满,衣着整洁,男士着西装,女士着职业装,化淡妆,不佩戴首饰; 2.提前十分钟到达答辩会场; 3.报告论文前向专家组及在场人员敬礼,答辩结束后向专家组及在场人员致谢; 4.等候答辩的申请人,不得大声喧哗,不得随意在会场走动; 5.所有参会人员应关闭手机或调至静音,有特殊情况应到场外接听; 6.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学位论文评语时申请人需站立倾听

学员通过申硕考试后,论文答辩是获得证书的必经阶段。论文答辩时,前期准备和答辩时的细节处理需要学员格外用心和耐心处理。申硕考试结束后,成绩合格的学员可以向学校提交论文答辩申请。学校审核通过答辩申请后,学员可以在一年内准备答辩论文。论文整理完毕后可以在半年内进行答辩。论文答辩时,学位会安排专业老师和教授组成答辩委员会,通知学员答辩时间地点。学员按照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开始答辩。答辩时,学员需要在开始前就注意自己衣装谈吐,争取为委员会老师留下良好印象。学员阐述论文内容后,进入问答环节。此环节学员尽量保持内心平静,不要过于紧张或有急躁心理。避免因为临时发挥失误影响答辩结果。问答结束后,学员可以先行离开,由答辩委员会判定学员论文通过与否。通过者获得证书,如果没有通过,也会给予审核理由。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及注意要点

在论文答辩前,考生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保证论文质量与效果的关键,也是答辩出彩的关键。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流程及注意要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一)全力消化自己所写的论文

研究生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这一环节,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在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好供15分钟左右用的答辩报告书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2、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这部分只说明标题就行,不要论述内容,因老师已经看过你的论文)。

3、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

4、说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

(二)物质准备

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

1、硕士论文的底稿。

2、答辩报告书。

3、主要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4、记录用稿纸。以便把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以后要准备PPT以备辅助介绍)。

5、着衣冠整洁大方、庄重,穿着尽量正式些的为好,着衣能给答辩老师一个最直接的影响你对答辩的重视程度。

(三)调整好心态

要进行答辩,首先就要明确论文答辩想考察研究生什么。硕士教育重在训练科学的思维、如何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学术文章甚至是创造社会效益。因此,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考察到如下:

1、论文的真实性。实事求是乃科学研究的基础,论文本身必须真实可靠,弄虚作假难逃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火眼金睛。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论文势必不能通过专家评审。

2、考察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

3、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答辩者的表达能力。

成功的演讲是自信和技巧的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致周到的答辩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前提。使用一些答辩技巧也不可缺少,可以充分展示整理研究材料、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让别人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要想这场战争获胜,就必须对答辩的目的、程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做到胸有成竹,不要紧张,要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参加答辩。

二、硕士论文答辩程序

(一)研究生向答辩委员会报告自己硕士论文的简要情况(时间约15分钟)。

答辩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

(二)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问题(时间10~15分钟)。

提问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2、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考察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有关问题。

答辩老师一般的提问类型:

1、对选题意义提问;

2、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

3、对论文新意提问;

4、对论文细节提问;

5、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

6、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

7、对建议可行性提问;

8、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

9、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

10、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

11、对格式是否规范化的提问。

答辩提问时须知:

1、应用能力与知识宽度的准备;

2、作好常规性问题的准备;

3、细节问题不可忽视;

4、对自身能力的考查;

5、对论文可行性把握。

三、如何答辩

(一)掌握总体

以下五点是同学们答辩时必须做到:

1、脱稿汇报;

2、突出重点;

3、抓住兴趣;

4、掌握时间;

5、留下伏笔。

(二)开场白的准备

答辩开始时要向专家问好,开场白是整个论文答辩的正式开始,它可以吸引注意力、建立可信性、预告答辩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切合主题、符合答辩基调、运用适当的语言。应避免负面开头,如自我辩解等(如我最近找工作压力太大,准备不充分我工作太忙,准备不太好),既不能体现对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个人自信不足的表现,答辩者在各位专家的第一印象中大打折扣。牢记谦虚谨慎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谦虚并非不自信。同时也要避免自我表现,洋洋得意,寻求赞赏。过度的表现,会引起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反感,(如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我认为我的这种制度设计已经达到最科学,最完美的)。

(三)报告论文

报告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扼要介绍、沉着冷静,语音优美,用普通话,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表达淋漓尽致,语气上要用肯定的语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棱两可。内容上紧扣主题,表达上口齿清楚、流利,声音要响亮,富于感染力,可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取得答辩的最佳效果。我参加的答辩会上大部分同学是用比较小的音量进行陈述,估计只有前两排的人才听得清楚。声音大有三个好处:一是增强胆量,减少怯场,二是更加引起老师的注意力,三是会使自己更富激情,从而感染老师。当然,语言的流畅性、信服力等,非一日之功,看临场发挥了。

(四)如何回答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

研究生报告结束后,答辩委员会专家将会每人提出二到四个问题,记录问题时注意进行确认是否理解正确,有些专家的声音比较低沉,你听不清时,一定要追问一下老师您的意思是?理解错问题就麻烦了,导致回答问题时非常被动。专家提问不管妥当与否,都要耐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问话。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当回答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时,不要流露出骄傲情绪。如果确实不知如何回答时,应直接向专家说明,不要答非所问。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要强词夺理,实事求是表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搞清楚,今后一定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总之,答辩中应实事求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时刻表现出对专家的尊重和感谢。注意答辩不纯粹是学术答辩,非学术成分大约占一半,要显示出自己各方面的成熟,要证明自己有了学术研究的能力。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因为,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这个问题有可能有过专门研究,再高明的也不可能蒙他。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学员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他们提出来的某个问题答不上来是很自然的。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如果你所写的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你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虽接受你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

(五)结束语和致谢

报告结束前一定要进行致谢。论文答辩之后,作者应该认真听取答辩委员会的评判,进一步分析、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总结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一方面,要搞清楚通过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自己学习和掌握了哪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提高。还存在哪些不足,作为今后研究其他课题时的借鉴。另一方面,要认真思索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修改自己的论文,加深研究,精心修改自己的论文,求得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战果。使自己在知识上、能力上有所提高。

好运伴随你们,祝愿你们答辩顺利!

一、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意义

毕业论文考察的是学员在校学习阶段全部学业的综合成果,包括是否具有:与学历水平相适应的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理论分析水平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文章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毕业论文答辩除了辅助考察以上内容外,重点考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程度。其作用可概括为“检查”、“交流”和“发展”。具体为:1.检验论文写作的真实程度、下工夫程度。2.考察学员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3.测验学员思维的应变能力和深入分析能力。4.测评学员的记忆能力。5.考察与论文相关知识的广度。6.使学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7.使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相长。8.指出论文的不足和今后的完善意见。9.提供答辩的标准和典范。10.启发学员进一步思考,发展毕业论文。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范围内容

(一)自我简介部分

1.介绍论文写作的缘由、目的、意义。2.介绍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包括:选题、收集材料、分析研究、确立观点、组织材料、安排结构、语言的使用、文章修改、参考书。3.介绍论文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中心观点、主要材料。4.介绍论文的特点、创新、发展。

(二)提问问答部分

1.论文本身的知识

(1)内容上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名词解释、原理分析、原理运用、案例分析、难点和重点分析、论文的特色分析。例如:“请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解释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司法腐败?有什么特征?”“聘任制与传统任命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吸取聘任制的优点改造、并继续使用任命制行不行?”“这个问题前人早有研究,请谈谈你的不同见解”“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有那些?”等。对只列出“条条”缺乏分析的可以提问:“请分析各个条条之间的关系”;对只有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践的可以提问:“请举一例进行分析”对提出各种措施方案的可以问:“请分析一下措施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写作上的知识:包括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论点的分析化(内化、具体化)、系统化,论证的严密性、结构层次的清晰性。例如,如果这样提问“在管理方略与形式多样化的创新方式中有哪些应遵循的原则?”学员可以做一般性的回答。现改为“请用三句话概括在管理方略与形式多样化的创新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样考察的是学员的语言概括能力。

2.论文的相关知识

包括与论文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应涉及的问题。例如,《金融罪的特征》一文,该文容量太小,系统不完整,只论述了“特征”,按理还应论述“怎样防治”,才与毕业论文的容量相当。因而提出“你对防治金融罪有什么想法“,既考察了学员的知识系统,也使学员认识到原文的不足。再如,《试论依法行政》一文,针对“依法”这个论题提问,“请列举几个需要,依,的法律文书的名称”,以此考察对法律的熟悉程度。

3.论文存在的问题

包括漏洞、不足、错误。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的素质

在答辩过程中导师是提问的主体,学员是答辩的主体。导师起着主导作用。导师自身的素质非常关键。导师应当具有:

(l)学者的智慧。导师对毕业论文选题专业应当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深入的研究成果。应当具有很强的理解力和思辨性、对一个课题能够很快就抓住实质,明了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够缕出该论题应该论证的框架结构和知识系统,分析出论文质量的高低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答辩指导。

(2)记者的敏捷。答辩过程是一个即时性的、面对面的交锋过程。有些文章和问题是当场看的或听的,时间很短,不容长时慢慢思考。导师应当具有记者的敏捷性,思维要快,善于迅速理解、记住、并很快形成判断,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还应当善于与学员沟通感情、进行交流。

(3)主持人的协调。现在的答辩,往往是许多学员同时进行,还有主答、副主答、记录员、甚至巡视员等,导师、特别是主答导师应当具有“节目主持人”的协调能力,应善于掌握现场的.气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答辩在轻松、愉快、有序的氛围中进行。

(4)教师的风范。教师是“园丁”“蜡烛”。导师应当是知识的象征、循循善诱的象征、与人为善的象征。

答辩不是难为学员,而是一次交流和再教学。答辩中一定要充分展示出教师的师德、才学和风范。

2.提问的原则

(l)以论文的内容为基础,兼顾相关的知识、内容。

(2)难易程度适中、大小适中。例如,论文《企业精神的培育必须和创新活动一道进行》如果提问“为什么企业精神的培育必须和创新活动一道进行”,这个问题就太大了。因为全文论述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这样问一“企业精神与创新活动有那些一致性”就比较适中。

(3)明确、具体、容易理解。例如,问题“国有企业经营体制如何创新?”问题提得有些大,而且泛。改为“什么是创新?新的标准和模式是什么?怎样创新?”3个问题,就具体、明确多了,而且提得更有深度和专业性。学员也好理解。

(4)针对学员、突出个性。学员来自不同的岗位、职业,提问题应突出其特点、发挥其所长。

(5)适当启发、深入引导。对有些问题应当给予启发、引导,调动学员的思维能动性,并使学员按照导师的思路深入思考,提高答辩的针对性和集中性。

(6)考察性而非询问性、答辩性而非辩论性。对学员的提问是一种考察,在学员谈到一些导师自己不了解的问题时,可以适当的问一点,但是不要形成“询问”,而失去身份。在答辩中有时和学员意见不一至,可以适当交换意见,但不能成为“辩论”,而模糊了答辩的主角。

(7)避免与简介内容相重复。有些问题在简介中己经谈了,在提问时就不要在重复了。

(8)提关键性问题。例如,一篇文章提出“做人要正”。什么是“正”,文章的论述很模糊。对此提出问题:“何谓管理者做人要正?请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给予解释”,进一步从词法学角度进行启发,使问题走向深入。

3.提问的类型

可分为“事先提出”(答辩前完成)和“临场抓题”(答辩中随时提出);“复述型”(死题)和“引申型”(活题)两类四种问题。“事先题”在答辩前10分钟给学员,让学员有个短时准备;“临场题”随时提问,以考察学员的思维的敏捷程度。“引申题”的难度比“复述题”要大,可对学员进行更深入的考察。例如,论文《浅论现代企业制度》,提问:“为什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那些要求?应注意那些问题?”即为“复述型”问题。因为原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如果提问:“请问现代企业制度能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难题吗?”即为“引申型”的问题。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二、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难点是什么?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显然,这是一个很活、很有份量的问题。

4.提问的方法

(l)一次性提问法。一次性提问法适于提出较大的问题,适于考察学员系统思考、全面表述问题的能力。

(2)追问式提问法。有些问题可采取追问的方法,步步把问题引向深入。“追问法”适于考察学员针对性定向思维、快捷思维、深入思维的能力。例如,《试论依法治军》一文,先问“请简述依法治军存在那几种认识上的偏差”,然后针对学员回答的“认为依法治军会削弱当党的领导的威信”,问:“会不会削弱”和“为什么不会?”

(3)启发式提问法。答辩不仅仅是“考察”,而且是一种“教学”。“启发式”提问是调动学员思维潜力,把答辩的“教学”功能开发出来的有效手段。例如,《对当前企业避税的调整与措施》一文,其标题存在着概念与语问题。首先问“企业避税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学员回答“当然是不合理的。”接着问“对不合理的东西用’调整,一词是否恰当?因为’调整,一词是中性词,多用于中性对象。如,对政策调整,。”学员一时不能理解。接着进一步问“一般对偷漏税行为用’防治,或,防范,,那么你的文章标题是否应当修改一下?”这种提问即为启发式提问。

(4)示范式提问法。有些学员回答问题不得法,有必要给以示范演示。例如,在向学员提出“为什么要选择,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选题”时,学员回答得不得法,话是讲了不少,但没有讲在点子上。于是导师做了示范式的引导,“当前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好做,国有困难企业的思想工作就更不好做。为此,我选择了这个很有实际意义的难题,以期尽策尽力。对下一个问题请按照这种思路回答。”对后面的回答提供了范例。

(5)补充式提问法。主要用于各位答辩导师提问之间的相互补充。

(6)归纳评价式“提问”。结束答辩时应对学员的答辩进行简单的归纳或评价。

四、学生的答辩技巧

1.认真写作、写好提纲、临阵磨枪

首先,应当认真、下工夫撰写论文,这是答辩好的前提。其次,在答辩前反复阅读论文,对论文的内容要了如指掌,记忆在心。再者,要准备一些与论文有关的材料,诸如应涉及的问题、今后的打算、最新的看法等。还要调整好精神状态,放松情绪,使答辩有一个良好思维状态。必要时搞一个答辩提纲,使答辩前的准备落到实处。

2.弄清题意、如实回答、扬长避短

事先应了解答辩的基本内容、题型和提问的方法。答辩中认真领会导师的题意,针对问题答其所问。不能理解或答不上来的问题,应向导师如实讲明或请导师换个问题。不要不懂装懂,胡乱对付。应发挥自己的特长。诸如理论特长、实践特长、专业特长。成人学员尤应如此。

3.掌握方法、突出语感、强化效果

答辩如同写文章,论述性文章的基本论证方法也是答辩的基本方法,应当熟练运用。同时,还应针对答辩时“口语性”,使用一些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l)理论分析法。运用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答辩,诸如演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对比比喻等方法。如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论证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2)实证论述法。用工作实践中具体事例来证实某些理论、原理、论断的科学有效性。事实可以是他人、他单位的间接事实,也可以是本人、本单位的直接事实。成人学员应以后者取胜。

(3)分析综合法。分析即把一个整体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分,或把一个基本问题展开为具体细节;综合即把若干部分综合为一个整体,或把一些具体问题抽象为一个基本原理。没有分析,不会深入、具体;没有综合不能找出联系,掌握本质,上升为理论。

分析还是一种直接论证的方法,诸如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因果、分析意义、分析危害、分析主客观因素、分析条件、分析联系、分析规律等。答辩时应充分使用。

(4)对策论证法即结合实践经验拿出解决新问题的宏观策略或微观战术,发挥成人学员工作经验丰富的特长。但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是论文,就必须在“论”字上做文章,不仅要拿出对策方案说明怎样做,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论证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5)以纲带目法在展开论述一个问题之前,先把这个问题的主要纲目分条列项地述说一遍。然后再逐一展开。该方法对口头答辩有着特殊的效果。可增强条理性、强化记忆力、引导答辩定向展开、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统一。

(6)适当重复法答辩如同演讲。其口头语言说过即逝。为强化听觉效果,适当的重复有关内容,是答辩的有效技巧。结尾总结全文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更有归纳全文、突出整主题、强化效果的作用。

五、答辩的组织工作

1.答辩人员的组合

有关领导应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的重要性,作好组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答辩小组人员的组合。答辩小组一般由主答、副主答、秘书等组成。应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职能结构。专业结构方面:应以毕业论文的学科专业为依据。由专业基础课(包括写作课的教师)、专业课、相关专业课的教师和实际工作者构成。其中实际工作者也非常必要,对于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层次结构方面:应有教授、副教授、教师、助教等不同层次的人员为好。便于从不同层次角度考察学员。职能结构方面:主要是主答、副主答、秘书的分工应科学合理,是答辩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当前的毕业论文答辩中,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很突出,应着重解决。

2.答辩程序的制定

应当制定严密、有序、全方位的毕业论文答辩程序。把答辩的前的毕业论文的执笔写作和答辩后的总结列入答辩的程序之中。答辩的具体环节:诸如答辩前的指导、答辩组织的建立、人员的确定、答辩的出题、答辩的现场管理、答辩的提问、学员的解答、内容的记录、成绩的评定、答辩工作的总结等都应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对保证答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提高答辩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宁波大学本科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在答辩会上,考官要极力找出来在论文中所表现的水平是真是假。而学生不仅要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而且还要证明老师是错的。答辩前的准备,对于校方来说,主要是做好答辩前的组织工作。这些组织工作主要有:审定学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资格,组织答辩委员会,拟订毕业论文成绩标准,布置答辩会场等。(一)审查学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资格凡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1.必须是已修完高等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应届毕业生和符合有关规定并经过校方批准同意的上一届学生。2.学员所学课程必须是全部考试、考查及格;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员必须获得学校准许毕业的学分。3.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必须经过导师指导并有指导老师签署同意参加答辩的意见。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的大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另一方面,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的大学生,规定要进行论文答辩的除了个别有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只有经过答辩并获得通过才准予毕业。(二)组织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毕业论文的答辩,必须成立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是审查和公正评价毕业论文、评定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组织保证。答辩委员会由学校和学校委托下属有关部门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一般由三至五人组成,其中应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具有高级或中级职称,从中确定一位学术水平较高的委员为主任委员,负责答辩委员会会议的召集工作。(三)拟订毕业论文成绩标准毕业论文答辩以后,答辩委员会要根据毕业论文以及作者的答辩情况,评定论文成绩。为了使评分宽严适度,大体平衡,学校应事先制定一个共同遵循的评分原则或评分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一般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档次。而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是采用四级打分制,即优秀(相当于90—100分)、良好(相当于75—89分)、及格(相当于60—74分)、不及格(60分以下)。四级的具体评分标准见本书第10章。(四)布置答辩会场毕业论文答辩会场地的布置会影响论文答辩会的气氛和答辩者的情绪,进而影响到答辩会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应该重视答辩会场的设计和布置,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答辩环境。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免毕设要求是: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成绩50% 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免做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综合反映学校教学效果和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院字[2006] 9号)文件的有关要求,为加强2021届本科生(含辅修,下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使各环节的工作规范化,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时间安排根据我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的实际,2021届我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从本通知发布日至2021年5月28日。( 自2020届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使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申请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非传统形式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按规定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在毕业学年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前一周内向所在二级学院提出申请。采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申请但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前学术论文未正式发表的申请者,先进入传统形式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在毕业设计(论文)首次答辩前如论文已正式发表可随时向所在二级学院提出申请,经二级学院审核初辩同意后,可采用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形式,传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止。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表序号周次工作计划及安排完成人负责人13-7周成立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安排毕业论文工作,拟定选题任务。院、系负责人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28周拟定毕业论文选题;汇总、审查毕业论文选题全体教师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39周公布毕业论文选题,学生选题目。成立论文指导小组、确定指导教师,公布毕业设计与论文题目汇总名单院、系负责人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49周指导老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小组审核批准。(任务书日期)指导老师论文工作小组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510周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撰写提纲,完成文献综述;(文献日期)学生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611-12周收集资料,完成外文翻译。学生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712-13周指导教师指导,完成开题报告书。(开题日期2020年12月21日)任务书、综述、开题提交书面稿学生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814周开题报告论证,撰写开题报告论证记录(开题日期2020年12月21日)论文指导小组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915周毕业论文初期检查论文指导小组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10春2周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论文指导小组 院、系负责人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11春6周终稿确定,确定一辩名单,及回收各项材料(定稿日期2021年4月11日,指导老师评阅日期)学生、论文答辩小组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12春7周毕业论文后期检查;进行论文评阅。(评阅日期)学生、论文答辩小组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13春8周毕业论文一辩(答辩时间)学生、论文答辩小组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14春10周论文二辩,评定成绩(二辩材料日期)论文指导小组 院、系负责人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15春11-15周总结工作、整理上交材料院、系负责人分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以上时间点仅供参考,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适当调整 三、毕业设计(论文)学生要求1、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严禁弄虚作假,不得抄袭他人的毕业设计(论文)或已有成果。凡发现抄袭或套用他人成果者,按作弊论处。2、要努力参阅新技术、新信息资料,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注意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如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3、要尊敬指导教师,虚心接受指导。如因不听指导造成伤害或产生其他后果,均由学生本人负责。 4、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加强组织纪律观念,遵守校内外各项规章制度。原则上不允许请假,如遇特殊情况,需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指导教师签字,学院审批同意。凡缺勤(包括病、事假)累计超过毕业设计(论文)总时间的1/3者,不能参加答辩,成绩以零分计

有的毕业论文答辩没过不能拿到毕业证的,不过一般答辩有两次机会的,最后一次通过就行了。如果万一没过一定跟导员核实好二辩的时间地点,好好准备。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科学活动论文答辩自述

论文答辩自述万能模板

论文答辩自述万能模板。在学生毕业之际是需要写论文的,为此学校设有论文答辩这个环节,论文答辩的自述主要是考验学生,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论文答辩的自述。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论文答辩自述万能模板的相关内容。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是xx班的xxx,我的论文题目是《……》。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恶心竞争;

二、战略规划缺失;

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

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

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

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

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

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的学生XX,文题目是《……》。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是因为……,主要表现在:……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的时候,我针对……这个命题,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各种资料。对……的概况有了大致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与老师商讨,确定论文大致思路和研究方向。然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在……导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写开题报告初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XXXX年X月X日正式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

第二部分,是在对……进行了详细论述的基础上,运用……法对……的深入挖掘。

第三部分,运用……法对……的深入挖掘。

第四部分,……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教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认真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01 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第一段: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论文名称;第二段介绍自己选题原因;第三段简要介绍论文结构;第四段简述结论;最后致谢,提出自己论文的不足。 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结构如下: 第一段: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论文名称; 第二段:介绍自己选题原因; 第三段:简要介绍论文结构(这一部分视时间而定,可做删减); 第四段:简述结论; 最后:致谢,提出自己论文的不足; 如果时间不够,只讲部分就可以了。 答辩自述稿示例: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下午好! 我是xxx学院xxx专业的xxx,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小微型企业生存状况的探讨》,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X个部分: 第一部分XXXX 第二部分XXXX 第三部分XXXX 我的论文结论是:XXXX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

都可以。人文社科类共8个门类,28个一级学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艺术学等。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创刊于1988年,是宁波大学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2014年12月,该刊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SSCI论文9 Andreas. 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Volume 2:109-1418 Jiao R. K.,Zhang,..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Yu,.,Zhang,..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Zhang,..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Ⅰ):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Sun,Y.,Zha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Cong,.,Zhang,..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Zhang,L.,Zhang,..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Pan,Y.,Zhang,..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Guo,J.,Zhang,..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dulator to mental heal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20-320.*国家级8.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11年由中国德育杂志社,教育研究杂志社组编的《当代中国德育研究新进展》全文收录)7. 张向葵(第1位):培养儿童早期幸福感.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2009年5月6日.6. 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幼儿需要的阳光教育.光明日报(理论综合版),2008年 9月12日5. 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09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7》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1位):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31-134.(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总第346期全文转载)3. 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心理学报,2005,37(3): 240-24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2007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5》全文收录)1. 张向葵(第2位):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CSSCI(A)级(注:自2008年1月1日起区分CSSCI(A)、(B)级,故2008年以前的CSSCI文章均在CSSCI(B)级中列出)17.张向葵(通讯):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张向葵(通讯):高低自尊者不同记忆偏好的发生机制.心理科学,2010,33(6):.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升学准备不足: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10,(2):.张向葵(通讯):行为评价对3岁儿童掌控动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2):.张向葵(第1位):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09,32(6):.张向葵(第1位):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张向葵(通讯):幼儿汉语字行和语义与图形加工速度的发展与比较.心理科学,2009,32(3):551-554. (2011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10》全文收录)10.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成长信息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张向葵(通讯):城市贫困中学生自豪感、外显自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4):. 张向葵(第3位):社会文化震荡中幽默应对的机制.心理科学,2008,31(5):. 张向葵(第2位):美国教育中的幽默.比较教育研究,2008(9):. 张向葵(独撰):追求自尊:短期效应与长期代价.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2-168.(2010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9》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2位):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 张向葵(第1位):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心理科学,2008,31(2):494-499..(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2位):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 张向葵(通讯):二年级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微观发生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25-30.*CSSCI(B)级77.张向葵(独撰): 改革评价方式 塑造幼儿阳光生命——“小红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张向葵(通讯):儿童早期自尊的行为观察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张向葵(通讯):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张向葵(通讯):不同认知偏好对大学生情感反应的影响:短期利益和长期代价.心理学探新,2009(1):.张向葵(通讯):走向整合的智力研究——Demetriou的经验结构式认知发展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张向葵(通讯):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学前教育研究,2008(10):.张向葵(独撰):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5(8):.张向葵(第3位):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计票式文献分析途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30(6):.张向葵(通讯):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张向葵(通讯):自尊与自我服务偏好的关系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31-636.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67.张向葵(第2位):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心理科学,2007,30(3):.张向葵(第3位):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3):.张向葵(第2位):规则形式及其呈现问题情境对高二学生类比迁移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张向葵(第1位):未来中国儿童研究的战略构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4):.张向葵(通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震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张向葵(通讯):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张向葵(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吗?——高自尊的异质性及其启示.心理学探新.2006,26(3):.张向葵(第1位):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心理科学.2006,29(2):.张向葵(第1位):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心理科学,2006,29(1):.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73-7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54.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张向葵(第1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5):.张向葵(第1位):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3):.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张向葵(第2位):中外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张向葵(第1位):微观发生法在认知策略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5,21(3):.张向葵(第1位):“内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探索.心理学探新,2005,25(1):.张向葵(第2位):多层线性模型在纵向研究中的运用.心理科学,2005,28(2):.张向葵(第2位):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科学,2005,21(1):25-.张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43.张向葵(第1位):国外自我决定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5(9):78-81.42.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学习理论及其干预模型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6): 41-45.41.张向葵(第2位):促进残疾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中国特殊教育, 2005(2):81-85.40.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7):36-38、.张向葵(第1位):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心理科学,2004,27(4):.张向葵(第1位):阅读障碍学生创造力特征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36.张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探寻与当代启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38-44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34.张向葵(第2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心理学探新, 2003,23(4):55-5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33.张向葵(第1位):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5):.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张向葵(第3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心理学探新,2003,23(2):.张向葵(第2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71-17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29.张向葵(第1位):认知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数学模型. 心理科学,2003,26(1):118-120,.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10-11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27.张向葵(独撰):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8):31-3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26.张向葵(第1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22(4):.张向葵(第1位):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应用心理学, 2002,8(3):.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3):.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张向葵(第1位):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张向葵(第1位):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5(2):152-15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19.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21(3):.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张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儿童早期经验研究及其对幼教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张向葵(第1位):图式教学对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2):.张向葵(第1位):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0,23(6):.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22(5):.张向葵(第1位):—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9,22(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11.张向葵(第1位):高师教育设置小学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张向葵(第1位):学科素质教育与学习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5):1-3. (高等教育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9. 张向葵(第1位):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4):. 张向葵(第2位):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OF PSYCHOLOGY,LJUBLJANA,. 张向葵(第1位):影响信息加工容量的语言因素研究——中国和希腊跨文化比较. 心理科学,1997,20(5):. 张向葵(第1位):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孔繁森事迹宣传效果的调查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4):.张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张向葵(第1位):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人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 张向葵(第1位):9--15岁儿童信息加工系统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4):. 张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GREECE.*核心级10.张向葵(独撰): 探索幼儿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小红花的革命.人民教育,2009(11),. 张向葵(第2位):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心理学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论超越,理论探讨,2007(2):. 张向葵(第2位):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况的团体评定.学前教育研究,2006,5:. 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 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 张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学习策略方式教学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例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 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英文).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48- . 张向葵(第1位):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探索,2003(2):. 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教育,2003(2):. 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省级33.张向葵(第1位):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regarding school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8,3(3):.张向葵(第2位):青少年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4):.张向葵(第1位):父母应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尊,中国家庭教育,2007(1):42- .张向葵(第1位):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张向葵(第1位):我国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现状的新调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张向葵(第2位):四种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张向葵(第2位):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5(3):15-18.26.张向葵(第2位):幼儿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观念的访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2):.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教育科学研究,2005(9):.张向葵(第2位):幼儿气质类型、母亲态度与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4(2):.张向葵(第1位):自尊机制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的深层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张向葵(第1位):图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当代教育论坛,2003(12):.张向葵(第1位):幼儿对丧失的认知、成因及调适对策. 中国家庭教育,2003(1):.张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科学,2003(7):.张向葵(第2位):当代中国诚信危机的文化审视.新长征,2002(6):.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2):1-5,.张向葵(第2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3).15.张向葵(第1位):当前形势下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张向葵(第1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张向葵(第2位):知识女性工作压力归因特点及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1):.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6):.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学科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 .张向葵(第1位):备课时怎样备好学生.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 张向葵(第2位):文化震荡与“边际人”心理调适.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4):. 张向葵(第2位):教师心理素质与课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7. 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与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4):. 张向葵(第1位):中考与高考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6):. 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4):. 张向葵(第2位):小学部首归类识字教学的新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 张向葵(第3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 张向葵(第1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误区的成因及矫正.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3):. 张向葵(第1位):罗比?凯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过程—结构”论.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6(4):14-15.【报道评论】5. 不能让孩子病在起跑线上——访张向葵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心理学)2010年11月3日,第11版.4. “三性并茂”成就阳光童年——对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园长张向葵.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2010年1月22日,第8版.3. 2009中国幼教高峰论坛报道——张向葵:园长管理的新概念及其实施,(第12期):. 张向葵教授与“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奕阳幼教评论,(第11期):. 阳光教育编就快乐摇篮.吉林日版,2009年6月5日,第11版.【著作】10.张向葵(独著):阳光下的成长对话——一位幼教专家写给幼儿家长的36封信.朝华出版社,. 张向葵(独著):给幼儿家长的35封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 张向葵(独著):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5. 张向葵(编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长春出版社,. 张向葵(编著第1位):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独著):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 张向葵(编著):走进心理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教材】10.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学历教育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 张向葵(主编第1位):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专论(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共同课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第1位):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课,. 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书评】4. 张向葵(独撰):积跬步以至千里——读沈德立教授等人《素质教育中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一书有感.中国校外教育,2008(1):. 张向葵(独撰):专家指津:把心理学导入家庭教育.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第15版.2. 张向葵(独撰):博采众长 自成机杼——读李洪玉教授等人《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一书有感.现代教育科学,2004(6):. 张向葵(独撰):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41-42.【内刊】3. 张向葵. 是师爱,构筑了他的课堂.思想在线.2006,(1):. 张向葵.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 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9,(1).1. 张向葵(第2位):关于切实提高高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做法.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7,(2-3).【成果小结】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154篇,SSCI论文9篇、国家级论文8篇、CSSCI论文94篇(2008年后CSSCI(A)17篇)、核心刊物论文10篇、省级论文33篇,著作9部,教材9部;成果获奖共42项,其中国家级成果4项,省部级成果22项,其它16项;承担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项目9项,省部项目9项,校级5项;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68万元,年均万元。

1.《试论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发展》,《教育研究》2010年4期;2.《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话语权》,《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教育研究》2007年10期。4.《实现沟通与交流:课堂提问价值新解》,《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1期;5.《开放性问题如何促成有效思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9年12期;6.《提问与对话――<散步>课堂教学观察与研讨》,《语文学习》2010年4期;7.《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逻辑与展开》,《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年3期;8.《提高文体素养,语文教学当务之急》,《语文建设》(2009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5期全文转载)9.《师生课堂话语运作与教师话语霸权》,载《课程与教学评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0.《语文教学动态化追求的特征、价值与偏误矫正》,《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7-8期(封面人物)。11.《关于语文教育现代化、民族化的几点思考》,《小学语文》2008年3期。12.《当代活动性课堂教学的特征与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年1期。13.《探索写作教学的出路》,《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8年1-2期。14.《来自<美国学科能力表现标准>的观照:我国课程标准的建设亟待加强》,《外国中小教育》2008年3期。15.《呼唤构建整体意义上的学科教育学》,《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8年3期。16.《语文教师与他的课程》,《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8期全文转载)。17.《语文课程标准建设亟待完善与加强》,《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1期。18.《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坚持语文性》,《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3期。19.《建构面向实践的本土化的教学论——从课程与教学关系谈起》,《教育学报》,2007年4期。20.《教学观念更新与实践偏误矫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2期。21.《语文课程改革发展中的问题追问与反思》,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特约首发)2006年4期。22.《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边界问题的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9期。23.《膨胀与萎缩: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悖论——呼唤面向实践的教学论学科的重建》,《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7期24.《高中作文教学的百年回眸与检讨》,《德州学院学报》,2006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8-9期连载。25.《综合课程:问题和课题是教学的缘起与支架》,《早期教育(教师版) 》2006年2期。26.《关于教师培养与培训模式改革的探讨》,《皖西学院学报》2006年1期。27.《研究性学习课程“深生态学”考察――兼论环境伦理教育》,《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年4期。28.《得体表达,文明交际――高中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的设计》,《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6期。29.《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世纪之交的高中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年10期。30.《关注童年体验,建塑健全人格》,《现代语文》2004年11期。31.《对“教学反思”的反思》,《中小学管理》2005年4期。32.《处理好几对关系,把握住几个特征——略论综合课程教学》,《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7期。33.《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34.《课程创新与历险:喧闹之后再沉思》,《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7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35.《教学机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1期。36.《语文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论略》,《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7.《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8.《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9.《关于当代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学科教育》2004年2期。40.《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追求的特征及问题》,《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1期转载。41.《重心转移与范式重建:当代阅读教学改革二题》,《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12期全文转载。4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单元说明》,《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11期。43.《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组合作:特征、意义与实效》,《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9期。4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设计》,《语文建设》2003年8期。45.《现代语文教育的三维构建》,《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1期。46.《语文学科的多维度整合》,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20日。47.《语文教材改革的一次突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12期。48.《心声:透视语文教学的多棱镜》,《语文建设》2002年12期。49.《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引论》,《试教通讯》2002年3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3期全文转载。50.《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的误区辨析》,《中小教材教学》2002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7期全文转载。51.《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4期。52.《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6期全文转载。53.《切实推进语文教材改革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4期全文转载。54.《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辨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2期。55.《社会转型与教学设计》,《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8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1期全文转载。56.《可持续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引领与提升》,《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2000年4期。57.《语文教学的三境界:悟性、灵性、人格》,《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年9期(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报》2000年11月29日摘载,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问题与对策:中小语文教学改革》一书)。58.《用新理念来观照新教材,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价值功能》,中学语文2000年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年1期全文转载。59.《大语文教育再论》,《语文月刊》2000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年4期全文转载。60.《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教育评论》2001年4期。61.《让每位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关于学生个体课程的探讨》,《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6期(《教育文摘周报》2001年9月29日、10月7日两期连载)。 1.主编《初中阶梯写作训练》(一套三册),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2.主编《高中阶梯写作训练》(一套三册),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4.专著《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专著《校园文化概论》,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6.《走进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析》(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版;7.《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和《教师教学用书》,(主要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004年,本人参编共11册;8.《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主要作者)(1-5册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本人参编共8册;9.《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教师用书》(主要作者)(1-5册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05年版;1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选修教科书·中国民俗文化》(第一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选修教科书·影视文学欣赏》(第一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选修教科书·演讲与辨论》(主要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版;13.《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主要作者,共6册),作家出版社2004—2005年版。14.《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1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16.《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版;17.《阅读和写作(1--2册)》(师范语文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001年;18.《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第6册)》(参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辽宁科技大学毕业论文答辩

只要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大纲解析弄明白就可以了,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专业课综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员选择就读在职研究生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少考生比较在意的是辽宁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考试时间是什么时候。辽宁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考试时间是根据考生选择的考试类型来决定,考生可以提前了解。辽宁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开设的专业主要就是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属于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参加全国统考,经过初试复试后方可入学。在职研究生考试时间是每年12月进行的全国统考。报考条件是: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且符合我校各专业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管理类专业还会要求考生的工作年限。在职人员也可以选择同等学力申硕企业管理、计算数学在职研究生进行学习。同等学力申硕免试入学,大专及以上学历就可以报名学习,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结业证,满足本科学历且学士学位满三年的学员可以参加申硕考试,通过申硕考试完成论文答辩后可以授予硕士学位。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很多同学在问辽宁科技大学自考难不难?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是自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家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而辽宁科技大学是辽宁省主管部门和教育考试院指定的官方自考主考院校,辽宁科技大学是正规公办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自考难不难?相信大家心里都是有答案的。与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在招生对象、考试时间及学制不同,自考是“宽进严出”。考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方可申请毕业。辽宁科技大学自考包过可靠吗?首先先问问自己,所有的科目都能坚定能考过吗?自考是一种过程,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过,尤其是只有其中一少部分善于自主学习的考生才是自考的最终胜出者。所以辽宁科技大学自考难不难?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这个是比较难的。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学位,辽宁科技大学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大自考全国平均通过率一般在10%--30%左右,辽宁科技大学自考通过率也可以参考。大自考即是完全通过自己自学,不借助任何辅导班的长线自考。问辽宁科技大学自考难不难的朋友们,看下这个通过率,虽然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些。自考独立办班俗称小自考。小自考就是人们一般说的短线自考。这种自考主要是参加一些办学单位组织的助学班,同时也就国家的政策即办学单位自己能够组织一些科目的考试,另一部分科目是参加国家组织的国家统一考试。辽宁科技大学自考包过的说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大家都要统一参加考试,只要是考试就会有不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你的考试科目一部分来自辽宁科技大学自学考试,一部分来自你在的办学单位,这种自考要相对简单些,基本上通过率在80%以上,这类小自考通过率相对高很多。自考很难通过率低是针对社会自学考试的考生,这部分考生大多数是有家有业的在职人员或待业人员,这一类人的学习时间少、精力有限,而且缺乏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因而通过率很低,但是对于各大高校为自考生组织的自学考试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只能通过自学来考试,如果有人跟你说辽宁科技大学自考包过,那么你就要打个问号了。另外,2023年辽宁科技大学自考预报名已经开启,有意向的朋友们也可以来点击底部官网报名咨询。我们招生老师坐标鞍山市,是多所学校助学合作办学点,关于鞍山市成人学历提升有想了解的欢迎提问,我们在线做出专业的解答,为你保驾护航,让你在提升学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辽宁科技大学自考自考报名入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