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百科

青春期叛逆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7:19:26

青春期叛逆研究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春议论文高一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春的脸庞犹如皎洁的月亮,别因不懂法而挂上岁月的沧桑;

炯炯的双眼好似心灵的明窗,别因不知法而溢满悔恨的泪光;

未满的羽翼仿佛破浪的船桨,别因不守法而锁向冰冷的铁窗。

青春的我们有风的潇洒、雨的情怀、雪的纯洁。一切的一切都向世界展示着青春的力量。青春如雨后阳光,耀眼明丽;青春如寒梅傲雪,孤傲坚强;青春如春日绿杨,招摇蓬勃。五彩的青春,斑斓的年华,在人生的年轮上,永远是最精彩的一圈。青春是人生的白玉,别因年少时的冲动,而让如此的锦玉破碎;青春是生命的春天,别因年少时的轻狂,而使百花不得开放;青春是动人的恋歌,别因年少时的无知,而不能放声歌唱。

青春的我们如阳光,用概念性的词语将我们定义为未成年人,在生活充满阳光,幸福之花到处开放的今天,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不得不引起社会和人们的关注。

因为我们未成年,所以冲动;因为我们未成年,所以好奇;因为我们未成年,所以轻狂。可是,我们不能以此来作为我们犯罪的借口。作为一名高中生,作为祖国明天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逃避、不后退。面对青春我们应该理智,面对青春我们应该明智,面对青春我们应该自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如果今天的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那么祖国的明天何来辉煌呢?

悔恨的书信一封接着一封,每一封都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深刻。当每一个错犯过之后,才来深刻的悔过,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身边的警钟何时停止过敲响,老师的叮咛,父母的唠叨,朋友的劝告还在耳旁回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青春、我们年少、我们无知,才不得不让他们有忧心挂肠。这是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爱得真切的表现,请别利用他们的爱来作为犯罪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找借口。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是蓬勃的。做有志的青年,让青春散发耀眼的光芒;做有理想的青年,让青春展现蓬勃的生机;做明智的青年,让青春发挥魅力的无限。

让我们的青春与法牵手,让年轻的我们不再有犯错的借口!

在我们的道路上,时光总是匆匆流逝。不经意间,我们就走过了童年,成为了青年。这时候我们的青春就悄然来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迈入了我们人生的黄金时间,在青春期的我们会时常有些冲动和迷茫。

记得我们小时候,常常会想着长大,觉得自己长大了就变得坚强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做很多小时候我们不能做想做的事情。那个时候的我们不知道其实童年才是兴的,无忧无虑的。有时候长大没有小时候的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步入青春期的我们变得叛逆了。我们没有小的时候那样整天缠着父母了,我们开始重视自己的私人空间了。那时候的我们和父母的争吵就开始了……

别人说青春是骚动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我们都很迷茫还有很冲动。有的时候还会开始关注异性了。我们可能会为了别人的一句话而开始改变自己。这个时候的我们开始注重了自己的形象。开始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将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刚进入初中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表现自己,觉得自己很厉害的话就可以吸引异性的关注。于是开始了打架斗狠,不知道青春可贵的我们认为青春很廉价。那个时候的我们开始迷上了电脑,每天留恋在虚拟的世界里。每天开始登QQ和人聊天,然后开始玩游戏。觉得网络游戏十分有趣。

但是青春的我们不禁有坏毛病也有好的优点。

进入了青春期的我们开始学会独立自主,遇到事情我们都开始想着独立解决问题了。在青春的我们没有遇到困难就想起父母了,这个时候的我们开始自己想办法克服遇到的困难。

青春期的我们没有小时候的自私,我们开始为他人着想。开始了体贴别人,学会了去怎么样关爱他人。那个时候的我们心里多了一种感情——友情。我们会在朋友困难的时候,去他身边帮助他。

虽然青春的我们喜欢上网,喜欢玩游戏。但是这个时候的我们开始学会了观察。我们开始在网上学习我们感兴趣的东西。我们不在是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了,我们也开始接触了新的事物。增加了我们的视野。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美好的,独一无二的。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在我们最宝贵的青春时代,绽放出自己最独特的魅力。

青春,多麽美丽梦幻的一个词语,它如人生一样,都是幸福的,可又充满挑战和艰辛……

青春如人生一样,道路漫长,不可能都是平平坦坦,同样有坑坑洼洼,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我们要挑战的对象,不畏惧,要勇敢,同样可以做得很好。在我的生活中,有着这一位这样的“阳光天使”。

他,是我的一个邻居,人长得人高马大,有些帅气,处于雨季,他喜欢跳舞,梦想是能够做一名舞者。可是,生活并不能够尽他的意:在某月某日他发生了一场车祸,在车祸中夺去了他的右腿,这意味着他的天堂毁了一个失去了右腿的舞者。再也不能够跳舞了,只能在轮椅上过着残缺的生活……刚开始,他的求生意志很低,脾气很暴躁,老是有种想要去死的冲动。可是有一天,一个小锡兵的故事彻底扭转了他的人生……他开始丢开轮椅,开始练习站立,一次又一次的跌倒,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消掉他对生活的信念……终于有一天,他站立了起来,阳光照射进房间,他的脸上闪烁了胜利的笑容,张开双臂就像一个天使。有一天,我问他:你练习站立,老是跌倒,老是失败,不痛不累吗?他笑了一下,随后语气坚定地说:我当然痛,当然累,可我不会放弃,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才多少岁啊?处于雨季呢,怎么可以因为这一点小小的事浪费了我的青春?正是一次一次的跌倒失败才坚定了我对未来的信心,即使不可以跳舞了,可是那又怎么样?我要做阳光下的小锡兵,做命运的主人!

是啊!生活中充满了挑战和坎坷,可我们不可以轻易的放弃,摔倒了就要爬起,告诉自己不许哭,我们要相信生活,鼓励青春,即使生活丢弃了我们,但是我们还是不可以放弃一丝希望……在青春前方,有更美好的事等着我们……

动感的青春刺激着身体的每个细胞,汗水与笑容把青春本身塑造。缤纷的遐想举着斑斓的向往,在热望里远足。铺张宣纸,用清浅的水彩——勾勒一个,奋斗的春天。用光阴划出美丽的弧线,告诉我们:抓住现在,蓄势未来。青春很美好,我们要给自己勇气,告诉自己:要努力地去坚强……

我不懂得每一滴眼泪背后藏了多少隐忍,才得以爆发。

我相信,每一场哭泣都是坚强的前提。

我想在心中刻下你的模样,那是我高中以来最骄傲的收获。

心情还是一如当初的沉重,高三烦琐的事特别的多,刚和朋友吵过架,或许是青春的倔强总不允许我们的低头。今天,雾气不浓重,却被难过蒙上了一层雾,今天,阳光刚好,心却像淋过雨一样的潮湿。我以为一年多的相识相知早就让岁月见证了我们的感情。

在这个落叶纷飞的季节,充满了苍白无力的气息,犹如我此时陷入泥沼的心。苍白无力又无奈。树下铺满了一层落叶。枯黄的,干枯的,甚至还有嫩绿的。看到这一棵苍老而又无力的老树,谁曾想过它也曾繁枝嫩叶得令人感叹它的活力?

树下的一排小树,一片片小叶子互相拥挤着盛开,似乎在相互斗艳,又似在互相依靠,紧密的叶儿没有一点空隙,却捧出了花儿,而这朵花儿长着才小拇指般的大,几朵花儿互相依靠,风微微拂过,有些不忍的抚摸着它们,却摇摇欲坠。如果它们不相互依靠,或许凭借一朵花儿早就被风吹落了。

忍不住用手轻轻一碰,想是触碰到它的神经一般,微微颤抖,又像充满不羁的抵抗外敌,显示出它娇小中的雄势。

它为何选择在这个万物即将凋零的秋毅然的盛开。

我们就该如这些花般的互相依靠,高三的生活才不单调。我们就该如这些花般的坚强,即使面临高考的来临,分别的散场,也要毅然的绽放光彩。

心会如那花儿般的透亮。

我期待高三邂逅的我们,会不会落下不舍的眼泪。我想感情该浓厚得快如酒一样的沉淀,香醇。

我只愿青春的邂逅,你仍在,就为了那一句:反正我知道你家,如果你高三后你敢不和我联系,我就去你家找你算账。

只愿青春荒唐不负你。

我喜欢在静美的秋风里拾一片被秋风拂下的黄叶,我喜欢在潺潺流动的流水里捧一捧清水,我爱读诗抑或读史,不论是诗歌还是史传,都让我懂得了行走在青春之路上的'那些泥泞的脚印是那般弥足珍贵。

那一段有着硝烟的历史有着政治变换的岁月里,“青年”二字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了纪念那段历史那个日子以及那一批青年,每年的五月四日成了我国的青年节。也在那一年一个新潮思想由此诞生。

他的青春在抛头颅撒热血的战场上停留,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的读书声中流连,在高举着胜利旗帜的铿锵有力的呐喊声中度过。他的青春就是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才能叠出惊心动魄的鸣响,方才能显现出他的英雄本色。

有人认为雷锋的一生是伟大豪迈的,而我认为他的一生是如一杯清茶般平淡的。没有惊世骇俗的升官加爵,也没有可歌可泣的丰功伟业,有的只是如一条涓涓溪流般绵延不尽的精神。他把所有的青葱岁月都奉献给了社会与人民。多少个大于磅礴的雨夜,他踏着泥泞与荆棘背着受伤的病患寻找前方的路;多少次他节省下自己的口粮,掏钱帮助旅客踏上回家的列车;又是多少句“我叫解放军”豪迈地再我们心中激荡,激起我们无尽的敬佩与怀念。历史的长河留下了这些“螺丝钉”们人性的光辉,化作一缕淡淡的馨香滋养着我们。

月光皎皎,一地银泄,品味着《月光曲》中淡淡的忧伤,年轻的贝多芬正在用美妙动听的音符谱写如水的青春。青春的掠影永远是在练琴中度过,但他强忍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摧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神圣使命的执着追求。他把对音乐的追求,对人类的奉献视为比生命更可贵的灵魂。就像永远都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抗拒生命的不竭动力。

正是青春时期肆意挥洒的汗水,使得他为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厚的音乐财富。他的青春就如一壶烈酒,只有忍受过苦涩与凛冽,才有畅快淋漓的荡气回肠。我的青春将会以怎样一种姿态笑傲我的人生呢?我的想法有着浅浅万万种。但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具一格的,或有成功的喜悦,或有落寞的诗意,或者有高调绚烂地绽放,或者简约朴素地含苞。在老师用教诲与温情织成的网中,我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奏响青春的赞歌,浇灌出人生最美好的花朵。

本文对叛逆心理进行了内涵的阐述,分析了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并对如何消除叛逆心理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了探讨。关键字:青少年;叛逆心理;应对一、叛逆心理的概述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二、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1)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教育理论进入青少年时期后,他们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2)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进入青春期后,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啰啰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4)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例如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如若对优生偏爱姑息、对差生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表现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对立情绪,造成心理抵触,从而出现教育效果的“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三、消除青少年叛逆心理的主要方法(1) 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高中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高中生一时的叛逆心理是很快消失的。(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调查表明,的高中生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我们,要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希望给他们太多的责备,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3)多与学生交流一方面要好好聆听。成人与孩子的观点不同。成人眼中的小问题在孩子的眼中可能是大问题,不妨认真听完他们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多同学生谈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有意识地谈出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这样能真正达到与学生的心相连,心相通,逆反心理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讲求民主作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4)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什么 时候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 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从叛逆心理的成因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陷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要结合家长的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和联系,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的,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便乐于接受教育并且能朝着学校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参考文献[1]原美玲.浅谈如何调节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2]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内蒙古教育,2009年第7期.[3]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理论研究版,2008年第12期.[4]林泳海.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百科知识,2007年第8期.[5]李淑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职业技术,2008年

青春期 教育 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人体生理知识、青春期性健康、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营养、疾病预防、保护环境、体育活动、增强安全意识,预防伤害、掌握健康的生活技能,促进心理健康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青春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266214即墨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1 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不接受教导 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情感冷漠 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易走极端 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其次,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喜欢自作主张,“谋求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

家庭教育 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一半以上,父母 对子 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于严格,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常常摆出封建家长的威风,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采取“大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就会使用暴力,体罚青少年。这种“大棒政策”,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行为偏激,有时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每个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看似正确的“偏见”,造成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等。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使青少年产生逆反情绪,并且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其心理。对青少年来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他们在相互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是谋求在同龄人群体中使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个性的对立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 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

教育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 想象力 、创造力。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即使一时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横加指责。教育者应耐心地让孩子自己 总结 经验 教训,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和特点,调节好心理状态,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使青少年自察、自治,净化健康人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事事要抱有“我能行”的自信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3] 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

[4]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摘 要]青春期是一个人从 儿童 向成年人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突变,不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处在这个时期的聋哑学生,生理发育已渐渐成熟,但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这种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步,使得他们在青春期产生了不少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试图通过挖掘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状况,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出对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实施矫治的有效 措施 ,以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

[关键词]青春期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2095-3437(2014)07-0052-03

聋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影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而被外界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急需帮助及引导。因此,需要适时地给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聋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自我意识不够稳定,意志力薄弱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仍很薄弱,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家长和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表现为冲动和逆反。如在学校里,教师批评一两句,他们就有可能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他们就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还可能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有的青春期聋哑学生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他们因听觉障碍而感到自卑,生怕被别人嘲笑,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情绪起伏大、变化快

青春期聋哑学生情感体验深且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意气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懂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的聋哑学生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关系疏远,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的聋哑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极易激动,乱发脾气还不听劝告。

(三)早恋与性心理问题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但是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他们了解青春期知识的 渠道 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有的聋哑青少年的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出好奇、关注等,喜欢接近异性,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若恋爱不成会因此而苦闷,自暴自弃。

(四)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倦怠

青少年时期是聋哑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依然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他们此时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多数聋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对学习必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有的聋哑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自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坐等教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有的聋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心理。有的聋哑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造成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学习心理倦怠现象。

(五)其他不良行为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水平低,与健听人有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受身体缺陷的限制和自身 文化 及经验等各方面的束缚,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家长的宠爱极易让他们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逃学,甚至爬墙出校,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学生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个别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青春期聋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听觉障碍的自身缺陷使聋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被堵塞,缩小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感知活动贫乏、单调,听觉障碍带来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引发出聋哑学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沟通受限、职业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聋哑学生的认知、 人际交往 等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自卑、孤僻、急躁、猜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根源

家庭是对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内容等家庭因素对聋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危害最大。在家庭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对聋哑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缺乏塑造培养意识;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聋哑孩子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当的教育 方法 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聋哑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形成异常心理。

(三)学校方面

聋哑学生,尤其是寄宿的聋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氛围、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 教学方法 、手段等,都会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特殊的作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此外,因聋哑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各种行为和习惯能够相互影响,如比吃穿、打闹、不讲究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个别学生因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盲目效从。 (四)社会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这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社会上成年聋哑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聋哑学生同样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社会上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着对聋哑人的歧视现象,缺乏聋哑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影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关爱青春期聋哑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公平、公正地对待聋哑学生,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师应多关怀聋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聋哑学生,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要对聋哑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真诚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和矫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教师要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并且加强对聋哑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在学习问题上能保持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

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聋哑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在班级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形式,经常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聋哑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开展“我做班级小主人”、“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勇敢地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聋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活动中形成融洽、民主的氛围。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 篮球 赛、书画比赛,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组织聋哑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从而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能在交往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三)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聋哑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男女体形明显分化。面对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聋哑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惊恐。也有聋哑学生在青春期思想变得活跃,开始关注异性,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集体授课,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如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青春期健康心理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男、女同学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指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陷入感情问题,预防早恋等。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如针对女生单独讲解经期卫生知识,教给她们青春期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导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多渠道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给全体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教师传授为主导进行教学,让聋哑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活动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在各种模拟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到良好的心理行为。

2.建立青春期聋哑学生档案,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聋哑学生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开展心理辅导,使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及时矫正行为偏差。采取的方式可以有即时性心理辅导、咨询与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青春期聋哑学生进行个别的定期心理咨询和疏导。随时接受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其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团体心理辅导能满足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春期聋哑学生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状况也接近,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暖身活动、游戏体验、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真诚、尊重、开放、轻松的团体氛围中学会团结,能勇敢地表达并展示个人形象,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辅导内容以个体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如针对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充满对异性的好奇,有强烈接近异性的欲望,开展主题为“好感不代表爱情”的团体辅导。针对青春期聋哑学生情绪、情感的起伏多变,可开展主题为“学会表达多变的情绪”、“学会跨越青春期的误区”以及“被人误解怎么办”等团体心理辅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选出的辅导内容安排专人专时辅导。

(五)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完成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应该合力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多与聋哑学生的家长加强沟通,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等。告知家长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防止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处在青春期的聋哑学生,有时候交谈是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可以用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又能达到与亲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和经验,便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六)开展法制教育和 安全教育 ,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聋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聋哑学生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教师应给予及时引导。学校还应争取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聋哑学生进入。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正确引导聋哑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正香.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现代特殊研究,2010(4):34-35.

[2] 周志英.聋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19-21.

[3] 张凌燕, 蔡亚珍.聋哑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7):25-28.

[4] 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5-86.

青春期叛逆论文参考文献

青春期 教育 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人体生理知识、青春期性健康、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营养、疾病预防、保护环境、体育活动、增强安全意识,预防伤害、掌握健康的生活技能,促进心理健康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青春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266214即墨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1 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不接受教导 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情感冷漠 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易走极端 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其次,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喜欢自作主张,“谋求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

家庭教育 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一半以上,父母 对子 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于严格,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常常摆出封建家长的威风,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采取“大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就会使用暴力,体罚青少年。这种“大棒政策”,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行为偏激,有时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每个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看似正确的“偏见”,造成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等。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使青少年产生逆反情绪,并且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其心理。对青少年来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他们在相互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是谋求在同龄人群体中使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个性的对立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 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

教育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 想象力 、创造力。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即使一时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横加指责。教育者应耐心地让孩子自己 总结 经验 教训,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和特点,调节好心理状态,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使青少年自察、自治,净化健康人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事事要抱有“我能行”的自信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3] 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

[4]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摘 要]青春期是一个人从 儿童 向成年人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突变,不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处在这个时期的聋哑学生,生理发育已渐渐成熟,但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这种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步,使得他们在青春期产生了不少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试图通过挖掘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状况,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出对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实施矫治的有效 措施 ,以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

[关键词]青春期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2095-3437(2014)07-0052-03

聋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影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而被外界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急需帮助及引导。因此,需要适时地给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聋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自我意识不够稳定,意志力薄弱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仍很薄弱,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家长和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表现为冲动和逆反。如在学校里,教师批评一两句,他们就有可能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他们就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还可能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有的青春期聋哑学生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他们因听觉障碍而感到自卑,生怕被别人嘲笑,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情绪起伏大、变化快

青春期聋哑学生情感体验深且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意气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懂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的聋哑学生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关系疏远,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的聋哑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极易激动,乱发脾气还不听劝告。

(三)早恋与性心理问题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但是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他们了解青春期知识的 渠道 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有的聋哑青少年的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出好奇、关注等,喜欢接近异性,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若恋爱不成会因此而苦闷,自暴自弃。

(四)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倦怠

青少年时期是聋哑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依然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他们此时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多数聋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对学习必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有的聋哑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自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坐等教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有的聋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心理。有的聋哑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造成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学习心理倦怠现象。

(五)其他不良行为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水平低,与健听人有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受身体缺陷的限制和自身 文化 及经验等各方面的束缚,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家长的宠爱极易让他们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逃学,甚至爬墙出校,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学生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个别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青春期聋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听觉障碍的自身缺陷使聋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被堵塞,缩小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感知活动贫乏、单调,听觉障碍带来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引发出聋哑学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沟通受限、职业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聋哑学生的认知、 人际交往 等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自卑、孤僻、急躁、猜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根源

家庭是对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内容等家庭因素对聋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危害最大。在家庭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对聋哑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缺乏塑造培养意识;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聋哑孩子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当的教育 方法 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聋哑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形成异常心理。

(三)学校方面

聋哑学生,尤其是寄宿的聋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氛围、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 教学方法 、手段等,都会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特殊的作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此外,因聋哑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各种行为和习惯能够相互影响,如比吃穿、打闹、不讲究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个别学生因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盲目效从。 (四)社会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这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社会上成年聋哑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聋哑学生同样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社会上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着对聋哑人的歧视现象,缺乏聋哑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影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关爱青春期聋哑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公平、公正地对待聋哑学生,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师应多关怀聋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聋哑学生,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要对聋哑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真诚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和矫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教师要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并且加强对聋哑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在学习问题上能保持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

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聋哑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在班级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形式,经常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聋哑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开展“我做班级小主人”、“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勇敢地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聋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活动中形成融洽、民主的氛围。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 篮球 赛、书画比赛,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组织聋哑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从而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能在交往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三)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聋哑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男女体形明显分化。面对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聋哑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惊恐。也有聋哑学生在青春期思想变得活跃,开始关注异性,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集体授课,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如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青春期健康心理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男、女同学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指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陷入感情问题,预防早恋等。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如针对女生单独讲解经期卫生知识,教给她们青春期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导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多渠道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给全体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教师传授为主导进行教学,让聋哑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活动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在各种模拟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到良好的心理行为。

2.建立青春期聋哑学生档案,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聋哑学生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开展心理辅导,使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及时矫正行为偏差。采取的方式可以有即时性心理辅导、咨询与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青春期聋哑学生进行个别的定期心理咨询和疏导。随时接受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其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团体心理辅导能满足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春期聋哑学生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状况也接近,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暖身活动、游戏体验、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真诚、尊重、开放、轻松的团体氛围中学会团结,能勇敢地表达并展示个人形象,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辅导内容以个体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如针对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充满对异性的好奇,有强烈接近异性的欲望,开展主题为“好感不代表爱情”的团体辅导。针对青春期聋哑学生情绪、情感的起伏多变,可开展主题为“学会表达多变的情绪”、“学会跨越青春期的误区”以及“被人误解怎么办”等团体心理辅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选出的辅导内容安排专人专时辅导。

(五)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完成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应该合力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多与聋哑学生的家长加强沟通,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等。告知家长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防止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处在青春期的聋哑学生,有时候交谈是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可以用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又能达到与亲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和经验,便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六)开展法制教育和 安全教育 ,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聋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聋哑学生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教师应给予及时引导。学校还应争取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聋哑学生进入。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正确引导聋哑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正香.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现代特殊研究,2010(4):34-35.

[2] 周志英.聋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19-21.

[3] 张凌燕, 蔡亚珍.聋哑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7):25-28.

[4] 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5-86.

初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军人物,在管理工作上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下面是我整理了,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走向学生自主管理 中学班主任缺位现象的探析 班主任时间管理行为研究 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学校班主任管理研究 小学高年级学生感受到的班主任管理方式对其参加课外活动积极性的影响 班主任工作的管理研究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首席班主任制:农村中学班主任管理的创新 自主管理:促进班主任成长的有效途径 高职班主任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班集体的形成与班主任的管理策略 一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的研究 中小学班主任冲突管理研究 浅析高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对农村普通高中班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中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呼市城区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乌海市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小学高年级小组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 中学班主任专业发展及学校管理促进对策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班主任管理风格对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 高三班主任压力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论中学班级和谐管理 中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研究 普通高中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策略研究 基于B/S模式的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基于NLP提高中学班主任影响力的策略研究 中学班级德育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资讯远端查询服务的教务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三评资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学生资讯管理系统 中职学校班主任与学生交往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大学生成长记录袋 初中班主任管理论文 浅谈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 摘要: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本是职责所在,但是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教书育人都需要方法。而在所有的教学阶段中,初中的班级管理是最需要掌握度、掌握方法的一个阶段,文章中针对初中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来阐述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班级管理 管理方法 0引言 初中班级管理是很让老师们头疼的一件事,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们既不会像小学生那样乖巧的听话,也不会像高中生那样懂得为三年后的大学努力,初中的孩子们处在青春期,各种叛逆,各种不羁全都在这个时期爆发,那么对于初中这群特殊群体的孩子我们该怎么做呢?用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心悦诚服的受班主任的管理呢?我们下边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1初中生心理特点 对于学生来说,到了初中时期,其思维所具有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得到了发展,同时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及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也得到了发展,依赖性逐渐减少,克服困难的毅力有所增强。同时还存在着容易固执、偏激、孤独及产生闭锁心理等负面的因素,容易在行动方面出现轻率或者优柔寡断的情况。在这一时期学生已经由原有的对外界情况的迎合转变为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初中生需要一定的引导才能健康的成长。 2初中班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初中生班主任班务管理的现状来看,班务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不公平现象对学生的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班主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及学困生三类,而班主任在班务管理中也会针对这三个不同的分类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在班务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管理不公平的现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班务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发挥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在班主任的班务管理中还存在着班务管理缺乏计划性的问题,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多且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班主任对班务管理缺乏计划性,必然会给班务管理带来诸多的问题。在班务管理中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班务管理。 总之,对于初中班主任的班务管理来说,需要克服的管理困难较多,也较复杂,因而班主任应坚持其自身在班务管理中所具有的核心作用,从而真正的实现班务管理的目标。 3改善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班主任应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班主任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班主任必须加大力度学习专业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处理学生问题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其次,班主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学生违反校规等逆反行为时,班主任一定要冷静处理,绝对不能武断,忌用激烈的言词批评学生。再次,班主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初中阶段是他们思想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因此班主任要发挥好引领和培养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班主任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教育学生遵守法规,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经历着生理和心理双重高速的成长。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自我意识、成人意识都在飞速得膨胀,在此情形下,很容易滋生叛逆的心理。摆脱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是他们的主流思想,梦想着独立,梦想着自由,梦想着全面地自我解放。然而客观上存在的生理和心智上的不成熟,以及个人能力方面的严重缺失,则无法令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一段时间以后,在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会逐渐出现心理矛盾,从而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同时他们的内心反而变得十分脆弱。在充分了解和细致分析他们这些心理特点以后,班主任就要开始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班主任要以理解和宽容的眼光来对待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犯的一些错误,这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对接受批评的牴触情绪,更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犯下的错误。同时,班主任教育学生要多采取鼓励的方式,多多地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重树信心。再则,班主任还要在多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面下功夫,为了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健康的心理环境,班主任可以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来多创造与学生之间交流机会。学生有了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对于其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好处的。 家校结合,常家访 家访本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之一,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恐怕大多数班主任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客观上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诸如学生来源广、家离学校远而散、怕家长不配合、担心路难走、遇不著家长而浪费时间等等。其实,做家访工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家访物件而采用比较灵活的方法。住家远的,可以采用问卷或打电话或赶集天交谈的方式;住家近的,可以直接约定时间登门拜访。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便于因材施教,其好处不言而喻。作为初中班主任,做好家访工作很有必要,切不可将该项工作视为可有可无。家访工作到位了,班主任工作就会得到家长们的广泛支援,很多工作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谓是多少疑难事,尽付笑谈中。 4掌握好管理方法和艺术 在班级的具体管理中,初中班主任要掌握好管理的方法和艺术。首先,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学会关爱学生。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要用不同方法对待,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既要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又要关爱中等及学习落后的学生,做好管理和教育工作。其次,要做到奖惩分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袒,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最后,引导学生懂得关爱。关爱永远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懂得关爱也是教育的另一种教学模式。初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懂得关爱,关爱自己也关爱同学和这个大集体,每个学生都如此,班级自然会形成一股动力,推动全面发展。 5结语 初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军人物,在管理工作上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要以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为目标,更要以培养思想积极健康的学生为重任。 参考文献: [1]杨雪梅.浅谈如何当好初中班主任[J].科技资讯,2010***34*** [2]叶福香.初中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J].成功***教育***,2010***12*** [3]郝翠霞.浅谈如何做好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论文青春期逆反问题研究

网上好多 这里也打不下

青春期 教育 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人体生理知识、青春期性健康、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营养、疾病预防、保护环境、体育活动、增强安全意识,预防伤害、掌握健康的生活技能,促进心理健康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青春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266214即墨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1 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不接受教导 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情感冷漠 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易走极端 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其次,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喜欢自作主张,“谋求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

家庭教育 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一半以上,父母 对子 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于严格,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常常摆出封建家长的威风,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采取“大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就会使用暴力,体罚青少年。这种“大棒政策”,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行为偏激,有时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每个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看似正确的“偏见”,造成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等。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使青少年产生逆反情绪,并且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其心理。对青少年来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他们在相互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是谋求在同龄人群体中使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个性的对立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 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

教育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 想象力 、创造力。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即使一时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横加指责。教育者应耐心地让孩子自己 总结 经验 教训,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和特点,调节好心理状态,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使青少年自察、自治,净化健康人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事事要抱有“我能行”的自信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3] 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

[4]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摘 要]青春期是一个人从 儿童 向成年人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突变,不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处在这个时期的聋哑学生,生理发育已渐渐成熟,但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这种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步,使得他们在青春期产生了不少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试图通过挖掘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状况,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出对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实施矫治的有效 措施 ,以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

[关键词]青春期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2095-3437(2014)07-0052-03

聋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影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而被外界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急需帮助及引导。因此,需要适时地给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聋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自我意识不够稳定,意志力薄弱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仍很薄弱,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家长和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表现为冲动和逆反。如在学校里,教师批评一两句,他们就有可能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他们就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还可能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有的青春期聋哑学生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他们因听觉障碍而感到自卑,生怕被别人嘲笑,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情绪起伏大、变化快

青春期聋哑学生情感体验深且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意气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懂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的聋哑学生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关系疏远,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的聋哑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极易激动,乱发脾气还不听劝告。

(三)早恋与性心理问题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但是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他们了解青春期知识的 渠道 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有的聋哑青少年的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出好奇、关注等,喜欢接近异性,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若恋爱不成会因此而苦闷,自暴自弃。

(四)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倦怠

青少年时期是聋哑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依然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他们此时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多数聋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对学习必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有的聋哑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自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坐等教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有的聋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心理。有的聋哑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造成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学习心理倦怠现象。

(五)其他不良行为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水平低,与健听人有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受身体缺陷的限制和自身 文化 及经验等各方面的束缚,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家长的宠爱极易让他们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逃学,甚至爬墙出校,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学生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个别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青春期聋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听觉障碍的自身缺陷使聋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被堵塞,缩小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感知活动贫乏、单调,听觉障碍带来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引发出聋哑学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沟通受限、职业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聋哑学生的认知、 人际交往 等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自卑、孤僻、急躁、猜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根源

家庭是对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内容等家庭因素对聋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危害最大。在家庭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对聋哑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缺乏塑造培养意识;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聋哑孩子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当的教育 方法 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聋哑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形成异常心理。

(三)学校方面

聋哑学生,尤其是寄宿的聋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氛围、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 教学方法 、手段等,都会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特殊的作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此外,因聋哑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各种行为和习惯能够相互影响,如比吃穿、打闹、不讲究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个别学生因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盲目效从。 (四)社会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这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社会上成年聋哑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聋哑学生同样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社会上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着对聋哑人的歧视现象,缺乏聋哑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影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关爱青春期聋哑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公平、公正地对待聋哑学生,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师应多关怀聋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聋哑学生,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要对聋哑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真诚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和矫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教师要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并且加强对聋哑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在学习问题上能保持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

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聋哑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在班级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形式,经常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聋哑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开展“我做班级小主人”、“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勇敢地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聋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活动中形成融洽、民主的氛围。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 篮球 赛、书画比赛,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组织聋哑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从而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能在交往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三)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聋哑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男女体形明显分化。面对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聋哑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惊恐。也有聋哑学生在青春期思想变得活跃,开始关注异性,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集体授课,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如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青春期健康心理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男、女同学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指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陷入感情问题,预防早恋等。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如针对女生单独讲解经期卫生知识,教给她们青春期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导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多渠道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给全体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教师传授为主导进行教学,让聋哑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活动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在各种模拟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到良好的心理行为。

2.建立青春期聋哑学生档案,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聋哑学生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开展心理辅导,使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及时矫正行为偏差。采取的方式可以有即时性心理辅导、咨询与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青春期聋哑学生进行个别的定期心理咨询和疏导。随时接受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其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团体心理辅导能满足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春期聋哑学生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状况也接近,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暖身活动、游戏体验、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真诚、尊重、开放、轻松的团体氛围中学会团结,能勇敢地表达并展示个人形象,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辅导内容以个体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如针对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充满对异性的好奇,有强烈接近异性的欲望,开展主题为“好感不代表爱情”的团体辅导。针对青春期聋哑学生情绪、情感的起伏多变,可开展主题为“学会表达多变的情绪”、“学会跨越青春期的误区”以及“被人误解怎么办”等团体心理辅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选出的辅导内容安排专人专时辅导。

(五)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完成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应该合力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多与聋哑学生的家长加强沟通,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等。告知家长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防止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处在青春期的聋哑学生,有时候交谈是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可以用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又能达到与亲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和经验,便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六)开展法制教育和 安全教育 ,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聋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聋哑学生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教师应给予及时引导。学校还应争取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聋哑学生进入。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正确引导聋哑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正香.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现代特殊研究,2010(4):34-35.

[2] 周志英.聋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19-21.

[3] 张凌燕, 蔡亚珍.聋哑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7):25-28.

[4] 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5-86.

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就有以下6种原因。一是父母的失望、瞧不起,甚至怨恨。二是父母以势压人。 是父母不尊重孩子或凡事包办代替。 是父母对于一件事叨叨起没完。五是父母不能与孩子很好的沟通。六是父母苛求太多,期望过高,高压政策更能激起叛逆之心。所以说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于父母以及自身的家庭。想要青春期的学生不出现逆反心理,一定要找找父母自身的原因。

逆反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许多家长抱怨说,初中孩子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向东他偏向西,叫他不干他非要干,逆反心理特别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度中,会出现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的初中阶段。但两个反抗期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主要是为了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如“让我自己穿衣服”、“让我自己走路”等等。孩子在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家长不妨回想一下,上小学的孩子,当您去接他,孩子看到您高兴得不得了,会跑过来与您亲热。孩子上了初中,您还去接他,孩子大多会不理您,或板着个脸,跟同学继续说话,觉得您像跟班一样跟随在旁边,给他丢人,甚至会认为您在偷偷跟踪他。具体地说,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有哪些主要特点呢?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的欲求不满。由于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初中孩子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绝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三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如果家长依然像教育小学生那样,事事干涉,必然引起孩子的不满。倘若家长用高压手段,会引起孩子更大的不满和反抗。因此,教育第二反抗期的孩子,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行不通的。那么,家长应该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呢?

青少年叛逆心理对策研究论文

网上好多 这里也打不下

青春期 教育 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青春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人体生理知识、青春期性健康、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营养、疾病预防、保护环境、体育活动、增强安全意识,预防伤害、掌握健康的生活技能,促进心理健康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青春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266214即墨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1 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不接受教导 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情感冷漠 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易走极端 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2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其次,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在谋求获得独立的过程中,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抱怨,并且提出抗议。随着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喜欢自作主张,“谋求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

家庭教育 因素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青少年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一半以上,父母 对子 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于严格,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常常摆出封建家长的威风,不给孩子任何自主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情绪。

更有甚者,采取“大棒政策”,当子女不按自己要求做,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满意程度时,就会使用暴力,体罚青少年。这种“大棒政策”,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行为偏激,有时可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公正。每个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学生,但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看似正确的“偏见”,造成所谓的“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产生憎恶情绪,上课故意捣乱,与老师作对等。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使青少年产生逆反情绪,并且对青少年以后的成长造成不良后果。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其心理。对青少年来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他们在相互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班级社会学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是谋求在同龄人群体中使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个性的对立与社会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3 逆反心理的解决对策

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对出于你的关心。而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突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

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克服了。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教师应学会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尽量缩小“代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同学生心理相容。

教育者应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充分发挥他们的 想象力 、创造力。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即使一时犯了什么错,也不要横加指责。教育者应耐心地让孩子自己 总结 经验 教训,不断更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和特点,调节好心理状态,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使青少年自察、自治,净化健康人生,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他们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事事要抱有“我能行”的自信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2] 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

[3] 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

[4]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摘 要]青春期是一个人从 儿童 向成年人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突变,不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处在这个时期的聋哑学生,生理发育已渐渐成熟,但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这种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步,使得他们在青春期产生了不少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文试图通过挖掘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状况,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出对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实施矫治的有效 措施 ,以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

[关键词]青春期 聋哑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2095-3437(2014)07-0052-03

聋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但由于自身缺陷的影响,心理成熟相对滞后。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而被外界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急需帮助及引导。因此,需要适时地给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克服青春期心理障碍,保证心理健康。

一、青春期聋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自我意识不够稳定,意志力薄弱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的意志力仍很薄弱,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家长和教师的控制和约束,表现为冲动和逆反。如在学校里,教师批评一两句,他们就有可能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他们就会对父母不理不睬,甚至还可能离家出走。在社会上,有的青春期聋哑学生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他们因听觉障碍而感到自卑,生怕被别人嘲笑,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

(二)情绪起伏大、变化快

青春期聋哑学生情感体验深且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意气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不懂如何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有的聋哑学生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关系疏远,常与别人发生冲突;有的聋哑学生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极易激动,乱发脾气还不听劝告。

(三)早恋与性心理问题

聋哑学生到了青春期,性意识觉醒,但是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他们了解青春期知识的 渠道 少,对这方面的知识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有的聋哑青少年的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出好奇、关注等,喜欢接近异性,产生对异性爱慕、追求的动机,若恋爱不成会因此而苦闷,自暴自弃。

(四)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倦怠

青少年时期是聋哑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段,学习依然是他们的主导活动,也是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石,然而他们此时的种种心理困扰,也大多由学习而来。多数聋哑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对学习必要性和学习目标的认识,对学习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有的聋哑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自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坐等教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有的聋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极易产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不良心理。有的聋哑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自尊心受到打击,容易造成思维迟钝、情绪躁动等学习心理倦怠现象。

(五)其他不良行为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语言水平低,与健听人有着明显的沟通障碍。受身体缺陷的限制和自身 文化 及经验等各方面的束缚,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如家长的宠爱极易让他们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在学校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逃学,甚至爬墙出校,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还有的学生出现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个别学生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发生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青春期聋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自我因素

听觉障碍的自身缺陷使聋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被堵塞,缩小了他们直接接触客观世界的范围。感知活动贫乏、单调,听觉障碍带来的认知、思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引发出聋哑学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沟通受限、职业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聋哑学生的认知、 人际交往 等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从而诱发了他们的自卑、孤僻、急躁、猜疑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家庭根源

家庭是对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家庭教育内容等家庭因素对聋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教养方式对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危害最大。在家庭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往往会形成意志薄弱、胆怯、迟疑、情绪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这会造成孩子青春期创伤性体验,形成有缺陷的个性。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对聋哑孩子的教育不知所措,缺乏塑造培养意识;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聋哑孩子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聋哑孩子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当的教育 方法 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聋哑学生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形成异常心理。

(三)学校方面

聋哑学生,尤其是寄宿的聋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氛围、教师的素质、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 教学方法 、手段等,都会对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特殊的作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对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和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此外,因聋哑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他们之间的各种行为和习惯能够相互影响,如比吃穿、打闹、不讲究卫生、不尊敬教师,甚至打架、早恋、破坏学校内外公共秩序等,个别学生因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盲目效从。 (四)社会影响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这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社会上成年聋哑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聋哑学生同样有着影响和诱惑作用。社会上至今仍一定程度存在着对聋哑人的歧视现象,缺乏聋哑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这些都影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关爱青春期聋哑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公平、公正地对待聋哑学生,使他们拥有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教师应多关怀聋哑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聋哑学生,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师要对聋哑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真诚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疏导和矫正,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教师要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并且加强对聋哑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展示自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使他们在学习问题上能保持心理平衡,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积极健康的集体氛围

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使聋哑学生融入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在班级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形式,经常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聋哑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开展“我做班级小主人”、“老师,我想对您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内勇敢地发言、讨论。教师应鼓励聋哑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对他们给予积极地肯定,在活动中形成融洽、民主的氛围。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参加 篮球 赛、书画比赛,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组织聋哑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健全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家庭中的一员,从而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能在交往中不断克服自卑心理,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思想情感。

(三)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聋哑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性征开始显现,男女体形明显分化。面对这些生理上的变化,聋哑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惊恐。也有聋哑学生在青春期思想变得活跃,开始关注异性,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讲解有关青春期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以利用集体授课,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如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青春期健康心理知识,让学生们了解男、女同学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常的同学友谊,培养健康的交往意识;指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不要过早陷入感情问题,预防早恋等。也可以通过个别谈话,如针对女生单独讲解经期卫生知识,教给她们青春期怎样爱护自己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与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相关的课外读物,教导他们养成正确、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多渠道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利用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给全体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教师应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以教师传授为主导进行教学,让聋哑学生直接获得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活动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运用聋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在各种模拟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到良好的心理行为。

2.建立青春期聋哑学生档案,加强个别心理辅导。学校要建立聋哑学生档案,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的细微变化,开展心理辅导,使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及时矫正行为偏差。采取的方式可以有即时性心理辅导、咨询与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青春期聋哑学生进行个别的定期心理咨询和疏导。随时接受有心理异常学生的咨询,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其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开展青春期聋哑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团体心理辅导能满足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青春期聋哑学生都有着相似的生理特点,心理状况也接近,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暖身活动、游戏体验、主题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让学生在真诚、尊重、开放、轻松的团体氛围中学会团结,能勇敢地表达并展示个人形象,从而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预期效果。辅导内容以个体在成长中可能面临的关键事件为主,如针对青春期的聋哑学生充满对异性的好奇,有强烈接近异性的欲望,开展主题为“好感不代表爱情”的团体辅导。针对青春期聋哑学生情绪、情感的起伏多变,可开展主题为“学会表达多变的情绪”、“学会跨越青春期的误区”以及“被人误解怎么办”等团体心理辅导。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还可以根据学生自己选出的辅导内容安排专人专时辅导。

(五)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来完成是不够的,学校、家庭应该合力重视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多与聋哑学生的家长加强沟通,利用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等。告知家长不能只局限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防止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应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多关注孩子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改善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在家庭里,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处在青春期的聋哑学生,有时候交谈是心灵沟通的最佳方式。可以用书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对话,这样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又能达到与亲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家长们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和经验,便于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六)开展法制教育和 安全教育 ,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聋哑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为此,我们要定期对学生开展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聋哑学生结识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教师应给予及时引导。学校还应争取在政府的帮助下,加大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聋哑学生进入。

总之,青春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正确引导聋哑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正香.青春期聋哑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现代特殊研究,2010(4):34-35.

[2] 周志英.聋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2):19-21.

[3] 张凌燕, 蔡亚珍.聋哑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0(7):25-28.

[4] 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J].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5-86.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在接受未来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和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较稳定的具有逆向反应性质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往往会对学习采取冷漠、怀疑、抵制、排斥态度。——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阻碍青少年接受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对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反而表现出轻而易举的、更乐于接受的倾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实施。教师、家长要了解分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中学阶段,保证其健康成长。因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进行有效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学生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有利于自身成长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并上升到主导地位。思维方式开始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就思维品质而言,中学生思维具有了概括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正是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他们开始带着怀疑、警惕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他们常常不满足于教师或教科书中关于客观事物的现有结论,愿意独立寻求客观事物的原因和规律,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随着“成人感”的出现,中学生越来越渴望“独立自主”,不希望家长、老师还把他们当作“不懂事的小孩子”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喜欢家长、老师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而要自己独立去实践;他们讨厌家长、老师对自己的再三嘱咐和重复要求,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不愿意跟家长、老师商量,而愿意自己作决定;他们对家长、老师的话不再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管家长、老师如何看待他们,中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成人感,希望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够被理解和尊重,要求以成人的身份与成人平等对话。这些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反抗”、“叛逆”行为。虽然中学生在物质上、经济上、生活上暂时不可能完全独立,但是中学生在精神方面却渴望独立。中学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成人意识的出现,有利于自身成长。 ——逆反心理使中学生形成创新品质。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为敢于突破常规与传统、敢于向经典和权威挑战、爱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独立等,这些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有助于中学生形成创新品质。——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于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使学生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主体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育者本身并教育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弘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他人、社会),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辩证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老子又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现在有很多青少年,对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太平盛世,对历经艰辛换来的改革开放的成果熟视无睹,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却不断增长,总觉得看什么都不顺眼,这就是对现实不满的逆反心理。面对21世纪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深刻背景,从国际上看,反社会主义势力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分化和西化的图谋一天也没有放弃,而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越来越体现在青少年一代的整体素质上;而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各层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带来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消极腐败现象,商品经济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现象,文化生活中的黄赌毒泛滥等现象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青少年心灵深处对现实的不满,导致产生逆反心理,直接阻碍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青少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无好坏之分,而作为一种社会想象,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消极影响1、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或脱离主体需要时,就会使主体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有些青少年对学校、老师、家长进行的思想教育采取盲目的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只是些大而空的话,远离现实生活,与我们的需要毫不相干的形式而已。2、对社会、学校、家长倡导的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态度,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方向思考,以偏概全的看待社会上出现的个别阴暗面,片面夸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某些不完善的地方和资本主义制度某些可取之处,拜金主义倾向明显。3、在他们眼中,抗洪抢险、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是爱逞能、爱冒险的“傻帽”,为了百姓谋利益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却被看作是在收买人心,学术上硕果累累的学者是不会享受生活的“学习机器”,对于身边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同学,他们则讽刺为故意和老师、同学“拉关系”的“伪君子”等。他们无端的怀疑先进人物的动机,对别人的先进事迹和成绩都持否定的态度。4、有些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不敢做出一些“过分”的行为,但对那些与老师公开对抗,在同学中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却颇为认同,对那些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的同学则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无人赞,正不压邪的局面,在同学中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也破坏集体组织的团结。(二)积极影响1、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独立意识增强。此时的青少年已经不再是处处需要家长和老师照顾的孩子,他们不仅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且绝大多数能主动地根据社会要求去不断认识发展自己,形成了自我评价及对社会、对他人的评价体系,不再轻易服从他人的指挥,改变自己的想法,思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可望以独立的个体参与到学习、生活当中。2、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束缚的精神体现。这些青少年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师和教科书关于事物的解释,他们富有创新精神,总想进一步追求更精确,更新奇的事务,喜欢提出疑问和不同的看法,对染他们还不明确自身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反对常规,也许这就是创新的先兆吧!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反而会扼杀他们旺盛的创造力。3、反映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使命感。青少年个性反映的首要因素就是巨大的社会积极性,他们渴望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用自己的独特视角表达着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他们对正面宣传的否定,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其实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热情和期待,因此对社会上出现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才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而这并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理解,这正是他们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体现。4、有助于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进行反思。青少年之所以会产生逆反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原因,而更多主要还是我们学校、社会、家庭所给予孩子的不适当教育,如:过分追求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内心感受,家庭缺少民主平等的氛围,社会不良现象的反面影响等等,这一切都在让我们反思,到底该如何教育青少年,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综上所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阻碍着青少年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意识也被西方腐朽的思想所毒害,使其行为走向歧途。而另一方面又能成为积极的力量,启发青少年去思考、去创造,使自己的个性意识得到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全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调试方案,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园个别叛逆研究论文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也听不进老师的话,缺乏规则意识;情绪不稳,容易哭闹,且不好平复;另外他还会往教室外边跑,需要有一个老师时刻看着他。该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整天活动中,几乎不能按照班里的一日流程进行活动,语言表达不清,可以听懂他人的话,在与人交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不打人,没有很强的攻击性;有跟同伴交流的欲望,但是又胆怯,退缩。另外通过与家长沟通还了解到,该幼儿从小在老家跟着姥姥姥爷,直到上幼儿园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平时妈妈上班比较忙,爸爸照顾的要多一些,由于从小没有在父母身边,所以家长总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待孩子更多的是包容,很少批评。

二、案例分析

(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双方在家庭中的互动方式、言语行为等都会影响着孩子,孩子会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语、行为来学习和成长。以上案例中的幼儿显然不是这样的,他在3周之前是姥姥姥爷照看的,后来过来上幼儿园才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由于妈妈工作太忙,生活中除了上幼儿园基本都是爸爸在照顾。所以亲子间的交流较少,而且该幼儿从老家过来语言上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再加上幼儿自身可能存在的语言发展滞后导致该幼儿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着他的同伴交往和社会性的发展,如此一来造成了其在行为上的不协调从而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有研究表明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适应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上述案例中该幼儿爸爸说到一般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于孩子闹脾气也不舍得批评,这种放任不管,盲目溺爱孩子也是导致该幼儿的行为问题长期得不到纠正的原因。

(三)亲子关系影响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幼儿的父母亲父母工作繁忙,照顾、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有限,再加上目前身处核心家庭的这些幼儿与外界以及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交往不良和行为幼稚、不成熟等问题。

(四)教师的教育态度和信念影响着幼儿行为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性格、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及行为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上述案例中的幼儿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的,不管是教师还有幼儿园,这都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所以作为幼儿园老师在遇到一些存在行为问题幼儿时,应尽力与家长多交流沟通,力图找到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发现幼儿的长处,鼓励引导该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三、启示与思考

(一)尽可能亲子抚养和教育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有一种无形的纽带让孩子渴望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想要父母的拥抱、亲吻、关心等来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而隔代的.照看容易溺爱孩子,再加上孩子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对他们身心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如果适应不好,就可能导致孩子厌食、尿床、敏感、焦虑等身心发展问题,进而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

(二)根据孩子自身发展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养方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应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对待。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对其给予关怀和爱,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控制,并用合理的方式教导其改正;长大一些时,可以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所有社会关系的一个基础,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态度及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家长应该多与孩子互动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是于预防和改善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师幼互动,增强幼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确引导的方法来鼓励幼儿预期的行为是学前教育方法所倡导的教师的关键。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保证。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对班级和教师产生归属感,这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的行为态度以及较好适应能力。

总之,幼儿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和幼儿园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应该加强交流与沟通,家长多一些信任,教师多一些责任,那么孩子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美好。期待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美好的未来。

《浅议对幼儿的批评与惩罚教育的适宜性》

摘要: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可以让幼儿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惩罚,能让幼儿形成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的意识。本文认为,适时、适度、与环境相宜的批评和处罚对幼儿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创造教育契机,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从而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批评与惩罚;适时;适度;适宜

幼儿的是非正误认知及其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导向和激励。然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出现责任心不强、不能接受批评,甚至有些幼儿在听到批评后,会出现极端行为。因此,如何对幼儿进行适宜的批评和惩罚,成为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批评和惩罚教育的适宜性界定

(一)批评和惩罚。所谓批评,就是指出缺点和错误;对缺点和错识提出意见。所谓惩罚,就是处罚;〔1〕心理学家雷德尔认为,惩罚是通过使人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其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有计划的意图。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如此诠释过惩罚:“孩子,我打你,是让你认识到你必须为错误付出代价。”〔2〕当然,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我是坚决反对用武力来征服来惩罚幼儿。

(二)批评与惩罚教育的适宜性内涵

1.批评惩罚和表扬鼓励并重互为调节。立足于深层次的爱,从事实出发,是非分明地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和批评惩罚,使二者互为调节,互促互动,这才是科学的方法。

2.批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异。幼儿有近似的共性特点,也有和不相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运用批评和惩罚是既要注意某些共性特点,也不可忽视个性特点,因人因事不同,就应进行不同的批评和惩罚,在运用时,仔细斟酌,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批评和惩罚要选择相宜的环境。如有的宜在集体面前进行,有的宜在个别谈话中体现,有的可在游戏、劳动、参观等活动中渗透,有意识地启发,使教育者的批评惩罚隐含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适时运用批评和惩罚,创造教育时机

所谓适时,就是要抓住理想的教育时机,及时地给予批评惩罚,力求达到良好的效果。古人做事讲究“天时”,对幼儿进行批评惩罚同样要抓住时机,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3〕时机把握得准是批评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善于发现和选择时机。对于平时就多动调皮的幼儿,就要在日常行为表现中发现他的闪光点,先扬后抑地给予批评和惩罚,这样幼儿就会欣然接受。

(二)善于创造教育契机。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有针对性地启发幼儿扬长避短,有意为某些发展水平较快的幼儿创造行动体验的机会,在提供成功体验的同时给予适度的批评和惩罚,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适度运用批评和惩罚,培养幼儿抗挫折的能力

“凡事有个度”。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度”的意识。有些家长和老师,幼儿表现不好就给予“暴风骤雨”式的批评与惩罚。这样的批评和惩罚就适得其反了。因此,我们应该强化批评和惩罚这个“度”的意识。

(一)一切从幼儿的客观实际出发。批评和惩罚,也是善意的,对幼儿言过其实的批评和惩罚,会使幼儿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形成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一旦这种认识与现实生活中他人恰当的评价发生冲突,幼儿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

(二)批评和惩罚,应恰到好处。批评与惩罚的频度太低,或程度太轻,或许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但过于频繁或过于强烈,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

(三)饱含爱的批评和惩罚。批评的语言要富于亲切感,具有激励性、启发性,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惩罚绝不是体罚,应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为目的。

四、批评和惩罚应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在对幼儿进行批评和惩罚时候,要强调方法在具体情况中要力求做到用之有方,行之有效,以最终达到增强幼儿自信心为目的。

(一)批评惩罚时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批评惩罚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健康地发展,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在批评惩罚过程中对幼儿自尊心的保护,那么,幼儿失去自尊心后,他就会变得不知羞耻,这对其是有害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面指出幼儿的错误行为。针对幼儿所犯的错误行为,家长应正面指出。

2.批评惩罚幼儿时要注意场合。尤其是较为严厉的批评,应选择在没有第三者的场时进行。

3.要就事论事批评幼儿。批评幼儿应该就事论事,不要以偏概全。

4.批评和惩罚幼儿时,成人应保持平和而理性的心态。

(二)帮助幼儿理解批评与惩罚。我国的教育界有一种说法,惩罚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教育人。

1.让幼儿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幼儿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避免笼统模糊。笼统模糊的表达方式常常会引起理解上的不一致。因为你真正不满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3.避免破坏性的批评,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责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在对幼儿进行责罚时,必须教给幼儿做事的正确方法。最好是给幼儿做些暗示,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并作出判断。

聪明的老师会避免破坏性的批评并善于聪明的惩罚,因此我们在惩罚中一定要讲求艺术,注意及时性,强度适当,最好奖惩并用及指出避免惩罚的途径。

同时,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批评与惩罚要努力争取家长的配合。我们必须通过平时的家园联系等渠道,努力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只有使家园教育共同配合,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7.

[2] 毕淑敏.幼儿,我为什么打你.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这种题材很难找到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